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

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69-01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 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2.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3. 保护易感人群。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4. 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二 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2)事件基本概况:包括发生疫情的类型、性质、时间、地点,疫情发生发展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和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意见,当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6)记录人姓名、接报时间。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与使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种相关的传染病疫苗,执行职务时穿着防护服装,建立实施操作时的隔离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体格检查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因此现场调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卫生和保护,预防感染。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 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 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

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家庭医学追踪观察,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触者进行监测,根据暴发传染病的特性和相应疫苗的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传染病防病知识和措施的宣传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对疾病流行的认识,预防疾病继续发生和传播。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 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考文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7(5): 79-80.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相关预防策略及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性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儿童,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预防管理,观察组儿童在常规预防管理的基础之上接受综合性预防管理,对两组儿童预防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预防和管理,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9.52%,对照组儿童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61.90,显然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结论:通过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进行综合的预防和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策略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1]。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

1.2.2 观察组

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

(1)增强体质加强锻炼,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为儿童提供更好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不断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避免发生营养不良,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

(4)预防疾病,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净化空气。在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

(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1.3 观察指标

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具体情况可见表 1 。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本组试验中,给予对照组儿童常规预防和管理,给予观察组儿童综合预防和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丽娜. 浅析猪呼吸道疾病预防和控制[J]. 北方牧业,2009,11(18):18-19.

篇3

1小儿哮喘临床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儿科中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等。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效果不好;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控制小儿哮喘已经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1] 为了观察小儿哮喘的临床症状。对在我院自2011 年l2月至2013 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这些患者中男孩30 例,女孩23 例,患者的年龄在19-54 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这些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了,肝肾及心血管功能严重损害患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患者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包括常规应用抗生素,补液,抗过敏及激素治疗,必要时行氧驱动雾化吸入;实验组2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根据患儿哮喘性质,分别采用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及六安煎等治疗; 疗程均为2周。[2]

1.1.3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儿童支气管哮喘分为四个等级即: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童支气管哮喘总有效例数为患儿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1.4 统计学处理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1.2 结果: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单纯的西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并且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92.59%;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喘息、咳嗽及咳痰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肺部哮鸣音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讨论:小儿哮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儿呼吸困难、咳嗽,且肺部能够听见哮鸣音,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医学界认为小儿哮喘可能与小儿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当小儿气道受到感染时,病菌能够诱发、甚至加剧支气管高反应性,为哮喘病的形成营造了基础因素,且由于这种疾病多为儿童,他们免疫功能还不够健全,导致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中医认为小儿哮喘属喘证,这种疾病在儿童体内会有胶固之痰内伏,如遭受外邪,痰随气升,痰气相搏,壅阻气道,肺气郁闭于是喘促气鸣,发为哮喘。[3]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4]。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2.1 资料与方法

2.1.1 基本资料: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2.1.2 方法: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实验组: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1)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4)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2.1.3 观察指标: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2.1.4 统计学分析: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

2.2 结果: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

2.3 讨论: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30-01

1 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分析

呼吸系统慢阻肺疾病的病发,与患者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烟尘以及化学物质微粒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慢阻肺疾病病发的过程中,患者通过呼吸向机体内部带入大量的刺激性物质,会直接导致肺泡炎症。在肺泡炎症的影响下,机体内部的白细胞会大量聚集到肺部炎症区域,并对导致肺部炎症的抗原释放大量蛋白酶。而蛋白酶在作用于抗原的同时,也会对机体肺泡壁的结缔组织构成威胁,结缔组织中细胞壁的损坏,使得患者呼吸吸入的有害物质直接渗透到纤毛细胞中,从而导致肺部防御功能的严重损伤,患者的慢阻肺病症也会进一步加重。此外,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病理特征还表现在机体抗胰蛋白酶的作用中。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体内可能会因遗传因子表达不完全而无法产生抗胰蛋白酶,从而导致其在中年时期患有慢阻肺呼吸系统疾病。

2 呼吸系统慢阻肺症状表现分析

患有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慢性咳嗽。作为该病症状的主要表现形式,慢性咳嗽通常在清晨较为严重,夜间表现则相对不明显。随着咳嗽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在整日都有咳嗽症状,少数患慢阻肺疾病但不发生咳嗽的患者,其肺呼吸过程中也会感到气流明显受限。患者长期的慢性咳嗽,会逐渐导致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患病早期,这类病症的表现尚不明显,而到了后期,病症会明显加重,甚至可能引起喘息等症状。

3 呼吸系统慢阻肺预防方法探究

3.1控制生活节律

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形成是患者生活劳累过度的表现。生活中因工作劳心,劳力过度或大量吸烟,都会直接对呼吸系统构成损害,进而引发慢肺阻。为了更为有效的控制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发生,必须强调生活与工作的节律性,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使机体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适当休息,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保证运动量,从而增强体制,并实现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3.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作为慢肺阻的直接致病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在疾病预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慢阻肺疾病患者的抵抗力普遍较低,因此在一旦受到寒冷环境的影响,其上呼吸道中的结缔粘膜组织和血管就会迅速收缩,血管的收缩直接导致了呼吸道供血不足,从而降低了上呼吸道的抵抗力,患者呼吸所携带的大量病菌便会侵入粘膜组织中,进而产生毒素引发上呼吸道疾病。为了更为有效的防止慢阻肺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时刻防止其受凉,避免受凉引起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在气温低或雨雪天气不应外出,并尽量避免到人流量较大的公用场合,从而防止病菌的感染。

3.3增强呼吸锻炼并接种疫苗

作为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锻炼也是预防慢阻肺的重要方法。在呼吸锻炼中,患者要保持仰卧姿势,在吸气的同时提肛收腹,通过增大腹腔内部压力,使腹腔血管阻力逐渐增大,从而实现胸腔的有效减压。坚持呼吸锻炼,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增强肺部支气管中动脉的供血能力,从而促进肺部呼吸动力的增强,在治疗慢肺阻疾病的同时,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呼吸调节作用。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慢肺阻疾病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多数呼吸系统慢肺阻是由于感冒诱发的,因此在感冒患者中接种卡接菌多糖核酸或肺炎链球菌疫苗等疫苗,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机体内部的抗体活性,使机体能够在并病菌入侵的同时,释放充足的抗体杀灭病菌,保持呼吸系统的抵抗力和免疫性,此外,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肺炎链球菌疫苗也可以和流感疫苗同时接种,使患者在治疗感冒的同时提高呼吸系统免疫性,从而更为有效的增强机体对于呼吸系统病菌的抵抗力,实现呼吸系统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结语:在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的研究中,由于该病症病情的发展与肺部吸入空气质量直接相关,因此为了实现对慢阻肺病症的有效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管理,患者也要注重对呼吸环境的要求,并在不同的呼吸环境中开展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不良烟气或粉尘引发慢阻肺病,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明敏,刘浩.浅析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预防与保障[J].贵州都市报数字报.2012(11):17-30

