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3 10:14: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28
网络心理咨询(online counseling),是求助者与咨询师通过互联网试验延时或即时沟通,进行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信息互动过程。网络心理咨询具有便捷性、隐匿性、保护性等优势。越来越多高校开通了网络心理咨询功能。但网络心理咨询在各高校的使用率不高,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笔者认为,为了促进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推广,必要了解心理咨询的主体-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态度和想法。笔者在广州某高校展开了调查。
1 调查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在校生80人做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编制《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看法调查问卷》。在广州某高校随机抽取大学生400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抽查结果的数据更有说服力,保证调查对象的广泛性,笔者抽取了工商管理系、会计系、计算机系、电子系、物流系、音乐系、美术系共7个系部的学生,男女比例接近1∶1。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380份,有效问卷375份。
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共有4个方面:(1)外部求助对象;(2)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3)影响选择网络心理咨询的因素;(4)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建议。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外部求助对象倾向性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您遇到心理问题需要寻求外部帮助时,您首选的求助对象是?”答案有:亲人、朋友、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健康网站、精神科医生、其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朋友”者最多,占40.5%。其次是“心理健康网站”,占23.5%。选择“亲人”为求助对象的占5%;选择“老师”为求助对象的占7%;选择“心理咨询老师”为求助对象的占20.7%;选择“精神科医生”的占2.2%,选择“其他”的占1.1%。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向外部求助时更倾向非传统的网络咨询。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存有去看心理医生就是变态的错误思想,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网络具有的隐匿性,排除了学生的顾虑,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3.2 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调查结果
问卷的第二个问题是:“您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有效吗?”选项有:十分有效、有效、无效。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十分有效”者占7%;选择“有效”者占40%;选择“无效”者占53%。由此可见,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认同感较低。
3.3 网络心理咨询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问卷第三个问题是:“您在选择网络心理咨询时,最大的顾虑是什么?”答案有:个人信息安全、实效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与专业能力、非面对面表达的局限、其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个人信息安全”者占456%;其次是“心理咨询师资质与专业能力”,占30%;选择“实效性”者占13.7%;选择“非面对面表达的局限”者占8%;选择“其他”者2.7%占。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选择网络心理咨询时,最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其次是担心咨询师的资质和专业水平。对在网络上语言表达的局限不是很在意,这可能跟大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较高有关。
3.4 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建议
问卷最后一个问题设为开放性问题,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看法和要求。
由图1可见,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最为重视,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其次,对咨询师的工作能力要求高,希望学校能与社会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合作机制。
4 讨论
4.1 网络心理咨询受大学生欢迎,但实效性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结果,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很大,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寻求网络心理咨询。本次调查中,有23.5%的学生首选是网络心理咨询,但现实体验感低,未取得良好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无效,只有7%受访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十分有效。受访者怀疑网络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实际工作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网络心理咨询在高校的推广中并不理想。部分高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功能和作用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可有可无,不愿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其二,部分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网站多只是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较少。其三,网络心理咨询的主要服务方式是文本和留言本、方式较为单一。其四,网络心理咨询师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1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反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数量与在校大学生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能分配到网络心理咨询的师资力量就更少。往往是心理协会的学生在心理网站上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4.2 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顾虑
