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房屋建筑施工设计

房屋建筑施工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15:49: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房屋建筑施工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房屋建筑施工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房屋建筑施工正在兴起,这种数目上的剧增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就需要甲方代表在审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时,应进行严格的审查,一般说来,审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审查施工企业安全组织机构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网络

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是审查的首要任务,在检查中我们应该尤其注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应以企业法人代表为首成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施工现场应以项目经理或施工负责人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2审查施工企业应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制度问题也是施工企业需要严格规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应该成为我们进行审查的核心内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的岗位责任制不能替代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制度、新工人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值日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施工现场安全防火、防爆制度、职工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班组安全管理制度、民工管理和门卫制度等。其中,企业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制度。一些施工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将本企业的岗位责任制视为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是不妥的。企业岗位责任制是企业各级人员所在岗位的职责和职能范围。而安全生产责任制则是企业各级人员,上至总经理、下至生产工人,对安全生产所负的责任和职能。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是本工程的第一责任者,必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3审查工程项目施工应有的安全监督手段

安全监督手段是每个施工过程中都必须具备的一个主要环节,它能够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事故隐患时刻威胁着安全施工,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应用各种安全监督检查手段,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将各类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监督与管理手段,如班组相互安全监督检查,专检与自检相结合的安全检查方法,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现场轮流安全值日,签订安全责任书,以及现场悬挂各种安全宣传标语,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法与手段。

4审查企业安全资质和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施工操作的资格是确保施工安全的一项主要指标,只有事先拥有了施工操作的资格才能最终确保在施工中的安全进行。企业的安全资质是由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审查与颁发的《企业安全资质合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包括维修与安装电工、架子工、各种机械操作工、焊工(电焊与氧焊工)、司炉工、爆破工;打桩机操作工、厂内机动车辆司机等。除进行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教育,经考试合格发证后,方可独立进行操作,每年还要进行一次复审,过期不参加复审者视为无证者处理。在审查操作证时,所持证件必须与作业人员相符,以防人证不符。

5审查施工技术措施

1)基坑支护的审查,这一点是施工技术审查的第一个首要环节。在土方工程施工中应根据基坑、基槽、地下室等土方开挖深度和土质种类选择开挖的方法,设置安全边坡或固壁支护,对较深的基坑必须进行专项支护设计。在施工方案中应有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如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坑槽边严禁堆放物料和施工机具设备,如有机械作业,必须对作业范围内的地面采取加固措施等。

2)脚手架的搭设方案的审查,主要是审查其的安全性设计。落地式钢管脚手架一般搭设高度为50m以下,应有详细搭设方案,并绘制搭设图纸,说明脚手架基础的做法,立杆、大横杆纵横向的间距,小横杆与墙的距离,连墙点和剪刀撑的设置方法,每2~3层须设置卸荷措施。搭设高度超过50m时,应有设计计算书和卸荷方法详图。在搭设方法上必须符合安全强制性条文(2002版)的规定要求,脚手架的搭设方案必须要有编制人、技术审核人和批准人。

3)高空作业和独立悬空作业的审查,审查是否采取了一些安全保护措施。高处(高空)作业主要是指施工现场“四口”和“五临边”的防护,以及独立悬空作业所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四口”的防护有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通道口(或出入口)的防护,安全强制性条文(2002版)3.2.1和3.2.2有详细的防护规定。“五临边”的防护是指未安装栏杆的阳台边、无外架防护的屋面周边、框架工程的楼层边、上下通道斜道两侧边、卸料平台外侧边的防护,安全强制性条文(2002版)3.1.1和3.1.3条文有详细的防护规定。对悬空作业,安全强制性条文(2002版)4.2.3-4.2.8条文有详细的防护规定。

4)垂直运输机械设备的安装是否有安全措施,同时也要审查在使用和拆卸等所采取的安全措施,有无经过安全资格认证和取得安全使用合格证。对塔吊的安装、拆除在施工前必须详细编制施工方案,在方案中对塔吊基础进行专项计算,对安装和拆卸的施工工序,安全技术措施,注意事项,以及特殊情况的防范技术措施应有详细编制(包括塔吊的力矩、超高、变幅、行走四限位和吊钩、卷筒的保险)。安装后应经主管部门验收,发给相应的安全使用合格证书。

5)在工程施工中因为用电安全导致的安全事故并不在少数,急需要我们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有:①审查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并有编制人、技术审核人、批准人,以落实安全用电责任制。②审查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内容有施工用电的安全技术交底;实行三相五线制;高低压线路下方不得搭设作业棚或堆放构件、杂物等;各级配电箱,开关相应有防雨措施、有门锁、专人负责;有明确的送电或停电的操作顺序;电器及熔断器的熔丝规格必须与电流相一致。不得使用铜丝代替熔丝;各级配电箱必须固定设置,使用标准铁制配电箱;不使用自制的木配电箱、箱底距地面不小于1.2m;保护零线的截面积不小于工作零线的截面积;保护零线不得装设开关或熔断器,并满足机械强度要求;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制;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作业场所的照明电源,必须使用安全电压(24V或12V),使用行灯不得超过36V,并有良好绝缘;施工现场必须使用橡皮软管线,不得使用塑料电线或塑料护套线,并高挂使用;手持电动工具的外壳、手柄、电源线、插头、开关等必须完好无损;电气作业人员检查维修时必须按规定穿绝缘鞋、戴手套,使用电工绝缘工具等。③审查电气防火措施。内容有:施工现场不得超负荷用电;电气装置和线路周围不堆放易燃、易爆和强腐蚀介质,不使用火源;设备不得超负荷工作;现场用电不得乱拉乱接,生活用电不得使用电热设备,室内照明线不得乱拉乱接;配电室内配置砂箱和干粉灭火器。

结论

安全事故的产生具有突发性、瞬时性,所以安全工作的重点必须是以预防为主、事前控制。对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事故的起因都含有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制度不严密、工作人员思想麻痹等,在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事前监控、检查不到位,才导致事故发生。作为一名甲方代表,要从思想上对安全工作提高认识,对安全管理知识进行了解、掌握,才能做好方案的审查工作,做到安全制度健全、安全措施到位,事前对各项施工工序中将会出现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确保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 董强. 如何审查房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措施[J]. 价值工程, 2010,(17)

篇2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各方面的提升,对房屋建筑结构加固设计以及施工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提升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我们应该对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进行改进,改良房屋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

一、房屋建筑结构施工中的问题

1、房屋建筑结构施工的设计不合理

房屋建筑结构施工要想提高质量,按时竣工,就必须依靠作为建筑工程灵魂的工程设计。周密合理的工程设计是建筑施工的首要因素。建筑施工工作能否按期正常进行,施工质量质量能否提高,都必须以建筑施工的工程设计作为先决条件。在建筑施工过程,有关技术人员对建筑工程性质和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也未到建筑工地进行考察,和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交流和讨论,导致设计出的建筑方案不切实际,如同废纸一张,不能很好地对建筑工程进行指导。这使得建筑工程从根本上就存在问题,对大到建筑的内部结构和装修风格,小到建筑材料,施工场地等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极大的减慢了工程的进度,导致建筑工作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影响建筑施工质量。

2、房屋建筑结构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

在建筑施工时,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当大,因此,施工人员的技术和素质问题是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建筑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是否精湛,综合素质是否重影响着建筑施工质量。然而,由于聘用的劳动力需求很大,因此在技术和质量方面难免会有所差别。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就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了,但是施工单位并不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那样,这就造成了相关技术人员并不能充分了解有关施工设计的要求,对选用的建筑施工新材料的材质和使用方法了解也不够,更有甚者完全不了解新兴的建筑施工技术,其低下的建筑施工技术严重推迟了建筑施工的工程进度,给建筑施工的后续工作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另外,有些技术人员虽然技术很好,但对建筑施工工作的责任心不够,在施工中偷工减料,询私舞弊,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建筑结构施工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

3、房屋建筑结构中所使用的钢结构设计不合理

在房屋建筑结构施工中通常会采用钢结构,这是由钢结构的特殊特点所决定的。在对钢结构进行设计时,对于钢结构的选型以及布置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分析难以精确的内容以及对没有规范过的问题进行规范时,更应该加强重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相关的力学关系以及出现的破坏机理或试验现象去构思新的设计。

二、房屋建筑结构比较常见的一些加固技术

(1)增加钢筋截面法

类似于混凝土的加固方法,以增加了截面积的方式来加强房屋的坚固度,此应用己经非常成熟,适应范围广,具体操作方面也是必较容易的。但是,更换混凝土加固方法,操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此外,这种加固方法后,建筑物内的净空面积会有所缩小。此方法适用于一般混凝土结构的建筑。

(2)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加固作用,建筑的优点就是施工的环节相对较少,由于这种方法对钢筋的需求量太大,导致更高的成本和费用。因此不适合使用在加固一般的建筑物上,主要用于结构强度高的建筑物,同时需要被加强的区域不能扩展等的建筑上。使用钢板的缘故,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加固高温场所的建筑结构。

(3)粘贴纤维加强塑料加固法

钢筋加固法顾名思义与粘贴有关,与粘贴钢板加固的方法有些许类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是材料方面。用于进一步加固材料是塑料的,所以不用担心相对湿度和腐蚀性,由于材料本身重量比较轻,而且成本比钢低得多。然而,塑料材料具有明显的缺点,温度不能太高,容易出现火灾。因此,使用过程中这个方法应该使结构坚固并妥善处理高温易燃的问题。

