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教育理论

医学教育理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教育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教育理论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13-01

教学医院是指具有教学用途,提供在学的医学院及护理学院学生见习、实习和做研究的医院。这些医院通常都是由大学的医学院开设,或由政府指定大学的医学院驻守。

拥有“教学医院”资格的医院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实力、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条件,尤其在师资队伍、临床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特色和优势。其次要体现出教学育人的本质,还要求医院在社会上要有良好的口碑。

一、教学医院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

(一)教学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二)教育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三)教育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1.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和品德教育;2.普通基础课,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医学打基础;3.医学基础课,关于人体正常及异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以及治疗预防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打基础;4.医学临床课。其教学安排是以学科为单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一般后医学,先基础后临床,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医前期,设置公共基础课和普通基础课,学生基本上不接触医学。有的国家将这一阶段教学作为医学预科放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中国、日本、苏联、东欧国家则在进入医学院后第1~2年中学习。二为临床前期,开设医学基础课,医学生开始学习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不接触病人。

(四)教学医院

指具有教学用途,提供在读医学类院校学生实习、研究的医院。

二、教学医院与医学教育的关系

现代医学教育的体系结构大致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临床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

三、医学教育发展历程

(一)世界历程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二)国内历史

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四、教学医院在医学教育中的管理模式

(一)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

医疗服务能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

(二)教学医院在医学教育中的管理

1.医院承担的教学任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由教学部主要负责,各部门配合,努力做好临床教学、研究生培养、继续医学教育以及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2.教学医院的宏观管理。①完善医学教育体系;②实行分类管理,整合教学资源;③建立医院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④建立医院教学管理评价制度;⑤健全医院教学管理的支撑系统;⑥建立医院教学的激励机制。

3.教学医院的微观管理。①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②转变医院观念,强化教学意识;③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④增加教学投入,提升教学条件;⑤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⑥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和师资队伍建设;⑦丰富教学内容,重视人文教育;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⑨加强医院教学的理论和手段创新。

篇2

我们的研究重点就是关于情商理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了解当前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讨情商理论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情商理论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床医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医生的个人品德、处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情商理论作为个人品德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被逐渐的应用到临床医学教育事业之中,为培养全面合格的临床医学接班人提供公共先进德尔教育方法和理念,促进临床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情商理论的内涵

 

情商是情感商数的简称,又被称之为情绪智能,最早于1990年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萨罗维和梅耶教授提出的,后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戴尼尔·高尔曼的发展运用逐步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EQ理论,并将其以通俗的方式编绘成了《情绪智能》一书,EQ理论从此应运而生。

 

在高尔曼的EQ理论中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觉察力,即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二是驾驭自我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流利;四是觉察、识别、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情商理论已经具备了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案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针对当前临床医学教育的现状,引入情商理论的理念和方法,并用情商理论辅助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当前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在锻炼学员情商方面存在的不足

 

情商是人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素养之一,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当前很多的医院都发生过各种的医疗纠纷问题,这虽然有可能是由于医疗事故所引起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很多医生在与患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着缺陷。总的来说,目前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在锻炼学员情商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在医患沟通能力上存在不足。在临床医学领域中,与医患者之间建立维护良好的关系,与他人收集和共享信息,以有效的帮助病人缓解病情、稳定家属的情绪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相关资料显示,因医患沟通不良或是障碍引起的医疗纠纷中,35%是由于医务人员不恰当的沟通所导致的。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实际在培养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上并没有有力的措施,很多的医学生不够正确的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不掌握医患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因而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临床教学方法和医风医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足。医风医德教育对于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导向,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的医学高校在一方面的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足,“高、大、空”的教育弊端突出,政治色彩浓厚,不能够正确的培养医学生的得到品行,对于临床领域了解不足。

 

(三)临床医学生存在特殊的情绪心理问题。医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其常见的情绪心理问题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相比具有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身耗竭、自信受挫、人格偏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学生时期的情商学习是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压力和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若是处理不慎将可能会引起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

 

三、情商理论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方法

 

情商理论是一个较新的概念,随着专家学者的不断完善发展,它已经被逐渐的推广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果。在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用好情商理论主要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EQ理论。在临床医学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情商理论的应用综合的进行把握,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广大的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质疑,真切的感受教师的热情与希望,鼓励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

 

(二)及时关注临床医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医务人员的情绪问题重在预防,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越的外在环境,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自我的情绪,缓解负面的情绪,从而使学生逐渐的构建起一套适用于自身的完善的情绪疾病预防技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临床医疗岗位。