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兴的咨询方式,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个人信息安全顾虑较大。
网络通信和资料的保密与安全是网络心理咨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入侵等造成材料丢失、信息泄露、也包括网络心理咨询提供者因操作不当或伦理道德问题对咨询者信息的泄露。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个人的信息安全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应采取严格的保密安全措施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保护。例如,建立严格的验证制度,对来访者和咨询师进行身份验证,确保有资格的咨询师和有资格的来访者(即本校大学生)使用咨询服务。同时,应依靠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帮助,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技术体系,如防火墙的使用、资讯信息和文件传输中的加密、解密、咨询信息的存储和备份等。
4.3 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合作,得到更高专业的帮助
【作者简介】叶慧文(1971—),女,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成效,除了受咨询机构和咨询师的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学生本身对心理咨询认知水平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心理咨询需要来访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作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应当有独到之处。因此,充分把握咨询对象(直接的和潜在的)的心理行为特点,尤其是把握咨询对象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行为趋向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构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新模式的重要基础。
一、调查的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从南昌市的大学中随机抽取了4所大学的大学生共491人进行调查。在选择时尽可能注意到不同院校和文理科学生的比例。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453份,占全体被试的92.3% 。被试年龄在17~25岁之间,其中男生271人, 占59.8%;女生182人, 占40.2%。文科学生196人,占43.3%;理工类学生257人,占56.7%。
(二)调查方法
自编《心理咨询认知调查表》,用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内容的看法(调查结果见表1)
卡方检验显示,在“人际矛盾”(X2=14.760,P=.000)和“重大的生活变故”(X2=8.979,P=.003)两个选项上文、理科表现出的专业差别显著。
(二)大学生对寻求心理帮助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2)
对于“别人会怎样看待你去看心理门诊?”的回答,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倾向于“认为可能心理不正常”(X2=4.266,P=.030);理科生则比文科生更多地选择了“和从前一样对待”(X2=6.141,P=.013)。
当发现他人去看心理门诊时,文科生选择“认为可能心理不正常”的比率要高于理科生(X2=5.550,P=.018)。
对于亲友去看心理门诊的态度,女生比男生(X2=7.008,P=.008)、文科生比理科生(X2=8.143,P=.004)选择“认为可能心理不正常”的比率更高。
对于“如果你发现周围有人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你会怎么办?芽” 回答较多的是:“自己给他提出改变现状的建议”(68.0%)、“开导他”(67、8%)、“建议他去看心理门诊”(56.5%)。文科生更倾向于这三个选项的选择。这三个选项X2检验的结果依次是:X2=6.107,P=.013;X2=5.137,P=.023;X2=7.416,P=.006。表现出显著的专业差异。
当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出现时,大学生寻找解决的方法首先是自我调节(84.5%),其次找朋友倾诉(72.2%),再次是去看心理门诊(40.8%)。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在“找朋友倾诉”,二者差异显著(X2=11.164,P=.001)。
(三)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调查结果见表3、4)
调查表明,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尝试自己去处理心理问题(X2=6.238,P=.013),也较男生更多地选择“书籍”作为了解心理咨询的渠道,存在性别差异(X2=5.409,P=.020)。
(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要求
调查结果见表5。
调查显示,女生比男生更看重“积极乐观”这一品质(X2=10.05,P=.002),文科生比理科生选择该项的比率也更高(X2=6.962,P=.008)。
对于心理咨询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女生比男生更为强调“洞察力”这一能力(X2=11.339,P=.001),文科生更加期望心理咨询人员拥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一点是专业差异显著(X2=5.111,P=.024)。
大学生们认为,心理咨询员应有广博的知识面,甚至有15.9%的同学选择了该题的全部选项。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咨询人员对“社会学”知识的了解(X2=6.773,P=.009),文科生较理科生要求咨询人员有更多的“医学”知识背景(X2=7.135,P=.008)。
调查结果还显示,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喜欢医生类型的心理咨询师(X2=7.263,P=.007)。
三、结果讨论
调查表明,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是认同的,评价也较为积极,但误区也不少。表现在:首先,不少同学依然把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片面理解为心理异常的个体,因而产生出对求咨行为的畏惧心理,进而导致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性。当心理问题出现时,大学生更愿意依靠自己或朋友去解决问题,选择咨询的比率不高。其次,对心理咨询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得不够深刻。很多同学认为心理咨询就是给人指点迷津,期望心理咨询人员能像医生一样,确诊开药,药到病除,由此导致对咨询效果的评价欠公正。第三,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内容的了解不够全面,适应性和障碍性问题多,发展性问题少。第四,对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要求过高,求咨也不够及时,许多人总是要等到问题相当严重时才去进行心理咨询,而且急于求成。这些错误观点的产生,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心理健康尤其是心理咨询的知识的宣传、普及的力度不够。二是历史文化背景。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研究,尽快建立起符合我们自身哲学观和价值观的心理咨询理论模式和技术方法。第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加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第三,教给大学生一些心理调控方法,为其进行心理自我调适提供方便。第四,加快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致力于发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尤其是要更多关注网络咨询。第五,开辟多种教育形式,如刊物、网络、广播、热线等,为同学提供大量的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0).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0-0026-04
