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1 10:03: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

篇1

近年来,敦煌市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先后与西安、兰州等20多个国内旅游城市达成了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与日本臼杵、镰仓、日光,韩国的南海郡、澳大利亚的高嘉华市等5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城,与广州、深圳等地的5家旅行社达成协议进行落地营销,积极邀请友好城市组织政府参访团、经贸考察团、文化交流团来敦煌市开展交流考察活动,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来敦煌旅游。敦煌已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城市。同时,敦煌积极组团参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成功举办了中国敦煌飞天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出版发行了一批外宣精品,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宽了国内外客源市场。

1.2旅游产品不断丰富

依托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目前敦煌市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和石窟艺术、古关古城、大漠奇观三大旅游品牌,先后推出了佛国善乡如意游、文化艺术鉴赏游、挑战沙漠探险游、戈壁风光自驾游、民族风情体验游、风光电新能源观光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效应。研发生产工艺骆驼、夜光杯、铜雕、蜡染等旅游商品12大类3000余种,书画、古玩、奇石等特色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建成酒吧、网吧、健身房等各类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场馆130多个,在重要媒体登载了敦煌旅游宣传专版,《敦煌神女》举办商演500多场次,观众达20万余人,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2敦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旅游消费六要素比重不平衡

从旅游活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比重分析,以2013年数据为例,2013年,敦煌市实现旅游收入37.3亿元,占GDP比重为39.26%,同比增长38.82%。其中,行、游、住、吃、购、娱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16.22%、23.38%、19.79%、21.91%、14.51%、4.19%。数据表明:首先,“吃、住、行、游”占到旅游总花费的80%,“看景点、卖门票”的问题仍需下大力气解决。而国内主流旅游城市非基本旅游消费已达到50%以上,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通常超过60%;其次,购物、娱乐等特色消费仍然是旅游消费的“短板”,从广度上缺乏有创意、有特色的游乐开发项目和旅游工艺品;再次,产业规模小,开发层次低、景区服务功能不完善,旅游业态发育不全,无法满足高端客源市场的需求,导致游客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严重偏低。

2.2传统景区接待增幅不大

在景区接待方面,2013年莫高窟接待77.84万人次,同比下降0.79%;鸣沙山•月牙泉接待80.06万人次,同比增长0.7%;阳关景区接待6.14万人次,同比增长1.53%;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接待22.32万人次,同比增长46.89%;玉门关接待22.41万人次,同比增长42.64%。从景区纵向比较,莫高窟接待人数较2012年下降,月牙泉景区涨幅不大,说明已明显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建议从景区景点开发角度,加大游乐项目、体验项目和展示项目的开发。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和玉门关较去年增幅较大,说明西线旅游影响力逐渐打响,提升西线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建设迫在眉睫,需深度包装一批沙漠探险、特色酒店、休闲娱乐项目。

2.3客源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不够

2013年,接待国内游客3977199人次,接待入境游客43122人次。而国内游客中,来敦煌人数最多的省区有甘肃、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江苏、河南、河北等。境外游客中,位于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美国、中国港澳地区。分析国内游客接待数据,来敦煌的游客中省内游客居第一,北上广、东南地区、西南地区次之,针对省内游客自驾车营地、户外运动基地、提升租车服务质量非常必要,针对高端旅游市场,从高端行业入手,开发一批上档次、有冲击力的娱乐和文化演绎项目,如高级会所、主题酒店、实景演艺等。分析入境游客接待数据,日本、韩国、中国港澳台地区都在前列,日本、韩国的游客比较看重文化因素,因此从文化创意角度考虑,其核心就是通过对敦煌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利用和发展的系统研究,在更大空间、更大范围内建设文化项目,真正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中国港澳台地区和美国的游客注重娱乐探险体验,可积极开发野外探险、沙漠越野、极限运动、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漠徒步等游客参与性、体验性的游乐项目。

2.4接待量受季节性影响波动大

据敦煌研究院统计,2013年莫高窟全年接待量为77.84万人次,其中7~9月接待游客为44.37万人次,占到全年接待量的57%,单日接待游客超过6000人的天数为54天。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开放后,每日游客接待量限定在6000人次,远不能满足旅游旺季,尤其是节假日游客参观需要。因此,提升其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大特色项目建设,延长游客在敦煌逗留时间,通过“自然资源+娱乐设施+活动项目+休闲文化”的有机组合,丰富旅游休闲活动、增强景区吸引力,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

3敦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3.1建设立体化交通网络,提升旅游通达力

敦煌要充分利用地处交通旅游节点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提升敦煌通达能力和交通枢纽地位,形成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联接道路,成立散客接待服务中心,合理开发旅游公交线路,积极推进市区通往景区的公交专线向旅游专线转变,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效益。借助国内知名旅行社已有的营业网点和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优势,在北京、广州、上海等主要客源地和珠三角地区组织游客支撑包机航线执飞,缓解敦煌旅游交通瓶颈,激活敦煌旅游市场。

3.2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重大政策和项目资金,在景区景点包装、舞台精品创作、旅游商品生产、文化消费市场等高端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方面下大力气,跟踪落实对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成功打造旅游城市品牌形象。

3.3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经营

完善旅游产业规划体系建设,大力整合敦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和“阳关—玉门关—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两个大景区,做精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沙岭晴鸣等“老八景”,做响雷音宝刹、雅丹夕照、卧佛晨光、大漠光电等“新八景”,着力解决旅长游短的问题。与此同时,积极将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组建敦煌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推进敦煌旅游上市步伐,提升旅游企业造血功能,切实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政府无钱办旅游的现实问题。

3.4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进产业的深度融合

依托敦煌文化,大力发展高端的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等文化旅游业态,繁荣旅游产品市场,丰富旅游项目内涵,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敦煌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亮点。同时,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为核心带动其他旅游产品开发。如着力开发特色菜品,提升特色餐饮业档次;依托各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水域沙漠风光,规划建设房车营地、户外运动基地,积极开发野外探险、沙漠徒步拉练等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的游乐项目,不断丰富景区的游乐产品,增强敦煌旅游的吸引力。

3.5加强区域协作联合,提高旅游产业整体效益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积极通过“政企联手、区域联盟、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等方式,联合瓜州、嘉峪关、肃北、阿克塞等周边城市及丝绸之路各节点城市,以赴外驻点建站促销的方式,加强敦煌旅游宣传,着力构建敦煌大旅游的发展格局。按照“一抓四融合”的理念,围绕文化旅游产业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城市建设的思路,挖掘旅游休闲娱乐产业潜力,努力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事业发展互相带动、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

篇2

一、许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情况

从2002年开始,许昌市委、市政府就把发展旅游业提到了优先快速发展的日程: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营造发展大旅游的社会氛围,邀请魏小安等全国知名旅游专家为旅游业“把脉问诊”;聘请高水平的旅游策划规划公司,对许昌旅游业进行全面策划规划;开发建设以曹丞相府为主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以花都温泉度假区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神古镇为主的体验旅游产品等,逐步形成了“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古镇――体验之旅”三大知名旅游品牌。

