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82

近年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及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各个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有选择地进行培育。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不难发现,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各有区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梯级式”的培养目标对于系统、全面地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立足学校教学特色,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其选取和设置是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小学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蕴含着较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家乡风景名胜的介绍等,不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此外,各中小学校应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地方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通过它不断生发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学校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在小学以及初中一、二年级,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这也不失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条道路。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还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协调者。因而,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各地中小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师培训:一是学习相关各级文件精神,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讨论相关课程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广大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真正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队伍。

二、集聚“家―社”教育力量

(一)引导家长共同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引起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各地中小学校要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及成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锁定在传统礼仪礼节及自立能力的养成上,突出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传统节庆日的熏陶功用,家长可以将传统道德、伦理、处事之法教给孩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

(二)以社会为天地,借助各类教育资源

1.引进来:鼓励传统文化传承者积极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的努力。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事象、传统的民间工艺正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为此,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通过他们亲身的讲述、演绎、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源起、如何保存至今的。

2.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中小学校可以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使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的主流渠道。

3.促交流:借助新媒体的教育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趋进步,互联网、手机、iPad等新媒体已渗透于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也应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校园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并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电子文本,拓宽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文化传承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教育力量,真正以学校为阵地,以社会为天地,以家庭为支撑,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殷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篇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职业学校要注重职校生的素质教育,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校生的渗透与浸润作用。在职业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职校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南疆职业学校中,职校生整体素质较低,职业素养不高,因此,在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随着中考制度逐渐转型,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因此,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为南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故而,引导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据统计,我院少数民族职校生所占比例在90%左右。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我院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少数民族职校生,总人数是250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少数民族职校生进行调查,总共设置了18个问题,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以及少数民族职校生对我院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评价、建议等方面的问题。本次调查问卷于2021年12月中旬开始,共发放250份问卷,有效回收241份,回收率为96%,并于2021年12月末完成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通过整理和分析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笔者发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语文课中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知识,65%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持不喜欢态度,21%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持一般的态度,只有14%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喜欢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知识。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与文言文知识。同时,通过对教师访谈,教师表示:在教授古诗词和文言文过程中,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不积极,一些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也表示教师教学内容复杂、难懂,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只有个别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会积极学习,跟上教师教学进度。78%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极少,基本没有实际用途。所以表示,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通过对教师访谈,教师表示:一些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哪些。大部分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不会主动庆祝传统节日。从而可以看出,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还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习停留在表面。这充分说明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接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不强。充分表明,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没有认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途径、方法单一

86%的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主要依靠学校教师教授,以及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接受熏陶。而在学校教学中,因为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接受能力弱,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一般会跳过古诗词、传统经典篇目的教学内容。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很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大部分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表示,教师讲授有关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太多,教学方式单一,与现实联系较少,缺乏实用性、趣味性。大多数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多种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熏陶渗透教育活动,不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的教学内容、陈旧的教学理念、被动的学习方法等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提升学习传统文化能力

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想要学习和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就要具备较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一是我院语文教师和普通话教师主要承担我院少数民族职校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的任务。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侧重语文课、普通话课、思政课,基本每学期的课程中都设置了语文课、普通话课,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少数民族职校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同时,精选教学内容,尽量选择一些少数民族职校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方面,不只是一味地灌输式讲述,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才是关键,此外可以创新引进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学院计划2022年3月开始,让每位教师进行包班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督促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加深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根据之前研究,一方面职业教育客观因素的影响偏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增强南疆少数民族职校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心,就要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营造人人参与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公共区域、图书馆等学生集中区域放置孔子的塑像;在校园以及教学楼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标语,在教学楼墙面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的画像及简介,如韩愈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二是明确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责任,同时教师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刻把握内涵和精髓,全面深入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职校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

(三)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是开展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有利于少数民族职校生拓宽视野,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少数民族职校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地区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柯柯牙纪念馆等反映历史、蕴含文化的场馆。二是系统化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职校生塑造良好的品德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从2020年8月搬至新校区,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楼的楼道里,随处可见张贴伟人事迹、名人照片、名人名言等,在教室内,专门设计了文化墙建设和黑板报,每周都会更新。少数民族职校生根据每周教育主题,创新性设计和制作黑板报、手抄报,进一步优化各类宣传板报,都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包括乐器、舞蹈等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三是学院教师要做好宣传,给少数民族职校生讲解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习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等。

