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旅游经济

城市旅游经济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旅游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旅游经济

篇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休闲方式。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旅游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多方面促进了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的消费。近年来,旅游业方兴未艾,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凸显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旅游产业在各地的发展既有共性又,各地政府都在大力发展本地旅游经济,采取创新措施做大旅游产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京津区域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政治资源和自然条件丰富。分析京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对提高旅游业在GDP中的比重具有重要意义。

二、京津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京津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

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崛起之后,京津冀已成为我国又一个发展较快、占全国旅游业比重较大的旅游经济体。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市场开放、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旅游界共同的愿景,并且在京津都市圈得到了较好的实践。“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诞生标志着这一旅游体已成为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旅游业新的隆起带。

2.京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先天优势

(1)区位优势。京津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相对于其他旅游地具备特殊的空间优势,作为首都的北京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天津距离首都仅几步之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交通网络的建设,两地在时空上的距离正在越变越小。

(2)文化优势。到北京的游客,基本上首站都是故宫,圆明园、八达岭长城等文化遗产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和中国各地的观光者。北大等名校也敞开怀抱,以浓郁的人文气息熏染着每位身在其中的游客。而天津独特的水文化、政治文化以及开埠以来的港口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传奇的篇章,也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丰富,消费需求旺盛。京津地区同时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北京是拥有6处世界遗产,拥有世界地质公园,这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目前北京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200多处,像紫禁城、天坛、皇家花园北海、八达岭长城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举不胜数。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与西方文明接触最早的城市之一,以“五大道”和意式风情区为代表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群,是天津丰厚的近代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之一。在自然资源上,天津同时具备海、河、泉、湿地等旅游景观, “四大名镇”之一的杨柳青古镇盛产的杨柳青年画更是声名远扬。京津区域城市发展水平高,居民消费理念先进,同时背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不断推进的背景,京津地区的旅游消费需求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3.京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点老化,旅游服务缺乏创新。京津是我国传统旅游城市,热点景区较多,旅游资源丰富,这一先优势给京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相关部门在发掘新的旅游点上动力不足,在已有景点的宣传、服务上缺乏创新。

在差异化体验中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精神享受,离开这一本质,旅游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更多的游客开始从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转变。而京津地区的旅游服务明显滞后于这一需求。景点相似、旅游产品雷同,不免让游客产生仅是到此一游的感觉,实现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还需要从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加大发掘力度,促进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化,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2)配套设施不足。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应该仅仅是节假日期间的短时期消费,而应当是一种可持续的动力。反观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大多是节假日人满为患,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不管是在人文底蕴丰厚的京城,还是景色怡人的自然景区内,处处人群拥挤,甚至上厕所都成了游客的烦心事。旅游设施供应不足,结构不合理,滞后于不断递增的消费需求,是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

(3)区域合作层次浅,范围小。目前,京津冀三省市在旅游合作恳谈会上已签署了规划、交通、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议,“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的发行标志着京津冀区域资源共享、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实质进展。但是当前京津旅游区域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宣传和构思上,缺乏实质性的整体发展策略,资源整合、市场共拓和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还处于一个一体化建设水平较低、合作效率不高的阶段。

三、加强区域合作,做强京津旅游产业

1.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认识。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发展旅游经济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链的波及效应,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构建旅游产业与当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互动的良性发展模式,实现旅游业与当地特色经济、特色产品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不断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2.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软实力。要增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在软实力上下工夫。游客出门在外,旅游景点应当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旅游景点的服务水平、服务意识都亟需提高。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手段,相关旅游警示和不良旅游企业信息,通过竞争改进服务水平。实现京津冀官方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利用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的师资优势,把人才培养摆在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位置。从旅游意识、方式和内容上不断加快旅游文化建设,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满足游客多样性的需求。

3.深化区域合作,促进旅游业区域一体化发展。京津地区旅游资源既有共通之处,又有较大的差异,城际铁路的开通为实现区域深度合作提供了交通便利,京津旅游业一体化发展,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不二选择。为此,搭建旅游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及时更新区域内旅游信息,通过在旅游景点发放宣传文本手册、建设网络服务平台等方式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实现环京津城际无障碍化旅游,形成区域内取长补短、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旅游氛围,真正实现京津旅游的资源、市场、利益的共享。

4.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共塑旅游形象。CI (Corporate Identity)战略是企业对外界进行综合信息传递的标志,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将这一战略应用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强化一座城市在游客心中的整体形象,能够从整体上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个性鲜明、印象深刻的旅游地印象,对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并能够与其他旅游地产生良好的区别度,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垄断地位。整合京津地区的旅游资源,提炼其中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借助政府力量和网络、户外媒体等多种宣传渠道以及市场化运作的宣传手段,加强对旅游地整体形象和旅游文化的宣传。通过主题活动策划加大旅游产品推介力度,甚至是实现对一座城市的推介,将“以游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发展观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京津地缘相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旅游单元,旅游资源密切联系又各具特色,依托自身优势,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充分利用政府手段、资本手段整合资源,建立系统深化协调,减少无序竞争带来的损失,对提高旅游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区域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摘要]旅游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以山西省晋城为例,其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政策、经济、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优势,目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旅游产业还存在着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投资力度不够,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领导,健全机构,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晋城市;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作者简介:陈艳玲(1986-),山西省高平市人,哈尔滨商业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流通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一、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比重较高。随着资源的枯竭,这些城市逐渐陷入困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新亮点。研究表明,旅游产业约涉及109个产业,资源型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这种关联辐射功能,推动多种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已经很难在市场上开展有效竞争,整个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严峻。1.旅游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产业,每增加1单位附加值,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单位附加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2.旅游产业还具有容量大、门槛低、劳动密集等特征,比其他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解决好资源型城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资源型城市大多处于边远或内陆地区,对外联系面窄,信息不畅,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恰恰是一个跨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交汇的过程,随着旅游者的广泛宣传,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促进技术、人才的合作,促进资源型城市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二、山西省晋城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政策和经济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政府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在2006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晋城市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还出台了《晋城市旅游文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晋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8月又出台了《晋城市服务业发展大纲》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