二、许昌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适应

许昌市目前对文化旅游业的管理基本仍处在旅游部门一家抓旅游,文化、旅游二个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其他部门不管不问、各行其事的管理格局,尚未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整体合力,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未形成一个大旅游、大产业的着力点,严重制约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业经营管理上存着机制不活、效益不佳的问题,有的景区、景点沿袭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动力,宣传促销主动性不强,坐门等客现象严重。

(二)文化与旅游的粘合度不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而许昌市的多数旅游产品缺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如霸陵桥虽有关帝庙和关羽雕像,但游、玩、赏的要素不足。神镇有钧瓷文化特色,但缺乏旅游载体,游、购、娱的要素不足。

(三)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许昌市对旅游业的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大都是商务酒店和公益性博物馆建设,旅游专线、景区基础设施、旅游酒店、游客服务、旅游商品、景点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政府投入比例太低,缺乏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外地客商投资的倾斜优惠政策,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四)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备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各环节之间要衔接、配套,服务功能完备。许昌市旅游业的六环节均存在薄弱点。如在餐饮住宿方面,接待民间大众团体旅游的能力不足,旅行社与餐饮住宿行业缺乏沟通与配合。行的方面,缺乏旅游专线。游的方面,缺乏游客参与互动的体验式项目,旅游看点不多,内容不丰富等。

(五)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经验缺乏

文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在旅游行业管理、市场宣传营销、商业策划包装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

三、对许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建议

(一)解放思想,树立文化旅游产业新理念

要大力发展许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必须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要切实认识到抓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抓经济增长,就是抓就业,就是抓节能减排,就是抓新兴产业。这就要求全市上下、各行各业必须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促进许昌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发展特色旅游

要充分发挥许昌市旅游资源的特点,精心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一是大力提升三国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和质量。要在强力开发三国文化园的同时,丰富景区内涵,提升景区品位。二是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产品。要紧紧抓住当前休闲观光旅游热的机遇,完善景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周边城市假日休闲的主要目的地。三是发展是钧瓷文化旅游项目。四是推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高校修学游等特色项目。

(三)提高服务质量,创名牌旅游产品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打造许昌旅游的服务品牌。要坚持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开展文明服务、人性化服务、细微服务。

品牌的创建必须以旅游产品的质量为基础,一个优质的产品未必就是名牌,但真正的名牌必定是优质产品,劣质产品是断然无法成为名牌的。

目前,我国特别是许昌市的旅游业,不仅是缺乏名牌,更缺乏创名牌的意识。这更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正确引导,扎实帮扶,切实维护名牌企业的利益,尽快在旅游行业和消费者中树立起品牌意识。

(四)重在提升,不断完善旅游要素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各环节之间要衔接、配套,服务功能完备。针对许昌市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存在的薄弱点,必须加大提升力度。如在餐饮住宿方面,要加快旅游酒店建设,改善游客食宿环境。加快许昌至鄢陵,禹州至神的旅游专线建设,增加景点停车场所、旅游公厕建设,增加旅游专线公交。游的方面,紫云山和花木博览园应增加游客参与互动的体验式项目,增加旅游看点。进一步挖掘许昌市曹魏文化深度,拓宽曹魏文化广度,使曹魏文化旅游规模化、系统化。

篇3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090-04

文化和旅游具有本质的内在关联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云南能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所利用的资源丰富多彩,相对于其他省份,其资源突出表现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独特性,共同支撑了云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

一、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

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对互动发展形成共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云南省建设为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在20多年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发展实现了文旅两个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文化与旅游结合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在全省已经形成共识。

(二)互动发展已进入高级融合阶段

一般来说,文化与旅游互动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一般阶段、高级阶段。当前云南旅游业已经走出了初级阶段,在与文化的互动上开始进入有意识的融合发展阶段。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明确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精神的旅游精品的战略思路,同时在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转变的进程中,着力强调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使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体系健全

云南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六大产业要素发展中,均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工艺品产业、演艺产业和休闲娱乐业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外来游客向云南各地传播了新的消费理念,进而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市场需求和动力,推动和加快旅游工艺品、民族民间工艺品、民族演艺、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节庆等产业门类的发展,极大地延长了文化与旅游的产业链。

(四)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名牌

云南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根植于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中,开发出系列化的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精品。如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云南印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印象丽江》等原生态表演剧目,以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向游客展示了云南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旅游内容和内涵。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腾冲和顺古镇等,被评为最美或最受旅游者喜爱的城镇和景区。这些旅游精品名牌为云南文旅产业深入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五)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当前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发育程度低、经营主体竞争力弱等问题,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借助旅游产业的市场平台和载体,增进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和中介组织、文化经纪制度的发展,促进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增强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六)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

山高路险、对外封闭是导致云南大多数边疆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得以开发和运用,同时也使不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依靠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新华村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工艺品市场。

二、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云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和总体思路,制定出云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改进管理体制和机制

目前云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情况,要想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必须在省和各个州市级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两个产业要想实现真正的互动发展,有大的作为,需要其管理和运行体制的有效对接。可以考虑尽快在省级层面建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指导机制,整合两个领导小组,共同建立文化旅游办公室,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不仅节约行政运行成本,同时还降低了协调沟通难度。

(二)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合理格局

在云南省较为成熟的六大旅游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外旅游区域大格局,对两个产业互动发展进行区域布局,找准互动发展结合点,确立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作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互动的试点范围,再由点向面推开、由基础向纵深拓展,努力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享资源、共享市场、互为支持、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求发展的新格局。

(三)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

提高现有著名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组织国内外文化专家,对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著名旅游景区进行以增加文化内涵为目的专业策划,以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附加价值。开发历史文化纪念品,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与文博单位合作,研制开发云南省历史文化纪念品以及文物仿制品。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点抓好昆明、大理、丽江、巍山、建水、景洪、瑞丽、香格里拉、楚雄、沧源、西盟、腾冲、会泽等一批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

(四)整合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云南省目前在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著名品牌,旅游品牌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腾冲火山热海、红河元阳梯田、十大魅力名镇之首的和顺侨乡等,文化品牌如石林《阿诗玛》、大理《五朵金花》《云南映象》、三江并流、茶马古道、大理南诏文化等一批著名的文化品牌,其中一些品牌兼具旅游和文化特征。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需要找到最佳结合点,由“自发式”转为积极主动地去整合这些资源和品牌,最终达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

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的建议。要想实现两个产业的深层次互动发展,我们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需要在各方面积极努力。

(一)加强领导。形成协调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1 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整合全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探寻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项目开发的结合点、切入点。突出云南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努力提升云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大力开发具有云南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使全省各地文化旅游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性发展。

2 加强组织协调管理。整合各方力量,打破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格局,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建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重点在两个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协调,使之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

3 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一并考虑、一同规划,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改变目前各地在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上各搞一套,缺乏统一规划和监控的现状。建议各地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做好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规划和各项实施方案。

