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物保护监理

文物保护监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1 10:03: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物保护监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物保护监理

篇1

1 工程概况

南京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是国道主干线G25长深高速公路过境南京市的环线段。项目环绕了南京城市经济最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起点与南京长江三桥南岸接线、绕城公路、宁马高速公路相接,沿牛首祖堂风景区南缘布线,经江宁开发区后,东跨秦淮河,穿过江宁科学园,经上坊东侧向北,沿青龙山西侧布线,于麒麟塘山附近与沪宁高速公路及在建的长江四桥南岸接线相接。

南京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所经过的雨花台区、江宁区,山环水绕,形胜殊异,其发展历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散布在地下、地面的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遗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南京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有限责任公司与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本着 “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原则,紧密配合,大规模、系统性地对沿线文物进行富有成效的发掘和保护,为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奠定了基础。

2 绕越高速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分析

1、绕越建设方与文物保护部门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为了正确处理好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绕越项目公司从项目前期开始就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配合文物保护的配合工作。同时南京市博物馆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重点建设项目服务,针对绕越越高速公路为南京市重点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合理调配文物考古队伍,选择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到一线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为工程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

2、加强领导,强化全员文物保护意识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浩大,如果缺乏全员文物保护意识,也许一个挖掘机手就能毁掉一个千古文明。为了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与文物保护同步发展,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前,项目公司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保护方针,自觉遵循“设计时最大限度的避让,施工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工作原则,高度重视地下文物保护,指派专人负责协调文物保护事宜,多次与文物部门人员深入工地逐标段、逐文物点共同检查、落实文物发掘、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首先,项目公司在施工招标前便向文物部门提供了图纸,协助考古队对工程沿线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文物调查,考古人员发现众多的文物点。

其次,施工招标中,要求施工单位在签订相关合同时,要与保护文物挂钩,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发现古代器物等疑似物品时,必须立即停止开挖,并在第一时间内报告项目管理公司和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同时,将施工期间对文物保护的实绩,作为各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绕越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上严格考核。

第三,在项目开工后,项目公司、项目管理公司不仅下发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还邀请南京文物专家给施工、监理单位员工进行文物保护知识讲座。上到标段经理,下到挖机司机,三百多人学习了地下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从现场现象判断是否有文物埋藏的简单方法。这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施工人员先后主动上报了4处遗址现场。例如,在江宁谷里发掘的南朝大墓本不在考古调查确认的文物点预告范围内,由于建设单位和考古部门在施工队伍中开展过多次文物保护常识讲座,当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发现一面规整的墙体――大墓封门墙后,立刻按要求向考古部门反映,项目公司也在第一时间在现场插上旗帜,采取了封闭保护措施,确保了考古工作圆满完成。

3、落实文物保护经费

根据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工程建设发掘文物的费用由业主承担。对此绕越高速公路项目公司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市博物馆对于绕越建设项目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收费,在国家规定的标准的基础上,在保证有效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收费,减轻了建设单位的负担。为了保证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互惠双赢,绕越高速公路项目公司拨付了专款作为文物考古保护经费。

4、为保护地下文物,绕越高速公路优化调整设计

“最大限度的避让”是高速公路建设保护地下文物必须遵守的工作原则。因为避让不但是对地下文物最好的保护,而且亦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

绕越公路东南段为集景观、旅游、生态为一体的六车道高速公路,其西南部初拟线路走向为南唐二陵、祖堂风景区。为了避让,绕越项目公司聘请设计部门重新选择路线走向,调整了线路纵断面,采用低路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南唐二陵、祖堂风景区的影响。

5、在规模施工之前抢救文物

篇2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61-02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物所积淀和产生的价值,也就是文物遗产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每个时期的文物,都只能进行保护,而无法对文物进行创造和完全修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认为文物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我国应该增强文物保护力度,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一、历史文物保护过程中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意义

(一)空间容量得到扩大

对历史文化区进行改造过程中,大部分改造区都或多或少存在空间容量不足的情况。在利用地面之上的空间来扩大其容量时,为了不让原有的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其建筑容积率及高度可以说是扩大容量最大的限制。地下空间一直以来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其功能主要包含仓储、防灾、防空、市政、商业、交通等。可以对原有地面文物建筑及城市使用功能等起到调配及补充作用。但从总体功能来讲,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改善城市环境,让文物安全性得到保证

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将地面城市功能渐渐转移到地下。具体而言,可以在地面上增设更多的休息场所,不断改善整体环境,让历史文化保护区质量得到完善,其空间容量得到扩大。通常历史保护区中都会存放许多珍贵文物,可目前保护区中的防盗、防火、环境保护等,大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对文化保护区进行改造时,可以将地下空间的稳定性、抗震性、防护性、隔离性,以及抗御人为和自然灾害等性能运用其中,让文物的防灾及收藏技术得到质的提高。这对文物的展出及长期收藏来说十分有利。

(三)让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更新

历史文物保护区中一直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政设施没有足够的容量、道路通行不顺畅、路网的结构较小、没有足够的停车位、严重的交通堵塞等。为此,要在文物保护区传统风貌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基础设施的地下化、综合化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可以把地下的停车场、地铁等地下交通枢纽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全新的地下交通系统,在交通量较为集中的地方更好地实现人车分流的目的。高效的地下输送可以更好地支撑地面与地下设施的有效运转。地下所设的停车系统能够有效增强地下车库的使用率,从而让地面上的道路压力得到缓解,同时还能让历史文物保护区实现更好的路网格局。

(四)让不可移动文物更具展示性及完整性

就保护历史风貌及历史文物的层面来讲,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应该注重地下空间的有效运用。对历史路段及文物古迹路段必须进行有效的可行性研究及前期调查,并通过良好的自然条件、地质、地下空间等,让文物特点得到更好的保护。比如新建的历史文物博物馆可以将功能空间转移到地下,让地面上的空间更加充足,地面上原本的历史环境得到更好的保存。从能源节约层面来讲,地下空间中有着大量的岩土,而隔热性正是这些岩土最大的特点,这就有效避免了地下空间受到地面温度影响的情况发生。由此可见,从所消耗的能量来看,如果将建筑物放置于地下的岩土之中所消耗的能量远比地面少。从控制成本上来讲,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能为博物馆减少更多成本。从技术应用层面上来讲,博物馆对室内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地下良好的环境也不能缺少精良设备及先进技术的有效支持。因此,由于地下隔离性、抗震性及热稳定性等特点,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先进技术在地下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有利于地下水资源保护

目前,我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虽然人杰地灵,但是却十分缺乏水资源。为此,可以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起相应的储雨设备;循环处理污水,做到一水多用;为避免水资源浪费和保护水资源而制定出更多节约用水的措施。尤其在开发地下空间过程中,要充分开发地下水资源,解决水资源贫乏这一问题。

