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1 11:01: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社会治理研究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48-02
1 对研究对象的定名
近年来,国内对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就这一类组织的定名在国内都无法统一――笔者收录近年来发表的30篇CSSCI论文中定名为NGO的有20篇,其余的界定为NPO;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是这领域内最瞩目的一支研究队伍,但其所内的学者们经历了数年的研究过程,对这类组织的定名由NGO,再逐步趋向“基于社会结构的定义”,即NPO。我国官方的界定在改革开放前统称为“人民团体”,开放后到1998年统称为“社会团体”,1998年至今又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类型(范丽珠,2003)。
可见,我国官方和学界的定名差别有着巨大鸿沟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更引起反思的是,国内学人的界定基本上是在西方话语体系内来展开的,有着明显的“学术消费主义” (邓正来,2002)的倾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社会管理格局”,鉴于党提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求,本研究拟采用“社会管理组织”来定位所探讨的这一类组织。
2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社会管理组织发展的研究情况
2.1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其发展
中国NGO不同的发展道路,清华NGO研究所的研究结论给出了三条路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同时进行合作的国家法团主义模式。(王名,贾西津,2002)而也有国人从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角度同样探讨了三条道路的选择,无奈是新瓶装旧酒。(马青艳,周庆华,2005)
文献分析表明,学者们探讨的对象皆是既定而具体的某个(类)社会管理组织,或是具体的非营利部门,多为一个社会的微观层面,所进行的战略研究成果就势必因其局限性与狭隘性而难以提供有效的借鉴――我国就连“非营利部门”是否存在尚存争议,更何况针对具体的某个(类)社会管理组织就妄谈一般性的战略管理?而且,对社会管理组织发展的战略研究遵循着分析―规划―制定(形成)―实施―评估等静态与线性的模式来进行;或只是关注了局部而静态的战略分析过程;即便是运用RBV的分析视角(Miller, 2002),探究组织战略与所依环境中各种力量的关系与互动,依然是将思维简单的停留在了环境呈现为一般性的变化与动荡的静态点上,而未思考到当环境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复杂到瞬息万变时,互动行为的因果关系犬牙交错,充满了非线性与不确定性,那么运用如此静态的战略研究模式就无异于作茧自缚了。
直接运用西方学者分析西方情境中的社会管理组织的战略管理模式来探讨我国的具体某个(类)社会管理组织纯属生吞活剥,即使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变迁来探究整个非营利部门的发展方向,在目前纯粹的西方话语体系内来进行,仍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2.2 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探究其发展
2.2.1 宏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探究社会管理组织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寻根溯源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文献分析显示当前学界的探讨充斥了西方的舶来词:三分部门,公民社会,法团主义,等等。因此,以下从最有代表性的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两方面来分析学界对社会管理组织的探讨。
(1)公民社会的话语。
国内学界涌现出大批“公民社会”的拥趸,在探究社会管理组织的问题时莫不以其为预设前提。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保持着批判精神,如“对公民社会理念慎用,否则会导致“非组织化”乱局”(郭丽华,尤京文,2003)。当然,更有学者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深入的批判与借鉴这一话语,以警示后辈学人。因此,轻言中国社会管理组织的发展遵循公民社会的多元化模式无疑会贻笑大方,而是否要传承“国家与社会对立”的多元发展模式,或是借鉴国家与社会对立与统一中的平衡模式,目前学界和实践领域都还在探索着。
(2)法团主义的话语。
在西方猛烈批判“公民社会”的炮火中担任主炮手的非“法团主义”莫属,又因其特性能较容易地在中国找到对接,如现行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中呈现为一种典型的国家主导、与社会合作的国家法团主义体制,故此话语在国内呼声甚高。
学者们将法团主义应用于社会管理组织发展趋势的分析确实为不错的尝试,但是,现行大量话语,诸如公民社会,法团主义,第三部门都未能尽显NGO所处的中国特殊历史、政治背景下的情况”,如目前国家法团主义应用的一些先驱(e.g. 国家法团主义的上海个案) 和社会法团主义应用的一些的先驱(e.g. 温州商会)在我国社会中都是同时态共存的。学者并未探明其中的复杂形势,就难以非线性与动态的思维来把握其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故难以做出社会管理组织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展望。
2.2.2 中观:三分部门间关系
“三分部门”也属于西方话语体系,且与“公民社会”的话语密切相关。但是,其是否适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组织的探讨尚存争议(郭丽华,尤京文,2003)。现有文献显示遵循三分部门话语体系安排为预设前提的研究相当普遍,故本综述先依据此“三分部门”的预设来进行分析。
目前国内学界对社会管理组织发展趋势中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动态和前瞻性的关注甚少。除此之外,学界却是普遍地热衷于“良性互动论”的阐析和应用――当然,有全盘接收,一概而论的;也有轻描淡写,点到即止的。但学者们鲜有质疑“良性互动”本身问题:(1) 何谓“良性”? 从中国民间组织发展历史来看,社会管理组织何时不与政府保持良性关系?(2)如何“互动”?法庭裁决;权力斗争;利益谈判?――这只是西方情境下开出的药方,是否能本土化还不确定。或是成为合作伙伴?但,如何平等?如何可能平等?笔者并非持悲观态度,而是希望在借鉴应用之前要质疑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在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因素使得社会管理组织无法真正自治,而同时政府的矛盾行为必然引发貌合神离的治理,短期内难以构建起平等的治理伙伴关系。(3)只关注了良性互动是否是单一而静态的视角?若是诸如冲突等非良性互动又焉知非各自发展的动力?