(二)加大扶持,创造文化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坚实基础

1 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文化旅游领域的投入,多渠道筹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建立财政投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国外资本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积极筹措和安排一批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另一方面,鼓励和促进上市公司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文化和旅游企业。同时,鼓励支持风险投资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域,采取发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债券、募集设立文化旅游专项基金等融资方式,增加各类资本进入云南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

2 整合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文化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支持。

3 加强文化和旅游无形资产管理。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盘活云南省的文化和旅游无形资产,并以此来吸引和整合其它资本的投入。

(三)打造精品,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 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快云南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镇)、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文化旅游娱乐公司、文化旅游演出公司,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名牌文化旅游产品。

2 做大做强做精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加大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进行改造和整合的力度,支持文化旅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企业,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同时鼓励支持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3 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层面确立“大产品”观念,通过积极挖掘和开发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有观赏实用价值,便于携带、纪念性强的文化旅游商品。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和开发规划。重点扶持一批集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文化旅游商品重点企业。

4 鼓励优势企业进行文化旅游经营。鼓励省外、境外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迁移总部等方式来滇进行文化旅游经营。加快有优势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项目论证和招商,积极吸引国外和省外资金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绿色通道,实施“一条龙”、“一个窗口”全程化服务。

(四)深化改革。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后劲

1 加快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加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方式的改革力度,推动国有文化旅游企业的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的改制和公司化改造进程,促进文化企业的产权交易和业务、资本重组,尽快形成一批符合资本市场要求、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权。

2 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旅游领域,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封锁,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集体文化旅游企业一视同仁。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同时,抓紧制定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

3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中介组织。鼓励成立跨文化、旅游行业的管理协会以及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等文化旅游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自律、监督和服务作用。文化旅游中介组织要按照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规范服务行为,并将服务规程、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五)扩大促销,拓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

1 创新宣传促销机制。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树立统一的云南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形象。发挥云南省旅游业具备完整营销网络和营销策略的优势,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合、企业为主、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加大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强与国际文化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部门、主要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和发展文化旅游营销联盟。

2 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对重点海外客源市场集中力量,加大促销力度。与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有关的部门要结合各自业务,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云南。新闻媒体要策划制作文化旅游宣传节目和栏目,扩大公益性文化旅游宣传。邀请和欢迎世界各国特别是云南省主要海外客源地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新闻媒体、重要旅行商、文化团体来滇考察、采访和报道。加强对电子商务、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在文化旅游营销中的运用。

3 创新节会赛事组办方式。充分发挥节会赛事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赛事活动,组织好各类文化活动周和“黄金周”假日旅游,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旅游“热点”和“亮点”,吸引和招揽海内外游客。加大节会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交流等会展活动。

(六)科技先行,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篇4

随着中国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不断老化,同质化旅游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广大旅游爱好者越来越青睐于更具个性、更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于是文化旅游悄然兴起,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宠。

山东省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性,而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走文化旅游的道路也是山东旅游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文化旅游是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国外的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地位也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提高。如英国利用电影《哈利・波特》的热播,积极展开了对哈利・波特拍摄地旅游,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古堡文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各地区域文化才逐渐得到重视。80年代后期,我国大量的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大多是出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习俗的动机。

其次,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徐通过“从旅游看文化”和“从文化看旅游”两个相对角度的审视,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文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山东旅游产业的吸引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山东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影响。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深化文化元素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应用,是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于山东省旅游产业进行文化的深度开发,进行文化旅游建设是顺势应势的举措,也是山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出路和发展方向。本文从分析了山东旅游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从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提出可行性意见。

1.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大,文化旅游作为专业名词出现。但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未形成定论。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美国分会(USICOMOS)认为,文化旅游是由多种产品、多种体验构成的,它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因而其多样性也是必然的。

本文则倾向于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为旅游对象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旅游者通过各自的审美观和亲身体验,得到一种文化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很早就开始了,但都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认为凡能使旅游者生成旅游动力的,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使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物质,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侧重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侧重点在“文化”,广义上是关注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是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却正好相反,侧重点在于“旅游”,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问题等。但二者也有其内在联系,都是对旅游和文化的结合点的研究,旅游文化的研究对文化旅游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而文化旅游的现实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2.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2.1 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根据我们前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以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可利用程度的广泛性、必须性、可行性和可利用的程度不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将山东省文化旅游资源分为以下三大类。

(1)古代建筑文化资源。山东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俗独特,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文化。这些古建筑之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例如,济南长清孝堂山石祠、孔林、田齐王陵、曲阜的孔府、栖霞市的牟氏庄园等。山东处于中国北方和南方不同建筑风格的交汇处,因而在园林建筑上也体现了南北兼有的浑厚雄壮、精巧玲珑的齐鲁艺术风格。

(2)中外交汇的宗教文化资源。山东省的宗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中国四大宗教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山东省都有其文化载体分布,而且根据各种宗教文化兴建了各种特色的建筑和形成的各种文化遗址。如泰山经石峪、历城柳埠千佛崖造像、崂山、沂山、五峰山、昆嵛山、峄山、济南清真南大寺、青岛市区的基督教会等。

(3)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世人还称山东为“齐鲁文化之邦”。山东某些地方的特产造就了地方特有的风俗和习惯,如烟台的苹果、莱阳梨、菏泽牡丹、潍坊风筝等,都在当地形成了与之有关的风俗习惯。另外,具有山东特色的戏曲曲艺文化,如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吕剧等多达30多种。以上各种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域是相互交融的,这种交融促进了山东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并加强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

2.2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山东省旅游产业走了一条不断加快发展的道路,成为持续增长最快的产业,旅游收入已成为山东省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表1、表2来分析。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山东旅游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占GDP的比例都逐年增加,山东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随着山东旅游产业的不断提速,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十一五”是山东旅游业提速跨越的五年,不仅有了质的跨越,而且“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成为中国旅游业品牌打造的标杆范本。由此,山东的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逐渐成熟,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要素健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旅游产业体系。

(资料来源:《201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3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根据对三大类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可以提炼出以下问题。

2.3.1 山东省古代建筑类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开发虽然相对成熟,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进入管理有序、内涵丰富和可持续开发的成熟阶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开发中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虽然山东省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资源的文化积淀深厚,然而在各地的开发建设中,对这种文化深积的挖掘不足造成了开发的深度不够,有些旅游区资源仅仅依托资源本身有形的物质进行产品开发,而缺乏一些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包装,缺乏精品意识,造成了一些传统建筑、古迹类旅游产品呈现出老化现象。例如,曲阜的“六艺城”的开发,由于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开发比较粗糙,只有冷冰冰的建筑,而没有对“六艺”文化的深层挖掘,游人的可感受性与可参与性差,文化品味不足,这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是很不符合的。

