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外进出口贸易

对外进出口贸易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1 11:47: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外进出口贸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外进出口贸易

篇1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143-03

阿瑟・刘易斯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促使经济增长的三个近因为经济活动、增进知识和增加资本。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增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除了取决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拉动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拉动经济增长。

一、相关研究和文献回顾

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及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的理论,是在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由分歧到交叉融合直至逐步一体化,可以将直接投资与贸易置于同一框架下研究后,才有了出现的可能。作此尝试的首推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他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同一基石即国际分工基础上,提出边际产业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以互补形式存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方面,真正将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发展、对外投资联系在一起是邓宁等(2001)在投资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韩国和中国台湾的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发展轨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行为增加将导致外资流入增加,外资流入增加会导致出口增加,而出口增加又会最终导致向外投资增加。

以上成果说明了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系,并探索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研究仍多是集中在单一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或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上,对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还比较有限。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

二、实证分析

前面已对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现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三者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同时也是对笔者所提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

(一)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根据前文的假设及要解决的问题,选取的变量为1985―200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进出口贸易总额(EXI)和对外直接投资额(OFDI)。根据理论,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但是一国的经济还会受到除该两者之外很多因素的影响。为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引入以下函数:

GDP=f(EXI,OFDI,Q)+u

其中,Q是除对外直接投资及进出口贸易以外的所有其他因素,如社会中的就业状况即劳动投入的大小、社会中的资本要素状况、人力资源情况、R&D情况等。u为随机扰动项。假设所有其他因素Q不变,即固定Q时得到以下计量模型:

GDP=β0+β1*EXI+β2*OFDI +u

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得到方程:

InGDP= β0+β1*InEXI+β2*InOFDI +u

为了直观地描述OFDI、EXI和DGP三者的长期关系,将三者按样本数据首先绘制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图,如图:所有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中GDP数值以当年汇率折算换成美元。

从图中可看出,各变量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变动方向一致,说明其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计算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1。

从图1中可看出:时间序列数据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且由表1可见,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甚至接近于1,表明各变量之间有较紧密的相关关系,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因此,要使建立的回归模型有意义,就必须要求这些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就是各变量是同阶单整的,为此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为了研究的方便,并考虑到对各时序数据取自然对数后不会改变时序的性质及关系,且所得到的数据容易得到平稳序列,对这些时序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后,得到的变量分别记为:LNGDP、LNOFDI、LNEXI。采用ADF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通过表3可以看出,GDP、QI、EXI的原对数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存在单位根,即都是非平稳的。而经过一阶差分后,三个序列都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即不存在单位根,这表明了三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用I(1)表示。由此可见,若仅对LNQI、LNEXI、LNGDP进行简单回归而不做平稳性检验所得出的回归结果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三)协整检验

要建立经济变量的关系模型,还要检验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协整(Co-integration)方法是研究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有力工具。下面以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基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进行分析,其结果见表3。

可得模型1为:

LNEXI=0.265761+0.271422*LNGDP-0.352590*LNGDP(-1)+1.074312*LNEXI(-1)

残差项的稳定性检验:

由表3和表4可知,其残差的ADF检验统计值-3.391788小于在5%的显著水平下-1.9592值,故该序列是平稳的,说明LNEXI与LNGDP是(1,1)阶协整,并且它们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与GDP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同理,可得表5。

可得模型2为:

LNOFDI=-9.32714+1.439447LNGDP

由表5和表6知其残差的ADF检验统计值-4.299759小于在5%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9592,故此时残差是平稳序列,说明LNOFDI与LNGDP是(2,1)阶单整,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GDP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可得模型3:

LNOFDI=-4.722841+0.972615*LNEXI

由表8知其残差的ADF检验统计值-2.913675小于在5%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9583,故此时残差是平稳序列,说明LNOFDI与LEXI是(1,1)阶单整,并且它们具有协整关系。且由模型3中系数0.972615为正,可知两者存在同向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长期来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一点与前文小岛清的贸易与投资互补理论模型是较吻合的,也即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互补互促,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促进了GDP经济增长。

(四)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的结果反映了我国GDP、OFDI、EXI变量两两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三者之间又是怎样的一个关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为使所建立的模型正确反映出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下面进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得如下结果(见表9)。考虑到经济中常出现的时滞效应,本文不是只用一种滞后阶数来得到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论的。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很有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模式:进出口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在长期中相互促进和补充,从而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结论与讨论

总之,通过上述数据的实证检验,可以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以互补互促关系存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这与我国实际较为吻合。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一,从协整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进出口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之间存在着唯一的协整关系,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进出口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在长期中相互促进和补充,从而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基本上符合互补关系。对外直接投资QI对进出口贸易总额长期内是促进作用,但对贸易的替代作用不明显。首先,这可能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有关,净对外直接投资仍为负值。其次,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加快、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弱化。这个结果很好地说明,有关我国日益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带来贸易或国际收支失衡的疑虑尽可打消。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基本上是互补的,也就是说还是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这意味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需要朝着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一体化趋势发展,以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等.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2008,(9).

[2] 孙敬水,张蕾.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协整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财贸研究,2007,(1).

[3] 龚晓莺.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

[4]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经济研究,2006, (3).

[5] 项本武.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 (3).

[6] 张应武.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互补或替代[J].国际贸易问题,2007, (6) .

[7] 姚树杰,韦开蕾.中国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互动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7,(1).

[8] 张骁,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脉络及最新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9] 张鹏,李荣林.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影响的动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6).

[10] 张如庆.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2005, (3).

[11] Dunning J. H, Chang-Su Kim and Jyh-Der Lin.2001.rporating Trade into 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A Case Study of Korea and Taiwan[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9.

篇2

以往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完成出口贸易和产品竞争任务,经过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全面增加,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地位开始日渐削弱,比如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类制造行业,也开始日渐衰萎并不得不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向菲律宾、泰国等转移。归结来讲,我国进行优势产业独立发展,夕阳产业对外投资,对于其日后贸易结构调整十分有利,将会全面带动周边产业的出力。

2.进一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状态

经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国家收支会得到进一步平衡,在保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规避出口竞争力过低,使得我国对外出口竞争实力和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3.持续辅助相关企业主动绕过贸易壁垒

通过跨国并购或是在海外设置子公司,可以让我国企业更快的挤入国际市场,使得因为贸易避雷造成的贸易限制问题得以顺势消除,全面增加产业贸易数量并强化企业国际综合竞争实力,最终带动关联产品出口贸易。

4.快速赋予我国企业强效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向发达国家迈进,进行绿地投资并构建起专业化的分支机构,能够愈加接近东道国的R&D资源,保证及时介入所在产业高端技术集聚区域并加以模仿学习,从中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长此以往,令自身所有权优势得以全面增加,并顺势扩充出口贸易范畴以及对国际的影响效应。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连机床企业,就是凭借并购渠道,进行逆向技术溢出实时性获取,跻身于世界十大机床排位。

