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3 10:14: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饮食安全的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为了适应《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要求,压缩因设备故障而耽误列车运行时间,铁路行车设备维修单位在制定安全考核制度时,都少不了设备故障件数和设备故障延时这两项考核条款,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的次数和每件故障发生后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完毕。这种思路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指标定的过高,它就有可能成为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而这样不科学不合理的导向则有可能诱发安全事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三个客观理由。
一则天不皆是风和日丽。许多设备故障是不可预测的,并且相当多的行车设备是在室外,难免受到天气和外界影响干扰,故障的发生也不一定都出在好天气里,如果遇到风雨交加天寒地冻等恶劣天气,就会给故障处理增加难度,在客观上延长了故障恢复时间。
[中图分类号] R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189-04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知识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食品安全法》定义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王亚娟等[2]认为,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餐饮业处于食品生产链的末端,因此餐饮业的安全对保障人民健康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在餐饮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整体文化程度层次偏低、食品安全知识淡薄、营养知识缺乏及存在一些不良的从业行为问题,而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其R抵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良好手段[3-7]。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在职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的基线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干预,旨在通过培训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水平,并把培训作为在职餐饮从业人员教育的常态化手段,以期减少食品安全发生风险,保障就餐者的身体健康。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5~7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我院各区餐厅内包括服务员、厨师、厨师长、采购员、洗碗工、管理员等岗位的在职餐饮从业人员共63名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使用封闭式统一问卷调查方法获取资料,问卷参考有关文献[7-8]自行设计而成。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岗位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获取知识途径、接受培训后的感受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问卷评分采用赋值法,知识题答对计1分,答错、不知道均计0分,满分为20分(按百分制计算≥12分为及格)。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现场发放问卷,填完后检查无缺选、漏项当场收回的方式收集资料。
2015年5月上旬开始基线问卷调查,在5月下旬~7月上旬进行干预,包括请疾控中心专家和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员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集中讲授食品安全知识与营养知识各1次,集中授课间隔时间约1个月,其间印发食品安全知识、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要求及操作规范的宣传材料1次,现场讲解主要在基线调查和学习宣传材料时进行。上述干预方式结束后再次填写问卷。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2 干预效果评估
调查对象干预前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及格率为68.3%(43/63),干预后及格率为96.8%(61/63),干预后及格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正确回答率除“餐饮从业人员工作时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3个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余其他各项干预后正确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调查对象对培训后感受
63名调查对象中,66.7%(42/63)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很有必要,30.2%(19/63)认为有必要,只有3.2%(2/63)认为无所谓或没有必要。
3 讨论
3.1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一般情况分析
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应该是对餐饮从业人员的一般职业要求。有研究表明,目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距保证食品安全的客观要求还很不相称[9-10]。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是普遍存在现象。本调查显示,我院餐饮从业人员主要为初、高中文化程度,占95.2%,与徐建华等[11]调查结果一致。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有时会制约他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理解,导致工作时忽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食品安全意识差。因此,开展对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培训,并定期考核培训内容,加强对从业人员实际操作规范的考核与管理,以弥补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本调查对象的从业时间主要分布在4年以下和10年以上,占77.8%;而从调查对象的岗位分布来看,服务员和厨师占74.6%,他们是餐饮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也是培训的重点对象。
3.2 重视食品安全的源头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是指为了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发生,应对食品生产加工时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能有效地预防、减轻或消除各种危害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危害进行控制,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对和补充[12]。备餐时间是服务员应掌握的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点,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是厨师应掌握的知识点,这两点的掌握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备餐时间和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这两个内容掌握的情况不容乐观,干预前正确回答率分别为28.6%和11.1%,而干预后为55.6%和57.1%,干预后正确回答率虽有所增加,但仍有近二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未掌握,应引起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餐具消毒是为了把好“病从口入”的关口。何庆明等[13]和彭国芳等[14]研究表明,餐具消毒的总体合理率分别为62.75%和73.25%,由此说明餐具消毒状况不容乐观。而餐具消毒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餐具消毒效果的直接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掌握情况在干预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调查前正确率为69.8%,调查后为68.3%,即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还未掌握该内容。分析原因可能与实际工作中不经常使用煮沸这种消毒方式有关。而对于“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这个选项正确率调查前后虽差异不显著,但掌握率较高,特别是干预后达100%,可能与调查对象平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重视,认识到扁豆、豆浆在制作时应烧熟煮透道理和危害。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因素如果失去控制都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全过程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基本原则[15]。
3.3 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
据研究调查显示,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微生物食物中毒居多,占历年总中毒人数的58%~72%;食物中毒的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食物中毒的时间从2月份开始逐月升高,9月份达高峰[16]。提示管理者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如从每年的4~5月份开始安排培训)可强化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并从思想上引起对食物中毒的警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保障就餐者的安全。
本调查采用了比较简单的3个方式给予干预,即集中授课、印发宣传材料及现场讲解的知识培训,结果干预前后的知识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及格率有所提高。干预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待进一步尝试其他方式,如参与式的、情景再现、角色互换、知识竞赛、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加深餐饮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长期掌握,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参与性。
定期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责任意识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保障[17]。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关于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k法规定每年有不少于40 h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集中培训。把培训和考核(包括相关内容和技能考核)作为每年在职餐饮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建议与年终绩效考核、经济效益、晋级等挂钩,对在职餐饮人员积极参与培训、考核是一种激励。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调查结果显示,有96.9%的调查对象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有必要。
3.4 预防为主的原则
食品安全风险往往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和不可逆的损害,为避免这种结果,不少国家都采用了预防性原则[15],如欧盟、美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将预防性原则作为食品安全基本法[18-22]。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风险也是提倡预防为主的原则,餐饮加工与服务相关知识及要求的培训等即是预防食物中毒、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体现。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培训,是在职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降低食品安全发生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实践证明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加强监管都是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应不断优化我国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细化餐饮服务行业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经常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对不按要求操作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加大惩罚力度,推动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卫生防疫中心.食品安全知识[J].食品安全导刊,2014(9):17C23.
[2] 王亚娟,蒲芳芳,李晶晶,等.四川省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初步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4):321-324
[3] 余淑军.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123-125.
[4] 金伟,顾沈兵,华盛荣,等.上海市某地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3):257-264.
[5] 李香亭,陈道ィ俞爱青,等.上海市虹口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行为、态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769-773.
[6] 张振奎,高强,姚明解,等.汝阳县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 24(3):200C206.
[7] 法规应用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一本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8]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8.
[9] 张兰发,李云蕊,赵杨艳.2011年诸城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13, 19(1):41C45.
[10] 范秀红,黄旭,朱锦华,等.广东省清远市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482C1485.
[11] 徐建华,李荔,刘安,等.广州市白云区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4):484C487.
[12] 蔡东联.营养师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3] 何庆明,艾君涛.2012-2014年锡林浩特市餐饮业餐具消毒效果监测与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5):487-488.
[14] 彭国芳,王士花,安世慧.餐具消毒在餐饮服务行业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2):37.
[15] 任瑞平,文静,任波.新食品安全法的十大亮点(一)[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7):1-6.
[16] 罗海波,何来英,叶伟杰,等.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1):43-49.