三、实施中的施工技术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就可以考虑施工时到底该做些什么了。工程实施中也要有很多的注意点,要掌握技术要点和施工方法。

(1)对原有旧钢结构考察、取样、实验、评定,这些工作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的重要,所以这个工作一定要认真的对待,尽量做的细致一些。而且必须要有专业的实验室对原旧钢结构以及新钢材进行取样实验,出具权威评定报告,明确出符合条件的原料、需采购新钢材、焊条规格型号、焊接连接工艺的技术。

(2)对原旧钢结构进行喷砂除锈、除去在旧钢表面残留下来的所有氧化层和渣物,然后根据这些钢结构的使用年限和损毁程度,与设计一起研究,通过一系列专业的计算和讨论,整理出切合实际并且能够实施的处理、加固方案。

(3)原有旧钢结构只要生锈或者有一定的残渣等就会逐渐的被破坏下去,所以一定要将钢锈及在旧钢表层残留的腐蚀氧化层及渣物清除干净,用空压机连接专用的喷砂除锈机来进行彻底的清除工作,个别腐蚀严重的部位要提高警惕,必要的话可以投入相应的劳动力,人工用工具进行凿、磨工作。此外用来喷砂除锈的砂子应采用中细黄砂,并且在施工前一定要晒干。

四、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尽量减少破坏原有结构,充分利用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在建设工程设计制造时应充分考虑钢筋目前的情况,确定钢筋加固方案,尽量保留建筑的原有结构,以尽量减少损失和伤害,尽量减少甚至取消拆除,这更适合原配的就是最好的这一原则。应该认真分析和探索现有的结构应,经过适当的测试和结构可靠性分析测试,准确判断原有房屋的结构和承载能力,以尽可能保持原貌或者保留它不应该忘记的地方,尽量按照原来的工程设定加固的特点,不要使得新旧之间有很大差距。

(2)加强改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加固连接技术的是植筋和锚栓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来说简单而有效的。按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明确规定,对于一般的梁柱等构件,难以满足的锚所需要的厚度宽度长度,采用植筋锚栓技术时需要注意最小边距和最小距离,还要注意的是原有构件钢筋密集部位钻孔和定位的可能性,尽量小心,不要损坏原来的截断和构件。

(3)在前期工作在,需要认真调查,检测,分析工程设计的细节,并与施工单位积极协调和配合,共同设计出实惠,安全,合理,可行的和适当的加固方案,并选择可行的替代品,以避免重复设计,加强监督检查工程,加强执行力度,并消除任何风险,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综合全文来说,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本文中讲到的是加固方法、设计及施工技术方面。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根本上找问题,加强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也是可以有效避免损坏的发生。总之,在正常情况下建筑都会老化,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会造成有较高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在多地震的国家,因此,加强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加固住房的结构,需要高技术,只有居住在稳定性好的住宅内,确保住房建设安全性,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抗震度不符合相关规定中的标准。近年来我国在房屋建筑领域颁布了很多政策,其中《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我国房屋建筑抗震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在小型地震中房屋建筑物不损坏、中型地震中可以对房屋建筑物进行修复,大型地震中保证房屋建筑物不会倒坍。但是,从玉树地震与汶川大地震来看,现阶段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还无法满足抗震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一些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没有重视房屋建筑物的抗震性,导致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抗震度不符合相关规定中的标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2、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偷工减料现象。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偷工减料现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房屋建筑企业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节约房屋建筑成本,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过度节约,忽略了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与安全性能;房屋建筑企业选择一些廉价、质量不合格的房屋建筑材料,增加了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风险,尤其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需要使用到的钢材;我国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相关规定中明确对钢筋的配筋率进行了确定,在房屋建筑工程不同施工环节中,要选择相应的钢筋配筋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当充分重视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配筋率,并且对房屋建筑结构施工进行合理的监管。(2)一些规模较小的房屋建筑企业,为了节约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资金成本,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选择冷轧变形钢筋,这种钢筋的韧性小、强度高、脆性大,不适合在现代房屋建筑结构中使用,而且对于房屋建筑物的抗震性有着严重的影响,使房屋建筑物无法达到抗震标准,增加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风险,不利于房屋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房屋建筑物的安全性。

3、环境影响因素的问题。工程结构设计在考虑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基础上,还需要全面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湿度、温度和土质结构等,但就现状来讲,环境因素往往会被忽略,而这些因素对结构构件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无法强化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也会对工程结构带来巨大隐患。

二、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措施

1、确定结构设计方案。工程结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框架选择、基础设置和结构措施等内容。框架结构由结构性构件组成,彼此之间通过节点加以连接,以产生垂直和水平荷载能力。若是多层房屋建筑,还要对水平风荷载加以特殊考虑。此外,框架结构最好要选择杆件刚接体系,以确保工程结构的抗震性和稳定性。

2、房屋建筑的基础设置。基础设置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和施工环境等。若是低层房屋建筑,那么其上部结构荷载不会太大,由此便可以选择独立基础的结构模式。若是高层房屋建筑,就要选择综合基础的结构模式。结构措施要结合具体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在结构设计方面加强抗震设计,采取有效抗震措施。比如以整体浇筑的方式进行梁柱灌注,选择最佳的结构构件。

3、设计内力组合。内力组合是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关键点,要在调整结构抗震系数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设计。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构件材料的强度要大于未考虑抗震要求时的材料强度。若是以普通抗震设计材料强度对抗震系数加以计算,那么在实际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要对系数加以调整。经过全面的抗震系数调整,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4、提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研发专业设计软件。随着我国房屋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与以往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技术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房屋建筑结构人员应当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深度。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求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熟悉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所以,房屋建筑企业应当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培训,研究与开发更加先进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软件,不断的创新,在房屋建筑企业内部中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以及专业性强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队伍。

三、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严格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检测管理的规定、标准和规范,严格检测要求,确保检测数据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质量监督机构在日常监督工作中要严查各项检测资料,对工程检测出现的不合格材料坚决予以清出,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实体工程。要对检测机构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对涉及结构安全及重要使用功能的材料、试件等进行抽样检验,确保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2、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把房建施工工程作为监管服务重点,加强施工现场的协调服务和巡查,强化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管,房建施工工地都要达到省级文明工地标准。发现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应立即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依法予以处理。

3、加强组织管理。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想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与质量,且能够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同时还需要有效的管理以及较好的集体建设。房屋建筑工程是否能够正常、有序开展,集体凝聚力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一个施工团队中,集体凝聚力越强,那么集体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越顺畅,管理的效果就越好。由此可见,应该进一步强化对集体的有效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各项工作,进而最大限度的提升集体的凝聚力。施工人员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与技术发展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集体风气的好坏。所以,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当详细掌握各个施工班及其施工人员的基本状况,构建和谐的班风,以便使其能够自觉的遵守各项施工细则。

4、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1)技术素质有待提高。管理干部、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强的进行质量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能力。组织施工和进行技术指导的能力,以及识别;质量和检查质量的能力;生产人员则应当具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能以出色的服务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2)质量意识有待加强。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必须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

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对工程完工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做好结构设计,能够保证工程的合理科学,做好施工管理,对工程的质量会有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特点主要变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施工技术与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工程建设的投资成本、技术措施、管理控制、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水文气象、机械设备、工程材料等,这些都会对建筑房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二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很容易发生变化,因为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管是系统性因素还是偶然性因素,对建筑施工质量发生变异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比如,材料性能存在微小差异、机械设备的磨损、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等,这些偶然性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施工质量差异;三是建筑房屋的施工质量检查不可以解体,房屋建筑不是像工业生产品一样直接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或者对产品的某些零件进行更换,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具有整体性;四是建筑房屋质量受到施工进度以及投资的制约,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工程项目质量很容易受到施工进度和投资的影响,因此,领导者或者管理者要对施工进度、质量以及投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调节,实现有效结合和统一。

1.2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原则

建筑房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是坚持“质量第_、用户为上的原则”建筑房屋属于特殊商品,它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年限关系到人们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施工管理一定要重视施工质量,时刻树立质量为第一的理念;二是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也就是说将建筑施工的事后质量控制转化为事前和事中控制,同时以事前和事中控制为主,但也要保持三者的有效结合;三是坚持“以施工团队为管理核心”的原则,施工单位要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和教育,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因为人是确保建筑质量的基本要素,是质量的直接实施者,所以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要以人为核心,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四是要把质量标准作为检查依据,质量标准中的有关参数和数据是评价建筑质量的尺度和依据,是进行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的基础,所以,在房屋建筑的施工中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的要求来进行。

2.建筑房屋建设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要点

2.1施工工艺技术

建筑房屋的施工工艺可以从主要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基层和保温板的施工技术。如果房屋建筑的高度等于或者超过20m时,工程的施工就要采用黏贴式固定保温板;如果是低于20m的房屋建筑外表面的黏贴强度满足不了施工要求或者房屋建筑高度为100m时就要采用黏贴式结合法固定保温板,要注意的是黏结的面积要大于保温板面积的2/5,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保温板的竖向缝应该保持错列拼接,在墙角位置交错互锁,使用粘结胶需要在24小时以内用完。另一方面是砖棚体施工技术,这种施工技术的质量要求主要表现在砂装的饱满度的控制以及垂直度的控制方面,所以在实际的施工中要注意这两个方面的控制。