二、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工作中面临的具体挑战困境

1.政府管理缺乏应有的统一联带性

许多企业无法在对外直接投资前深入性调查掌握国外法律法规,致使在并购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不能获得政府可靠的支持。

2.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结构机理严重紊乱

自2011年开始,我国对外投资中,占比比较大的分别是租赁、商务服务、采矿、批发和零售制造等领域,大约占据整体投资份额的77%,相比之下,关于软件、科学研究等高新科技产业占据的比重就显得较小,几乎只有2.1%。由此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层次过低,并且缺乏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支持。

3.专业型人才资源储备数量不够充足

事实上,我国许多跨国行业都缺乏跨国性经营管理人才,致使后期直接投资活动遗留深刻的随意和盲目患,长此以往便会令海外经营能力持续降低,严重情况下直接陷入亏损等被动境遇。如2011年我国陷入亏损的境外企业便已经达到23%。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管是在产业结构、参与企业实力、国际竞争潜质等方面,都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竞争规范诉求有着较大差距,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更利用严格规定限制我国对外投资力度。长远趋势看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发展还有较长一段的挑战适应路途要走。

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途径改善进出口贸易管理质量的措施

归结来讲,我国就是要持续地革新拓展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将国际、国内两类市场优势和多元化资源优势尽数发挥,使得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效用至此得以长效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本身有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经过跨国生产途径迅速带动高端设备、原材料、中间品的出口支持动力;再就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内经济发展一切需要的资源,包括高新技术设施和丰富的实践管制经验等,借此令国内产业机构快速优化并提升技术水准,令我国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得愈加理想。具体措施内容将细化为:

1.适当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力度,持续优化并改造相关产业结构

我国以往获取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机械和技术,相关行业根本不能得到系统化革新拓展机遇,唯一能够有效利用的便是自身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在和其余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竞争环节中,既有的劳动力优势也开始逐渐丧失。因此,有关规划主体需要持续加大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完成逆向技术溢出改革指标并快速获取高端的知识技术,令高新科技产业投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这样一来,便可在国际贸易中尽快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充相关产业整体的对外出口贸易范围。

2.督促政府快速构筑起完善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

在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基础上,地方政府需要全面发挥自身职能效应,在企业实行政策方面予以科学化引导,进一步开放集合融资、税收、信息咨询等功能服务。另外,政府还要持续修缮海外投资监督保障体系,主动规避政治风险侵蚀效应,令企业自觉形成发展对外贸易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当然,为了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改革进程,作为政府,有必要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既有产业结构以及国家战略,人性化的调整投资区域并调整产业运作模式。逐步搭建起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指导体系,借此调整我国投资法向引资一边倒的隐患,同时将西方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发展经验予以充分借鉴,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外投资主体、权责、区域、产业、模式、利润分配、人才培养等,再就是成立专业化监理机构,令对外投资管理程序在当下予以快速简化,最终提升管理实效。

3.跨国企业要积极培养金融、财务、贸易、法律等各类专业人才

透过各方合作建立起高效的教学培训机制,保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培养供应融合财务、贸易、法律、政策管理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规避今后直接投资活动的盲目和随意性问题,令对外直接投资成功几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衍生出可靠的企业内部优势,为今后产业内出口贸易持续增加,创设适应条件。

篇3

[2]范振洪,顾春太.后危机时期提升山东对外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综合竞争力,2011,02:55-61.

[3]毛清华.山东对外经济发展分析与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08:18-21.

[4]安佳,陈东景.山东省对外经济合作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0:108-109,113.

篇4

利用外资和贸易收支是我国对外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利用外资主要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贸易收支则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类。近年来,利用外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占有越来越重的比重,并深刻影响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随着中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融入世界经济,要培育更多的出口企业走向世界,突破口就在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里,要充分发展我国现有的比较优势和努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保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吸引并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无疑是关键。

1利用外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1.1外国直接投资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中国引进外资已经连续 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去年更成为世界上流入 FDI 最多的国家。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900.33 亿美元。在这些外资投向中,绝大部分投向了制造业。在现有外资企业中,制造业占了7成,今年新批外资企业中,72%的企业和75%的金额继续投向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通用和专用设备领域,集群化投资的特征明显。外资向中国制造业集中的结果,使得中国制造加工业日益融入全球生产和营销的分工体系,产品因此而出现大规模跨国流动,成为世界贸易链条中的重要一环。FDI 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联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规模。目前,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已经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7%,进口占58%,对外依存度(出口额占工业产值比)高达45.5%。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外资继续向中国制造业投资的趋势不变,我国进出口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1.2外国直接投资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

1.2.1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推动我国产品结构升级。与开放初期外资政策单纯注重吸引资金不同,近年以跨国公司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规模转移为标志,外资大量进入的同时带来了三样我国缺乏的要素:国际营销网络、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这三要素与我国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完整的工业部类、质优价廉的劳动力三个比较优势相结合,使得中国工业技术能力成长迅速,具体表现在工业配套能力加强,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结构提升很快,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外贸经历了从轻工纺织品到机电产品,再到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支撑和新增长点的三个阶段,成功地驾驭着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近三年来,全球信息技术 100 强中已有 90% 到中国投资,使中国迅速成为全球第三大信息通信技术的产品制造基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进出口高速增长的新亮点。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迅猛增长52%,高于总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已达27.4%,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日益加深。其中,笔记本电脑、移动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出口增速甚至达到70-90%,高新技术产品直接拉动外贸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充分打开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1.2.2引进外资使我国传统进出口贸易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成份是一般贸易,但这种格局近年被打破。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过了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55%,进口总额的39%。在产品构成上,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89%。其中,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79%,进口占66%。

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以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使得外资与外贸之间的关联度日趋紧密,利用外资的规模和程度对进出口贸易的数量、金额和产品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名称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加工贸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做新的分析和评价。商务部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配套和辐射效应,已经使得这种贸易形式的国内增值率达48% 左右。加工贸易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吸纳了2000 万以上的劳动力就业,而且每年由此获得了较大的贸易顺差,为增加进口提供了安全保障。2009 年,加工贸易的顺差达千亿美元,将一般贸易的逆差予以弥补,为全年贸易平衡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从总体情况及现有支撑条件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进出口仍将维持高于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发展趋势,并与积极吸引外资互连互动,共存共荣。这是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宏观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期,其内在生产能力和消费潜力非常巨大,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为标志的国内经济建设将长期持续,经济规模与总量的扩张对国际市场与货物贸易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所谓“中国景气”现象,将首先从周边国家开始,逐渐向欧美国家辐射。二是世界产业,无论制造业或服务业“外包化”已成潮流,由此带来全球产业分工的新一轮配置,制造业、特别是 IT 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还方兴未艾。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前所未有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国际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中,坚定不移地积极吸收外资,依然将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利用外资促进进出口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2.1注重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应该看到,中国出口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加工贸易的方式获得高增长,是我国走向成熟工业化国家的进程中一个必不可缺的阶段。中国从这个阶段获得了巨大利益,但也为此付出了资源、环保等方面的代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当前紧迫的工作。因此,我们利用外资政策今后要更多地注重引进技术、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以此提升产业竞争力。要鼓励跨国公司把高技术、高增值、低消耗的高端产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充分发挥外资技术的“溢出”效应,形成国内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聚集群,逐步走向依靠质量效益实现可持续增长。此外,围绕跨国公司出现的全球化服务业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服务业开拓新市场的趋势,要积极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稳妥有序地开放服务市场,在服务业外包、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物流、商业、旅游、金融、电信等领域获得发展先机,赢得新的国际竞争。