 

(三)对学生进行EQ理论及方法的教育。教授EQ理论不单单是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正确评价与接纳他人,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学会与患者、病人家属及同僚之间的沟通,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从容的面对各方面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篇3

一、教学医院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

(一)教学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二)教育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三)教育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1.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和品德教育;2.普通基础课,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医学打基础;3.医学基础课,关于人体正常及异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以及治疗预防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打基础;4.医学临床课。其教学安排是以学科为单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一般后医学,先基础后临床,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医前期,设置公共基础课和普通基础课,学生基本上不接触医学。有的国家将这一阶段教学作为医学预科放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中国、日本、苏联、东欧国家则在进入医学院后第1~2年中学习。二为临床前期,开设医学基础课,医学生开始学习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不接触病人。

(四)教学医院

有教学用途,供在读医学类院校学生实习、研究的医院。

二、教学医院与医学教育的关系

现代医学教育的体系结构大致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临床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

三、医学教育发展历程

(一)世界历程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二)国内历史

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四、教学医院在医学教育中的管理模式

(一)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

医疗服务能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

(二)教学医院在医学教育中的管理

篇4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教育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俄国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在熵定律的基础上所提出,并因此荣获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最初这一理论主要是表述和解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复杂现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后,耗散结构理论已成为一种复杂性科学,其理论核心与方法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谓耗散结构是指特定、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使内部因素突破一定阈值,进而产生涨落,导致系统内部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在于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按照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分为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其中孤立系统由于不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作用,在经过较长的时间后,系统内部的紊乱程度(熵)增加,从而使系统处于无序和混沌、并失去活力的平衡态。当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但程度不高时,内部要素的变化较为缓和,相互间呈线性作用,则不会产生新的系统,即为衡态。只有当系统高度开放,并且持续与外界环境进行相互交换,不断引进负熵,使内部要素或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和相干,突破一定的阈值,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则临界点附近的系统内部微小的扰动或偏离(涨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引起整个系统宏观上的突变,导致原有无序结构被打破,产生有序的、富有活力的新结构。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复杂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进而分析和归纳出有效的对策,指导教育决策,进行各项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复杂性科学的一种,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也被用于指导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为综合程度和复杂性极高的医学学科,其内容涉及核物理学、核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并且正如前述,近十年来核医学学科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加快,这对核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核医学是核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学科范围具有完整性,另一方面其发展过程又是核技术与医学各学科不断交融的结果。十多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的进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发出许多重要的靶向药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后作为分子探针用于核医学显像,产生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学。另一方面,现阶段核医学发展也来源于临床各学科对疾病规律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认识程度变得更为真实和清晰,促进了核医学的技术进步。这要求核医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和消化这些发展成果,因此,核医学教育本质是一种开放系统,需从外界持续引起负熵,使之达到远离平衡态,才能构成新的、稳定有序的教育结构。具体而言,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员不仅要求其掌握核医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必须及时了解核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新成果,不仅要求熟悉核医学的有关知识,也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临床学科对疾病认识过程中的新观点。近年来《核医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加快,继续教育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核医学教育的矛盾依然存在,技术应用不足的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2012年中华核医学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2009年比较,由于PET/CT数目的增加(2010年为133台),检查病例总数提高了98.42%,但主要局限在肿瘤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77.4%,2010年为74.3%)和健康体检(2012年占总数的16.3%,2010年为18.1%)方面,在心血管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0.6%,2010年为0.9%)、神经系统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3.1%,2010年为3.7%)及其他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2.6%,2010年为3.0%)方面应用较少,SPECT的应用情况类似,而现代核医学影像几乎涵盖人体所有器官系统,这表明大型设备利用的局限性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当前核医学教育这一复杂系统仍然处于衡态,各要素之间为缓和的线性作用,未能实现有效的涨落突破,从而不能形成新的、有序的教育结构,反映到核医学学科这一更大的系统上,其构成未出现明显的改变和调整。

四、从耗散结构理论

寻找改善核医学教育的对策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要实现系统突破,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导致有序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其含义为:①系统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②只有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通过涨落突破进入新的有序结构;③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相互耦合形成整体效应,造成协同和放大,进而发生突变,达到新的有序结构;④开放系统的突变是形成新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一旦超越特定阈值,系统就可能出现宏观上的有序结构。核医学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医学生、核医学专业人员以及临床医生)、教材和教学模式均为系统内部要素,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作为核医学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临床知识,对核医学和各主要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如计算机、网络、影像医学以及临床内、外科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授课,不要仅局限于核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应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