篇5

中图分类号:S8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86-1

0 前言

重庆市荣昌县位于重庆西大门,以“荣昌猪”著名,是中国畜牧科技城所在地,辖区内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和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及重庆市种猪场,每两年一届的“畜牧兽医高峰论坛及畜牧产品新产品博览会”在这里举行,有全国最大的畜牧产品、原料交易市场,有兽药GMP企业10家,饲料生产企业100余家。生猪生产产值占农业收入的66.7%。常年母猪存栏量15万头左右,外销仔猪200万头,遍及全国除台湾以外的各地。仔猪外运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作者从事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20余年,总结出了仔猪长途运输中存在的应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现报告如下。

1 运输应激综合征的概念

仔猪长途运输应激综合征是由于仔猪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晕车、高湿、高温或寒冷、挤压、踩踏、饥饿、缺水、高原气候缺氧等作用下应激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防御性综合反应,常导致畜体抵抗力下降,诱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

2 临床症状

病初期仔猪表现出神态激动,恐惧,对人、声音十分敏感;肌肉和尾巴震颤,被毛逆立,食欲减退;体温41.5℃以上,打冷颤;呼吸急促、喘气,有的口吐白沫;皮肤局部充血,黏膜发绀,病后期体温下降到38℃以下,耳鼻及四肢发冷,不食,发抖,站立尖叫,重者耳尖、蹄端淤血发紫,驱赶时,症状加重,个别病猪很快死亡。

3 防治方案

3.1 预防措施

3.1.1 做好运输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运输前,认真了解运输地或目的地的天气变化、地理情况、运输中的道路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运输时间和运输线路选择车况好的车及时运到目的地。

3.1.2 做好检查工作 启运前做好产地检疫,对被运猪只进行临床检查,发现病、弱、残猪只进行隔离、消毒、治疗或扑杀处理,对这部份猪只及同群要严格清理不能运输,同时对运输工具及饲养场地彻底消毒。

3.1.3 做好饮食适量 起运前,给仔猪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多酶、电解质、能量饲料,饲养食物量减半,给予充足饮水,保持适度饥饿。

3.1.4 做好运输过程中的注意防暑或保温 启运前要对仔猪装上车后进行冲洗,将粪便及杂物冲洗干净,根据途中情况发现猪只狂燥不安、尖叫,不定时的冲水进行物理性降温,保持通风,下雪时要加篷布或草垫,每隔一定时间要通风,防止猪只窒息。

3.1.5 做好猪的镇静状态 为了防止猪过度兴奋,可以在运输前可以使用镇静剂,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嗪、维生素类、亚硒酸钠,还可以注射地塞米松,减少兴奋、抗应激。

3.1.6 注意仔猪运达后的工作 被运输猪只到达目的地后,因地理环境、气候、水质等外界环境的改变和根据仔猪本身的生理学特性对外界适应能力差的特点,不能急于饲喂饲料,防止仔猪短时间饮用大量生冷水;进食前2h内,口服温热电解多维+5-10%葡萄糖溶液(每头至少500ml)。

3.1.7 注意仔猪到达后的疾病状况 被运输猪只到达目的地后,要隔离观察饲养15d以上,在这期间发现猪只有无传染病、内科疾病或其它疾病,要采取及时治疗等相应措施,待猪只健康无病,适应当地环境后方可进行混养。这时再考虑疫苗免疫。

3.1.8 注意仔猪的饮食 提供营养全面的精料,宜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逐渐过度,可以在饲料中拌入多酶片或乳酶生或酵母片。

4 治疗方案

4.1 调节酸碱、电解质、维生素平衡

如30kg左右仔猪,肌肉注射VC3-4ml,VB3-4ml。症状严重的5%葡萄糖、氯化钠注液250ml,加适量三磷酸腺苷、肌苷、乙酰辅酶A、VC、VB混和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ml,静脉或腹腔注射。

4.2 对症治疗,增加抵抗能力。

4.2.1 绝食体温高的措施 发现猪绝食体温升高,流鼻涕打喷嚏散可以使用青链霉素用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银黄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黄芪多糖等任选一种稀释肌肉注射。在饲料中拌阿莫西林、荆防败毒散等。

4.2.2 呼吸道疾病的措施 发现猪绝食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出现呼吸道疾病,可以使用长效土霉素、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等进行肌肉注射。在饲料中拌强力霉素、氟苯尼考、麻杏石甘散等。

4.2.3 出现腹泻采取的措施 发现猪腹泻,如饲料未消化可以注射维B,再注射庆大霉素或粘杆菌素或安普霉素或氧氟沙星等防止激发感染,同时在饲料中拌入多酶片、酵母片、维B等并给予充足饮水;发现粪便红色怀疑猪痢疾除用防止大肠杆菌药物外,还应注射复方乙酰甲喹注射液。在饲料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拌白头翁散或郁金散或消食平胃散等。

4.3 口服中药(50kg用量)

冬季:党参20g、云苓20g、干姜20g、小茴20g、白头翁50g、麦芽50g、神曲50g、山楂50g、甘草10g。

篇6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五)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六)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七)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卫生部制定了《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已刊登在卫生部官方网站。

三、哪些人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由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但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组织的群体性接种或应急接种的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一般来说,年龄在6个月以上,没有接种禁忌者均可自愿自费接种流感疫苗。以下人群推荐接种:

1、60岁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5、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6、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

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四、什么人不能接种流感疫苗?

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应慎用流感疫苗。此外,以下人群禁止接种流感疫苗:

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

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

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

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五、流感疫苗有哪几种,如何选择?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国产和进口产品均有销售。每种疫苗均含有甲1亚型、甲3亚型和乙型3种流感灭活病毒或抗原组份。这三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副作用相差不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对儿童副作用较大,12岁以下的儿童禁止接种此种疫苗。

六、何时接种流感疫苗为宜?效果如何?

1、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我国推荐接种时间为每年9至11月份。由于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我国属北半球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初根据全球上个流行季节病毒的监测情况,推荐本年度北半球流感疫苗组份,由厂家组织疫苗生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5-2006年流感流行季节北半球疫苗成分包括:

甲/新喀里多尼亚/20/99(H1N1)类似株

甲/加利福尼亚/7/2004(H3N2)类似株

乙/上海/361/2002类似株

2、流感疫苗接种对于甲、乙型流感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但对禽流感没有预防效果。

七、接种流感疫苗可能发生哪些副作用?

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成分都没有感染性,不会引起流感,但是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发生与疫苗接种无关的偶合性呼吸道疾病。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短暂的轻微疼痛、红肿。

全身反应:接种后可能发生低热、不适。一般只需对症处理,不会影响疫苗效果。对鸡蛋蛋白高度过敏者可发生急性超敏反应。

八、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如何管理?

