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管理与工程

环境管理与工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15:49: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管理与工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环境管理与工程

篇1

关键词: 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081-02

0 引言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是指影响工作场所内的人们群众的健康安全的调价和因素,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

1.1 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目的 职业检查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在生产活动中,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的管理活动,经行对影响生产的具体因素的状态控制,使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且不引发事故,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2 建设工程环境管理的目的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相协调。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环境保护主要是保护和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企业应当遵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和企业自身要求,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并且要注意对资源的节约和避免资源浪费。

2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特点

2.1 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特点 依据建设工程产品的特性,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有以下特点。①复杂性。建设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涉及大量的露天作业,受到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地理条件和地域资源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较大。②多变性。一方面是项目建设现场材料、设备和工具的流动性大;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项目不断引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这都加大了相应的管理难度。③协调性。项目建设涉及的工种甚多,包括大量的高空作业、地下作业、用电作业、爆破作业、施工机械、起重作业等较危险的工程,并且各工种经常需要交叉或平行作业。④持续性。项目建设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从设计、实施直至投产阶段,诸多工序环环相扣。前一道工序的隐患,可能在后续的工序中暴露,酿成安全事故。⑤经济性。产品的时代性、社会性与多样性决定环境管理的经济性。

2.2 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要求

2.2.1 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 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办理各种有关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审批手续。对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安全预评价的建设工程项目,应组织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预评价。

2.2.2 工程设计阶段 设计单位应按照有关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进行环境保护设施和安全设施的设计,防止应考虑不周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设计单位应考虑施工安全和防护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分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应进行注明,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

2.2.3 工程施工阶段 建设单位在申请领用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有关安全生产施工措施的资料。

对于依法批准开工报告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开工报告批准之日15日内,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对于应当拆除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拆除工程施工15日前,将拆除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拟拆建筑物、构筑物及可能涉及毗邻建筑的说明,拆除施工组织方案,堆放、清除废弃物的措施的资料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2.2.4 项目验收试运行阶段 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向审批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对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和使用。

3 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①主要物料(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理化性能指标。②建设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有害程度。③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④主要技术、工艺或者方式和装置、设备、设施及其安全可靠性。⑤建设项目的重大危险源分析。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确定拟建项目的重大危险源。

4 职业安全卫生健康对策与措施

4.1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①选择先进、经济、节能、高效的安全技术、材料、工艺和设备,保证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②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有效监控,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治理。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装备水平和执法能力。④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⑤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和操作规程。⑥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和设施,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学品生产装置和设施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建设项目设立(审批、核准、备案)前的安全审查,并获得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部门通过安全审查的文件。⑦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4.2 职业卫生健康对策与措施 ①建设项目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要求。②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机制,配备必要的专业监督与检查装备。③研究、开发、推广先进的职业危害控制技术,采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职业卫生状况的改善。④落实有关规章制度和职业危害防治与改善措施。⑤加强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有效防止职业危害。⑥强化对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等检测工作的监察。⑦可能产生职业并危害的建设项目需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做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⑧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5 结束语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安全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加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可能对环境与生态产生诸多影响,我们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应采取行政、科技、经济、法律等措施,建立施工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各自职责,制订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计划,尽量减轻施工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水利工程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一、工程业主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工程业主在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及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并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制定建设期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具体管理办法;编制招标文件和承包项目合同中的环保条款;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环保工程措施的落实;负责协调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关系,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编写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报告及月、季、年报表;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环保项目未按要求实施完成的,不能通过验收。

二、施工监理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环境监理是工程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的有力措施,监理工程师不仅要抓好合同、进度、质量和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还要加强环保管理,建立以总监负责制为核心的环境监理组织体系,完善各项监理制度和监理程序,落实监理具体措施,实行分工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环保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1、工准备阶段。应审查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是否满足环保要求,如有问题,应协助做好设计优化工作。

2、体施工阶段。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确定监理的主要内容,检查环保工程设计是否得以实施、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环保工程资金的使用是否落到实处、配合环保职能部门做好施工期间的环保检测和监督工作。此外,对于施工单位存在的造成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的施工活动,监理工程师必须依据相关环保法规、政策规定加以严格控制,并责成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3、工验收阶段。提交环境监理报告,参与业主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和环保主管部门组织的环保监测验收。环境监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表、地下水资源保护;施工区生活供水灭菌消毒的监测与检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处理,排污口及水质监测;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控制和大气监测;噪声污染控制和监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水土流失的防治与植被恢复;人群健康保护;文物保护;环保设施的建设。

三、施工单位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1、强施工人员管理。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中环保条款的要求,指定专人负责环保工作,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与工程同步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保问题,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碴、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改善和恢复施工区的良好环境。

2、立环境保护体系。施工单位应建立由项目经理领导下,生产副经理具体管理、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体系。

①防治水源污染。根据国家水资源保护有关标准,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对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施工企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采取处理措施,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与农田,施工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

②防治大气污染。根据有关排放标准,采取措施消烟除尘,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量;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扬尘和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取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施工机械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并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③防治噪声污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采取减噪降振措施或选用低噪弱振设备和工艺,实行施工区与居住区分离,设置隔音设施,所有进场施工车辆、机械设备的外排噪声指标参数必须符合相关环保标准,尤其在靠近生活营地和居民区施工的单位,必须合理选择和调整施工时间和机械配置,尽可能在白天进行施工,严禁晚上进行大规模施工活动,减少和避免噪声扰民,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④防治废物乱排。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 ,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结合造田、修路等利用弃 ,减少占用耕地、河道等;防止废弃物中有毒有害成分污染水体;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防止运输车辆将砂石、混凝土、石碴等撒落在施工道路及工区场地上,安排专人及时进行清扫;工程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实行袋装化,并及时清运至施工区周围较近的城镇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并做好人群健康保护工作。

⑤防治疾病流行。防治疾病流行,保护人群健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做好疾病调查和防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免流行性传染病、地方病、自然性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千方百计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⑥防治水土流失。按工程设计和合同要求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多余的土方尽量就地用来整理坡面,当不得不外运时,应该运至无自然保护价值的规定场所,弃土不得破坏或掩埋地表植物;当堆砌高度较高时不应进行护面设计并应设挡土构造物以免将来发生坍塌;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在工程施工期间不乱砍、滥伐林木,尽量不破坏草灌等植被,并选择适宜本地区栽植的植物,进行生态护岸、草皮护坡,保持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免工程施工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⑦防治文物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疑为文物)时,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移动或破坏,同时将情况立即通知业主和文物主管部门,保护好文物。