二、保护历史文物过程中利用地下空间的实际作用

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可以把壁画、石刻、石窟寺、古建筑、古墓葬等归纳成不可移动的文物,把图书资料、手稿、文献、艺术品等归纳为可移动的文物。可移动文物中又分为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从古代遗址上进行划分,按照古遗址特征可以分为城市遗址、史前遗址以及建筑物遗址等三类。从保护观点对古遗址进行划分,分为地面遗址和地下遗址两类。有些遗址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对这类遗址进行开发时,一定要开发地下空间。汉阳陵帝陵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地下博物馆,其建筑总面积达到6520平方米,并且地面完全保持了古代帝陵陵园风貌。其地下层高为6.5~10米,总深度达到14米。在陵园内司马道北侧设置博物馆展示厅主入口,对于地下建筑来讲,其朝南或者东南建筑方向是最合适不过的,这样可以保证太阳光能够照射到地下建筑内。在设计主入口的深度形式时,都可以保证自然采光,也能起到节能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将下沉式庭院设置在北部,这样游客可以在参观完葬坑后,通过长坡道之后,进入到庭院,进行短暂休息,在休息之后,再起身参观其他地方。地面上并没有太多突起物,保持了陵园的历史风貌。在扩建历史文物建筑遗址过程中,开发地下空间,既可以解决地面空间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人车通行的问题。同时开发地下空间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确保历史文物得到更好保护,有利于历史文物进一步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巴黎卢浮宫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宫殿之一,虽然空间容量很大,但只能展示一些艺术品。作为一个大型博物馆,如果仅仅只展示一些艺术品,那么它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卢浮宫所设置的研究用房和地面库房容量也不足。存在这样的情况,必须得对巴黎卢浮宫进行扩建。但通过考察巴黎卢浮宫周围的环境可知,其周围并没有可用的地面空间,在地面上进行扩建是很困难的;并且如果强行在地面上扩建,会影响到巴黎卢浮宫的历史面貌。最终在地下对巴黎卢浮宫进行了扩建,不但保留了巴黎卢浮宫的历史风貌,也解决了巴黎卢浮宫扩建地面面积不足的问题。在设计博物馆出入口时,为了强调出入口的形象,确保地下建筑也可以获取到自然采光,在广场正中原宫殿交叉的轴线上设计金字塔形式的玻璃天窗,可以保证地下建筑物获取更多的自然采光。结合扩建遗址工程,不但解决了新老建筑之间结合的问题,而且也提高了地下服务水平,同时也获取了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充分体现出开发地下空间对于保护历史文物风貌的优越性。在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环境过程中,想要解决城市环境与城市交通之间的问题,唯有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斯波莱特作为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其占地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历史中心位于圣伊利亚周围的斜坡上,阿尔波罗斯大教堂建立在山顶上,但是斯波莱特当地经济水平并不高,人们生活水平很低,这座城市的游乐性也无法提高,因此到斯波莱特旅游的游客非常少。这种情况导致这座城市的旅游业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很多居民都已经从这座城市搬离到其他城市。同时,这座城市的交通状况更是非常糟糕,大多数情况下,步行都十分困难,车辆更是堵塞得无法行驶。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完全关闭城市中心的各条交通要道,建立起一套特殊的城市交通系统,既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机动车。在斯波莱特历史中心共同建设三个大型停车场,一个在地面建设,另外两个在地下建设。另外,停车场直接与市中心连接。采用自动化隧道模式,每一个竖井之中都有两部电梯与地面连接,这些设施都在地下设置,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风貌,也保护了城市的建筑环境。这种系统消除了噪音与大气污染,为历史中心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保护城市中心区文物建筑中,采用地下空间模式,为保护历史文物和发展历史文物提供了更多实用性的选择。在西安市,钟鼓楼广场位于其中心,无论是鼓楼还是钟楼,都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为了更好地保护景观和文物,对钟楼周围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一定要求,不能过高。因此通过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功能转入到地下,通过下沉式广场和地下步行街以及地下停车场之间相互连通,这样将各项功能集为一体。在地下各层营业厅中根据实际需要情况,设置一个中庭,这个中庭可以供人们休息。西安钟鼓楼广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不但加强保护古城历史风貌,也缓解了城市中心交通压力。对于一些还没有探明的历史文物保护区,在利用地下空间时,应考虑各方面因素,使地下空间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些还没有发掘的文物,其中是否存在危险,我们无法得知。如果遗址最终被人们发掘和发现,那么这是幸运的。有人认为对于遗址应不做任何改变,这种观点是在潜意识上要放弃遗址,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如果遗址在没有被发现之前,就已经被破坏,那么文物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在开发地下空间之前,一定要探明文物的具置,最大限度保护文物。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历史文物进行保护,这需要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同时,加大合理建设地下空间力度,从而使历史文物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红茹.历史保护街区绿色交通体系构建———以西安老城区为例[J].规划师,2011,(1).

[2]李和平,王耀兴.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中的职能发展研究[J].规划师,2010,(1).

篇3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下面按照《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三级要求出发,从物理位置的选择、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击、防火、防水防潮、防静电、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机房安全建设的实施建议和实施难点。

1 物理位置的选择

1.1 实施建议。(1)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一般选择在建筑物2-3层;(2)机房内楼板承重量应满足需求;(3)机房应避免设在用水设备旁边;(4)机房周围环境要远离强电磁场、强噪声源和污染源;(5)机房外窗应为双层密封窗,尽量避免东西向外窗;(6)对于重要行业单位极其重要的主机房和灾备机房,一般要选择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目标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成都等地区。

1.2 实施难点。(1)经常看到有些客户的机房设置在顶层或地下,也曾发现机房防水做的较差,有空调漏水的现象。还有一些与单位食堂等邻近,也应尽量避免;(2)一般单位由于场地与环境的限制,机房选择不由IT部门决定。领导层由于不了解机房位置方面的隐患,需要技术人员及时告诉领导机房物理安全威胁。

2 物理访问控制

2.1 实施建议。(1)机房出人口设置门禁系统,配置双向刷卡通行;(2)机房的内和外部临近入口区域要安装摄像头保证全部范围覆盖;(3)外来人员进入机房应当由专人全程陪同;(4)对于系统较多、机房面积较大的有能力单位应将机房按系统和设备的重要程度划分不同区域进行管理;(5)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6)采用双向电子门禁系统控制,联通各区域间的通道空间便形成机房的过渡缓冲区。

2.2 实施难点。增加机房物理访问控制的措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加之领导对机房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众多小企业,对有限的机房空间实施完整的安全访问控制较难实现。

3 防盗窃和防破坏

3.1 实施建议。(1)首先需要明确所有信息资产都应根据其重要程度实施物理上的保护措施;(2)制定完整、统一、唯一、详细的资产分类和标识规定;(3)应在资产的明显出进行标记;(4)在实施物理保护措施的同时增加监控、报警系统对资产的安全进行辅助管理,如在重要资产存放区域和附近增加红外或感应报警系统;(5)所有强弱电电线都采用桥架地下敷设;(6)机房内设置环境监控系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

3.2 实施难点。(1)虽然多数单位能够做到对重要资产采取基本的安全保护措施,但对线缆一类的资产则可能忽略采取保护手段,而且大都缺少很好资产分类和标识规定,尤其是经过多次易手的组织资产,经常是没有对资产进行标记,有的甚至出现多种不同的标签;(2)对于信息资产的分类和标记方法应当尽量做到与财务或行政部门对固定资产的要求相一致。

4 防雷击

4.1 实施建议。(1)对于有条件和要求较高的机房应当安装避雷装置,并做好相应的接地设施;(2)实施计划应在机房建设初期进行规划;(3)建议机房采用三级防雷设计,如:电源防雷系统、信号防雷系统和等电位接地。

4.2 实施难点。(1)多数小企业的机房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建立足够的防雷措施;(2)由于建立一整套防雷设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同时需要在机房建设初期就做好规划,后期改建将增加成本的投入。

5 防火

5.1 实施建议。(1)机房消防报替系统配置独立感应装置(感烟、感温)和独立的报警主机(按照分区选择),系统可自动切断机房电源;(2)机房消防采用惰性气体自动灭火系统;(3)采用的灭火方式尽量选择气体灭火系统,如CO2、FM-200、气溶胶和烟烙尽等;(4)对于重要的核心设备区域应建立防火隔离区域;(5)机房地面采用保温棉和防静电地板,墙面采用彩钢板,门窗采用防火门窗及玻璃;(6)机房内设置应急灯。

5.2 实施难点。(1)多数小企业没有足够能力在机房中安装气体灭火系统,通常机房都是在写字楼房间的基础上改建的,火警检测装置也大都是写字楼原来的,无法实现自行监控;(2)机房建筑材料上也不能使用耐火材料;(3)由于气体灭火系统、火警检测系统和耐火建筑材料的使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能力有限的企业难以实现,应尽量采取其他替代方法。