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管理。

篇7

【关键词】口腔工作人员;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疾病的发生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口腔工作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职业危险因素显得尤为突出。现就口腔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

1危险因素

1.1化学因素调制银汞合金时,汞蒸气的蒸发;磨除旧充填银汞时产生的汞尘;均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可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长期吸人铅蒸气可致慢性铅中毒。甲醛甲酚、戊二醛、热凝牙托水、自凝牙托水、复方三氧化二砷、樟脑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挥发性, 长期吸入或直接接触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和呼吸道疾病。紫外线灯空气消毒时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皮肤、眼睛会引起灼伤、眼角膜炎、红斑、皮肤过敏,分解成的臭氧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1]。

1.2生物因素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近距离操作过程中,如高速牙钻机、超声洁牙机、气枪、水枪工作时引起口腔内的唾液、血液、细菌等形成气雾,气雾飘散在空气中、直接飞溅到医务人员身上、停留在物品表面,气雾中可能携带HBV、 HCV、HIV、结核、疱疹、梅毒,不慎接触病原体的剂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不戴手套接触梅毒患者皮肤破裂或病变创伤而导致感染[2]。手机头、洁牙头、退针扳手、洁治器工作尖装卸扳手易被污染,修复科中的印模材料、石膏模型、修复体、矫正器也可能被污染而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

1.3锐器损伤 口腔科使用的锐器有探针、医用针头、车针、扩大针、光滑髓针、拔髓针、刀片、缝合针、洁治器头工作尖等,病原体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的伤口进入,一般发生在临床操作、器械回收、器械清洗、器械消毒过程中,人员包括医务人员和工勤人员,不戴手套增加了感染HBV、HCV、 HIV的可能性。

1.4 物理因素

1.4.1噪声高低速手机头旋转、压缩机工作、义齿的打磨均产生噪声,长期在≥85dB噪声环境下作业,可能对听觉、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其人群广泛分布在口腔内科、修复科、实验室带教老师、义齿制作工人。

1.4.2光固化机的蓝光高能量短波长的蓝光可造成操作者视网膜的光化学损害,初期会出现视疲劳和复视等症状,当视网膜损伤到一定程度,将出现永久性的眼损伤。

1.5粉尘污染密闭、通风条件差易造成环境粉尘污染,口腔内科开髓时,特别是坏死、坏疽的牙齿,其产生的气雾及飞沫夹杂着大量的血液、唾液、脓液,气味难闻,对人的健康威胁更大。口腔修复科、口腔医学学生、义齿技工等接触的粉尘为塑料、石膏、合金、树脂和瓷粉等复杂、特殊的粉尘,加上产热,气味更难闻,短期内可引起鼻过敏、流泪等,长期吸入粒度2um以下占9%的瓷粉,可能引起硅肺[3]。

2防范措施

2.1加强口腔工作人员职业防范知识培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举办口腔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讲座及器械消毒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对来诊的患者看成潜在的感染源,警惕自己的操作行为,工作时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及护目镜。接诊前后要认真洗手,擦手巾保证清洁干燥。

2.2保证工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工作环境应有高速通风机,开窗通风,打磨时尽量采用吸尘、湿式作业以减少粉尘、气雾对人员的伤害,对污染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每日用紫外线灯空气消毒,患者的吐出物应用含消毒液的桶盛放。调银汞合金应用密闭的银汞胶囊调合机,压出的余汞要回收密封保存,对空气进行碘空气净化法以减少环境污染。使用光固化机时,应戴深色厚片眼镜,预防视网膜的光化学损害。空气、物体表面、器械、消毒水等应定期进行消毒监测,对监测中存在的不合格问题进行整改,直到符合卫生标准。

2.3口腔器械的灭菌和设备的消毒用过的器械置于含氯消毒剂中浸泡后再彻底清洗,待干燥后对耐热的器械用高温灭菌消毒,不耐热的器械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手机头、洁牙头用后要继续运转30 s,使回吸入内的唾液、血液、细菌等排出, 手机头退针扳手、洁治器工作尖装卸扳手 、汞合金充填器、手机头用高温灭菌消毒;洁牙头、可见光固化器的光纤头可用酚类消毒;旋转器械中除碳钢钻针用化学蒸气消毒外,其余可用高温灭菌消毒。

2.4加强锐器伤的防护 对工勤人员、新工作人员、实习生应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合理安排工作,勿疲劳工作,传递锐器时,勿将锐器尖端对着他人,禁止徒手将针帽戴回,以防刺伤自己, 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 先用肥皂水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然后用0.5%碘伏消毒伤口,若是HBV 阳性病人血液,最好在24 h 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4]和接种乙肝疫苗;若被爱滋病病毒污染锐器刺伤, 应在2h内服用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28天,或服用克力芝28天,当场验HIV,伤后1、3、6、12个月验HIV。口腔工作人员正确地认识职业暴露的风险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才可确保其职业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 提高口腔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完善和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的各项管理制度, 才能减少感染或交叉感染的发生, 保证口腔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国成.口腔专科门诊医务人员职业危害及预防[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501.

[2]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5—288. 

篇8

中图分类号 S8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81-01

随着大规模集约化养殖规模的扩大,高密度、多数量的养殖不断增加,家禽相应的疫病形势越来越突出。通过对家禽疾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用药指导及防治对策等概述,以减少广大养殖户的损失,促进养禽业健康发展。

1 疾病现状

目前,我国家禽疫病流行特点的主要表现是,疾病的种类不断增加而危害逐渐严重,原发、继发或并发的细菌病和病毒病等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不断增加,病毒性疾病成为传染性疾病的主体。由于养殖观念、环境状况和管理水平的问题,家禽的呼吸道综合征问题突出,对养禽业的危害还在继续,目前可知的呼吸道疾病就多达24种[1]。非典型性疾病增多,虽然家禽群体经过了较完善的免疫注射,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和干扰,造成免疫系统机能和器官退化,从而出现免疫失败甚至致病等情况。为了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部分意识淡薄的养殖户不断加大用药量,导致耐用菌株的不断产生而使得疾病越发难于控制,甚至无药可治。

2 临床诊断技术

通过深入养殖现场一线,检查孵化室、禽舍、饲料库,最后剖检病禽。通过询问养殖户禽苗来源、免疫状况、管理状况、病禽的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和主要表现、家禽每天死亡数量、是否经过治疗、用药情况及效果、采食、饮水等饲养管理情况、室内通风采光情况等,既往病史情况;用肉眼直接观察家禽的状态,即在不惊扰家禽,使禽群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先观全貌,包括禽群的发育、营养状态、精神状态、姿势、运动、被毛、对外界反应的敏感度等情况;之后观察个别,包括体态、精神,鸣声,排泄物,面部、眼睛、冠、腿部等情况;口腔、舌、嗉囊、腹腔脏器等消化系统是否异常;避开是否有鼻液流出,鼻液的气味,呼吸声;家禽有否战栗、痉挛、昏睡、共济失调等情况。综合问、视、触、叩、听、嗅六诊,以期快速准确地诊断家禽疾病[2]。