(2)开发中缺乏保护性措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古建筑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物,它的保护需要适时地对其进行修缮,但修缮工作中的粗制滥造,对古建筑的整体构造造成重大影响与破坏。比如,建于1964年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中国南方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有着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在进行修缮工作时,无充分根据地“复原”其外观,建筑内外的油饰掩盖了原有古老的彩画和历时千年形成的木材表面的色泽质感,完全丧失了其“饱经沧桑”的历史面貌,以致外国专家在参观时都不相信它们是历时千年以上的建筑物。

(3)山东省文物古迹的管理体制混乱。山东省大部分县市的文物古迹管理往往分属旅游、文物及建设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各地文物部门虽然是文物的直接管理部门,但它同时又受到地方政府的领导,而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往往随意变更文物的管理权,把文物交由旅游部门来管理,而旅游部门并不十分熟悉文物的保护工作,往往造成严重后果。例如,2000年发生的曲阜的“水洗孔庙”事件,便是这样造成的。

2.3.2 山东省宗教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越来越重视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主要概括了以下几点:

(1)对宗教文化的挖掘程度低。宗教文化与旅游活动之间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内容单调肤浅,宗教中启迪智慧、呼唤道德以及重塑人生价值等功能被挖掘的程度很低,没有展示出其精神层次的价值。总体来看,山东省宗教旅游还处于较低的开发层次上,尚未进入深层、可持续开发的阶段,很难令游客满意。

(2)旅游的开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往往选择在安静的深山老林,目的就是为了脱离世俗,避免外人的干涉。而旅游开发的目的正好与此相反,这样,宗教与旅游就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山东省内众多的宗教活动场所,已经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其接待人数不断增加,而宗教场所宁静的环境与纯朴的风气也慢慢消失。

(3)部分宗教场所存在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宗教信徒参与旅游经济活动,虽能从经济上改善信徒们的生活条件,但却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宗教本身的纯洁性。随着各地宗教旅游的开发与兴起,一些宗教景观地开始从事高价卖香火、兜售纪念品,甚至从事“算命”等非法活动,有的地方还存在强拉或诱导游客花大钱烧高香现等象,扰乱了宗教旅游场所秩序,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宗教本身的庄严性、神圣性

(4)宗教旅游中的导游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对其误读和歪曲,则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山东省的宗教旅游之地,还不具备专业的导游队伍。导游对宗教的哲学思想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只能简单地介绍各种建筑、文物、遗址的历史传说,而不能进一步阐述宗教的内涵,更加不能引导游客进行着理性思考,无法向游客传播宗教博大精深的智慧。通过开展宗教专题旅游培训,增强导游人员宗教文化知识,才能针对不同的客人采取正确的接待方案,这对树立良好的宗教旅游观念有重要意义,也才在最大程度地促进山东省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3 山东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与问题,妨碍了民俗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东很多富有竞争力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对外竞争力不强。例如,南方的苏州、扬州等地,运河文化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山东的运河民俗旅游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他们。水体污染、经费不足等众多因素制约了运河民俗旅游的发展,也使相当数量的运河文化遗迹得不到有效保护。又如,山东省是水浒文化的源头,但中央电视台却把《水浒传》拍摄基地选在无锡,无锡的“水浒城”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而扬名,而且,在各种旅游产品推介会上,无锡都打出了以武大郎、潘金莲等水浒人物为代表的水浒牌,源源不断的客流随之而来。而山东省却没有把握住机会,浪费了这一民俗旅游资源。

(2)民俗旅游节庆出现了“千人一面”的不良竞争现象。很多景点的庙会、灯会等的旅游活动大同小异,大多是一些类似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活、歌舞表演等,同质化的不良竞争导致了很多问题,甚至造成多败俱伤。例如,济南的春节民俗文化旅游庙会和趵突泉灯会,两大旅游活动都大打民俗牌,展卖的传统小吃、手工艺品以及民间艺术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分流了不少游客,两大名胜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两者黄金周的收入都没有大的作为。

(3)开发格调低俗,甚至把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有些旅游从业者不去尽力展现民俗的真、善、美,而是刻意追求原始、落后和愚昧,回避精华,偏爱糟粕,专门把一些已经被社会扬弃的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展示给旅游者。有些旅游从业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打着一切为了旅游者的旗号,不择手段地策划与开发不健康的民俗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刻意把质朴、高尚的民俗庸俗化,最终转变成圈钱的工具。甚至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误导旅游者。

3.山东文化旅游资源三大主要类型的深度开发对策

3.1 山东省古代建筑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开发策略。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古建和文物古迹的文化韵味。追求文化底蕴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提高其文化韵味。山东省古代建筑类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就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则是深入挖掘古建和文物古迹文化韵味的关键所在。与孔子有关的修学、养生、饮食、服饰及生活习俗等旅游项目都是应该重点推出的,而齐鲁文化中的运河文化、齐文化等支脉,都应当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依托它们所积淀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进行相关的深入挖掘,从而提升整个山东省古代建筑旅游产品的文化韵味。

(2)对古代建筑及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处理好修缮与保护的关系。鉴于在修缮历史建筑中出现的问题,梁思成教授在1964年曾撰文精辟地提出维修历史建筑应以“整旧如旧”为原则。他认为要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尽量低调处理人为的干预。主张在建筑遗产面前,尽可能弱化在修缮时所不得不加上去的内容和修缮的痕迹,使之只起陪衬作用,以凸显古建筑本身“饱经沧桑”的历史风貌。而他主张的修缮古建筑应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的规则,经过长期的实践应当成为我们维修古建筑的共同准则。

(3)建立有序的、高效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在旅游行业管理中,要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旅游行政部门应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将建筑、古迹类旅游资源的所有、管理权与开发经营权分离,行政管理机构要严格审批建筑、古迹类旅游开发项目,应保证任何开发项目都必须经过各级专家学者严格的科学论证和验收,而旅游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带有事业色彩的古迹旅游景点要迅速完成向现代旅游企业的过渡。简言之,就是理顺山东省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动员各部门的力量,综合开发山东和建筑、古迹类旅游产品。

3.2 山东省宗教旅游开发对策

如何正确处理好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促进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旅游界、宗教界人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1)要大力弘扬有积极意义的传统宗教文化。弘扬有积极意义的宗教传统文化,是促进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佛教文化中宣扬“报佛祖恩、报国君恩、报师父恩、报双亲恩”的四报理论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对今天提倡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道教养生和健身的理念,对今天的人们也是一种需求。

(2)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宗教旅游的文化内涵。宗教旅游,不能单单理解为到宗教旅游地观光这一表层的观光性旅游,宗教旅游的魅力,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哲理性、道德观,还有宗教建筑文化,宗教音乐,仪式,宗教区民俗活动等多种来源。只有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充实宗教旅游内容,提高品位,重视软项目的综合化开发运作,采用“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综合性活动才是发展宗教旅游之意,维护客源之本。

(3)把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宗教文化圣地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可将宗教文化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尽量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增强组合性旅游的整体吸引力。例如,佛教与茶道的结合,道教与武术的结合,道教与气功、养生的结合,佛教与书法、绘画艺术的结合等形式,从而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进而提升宗教旅游文化的品位。