关于心理咨询概念与特征的认识,咨询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江光荣在比较不同心理咨询专家所给定义的基础上,总结出心理咨询具有以下特点:一种人际帮助活动;一个人际互动过程;一种良性互动;具有“心理性”[1]。换言之,心理咨询包括助人目标、助人关系和心理性等要素。就心理咨询的这些特征与要素来看,笔者认为小说《西游记》可以解读为心理咨询过程的艺术化描述,挖掘和反思其中的有关理念,或许可以将其作为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借鉴。
一、《西游记》故事中的助人目标问题
《西游记》故事处处体现着助人的理念和行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无需多说;每当取经队伍遇到麻烦时,观世音以及各路神仙菩萨会主动或在孙悟空的请求下前来援助也无需多说;就连妖怪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帮助,甚至许多妖怪竟然是如来佛、观世音请来为取经队伍设置障碍的。这些助人行为的目的因人而异,这里仅分析一下孙悟空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
就心理咨询的角度看,可以把取经过程解读为唐僧师徒对内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对外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协助其他受助者解决心理问题、更好地生活和成长之外,唐僧师徒各自的人格也不断成长变化,自信心逐渐增强,师徒关系越来越融洽,标志着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逐渐形成。这个“人”和罗杰斯所说的“机能充分发挥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研究者指出,吴承恩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的“人”就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五个生动丰富的文学形象的组合[2]。在笔者看来,至少还应组合进去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和美丽温情、聪慧能干的女儿国国王这两个女性文学形象。吴承恩运用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通过人格分解手法,把一个人的生命之躯、性别特点、精神追求、本能欲望、道德品质和肌体力量,分别塑造成为生动丰富的唐僧等七个文学形象,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表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这种生活认识和创作与比吴承恩晚半个世纪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表现出的对“人”的看法相比,毫不逊色,而且还要丰富得多[3]。如果我们仿照莎士比亚的名言来表达吴承恩通过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看法,则可以概括为下面这段话:“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端庄的仪表(观世音、女王和唐僧),多么慈悲的心肠(观世音和唐僧),多么坚定的信念(唐僧);多么崇高的理想,多么执着的追求,多么聪明的智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乐观的精神(孙悟空);多么鲜活的欲望(猪八戒);多么高尚的道德(沙僧);多么强健的体魄(白龙马)!行动多么像天使,洞察多么像天神(孙悟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五位一体)!”
《西游记》中所谓的“终成正果”象征着对唐僧师徒做了他们想做的事、成为了他们想成为的神的肯定和赞扬。唐僧是人生命之躯的艺术化身,他在取经事业完成之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这是作者对生命价值的高度肯定。孙悟空所代表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其性格核心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在取经事业完成之后,紧随唐僧被封为“斗战胜佛”,表现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充分肯定和无尚推崇。猪八戒是人本能欲望的化身,他在取经事业完成之后被封为“净坛使者”,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肯定人欲,反对天理”的时代进步思潮大胆而充分地肯定和赞扬。作者对“饮食之大欲”毫无保留地肯定,对“男女之大欲”也是毫无保留地肯定,这一观点可以从他对女儿国国王向唐僧求婚一段故事中,对热烈渴望并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女王进行了正面的肯定与积极的赞扬上可以看出来[4]。沙僧作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化身,所代表的道德是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操,不是儒教和理学所主张的异化人性的仁义道德,他在取经事业完成之后被封为“金身罗汉”,反应出作者对道德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白龙马代表的是支持躯体并使之运动的肌体力量,取经事业完成之后他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说明作者肯定了其奔腾无羁的龙马精神。有研究者认为,其中的“广力”二字尤其值得深味,“在我们这个尚文轻武的国度,作者如此重视人的肌体力量,主张人应有强健的体魄,联系我国近代因积贫积弱而被西方蔑称为“东亚病夫”的痛史,西游记作者的这种思想更具有超前意识”[5]。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6-0014-03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咨询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逐渐发展,21世纪开始在全国各地受到重视,2010年后逐步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中小学心理咨询在促进学生的发展、预防意外发生以及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也由于时间短、经验少存在诸多的问题,2013年10月到11月,笔者对福建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以厦门市心理教师为主)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6份。