总之,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有关法规,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好工程施工期间的生态环境,使工程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明显发展。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当前的建筑施工管理形势也日益复杂。加强施工环境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当前工程建设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环境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环境质量。当前表现最为典型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一)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公式,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也陆续实施。但是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在施工过程中还没有有意识地专门地去进行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之所以会得到进一步恶化,主要是因为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高度重视造成的。要想有效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做起。

(二)环保体系不健全、保护工作投入不够。当前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管理体系还不是非常健全。各个科室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还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落实,职责划分还不明确。环保体系不健全必然会影响到管理水平。保护工作投入力度不足表现最为突出,保护工作投入力度不足,环境管理效率必然就会受到影响。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

(三)信息不对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涉及到各个科室、监测站以及监理人员等多方面。这些部门在业务上通常都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信息不对接的问题增加了重复工作量,环保部门的整体验收工作效率也随之受到影响。验收监测环保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接,经常会出现同一部门不同科室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次检查的情况,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就会影响到环境管理效率。对于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环境风险检查操作性不强,工作人员自身技能有待提高。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前关于环境风险检查的条款指导性还较差,没有具体的细则可以依靠。正是因为这样就会造成环境风险的检查受主观经验的影响较大。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此外工作人员自身技能不能够适应工作实际情况,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工况检查、污染物稀释排放、环保设施运转情况检查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当前监测人员自身的技能还不能够做好这些工作。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把监测报告同企业环保设施落实情况一起审查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今后必须要予以纠正。

二、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污染

当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还是较多的,最为典型的是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在钢筋、混凝土、水泥运输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气,这些废气一旦产生就会对施工人员以及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噪声污染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各种噪声。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以及废油等液体在进入水体之后就会造成水污染。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样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指的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建筑废料、工程弃渣以及生活垃圾。这些污染会对大气、土壤都会造成污染。

三、应对措施

上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产生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各种形式的污染。对于这些情况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予以解决。

(一)加强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在今后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就是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中要通过影像、杂志、专题讲座等形式来对环境保护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来逐步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要真正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氛围。要通过宣传让大家从原来被动的工作转变为主动的保护。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保护环境中。为了保证实施效果还需要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对那些热衷于保护环境的员工应该给予奖励。

(二)健全管理体系,加强投入力度。今后工作中应该围绕着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来不断健全环境管理体系。要从各个环节入手,从细节入手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工程项目在建设之前就必须要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及制度。在施工现场也需要成立专门地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要详细划分各个部门的职责,要进一步明确责任。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投入,环境管理水平能否得到提升关键在于工作投入力度。监测人员自身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要熟悉掌握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

(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污染,对于这不同污染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予以解决。对于大气污染,在水泥运输、骨料筛分以及土方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定期洒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扬尘出现。此外在施工现场要严格禁止焚烧各种废弃物。噪声污染是一种典型的污染,对于噪声污染,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严格控制人为噪声,在进场之前要避免大声喧哗、在装卸材料的时候也要轻拿轻放。对于设备的操作时间也要进行严格控制。为了保证周边居民的睡眠,在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之间是不能够施工作业的。为了避免对施工人员造成损伤,施工人员还需要带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对于固体废弃物污染,实际工作中不能够随意乱丢垃圾,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施工现场的垃圾也应该交由专人负责处理。对于水污染,实际工作中要保证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现场油料也应该进行集中保管,对于油类要谨慎使用。

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是项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这项工作应该保持高度重视。当前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各种污染,而后分析了解决措施。今后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式娟. 浅议市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见解[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0).

篇4

正文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了环境工程管理行业,其主要作用就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环境工程管理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必须要做好其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的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1.环境工程的目标和管理手段

1.1环境工程的目标

环境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当前环境的基本要求,并且不能违背其他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工程活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主要就是为了能够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系统的层次和水平,从而能够充分的发挥出环境管理的作用,使其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环境工程活动不仅要重视目标的实现,还必须要重视环境工程在开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必须要通过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化的效果,比如,如果发生产品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时候,可以通过选择更好的产品或者花费更多的资金采购更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不断的改善生产产品的环境,从而保障产品能够在环境比较好的条件下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能够将环境问题纳入其内,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结合,通过成本最低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保障环境管理工作能够在最佳的状态。另外,产品环境在进行改善的时候不能违背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其他要求,必须要实现兼容的目的,生产的产品不能与系统出现矛盾的现象,必须要从多方面不断的完善和解决矛盾,通过矛盾的有效解决还能够进一步的升级环境工程管理系统。

1.2环境工程管理的手段

随着社会不断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环境工程管理的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比较常见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其一,必须要建立与环境工程具有紧密联系的管理系统,必须要保障其具有完善和成熟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保障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实施。其二,必须要不断的完善环境工程管理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才能够保障环境工程顺利的开展。其三,必须要明确相关的责任,并且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员身上,从而更加细化管理工作,并且还需要落实环境评审和监督制度,保障环境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最终通过监督手段提高环境工程管理手段和水平。

2.提高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本身具有诸多特点,比如技术型、综合性以及复杂性等诸多特点,随着环境生态日益恶化,进而导致监测工作所面临的现象十分的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提高环境监测技术,进而对相关的监测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测能力作为保障监测工作质量的基础条件,其主要指人员的综合素质、仪器设备的先进性以及专业的技术水平。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建设标准化的监测标准,积极的获得政府的支持,从而才能够获得充足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不断的完善环境监测工作的仪器设备,为提高环境工程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必须要积极的对相关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够保障监测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监测技巧和知识,更好的开展环境工程的全方位管理工作。

2.2充分发挥质管的监督作用

必须要做好监督体系的建设工作,对相关的质量监督人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从而才能够保障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必须要对岗上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工作,充分的发挥出监督人员的作用,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最终才能够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从根本上保障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3加强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

环境工程作为当今时代十分重要的工程,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环境工程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保障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充足,能够真正的发挥出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作用,最终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改善环境的目的。

2.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管理工作

篇5

环境工程理论、技术更新很快,尤其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在环境工程中获得应用,但由于缺乏资金,环境工程从业人员在岗后续培训远远跟不上环境工程技术形势发展的需要,很多人的知识结构仍停留在十年前甚至二、三十年前的状态。由于缺乏知识更新,对于环境工程整个行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1.2环境工程管理不规范