当然,质疑并不是意味着社会管理组织的发展与政府的关系只遵循目前委托,替代,即政府的职能延伸的保守路径,虽依据现实,但却是线性和静态的思考行为。还有学者将两者间关系划分为合作、冲突、分立,就明显局限于框架性的思考了:目前最明显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就未考虑在内,而且发展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关系可能是合作中有冲突,分立中有合作,要泾渭分明地一概而论实不足信。
3 结语
定位于方法论上的创新――自组织理论视阈下的社会管理组织发展由上述文献分析发现,我国的社会管理组织发展因为处于“共时态挤压”的困局,所以形势相当复杂。单纯用静态的战略管理模式来探究其发展趋势,或是在纯粹的西方话语体系内寻找发展的出路都未免难酬壮志。故此,笔者认为需要在方法论上进行创新,才能改变把握社会管理组织发展趋势的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困局。
最后,笔者尝试由上述综述情况得出以下几个可供研究的命题,此即是本研究综述之意义所在:
对我国的社会管理组织进行分类:区域――三分天下(发达、较发达、落后地区);城乡;社会活动领域。这三个分类就构成了空间上的三维划分,划分之后针对其中极端的类型运用自组织理论进行探讨;或是运用自组织理论探讨社会管理组织与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地方政府互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或是取其一)。
参考文献
[1]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途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444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支持作为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从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心理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1.社会支持的概念
社会支持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早期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Walker等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陪伴。肖水源依据社会支持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类:客观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方面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或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该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之外,是客观存在的;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满意程度和情感体验,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关系密切。
总结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一般由被支持者和一个或多个支持者通过支持组成,其中,被支持者是核心。一般,支持分为三个维度,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
2.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术界对社会支持与抑郁等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历时已久。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Durkleim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20世纪,社会流行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隔离或社会紧密程度低的个体身心健康水平较低,而死亡率较高。
社会支持在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模型(宫宇轩,1994):
第一种是主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独立性,未必在个体应激时才发生作用,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心理增益作用。无论个体社会支持水平的起点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就能提高健康状况。
第二种是社会支持的缓冲模型。认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本身并无直接联系,社会支持通过提高个体对应激的承受和应对能力达到缓减应激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提高个体身心健康的作用。
科恩(S.Cohen,1984) 认为,社会支持可能在应激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接环节上发挥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通过降低问题的重要性减轻应激体验的不良影响。Brown和Harris(1987)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应激的调节变量,影响非常明显。Viswesvaran等(1990)也认为,社会支持对应激过程确有潜在的重要影响。研究生的抑郁情绪与压力、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张月娟,2005)。
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存在密切关系。叶俊杰(2006)的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不良者的抑郁症状更明显,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知直接影响抑郁程度,且主要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起缓冲作用。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持,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对于了解和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阳德华,2004)。领悟社会支持在纵向研究中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Rossetti,2002)。Parker & Bartlett(1988)认为青少年感知到的压力与选择、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显著相关。李伟、陶沙(2003)认为,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与感受到的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大学生感受到的抑郁、焦虑与获得社会支持较少的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社会支持对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确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支持均能起到促进保护作用,无论社会支持的总量是大还是小,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才是心理现实(李文道,2005)。只有当外部提供的社会支持作为心理现实纳入个体的主观世界和认知图式时,这种社会支持才能实际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发挥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3. 社会支持的测量