一、本调查中心理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中,女性达到87%,占绝对比例;本科学历84%, 硕士学历14%,学历层次比较高;参加调查的小学和中学教师各占一半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属于教龄在5年以内新教师,75%的教师是心理学专业毕业,13%为教育学专业,12%为其他专业毕业;职称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
二、心理咨询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校硬件建设投入比较到位,软性支持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专职心理教师所在的学校普遍重视硬件建设,96%专职心理教师所在的学校配备了专用的心理咨询室,面积30~100平方米的占24%,大于100平方米的占19%。 一半以上的学校配有沙盘游戏室,37%的学校配有专用咨询电话,34%的学校配有测评系统,29%的学校配有宣泄室。与重视硬件建设不同的是,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软性环境建设上并不同步且相对滞后。调查显示,有76%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是领导的认识问题,4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心理咨询持冷淡态度,“随便你做,偶尔关心但不到位”;11%的学校只把心理咨询当摆设而已;7%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心理咨询是万能的,什么疑难问题都往咨询室塞;只有24%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咨询认识到位,也比较重视。软性环境是起最主要作用的,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软性环境的建设,心理咨询充其量就是面子工程而已。 在“你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问题上,40%的心理教师认为自己缺少时间做咨询;而在开放式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中,不少教师写到:请学校不要给心理教师安排那么多与心理咨询无关的工作,要让心理教师有时间做业务,请把咨询纳入工作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不少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软性建设,把心理教师随意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上,心理教师待遇随意化且待遇偏低的现象在中小学比较普遍。
(二)咨询内容以发展性咨询为主
在“学生咨询得较多的问题是什么”中,同伴关系占首位,达到73%;其次是青春期情感问题,占42%;情绪问题、学习压力太大、学习障碍、厌学各占41%、39%、32%、30%。学校的咨询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在咨询的次数上也显示出学生咨询的特点,咨询次数为1~2次的占79%,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占21%,可能是因为学生咨询的问题比较简单,经过一两次辅导就可以解决,所以每个案例咨询的次数比较少。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即学生或心理教师缺少咨询时间或者咨询效果不尽人意而影响了个案咨询的次数,纵观中小学生前来咨询的问题,同伴关系占到首位,所以属于后者的可能性不大。
(三)咨询数量和质量不尽人意
在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的问题上,开放时间5小时以上的占48%,2~5小时的占29%,0~2小时的占23%,一半以上的咨询室开放时间在5小时以下,咨询室开放时间略嫌不足。
题目 答案 人数
(共116) 占百
分比
每周开放时间? 0~2小时 27 23%
2~5小时 34 29%
5小时以上 55 48%
每学期做的咨询案例大概有几个? 0~10个 56 49%
10~30个 41 35%
30个以上 19 16%
咨询效果如何? 很好 25 22%
一般 68 59%
不怎么样 12 10%
无法得到反馈 11 9%
对于非自愿来访者,您是怎么处理的? 谈话,说明保密与自愿原则 60 52%
让他自愿选择是否留下或离开 17 15%
从玩游戏开始 36 31%
您对非自愿来访者的处理有多大效果? 效果不佳 50 43%
有50%效果 62 53%
很有效果 4 4%
与此相应的是,每学期的咨询案例数量不多,49%的心理教师每个学期咨询案例在10个以下,35%的教师每学期咨询案例为 10~30个,30个案例以上的占16%。咨询效果上,认为自己咨询效果一般的占59%,咨询效果不怎么样的占10%,认为咨询效果很好的只有22%,9%的心理教师认为咨询效果无法反馈。在对非自愿来访者的处理上,43%认为咨询效果不佳,认为很有效果的只占4%,咨询有一半效果的占53%。总体来说,中小学心理咨询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咨询的效果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心理教师面临的专业挑战大
在心理咨询的挑战问题上,没有督导摆在首位,占58%;其次是专业能力不足,占51%;角色冲突和缺少时间做咨询也占了40%左右,说明这些问题是当前影响中小学心理咨询开展的主要因素。另外,60%的心理教师在遇到自己专业能力以外的问题,需要将学生转介时,不知道要往哪里转介,反映了当前校外转介资源的匮乏以及心理咨询支持系统明显不足。
题目 答案 人数
(共116) 占百
分比
你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多选题) 专业能力问题 59 51%
没有或很少学生来咨询 31 27%
保密困难 10 9%
角色冲突 48 41%
非自愿来访者的阻抗 26 22%
没有督导 67 58%
自己没时间做咨询 46 40%
其他 4 3%
当学生需要转介时,您一般怎么处理? 不知道往哪里转介 69 60%
经常转介的部门:医院、大学相应单位、儿童保健中心、精神病院、咨询中心、上级单位 47 40%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宣传,如通过网络、讲座、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心理咨询,消除师生误解,营造有利于咨询的氛围。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改善咨询室的工作条件,硬件上最少要有一间专门的咨询室;要提高心理教师的待遇,为心理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保证心理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心理咨询;要拨出专款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三)要突出发展性咨询
学校的心理咨询要突出发展性咨询特点。首先,要突出发展性目标。学生前来咨询的问题是他们当中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疾病;即使有短暂的不适应,也可以通过重新学习获得改变,所以针对学生的咨询要突出发展性和教育性。其次,辅导教师可以主动介入。中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缺乏社会经验或对事件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不会主动求助,所以辅导教师应主动介入和引导,“价值中立”“价值不干涉”的态度并不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需求。此外,心理咨询形式、方法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咨询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通过玩“布袋游戏”“木偶游戏”等将其内心的担忧恐惧投射出来,并在活动中与儿童沟通。对于中学生宜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与之交谈,特别要注意建立友善关系,消除其疑虑。
