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2 15:49: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界定
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次的《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但作为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也应考虑后者。
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说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税务规划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应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凭证账簿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重点突出税务行为的“合规性”,即涉税事宜均须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可穿插于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环节中)。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二是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识别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规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税务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状况;信息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其他内部风险因素。分析企业的内部税务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从高管态度、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投入与应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内部制度等微观方面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3、识别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的越权或违规行为;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对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识别,有利于企业从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产业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规定、意外灾害等方面分析企业所处大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
4、将风险识别细化。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并将风险识别任务细化,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对于集团型企业,可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和集团型企业,由于其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流程较长,不容易发现下属单位的个别风险,通过细化风险识别,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识别实际经营存在的税务风险。
5、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企业应建立系统、有效、动态的税务风险识别体系,时刻注意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税务风险。该体系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该体系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税务风险的比较与汇总,从而为以后的税务风险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
6、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分析流量图,形象地描绘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税务问题,从一端的经济投入所涉及的税务业务开始,经历不同的过程和地点,到达另一端的产品或服务产出所涉及的税务业务,通过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融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存在的税务风险。构建风险流量图需运用恰当的风险识别工具,常见的工具主要包括风险检索列表、pest问卷、swot问卷以及风险数据库等。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并及时更新;建立并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更改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步,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能够反映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基础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很大影响,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指引》着重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补充和发展,它没有拘泥于固有的风险要素框架,只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岗位职责和授权、风险评估和重要业务流程内控、技术运用和信息沟通等与税务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其他要素则包含在《指引》各条文中,没有独立成章。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25-02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主题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于各种企业风险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从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来看,具有多样性。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特征
1.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原因的法定性。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都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它是制约员工不规范行为,是员工行为规范的准则,企业员工如果不遵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那么导致企业法律风险产生。
2.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结果的强制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有违反法律法规,那么肯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是强制性的,如果企业法律风险产生,那么企业承受其结果的不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如果发生了法律风险,那么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3.企业法律风险发生领域的广泛性。法律法规制约着企业的所有经营,即企业不管实施哪种行为都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法律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依据。因此,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从建立到结束的全过程。
4.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形式的关联性。企业风险并不是孤立的,在企业风险体系中,这些风险一般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存在交叉和重叠。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关系是最密切的。例如,如果企业发生了销售风险或者财务风险,其一般也涉及法律风险。因为企业按照法律风险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所以,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是企业最需要防范的基本风险。
5.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由于法律风险导致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它是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加以防范和控制的。
6.可认知性。法律风险的可认知性主要表现在它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风险预测,并通过改变行为改变的风险。
7.专业性。法律风险的专业性主要由法律的专业性所决定。
8.损失性。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法律风险更不用说了,它甚至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比企业任何一种风险带来的损失都大,如果法律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有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9.不可投保性。风险转嫁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避免风险的方法。但是法律风险的特殊性使得它根本就不能通过保险转嫁风险。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
1.直接的法律风险和间接的法律风险。由于法律因素导致或者在经营管理时缺乏法律支持而导致的企业的风险,这就是直接的法律风险,例如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属于直接的法律风险。间接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非法律风险发生后,最终给企业带来各种法律后果,例如企业经营失败后给企业带来的民事赔偿以及法律纠纷都属于间接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因事而异的。提高法律意识以及企业法务管理可以对直接的法律风险进行预防,而间接的法律风险则是通过各责任部门以及各专业人士来进行预防的。法律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的其中之一,但是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最终都会带来法律风险。
2.客观类法律风险和主观类法律风险。这种分类重要是按照人的意识行为来进行划分的。不因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事件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客观类法律风险。例如,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此时虽然管理漏洞中存在法律风险,但起因还只是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人有意识的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主观类法律风险。对于客观类的防范,应该把重点放在日常管理上进行;在防范主观类的法律风险上,努力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因此,在进行主观类的法律风险防范时,对于员工教育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3.把主观类法律风险进行细分可分为作为的法律风险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企业主动实施一定行为造成的法律风险称为作为的法律风险;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不采取必要或必须的行为而造成的法律风险,如企业未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而遭他人抢注。采取主动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其风险采取完善的防范措施这是防范作为的法律风险的方法;对于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纠正对风险的错误认识。
4.根据法律风险来源其可分为: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内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部员工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约定造成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它的引发因素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需要企业适应,此法律风险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的,而只能采用某种适当的企业行为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适应,从而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率。内部法律风险本身的发生机制的改变是通过改变企业行为实现对法律风险形成因素的改变来达成的。从实际上来看,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部法律风险。
二、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
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是商业性的损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也可能导致企业失去良好的商业优势,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竞争能力,甚至导致企业从激烈的市场中消失。其次,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连锁反应。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哪个法律行为出现了问题,必然会造成企业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一些法律风险,影响的是企业的商誉,这种情况下即使解决了法律风险,企业向从新获得原来的商业优势是非常困难的。再次,法律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害程度难以估量。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三鹿”事件给不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三鹿”事件造成的结果在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方法意识太弱。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基础就是法律风险意识,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也是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企业的领导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弱,而且没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在经营活动中主要靠常识来进行,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法律的法网。第二,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投入比较少。我国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根本没有专业懂法律的人员也不聘请相关的人员,对全体员工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教育,使得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薄弱。第三,企业在法律方面的开支较少。事实上,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一。可是,实际上,我国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占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一都有点悬。
(二)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不能担当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任
对于有些已经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中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 《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 并经注册登记,由企业聘用,专职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实际中,法律顾问并不是企业的专职人员,而只是从律师事务所聘请的律师来兼职做企业的法律工作。正是这种模式,使得兼职的律师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很小,其实在实际中,企业只有在遇到诉讼时才会想到法律顾问的重要性。因此,法律风险并没有完全得以防范。在国外这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一般情况下在重大经营决策、签署合同时,都必须有律师在场,否则,就会让对方感到你没有诚意以及法律意识。可是,在中国如果在签署协议时,带着律师那么对方会觉得你没诚意,协议还没签就想着怎么打官司了。因此,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并不能够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防范和化解企业的各种风险。在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存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漏洞。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决策草率、监管失控、工作效率低,也是企业存在潜在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企业应对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企业要进行全面法律风险调查,研究以往案例,发现和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确定法律风险点、风险源,梳理具体的风险清单,并进行归类。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损失范围等,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级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其次,在法律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化解的制度和流程。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制订法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预案机制以及补救方案,坚持对法律风险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补救为辅,把企业的法律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再次,由于企业法律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应定期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不断改进、调整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便企业更有效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企业应建立全员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一般而言,大型企业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总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全面领导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运作。企业应建立法律事务机构,法律事务机构人员由律师或企业法律顾问组成,法律事务机构具体负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设计和监督执行、法律风险发生后的处理等,企业应充分发挥法律事务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保障作用。各业务部门应熟知与本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业务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本部门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企业要明确每个员工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每个员工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然,企业各部门、每个员工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有效运转。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是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要防控企业法律风险需建立比较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全体员工的行为要受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指引、规范和约束,实现企业一切的经济活动法制化、规范化,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大大增强,实现企业法律风险最低化。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也会由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坚持贯彻落实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实实在在的得以执行。对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的这些行为,企业应该给予这些员工或者部门相应的处罚,确保严格且全面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
(四)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管理
在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企业的各种法律关系基本上都是通过合同来体现的。因此,企业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合同管理,从而方法法律纠纷的产生,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际中,许多的纠纷都是由于合同条款不完善,合同内容不够清晰,从而引起法律纠纷。因此在起草重大合同时,企业的法律事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做到合同合法有效以及齐全完备。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2]夏露.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认识及对策[J].现代企业,2009(05) .