[17] 张文,雷月萍,张慧丽,等.北京市大兴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调查[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5):34-36.、
[18] 王磊,伍丹,刘淑君,等.营养个体化供给对母婴体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6):68-70,93.
[19]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基本法及其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0] 陈燕辉,匡庆贵,朱三玲,等.饮食营养护理结合健康宣教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 6(7):121-123,191.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自本世纪以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甚至还在继续加剧蔓延。而我国所作出加大监管力度的这一举措似乎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食品质量安全的战场上仍然危机四伏。我们几乎总能听到新闻上关于食品产业链的“黑手”报导。比如食物中染色剂“苏丹红一号”的加入,“瘦肉精”猪肉致使的食物中毒,过期奶粉成为制作奶糖的原料,蔬菜中甲胺磷农药因清洗不到位被误食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死猪肉再回收以及鸡仔经“特殊”饲料喂养二十天就能出栏事件等等。另外,假酒的市场流通以及农药的喷洒过量甚至在饲养的家禽饲料里添加催长剂等违禁成分,由以上原因所导致的集体住院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数据显示,截止到二零零零年,我国因食物而导致的中毒人数已经超过十万,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三百。但可想而知,真正因食品安全导师的食物中毒和死亡人数远远不止这些。
再者就是对于过期食品的下架处理以及假冒伪劣食品的市场流通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人们对食品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市场销售来获取高昂利润,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人们由于法律意识不深入,地方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等,致使假冒伪劣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百姓购买食用,长此以往,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微生物污染以及化学染色剂是威胁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食品加工过程中,某些生产厂家为谋取暴利,而使用远超过国家所规定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竟然使用违禁的化学添加剂,这对人们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威胁。所有食品都应在规定的保质期限内食用,一旦超过保质期,食品中某些成分就会开始因发生生物转化以及化学反应而变质,人们一旦误食,就会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伤害。
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与途径
食品安全在我国虽然一直是热门话题,但是不得不说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并不完善。
在我国,食品安全一般以《食品卫生法》为主,诸如《消M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等都是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立法制,法律法规制度的出台相对分散,单一的法律法规由于范围较窄难以调整,以此就会造成执法空隙;同一食品的安全问题处理上由于法律法规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导致结果差别较大。由于多年不进行更改,有些法律条款已经丧失作用,法律概念有歧义。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由于法律问题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中图分类号:TU47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桩基施工的项目越来越多。但由于其具有场地小、机具多、工期短、露天性、临时性、移动性等特点,给施工安全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如何预防控制这些隐患,是桩基施工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一、桩基础施工现状及特点
桩基础机械施工是基础工程的主要手段,近几年,随着超大口径、超深工程以及水上作业的日趋增多,对技术装备、工艺水平以及安全技术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桩基础机械施工技术发展相比,桩基础的经营市场和施工现场管理相对滞后。一是民工大量使用后,安全教育滞后;二是工程价款低,工程款回收难,资金短缺,许多安全设施按规范落实到位难,防范措施滞后;三是设备老化,安全技术性能较差,穷于应付的现象比较普遍,设备维护更新滞后;四是各施工项目所处的城市对施工安全要求、标准不一,部分城市要求严、规范多、更注重过程的安全监督,事故率低;部分城市偏重事后处理,放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事故率相对高,规程规范建设滞后。
桩基施工跟其它工程施工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作业场地狭小,用电机具较多,地面潮湿泥泞,安全用电要求高;二是排渣清浆量大,地处闹市,毗邻繁华地段,与物流人流一墙之隔,安全、环保难度大;三是地层情况变化大,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地下障碍物及地质情况复杂;四是施工周期短,流动性大,设备笨重,稳定性差,装卸频繁,吊车使用频率高,机械伤害的机率高;五是用人周期性强,苦脏累活多,人员流动大,培训教育滞后,员工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度低;六是多工序,多工种,多桩型,地下、地面、空中立体交叉作业,露天施工无遮无拦,住宿简陋条件艰苦。
二、桩基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
1、人的因素
人,包括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人的因素在桩基施工安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
(1)违章作业、违章指挥。作业人员为了图省事,心存侥幸,不按规程操作;指挥人员为了赶进度,无视安全条件,凭主观施工,凭经验指挥。
(2)安全意识差,防护措施不到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在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不戴防护手套,不穿工作鞋,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在施工中防护措施不到位,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3)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凭经验作业、疲惫作业、酒后作业,在习惯性违章中种下了事故的种子。
2、物的因素
物,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工具等。桩基施工中,如若不处理好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同样存在不安全的问题。
(1)临时搭线用电。临时搭线用电存在的隐患有:线路杂乱,用电设施未进入三级保护系统;所使用的电线或电缆负荷不能满足用电设备要求;用电线路架设不规范,随意乱铺乱放;移动型用电器具的连接由于潮湿等原因存在漏电危害。
(2)施工场地小、机具多。施工场地小、机具多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机具密度大,人员密度大,人流通道小,人、机、料在狭小的空间同时运动,平面交叉作业,影响进度,增加噪声,机械伤害的机率增大;机具设备越多,移动性用电器具越多,电缆线路穿插越多,用电不安全的因素就越多。
(3)机具移动频繁。机具移动频繁存在的安全隐患有:钻机在频繁移动中失去平衡,容易发生钻机倒塌伤人事故;设备平移地基松软不一,容易发生设备倾倒事故;机具频繁移动或起吊,起重设备、设施不匹配,或绳、卡用具磨损、松动失察,都容易酿成事故。
3、环境的因素
(1)露天作业。露天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炎热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中暑,或者发生火灾;下雨施工现场泥泞,路滑容易跌伤;冬天施工,寒冷、结冰、打滑,机械设备冻裂;刮风尤其是大风、台风,容易吹倒机具、电击伤人;大雨、暴雨容易引起电线、电控箱短路,触电伤人,现场地面浸泡松软,对于人员作业及机具移动的安全影响较大。
(2)不同地层作业。不同的地层有不同的施工要求,地层可分三类,分别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①粘土层、砂层容易出现塌孔、埋钻、卡钻等孔内事故在处理此类事故中容易引发人身伤亡事故。②基岩层容易发生卡钻、断钻头、断钻杆事故,或因孔内扭矩过大发生机械事故,从而引发人身伤亡事故。③软硬互层,钻进容易打歪孔,或形成螺旋式台阶,导致钢筋笼下不去,引发钢筋笼卡在孔内的事故。
三、桩基施工预防控制措施
1、针对人的因素的预防控制措施
(1)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培育企业安全文化。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全方位地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创建工作,努力营造并形成遵章守纪、珍惜生命的良好氛围。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熟练掌握操作程序。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与程序,是实现桩基施工安全的基本要求,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员工真正明了怎么干,怎么干好的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安全生产。