2.经济优势。

(1)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的成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相应的就会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煤炭资源丰富而著称的“多炭”城市晋城,近年来,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全市生产总值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晋城市生产总值606亿元,比2008年增长7.2%;人均生产总值27108元,增长6.8%,按2009年平均汇率(6.831)计算达到3968美元。

(2)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使旅游消费成为普遍消费。2005—2009年晋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8911、3593元增加到15161、525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也分别增长2.7%和7.9%(见表1)。

(二)资源和环境优势

1.晋城地处太行山的转折点,山地占据了全市辖区面积的3/4,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形地貌。2.以宋金古建筑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独树一帜,拥有量占到全国的31%,占到全省的46%。还流传着在这块土地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3.晋城域内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80多处,占全省已知同类资源原始区点总量的10%左右。4.境内有著名的长平之战遗址、巴原之战遗址,还有许多军事关隘、古长城、堡寨,极富地方特色。

(三)区位和交通优势

1.拥有侯月、郑太铁路和晋焦、晋长、晋侯、晋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游交通设施。2.晋城距洛阳、郑州、长治三个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人们可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全国各主要城市。3.与一大批诸如郑州、洛阳、新乡等具有极大潜在客源群体的大中城市相毗邻,拥有客源市场优势。4.以晋城市城区为中心,四周拱围着4县1市的数十处旅游景区和景点,使其拥有了产品网络优势。

三、晋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2009年底,晋城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3处,开发旅游景点25处,建成4A级景区5家,9个2A级景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其中A级景区和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名列山西省第一。(2)2009年底,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10家,二星级以上酒店24家,旅行社39家,发展速度居全省之首。另外,自2003年以来,晋城市新建旅游专线20条,全市旅游公路累计28条,总里程达到318公里。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连接各大景区的方便快捷的旅游公路网。

2.经济效益持续增长。2009年,晋城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3.7亿元,比2008年增长12.3%,占晋城地区生产总值的10.5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04.5万美元,增长78.4%;国内旅游收入63.0亿元,增长12.2%。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晋城市的一个支柱产业(见表2)。

3.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形成。(1)市财政从2003—200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05—2007年,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投入旅游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约1.5亿元。目前,晋城市财政仅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企业资金返回两项资金投入就达到4856万元。(2)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一批实力雄厚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产业。像皇城村投资3.3亿元,开发出了4A级景区皇城相府;竹林山煤矿投资2.1亿元开发4A级蟒河景区等。到2009年底,晋城以煤炭企业为主的社会各界投入旅游行业资金达到27.6亿元,大大加快了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晋城市不管是在GDP总量上,还是在旅游总收入水平上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晋城市国内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1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1%);晋城市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9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晋中市(37.0%)相差24.8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7%)8.4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朔州市(38.7%)相差26.4个百分点。

2.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1)规模化景区景点少,整合性低。晋城市景点不到旅游资源总量的一半,且各旅游景区基本上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态。(2)在娱乐、购物这两大板块上,景区几乎没有娱乐内容,游客在景点的逗留时间很短。(3)没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4)旅游线路中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到达一些偏僻景点的交通不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尽管政府提出要将晋城打造成全国甚至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构想,但实现这个构想所需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撑条件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设计方案。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分解没有落到实处,以至于政府不能够及时、高效地调度和配置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解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诸如资金寻求,用地审批等各类瓶颈问题,化解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运行中的矛盾。

4.投资力度不足,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近年来对旅游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晋城市旅游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政府投资和煤炭企业开发旅游的投入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由于地域边缘性和城市吸引力不足,以及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导致旅游形式大多为过境旅游,而非目的地旅游,多数景区的收入来自门票,人均花费不高,旅游的拉动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延展,连带着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高(见图2)。

四、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发挥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办节、联谊、会议等多种活动对晋城市的旅游进行整体形象宣传。加强媒体促销,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新闻媒体记者来晋城采访,策划制作晋城旅游风光片、旅游画册等宣传品,扩大对外影响。健全“晋城旅游”信息网,强化市内外整体互动宣传。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品和客源市场的有机整合,建立双赢互惠机制。

(二)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鼓励有实力的国有、集体、私人、外商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景区景点,规划设计开发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项目,以持续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旅游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旅游公路、道路交通标志、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展以旅行社为中介的交通资源优化配置试点工作,以节约社会交通成本。研发精品旅游商品,打造旅游品牌。晋城市应以特色人文资源为素材,推广研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扶持泽州甜柿、泽州红山楂等特色农产品,以及石雕、石刻等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引导鼓励市内定点旅游商店、景点景区销售本市的旅游商品。着力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内在品质,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旅游经历和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根据需要新建或扩建景区停车场,完善连通景区的客运系统。新建旅游饭店、餐馆和旅游购物等娱乐休闲场所,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接待能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三)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首先成立由市、县两级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领导组”,明确任务、职责;将“十二五”规划内容进行分解,确定量化发展目标。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将旅游从外事、文化等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旅游机构。市县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种行政职能的优化组配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行政资源,在引导性资金安排使用上,给旅游产业以倾斜性支持。

(四)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

市、县两级都要实现旅游专项资金单列,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实行倾斜优惠,对市级以上重点旅游项目的投入要逐步加大。市、县财政在当年安排旅游事业费的基础上,要视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引导煤矿企业利用煤炭生产积累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产业,兴办新企业。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民营经济,用活民间资本,科学有效地经营城市资产。整合旅游资源,实行旅游产业集约性经营,加强行业之间的联动共进,建立一体化的文化旅游管理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与周边地市景区的游览联动机制,达到双赢。