[3]张兴霖.关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探讨[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8(02).
[4]孙彪.浅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 2009(08).
(一)内控的制度
当企业的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时,组织架构间的牵制与监督不严,内控力度弱化。执行内控制度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视性不足,而制度上的缺失也会导致奖惩机制的发挥失灵,甚至没有基本的制度来监督这方面的工作。这就形成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好与执行坏一个样"的现象。当内控手段形如一纸空文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概率就会提升。
(二)监督与落实
有些企业有内控方面的制度与条文,但由于执行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执行,监督与落实根本就不存在。在工作中只讲求灵活处理,而不强调原则性。甚至在处理过程中把内控视为形式化的存在,这样就直接提升了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是造成企业经营事故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内控制度上有相当详细的条文,但由于缺少监督与落实的制度,也没有形成统一性的监管体系,那么就会造成监督效果差,内部监督与审查存在空白和不足。
(三)意识与措施
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内控管理不重视,把内控管理视作可有可无,只集中精力用于企业的经营与经济效益目标达成上。这在于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企业科学的管理体系与内控制度对企业的积极意义,没有意识到健全的内部制度对企业潜在效益的促进力。甚至有些企业只是在面临上级检查时临时应付一下,走个过场。这些错误的意识直接让内控管理形同虚设,不仅发挥不了内控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反作用,形成大量的"面子工程".再加上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内控工作的责任心不强,意识不足,甚至不具有一定的外部风险敏感度,如果此时内部管理人员对企业形势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轻则造成内耗,重则影响企业经营的正常运作。
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的防范
(一)营造环境
在企业的内控过程中,塑造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提高风险意识,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帮互助的内控氛围将有利于企业内控措施的执行。基于此,在企业的管理上,应根据现有的经营情况,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内控管理措施,建立起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机制。如,先激发与提升领导层在内控方面的责任意识,提高其关注度,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内控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作用。再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筛选出风险点,对其进行评估与预测,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订出应对措施。根据企业的管理体系制订出对内控与风险的考察制度,把内控工作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内容中来。通过奖惩制度端正内控部门与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加以配合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宣传,如内控方面与风险防范的知识宣传,内控过程中的管理案例等,普及企业内控知识,让企业人员从意识上重视内控工作,在工作中重视操作规程,重视业务流程,形成良好的内控原则。当然,为了实现内控与财务风险防控的有效性,还应在年度预算、重大发展决策、重大合同签订时发挥民主精神,发动群众监督力量,汇集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
(二)提高权威
企业的内控工作开展得如何与企业内控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基于当下很多企业都缺少独立内控部门与风险防范部门的情况下,应设立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摆脱过去企业财务部门兼职内控管理的情况,提高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管理的透明度,赋予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权威性,保障其工作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切实提高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工作的质量。
(三)有效沟通
在企业内控与财务风险防控中,企业得到的数据与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及时全面,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水平。考虑到企业的内控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与岗位,内控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就应把握交流质量,确定信息的有效性与全面性,以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的传递是否及时,信息的质量高低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部门与决策部门的工作方向。所以在这方面的管理应把握住信息审核的原则,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与防范相关文章:
1.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2.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04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10- 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革进程的加快,企业经营面临着严重挑战。财务风险就是企业要面对的首要难题,建立有效的财务制度,掌握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防范未知的财务风险,使企业在竞争的大环境中赢得先机,从而实现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以下就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解决提出一些相关的方法和建议。
1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1.1 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成因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借助于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一个优秀的企业团队会给企业带来高效的发展,获得巨大的效益。与之相反,一个内部结构不合理,人才体系结构失调,财务管理不规范,运作形式不符合市场发展形势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而由企业内部团队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运行出现问题也是财务风险频发的原因之一,以上这些不利的因素如不能及时避免,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企业的财务违约运营出现问题。所以企业财务风险也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形势不断优化其运行机制,如果不能紧跟形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就会遇到困难,企业内部不能很好规划财政的分配,各部门运行机制不会相互协调,没有有效的控制资金走向的监督部门,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造成资金的监管不严,审计不到位,企业资产流动性差,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的规划不合理,权责不分最终使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混乱,资金流动不畅,这些都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也是防控企业财务风险的着力点。
1.2 企业财务风险外部成因
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在市场中拥有的竞争优势与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但因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企业在运营时要随时把握市场动态,关注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运营也要符合客观市场经济形势与发展规律,企业在制订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财务计划时要确认准备资金是否充足,是否能根据市场的诸多可变因素做出相应的准备,并能跟进政府部门的政策变化和导向,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企业在发展初期都有比较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逐渐由于不能满足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群众需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合理地跟随市场步伐定位企业发展脚步,最终导致企业库存积压、销售受阻、资金链断裂,出现严重的经营危机和财务风险,最严重的甚至可能面临被收购和破产的命运。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等原因,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受汇率的影响,在有外汇收入和支出的企业的财务,会承担随着汇率的变动而带来的财务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汇率带来的财务风险可能会更多,这就要求企业认真关注时事动态对各国的金融政策的影响,做到随机应变。在一些地区,地区的通货膨胀等原因也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2 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危害
2.1 企业生产能力下降
企业财务风险是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企业本身的生产链条,深化深加工技术,与其他企业进行融资,这些都会使企业本身面临财务风险。企业风险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客观存在的,在一个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初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规划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及时拯救企业财务所遇到问题,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链的断裂,可能造成原料供应无法满足正常成品的产出,导致其企业的生产能力下降。
2.2 企业运营出现危机
企业出现生产能力下降是经营危机的初期,在初期阶段如果企业没有控制财务危机,伴随其发展的下一阶段是其经营出现问题,当资金链条出现断裂时,企业自身的财务运作无法正常协调或者财务部门没有能力为企业生产补充更多的资金,企业就会面临财务风险。企业首先考虑的就是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其他一些合作伙伴也会对当前企业出现的问题予以评估,评估该企业是否在注资后就能转危为安,并使注资企业能从中谋取利益。如果发现继续提供资金或者原材料源也无法满足企业正常运营时,其企业的合作伙伴就会放弃与其继续合作,这时的企业就会出现经营危机。
2.3 企业面临破产威胁
面临经营危机的企业,在无法调集更多资金,调节生产模式,改革企业财务制度,以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窘境时,等待其的结果就是被收购或者破产的威胁。当企业被收购时企业就需要进一步整改,新的注资企业会重新调整企业生产方式,重新设立岗位和选择人员。一旦企业无法被收购,等待企业的命运就是破产,宣告破产的企业会有银行接受进行拍卖或者产业调整。这样,一个企业就会因为内部资金协调不力,不能很好地制订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不能够适应广阔的市场环境,使企业本身陷入财务风险的泥潭,最终被市场淘汰。
3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与管理
3.1 加强内部流动资金监控
对于企业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在深陷财务风险时扭转局势而是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财政风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将财务风险防控这一理念深入在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时刻谨记制订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与企业发展机关的各方面的问题,关注企业产品的市场形势和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是否有影响,而根据市场和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或发展做适当的调整,预防企业财务风险。预防企业财务风险首先是确保企业有充足的后备资金,企业在面临财务风险时就有很长时间的缓冲,就可以重新进行企业的资产评估,对企业财政调整做出相关的规划,使企业摆脱财政风险的困境。
在企业有充足的后备资金的前提下,加强内部的流动资金监控,对于应用于各种项目的资金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一定的限额,做好项目策划书,预测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当一个项目出现问题时,不要盲目地向该项目注入大量的资金,一定要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确定注入资金的必要性,同时要确保企业正常经营的资金不受干扰。这样就能很好地预测企业发展所遇到的财务风险,采取措施解决掉这些问题,使企业在竞争之中获得最大利润。
3.2 调整生产模式和资产管理
如何能确保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有良好的竞争优势,获得高效的经济效益。规范化的生产模式和正确的企业资产管理是其获得利润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使财务人员将预防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放到首位,加强资产管理的监督,监督财务在实际应用的效果,严格管控资金流动与应用,定期核算财务的流通,以保证企业财务体系的健康运行。
同时在企业进行经营时要落实一系列的优化调节措施,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重组,在进行产业拓展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计划评估与预测,以防止产业链条过长给企业带来压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企业进行联合,构成大型企业集团,以提高对抗项目进行时其他不利条件带来的冲击的能力。制定详细的财务审核流程,加强对每一阶段的资金流向控制,总结经验。构建和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财政人员的防范意识,保证财务能够有序健康发展,确保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财务资金在市场资本环境中流动可能面对的风险,使企业充分适应社会发展浪潮。
3.3 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迎接挑战
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迎接来自市场变化的诸多挑战,把握市场走向和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量,了解竞争对手的生产动向,完善企业自身产业结构,防控企业财政危机,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完善企业产品销售网络,加强企业产业链条强度,不要一味追求企业发展的眼前利益和涉及范围的广阔。要确保在延伸企业链条时资金准备的充足,使企业产品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要充分加强在所要经营的项目前后所要面临的风险,并事先做好防范应急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要追求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紧跟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步伐。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在竞争中收获利润。
4 结 语
对于如今市场浪潮中的众多企业,要在竞争之中取得优势就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模式,创建自己的品牌,优化人才管理。对于企业的财务资金有合理的规划,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组织,强化财务预算,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只有一个有活力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之中占得优势,才能让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永满.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控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
[2] 林新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管理分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3).