3 实验室诊断

通过对家禽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病禽解剖可以初步诊断是家禽疾病种类,但在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实验室的诊断手段来最终确诊。

家禽的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有组织病理学做病理切片,包括血清学、病毒学检验和细菌学检验检验的微生物学办法、寄生虫学等多种实验诊断手段。由于禽病多以传染病为主,故实验室禽病诊断一般可侧重于微生物学办法,而在微生物学诊断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反应关系来诊断疾病的情况,血清学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故血清学诊断应用广泛。另一个常用的诊断手段就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它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段,应用PCR或RT-PCR技术可直接从家禽的各种组织、体液中检测到发病的病毒,有较高敏感性,可以检出百万分之一的感染细胞,进行单克隆拷贝的DNA检测方法[3]。

4 用药注意事项

由于家禽没有汗腺,用药时应该根据家禽独特的生理特点进行[4]。首先,应该认识到耐药性问题,不能滥用抗生素,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一个良好科学的管理和优越的饲养环境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饲养环境的改善。其次,准确掌握药物之间的协同、拮抗作用,根据不同适应症用不同的药物,并实行人畜用药分流,不使用人用药和过期药物,不能滥用抗生素,特别是不能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首次用药要到达有效药物浓度并持续3~5 d的维持量,肉禽还要避免药物残留以免危害公共卫生,严格执行休药期。第三,通过长期的摸索,可以根据场内的生产养殖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用药计划和种类,并在实践生产中用副反应小并无残留的益生菌、中草药及可以协调机体免疫力的药物,生产出符合社会主流消费的绿色、环保的禽产品。

5 其他疾病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门卫制度,防止病原体传入,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对于肉鸡饲养应该坚持“全进全出”的方式,在全部出栏后对禽舍、设备、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根据禽场的实际和国家有关要求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适时合理用药并执行休药期[5]。加强养殖各个环节的饲养管理,将疫苗免疫、药物预防与科学的饲养管理科学规范的结合起来,保证养殖场的安全生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6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方占海.当前家禽疾病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0(5):114-115.

[2] 张斌,王品珍,田经纬.家禽疾病的临床诊断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266,268.

篇9

1分阶段饲养管理对提高犊牛成活率的重要性

在母牛带犊妊娠期,母牛的健康状态也对犊牛的成活率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提高要提高犊牛的成活率应从妊娠母牛入手。饲养阶段可分为哺乳期(即出生后45~60d)和断奶期(45~60-180d左右)在刚出生的犊牛,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影响,其自身免疫力有很弱,极易患病,一旦染病,疏于管理,将会危及到犊牛的生命健康。由此,饲养技术人员,应分时段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护理犊牛,确保其成活率达到水平,降低畜牧养殖的经济损失。

2影响犊牛繁殖成活率因素及措施

2.1影响犊牛繁殖成活率的因素

妊娠母牛每日所需营养,不但要用以维持母牛本体的生长,还要供给胎儿生长发育,并为产后泌乳储备营养。因此妊娠母牛饲养的营养管理至关重要,这即影响到母牛的产奶量和也会影响犊牛的健康。研究表明,科学饲养妊娠母牛能有效保证胎儿在母体中正常发育,防止流产和死胎现象,并为以后犊牛生长发育、母牛再次孕育、增加繁殖年限打下良好基础。

2.2提高犊牛繁殖成活率的措施

带犊母牛妊娠期采取以下措施:(1)确保妊娠母牛的营养需求一般采取在妊娠5个月以粗饲料为主,5个月后,逐步增加饲料中的营养,加喂精饲料;直至妊娠期后3个月需要吸收母体大量营养。此外不应多度的增加营养,以防过多增加母牛体质、促进胎儿发育,防止难产,妊娠母牛每日适当运动并做好保胎。(2)加强防疫和保健。在母牛妊娠前期应做好母牛的各项防疫工作,特别是口蹄疫、呼吸道疾病的防疫。(3)加强妊娠母牛饲养环境的管理。特别是在冬季的妊娠母牛饲养应加强管理,避免因馕峦槐洹⒓⒑交迫等恶劣环境因素造成妊娠母牛出现抗病力减弱、体质下降,引发流产或难产等现象。(4)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妊娠母牛在应避免猛跑、挤撞、滑跌、鞭打,禁止惊吓等外界刺激而导致流产,此外要合理保证牛社的温度和日照。

3影响犊牛养殖成活率的因素及措施

3.1影响犊牛养殖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犊牛养殖成活率的主要是犊牛的护理和犊牛在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和断奶其的饲养管理。

3.2提高犊牛养殖成活率的措施

(1)重视犊牛养殖的管理工作。在我国犊牛养殖过程中,想要提高犊牛的成活率首先就要保证重视犊牛养殖的管理工作,犊牛养殖管理工作进行的好坏是影响犊牛成活率的关键内容。在日常养殖管理中需要针对犊牛生长的不同时期合理的安排工作内容,比如在犊牛生长到一定时期时,要对犊牛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犊牛是否符合健康标准,这对于犊牛的未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重视犊牛养殖的管理工作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只有保证犊牛的日常养殖状况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提高犊牛的成活率

(2)做好犊牛的接生护理工作。犊牛在刚出生不久后由于其抵抗力较差,需要进行专业的接生以及护理工作才能保证犊牛的成活率。做好犊牛的接生护理工作是我国现阶段犊牛养殖中较为重视的内容,完善接生护理工作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接生护理工作问题来进行改善。合理的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接生护理手段,使我国犊牛养殖中的犊牛接生护理工作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好的提高,这对我国犊牛养殖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初乳喂养。牛初乳中含有很多抗体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是牛初乳中所特有的,母体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是不能够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因此,刚出生的犊牛机体并没有免疫力,饲喂足够的初乳,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因此加强犊牛免疫力,从而提升犊牛的抗病能力,确保规模化牧场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4)加强犊牛舍环境管理。从饮水、环境、消毒等方面加强牛舍环境的管理,降低犊牛患病和应激反应。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饮水及时供给清洁饮水,保证水槽、水碗清洁;严冬季节及哺乳最初阶段应给以温水。加强消毒程序:对喂奶用具特别是料槽、料桶、定期消毒、哺乳牛舍消毒(1天/次)运动场消毒(1月/次)。此外,应加强牛舍通风保持牛舍干燥,及时垫料,保证牛床、牛身干净,运动场环境清洁。冬季应做好防冻保暖,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减少犊牛应激反应。

