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1 10:03: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康复护理的目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的目的,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1]。康复护理只有十余年的历史,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对康复护理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患者康复的工作中。
1 基本情况
我院康复医学科从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聘请的护理人员15名,均为女性。年龄35岁1人,平均年龄26.8岁;工龄5年及5年以下9人,6~10年3人,11~20年2人,>20年1人,平均工龄6年;学历:本科2人,大专5人,中专8人;职称: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8人。所有人员均无接受正规的康复护理课程教育,无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其中仅3名护理人员曾外出进修学习。
2 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2.1 康复护士基础医疗水平偏低 15名护理人员中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居多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
2.2 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及技能 15名护理人员均未接受系统的康复知识培训,对康复医学认识不深,存在着康复护理知识少,技能缺等问题,完全胜任和承担康复护理工作十分困难。
2.3 临床其他科室的护士对康复护理理解认识不深 康复护士面对外界的不解及自身信心不足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
3 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共同点与区别点
康复医疗是一个新的医学领域,康复对象是各种功能残障者,因此,对从事康复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基础医学水平,还要学会康复护理的技术与技巧。
3.1 共同点
3.1.1 基础护理 康复护理首先应完成生活护理和有关基础医疗措施,即完成基础护理的内容。
3.1.2 执行医嘱 准确执行康复医嘱,这是完成康复医疗计划的保证。
3.1.3 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和残疾的动态变化以及康复医疗的效果,并及时向康复医生反映真实情况。
3.2 区别点
3.2.1 护理对象 康复医疗主要对象是残疾者和慢性患者,他们存在着各种动能障碍,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并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多方面服务,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论其残疾程度如何,均应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视或厌恶。
3.2.2 护理目的 康复护理首先要完成与一般护理相同的目的,即,使患者减轻病痛和促进健康。此外还要预防残疾的进展,减轻残疾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活动能力,使患者早日走向社会。
3.2.3 护理内容:除一般护理内容之外,尚有:
3.2.3.1 观察患者的残疾情况以及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认真做好记录,向有关人员报告。康复训练是综合性的,如药物、理疗、针灸、运动、按摩或推拿等。护士要与各有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洞察和了解情况,提供信息,在综合治疗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
3.2.3.2 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如偏瘫患者应预防挛缩畸形的发生[2]。因为挛缩可阻碍康复计划的进展。在护理时,要矫正患者姿势,亦可利用力学辅助器等。
3.2.3.3 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训练技术,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技术人员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性质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3]。使训练在病房中不断地继续进行,让患者随时随地恢复功能,受到更大的裨益。
3.2.3.4 训练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指患者自己参与到活动中,并在其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更完善、更理想地达到护理目标。康复护理的原则是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训练患者进行自理,即“自我护理”。对残疾者及其家属要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做到生活自理,以便适应新生活,重返社会[4]。
3.2.3.5 帮助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有其特殊、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会产生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康复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同情患者,时刻掌握康复对象的心理动态,及时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不允许有任何讥笑和讽刺的言行[5]。
4 建议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康复护理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对康复护士必须通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怎样培训优秀的康复护士是我们今后需要探索的课题。首先看看康复护士培训四要素[6]:
4.1 专业培训是重点
康复护理是一门新的护理专业,康复护理源于一般护理但无论从护理对象、内容、方式都具有它的专业特点,如康复护理对象是因疾病和损伤而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者,护理的内容多为患者的功能恢复,护理方式主要是“自护方式”。加强专业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康复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请康复专家来讲学授课;组织康复护士去外院参观学习及交流;鼓励和组织康复护士有计划的进行理论及技术学习;工作中遇到典型病例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使康复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得到提高,以适应康复护理专业的需要和满足患者需求。
4.2 功能康复是目的