(二)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本科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或极少接触核医学知识,因此,应着重加强核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在课程安排上,《核医学》教学可考虑在《影像诊断学》课程之后,与《内科学》和《外科学》等临床学科同时开课;在讲授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临床知识和医学影像知识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疾病定义、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作用及优势。对于核医学继续教育,则应形成定期、有序和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持续引入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围绕这一教学中心,可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和专家讲授,并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教学衔接,同时,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三)充分发挥辅助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核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核医学》本科教材的出版周期通常为4年,相对于学科的快速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且《核医学》教材更侧重于基础性、通识性和专业性,最新进展的内容不足。为弥补这种欠缺,可通过编撰辅助教材加以补充,辅助教材应侧重于核医学的新进展、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性、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和优势。这种辅助教材除可以作为本科教学的补充外,也可以用于继续教育。

篇5

2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改进完善具体措施

针对该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细致讨论分析,并研究相应对策,通过与信息科合作,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有效地改进完善。

2.1对数据录入模块进行优化,确保信息数据的有效性

2.1.1统一思想认识

提高录入效果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工作由手工录入模式转入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发展必然经历的改革阶段,是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推手。通过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会议,强调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多次组织对全院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操作使用的培训讲解,以此确保系统数据录入的质量效果。

2.1.2简化录入程序内容

避免重复操作将录入项目中科室讲座、教学查房等8个内容由原来的个人录入转化为科室管理员或机关管理员统一登记录入。对部分个人录入项目的界面进行了优化调整,用户只需填写题目和时间,学分类别、分数等由系统自动生成供管理员审核。2.1.3改善数据录入方式,减少人为误差改善数据录入打字填写方式,尽可能用下拉框选择录入内容的方式来代替,一方面节省录入时间、提高效率,更主要的是减少了录入信息的人为误差,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2对系统审核功能进行完善,确保质量效率并重

2.2.1减少人为审核操作

优化程序步骤按照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规定》相关要求,调整系统审核组织形式,分为人工审核和系统自动审核两个类别,其中自动审核主要是系统依据学分计分办法对不需要管理员进行细致判别的学分申请项目进行评定,并合理赋予学分,以此减少人为操作,一方面避免了误差,同时减少了管理员审核工作量。

2.2.2强化科室管理效能

提高审核效果充分发挥层级管理的作用,在系统改进后,提高了科室管理人员的审核权限,强化了科室管理人员的职责,机关管理员可以集中精力主要对科室管理员的审核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审查,提高审核质量效果。

2.2.3严格审核管理纪律

确保工作质量制定严格的审核管理规定,增设系统查错纠错功能,对任何不合理分配学分的行为进行标注公示,并依据规定进行严肃处罚,以此确保审核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2.3对系统统计模块进行改进,实现实时、全面、准确

2.3.1增强分类汇总管理

提高统计质量系统改进后,能够对全院各类别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类统计,根据各类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项目特点制定统计表格,实现各类别统计项目的统一规范,从而有效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根据各自情况机关可对教育项目等进行及时调整。对科室人员进行分类统计,根据专业类别制定包含共同教育项目和特殊教育项目的统计表格,以便科室领导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室各类人员教育情况,合理安排教育计划。

2.3.2强化加分项统计功能

增强统计效果掌握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情况对管理人员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系统改进后,强化了各类别加分项统计职能,特别是对科室、个人参与及得分情况进行实时汇总分析,以此全面细致的呈现各类教育项目的开展落实情况。

2.3.3增设审核统计模块

拓展统计能力在强化系统审核功能的基础上,增设了审核操作统计模块,每一次审核行为都被实时记录在数据库当中,并可随时查阅。系统能够从审核及时度、准确度等方面对每次审核进行评价,对不规范的审核行为进行及时标注公示。该模块还能实现对科室管理员工作效能的评价分析,以便机关能够及时发现科室管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正、调整。

篇6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92-02

前沿:医学教育,毫无疑问,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流的医术和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务工作者,这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利的维护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诉求。然,当今的医学教育往往过于独立的进行医学基础和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而忽视了医学更重要和更高层次―伦理和道德层面的教育。有了伦理和道德的约束,医生们的手术刀曾不会变成草菅人命的凶器,而是治病救人的宝刀。