2.2在保持积极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基础上,统一认识,适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继续坚持积极有效的吸引外资政策。要重视当前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合作中贸易、投资自由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保持我国引资的竞争力,以此紧紧把握住这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属于成长型经济,在外资政策考量上,应优先考虑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需要等宏观经济指标,同时充分关注引进外资与进出口增长的互动与影响,仔细权衡利弊进行政策选择。

篇5

一、引言

    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山东省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据山东省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累计已有113家世界500强在山东省兴办企业262家。2004年,新批合同外商直接投资2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7.0亿美元,增长22.7%;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891个,增长11.1%。与此同时,山东省的进出口贸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年出口额由1985年的23.465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58.7286亿美元;年进口额由1985年的17.9796      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9.0850 亿美元。

对于国际直接投资东道国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或出口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的互补性、替代性或是相互关系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山东省FDI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为了从定量角度考察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本文选取山东省1980年至2004年的年度经济数据,运用协整方法进行分析,建立误差纠正模型描述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并对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其中,FDI是各年度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EX代表各年度的出口贸易额,IM代表各年度的进口贸易额。本文为了研究方便,并且考虑到在分析中取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后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对各序列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变换后各变量序列分别取LNFDI、LNEX、LNIM。

表1   1980年至2004年间各样本数据的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FDI

EX

IM

LNFDI

LNEX

LNIM

1985

0.0559

23.4652

17.9796

-2.88

3.1555

2.8892

1986

0.1939

19.1926

19.0914

-1.64

2.9545

2.9492

1987

0.2381

28.9938

6.5356

-1.43

3.3671

1.8773

1988

0.3908

30.9773

26.3588

-0.94

3.4333

3.2718

1989

1.3132

32.7015

28.9496

0.2725

3.4874

3.3656

1990

1.5084

34.1719

8.6803

0.41

3.5314

2.1611

1991

1.7950

37.523

10.7970

0.59

3.6250

2.3793

1992

9.7335

43.3752

34.4388

2.28

3.7699

3.5392

1993

18.4319

42.036

30.8226

2.91

3.7385

3.4282

1994

25.3566

58.7011

37.5916

3.23

4.0725

3.6268

1995

26.0719

81.6101

57.8906

3.26

4.4020

4.0586

1996

25.9041

91.8298

69.8096

3.25

4.5199

4.2458

1997

25.0044

108.5888

66.7743

3.22

4.6876

4.2013

1998

22.2262

103.4705

62.7035

3.10

4.6393

4.1384

1999

24.6878

115.7909

66.9185

3.21

4.7518

4.2035

2000

29.7119

155.2905

94.6093

3.39

5.0453

4.5498

2001

36.2093

181.2899

108.3414

3.59

5.2001

4.6835

2002

55.8603

211.1511

128.2664

4.02

5.3526

4.8541

2003

70.9371

265.7285

180.8467

4.26

5.5825

5.1976

2004

87.0064

358.7286

239.0850

4.47

篇6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导致我国农产品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我国农产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弱化,部分省份及部分主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出现大规模贸易逆差且呈现逐步扩大态势。我国农产品产业应对上述威胁与挑战的首要手段,是强化农产品产业的内在竞争优势。通过大力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可有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产业整体竞争实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水平的提升。

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一)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因素

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当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其一,我国主要农产品缺乏与其他国家农产品展开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来看,我国农产品主要品种的比较优势值呈现大幅下滑态势。我国的资源禀赋现状是决定我国农产品主要品种逐步丧失其比较优势地位的根源。根据基姆・安德森和速水佑次郎在《农业保护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耕地资源匮乏且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值下滑速度较快(基姆・安德森等,1996)。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化战略的大力实施使得城市管理者通过占用农业用地的方式来实现城市地区的扩张,这使得我国传统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在逐渐丧失。随着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快速转移,我国农村地区直接从事农业作业的人口锐减,这将进一步使得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也在逐步丧失。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属于各级政府严密控制的民生型产业,农产品的价格涨跌直接影响区域内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农业用地流转亦受到诸多制度限制,这导致非农资本缺乏投资我国农业产业的动力。其二,我国农产品企业缺乏在国际生态农产品需求市场展开竞争的比较优势。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各地农业生产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农产品产出总量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加之我国国内农产品生产企业缺乏生态农产品的制造技术,使得我国生态型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制度

其一,非关税壁垒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非关税壁垒通常表现为外国政府运用非关税手段来对我国出口到其国家的贸易活动实施调控的政策措施的集合,其目的是限制我国农产品按常规路径向其出口的总量。鉴于非关税壁垒措施是对市场化自由交易精神的背离,世界贸易组织所以反对滥用非关税壁垒措施。在当前美国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农业产业市场而纷纷采取非关税手段制约我国农产品向其出口。为运用技术壁垒手段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美诸国为我国的外贸导向型农产品量身定做了一整套内容复杂、程序繁琐的技术性出口障碍,通过以过于严格的技术指标限制和苛刻的产品品质检验等方式打压我外贸型农产品企业。其二,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亦造成显著的制度障碍。当前世界各国纷纷以地缘和意识形态为标准来缔结区域性关税协定。各国间的关税协定在为缔约国之间提供关税减免优惠政策的同时,亦导致非缔约国享受歧视性政策。我国虽然在世界贸易协定和若干双边关税协定缔约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却未能与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和世界贸易核心国家达成高水平的双边关税协定,在与欧美日等国展开农产品贸易时仍然受到不对称的歧视性关税待遇,这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稳健发展。