(3)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纪律约束。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纪律约束,是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行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4)培育员工洞察、排查隐患的习惯与能力。员工在现场作业,对现场的情况最了解,在安全生产方面最有发言权,要求员工每天从自身做起,从岗位做起,首先检查自已的穿戴是否符合要求,其次检查自已的岗位环境是否安全,再其次检查操作的设备技术性能是否良好,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2、针对物的因素的预防控制措施
(1)工地用电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切实做到一机一闸一保护;临时接线用电负荷充分满足工地要求,选择质量好的电缆,规范接线与架设,做好三级保护;线路铺设按规范由职业电工独立完成;平时加强用电观察、检查、维护,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2)根据工作量、工期,合理安排机械设备投入,合理利用有限空间,科学布局;按照机械性能和规程要求操作机具,按工序要求,一件一件完成,紧密衔接,不盲目交叉作业;机具移动时切断电源,防止短路触电伤人。
(3)移动机具时,设专人指挥,操作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起吊前,检查起吊设备性能是否良好,支撑腿着地是否坚实,起吊时,被吊物件保持四点水平,平缓移动或提升;机具平移时,地面要平、要坚实,防止软硬不一,避免机具倾倒伤人;操作人员要集中精力,紧密配合,互相关照,防止配合失调或违章作业伤人;对被吊物件逐一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绳牢卡紧。
3、针对环境的因素的预防控制措施
(1)在炎热、高温天气下露天作业,要有防暑降温措施,备用防暑药品、降温茶,调整作业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晚施工,配备灭火器材、备水源,防止高温时火灾;有避雨避风措施,在场地内铺沙、石,作业人员穿好工作服;有防寒防冻、防冰滑措施,对各类机械进行试车检查,尤其是卷扬制带,是否打滑等;有防风挡风措施,刮大风时,停止施工,断电停电,保护电控箱、钻塔倒在钻架上;遇到暴雨时,停止施工,断停供电,做好电具设备的防雨工作,防止淋雨短路,触电伤人;施工现场及时排水,防止地面浸胀,预防机具移动、人员作业时发生事故。
(2)在粘土层、砂层,要选择合适的钻进方法和操作工艺,选择钢护筒,或者泥浆护孔,防止垮、埋、卡、断、掉钻具事故;在基岩层,要采用锋刃坚硬的钻头,如滚刀、牙轮钻头钻进,选择规程钻进参数,防止参数选择不当而引发孔内、人身事故;在软硬互层,钻具钢性要强,加导正器措施,钻进压力均匀,小规程钻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要是施工的工程项目就存在着安全隐患,桩基施工就更不用说了。然而如何消除这些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设备等综合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才能使工程持续、安全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人民政府加强安全生产的文件精神要求,坚持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突出重点、加快整治,标本兼治、健全机制的原则,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以解决我镇燃气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强化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严厉打击影响燃气安全的非法违法违规行为,狠抓以燃气经营站点为重点的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推动全镇燃气经营站点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排查本镇燃气经营站点场所、设施,整治供应安全风险隐患;整治瓶装液化气违规违法经营,严厉打击充装非自有钢瓶、超期未检钢施、违规检验钢瓶等行为,强化液化石油气气瓶全过程监管;全面排查居民用户、工商用户安全用气隐患;扎实做好查底数、列清单等基础性工作,扎实整改,努力消除各类燃气安全风险隐患,力争压降燃气安全使用事故总量,有效防范餐饮场所、居民用户燃气爆炸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切实保障本镇燃气安全有序运行。
三、组织领导
成立XX镇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镇长XX任组长,人大副主席XX任副组长,城镇办、应急办、市场监管所、XX派出所、XX交警中队、各村(居)委会等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城镇办,苏武任办公室主任。
四、整治范围
液化石油气安全
1.未经许可从事液化气经营活动的;
2.非法充装、瓶对瓶倒装液化气的;
3.充装和使用螺栓联接液化气钢瓶和达到报废年限液化气钢瓶;
4.充装和使用超过定期检验周期未检验的液化气钢瓶的;
5.充装非自有产权液化气钢瓶的;
6.储存液化气钢瓶达不到安全条件的;
7.流动性经营、充装和隐蔽性的经营、充装的;
8作理人员、操作人员未经专业技能培训或考战不合格,
无证上岗,不穿工作服的;
9.无安全事故应念预来和应急处突预案,无抢险救援物资和反恐防范器械,无定期组织演练的。
五、职责分工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
负责制定行动方案,组织联合检查;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和宣传活动;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负责对整治工作情况的总结。
(二)应急办。
对城镇燃气行业行使综合监督管理职责,对未达到安全条件的燃气经营站点及储存场所,依法督促整改。
(三)城镇办。
配合专项整治宣传工作,根据《XX省燃气管理条例》,负责全镇燃气安全监管和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燃气经营站点的违法违章行为。
(四)市场监管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负责燃气行业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检验、检测的监督管理,配合做好专项整治宣传工作。
(五)运管所。
负责对城镇燃气行业非法运输行为的查处。
(六)XX派出所。
配合相关部门对城镇燃气行业进行专项整治,及时制止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的妨碍公务、暴力抗法的违法行为,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各村(居)委会。
配合开展辖区内专项整治工作。摸清本辖区内燃气经营情况,做到不瞒报漏报,做好辖区内宣传工作,配合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发现违法充装行为(流动充装、非法倒装等)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六、工作步骤
(一)自查自纠阶段(2020年6月15日-2020年6月23日)。
各燃气经营站点在对经营场所、设施自查中发现的燃气安全隐患,逐项、逐条对照核实,凡是能够在短期内进行整改的务必及时整改到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村(居)委会对本辖内的燃气经营站点进行一次安全排查和检查,督促经营站点对于一时难以整改的问题制订出整改计划,并加强监控,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二)联合检查督查阶段(2020年6月24日-2020年7月10日)。
由镇城镇办牵头,联合镇应急办、市场监管所、派出所、运管所、各村(居)委会等部门,对全镇燃气经营站点进行全面检查和督查。对查出的问题将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对相关单位进行跟踪督办、限期整改。
(三)整改和落实阶段(2020年7月11日-2020年7月20日)。
各燃气经营站点对自查自纠和检查督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落实有效措施,限期整改。各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加强督查督办,齐抓共管,确保燃气安全隐患整改的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确保安全隐患整改率达到100%。
(四)建立燃气经营站点保护长效机制(2020年7月20日2020年12月15日)。
各相关单位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相应建立燃气经营站点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统筹协调燃气经营站点保护工作和隐患治理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构建设施保护和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居)委会、燃气经营站点要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深刻认识打好以城镇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细化隐患整治和“打非治违”工作目标和计划措施,切实做好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严密组织实施,确保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攻坚战取得实效。
(二)广泛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新闻舆论,采取各种形式积极进行宣传。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提高经营者和用户的安全意识,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的安全氛围。
(三)实施部门联动。
各村(居)委会和各相关部门要在镇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的安排部署联合开展整治行动。各村(居)委会和有关部门之间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整治的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四)突出密切配合,严查严处。
案例:许默在美国一家知名购物网站用信用卡支付买了双鞋子,加上转运费,价格还是比国内专柜便宜一半。她兴奋异常,网上发帖、晒图不亦乐乎。但一位好心网友的提醒让许默顿时担忧起来。原来,她在支付时发现,竟然不需要密码,只要输入卡号、卡的有效期限和卡片上的姓名拼音就可以支付了。“海淘”虽然很实惠,可是万一哪天银行卡丢了,被别人冒用了那岂不是太危险吗?