[3] 关勇.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4] 马晓玲.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6).
[5] 周炼军,王璐.浅谈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J].财会通讯,2011(8).
[6] 晏丽军.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J]. 中国外资,2013(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体制逐渐完善,工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筹措、预算管理、成本控制。
一、工程财务管理实践分析
(一)工程财务管理的实践意义
为提升工程财务管理的开展实效,必须首先制定出科学的财务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需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公司所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在流程中充分落实工程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构建完善的工程财务管理体系,提升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工程财务管理流程的制定中,必须充分结合企业与工程实际情况,还可借鉴同类企业经验,总之,无论是制定何种财务管理流程,都必须确保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
在工程财务管理流程制定工作完成后,应当以所制定的工程管理流程作为依托,开展工程业务活动,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以陕西有色集团下属金钼股份为例,该公司为了提升工程财管水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基于项目启动、财务风险预估、备选方案设计、最佳方案选择、计划与实施、效果评价等几大步骤的流程模式。在流程制定后,在这一框架内实施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大大提升了工程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完善财务管理系统。由此可见,开展科学规范的工程财务管理,能为有效提升工程的财务管理效果,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工程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现阶段,许多企业对工程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往往片面的认为工程财务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并单纯地认为工程财务管理也仅仅就是工程结算支付款项等内容。正是因缺乏工程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大大制约了工程财务管理的开展实效,难以有效发挥其应用的开展效果。针对此种问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及时改变思想,强化企业对工程财务管理的认识,促进企业与涉及工程建设的相关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积极的参与到工程财务管理中,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除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外,还存在如立项前期工作粗放、如缺乏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的反复论证等问题,还有一些单位的投资估算工作缺乏科学性,仅以经验做出大概匡算,这也就致使了工程控制缺乏可靠依据,从而增加了造价超预算的风险。
二、工程财务管理实践所面临的风险
(一)工程项目前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工程项目前期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以工程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及投资预算的风险等工作作为管理对象。现阶段很多单位仅重视施工环节,对工程开展前期的相关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增加风险。例如如果工程项目中没有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相应的可行性研究,那么在工程实际开展中,很可能存在影响工程进度的施工问题,导致工程频繁变更,大大增加工程资金投入,影响工期。
(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项目结算资料审核不严,降低了工程结算资料的有效性,这些与实际施工存在出入的结算资料,势必会对财务工程结算以及工程款支付带来严重风险。一些工程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工程成本控制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也就不能开展有效的工程成本节约工作,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进而增加了工程资金投入。在工程现场签证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现场签证的相关规定对签证过程进行严格监督,现场签证资料审核工作不严,造成工程因工作量签证过多,增加工程造价超预算风险。
(三)缺乏事后考核和责任追求
很多工作并没有构建完善考核与激励制度,此种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考核与激励制度不仅仅能够提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工程人员的工程成本意识,强化工程中结算资料审核等工作,从而减少成本超预算等风险。此外一些工程项目还缺乏责任追究制度,正是因为缺少这一制度,导致工程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影响工程项目的应用和使用寿命,降低企业的社会评价与经济效益。
(四)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风险
工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执行主体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人员,因此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低也是可引起工程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很多工程的工程财务管理人员其职业道德与素质并不能够达到各个过硬的程度,此外在工程财务人员的任用上,也缺乏良好的选拔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这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风险。
三、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控
(一)完善工程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工程财务管理制度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融资,以便获取更多的资金。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发展期望,确保工程承受能力和资金、资金和负债的平衡,完善的工程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的财务压力降到最低。
(二)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1、事前的控制措施
事前的风险防控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和投资预算等工作内容展开风险控制,制定有效的预算规范,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加预算的执行效果。基于工程前期工作的重要性,还需在工程前期财务管理中,强化前期工作的执行力度,防止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投资预算等工作形同虚设,以完备的工程前期工作,保障工程经济效益。
2、事中的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工作,严格控制设计频繁变更的现象,并做好施工的监督管理,规范资料到达财务的中间过程,降低或避免这一过程中的风险情况,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从而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同时,还需要确保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促进工程财务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能够有效的执行。在增加制度执行力度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要培养工作人员的制度意识,形成制度管人,良好的制度办事的氛围,最后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确保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起到有效的实现工程财务管理实践的风险防控任务。此外为建设工程项目结算与支付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需要并加强项目结算资料的审核,确保工程结算资料的准确性、有效性。通过前文分析还可看出,缺乏工程成本意识是造成当前工程财务资金浪费的一大要因,因此需强化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工程成本意识,开展严格的考核与绩效工作,加强工程成本意识教育培训,防止资源浪费,管理人员需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做好现场签证资料的审查工作。
3、事后的控制措施
在施工完成后,需要严格的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工程能够符合相关使用标准。此外还应制定有效的责任制度,一旦出现风险,能够第一时间找到问题责任人,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降低企业的风险,增加企业风险的控制效率。
(三)人员方面的风险防控强化策略
企业应制定一套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增加企业项目管理的人才准入门槛。并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除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外,还应对现有工程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中引入当前先进的工程财务管理理论与技能知识,并强化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培养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除职业技能外,人员的道德素质也是防控财务风险的关键,为降低或消除企业的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违规风险,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从而确保企业的相关财务决策能够获得有效的执行。规范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关行为,提高职业道德,对为自己的利益,而影响企业的工程建设的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开除,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力争为企业提高职业技能与道德操作均过硬的工程财务管理综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工程财务管理实践和风险防控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工程财务管理实践规范工程财务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强加企业风险防控手段,强化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地防控企业工程财务管理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自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我国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已经来自了全球各地。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到各个地区的公司,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可以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蔓延到全世界。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内控管理上下功夫,提高企业自身在财务风险上的防范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自身的资产安全,赢得生存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在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成本资金等方面受到重大创伤的企业更是举不胜举。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在内控与财务风险管理中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要想赢得未来,良好的内控体系与财务风险防范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一、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背景
对于企业来说,内控是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流程,操作,业务进行全面的内部控制。作为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企业个体,企业的经营情况与市场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可以说只要企业还在经营,那么面临的市场风险就一刻不停。正是在此背景下,企业进行内控的目标就是实现最为严谨的业务流程管控,防止内部因素造成的企业运作弊病,保护企业资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的内控一般要从保证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入手。企业的决策依据来自于上交企业的各项经营发展数据,而企业的各种决策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条件部署。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决策将带领企业走向更为平坦的发展之路,而建立在失真数据上的决策则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甚至将企业引向死亡。为了保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内控手段必须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这一目标,企业依据自身情况调整制约,对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内部制度的修整与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领导层将通过授权的方式来指挥企业进行各项经营活动。具体的执行上,企业的内控包括了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审核,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与报告,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预测,考核与评价,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等。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资金筹集、投资、资金回收及资源条件再分配等全过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全方面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而风险的大小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出现在企业业务的任何环节,如企业采购过程中的资金投资风险,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使用风险,企业在营销管理中的资金回收与资金使用效率风险等。