4防止常见的传染疾病导致犊牛成活率降低

我国犊牛养殖中对于常见疾病的预防工作正在积极的开展。预防犊牛常见的传染疾病首先要对疾病细致了解,、在犊牛生长过程中的哪些时期容易患的常见疾病,譬如犊牛腹泻、呼吸道、支气管肺炎疾病,这些疾病应科学地掌握患病原因、患病后的症状以及科学的治疗方案。犊牛生长的各个阶段正确的进行传染疾病预防,其次对于犊牛常见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分析,提高常见疾病的预防能力有助于犊牛减少染疾病的感染,预防工作科学进行能够保证犊牛的成活率提高。

总之,抓好犊牛的繁殖管理和养殖管理,科学地提高犊牛成活率,饲养出健康犊牛是提高规模化牧场生产质量、创建高产规模化牧场的重要基础,文章阐述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为规模化牧场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借鉴。

篇10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幅源辽阔,人口众多、流动性大,历史上曾是流感大流行首先袭击的地区。加之,我国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基础仍较为薄弱,疾病监测系统尚不完善,疫苗、药品研制生产能力落后。如果在流感大流行前不做好充分准备,一旦发生流感大流行,必然会造成社会和群众的恐慌,使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遭受沉重打击,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为了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充分做好大流行前的准备工作和大流行发生之后的应急反应,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家流感大流行计划指南》基础上,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认真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监测、疫苗、药物和公共卫生干预等准备工作,有序高效地落实流感大流行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流感大流行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立足准备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积极组织落实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坚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落实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工作和应急处理工作。

加强能力立足自身加强人员、技术和物资准备,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工作和应急处理工作。

及时预警有效应对加强流感大流行的监测预警能力,依靠科学技术,及时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各项工作。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流感大流行计划指南》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工作及流感大流行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工作。

其他流感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有关防治方案执行。

(五)应对流感大流行阶段划分和应急反应分级

根据应对流感大流行工作的特点,将应对流感大流行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大流行阶段和结束阶段。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规定,按照新亚型流感病毒疫情发生和流行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将新亚型流感病毒疫情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分别实行Ⅳ级、Ⅲ级、Ⅱ级和Ⅰ级应急反应。

流感大流行各阶段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判定。新亚型流感病毒疫情的分级、预警和相应的应急反应认定、宣布和终止,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

卫生部就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就当地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本级政府提出建议。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流感大流行发生前的阶段。人类新亚型流感病毒并不一定最终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但由于其潜在的大流行威胁,必需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因此,应对大流行的准备阶段包括下列几种情况及应急反应级别。

(1)无应急反应阶段:

无新亚型流感病毒报告。

(2)蓝色预警,Ⅳ级应急反应阶段:

人类标本中分离出新亚型流感病毒,但未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或虽产生特异性抗体应答却未出现临床症状。

(3)黄色预警,Ⅲ级应急反应阶段:

人类感染新亚型流感病毒并发病,但未发生人传人。

(4)橙色预警,Ⅱ级应急反应阶段:

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范围相对局限。

2、大流行阶段,红色预警,Ⅰ级应急反应阶段:

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即为大流行阶段。

(1)新亚型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持续快速地传播;

(2)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发生流感大流行。

3、结束阶段

全国流感大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由卫生部组织专家,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意见判定大流行结束。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

卫生部成立全国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卫生部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办公厅、应急办、医政司、疾控司、科技司、国际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大流行准备工作的日常事务。

(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领导、协调全国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流感大流行预防控制和医疗准备工作

(1)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制定应对流感大流行年度准备工作计划;

(3)加强流感监测工作和监测系统建设;

(4)做好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准备工作;

(5)定期组织卫生部流感防治专家组分析、评估流感疫情,及时鉴定和评估新流感病毒。

(6)定期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2、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流感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共同加强疫苗生产能力准备,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做好流感大流行药品储备和生产能力准备,加强抗流感病毒药物研发和生产;积极开展流感预防控制技术科学研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技术合作和交流。

3、及时公布有关流感监测信息,发出预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三)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

全国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大流行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科学技术进步和实践经验,及时更新预案,保持预案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通过简报等形式,交流准备工作进展情况;通过组织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措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并确保信息和政令的畅通。

(四)应急指挥组织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卫生部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向国务院提出成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三、准备

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会处于应对流感大流行的不同阶段,因此,准备工作是个连续的过程,并贯穿于应对流感大流行工作的始终,其间无明显界限。

(一)监测

在卫生部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国家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加强流感疫情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监测系统质量。

1、监测系统建设

国家流感中心要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实验室);建立国家流感毒株分子生物学信息库;具备快速分离鉴定新、老毒株及变异株的技术;承担全国流感病毒鉴定、分析、评估和对省级、地市级流感监测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提供足够的标准化检测试剂。

建立流感监测区域性中心,承担邻近省份流感监测技术指导工作,协助国家流感中心开展流感病毒株的抗原性和基因序列分析,协助国家流感中心做好全国流感监测技术培训、指导和研究工作。

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专用的流感实验室;配备足够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专业人员;提高病毒分离、鉴定及抗原变异的分析能力、现场快速检测能力;加强流感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步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流感实验室,加强现场快速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感监测工作要求,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流感监测工作,做好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有咽痛或咳嗽症状之一的病例)的采样、标本的登记和送检工作。

对需要审批认证的实验室(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操作所需P3实验室),有关部门要加快审批进度。

2、监测工作内容

按照《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要认真做好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暴发疫情监测、人间禽流感应急监测工作。

医疗机构要按有关要求,采集流感样病人标本,及时送流感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感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及时组织实验室检测和病毒分离,并报告结果。

3、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报告。

4、信息交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利用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技术平台建立“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国家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分析流感监测信息,建立周报制度,及时报告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反馈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医疗机构。

卫生部负责协调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流感监测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及时互通流感监测相关信息。

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信息沟通,及时收集分析全球流感监测信息。

5、新亚型流感病毒的确认

国内报告发现人类病例中分离出新亚型流感病毒,需国家流感中心和至少一个流感分中心或一个其它部门流感实验室共同确认。

(二)流感疫苗准备

1、疫苗生产能力和潜力评估

有关部门开展对国内流感疫苗生产能力和潜力的调查和评估工作,为提高国内流感疫苗生产能力提供信息。

2、疫苗生产能力准备

有关部门制定流感疫苗生产研制国家扶持的相关政策,以提高生产厂家研制和生产流感疫苗的积极性;向公众普及流感疫苗接种知识,扩大疫苗接种覆盖率;重点支持流感疫苗开发、研制工作,发展多种类型和多种接种途径(适合大面积使用)的疫苗;建立和健全疫苗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疫苗质量,降低疫苗生产成本,做好新亚型疫苗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储备。