3.3 山东民俗旅游的开发对策

民俗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山东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坚决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使山东省民俗旅游健康、快速的得到发展。

篇5

一、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拓展延伸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同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规划中对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地域文化的辐射与渗透可以为旅游业注入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其旅游品质,使旅游业脱离单一的景观模式从而显得异常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文化审美体验,从而发展壮大河南旅游业,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旅游业为其提供载体和实现的途径。河南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功夫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而河南各地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利用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得到了推广,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能够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原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

二、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

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担任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性和统筹性作用[1](36-37)。首先,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初期,政府起着开拓者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行政手段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而众多产业园区的创建就为两大产业的融合搭建了渠道和平台。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前景可观。在政府和相关各部门的推动下,全省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已然壮大起来。如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文化深厚久远,嵩山少林功夫驰名海内外,遍及全世界的华人回到河南来寻根问祖。与这些文化特色相关的各旅游景区也相继建立起来。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洛阳唐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以殷墟遗址文化公园为代表的安阳商都文化圈等。这些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需要和土地、规划、财政、城建、税收、资金等多方面的部门进行沟通,政府应加强协调,提供优惠的扶持政策。要加大对文化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大力支持各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并规范具有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的企业。更为重要的是,要特别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解决两大产业对接过程中出现的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的问题。其次,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要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政府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对各企业行业进行拨款,设立专门基金,鼓励支持新型旅游文化融合的项目。政府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对于那些有创意无资金和有资金无项目的企业或个人,政府可牵线搭桥,寻求合适的投资和融资方式,鼓励多方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也走向多元化。此外,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政府有责任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营造公正平等的法律环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的灵魂是具有鲜明独特的创意主题,创意主题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创意成果如商标、版权、专利等都需要法律来保护。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申报有创新观念的各种知识专利,同时引导具有创意文化旅游项目的企业逐步走向专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三、企业融合多元创新模式,寻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结合点

根据目前我们国家的政府体制机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与旅游和文化相关的各项工作传统上也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多维度、多方位融合,打破两大产业之间的壁垒和障碍,加强两大产业之间的融合路径,寻求旅游和文化企业的融合创新模式,是当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新的结合点。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都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等深入人心,这是我省具备的天然文化优势,应以充分利用。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是河南省著名的四大古都,其蕴含的古都文化为当地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要打造享有国际盛名和全球吸引力的古都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河南”的观念深入人心,创办“文化之旅”。河南嵩山少林功夫享誉全球,焦作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濮阳的杂技表演牵动着无数观众的心弦。可以“功夫文化”为主题,开办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和濮阳杂技艺术节,打造“功夫河南”的品牌形象。在常见的一百个大姓中,有七十三个姓氏源于河南,这些姓氏的发源地鲜有人知,可全面整合这些始祖文化和姓氏根亲文化资源,吸引国内外的华人前来拜祖寻根,打造“老家河南”的文化旅游品牌。另外,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知名红色旅游景区,其巍峨险峻的风景吸引着无数的游客,要修整建设好革命英雄纪念馆,构建“红色河南”的形象。河南安阳林州太行山大峡谷风景独特秀丽,蔚为壮观,集雄、奇、峻、美于一体,单是此地的自然风光就足以吸引无数游客向往,加上此地蕴含了众多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事件,文化底蕴深厚,应将太行大峡谷着力打造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示范景区。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产业的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在高科技盛行的二十一世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更离不开科技的推动。首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需要科学技术。如,融合先进科技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近千名少林众僧精心演绎,为近年来所罕见。“180度的全景视觉,美轮美奂的山林清泉,若隐若现的古刹禅院,构成了演出的真实背景,独辟蹊径的蒲团坐席成为剧场的一大特色。整场演出完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环绕立体声音响,与大自然的各种声响———水声、风声、林涛、虫鸣等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天籁般的禅韵。”[2](11)如此大气魄、大规模的实景演出深刻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使人们在忙碌繁杂的尘世中静下心来聆听生命的真谛,经历灵魂的洗礼。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同样运用了声、光、电、水、火、影、音等多重高科技手段,融合文化创意元素、舞台表演艺术,打造出水陆空立体的视觉感官盛宴。这些著名景区的实景演出大都融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光、电、声、火、影等因素,使得舞台效果美轮美奂。可见,利用实景演出、动漫之旅、电影之旅、音乐之旅、艺术品鉴、图书欣赏等方式[3](109-111),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条发展旅游产业的可行之路。其次,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推广需要借助科技的帮助。任何产品的推广都需要借助于传媒,而传媒离不开高科技的参与。旅游宣传片是介绍旅游资源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旅游宣传片的制作需要专业的制作公司来进行,其中蕴含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宣传片的推广程度取决于网络、电视、报纸等的推介速度。各种介绍文化旅游的视频、广告短片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在用户中迅速传播。当然,电视广告、报纸、户外广告也是进行全面宣传的必要补充方式。此外,要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园区的科技支撑体系。在创建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合理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要大力吸引外来成熟技术以扩大自身的技术规模。技术成熟之后才可进行相关的融合产品研发,推动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可在产业园区内建立虚拟的文化旅游产品体验区,让游客在模拟的场景下真实感受虚拟空间中存在的事物,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以弥补在真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体验。如在很多科技馆中有模拟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虚拟场景,让游客享受宇航员在月球的真实体验。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是非常耗费人力和财力的。因此,政府应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领科技前沿,加强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

五、培育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是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部门要加大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力度。与传统的旅游专业人才相比,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更高端的人才,即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并且精通外语的专业旅游人才,这就需要加大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我省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于外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部分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了相关的旅游英语科目,但旅游英语是一门交叉学科,仅在旅游专业中设立一门英语科目是远远不够的。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很多旅游英语专业是由外语学院设立的,各旅游专业的科目均用英语学习和讲解,如此,对于旅游人才的英语水平有了保障,同时也丰富了旅游专业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部门、文化部门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培养其实践能力。同时,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制定合理的人才支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就业。

作者:孙小红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位于中国河北省东北区域的秦皇岛,是首批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亦是京津冀的后花园,四季气候舒适,历史文化丰厚,汇集了北戴河、老龙头、山海关等诸多旅游景点,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热情与日俱增,各地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更符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及需求,发展意义重大,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是一种隐存于心的思维、情感、观点等,就其特点而言具有类型多样、核心价值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在发展模式方面与旅游产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对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1类型

综合来看,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分为渗透、延伸、重构三种不同的融合发展类型。具体来讲,渗透型的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倡导旅游与文化创意在产业发展上的相互渗透融合,并借助对各种互联网科技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在传统旅游产品当中体现出文化创意的元素。从而实现创意世界与真实景点的交融,继以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受。从产业内容维度分析,我们可以将旅游与文化创意在产业发展之间的融合看作是科学技术时展的结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旅游景点的传播渠道,又增强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真实体验性。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重构融合型发展模式,更多的以节庆会展为纽带,是第三产业领域的内部融合,亦是大数据时代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就可以在秦皇岛当地的旅游形象得以树立传播的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销售业绩的提升,可以通过文化创意独特的魅力来吸引大量受众群体消费,如著名的爱登堡艺术节提供了成功典范。相比于传统旅游业,文化创意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满足了大众精神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延伸融合型发展模式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向旅游产业领域的延伸,其凭借强大的吸引力创造出题材新颖的旅游项目,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可以说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最彻底的表现。