守卡之道:在境外消费时是没有“凭密”这一说的,只以签名笔迹一致为条件。当你习惯性准备输入银行卡密码时,却发现无法操作,而收银员通常会非常认真地验证你的签名是否和卡背面的一致。
护卡秘籍:1.银行卡背面的签名,字迹务必工整并具有一定独特性,降低被模仿的几率。2.如果人在境内,却接到短信通知说你在境外消费,立刻找到最近的ATM机进行取现或进超市刷卡消费,以证明你的所在方位。
二、银行卡涉及不同功能,密码最好分别设置
案例:现在,一张银行卡一般都会配有3~4个密码,支付密码、查询密码、网银登录密码等,基本都是由6位数字组成,或数字和字母搭配。这密码那密码的,很多人担心忘记了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全设成一个相同的密码。家住北京的戴天峰钱包丢失了,里面放有两张银行卡,一起丢失的还有他的身份证。当他补办好身份证去银行取款,却被告知两张卡的3万元存款已被取走,而卡的密码正是他的身份证的后6位。
守卡之道:很多客户都存在这样的疑惑:密码设置太简单了怕被破译出来,不安全;复杂了却经常记不住,也很麻烦。而且有的机构还规定,查询密码、取款密码、网上支付密码不能相同。一大堆密码记起来的确让人挺烦。何况,银行卡功能逐渐增加后,可能涉及越来越多的密码。本着容易记住又要控制风险的原则,你对银行卡密码的管理也要提上日程。
护卡秘籍:1.如果需要在笔记本上记下密码,不要直接写出,最好使用自己和家人才能看明白的隐语。密码设置也有绝招,若你姓杨,就在数字键盘输入法里按住Alt键,输入53742会打出“杨”字,在前面加入一位自己中意的数字就可以了。这样的密码设置既容易记,保密性也得到了提高。2.储蓄卡、股票账号卡、信用卡,不同用途的卡最好设置不同密码,避免一个泄露,全体危险。
三、 国际网络消费不用密码就能消费或转款
1.安全隐患的原因
1.1 项目规划中的安全隐患
建筑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客观方面,由于基建项目过于庞大,内容过于复杂,在规则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即便由行业专家进行规划或者审查,也难以发现所有问题,再者,由于一些项目因为要赶进度或者建设工期受天气影响而赶季节,更容易使得一些项目不按正常程序而仓促上马。
1.2 项目设计中的安全隐患
项目规划解决的是基建项目的应不应该存在的问题,项目设计解决的则是项目该如何存在的问题,它是项目实施的前提。相比项目规划,项目设计一般由专业人员承担,但亦受到业主的影响。项目设计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a.设计人员与业主的沟通不够透彻,致使项目设计与业主的意思相背。由于项目设计专业性比较强,而业主对建筑设计一般都不是内行, 容易导致项目设计违背主业的初衷。
b.设计人员对项目的相关情况了解不够。建设项目通过业主规划后,交由专业设计机构设计,由于设计机构并不清楚项目的详细情况,对项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了解得不是很详尽,易导致项目与环境的不协调。
c.项目设计人员的主观原因导致项目设计不周全。比如设计人员不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以及设计人员责任心不够或者为了赶进度而导致设计瑕疵。
1.3 项目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项目施工中的安全事故是人们的关注焦点,究其原因,施工过程是建筑安全事故的频发地带,而项目的规划过程与设计过程一般是不会直接造成安全事故的,事故总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其实深究下去,施工中的安全事故一大部分是前两阶段的遗留事故,是项目规划阶段和设计阶段遗留的安全隐患的集中爆发。项目规划与项目设计是项目生命周期中的纸上谈兵的阶段,而施工才是真正的实战阶段,安全问题肯定是在施工及后续过程暴露出来。另一方面,由于基建项目施工工程复杂,设备繁多,还有许多高空作业,这些因素也导致项目施工本身也是安全事故的频发带。这是在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施工方需要重点排除的对象,对规划阶段和设计阶段遗留的安全隐患,作为施工方也不应推卸责任,而应有事先谋划,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把隐患留到下一阶段。
2.安全隐患解决方案
2.1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充分认识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关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维持建筑事业持续、 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和效益;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施工单位应统一思想,把施工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切实加强管理。
2.2 根治建筑行业“严重瘫痪”的施工管理模式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进行逐级管理,时刻专注严管,避免政令不通、上紧下松的被动局面。 依法行政落实到实处,是各级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认真做好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审查,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安全保障机制,把好建筑市场安全资格准入关。
2.3 加强施工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在建筑行业中, 认真学习 《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规范标准,时刻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各方安全意识,确保全面、透彻地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让每一个人都学安全、懂安全、守安全。要切实提高建筑施工一线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特别是施工特种作业人员要结合工种进行岗前安全教育,持证上岗,抓实抓好安全防护、救护等基本的安全知识培训,增强施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4 加强对危险性大、事故多发点和易出现群死群伤的分部分项进行专项治理
应充分认识到施工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职责和使命。 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要有计划、有措施、有重点、有检查、有落实,循序渐进,切不可急功近利。应求实效,持之以恒。抓施工安全生产应抓重点,抓事故多发点,抓引发群死群伤的部位,抓高危险部位,做到标本根治。应从以下各部进行重点的治理和监管:
2.4.1 规范脚手架搭设
纠正架体与建筑结构固定的做法,设置首步固定;纠正和补全横向扫地杆;对脚手架体进行内封闭和立面全封闭;规范立杆基础的设置;禁止违规劣质管材和劣质脚手板的使用;杜绝卸料平台未独立设置。
2.4.2 规范模板支撑系统的搭设和拆除
高度重视支撑系统搭设的稳定性,严控立柱对接、严控支撑选材和立柱垂直度、严控违规垫砖、严控纵横向水平支撑的规范设置和材质,严惩违规拆除模板支撑系统,高度重视和严管高大模板的规范搭设和拆除。
2.4.3 高度重视基坑支护
规范基坑的开挖和临边洞口的防护,加强对基坑及基坑周边的监测,并按规定建档;重视机械、气瓶、水泵用电等的安全规范操作。
2.4.4 规范临边洞口及出入口的防护
落实使用工具化、定型化防护产品,重点抓电梯井口按规定使用工具化、定型化防护门;重视高处作业系安全带;督促按规定使用合格的安全网、安全帽和安全带。
2.4.5 规范现场施工用电
转基因作为新时代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虽然被人们广泛食用,但安全问题仍一直被人们讨论、热议。伴随着一些消极现象的出现,从侧面暴露出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转基因食品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食品安全基本概述
(一)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第一次在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法中提出:利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相关的产品和食品添加剂。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
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就食品安全的本质达成共识,但是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内涵仍然存在些许分歧。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一样,都具有安全保障,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仅仅包括食用安全,还应当将环境的安全列入其中。一些保持中立的人认为食品安全意味着食品的风险应控制在人们可承受范围内。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确定与转基因食品的从研发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风险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转基因食品的本质角度出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类的健康影响上,还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
(三)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技术下诞生的除草剂、抗病虫害等转基因食品,具有优于传统食品的特点,在生物技术种子制造上给一些商家或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社会和医疗上的利益。但是,在转基因技术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未知的风险问题。尽管目前仍没有具体事例证明转基因食品安全存在的缺陷,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仍是人们所担心考虑的。从转基因食品诞生以来,就不断有专家学者发出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认为转基因食品改变了生物原有的基因产物,极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主要表现为:易引起食品中毒的风险;容易导致食品过敏;食品中容易添加抗生素等药物成分;营养成分改变等四大风险。这是引起人们恐慌和社会讨论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当前各个国家对其进行立法规制的根源。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专门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
当前,我国缺乏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制度。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法律效益远远低于法律的效力,权威性不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影响了执法的力度。早些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我国整个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的改善。食品安全法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一些具体问题。但是,至今为止并没有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钻取法律漏洞。
(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不完善
我国虽对食品安全有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对于转基因食品仍缺乏较为系统的政策。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相关内容制度显得较为粗略,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尽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对标识内容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并未将传统食品与转基因食品做出较大的区别,转基因食品也没有专门的标识内容。