整个社会环境没有形成对环境管理足够强的意识,缺乏危机与挑战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政府与社会的监督力度也不够,环境管理工作不规范,如环境管理中的“一票否决”制度形同虚设,许多制度的可操作性很差,更不要说实施效果了。同时,环境管理站网与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服务功能不强。

2加强环境工程管理的对策

2.1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

体系化是使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的关键步骤,应通过落实以下措施加以完善:(1)所有涉及环境保护的宏观决策,都必须有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环境管理工作应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在所有与环境相关的领域中都应体现环境意识。(2)在进行区域开发、重大经济技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决策之前,必须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3)建立由党政领导、人大政协、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监管制度,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集合全社会的力量管好环境工程建设。(4)建立环境工程多渠道投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通过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5)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举报、听证会等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公众、媒体的监督与批评,创造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2.2健全环境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环境工程管理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条例制度,但一定要切合实际,并与现行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衔接、配套,使环境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和规范,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可操作性。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环境工程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如制定环境工程工作管理规定、环境工程实验工作管理规定、实验室或试验网站管理规定等。制定环境工程规划时必须实地考察,使环境工程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各地的环境资源,较好地解决各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旦规划项目被有关部门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已批准的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要相关部门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在适当时候进行考评。规划方案的相关信息也要及时记录在案,并反映到决策文件中,如执行工作任务的制度、执行过程所获得的信息等,这些资料将成为环境管理部门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

2.3提高社会公众环境意识,加大环境事业投资力度

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应当积极引导和宣传鼓动。人们观念的转变不在一朝一夕之际,而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改变对环境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要持之以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环境事业,如环境工程建设,环境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为了确保环境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以便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就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2.4高度重视环境人才培养,利用多种途径促进成才

提高环境工程管理水平,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不拘一格,应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成才。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高在职人员理论水平;更鼓励职工教育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获得理论的补充和知识的更新。

2.5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整合环境工程资源

在我国从事环境工程的企业数量并不少,仅广州市环保设计公司最少400家以上[2],竞争也挺激烈的,但水平却不怎么样,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以致鱼龙混珠。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一是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加强监管,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理规范制度;二是放开市场,现在各地仍遗留计划时代的影子,当地政府往往将工程任务交给当地公司;三是引入外资,提高环境工程的建设水平。

篇6

中图分类号:X3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不断增高;然而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尤其是大气污染对人们身体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需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并进一步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以控制。环境监理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管理模式,在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环境监理概述

(一)基本概念

所谓环境监理即环境监理企业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建设项目环评及其批复文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环境监理合同等,对建设工程实施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和环境保护咨询,指导并协助建设企业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的各项环保措施。

(二)实施必要性

最近几年来,建设项目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环境监管的任务日益增大。建设过程中设施“三同时”和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建设内容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变动等问题仍然比较常见,由此导致的生态破坏事件及环境污染经常发生,有些环境的破坏是难以补救甚至是不可逆转的。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管力度有限,难以对建设项目进行日常监督和“三同时”的检查,致使工程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集中体现在投产后,给环保验收管理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通过推行工程建设的环境监理工作,可以促使建设工程环境管理实现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变,由建设单位内部监管与单一环保行政监管向行政监管相结合的转变,对于促进建设项目全面切实执行各项环保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功能

受建设企业的委托,环境监理企业承担核实设计文件、批复文件及环评的相符性责任;依据批复文件和环评,督查项目期间各项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指导施工企业切实执行好各项环保措施,组织建设其进行培训和环保宣传工作,保证环保“三同时”的落实,通过旁站、驻场及巡查进行建设工程的监理工作;发挥环境监理企业在环境管理和环保技术方面的业务优势,协调机制、建立环保沟通,协助建设企业配合好建设项目环保试生产审查、环保部门的“三同时”检查及建设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工作。

(四)重点项目类型

环境监理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影响大的水利、电力、交通、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开展环境监理的其他建设项目。不仅要对新建项目施行监理,更要对污染专项资金补助类项目及限期治理项目加以监理,如此才可以确保将最大化的降低各项工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根本上实现污染物的持续减排,保证各项工程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运行,以达到治理污染的作用。

二、环境监理工作组织模式

关于环境监理企业是应纳入工程监理机构体系还是该独立设置,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监理是环评报告及批复的重要内容,属于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监理是建设工程监理的组成部分。两种观点对应两种不同的监理模式:一种是独立于工程监理企业之外的环境监理企业,即一个项目既包括环境监理企业又包括工程监理企业;二是监理企业中的环境监理人员,其出现形式为项目监理的一个部门,即一个项目的监理单位只有一个,该监理企业中不但有环境监理人员还有工程监理人员。

两种监理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环境监理人员的“偏科现象” 。因为环境监理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很多工程监理人员虽然拥有大量的工程管理经验,然而环保知识却极其缺乏;而多数环评单位尽管有着很扎实的环保专业知识,但在工程监理方面的经验却不足,对设计施工企业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能治理效果难以正确的做出评估,进而产生“虚位”监理的现象。

三、建设工程环境监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理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尚没有成熟的模版、经验参考可以借鉴,加之受传统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主要面临以下方面问题。

(一)责权利关系尚未确立

现阶段,尽管国家出台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很多,然而针对环境监理方面的文件却很少。所以,在实际的建设工程中,环境监理的力度其实是很有局限性的,其监理通常体现了建设单位的意志,却没能达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目的。此外,责权利关系的不清晰,致使环境监理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甚至促使环境监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进一步对环境保护的行业形象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人才缺乏,市场响应不足

环境监理工作中高级技术人才极其缺乏,且起步较晚。当前,专业学校并没有相关的环境监理专业,一线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从业人员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以往的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为主,在短期内普通专业技术人员要满足业务技术需要还缺乏一定的现实性。

(三)舆论氛围尚未形成,认识基础薄弱

总体来说,形式多于内容,强制多于自觉,务虚多于务实,应付多于责任。很多建设企业持抵触态度,认识还比较模糊,部分环境监理企业只重合同不重结论,只提效益不提服务,只言结果不言过程等,这些都与宣传教育工作的不到位密切相关。