篇3

为什么一小部分国人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垃圾,不讲秩序,不守规范?我个人浅显地认为,是这些人不习圣贤之道,不遵圣贤之训,不守规矩,不遵规则。《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修身的,没有修身,就没有齐家;没有齐家,就没有治国,更谈不上平天下。

同志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我认为,学校的“立德树人”工程应把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并把修己以敬、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摆在“德”的首位。在此基础上,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师德师风就是无形的榜样。像湖南省双峰县梓门桥镇中心学校每周周前会上都安排了十分钟的教师传统文化学习时间。我们有序学习了《大学》《中庸》等古文化书籍,并组织观看《百家讲坛・中华孝道》等视频,给了所有老师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我们更要求学校领导、老师把传统文化精髓贯彻到工作、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要求教师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充分理解学校校训“感恩、责任、拼搏、梦想”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学习和熏陶中,老师们都有一颗感恩之心、仁慈之心、关爱之心。

篇4

然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一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人立即联想到汗牛充栋的古书和繁文缛节,很多人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为讲“四书五经”。“五四”运动以来,往往有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误解,认为它是封建落后的一套;也有人认为当今科技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育家斯霞曾经道出担忧“今天的青少年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知道得太少”,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毋庸置疑,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亟待重建。那么,如何重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十大对策:

一是要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所谓国家意义,是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其中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民族的延续、国家的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国家意义和民族利益;所谓教育价值,是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它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与科学技术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要研究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虽有对精华的诸多肯定,但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进行理性的清算,以求厘清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前进的阻碍。肯定与清算的目的都不是为了简单地继承或割裂,而是为了把在事实上割不断的传统文化加以梳理之后,择其优者加以有效的延续,并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

三是要正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国文化演变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思想碰撞与激荡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与异质文化急速发展的氛围中进行的,那些来自域外的种种文化形态与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文化的既有体系,形成鉴别民族文化中精英与糟粕的不可回避的参照。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决然不可能是一种凝固的形态,而必然是包涵着不同观念的对峙,不同表现形态的比照,不同感受和理解的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变得更加富于青春活力,而不是沦落为行将衰亡的思想老人。

四是要探究人才成长规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人才需要有优良的综合素质,这不仅表现在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还必须要有丰富的世界历史文化知识。中国虽然有世界上没有的长城,但中国不可能在世界之外,祖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显得尤其重要。要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染,又同时形成自觉的批判精神。既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智慧的养育,又不断开启现代人的新型思辨。既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在艺术表达上的审美优长,又时刻以动态的审美眼光形成新的感悟,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培养新人的过程。

五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处世之道对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大有启迪。如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是“和”,“和”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与处世哲学。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是为了“和”,“和而不同”,,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更是为了“和”。“和”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有利于公民的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六是注意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目前,对未成年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家庭在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中缺位,学校教育在这方面避重就轻,社会则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经费不足、传统读物晦涩难懂等问题。应当重视对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引起未成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七是大力保护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汉语是我们的第二母亲。在中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中,特别是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要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就得大力保护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我国,学外语已成风潮,从小学就要开设英语课。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能否准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却存在不少问题。社会上有一种倾向,以能讲外文为荣,其实更应该以能准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更光荣。

八是重视基础文科的建设。在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中,经济、法律等应用文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文史哲等基础文科的作用体现在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上,主要在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它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除了要加强基础文科外,还应该转变观念,不能用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看待基础文科。虽然这些学科不需要太多的人来专门研究,但对国民文化素质的教育与提高非常重要。建议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要借鉴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的经验。20世纪以来,西方也大有以科学教育取代人文教育的一统之势,然而片面强调科学教育并没有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于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大学出现了一股人文教育“复归”的潮流。在大学发展战略上,更新教育理念,依靠教育的力量强力推进人文教育的“复归”;在课程结构上,加大了人文课程的比重。