6 防水防潮要求

6.1 实施建议。(1)在设计机房前应当规定水管安装,不得穿过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2)机房顶棚、地面和四周应做好防水处理,并加装防水检测和报警设施连接到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中;(3)机房内顶面要作保温处理,防止产生冷凝水;(4)有能力的机房可在机房顶部安装防漏水设施;(5)在机房地面修建地漏、泄水槽和配置排水设备;(6)机房内应使用可调节湿度的空调,空调应依据机房面积和设备数量安装,尽量保证设备工作在湿度45-60%之间。

6.2 实施难点。(1)多数企业没有机房建设要求;(2)只使用了普通的温度控制空调;(3)没有安装防水检测系统;(4)完整的防水系统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大,因此在建设机房初期就应当尽可能选择没有水6.3.5管经过的房间和尽量不靠近建筑物外侧墙壁的地方。

7 防静电要求

7.1 实施建议。(1)机房设备应尽量做防静电处理,使用防静电地板,有能力的企业可使用静电消除设备,减少机房内静电发生的可能;(2)机房设置独立接地系统;(3)机房内所有电气设备外壳,金属管道、金属接线盒、区域隔断及吊顶龙骨的金属部分均牢固接安全保护接地。

7.2 实施难点。(1)一般机房缺少对静电控制方面的要求,也没有严格的实施;(2)增加防静电手段会增加机房建设的成本。

8 温湿度控制要求

8.1 实施建议。(1)机房内应使用可调节温湿度的空调,尽量保证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夏季温度控制在23 ±2 ℃,冬季温度控制在20±2℃,温度变化率不超过5℃/h,并且不得结露;(2)机房应选择机房精密空调和机房新风系统,并配备普通空调备用。并应连接到机房环境控制系统中统一管理。

8.2 实施难点。(1)多数单位的机房没有使用能够控制湿度的空调系统;(2)带湿度控制的空调价格比较昂贵,且需要对水管的布置进行考虑。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增加机房内的湿度,使用湿度表进行监控。

9 电力供应

9.1 实施建议。(1)在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以保证在电压突然变化时不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2)设置并建立备用供电系统,设置两路进线、并配备足够的UPS保证在段时间内断电的运行或至少保证服务器有足够的关机时间;(3)机房电源应采取冗余形式,一般至少有2家不同的供电公司供电;(4)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配备发电机保证较长时间的应急供电。

9.2 实施难点。(1)有些公司机房虽然配备了UPS设备,但对UPS没有定期进行可用性测试;(2)多数公司由于受国家供电系统或楼宇供电的限制,只有一路供电;(3)对于供电系统承载的负荷缺少明确要求。

10 结论

机房建设是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的重要部分,需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加以重点关注,决不能因为初期所需要的较大的投资而有所偏废,从长期效果来看,机房安全建设将对信息系统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民俗文物的价值及现状概述

(一)民俗文物的概念与价值

民俗文物,顾名思义就是民间风俗遗留下的文物,是人们相传已久的各种社会集体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经济、社会、宗教等活动。这些活动下又有比较复杂的子系统活动,涉及的含义范围相当广泛。我们主要将其定义为与人们的民俗活动有关的特色器物,是在民俗文化活动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人们各项民俗活动的具体情况及内容。

(二)民俗文物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冲击,民俗文物的保护出现各种障碍,很多民间技术工艺逐渐失传,有些民俗文化甚至已经绝迹,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现很多贩卖文物的商人,他们每年都向外国人低价出售十分珍贵的历史民俗文物,使得我国很多民俗文物逐渐流亡海外,阻碍了我国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现今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民俗文物保护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全国各地,各项民俗文物的保护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但是,我国至今为止都没有一家专门的民俗文化国家博物馆,各地的民俗文物征集和保护工作也受到了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制约,难以大范围的成功开展,大面积的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实施。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国至今没有对民俗文物作出科学合理化的定义,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二、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

我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但是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民俗文物都能够流传下去,事实上,很多极具特色的民俗文物都被历史淹没了。由于我国社会发生的历史巨变,工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民俗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大程度上会随着这种变化而逐渐消亡。因此,我们的博物馆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和收集反映人们历史前进步伐的民俗文物。

博物馆的主要保护手段是经过普遍的调查和收集资料将民俗文物展现出来。这项调查和收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博物馆的工作者应该主要调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充分收集当地的民俗文物信息,了解相关的文化发展阶段,并做好整理。同时也不能忽略汉族地区的民俗文物调查和整理。民俗工作者要开阔自身的眼界,不能局限于一个特定的范围,例如只关注民俗文物的工艺价值,忽略了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实际的调查工作中,很多民俗工作者或发现大多数的民俗文物做工都不是很精良,许多文物都还在使用当中。但是从这些民俗文物的发展形势来讲,在将来它们很可能成为珍贵的文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可能我们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品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成为民俗文物,或者逐渐消失。因此,民俗文物的工作者应该有超前意识,最大程度上做好文物的收集、调查和保护工作。

在实际的博物馆调查收集工作中,不能局限于实物的收集与整理。民俗文物与考古文物在概念和形式上都是有所区别的,对于历史文物,我们只能通过研究一些实体的物体来探索;但是对于民俗文物,很多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地接触到,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故事以及使用方式。因此,民俗文物工作者应该在收集调查实体文物之余将各种流传的工艺使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作相应的文字调查报告,以便于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一起整理保存,防止在博物馆进行大规模的展览时出现原则上的失误。如果一项民俗文物缺少了文字资料的注解,将会给后人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在此过程中,调查工作者还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科技产品,如录制一些视频资料,使得民俗文物更加生动有趣。

三、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利用

为了有效利用博物馆于民俗文物,必须要对它们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和调查。很多专业的博物馆文物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民俗文物信息,需要对大量的民间风俗文化进行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各项民俗文化信息和民族的信息资料都成为博物馆的珍贵一手资料。这种细致化的实践研究工作不但能够使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还会增强文物收集与展览工作的整体水平,对于有效利用博物馆与民俗文物具有重大价值。

篇5

0 前言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众多民族文化遗产之中,书法名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历代艺术大师的名作,现在已经成了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但是,经过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之后,这些古代书画除了显得珍贵之外,还显得十分脆弱,需要精心保管才能够继续保存下去。因为对于古书画而言,其材料主要是宣纸、绫、绢、帛等,既怕潮湿,又忌干燥,而且时间长了很容易被虫侵蚀,与其他的文物相比,显得更为娇贵。如何通过控制环境对古代书画进行管理与保护,是当前文博工作者面对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就古书画文物的保护管理与收藏利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对进一步重视古书画文物的科学保养,合理利用馆藏书画开展陈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古书画文物收藏的特殊性

由于古书画文物的主要材料是纸张、绢绫、颜料以及各种辅料,均属于有机材料,因此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物,其保管起来要比一些金质、陶制等文物要更加困难,因此,有关古书画文物的收藏具有强烈的特殊性。其中,自然环境的因素对古书画文物的保存影响较大,尤其是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尘埃等等,都会对古书画文物造成严重的损坏,直接影响古书画的保管寿命。因此,创造良好的环境是进行古书画文物保护管理和收藏利用的必要条件。只有相对稳定和适宜的保存环境,才能够延长古书画的保管寿命,降低其自然损害的程度,创造更好的利用价值。