(三)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品牌运营障碍

其一,部分农产品生产者所采取的机会主义策略削弱我国农产品品牌形象(马春林等,2010)。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数量庞大,生产者的农产品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该问题的根源在于出口贸易中的农产品缺乏明晰的品牌标识,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建立品牌的利益驱动。某农产品生产者的产品品质的降低使得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享有低成本优势,可为该企业带来短期销售量增加的切实受益,但单个生产者的农产品品质下滑可导致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共同受损。其二,我国高品质的农产品品牌缺乏系统性运营,品牌流失情况严重(马春林等,2010)。鉴于农产品的品牌资产具有多家生产商共享的特点,某一生产商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的行动将使得共享该品牌的其他生产者通过正外部经济渠道而受益。虽然我国传统农业产业孕育了丰富的品牌资产,但由于缺乏专业化农产品品牌资产运作机构的品牌运营策划,农产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缺乏动力来维护农产品品牌价值。农产品生产者因此降低对品牌产品的技术投入水平,导致其产品理化品质退化,产品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下降。其三,我国农产品品牌资产运作缺乏深度。深层品牌资产涉及品牌美誉度和品牌忠诚度,及由此引致的品牌溢价收益能力。我国农产品运营企业在深层品牌资产运营层面的缺失,导致其产品缺乏鲜明个性和卓越溢价能力,使得企业停滞于世界农产品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而难获突破性发展空间。

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路径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

其一,外商直接投资于我国农业产业有助于先进产业技术向国内农业企业转移,进而提升国内农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投资我国农产品市场,有助于将其所掌握的世界先进农产品生产技术转移到我国农产品生产领域中。通常而言,跨国型农产品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其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转移给其在我国境内的生产企业。跨国公司内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转让策略有助于以技术溢出的形式给接受投资的我国农产品产业带来外部经济效益。外商投资农产品企业的外部技术溢出效应水平属于正外部效应,它可有效促进我国国内农业企业提升研发能力,为我国农业产业及农产品消费者带来利益。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国际先进农业产业对国内相关企业的转移,以有效提升国内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增强和生产效率提升,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从传统的技术吸收型研究转型为基础型及创新型研究。其二,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激发我国农业产业领域的人力资源活力。外商直接投资农业产业项目多为其员工及其供应商和经销商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外资企业员工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以籍此提升其人力资源的技术含量,为我国农业产业技术的自主型研发提供契机。外商直接投资农业产业项目亦可用高薪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国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和留学生回流,增强我国在高端农业产业科技人才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展开竞争的能力,进而增强我国高端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外商直接投资优化我国外贸型农产品品牌形象

其一,品牌持有企业通常制定完备的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准则来确保农产品企业品牌与产品质量。世界各国消费者多为品牌推断型的消费者,传统的价格推断型消费者数量日渐减少。消费者通过识别农产品原产地标识的方式来辨识该农产品的品质,进而做出相应的消费决策。随着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这要求农产品生产及出口企业需要通过强化原产地标识的方式来为消费者提供有保障的高品质农产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这一心态,通过强化对其所投资的农产品项目的原产地标识保护的方式,来强化其投资项目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原产地标识方式有助于隔离不良农产品事件对我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形象的侵害,扭转进口国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品质低劣的错误定位。其二,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推行合理的品牌延伸战略来促使农产品品牌形象的改善。跨国外资企业传统品牌具有强大的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恰当的品牌延展策略,跨国公司将其既有品牌向我国农产品生产及销售领域扩张,从而形成门类繁多的产品链。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尚处于发育初期,品牌延展战略可以有效地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借助外资企业成熟的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和市场营销渠道,我国农产品可迅速向世界农产品市场扩张。

(三)外商直接投资力促我国农产品突破非关税壁垒

其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农产品品质。外资企业可以依赖其自身的农产品技术优势,以农业科技进步来调整产品出口品类,促进农产品产业升级。外资企业通常在农产品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高于国内企业,在新能源、新种植技艺、新化肥配方、新种子品种等方面获得创新型突破,从而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方向转型。同时,外资企业通过提升农产品的加工深度的方式来拉长农产品的供应链,从而提升企业的单位产品利润率水平,以规避部分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非关税壁垒。其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利于我国农产品非关税壁垒预警机制的建立。通过大力引入农产品产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非关税壁垒预警机制的建立。外资企业对于其所在国的进出口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制度较为熟悉,能够及时获取其目标市场的外贸政策措施的最新动态和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即时变动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可将其所获取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相关信息迅速向其国内供应链成员企业扩散,以确保其上游供应商能有效配合其农产品出口战略的实施。这使得我国国内农产品出口导向型企业及时获取国外农产品进口市场动向,并作出及时的出口策略调整,降低国外新设立的非关税壁垒对国内农产品出口型企业的影响。

(四)外商直接投资助力我国农产品开拓新市场

其一,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多元化战略来增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我国传统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农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对我国农产品外贸导向型企业的要求,是在继续巩固我国农产品外贸的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挖掘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外贸市场,力争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外贸市场的出口比重有实质性增加,以避免我国农产品外贸受少数国家市场购买方的控制,保持我国农产品外贸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外资企业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可以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更为均匀,从而有效规避了我国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外贸市场的冲突。我国的农产品外贸市场导向型企业可以通过均衡贸易对象国的方式来降低国际间贸易战的损失。其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可以推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产业集聚,增强农产品企业出口能力(苏李等,2010)。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实力相对较弱,导致企业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亦缺乏应对国外进口市场日益升级的农产品进口质量检验和检疫措施。为克服单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有必要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来凝聚农产品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实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外商投资企业凭借自身强大的农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和对农产品终端需求市场渠道的控制力,可作为核心企业来组织国内农产品企业形成农产品产业集聚效应,大力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在资金、人才与技术等各领域的市场竞争能力,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合力抢占国际农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林青,周潞. 比较优势、FDI与中国农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一、我国省域对外贸易总体形势分析

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缓,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我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地区外贸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在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外贸出口形势

从总量看,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国际销售网络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优势,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当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东部地区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更强,因此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点区域。2012年,我国外贸出口排名前9地区共完成出口17,263.5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4.3%,除辽宁省属于东北地区外,其他8个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位列前四,出口额分别为5,740.5、3,285.4、2,245.5、2,067.4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9%、5.1%、3.8%、-1.4%;占全国比重均超过10%,分别为28.0%、16.0%、11.0%、10.1%。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我国外贸出口的区域格局已经趋于稳定。其他22个地区排名变动明显,其中重庆、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出口增长较快,排名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重庆、河南、安徽分别完成出口385.7、296.8、26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4.5%、54.3%、56.6%;排名分别为第10、第5、第2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1、5、2位。这些地区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2012年重庆、河南、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3.6%、10.1%、12.1%,远高于全国7.7%的增速。

此外,黑龙江省出口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明显,排名下降幅度很大。2012年完成出口144.4亿美元,同比下降18.3%;排名第19位,较2010年下降了7位。