有关部门完善流感疫苗研发、生产政策,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保证新型流感病毒疫苗及早供应。

3、疫苗使用优先人群

大流行期间的疫苗使用,优先考虑保护为社会提供基本服务的人群和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降低流感新亚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抗流感病毒药物准备

1、药物储备

卫生部负责拟定药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报送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储备。药物储备和调用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医药储备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2、药物生产能力和潜力的评估

有关部门开展对国内生产厂家抗流感病毒药物生产能力和潜力调查和评估,为提高国内药物生产能力提供信息。

3、药物生产能力准备

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抗流感病毒药物生产国家扶持的相关政策,以提高生产厂家药物研制和生产的积极性。开展预防和治疗抗病毒药物、中药的科研工作。

4、药物使用策略

抗流感病毒药物优先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预防用药优先使用人群包括老人、儿童、职业高危人群及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等。

药品使用和预防性用药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治疗性用药由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负责。药物使用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

(四)医疗救治机构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疗救治机构,收治新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和流感大流行发生后的危重病人,并制定启动临时医疗救治点的工作预案。

(五)人员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测等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和以临床医学专家为主的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本辖区流感防治工作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指导做好病人诊断、救治和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

定点医疗救治机构要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危重病人的救治。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组建由素质高、业务精的流行病学、消毒、实验室检测等专业人员参加的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小分队。

(六)技术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专业人员应当熟悉并掌握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和技术要求。

国家级每年对省级流行病人员和实验室人员至少组织一次技术培训,各级也应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和乡村医生。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应急演练,总结提高应急意识和实战能力。

(七)经费和物资准备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安排落实防治专业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疫情监测、病人救治、应急疫情调查处理等工作所需经费,保障各项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和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应急反应和结束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落实相应的应急反应措施。

(一)Ⅳ级应急反应

发现地将被分离出新亚型流感病毒株的人员送定点医疗机构,做好医学观察、消毒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采集必要的动物和密切接触人员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调查结果及时报卫生部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必要时,卫生部派国家级专家赴现场指导调查处理和开展危险性评估工作。

(二)Ⅲ级应急反应

1、病人救治和接触者处理

病例收治到定点医院,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国家级、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对病人救治进行技术指导。医疗机构内流感样病例及候诊室其它呼吸道疾病患者均需佩戴口罩。对于其他密切接触者可建议佩戴口罩。

2、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调查,对病例的可能感染来源、潜伏期、传染期和临床表现进行认真调查,对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调查,对出现症状者要及时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流调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卫生部应派国家级专家赴现场指导调查处理和开展危险性评估工作。

3、监测和报告

疫情发生地所有医疗机构要设立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点或指定专人加强预检分诊工作,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对具有流行病史的流感样病例或肺炎病例要立即进行隔离和报告,并采集标本,送当地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流感样病例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可疑病人,要立即采集标本,送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做好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

国家及省级卫生、农业、检验检疫机构应及时相互通报流感、禽流感监测信息。

4、卫生部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疫苗和药物

国家流感中心负责尽快选育制备新亚型疫苗所需的毒种,指导疫苗生产厂家开展新疫苗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以争取时间和机会。

卫生部组织开展新亚型病毒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根据疫情形势评估并提出调整抗病毒药物储备的意见。

6、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1)消毒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和指导做好对可能污染的物品、用具的消毒工作。不需要进行空气和外环境消毒。

(2)健康教育与咨询

疫情发生地卫生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教育群众出现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就医,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外公布咨询电话,接受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知识的咨询。

(三)Ⅱ级应急反应

在Ⅲ级应急反应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组织开展对所有新亚型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开展传播链调查,追踪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家庭隔离和医学观察。

2、监测

疫情发生地卫生机构设立并公布疫情报告专用电话,鼓励群众报病,及时进行排查。

未发生疫情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发热呼吸道病例预检分诊工作,配备专业人员,对发热病人进行甄别和鉴别诊断,对可疑病人要及时进行隔离,并采样分离病毒。

3、疫苗、药物

有关部门加快新亚型流感疫苗的研制和评审。出现疫情的省份及周边省份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预防接种工作,根据需要,单位医务室可作为应急接种点,但医务人员应先经规范培训,接种点要符合预防接种的基本要求。

根据治疗和预防工作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拟定抗流感病毒药物使用计划。

4、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1)检疫

疫情发生地对外出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测量体温,对体温≥38℃者进行医学观察。

未发生疫情地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进行详细登记,测量体温,询问有关症状,对体温≥38℃者进行医学观察。对可疑病人,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作进一步医学检查,并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未发生疫情地对来自疫情发生地人员实行健康随访制度,要求每日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健康状况,出现症状者,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进一步医学检查。

(2)健康教育

卫生部门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病人就诊时或与他人接触时要戴口罩。

(3)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5、医疗救治

病例收治到定点医院,转运工作由接诊医疗机构或急救中心承担,转运过程中司机和医护人员要采取预防措施。

(四)Ⅰ级应急反应

大流行期间,对卫生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调度。

1、医疗救治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流感流行情况,调动一切医疗资源,加强危重病人的救治,在必要时,建立和启用临时医疗救治点。

医疗机构就诊的所有呼吸道疾病患者均须佩戴口罩。

2、监测策略调整

流感监测重点为收集和报告流感样病例就诊数、住院病例数和严重病例、死亡病例情况,病人药品使用和耐药情况、疫苗和其他物品的使用情况,为掌握疫情进展、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救治、疫苗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

3、疫苗、药物

应急指挥机构及时组织评估、预测疫苗和药物需求量,组织生产厂家扩大生产规模,最大程度地满足药物、疫苗的需求。

4、卫生部每日向社会公布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宣传方案,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宣传画、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劝阻群众取消或推迟赴疫区国家非必要的旅行,劝助疫区群众取消或推迟赴非疫区的旅行。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交通检疫、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统一的咨询热线电话,24小时解答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的咨询、举报和投诉。

(五)流感大流行结束

1、评估

流感大流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流感大流行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流感大流行的危害、现场调查处理情况、疫苗和药物使用情况、病人救治情况、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善后处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对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人员的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补偿。

五、督导

(一)准备工作的督导

卫生部全国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情况的督查。各级流感大流行准备领导小组均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督查。各级督查工作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一次。督查内容包括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的建立和行动机制,监测系统建立和运行,疫苗、药物准备,医疗救治准备,培训及演练,健康教育等。督查组成员包括卫生行政领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明查暗访的形式,调查真实的准备工作情况,并做到调查与指导相结合。督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和通报,对需要整改的,进行动态跟踪督办。

(二)应急工作的督导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对辖区各部门流感大流行应急工作的全面督查,按照相关行政和技术规范要求,逐项进行督查、督办。督查内容包括监测系统,药物、疫苗管理和接种工作,医疗救治,健康教育和咨询等。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在现场解决。督查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篇11