2 古书画文物的保管

(1)古书画保存中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在对古书画保存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当中,温度和湿度是一直在发挥作用的因素。首先,无论是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都容易引起纸纤维性质的改变。温度和湿度对古书画造成的最大损害就是纤维的膨胀与收缩,尤其是当温度和湿度不稳定,忽高忽低时,对纤维的破坏性极大。因此,需要对古书画文物进行密闭存放,如存放在密闭的收藏箱当中,并且在四周、上部和底部垫衬和覆盖多层宣纸。这些宣纸将书画包裹起来,能够达到吸湿和放湿的作用。当宣纸过潮时,可以选择天气晴朗时,将宣纸取出晾晒,干燥后再放入箱柜之中。这样的保存方法既简单又经济,并且能让古书画的保存环境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湿度和温度,从而延长了古书画的寿命。除此之外,保存古书画文物的房间也需要尽量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从而抑制霉菌以及害虫的生长繁殖。实验证明,温度和湿度对霉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有很大的关系。当温度低于10℃时,绝大多数的害虫都会停止发育和繁殖,当相对湿度低于65%时,霉菌就会失去生长繁殖的能力,因此一般要求保存古书画文物的房间将温度控制在10℃~18℃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为了防止古书画文物受潮,还可以利用一些干燥剂对其进行吸潮。最常用的干燥剂就是硅胶,其吸水能力可达0.4~0.5kg/kg,并且吸湿后的硅胶仍是固体状态,表面不融化,不潮湿,不会对古书画造成污染,并且没有腐蚀性,性能稳定,还可以长期使用。另外,一些现代防霉、防虫、防腐技术也逐渐渗入到古书画文物的保管之中,如现在博物馆里,古书画在入库之前都会利用环氧乙烷进行熏蒸,对杀灭虫菌有很理想的效果。

(2)古书画展挂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装裱后的书画在展示的过程中会历尽阴晴燥润,从而发生受潮舒张和干燥收缩的现象。但是,由于纸张、绢绫和糨糊的伸缩率不一致,因此反复伸缩的书画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凸凹不平。因此,在古书画文物展挂过程中控制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在环境比较潮湿的江南,没有采取措施对书画进行展挂,就会造成书画受潮绵软,甚至出现霉斑。

(3)古书画文物保管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控制。有害气体是破坏古书画文物的另一重要因素。有害气体包括H2S、SO2、NO2等酸性气体和氧化性气体,其来源比较广泛,如来自城市内的汽车尾气、居民采暖、工业废气等等。另外,文物展示和储藏文物用的囊匣也会对产生一定量的有害气体,从而对古书画文物造成损害。因此,避免古书画文物遭受有害气体的损害,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当今文物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学者对这些有害气体损害古书画文物的原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酸性气体被古书画文物吸收之后,能够生成具有腐蚀性的碳酸、硫酸、硝酸等无机酸,从而对纸张中的纤维素进行氧化和水解,生产水解纤维素和氧化纤维素,并且造成纤维素分子整体的聚合度降低,加速纸张的损坏,缩短古书画寿命。其次,一些氧化性的有害气体,会氧化纸张纤维素和丝蛋白,从而破坏其结构,降低它的机械强度。另外,有害气体中的Cl2还会造成颜料的变色和褪色,从而影响其观赏效果。因此,在古书画文物保存与展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净化环境中的有害气体,使用能够去酸的纸板制作文物储存囊匣,并且防腐活性炭吸附剂吸附有害气体,有必要时利用碱性物质进行熏蒸。另外,绿化和改善博物馆的周边环境,也是避免有害气体产生的重要措施。

(4)古书画文物的修复与清洗。古书画文物在流传过程中不免要遭受到尘染烟熏、潮湿受霉、鼠咬虫蛀等。因此,要定期进行修复和清洗,使其能够重见明净、延年留存。如果修复或者清洗不当,就会对古书画文物造成重大损害。古书画文物的清洗技术,除了传统的水洗、植物去污等方法之外,目前还研制出专门的洗画机,另外,还有激光技术、微生物技术正在进行研发。对于古书画文物的修复一般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修旧如旧,也就是要让修复后的元素信息仍然被保留。其次就是不能改变古书画文物的原状,要能够将各个时期的信息进行保留和保护。再次是可逆性原则,选择可逆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另外,还要遵循可识别性原则,要让参观者能够轻易地区分自身修复部分和真实部分。最后,就是要遵循最少干预性原则,只做必要性的修复,尽量减少过多的人为干预。

(5)古书画文物保管中的光照控制。光照因素是除了温度和湿度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古书画文物产生影响的光照因素除了太阳的光辐射之外,还有人工光源的照射,尤其是紫外光,对古书画文物的保存影响最大。光照会引起古书画文物的褪色、变色、形变、斑点等,还会造成材料的比重、溶解度、透光性等的改变,同时降低古书画文物的耐折度和强度。

3 结束语

篇6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举世公认、源远流长的优秀的民族文化。纵观世界各国,只有中国绵延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盛传不衰,不断弘扬光大,历朝历代都有文字记载,都有实物实证,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也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我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更感光荣和骄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份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很好保护,深入发掘,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否则,愧对我们的伟大祖先,也愧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各级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应尽职责。

我国历经磨难,几经沧桑,始终维持统一稳定的局面,不断发展壮大,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是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视现代文明建设是国家和民族,必须高度重视和珍惜自己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列宁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对于弘扬我们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扩大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被列强欺辱,使我国大量珍贵文物流失,这不仅是物质损失,而且是文化的流失,是精神是流失。今天,我们要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以对历史、对先人、对未来、对子孙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护和利用好文物。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文物,都真实的反应了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和社会生活的状况,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也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有些新技术就是由文物启发而产生的,例如火车的倒钩、球磨铸铁技术等。因此,一切有益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重视的。文物不仅可以供人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产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效果,而且可以运用文物研究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活动的规律、为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由于文物具有破坏不能再生的鲜明特点,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珍爱文物,乐于收藏和观赏,这就给文物的开放利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利用文物发展旅游观光业,利用文物树立企业文化,创品牌成了商家的杰作。但从我国文物开放利用的现状和趋势来看,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开发利用不够;大量文物被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古老的文化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地区重利用,轻保护,造成杀鸡取卵的开发利用局面,使大量珍贵文物遭到破坏。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认真保护好,才有可能对文物进行认识、研究和利用,离开保护,利用就无从谈起;利用是目的,没有利用的保护是无价值、无意义的保护,有些文物不利用也就不能很好的保护。

我们北部边疆地上、地下遗存的极为丰富的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写照。

篇7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200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伴随着愈加严重的城市水污染问题,亟需人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解决。但是由于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疗的观念较为落后,并受到治疗技术以及体制建设等的制约,城市环境保护污水治疗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得到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协作,不断完善体制建设,加大配套设施及资金的投入,为城市污水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问题

1.1 建设污水治理体制建设的不足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下,城市污水排水量日益渐增,但结合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很多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没有投入正常的使用中,甚至有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建立很长时间了,但由于技术不到位、资金缺乏等问题很难正常运作。污水收集过滤网过于落后,导致负荷率太低很难正常进行工作。此外,有的污水处理厂污水治理体制建设不健全,并未构建起相应的体制,影响了城市污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不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

城市污水的来源有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等,这些污水在城市排水管网处汇集统一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城市建设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污水收集管网,但是很多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都有不足。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后,污水处理厂或者厂家选址和建设并未结合原有的污水收集管网进行,只是依据主干道进行建造。大多数城区都是雨水与污水共同运用管道城市污水处理,因为收集管网不配套致使污水治理工作效率低。

1.3 忽视了城市污水的处理

在城市长期的建设和规划下,城市污水处理始终都是关注的重点。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下,城市建设重点从处理污水转移为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追求城市规模和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城市建设下,忽视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进行。同时,建设和维护城市污水处理厂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尤其是财力。城市建设资金通常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外商的投资,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则需要城市自己解决。这样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很难满足建设和维护污水理厂的资金需要,导致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厂工作始终停滞不前。

2 解决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疗问题的几点建议

2.1 构建起完善的治理机制

地方政府和污水处理有关部门,想要处理好城市污水,必须要了解城市污水排放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与之相符的处理政策。因地制宜才能更加快捷、高效的处理城市污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征集其他群众的建议,群众的建议是广泛的,治理污水涉及到群众的利益,可以说群众比工作人员更加了解污水排放的实际情况。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污水治理,监督污水处理器,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污水处理技术来处理污水,确保污水处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实施配套的管网