(二)外贸进口形势

从总量看,由于我国外贸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有“两头在外”的特点,东部地区出口总量大,需要进口的能源、原材料相应也较多;同时,目前东部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带动了对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因此,2012年我国外贸进口排名前9的区域格局与出口基本相似,以东部省份为主,只是地区间排名有所不同。9个地区共实现进口15,834.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7.1%。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位列前四,进口额分别为4,097.9、3,483.8、2,298.5、2,194.9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4%、5.4%、0.9%、-3.3%,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2.6%、19.2%、12.6%、12.1%。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稳定,其他22个地区排名变动明显。黑龙江、河南、重庆等地进口增长较快,排名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黑龙江、河南、重庆分别实现进口233.9、220.7、14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2%、64.9%、56.1%;排名分别为第10、第11、第15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5、8、11位。其中,黑龙江省区位优势独特,目前已成为我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由2011年的189.9亿美元增至213.1亿美元,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量的1/5以上。

此外,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抵御外部冲击的力量仍然不足,部分中西部省份进口排名下降明显。其中,安徽、江西、山西排名下降幅度较大,2012年分别实现进口125.4、82.9、70.2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9%、-13.5%、-13.8%;分别排名第18、22、24位,较2010年下降了5、6、6位。

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形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在一些拥有传统优势的东部沿海省份以及经济飞速增长的中西部省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有回暖趋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从总量看,我国各省(区、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东部沿海省份,其他地区与这些省份差距较大。2012年,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35.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3.8%。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完成出口2,213.8、1,315.6、905.9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3%、1.8%、-2.8%;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6.8%、21.9%、15.1%,而第四名北京市仅为190.2亿美元,占比不足4%。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是我国传统的高新产业集聚区,集中了大量的资金、人才、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以及第4、5位的北京和天津两市排名基本没有变动。其他26个地区排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四川、河南、重庆等三个中西部省市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四川、河南、重庆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4.8、163.2、14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1.4%、191.4%、155.8%;排名分别为第6、第7、第8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4、11、7位。

究其原因,四川、河南、重庆三省市分别属于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近年来这三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很快,带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其中,四川省成都市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领域都已经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产业基地;重庆市发展内陆加工贸易模式,引进惠普、宏、华硕、思科等龙头品牌商,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发展迅速;河南省2012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720亿元,同比增长18.3%,河南许继、中信重工等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形成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完成出口144.4亿美元,同比下降4.7%;排名第10位,较2010年下降了5位。

(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从总量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区域格局与出口基本保持一致。2012年,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进口3,604.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1.1%。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实现进口1,859.5、921.7、823.0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5%、1.5%、9.6%;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6.7%、18.2%、16.2%,第四名北京市为298.6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5.9%。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7位地区没有变化。其他24个地区中,与前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情况相似,河南省和重庆市排名上升势头迅猛。2012年,河南、重庆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8.2、83.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2.2%、112.8%;排名分别为第8、第11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3、7位。说明河南、重庆两省市高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相应提高了对国外相关技术、设备的进口需求。

东部地区的浙江、河北两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浙江、河北分别实现进口87.5、11.2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6%、-32.6%;分别排名第10、第21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2、6位。浙江省民营经济活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融资能力都面临很大挑战。河北省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比较集中,面临的节能减排、环保压力逐步加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浙江、河北两省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

三、机电产品贸易形势

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企业经营环境不乐观等多重压力下,我国东部地区仍然保持机电产品对外贸易优势,少数中西部省份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一)机电产品出口

从总量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机电产业在规模和技术上拥有传统优势,企业风险规避能力更强,在目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东部省份发展相对较好,基本保持低速增长态势。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排名前8地区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完成出口10055.1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5.3%。其中,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完成出口3894.6、2175.0、1453.9、959.1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3%、4.7%、-2.0%、3.8%,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3.0%、18.4%、12.3%、8.1%。除了上海市较2011年减少了29.5亿美元外,其他7个省市机电产品出口均实现稳步增长。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8名东部省份排名没有变化。其他23个地区中,重庆、河南机电产品出口排名提升幅度较大。2012年,重庆、河南分别完成出口259.5、19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6.9%、130.5%;排名分别为第9、第12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4、8位。重庆、河南机电产品出口的良好增长态势,与这两个中西部省市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摩托车、通机产品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

黑龙江、内蒙古机电产品出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分别完成出口43.9、5.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4%、-37.7%;分别排名第21、第29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6、4位。

(二)机电产品进口

从总量看,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额排名前8地区仍然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6760.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6.4%。其中,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实现进口2452.0、1295.5、1288.8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3%、0.9%、-2.3%,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1.3%、16.6%、16.5%。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8名东部省份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地区相对排名有所变动。其他23个地区中,吉林、河南、重庆等地排名上升明显。2012年,吉林、河南、重庆分别实现机电产品进口157.0、156.5、11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153.0、66.9%;排名分别为第9、第10、第13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2、11、3位。

安徽、海南机电产品进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分别实现进口31.3、19.1亿美元,安徽同比下降24.0%,海南同比增长6.1%;分别排名第17、第22位,较2010年均下降了4位。

四、船舶出口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产业影响非常显著,目前我国船舶产业的几个重要省份都进入调整期,面临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新船订单不足、成交价格走低、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

我国船舶产业出口的区域集中度非常高。从总量看,2012年,船舶出口排名前十地区完成出口373.3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96.5%,除了辽宁省和湖北省,其他8个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中,江苏、浙江、辽宁、上海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完成出口91.9、61.4、53.5、4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3.7%、15.9%、13.8%、12.4%。这四个省市船舶出口均为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12.3%、-6.9%、-1.9%、-23.7%。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10的省份中,天津市船舶出口逆势大幅增长成为亮点。2012年天津市实现船舶出口11.9亿美元,同比增长298.4%,排名从2010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原因一方面在于天津市船舶出口额与位居前列的江苏、浙江、辽宁、上海等省市相比,基数仍然较小;另一方面,目前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市经济增长的龙头,而造船业是滨海新区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底新区临港修造船基地已形成造船能力,天津船舶企业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竞争力都在迅速提升。

五、农产品出口形势

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摩擦增多、食品安全问题压力加大、国内生产综合成本上升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下,2012年,我国多数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较2010和2011年明显放缓。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和区域经贸合作开展状况良好的省份仍有亮点,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从总量看,201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排名前9的地区共完成出口479.7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6.6%。其中,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完成出口150.2、75.6、75.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4.0%、12.1%、12.0%;福建、广东同比分别增长9.8%、7.8%,但山东作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大省,受国内外不利环境影响较大,同比下降了2.3%。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9的省份基本没有改变。其中,云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2012年云南实现农产品出口20.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排名超过上海,从201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7位。云南省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该省重点发展咖啡、橡胶、茶叶、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花卉、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农产品出口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其他22个地区的相对排名有不同程度的变动,其中广西自治区值得关注。2012年广西实现农产品出口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排名从2010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目前广西与东盟地区的农业合作发展迅速,2012年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13.1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8倍,年均增长21.1%,未来双方区域合作仍有继续深化拓展的空间,在境外产业基地、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前景非常可观。