大部分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不多,即使知道是转基因食品,也并不知道转基因食品对自身健康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国家普遍认同对过敏性有机食品进行标识,致敏性作为警示消费者健康的一种因素,如若缺少致敏性内容,这将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置于危险之中。
(三)消费者的维权难度高
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心存顾虑无非是因为担心转基因食品会存在安全隐患,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至今仍未有可靠的事实证明。从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到现在的应用也才仅仅三十年,并没有漫长的时间评估。有很多产品都是使用很多年之后其危害才慢慢的显露出来,例如,链霉素、四环素、DDT等都是经历过很多年之后,其危害才逐渐显露出来的。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之一就是潜伏期较长,在当今的民事诉讼制度下,消费者如若因为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一些潜在的危险,且事后救济的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因为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主动权的。
三、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措施
(一)制定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影响着国家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一定要有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转基因食品的市场。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还要制定一些适应当下、符合现状的规章制度,针对具体的问题作出具体的对策。比如: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潜伏期较长。一般的传统食品在食用时,如果有不适的症状在短期内就会显现出来,而转基因食品如果对其身体存在危害,那其危害结果可能要十几二十几年之后才会显露出来,甚至有的会遗传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所以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特殊性,必须指定专门的法律规制来加以规范,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二)完善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
标识制度作为一种信息披露政策,可以很好的改善转基因食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能很好的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可以从三部分完善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一、增加阀值的规定值;二、丰富标识内容;三、扩大需要标识的转基因农产品范围。首先,要设定一个阀值对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进行区分,为消费者提供选择的关键信息,同时弥补有限的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其次,要丰富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内容,尽可能做到详细、全面。甚至要连原料中基因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都要阐述出来,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最后,将转基因生物目录与转基因市场的发展状况匹配,定期更新产品信息,在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要有利于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
(三)实施可追踪制度,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制度
追踪制度的记录能比较直观的反映转基因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去向,有助于监管部门及时找到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所在。但是,我国转基因食品食品的相关追踪制度并没有健全,这加大了监管部门对有机产品的事后监测难度。因此,需采取严格的追踪管理措施,使有机产品从生产、加工到管理都能进行有效的追踪和严格的监控。这样,一旦某一种转基因食品对人们造成安全隐患或者危害,有关部门就能及时掌控食品的流向,及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查明原因,并对问题产品进行及时处理。
结束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是看人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它,做怎样的取舍。在面对转基因食品的褒贬不一的声音面前,人们应当注意掌控好它的尺度,让转基因食品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尽可能减少其损害结果,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建筑施工用电作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必备条件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决定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影响着整个建筑施工的进程。而建筑施工用电为建筑施工提供了足够的电力资源,进而有效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正常施工。但居民用电不同,建筑施工用电电量较大,且多数为临时的,一旦建筑工程完工,供电就不再继续。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用电安全意识和建筑施工的质量,有效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1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
1.1 建筑施工人员无证上岗,缺乏相应的用电安全意识
建筑施工人员无证上岗是当今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现象,特别是施工用电的日常管理者有部分为非持证专业电工。为了有效的管理建筑施工人员,相应的建筑施工企业就要求建筑施工工作人员在上岗前需要对自己的基本信息进行登录,进而有效的促进建筑企业对建筑施工人员的管理。通过查阅相应的登记记录发现,多数的建筑施工人员学历都较低,且多数都是无证上岗,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我的用电安全意识,从而也就加大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科技的仪器设备也不断的应用在建筑行业中。由于建筑施工人员学历水平较低,进而接触新知识的能力就较差,从而就导致仪器的使用错误,进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触电、漏电的现象,进而就威胁了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建筑施工现场输电线路超负荷运行
建筑施工现场超负荷运行也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用电安全隐患之一。由于建筑施工用电大多是临时的,且是大型的。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电力的用电需求就很大,进而就导致建筑施工现场输电线路的超负荷运行。此外,由于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所需机器设备较多,且设备的种类也较为繁杂,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电需求。其中,不同种类的机器设备对电力的需求又不尽相同,但是施工现场的电量输送都是采用统一输送的模式,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建筑施工现场的输电线路负荷,进而导致建筑施工现场易出现火灾或爆炸事件。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用电管理人员应严格把控输电线路的用电负荷,进而不断的减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建筑施工用电防护设计、具体的实施过程存在缺陷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的保护建筑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国家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用电制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即建筑施工方需要不断的提高自我的用电安全意识,且应安排较为专业的管理人员来对建筑施工的用电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指导,进而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效的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现场财产的安全。虽然我国制定了较为明确的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规定,有不少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按规定及时的落实到建筑施工的用电过程中,进而就增大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用电安全隐患。此外,为了有效的降低用电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建筑方还应在施工现场设置一定的漏电保护和触电的安全防护设施,进而有效的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有些施工方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就没有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进而就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随着大批先进机器设备的不断投入,建筑施工人员的错误使用以及盲目使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机器设备的损坏或机器设备的闲置,从而增大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
2 建筑施工用电安全隐患的防治措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全隐患也逐渐的增多,主要表现在:建筑施工用电管理人员无证上岗,缺乏相应的用电安全意识以及建筑施工用电防护设计、具体的实施过程存在缺陷等方面。因此应不断的分析与研究建筑施工用电安全隐患的防治措施,进而有效的避免建筑施工用电安全隐患的发生。
2.1 提升建筑施工工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建筑施工工人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体,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断的提升建筑施工工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进而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相应的建筑施工企业在招聘相应的施工人员时,应招聘与电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而不断的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用电安全意识。此外,当招聘相应的施工技术人员时,还应对其的用电安全知识进行严格的考核,进而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用电安全意识,以此来有效的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用电安全隐患的发生。此外,建筑施工方还应不断的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用电培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强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用电意识,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还应定期的开展相应的交流会,促进新旧施工人员的交流,进而不仅能够不断的提升旧施工人员的能力水平,而且还能有效的增强新施工人员的安全用电意识,进而为企业的发展节约一定的招聘人才成本,不断的为建筑施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2 计算用电负荷,科学合理地分配用电输送状况