加强污水治理水平和效率,既需要健全污水处理设施,也需要使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作用,想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做到管网配套。掌握已使用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实际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好问题,确保现有设施设备的稳定运作;了解污水的来源渠道,对于一些建设完善的输送管道,但还未实施收集支管与接户管的区域推行和完成配套管网让污水可以正常的、顺利的流入污水主管道内;改造雨污分流,确保城区的雨水和生产用水都能顺利的进入污水处理厂,实施统一的处理。

2.3 拓展资金筹集途径

我国各地方政府都需要加大对筹集社会资金的力度,重点处理污水工作,建立起长期的、有效的资金来源,不但需要政府拨放资金,而且还应该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确保城市污水建设和维护有充足的后备资金。对城市污水处理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工作人员和人们意识到处理污水的重要性。推行多种筹资形式,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地方债券、发行股票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正常、有效的运作。

2.4 提高处理污水技术和水平

篇8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362-02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也是未来人类文化创新的素材来源之一。河南省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大省,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河南省各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五百余项。毫无疑问,“遗产”同样也是资源,是未来我们无论在精神文化方面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源。

当前,社会的极速发展对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相同,信息化浪潮形成的爆发式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这些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信息接受渠道与过往任何一个时期都不相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文化资源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保护与利用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随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逐渐推进,新型业态的快速崛起,各行业呈现分工细化与融合发展的大调整,传统单一的方式已经无法很好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因此,一种集成多元化手段的保护与利用体系的建设极为重要。

二、时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要求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因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存在有较多的说法。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基于较为权威的一个概念界定,就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由这个概念的界定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会根据环境变迁与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的创新发展。当我们的时展处于历史中一个全新局面的时候,无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要求。本文具体梳理如下:

1、保护与利用的共存性

“遗产”是对代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各类文化资源遗存的很好的形容。我们面对“遗产”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如何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是货币遗产,我们觉得保护是将其存入银行,但其中还会面临贬值的危险。因此,此时保护与利用就必须联系起来。利用的本意是选择更好的、稳健的方式使遗产增值,这无疑是对其最好的保护。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商业化的影响体现在更多的领域,因为我们无法回避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当我们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时,如果只提保护不提利用,就会变得非常被动。我们传统意义的保护,无非就是依赖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由政府搭建平台组织各类受时间限制的活动,如庙会、展演等。而保护与利用的共存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或传承群体、受众、媒体渠道、商业等因素紧密的聚合起来,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方法,以多种力量的聚合为形式。

2、传统传播形式与现代传播形式的组合

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以传承者现场展示,受众到场观看为主要形式。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信息接收渠道与接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使遗产本身与受众的距离逐渐拉大。这种距离不但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人群逐渐缩小,最终成为传承者自娱自乐的游戏,同时也会造成传承者通过遗产获得的收益逐渐萎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带来了巨大的限制。因此,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真实风貌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的将其传统的传播形式与现代符合人们信息接收习惯的传播形式组合起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力。

3、传承者与受众群体同样重要

在过去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观念过于保守,通常会简单的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重视其传承人,而利用就是积极的去申报遗产级别,从市级一直到世界级,越高越好。申报成功以后,可以更好的提升该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然后搭建文化平台吸引外来投资。当然,保守的观念并非错误的观念,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的解决并非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必须要重视该遗产的主要传承者,使他们能够更加原貌的将其传承下去。但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我们无法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从宏观角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我们有义务让尽可能多的国人认识它,并对它形成记忆,乃至喜爱上;从微观角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收益来源是数量庞大的普通受众,我们要重视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才能将他们的目光吸引过来。

综上所述,时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使我们要从观念上改变我们的保护观与利用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必须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但我们可以根据时代的要求尽可能的创造其与当下时代的交集,是保护与利用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体系,使之能够流传的更为久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角度

今时今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着崭新的局面,面临着时展的要求我们要面临许多问题,但也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正如前文所述,我们正处在与过往其他时期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在缺乏历史借鉴的情况下,促使着我们必须透过一个新的角度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新问题。与过去单一的保护与利用方式不同,在各项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了更多保护与利用的手段,通过这些多元化形式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我们初步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体系,为保护与利用的未来良性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进而形成文化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使政府、传承者、受众都能作为这个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取得自己需要的收益。本文对这一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尝试性的思考,具体总结如下:

1、政府主导,形成体系框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新体系的建设,因为涉及遗产门类广泛,行业众多,因此并非某个传承者或民间团体能够搭建起来的,而受众处在整个环节中较为被动的一方,只能引导无法对其提出要求。因此,由政府主导,搭建平台来统筹规划最为现实。在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与过去政府单纯的政策、资金扶持不同,最重要的是由政府主导的平台构建。这个平台可以由政府召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与相关行业专家一道形成一个协会式的组织,完善基础理论研究与创新发展研究,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给互动发展带来可能。而这个协会式的组织并非最终形态,它只是一个能够进行力量集合的框架。建设这个框架以后我们可以继承多元化的手段向其中填充内容。

2、在体系中形成普及化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以传承者为原点,辐射尽可能多的受众人群,形成该遗产传承与利用的丰厚土壤。在广大群众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信息的普及与传播,既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够提升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还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商品化的时候,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信息的普及并不是能够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能够完成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体系中。而这种普及也不能依靠单一的手段,需要多种手段并举才能产生最大的效力。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第一点中所说的协会,编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读物,作为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并且可以将相关内容变为电子读物,丰富阅读的渠道与形式。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制作相关的动漫产品,如动画片、文化用具及一系列的衍生产品,使之能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再次,制作相关系列纪录片,通过多种传播平台进行传播。我们需要认识到。相关知识信息的普及并非短时间内能见到收益的,因此必须通过长效机制来坚持。

3、将信息化平台融入体系

人们常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几年以前,这个说法刚提出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说法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但是,时至今日,我相信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的人对这个说法都形成了很深的认同。现在人们对于信息的要求比之以往更为多样,实时、在线、真实、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如果缺乏了信息化平台的融入,那么在当前社会中无法解决许多现实性的问题。在这个体系中的信息化平台可以由几个方面组成:首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数字化专业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保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极大丰富,将文字、图片、表演视频、演示动画都集成在一体,使受众能够获得远比现场观看更为丰富的信息,同时它的在线性可以让受众的观看不受时间的限制;其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空间,云空间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网络连接方式获得相关信息,把移动互联网络融入到传播形态中;最后,还可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的网络媒体传播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及时发送相关信息。

4、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融入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并由此可以探寻出新的发展途径。文化商品化是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的因素之一。当我们谈及文化的时候尤其是文化遗产的时候,总是会选择性的回避金钱与商品两个字眼。因为我们往往会习惯性的认为文化是高雅的,商业是庸俗的,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相关。但是在这里,我们应该毫不避讳的探讨这个话题,甚至应该主动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与市场化。文化创意产业有时能够产生聚合器的作用,将不同种类的文化素材经过加工之后多元化的呈现出来。通过文化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联合,将人们往往不可见、不可用的文化素材转变为现实中可见可用的产品形态。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离不开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与手段有效的促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同时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探讨内容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优点与魅力的基础上,去寻求保护与利用体系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体系能够有效的集成政府、传承者、受众等社会因素,使目标一致,力量凝聚。同时,这个体系也能够聚合信息化时代各类新技术手段,为保护与利用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手段。新的角度,需要人们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认知定式,寻找更为全面有利的形式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发展,并以此在文化与经济双重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赵克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

[2]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3] 罗虹,葛凌,黎典明.中国民族艺术与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4] 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2.