二、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
(一)内控的制度
当企业的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时,组织架构间的牵制与监督不严,内控力度弱化。执行内控制度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视性不足,而制度上的缺失也会导致奖惩机制的发挥失灵,甚至没有基本的制度来监督这方面的工作。这就形成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好与执行坏一个样”的现象。当内控手段形如一纸空文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概率就会提升。
(二)监督与落实
有些企业有内控方面的制度与条文,但由于执行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执行,监督与落实根本就不存在。在工作中只讲求灵活处理,而不强调原则性。甚至在处理过程中把内控视为形式化的存在,这样就直接提升了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是造成企业经营事故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内控制度上有相当详细的条文,但由于缺少监督与落实的制度,也没有形成统一性的监管体系,那么就会造成监督效果差,内部监督与审查存在空白和不足。
(三)意识与措施
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内控管理不重视,把内控管理视作可有可无,只集中精力用于企业的经营与经济效益目标达成上。这在于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企业科学的管理体系与内控制度对企业的积极意义,没有意识到健全的内部制度对企业潜在效益的促进力。甚至有些企业只是在面临上级检查时临时应付一下,走个过场。这些错误的意识直接让内控管理形同虚设,不仅发挥不了内控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反作用,形成大量的“面子工程”。再加上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内控工作的责任心不强,意识不足,甚至不具有一定的外部风险敏感度,如果此时内部管理人员对企业形势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轻则造成内耗,重则影响企业经营的正常运作。
三、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手段
(一)营造环境
在企业的内控过程中,塑造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提高风险意识,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帮互助的内控氛围将有利于企业内控措施的执行。基于此,在企业的管理上,应根据现有的经营情况,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内控管理措施,建立起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机制。如,先激发与提升领导层在内控方面的责任意识,提高其关注度,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内控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作用。再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筛选出风险点,对其进行评估与预测,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订出应对措施。根据企业的管理体系制订出对内控与风险的考察制度,把内控工作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内容中来。通过奖惩制度端正内控部门与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加以配合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宣传,如内控方面与风险防范的知识宣传,内控过程中的管理案例等,普及企业内控知识,让企业人员从意识上重视内控工作,在工作中重视操作规程,重视业务流程,形成良好的内控原则。当然,为了实现内控与财务风险防控的有效性,还应在年度预算、重大发展决策、重大合同签订时发挥民主精神,发动群众监督力量,汇集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
(二)提高权威
企业的内控工作开展得如何与企业内控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基于当下很多企业都缺少独立内控部门与风险防范部门的情况下,应设立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摆脱过去企业财务部门兼职内控管理的情况,提高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管理的透明度,赋予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权威性,保障其工作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切实提高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工作的质量。
(三)有效沟通
在企业内控与财务风险防控中,企业得到的数据与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及时全面,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水平。考虑到企业的内控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与岗位,内控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就应把握交流质量,确定信息的有效性与全面性,以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的传递是否及时,信息的质量高低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部门与决策部门的工作方向。所以在这方面的管理应把握住信息审核的原则,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提高内控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内控过程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的内控制度应以经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在此大前提下,企业对于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在风险认识与识别上并不完善。对于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分析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建立起健全有序的企业内控与风险防范体系是必经之道。
参考文献:
[1]魏霞.浅议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经济视角(中旬),2011(10).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024—04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指纪检监察机构针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公职人员用权履职的关键岗位存在的潜在腐败风险,进行辨别分类、排查评估、科学防控,以防止公职人员在权力行使中出现偏离,化解和降低腐败发生的潜在风险,维护公共利益的一项预防腐败新制度。它是近年来地方和基层在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创新。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建设廉洁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目前实践探索的广度和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对称、不协调,加之理论界和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核心范畴以及运行和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影响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在预防腐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亟须在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共识。
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内涵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理论渊源是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发端于金融领域,历经传统风险管理、现代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三个阶段。风险管理最初是用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的,并没有拓展到廉政建设领域。近些年来,国外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和研究中,被很多学者参考、借鉴。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风险识别的技术性问题和具体的防控措施方面,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内涵的辨析、机制的构建以及如何发挥积极作用,还缺乏深入地研究。因此,厘清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内涵,是构建科学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前提。
廉政风险并不等于腐败风险,它是指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中发生腐败的潜在风险。而对于腐败风险的涵义,学者们各自有自己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由于教育失效、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健全和干部从政不能廉洁自律等原因而可能产生的不廉洁行为,导致腐败的发生,因此,腐败风险是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①也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中发生的腐败行为,使党和政府预期执政目标的实现发生一定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和政治等风险的可能性。②还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各类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目前廉政风险防控的实践即是此意。为了辨析腐败风险和廉政风险的概念,该学者进一步指出,廉政风险是指廉政工作本身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以及腐败对廉政形象产生损害的可能性。③这显然与实践中的廉政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不相符合。对概念内涵认识不清,难免造成实际工作中的混乱。从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情况看,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运行中,理论界均将廉政风险明确界定为党员领导干部在用权履职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④这实质上是指发生腐败的风险。而腐败风险很显然既包括发生腐败的风险,也包括腐败导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
不难看出,廉政风险防控超越了对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道德假设。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监督制约,很容易在利益冲突中迷失方向。当公职人员偏离对其公职身份代表的公共利益的维护、采取非法手段攫取不正当个人私利时,便会导致利益冲突恶化。利益冲突恶化的直接后果是,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侵害了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私人利益,直接导致腐败的发生。利益冲突发生在公权与私利的交汇处,哪里有利益冲突,哪里就存在廉政风险。因此,防止利益冲突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避免和防止公职人员个人利益侵害公共利益和其他私人利益,这样廉政风险才不会转变为直接的腐败行为。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我国在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着力遏制腐败滋生蔓延过程中产生的一项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是借鉴风险防控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运用“制度+科技”模式构筑的反腐败防火墙。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重点针对的是因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不到位等原因产生的五类廉政风险。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主要是通过加强制度机制的约束来化解和降低风险,依靠制度机制的优化实现防止权力运行出现主观偏差,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廉政风险运用质量管理方法,通过计划、执行、评估和修正等环节,分析、评估风险,查找风险点,然后实施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最终形成对廉政风险防控实施过程和质量管理的预防腐败机制。
所谓对外投资,主要指企业为了获取未来收益而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股权、实物、无形资产等作价出资,对外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分散经营风险、加强企业间联合、控制或影响其他企业。有关对外投资管理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 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提高对外投资实效性,必须做好对外投资可行性分析工作,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科学决策与有效控制。明确规定提出投资建议、做好可行性研究,同时提高评价效果,由企业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客观分析与论述,在此基础上 编制对外投资管理建议报告。另,如果对外投资项目存在其他投资方,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投资方的资信进行调查与了解。
企业应该通过相关部门或者个人,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专业,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包括投资项目的投资方式、规模、可能遇到的风险、收益水平、最终目标等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深入探究与评估,形成最终的评估报告,在评估报告中真实、全面、完整地表达评估人员意见。通过采取集体决策对外投资项目的方式,可更好地发现可能发生的问题,提高对外投资管理的实效性。