在建筑施工之前,建筑施工工作人员应科学的计算用电负荷,进而有效的了解工程施工用电情况,从而合理的利用电力资源,以此来有效的降低因负荷过重而导致触电事件的发生。因此,施工人员应首先了解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机器设备运行情况,进而了解到不同机器设备的电力使用情况,以此来科学合理地分配用电的输送状况。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机器设备也日新月异,因此其用电负荷也千变万化。因此,对于功率较大的仪器设备,我们就应更换相应的输电线路,进而有效的避免输电线路超负荷工作。我们还应根据不同仪器设备的需求,科学合理的布置相应的用电设备,进而不断的为建筑工程的用电做出服务,有效的保障建筑工程的正常施工,从而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3 狠抓制度建设、不留死角
加强制度的落实,可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因此,相应的建筑施工企业应狠抓制度建设,不断的将国家制定的安全用电措施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进而不断的降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用电事故的发生概率。建筑施工企业还应按照相应的安保体系,来不断的建立和健全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而制定较为合理的用电操作流程,以此来不断的规范施工用电流程,不断的提高施工人员的用电安全意识。
2.4 完善建筑施工用电设计和具体的实施过程
为了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用电意识,不仅要狠抓制度建设,而且还应不断的完善施工用电设计和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而才能有效的提高施工的用电安全。因此,建筑施工方要严格的规范施工过程,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用电安全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用电安全性。此外,建筑施工方还应不断的设置相应的用电防护设备,进而有效的降低用电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有效的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现场财产安全。
3 结束语
由于矿产资源分布没有规律可寻。在资源上的开发利用具有非常大的难度,所以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是开发矿产资源中工作中最重要的事项。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瓦斯爆炸事故,是资源开发利用中发生频率较高的重大事故。井下作业过程中如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通风设施可以将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率进行有效的降低。所以解决的井下作业的通风问题,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1 煤矿通风安全的诸多制约因素
1.1 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
1.1.1 自然环境方面。煤矿通风安全自然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①涌出的煤矿瓦斯的总量过大,煤与瓦斯突出的不良现象日趋恶劣。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大,瓦斯的涌出量也随之越来越大,从而大大地增加了煤与瓦斯的突出危险,并且高瓦斯突出矿井也不断增多。②由于煤层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在不断地增加开采深度的同时,地温、瓦斯压力及地应力也逐渐上升,进而加重了煤矿自然灾害的威胁。③普遍存在着爆炸性煤尘的危险,并且煤层的自然发火相当严重。
1.1.2 物的环境方面。在物的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有:通风网络有待稳定,无法确保稳定的风流。许多矿井普遍存在通风设施放置位置不当、通风系统不够完善、开拓布置不够合理,并且矿井还易受到自然风压的负面性影响。通风能力不充足,无法充分确保矿井内部的有效通风。比如一些矿井存在外部漏风率与有效风量率差、不合理、超通风能力生产等的不良现象。矿井内部的防尘设备不够健全,极易导致煤尘的飞扬与堆积。对矿井的机电管理不善,矿井机电设备以及机电设备配套设施有缺陷或者不匹配,使得矿井无法正常通风。由于井下环境对矿井的影响,导致矿井的各种仪表、仪器和监控系统故障频发,最终使得监测数据的传输发生错误。
1.2 人为方面的制约因素
1.2.1 轻安全,重生产。一些煤矿存在轻安全而重生产的不良管理缺陷,并且经常采用超定产与吨煤工资来激励井下作业人员,最终引起井下作业人员为了做出业绩而违章冒险状况的产生。
1.2.2 缺乏对通风安全的重视。许多矿井的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对通风安全工作的认识与重视,井下作业人员的工资待遇过差;在通风安全管理工作上,随意地安排非专业人员来进行煤矿的通风管理,由于这些人员通风知识欠缺,极易导致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1.2.3 安全基础工作过于薄弱。安全基础不够牢固,与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相关的各种安全指令、法规及规章有待完善,与此同时,缺乏对安全科技的投入;安全培训工作与安全技术装备不到位,许多安全器材和安全设备面临着淘汰,无法切实地跟上煤矿科技发展的步伐。
2 通风事故防范措施
2.1 环境因素的预防
2.1.1 制订和实施矿井通风和瓦斯、煤尘的控制计划和管理方案,建立确保通风系统和瓦斯、煤尘控制的程序,充分利用技g手段加强预测预报,实施必要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2.1.2 矿井开拓布置必须事先设计且设计合理,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改善矿井通风系统,保证矿井足够的风量;确保通风设施的位置合理,质量合格,切实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2.2 人为因素的预防
2.2.1 完善法律法规。在资源开发的利用过程中,资源开采上的质量与数量想要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就需要使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我国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使得在事故发生率施工人员在维护自己权益的过程中可以有法可依。在井下作业过程中为了使得施工员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矿产管理人士应积极地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行指导与培训,并将瓦斯爆炸事故可能引发的重大不良后果与伤害进行详细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将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此同时,还应将通风上的安全系统进行技术上的保证。
2.2.2 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为了让通风环境进行最良好的构建,并将通风安全系统进行完善。系统内容主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口号为宣传的侧重点。企业中的领导阶层应将眼光方的更加的长远一些,对于消防上的技术要求与设施建立进行最大化的满足,并对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进,守卫在通防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虽然在劳作的强度上的不如井下的工作人员,但是通防人员的工作上的责任重大,所以通防工作岗位上的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才能将这份工作给做好,所以在工作制度上的激励政策上可以采取将分配的方式进行细化的处理,将经济分配上的优惠政策总体向上倾斜,在同种类的工作上,一定要将政策倾向于更脏更累的工作。与此同时,单位机制中的要将工种上的厉害进行层次上的划分,将责任与权利上的分配进行最佳比例上的分配。这样的人员制度分配可以使得安全上的事故出现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并且人员上的责任分布也可以得到公平原理上的分布。
2.2.3 注重延伸教育在职工思想水平上的提升作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将延伸教育上的思想进行重视,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与职业素养上的水平进行科学上的提升,并在培训的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手段与方式,让职工身上的职业素养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应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与高度进行同步意义上的培养,让工作上的员工认识到职业上的素养与思想上的深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让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树立工作上目标,并将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制度上的规划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与心理健康进行积极的关注,并依据员工的工作的年限与表现进行档案上的的留底建立,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员工健康上的情况与工作表现,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的将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行满足,为了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得到身体上的充分休息,应让员工拥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上的时间,可以保障员工可以在工作的岗位上时,拥有最充沛的精力。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煤矿事业上的安全生产是工作中最应得到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对于整个煤矿事业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影响安全生产主要的因素是煤矿上的通风系统的建立。许多的企业虽然知道通风对于生产上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机制建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让这些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煤矿企业应与技术上的开发人员积极的寻找解决上的对策,并利用高端的科学技术,将问题从根源上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白桢.刍议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及防范措施[J].知识经济,2014(22).
[2]辛礼彬.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4(20).