[5] 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6] 吕澎.20世纪艺术的历史与问题[J]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篇9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综上所述,在联合国教科文与中国国务院在下发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

二、连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瑶族聚居区,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清远的连南瑶族自治县,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连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多项申报成功,国家级:连南瑶族婚俗耍歌堂瑶族长鼓舞。省级:“瑶族扎染”和“排瑶牛皮酥制作技艺”,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瑶族长鼓制作技艺,排瑶民歌等,连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多种多样,瑶族人民用实践不断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一)瑶寨歌舞

瑶寨是歌舞之乡,瑶族人民爱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十月十六盘王节、耍歌堂,七月七开唱节、新春游坡节等盛大节日,瑶家男女老少,打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其中,“耍歌堂”已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传统的民间盛会,还有刚劲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锣、鼓声、牛角号炮声震撼群山,响彻群山,非常壮观。“耍歌堂”“长鼓舞”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歌是瑶族人民的家常便饭,瑶胞自幼就开始学唱歌。瑶家每年除夕之夜,长辈就教晚辈唱歌。男的学唱红白喜事的"贺歌",待人接物的"礼节歌",生产劳动的"气节歌"、"知识歌"等等。女的学唱"绣花歌"、"生孩子歌"等等。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瑶歌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世事万物皆有瑶歌;“礼节歌”;“生产歌”;“情歌”;有传播的《师爷歌》;还有汉区,壮乡流入的《刘三妹》、《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歌唱新生活的各种颂歌等等。

除了唱歌,排瑶民族还喜欢跳舞,“长鼓舞”、“游神舞”、“师爷舞”、“过州舞”等等。这些舞蹈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瑶族还举行民族文艺会演,繁荣瑶山文艺如《绣花舞》《采茶舞》《打猎舞》《伞舞》等等,流行于瑶区,并选送上省市、全国参加各种会演。

(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主要有传统节日节庆、祭祀、礼仪和婚俗等

瑶民们每年有春节耍年、开耕节、开唱节、王节等8个节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为排瑶的“开耕节”,又称“踏青节”,瑶家当天杀鸡、磨豆腐,敬奉土地神和祖先神灵,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开唱节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王的生日。传说王开天辟地造人丁造五谷,造瑶歌瑶经。为了纪念王,瑶家这一天大唱《盘王歌》赞颂王的恩情。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相传是王婆诞辰日,又传是王于这天仙逝。“收割节”或“还愿节”。是日,排瑶各寨均在王庙举行以姓氏为单位的隆重的祭祖还愿、庆祝丰收的民俗文化活动,还推选数位老歌手演唱《王歌》,各户皆以酒肉、豆腐、糍粑等丰盛食品过节。

瑶族的传说、歌谣、少数民族史诗、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如:连南八排瑶地区梅山事件:连南金坑搜集的瑶经《送鬼书》,梅山十洞”这一名词在排瑶经文中的重复,梅山应为瑶族文献记载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瑶人心目中的圣地。

连南瑶族每年的盘王诞辰,吟唱《盘王大歌》、《流落歌》、《连州三庙歌》、《得符神歌》祭祀盘王的实践活动,强化了对瑶族人祖先崇拜的教育,增强了族群凝聚力,瑶族人民还有朗朗上口的民歌,在瑶民族群中为铸就瑶族人民团结、坚毅、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特征发挥着重要作用。

瑶族人民的婚俗,自古以来,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格限制血缘婚,婚俗分订婚、认亲、择日、举行婚礼(没有新郎的婚礼)、回门五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2010年,瑶族婚俗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国后,瑶民独特的婚恋风俗仍然保留着。古老婚俗与现代价值并无冲突,瑶族独特的婚俗后面,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的积淀。瑶族新娘出门前,挑担人代表男家送给新娘父母各一个红包利是,一般是代表一年12个月的12元或代表一年360天的36元,钱不论多少,但一定是双数。这里面体现的就是对新娘父母的感谢,感谢新娘的父母对新娘的养育之恩。除此之外,按照瑶族的风俗,不管聘礼是否齐全,合不合婚俗、规矩,都一定要罚的。所谓“罚”即是“发”,因为瑶语中“罚”和“发”同音,就是要恭喜这对新人发财,要他们从新生活开始就发起来,今后生活富足美满。族其他的一些文化活动也正是在婚礼这个喜庆的活动上得到了发扬,唱瑶歌,耍长鼓舞,瑶族盛装刺绣,在为婚礼增添喜庆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瑶族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有蜡染、挑花、刺绣、编织等工艺

蜡染早在宋代,瑶民就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精致的花纹图案,称为“瑶斑布”。至今,瑶家仍喜爱自织布匹,称“家织布”,然后染成蓝色、黑色,再制作衣服、被单、头巾、腰带、围裙、背袋、花布鞋等。

瑶族妇女刺绣有平绣、结子绣、长针绣、鼓纱绣多种。一般用于妇女儿童服饰,如套袖、衣领、围裙、裤脚边、鞋面、童帽等,绣底以自织布为多,用红、黄、白、绿、紫色丝线绣成精灵的花纹图案,立体感很强。从汉代传承“好五色衣”到“衣斑斓”,瑶族用五色线绣衣已载入历史。刺绣工艺在瑶族民间广泛流传而经久不衰。瑶族妇女杨菊贞绣制的“八仙飘海”、“鲤鱼跳龙门”等图案的四片枕头花,选送到长沙和北京展出。

(四)瑶医确实历史悠久,而且医术精湛

瑶医以其特有的疗效不仅深受本民族人民的爱戴,而且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瑶族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全靠以山歌、故事等形式口口相授,可以说山歌给了瑶族医药的血与肉,赋予了瑶族医药新的生命。

(五)饮食文化

瑶族的饮食文化是具有可开发的潜力的旅游资源,它不仅丰富多样,同时其制作过程还具有很强的体验性的特点,传统食品制作过程的集体性与互动性方面,是瑶族饮食文化旅游过程中发展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瑶族的舂糍粑、包粽子、烧竹筒饭、制五色饭和打油茶等等饮食活动大大满足游客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体验民风民俗、感受瑶族民俗气氛环境,并且,瑶族传统饮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饮食习惯、饮食礼仪等也是进行旅游开发设计的重要内容。

三、连南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践行――以旅游为契机,大力发展民俗旅游

连南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歌舞戏曲、节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有关自然界民间传统知识丰富多彩,将连南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为连南瑶族地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使之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载体,并使瑶族非物质文化外在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如千年瑶寨、瑶寨街区、古城等物质遗产在开发中,旅游者在对这些古建筑的参观游览活动中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瑶绣、蜡染的技艺展示,瑶族传统节日庆典等的表演,这样更洋溢瑶族人民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瑶族民族风情游,白天参观游览,欣赏瑶族歌舞,晚上参加簧火晚会等项目,挖掘瑶族风俗习惯,创造一种少数民族生活的详和的场景与氛围,开发瑶族地方戏曲、设计文艺表演、技艺表演等项目,提升了旅游开发层次,更迎合了当代体验旅游的趋势。

总之,连南瑶族人民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更积极地保护、挖掘遗产文化内涵,甚至创造性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连南瑶族民族风情园。

篇10

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主要是:1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其中制约工程建设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是资金短缺;2污水收集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区的建设设施不配套,使的污水处理项目不能充分发挥效能,工作负荷率比较低;3相关处理技术设施改造有待加强;4再生水利用重视不够;5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的监管力度亟待加强。

二、城市污水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恶劣影响无疑是急需解决的。城市污水处理产生污泥也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通常情况下污泥含量约为污水处理量的1%~2%,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汞、铬、镉、铅等重金属,对附近的土壤、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等产生很恶劣的影响,不仅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污泥中还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寄生虫等,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对居民以及动植物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城市污水处理的最终排水对收纳的水体产生不良影响,对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三、污水处理常用方法

1、活性污泥法

长期以来,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广的一种生物处理流程,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的优点。该方法主要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组成。废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溶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谢反应,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够的搅拌而呈悬浮状态,这样,废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反应。随后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在沉淀池中沉下来和水分离,流出沉淀池的就是净化水。沉淀池中的污泥大部分回流,称为回流污泥,回流污泥的目的是使曝气池内保持一定的悬浮固体浓度,也就是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曝气池中的生化反应引起微生物的增殖,增殖的微生物量通常从沉淀池中排除,以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运行,这部分污泥叫剩余污泥。活性污泥除了有氧化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凝聚和沉降性能,以使活性污泥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得到澄清的出水。