2.2混凝土搅拌与运输技术

建筑房屋的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必须要满足浇筑施工要求,同时对混凝土的出灌温度要合理控制。对这个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有:一是如果是在夏季施工,由于温度比较高,需要对混凝土的搅拌现场、砂石以及石骨料等进行遮阳措施,以达到降温的目的。二是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搅拌站,应该把搅拌站的位置靠近混凝土的浇筑地点,以免长距离运输造成混凝土浆液出现离析现象影响使用,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如果建筑施工中需要采用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方式,可以使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对混凝土进行运输。

2.3混凝土浇筑技术

建筑房屋建设中,对混凝土的浇筑技术要特别的重视,尤其是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浇筑过程中要及时排出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在每次浇筑完成以后都要采取温度控制措施以及保温养护工作,以确保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和湿度达到标准要求。另外,对其质量控制还要注意对大体积混凝土块体的降温速度进行控制,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的抗裂能力。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在4-6个小时要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检查,是否存在塑性裂缝。一旦出现裂缝,就要进行二次浇灌或者进行二次压光处理。

2.4钢筋笼制作、安装、施工技术

钢筋笼在制作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变形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在设计时要使用闭口螺旋箍筋,用铁丝绑扎成梅花形,然后以点焊方式进行连接。二是每隔一定的距离布置架立筋,以确保钢筋笼的刚度。三是杂钢筋笼的内侧设置支撑梁,以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把钢筋笼插入桩孔以后在进行拆卸。四是在钢筋笼的内侧设置支柱,以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另外,对钢筋笼的安装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要注意的是采用吊车对钢筋笼进行安装,在距离桩位10m左右的位置2m高的吊线坠,然后对其垂直度进行观测。

钢筋笼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施工技术坐好质量控制,需要将螺旋箍筋和架立筋牢固的焊接在骨架的端部,以免钢筋笼在插入桩孔时对地基造成破坏。对钢筋笼的标高进行测量后如果发现与设计存在偏差,应该用吊车将其轻轻吊起,调整好位置以后重新固定。

3.建筑房屋建设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对策

3.1对各类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严格控制

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建筑房屋质量,材料是保证建筑房屋质量的基础,所以对建筑房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在管理过程中对使用材料的各种技术指标要做好严格的控制,对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对检验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一定不能使用。另外,在材料的配比环节中,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操作,禁止施工人员随意的进行材料配比。

3.2对施工质量的检查和验收进一步强化

对建筑房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和验收是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衡量标准,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效果只要通过最后的工程检验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或者工程管理人员进行阶段性的验收和检查,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最后的工程完工进行整体的预验收。

3.3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建筑房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管理,也可以说,对施工的全过程加强管理是体现工程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对建筑房屋的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施工技术交底制度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二是对施工工艺的关键点或者是特殊性的施工工艺要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设置质量控制点,在各个环节做好管理和控制;三是对建筑房屋的施工技术要做到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管理与控制。

3.4规范监理单位的行为管理

建筑房屋在施工的过程中,监理单位是建筑质量管理的重要角色。监理单位应该建立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团队,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在实际的监督管理工作中,要处理好建筑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用户之间关系,按照目标合同中的各项指标对各个项目以及各个工序进行对比和审核,做出审计评价,对建筑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建筑房屋而努力。

篇5

前言

现代化的房屋建设工程施工难度正随着房屋结构和房屋功能的复杂变得越来越高,特别在墙体、地下室、梁柱、女儿墙、混凝土结合部常会因材料和工艺的问题出现裂缝,此外,在房屋门窗与墙面的接触部位也常见渗漏的现象,这些裂缝和渗漏既影响了房屋建筑的质量,又影响了使用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造成房屋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和隐患。注浆技术是用压力将由粘结性的凝胶注入松散的混凝土裂缝或缝隙中,在凝胶物硬化后提高混凝土性质,填充混凝土裂缝,进而达到修复混凝土裂缝、加强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防治渗漏的目的。注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对复杂环境适应性强、加固效果明显和环保等优点,是房建工程中重要的施工技术。在房屋建设工程中更好地应用注浆技术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经验和房屋工程特点,在掌握注浆技术和容易出现裂缝混凝土部位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施工需要选择好注浆材料,结合具体的房屋建设中出现裂缝的部位,做好注浆技术的应用,形成注浆技术施工的技术关键点,为高效处理房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裂缝,提升房屋建设质量起到技术上的导引作用。

1注浆技术的特点

1.1注浆技术的易工性

注浆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方面具有工艺上和操作上的优势,注浆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施工中出现的各种裂缝,有效防范各类渗漏;注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设备轻巧等优点,极易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推广。

1.2注浆技术的适应性

注浆技术在防水方面有比较高的性能,对于房屋建筑中出现的蜂窝、孔洞和裂缝有比较好的适应性,注浆技术通过将注浆液注入混凝土裂缝中,完成对各类松散和薄弱部位的加强,是改善混凝土强度的有效措施和技术。

1.2注浆技术的性能

注浆技术的使用材料一般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强和无污染等特点,可以在综合提高混凝土薄弱部位性能的基础上,提升房屋整体的综合力学性能,并达到环保的效果。

2注浆材料的概述

2.1注浆材料选择的要点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来说,选择注浆材料应该着眼于如下几点:一是,材料的物理性质必须优良,注浆材料必须选择耐老化、填充性好、综合力学能力强的原料。二是,材料的化学性质必须稳定,材料应具备较高的渗透能力,并且具有亲水性、粘结性和扩散性,能与混凝土迅速凝结成稳固的整体。三是,材料的综合性能应该保持,注浆施工应该选择环保、易操作、价格适中的材料。

2.2注浆材料的组成

常见的注浆材料有:一是水泥,水泥是注浆施工中常常用的材料;二是,水玻璃浆液,注浆中加注水玻璃浆液用来改善水泥浆液的性能。三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如纸浆废液、脉醛树脂-硫酸浆液和水溶性聚氨醋浆液等,为注浆提供重要的凝结原料。

3注浆技术在房屋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3.1处理房屋墙体、窗门裂缝中注浆技术的应用要点

处理墙体渗漏应该先铲除薄弱层,做一道防水层或防水砂浆。但作为连通的墙体将会出现这边治理那边渗漏的局面。同样窗台漏水往往是在“认为”漏水的部位涂上一道封闭胶就可以解决问题。殊不知,窗、门—窗、门框—墙体是一个整体。当窗、门及其框不封闭,雨水沿框的固定螺丝孔、框的拼缝渗流到空心的窗、门框内,再向墙体渗漏;在北方门窗因低温会有凝霜的现象,凝霜的冰水会沿裂缝想墙体和结合部位渗透,产生进一步的冻胀作用;墙体的渗漏的另一原因是外墙的饰面材料不能起到封闭作用,以饰面砖建筑物出现的渗漏为多。采用“穿衣”防水的办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当材料老化渗漏又再出现,同时水被封闭在空心墙内(或灰砂砖体内),这些只能通过内墙蒸发,使墙体发霉,并导致寄生性微生物的寄居,在影响使用者健康的同时,还会造成墙体内暗埋电线管路的损坏,也会产生触电和漏电等电力事故。采用注浆技术处理门窗周围的裂缝应该以在门窗框的底部注浆,材料以水泥浆为主,注意对缝隙有效的封堵。在水泥注浆结束后,对施工部位再用高分子采集进行环氧封闭处理,加强其养护工作,尤其是做好处理部位的控水工作。

3.2处理房屋厨房、卫生间渗漏中注浆技术的应用要点

在现代的房屋设计中厨房、卫生间是用水的集中地方,一般都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内防水处理。但是由于施工和材料等方面处理不当,会导致厨房和卫生间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通常出现渗漏,主要是防水层失效,厨房、卫生间的用水沿砖和砖缝灰砂的毛细作用渗透至墙面冒汗、发潮。处理的方法是通过环氧注浆切断渗水通道,控制水沿毛细孔扩散。即在砼地板与砖墙的砖缝开一小槽,沿砖缝布孔,孔距在20~30cm为宜,采用环氧砂浆嵌槽,埋管注入环氧浆,重复注浆至充填饱满。处理方法简单有效,如条件限制可在厨、卫间施工。即在瓷片的连接位上钻孔、埋管、注浆后,采用同色水泥进行孔位表面修饰即可,省去铲除批荡层、涂防水胶、重新批荡的工序,节省费用,缩短工时,效果明显。

3.3处理女儿墙裂缝中注浆技术的应用要点

受温度影响房屋主体与女儿墙的热胀冷缩形变率与不一致时容易产生裂缝。处理应做好如下工作:在女儿墙与楼板接触部位进行钻孔、埋管注浆,注浆材料应选用拉、剪强度好,粘结力强的材料。

参考文献:

[1]熊士斌.注浆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3).

[2]张日葵.浅析地下室混凝土开裂、渗漏的原因与防治[J].经营管理者.2009(14).