1.2现状

在产业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逐步迈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附带的价值和未来潜力毋庸置疑,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尤其是对于秦皇岛地区而言,其天然的生态旅游环境与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都为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条件基础,但是由于尚处于萌芽时期,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阻碍,分别体现在能力、技术及体制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消费日渐增长,对相关服务品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现实状况是,无论传统或新兴景区,似乎都无法摆脱客流量增加而旅游收入、服务及设施停滞不前,消费与满意程度不成正比的现象。究其根本,主要原因在于同质化竞争问题恶化,文化创意旅游的价值根本未能得到全面体现。与此同时,旅游产业发展科技感不足亦是导致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如上述分析,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创新科技,是经营宣传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只有被大众认可和熟知,才可能实现游客数量大幅增长,由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此来实现旅游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建立健全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将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各相关层级的有效管理及参与。体制方面的障碍,如权责分配不清、资源分布失衡、部门沟通不力等,都不能直接体现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促进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两者相互依存。因此,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着重解决产品供求关系,同时各相关层面积极介入。笔者基于上述认识,结合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发展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2.1推进产业融合

本质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文化创意企业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关系的具体呈现,双方可持续发展都因此而大受裨益。体验经济时代,各利益相关方都应准确、深刻地认识到在秦皇岛旅游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中,产业融合都必将其是其新时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必须通过主动参与,建立彼此间紧密的合作关系,来开拓更大的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以此为基础,文化创意企业与旅游企业应理性客观分析自身资源优势及特点,结合现实情况,选择包括渗透、延伸、重构三大融合发展模式在内的合适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以长远的战略目光审之视之,讲求循序渐进,打造文化创意旅游精品,进而谋求双方更深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注重把控好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核心,即“标新立异”,以新形象、新概念、新形式刺激游客消费欲望,通过对秦皇岛文化价值的整体分析,准确地抓住其中极具历史意义和文化氛围的地方对旅游创意主题文化点进行创建,如涂鸦墙、各种博物馆、动漫城、艺术街、音乐街等,以打破同质化竞争怪圈,体现文化创意的价值本质。

2.2加大政策支持

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业企业的自主发展特点得到了有效释放,政府作为引导主体,其在政策支持及法规保障方面的建设,亦是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更是进一步促进产业模式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近年来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时段政府分别扮演着开拓者、规范者以及协调者三重角色。其中,在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作为开拓者,应充分利用行政制动员所掌握的一切资源,来对多样式、内容丰富的文化创意旅游平台进行构建,并通过集中化管理模式,施行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同时,面对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现象,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规范者,应依据我国知识产权、版权维护等相关法律文件,出台一系列细化实施规则,有效规范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行为,推动产业创新,提高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此外,秦皇岛地方政府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功能,通过对社会各方力量、资源的整合,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来对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为予以激励,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地区旅游形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尽快解决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行业壁垒问题。

2.3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给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新形势下,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关企业应审时度势、紧跟潮流,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技术应用,藉此扩大产品服务宣传范围,夯实广泛的市场基础,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具体而言,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可借鉴韩国济州岛创意宣传成功典范,着力从宣传手段多样化入手,采取灵活多变的产品服务营销模式,如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等,及时更新行业动态,并与游客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了解他们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需求,扩大创新主体,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实现“标新立异”的文化创意旅游。从产品服务质量维度讲,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其综合素质能力水平高低,将对该产业的良好发展构成直接的影响。为此,在对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相关人才队伍组建工作,通过对其工作理念的更新,促使其在工作中树立其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识,培育员工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为后续发力提供持续保障。

2.4引导消费转型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网民整体数量逐渐攀升,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效力与日俱增。受此环境影响,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迈入了快速革新时代,这也极大地加深了其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程度。为此,面对此种情况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需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通过对互联网旅游平台的构建,来拓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受众面,促进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大众化、普及化可能性,为产品服务消费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心理需求方面消费者具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有待我们通过创新来对其进行激发。而就目前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来讲,这也是其发展根本所在。严格意义上,文化创意旅游属于精神需求产品,其产品服务的设计应以顾客价值创造为引导,结合顾客需求及价值认同差异,有针对性地推出更多创意产品服务,扩大经济市场占有率,从而创造新的财富。

3结语

总而言之,秦皇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未来发展潜力不可估量。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随着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深入,而且发展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不断增多,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笔者希望学术界持续关注此研究项目,结合秦皇岛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薛兵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通效应与发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

[2]田菲.需求视角下的旅游创意产业驱动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8).

篇7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篇8

[4]崔志英,杜洪锦.城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以淄博市为例[J].科技信息,2011(33).

作者简介:李振松(1979-),男,山东德州人,硕士,山东万杰医学院中文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学。

篇9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26-04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它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21世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目前,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兰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兰州文化旅游新业态正逐步形成

文化旅游不仅是在自然景区体验,而且是和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等紧密结合的特色文化体验。经过多年发展,世界各地旅游业已经进入“产业融合化”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产业相融合,衍生出各种新的旅游热点和旅游形态。同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一样,兰州旅游业横向、纵向合作的态势进一步增强,除了与传统古文化的结合外,还日渐与工业、农业、民俗、演艺、饮食、商务、教育、宗教、节会赛事等文化元素相融合,文化旅游业的元素日渐丰富和多元化,兰州文化旅游新业态正逐步形成。

(一)旅游与演艺文化加速融合

优秀的演艺文化能集中表现地方文化、特色民俗,兰州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兰州舞台艺术精品演出、春节文化庙会等大型文化演艺活动精彩纷呈,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其中,《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文化旅游演出剧目曾轰动海内外,已成为兰州城市形象名片。《丝路花雨》的创作和演出标志着中国“敦煌舞”诞生,被誉为“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大梦敦煌》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享有“西部艺术第一品牌”、“可移动的敦煌”等美誉,敦煌文化由此也成为海内外旅游团体追崇的目标。另外,30立体风光与歌舞完美结合的《炫彩之旅》,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文化震撼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我市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品牌演艺节目。旅游与演艺文化的日益结合,吸引游客,拉动消费,极大地促进了兰州文化旅游业的繁荣。

(二)旅游与节会赛事文化日趋融合

节会赛事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最佳载体,一些有影响力的展示地方特色的各类节会赛事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大批游人参加,带动文化旅游,而且成为集中展示地域历史文化、自然风貌、民族民俗风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的平台。多年来,兰州通过举办一些大型节会赛事活动,“节会经济”的综合效应显现,加速了兰州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兰洽会、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自行车兰州段比赛、中国MBA黄河(兰州)漂流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兰州水车节、兰州黄河文化旅游经贸洽谈会等节会的举办吸引了来自各方的游客。据统计,2010年国庆期间,水车博览园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01.2%。旅游与节庆会展的对接,充分展现了兰州丝路重镇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提升兰州文化旅游的品位,对加快兰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逐渐结合