六、资源类产品进口形势

2012年,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普遍增长乏力,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投资扩张意愿明显减弱,影响资源类产品进口需求。同时,国际市场能源、资源类商品价格基本在低位运行,又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贸易条件。受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化趋势。

从总量看,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良好,对资源、能源的需求相对更多,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仍然集中在东部省份。但是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东部各省进口增长态势有很大差异。2012年,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排名前9地区,除辽宁省外,其他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7475.3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5.1%。其中,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实现进口2400.7、1096.0、828.8、827.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7.3%、12.5%、9.4%、9.4%。上述四个省市同比增速差异明显,北京、山东同比分别增长9.9%、9.3%,而广东、江苏同比分别下降4.3%、4.7%,这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相符合。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9的省份没有改变,但是从地区相对排名看,山东省超过上海和浙江,从201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4位,这与山东省实施蓝色经济区战略、海洋产业体系及现代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其他22个地区中,多数中西部省份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受经济不景气影响较大,资源类产品进口排名下滑明显。其中,江西、山西、甘肃分别实现进口56.7、54.1、50.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3%、-21.8%、-20.3%;分别排名第18、第19、第22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4、4、6位。

七、技术装备进口形势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了对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需求。2012年,超过一半地区技术装备进口实现平稳增长,但是也有部分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双重压力的东部省份,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的中西部省份,技术装备进口下滑明显。

篇8

    2方法、变量及数据

    2.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促进作用,影响是否显着。然后,运用弹性理论,通过计算“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即物流发展速度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之间的变动比率,来测算现代物流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其程度随时间的变动趋势。

    2.2变量及数据来源

    衡量进出口贸易的指标,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总额。而衡量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同学者选择的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已有研究大多以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或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指标为代表。从进出口贸易涉及的物流系统来看,其物流环节包含运输、仓储、检验、报关、包装、装卸搬运,以及信息处理等作业内容,其中,运输是必须的环节,故本文选择了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选取1986—2009年间的数据。

    3实证分析

    3.1物流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相关性

    在相关性分析之前,首先对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逐年变化情况作描述性分析,以掌握其变化的总体趋势,表1是浙江省1986—2009年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数据。依据表1,绘制出1986—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图①,见图1。由图1可知,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这初步说明浙江省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说明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显着影响,下面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进出口总额为因变量,设为Y,货物周转量为自变量,设为X。根据表1的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和方法得知,二次曲线(Quad-rati)拟和模型较好地反映浙江省物流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变化趋势。回归结果见表2,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923,接近1,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以5%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过检验,F=1482.790,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是显着有效的。回归方程如式(1):Y=-121.873+0.3129X+0.0000118X2(1)

    3.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促进程度的弹性分析

    (1)测算模型

    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浙江省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进行定量测算。弹性分析是计算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性的工具。本文以“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一词作为衡量浙江省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变化的敏感程度。进出口贸易额设为变量Y,货物周转量设为变量X,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如式(2):E=dYdX?XY(2)

    (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影响程度的测算

    根据回归方程Y=-121.873+0.3129+0.0000118X2可得式(3):dYdX=0.3129+0.0000236X(3)运用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求得弹性系数E,见表3,1986—2009年间,浙江省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平均弹性为2.9,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物周转量每提高1%,进出口总额约提高2.9%,说明浙江省物流业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3)不同时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的比较表3显示,1986—2009年间不同年份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差异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弹性系数从1986年的8.4694,下降到2009年的1.3460。为了分析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计算1986—2009年不同时间段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平均值,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弹性均值从1986-1990年的6.57,下降到2006—2009年的1.25,弹性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趋缓。为了分析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动趋势,以1986年作为时间t=1,对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与时间t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合模型,决定采用三次曲线(CUBIC)模型。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回归结果见表4,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8915,与1极为接近,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均以1%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检验,F=700.05937,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显着有效。拟合方程如式(4):E=9.790957-1.3076t-0.0689t2-0.001232t3

    (4)由方程(4)计算2010—2014年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指标值,见表5,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应进行产业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篇9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出口额由1978年的1.78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12.828亿元,增长了400.16倍,进口额由1978年的0.27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91.466亿元,增长了1814.86倍,进出口贸易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1978-2010年间河南省经济发展和贸易一样也取得了巨大成就,GDP由1978年的162.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2942.68亿元,增长了140.84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左右。根据贸易理论,进出口贸易对经济持续增长应该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准确的揭示河南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将从统计和计量两个视角对河南省进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进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及拉动度分析

本文研究的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推导得到。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获得增量恒等式:

(1)

其中,Y, C, I, G, X 和M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和进口,NE=X-M表示净出口,表示增加值。当净出口增加时,对外贸易正向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当净出口减少时,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产生负拉动作用。根据①式,可以获得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量化公式。

即: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 (2)

根据①式,对两边的变量同时除以Y,可以获得GDP增长率分解式:

(3)

根据③式可以获得贸易对GDP增长拉动度的量化公式,

即:贸易对GDP增长的拉动度= (4)

根据②和④量化公式及整理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1978-2010年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表1),由表1可以看出:

(1)除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份,各年净出口增加值基本上都是大于0,进出口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也基本为正值,贸易正向拉动河南省经济增长,净出口贸易与GDP总体呈正相关。

(2)1978~2010年间进出口贸易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度为1.96%,年均拉动度为0.17%,这两个数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可以看出1978~2000年间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平均值明显高于2001~2010年间的,由此可见,河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在下降,这与加入WTO后,河南省经济高速增长不相匹配,河南省有必要提高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和拉动度。1978~2010年间的贡献度和拉动度的?Std.Dev.(标准差)越来越大,说明2001~2010年间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较1978~2000年的波动大,可见河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如2009年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分别为-13.09%和-1.43%,是1978年以来最低的一年。

(3)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当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时,则本国出口将下降,甚至会引起本国经济衰退,如2009年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引起河南省经济衰退(GDP增长率为10.9%),但净出口额下降到只有85.70亿人民币。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运用统计方法对河南省1978-2010年间相关数据实证研究表明:

河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年均贡献度为1.96%,年均拉动度只有0.17%,这些数据远远低于全国的同期水平,如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拉动经济增长达到2.4%,而河南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89%,拉动经济增长只有0.13%。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量比较小,对GDP的贡献度和拉动度偏低,说明进出口贸易是发展河南省经济的一块短板。原因可能是河南省地处中原,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出口主导产业)不具有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但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河南省进出口贸易对GDP 的贡献度及拉动度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Kwan,Cotsomitis.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ding Export Sector: China1952~1985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91(5):76-81.