由于污水处理是一项侧重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因此在建设和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术与资金问题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瓶颈”。归纳起来,目前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研究和应用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复杂,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设备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2)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要求较高,传统的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污水处理工艺多以活性污泥法为主,往往需要将多个厌氧和好氧反应池串联,形成多级反应池,通过增加内循环来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这势必增加基建投资的费用及能耗,并且使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2、生物膜法

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发展和应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生物膜法主要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介质“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所需氧化一般直接来自大气。生物膜法处理系统适用于处理中小规模的城市废水,采用的处理构筑物有高负荷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生物滤池在我国南方更为适用。随着新型填料的开发和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在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由于生物膜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性能好、产泥量低、占地面积少、便于运行管理等优点,在处理中极具竞争力。

3、氧化法

氧化法是目前广泛采用并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生活污水预处理方法之一。根据氧化剂的种类及反应器的类型,氧化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化学氧化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其处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而且由于其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应用中使用并不很多。为了达到提高处理效果,同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人们开发了一些其他的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法设备简单、运行条件温和、氧化能力强、杀菌作用强、处理彻底,因此,在水的深度处理及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的处理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有专家预测,氧化法将成为21世纪废水处理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四、城市污水处理的环保对策

切实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建设和运营效率,关键是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要充分认识城镇污水设施建设的长期性、综合性和艰巨性,尊重科学,遵守基本建设程序,不能搞运动式、。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朝着低耗高效、方便管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实现污水里的磷回收和处理水的再利用等目标,所以污水处理不仅仅是改善水质,同时还要注重资源化和能源化问题,且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低能耗,将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纳入节能减排计划中。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三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2、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3、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污水处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遇到的最到的问题是技术的改良和污水处理实际落实的问题。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将污水处理真正提上日程,投资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绿色和清新。

参考文献:

篇1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档与遗产保护和利用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接收征集、

整理分类和鉴定保管环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记录保留下来,促进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和灭绝。另

一方面在建档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展览、开展编研等方式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和精髓发

扬广大,以达到传承文化的最终目的。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料既是全面

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保护工作历史演变和发展状况的

重要记录,又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工

具和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建档是一种非常重

要的方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文

件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与遗产保护

和利用的关系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

目前,档案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认识有广义和狭

义两种观点。广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由记录非物质文化

遗产本身和反映其保护与管理的阶段性和全过程的所有成果及

相关资料组成的信息载体集合。狭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审批和复查等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倾向于前者。可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档案是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演变过程及其各个阶段文

化的特征,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状况,记录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及典型传承群体自然状况、文化背景、文化活动等

的各种类型记录材料的总和。具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档

案、申报与保护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和传承人档案。

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深入研究,目前学界尚处

于探索阶段,还没有确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定义。本

文分析认为,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案管理的含义。广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一种理念,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它是以档案管理的理论为指

导,以档案工作的思维、方式和途径为参考,结合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特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

狭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

理过程中, 将利用各种途径获得的,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

声像等各种载体进行立档保存的管理过程,一般包括非物质文化

遗产档案的收集、分类、整理、鉴定、保管、编研、信息化利用

等环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主要包括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定保

管三项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是指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

通过专门的接收和征集的途径,把分散在民间的自发传承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资料、各组织已收集整理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

案以及其他有关档案,集中到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

业机构进行保持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是

建档的基础,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流程的首要环节,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对象的

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分类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

法,将接收征集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科学组合、排列和

编目,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整理分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建档的重要部分,是对接收征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

要延续,同时又是鉴定、保管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前提

和基础。 接收征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如不加以整理分类,

则处于杂乱、无序状态,无法保管利用,也不能有效发挥非物质

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因此,需要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使用科

学、 有效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整理分类, 使之系统、

有序,为之后的档案保管、服务利用以及档案信息化奠定坚实的

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类型多样、来源广泛、管理者情况

复杂、内容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案鉴定有着与一般文书等类档案不同的鉴定原则与方法,我们不

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鉴定方法,而需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的特点,按照全面性、历史性、发展性、效益性以及一般性和特

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鉴定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管同

样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长久流传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了

科学的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面前难

以永久留存。档案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的保管就是在各个机构现有的模式下,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

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档案材料进行

科学有效的保存和维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促进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作为中国各个民族智慧和才能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人类关注和重视的珍

贵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我国当代文化

保护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

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部分

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或濒临灭绝。保护工作严峻,如何对非

物质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档案”,是特定集体、个人

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教育、文化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传

承后世的各种非物化形式的历史记录,其载体往往是人。作为档

案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是保存和再现文化的真实面貌。但人的

记忆并不能忠实反映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它会因记忆能力欠缺

而丢失、因想象干扰而重塑、因载体生命消失而失传。因此,必

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规避人的记忆失误或生命终结而

造成的损失,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准确性、形象的具体性

和内容的真实性。通过档案构建社会记忆,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

营养,使得后人通过传递文化和后天的学习,借以吸纳和传承优

秀的文化传统,进而创造新的文化。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

要早提,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

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由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一种非物化的、活态的和无序存放的财富,容易流变

丢失。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一种独特的档案,其价值

显得非常珍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工作,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直接反映了文化活动项目的基本面貌、传

承情况,也是文化发展、历史发展的间接见证。作为一种珍贵的、

重要的档案文化资源,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仅有助于完

善现有档案资源,建立特色档案馆藏,更有助于保护与传承非物

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近几年,全国各地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行列中,正是基于此目的。实践证明,通过笔录、拍照、录音、

录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挖掘,同时建

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无疑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

有效措施之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有利于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其非常容易失传,为

保存需要,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以合适的载体将它们

的核心内容整理、 记录下来, 这样便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作为档案家族的新成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形成是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并不是保护

工作的终点。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只是一种暂时存在形态,

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研究、开

发和利用,如举办展览、开展编研等,开发出蕴藏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固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为活态并

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

而利用恰恰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建档则是利用的前

提和基础。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部门以库藏的档案资源为依据,

通过特定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档案信息给用户,服务社会各项事

业的一类业务活动。它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和熟悉库藏档案

资源的内容和成分及各类档案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预测和分析

社会对档案资源的需求特点,掌握档案利用需求的发展规律;向

各方面用户介绍和说明库藏中的相关档案资源线索,主动开展档

案咨询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迅速、准确地向档案用户提

供他们所需要的档案文献。

从档案管理不同业务环节和流程之间的关系来看,利用服务

的重要基础是除其之外的包含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定保管环

节的建档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利用服务虽然在整个档案

管理过程中位于主导地位,但必须依靠于建档工作,没有建档工

作便不能进行和发展。如果建档工作的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

定保管环节开展得不理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利用服务就会

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容易陷于衰竭的境地。同样,如果

不根据社会各方面用户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利用服务,而只

是闭门造车,埋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整理分类

和鉴定保管环节,那么建档工作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

此,必须通过加强建档工作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利用工作

的开展,确保服务成效;以搞好利用服务工作来促进非物质文化

遗产建档工作的完善,夯实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智为,邓绍兴,刘越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程齐凯, 戴旸, 周耀林等[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3]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2(2).