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伤残者恢复某些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当然也不可忽视他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康复。心理康复非常重要,不少残病者因伤残缺陷而产生悲观失望和轻生念头,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康复护士在工作中要关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发生原因,从而根据患者的文化修养,家庭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康复教育计划。要反复认真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康复知识和训练计划以及措施和预期效果等,使患者逐步打消顾虑振奋精神,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康复护士更重要的是辅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日常生活的简单训练做起如:梳头、洗脸、穿衣。这些看似简单但十分重要的训练必须由康复护士手把手一遍遍反复多次进行。训练中要准确把握尺度,不包办替代,不放任自流。
4.3 基础护理是依托
需要接受康复护理的人多数是伤残者,大多需卧床或活动受限制,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中许多人在院期间需要依靠护士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基础护理,尤其是生活照料部分,还要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康复患者要注意安全护理,防止发生坠床、烫伤,这些均需要加强基础护理的落实,如果我们不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就谈不上患者康复,所以基础护理是康复护理的依托和保障。
4.4 健康教育是方向
把康复护理知识教给患者及家属,把康复护理的技能传授给患者及家属,这是我们做好康复护理的方向和宗旨。康复护士有责任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康复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宣教能力,有较丰富的知识,专业技术娴熟。要着重培训康复护士的交流技巧,要通过交流让患者信任护士,使护士较准确的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感受。要定期进行宣教教会患者和家属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尤其要讲述和教会其自护知识和技术,使患者出院后能继续训练,加快机体功能恢复,从而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护士面对的都是功能障碍者,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较为脆弱。作为健康的守护者,除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得技术,还应有健康的体魄、整洁的仪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言语修养。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唤起患者乐观饱满的情绪,增加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美好语言不但能使患者听了心情愉快,而且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的亲切语言,有利于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
康复护理的前景是光明的,前进的道路还有待我们所有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铺设。
参 考 文 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
[2]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3]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35-01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目前,本病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下降明显,但约有70%-80%存活患者肢体功能、认知功能、语言等有程度不同的障碍,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生存质量明显下降。现搜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脑卒中62例,总结性分析康复护理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回顾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脑卒中62例,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两组。实施常规护理31例入组对照组,均龄(57.45±9.63)岁,女患者与男患者分别是11例、20例,年龄范围44-79岁。实施康复护理31例入组研究组,均龄(57.60±9.65)岁,女患者与男患者分别是12例、19例,年龄范围45-80岁。对照组与研究组临床资料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研究组为康复护理。
1.2.1 心理指导 与患者多沟通,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情绪特点,展开针对性心理指导。采用认知行为、劝导暗示等方法加强心理干预,缓解患者较大的思想心理压力,消除恐惧、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减少情绪波动,以乐观、健康、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及护理。提倡家属多体贴、关爱患者,给予必要的情感支持,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护理。
1.2.2 护理 指导患者将患侧卧位作为主要卧位,说明选择的原因及目的,取得配合。患者躯干向后轻微旋转,背后放置枕头,给予稳固支持;指导其患侧上肢前伸,且与躯干之间的夹角应>90°,嘱其重心前倾,将健侧上肢置于后方枕头上或身上;下肢摆放迈步位,且健侧下肢膝、髋屈曲;利用枕头确保患肢位置稍屈膝、伸髋;当患者采取健侧卧时,床面与躯干之间的角度应为90°,偏瘫下肢稍微向前屈膝屈髋,偏瘫上肢以90-100°前屈,腕关节伸展;尽量少采用仰卧位,使用枕头置于患侧臀部的大腿下方,对骨盆前伸进行支撑,膝关节屈曲;患侧肩胛处下方放置枕头,使肩关节前伸,呈上肢抬高位,且上肢伸展外展。
1.2.3 生活护理 每隔2-3h协助患者翻身,并给予按摩,动作应轻柔,预防压疮,促进血循环。坚持低脂肪、高蛋白质、低胆固醇、高维生素原则,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多饮水,多食新鲜的蔬菜与水果,预防便秘及泌尿系感染,促进肠蠕动。
1.2.4 专科护理 实施翻身练习、按摩、床上训练、平衡训练及日常生活锻炼等。(1)翻身练习每日数次,每隔2-3h一次。患者平卧,且屈肘,由健手将患肘托住,健侧腿插入患腿的下方,并躯干旋转,使患腿在健腿抬动下转向健侧,可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练习。(2)采用捏、按、揉、摩等方法,由远心端开始,由浅及深、先轻后重,由快而慢,向近心端按摩,每日2次,每次按摩20min。(3)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及上肢床上训练,包括下肢单桥、双桥、屈踝及上肢肩上举、握手、肘屈伸等。(4)嘱患者双腿下垂,下地,坐在椅子上,重复练习。(5)嘱患者自主沐浴、穿脱衣、拧毛巾和进餐等,提高生活能力。
护理前与护理后,分别评估对照组与研究组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 结果