1对准医生们进行伦理教育刻不容缓

自神农尝百草,不惜以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换取世人的安康,人们便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了医生,这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但也是风险极高的。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将面对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群体,而是饱受病痛的折磨,甚至面临着死神的呼唤而渴望回归健康,在生命面前略显弱势的群体,他们有生理的疾患,抑或具有心理的缺陷。医生必须将用自己的医学技能和人文关怀去抚平患者的痛楚。仅有药物的治疗将是不完全的。就像是我们中医常常强调的,治标还要治本,解决了病人们身体上的疼痛,还要更好的施加关怀,使他们从疾病的阴影中更好的解脱出来,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神圣和不可替代的职责。

归根结底,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伦理道德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两者相辅相成。医生高尚的医德有赖于良好的医学教育,只有接受了良好的医德和伦理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临床教师的为人师表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高尚医德的一言一行必将进一步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在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医疗社区的今天,我们尤其要突出对人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转变思路,把生物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为生物加心理的治疗模式,增强对病人的心理关怀,尊重病人,让病人感受到关怀,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以助其早日康复。

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迎合广大民众心理呼唤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医院和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2如何进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 1在临床医学教育实践中加强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谈起伦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恐怕我们的医学生们会不以为然,受我们当今大学教育宽泛性的影响,学生们很容易想到我们所进行的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会像那样的理论一样死板和空洞,课堂上的理论教育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加强医德教育,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关键在于是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对生命的敬重和职业的崇高性。要在日常诊疗实践中培养学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职业操守,鼓励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真正为病人服务。让他们明白体现一个医生真正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爱护、保护患者的基础上。要做到从内心视病人如亲人。

健康是生理的健康,更是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要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将“平等、关爱、公正、尊重、宽容”等生命伦理的理念贯穿在临床教学环节中。医学生刚踏入临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要抓住这关键时刻,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医德观、事业观。要建立“生命神圣与生命价值原则和公正与公益原则相结合”这一重要的生命伦理观念。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自己的医术,但还要相信科学理论,时刻对病人负责。

2. 2伦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合理开展

由于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和途径不能,不能对所有学生求同。医德教育和人文培养不是空洞的说教,要结合具体的事例,有针对性地教育。可以采用理论讲座、医疗纠纷案例分析等方式,并利用伦理查房的形式,切实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临床伦理决策程序。医学伦理查房是一种新的创举,它是医学伦理学直接介入临床实践的好方法,它可以根据医疗活动中不符合医学伦理的事例,直接对医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并给予正确的处理。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不断开拓出类似医学伦理查房的新举措。

2. 3继承优良传统,向先辈们学习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中医药的魅力之所以直至今日仍令人津津乐道,无疑是因为它对人类的健康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同样,中国的传统医德中蕴含的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如“济世活命”、“仁爱救人”、“医乃仁术”、“厚德济世”、“人命至贵,有贵千金”等思想无论是神农氏、华佗还是扁鹊、孙思邈,这些前辈们被我们所熟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高超的医术,更因为他们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这些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以我们具有这样的优秀传统为荣,更要以古人朴素的“仁爱之心”来发扬光大我们的精神财富。学有所用,实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价值。

结语:本文详细阐述了加强医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希望能对医学教育的同仁们提供一点借鉴,也希望我国的准医生们也能在学习和时间中,不断注重自身的修养,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操守的提高。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达庆东,瞿晓敏,樊民胜.患者知情同意权实现的伦理思考与法律保护[J].医学与哲学, 2006, 27(1): 23-25.

[2]樊民胜,奚益群,贾福娟,等.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指导医疗实践[J].医学与哲学, 2006, 27(1): 36-38.

篇7

二、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有助于丰富医学伦理的内涵。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医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被医学研究者所攻克,新的医学技术、医学药物层出不穷,但是现代医学却面临着更多的道德问题。医生过分关注病人所患的疾病,却忽视了病人的内心感受。而我国的道家伦理思想强调仁义道德,将道家思想融入医学伦理的研究,便能丰富医学伦理的内涵,使得医学的发展回归人性化。道家思想重视的是顺应自然而为,符合万物发展规律,“以人为本”,正好能够弥补现代医学理论中“技术至善论”的不足[4]。