引言

社会获得性肺炎(英文简称CAP),又称医院外获得性肺炎,是一种肺部感染性炎症,是患者在医院外的场所由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不同微生物引起的,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此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诊断、治疗并观察的6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本文总结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是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5例,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65岁的有16例。

2.检查及诊断

2.1检查方法

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象变化、骨髓象变化、血气分析、病原学检查、其他血液学指标检查),痰液检查,血清学检查,尿检,下呼吸道分泌物检查,聚合酶链反应检查病原体,侵入性检查,胸部X线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查等多项检查来确诊。

2.2诊断依据

第一,近期出现的咳嗽、咳痰, 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产生脓性痰液,可能伴有胸痛症状;第二,患者出现发热症状;第三,患者早期有肺部实变体征,听诊有肺部湿性罗音,叩诊为胸部浊音,触诊肺部有震颤,有支气管样音,呼吸急促;第四,白细胞数目> 10×109/L 或< 4×109/L,可能出现核左移;第五,胸部 X 线检查显示为片状或斑片状边界模糊的浸润性阴影,出现间质性改变,可能出现胸腔积液。以上前四项中任何一项加第五项,排除肺部其他非炎症类疾病,最需要排除的是肺结核、肺部肿瘤,由于这两者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胸部x光片极为相似,所以最容易产生混淆,还需要排除肺水肿、肺栓塞、肺不张、肺血管炎、非感染性间质性肺疾病、肺嗜酸性粒细浸润症等,可建立准确的临床诊断。

3.方法

3.1治疗及观察

一般说来,选择相应的抗生素对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进行治疗。对于不存在潜在危险因素、未确诊病原菌种类的轻型患者,应口服红霉素,每次0.3~0.5g,每6小时1次。或静脉点滴,每次1.0~1.2g,足以治疗最常见的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及军团菌等。只有少数抗生素能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及军团菌起作用,大环内酯类为首选药物;其中,军团菌所致社会获得性肺炎的药物治疗首选红霉素,克拉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也是疗效显著的药物;对肺炎链球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首选青霉素G针对不同的病情决定用量,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代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72h停药;肺炎链球菌严重感染者可考虑首选头孢菌素类;对肺炎支原体及肺炎衣原体肺炎的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显著,口服红霉素或麦迪霉素为最佳选择,二者的用药时间均不能少于10天。

对于几例不太常见的致病菌所导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进行总结分析:一名38岁女性患者患金黄色葡萄球菌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选用青霉素G,用耐β-内酰胺酶的青霉素制剂,苯唑西林,每天4~6g静脉滴注(也可以用红霉素、氯霉素每天各1.2~1.5g静脉滴注),并加用每次0.2g阿米卡星(也可用每次80~160mg妥布霉素),每天2次进行肌内注射,产生协同作用,加强抗菌效果,使患者获得痊愈;对一名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社会获得性肺炎的48岁男性患者,用庆大霉素协同羧苄西林使用(也可用妥布霉素协同羧苄西林,或者协同呋布西林或哌拉西林使用,亦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噻甲羧肟,或应用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静脉注射的方法使患者达到痊愈。

3.2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手术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分析,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使用X?检验,P

4.结果

本组资料64例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确诊率为100%,治疗有效者为53例,治疗效果显著5例,治疗无效6例,治疗无效患者中死亡4例,年龄均>65岁。对痊愈患者进行数月的回访观察,并无复况出现。

5.讨论

5.1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

以往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多数为肺炎球菌这种致病菌引起,药物治疗方法也相对单一。而近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以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使得致病菌的种类产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仍以肺炎球菌为主,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肺军团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肠原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等)等致病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数量上升。在特殊环境下,一些非致病菌也有机会变为致病菌。

5.2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性

大多数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低,采用正确的药物治疗很快就能获得完全康复。影响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大多免疫功能低下,老年患者还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意识状态和活动能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老年患者的病情更容易加重,治疗更为复杂,且治疗不易取得显著效果,出现不治身亡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5.3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防

社会获得性肺炎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严重时具有一定的致死性,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进行疾病预防。对于有慢性疾病患者,日常生活应当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均衡,增强身体免疫功能,改善宿主防御机制;对于吸烟人群来说,应该戒烟。对有患社区获得性肺炎危险的人群,应用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进行注射预防。

篇12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08-02

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引发的肺部炎症,最为常见的是细菌和病毒引发肺炎,肺炎在一年四季均会出现,但小儿在春冬季节患病最多,小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抵御能力差,容易引发肺炎;若小儿肺炎治疗不彻底,将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影响孩子正常发育和生长。发病率高、病情恶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迫使医院和患者家属加强对肺炎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视。临床路径指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为患者定制整体性诊疗护理计划,临床控制既能帮助护理人员明确工作流程,又能让患者及家属加强对病情、治疗相关事宜了解,提升患者治愈率和满意度。本文笔者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路径在小儿肺炎患者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小儿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60例小儿肺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为(2.9±0.6)岁。实验组: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平均年龄为(3.5±1.4)岁。所有入选患者均表现发烧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年龄在8个月-6岁的患者;第一诊断必须为肺炎;患者具备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会对肺炎临床路径研究产生影响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模式,按照《内科护理学》中的常规开展护理工作。

观察组:(1)入院当天,办理入院手续,对患者和家属做入院介绍、评估,并介绍认识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CRP、肝肾功能和大便常规性检查,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血气分析和大便乳糖检测;护理人员按评估进行药物配置和静脉滴注通道建立;观察患者体征、肺部病情;对患者进行降温、止咳和吸氧处理。(2)患者入院2-4天,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方式,教授家属如何拍背帮助患者呼吸道通畅(3-4小时一次);鼓励患者多饮水,对痰液稠的患者采取吸痰操作;时刻观察患者不良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出现;督促患者食用易于消化的流食和半流食;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知识掌握水平,以消除患者及家属恐惧、担忧的复杂心情;(3)入院5-9天,观察患者体温、肺部情况;出汗时及时更换贴身衣物,退烧要多喝水;护理人员向家属讲述不同年龄段的喂养方法和疾病预防措施;对患者血常规、尿常规、CRP、肝肾功能和大便常规性进行复查,出现异常及时上报。(4)住院10-15天,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指导,介绍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如锻炼、饮食、卫生等。临床路径小组负责人和护士长加强对每日工作的检查,并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如满意度调查、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等。

1.4评价指标

患者治疗效果、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种类和数量;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及家属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同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的资料和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6.0,其中所有的计量资料和数据都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和分析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定为0.05。当p>0.05时,差异无统计意义;当p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指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种类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98.75%)高于对照组(9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如下表2所示:实验组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相关内容掌握率(9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掌握率(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属满意度情况对比

患者出院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3所示:实验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100.0%)高于对照组(85.0%),即实验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肺炎小儿常见呼吸道疾病之一,由多种病原菌和其他因素感染引起,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小儿发病率高,且病情变化快,如不能及时有效治愈,将会引发多种并发症,极大损耗小儿身体健康。临床路径打破传统医院护理模式,一切工作均以患者为中心,由专业的小组针对患者制定健康教育护理方案,并在护理方案中融入绩效管理,使小儿患者护理有序、高效开展。

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验组患者康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临床路径无法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但严格按照规范性、科学性护理操作和护理方法、健康教育相结合,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治疗和护理质量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呈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临床路径的实施从患者角度出发,在提升患者治愈率和满意度同时,亦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为医院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众对医院的好评和信任,亦促使医院不断优化临床路径,临床路径大大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升治愈率,值得在各医疗机构广泛推广并应用,具有无限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雪婷.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药,2011,(17):109-110.

