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篇1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37-01

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已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已明确细化,并强调了管理的连续性及重要性。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6个社区,总人口605万,高血压患者约2549人,据居民健康档案统计,门诊就诊的患者约59%,约23%的患者自行购药控制血压,住院的患者约6%,约13%的患者未服药及测量血压。在社区中开展心理护理是对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干预及规范化管理高血压必不可少的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我们社区站管理的高血压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7例,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7例,年龄35~74岁;研究组患者47例,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29例,年龄36~75岁。两组患者高血压程度相似,文化程度相仿。

12选择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为高血压,且处于第Ⅰ、Ⅱ期的患者。排除标准:无法接受心理护理,合并其他疾病者。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方法①健康教育:集中进行高血压专题讲座,介绍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注意事项、药物治疗原则及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在家正确测量血压,日常生活中怎样防治高血?翰。?如控制体重、体育活动、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对个别人、个别问题加强指导,发放高血压病防治手册。1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高血压病危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遵医行为、心理健康、精神情绪等方面。确保试验组对高血压病知晓率100%。②心理护理措施:针对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一个人生病后往往难以一下子适应,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像高血压这种终身性疾病,焦虑、悲观、愤怒、对并发症的恐惧等情绪时常缠绕患者,使其痛苦不堪,进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也有的患者因高血压没有明显症状而麻痹大意。在与患者的交往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沟通艺术,提高交流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不同患者采取相应措施,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只有取得患者信任,才能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在正确认识疾病的基础上,焦虑、悲观者学会自我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而麻痹大意者能按时服药,改变不良行为方式,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

③家庭成员支持:在走访时要与患者家庭成员沟通,讲明利害,取得家庭成员支持。温馨的家庭气氛和家人的关爱,不仅能让患者解除焦虑、悲观、紧张等不良情绪,而且有助于患者良好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按时作息等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患者按时吃药,坚持治疗,建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决心。④建立高血压患者之家:在社区建立高血压患者之家,定期组织活动,增加患者之间的交流帮助,互相介绍战胜疾病经验,有助于不良情绪的改善。有时病友的积极劝告比医生更能打动患者、说服患者。⑤保持联系:每个患者手中都留有医患联系卡,当患者有需要时,能随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获得帮助,对有恐惧心理患者具有安抚作用。

14效果评价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高血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通过监测血压的方法来评价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改善情况,需多次测量患者血压并取平均值,且测血压时须保证患者处于平静状态,以测得?嗜费?压值[3]。

15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

2结果

21血压改善情况比较经过护理后,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患者血压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1患者满意情况比较经过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率为8298%,研究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率为9574%,研究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心因性疾病。现代人紧张的生活方式,巨大的生活压力,加剧了精神神经因素的致病作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它使我国脑卒中发病绝对数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而且发病率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高血压的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导致的家庭及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更引起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目前,高血压的病因虽然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高血压病是由多种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全身性疾病,其不仅是流行最广泛的心血管疾病,而且是最早被公认为与精神、行为、社会因素相关的心身疾病。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给予心理、药物、饮食、功能锻炼指导,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社区医务人员由于与居民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更容易与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因而能更好地进行心理护理。广大社区医务工作者要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多种方式做好社区心理护理工作,从而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意识,提高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进行自我防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从而保障健康。

篇2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3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其中男96例,女72例,年龄42岁―76岁,60岁以上90例,经过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心理护理后,出院时98%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或达到稳定的理想的程度。

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精神紧张、焦虑 患者刚刚入院时,对医院周围的环境及人群不熟悉,加上对自己疾病病情不了解,往往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的心理。入院后测量血压高,更加加重患者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高血压受饮食习惯、心理因素、环境以及遵医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血压忽高忽低,病情会反反复复,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外加经济紧张,病人极易产生烦躁心理。

抑郁、不遵医行为 很多患者入院后,对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的不了解,病人往往会想像的比较悲观,血压稍微增高后就会表现的悲观、抑郁、情绪极其不稳定,失去信心等,觉得自己给家庭带来负担,成为累赘。甚至不愿服药、治疗,不愿配合治疗。也有部分患者认为,血压控制正常后就不用坚持服药,擅自减药、改药、停药,以至于发生不良后果。