2.有助于提升医师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现在医学界,无论是医学工作者还是学生,都会在认识上存有一种偏差,认为自己只要掌握了高超的医学技术,能将病人的病治好就可以了,“重医术、轻医德”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现象有悖于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所以对于传统道家思想中“无德不可学医、无德不可为医”思想的继承有利于医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国医院中医生的道德风尚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个学医的学生从接触医学的那一刻开始,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医学的本质在于对技术和伦理的学习,但是患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学技术,更需要的是医务工作者对于他们的理解以及心理上的疏导,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对他们多给予关心和爱护,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和医术相比,医德更加重要,医者无德如何为医?道家思想中《道德经》十分重视德于人的重要作用,认为德指引着人的思想,指导着人的行为,将其运用到医学教育中能够提高医者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使我国的医学伦理更完善地发展。

3.有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我国一直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其中的和谐也包含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两个角色能够彼此尊重和信任,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克服疾病。双方一旦遇到了纷争,有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便能够以团结的维护为基础考虑问题,用合法的、理性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如果医生和患者之间不能够和谐相处,便不利于医生对于患者所患疾病的救治,会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竖起一道无形的屏障。传统道家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人的行为以德为准。对于道家思想中医学伦理的研究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自然就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工作水平。相关医务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主动学习道家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治病的时候应该既见病又见人,既治病又治心,遵循了道家思想中的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能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医生,治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疾病,还有患者的心。医务工作者应该把患者当作自己的朋友,对待病人要始终微笑,积极换位思考,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有耐心地和患者沟通,为患者做心理疏导。道家医学伦理的研究有利于新型医患关系的构建,有利于以病人所患疾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治疗的方案和对策,让病人能够选择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其实,在患者登上手术台之前,执刀医生的一个微笑、一句安慰就能够让患者放松紧张的心理,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4.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医学伦理思想。在医学教育中,由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导着医学伦理的学习,所谓指导理念,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即道家思想对于医德的指引。对于道家医学伦理的研究有益于我国特色医学伦理思想的构建,形成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伦理教育体系。对于医学教育来说,道家医学伦理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知识,其同哲学、法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并且自身也有完善的逻辑思想以及理论基础。道家思想发展至今,对我国医学伦理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长期的实践向我们证明,道家思想的运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的主流思想,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一致,既能够同医学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医学道德素质要求的科学性相适应,又能够使医学生医德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道家医学伦理思想的学习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医德体系,提高医生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善用道家医学伦理,提升医学教育水平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历史上道家思想曾经支配过主流的伦理思想,即使经过了千年的变革,其中的精髓依旧对我国现今的医学伦理发展有着指导和引领作用。道家主张的少私寡欲、专气淳和、追求清静无为、逍遥洒脱的思想。当今有些价值观、人生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拜金主义横行,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现象时有发生。道家主张的这一思想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医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但在总结道家思想的历史贡献时,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如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的功利主义,而常常走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系列作为,甚至反对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医师不断要求技术进步、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造成腐蚀性的效应,不利于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如果当代的医学工作者能够做到取道家思想之精华,去道家思想之糟粕,正确运用其精华部分,必然有利于医学伦理教育的发展。

2.丰富道家医学教育中对医学伦理的研究。道家思想讲究的是医道同源,重视自然发展规律,对医学的发展极其重视,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道家思想中也有其独特的医学伦理思想,这部分思想对当代医学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难杂症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道家思想提倡“贵生爱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体悟大道”、“淡泊名利,无为自然”、“平等待人、博施济众”、“谦下不争,内敛谨慎”。其所倡导的这些思想能够促进医疗中所遇到困难的解决。道家认为医务工作者要想掌握医道,就应该做到:“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将道家思想中的医学伦理标准同医学教学中的伦理要求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医学伦理的发展水平。纵观历史,道家医学伦理思想促成了我国很多历史名医,可是,道家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不够系统化,理论卷宗也不全,因此对其全面研究对于医学伦理教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篇8

2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进行教学,对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产生深刻影响。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人体结构、虚拟医学实验以及虚拟临床教学等医学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虚拟人体结构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挂图、模型、标本等辅助教学工具,并配以尸体解剖实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近年来,国内医学院校的教学用人体标本来源匮乏,严重制约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人体结构,能够使学生在虚拟的系统标本上进行解剖观察和学习,既有助于解决尸体标本缺乏的难题,也有助于降低教学成本,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3]。虚拟人体结构也称为数字化虚拟人体,通过综合运用冰冻切片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将人体断面信息通过虚拟仿真软件重建形成具有三维立体性的生理结构数字模型。利用虚拟人体结构可代替真实人体进行部分医学教学。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交互性地浏览虚拟人体结构,从而获取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名称、位置、形状、结构、内部神经和血管分布状况、与相邻器官和组织的位置关系及距离等众多信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虚拟人体结构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轻松地学习人体解剖结构,与常规解剖教学相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虚拟人体结构也用于临床实践、新药研制、军事医学、放射治疗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2.2虚拟医学实验