九是呈现方式多样,教育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学校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弘扬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学校德育常规工作中,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和渗透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可以出版贴近生活的读本、挂图,通过公益广告、专题片、专题网站或网站中开设专题栏目、开设电视专题频道,开展专题活动(包括汉字德育、古典诵读、读书会等),修订学生守则等途径和方式,营造教育氛围,呈现方式多样,力求让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社会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篇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浑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人类宝贵财富,它在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礼义廉耻,仁德善孝”是其核心内容。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认为“礼义廉耻”是人立本的根基,是为学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国家就失去了立国之基;国将大乱而招致灭亡。因此,他认为,要保持国家不亡,就要让社会全体成员保有礼义廉耻以使社会道德不沦丧。为此必须重视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为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他主张开展全面社会教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净化人的心灵,洗炼人格修养,是人的心灵永远处于澄清真实的状态,不为庸俗、低级丑恶的思想玷污,进而能主动排除有违传统文化,及阻碍社会发张的可耻思想的干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为此,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目前教育部正在启动修订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之中,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适时启动。同时,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在高等教育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在教育内容上,《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人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经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健全人格。在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舒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从源头上净化民心民风,培育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间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周秦到清中叶这三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创造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自古至清晚期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每一个成员与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单位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发动和各个机关单位,把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群策群励,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储存器,蕴含丰富知识。当然也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的宝库,它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自主也可与社会沟通,为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充分条件,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长期坚持下去。其次,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浓厚,拥有一批对传统文化学有专长的专家教授队伍等优势。

1.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内容广泛,种类齐全。既包含文史哲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也包含数理化、生物、天文等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也包含外国的文化,构成了高校文献信息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充分满足高校师生以及社会成员学习创新文化的需要。

2.拥有系统性和多元性的丰富馆藏。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且在引进书刊,资料时视野开阔,资料先进。由于读书层次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不同,因而,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传统文化书籍层次不同,种类各异,数量丰富,足以满足全校师生及各种社会成员学习传统文化之需。3.良好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高等学校,经过新建改建工程,使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宁静、优雅、舒适,更宜与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馆方为重视读书并爱读书的人提供宽裕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们潜心钻研学问及互相交流,大有益于人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4.拥有一支客观的专业队伍。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数量大、质量较高的专业队伍,经过长期工作实践及不断学习有关知识,他们文化及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可以较好地帮助读者使用检索工具,使读者能更深入、更迅速准确地查阅所需内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为了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不同层次的讲座、读书演讲、专家专题讲座,以及开展论坛等活动,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充分释放出正能量。

三、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以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来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进行。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全方位的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诸如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博客、QQ群、微信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组合字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讲座、演讲比赛、好书推荐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以助推其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广大读者、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可以有选择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及千古不朽的警句写成条幅张贴在图书馆阅览室及学生自习室的墙壁上,亦可将相关座右铭置于学生阅读桌上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知识铭刻在读者脑海中,经久不忘。

2.高校图书馆应与社会各界互动,来助推全民的传统文化学习。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现代化的阅读设施,且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并拥有一批有着一定造诣的专业人才,这些条件都令人刮目相看,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慕名前来就读,产生令人瞩目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与有关政府部门,宣传媒体,教育机构,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各界加强互动、沟通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发挥自身的优势。

3.通过向社会开放,助推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相对来说却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而不为社会人士了解,这对图书资源实在是一个不应该浪费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高校图书资源的社会认知度。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无论是对于学校师生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全体成员,要积极努力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正能量。

