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

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10:15: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69-01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 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2.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3. 保护易感人群。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4. 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二 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2)事件基本概况:包括发生疫情的类型、性质、时间、地点,疫情发生发展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和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意见,当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6)记录人姓名、接报时间。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与使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种相关的传染病疫苗,执行职务时穿着防护服装,建立实施操作时的隔离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体格检查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因此现场调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卫生和保护,预防感染。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 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 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

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家庭医学追踪观察,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触者进行监测,根据暴发传染病的特性和相应疫苗的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传染病防病知识和措施的宣传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对疾病流行的认识,预防疾病继续发生和传播。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 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考文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7(5): 79-80.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相关预防策略及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性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儿童,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预防管理,观察组儿童在常规预防管理的基础之上接受综合性预防管理,对两组儿童预防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预防和管理,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9.52%,对照组儿童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为61.90,显然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本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结论:通过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进行综合的预防和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策略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1]。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市某社区的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

1.2.2 观察组

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

(1)增强体质加强锻炼,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为儿童提供更好接触阳光和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不断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避免发生营养不良,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

(4)预防疾病,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净化空气。在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

(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1.3 观察指标

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具体情况可见表 1 。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本组试验中,给予对照组儿童常规预防和管理,给予观察组儿童综合预防和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2,P<0.05)。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丽娜. 浅析猪呼吸道疾病预防和控制[J]. 北方牧业,2009,11(18):18-19.

篇3

1小儿哮喘临床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儿科中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等。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效果不好;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控制小儿哮喘已经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1] 为了观察小儿哮喘的临床症状。对在我院自2011 年l2月至2013 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这些患者中男孩30 例,女孩23 例,患者的年龄在19-54 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这些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了,肝肾及心血管功能严重损害患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患者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包括常规应用抗生素,补液,抗过敏及激素治疗,必要时行氧驱动雾化吸入;实验组2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根据患儿哮喘性质,分别采用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及六安煎等治疗; 疗程均为2周。[2]

1.1.3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儿童支气管哮喘分为四个等级即: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童支气管哮喘总有效例数为患儿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1.4 统计学处理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1.2 结果: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单纯的西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并且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92.59%;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喘息、咳嗽及咳痰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肺部哮鸣音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讨论:小儿哮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儿呼吸困难、咳嗽,且肺部能够听见哮鸣音,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医学界认为小儿哮喘可能与小儿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当小儿气道受到感染时,病菌能够诱发、甚至加剧支气管高反应性,为哮喘病的形成营造了基础因素,且由于这种疾病多为儿童,他们免疫功能还不够健全,导致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中医认为小儿哮喘属喘证,这种疾病在儿童体内会有胶固之痰内伏,如遭受外邪,痰随气升,痰气相搏,壅阻气道,肺气郁闭于是喘促气鸣,发为哮喘。[3]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4]。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2.1 资料与方法

2.1.1 基本资料: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2.1.2 方法: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实验组: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1)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4)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2.1.3 观察指标: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2.1.4 统计学分析: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

2.2 结果: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

2.3 讨论: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30-01

1 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分析

呼吸系统慢阻肺疾病的病发,与患者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烟尘以及化学物质微粒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慢阻肺疾病病发的过程中,患者通过呼吸向机体内部带入大量的刺激性物质,会直接导致肺泡炎症。在肺泡炎症的影响下,机体内部的白细胞会大量聚集到肺部炎症区域,并对导致肺部炎症的抗原释放大量蛋白酶。而蛋白酶在作用于抗原的同时,也会对机体肺泡壁的结缔组织构成威胁,结缔组织中细胞壁的损坏,使得患者呼吸吸入的有害物质直接渗透到纤毛细胞中,从而导致肺部防御功能的严重损伤,患者的慢阻肺病症也会进一步加重。此外,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病理特征还表现在机体抗胰蛋白酶的作用中。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体内可能会因遗传因子表达不完全而无法产生抗胰蛋白酶,从而导致其在中年时期患有慢阻肺呼吸系统疾病。