篇6

前言: 我国房屋建筑业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过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物质资料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对所居住的房屋质量和环境等方面也有所提高。在我过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技术加固和房屋施工结构的分析。在施工中保证加固水平,这是房屋施工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一、房屋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原则与方法分析

(1)加固设计原则

高温、振动、腐蚀、风化以及地基沉降是造成房屋建筑结构损坏的重要原因。在对已遭受损坏的房屋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时,必须查明损坏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加固设计必须以确保原房屋建筑结构安全为前提,尽量减少或避免拆除、更换原构件,同时还要保留具有使用价值的构件。

1.选材原则。在房屋建筑结构加固设计时,合理选择加固材料,使加固材料满足强度高、性能好、质量轻、耐久性良好等要求,并且保证加固材料与建筑原结构材料具备一定相容性,从而确保加固效果。所以,在选择加固材料时,应当收集原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资料,尽量选择与原建筑结构材料性能大致相同的加固材料。如果缺失原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资料,那么设计人员应当到工程现场测算原结构材料的强度,并对强度等级进行规范取值,将其作为选择加固材料的重要依据。

2.加固设计年限。在确定房屋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年限时,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确保建筑结构在一定期限内不需要再进行大面积维修,即保证建筑结构在使用年限内只需要进行简单维护就能够保证其安全性。在对新房屋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其加固的使用年限应确定为50a或100a,对老旧房屋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其加固的使用年限应确定为5a-10a。

(2)常用的加固设计方法

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设计的过程中,加固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若是加固方法选择不当,则无法起到应有的加固效果,为此,在具体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房屋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加固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选,从而确定出最优的加固方法。当房屋建筑结构整体与局部构件都存在加固需求时,应当以整体加固设计作为优先考虑对象,而后在考虑局部构件的加固设计;在对不同类型的结构构件进行加固设计时,应当以关键部位的构建加固为主,如果选用的加固方法效果不够理想,则可以采用多种加固方法联合使用,借此来达到预期效果。目前,房屋建筑结构加固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粘贴加固法。这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加固方法,其主要是以纤维复合材作为粘贴材料,此类材料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强度高,它的抗拉强度是普通钢材的几倍,并且该方法的施工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将纤维复合材粘贴在需要加固的构件表面即可,借助材料本身的特点,能够进一步增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和延展性,从而起到良好的加固效果。此外,该材料还具有非常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其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较好,不容易受到酸碱等化学腐蚀,尤其适用于房屋建筑结构表面平整度较差或是结构不规则的构件加固。

2.混凝土加固法。在房屋建筑结构加固设计中,混凝土加固是最为常见的方法。由于大部分现代房屋建筑的原结构材料都以混凝土为主,所以根据加固设计的选材原则,应当选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材料。混凝土加固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①直接加固法。该方法是指对遭受破坏的构件用混凝土直接置换,或在加固的构件上直接浇筑混凝土。如,将混凝土直接浇筑在受弯构件上,通过增加受弯构件的截面面积,以此增强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在承重构件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应当采取混凝土置换方法进行加固处理,但是这种置换工作较为困难。②间接加固法。该方法包括预应力下撑拉杆加固和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两种方法。前者主要利用预应力支撑杆加固混凝土构件,并利用杆轴向心力产生的外部负载来提高房屋建筑构件的承载力。这种加固方法虽然可以显著提高房屋建筑构件的承载力,但是却需要进行大面积的结构加固,加固成本较高;后者主要利用偏心力对加固构件中心施加水平压力,进而避免外部负载弯矩,通过减少受弯构件的外部负载,以达到提高构件抗弯能力的目的。

二、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施工管理研究

由于房屋建筑结构的加固方法较多,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以粘贴加固法为例,对其施工管理进行分析。

(1)粘贴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粘贴加固施工前,应当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准备好施工中使用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所有施工人员配置到位,同时,到工程现场对加固的特点进行了解,技术人员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和技术交底。

(2)施工技术要点

1.干燥处理。在进行加固之前,应当确保结构表面干燥,如果表面潮湿,则应当对其进行搞干燥处理,常用的方法是碘钨灯烘烤,也可以用风机将构件表面吹干,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确保待加固构件的表面湿度不超过70%。

2.表面处理。在粘贴纤维复合材料之前,应当对混凝土构件的表面进行相应的处理,将疏松、腐蚀、蜂窝等劣化的混凝土全部清除,并以露出结构层为准,然后采用修复材料对构件表面进行修复处理,使表面达到平整。

3.粘贴施工。当构件表面处理完成后,将树脂均匀刷涂在构件表面,待树脂干燥后,便可进行纤维复合材料粘贴。若是多层粘贴时,则应当在上一层干透之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粘贴。

(3)施工管理措施

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施工中所使用的碳纤维材料、结构胶必须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定位放线准确,根据施工现场原有构件尺寸进行放线,尽量减少定位误差;清理干净基层,保证基层无油污、无尘土等杂物;加固施工中要避免对钢筋、孔壁以及结构胶造成污染,确保结构胶的粘结力;在配置好结构胶后,要立即使用,避免因风化影响结构胶的使用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屋建筑结构加固设计与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在进行加固的过程中,除了要合理选择加固设计方法之外,还应当做好加固施工管理,借此来确保施工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结构加固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重点加大对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力度,并在现有加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开发一些新的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建筑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海.浅谈房屋建筑结构加固施工技术[J].门窗.2013(3).

[2]郑先元.既有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技术概述及应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

篇7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脚手架是建筑工程施工时搭设的一种临时设施,主要是为建筑物空间作业时提供材料堆放和工人施工作业的场所。脚手架的各项性能(构造类型、装拆速度、安全可靠性、周转率、多功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等)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劳动生产率。分析了脚手架施工管理中存在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并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对策

1.房屋建筑施工中常见的脚手架

脚手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有:宽度(或面积)、步距高度、离墙距离等能满足工人操作、材料堆放和运输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构造简单、装拆和搬运方便,能够多次周转使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合理等。

1.1外脚手架

外脚手架是沿建筑物周边搭设的一种脚手架,用于外墙砌筑和外墙装饰。

1.1.1多立杆式脚手架

多立杆式脚手架按所用材料分为木脚手架、竹脚手架和钢管脚手架。多立杆式脚手架

主要构件有立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剪刀撑、横向斜撑、抛撑、连墙杆等。

多立杆式脚手架的基本形式有单排、双排两种。单排脚手架仅在脚手架外侧设一排立杆,其横向水平杆一端与纵向水平杆连接,另一端搁置在墙上。单排脚手架节约材料,但稳定性较差且在墙上留有脚手眼,其搭设高度及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双排脚手架在脚手架的李外侧均设有立杆,稳定性好,但较单排脚手架费工费料。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多立杆式脚手架,不仅可用作外脚手架,而且还可用作里脚手架、大跨度建筑内部的满堂脚手架和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模版系统的支架等。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由钢管、扣件和底座组成。钢管采用外径48mm、壁厚3.5mm的焊接钢管。作为立杆、纵向水平杆、剪刀撑、斜撑的钢管长度宜为4.0--6.6m,用于横向水平杆的钢管长度宜为2.2m。

1.1.2门式脚手架

门式脚手架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普遍的脚手架

一。门式脚手架有多种用途,除可用于搭设外脚手架外,还可以用于搭设里脚手架、施工操作平台和用作模版支架等。门式脚手架的主要构件是门架,门架由立杆、横杆及加强杆焊接组成。门式脚手架的基本单元由门架、交叉支撑、水平梁架或挂扣式脚手板构成。按照设计要求,将门式脚手架的基本单元进行组合,在设计指定位置上安装水平加固杆、剪刀撑、扫地杆、封口杆、托座、底座及垫板等,并按要求设置连墙杆与建筑物相连,即构成完整的门式脚手架系统。

门式脚手架搭设前,应进行施工设计。搭设时,门架垂直于墙面,其立杆离墙的净距一般不大于150mm,门架的内外两侧均应设置交叉支撑,并沿高度2步一设(搭设高度小于或等于45m)或每步一设(搭设高度大于45m)连续水平梁架。在顶层门架的上部,连墙杆设置层必须设置连续水平梁架。另外,在脚手架的转角处、端部及间断处的一个跨距范围内应每步一设水平梁架。在脚手架底部门架的下端,应加设封口杆及内外两侧的通长扫地杆。当脚手架高度超过20m时,尚映在脚手架的外侧连续设置剪刀撑和纵向水平加固杆,纵向水平加固杆一般设置在连杆墙所在层,每4步一道。为了保证脚手架的整体稳定,需在脚手架和建筑物之间设置连墙杆,一般其竖向间距不大于3步,水平距不大于4跨。

1.2里脚手架

里脚手架是搭设在施工对象内部的脚手架。猪妖用于在楼层上砌墙和进行内部装修等施工作业。由于建筑内部施工作业量大,平面分布十分复杂,要求里脚手架频繁搬移和装拆。因此,里脚手架必须轻便灵活、稳固可靠、搬移和装拆方便。常见的里脚手架有以下几种。

1.2.1折叠式里脚手架

折叠式里脚手架可用角钢、钢管等材料焊接制作。其架设间距为,砌墙时1.0--2.0m,内部装修时2.2--2.5m。

1.2.2支柱式脚手架

支柱式脚手架由支柱和横杆组成支架,在横杆上铺脚手板。其架设间距为,砌墙时2.0m,内部装修时不超过2.5m,。

1.2.3里脚手架除了采用上述金属工具式脚手架外,还可以就地取材,用竹、木等制作“马凳”作为脚手板的支架。

2.就目前建筑施工中脚手架存在问题的分析

脚手架在施工中出现事故如此之多,主要是由于脚手架在架体的升降过程中出现问题,其同不差过大的原因造成的多发事故。主要原因包括:架体刚度不足、使用及运输过程中出现导轨变形、预留孔的设置偏差大、承力挑梁臂太长、支撑点移位等。一个问题就足以造成事故,脚手架往往出现问题不只一处,多个问题同时出现,就会造成竖向主框架上的安全设置移位以至架体倾斜。另外架体在升降过程中出现同步装置失效,对电动葫芦的保养与维护不足出现铰链、翻链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各承力点受力不平衡,加上超载现象,架体就极易出现倾斜变形,出现安全事故的发生。