2.1 生活能力 对照组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27.87±2.21)分,护理后评分(31.45±4.48)分。研究组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27.65±2.30)分,护理后评分(35.82±4.59)分。护理前两组评分(P>0.05),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评分较高(P
2.2 生存质量 对照组护理前生存质量(63.37±2.09)分,护理后(68.13±3.12)分。研究组护理前生存质量(63.40±2.03)分,护理后(73.49±3.98)分。护理前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生存质量较高(P
3 讨论
临床主张,在给予脑卒中患者相应治疗的基础上,应加强早期康复干预,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及生活能力,促进疗效。脑卒中后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及结构有可塑性、重组能力,神经元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可再生,故康复干预具有较大作用[1]。康复护理是主要的干预手段。常规护理作为护理工作的传统模式,应用具有随意性与盲目性,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康复知识,护理效果差,而康复护理是一种长期性、可行、科学的护理模式,能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综合指导,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功能等多方面恢复,加快早期康复[2]。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提高整体功能为目的,在康复医学理论下,为患者提供心理指导、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等,达到护理目的,起到护理作用。本研究中,研究组(康复护理)在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后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后分别为(35.82±4.59)分、(73.49±3.98)分和(31.45±4.48)分、(68.13±3.12)分,说明康复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意义较大。
综上认为,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护理,生存质量显著提高,临床运用意义较大。
脑卒中是老年脑血管多发病。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病突然、病情多、病程较长且恢复缓慢[1],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都较高。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对患者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为探讨脑卒中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4例,诊断标准符合第4届脑血管疾病诊断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MRI诊断确诊,所有患者均为初发,均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5.8)岁。15例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8~74岁,平均(61.2±6.0)岁。14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两组均护理5个月。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 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和疾病的情况,提高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依从性。
1.2.2并发症的护理 脑卒中患者恢复较慢,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并发症。首先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注意观察患者导尿管是否通畅,每日导尿量和尿液的颜色。要注意抬高下肢,适当运动,可以是主动或被动运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勤翻身,预防压疮等[2-3]。
1.2.3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 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我科给予患者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理疗等效果显著,同时给予康复护理。按摩患肢3次/d,30min/次,积极进行日常训练,发病4d后进行康复训练,锻炼肢体活动功能,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给予降压治疗。
1.3疗效评定 分别于护理的第1个月和第5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Fugl-Meyer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能力[5]。疗效判定根据卫生部质量控制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度;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程1~3度;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内,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经过护理,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理前后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
2.3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研究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表明,康复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使脑卒中患者重返社会。康复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护理手段配合治疗的同时,早期积极的给予康复训练,尽快实施治疗方案,缩短病程[4-5],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中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护理,通过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提高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依从性。并发症的护理,包括保持呼吸道护理、导尿管护理、肢体护理、防止深静脉血栓、防止压疮等。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配合针灸、理疗等效果显著,同时给予康复护理。发病4d后进行康复训练,锻炼肢体活动功能[6]。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护理1个月、5个月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英姿,王岚.康复护理在防治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5:38-39.
[2]杨翠丽.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04).