[2]徐秀芳.临床路径护理实践[J].淮海医药,2013,31(2):279-280.

[3]何小仁,廖凯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小儿肺炎喘嗽治疗效果的影响[J].2013,31(1):90-91.

篇13

中国卫生部通报,2009年10月26日15时至10月28日15时,我国内地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6,345例,其中3例为境外输入性病例,6,342例为境内感染病例。截至10月28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42,009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30,854例。重症病例累计66例,已治愈22例,死亡4例。

“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加快,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说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这是今年曾经接受本刊专访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10月18日做出的最新判断。

曾光认为:随着季节变化,甲型H1N1流感南半球流行高峰趋于平缓,北半球的疫情开始迅速升高。中国与北半球趋势一致,近来一天发生的病例数相当于一月前的十天,特别是九月以来,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流行,预示进入了快速传播期,即“第二波”传播开始。

当前疫情发展凶猛,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快速传播之势已成,且不同于过去境外输入的渐进模式,而是由数量庞大的国内流动人口,通过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广泛传播,往往发生严重的社区暴发流行后才被发现,而且各城际间没有任何防线。由于这些地区缺乏防控经验,可能导致病例迅速增加,出现成批危重病例,是防范薄弱地区,很可能成为与之决战的主战场。

为此,曾教授提出,过去“外堵输入”成功经验已不适合,应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他建议,组织中央和地方的专家认真论证对策并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地方的经验。

“甲流”四起,风声鹤唳

北京――2009年10月29日的每周疫情显示,截至上周,北京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6196例,其中男性3,727例、女性2,469例。10月27日,北京市报告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

天津――截至10月20日,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47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学校报告的流感样病例中,既有甲型H1N1流感,也有季节性甲3型流感,呈两类流感同时流行态势。

湖北――截至10月26日15时,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844例,已治愈737例,目前在院治疗15例,居家治疗92例,无重症或死亡病例。

河南――截至10月25日,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1,145例,已治愈1,009例,仍在接受住院治疗的40例,另有96例轻症居家治疗。全省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医院内感染病例。

河北――截至9月15日15时,共报告184例确诊病例,治愈52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2起为学校聚集性疫情,秦皇岛市抚宁镇第一小学发现7例确诊病例,邯郸市涉县第四中学发现3例。

山东――10月19日至10月26日,山东省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10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危重病例1例。截至10月26日。山东省已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702例。

江苏――截至10月16日15时,累计报告甲流确诊病例1,782例,其中南京439例,发现首例危重病例,无死亡病例。首例危重病例为17岁女性患者,安徽泗县人,此前,其一直在南京打工。

内蒙古一截至10月26日15时,全区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482例,治愈313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新疆――10月25日,新疆首次出现1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目前全区仍有153例确诊病例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1,417例,截至25日,累计治愈503例。

陕西――截至26日15时,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428例。其中西安市1,157例,目前已治愈1,184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山西――10月26日8时至28日15时,全省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43例,山西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64例,累计治愈161例,现住院和居家隔离治疗103例。其中重症病例2例,无死亡病例。

传播元凶是飞沫

由曾光主持的一项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流感暴发传播的元凶是飞沫。在美国疾控中心最新一期《新发传染性疾病》发表的调查报告称:患者讲话或咳嗽时,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是“甲流”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而未发现经空气传播病毒的证据。

曾光说,这增强了对抗“甲流”的信心,人们不必戴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也不必对空气进行消毒,可通过改变行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保护自己。

个人防“甲流”有措施

预防措施一:人与人之间谈话不要直面,尽量保持在2m外的防飞沫的“安全距离”;

预防措施二: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

预防措施三: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预防措施四: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多拥挤的场所。

预防措施五:出现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并应尽量避免外出,防止传染他人。

重点机构、人群防“甲流”全攻略

学校、托幼机构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学校在校园内应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

2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常通风。加强教室、实验室、午休室、办公室和宿舍等室内活动场所等的通风换气。

3 加强健康教育。利用墙报、校内广播、讲座、健康教育课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甲流”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预防知识,提高防病意识。

4 落实晨检制度。学校和托幼机构每天早上应逐一检查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发热学生,及时告诉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医。

5 学校和托幼机构卫生老师要了解各班学生、教职员工缺勤情况及原因,作好记录和统计。

6 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及时清运校内垃圾和废弃物,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

7 学校出现聚集性疫情后,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停止举办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会议等聚集性活动,并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疫情风险进行评估,如需采取停课、放假等疫情防控措施,学校可向当地政府、甲型流感联防联控机构申请后执行。

乘客如何防控甲型H1N1流感?

旅行前:如果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请暂停出发,及时到医院就诊。外出和就医时戴口罩,避免与他^近距离接触。

旅行中: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鼻子和嘴,使用后将纸巾扔进垃圾桶;勤洗手,使用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没有肥皂和水时,可使用含酒精的一次性手巾或免洗洗手液;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乘坐同一交通工具的人如有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您应:尽快告知服务人员,服从统一安排;尽量与病人保持距离(至少2m);给服务人员留下联系方式,以备追踪。

旅行归来后:保留好车票或登机牌;从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旅行返回的人员,要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7天,每日检测体温2次,尽量减少外出;如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就医;如得知曾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乘坐过同一交通工具,请尽量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

一线医务人员怎样才能实现零感染?

人们不会忘记,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我国医护人员的患者人数约占非典患者总数的20%,死亡人数占非典死亡总人数的1/3。可见,医护人员与传染病病人零距离接触,被传染的几率很高,伤亡也很严重。为此,一线医务人员要做到:

1 对于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进行隔离并佩戴口罩;

2 医务人员要根据感染控制指引,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部消毒;

3 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接触病人时应穿着所需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保护袍及外科口罩;

4 对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当加强室内通风;

5 及时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

6 加强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心理训练和自我保护措施训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