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也决定着脚手架的使用安全。许多施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必须的专业知识,对脚手架的使用也不够了解,对施工图就看不懂,不理解现场施工的安全作业规定。另外存在着指挥人员的违规指挥和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等导致脚手架的搭建不规范;脚手架的搭建工人缺乏搭建经验,队伍不统一且不注重专业的学习,致使脚手架的使用发生事故。

脚手架的技术出现断层,施工长对基层工作人员技术交底不足。脚手架的搭建使用拆卸一系列工作是“技术人员——脚手架架长——脚手架班组——施工工人”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步一步传递下来的,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脚手架就不能安全的使用,导致事故的发生,再好的脚手架也不能搭建出安全的。

3. 针对房屋建筑施工中脚手架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质量控制措施

3.1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前,施工企业应该按照房屋的结构形式、荷载、基础、设备、施工工艺等情况对承重支撑架施工技术进行专项方案预制,以确保脚手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以及稳定性,对结构重量、测压、施工荷载进行承受。承重支撑架施工技术专项方案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制定,并且方案必须通过论证来保障其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施工企业,工人人员必须对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最后交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定。

3.2对脚手架的施工,首先必须要求专业的施工队伍对脚手架进行搭设,施工技术人员必须要求持有建筑登高架设特种作业上岗证进行脚手架安装施工。无证人员必须先进行教育、培训之后持证上岗。在正式安装之前项目负责人必须对多有相关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并签署双方履行协议。在正式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标准。

篇8

按后浇带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为防止硅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为防止硅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后浇带法在建筑工程中已广泛应用,本文就其设计和施工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的阐述。

1 后浇带法的设计

1)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2)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3)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 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时,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2 后浇带法的施工

1)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槎。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

2)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并且采用掺加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3)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来讲,对于收缩后浇带,不宜少于两个月,通常认为这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已经完成60 %以上;对于沉降后浇带,应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即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者根据沉降观测,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4)在封闭后浇带之前,结构设计者应在图纸上明确提出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限制施工荷载,并做好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护。特别是目前很多工程中,施工采用快拆体系的模板,这时更要注意后浇带附近的支护质量,防止在拆除模板过程中,由于支撑松动、移位等造成结构开裂。

5)底板后浇带施工。底板后浇带采用钢筋作骨架,铺设3 层钢丝网作侧模支护。有些工程则采用快易收口网代替钢丝网,但浇灌硅时,同样要防止大量漏浆影响硅质量的问题。为保证结构施工质量,后浇带钢筋骨架不得焊于底板钢筋上。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被水浸泡并便于清除杂物,浇筑底板时在后浇带处浇一条硷带。底板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杂物污水进入,可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在底板后浇带两侧砌筑12 cm宽、12 cm 高的砖带;砖为MU10 ,砂浆用M5 ;砖带与底板面转角处用1∶2 水泥砂浆抹成圆弧,上部用胶合板封闭。

3 后浇带施工流程中的一些具体要求

3.1 对后浇带混凝土及施工的要求

1)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的混凝土灌实。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拌制,也可以采用掺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与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的强度至少与先浇混凝土相同或提高一级。2)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灌时间,应采取不同类型的后浇带采用不同的浇灌时间。伸缩后浇带根据先浇灌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时间而定。沉降后浇带一般宜在建筑物沉降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

3.2 对施工后浇带的具体要求

1)后浇带的接缝形式,必需严格按施工图施工,施工缝施工时要用堵头板,根据接口形式在堵头板上装凸条。在后浇混凝土前要进行认真清理、洗刷、凿毛,对该处的混凝土一定要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达到设计的强度等级标准。2)后浇带的先浇混凝土完成后,应进行设法防护,顶部应遮盖,四周用临时栏杆或围护砌体围护,防止后浇带内垃圾堆积、难以清理,在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踩踏。3)后浇带后浇部分混凝土一定要用无收缩混凝土,有条件的最好掺入一些早强减水剂,施工前应试配比,拌制要认真,精心浇捣密实,事后还要注意浇水养护。4)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混凝土尚未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待后浇混凝土设计强度达到其强度值的75 %后,按由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拆除。在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后,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监测,并将数据同整个沉降观测记录在案。

4 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后浇带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施工时宜用堵头板上装凸条。2)后浇带两侧硅浇筑后,应进行防护,局部应覆盖,四周用临时栏杆围护,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保证钢筋不被踩踏。有些工地后浇带不设围护,致使钢筋被严重踩弯、钢筋杂乱、建筑垃圾较多,不易清理。3)在后浇带浇筑硷前,需将两侧硅凿毛,清除浮动石子,浇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4)后浇带后浇硅要求用无收缩硅,掺用微膨胀剂,精心振捣密实,注意浇水养护。5)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带硅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在后浇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 %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的顺序拆除。

总之,后浇带的设计、施工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特点、作用,认真设计,精心施工,才能保证每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完美性和使用性,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滔.房屋建筑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中图分类号:TU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04-02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居住需要,建筑行业进行了技术改革以调整施工方案,对于现有的房屋建筑结构添加了相应的框架结构作为支撑,不断更新房屋建筑的使用方案。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套建增层操作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此次选择的建筑结构形式为内置H型钢混凝土组合的框架梁,而新型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选择了角钢混凝土柱,根据工程状况能向框架梁添加一定的压力。此框架结构在施工阶段能自己承担压力,对于预应力筋的布筋和张锚等操作也较为方便,在各种形式的房屋建设中运用较广。此外,该新型框架结构也在新建工程与巨型框架结构里运用较广,对于城市建设中的各类结构都比较适用。笔者根据自己的施工经验,对这类结构形式深入分析处理,保证了整体结构的有序进行。

1结构设计要求

1.1整体原则

对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套建增层结构实施设计时,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建筑施工标准操作,通过先进的施工技术来维持正常的工程项目质量,这样可以让项目工程达到理想的要求。设计结构时需要遵循的总原则包括:①在房屋内部结构改造过程中,应该确保套建增层施工过程中原房屋的准确运用。②对既有房屋实施套建增层改造,则要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③对于套建增层加以更新之后,要保证房屋的现有结构在安全性、耐久性上达到使用要求。④对既有房屋实施套建增层改造要保证整体受力情况的一致性。

1.2结构型式

(1)套建增层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柱多数使用了角钢混凝土框架柱。

(2)套建增层结构一层顶框架梁则使用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构成的框架梁,利用H型钢下侧挂底模,然后将底模当成支承设置侧模,这样可以满足混凝土浇注施工的相关要求,使得H型钢承担梁自重以及荷载。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值超过75%之后,需要保证张拉梁体内曲线布置的合理性,形成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构建出框架梁。

(3)选择内置H型钢混凝土组合梁作为套建增层结构一层顶的次梁。经过在H型钢下侧挂底模,可以让施工人员利用H型钢来承担次梁自重和施工荷载完成操作,然后结合阶段内置H型钢与其钢筋混凝土以组合梁的状况持续操作。

(4)板选择常规形式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垂直在次梁内置H型钢焊接槽钢作主楞,在主楞上布置木方设计次楞,在次楞上铺放板底模,可以让施工产生的不同负荷传输到次梁上。

2材料设计

(1)对套建增层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施工时,通常工程人员在材料选择上和正常的混凝土结构无差异,只要对材料的质量严格把握。

(2)新增套建增层结构一层顶的内置H型钢、焊缝用焊条与连接用螺栓要与建筑施工项目的材料标准一致,避免使用这类构件引起质量问题。

3抗震构造与梁板截面尺寸

(1)针对套建增层框架具体情况,要关注抗震等级、构造分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也应该和新建房屋用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保持一样。而遇到8度抗震设防区处于Ⅱ、Ⅲ类场地土的套建增层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时,底层结构层的高控制在7 m,增层层数则是2~4层的原二级抗震框架,对结构实施抗震性能设计时按一级抗震框架对待。

(2)对角钢混凝土框架柱上、下端加密区钢板箍的配置则根据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混凝土结构标准执行,以此满足建筑内部性能要求。

(3)梁板尺寸运用和新建房屋结构一样的尺寸,不得随意变动尺寸。

4梁、柱设计及节点组成

(1)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必须要保证相关组成的尺寸标准,通常正截面承载力最大裂缝宽度要按照混凝土标准设计,将型钢翼缘当成纵向受力钢筋,同时要顾及到梁受拉侧1/4梁高范围内的型钢腹板和预应力筋的影响。计算时要按照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完成,最大裂缝宽度的限值也必须控制在建筑标准范围里。此外,对于钢骨、预应力筋、挠度等参数指标的控制,也应该做好各种计算设计。

(2)斜截面承载力根据结构设计需要确定,保证承载能力大小符合实际情况。

(3)框架节点构造把伸入柱中的H型钢与其上下两侧的钢板之间相互连接,这样才能做好区域之间的配合调整。考虑到防止节点区的钢板箍穿越梁H型钢的腹板,在梁两侧把钢板截断,焊到设置在支座处梁钢骨两侧的加劲肋板上;为避免梁中普通钢筋穿越柱中角钢和横向钢板箍,梁中布置的普通筋在梁端截断,焊到柱角钢之间的横向钢板箍上;为防止节点处钢梁在混凝土中滑移,在节点处H型钢上下垂直设置工字钢。