[3]孙雪娥,张玉娟,解斐.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4377-437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49-01
脑卒中是由于某种突发的原因而引起血液正常流通受阻的疾病。进入新世纪,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逐年升高。临床治疗是治疗脑卒中的基础,有效的康复护理又是治疗脑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的作用显得就尤为突出。对护理人员进行关于康复护理认知的调查,发现在这其中存在的不足及漏洞。总结分析,找出出现的原因,并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对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50名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她们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医院现如今康复护理的状况。过程如下:
1资料调查与结果
1.1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名未曾进行过相关培训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选取的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学历要求不能全部相同,其中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要求15人,其余为中专以及大专学历;要从不同的职称中,选取一定的人员参与认知调查,选取护士30人,其余为护师。护师、主管护师、以及副主任护师按5∶3∶2的比例分别选取10人、6人、4人。
1.2方法。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是由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进行设计,内容包括脑卒中一些知识以及有关对脑卒中患者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等等。问卷的回答采取选择题的方式进行,每个问题都有“清楚、不确定、不知道”三个答案,参与调查人员只能从中选择,且只能选择一个,否则视为无效。问卷采取现场回答的方式,在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要求被调查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进行填写。
1.3结果。
经统计现场发放50份问卷,均真实有效,调查结果如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护理与自我护理的概念,脑卒中护理理念、措施以及介入时间、康复标准等缺乏有效的认识。
2调查结果分析探讨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对康复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清楚的分清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区别,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还停留在一般护理的认识上。而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的理念是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逐渐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让脑卒中患者能够逐渐的掌握生活自理能力,达到康复的目的。
除此之外,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护理的介入时间认识不清,不能及时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延误一些治疗时机。要把握好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越早,一些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就越低,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有利于患者及早的康复。
加强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而这些认识的缺乏将极大的影响康复护理的效果。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对康复护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准确把握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加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注重对护理人员的实践,由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指出在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方面,让她们及时进行改正。
3结语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自主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我们要加强对康复护理的重视。针对现在的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过少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对康复护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脑卒中的状况有详细的了解,认清康复护理与一般护理的区别,把握好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让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蒋文静.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J].中外健康文摘.2011,8(8):244-245
[2]韦明兰.基层医院开展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难点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56-557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完善,目前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一项比较可靠而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术后的康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治疗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术前期待的手术疗效 [1]。有学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2]。以往我们采用健康教育、术后指导的方法进行患者的康复训练,存在患者容易忘记、主动性不强、护士因为工作忙减少程序等缺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将自行设计的康复护理计划单应用于4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收效显著,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患者80例,男 44 例,女36 例,年龄44 79岁,平均65.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无菌坏死36例,其他病损10例;骨水泥固定44例,非骨水泥固定36例;住院时间最短 16天,最长30 天。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10 42分,平均32.8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髋关节置换,无严重脑血管意外、肿瘤、精神异常等不能配合锻炼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说明锻炼目的及意义,同意者列入本范围。资料收集、计划、评估及实施人员均接受正规培训。将80例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术前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术前练习床上排便,交待注意事项,心理健康指导;术后当日保持患肢外展20° 25°中立位,指导患者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锻炼;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三点支撑引体抬臀锻炼、卧床期间有效的咳嗽及扩胸运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照康复护理计划单给予有计划地康复锻炼。①计划实施之前给予心理康复以增强信心,对每个患者说明锻炼的目的、意义、对术后功能恢复有何影响等,使其积极配合。②在患者乐意接受的情况下将每个锻炼的动作、方法示范给患者,并将每个动作绘制成图谱以多媒体的形式帮助患者掌握要领。③将计划单的锻炼内容教给患者或家属,以提醒患者复习,防止患者因年龄大记忆差忘记锻炼方法,并说明锻炼的开始时间、次数、每个动作的注意事项等。康复护理计划单内容见表1。表1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计划单