对疾病知识缺乏,导致患者对高血压不重视,不去正规治疗,以至于延误病情及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2环境介绍

护理人员在接待新入院患者后,首先要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介绍病区住院环境、自我介绍、介绍主管医生、同病房的患者、物品摆放等,态度和蔼,消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心理。

到患者病房多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病情,多关心患者、安慰患者、尊重患者,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的给予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安慰,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一个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习惯对高血压控制有着重要作用[2]。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生活环境、习惯、文化背景等等,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要及时、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简单地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饮食、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语言通俗易懂,也可以举出同病区一些成功的病例来开导患者及家属,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提高她们的积极性,并及时准确的回答她们的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随后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并讲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疾病对人体损害的长期性、危害性,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以取得患者密切的配合。

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与抑郁患者谈话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选择合适的话题,给病人做好安抚工作,也可以与家属沟通,要多陪伴患者、关心体贴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急躁型患者,在谈话时要注意谈话技巧,避免外界打扰及不良刺激,让患者感受到你的真诚,要关心患者、安慰患者,使其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态的调整,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完全明白药物的作用,不得私自改药、停药,使患者能够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特点,使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

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主要原理、特征以及其主要作用,帮助患者掌握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每天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散步、深呼吸等保持心情平静,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淡化患者的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使其身心压力得到缓解[3]。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长期坚持服药,定时监测血压,治疗过程中血压忽高忽低,反反复复,加上经济负担,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心理上的障碍。作为护理人员,应该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不容忽视的因素,药物治疗加以心理干预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通过对患者的细心观察,对家庭背景的了解以及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分析,为每个患者制定出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加上患者家属的协助与支持,消除患者紧张刺激,维持患者血压稳定,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68-02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社会福利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寿命迅速增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年龄而增高,其中高血压已成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是减少致残和致死率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指导

为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出现的症状进行耐心而细

致的解释,解除患者因疾病带来的不愉快、恐惧心理和各种顾虑,保证劳逸结合、身心均衡,坚持定期服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创造良好环境

保持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住,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置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感受到身处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增强对生活的信念,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1.3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尊重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等。对患者隐私要严格保密,解除思想负担,让患者有在家一样的感觉,视患者如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充分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一视同仁,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 护理对策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要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遵照医

嘱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下降过快、过低。合并有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目前降压药物的应用,仍需要更好的护理,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较慢,需长期服药,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悲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改变急躁、易怒等脾性,学会沉着冷静,自我调理,控制情绪,避免因各种强烈精神刺激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治疗高血压病起到重要的作用,积极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的稳定。

2.3合理饮食,控制烟酒

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饮食为宜,应少食多餐,多

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等。合理限制钠盐摄入是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措施之一,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咸鱼、咸肉、酱油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戒烟、戒酒。

2.4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进食粗粮及富含粗纤

维的食物外,还需适量饮水;若出现便秘,应早晚清洁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排便时注意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骤然升高而致脑出血等危险情况发生;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

2.5保证充足睡眠,间断低流量吸氧

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适当休息,必要时可给予安定等镇静剂;一般认为

卧床休息也可使血压下降,并降低氧消耗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可以改善肾脏血流;低流量间断吸氧可改善脑细胞需氧量。

篇4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26-1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rent city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hypertension,high blood pressure for the city state of mind control as a reference. Methods: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500 hypertensive patients selected city health officers and 200 normal persons. Results: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SAS and SDS scores were 481±10.1 minutes and 40.5±8.5 min,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P

【Key words】hypertension;anxiety;depression;Mental Health

为了准确了解我市新时期发展形式下,高血压与情感障碍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能清楚认识,从而采取有力的措施,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对我市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明确焦虑抑郁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因素。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我市城乡15岁以上的自然人群。在每个城市或农村区域中,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或自然村),再整群抽取15岁以上在本社区常住3年以上的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时以户为单位进行逐人登记调查,小部分因故无法调查的对象,到相邻社区取相同人口及社会性质的对象补充。

1.2调查方法

我们按流行病学的要求,结合《心血管病流行学调查方法》,设计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选定调查范围及其对象,并组织专业人员对5余名调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经过训练合格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逐一地进行血压等相关检查及问卷调查。血压连续测量3次,每两次之间至少间隔30秒。取三次血压测量值的平均值为血压测量结果。对于继往诊断明确的高血压患者及我们在调查时筛查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对象进行进一步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SAS评分标准分≥40有焦虑症状,SDS评分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