(四)注重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沟通合作
首先,经常向班主任及家长宣传心理咨询的作用、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让大家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参与到对学生的辅导中来,除非学生的问题与学校没有关系或不宜让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知道。心理咨询要取得效果,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配合很重要,特别是当学生的问题与班级或科任教师相关时,更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支持。这是因为他们对学生最为了解,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是学生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有条件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再次,将学生咨询与家庭咨询、家长咨询结合起来。很多时候,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来自家庭。如果对家长进行咨询,改善父母的养育方式,由父母影响孩子,其效果往往更好、更持久,且事半功倍。越是低龄的学生,对其父母的咨询越是重要。当然,与家长沟通合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心理教师的沟通技巧。
(五)做好非自愿来访者的工作
严格地说,非自愿来访者并非咨询对象,但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主动求助意识差,学校心理教师经常会接到班主任或德育处甚至家长“押送”甚至“骗来”的各种非自愿来访者,其中不乏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这类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充满怀疑,抗拒性和防御性都比较强,通常一到咨询室就沉默不语,不理不睬,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愤怒表情,有的否认问题的存在,直接为自己辩白;有的故意滔滔不绝,转移话题而拒绝谈论或回避自己的问题,他们常常会随时中断辅导。对待这类学生要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为首要任务,为其提供温暖没有压力的环境。在说明保密原则后,让他们决定说与不说。谈话通常可以由来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或者听听音乐或玩一些小游戏让来访者放松,再进入主题。这些做法会让来访者转变对咨询的看法。
(六)注重咨询实践工作
首先,多接个案。心理咨询要靠经验的累积,来访者是心理教师最好的老师。个案的问题是活生生的教材,多接个案可以扩充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了解各种不同的问题现象与心理成因,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使自身咨询技巧更加成熟。其次,如果自己有被咨询的经验,不仅有助于解决个人的心理困扰,增进自我了解,而且可以真实地体验个案的感受。所以,与同行之间练习着互相当个案,会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帮助他人。
(七)努力寻求专业的督导与支持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接受督导使咨询师难以进步。首先,督导可以让受督导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备地思考,为受督导者提供专业、理论及技术上的帮助,提高受督导者分析和解决个案问题的能力;其次,能提高受督导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避免咨询师自身问题对咨询的干扰,保护咨询师免受来访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在目前国内督导师资质不清晰和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督导形式多为团体督导,或者小组(10~30人)同时接受某一督导师督导,“一对一”督导比较少见,级别上分为上对下的专业督导和同级别的同行督导。
同行督导是目前业内人士大力倡导也比较“通用”的形式,同业或同行之间,在同一单位或区域内,可以组织“个案研讨会”,每次负责个案报告的人,把个案的背景、问题、评估结果、咨询策略、所碰到的问题,以及将来可以努力的方向或做法,都作详尽的报告,同行就个案的处理,提出不同的想法及处理意见,进行实际又有用的交流。网络督导目前已经兴起并获得很大的发展,它打破了空间距离的局限,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共享。
总之,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中要注重解决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咨询督导等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咨询支持体系,提高中小学心理咨询的效益。
一、通过网络咨询实践,学习进行摄入性谈话,搜集咨询者的基本资料,对咨询者的问题有一个大概了解,进而梳理问题脉络;咨询中最关键的是对咨询者的共情,这是建立有效、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将对咨询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反馈给咨询者,以使对方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
二、通过案例讨论,大家表达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咨询员对咨询者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共同分析和讨论,集思广益,寻找咨询者问题的关键点;我从中发现自己看法的偏狭,开阔自己的思路,提升了咨询知识水平:咨询的焦点要转入咨询者身上,引导其进行思考;咨询员要有精神分析的眼光,人文主义的心态,认知行为的方式,家庭治疗的形式;
三、通过角色扮演,我以咨询者的身份,讲述了自己在情感之中的困惑,以及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的情感纷纷问题;一方面,通过“空椅”对话,我宣泄了积压在心中许久的负性情感;另一方面,督导与咨询成员们给予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令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思维、行为模式,探寻自己身上的长处,挖掘自身潜能。
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我们对咨询员的坐姿,表情,询问的语气,共情的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实际训练。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短暂,我在一些方面上存在着不足:在网络咨询中,与咨询者的共情不足,过早的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没有以一个中立态度对待咨询的问题;自信心不足,角色扮演中不敢担当咨询员的角色,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在共情训练中,自己表露的是焦虑,担忧的情感,没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实习期间,由于自己还忙于其它事务,无法静下来认真于心理咨询,没有自己的个案与大家共同讨论。
在红枫的实习,可以说是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总的来说,收获是较多的。