(四)条块分割,统一机制难形成

目前各地尚没有建立专门机构,加之近几年项目管理权限下放,环境监理也随之进入条块,在具体执行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如资格重复审查、备案登记、高进低出、行政影响或干预市场等现象。

四、加强建设工程环境监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约束机制,促使企业执行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业主对环境监理持有消极态度,为此环保主管部门要将“环境工程监理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必备资料,在项目的环评审批文件中予以明确,以促进企业重视并执行。

(二)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准入门槛

从业人员要具备环保、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改变目前不懂环保知识的监理队伍或不懂监理方法的环保队伍从事环境工程监理工作的现状,因此应尽快制定环境工程监理队伍的准入条件,以免对环境工程监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法律地位

现阶段,我国的法律对环境工程监理尚没有具体的规定,这就导致环境工程监理工作无法可依。建议出台有关环境工程监理制度的相关法律,以制度的形式在法律法规中确定规定下来。

(四)明确环境工程监理范围

坚持新建项目“三同时”认真执行,同时应将环境监理制度贯穿工程于建设项目的始终,即从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正确性就开始介入,并参与施工图的设计审查,甚至协助业主招标等,有助于执行有关环保措施和对策,使环境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和有效的进行。

(五)完善规范标准、明确工作内容

在试点阶段,各地做法标准不统一。为减少走弯路,建议明确环境工程监理的内容,加强有关环境工程监理规范的制定工作,建立环境工程监理技术标准、规范、验收指标、考核与收费标准等,为环境工程监理工作提供相关的制度依据,使得各项措施有效的推进。

结束语

环境监理作为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建设项目管理中只注重审批和验收的“哑铃型”管理模式,实现了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是环境管理的一次质的飞跃。但要实现全面实施项目的环境监理,还有许多理论$法规和实施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篇7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建设)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二、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四、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篇8

在城市中蜿蜒流淌的条条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已成为很多城市的发展目标。经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安阳河(又名洹河)是流经安阳市市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林州市林滤山东麓,全长164km,其中河道流经安阳市的长度为24.3km,流域面积1920km~2,市区以上流域面积(含市区段)1520km~2。多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尤其通过三年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清水工程的实施,河道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是,河道水质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是要保护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和谐的生物生长环境,保障良好的自然水循环,恢复一定的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应加强开展改善河流水环境的建设,让更多市民“依河而居”,使城市真正成为“水循环正常,水安全保证,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河道建设不仅要使堤岸发挥出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要融入城市园林景观、生态环保、建筑艺术等多种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正逐步向城市集中,建设中的城市、扩大的城区对我国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强调城市水利的同时,不能不强调城市“利水”,即城市的建设要遵循水的自然规律,给水一个开放的、有利于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

1.城市河道水污染的原因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因素很多,但归纳来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1 雨污污染比较严重

通过几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初期雨水对于河道水质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雨滴在降落过程中携带了空气污染物;雨水在地表径流过程中携带地面的各种污染物;雨水冲刷管道内的沉积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水质恶化。合流制管网系统由于初期降雨水冲刷污水管内早流期间沉积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通常比分流制的雨水系统的污染更严重。有资料表明,降雨初期屋面和地面径流雨水的cod可达1 000 mg/l以上,从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角度来看,初期雨水应该经过适当处理后,再排入水体或加以利用。其中,面源污染主要是在城市地区,农业施肥和农村地区家禽、畜牧业: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各种氮鳞肥的施用,很大一部分通过地面径流进入河道,造成河道水体富营养化.家禽、畜牧业的排放物无组织现象也比较突出。

1.2 补充水源不足,且补充水源自身水质无法保障

由于大部分城市内河水系基本为平原河网水系,流量小,流速慢,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抗污染冲击能力小,水质容易恶化,以前的内河水系主要依靠降水补给,因汇水面积小,且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河道补给不足。

当然,也有些城市保障水循环方面主要依靠引配水工程,而作为引配水水源受到外面的因素很多,特别是气象因素,它也存在些问题,市区河道配水缺乏持久性、连续性,配水期间河道水位普遍偏低,不少河道水量不足、水流滞缓,有的河道因水源不足面临枯竭,现状配水设施中大部分是与排涝泵站相结合的,而这些泵站多数为建设年代已久,失养情况较为严重,致使泵站配水能力降低。

1.3 河道淤积严重

对沉积物释放所产生的内源负荷则重视程度不够.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其污染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水土流失、雨水淋浴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沉积在底泥中的氮、鳞营养元素,易形成营养物质的内负荷,当外源排入河流水系的n、p营养元素负荷量减少后,沉积物中的营养元素会逐步释放,成为河流水系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河道底泥释放的污染物量取决于河道的淤积程度、河道流速、水温等多方面因素,沉寂的大量淤泥使得河水污浊.同时,当气温升高时,淤泥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氮、鳞等物质,使得水体极富营养化,并且发酵释放恶臭气味,影响周边环境,除此之外,底泥中含有重金属及其他多种病原菌也不容忽视。

1.4 截污不彻底

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垃圾及初期雨水等各种点源、面源污染源侵入后,造成河水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外源污染是导致河道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

目前一些城市截污基本以雨污分流为主,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污染程度正在进一步加剧,截污难度也逐步加大,致使城市截污不够完善,这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河道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同时,部分雨污分流比较完善的地区,部分管材老化、破损、渗漏进一步造成污水外溢,排入河道.此外,目前有些地区的居民阳台落水以及沿街商铺排水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居民生活习惯,阳台落水多为洗涤污水,其中含磷物质,此类污水直接通过雨水管网排入河道内;商铺排水中含有大量油污及含酸、碱废水,通过道路雨水管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污染。

1.5 城郊地区沿河垃圾堆放和倾倒现象严重

目前,在很多城郊结合部,由于没有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系统,农村地区的大量生活垃圾和部分工业垃圾无序堆放在河边,甚至直接向河中倾倒,一到雨天,垃圾渗滤液或垃圾就直接进入了河道,这些垃圾对河道水体的污染非常严重。

2.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措施

城市水环境改善是针对目前城市河道污染比较严重,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想要改善水环境,必须在河流水质、护岸、底泥、生物等各方面生态状况都协调平衡,具有旺盛而稳定的生态食物链。