快餐食品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食品包装是纸质包装,纸质包装材料的基本成分是植物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大量助剂,例如:助流剂、助滤剂、增强剂、脱墨剂、消泡剂等专用化学品;在印刷过程中,由于印刷油墨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尤其是溶剂型油墨,以及印刷薄膜表面存在某些缺陷,容易导致印刷溶剂残留;在贮运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干扰,纸质材料容易吸潮和遭受虫害。在某些情况下包装和食品会接触,此时在外界环境(温度、湿度等)的影响下,纸质包装材料中存在的蜡、荧光增白剂、施胶剂、有机氯化物、增塑剂、芳香族碳水化合物、有机挥发性物质、固化剂、表面活性剂等化学残留物和有害微生物均可能会逐渐迁移到食品中,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性。
快餐食品包装纸中潜在的主要有害物质
根据国内外文献记载,食品包装纸内的有害物质通过迁移进入食品,迁移指包装中的残留物或用以改善包装材料加工性能的添加剂,从包装材料内向食品接触的内表面扩散,从而被溶剂化或溶解。而且如果迁移量过高,长期使用就会造成有害物在体内积累,则会严重危害人体生命健康。快餐食品包装纸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有三大类:全氟有机物、矿物油、苯系物。
全氟有机物(PFCs)属于惰性化合物,耐热性能优良,自20世纪中叶开始就被广泛应用于涂料、织物、皮革、食品接触材料等物质的制备中。作为优良的疏水疏油抗静电的人工合成表面活性剂大量的生产和使用,目前已在生态系统中大量累积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持久性污染。而有研究表明:PFCs是目前最难降解的物质之一。毒理学研究表明:PFCs是一类具有肝脏毒性、心血管毒性、发育毒性、免疫系统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及潜在致癌性的有害物质,可以抑制人体中过氧化物酶合成,影响能量传递、破坏细胞膜,从而诱发癌症、肝肿大等疾病。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颁布了相关法规禁止PFCs在某些领域内使用,同时限制该类物质的最大允许添加量。
矿物油是原油经过物理分离和化学转化过程所形成的烃类混合物,包括由饱和烃矿物油 及由芳香烃矿物油。饱和烃矿物油是由直链、支链及环状组成的,芳香烃矿物油是由聚芳烃化合物组成的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矿物油主要来源于胶印油墨的连结料、脱模剂以及回收纸纤维中污染的油墨,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接触食品而发生迁移,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有研究表明,矿物油的毒性与其黏度高低是相反的,高黏度的矿物油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黏度越低越容易引起毒害作用。由于烷基类聚合芳香烃物质具有致癌性,因此不允许部分矿物油残留于食品中。
苯系物大多来自于印刷油墨。一直以来,油墨引起的食品质量问题、环境问题和印刷操作工的人身安全问题被国内外广泛关注。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类雌激素,影响生殖发育,甚至会诱发癌症。它们从塑料食品包装迁移到食品模拟物的。食品包装纸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纸张中常见的增塑剂包括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等,主要来自印刷、胶黏剂和涂层等。回收纸作为造纸原料也是增塑剂来源之一,我国规定食品包装纸不得采用废旧纸和社会回收废纸作原料,也规定不得使用任何回收纸、纸张印刷品、纸制品及其他回收纤维状物质作为原料生产食品包装纸。苯系物对人的危害最大,容易引起癌症一类疾病,特别是血液系统疾病,比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所以苯的使用量超过一定限量时对人的伤害甚至是致命的。
快餐食品包装纸中有害物质迁移的研究趋向
目前,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食品包装材料迁移研究比较全面,主要有包装材料内有害化学物质检测,允许暴露量,迁移实验设计与模型建立等;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还在摸索研究阶段;而且在这方面可参考的法律依据仅有《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 11680─89》和《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等少量国家标准和法规,与欧美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对其迁移机理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我国对于快餐食品包装纸还有待去深入探究:
一是确立经济可行、能快速检测包装纸中有害物质的规范方法;
二是继续探究其他类型复合包装材料中的多种有害物的方法,并对市场上的实际应用包装进行检测评估;
三是研究包装纸中有害物在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建立相关迁移模型,从而能快速预测迁移量;
四是探究减小有害物质迁移量的措施,从而提高快餐食品包装纸的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社会,各个行业都大力营造“预防为主、安全发展”的舆论氛围,但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正所谓隐患不除 事故必出。那么什么是事故隐患呢?众所周之,事故隐患是指人的活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者经济损失的潜在危险。那么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对于预防安全事故有重要的意义。事故隐患的构成可以归纳为三个部份,简单说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对一起事故的原因详细分析,通常有两个层次,即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美国调查分析伤亡事故的原因时,采用如下方式:在最低层,一起事故仅仅是当人员或物体接受到一定数量的能量或危害物质而不能够安全地承受时发生的,这些能量或危害物质就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通常是一种或多种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间接原因可追述于管理缺陷,或者是人的或环境的其它因素。这是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管理上的缺陷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上的缺陷。
泛指建筑物、构筑物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设计、选材、安装、布置、维护维修有缺陷,或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存在问题。不难理解,技术缺陷主要存在于设备、设施的使用前的设计、选材、安装、布置、维护等阶段,重点是设计阶段。设计前就要考虑到使用中的安全问题,避免使用后的安全维护及附件添加。尽量做到本质安全。技术缺陷存在问题,是事故发生的潜在隐患。2009年X月X日,某公司车间磨矿工李×对所在岗位球磨机电机进行卫生清扫时,其身穿的外衣与电机传动对轮发生接触,导致衣服被电机对轮上外露的固定销卷住并缠绕,随即被抛甩(旋转180度)到对轮另一侧而坠落地面,当场昏迷。这起事故的发生,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技术管理上有缺陷,这台球磨机电机,其安全防护装置经过整改,传动对轮外部安设的防护罩非常牢固,但由于防护罩长度不足,致使对轮固定销暴露在防护罩的保护范围之外,使得防护罩出现防护功能缺失,表现为设备设施安全防护管理的缺陷。
二、劳动组织不合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
劳动组织是在集体劳动中合理安排使用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工作)效率的形式,方法和措施的统称。可分为社会劳动组织和企业劳动组织。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企业劳动组织,企业劳动组织指在劳动过程中,按照生产的过程或工艺流程科学的组织劳动者的分工与协作,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整体,合理的进行劳动,正确处理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断的调整和改善劳动组织的形式创造良好的劳务条件与环境,以发挥劳动者的技能与积极性,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企业中劳动组织不合理,会间接造成事故的发生,与其说是偶然,不如称其为必然,简单讲,部门和岗位合理定员,做到用人有标准,对本职岗位工作能够胜任,并熟练掌握。但每个企业都有这方面的管理不当,特别是国有老企业,历史遗留下劳动组织不合理现象突出显现。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组织管理中很多用工单位或部门,用人不合理,岗前不做充分调研。特别是操作性很强、强度很大的岗位,上岗的人员适应不了,但没有及时发现,事故发生后方恍然大悟,此时已为时已晚。所以不断改善企业劳动组织及人员选择和使用管理,对保障正常生产,发挥企业活力,改善企业素质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三、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检查指导错误也是构成管理缺陷的一个条件。
2004年X月X日,某公司炸药厂轮碾车间生产班长杨某带领工人进行夜班火药加工作业,当其他3人去凉药厂房凉药时,杨某独自一人在楼上进行上料作业,由于在填加木粉时检查不细,导致一个直径12毫米,长60毫米的螺丝被卡在轮碾机翻料板底部,与碾盘底部产生摩擦,木粉局部瞬间受热而起火,引发事故就是由于轮碾车间班长杨某在填加物料时检查不细,违反工艺规程违章操作这一管理上的缺陷造成一起生产性责任事故。所以对现场工作加强检查确认,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必要环节也是重要过程,能够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U6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9-0036-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海运事业不断得到发展,沿海海事安全也存在着诸多挑战。海事安全关系到海运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安全出行具有重要意义。当环境以及船舶未达到相关的标准,就有可能产生安全隐患,同时威胁着生态环境。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海事安全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此,必须对海事安全隐患做好安全应对措施,减少安全隐患。能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科学治理,需要通过安全隐患排查制度以进行科学防范,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建立起安全事故预防的长效机制。
1 海事安全监管及海事安全隐患特征
我国的海事安全监管机制包括两个部分:海事安全监管以及搜救应急指挥。中央及地方分别履行职责,海事局负责中央管理水域,各级海事机构则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辖区沿海海域以及港口的监管,防止船舶造成的海域污染,负责船员考试及证件发放,对船舶以及海上设施进行检查,管理沿海航标,进行航道测绘工作。从职能方面,我国的海事安全监管体系分为船舶管理、通航管理、国际安全管理等内容。从管理要素看,以各级海事部门为监管主体,包括从事海事监管人力资源、环境以及软件和硬件等,以船舶、通航环境、船运企业等为监管客体。其中,客体部分中较为复杂的是环境因素,包括船运企业管理体系等可控的软环境以及航道和交通条件等硬环境。