医学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桥梁。实验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专业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仪器、设备、动物、试剂等,教学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是困扰医学实验教学的难题之一[4]。虚拟医学实验则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医学实验进行模拟,根据实验目的虚拟相应的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利用虚拟的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仿真,直观再现相应的实验环境,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可以系统性地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的步骤。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成功用于建立物理虚拟实验室、化学虚拟实验室、军事医学虚拟实验室等,如利用军事检验战地分级演训系统可以模拟战时环境中的检验项目选择、标本检测、检验结果分析和报告等[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通常需使用细胞培养室、无菌工作台等,而过高的成本极易导致教学条件有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利用虚拟技术构建虚拟生物化学实验室,可以解决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完善实验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6]。毒理学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在毒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模拟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实验,避免师生直接接触剧毒化学品,也解决了传统毒理学实验教学周期比较长,以及部分实验因受经费不足或者实验条件所限制而难以开展的问题。通过构建毒理学虚拟实验室,也可以模拟剧毒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通过学习对模拟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中类似事件的处理能力[7]。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学虚拟实验室主要有HowardHughes医学研究院(HHMI)开发的细菌鉴定实验室、心脏病实验室、免疫实验室、神经生理学实验室和诺贝尔基金会开发的虚拟生化实验室。利用虚拟医学实验室,学生可以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还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中提供的各种器材、设备等,根据自己的设想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这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均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3虚拟临床实践教学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临床意识和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着医学院校扩招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临床技能教学与卫生法律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目前,不少医学院校通过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临床实践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逐渐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校在2006年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医学临床教学,并创建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通过整合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学、急救医学、口腔医学、眼科学、护理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的部分操作内容,将医学理论教学与医学基本操作模型训练、心肺复苏训练、动物手术训练、临床思维训练、临床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等结合起来。医学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学生能够以非常逼真、标准的方式在病房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急、重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并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模拟环境下的各种临床技能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例如,在诊断学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心脏检查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听诊又是心脏检查中最常用、最简单有效的物理诊断手段。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常常感到难以具体描述杂音形成的部位、机制以及相应的心音特征。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依赖于播放录音,毫无真实感,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难以理解和熟练掌握。心肺听诊虚拟仿真教学则通过独特设计的“非接触传感器网络”,完全覆盖每个听诊部位和听诊区域,通过逻辑程序的识别与管理,实现了智能化听诊。虚拟现实技术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和护理等技能培训。例如,采用虚拟手术系统,可以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系统则会显示每一步手术操作的过程、刀口断面、出血情况以及血管和神经的位置等信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可以在手术完成后对整个手术过程进行回顾、重复和评定[8]。运用该系统进行实习医生培训,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初学者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及精细程度,进而减少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安全性。与此同时,虚拟手术系统配有评估体系及程序,考核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相关考核评估标准,提高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效度[9]。又如,在护理学职业防护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输液、抽血、穿刺时可能发生的血液、体液飞溅到操作者的衣服、皮肤、黏膜或伤口的特殊情境,可以考查学生对此类情况的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10]。此外,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疾病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判断和临床处置能力。

3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医学教育质量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打破了传统医学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内容、手段的种种限制。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虚拟环境中的参与者。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医学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3.1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理念

传统的医学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待提高。而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了各种趋于真实环境的学习情境,以解决问题作为学生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其中。与此同时,在虚拟场景中,通过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诱导学生不断思考并做出应变,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2丰富了教学内容

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医学教育,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上都使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例如,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对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场景或者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事件进行虚拟仿真,还可以用逼真的模拟,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现实化。尤其是在外在形式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普通理论教学、录音录像教学转变为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教学,并具有实时反馈的优势。

篇9

【Abstract】Synthesizesthemedicinepatternalongwiththebiomedicinepatterntothebiological-psychology-societytheevolution,themedicalserviceiscontradictorygraduallyby“thetechnology”to“theservice”thetransformation,manynewmedicineethicsquestion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medicineethicsmoreandmorereceivesthevariouscountries’medicineeducationalcirclestheattention.