3. 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与审计
企业强化对外投资的财务本文由收集整理管理与审计效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公司财务部门应对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进行全面完整登记记录,按每个投资项目分别建立备查簿,详尽记录相关资料,内容至少包括被投资单位的名称、公司性质、法定代表人、被投资单位的主要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投资时间、投资金额、占被投资单位注册资本的比例、分红情况等。
3.2公司财务部门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核算对外投资,期末对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的预计各项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并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3.3公司财务部门应负责按季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告,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外派人员履职报告等资料,形成公司对外投资专题分析报告。
3.4公司监审部门负责对外投资的监督检查,对外投资监察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对外投资业务相关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重点检查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以及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其二,对外投资业务授权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授权是否合理,对外投资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等违反规定的行为;其三,对外投资业务的决策情况,重点检查对外投资决策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其四,对外投资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各项资产是否按照投资方案投出、投资期间获得的投资收益是否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以及对外投资权益证书和有关凭证的保管与记录情况;其五,对外投资的处置情况,重点检查投资资产的处置是否经过集体决策并符合授权批准程序,资产的回收是否完整、及时,资产的作价是否合理;其六,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重点检查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完整。
3.5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对外投资业务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监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公司管理层,有关部门应当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6公司监审部门每年应当向总经理办公会提交对外投资内部审计报告,说明公司对外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情况和有关部门的整改情况。
4. 对外投资的风险防控策略
在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警惕性。从以往企业投资状况来看,往往面临政策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融资风险等,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可能造成对外投资的失败。
4.1客观分析投资环境
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纷繁复杂的投资环境,只有客观分析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有效确保各项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投资目标。因此,企业随时掌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与规律,对投资决策进行优化调整,避免由于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种种风险。
4.2投资方式多样化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投资方式。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例如,针对国家政策可能频繁变动的特征,以合资方式为主,避免投资项目由于政策变动而对结果产生影响;对于政治、经济等政策较为稳定的领域,以独资方式为主。
4.3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若想更好地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应设置财务管理机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落实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确保财务管理系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4.4风险共担策略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与防控引言
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在国际上承接的工程项目与逐渐增多。很多的企业虽然重视国际项目的风险控制,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对于风险的预警机制的建设与管理却不到位,这样在国际项目的开展与建设过程中就很难有效防控风险,本文主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1.风险预警管理的概念分析
1.1风险管理的概念分析
风险管理是针对相关的风险进行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风险的评估进而更好的认识风险,深入认识风险后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或者降低风险放生概率的措施来化解风险或者分散风险,进而保证工程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完成[1]。通过对项目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项目的安全性也可以减少项目的损失。风险的管理对于风险的转化或者是风险的转移都具有重要意义。
1.2风险预警的概念分析
风险预警主要是指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进行检测,发现工程项目在实践操作与施工过程中的建设状况与预期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将项目存在的这个差异与项目预先设定的预警的范围进行相关方面的比较于分析,对于项目中超出预警范围的部分进行预警控制。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预先对项目进行的风险进行有关方面的评估与分析,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管理,优化项目的风险管理。
2.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分析
2.1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的原理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的工作原理是:对于测量国际工程项目先设定一个警戒线,对于项目在进行中如果偏离了这个预先设定的禁戒线的话,预警系统会发出相应的信号,预警系统会及时校正项目的某一个或者某一种偏离状态并且先关人员根据预警系统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化解风险或者转化项目的风险。风险预警主要是对国际化的工程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项目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预先防范风险并且及时控制风险,让项目工程人员依据风险预警体系来作出及时科学的判断,作出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来降低风险给项目带来的各种损失,甚至化解风险,保证国际工程项目的完成[2]。
2.2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构成要素
国际的工程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主要由: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警、风险的预控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一起共同构成了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风险的识别是对项目有关的风险事故进行原因以及结果等方面的分析与调查。风险的预警主要是指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进行检测,发现项目的实际的建设状况与预期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将项目存在的这个差异与项目预先设定的预警的范围进行相关方面的比较于分析,对于项目中超出预警范围的部分进行预警控制。风险的预控主要是指对于那些超过预先设定的警戒线的风险进行及时的校正,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来规避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而降低事故的风险方面的损失,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风险预控的实质目的是实现项目工程的风险规避,在企业中或者项目工程中建立适宜的风险预控的方案,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防控[3]。
2.3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识别风险是对风险管控的第一步,只有及时有效识别了风险才可以做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有效的风险识别对于风险预警的评价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识别了工程项目的风险,才可以有效实现风险评估,在工程项目的日常监测工作中更好地监测工程项目的事故风险。由于国际工程项目会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在风险识别上也会面临多种多样的困难,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例如,我国承接的缅甸某公路建设的工程项目中,海外的工作员工不仅要适应热带的工作气候,还要适应缅甸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另外,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有一些当地的缅甸人会在深夜或者工作人员不备时悄悄偷取工程项目的柴油。对于这种偷盗事件不仅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也会增加工程项目的开支,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中方人员与缅甸当地人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话,很容易引发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有一次中方在处理偷盗事件中不慎将一个缅甸当地人打伤致死,导致中方工作人员被缅甸政府按照当地的法律处以监禁的处罚,至今这个中方工作人员都没有出狱。从这个事件中可以发现国际工程项目在风险识别上面对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工作环境,风险的识别对于风险的管控与风险的预警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
3.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防控措施
3.1制定后备措施
对于国际工程的项目风险防控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防控措施,还需要建立更多的后备措施,对于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找出更多的有效的后备措施,完善风险管控体系,这样在突发事故发生时,工程人员不会因为事故的突发性以及特殊性而手足无措,可以根据后备措施及时处理风险事故,降低事故的经济损失,保证工程项目的完成。例如,针对中方人员与缅甸当地人在处理偷盗事故中发生的意外死亡事故,不仅需要制定相关的外交交涉以及在法律体系上完善海外工作人员的权益保证措施,进而更好地实现风险管控。
3.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通过风险管理机制以及防控机制来及时发现工程风险,项目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实现风险的转移,进而降低工程建设的经济损失,降低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在风险转移中需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出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实现风险的转移。例如,我国在非洲承建的一个工程项目中,由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国际局势紧张以及周边环境发生恶化,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工程项目打算暂时撤出非洲某地。但是,在撤离过程中项目的多种复杂的工程设备无法及时撤出,由于工程设备是一笔巨额财产对于项目工程至关重要,冲突发生的话容易损坏设备,针对这个突发事故风险,工程管理人员需要转移事故风险,保住工程设备。通过工程管理人员与当地的酋长的友好沟通,非洲某部落的酋长出面在酋长势力范围内寻找一处地方,将设备物资集中堆存,并在设备四周挖出深宽均达2米的深沟,拆除主要设备电路板,带项目复工后再行移走设备。这个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就很好的转移了风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外部人员的帮助转移了工程项目的风险。
3.3制定应急预案
在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控过程中需要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方案,这样对于多样的应急事件可以有效的处理,化解风险,提高对于工程的风险管理水平。例如,在非洲的某一个铜矿项目中,在平时工程项目的大多数当地员工的工资均是按时发放,但是由于工程项目的某一些特殊原因,工程款项没有及时发放。由于工程项目的财会人员对于当地人的工资滞后了一周发放,却没想到引发了当地工人的罢工事件,而且由于当地工人的罢工时间造成了工程项目现场的混乱,还致使一名中方员工死亡。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紧急时间,需要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在预案的指导下,结合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措施,如:制定谈判措施化解矛盾,也可以拿出工程的预备款,及时将拖延的款项进行发放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控风险与化解风险。
4.结束语
国际工程相关项目的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与管理体系的完善可以有效促进防控措施的施行,转化风险或者化解风险,保证工程项目的完工。
参考文献
[1]柳钧钓.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之友.2012,(15):13-16.