2 呼吸系统慢阻肺症状表现分析

患有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慢性咳嗽。作为该病症状的主要表现形式,慢性咳嗽通常在清晨较为严重,夜间表现则相对不明显。随着咳嗽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在整日都有咳嗽症状,少数患慢阻肺疾病但不发生咳嗽的患者,其肺呼吸过程中也会感到气流明显受限。患者长期的慢性咳嗽,会逐渐导致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患病早期,这类病症的表现尚不明显,而到了后期,病症会明显加重,甚至可能引起喘息等症状。

3 呼吸系统慢阻肺预防方法探究

3.1控制生活节律

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形成是患者生活劳累过度的表现。生活中因工作劳心,劳力过度或大量吸烟,都会直接对呼吸系统构成损害,进而引发慢肺阻。为了更为有效的控制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发生,必须强调生活与工作的节律性,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使机体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适当休息,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保证运动量,从而增强体制,并实现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3.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作为慢肺阻的直接致病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在疾病预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慢阻肺疾病患者的抵抗力普遍较低,因此在一旦受到寒冷环境的影响,其上呼吸道中的结缔粘膜组织和血管就会迅速收缩,血管的收缩直接导致了呼吸道供血不足,从而降低了上呼吸道的抵抗力,患者呼吸所携带的大量病菌便会侵入粘膜组织中,进而产生毒素引发上呼吸道疾病。为了更为有效的防止慢阻肺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时刻防止其受凉,避免受凉引起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在气温低或雨雪天气不应外出,并尽量避免到人流量较大的公用场合,从而防止病菌的感染。

3.3增强呼吸锻炼并接种疫苗

作为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锻炼也是预防慢阻肺的重要方法。在呼吸锻炼中,患者要保持仰卧姿势,在吸气的同时提肛收腹,通过增大腹腔内部压力,使腹腔血管阻力逐渐增大,从而实现胸腔的有效减压。坚持呼吸锻炼,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增强肺部支气管中动脉的供血能力,从而促进肺部呼吸动力的增强,在治疗慢肺阻疾病的同时,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呼吸调节作用。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慢肺阻疾病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多数呼吸系统慢肺阻是由于感冒诱发的,因此在感冒患者中接种卡接菌多糖核酸或肺炎链球菌疫苗等疫苗,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机体内部的抗体活性,使机体能够在并病菌入侵的同时,释放充足的抗体杀灭病菌,保持呼吸系统的抵抗力和免疫性,此外,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肺炎链球菌疫苗也可以和流感疫苗同时接种,使患者在治疗感冒的同时提高呼吸系统免疫性,从而更为有效的增强机体对于呼吸系统病菌的抵抗力,实现呼吸系统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结语:在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的研究中,由于该病症病情的发展与肺部吸入空气质量直接相关,因此为了实现对慢阻肺病症的有效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管理,患者也要注重对呼吸环境的要求,并在不同的呼吸环境中开展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不良烟气或粉尘引发慢阻肺病,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明敏,刘浩.浅析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预防与保障[J].贵州都市报数字报.2012(11):17-30

篇5

中图分类号:S8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86-1

0 前言

重庆市荣昌县位于重庆西大门,以“荣昌猪”著名,是中国畜牧科技城所在地,辖区内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和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及重庆市种猪场,每两年一届的“畜牧兽医高峰论坛及畜牧产品新产品博览会”在这里举行,有全国最大的畜牧产品、原料交易市场,有兽药GMP企业10家,饲料生产企业100余家。生猪生产产值占农业收入的66.7%。常年母猪存栏量15万头左右,外销仔猪200万头,遍及全国除台湾以外的各地。仔猪外运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作者从事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20余年,总结出了仔猪长途运输中存在的应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现报告如下。

1 运输应激综合征的概念

仔猪长途运输应激综合征是由于仔猪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晕车、高湿、高温或寒冷、挤压、踩踏、饥饿、缺水、高原气候缺氧等作用下应激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防御性综合反应,常导致畜体抵抗力下降,诱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