2.1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和绿化景观建设

在提升河道行洪排涝能力的同时,加大河道生态治理力度,通过生态护坡、沿河绿化,改善、修复两岸生态环境,建设集防洪除涝、水清岸绿、休闲环保于一体的河道风景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和区县建成区河道两岸,逐步建设沿河生态景观带;沿河乡镇和村庄,根据各自特色修建临河休闲小品和绿地;其他河段堤防绿化以林木为主,建设林木绿化带。加大河道护岸林、护堤林管护力度,加强林木防火、防治病虫害和更新采伐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植树管树的积极性。

2.2 加强截污治污建设

将河道截污与区域排水规划、污水处理厂网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彻底封堵入河排污口,修建截污管道,全面实现截污纳管、清浊分家,有效控制河道水体污染。加强村镇污水处理、坑塘整治、面源污染控制,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使污水得到充分回收、有效处理和合理利用。

2.3加强河道水体循环和水质保护

建立外调水补充河道生态水长效机制,鼓励合理利用再生水、雨洪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实施河湖、湿地补水。制定水体循环调度、运行和管理制度。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水环境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区县边界断面、入河排污口及污水处理厂的监督性监测,逐步提高自动化监测水平,实现信息共享。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和管理,强化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制度,除污水处理厂出水入河口门外,原则上不再受理新建入河排污口申请。

2.4 底泥清除

目前河道底泥治理主要为底泥清除,按照淤泥的实际厚度进行清除,既避免挖除河床老土,降低河道护岸的成本,有利于恢复河道原有的深滩和浅滩的自然形态。

2.5 构建陆生-湿生-水生的植物群落

篇9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致使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的地理环境[1]。实际上这种影响也是有利和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借助打通河道和建坝蓄水等方式来保护附近的农业用地,这样农业用地就不会在遭受干旱洪涝等灾害的破坏。接下来借助雨水径流就能实现的土壤的自我调节和补充水分,这就使得土壤的肥沃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因为上游有很多的泥沙沉淀物,这会促使水库水位出现上升的状况,而随之也会提升附近地下水水位,基于此,就会不断促使周围环境的变化,气温的升高会促使水蒸发速度加快,而水库附近土壤的含水量加大,易于造成土壤的盐碱化现象。

影响了工程所在地的生活环境。工程施工带来的噪音污染会干扰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染生活环境。水利工程施工场地通常是位于山区或峡谷地带,需要对一些特殊路段做经常性的挖填,亦或是进行爆理,因而导致对周边居民的严重噪声污染。此外,如今的工程施工以机械施工为主,机械施工导致了严重的工作噪音污染,这也会骚扰周边居民的生活。

影响了空气质量。就水利工程施工用到的材料而言,也会对当地的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工程建设采用的基础材料通常都包括石灰和水泥等,然而由于山地的地形地貌,就会容易导致其易于出现挥发和传播现象。如此,工程所在地的空气质量必然会遭受一定的不利影响。

影响河流的质量。我们知道水利工程施工会影响到河流的质量,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会促使河流流速降低,而水中含有的重金属也会加重沉降,这就促使水质受重金属污染增大了可能性。此外,水利施工非常好的位置正是在于天然的河道,大部分水利工程的施工选择的位置都是在天然的河道上,时间一久,河道就容易受阻,容易出现局部河流断流的现象。而河流的水文泥沙也可能发生突变,进而使得河流的水质、水温和当地的气候等发生改变[2]。而一些比较大型的水利工程,极易对原有的地质构造造成破坏,进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要求各分管施工单位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进程中,对于各自施工的任务和范围,每一个分管施工单位都要明确。对于施工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要设法将这种影响尽可能地降低。保证了每一个分管施工单位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自己的施工范围内管理好相关工作,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有了保障,这样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之间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效益都要兼顾。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将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从而保证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生态工程建设务必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促使二者共同发展。因而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再和以前一样只是进行单一的施工管理,而是要进行兼顾生态环境、施工和安全生产,做到管理的全面性。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兼顾两种效益,不但能够使施工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得到解决,获得不错的工程效益,而且还能促使资金利用率得到提高,以免今后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来得到很好的生态效益。

兼顾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和共生互补。共生互补是指水利工程施工借助多种措施来对运行、施工和生态问题加以处理,规划和协调好这些问题,从而建立和谐关系,促使自然环境和工程施工之间达到平衡,以实现组合的最优化。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针对水库所做的除险加固的土地利用。在进行基础工程时,会有大量的弃渣开挖出来,其堆放还需要占用土地,此外,需要占地建设的还有工程运行,生活和生产场所等,这就使得土地资源被严重浪费了。根据共生互补原则,就能促使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用,资金和劳力也能有所节约。此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也要做到符合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原则。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垃圾也借助循环共生的原则来妥善处理,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态环境管理而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是其核心工作。借助共生原则,可以变有害的为有利的,变废弃的为珍宝。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可以用于平地的填筑,同时与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相结合,这不但有助于生态效益的提高,还能通过工程造价的减少来提高经济效益。

篇10

1.1 缺少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科学、系统及全面的观测,使得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与指标的制定困难,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软指标比较多,而硬指标却比较少,使得在目标与指标的落实执行时,各个方面,包括机构、资金、职责、方法、监督检测手段及必需的程序文件等主观条件不能很好地与实施细则进行协调配合,落实配套,达成基本一致。

1.2 在这个棘手的问题上,缺少专业的优秀的技术人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又一个严峻的挑战。环境工程在我国还没有引起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并且它也还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深入去了解,所以从传统意义上讲,它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在全国各大院校中,境工程专业化的培养还极少,所以环境专业化方面的人才更是鳞次栉比。并且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不完善,也没有很好的岗位培训的机会提供给环境工程方面的在职人员。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都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有所妨碍。

1.3 没有大力加强宣传力度,间接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4 对环境管理意识的缺乏,以及站网和实验室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低。人们没有形成这方面的相关意识,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和危机,但同时,政府与社会并不高的监督力度,也成为了我们这一问题的刽子手。很多制度只是虚有其表,例如一票否决制度;环境保护工作一般化管理多,而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不够;本文由收集整理这些制度通常或是与我们的制度背道而驰,或是远远地脱离了我们生活的预定轨道,在实际的实施中,操作性也极差。