近年来,网络已成为许多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咨询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如何运用网络平台,发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含义
学者们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含义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把网络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李伟健、孙炳海等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当事人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过程。崔丽霞、雷雳等人认为,广义的网络心理咨询包括求助者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主持网络的咨询者通过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的一种活动。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公开真实身份的心理咨询教师借助网络媒介,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在线文本、在线语音、在线视频、在线测试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远距离即时或非即时的平等、自由的信息互动,给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想求助的学生提供心理层面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第一,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相比,网络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密性强。目前,有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带有偏见,认为做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是有“精神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还有的学生怕自己的问题被学校、教师、同学知道而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咨询。而在网络心理咨询中,学生不必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声音和形象,能比较轻松地表达真实的想法,这就避免了传统心理咨询给学生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从而使学生在有心理困惑的时候能主动寻求帮助。
第二,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心理咨询教师交流,或留言、发邮件给咨询教师寻求心理援助,享受学校提供的免费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当然,对于心理咨询教师来说,网络心理咨询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咨询案例进行存储和查询,尤其是通过QQ、MSN等聊天软件进行的咨询,其咨询过程能够完整无误地保存下来,便于咨询教师在下次咨询时随时调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咨询教师咨询和研究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便于督导教师对其咨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督导。
第三,网络心理咨询有“动静结合”“共性与个性并举”的优势。网络心理咨询不仅可随时提供个体咨询,而且可以同时接受多人求询。如利用QQ群的多人聊天功能,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多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网络上的留言本功能,学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写在留言本上,而心理咨询教师按时以回复的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解惑。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分享个人的心得,通过这样一种展示自我、感知同伴、建立关系的特殊方法来寻求心理支持。
在线心理测试也是深受学生青睐的一种网络心理咨询方式,学生往往乐于在网络的情境下来了解自己的性格、职业倾向、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传统咨询所无法做到的。
2.网络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第一,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可大大提高心理咨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心理测试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或是在BBS上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讨论,就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网上咨询指导,及时准确地了解并回复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远距离地同来访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对拥有相同或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出集体解答。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心理咨询中受时间、地点、人数影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心理咨询教师数量偏少、来访学生数量较多而带来的矛盾,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空间,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创造了条件。
第二,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中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根据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室近三年来对网络心理咨询内容的调查统计,人际交往、爱情和性以及就业压力是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如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三角恋、性道德、性行为、就业问题等是目前学生咨询度比较高的问题。针对网络心理咨询中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和个别心理行为,在平常的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和解决突发性心理疾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有利于对来访学生开展有效的个别咨询和治疗活动。