【Keywords】Medicineethics;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选择与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7]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研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医学教育[J]1995,(2)9~11

篇10

1.2采用半脱产学习模式,学生不能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医学高等院校成人继续教育多采取半脱产形式,即学生每学期在2星期内集中学习2~3门课程。学习时间短,内容多。由于这些学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经常因工作、家庭等因素影响学习,短期的集中学习时间难以全部保证,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

1.3课程教学、评估体系陈旧,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不高。由于课程教学安排时间紧凑,基本采用传统被动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老师上课很难了解学生的不足,教学内容可能并非是学生渴望获得的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成人医学生已有一定医学基础,这样被动式教学效果很差。同时缺乏相应的教学监管制度,经常有学生迟到、早退,甚至缺课等现象发生,导致教师教学热情和积极性随之降低,进一步影响成人教育教学效果。

2.强化成人生理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为了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成效,真正达到增长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培养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我们在成人继续教育生理学教学中实施了以下措施。

2.1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整合课程内容。成人教育不同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大多数同学期望基础课程学习对自己从事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但学习过程中却感觉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脱离,很难将基础知识指导临床工作,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与基础课程知识紧密联系。这样导致学生感到学无所用,以致学生出勤情况不理想、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将基础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因此,在生理学教学实践中,应以生理学教材为根本,同时将临床病例整合到生理学教学内容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和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如讲解生理学内容前,先简短描述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临床病例,提出问题,再讲解本章学习重点与该病例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生理学理论知识时密切联系相关临床案例,讲解相关内容时由学生解释病例中出现症状的可能原因,以生理学基础知识解释临床症状,进而推(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安徽合肥230032)许奇丁睿解敏王烈成案例教学法在成人医学教育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点课程。成人继续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断可能产生的疾病原因。以生理学基础知识解释临床病例的可能发生原因,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为诊疗提供理论基础。

2.2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多数已参加工作,曾系统学习过医学课程,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对部分疾病的表现、处理都有一定的认识,但相关基础学科理论薄弱。教学前,可先收集这批学生有哪些理论内容缺乏和在临床工作过程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实施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让他们自己分析讨论,避免“填鸭式”被动教学。教学实施时讲解内容要精简,注重知识点的连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抓住重点。讲解主要以临床病例为背景,把复杂的基础理论知识用层次清晰、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生理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不过,在讲授过程中应注重生理学知识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解释,不必太注重疾病治疗,避免把生理课讲解成内科学。

2.3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多渠道学习。多媒体教学是现在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集中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此,除了新型多媒体教学外,还需要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提高教学效率。网络通讯等快速发展,即时通讯工具已是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QQ、飞信、易信或微信账号等。借助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教师可以学习要点、相关临床病例等供同学提前预习、相互讨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课后学生可以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讨论,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相关知识要点。

2.4建全继续教育评估、考核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传统成人教育生理学教学评估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考核,注重学生对纯理论的掌握。但是,由于学生课时集中、课程任务重、部分学生出勤率低等原因,考试前教师只能对考试内容划定范围以提高考试通过率,造成学生考前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负面情况,并没有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针对成人医学教育特点,可以将考核方式改为开卷考试,以理论与病例分析相结合,给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现象或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用生理学理论知识展开分析,这样考试内容更注重实用性,能全面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教学效率,为临床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通过健全考核体系,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管理水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 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 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 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 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 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

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2.2 创新教学内容。 

篇12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溯源于维柯、康德、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等。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1 ] 。尽管建构主义流派纷呈,各有研究侧重,但他们对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几乎相同,互动互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常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研究者根据这四大要素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模式设计,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 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2 ]。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中建构的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知识单元,并具有足够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设计, 为学生持续的建构提供一个类似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的概念框架,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式教学[ 3 ]。

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协作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体中展开学习, 通过完成集体性任务, 促进学习团队内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不同学习个体对于知识的的建构过程及结果不尽相同, 通过这种学习资源与建构过程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对所掌握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与全面的理解。

随机访问教学。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 基于不同目的, 着眼于不同方面, 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 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 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也就是说,随机访问教学并非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所学知识或内容意义的不断建构[ 4 ]。

3 传统教育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认为知识呈现为稳定、客观的封闭型层级结构,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移或内化到个体身上,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 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4 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模式革新中的价值及应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的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4.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倾听者与接受者的惯性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兼顾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重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又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4. 2 建设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高质量问题,在教师提供的概念框架下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协作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成为了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者。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因此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针对每次授课,教师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并备课,必然增加课前准备时间与精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精神。