篇3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20-04

近年来,环渤海城市成立了旅游联合体,正在共同打造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加强环渤海个沿海城市间的联系,也成为目前所关注的焦点。其中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个区域迅速发展,而环渤海这个整体区域的联合与发展却进展缓慢。1985年9月,在大连举行的渤海湾经济圈协作研讨会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开展旅游合作的问题,会后成立了环渤海五城市旅游协作会,开始了环渤海地区的旅游合作。虽然已提出了20多年的旅游区域合作构想,但在现实操作中却由于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给与必要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各地区谋求独立发展,对合作的兴趣不大、区域内不缺乏交流等原因导致合作进展缓慢,区域整体效应不明显,区域间联合的精品旅游线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自成立环渤海五城市协作会开始,学术界便逐渐开始对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进行探讨。宋家增(1994)在对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回顾的基础上,提出要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加快旅游发展,形成旅游大产业、大规模,实现环渤海地区的共同繁荣。陈才(1999)在分析了环渤海旅游圈基本特征及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强化认识、完善机制、扩大范围等方式促进环渤海旅游协作。殷柏慧,吴必虎(2004)将环渤海与长三角旅游合作条件进行对比,提出应走次旅游合作向区域一体化合作过度的道路。目前,对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较少。因此,本文利用引力定律的计算公式来定量地测算环渤海区域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试着通过得出的区域旅游的联系现状来发现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缓慢的原因,为相关学术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环渤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文化、区位、经济及交通条件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5°04′~39°55′,东经116°23′~122°42′。该地区山地、平原、海岸兼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主要处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是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的胜地。环渤海区域经济发达,有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关东文化三种典型的文化以及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现代的都市景观。其人文景观、山水风光等旅游资源等级较高,可以满足游客求知、购物、休闲、度假等需求。

环渤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地域范围辽阔,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东面隔渤海海峡与韩国和日本相望;西面毗邻中国中部地区;北面与东北地区相沟通;南面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相联系。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热点地区。

环渤海地区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在漫长的环渤海海岸线上,分布着40多个港湾,29个大中小港口城市,包括丹东、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重要港,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来往。环渤海地区的铁路是交通运输网络的骨干,也是全国铁路最密集地区之一。有京沪、京广、京九、京沈等10多条铁路干线和包括京津唐、沈大、济青等在内的20多条高速和高级公路。航空运输网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迅速,有以北京为中心的10多个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北京、大连、青岛、天津等城市都建有现代化的国际机场。

2006年环渤海城市群(包括河北、辽宁、山东省市的内陆地区)共接待入境游客达905.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34%;旅游创汇总额达68.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89%。旅游服务设施和对外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较强,星级宾馆1 636家,占整个沿海省是总量的27.30%;旅行社4 589家,占整个沿海省是总量的41.94%。在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方面,拥有众多的旅游度假区和景区景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2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处,历史文化名城15座。在人力资源方面,旅游从业人员众多共1 333 446人,占沿海地区32.06%;区域内旅游教育资源丰富,共有旅游院校250所,培养旅游人才107 290人。环渤海已是我国多个旅游经济圈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备了旅游目的地应有的相关产业规模及服务功能,有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

城市间联系的紧密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便利程度及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等因素。针对这一特点,许多旅游界学者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对旅游相关领域进行分析与与研究。为了测度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间联系情况,利用万有引力定律,选取各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人次的乘积作为质点的质量,研究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其公式为:

R=

其中,R表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程度;P与P分别为城市i与城市j的国内旅游总人次(单位为万人次);V与V分别为城市i与城市j的国内旅游收人(单位为亿元);P与P、V与V均取2007年统计数据;D为两城市间的最短交通距离,采用两城市间公路、铁路、航线交通工具的最短距离(单位为千米)。

代入数据计算,得出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如表1。

为了进一步分析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旅游经济联系,这里对表1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别求其选取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平均值:X=X;标准差:S=;差异系数CV=:

其中,表示平均值,即第t个城市与各城市联系程度的平均水平。X表示第t个城市各联系度的中位数,利用SPSS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样本既不服从正态分布也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因此采用中位数来作为其均值,并便于对其进行无刚量化处理。S为标准差,即第t个城市与各城市联系与其平均值的差异程度。X表示第t个城市第i个联系度值。CV为变异系数,主要用来衡量某一城市与其他城市间联系的均匀程度,标准差大表明该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不均匀,不适合作为中心城市发展。同时,按照其平均值的无纲量化值处理(见表2)。

根据表2,可以环渤海17个主要城市相互间旅游联系强度,划分为四个层级,联系最好的是北京和天津。

1.第一层级:大于0.5

包括北京和天津。本层级特点为城市间旅游经济综合联系水平强,北京最大,其联系度的平均值为6.34,其次为天津3.52。其中,北京和天津彼此间的联系最为紧密,联系度高达722.93,远远高于其他各个城市间的联系度,主要由于二者皆为直辖市,有一定的政策优势,且两个城市交通便捷,据所整理的数据显示,二者最短交通距离只有118公里,开通铁路列车53趟。然而,两个城市联系度较大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排名均位于前三)也表明了它们与其他城市之间联系非常不均匀,联系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皆为700以上(北京721.64,天津为722.29),除与秦皇岛、唐山、大连、青岛有较好的联系外,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度不高。尤其与营口市联系度低,北京为1.29,天津仅为0.64。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北京和天津都拥有直辖市的政治地位,却还不具备环渤海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不能辐射带动和整合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则是环渤海地区范围较广,横跨三省两市,对其进行区域一体化整合需要面对较大的行政阻力,加之各城市间距离相对较远,导致其互相间交流联系的难度较大。