2 临床症状

病初期仔猪表现出神态激动,恐惧,对人、声音十分敏感;肌肉和尾巴震颤,被毛逆立,食欲减退;体温41.5℃以上,打冷颤;呼吸急促、喘气,有的口吐白沫;皮肤局部充血,黏膜发绀,病后期体温下降到38℃以下,耳鼻及四肢发冷,不食,发抖,站立尖叫,重者耳尖、蹄端淤血发紫,驱赶时,症状加重,个别病猪很快死亡。

3 防治方案

3.1 预防措施

3.1.1 做好运输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运输前,认真了解运输地或目的地的天气变化、地理情况、运输中的道路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运输时间和运输线路选择车况好的车及时运到目的地。

3.1.2 做好检查工作 启运前做好产地检疫,对被运猪只进行临床检查,发现病、弱、残猪只进行隔离、消毒、治疗或扑杀处理,对这部份猪只及同群要严格清理不能运输,同时对运输工具及饲养场地彻底消毒。

3.1.3 做好饮食适量 起运前,给仔猪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多酶、电解质、能量饲料,饲养食物量减半,给予充足饮水,保持适度饥饿。

3.1.4 做好运输过程中的注意防暑或保温 启运前要对仔猪装上车后进行冲洗,将粪便及杂物冲洗干净,根据途中情况发现猪只狂燥不安、尖叫,不定时的冲水进行物理性降温,保持通风,下雪时要加篷布或草垫,每隔一定时间要通风,防止猪只窒息。

3.1.5 做好猪的镇静状态 为了防止猪过度兴奋,可以在运输前可以使用镇静剂,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嗪、维生素类、亚硒酸钠,还可以注射地塞米松,减少兴奋、抗应激。

3.1.6 注意仔猪运达后的工作 被运输猪只到达目的地后,因地理环境、气候、水质等外界环境的改变和根据仔猪本身的生理学特性对外界适应能力差的特点,不能急于饲喂饲料,防止仔猪短时间饮用大量生冷水;进食前2h内,口服温热电解多维+5-10%葡萄糖溶液(每头至少500ml)。

3.1.7 注意仔猪到达后的疾病状况 被运输猪只到达目的地后,要隔离观察饲养15d以上,在这期间发现猪只有无传染病、内科疾病或其它疾病,要采取及时治疗等相应措施,待猪只健康无病,适应当地环境后方可进行混养。这时再考虑疫苗免疫。

3.1.8 注意仔猪的饮食 提供营养全面的精料,宜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逐渐过度,可以在饲料中拌入多酶片或乳酶生或酵母片。

4 治疗方案

4.1 调节酸碱、电解质、维生素平衡

如30kg左右仔猪,肌肉注射VC3-4ml,VB3-4ml。症状严重的5%葡萄糖、氯化钠注液250ml,加适量三磷酸腺苷、肌苷、乙酰辅酶A、VC、VB混和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ml,静脉或腹腔注射。

4.2 对症治疗,增加抵抗能力。

4.2.1 绝食体温高的措施 发现猪绝食体温升高,流鼻涕打喷嚏散可以使用青链霉素用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银黄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黄芪多糖等任选一种稀释肌肉注射。在饲料中拌阿莫西林、荆防败毒散等。

4.2.2 呼吸道疾病的措施 发现猪绝食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出现呼吸道疾病,可以使用长效土霉素、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等进行肌肉注射。在饲料中拌强力霉素、氟苯尼考、麻杏石甘散等。

4.2.3 出现腹泻采取的措施 发现猪腹泻,如饲料未消化可以注射维B,再注射庆大霉素或粘杆菌素或安普霉素或氧氟沙星等防止激发感染,同时在饲料中拌入多酶片、酵母片、维B等并给予充足饮水;发现粪便红色怀疑猪痢疾除用防止大肠杆菌药物外,还应注射复方乙酰甲喹注射液。在饲料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拌白头翁散或郁金散或消食平胃散等。

4.3 口服中药(50kg用量)

冬季:党参20g、云苓20g、干姜20g、小茴20g、白头翁50g、麦芽50g、神曲50g、山楂50g、甘草10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