[4]王云庆,陈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J].档案学通

篇12

1、前言

古建筑是历史的遗存,古建筑文物的主要价值就是历史、艺术、科学三个价值。保护古代建筑,主要是保护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方面的成就,作为今天的借鉴,向人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修缮中要保持现状和恢复原状。

修缮古建筑的原则为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修缮古建筑既要以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坏,延长其寿命,更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而后者更加重要,如果因为修缮工作而损害了它原有的价值的话,这项修缮工作就毫无意义。

2、古建筑修缮工程监理原则

2.1要认识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

必须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由于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殊性质,在实施保护的工程中,不能对文物本身进行更新改造,不能追求焕然一新,金碧辉煌,而是要认真研究文物本体的原来面貌,找出修复的依据,去掉后世增加的与文物本体不相符合且影响文物整体形象的构件以及与此相违背的工艺做法,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存构件,尽可能减少更换的数量,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文物本体的原状。

文物保护工程的对象是文物本体,与新建工程不同,它是在施工前就已存在的。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所要做的工作要大大超过现代建筑,如要对保护对象文物本体进行详细的勘察测绘,认真的研究,精心的设计等。就施工而言,对文物本体维修部分的拆除、测量、绘图、登记,对拆除物件所采取的措施研究,报批等等都是现代建筑所没有的程序,也是我们进行文物监理工作需认真对待的新课题。

2.2文物保护工程监理工作的实用性

文物保护工程监理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编制出自己的工作规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在工作规范中必须尽可能详细地列出工作的具体要求,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有章可循。鉴于国内目前参与文物保护工程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大多数队伍未知参加的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要求我们的监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知文物保护工程的修缮原则,熟悉各个具体工作对象的设计思想,对保护对象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对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及各项工艺及做法能给予具体的指导,有些地方甚至还要能亲自示范、操作以便给各施工方做出样板,因此规范编写必须贯彻实用性原则。

3、古建筑修缮工程监理内容

3.1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在这个阶段监理方需做的工作有以下几项:组建监理机构,组织监理人员学习与工程有关的各类文件,制定监理工作制度,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要了解相关的地质、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材料供应及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的批文等有关情况。

3.2对施工单位的监理工作

主要是要求施工单位尽快熟悉图纸,并就图纸中弄不清的问题提出意见,便于在图纸会审中提出,以确保工程能按图正常施工。督促施工方尽快提交施工组织方案,确保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审查的重点是看施工方案是否符合文物保护工程的基本原则,对本工程是否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施工的顺序是否合理,所用方法和手段对文物本体是否有损害,对文物的特殊部位和关键工序是否予以特别注意,所采用施工方法是否正确,对文物安全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当,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是否到位,文物本体周围的场地运用是否合理。

对施工单位的监理,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审查分包队伍,一项较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不是一家施工单位完成的,为了施工的专业需要或工期需要,除承包单位担任主要施工任务外,有的工程还要分包出去,分包单位不需要通过投标选择,但总承包单位分包工程须经业主同意,监理单位应对分包单位的资格进行认真审查以保证分包工程的质量。

3.3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

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指对文物本体的修缮和复建过程,这一过程将直接关系到文物保护工程的质量,也是整个监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文物修缮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出现,如发现新的文物遗迹或现象需保护和处理,出现新的结构或形式需要修改设计,甚至会发生对原来设计全部推倒重来的可能,如何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本体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成为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的工作。

对施工过程实行全程监理,对重要的施工部位和工序要旁站监理。要密切注意文物本体出现的新变化,一旦有新的遗迹或现象出现时,立即要求停工,采取保护措施,及时向文物管理单位(业主)报告,并协助业主起草文件,报告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等候处理意见。

对施工中所用材料要严格把关。要特别注意把好隐蔽部位的施工验收关。对隐蔽部位施工或下一道工序有可能掩盖上一道工序的施工,必须严格实行联合验收制度,确认施工符合工程质量后方可继续施工。

施工中要坚持自检和报验制度。施工方在完成一项或一步工作,经过严格的自检后,正式申报至监理方,监理方应组织业主代表和施工方共同进行初验收,不允许未经验收的工程继续做下去。

3.4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工作

文物保护工程的验收一般是由批准该项工程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来进行的。但是在验收组到来之前,各个参与单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验收之后又要做一系列的移交工作,因此验收阶段的监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

验收前的准备工作。这是验收工作的基础,在整个工程即将竣工时监理方就应与业主协商验收的事宜,总监理工程师就要开始组织专业人员整理各类技术资料,对于缺失的资料要设法找齐,并依据上述有关资料开始编写工程的监理工作总结。

敦促各施工单位按时提交工程竣工资料和竣工报告。协助业主制作要求验收的文件。根据业主的要求,编制一份竣工验收的工作计划,并准备验收所用的各种表格。正式验收的监理工作。正式验收就是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该工程的总检查评定,确认该项目是否合格。在整个工程验收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始终陪同验收组,随时回答验收组成员提出的问题,接受咨询,介绍有关情况。

验收后的收尾工作。验收工作结束,如果没有通过验收,监理单位应根据验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研究整改措施,立即组织力量投入整改,尽快就验收组提出的问题修正至合格后再次报请验收。如果验收合格,标志着该工程已告完成,监理方要根据业主方的要求,与施工单位协商一个工程收尾计划,包括对局部的整改、场地的清理、脚手架的拆除、机械设备的退场、其它辅助工程等,以便确定正式移交的日期。

工程交接。待所有收尾工作完成后,施工方在监理方的监督下,正式将工程移交给管理方。包括文物工程的移交,业主方提供的设施、设备的移交,各种技术资料的移交等,并在交接书上由三方代表签字,管理权正式由业主接受,施工方则转入保修阶段。

参考文献:,

篇13

民间文艺,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总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勤劳、勇敢、乐观、聪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在数千年的农耕时期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精神财富。民间文艺来自民间,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情趣,从古至今,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民间文化艺术,是一代代人创造的,又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磨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与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它形态姿彩各有殊异,价值作用各有所别,但无论怎样,按其不同的特征与属性,可用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予以概括。动态艺术也就是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以及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和传统节日中的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等。静态艺术也就是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绘画、雕塑、瓷艺、纸艺、刺绣、染织、编织、灯彩以及反映民族民间生产、生产习俗和历史发展的服饰、器物、用具等。在这些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中,由于分布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流传时间的长短等因素,而表现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地方动态艺术尤为突出,有的地方静态艺术相对集中。

二、民间文艺的品类和特征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民间文艺,具有地域性,但又不绝对受到地域所限制,有着广泛的流传性。民间文艺除了产地不同,风格不同和上述所说的基本特征、属性外,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具有不计名利的群体性,充满自尊的豪情性,自我表演的娱乐性。尤其是表演艺术,其热闹的场面、涌动的人气,更能吸引人。因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节奏的,人们的生活不可能没有张驰。生产中不可无节日,节目里不可无活动。民间文艺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有庆丰收,有庆祝历史上本民族战胜自然灾害或抵御外强的胜利,也有庆祝历史上某一事件的圆满解决,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等。由于节日是喜庆节日,其形式无不带有民族民间自娱自乐气息。通过传统节日活动,以示新年大吉大利,百业兴旺等美好祝愿。民间文艺活动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活动的民办性,节日活动大多都是非官办的,而是群众集资、群众操办、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自得其乐;二是活动的重复性,节日活动的内容,也如活动本身一样,一年四季、年复一年沿袭数十年以至数百年。尽管如此,表演者积久成习,上传下承,群众年年观看,年年百看不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文艺尽管会不断充实许多新内容,创造许多新的品类,但它总是沿着自己的根脉向前延伸的。直至今天,乃至未来,特别是与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距离较远的某些民间文化形态,其传承性表现更加强固、更为久远。这其中,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习俗、礼仪、节庆,共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民间文化习俗、民间的文学艺术、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等,是民族特征与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它是民族情感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之所在,也是维系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中华民族来说,它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三、民间文艺的载体和受众

民间文艺不靠文字记载,也不靠文字来传播,它是一种活动着的文化现象。它的载体是人的自身。它依赖人的信仰、追求、生活环境与人的语言、行为、思维心理活动广为传播、世代相承。人的一生,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礼仪民俗。诸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相往来、婚葬习俗等等。这些民间礼俗、迁延了数千年,至今依然还在广大人民众的实际生活中实行着。议程的内容与形式虽随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有所增减或变化,但它的基本因子还是随着民众生活的延续而得以传播与保存。所以我们说,民间文艺的根须,一直延伸到当代各种层次的现实生活里,依然存活在当代各种人物的千差万别的情态与心态之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