**下床前先将床头摇高45° 60°练习坐位,每日3 5次,每次20 30 min,以减少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扶拐行走时,患腿由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行走时间。
1.2.3 效果评定 观察对比2组并发症及术后功能康复情况。并发症的观察从术后至复查。采用Harris评价标准[3]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日常活动能力和步态占47分,疼痛占44分,关节活动占5分,关节无畸形占4分,共100分;90 100分为优,80 89分为良,70 79分为中,低于70分为差。出院6个月后来院复查,由专业人员进行效果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及发生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疗效 2组患者按照Harris标准进行髋关节的功能评分,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6个月后疗效比较
3 讨 论
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康复护理是骨科术后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术后不进行积极的康复,将产生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如:关节僵硬、韧带挛缩、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感染等,造成新的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手术的预期效果,给患者和家庭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积极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有效地改善和增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及关节的稳定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机体抵抗力、恢复日常生活的协调性,尽早恢复满意的肢体和全身功能,同时也能有效地克服患者的依赖心理,促进心理康复。在护理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的、系统的、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效果及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就目前我国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康复条件来看,专业治疗人员严重不足,有专门的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康复锻炼的单位不多。护士参与康复锻炼是有效解决骨科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由于护理人员护理任务重,往往仅限于手术前后指导及健康教育,很少能有时间一对一地参与患者康复,患者只是被动的接受一些指导,目标不明确,锻炼的次数、力度、时间不到位,容易忘记,不能坚持,达不到目的。
Orem认为个人应对其健康有关的自我护理负责,护理是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个人自护能力提高后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自我满足感就高;其原则是不要强迫患者接受附加的东西,而是满足患者的需要,尊重其能力和决策,努力提高其行为能力,在患者不能提供自理需要时,护士确定患者的活动并参与患者的活动[4]。康复护理计划单的应用正是以自理模式的康复护理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了自理模式在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康复护理计划单,将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示范给患者,使其掌握方法、技巧,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炼,调动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行为能力,真正达到了康复目的。计划单的内容是护士与患者共同制定并教给患者或家属,因为患者每天有计划任务和目标,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所以观察组所有患者基本上都能按计划执行;护士因为要按照计划单完成康复锻炼内容,其责任心增强,真正达到了参与的效果和目的,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参与模式。
目前,临床上年轻护士多,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太少,为了患者术后康复,培养护理人员的康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自强,苏佳灿,张春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功能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238-3239.
结果:观察组的Ba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技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7-02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的损害。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近几年统计,我国脑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高于西方国家,全国脑卒中发病人数逾越150万人,致残率约86.5%,随着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使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明显的提高,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最快,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信心。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科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第30天后进行Bathel指数评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1.2.1对照组:患者病情在恢复期,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疾病不再进展后给予康复护理。
1.2.1.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心理上往往不易接受。加上偏瘫在床,需别人照顾,特别是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麻烦而出现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能配合护理工作,也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1.2.1.2良肢的摆放。其目的是防止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有助于预防或减轻痉挛的出现或加重。仰卧位:头下置枕,不宜过高。患侧后垫一个比躯体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在患侧臂位及大腿外侧垫枕,防止患侧骨盆后缩,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不应在足底放任何东西,因会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是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腔,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可放在躯干上。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动。
1.2.1.3定时翻身拍背。每隔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拍背时,患者侧卧位,扣击者两手的手指指腹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由轻到重,迅速而有节律地扣击胸壁,震动气道。目的是预防坠积性肺炎,防止肺部感染。
1.2.1.4关节被动运动。先从健侧开始,以健侧关节活动度为标准做患侧练习,由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缓慢轻柔,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每天做2次,每次每个关节做5—10遍,每个动作需3—5秒完成,较长时间卧床者尤其要注意做两侧关节被动运动。
1.2.1.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进行ADL训练是能够恢复以前生活方式的重要步骤,患者常需要在充分指导下认真,反复地训练和体验,以便早日回归家庭。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可逐步练习穿脱衣服、穿袜、穿鞋、刷牙等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康复护理内容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急性期是指病情尚未稳定的时期,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抢救,不造成病情恶化,就可以进行良肢的摆放,变换和适当的被动运动及按摩。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机会很小,无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动作不猛,均应尽早甚至超早期康复护理。(发病28—72h)。
1.3评价指标。ADL评定,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进行评定比较,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b)-127-02