关键词法律 风险 防控 建设
一、实施法律风险防控的背景
在电网企业的民事、刑事、行政法律风险中,行政风险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控性,对制约和影响电网企业公共安全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电网企业因其行业的自然垄断性,面临着众多行政机关的监管,同时又面临着发展与改革的历史使命,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各种行政处罚和社会各类非议;另一方面,承担了类似行政主体的部分职能,不容电网企业出现任何差错。这些行政法律风险和危机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旦爆发,将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特别是网络的飞速发展,这类负面信息极容易被广泛传播,直接引发公共危机,给企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二、主要做法
(一)法律风险体系建设前期调研
由于电网企业的行政法律风险要高于一般企业,相应的因行政风险引发公共危机的风险也高于其他企业。究其原因,是与电网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有关,在法律风险体系建设前期,必然要将法律风险形成原因和形成症结进行追踪调研,从而能够准确判断出各种风险点加以防控。在调研工作中,主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识别出供电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所被动制约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文、面对的行政执法主体所涉及有关法律法规所制约的条文和企业主体义务行为条文,建立三级“法律法规条文库”,为法律风险的具体识别提供详实依据,并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法律依据。
(二)法律风险识别机制的建立
电网企业的公共危机,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企业行政法律风险爆发的后果之一,与行政法律风险管理密不可分。公司通过建立法律风险识别机制,将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中哪些行为、事件可能引发公共危机,公共危机中企业责任的根源是什么,具体是怎样规定的,公共危机大致有哪些等等这一系列更加深入和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识别,从而形成了一套法律风险识别体系。
通过对电网企业面临的行政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共清理出6大类(即专业管理类、经营活动监管类、安全生产服务类、安全环境保护类、安全劳动管理类和廉洁廉政管理类)主要风险,321项风险行为,涉及法律法规80多部,涉及法律条文500多条,其中“专业管理类”与电网企业关系最为密切,该部分共包括11种法律风险、32项风险行为,将其最为重点进行研究分析;其余5大类289项风险行为作为一般性研究对象。
(三)法律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
法律风险识别是体系建设的基础,公司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电网企业的特点,对与电网企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管理类”的风险进行了重点评估。评估时,采取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角度进行了评估。一是风险可能性评估,即风险行为的发生可能性是指在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下,风险行为发生概率的大小或者发生的频繁程度。二是风险影响程度评估,即风险行为的影响程度是指该风险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大小。风险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1分至5分,表示影响程度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影响程度越大。
(四)法律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
法律风险经过识别是一个风险点确定过程,法律风险评估是风险等级确定过程,而法律风险控制则是法律风险的集中管控过程,也是供电企业实施法律风险防控的最根本目的。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中对风险点按照“一般性”和“重点性”进行了分类控制,以便更好的将风险控制做到合理化配置。针对“重点性”控制机制一是深化供电企业的执法权,探索联合执法、外部协作,达到行政执法效果。二是利用技术手段、借助技术措施,达到行政执法的目的。三是利用民事手段,达到弥补行政手段的不足。
三、产生的效果
(一)提升了风险防范能力
通过各类培训,加强了全体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了人员安全、电网稳定、设备健康和队伍和谐,2014年公司未发生电力生产人身伤亡及电网事故;未发生交通和火灾事故;未发生企业负有同等以上责任的农村人身触电伤亡事故。
(二)提升了企业外部形象
一、地勘单位风险类型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地勘单位的财务风险进行归类,并按照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政治风、法律、利率、市场竞争和经营等方面的风险。筹资过程、投资过程以及资金收回过程等方面的风险是按照资本运行的方式进行的。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作为一种财务管理的风险,是单位对到期的资金没有偿还的能力,筹资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启动点,而地勘单位财务筹资的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的资本投入。另一类是向债权者借入的资本。地勘单位是国有的单位,国家的资金投入没有风险额存在,但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需要承担筹资的风险。因此地勘单位的筹资风险主要是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以及到期能否偿还贷款的能力。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过程中不能够确定能否定期的收回投资额成本以及投资的获利情况。投资风险是财务管理的主导风险,并伴随着投资活动而存在。地勘单位如果投资的项目没有获得相应的利润,那么就会影响地勘单位对债务的偿还能力,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营。随着地勘单位市场化的发展,投资的项目也逐渐的增多,而主要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的项目不能按期获利,投资出去的资金出现严重的亏损,降低单位偿还债务的能力,导致运营不畅。投资的项目虽然有盈利,但获利的水平低。
(三)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对资金的回收不能回到自身的起点。资金回收一个是成果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另一个是成果资金转化为接结算资金。由于市场经营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资金的转换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资金的回收过程中要有很多的风险存在。
(四)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在收益和分配的过程中资本的价值会受到影响,对收益进行分配以后将不利于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的释放就是收益分配风险,一个是对风险的释放,另一个是收益的确认。如果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或者财务会计的方法使用不正确,那么成本的回收就会减少,在收益的过程中如果对时间、形式和资金的把握不当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
二、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的特征
地勘单位的财务风险实在财务不能按照预期的结果完成相应的财务目标,从而对地勘单位的运营以及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地勘单位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深,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企业的运营过程比较短,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在市场化的竞争压力下,相比其他的单位更具有财务风险。因此地勘单位要对财务管理的风险机制进行正确的认识,对财务的风险特征正确的把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认真防范各种风险。地勘单位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客观性,地勘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地勘单位的风险管理人员要根据现实的可观条件和结果,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减少单位的损失。二是不确定性。地勘单位的财务风险虽然可以进行预期的估测,但由于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对财务管理的风险难以预计,因此不能准确的预测风险的大小。三是系统性,在整个的财务管理的过程以及各个财务关系中都存在着财务风险,资金的筹资、投资、收回等各个环节都会有风险的存在。四是共存性。地勘单位的工作对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存在着较高的风险,而风险也具有突变性,虽然存在着高收益,但也存在着高风险。五是可防性,虽然财务管理风险客观存在,但也可以找到一定的方法规避各种风险,把单位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地勘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防控
(一)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可以让企业在风险发生之前对风险做好预警提醒,并对将要发生的风险进行合理的预测,并对风险作出提前的分析,针对预测的风险进行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和防范的措施,从短期的盈利来看,地勘单位的盈利并不完全取决于盈利,而是在实际的运营当中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给予各项的支出。地勘单位要想对现金的流通进行编制和预算就要尽力短期的财务预警系统,使经营者能够对财务管理中发生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地勘单位要根据预警的各项指标,针对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运行特点,为地勘单位的发展构建长期的预警系统。地勘单位的预警指标主要包括:流动的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地勘单位应当根据各项的指标并跟根据实际的运营的状况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算和构建,找到风险的根源所在,对风险的发生及时的进行防范。
(二)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内部管理系统,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景的实现,因此企业要对内部管理系统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和管理。在企业的运营当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资金的运营符合科学的管理规律,并对资金的运行建立相关的评价制度,实现资金管理的责任化机制。在管理中运用资金考核制度,并根据资金的使用量和实际的占用数量和时间,对资金的管理进行细化的分配,从而有效的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地勘单位要推行全面预算的方法,在预算的过程中要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目标相一致,并全力的实现企业的活动目标。在进行预算的时候,对各项的职责进行具体的规划,并保障预算的部分包含在全面预算当中。在进行预算的时候,各项资金的预算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并对预算后的考核进行严格的审查,定期对雨伞的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全面监测预算的运行情况。针对预算与实际之间产生的差异急性及时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差异。地勘单位要对预算的支出进行严格的监控,掌握每一笔支出的来源。地勘单位要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形成与内部审计有很大的关系,内部审计的形成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对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改进建议,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提高全体员工财务风险意识
一、基本思路