5其他

(1)在设计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框架梁和内置H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时,要合理考虑型钢的两阶段受力。

(2)次梁的内置H型钢通过连接加劲肋与框架梁应有可靠的连接。

(3)框架梁的内置H型钢及次梁的内置H型钢的安装就位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的要求。

6结束语

篇10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数量越来越多,其建设高度也越来越高,高层建筑中所对应的地下室及地下车库也随之增加,其对地下空间的使用需求也有所提高。对此,需要对地下室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将地下空间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地下室工程涉及到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专业知识相对复杂。在对建筑工程的地下室进行结构设计时,要综合考量到使用功能、防火功能、人防需要,还要顾及到管道、通风、给水、采光等各个专业的相互联系配合。对于拥有大底盘的建筑群体来说,一般来讲,在塔楼部分的使用时期,基本不会发生抗浮问题。但是地下室以及裙房部位却会有抗浮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毛病。

1.1、抗浮、抗渗问题分析

针对地下室的抗浮问题,要设定科学合理的抗浮设防水位,根据具体的地下水水位要求进行研究和实时勘查,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增加地下室的重量、设置抗浮桩等方式方法去解决地下室的抗浮问题。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带裂缝工作,要达到抗渗目的,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如侧壁增加水平温度筋,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混凝土胀缩不一致,可在墙体中部设置一道水平暗梁来抵抗拉力。当然,在采取以上措施时,同时要注意混凝土的养护。(2)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抵消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当其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时,即可控制裂缝。

1.2、不均匀沉降问题分析

地下室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可以采用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去降低地基处理的程度,主体结构采用桩基础、主体结构部分采用整体基础也能达到较小的最终沉降量,还能充分发挥不同基础形式的作用和优势,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计算,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法。

1.3、人防地下室的问题分析

对于人防地下室的结构设计要特别注意人防构件的最小截面尺寸取值问题,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设计,使顶板的最小防护厚度、混凝土厚度都能实现建筑面层的防护作用。此外,人防构件的荷载取值问题、人防底板的荷载控制问题也是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设计问题。在考虑防空地下室在核爆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时要采用等效静荷载法进行计算,人防地下室的设计还需要考虑人防底板的荷载起控制作用。

2、地下室结构的设计要点

2.1、荷载计算

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荷载压力较大,在进行其荷载需求设计时,需要从人防工程、建筑自重、土体压力及水体压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地下室荷载总量及分布情况。地下室设计相关规范中对地下室各个部位的荷载值给出了具体要求,在进行地下室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建筑的实际使用需要对地下室的荷载能力进行设计。

(1)地下室顶板能达到承受核爆动荷载标准值的要求;

(2)地下室外墙的荷载需要考虑到顶板向下传递荷载的标准值以及建筑物和外墙各自的自重标准值的组合情况;

(3)地下室的内承重墙需要考虑顶板向下传递的荷载、建筑物自重标准值及内承重墙自重标准值的组合情况,在选择顶板传递荷载时,要将核爆动荷载标准值与正常活动荷载标准值进行对比,选择较大的荷载值;

(4)地下室的底板需要考虑到建筑物地上空间及地下空间的整体荷载。

在进行地下室荷载组合设计的过程中,难点在于计算地下室在承受核爆动荷载的情况下需要承受的静荷载标准值。

2.2、顶板

在顶板作为地下室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其侧向刚度的大小决定了其嵌固作用的大小。因此,在进行地下室顶板结构的设计时,需根据相关规范进行设计,地下室顶板的厚度一般应达到180mm以上。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特点,适量增加顶板的厚度,以保证顶板具有充足的承载能力。

在地下室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建筑地上结构嵌固端时,需要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具体要求,对楼板的厚度、混凝土的强度等参数做出特定的要求,以保证顶板的嵌固稳定性。同时在该条件下,楼层的顶楼楼盖应采取现浇梁板结构施工。上述因素对地下室的总体深度存在较大的影响。在进行荷载计算的过程中,应该由上往下计算楼层数量,以满足嵌固端要求;另外在对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进行层数计算时,需由地面往上进行计算,计算中加入地下室层数。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则不能利用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进行嵌固:

(1)当地下室的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度差超过地下室层高的1/3时;

(2)地下室顶板内外板面错层,且未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时;

(3)顶板为无梁结构,或者是在屋面开有打洞时。

2.3、外墙

在地下室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要计算外墙结构,首先需要对弯矩幅度进行调整并以地下室底部结构作为外墙的嵌固端,同时还要考虑外墙的荷载分项系数。如果地下高度较大,需要进行多层建设时,还应按照多跨连续计算,保证地下室外墙底部的弯矩与其相邻底板的弯矩值相同。另外,当以底板作为外墙嵌固端时,对底板的抗弯能力要求较高,且需要大于外墙的抗弯能力。在地面结构物楼板支撑的部位,如楼梯口等位置,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结构模型以及实际配筋量,保证地面结构的稳定性。如果地下室有与外墙相邻的车道并且车道底板处于外墙中部时,需要考虑车道底板集中应力对外墙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处理。上述情况中,由于外墙的支撑条件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实际计算和设计外墙的结构及相关参数。另外,当各部位顶板的标高处于不同水平时,还应该采取措施对外墙上方支座水平方向应力的传递进行处理,以保证外墙顶部各个部位的受力均衡。

在进行地下室外墙结构配筋量计算时,除垂直于外墙方向且以钢筋混凝土内隔墙进行连接的外墙板块以及扶壁柱截面面积较大的外墙板块外,之间的外墙板块的配筋量需要以双向板配筋量的计算标准进行计算,其余的外墙结构配筋量均按照竖向单向板配筋量计算标准进行计算。当外墙扶壁柱的竖向荷载较小时,需要对其内外侧主筋进行适当加强,同时还要根据外墙扶壁柱的截面面积对水平筋进行适量调整。另外,外墙水平筋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以保证特殊情况下外墙结构的稳定性。除上述因素外,还要求地下室外墙结构的裂缝宽度小于0.2mm,且不能出现连续裂缝,以免影响地下室外墙结构的稳定性。

2.4、底板

底板的设计除了需要考虑荷载问题外,还要考虑抗渗、防水方面的要求。这也对地下室底板的厚度及配筋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厚度应在50cm左右,配筋率保持在0.25%左右。另外,根据地下室底板的实际标高变化情况进行梁的设置,梁的宽度应大于底板厚度,同时还要考虑底板支座弯矩传递,并在梁中加入适量的抗扭钢筋。如果地下室底板为桩箱、桩筏基础,则还应该考虑冲切、剪切、弯拉等方面的应力。

3、施工方法

不同结构的地下室设计其施工方法也不同。在设计方面,由于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与规范的成熟,建筑物的高度、混凝土用量、建筑面积都越来越大。施工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现有场地、工期等条件的限制下,通常采用逆作法施工。逆作法施工技术是高层建筑物目前最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法。

所谓的“逆作法”即先沿建筑物地下室轴线或周围施工地下连续墙或其他支护结构,同时建筑物内部的有关位置浇筑或打下中间支承桩和柱,作为施工期间于底板封底之前承受上部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的支撑。然后施工地面一层的梁板楼面结构,作为地下连续墙刚度很大的支撑,随后逐层向下开挖土方和浇筑各层地下结构,直至底板封底。同时,由于地面一层的楼面结构已完成,为上部结构施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可以同时向上逐层进行地上结构的施工。如此地面上、下同时进行施工,直至工程结束。逆作法可以分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部分逆作法、分层逆作法。逆作法施工可使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施工和地下基础结构施工平行立体作业,在建筑规模大、上下层次多时,大约可节省工时1/3;减小对邻近建筑的影响;最大限度利用地下空间,扩大地下室建筑面积等优点。

4、结束语

地下室结构施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应该根据相关规范进行严格的施工,对每个施工过程均要细心检测以及仔细落实,确保地下室结构的施工能够获得较为满意以及安全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雷击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过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做得十分不完善,所以雷击所造成的损失严重。而且如今高层建筑不仅在结构工艺、消防安全上有更高的要求,在防雷设计上也给工程技术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为了大厦、人员、设备等的安全 ,在高层建筑防雷设计中 ,必须将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统一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控制雷击事故。

下面通过介绍防雷工程的相关施工设计以及防护思路,为建筑防雷工程技术人员作参考。

1建筑应该设置水平避雷带

1.1滚球半径高度应该设置水平避雷带

GB50057第3.2.4条、第3.3.10条、第3.4.10条有关于防侧击的规定。这些要求都是针对滚球半径值高度以上的部分设计的,而滚球半径高度以下的部分的防雷措施,在整个GB50057中都没有规定。这事实上说明GB50057认为在这一高度下的部分应该全部处于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的。滚球法保护范围的确定方法如图1所示,距地面hr处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以针尖O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平行线的A、B两点;以A、B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该弧线与针尖相交并与地面相切,从此弧线起到地面止就是保护范围。