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组100例病例为2002年4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对这组患者采用全程康复护理,经观察验证,可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现将早期康复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脑出血患者100例,均无视理解、听理解障碍,年龄40~70岁,平均60岁。出血量30 ml 50例,50 ml 26例,60 ml 24例。
1.2方法
1.2.1发病初期护理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肢置及变换:早期应使患者保持上肢肩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下肢放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其外旋。每1~2小时应对患者的进行变换,如从仰卧位到侧卧位等。转换时不要从远端强行牵拉肢体,必须对肢体远端及近端均进行支持。其次,要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做上肢、下肢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时,让患者取舒适、放松肌肉,护士的手法要轻柔、缓慢,按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的顺序依次进行。一般先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量,直至患者能完成主动运动。关节的活动应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避免引起疼痛,若活动时引起疼痛,可用温热等物理疗法,缓解疼痛后再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可每天做2~3次,每次各关节活动3~5回。
1.2.2疾病中后期康复护理中后期护理包括:①由于长期卧床,机体因运动、感觉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及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便秘、尿路感染等。因此必须加强基础护理,每2小时更换1次,按摩受压部位及骨窿突处。保持床铺整洁、干燥。翻身时避免拖、拉、推,以免损伤皮肤。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给患者翻身时应进行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嘱患者多吃高纤维和高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水,减少便秘的发生。另外由于患者肢体感觉不良,应绝对禁止使用热水袋,以免烫伤。②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及康复护理:从发病早期开始,在患者卧、坐、站等时均应注意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如采取患侧卧位、仰卧位时垫软枕于肩背部,使肩前屈。坐位时,将患肢放于前方桌面上。总之,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和康复护理手段,可使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降低。③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及康复护理[1]:由于患肢长时间不活动,肢位处于不良,尤其是过度掌屈位。因此应保持良好的姿位,尽可能不用患肢手背静脉输液,预防患儿外伤等。早期的护理可预防和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1.2.3注意营养及休息要创造安静、舒适的进食环境,利于患者集中精力进食,勿催促和强迫进食。因康复训练患者消耗较多的能量,除各种特殊饮食(如糖尿病饮食、尿毒症饮食)以外,还应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并保证足够水分的摄入。同时嘱患者用健肢自己进食,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已独立了。要制订作息时间表,保证充分的睡眠,如有睡眠障碍可给予物理疗法治疗。
1.2.4心理护理根据心理特点分析,掌握其心理状态,通过良好的环境,热情通俗的语言,宣传疾病知识,加强护患交流,指导其逐渐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康复训练。
总之,护士在对患者的帮助过程中,一定要让患者参加到制定的动作中,让其由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在被动帮助的过程中,不断予以口令,逐步让患者了解掌握运动要领,达到主动运动的目的。护士在辅助时,要对患者的运动量、部位及时调整,还要注意动作速度要均匀缓慢。随着患者功能的恢复,可以减少辅助量,调整相应辅助部位,尽可能让患者早日独立、主动完成。
2护理效果
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要好些,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情绪稳定、精神乐观,其中82例无并发症仅留有轻度的肢体功能障碍,8例发生肩手综合征,10例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3讨论
脑血管病发病率较高,我们通过观察护理发现全程进行康复护理,可以争取康复最佳时机,预防和减轻关节挛缩,改善肌张力,避免各种误用综合征、废用综合征发生。过去缺乏对偏瘫患者的康复指导,导致许多不应有的残障发生,康复护理的实施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对偏瘫患者实施全程康复指导,可达到康复或减少残疾的目的,有效地提高了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出血偏瘫的全程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需要护士和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料[2],帮助患者减轻因疾病导致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06-02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自知力缺乏、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缺乏、行为懒散等[1]。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利于控制精神症状、缓解病情、维持药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明,心理-康复护理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观察心理-康复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在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本医院对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康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本医院收治的7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3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33±7.37)岁。病程在2~1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74±3.76)年。对照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2±5.32)岁。病程在3~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88±3.24)年。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身高、体重、病因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由资深主管护师、主治医师进行讲课示范、训练。在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之前,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合理的的作息制度以及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由导师向患者阐述心理康复护理要求、目的、计划等。在护理过程中,主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所到完成的事情,比如按时起床、洗漱、内务、晨练、吃饭、饮水、服药、参加各项文娱活动、作息等,使患者的生活内容更加具有规律性、多样性。每天按时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评比,采取奖励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互动性,促进其掌握生活技能。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作为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有效减少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的烦躁不安、敏感、沉默寡言以及易怒的情绪,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另外组织患者,进行集体宣传教育,对患者讲授精神疾病方面知识,训练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劳动能力等。
1.3 疗效判定。患者实验时间为30d,在治疗前后,最后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护师和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进行护士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量表评定[2]。NOSIE-30评分升高则表示患者病情恢复良好,BPRS、SANS评定值降低代表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最后针对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肝胆肾心脑功能作出全方位的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