宫宇轩(1994)认为社会支持的测量可分为四类,即整体结构测量、整体功能测量、特殊结构测量、特殊功能测量。具体地讲,(1)整体结构测量是对社会支持的整体状况进行测量,包括邻里状况、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2)整体功能测量是把各种特殊功能测量结合起来,计算出总分作为支持指标;(3)特殊结构测量是社会支持的单一纬度,可能是量上的,也可能是质上的,常见的指标有朋友的数量、来访的次数、亲属的数量等;(4)特殊功能测量是采用量表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功能进行评定,最早使用此量表是人际支持评价表 (Cohen & Hobeman,1983),它主要测查个体感受到的评价支持,如自信、信息支持及归属支持等。
有学者将社会支持从性质上进行分类,然后编制量表。一类是客观的、可见的支持;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肖水源,1987)。此外还有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等。如Sarason等人(1981)编制社会支持问卷 (SSQ),该问卷分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数量,即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观支持;对所获支持的满意程度,评定的是主观体验。Hendeson等 (1981)的社会交往量表 (ISSI)分为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适合程度两个维度。Andrews(1978)应用的社会支持问卷分三部分,即危机情况下的支持、邻居关系和团体参与。Caplan等(1975)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三个方面,即上司、同事、家人和朋友,共分两个维度,即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肖水源(1987)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包括三部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简单易行,被研究者广泛使用。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社会支持研究过多地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使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较少。由于社会支持来源与影响因素多样化,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或许能获得更多富有价值的发现。其次,多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应用问题。由于社会支持研究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需要采用多种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和系统地研究,从而能全面理解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治理;内容分析;分类法
公共治理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一个热点问题,当时西方的政治、社会危机的产生推动了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与范式变革[1]。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回应公民的需求并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二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治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激励决策者回应公民要求[2]。基于对公共治理研究的内容分析,不仅可以总结先现今公共治理研究的现状,同时能够发现研究整体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料。
笔者主要从中国CNKI学术总库上,搜索到了近三年有关于公共治理研究的文章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并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一定的数据处理。由于中国CNKI学术总库是国内十分权威的论文检索数据库,选择从该学术总库上搜集到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
一、绘制编码表
笔者在研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在分析了不同文章间研究的内容之后,发现就论文研究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就公共治理理论本身进行研究,这样的论文共有39篇,我们将其记为A类。还有一类是研究在特定情况或环境中的公共治理,共59篇,我们将其记为B类。就A、B两类,笔者做了不同的编码表。
表1.1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编码表
研究的时间PA:2009年PA1、2010年PA2、2011年PA3 治理的地域PB:国外PB1、中央PB2、省级PB3、地市级PB4、区县级PB5、乡镇级PB6、村社级PB7、区域PB8、城市PB9、农村 PB10
研究的角度PC: 理论缘起PC1、治理政策PC2、治理评估PC3、治理模式 PC4、表现形态PC5、治理结构PC6、功能与意义PC7、理论研究PC8、资源配置PC9、主体的作用与转变PC10、价值体系PC11 研究的方法PD:调查研究PD1、文献综述PD2、实验法PD3、实地研究PD4、纯学理研究PD5、方法不明PD6
表1.2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编码表
研究的时间PA:2009年PA1、2010年PA2、2011年PA3 公共治理的主体PB:公民PB1、政府PB2、非政府组织PB3、企业PB4、民间组织PB5、宗教组织PB6、主体不明确PB7
公共治理的领域PC:(1)政府建设PCA:职能转变与完善PCA1、绩效评估PCA2、监督体制构建PCA3 (2)产业发展PCB:传统产业PCB1、新兴产业PCB2 (3)生态问题PCC:环境保护PCC1、资源利用PCC2 (4)社会发展PCD:教育发展PCD1、民主建设PCD2、社会保障PCD3、法制健全PCD4、大众传媒PCD5(5)其他PCE 治理的地域PD:国外PD1、中央PD2、省级PD3、地市级PD4、区县级PD5、乡镇级PD6、村社级PD7、区域PD8、城市PD9、农村 PD10
研究的角度PE: 理论缘起PC1、治理政策PC2、治理评估PC3、治理模式 PC4、表现形态PC5、治理结构PC6、功能与意义PC7、理论研究PC8、资源配置PC9、主体的作用与转变PC10、价值体系PC11 研究的方法PF:调查研究PF1、文献综述PF2、实验法PF3、实地研究PF4、纯学理研究PF5、方法不明PF6
二、分析与研究
关于A类文章的研究
(一)关于研究时间:
表2.1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研究时间
时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篇数 21 10 8 39
百分比 53.8% 25.6% 20.6% 100%
笔者从CNKI上选取了近三年的论文,并且以一年为单位进行时间上的研究。从表格中看出,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单纯针对公共治理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上出现了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选取的时间段太短、选取的标准等众多客观因素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了A类文章研究的数量在减少。
(二)治理的区域
在有关于治理区域的划分上,有些文章是在宏观上就国内或者国外进行研究,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受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这一标准,又可以分成中央、省级、地市级、乡镇级、村社级等,区域、城市、农村也成为关注的一点。