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通过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及时治理风险管控过程出现的缺失、漏洞及失效环节等形成的事故隐患,实现把风险管控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前面,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夯实遏制较大以上的安全事故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行隐患排查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识别分析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加强隐患排查力度,实现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实现闭环管理,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20年9月—10月
1、成立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
组长:张杰
副组长:林元宏
组员:黄华
周孝富
牟顺意
陈德强
刘月娥
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双重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工作要求及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负责对应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各单位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具体实施单位,根据总实施方案,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由单位负责人督促工作进度
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小组成员及职责表
职
务
姓
名
职责分工
联系电话
组
长
张
杰
主持全面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督促各单位建设工作
18281351888
副组长
林元宏
负责牵头组织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督促工作进度
18835124270
组
员
陈德强
负责施工现场生产安全后勤材料保障
13990037422
组
员
黄
华
负责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记录,落实整改责任人,督促整改
13388336320
组
员
牟顺意
施工现场质量巡查监督,并如实记录
18708303909
组
员
周孝富
施工现场技术指导并监督
18681319060
组
员
刘月娥
现场资料搜集整理
19935142778
2、开展全员培训。
对全体人员开展关于风险管控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等内容的培训,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基本能力。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辨别工作场所的危害与风险、并将相关知识和理念传播给全体员工的能力,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风险评估阶段2020年9月—12月
1、合理划分风险单元。
各施工班组根据本班组的生产工艺流程或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划分风险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中岗位单元是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设备检修、调试,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佩戴。
2、全面辨识各类风险。
发动全体人员围绕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
3、开展风险评估分级。
在全面辨识安全风险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风险导致事故的条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采用LEC评价方法,通过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级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4、制定风险管控措施。
针对辨识出的每一项安全风险,从技术、管理、制度、应急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消除、终止、替代、隔离等措施消减或采用管理和监控手段管控风险,确保每一项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风险管控阶段2020年9月开始
1、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明确各等级风险管控责任人,明确各责任人管理职责。要重点关注和管控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遏制较大事故。
2强化检查督促落实。
项目部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变更风险管控。
凡是生产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设施等出现变化,要重新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凡是组长机构发生变化,要对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管理制度、责任体系重新制定并完善。凡是发生伤亡事故,一律要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运行情况重新评估,针对事故原因修订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的各个环节。
4、开展公示教育。
根据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情况,建立安全风险清单,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图。进一步修订完善安全操作规程或作用指导书,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施工安全风险公告栏,公示安全风险分布图,制作岗位危险因素告知卡,标明岗位安全操作要点、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管控措施及应急措施等内容,便于施工人员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员工安全规范操作。
(四)深化隐患排查治理2020年9月开始
1、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各单位针对每一风险装订符合实际的风险防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
2实施隐患排查治理。
按照公司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办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施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3隐患排查治理公示。
对每次排查出的隐患治理情况进行公示。
四、工作要求
(一)思想高度重视。
项目部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周密安排部署,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培训。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班组长及员工开展风险管理知识、危险因素辨识方法、风险评估方法等内容培训,提升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
(三)督促工作进度。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项任务负责人,完成期限。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间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网点数量以及结算产品的多少已不再是商业银行取得同业领先地位的唯一法宝,在这种行业背景下,尽快推行业务流程再造、打造银行一流业务集中处理平台,实现网点柜面业务的后台集中处理,将对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所谓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就是将集中提入票据通过清分、扫描进行图像采集形成票据影像,利用OCR识别技术对票据要素进行确认,对需要处理的票据进行人工补录、自动验印、要素审核等操作,最后实现账务自动化处理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具体说就是中心运用票据自动清分机系统,利用计算机、清分机、电脑验印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把目前各营业网点分散票据处理模式改进为集中票据批量处理模式,同时中心还将经过人行票据交换中心的跨行票据集中提入,然后中心将提入的系统内票据和人行提入的票据集中清分,同时生成磁码数据文件和票据影像文件。系统对合格的票据会自动记账,对有瑕疵的票据会转入人工审核。对于票面要素不全、印鉴不符、余额不足等的票据,若是本行票据则直接退回给相应营业网点;若是跨行票据,则经人行票据中心退回。
图1商业银行票据集中处理中心处理票据流程图
后台业务集中处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建设已经成为前台业务发展的坚实支撑。
转账支票作为银行票据的一种,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支付结算手段。因此加强对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的审核和风险防控,保护客户和银行双方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部分银行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了转账支票业务的集中处理,取得了业务集约运营、风险集中控制、业务布局优化和网点功能转型等初步成效。
图2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用符合CORBA标准的InforBus分布式对象中间件平台作为系统运行基础,以“软总线+软插件”作为系统模型,引入电子影像替代纸质凭证作为帐务信息的载体,借助影像处理技术自动将支票影像信息转化为电子数据,实现了影像采集、票据审核、帐务管理、影像存储的全程自动化处理。
一、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的必要性
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实际上是将业务受理与业务处理相分离。集中处理,本质上是让柜面纯粹成为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同时通过建立专业的自动业务处理单元,实现业务处理环节的标准化、集约化。业务集中处理的原则,应优先将柜面处理复杂、专业化要求高的业务进行集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网点的业务处理的风险难度和专业性,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银行转账支票的集中处理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提升银行转账支票业务处理效率
目前,银行的前台业务操作复杂,交易代码众多,涉及到多种业务和多种产品,个别专业业务还存在相对孤立,造成柜员进行业务处理繁琐,面临的风险点多。转账支票作为银行票据的一种,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支付结算手段,日常业务量较大,网点常出现客户排长队等待办理业务的情况,不利于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模式下,银行转账支票业务经过网点前台人员的简单受理后,后续工作直接集中至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进行流水线方式作业,前台处理环节得到简化,柜员工作强度降低。
(二)集中控制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风险
在集中处理模式下,提高了审核的速度和质量,集中控制了审核的风险,规范了营业网点儿的工作流程,实现了银行转账支票的录入、复核和授权的规范处理,有效控制风险,减少了内外串通作案的可能。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业务利用随机抽取票据的形式,随机分配人员进行处理,大大降低了主观犯罪的可能,能将银行转账支票的业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提升了营业网点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在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模式下,银行可设置综合柜员岗位,统一处理银行转账支票的集中处理业务,也就是说网点不需要配备全部岗位的雇员。在银行转账支票审核过程中的复杂业务由后台业务处理中心专业人员处理,从而优化网点人力资源配置和岗位设置。前台柜员只需对银行转账支票业务进行简单受理,审核其必备的要件,从而可以抽出更多精力挖掘客户资源与需求,实施针对性的理财产品营销,挖掘客户关系及其产品价值,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全方位提升网点的功能。