2.第二层级:0.2―0.5

包括青岛、大连、烟台、秦皇岛。本层级特点为城市间旅游经济综合联系水平较强,四个城市都与10个以上的城市联系度大于1,另外青岛、秦皇岛变异系数小表明其与其他城市间联系较均匀。首先与第一层级的北京和天津联系较好,其中四个城市分别与北京的联系度为17.49、21.10、11.53、20.51。其次,本层级的城市之间有着良好的联系。大连与烟台有着有利的区位与交通条件,两地隔海相望(如图所示),最短交通距离为89公里,因此两地间联系也较密切,联系度达到61.09,位居第二;青岛与烟系度为15.78,与大连12.06。再次,四个城市与同省的城市间联系较好,其中青岛与同省城市联系度均大于1,与为潍坊18.96、与日照为21.45;威海与烟台为39.66。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四个城市与跨省域城市联系薄弱,如河北的秦皇岛与山东的滨州联系度为0.26;山东的青岛与辽宁的盘锦联系度为0.15;山东的烟台与辽宁的葫芦岛联系度仅0.07。这表明它们具备了省级次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

3.第三层级:0.05―0.2

包括潍坊、威海、锦州、营口、日照、东营。本层级特点为城市间旅游经济综合联系水平较弱,六个城市与第一层级的两个城市以及同省的大部分城市有着较好的联系,与其余大部分城市联系较弱。日照、威海联系水平不均匀(变异系数分别为13.89和11.71),日照与联系最好的青岛(21.45)和联系最差的盘锦和葫芦岛(0.04)的差距达21.41;威海与联系最好的烟台(39.66)和联系最差的盘锦和葫芦岛(0.04)的差距达39.62。而东营、营口的联系水平较均匀(变异系数分别为3.40和2.38),两个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水平均较低,与60%左右的城市联系度小于1。这表明这六个城市旅游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对一二级城市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其他城市影响较小。

4.第四层级:小于0.05

包括唐山、滨州、丹东、葫芦岛、盘锦。本层级特点为城市间旅游经济综合联系水平差,五个城市仅与北京、天津以及同省的个别城市有一定的联系外,与其余城市联系均较小。其中唐山的联系水平很不均匀(变异系数为35.89),与联系最好的北京(35.22)和联系最差的营口(0.07)的差距达35.15;其次为葫芦岛(变异系数为16.82),葫芦岛与锦州联系最好为16.29,比联系最差的东营和滨州(0.02)高出16.27。这主要是由于两地便捷的交通及区位优势,根据整理的数据显示,在所有城市的交通距离中,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最短,仅为43公里。总体来看,这5个城市旅游业发展规模较小,对其他城市作用较弱。

根据对环渤海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分析及其旅游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存在着缺乏旅游中心城市;各地区各自为政,竞争大与合作;旅游产品趋同,区域内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结合奥运契机,培育中心城市

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城市间多为浅层次的联合与协作。比较环渤海地区这17个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层级的两个城市北京和天津与其他城市联系最好,但也没能起到明显的中心城市的作用。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北京和天津、秦皇岛、上海、沈阳、青岛、香港六个协办城市中有5个是在环渤海区域内,因此,应充分利用奥运会给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将环渤海地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该区域的旅游合作。北京作为奥运主办城市,也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应充分利用奥运会的拉动作用,逐步扮演好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处理好与周边省市的关系,加强与天津、大连、青岛等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的合作,起到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将环渤海地区这一大范围内把旅游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淡化行政色彩,加强区域合作

环渤海地区有较强的省际区域壁垒。分析四个层级城市的特点,可以得出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这17个城市多与同省的城市有着较好的联系,相比而言,与邻省的城市间关联度就明显降低。因此,应通过整合思路,淡化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色彩,解决环渤海旅游圈各地区各自为政,竞争大与合作的问题。打破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充分利用环渤海各城市之间在资源和产品开发上的优势互补,加强城市间的沟通,进行有效的区域协调与利益分配,减少区域内部激烈竞争与定位不明确的现象,推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三)整合区域市场,打造区域品牌

环渤海区域内的各地区分工不明、旅游产品趋同造成资源的浪费。各省市大多以黄金海岸为主体,推出休闲、度假等相似的旅游主题,旅游企业争夺客源市场,大量旅游资源闲置与浪费,区域内具有各个地方特色和民间传统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开发,规模小、精品少,发挥不出地区的独特优势,直接影响了环渤海地区旅游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形象和竞争能力。因此,应加大区域市场整合力度,形成旅游产业布局合理、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旅游区。并通过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挖掘地方民间独特的人文资源,进行相应的旅游产品开发,将小规模散落的景点景区进行一体化整合。在传统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广度延伸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度假型旅游,打造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宋家增.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之我见[J].旅游学刊,1994,(01):41-43.

[2]陈才.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9,14(02):15-18.

[3]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J].旅游学刊,

2004,19(6):33-37.