作者:佟潇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篇6

G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于萌童,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成型期, 也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如何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学之中,成为我们幼儿教育从业者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五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都有一个年代久远,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故事,同时也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传递给幼儿热爱生活、讲礼仪、重情义、报效祖国和人民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路不拾遗”等等许许多多的典故和名句,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活动素材,对指导幼儿做人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许多有突出成就的外籍华人,华侨巨子们为什么放弃豪华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丰厚的待遇,一心要回到生他养他的中华大地,喝上一口家乡水,吃上一口家乡饭,听上几段家乡戏,过过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尽心效力呢?究其根源,他们要寻的是一种民族,民俗的情结。而这情结,是他们的父母,师长在他们极小的时候就已打好,深深埋在他们记忆和情感的最底层,而且在不断发芽,生长,任何外来的力量无法遏制得了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为教育下一代服务,不失为教育者的明智之举。它对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培养幼儿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身心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璀璨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一直绽放光芒,所以后世的人很尊敬它,称它为“经典”,像《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就是这样的经典。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幼儿是在环境中学习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诵读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包含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是通过物品的摆设、墙饰和一些辅助教材来实现的。例如:在区角中增加国学经典作品的读物;墙饰上布置一些《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图片、名句;张贴古诗文的图画等等,让幼儿置身于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精神环境的创设上也不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不断累积。经典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读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成长的需要,是一种习惯。只要按计划,每天早晚读一段,坚持下去就行了。可以利用早晨来园、中午进餐前、下午离园前等不同时段,带领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集体诵读。幼儿长期坚持诵读,有利于积累知识,诵读过程中书声琅琅、情绪昂扬、也营造出了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激发培养了幼儿对经典诗文学习的兴趣,使幼儿沉浸在浓浓的经典氛围中。

四、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长学校课程,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寻根去亲近传统文化

篇7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指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令人满意,仍存在如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及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日益增多。但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多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二、小W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德艺双修的特性将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它是固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中流砥柱。

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1. 明确方向,去芜存精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其中小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培育和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要精心筛选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中华精神和现代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立德”为方向,在诵读经典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等多个角度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 内容分明,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能只限于读、背和说教,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由浅入深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引领学生去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3. 注重传承,着眼未来

优秀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公民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塑造出既具有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

4. 既要会学,更重会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培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如此才能达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1. 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的外显形式,也是特色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古典蕴味,寓传统文化于极富内涵的校园环境之中,让优美的环境承载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比如以礼、孝、仁、智、信、义等为主题;以名言名句、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为内容;以宣传栏、书画作品、文化墙、楹联牌匾等为形式分别在学校各区域进行文化布置;等等。这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与课程体系建构结合

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如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书法课、经典阅读课等。还可以考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体、美、品德等课程进行整合,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3. 与文化实践活动结合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比如举办民俗节、风筝节、剪纸节、武术节、粽子节、月饼节、陶艺节、朗诵节、书法节、美术节等;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琴棋书画才艺比赛等,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孩子之心、外显于孩子之行。

4. 与学生特长培养结合

开展特色班级建设活动,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家长意愿,在琴、棋、书、画、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中,选取一两项作为本班特色建设项目,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培训学习,形成“班班有特色”;同时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苗子,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形成“社团满校园”的良好局面。

5. 与师资力量培训结合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以特色建设为指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分层提出要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座谈交流、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各个层面去解读、揭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搭建培养全校高素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平台。

6. 与教育实践创新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拘泥诵读等常规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努力开创新的举措和新的形式。如以历史典故为脚本,创新编排舞台剧,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一年级新生中举行开笔礼,参与活动学生统一着汉服,行古礼,完成一系列庄严隆重的仪式,作为人生历程重要时期的纪念;编排活动操,将经典与课间操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等。

7. 与学生综合评价结合

要保持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建立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建立三阶六段九级的优秀传统文化评价体系,三段分为“小学士”“小硕士”及“小博士”,分别对应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应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六段分别对应一至六年级内容,并将每个学年的内容分为九个级别,学生完成相应级别的学习,学校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励,用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8. 与家长学校工作结合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提倡亲子诵读,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措施

1. 思想落实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认真学习,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 组织落实

建立二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网络,做到层层落实、分工负责。

一级网络: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制订有关规划、方案、制度等;负责相关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宣传报道等工作,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合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级网络:组建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抽调优秀语文教师专职负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工作,负责指导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班级活动等。

3. 内容落实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普及是指学生全员参与;提高是指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借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4. 阵地落实

课堂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把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学校利用课堂主阵地进行相关教育;全力打造好“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及校园、班级文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板报等的阵地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要充分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5. 经费落实

学校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人员培训、材料购买等,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扎实开展。

总体来说,我国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今后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路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塘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6.