1.2防雷电侧击应该设置水平避雷带

建筑物防雷电侧击本质上还是属于直击雷防护范畴。前文提到只有一类防雷建筑要求设置水平避雷带,具体规定是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进行设置。但二类、三类防雷建筑物却完全没有水平避雷带的相关规定,对于雷电侧击的防护,主要是要求滚球半径高度以上的外墙栏杆、门窗等较大金属物与防雷装置相连。这其实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措施,即雷电如果击在这些栏杆、门窗上则可以通过相连的防雷装置泄流,但是栏杆、门窗本身并不是接闪器,不能按照滚球法将建筑外立面置于保护范围以内。考虑到即使小的雷电流同样可能破坏外立面建材造成高空坠物的二次伤害,因此二类、三类防雷建筑同样有必要通过设置水平避雷带防雷电侧击。

1.3水平避雷带不能被均压环替代

在实际的防雷工程中,水平避雷带和均压环往往被混淆成同一概念。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工程中水平避雷带和均压环有两个共同的特征:

(1)都是沿建筑物四周水平布设;

(2)都必须将所有引下线与其可靠连接。

但在本质功能上这两种防雷装置其实是有区别的。水平避雷带属于接闪器,它的作用很明确,就是为了直接截受雷击(防雷电侧击其实也是属于直击雷防护)。均压环的作用主要是均衡建筑物同一高度上因雷击造成的电位差。对于很高的建筑物,由于引下线很长,雷电流的电感电压降将达到很大的数值,因此需要将各条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连接到环上。

2灵活运用滚球法确定直击雷保护范围

GB50057附录四给出了七种运用滚球法计算保护范围的方法,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第一条至第六条。第七条最为特殊,防雷工程技术人员通常都未采用,其具体方法如图2。以A、B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相交于O点;以O为圆心,hr为半径作弧线AB,弧线AB就是保护范围的上边线。

从滚球法第七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基于两个接闪器A、B共同定位决定保护范围的方法。但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接闪器A、B必须是已经被置于保护范围之内(虚线外周线以内)的。

2.1两点法在防雷电侧击方面的应用

本文1.2中论述了水平避雷带在防雷电侧击方面的应用,一类防雷建筑的因每隔6m设置水平避雷带,雷电侧击的安全已有较大的保障;二类、三类防雷建筑水平避雷带间距可为滚球半径值hr,但雷电穿越接闪器发生绕击的概率还是较高。根据电气-几何模型I=(hr/10)1.54:对第二类防雷建筑物(hr=45m),I=10.1kA;对第三类防雷建筑物(hr=60m),I=15.8kA。因此雷电流小于上述数值时,雷闪有可能穿过接闪器击于被保护物上。高层、超高层建筑外立面越来越多的采用玻璃幕墙或外挂石材的形式。这些建材的金属龙骨大都被玻璃或石材完全覆盖,金属龙骨部分都在建材里面,对于直击雷起不了保护作用,只是对于雷电感应或雷电电磁脉冲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将水平避雷带的间距缩短本应是安全系数最高的防护手段,但是水平避雷带属于环状设置,支持卡每隔1m作固定,这会大大增加

施工难度,也会影响建筑外观。可以将水平避雷带与安装避雷短针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两点法计算保护范围,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在《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中的雷电流概率分布公式lgP=-I/88,P为雷电流超过I的概率,1-P就应该是小于雷电流I的概率。以二类防雷建筑为例,其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I=10.1kA,经计算可知二类防雷建筑的接闪器能够防御自然界中77.8%的雷电流,但仍有23.2%的雷电流有可能穿越接闪器。为了避免较小的雷电流击在建筑物的侧面,二类、三类防雷建筑避雷短针的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应尽可能小。基于控制雷电侧击风险的需要,可以将小于雷电流I的概率1-P定为5%,计算可得雷电流I为1.96kA。将其代入电气-几何模型I=(hr/10)1.54,其对应的滚球半径约为15.5m,工程上可取值为16m。如图3,AD、BE、CF为安装与高层、超高层建筑外立面的避雷短针,HB、GA为建筑物对应防雷类别的滚球半径,DE、EF为避雷短针的间距。避雷短针的间距取值为5m~8m,运用勾股定理可以算出避雷短针的长度。

笔者认为短针长度取值为0.3m,间距为6m,对于高度超过30m的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不会对外观造成太大影响。避雷短针可从建筑物均压环、引下线等防雷装置引出,并应与幕墙、石材金属龙骨等立面较大金属物作等电位连接。因此在高层、超高层建筑外立面安装的避雷短针完全符合实际工程的需要,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建筑进行防雷保护、节省材料成本,又不会影响建筑外观。

2.2运用两点法对建筑物的特殊造型进行直击雷防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外形不再只是简单的立方体,很多建筑屋顶逐层收缩,采取诸如宝塔形、圆锥体或几种不规则的几何形式的组合。有的超高层建筑顶部设有停机坪等特殊设施,不允许安装避雷针,这些都给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借用两点法设置避雷短针防护雷电侧击的思路同样可以为这些特殊形式的建筑提供直击雷防护。

假定某二类防雷的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为一梯形锥体结构,且顶部因特殊原因无法设立避雷针,如果单靠设置屋顶避雷带可能无法将整个锥体部分置于保护范围以内。

运用两点法则可以弥补避雷带保护范围不够的问题。由于是屋顶部分,不需要考虑小的雷电流穿越的问题,因此按二类防雷建筑接闪器的要求,滚球半径取值为45m,间距为10m。经计算,短针长度为0.279m,实际工程上同样可以取为0.3m。如图4所示,沿锥体斜表面设置避雷短针完全能将整个椎体斜面置于保护范围以内。

3 结语

总之,必需统一考虑将内外部防雷装置、建筑物外的环境及全建筑区的防雷装置应用于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安装中。这不仅要电气专业的设计者有整体观念,建筑专业的设计者对防雷也要有整体观念。这是现代防雷设计观念转变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篇12

1.屋面防水层设计

屋面防水层是间歇性防水,受自然界多变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或损害,所以防水层是动态的,条件多变的,有一定的耐用期。

屋面防水层是依附在找平层上的,目前找平层均以水泥砂浆和细石砼为主。为堵塞找平层上的“孔”和“缝”,解决屋面渗水、窜水、脱层现象,根据多年来实践经验,我们提出防水层应设置有基层封闭层、主防水层和提高加强层三个层次,才能组成一个完善的防水层。

(1)封闭层:封闭层的作用:a、封闭堵塞基面的毛细孔、孔洞和微细裂缝,与基面牢固地粘结,不脱层,即使主防水层被穿刺,也不会沿基面窜水而渗到找平层下。b、封闭层还应具有避拉层(应力缓冲层应变层)的作用,尤其在低温时,基层开裂,封闭层将应力吸收,避免了主防水层受拉伸而破坏,同时也在主防水层后期收缩时,由于有避拉层,它不受基面限制,应力得以缓冲。c、封闭层耐水性好,并具有粘结性能,既是防水层又是主防水层的粘结剂,这样可谓一举数得,目前已有数种材料可适用于封闭层,如反应固化型聚氨酯,反应固化聚合物水泥涂料,双面自粘卷材和改性沥青热熔涂料等,选择适宜的低温柔性,它完全可胜任封闭层工作。

(2)主防水层:主防水层的作用应有较高强度和延伸性,较强的抗渗性和耐水性,较大的耐穿刺、耐外力冲击,良好的耐热性和低温柔性,满足屋面使用功能的要求和耐久性设计的要求,它是屋面防水的主要层次,不同防水等级往往可采取调整厚度来进行。

(3)增强提高层:它的作用分局部增强和全面增强,屋面在使用功能有特别要求时,如种植屋面、运动场所、停车、行车、泳池等,屋面的防水层应增强其耐穿刺、耐腐蚀、耐老化等性能,再增设一道增强防水层或局部设增强防水层。

2.屋面防水工程的施工

屋面防水工程是施工重点,某工程的屋面防水层采用的是3mm厚APP高分子防水卷材。

2.1施工准备

A、防水层施工前要提供防水材料质保书,并现场抽样送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B、穿透屋面的构件、雨水管均已完成。

C、屋面结构层洞口已封堵,基层已清理。

D、屋面粉刷完成。

2.2施工工艺流程及找平基层的处理

防水施工工艺流程:基层检查、清扫涂刷基层处理剂定位、弹基准线铺贴卷材附加层防水节点处理加热卷材底面滚铺卷材滚压、排气压牢加热卷材搭接缝搭接缝抹压、排气、压牢、收头固定、密封钉卷材收头铝合金盖板密封铝合金盖板上口检查、清理、修整。

防水层下找平基层的处理时,对基层的要求:

(1)基层牢固,表面无大于0.3mm的裂缝及麻面、起砂、起壳等缺陷。

(2)基层表面平整光学,均匀一致,排水坡等符合设计要求。

(3)基层必须干燥,以基层面泛白为准。测定方法是将1m2的卷材平摊干铺在基层面上,静置3~4h后揭开检查,基层覆盖部位与卷材上未见水印即符合要求。

(4)基层与突出屋面的女儿墙、电梯机房剪力墙、出屋面管道、檐沟、水落口等相连接的转角处,均做成均匀一致、光滑的圆弧形,圆弧半径为50mm。

卷材铺贴:风力大于五级,下雨等异常天气不进行防水卷材施工基层清理:卷材施工前,须将基层上的垃圾、灰尘及撒落的砂浆等清理干净,以免影响卷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