[4]张凌云.旅游地引力模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地理研究,1989,(1):76-87

[5]保继刚.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133-136

篇4

共享经济的水平是一个旅游城市发展的标志,也是最重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共享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正日益凸显。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和质量管理部项目主任埃森坎・特兹巴索鲁提供了一组数据:今年全球旅游业收入预计将实现4.3%的增长,而亚太地区将实现20%左右的增长。她认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旅游业却反而显示出上扬的趋势,这与依托互联网的共享模式旅游业务增长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世界最大的网络分享房屋平台Airbnb亚太区总负责人朱利安・佩尔绍德,用了“极度迅猛”四个字来形容共享经济对旅游相关行业的推动作用。2008年该公司创立的时候只有1000套房源,而现在已拥有250万套房源,遍布全球191个国家,公司市值达到300亿美元。他认为,重庆和中国其他城市也将成为共享经济模式下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区域。

找原因

闲置与流动是共享经济能量之源

共享经济为何拥有这么强大的能量?埃森坎・特兹巴索鲁介绍,共享经济是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支撑,以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通过使用权有偿分享,促进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旅游是一种体验经历活动,其本质就是分享,而旅游业通过整合各种分散资源为游客服务,其天然具有共享经济的属性,也是共享经济最重要的领域。

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使得供给也要多元化,作为平台的互联网使共享成为可能。在共享过程中,支配权淡化,使用和消费权上升,从而形成服务经济主导的未来经济格局。

许多游客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热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而一些偏个性化的旅游景点则常常无人问津。在共享经济条件下,上述情况将会改变。共享经济可以依托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将城市那些潜在的、闲置的旅游资源挖掘出来,并通过自媒体传播,使其成为更多游客关注、评介和参观游览的旅游产品,从而拓展传统旅游空间,并提升城市的旅游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增加自主灵活就业空间。但埃森坎・特兹巴索鲁也强调,共享经济对城市的传统旅游业态将带来冲击和挑战。

谈利用

做得越快 受益越早

2014年和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中选择自由行、半自由行、自助行的占到66%。带有鲜明共享经济特征的旅游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组团旅游。埃森坎・特兹巴索鲁对此表示,对传统的旅行社经营者来说,共享经济对他们的挑战可能是颠覆性的。此外,共享模式在对消费者的保护方面,相关权责也尚不明晰,如保险、服务质量、隐私等。

篇5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2003)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1]。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

2.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根据拉斯维加斯会议及展览协会提供的数字,会议旅游者平均每人在该市停留4.1个晚上,而普通旅游者平均停留仅为3.7个晚上;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香港普通观光旅游平均停留3.36个晚上,消费4 778港元,而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者停留5.1个晚上,消费10 060港元[2]。

3.综合效益大。会展业是高盈利、高收入的行业,据有关专家测算,利润率一般有20%~25%以上。从国际上来看,在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及新加坡、香港等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城市繁荣。美国每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览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38亿美元。2000年香港举办了60余个展览,240个各类会议,吸引了31万海外参观者,这些人平均在港停留4.8晚,人均消费1.61万港币(不包括参展费用)。

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如1996年举办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德国政府拨款70亿马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汉诺威成为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并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篇6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篇7

二、研究进展

国外对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乘数理论(Archer,Fletcher);旅游主导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由Balaguer(2002)和Dritsakis(2004)分别通过对西班牙和希腊的实证分析得以证明,但Oh通过对韩国的研究得到了与假设不一致的结论;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Ghali和Tosun分别验证了入境旅游对菲律宾和土耳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一直以来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还是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论题,到底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制约,是双向作用还是单向作用,国际上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我国关于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10年起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文章数量有所增加,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纵观二十几年的研究历程,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如下特征:在研究内容方面,二者的互动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包括从供给角度对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王兆峰等,2009;查芳,2011;钟高峥等,2012)和从需求角度对旅游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张丽峰等,2009;孙虹乔等,2011);从旅游市场类型角度对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庞丽,2006;武春友,2010;黄伟力,2010;张晨,2009;蒋满元,2008;张丽峰,2008)、出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雷平,2008)和国内旅游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屠文雯,2008;赵磊,2011)。此外,还有单向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文章,通过测度旅游贡献率水平来衡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周四军,2006)。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于我国其他旅游问题的研究最初多集中于定性分析,我国的旅游与经济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其中VAR模型及相关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分析虽然2006年以后才逐渐被采用,但应用最为普遍(杨勇,2006;和红,2006;赵东喜,2007;黄伟力,2010;瞿华,2011;罗文斌,2012;张娜,2012;杨建明,2013)。其次是空间计量模型主要用来分析不同区域旅游与经济关系的差异问题(王良健,2010;向延平,2012),而早期的文章多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理论来说明旅游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陶金龙等,2004),此外还有查芳(2011)利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范围看,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分为国际层面(雷平等,2008)、国家层面(和红,2006;罗文斌,2012)、省级层面(刘长生等,2008;屠文雯,2008;张娜等,2013)、市级层面(陶金龙等,2004;刘桂玉,2008)四类,其中还包括对市辖区的比较分析,如麻学锋等(2012)研究了张家界两区两县及其与全区之间的旅游业与国民经济高增长之间的区域响应性和时间同步性。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就全国范围而言,得到了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而就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则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不同城市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原因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不同案例城市的进一步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已有的研究缺少从世界遗产地角度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曲阜是我国45处世界遗产地之一,选择其作为案例城市对拥有优势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二,现有研究案例选择的最小范围是地级市,缺乏对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的县级市这一级别城市的案例研究,曲阜作为这一行政级别的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等方面有自身的特征。第三,本文旨在回答拥有优势旅游资源和劣势经济环境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特征等问题,为世界遗产地曲阜如何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现提出以下假设并进行论证:①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③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旅游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而GDP是表征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1991-2013年曲阜市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组数据来样本来验证曲阜市旅游业与城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主要是《曲阜市统计年鉴》(1991-2013),数据的预处理分为两步:首先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旅游收入和GDP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对两指标数据取其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LnTOUR和LnGDP分别代表旅游总收入和GDP的对数,ΔLnTOUR和ΔLnGDP分别代表它们的一阶差分。

2、模型选定VAR

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把每一个外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主要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干扰项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利用VAR模型测度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单位根检验。在分析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对这两列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为涉及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回归,可能会形成结果看上去非常好的伪回归(Granger&Newbold,1974),但是,如果在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两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一起漂移”或同步现象,则可能没有伪回归问题。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Eviews提供了6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DF检验(Dickey-Fullertest)、ADF检验(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即增广的DF检验)和PP(Phillips-Perrontest)检验。本文将借助这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2)VAR模型估计。VAR模型由Sims于1980年提出并引入到经济学中,是用模型中的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通常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它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作为自回归模型的延伸VAR模型的分析重点在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的滞后结构。