表2.2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治理区域
区域 国外 国内 中央 省级 地市级 区县级 乡镇级
篇数 0 13 0 1 0 0 0
百分比 0% 33.3% 0% 2.6% 0% 0% 0%
区域 村社级 区域 城市 农村 文章并
未说明 合计
篇数 0 1 1 2 21 39
百分比 0% 2.6% 2.6% 5.1% 53.8% 100%
就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论文并未在文章中点名其关注的区域,只是进行总体上的论述与分析。而占三分之一以上的文章是关注于我国公共治理现状的,近年来热点的区域、城市以及农村等并未在此类文章中广泛体现。
(三)研究角度
表2.3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研究角度
角度 理论缘起 治理政策 治理评估 主体作用与转变 治理模式
篇数 3 1 6 14 5
百分比 7.8% 2.6% 15.4% 35.9% 12.8%
角度 表现形态 作用意义 理论模型研究 资源配置 合计
篇数 2 3 4 1 39
百分比 5.1% 7.8% 10.2 2.6 100%
在A类论文中,总结开来就是以上七个角度,那么在这些切入点中,关于主体作用等的研究占到的比例最大,这类文章就主体界定、主体的作用、主体的转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而关于治理评估与的研究次之,有较少的学者选择从其他的角度进行文章的研究。
(四)关于研究的方法
笔者按照风笑天著的《社会研究方法》中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研究的方法归纳为下表的几种。
表2.4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研究方法
研究
方法 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纯学
理研究 研究方
法不明 合计
篇数 0 0 0 1 38 0 39
百分比 0% 0% 0% 2.6 0% 97.4% 100%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几乎全部的学者采用了纯学理研究的方法,而并没有学者采用调查研究等其他在研究问题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三、关于B类文章的研究
(一)研究的时间
表3.1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时间
时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篇数 16 19 24 59
百分比 27.1 32.2 40.7 100%
B类文章针对的是具体情况与公共治理相结合文献的研究,从上表中可以很容易就看出,在2009年至2011年这三年间,研究这一类文章的总数量在上升,表示出了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在逐年增加。
(二)研究的主体
表3.2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主体
主体 公民 政府 非政府组织 企业
篇数 10 32 8 2
百分比 16.9% 54.2% 13.6% 3.4%
主体 民间组织 宗教组织 主体不明确 合计
篇数 2 2 3 59
百分比 3.4% 3.4% 5.1% 100%
在有关于研究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了在公共治理的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虽然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但是多元化的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随着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其治理主体必定更加多元化,针对此问题的研究主体也必定随着多元化。
(三)研究的区域
表3.3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区域
区域 国外 国内 中央 省级 地市级 区县级 乡镇级
篇数 0 28 1 1 0 0 0
百分比 0% 33.3% 0% 2.6% 0% 0% 0%
区域 村社级 区域 城市 农村 文章并
未说明 合计
篇数 0 2 5 3 19 59
百分比 0% 2.6% 2.6% 5.1% 53.8% 100%
有关于研究角度方面,现在的学者还是偏好于从我国公共治理的总体出发进行研究,表现在数据上就是占百分之47.4%的人将这一点作为研究的区域点。
(四)研究的角度
表3.4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角度
角度 理论缘起 治理政策 治理评估 主体作用与转变 治理模式
篇数 2 18 3 8 4
百分比 3.4% 30.4% 5.1% 13.4% 6.8%
角度 表现形态 功能与意义 理论模型研究 价值体系 资源配置
篇数 3 11 5 4 2
百分比 5.1% 17.6% 8.5% 6.8& 3.4%
在有关于研究角度上,公共治理相关政策的研究仍然成为众多学者就这类论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其功能与意义等是许多学者选择的第二方面,针对于理论缘起等研究较少。
(五)研究的领域
笔者在研读了所有B类论文后,就其主体进行了如下的分类,政府建设、产业发展、生态问题、社会建设以及其他等问题。另外,根据具体问题的归纳总结,笔者又将每一领域进行了更具体的分类,在表1.2中已进行展示。具体表格如下:
表3.5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领域
领域 政府建设 产业发展 生态问题 社会建设 其他 合计
篇数 15 12 3 26 3 59
百分比 25.4% 20.3% 5.1% 44.1% 5.1% 100%
由表格统计数据不难看出,社会建设问题是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研究方向,而其中占到最大比重的是教育问题。有关于政府建设问题,其研究的比重也较大,而进行细分后发现,就政府职能转变与完善的研究最多,占到百分之五十。有关于产业发展等社会热门的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六)研究的方法
表3.6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方法
研究
方法 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纯学
理研究 研究方
法不明 合计
篇数 0 0 0 0 59 0 59
百分比 0% 0% 0% 0% 100% 0% 100%
纵观B类文章的研究方法,笔者发现尚未有学者采用出纯学理研究外的其他方式进行研究与分析的,有关于这个问题在调查研究、文献综述、实验研究以及实地研究等方法上的应用将会是十分新颖的。
三、评价与思考
总体上来看,近三年有关于公共治理方面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
1、研究公共治理与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论文多于单纯研究公共治理的文章。而这些与公共治理相结合的论文中,又以社会建设为其联系点,如教育发展、社会保障等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
2、在研究区域上,从国内整体的角度以及单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是现在绝大多数论文的区域选择,而有关于农村、城市以及社区等等研究的学者还较少的存在,因而笔者认为,在大量研究整体的论文背后,学者也可以将研究的区域选择在较小的点上,从而能够得到更加具体、更加有价值的思考与理论。
3、在研究主体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众多文章比较偏爱于就政府的研究,此类文章占到了一半以上,虽然就其他主体研究较少。而将来,笔者认为针对于非政府组织等主体的研究是一个较为不错的选择。
4、有关于研究的切入点,大多数文章还是从治理本身的政策实施以及主体作用、主体特征以及主体多元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存在着一些论文就已经成型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层次研究与分析,而学者根据具体实践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总结升华的占到的比例较少。