BPRS、SANS评分结果(X±S)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非常漫长,在长期的住院生活中,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表现行为异常、感情冷漠、交往能力在衰退。这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单独采取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很难得到良好的控制,无法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通过以上的研究,在治疗前后,护士用观察量表评定总分,观察组患者NOSIE-30评分明显提高、BPRS与SANS评分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可见心理行为康复疗法对精神障碍的疗效比较确切,特别是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中。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残留症状、增强患者的生活动力、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功能、社会功能、降低精神病的复发率,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程度。
总而言之,护士是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护士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技巧,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使患者保持正常人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措施,早日回归家庭,走向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1]。本文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及康复效果,对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20例,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及精神病患者[2]。入选后根据总体衰退量表对患者痴呆程度进行划分,2~3级为轻度痴呆,4~5级为中度痴呆,6~7级为重度痴呆[3],根据患者痴呆程度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0例,年龄61~89岁,平均74.35±16.4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对照组利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包括分阶段评估、健康教育、认知培训及预见性护理等方面[4]。
持续康复护理6个月后,根据患者病情对其进行分数评价,评价工具采用生活活动量表(ADL)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康复护理前后进行主要症状观察(MS)评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
两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护理前后MS、MMSE评分比较结果,见表2。
讨 论
康复护理模式融合了阿尔茨海默病专业护理的手段与知识[5],适用于不同阶段的痴呆型患者,康复护理强调护理评估[6],提倡有针对性的专业护理措施。预见性的专科护理是在专业护理评估及认知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效护理的更高层次,能够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并发症的出现,保证患者安全。认知功能训练是在分阶段评估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与分期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确定患者是否有抓、咬等异常行为,如有则采用其他康复方式。这种康复形式更容易使护理人员掌握到训练的方法和内容,目的性更强。
康复护理结合常规护理在临床中有很好的疗效,上文通过对两组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对比分析,发现康复护理较常规护理差异有显著性,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中使用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林志雄,徐蕊,等.心理和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后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肢体偏瘫康复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6,27(5):723-724.
2 刘存志,于建春,韩景献,等.针灸疗法对血管性痴呆康复的价值及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08-3109.
3 张月华,卢少萍,徐永能,等.老年性痴呆患者1年康复训练效果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59-6861.
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康复已经与预防、医疗成为一个统一体。康复医学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目的在于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简言之,康复医学就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综合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康复护理是指根据对伤残者总的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通过护理人员与康复医生及有关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帮助伤残者达到功能恢复或减轻伤残,预防继发伤残为目的的护理活动。康复护理已经成为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二)康复护理的特点
1.工作内容广泛
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伤病者和伤残者的功能、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以平等的资格,重返社会和家庭。康复护理的实施要针对患者的整体康复,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不分科,要做全面的护理工作,病种繁杂,工作内容广泛。护理人员要做必要的辅助治疗和全面的护理业务服务,要对病人进行生活安排指导及身体照料,还要特别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的护理,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康复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2.以“自我护理”方法为重点,由被动接受他人护理变为主动自我护理
由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的甚至非常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都要依赖他人。这种心理和行动上的依赖性,妨碍了患者功能的康复,也带给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在实施康复护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教育和训练患者,使其充分发挥功能上的潜力和个人的主动性,学习新的技能和活动方式,逐步提高功能独立性,尽可能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辅助,而不是盲目地代劳。要指导、训练和教会他们自我照顾日常生活的技能,使其由被动接受他人照料过渡到自我照顾,提高生活质量。
3.康复护理服务范围宽,需要多方面沟通、协调
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要多种康复治疗,例如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自助器、矫形器的运用及各种康复操和医疗体操、训练等,这就要求康复护士除具有临床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外,还需要掌握康复护理的特殊技能,并学习相关疾病障碍的康复医学知识。康复护士既是护理者,还要协调多学科、多专业的力量共同完成病人的康复治疗,这需要多方面的沟通、协调,积极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4.康复护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康复护理对象的功能障碍存在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甚至是终身存在,因此,康复护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护理人员不但要重视早期康复,要防范继发性残疾和其他并发症的形成,还要关心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护理。在与患者的密切接触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活环境及心理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为有效治疗和护理提供条件,并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互相合作的良好关系。要引导和训练患者尽可能多地自理生活,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饮食指导,为患者提供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环境。