(3)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一个内生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对待。它解决了变量x是否引起y的问题,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期是否使得解释程度提高。如果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4)脉冲响应函数。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某一变量受到冲击时,也就是说受到干扰产生波动时,不仅会影响该变量本身,也会经由VAR模型的动态(滞后)结构,将这种干扰传导至系统内其他的变量上,其中,冲击或干扰就被称为脉冲。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能够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效应。

(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将VAR模型中每个外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按其成分分解为和各个内生变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内生变量的冲击对用方差来度量的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内生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四、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世界遗产地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短期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曲阜城市经济也呈现增长态势,从相互贡献看,城市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增长较快,得出以下结论:

(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假设被拒绝。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滞后期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Granger原因,二者联系密切,假设?成立。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前四期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是正向的,而且促进作用快速增加,而旅游业对经济起到先下降再上升的负向阻碍作用,滞后4期以后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存在持续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作用较强,而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从方差分解结果得出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作用显著,但相对间接,所以影响反映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相对直接,影响反应迅速但贡献度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假设?被拒绝。

2、政策建议

曲阜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前提,旅游业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而城市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曲阜市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旅游的门票经济特征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未能实现良性循环。针对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高曲阜市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完善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曲阜市旅游业的关联效应、波及效应和乘数效应等。首先,“孔庙、孔林、孔府”是世界文化遗产,必须依赖强大的旅游解说系统才能让旅游者体验到儒家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同时加快寿丘大遗址、鲁故城大遗址、尼山大遗址等的规划开发。

第二,调整旅游接待业的行业结构,建设高星级接待设施满足高端客人的需要,引入知名饭店集团连锁经济档酒店品牌,打造“儒家文化”主题的私人客栈。再次,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旅游演艺娱乐活动,提升杏坛圣梦等的演出水平和影响力。最后,加快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围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支撑力。

篇8

一、引言

泰安是中国山东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市内的泰山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1年被列入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6年又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泰山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着上千万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是泰安支柱产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通过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就业等功能,推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现在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的助推效应愈加明显。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统计体系、统计方法和统计资料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科学、客观的统计分析。

本文基于旅游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市旅游经济和谐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泰安为例,主要就优化产业结构和缓解就业压力两个主要方面对泰安市旅游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旅游业对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科学界定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二、旅游业对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并能促进环境产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

1、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其经营影响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相关产业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的调整和优化。据统计: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行业有47个,引致影响的行业有20个。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依赖于这些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为保障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向一些行业部门增加投入,必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因此,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据2009年山东旅游统计便览:在旅游消费构成中入境旅游者长途交通的花费占总花费的17.35%,购物消费占总花费的19.45%,住宿费用占总花费的21.25%,餐饮费用占总花费的18.33%,即旅游活动中的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76.38%,而用于游览、娱乐、邮电通讯及其他消费项目的费用分别占总消费量的10.73%、5.27%、0.82%和11.35%。从以上统计分析可见旅游业在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支撑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增加经济总量,提高财政收入

近十二年以来泰安旅游总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见图1)。据统计: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税收收入。

一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等所花费的总和,是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而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因旅游而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由此可见,旅游总收入对泰安GDP的影响反映的是旅游业对泰安GDP的直接贡献(见表1),也是旅游业对财政收入方面的显性贡献,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影响泰安GDP,影响财政收入。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得知: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对泰安经济的直接贡献率就达到了9.07%。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对增加泰安经济总量的重要,旅游业已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旅游业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劳动者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旅游业的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为社会就业方面所做的贡献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旅游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包括 “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服务的直接从业人员;二是旅游间接或引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就业者每增加1人,社会岗位就会增加3个-5个。2007年泰安市接待海内外游客约1000万人次,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比(国内为25∶1-40∶1),假定全部按40∶1计算,则2007泰安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25万个,间接就业按1∶3计算为75万个,可见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就业促进效应。随着泰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如旅游运输业、旅行社、旅游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行业迅速增加,大量吸纳社会劳动力,为社会劳动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化解了就业矛盾,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三、结论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对泰安城市经济发展贡献显著:2007年泰安旅游总收入达到109.4亿元,对泰安市GDP的直接贡献率达9.07%;旅游业极大地带动了泰安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并将为泰安城市经济和谐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瑜.旅游业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李江帆等.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广东为例[J].旅游学刊,2001(3).

3、刘海鸿.旅游业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经济,2003(10).

篇9

吴良镛院士曾经指出:有悖周边建筑风格的畸形建筑结构,对经济造成了严重浪费。例如:扎哈?哈迪德的比“鸟巢”钢结构还要复杂的广州歌剧院”,像“面条围成的蜂窝”一样的北京朝阳门。这些建筑,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与周边的建筑严重不符。更严重的如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完全违背了周边建筑的庞然大物,让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看上去像一个火柴盒。其两层维护结构,纯为造型而设计,造成了建筑材料的浪费和日常维护费用的巨大浪费,而巨大多余的,为何而成的容积,完全违背了节能的设计原则。这些建筑,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与之相对应的,是严格尊重周边历史文化古迹的,节约型的建筑。例如埃菲尔铁塔代表了建筑材料及体系的革命,与周围的建筑风格浑然一体,悉尼歌剧院是在海边,它的周边没有任何的历史文化古迹,做出一个大型雕塑式建筑,反而增加了海上建筑的风格,更能体现海的博大,卢浮宫处于古建筑群中,因此,它的玻璃金字塔,只是一个低矮、透明的地下入口,对周边古建筑做到了充分的尊重。这些建筑,为城市的面貌增添了光彩,其名声享誉全球,影响至今不衰。这些建筑,既注重了节约,又成就了旅游城市的景点效应,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