2 强化环境工程管理控制的措施

2.1 提高广泛的意识,充分调动资金储备。在现在这个与环境相关的工作还没有被我国人民深入地了解与认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引导和促进改变观念,由小及大,以保证环境工程工作更好地、更高效地落实。与此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我们始终贯彻从实际出发,去了解、分析问题,于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制定高标准、高质量的管理体制,让环境工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高层次的生活标准,以此得到相关管理层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2.2 要注意充分地将管理体系与现行的环境综合治理中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模范企业结合,将这些城市或企业等的综合治理及其实施的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作为模板和依据,为实现环境的综合治理寻求到方法和途径。

2.3 建立并完善环境工作相关法规和管理条例,通过如制定环境工程工作管理规定、试验工作管理规定和实验室(试验网站)管理规定等。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处的环境资源,使条例法规人文化、明确化和具体化,并且可操作性强。同时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工作人员指定的具体计划,结合合理的策划,高效地精确地完成工作。当项目被有关部门批准后,一定要按照计划实施,且应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考核和评审。计划的相关信息,包括任务完成的情况,任务执行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有用信息以及任务目前的状况对今后工作的影响等都要记录并输入有关的决策文件中,供环境管理部门和人员做为决策用的重要依据。

2.4 充分地将管理体系与具体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相结合。作为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依据,环境的建设、规划和改造目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着实被赋予了名副其实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2.5 从国情出发,加强学生队伍的团队建设,大力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加强各专业、各学科的相互融合,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储备专业技术力量,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环境工程培训,提高人员环境保护认识。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就是这个问题的主人,鼓励职工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我们可以通过奖惩条例更加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

2.6 尽一切努力去大力宣传一切信息,例如开设专门的网站宣传试验站网和实验室的工作、能力,在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的同时,扩大环境工程工作的影响力,推广先进成熟的经验和成果。

3 加强与完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措施

3.1 要达到管理的真正目的,就要求管理体系要和现行组织机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管理职能,假使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的环境,那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完善工作环境。

3.2 管理体系要和现行的环境综合治理中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模范企业结合,参照这些城市或企业等的综合治理及其实施的定量考核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为环境的整体治理找到有效的政策与措施。

3.3 在对现行的环保制度进行评估的同时,扩充环保体系的内容,将合理的要求及制度都充分地收入其中,征求民意,筛选意见。对于尚未完善以及不符合标准的制度予以完善和修改,并废除阻碍环保工作开展的制度。尽一切力量将管理体系和现行的环境管理制相结合。

3.4 实施资源的优化配制,将管理体系和工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结合,有效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管理高耗能及重污染的项目,将企业清洁生产的计划与对策纳入到环境管理体系中,并对其进行严格地督促与监督。

3.5 管理体系要和国家及地方环保的工作重点相结合,确保环境的治理能按计划进行。

篇11

近年来, 金湖县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旧城区改造、新区建设,城市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然而,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建筑工地因违法施工而引发的环境管理问题。本文针对建筑工地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使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谈点个人看法以期与大家商榷。

1 建筑工地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昼间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建筑施工在6 时至22 时的时间段允许正常施工。然而有的建筑工地因作业面积小,离居民区较近,其施工噪声引发附近居民上访,昼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时常发生。

1. 2 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在居民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区、医院、学校等重点保护区域内,建筑施工单位在22 时至次日6 时不得进行施工,然而有的建筑工地因其它原因,擅自违法施工,其噪声引起百姓强烈不满,存在噪声扰民的问题。

1. 3 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问题建筑工地的建设单位在办理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取得开工许可证后方可开工,但往往施工单位并不按照环保法律法规及时申报(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15 日前办理排污申报手续) ,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排污核定及排污费的征收。城市建筑施工基本上分四个阶段:土石方、打桩、结构、装修。这四个阶段的施工通常不是由同一个施工单位完成的,极易造成工期短的施工单位完工后撤出(如土石方) ,造成排污费拖欠,追缴困难。

2 建筑工地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2. 1 以往,由于居民的环境意识不强,对干扰自己生活的污染问题反映得不是很强烈,而现在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噪声扰民问题成为环境热线投诉的一大热点,特别是进入夏季,这方面的投诉明显上升。据统计, 噪声扰民占环保局全年总量的60 % ,其中大部分是建筑施工噪声与三产噪声。施工单位面临着巨大的环境管理压力还要进行夜间施工,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2. 1. 1 合同工期时限建设单位在与施工方签定合同时,要求施工方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工期,一般时间较短,施工单位为了能够在合同期内保质(监理) 保量(工期)完成任务,只有采取增加工时来完成。

2. 1. 2 限道限时运输交通、环卫等部门对施工单位的道路限制与时间限制是施工方延时施工的又一个原因。由于白天有的道路不允许罐车进主要市区,施工单位只好改在夜间运送混凝土。

2. 1. 3 建筑工期要求有些特殊工期,如混凝土连续浇注阶段,是不能停工的,停工将导致混凝土凝固,第二天再接着浇注,混凝土之间将“分层”,导致建筑质量下降。

2. 2 主观原因一是施工方环保意识淡薄,只考虑自己的工期,不管周围百姓;二是相关部门把关不严,特别是建筑部门的主管单位,对各施工单位要求不严,造成没有办理手续、没有征求周围居民意见、没有张贴告示的情况下开工;三是环保部门虽有在审批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控制噪声污染,但一般情况下办理手续的是建设单位,而产生污染的是施工方,建设单位对施工方不作太多要求,只有在环保部门做出行政处罚时建设单位才出面交涉;四是施工方不规范作业,对楼群不做遮挡或遮挡不够,强发声设备随意安放,也是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一个原因。

3 加强建筑工地环境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3. 1 建筑施工噪声的防控环保审批部门在建设项目的审批过程中一定要严把审批关,与建设单位签定除工期需要夜间施工之外不在夜间施工的承诺书,具体提出建筑工地夜间施工作业审批和监督管理要求:凡涉及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浇捣等必须延续到夜间作业的,根据夜间施工审批原则,应提早开工时间,压缩夜间施工时间,审批部门尽可能在审批夜间施工时做到以小时为单位;夜间时段内不允许新开桩基;凡影响同一噪声敏感点的多家工地申报夜间作业时,应协调在同一夜间时间段作业;同一工地不同施工队必须统一申请夜间作业时间,避免轮番夜间作业不间断扰民。施工单位申请夜间施工时应提供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根据情况设立隔声屏障等降噪措施,将高噪声设备与噪声敏感区隔开;合理设置高噪声施工操作位置,使其远离噪声敏感区;同时环保部门应主动与所在地的交通巡警、渣土、建筑业管理等部门建立夜间施工管理协调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以便及时解决因施工造成的矛盾。交通部门在对夜间运输混凝土限路的同时要通知环保部门限路详情,以便环保部门掌握各条道路的限路状况。