篇8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留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例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 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 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篇9

一、高职语文融入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十分广泛,尤其是学生喜爱的影视产品,由于诸多作品对于原著的改变过大,促使学生对原著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产生严重偏差,渗透进高职语文的传统文化,需要将历史以及神话故事等进行全面还原,引导学生感受最真实的文化氛围,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促进学生建立高雅的兴趣爱好,远离低俗缺少意蕴的艺术氛围。在优秀的文化陶冶下,学生会形成骄傲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在未来发展中这些学生会成为祖国建设的主要支撑。

(二)对学生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现阶段,诸多的价值观念入侵,外来的文化思想在不断地对我国的学生造成影响,使许多思想价值观念未完全建立的学生,向着错误的方向进行发展,学生只会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将外来诸多的不良文化引以为豪,忘却中华优秀的美德,许多优秀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三)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与追求,在学生时代,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希望在社会中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得到充足的回报,实现人生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后,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高贵品格,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展望未来发展,明确自身的定位,建立合理的理想目标,在不断进取的同时,让前进道路变得平稳,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有助于激发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学生

如果对学习有兴趣就不用时时督促,会带着兴趣完成自主学习,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文化就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优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岁月积淀下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课本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就提高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只要有一位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就会逐渐带动身边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会由个人扩大到整个集体。学生只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有探索传统文化的欲望,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推动力,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成为高素质人才。传统文化,古来经典,名人传记都在告诉学生各种生活和学习的道理,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引领其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自己身为华夏儿女而骄傲。

二、高职语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依旧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分数”为主,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所以缺少传统文化的渗透,甚至从根本思想上就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度,以至于学生也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特别薄弱。对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实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但传统文化的培养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面临教学压力的增加,时间和物资的大量的投入等情况时,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就停下了脚步。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恢复传统文化,并为此投入了许多教育滋养,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完善。但是在资源大肆投入下,却依旧将传统文化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没有亲身体会过传统文化的氛围,只是一味的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传统文化输出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法让学生真正热爱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的具体措施

以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优秀的传统文化渗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对课程的设置价值较高,为了可以更好的在课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里更好的实施下去,并且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高职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从而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人才,因此对于社会上所需的人才,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按照人才的需求,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另外,高职语文教师自己本身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素质培养,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所具备的应用价值,只有自身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程当中,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渗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并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因为大多数的传统文化内容历史久远,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高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增添传统文化知识,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直观的展示出传统文化内容,并进行知识拓展,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出更多相关知识,如《出师表》,通过文章能够迁移出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传统知识,将零散的知识与文章背景结合,这样丰富知识、拓展内容的基础上更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渗入到语文课堂的要求。

(二)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学习

诸多的文学作品,是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历史的积累。将这些文学作品应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习优秀作品,认知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还可以吸取到其中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实际的高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应只将文字和语言教授给学生,还要引领学生了解到文章中更加深层次的意境,充分分析认知到文学作品中含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内容,并让学生加深文化印象,研究古人优秀美德与精神,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学习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延续,同时,使学生在文化中得到更高的精神能量。

(三)应用经典传统文化,建立学生品格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分析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并将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展,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再受教材的制约,而是同样的知识点,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方式来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外,还要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阅读,了解更多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中古人具备的优秀品格,借鉴古人的优秀思想与为人品格。通常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在历史的淘汰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优秀文化所含有的保家卫国,驱除鞑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前也是值得学习与借鉴。针对这些优秀文化素养的文学诗句与作品,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诸多伟人的优秀品质,并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品格。为强化学生的品格建立,教师应时刻引领学生学习经典传统文化[2]。

(四)创新高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对于语文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无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情况,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不应仅用口述的传授方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文化重点充分的提出取出来,并进行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点,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声音视觉等多重感染下,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还需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技术专业人才,而是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全面型人才,仅仅拥有着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更多的往往是品质较高的人员,当今社会中普遍认为技能可以慢慢学习,而品质无法重新树立。因此,在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念的高职学习时期,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精神品质培养,让学生在全面进步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品质,以此来帮助学生有着更高的社会竞争力。此外,学生是未来发展建设的主要支撑点,必须了解传统文化,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将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先充分了解教材中的深层次内容,其次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与未来的进步方向,最后在实际教学当中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运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重要精神,促使高职语文教学在愉悦的环境中,传授给学生重要的传统文化。