可见,建筑物的设计理念是否符合当地特色,不仅影响了一座建筑,更会对一个城市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理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福建海西、上杭客家特色建筑群周围的建设,其理念非常符合当地特色,引起了经济效益,可谓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的成功典范。

二、客家特色建筑介绍――以海西为例

客家民系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是地缘的群体。福建成为客家文化形成和起源的关键地域,有其以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客家建筑,也早巳成为福建一个特色标志,是其打造文化强省不可缺少的特色建筑资源,海西的客家建筑群也是海西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璀璨明珠。另外,客家文化增进两岸客家同胞的乡情与亲情,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招商引资做出了巨大贡献。客家建筑以其独特的特征、鲜明的特色,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为海西,为福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海西最有特色的民居当属客家人居住的“土楼”。这种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她的建筑材料,以生土为主,然后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之后再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客家土楼的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客家的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由于其规格庞大,传承日久,多少离家多年的客家人,仍能归根寻祖,这也是客家土楼建筑群能够维系祖国两岸客家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客家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由于客家人聚族而居,客家土楼常常不是单独的一个建筑,而是以建筑群出现。有的会形成庞大的,气势逼人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已经成为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这样的建筑群附近,增添建筑物,需要周密的计划,否则将会极大影响建筑群的特色,从而影响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这方面,福建“客家祖地”打造的海峡客家论坛中心,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三、福建“客家祖地”海峡客家论坛中心介绍

“海峡客家”文化发展规划项目,日前已在“客家祖地”龙岩全面铺开了。海峡客家论坛中心,建设地址,就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福建连城的“客家神山”冠豸山脚下进行建设,包括了“客家名人馆”、“客家文化博物馆”、“客家民俗风情演艺广场”,“客家步行商业风情街”、“客家旅游产品购物”等。这一项目,涉及了一系列的建筑。这些建筑,因为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与我们前面讨论的,客家“以生土为主,然后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之后再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的传统的土楼本应截然不同。然而,为了保留客家土楼建筑群的特色,建筑仿照客家土楼建成,内部加以现代化的卫生用具等。即考虑了现代需要,又完全照顾了客家土楼建筑群的风格,保留了地方建筑的特色。

客家族谱馆新馆即将在上杭落成,该项目的建成,不但没有影响地方建筑特色,而且为地方建筑增加了一到风景线,并且,这个建筑,将更为妥善的保护客家族谱等珍贵资料,这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外客家人的回流。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80-02

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旅游业因其低消耗、污染少等优点往往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优先发展产业。资源型城市应立足旅游资源,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方向,推动旅游产业素质提升,为地区经济成功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成功转型,研究旅游业如何助推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成功转型,为中国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一、资源型城市及转型含义

资源型城市就是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因资源的开采开发向社会提供矿业初级加工品,并且逐渐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并最终因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必然转型的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产业而兴起,又因对自然资源产业的过分依赖而衰亡,所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应是对城市的产业进行转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将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的发展不依赖原自然资源型产业,规避经济发展衰退风险,实现城市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其他系统和谐发展,但城市转型会引发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系统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资源取向的转化和资源结构的调整;二是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再选择、再配置;三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市场取向的调整;四是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与安置;五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等等。转型伴随着产业转移和制度创新,必然也是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再调整过程。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经济、资源等系统的共同变革,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考虑其发展现状和转型存在的现实问题。

1.发展现状。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不容乐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危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僵化单一的问题。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的特殊机制导致第二产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主体,能源、原材料工业与配套产业成为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形成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在产业关联度方面,城市产业之间发展脱节,产业结构聚合质量难以提高。在产业技术水平方面,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技术装备趋于老化,主要工业部门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处于中下等水平。在产业组织方面,资源型城市产业组织存在着单调性。在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较多,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较小;在企业的规模上表现为大、中型企业较多,而小型企业较少;在人才结构上也表现为单一化,资源型产业人才济济,其他产业科技力量不足,创新人才匮乏。

2.现存问题。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资源的持续开采,一些城市出现了“矿竭城衰”的现象。据统计,中国有典型的资源型城市60余座,其中有1/3处于资源衰竭的困境之中。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发现而立,随资源开采而盛,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自身留下了“累累伤痕”。资源枯竭随之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以采掘业为单一主导产业的衰退,导致大量闲置失业人员,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原来从事资源开采的职工难以适应其他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从产业上说,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更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矿业开采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威胁,而且给矿区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隐患。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对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同类型的资源城市,其对城市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如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城市,采矿遗弃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对城市生态平衡和生物繁衍,以及人类生存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旅游业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环保的旅游发展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改变资源型城市的形象,促进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1.发展旅游促进城市形象转型。资源型城市具有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原有城市功能属性,资源型城市已经树立原有资源城市形象,其发展旅游产业与当前游客心理承受不相适应,游客难以从当前状态转变过来,这样资源型城市中发展旅游产业必将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首先需要实施城市形象转型,通过设计积极的旅游形象,积极发展资源型城市旅游产品,改变原有资源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

2.发展旅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型城市旅游的发展属于非国有经济,其经济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属于引爆产业,可以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旅游经营者必须为游客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一体化的服务,必然相应发展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商业、工艺美术等行业,构成经济发展系统产业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参与,促使资源型城市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实现产业多元化,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发展旅游促进区域交流合作。旅游是游览观光的过程,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迅捷的信息,旅游本身就是国内外、区域间信息交汇的过程,是与外界其他区域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通过与其他综合型旅游城市进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旅游业,可以相互引进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起到互补互助技术革新的作用,还可以使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当地土特产、工艺品等商品因旅游者的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这样进一步引起良性循环,进而步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共同提高资源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稳定发展。