建立诚信制度体系,对多次不接受当地环保部门警告,甚至视环保部门处罚而不顾的,有关建设部门每年对施工单位资质评定过程中环保部门要有发言权,对诚信记录不良者建议对其资质进行降级。此外,暂停企业所有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验收,并通知银行停止该企业所有银行信贷业务。2007 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绿化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建设单位办理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取得开工许可证后,施工单位在进入施工现场的同时,要向环保部门交纳可能违反环保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夜间强行施工的保证金。建立“保证金”制度后,可根据交款方的诚信记录与违法情节,扣除适当比例。

为了能更好制约夜间施工问题,应该从源头加以控制,让混凝土提供商停止夜间供应混凝土。工地夜间噪声的主要来源就是在浇灌混凝土时振捣棒和罐车发生的声音。如果夜间停止供应混凝土,施工单位自然不能作业。此外交通警察也应及时制止夜间罐车驶入施工现场(特殊工期除外) 。

3. 2 建筑工地的日常监察及管理环保部门应依法加强建筑工地的监管力度。

建设单位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限期补办,逾期不补办的,及时处罚。对于夜间施工单位经多次告诫仍不能整改,环保部门行政处罚要执行上限处罚。对屡教不改的施工单位严格实行群众监督,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上报到有关部门,除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外,还要将施工方清理出当地市场,不允许其再在本地区进行建筑施工作业。

环境监察部门要全面加强夜间建筑施工管理,严防超时施工噪声扰民。一是下发通知加强管理。向建筑施工单位下达加强内部管理、严防超时施工噪声扰民的通知,强调严防超时施工噪声扰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噪声扰民的危害性,从源头上制止噪声扰民。二是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建立专项整治施工现场监督值班制度,对辖区内施工单位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坚持24 小时在岗在位;坚持监督投诉电话24 小时开通;坚持做好记录;坚持有访必出;坚持文明执法;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三是严格查处机制。及时受理居民群众的投诉,接到投诉24 小时内进行查处,并将结果反馈给投诉人。防止有些施工单位钻政策空隙,明明可以早结束夜间施工的,却拿着夜间施工许可证整夜连续施工, 而不顾工艺上是否需要,环保部门一旦进行夜间审批一定要跟踪审批时限,防止超时限施工现象发生。

3. 3 关于征缴排污费的建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03〕64 号) 规定:“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应当在项目试生产前3 个月内办理排污申报手续。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15 日前办理排污申报手续”。根据上述规定,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原则,在建设项目建设期间,施工单位作为直接的责任者,应当依法履行排污申报和缴纳排污费的义务。

就建筑工地排污费拖欠问题,可通过加大环境监察,按照定量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大现场监察力度,全面掌控辖区内建筑工地的总体情况。

在依法征收建筑工地排污费时,如能做到“五及时”,即及时申报、及时核定、及时催缴、及时处罚、及时执行,建筑工地排污费的征收工作将很容易开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踏入 21 世纪,中国正更稳健地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保护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 基于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顾名思义,其以项目为核心,其内涵是: 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在传统的意义上,一般而言,工程项目管理关注的对象只是项目本身,往往只考虑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用性,缺乏对建筑项目周围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而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大观的深入贯彻,这更要求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要取得工程技术和保护环境两者间的一个平衡点,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前沿技术理论知识,利用现有的技术尽最大的努力减小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同时在工程技术合理提高的前提下更理智地开发自然资源,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 2) 在项目管理方法上要多点开花,实现经济效益、工程项目与环境保护的三者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本质是一个系统性的课题,涉及到生产技术、工程质量、经济目标等的各方各面,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应统筹分析上述多方

面的因素,并且制定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在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前提下,可综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

( 3) 需与时俱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恶高度协调一致。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工程管理目标是在实现质量目标、经济目标和效益目标等三个大目标,如今新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要求实现整个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不假借工程建筑而对环境质量进行破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最大限度的统一。

2、工程管理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当前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废料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现场的油品化学品泄漏,管理现场发生的火灾、爆炸和能源浪费等等。本文空气、噪声、废料污染等几个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

2.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主要是工程施工中的粉尘,为了有效地改善工程施工中的作业环境,可以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洒水,以减少粉尘漂浮产生的大气污染,对于有粉尘物质的建筑材料进行装卸时最好是在空气较为湿润的仓库内进行,要加固建筑物外脚手架的封闭性,以防粉尘物资的泄漏。此外,还要明令禁止向建筑物室外乱扔建筑垃圾,所有的建筑垃圾必须装入垃圾袋,进行统一的外运。

2.2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建筑管理过程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污染形式,其中包括管理机械作业、模板安装及拆除及清理作业等产生的噪声排放。噪声污染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非常大的污染,最主要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进行施工时,将容易产生较大噪声的施工工作安排在白天进行,减低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问题;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必须在晚上施工,必须征得当地市政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许可,同时在施工期间要合理降低音;施工前施工方应该就可能出现的噪音问题和周边的居民进行协商;施工期间,车辆进进出出要避免鸣笛,保证减速慢行。

2.3废料污染

2.3.1 目前工程废水是造成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其特点如下:工程废水排放量一般很大,造成污染的范围会很广泛;工程废水中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根据污染物种类的不同,工程废水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分为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毒性一般很强,危害大;被工程废水污染过的水体,很难恢复。

对工程废水进行治理,其主要的措施有过滤、沉淀、吸附、离心分离等。其中,过滤是通过滤网等将工程废水中体积较大的污染物质除去;沉淀是通过静止,使水体中一部分污染物下沉到水体底部,从而达到去除目的;吸附则是将活性炭

等具有吸附性质的物质投入水体中,对工程废水中的一部分污染物进行吸附;心则是一种通过高速转动去除污染物质的方法。综上所述,工程废水的物理治理措施,实质上是将污染物质从工程废水中分离出来,使工程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达到治理的目的,该过程不会发生污染物质状态的改变。

2.3.2 工程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将会对人体、植物造成重大伤害,还会造成一系列的污染天气现象,如雾霾等。其特点是气体成分复杂、污染范围广、危害程度大。

