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跨年级教学的利弊

跨年级教学的利弊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30 10:26: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跨年级教学的利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跨年级教学的利弊

篇1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18-02

一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地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同时高等学校之间的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探索人才培B的新模式就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新课题。同时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由于所学知识的过专、过窄,容易造成认识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偏激与片面,另外,从学生自身的成长来看,大学低年级学的多是公共基础课,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并寻找自身的兴趣特长,按大类招生、培养就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竞争中学会选择,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定位,在对学科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从容选择志笃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缩小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有助于避免就业时的学非所用。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计算机系从2012级新生开始全面推行大类招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以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导师制就是以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的学生培养模式。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和辅导,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大类招生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导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展情况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能够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个人的学术成就,感受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尝试科研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为了规范大类招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我们设计了《专业导师工作手册》,该手册详细记录学生基本信息、个性特点、兴趣和专业特长,导师根据这些信息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出共同的学习方案和个人学习方案,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做出学术决策和未来职业定位。同时,建立定期交流制度,每周至少有2个学时的面对面交流时间,并根据需要通过飞信、微信、E-Mail、QQ等途径及时与每位学生进行沟通,接受学生在选题、阅读书目、专业课程学习等方面的咨询,并给予指导,同时加强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导师欣赏他们,了解他们的情况和进步,并给予批评、指导和鼓励。为督促学生,根据每个学生情况采取每次与学生见面时留作业的方案,下次见面时考察其完成和掌握效果,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针对导师制,系里定期召开研讨会,定期对学生成长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制定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素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导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渐摸索出所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在与导师的接触中找到进入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兴趣点。学生随导师参与相应的研究工作,学生除完成计划内的实习任务外,鼓励参与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尤其是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当然,在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导师积极性不高、教学评价、监督、考核以及激励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改革方案

首先,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采用双向选择,学院向学生公示每个导师的授课科目、教研、科研信息,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一名导师,双方进行双向选择后,由导师带领自己的学生进行教研和科研工作,双方互相配合,实现双赢。四年来每年都有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立项并发表相关论文,这一制度满足了学生渴望参与科研计划与科研项目的需求,也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实施四年以来成效显著,很好地完成了大学生的科研启蒙训练,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导师采用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形式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导师要主动联系学生,和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联系,除假期外,每周至少见面一次;各导师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导师会议,安排和总结本学期的导师工作,及时总结交流指导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本科生导师每年度进行一次考核,被指导学生的学业情况、科技创新活动环节完成情况、就业创业考研情况及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情况都记入考核结果。并由系里按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填写“本科生导师年度考核表”。导师每指导一名学生,记非教学工作量最高为20分,考核结果(优1、良0.8、合格0.6、不合格0)加权累加非教学工作量分值,总分不能超过100分。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评优评先等参考的条件之一。

让高年级的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顾问,通过同辈辅导,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帮助和辅导,既有效地解决了大一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新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培养出较强的适应力和意志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它避免了辅导员和班主任无法顾及全体同学的问题,从而解决了本科生导师制度中师资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们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已经在计算机系各专业所有年级本科学生中实施导师负责制,下阶段将逐步扩展到学院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2015年7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学引导高校青年学子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由信息电子技术学院举办,计算机系承办第一届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参赛对象是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各年级全体学生,包括留学生。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组队,参赛题目自选,必须为原创作品,题材不限,开发工具不限,要求设计功能完整,不能是半成品。鼓励与校园学习、生活、工作有关的选题。作为导师制的阶段性成果,这次大赛既检验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结束语

大类招生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是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们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已经在2012级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中实施导师负责制,下阶段将逐步扩展到该专业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与自由教育传统[N].科学时

报,2007(7).

[2]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2006(3).

[3]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

究,2009(1).

[4]石英.本科生导师制一个性化教育[J].北方经贸,2005(2).

[5]应跃然,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

江社会科学,2009(3).

[6]方赛迎.本科学生导师制的制度完善探讨[J].教学研究,

2006(5).

[7]w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的问题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天大学学报,2001(9).

[8]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2006(3).

[9]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篇2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71-1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迫切的需要用教育为国家富强保驾护航。社会现代化与人的整体素质现代化之间的矛盾,需要学校教育来调和。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输出地,更加肩负着人才强国的重任。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层次素质。本文试图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和推进难题进行思考,进而的得出相应的强化策略,以期对当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所借鉴。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

首先,高校为了响应政策要求,大喊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具体实施细则和实施行动敷衍了事。政策要求提高学生的德、体、美等素质,学校就添加几门法律法规、艺术鉴赏等选修科目就算是跟上政策方针的步伐。或者是允许批准几个学生自治社团组织,就算是丰富校园生活。这些措施确实是与高校素质教育相关,但未免有应付之嫌。

其次,高校虽然重视素质教育的问题,但往往实际作为和理论要求相悖。素质教育课程要求科目丰富且安排合理,并用学分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可是实际上原有的课程安排中选修空间受到挤压,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选择学习的兴趣。

再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人们的教育思维。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对成功的定位和对人生的态度等,“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力量,一种强大的思维定势”无形地操纵着高校的教育运行。一部科举史,浓缩着古代读书人的酸甜苦辣咸;一个就业难,拷问着现代大学生的仁义礼智信。

二、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难题

“实际上,由于目前基础教育尚没有完全实施素质教育或者实施素质教育还有重重阻碍,我们的大学生并没有接受应有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形成应有的素质。因此高校首先要完成的是为基础教育补课的任务。”我国高校素质教育还主要致力于增加非专业的课程,以达到文理知识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这种做法利弊兼有,虽然客观上丰富了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但实际上导致知识碎片化、课程细分化,既增加了纷杂的课程种类又加重了学生额外学习的压力。

另外,高校素质教育往往被误解为仅仅是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素质、创新素质、审美素质等。还有人认为法律素质、信息素质在新时代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陷而提出的,但并不局限于此。”在高校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还是应当注重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们在论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而忽视了整个社会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给予教育内部不能左右却又是不能缺失的保障与支持。”整个教育领域中素质教育的乏力,学校因素占主导地位,然而社会因素也起着直接原因。

三、高校素质教育的强化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安排,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首先,高校课程要安排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配比例。打破选修课局限在专业范围内的状况,提供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其次,必须根据学校和专业的性质优化课程结构。工科院校、医学院校、军事院校、艺术院校等等,每一个院校都有本校的侧重点和特色,要有针对性地编排和改善素质教育课程。再者,筛选课程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提升高校自身文化品位,形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隐形力量。办学宗旨、管理风格、学术氛围、校风校纪等校园文化渗透到高校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高校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的范畴很大,并不是仅有社团文化和宿舍文化等简单的实体类活动。高校文化建设能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对真理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等都能产生高品质的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统一。学术论坛、艺术鉴赏、社会体验等各种各样的学习形式都把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兴趣爱好、创新能力、文明习惯、健康心理、鲜明个性,塑造完善的人格。

(三)转变观念,使高校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升华。首先,转变高校办学理念,使之成为自主、自律、自立的实体,走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其次,国家要弥补以往各项改革过程中教育视角的缺失,切实把教育优先放到第一位。再次,社会要利用合理的宣传工具源源不断地向大众传播新观念。最后,高校学生本人应该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管理、情绪控制和发泄,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优秀的品质等。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

[2]崔巍.论素质教育及其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1999,(9).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