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金字塔形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过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对于本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造诣,还应具有宽厚的生物及医学基础知识,在这种“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从容应对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估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底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应该具有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及“导演”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旁征博引的论证技巧、对教学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幽默感等诸多非专业因素在确保情景教学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对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良好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开展协同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为确保学习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小组划分与任务分配,密切调控教学现场气氛及进度,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以上都对教师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及媒体的能力。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收集资料、创设情意、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及交流师生感情等方面的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音动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主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健全的创新人格、创新教学的能力等特征。

4. 3 优化整合医学课程体系,使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基础及临床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使基础、临床严重脱节,导致了学生学基础时不知临床为何物,学临床时又已把基础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逐步实行“一体化”,即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贯穿,从而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但医学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工作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医学教育各相关学科的密切配合。

4. 4 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对其的评价也应寓于过程之中。以抛锚式教学为例,学生解决面临真实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同时,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包括其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运用灵活化的评价手段。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考试时机灵活化;逐渐加大课堂讨论表现、课后讨论记录、论文及病历书写等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做到既考知识,更要考能力。

4. 5 确保师资充足,采取更富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现实病例,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开展小班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的弹性较小,往往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满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扩充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教学组织。

4. 6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提供高效的教学保障

高效的教学保障体系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加强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建设,加大对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及教育网络等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教”和“学”提供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平台。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医学课程中的多数基础课程以及临床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属于初级学习的范畴,而内、外、专科等一些具体疾病的学习则多属于高级学习,当前医学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混淆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区别, 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不合理地应用于初级学习的教学中,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造成教学效果削弱与教学资源的浪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各具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扬弃,结合应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3

    病例讨论的基本要求和环节包括:典型或疑难病例的准备、患者资料的收集与基本分析、集体查房、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评价预后等内容。医学生必须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其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后才可能发现重要线索,然后结合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最后提出比较符合患者客观征象的临床诊断。例如,一个因“头痛、呕吐入院”的病人,就需要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发作的持续时间、程度、缓解及加重因素,是否伴有有发热、意识障碍、抽搐,有无外伤史以及有无高血压病等等。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能引起头痛的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要点,及相关的鉴别诊断以及解剖学、功能学和影像学的知识。同时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阳性体征,从而为提出完整的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过程使医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基础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

    2. 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1]。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临床医学生应以临床为主,将症状、体征、化验和特殊检查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抓住主要矛盾,科学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讨论这一过程,临床医学生将学会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比如一位中年男性因“上腹部疼痛伴低血压”就诊。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症状结合体检,不但要考虑到腹部疾病可以引起上腹痛伴低血压,而且心脏疾病亦可引起上述症状。进一步检查除了应该做腹部B 超和生化检查,还应该做心电图及心肌的酶学检查。从而明确诊断。从这一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锻炼了临床思维的深度, 还锻炼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同时, 正确的临床思维有时不能仅靠个体的独立思考而成,而是需要集思广益, 广泛研讨才能形成。病例讨论可以起到启发、诱导和取长补短的作用, 每一位同学在临床实践中所掌握资料的深度, 知识面的广度, 分析问题的角度均有所差异。某些情况下,他人的意见可能正是自已的疏忽所在,在科技信息成倍增长的今天临床医生的知识更新离不开相互学习。总之,通过病例讨论,我们将学会全面地辨证地思考问题,将辨证唯物主义方法应用于病例讨论中将使我们的诊断思维日臻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3.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医学教育不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临床病例讨论的活泼、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2]。成功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加强学习的有效性。医学教育应教授除理论知识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引导同学如何思考,如何剥茧抽丝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引导同学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激发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胸痛的病人,同学一般都会考虑到胸部疾病,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是不是还可能有腹部疾病引起胸痛呢?除了肺部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心脏疾病也可以有胸痛。同时还可以配以多媒体等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加强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

    在对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医风医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由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教育在医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临床病例讨论中,集体查房时带教老师应首先作出表率,无论在询问病史或是在体检过程中都要以病人为中心,注意尊重、爱护病人,注重病人的感受,并保护病人的隐私。比如当我们在查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时,病人如果有剧烈头痛不能配合检查时,我们应该终止检查。并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症状。只有具有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于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在查房过程中也学会了关心爱护病人,也只有学会了关爱与尊重病人,我们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尊重同学及老师,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虚心学习,逐步加强自身的素质教育。为做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