篇10

一、引言

改革开发以来,人民币汇率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与内外均衡的经济变量。国际金融界一直对我国持续已久的贸易顺差进行着指责,近年来,鉴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欧及中美双边贸易都呈现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现状,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必然,因此人民币汇率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前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世界金融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我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这样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愈发显著。所以有必要进行人民币汇率及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特点

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我国进出口贸易迅速壮大发展,大体呈现以下的特点。

(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对外开放和外贸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出口贸易呈现飞速发展的状态。198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顶峰的25616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2072亿美元,依然具有很大的规模。(2)进出口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进出口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活动的依赖程度,通常用本国对外贸易额占本国GDP的比重来表示,具体可分为进口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1997年至今,我国进出口依存度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尽管2009年金融危机略有下降,但是整体水平仍然较高。(3)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国内企业使用国外厂商提供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并按国外厂商提出的质量技术标准加工出成品获取效益的贸易方式就叫做加工贸易。一般的商品买卖不同,加工贸易方式涉及的零部件、原材料及加工后出口的成品都是委托方所有,并没有发生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加工贸易使我国进出口呈现刚性发展:出口增加的同时,进口也在增加。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原因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1)我国贸易顺差促进人民币升值。自从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长期平稳的增长趋势中,这为国际贸易顺差创造了先决条件。但是贸易顺差在带来巨大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对形成了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贸易顺差的出现将直接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2)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由于我国对于投资环境的建设以及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一直处于显著增长的阶段,促使外汇投资商信赖对人民币的投资,也加剧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压力。此外,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增长明显变缓慢,但是我国经济却能持续增长,从而促使外汇逐渐价格下跌,进而诱发人民币升值。

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进口成本的降低。人民币升值使进口的原材料、能源及其他生产资料的价格下降,这将大大减少我国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其他战略物资的成本。使大笔交易的进口成本将随着人民币升值而降低,从而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盈利能力,并且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2)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自加入WTO以来,鉴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欧及中美双边贸易都呈现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现状。人民币升值可增加我国的进口总额,从而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减少贸易纠纷,从而缓和我国与欧美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和谐发展。(3)有利于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一直以来,“重出口,轻进口”便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尽管它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也增加了对出口的依存度。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进口增加及出口减少,可以缓解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局面。人民币升值对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激发国内企业自主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削减了我国出口贸易。相对比国外收入增长幅度而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增长幅度小,其优势就被抵消了。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调整然后升值,会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减少,贸易出口利益将会缩水。(2)打击外商的投资积极性。外商在国内的贸易额度在我国出口贸易额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减少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成本,打击了外资注入的积极性。(3)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人民币升值首先会增加出口成本,进而导致价格体系的变化,这不利于当前我国企业商品的价格体系,而且还会造成企业的人员流失及结构调整。另外,人民币升值还会造成国外商品的盲目进口,从而导致供需关系不平衡,影响国内商品市场的稳定,甚者会造成通货紧缩现象。(4)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将降低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国内消费者用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进口商品,这将严重影响到国内相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5)加大我国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将削弱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致可以容纳众多劳动力的加工型出口企业利润下降。这些企业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必然会使许多素质较低的劳动者面临失业危机。

五、结论

中欧及中美双边贸易都呈现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的现状,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趋势。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有利有弊,为了更好的规避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足,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应的调整优化策略,以保证我国经济与贸易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婷.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 时代金融, 2010,12.

篇11

摘要:文章分析了1978―2006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距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

关键词:进口;出口;地区差异;泰尔指数;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7-0028-05 收稿日期:2006-12-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口和出口额分别由1978年的108.9亿和97.5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7916.1亿与9690.8亿姜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6.54%和17.85%。但在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升的同时,不同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却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06年对外贸易量排名前5位的省市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5%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进口和出口额分别达到2252.63亿和3019.53亿美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自治区仅为1.06亿与2.22亿美元。

日益扩大的对外贸易发展差距,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如岳昌君计算了1998年我国各省市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各类商品的显现比较优势和贸易条件,认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谢昭琼认为,由于在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政策支持、资金状况、运输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东、西部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明显。许雄奇、张宗益运用不平衡指数、变差系数、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92-2001年中国出口贸易的省际差异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出口依存度、增长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率指标对30个省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992-2001年省市之间的出口差异逐渐缩小,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出口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且中国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三大地区之间。尹希果、雷虹、谭志雄建立了包括进出口总额与增长率、贸易结构、贸易企业性质等28个变量的指标体系,对1999-2002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因子得分将31个省市分为发达型、发展型、成长型、潜力型、开发型5大类,认为中国各省市对外贸易发展差距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市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呈现出怎样的规律?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有何联系?总体贸易差异在地区构成和产业构成方面如何?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指标对1978-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讨,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总体差异进行结构分解,从而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一、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

(一)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的演变趋势本文首先采用泰尔指数(T)对1978年以来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定量分析。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各省进口或者出口贸易额。

根据式(1),本文计算出1978-2006年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

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特征不尽相同。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6年,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变化较小;1987年后差异迅速扩大,衡量进口贸易地区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大幅度提高,1990年达到最高点;1991-1996年,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逐步缩小,泰尔指数缓慢下降;1996-2006年,衡量进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在高位上进入相对平稳阶段,波动非常小。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省际差异则以1986年和1996年为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6年,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逐渐缩小,1986年达到最低点;1987年后差异不断扩大,衡量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稳步提高;1996-2006年,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变化较小。

(二)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演变的成因分析首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变化受到经济、贸易体制变革的影响。改革开放初,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进出口贸易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企业基本上没有经营自,生产多少,出口多少都是由行政命令决定的。因此,在计划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初期,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比较平稳,呈现出缓慢缩小的趋势。1987年起,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在外经贸行业内推行,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各省份开始各显神通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创汇,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惠政策导向的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中央实行的是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政策,广东、海南、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设立了经济特区,优先享受到了各项优惠政策,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东部地区,带动了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也进一步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距。因此,1987年开始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自沿海向内地的逐步开放政策渐入,内陆地区的一些城市包括所有的内地省份和自治区省会城市都相继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各省份基本上都设立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得到普及。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对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开始有所意识,将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差距的降低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客观上阻止了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所以,1996年后衡量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都相对平稳,波动较小。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息息相关。根据魏后凯、范剑勇、朱国林等的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处于“U”字型走势之中,1978-1985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轨迹可以部分解释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演变。为了进一步分析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衡量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与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克服异方差性提高计量分析的可靠性,对所有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1978-2005年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GDP差异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在上面的回归分析中,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统计值、R2均在合理水平,对方程进行

Wald检验证明不存在异方差性。总体而言,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回归结果表明,1978-2005年间,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的自然对数每增加l%,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异泰尔指数的自然对数会相应增加0.84%和0.90%。