(五)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素质

实践活动主要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了解中华传统节日,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有着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与纪念价值,传统节日反应着从古至今的人们生活信仰,是传统文化主要部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学作品更加繁多。不过现阶段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大部分节日正慢慢消失,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让一部分学生丧失民族自信,对中华传统节日不甚了解,却对西方的文化节日侃侃而谈,导致学生更加愿意去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等。其中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传统节日的不重视。教师应将中华传统节日向学生详细讲解,院校对节日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节日当中,增加民族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学生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习俗。由于我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而且,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各个民族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中华文化。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十分贵重的精神财富,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满族的狩猎大会,以及赛龙舟大会等,都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了解少数民族习惯,在院校中定期举行相关的文化活动,尊重文化习俗。最后,应传承优秀的礼仪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华文化十分注重礼仪,留下许多礼仪文化,其中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并制定了相关准则,促使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对礼仪意识极度缺乏,在教学当中也缺少相关的知识介绍,致使学生娇生惯养,不懂道理,在进入社会中,极易触及法律底线。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传统礼仪进行讲解,促使礼仪文化进行传承,在步入社会后,学生能够尊老爱幼,谦恭待人,进而建设文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3]。此外,还要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目前,各种思想文化争相斗艳,面对其他文化的影响,一定要建立民族自信。在高职语文授课中就应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授工作,将诸多的文学作品以及创作背景引入到课堂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将其传承下去,同时,让学生了解今天的繁荣来之不易,在诸多困难的时期,几代人不畏困难建立起现阶段的生活,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从容的观看外来文化,并为成为中华民族而骄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文化传承十分重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传承优秀文化内涵,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祖国建设奉献出力量。学校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内容相结合,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历经岁月沉淀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2).

篇10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学术、制度礼俗、科学技术、实物古迹、书法绘画、医学武术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之中不乏“追韩逐美”之辈,他们看韩剧、穿韩装、过圣诞节、学习国外礼仪……,对于外来文化津津乐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甚至鄙视,不知何谓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中庸贵和之道不明就里,对忠贞守信、仁义孝悌的典故更是难以言状,特别是对古代圣贤、名人轶事、经典名著、书法绘画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因此,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和朴素道德思想,增强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教学无可厚非地肩负着这一艰巨的任务,它融知识与道理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载体和最佳资源。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内容包涵了哲学思想、自然事理、社会伦理、民族意识等,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有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审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曾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运作乏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职院校以学制短、专业课程要求高、实践教学比重大等为由,挤占大学语文课时,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它开设成为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程,学时安排不固定,时开时停,随意性较大;在师资、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也较为混乱。由此,大学语文渐渐丧失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搁浅。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职院校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尽快成“名”成“家”。要与时俱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改变传统的纯文本授课方式,选定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分成“模块”,例如在文言文教学单元,除了教学本身的目标、任务和知识点以外,还可融入历史人物、社会风俗、地理人情、哲学思想等小的模块,组织设计好“每一次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项目或单元,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讨论、鉴赏、比较、研究、专题报告、讲座等方法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调动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

(二)编写适用教材和讲义,强化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要拓宽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过渡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就要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语言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在编写讲义和教材时,要废除以选用教材为样本而编写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课程体系为唯一依据的教材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讲义,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可融入演讲(辩论)技巧、口才训练、职业道德、民俗文化鉴赏等技能培养的内容,增强文学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强化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对应的专业人、岗位人,并为其接受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三)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仅以一张试卷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取缔原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学生技能的掌握、兴趣的保护与激发、求知欲的满足、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化为评价标准,形成涵盖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指标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价,体现过程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论文与答辩相结合、论文写作与阅读能力考查、口语表达能力考查等形式,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现代文明同步,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交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人格尊严,确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怀庆 关于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吴晓燕 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0期