1.3统计处理

调查表由有关人员有用Epidata3.0两次录入数据并核对,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描述,卡方检验。焦虑抑郁相关因素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所有结果以P

2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高血压患者500人,有效问卷500分,有效率100%,对照组200人,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高血压组平均收缩压155.5±18.5mmHg,舒张压94.5+31.5mmHg。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0.51±13.5岁和59.9±14.5岁,男性所占总体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50.2%和51.2%,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高血压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81±10.1分和40.5±8.5分,均显著高于(P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有资料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2009年大约有26.4%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6.5%,女性患病率为26.1%。发达国家高血压发病率逐渐趋于平衡,普遍保持在不低于20%的较高水平。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但增长较为迅速,如墨西哥、坦桑尼亚等国家高血压相关调查显示出了这种趋势嘲枷。我国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也显示了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高血压已经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外研究嘲表明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第三位因素。根据WHO调查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高血压。高血压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外研究发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的发生率20%-40%且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国外有研究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情感障碍症状,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与高血压发生率增高相关的结论。同时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与高血压发生显著相关。一个长达6-7年的前瞻性调查也研究发现高分值的抑郁症状使产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一倍,抑郁症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在国内研究中,心理健康状况的不佳,常引起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导致高血压的发生。20世纪以来,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焦虑,紧张,抑郁,愤怒以及压抑情绪是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发因素,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高血压的发展和预后。国内研究认为情感障碍不但影响着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也影响着治疗与转归,消除高血压患者的负性情绪可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对原发性带来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通过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以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精神问题的发生,确保降压效果,预防原发性高血压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高血压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是在我市范围内进行的大样本抽样调查。我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81±10.1分和40.5±8.5分,均显著高于(P

总之,高血压与情感障碍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解释两者之间的联系。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应把情感障碍的干预措施引用到高血压常规治疗中来。

参考文献

篇5

高血压属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着重要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根据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修正,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自我控制力加强,以预防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误解和怀疑 患者早期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或自认为高血压无非就是血压高点对身体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不接受治疗,情绪不稳定、苦闷、压抑,经检测,经常处于压抑状态的人的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30%,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导致血管收缩心排出量增加,加重了高血压。

1.2 紧张、焦虑和恐惧 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加之平常血压高带来的头晕、头痛,失眠等不良症状,还有对病情过分担忧,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致残,又因此而可能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再者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知之甚少,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易引起血压的波动,身体更易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实验研究,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可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同时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心排出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同时反过来,也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1.3 烦躁和失望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就意味着要终生依赖药物治疗,还要饮食注意,否则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脑出血等的出现,且高血压的发生渐趋向年轻化、复杂化、多样化,因此患者常有烦躁易怒的情感,又因为感到没有特效治愈的方法,对治疗失去信心,情绪低落,这更加重了病情。

2 心理疏导及措施

2.1 宣传教育有关高血压知识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根据《1999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导》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汞柱即确诊为高血压,让患者对疾病的形成、发展、预后有一个正确认识,把出现症状进行解释,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慢,需长期治疗,本病是可防、可控的,叮嘱患者定期检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确定用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降压药,按医嘱服药,不擅自加量,停药,减药等,尤其是初次使用降压药的要警惕“低血压”反应和突然停药导致的“停药反跳现象”。

2.2 稳定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克服心烦气躁,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告诉患者每发一次脾气的后果是吃几次降压药可能都无法使血压恢复正常,为了自己的血压,尽可能学会自我调节克制自己的情绪,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较敏感,而我们要以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再者病人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病人愉快、乐观,药物易发挥治疗效果,反之血压难以下降,所以保持稳定的情绪,对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2.3 合理膳食 低盐、低脂饮食,WHO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不吃动物内脏及其制品,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鸡皮、鸭皮、鱼子、脑等,多食含钙高的食物,以素食清淡为主,辅以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红薯、山楂、洋葱、鱼类等营养降压食物,不吃油炸、辛辣、脂肪高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豆类、牛奶等清淡无刺激食物为宜,同时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