再次,各地区自身因素也是导致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各省在基础设施、资源禀赋、人力资本、技术力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其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利用1978-2005年间省份相关数据的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显示各省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资本形成、技术力量、市场化程度、利用外资水平与其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关性很大,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充裕、技术先进、市场化程度高、利用外资较多的省份进出口贸易发展也较好,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其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和市场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因此,各省份自身因素的差异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进出口贸易发展总体差异的结构分解

接下来,本文分别利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总体差距进行地区结构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

(一)地区结构分解泰尔指数是各地区进出口贸易额的加权几何平均,它具有表达差距的较好性质,可以将数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组,然后将差距分解为各个组内和组间差距。泰尔指数又可写成:

其中m为组数,Sk是第K组的权重,Tk为第K组的泰尔指数。等式右边第一项是各个组泰尔指数的加权平均和,表示的是组内差距,第二项是用组的均值来表示的组间差距。于是,衡量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可以按东、中、西部地区分解为:

其中,TE、TM、TW分别表示衡量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的泰尔指数;XE、XM、XW、X分别表示东、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总体的进口或者出口贸易额。式(5)中前面三项分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组内差距,最后三项是用组的均值来表示的组间差距。用T1表示组间差距,式(5)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贡献率的大小反映了该因素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

本文将全国30个省市(由于重庆市设立较晚,出于统计口径一致性考虑,仍将其并入四川省计算)按照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的标准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计算出1978-2006年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泰尔指数,然后,将总体的泰尔指数按东、中、西部进行分解,把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省际差距分解成各亚地区内部的差异和各亚地区间的差异。

表2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部差异以及地区间差异引起的,相对而言,中部与西部地区进口和出口贸易发展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非常小,大多数年份其贡献率甚至不到2%。具体比较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区域间差距的贡献率,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年份,地区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大于东部地区内部差距的贡献率,而且最近几年,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程度正在不断增大。

(二)产业结构分解接下来,本文借用基尼系数指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省际差异进行产业分解。出于数据可得性和统计口径一致性考虑,仅对1993-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进行产业结构分解。

定义进出口贸易发展基尼系数Gm,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某地区进口(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体进口(出口)贸易的比重,Wi为该地区的人口比重,Vi为各地区进口(出口)贸易额占全国总体进口(出口)贸易的累计比重。基尼系数可以按产业进行

口)贸易中所占比重,GK为单项产业进口(出口)的基尼系数。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计算出1993~2004年中国进口(出口)贸易总体的差异以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分别对总体进口(出口)贸易基尼系数的贡献,计算结果见表3。

篇12

“零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海关不向进出口国征收关税的政策。随着零关税的逐步实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整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伴随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增加,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摩擦也不断增加,这也给经济贸易的宏观调控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不断扩大进出口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和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关税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零关税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变化,并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行展望。

零关税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等,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益发鲜明。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不断降低对外进出口关税,降低贸易壁垒,开放国内市场。经过连续四年的大幅度降税,我国已经履行了绝大部分入世承诺的降税义务。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至今共降低了9000种商品的关税税率。其中,和东盟六国的一轨正常产品和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分别在2010年1月1日和2012年1月1日降为零,并实质性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东盟新成员的一轨正常产品和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将在2015年1月1日和2018年1月1日取消。

在此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万亿美元,增幅超过20%。尽管国外需求减弱,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预计2012全年进出口额仍将在4.2万亿至4.32万亿美元之间,增幅在14%至17.5%之间。不断增长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使我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大国。

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外贸出口带动而实现的。①这反映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也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上升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由于过分依赖于外国经济的发展,一旦其他国家出现任何经济危机,产生的“蝴蝶效应”很有可能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也造成了目前我国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动荡异常敏感。

零关税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我国内部经济局面的稳定性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潜在的不利因素,一旦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任何问题,进出口贸易活动频繁、自身经济的发展过多依赖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国家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趋缓,个别行业出现衰退趋势。从2007年5月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速在2007年第3季度开始下滑,进出口总值也从2008年的增长18%下降至2009年的5%,虽然2011年的贸易增长额达到了22.5%,但总体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严峻。当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纺织与成衣产品。由于出口总额的明显减少,许多外贸纺织企业也因此受到不小的冲击,有的甚至因开工不足而倒闭。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使我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来保护本国某些行业的发展,以避免其他国家对本国的冲击。部分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及某些特定行业的增长,或是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标准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或是增收反倾销税,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例如,美国政府对中国轮胎征税,进而抬高中国产品进入其本土市场的门槛。这些行为都使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企业产品出口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局面。②

最后,多种商品进口关税持续降低,势必造成大量进出口商品的进入,国内相关产业必然会受到损害,最终也会造成这些进口商品形成垄断,进而使价格提高。以制鞋业为例,零关税使进口鞋价格下降,从而引发国外鞋类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在品牌及价格等方面对中国的制鞋企业形成挑战,并且国际知名的品牌对国内正在发展的品牌形成的冲击会更大。

零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入世以来,我国不断下调关税税率和打开关税壁垒,进出口贸易展更为畅通。零关税政策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是整体规模及发展速度都在不断增长,且增幅也在不断上升。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也不断地推出相应政策,调整进出口贸易活动,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变化。

二是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进出口贸易环境。优良的贸易环境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出口贸易环境得到优化,对市场的国际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及产品发展的多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目前凭借零关税贸易措施,进出口贸易活动由起初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进一步发展,趋势鲜明。

三是关税对一国进出口贸易具有调节作用。进口关税降低,可以减少进口商品的成本,使进口商品的价格适当降低,从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改善人民生活。2006年,我国降低了一百多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使国民得到实惠。

四是政府通过对贸易分类管理的不断强化来构建一个“零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这改变了传统上外资企业和国内本土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可以起到吸引外资企业的投资及入驻,带动国内本土企业的发展,在提升国内市场整体实力的同时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优化,由此也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五是零关税政策的实施强化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这使我国能够更加充分地与世界经济接轨,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并与进出口贸易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基于零关税对进出口贸易的未来展望

零关税的贸易政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零关税措施的施行,有利也有弊。

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能源资源行业。零关税贸易政策给能源市场带来极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某些外国企业利用资源独占来形成垄断,肆意抬高价格,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将通过传递效应影响我国的国内物价,进而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这应引起相关部门注意,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的贸易协调机制, 及时磋商解决好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③

其次,零关税的贸易政策对我国高新技术进出口战略的完善与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零税率可以吸引一些特殊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原本不愿意转让的核心技术,但是通过双方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高新技术限制的枷锁。

此外,零税率贸易政策对一般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零关税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内产业贸易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减少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在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前提下,不断鼓励与支持国内企业进行相关先进技术与高新设备的研发与生产,通过设备更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将促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及方法的引进,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

(作者为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高级经济师)

注释

篇13

二、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offoreigntrad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