我国沿海海事安全隐患方面,事故高发水域主要是近海以及沿岸港区,沿岸水域存在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季节转换交替时海事事故高发时期,这段时期中容易发生碰撞事故,尤其是在雾季及台风多发时期,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不同船舶种类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同,杂货船、危险品运输船以及渔船更容易发生安全风险。船舶动态方面,事故高发群主要是进口船舶,发生事故后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航行船舶是海事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且作业船舶发生事故后会产生更大的损失。而在事故种类方面,渔船与商船之间以及小型船舶间更容易发生碰撞事故,如果发生触礁以及风灾沉船事故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为此,海事部门必须在当前监管模式下,根据海事安全隐患类型,采取积极有效的监管手段,提高海事安全的监督管理水平。
2 海事安全隐患治理建议
2.1 建立海事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2.1.1 健全海事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海事安全牵涉面广,涉及到国内外法律以及相关标准。我国的海运事业相关负责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安全标准体系,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及时增补和完善,以适应当前形势下我国海事安全监管的需要,加强海事安全监管工作法制化的程度。海事技术标准作为安全执法的基础,是构成我国海事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船运企业安全运营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标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海事安全进行指导。各级海事部门也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加强地方海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落实。
2.1.2 建立海事安全责任制
有效的安全监管必须对责任进行具体落实,为此,首先要明确海事安全相关执法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将责任按照职位等级进行划分,例如,海事部门主要负责人应为第一安全负责人,而分管领导则是具体责任人。航运企业也要实行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进行有效地落实。同时,海事部门要对航运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因未能履行相关责任造成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的追究。
2.1.3 强化海事安全监管质量的控制
交通运输部门要针对海事生产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地安全控制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也应做到全面合理。同时,各级海事部门要严格遵照交通运输部门及地方政府对于海事安全质量监管的统一部署,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安全监管控制体系,指标应涵盖海事重大事故的发生率、安全监管的有效范围以及海事安全风险的应急预案等。企业层面,各航运企业要制定包括海事安全培训、安全事故隐患整改率以及人员持证上岗率等指标的海事安全控制的指标体系。此外,各级海事部门及地方政府应对安全控制指标的制定及执行进行严格地考核,将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航运企业则要健全企业内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安全控制制度进行落实。
2.1.4 构建海事安全监管保障机制
海事安全监管需要国家、地方以及企业等的共同进行经费的投入,这是实现海事安全监管保障机制的基础。为此,交通运输部门应进行专项拨款以支持海事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对于涉及到重点海事安全工程建设等的投入,地方政府也应进行一定的财政支持。航运企业要实行安全费用提取相关制度,是安全工作得到资金支持,同时要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为企业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并交纳保险费用。
2.1.5 加强航运市场准入与淘汰机制
海事安全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整,为此,应积极引入航运市场的准入及淘汰机制。首先,要严格对航运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对企业拥有的船舶依法进行登记,对于危险物品运输进出港必须经行审批,加强船检工作,对船舶存在缺陷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通报反馈,保证船舶能够安全适航。企业船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另外,为了加强海事安全,必须建立淘汰机制,通过不断地将安全无保障、技术较落后的设备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淘汰,提高装备性能以及船舶运输的安全可靠性。
2.2 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治理工作
2.2.1 加大海事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
海事安全隐患的治理需要经费的投入,它是开展安全隐患治理活动的基础,也影响着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加大海事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安全隐患治理经费的投入力度,与海事管理机构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很大关系,而地方政府是否能够利用财政支持也有重要影响。海事管理机构应积极和上级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向他们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安全隐患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工作的紧迫性。这就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部门在海事安全隐患治理工作中的职责及任务,以及由于安全隐患治理不到位造成海事安全事故后各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使相关部门能够对海事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将安全治理工作纳入到工作日程中来。
2.2.2 深入开展海事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
安全隐患的排查时进行安全治理的前提,排查工作对于治理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海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不能不到现场进行检查,也不能仅凭对海事安全事故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就判断出安全隐患存在的部位。科学有效的排查工作必须对水上情况进行巡查,利用监控设备进行监控,尤其是重点水域以及重点时段的适时巡航勘查及监控。通过巡航进行巡视获取第一手资料,能够及时地掌握水域通航的安全信息,发现通航水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再结合本辖区水域的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可以排查出海事安全事故多发的具体部位及航段,通过进行仔细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为上级部门进行治理决策提供详细的资料。
2.2.3 注重日常监管及专项整治
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治理工作,保障航运生产,各级海事部门应注重海事安全的日常监管,在此基础上,做好船舶防雾、防冬季风以及节假日期间的海事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要针对薄弱环节,实现专项整治的常规化和制度化,积极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使专项整治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安全仿作作用,并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使安全监管做到细致全面而又重点突出,将重点水域作为安全防范的重点以及进行专项整治的重点,从严整治货运船舶非法载客以及超载等问题。同时,安全隐患的治理必须要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是防范以及解决海事安全隐患的至关重要的方面。海事管理机构必须根据相关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规范进行落实,对航运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依法落实,建立安全隐患销号制度。海事管理结构只有进行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并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海事安全隐患治理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推进安全隐患的治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2.3 加强科技创新在海事安全隐患治理中的应用
科技创新,能够增强安全隐患治理的效果,增加海事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效率。我国海事事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上交通运输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海事管理机构在安全隐患治理中,必须不断提高安全治理的手段。为此,就需要在巡航检查以及水域监控中,加强相关高科技产品的应用。如可以通过GPS、GIS以及其他的信息手段对水域进行视频监控,以更好地发现安全隐患,治理手段也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通过对水域安全航运情况的监控建立安全隐患数据库,使安全隐患能够适时的跟踪和记录,从而为治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事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的任务是十分重要也较为艰巨的。安全隐患治理的效果必须要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海事管理机构的积极应对以及各部门的有效配合。只有不断地加强安全监管,做好排查治理工作,利用科技成果,才能不断提高海事安全隐患治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