兰州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从已公布的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可以看到,社火、花儿、傩舞等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较深的文化底蕴,对游客有着神秘的吸引力。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兰州已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秦腔博物馆等,通过展馆和演播大厅让游客穿越时空隧道,获取精神享受,构成美好回忆,深刻体验兰州民俗文化的厚重感。另外,兰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开发成旅游商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而且经济价值也十分可观,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旅游与工业文化不断结合

篇10

1.高速发展的经济机遇。营口开发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域,多项经济指标位列辽宁56个城区的前十名,高速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环境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潜力巨大的市场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出游去体验异质文化、放松身心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营口开发区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机遇。

(二)威胁

1.同类资源的替代竞争威胁。营口开发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威胁主要来自于大连、沈阳等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另外,周边城市的温泉、滨海、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节庆文化旅游都有较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营口开发区文化旅游客源。

2.旅游文化产业化程度低。营口开发区旅游产业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旅游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3.缺乏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营口开发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观念相对落后,服务人才欠缺,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都不能适应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需求。

二、营口开发区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

根据营口开发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整理成SWOT分析的策略矩阵,得出4种内外匹配的交叉组合策略。

(一)增长策略

1.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整合资源打造文化产业,用文化提升旅游业的品质,让“渤海明珠鲅鱼圈、中国北方新地标”这张营口开发区旅游名片更加亮眼。

2.深入发掘旅游文化资源。开放思路、突出特色、体现品位,培育和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滨海生态休闲游、森林度假休闲游、温泉美容健康游、历史文化寻根游、绿色农业观光游、出海捕鱼休闲游、户外运动健身游、海鲜饮食文化游、城市观光会展游等,形成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结构较为完备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多层面的需求。开发独具地方乡土特色的饮食文化、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形成具有营口开发区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3.大力发掘旅游文化的地方特点。组织有关专家从营口开发区厚重悠久的历史、交相辉映的山海林泉、一年四季的丰富物产、淳朴的民俗民风和杰出的人物中挖掘地方旅游文化积淀,提升营口开发区旅游业的历史厚重感,为旅游业发展增加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调整策略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山、海、林、泉”资源,实施大旅游开发战略,扩张服务业规模,重点建设高端金融商贸、高档酒店等项目,为开发区旅游服务业后续发展积蓄能量。

2.大力开发具有营口开发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加强创意、就地取材,大力开发具有营口开发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增强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让游客买到既有纪念意义,又物有所值的特色旅游商品。

3.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旅游文化宣传促销。积极开展旅游文化宣传推介,通过媒体、网络、会展、节庆、广告及参加国内外各种促销活动和旅游交易会,全面介绍营口开发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和经典线路,扩大旅游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防御策略

1.搞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营口开发区风格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处理好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在商业价值和文明价值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

2.整合资源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整合营口开发区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集温泉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冰雪体验等为一体的系列旅游文化产品,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体现旅游文化资源各自的价值,满足旅游者的多样性需求,产生1+1>2的效应。

3.促进营口开发区旅游资源地缘区位优势互补。营口开发区旅游业发展与辽宁中部旅游区(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辽东半岛旅游区(大连为龙头,丹东、营口为两翼)和辽西走廊旅游区(锦州、葫芦岛、盘锦为前沿,阜新、朝阳为腹地)旅游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优势互补,挖掘特色,促使营口开发区成为大东北地区海滨温泉、商务会展、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和环渤海地区自驾游、组团游的重要集散地。

(四)生存策略

1.提升旅游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规范,推进标准化管理,制定旅行社、导游、景区(点)和旅游宾馆饭店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强化导游等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篇11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21-02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地异国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它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与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有关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产业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活力。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

根据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可以归纳其基本特征如下:

1.超综合性。旅游产业本身的综合性就极强,而文化旅游产业又将文化这一因素置于旅游产业的链条上,使其综合性更为明显。比如,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它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艺术产业等为一体,产业体系庞大,产业边界模糊。

2.延展性。延展性指的是以一项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其他产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般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较高,通过一些深度的开发与创新,可以挖掘和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从而带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二,旅游产品还具有一定的内涵方面的延展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讲解中,导游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诗词歌赋、精彩的传说、故事、典故,从而有效提升游览的层次,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3.载体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必须以一定的历史文化景点、文化艺术场所等为基础和载体。一般来说,这些历史文化景点、文化艺术场所的品质高低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而现阶段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其载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旅游产业的载体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因素。

4.体验性。与传统的旅游方式强调“静态观赏”不同,现代文化旅游倡导“文化体验与文化参与”。无论是从当代人对文化旅游体验与参与的要求,还是以中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为主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要求文化旅游更具体验性,这也将成为文化旅游的本质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5.创意性。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与历史古迹相联系着的,更多时候也要通过文化创意的实现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举办各种大型的选秀活动、博览会等也能够带来巨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在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就通过一些全新的理念设计出了超豪华的购物中心、七星级的金帆船酒店,还有豪华的文化广场,豪华的清真寺等创意产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客。

6.精品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旅游产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神与物质行为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品位,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传扬,大量吸收前人遗留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为现代所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这种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7.民族性和国际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旅游的景点一方面是民族的,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的,具有国际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当所有的民族文化汇聚到一起,就具有了国际性。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调整和提升阶段势在必行。可以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暂时解决了现阶段单独的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其发展的活力。总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使其结构得到优化与整合。

2.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从而使旅游从单一的游览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传统的旅游产业过分强调其经济方面的功能,而对其他功能视而不见,而现代旅游业功能更加多元,比如可以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知识的增加、境界的提升等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更加凸显。

4.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知识和文化的竞争上。文化旅游产业是知识和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扩大旅游中的文化含量,使旅游业更好的承载文化,积极打造属于本国的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与品牌,增强本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以此树立本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1.加强文化创意。文化创意要求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原始文物遗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一番创新和再造,增加文化的附加值,特别是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中向上的阳光的文化层次,把它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来抓。加强文化创意的目标不仅是要复活历史,更要推动历史的发展。

2.强化营销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文化的营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文化内涵的营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采取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说明与宣传。首先可以加大立体广告的宣传力度,并增加广告的文化含量;其次,可以选择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文化旅游的推广活动,对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进行一番详细而又通俗的说明。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文化旅游这一新型的旅游方式出发,探讨了其特征、作用以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对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必须进行很好的引导与鼓励支持,以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文社会科学版,2011,5(8):29-32.

[2]许金如.扬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2,1(64):33-34.

[3]苏卉.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政府规制改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11):1044-1045.