[3]乔守春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天津电大学报》.2011年第1期

篇11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44 ― 02

强调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调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教育氛围。

一、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全民教育的重大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浑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人类宝贵财富,它在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礼义廉耻,仁德善孝”是其核心内容。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认为“礼义廉耻”是人立本的根基,是为学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国家就失去了立国之基;国将大乱而招致灭亡。因此,他认为,要保持国家不亡,就要让社会全体成员保有礼义廉耻以使社会道德不沦丧。为此必须重视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为构建良好的社风气,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他主张开展全面社会教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净化人的心灵,洗炼人格修养,是人的心灵永远处于澄清真实的状态,不为庸俗、低级丑恶的思想玷污,进而能主动排除有违传统文化,及阻碍社会发张的可耻思想的干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为此,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目前教育部正在启动修订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之中,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适时启动。同时,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在高等教育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在教育内容上,《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人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经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健全人格。在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舒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从源头上净化民心民风,培育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间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周秦到清中叶这三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创造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自古至清晚期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每一个成员与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单位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发动和各个机关单位,把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群策群励,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储存器,蕴含丰富知识。当然也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的宝库,它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自主也可与社会沟通,为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充分条件,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长期坚持下去。其次,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浓厚,拥有一批对传统文化学有专长的专家教授队伍等优势。

1.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内容广泛,种类齐全。既包含文史哲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也包含数理化、生物、天文等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也包含外国的文化,构成了高校文献信息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充分满足高校师生以及社会成员学习创新文化的需要。

2.拥有系统性和多元性的丰富馆藏。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且在引进书刊,资料时视野开阔,资料先进。由于读书层次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不同,因而,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传统文化书籍层次不同,种类各异,数量丰富,足以满足全校师生及各种社会成员学习传统文化之需。

3.良好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高等学校,经过新建改建工程,使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宁静、优雅、舒适,更宜与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馆方为重视读书并爱读书的人提供宽裕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们潜心钻研学问及互相交流,大有益于人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4.拥有一支客观的专业队伍。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数量大、质量较高的专业队伍,经过长期工作实践及不断学习有关知识,他们文化及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可以较好地帮助读者使用检索工具,使读者能更深入、更迅速准确地查阅所需内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为了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不同层次的讲座、读书演讲、专家专题讲座,以及开展论坛等活动,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充分释放出正能量。

三、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以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来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进行。

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全方位的宣鞔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诸如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博客、QQ群、微信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组合字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讲座、演讲比赛、好书推荐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以助推其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广大读者、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可以有选择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及千古不朽的警句写成条幅张贴在图书馆阅览室及学生自习室的墙壁上,亦可将相关座右铭置于学生阅读桌上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知识铭刻在读者脑海中,经久不忘。

2.高校图书馆应与社会各界互动,来助推全民的传统文化学习。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现代化的阅读设施,且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并拥有一批有着一定造诣的专业人才,这些条件都令人刮目相看,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慕名前来就读,产生令人瞩目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与有关政府部门,宣传媒体,教育机构,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各界加强互动、沟通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发挥自身的优势。

3.通过向社会开放,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相对来说却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而不为社会人士了解,这对图书资源实在是一个不应该浪费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高校图书资源的社会认知度。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无论是对于学校师生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全体成员,要积极努力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篇12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许多正确的思想意识,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优秀文化中有很多历史的缩影,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群体,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富有朝气,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行为,而大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的璀璨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具备先进的时代意识和社会主义需要的精神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2.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

当前,由于社会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一些不良的思想也渗透到其中,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侵蚀,出现了很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及心态浮躁的现象,这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的教育,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中,让丰富的民族精神打造学生优良的品格、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明辨是非,坚持自己的思想政治立场,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二、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