4.发展旅游提供居民就业机会。中国旅游及旅行业的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创造1 36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5 41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共6 700万个就业机会。到2013年就业年增长率达3.8%。提供的就业岗位除直面接触旅游者岗位外,如航空公司、餐馆、娱乐业等,还包括相关行业供应商类,如洗衣服务、食品供应等以及政府机构和钢铁制造类,如旅游业的制造和建设等。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存在比较严重的劳动力失业问题,因此,发展资源城市旅游,挖掘当地旅游资源,不仅能使自身就业人员增加,还能促进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增加,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

四、焦作市成功转型实证分析

焦作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多优势,焦作市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依托,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的运作管理机制,独特的区域自然资源,优美的城市形象成为游客赴焦作旅游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焦作市是在煤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旅游城市,它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主要得益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焦作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精焦作旅游业,制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旅游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及优良的发展环境。抓好城市建设和旅游宣传,完善服务标准,增强焦作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焦作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经给焦作市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他们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终于有了可以值得骄傲的厚报。一是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二是旅游业已成为焦作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焦作市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四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焦作的知名度,提高了城市品位,美化了城市形象。五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市人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变化。通过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市人民不仅对自身旅游资源认识了,而且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积极踊跃参与开发建设,推动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 刘金友.中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理论前沿,2000,(14):15-16.

篇11

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发展旅游经济也是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有力措施。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着加大的依赖,也有着对环境消耗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的问题。

1.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述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

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

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是一项对生态环境有着很大依赖程度的产业,当前我国各城市对于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视,关于二者协调发展的质量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将我国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国外的城市相比,可能存在的差距会更大,但代表我国城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还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翁钢民.鲁超.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0(03)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成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一部分,对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意义重大。江浙沪三省是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其中环太湖城市圈的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如今,在环太湖城市中,苏州、无锡的旅游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常州与湖州则处于成长期阶段,四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因此寻求环太湖城市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相关学者对环太湖旅游经济和协调发展的研究逐步深入。王锋等利用AHP对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进行计算与评估,得出该地区属于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的结论,并建议在此基础上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提升特色农业基地的旅游吸引力。徐艺在研究区域旅游非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利益协调,并建议将其贯彻于政府、企业、市场机制、协调机制等方面加以实现。

2 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

苏州、无锡、常州与湖州在地理位置上围绕太湖而居,历史文化相近,是我国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并且苏锡常湖四个城市之间的合作联系日益紧密,使得各个地区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资源分布与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致使环太湖四个城市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表1为20102012苏锡常湖四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及国内、入境游客接待情况。

环太湖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四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与国内外游客接待数量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四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区域发展并不平衡,近几年,苏州与无锡在发达的旅游业的基础上,其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知名度较高,每年吸引上千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地区的旅游总收入也已经增长至1000亿元以上。常州、湖州的旅游业发展则相对较弱,尤其是湖州,旅游收入较低,其接待的国内及入境的游客总数较少。因此,对环太湖城市圈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利用苏州、无锡发达的旅游经济带动常州与湖州的旅游业发展,共谋进步,加快旅游经济的区域—体化进程。

3 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化的原因

3.1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商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等基本要素的支持,而这些要素均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关。环太湖的四个城市中,苏州的经济发展实力最强,而湖州与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比之下,湖州较弱的经济发展能力间接地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无锡与常州则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旭与苏州还有一定的差距。苏州作为四个城市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

3.2 旅游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苏锡常湖四个城市旅游资源不均衡的分布是导致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化的原因之一。四个城市的A级景区总体数量上有着较大差异,并且从5A级、4A级景区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底,苏州与无锡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较多高质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常州处于中间水平,而湖州的旅游资源与苏州、元锡相比差距明显。因此,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环太湖四个城市旅游资源的不均匀分布,使各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区域差异化十分显著。

3.3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的差异

影响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与便捷通达的交通的地区,其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自然很高。虽然苏州、无锡、常州与湖州四个城市都是环太湖而立,但是苏州与无锡的地理位置更有优势。苏州与无锡靠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市,上海成熟、发达的旅游业可以变相拉动苏州和无锡的旅游经济发展;苏州、无锡、常州的交通主要依附沪宁高速与铁路,靠近港口,交通网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湖州的地理位置相比则不具备优势,交通便利程度不高,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逊色于苏锡常三个城市。

4 环太湖城市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统筹兼顾

实现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最佳的方式。苏锡常湖可以凭借靠近太湖的优越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与雄厚的物质基础,积极实施环太湖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全面考虑苏锡常湖四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态旅游规划。统筹环太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利益者,共同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转变依靠传统旅游资源的发展理念,大力提高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实现传统与非传统旅游资源的高度结合,走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道路。

4.2 发挥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

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引导能力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重视政府部门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苏锡常湖四个地区的政府应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协调与合作,制定有效的政府间协调发展机制,抛开行政体制的限制。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范、严格监管、合理的评估等措施,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日趋规范化、体制化、法制化。政府部门还应重视对各旅游景区游客的教育,增强游客对景区环境的保护意识,提升游客的综合素质。同时,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引进等工作都需要政府层层把关,以此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4.3 整合环太湖地区旅游资源,促进一体化发展

篇13

[2] R.K.Maikhuri; S.Nautiyal; K.S.Rao. Conversation policy-people conflicts: a case study from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a world heritage site), India[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1(2):326-364.

[3] C.Scott Shafer; J.Inglis. Influence of Social Biophysical, Barrier reefand managerial conditions on tourism experiences within the Great Area[J].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01,26(1):73-87.

[4]王淑华,张春.国内旅游循环经济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 2012, (3):73-87.

[5]李庆雷,李秋艳,明庆忠.中国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动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36- 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