工业废气的物理治理措施主要为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它内部具有很多发达的孔隙结构,可以对空气中的一些细小的微粒产生一定的吸附作用。但是由于活性炭吸附的饱和性,导致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需要被不停更换,成本比较高,所以活性炭吸附常被作为工业废气治理的第一道流程,在经过该工序之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2.3.3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有毒化学品及废渣、固体废弃物、废旧机械设备等在露天随地摆放,旧机械设备均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保养,造成严重的空气质量污染和旧设备资源的流失。

我们可以积极利用城市建筑垃圾调配市场、建筑主管部门协调和相关业务企业,将一些利用价值较低的或不容易分离利用的垃圾,如渣土、碎砖、处理后的下脚料,成分复杂的装潢垃圾等用于基坑填埋,道路垫层和其他回填。而对剩下的碎砖、混凝土、砂浆等用筛分、破碎、水洗等设备进行简单处理后成为不同粒径的再生砖、石、砂等推向市场,当然这些再生材料成分复杂,其中占比较大的砖骨料强度较低、易吸水吸湿,制约了它们的使用空间。

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其他环境保护措施

3.1 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者首选需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核实、确定工程现场周围环境的敏感点、环境保护目标和对应的环保法规及其它要求。此外,管理者负责人还需对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中,建筑管理的各阶段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找出影响环境的重大因素,并制定可行的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倘若在管理过程中,工程内容、环境保护要求等发生变化,则管理者要相应地调整施工环境保护方案。项目组可在管理现场设置环保负责人,负责日常的环境保护管理工。

3.2 积极倡导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令、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应积极倡导健全完善好城市建筑管理中关于保护基础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令、法规。在相应法规条例的基础上,强调任何施工单位和人员都应遵守并积极践行。此外,还可以将环境保护的质量作为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的一部分进行监理考查,并与经济效益挂勾,与其它合同条件( 如保证建筑物本身的质量条款) 一样受合同法的约束,通过这大大约束施工单位在环保方面不良的行为。

4、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我们要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倡导文明施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可以并且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的。我们只有统筹全局,面向未来,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脸面”也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作反复性大、覆盖面广、艰巨性强,突击整治短时间内效果明显,但易出现“回潮”与反弹,难以达到长效和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状态。如何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是个重要的课题。

二、处理好环境卫生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环境卫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环境卫生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外部面貌,起着窗口的作用,更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和市民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城市环境卫生已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发达国家把环境卫生的好坏作为衡量领导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城市面貌对投资者的感觉更直观。在去年,我们太原市开展了六项综合整治,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不管是投资者、旅游者还是我们普通市民,都感觉到城市明显的干净整洁了,这肯定会提高我们太原市的身价,进一步来讲,就是保证了我们太原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流失。现在有一个新概念:城市及其环境是重要的国有资产。通过环境的改善,吸引外商投资,推进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繁荣,实际上也是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卫生整治的必要性

1、环境卫生整治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良好的城市环境面貌和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要把城市做大、做强,更要把城市做优、做美。当前,博乐市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可以全面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面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也荡涤人们思想中的落后观念,清除陋习,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素质,为完成整体目 标打下基础。

2、环境卫生整治是是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良好的市容市貌、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吸引资本和人才的重要条件,成为投资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决定城市吸引力、 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环境也是重要的资源,城市管理也是生产力。

环境卫生整治是提升市民卫生质量的迫切需求

随着博乐市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逐渐由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转变为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全方位关注,转变为对优雅生活环境、良 好城市秩序、优美自然景观的迫切要求。环境卫生整治的目的是通过提高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鼓励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健康服务体系。

四、现阶段环境卫生管理的规律和方法

1、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管理和作业分开逐步把环境卫生作业推向市场,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环境卫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环境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环境卫生管理必须依靠严格执法来保证。主要方法有:政事分开。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政府主管部门将环境卫生作业和服务从现有的体制分离。分离后政府主要进行管理、规划、监督、协调等工作。目前,疆内许多中小城市已初步开展了这项工作。比如:成立清扫公司,让街办、企业等一些单位的清扫队转变性质,成为一个经济实体,把清扫队改革成公司。政府再把各条街道的清扫权公开招标,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择的办法选择一个合格的清扫公司全面负责街道的清扫、保洁。让政府职能部门从作业中分离,改变以往管理的就是作业的这种状况,从而提高管理的效能 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管理。环境卫生作业市场放开后,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遵循依法管理的原则,按照有关法规,通过严格的执法和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保持环境作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实行严格的执法和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博乐市必须进一步加强,现在我们的管理力度不够,比如:在博乐市的任何一条大街,包括青德里大街,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经常发生,目前做不到有过必罚。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如日本、德国、新加坡等,采取严厉的法制手段,严格执法,给环境管理者更大的权力。现阶段我们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已经成立了综合执法局。在另一方面还需要保证对环境管理者的监督,杜绝执法者现象,这就需要加强效能监督。就目前来讲,博乐市现阶段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环境卫生管理必须通过提高市民素质来提高

提高市民素质,是改善环境卫生最根本之处。我们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市容法规、市容文明规范等的宣传,发动群众,人人动手,清洁城市,逐步使市民增强环境意识,共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社会公德,达到提高素质进一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我们就一定会建设出一个优美文明的现代化城市。这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环境卫生管理需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环卫队伍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支具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环卫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要求我们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思路,强化我们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工作作风,全面提高为城市服务的精神风貌。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动员全体环卫管理人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环卫精神,切实提高环卫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开创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新局面奠定基础。

五、强化责任,增强市民的环卫意识

巩固环境卫生管理成果,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关键在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

二是积极开展创建“红领巾义务监督岗”、“老年志愿者监督岗”、“社区文明监督员” 以及进一步开展社区居民义务参与环卫等活动。

三是坚持创建行动与宣传教育紧密联系,继续开展城区“周末大扫除”活动。

四是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的一系列文明市民教育活动。

五是坚持开展各类文明卫生创建,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卫生、全民参与环卫管理的良好氛围。

六、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对城市的空间环境卫生实行全方位的管理,维护城市环境的整洁,使城市环境卫生与城市的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城市人民对生活、工作环境质量的需要。同时,我们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市容法规、市容文明规范等的宣传,发动群众,人人动手,清洁城市,逐步使市民增强环境意识,共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社会公德,达到提高素质进一步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我们就一定会建设出一个优美文明的现代化城市,这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