1.以课堂为主要阵地,通过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对于大学教学而言,最主要的教育阵地还是课堂教学,因此,利用好教学课堂,发挥教学课堂的优势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要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具有完整性和规范性。比如可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对其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章节进行集中细致地讲解。第二,开设《论语》《道德经》《孟子》《中国历史文化》《唐宋词诗词鉴赏》等经典著作为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真正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夯实学生的思想基础,加强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2.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持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 校园氛围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同时,校园氛围始终以某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所以,在大学校园中创造一种古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有效地构建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3.以实践为目标,实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就要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但是只是理论上的教学只能够实现“知”的教学目标,而要想达到“行”的目标,还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实践。比如,学生在学习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一句名言时,就要鼓励或是带动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乐于助人,传递正能量。同时,可以合理地利用红色爱国主义基地,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行列,让学生进一步地体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我国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以传统文化武装学生,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篇13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09-02收稿日期:2016-01-26

作者简介:史佳楠(198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科员,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学、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有生力量,更应在对精髓文化的弘扬发展、继往开来中担当重任。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和文化素养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才能让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培养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品质的一部分。而要做好以上“六进”,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厚重积淀,是历经无数次去粗取精的文化精髓的载体,代表着民族和国家以往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代表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贯彻不能只靠抽象的宣讲,要以更生动、具象化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高校,以“六进”为抓手的教育模式基本已经覆盖了高校教育的全部途径,但在这些途径上要走得稳、走得好,就要求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灵活应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一所艺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育人手法,比如,以美育带德育、以创业教育带动德育等,将德育这一抽象概念灵活地落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德育内容认知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参照德育的实施办法,本文就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校园的实施方式。

一、在“进教材、进课堂”上应以做为主,图文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是有利于青少年教育培养的举措,但所谓“进教材”不应只是单单占几个版面,印多少内容进去,而是要思考如何真正地融入教材,融入教学。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出发,概念讲述式的教育早已为学生们所排斥,他们更喜欢新颖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在教材编制方面,应多考虑图文并茂,不妨大胆编制相关课堂游戏、知识竞赛,或者以寓言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更易接受,且记忆更牢固。还可以充分借鉴儿童图书的优势,在教材中加入剪纸、猜谜、涂色、连线等内容,让学生先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采用了以美育带德育的方式,充分地集合了艺术类大学生乐于审美、擅于审美的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和谐”“友爱”“正能量”的真谛蕴含于美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创作艺术品,品味到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道德价值理念。与此同时,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还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添加有代表性的古典故事,不仅传递了传统文化之美,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蕴含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涵,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在“进课外、进网络”上应互动为主,体验为辅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研究过程中,还要重视对“进课外、进网络”层面的研究。具体来说,在校园中,虽然进行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但是,在课外时间、网络平台上,仍然可以拥有多样化的途径,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教育培养的结合,发挥出德育的应有作用。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现整合创新,并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本文进行研究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以艺术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学生在课余生活比较重视对于自己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爱好也集中在摄影等艺术类活动上。基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就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摄影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展”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大学生群体所擅长和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高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大学生群体课余活动的有机结合。

除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外,还可以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数据的统计技术,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平台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而高效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艺术生浏览的网站主要包括“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豆瓣”等。其中,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开通了微信功能,在微信中,也有着专门的讨论组功能以及建立公众号平台的功能,基于微信应用的这些功能,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过程中,采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平台”“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价值观念和文化知识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时代高效的沟通功能,进而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目标。

综合起来看,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为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现代大学生群体思维主体意识的变化,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过程、学生爱好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思维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力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对高校学生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邀请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集大成者进行宣讲和讲座,吸引大学生群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普及效率的提升。

三、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上要以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针对性,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高等教育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建设与评价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构建高校人才队伍过程。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大学生群体可以充分自由地享有校园文化的成果,这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保证大学生群体综合全面地发展。例如,可以建立教师队伍再培训体系,督促高校教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及时对思想政治管理队伍、教师队伍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保证高校师资队伍可以满足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需要。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教学评价体系要充分引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为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目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大学生群体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校园网系统,学生可以给当学年的授课教师打分,分数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为了促进大学生群体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督促教师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评教系统中加入弘扬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项,并设置其为必选,提高所占分值,那么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地获得保障,进而将陶冶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和情操建立长效机制,为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校园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院校作为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要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于澍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必要性科技信息,2010,(19).

王润民思政工作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广东科技,2012,(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