二、转账支票审核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源头风险控制体系
目前,对银行转账支票的原始单据和证件的审核不严,无法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无法从源头上堵住转账支票带来的风险。有些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集中处理后,前后台分离,前台负责审核原始单据的各个要素并将之扫描上传至系统后台,原始单据则保留在前台,后台仅根据上传的单据影像进行审核和会计业务操作。如果有瑕疵的资料上传至系统后台,被审核出存在问题,则原始相关信息会重新退回前台,柜员需重新沟通客户提交资料,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如果伪造的原始资料通过后台审核,则该业务会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我们从银行转账支票发生的案件可以看出,导致案件的根本原因是不遵循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违章操作。部分银行已经制定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践中没有落实到位,形同虚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手配置不够。目前银行的人力资源较为紧张,往往出现分支机构的人员被抽调,同时被抽调的岗位有没有及时配备合适的人员,导致业务处理时人员空缺。二是,检查流于形式。定期定时的检查被视为常例,在检查过程中走马观花,不严格执行检查程序,使得一些案件长期得以隐藏。三是,内部控制信息技术手段滞后。目前,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信息化,而金融机构内部又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三)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面对各类专业繁杂的操作流程及繁忙的工作,柜员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业务学习,对安排的培训课程有些网点甚至没有办法挤出人员参加。同时由于会计主管、营业室经理等岗位设置,使得一些业务骨干陆续转入运行管理岗位,从而出现了业务量日益增多,新业务层出不穷,前、后台业务骨干却日趋减少,操作人员素质逐渐下降的状况。加快培训业务人员和充分挖掘业务骨干潜力是解决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集中管理的基础。
(四)缺乏稳定的信息技术支持
由于银行转账支票的集中处理依赖于稳定的信息技术和安全的网络环境。现有的程序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上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改进。一是计算机安全管理操作职责不落实,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人员未与操作人员严格分离,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人员违规越权操作,个人密码公开使用等现象大量存在。二是信息传输网络的安全性无法保证,缺乏必要的防护系统和认证系统,犯罪分子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篡改记账信息、利用他人电脑操作代码虚假收付,盗用银行资金。三是缺乏应急体系的建立,没有建立异地备份中心,在数据系统发生瘫痪时无法及时恢复,造成数据的破坏和丢失,给银行的业务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银行转账支票风险防控对策
(一)严格管理控制源头风险
柜员收到持票人提交的转账支票及进账单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认真审查。一是,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要核查银行转账支票是否具有票据能力,即票据权利能力和票据行为能力[2]。即是否本行出售的支票,是否真实,是否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正面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是否背书转让;支票是否已办理挂失止付等。二是,是否具备规定的格式。我国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第9条规定“单位、个人和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必须使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凭证和统一规定的结算凭证。”如不使用银行统一印制的支票用纸,该支票即无效。三是,支票记载是否得当、完全。如对绝对应记载事项未记或缺记、记载了禁止性记载事项,该票据即无效。四是,印鉴是否真实有效。各国票据法均规定,支票必须由出票人签名方可生效。由于我国习惯使用图章,特别是企业、团体签发的支票,必须加盖财务专用章及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的印章。如支票上的印章系伪造,支票无效。需要检查出票人的签章是否符合规定,是否与预留银行的签章相符;持票人递交的支票,支票背面是否作委托收款背书,签章是否符合规定。从以上四个方面加强对银行转账支票的审核,控制源头风险。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制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使支票业务流程和操作达到规范化要求并落实到位,这是防范支票风险的屏障。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构建合理的支票业务内部组织体系,不断优化和整合业务操作流程,使办理支票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都有章可循,切实堵塞操作上的漏洞和消除隐患。各商业银行应本着对支票业务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实行监控的原则,严把机构人员市场准入关,将专业水平高、思想品质好、遵纪守法的人员充实到支票交换岗位,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凡职责不到位,有章不循、有令不止,形成风险隐患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应负的责任。
一是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明确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整合、梳理现有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务求覆盖所有业务环节和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二是规范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在内控制度层次上,改变将内部控制单纯视为对员工工作的一般要求的状况,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在内控对象上,改变对员工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内控岗位管理上,加强内部岗位责任制,力求岗位目标实施量化考核,重要岗位尽量单设,各岗位和部门相对独立,达到内控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所有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操作风险的管理[3]。三是加强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制衡。要建立强化相互制约的柜面业务岗位职责,加强授权、分权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防范经济案件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力度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集中培训,专项培养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理论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确保员工熟知业务流程和责任,减少由于业务不熟练导致的操作风险。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法规制度、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政治学习、岗位练兵、业务比赛等形式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二是,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腐墙,做到警钟长鸣。加强员工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及风险防范意识,稳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要根据业务发展和工作需要及时充实员工思想,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对领导干部特别要加强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水平、法律水平和反腐能力,让领导干部的行为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广大员工。
(四)充分发挥信息系统支撑作用,开拓支票业务新领域
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集中处理后风险点的集中更有利于系统通过参数等进行强行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充分认识风险监控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业务中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充实风险监控系统的风险预警点,提高系统筛选数据能力,逐步增加实时监控点,使该系统在事中、事后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6]。业务处理中心在业务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实行岗位责任制,个人密码要定期更换,并依托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进一步优化业务集中处理平台的各项功能,进一步增强OCR的识别能力,进一步提高支票自动化处理能力,减少系统报错次数。我们要以事前、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为主,进一步集中对风险的管理,通过将合规的审查渗透到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中,降低风险管理的滞后性,防止系统瘫痪给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
当前,各商业银行还应以银行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电子信息,加快发展电子银行支付的步伐,尤其是电子票据的发展,可以有效杜绝假票风险。其次,继续推进支票直通车这款新业务品种的普及。通过支票直通车,支票受理方可以迅速确认支票的真实性,并当场完成存款账户资金的扣除;支票使用者购物时再也不用费时等待,而是可以当场提货或消费,同时无须担心是否超过了商业银行的支票清算时间,给客户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开拓支票业务新领域,进行银企直接互联,减少纸质支票的使用频率。依托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和企业的财务软件系统或ERP系统进行无缝连接,企业直接通过财务系统的界面就可以享受银行账户信息查询、下载和转账支付三大功能,银企互联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银企互联服务,除了采用与网上银行相同的安全机制外,还在转账交易中增加了“签名时间”字段,在所有交易中增加了“包序列ID”字段,增加多种先进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地防止黑客攻击、指令重复提交,有效维护了广大客户的切身经济利益。第四,依托银行信息系统,广泛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这样可避免由于伪造印签、涂改支票内容给银行和客户带来资金风险。第五,推广“短信”通知服务。银行将付款支票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及时通知客户,使客户及时了解自己账户上的资金走向,防止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明勇,宋博.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变革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 (09):19-21.
[2] 刘潇,周韬,缪学田,等.数据集中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研究[J].金融会计,2011 (06):22-24.
[3] 谢妍霏.对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集中处理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 (27):15-17.
[4] 肖艺,李海文,李彦.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操作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论坛,2009(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