[4] 王朝明.中国新贫困问题:城市贫困的新特征及社会影响[EB/OL].新华文摘:网络版,,2005,(24).
[5] 梁汉媚,方创琳.中国城市贫困的基本特点与脱贫模式探讨[J].人文地理,2011,(6):60-62.
[6]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30.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044-01
1 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八十年代初期。威廉姆森曾于1975提出过“治理结构”(ovemancestructure)的概念,这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己相当接近。Phliph和SyevenL:W artick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产生了。哈特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将产生。第一,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问题,或者说是利益冲突问题;第二,存在着交易成本,从而问题小能通过一个完全合同来解决。也就是说,存在问题和小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将产生。公司治理可以当作是对初始合同中没有特别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
2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总体上说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能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为了研究经营失败及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反对虚假财报告委员会” ( COSO)对则务舞弊事件进行了全而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都是由内部失控造成的,Coso随即开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了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
2.2 国内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内部控制初步发展时期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侧重于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
(1)政府法规建设方面。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1996年12月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9年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各等有关事项的通知》、1999年10月修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都从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时期的法规的出台,基木上都是围绕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为主要目标的。
(2)理论研究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介绍欧美国家内部控制思想,以及如何从审计会计方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阎达五、杨有红等以会计控制为主线研究内部控制,石本仁,方红星等以审计为目标导向对内部控制进行相关研究。李凤鸣、吴水澎等结合COSO框架进行内部控制研究,介绍了该框架的部分内容,并从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设计和评价、风险管理等方而来阐述内部控制理论。
3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想关联的文献综述
3.1 国外文献综述
有关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国外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早在1992年,卡德伯利报告就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1999年被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2004年DECD《公司治理原则》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
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3.2 国内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观点,混合论,即将两者混合在一起,不加区别的相互串用;割裂论,即将两者完全分割开,彼此将对方视作无关联因素;环境论,即将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的环境看待,例如吴水澎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嵌合论,在2005年由李连华提出了,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2)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效率。一般认为,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具有不同的效率,私有产权结构下独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对员工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对业主往往是失败的;而合伙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则主要取决于在合伙契约及相关规章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国有独资企业是公有产权结构企业的典型代表,这类企业的内部控制很多处在初稚状态,流于形式,内部控制效率极低。混合产权结构下的现代股份公司则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使得内部控制具有极高的效率。关于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效率分析,各方的意见比较统一,主要的研究者包括冯均科,李培根、李希富。
(3)通过公司外部治理手段来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其目标没有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结合,从而导致不能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构建内部控制。因此,应该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拓宽内部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资源管理控制,并在今后的制度建设中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己形成企业内部控制和资本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 结论及今后研究方向
内部控制发展至今,其内涵已大大延伸,与公司治理有着越来越多的结合点,因此以后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中,都应将内部控制问题置身于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来研究和对待。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合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