篇12

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促进这两种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支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有关企业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给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资金支持。政府优化整合可使用资源,统筹资金,适度加大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依据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协同发展的行为。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优化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适当放宽社会资本引入以及市场准入条件,使得企业得到更多的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三是人才支持。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继而将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整体融合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鼓励有对应能力的人才投入到产业融合建设当中,构建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规范人才市场竞争行为,尽量削弱人才流动对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对促进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催生了以文化创意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这一产业也逐渐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所以,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自身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采用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构建一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在主动参与该项活动的同时积极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共同建立网络服务公共平台,为旅游产业提供集资讯、交流、营销、交易为一体的服务,从而提高两者的协作能力,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多可能。另外,人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除去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之外,还需要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参与进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企业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协同培养出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融合。

三、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市场对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品的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消费。因此,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知,获取社会大众对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认可。在当前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对网络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时代特性,联合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必要的宣传、咨询、消费等服务,深化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识和了解,并培植出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要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人们对文化创意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立足于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文化创意旅游新品,多维度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借此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鉴于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融合较少且融合产品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状况,我们可以组织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文化创意的过程当中,激发旅游工作者与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灵感,同时让旅游者对文化创意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增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

四、优化环境,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篇13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

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是指凭借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为游客提供游览会展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旅游宣传服务、旅游购物服务,以此来发展文化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文化产业,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式。

1.1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中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地纷纷掀起了一股文化产业发展热潮,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层出不穷。而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各地旅游都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由于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因此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有:湖南凤凰、广西桂林、云南丽江等地,这些城市依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以旅游开发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形式,大大促进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1.2 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推动下,各地争相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但不少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照搬其它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没有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持久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同时,部分旅游区忽视了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旅游的开发手段和提供的旅游产品也非常单调,旅游者很难从中获得高品位的旅游体验。

由此造成了众多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形式雷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如何找到适合不同地区、城市的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2、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其实,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旅游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关键是如何深入挖掘提炼出适合本地区开发的旅游主题,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与产品,以此在客源市场上建立起独树一帜的旅游主题形象,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优势。本文将从旅游区“主题化”打造手法、“游乐化”设计两个方面入手,探讨旅游区的开发与设计,为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2.1 旅游区“主题化”打造手法

主题化打造是指在对旅游景区深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具有最大开发潜力的核心主题元素,并对主题进行包装,以此来统领、整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并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形成主题鲜明、活动丰富的主题旅游景区。

一、挖掘文化内涵,塑造景区主题形象

每个景区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拥有一个吸引消费者的吸引核,这个吸引核唤起的是旅游者的消费欲望。我国的传统观光型景区不论是自然景区还是人文景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深度挖掘其本土文化,凝练景区潜力大、吸引力强的主题要素,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打造,形成吸引核。

二、主题展现手法

景区主题化升级的成功,除了准确的主题定位外,还依赖于有效的主题展现方式。通过实例总结,可以由以下方式展现主题:

(1)编撰故事

世界各地的湖泊多不胜数,只有英国尼斯湖和新疆喀纳斯湖轰动一时,这主要得益于湖怪的故事。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新疆喀纳斯又把当地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进故事中,以此进一步提升湖区吸引力,这说明景区有无文化内涵是牵引市场的焦点。

(2)情境体验

特定时期文化情境的再现,对渲染景区文化氛围,突出景区主题,激发旅游者情感想象和参与活动的意愿具有重要作用。情境体现不是单纯新建古建筑、营造环境氛围等物质空间场所,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意境的营造,以及让游客、原住民参与到活动中。如西安大唐芙蓉园、开封清明上河园采用的就是情境体验的方法来突显景区的主题。

(3)节事活动

节事活动是放大当地文化的窗口,通过节事活动可以达到突出文化主题、提升品牌的目的。旅游景区利用节事进行主题营销和扩大品牌形象,一般有四种形式:文艺性节事,如丽江的《印象丽江》,黄果树瀑布的瀑布节;民俗活动,如湘西的苗族歌会;景区游乐活动,如西安华清池贵妃古装春游等;节庆活动,如中国的传统节日。

2.2旅游区“游乐化”设计

游乐化设计是指在旅游景区确定了核心主题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游乐性、参与体验性和互动性项目,对景区主题进行进一步演绎,形成主题鲜明,集观光、游乐、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旅游景区的设计手法。

一、建筑游乐化

建筑游乐化是将旅游区中的部分建筑融入游乐化的趣味,使得建筑在满足自身的功能需求同时具备更强的游乐趣味性。如在某草原项目设计中的 “鼹鼠之家”, “鼹鼠之家”设计从草原上的鼹鼠身上获得灵感,形成了全覆土的生态建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建筑构造如同鼹鼠的窝,内部像一个迷宫,成为一个旅游吸引物。

二、交通方式游乐化

交通方式的游乐化,是指规划设计具备景区特色的、有一定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特色型交通方式,或者对常规型交通方式进行包装,使其成为一种可体验的特色游憩方式,为旅游者增添参与性和游乐性。

如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设计的“黄盖出行”、“步辇体验”即为特色通产品,既符合大明宫特色,又具备趣味性,成为特色消费的交通产品。

三、文化展现游乐化

(1)风情环境再现

风情环境再现是通过营造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再现文化风情,使旅游者在参与中产生属于自己的、值得回忆的感受,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

如在常州春秋淹城旅游区项目中,设计的一系列春秋文化体验产品就是对春秋文化环境的再现。以春秋时期的中华版图作为淹城文化广场的铺面,用“动感立体街画”的手法,标出主要诸侯国、城池,以及著名的战争发生地;依托春秋广场举办各种活动等。

(2)虚拟时空再现

改变传统的陈列式展示形式,利用现代高科技,建立虚拟体验系统,增加互动性、娱乐性和动感化体验项目。

如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中,设计了遗址的虚拟体验系统,依据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宣政殿、延英殿、紫宸殿五大主要宫殿的建筑规模、形制、故事,设计出3D动画,结合立体显示器、操纵杆、头盔显示器、立体投影设备、虚拟行走系统,让游客虚拟体验“含元外朝”、“宣政常朝”、“紫宸内朝”、“延英问政”、“麟德御宴”五大场景,游客通过操纵杆可以以多种方式(步行、车行、飞行等),化身为虚拟的人物形象在虚拟场景中活动,大大提高了真实体验性。

四、旅游商品游乐化

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传统的纪念品,游客更希望买下的是“体验过程”、“记忆”作为纪念。因此,纪念品的开发不再是单纯的小商品售卖过程,而应该是饱含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能够承载游客“体验过程”的东西。

根据游客要求,可以购买扮演角色的服饰道具,或将体验过程拍摄成DVD作为旅游纪念品,这种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对游客来说比照片更具有价值和吸引了,对经营者来说,商业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3.结语

在各地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时,如何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与手段,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实例总结,提出“主题化”打造手法及“游乐化”设计两大发展策略,以期为不同地区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旅游管理,2008.

[2] 徐楠,宋保平.浅议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与保护[J].承德民族职业学院学

报, 2003 .

[3] 孙淑英.体验旅游的特征及开发策略[J].商业研究,2007,(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