二、康复护理的意义
(一)符合当今社会医疗改革之需
当今社会,医疗改革的重点是将医疗资源尽可能地向广大群众转移。因此,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是:低成本、广覆盖原则。所谓低成本、广覆盖是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大多数服务对象能够享受服务,即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康复护理服务可以就地进行,甚至可以在家庭里开展康复训练,不受疗程的限制,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低成本、广覆盖的基层护理。
(二)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迫切需求
首先,慢性病已成为现代医疗关注的问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创伤是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对那些从脑卒中、心肌梗塞中存活下来的患者,需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以提高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其次,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工业和交通日益发达,因工伤和车祸致残者的数量比以前增多,他们需要接受康复治疗;同时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体活动蓬勃发展,难度较高或危险性较大的文体活动如跳水、体操、杂技、赛车等造成的残疾,同样需要依靠康复治疗,使他们残而不废;而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使世界已进入了老龄化时代,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更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第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战争而造成的伤残者,迫切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三)顺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如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范围,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恢复扩大到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及教育康复等。这种转变是把疾病与健康作为人的整体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体来看待,承认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康复医学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伤残者,强调功能上的康复,而且是强调体功能康复,使患者不但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康复。
三、康复护理的伦理规范
康复护理人员是病人恢复功能的主要指导和训练者,护理工作好坏直接关系病人能否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因此,护理人员应遵循以下的伦理规范。
(一)理解病人,做到同情尊重
伤残人致残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先天性残疾,如先天性聋哑、智力发育不全等;二是后天因疾病、创伤、意外事故等原因所导致的伤残。伤残者,特别是后天致残者,他们遭受的是意外的、严重的挫折,这种挫折不但躯体痛苦,而且由于中断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毁灭了他们向往的美好前程,故而心理更加痛苦。伤残者往往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痛恨、愤怒、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继而出现孤独感和自卑感,甚至导致人格障碍或神经症,丧失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对周围人们的言语和态度也十分敏感。因此,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病人,同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切不可怠慢、冷落、鄙视、嘲笑甚至歧视,要以文明的语言、诚挚的态度,尽量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关怀体贴,精心护理,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使之密切配合护理人员尽快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二)帮助病人,做到体贴负责
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临床上的诊疗技术尽管在不断得到提高,但是致残率还是很高,在这种临床疗效也不显著,情况下,进行康复护理,将脑出血的致残率降低,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需求[1]。现就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做以下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的96例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48例,实验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只是常规治疗,均经CT、核磁共振等确诊为脑出血。实验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54~74岁;对照组那28例,女20例,年龄52~78岁,两组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只做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包括心理康复治疗,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对肢体功能进行目的性的锻炼,同时对疾病的本身要做以宣教,让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还要让家庭成员做好配合工作。
1.3康复评定及资料整理分析 患者运动功能情况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评价,均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的标准评价,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按上述两个指标各评定1次。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简式评分均有所升高,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出血患者的患病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对患肢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康复护理十分必要。许多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肢体障碍、认知障碍及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3]。因此,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促进感觉和肢体的恢复,调节体内各生理系统的功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患者从内心克服沮丧和悲观的心理,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康复护理只有10余年的历史,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4]。
脑出血这种疾病常常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缺失,对于肢体功能缺失的治疗就是有针对性进行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本组讨论数据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简式评分均有所升高,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脑出血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应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并使患者较好的配合康复训练,这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同时做好康复护理,有针对性的对于脑出血的病患进行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病患生活质量的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孟琳,杜子萍,李燕.早期健康教育对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03):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