涂刷基层处理剂:在干燥的基层上涂刷氯丁沥青胶稀释液(配比为粘合剂:二甲苯=1:2),涂刷要均匀一致,不留空白,操作要迅速,一次涂赛马,不得反复涂刷。

弹线:待基层处理剂干燥后,弹出卷材位置的基准线。

附加层及节点处理:在正式铺贴卷材前先对水落口、女儿墙、管道的屋面处、电梯机房剪力墙根等泛水处进行处理,增铺附加层。

卷材铺贴方向:逆排水坡向由低向高,长边平行于分水岭铺贴防水卷材,长边的搭接缝为上层卷材盖往下层卷材。

卷材铺贴加热控制:加热不足,卷材与基层粘结不牢;加热过分,卷材易烧穿,胎体老化而降低防水效果,因此烘烤卷材时要均匀加热,喷灯距卷材0.5m左右,来回移动,待卷材表面熔化后,立即趁柔软时滚铺粘贴。

滚压、排气:趁热滚压、排出卷材下面的空气,使卷材与基层粘贴牢固,表面平整,无皱折。

搭接缝处理:搭接缝用满粘法铺贴,卷材的长边搭接80mm,短边搭接100mm。在搭接缝粘贴前将下层卷材的上表面80-100mm宽用喷灯烤熔(不得烧伤卷材),当上层卷材的下表面热熔后即可粘贴。趁卷材未冷却时用压辊滚压直至热熔胶溢出,趁热用铁抹子将溢出的热熔胶刮平,沿边封严。

卷材收头处理:为防止卷材末端剥落、渗水,卷材末端收头用硅酮密封膏封闭。封闭时须将卷材末端处的灰尘清理干净,以免影响密封效果。

特殊部位的处理:女儿墙根,出屋面剪力墙根,出屋面管道根部是极易发生渗漏的部位,施工中按如下构造处理。

3.保证屋面防水工程质量的具体做法

3.1分隔缝的设置及做法

分隔缝应设置在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转折处,防水层与突出屋面的交接处,并应与屋面板缝对齐,使防水层因温度的影响、混凝土干缩结构变形等因素造成的防水层裂缝集中到分隔缝处,以免板面开裂,分隔缝的设置间距不宜过大,当大于6m时,应在中部设一“V”型分隔缝,分隔缝深度宜贯穿整个防水层厚度,当分隔缝兼作排气道时。缝可适当加宽,并设排气孔出气,当屋面采用石油沥青、油毡作防水层时,分隔缝处应加200~30mm宽的油毡,用沥青胶单边点贴,分隔缝内嵌填满油膏。

3.2屋面找平层做法

屋面采用建筑找坡的做法,先按3%的结构找坡后,再在结构层上用l:6水泥膨胀混凝土找坡,再做25mm厚l:2.5水泥矽浆找平层,建筑找坡时,一定要找准泛水坡度、流水方向,将最高点与泄水口之间用铅线拉直,打点,池水口处厚度不得低于30mm,浇筑时,一定要用滚筒和尺方滚压赶,使其密实。

3.3屋面隔离层的做法

要认识屋面隔离层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霜雨较重、湿度大、腐蚀性较强的地区,施工单位要在找平层上刷冷底子油。

篇13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加强对房屋建筑的结构施工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安全性和耐久性,而且还可以在满足人们对各种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升建筑物的美观性和经济性。因此,房屋建筑机构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中,充分的应用优化技术,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

1房屋结构设计的要求

房屋结构形式以及材料的选取是影响房屋层数的基本性因素,一些砌体结构的墙体常会采用砖或者砌块来施工,由于它们的自重大,整体性差,因而下部墙体厚度常会随着层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所以房屋的层数最好控制在6层之内,常常针对的是居民住宅、宿舍以及普通的办公楼等房屋结构。根据房屋结构设计的施工规定可知,房屋的层数还跟其耐火等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一、二级耐火等级的房屋在原则上不会受到限制;而三级耐火等级的民用房屋一般层数为1到5层;四级耐火等级的房屋建筑,则允许在1到2层间。房屋建筑单方面的造价跟房屋的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砖混结构住宅中,墙身截面的尺寸不变,当层数增加时,单方造价便会随着降低,然而当房屋高于6层以上时,由于砖墙截面的尺寸在不断地变化,层数的增加便会提升单方造价。所以把房屋建造成5层是比较经济实用的选择。一些群体组合的房屋中,个体房屋建造的层数越多,用地也就越经济。拿4层的房屋跟4幢单层平房作比较,在相同的日照间距条件下,占用土地的面积会多增2倍。

2房屋建筑结构施工工艺

2.1采用单层剖面的组合方式

采用单层坡面的组合方式有利于房屋内部与外界直接进行联系,而且采光和通风问题都比较好解决。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道路以及室外的管线设施都要随之增加。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划垮度结构以及顶部需要采用采光的房屋,比如食堂、车站以及展览大厅等。

2.2采用多层以及高层剖面相组合的方式

一般多层剖面进行组合的室内交通联系会比较紧凑,常常被用到诸多高度相同的房间组合当中,而垂直的交通则通过楼梯进行联系。此外在采用这种组合方式时需注意上下层墙体以及柱等承受压力的构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很多单元式的平面住宅及走廊式的平面学校、宿舍、医院等房屋建筑的剖面,常会采用多层剖面的组合方式。此外因城市用地紧张以及规模布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会采用高层剖面进行组合的方式。它具有容积率高、便于室外辅助设施以及绿化布置的优势,然而一般垂直交通常用电梯进行联系,加之管道以及设备的设施很复杂,所以使用费用会比较高。这种组合方式较适用于住宅、办公以及旅馆等房屋建设中。

2.3错层和跃层式剖面组合方式

1)错层剖面组合方式用于房屋物纵向和横向剖面中房屋及部分楼地面高低错开。主要适合坡地上房屋或房屋体部之间由于房屋高度不同造成高差。如住宅、中小学等。错层之间高差可用楼梯或踏步来解决。2)跃层式剖面组合方式主要用于住宅房屋中这些房屋的公共走廊每隔1一2层设置一条,每个住户可用前后相通的一层和上下层房间,住户内部以小楼梯上下联系。其特点是节约公共交通面积,各住户之间干扰小,由于每户两个朝向,因此通风条件好,但其结构布置和施工均较复杂。

3.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的优化房屋建筑结构的布置方案可能有很多种,对于统一建筑,可以选择不同的结构布置方案。而对于已经确定结构布置的房屋建筑,有与分析方法的不同,也会在考虑相同荷载作用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此外,房屋建筑的设计选用的设计参数指标、选择用的建筑材料和荷载标准值得去法等都会对房屋建筑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有设计人员去决定,而设计人员的经验在此时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房屋建筑结构中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人员的经验积累,经验越丰富的设计人员,就越能实现房屋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

4.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技术的应用

房屋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还要在满足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成本和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以节约建筑资金和保证建筑的质量及工程的进度。设计人员对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4.1 第一阶段是变量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对设计人员决定最终设计方案起到重要作用的参考数据,都可以作为变量工设计者进行选择。如工程的目标参数包括房屋价格参数和预期产生的损失参数;工程的控制与约束参数包括表示房屋架构可靠性能的参数等。如果房屋建筑的设计者以变化幅度较小或考虑因素较少的参数作为设计的参考指标,那么相应的建筑结构设计、编程和计算有关的工作难度将会降低,设计者也可以更好地找到符合优化设计的参考数据。

4.2 第二阶段是对相关函数的确定

设计者要根据事先设定的房屋横截面尺寸和钢筋尺寸面积的那一组函数,从众多组相似的参考函数中进行合理科学的选取,并分析这组数据函数的相关各种性质,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房屋建造的成本费用。

4.3 第三阶段是条件的衡量

处于对增强房屋结构稳定性和耐用性的考虑,房屋设计的约束指标应当包括房屋尺寸、架构稳定性、架构刚性、受力限度和变形限度、结构的可塑程度和结构的确定程度等。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当结合房屋建造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施工实际中的约束性条件和目标确定的约束性条件进行比较和分析,确保各种条件都符合相关的建筑规定要求,从而实现优化设计的目的。此外,设计人员还要重视房屋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对钢结构的应用。在房屋建筑中采用钢结构有着传统结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如钢结构具有比混凝土和砖石结构更好的力学性能,可以将建筑结构的受理体系从平面发展到空间,可以增强房屋建筑的安全性;钢代表着轻盈,富有技术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和魅力,可以将房屋建筑的美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钢材料的类型多种多样,其建筑手段和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将这两点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进度,节约建筑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建筑人员在项目施工时的安全性。因此,设计人员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

5. 房屋建筑结构优化需注意的问题

5.1 房屋建筑机构优化技术的应用需注意到前期的参与

房屋建筑前期的设计方案直接影响建筑项目的成本,但是很多前期方案确定中却不包括结构优化设计技术,以致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常常忽略建筑结构的和理性和可行性,这样不但增加了机构设计的难度,而且使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成本也相应增加。因此,设计人员在前期设计时要充分的融入优化设计方案,节约建筑成本。

5.2 设计人员要注重细部优化

设计人员在注重整体设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结构基本构建的精细设计。如尽量划分矩形板块的现浇板设计,增加现浇板的受力程度和避免出现拐角裂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优化设计理论的相互结合,优化设计已经从工程实践问题逐渐向数学问题过渡,因此,工程设计人员还要加强自身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优化设计分析,使自身的设计更为合理和科学。

6.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的施工及设计要按照基本的建筑设计要求以及规范进行,并且需要充分地发挥其基本功能。这就要求施工及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综合因素,然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也便于施工技术人员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展现场施工作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