网络心理咨询可以看做是传统一对一心理咨询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借助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快捷性,一方面,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求助愿望的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在线聊天、BBS、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心理咨询教师对同一或不同问题进行推心置腹地交流、探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借助一些校外心理网站,如中国心理在线、525心理网、心理120网等,通过网站所提供的在线咨询、专家信箱、专家咨询等联系方式,同心理专家或咨询员针对自己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咨询,而心理专家或咨询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及时回答,从而达到发现和治疗个别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目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1.心理咨询网站及网页的内容比较陈旧,形式单一。笔者经常浏览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网站,发现网站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形式也比较单一;网站与访问者、访问者与访问者之间的互动比较少;网上心理信息资源多为拼凑,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心理知识多是理论性介绍,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
2.电子邮件咨询没能快速回复,影响学生对心理咨询教师的信任和咨询效果。电子邮件咨询是学生最喜欢的网络心理咨询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电子邮件的回复周期较长,且有些心理咨询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及时打开邮件,长时间的等待会增加来询学生的焦虑感,减少学生对咨询教师的信任感,也使电子邮件咨询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3.在线聊天咨询的实效性有时难以保证。借助聊天工具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受时间、空间和网络聊天环境的限制,咨询者和来访者在沟通和交流的效果上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如聊天咨询多数通过文字交流完成,但有些咨询教师受打字速度和文字表达的限制,就比较难与求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有时网络会中断,网络咨询时间不能保证,网络咨询环境容易受干扰等,也使得来访学生和咨询教师的关系极为不稳定。同时,有些来访学生把上网咨询当做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他们随时可能终止咨询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从而使咨询的实效性受到限制。
4.网络心理咨询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在网络心理咨询中,主要通过“人—机”模式进行互动交流,这容易使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分依赖,长期将网络作为唯一的宣泄与求得心理帮助的途径,个别学生网络咨询时间长达二、三年,毕业后还常以在校生的身份上网,视网络咨询为人生的拐杖而难于离开。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网络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其提供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这也会延误进行学生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个别教师会违背心理咨询保密性的原则,泄漏学生的秘密,从而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四、提高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对策
1.重视和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建设。功能强大的心理咨询网站,是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进行网络咨询,首先要有硬件的支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高质量、实用的网络平台。由专业心理学教师和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家来负责网站的建设,使心理咨询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吸引人,界面美观且容易操纵。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设计要充分考虑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通过设计在线聊天、心理咨询问答、网上讨论区等版块来发挥其优势,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咨询的效果。
2.加大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拥有了完善的网络平台,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教会他们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求心理帮助,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能力。
Investigation abou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Yang Zhe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iew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y. Methods 318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made by author. Results ①Most students have right conception about significance meaning, specialized teacher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bout 30% students are not clear or have wrong ideas about the main objectives, subjects and main ways to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②Mos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now very well the emphasi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ut many students have the wrong conception on what kinds of mental disorder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n deal with. ③About 80% students accep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bove one half of students have wrong or unclear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The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ust be taught with more efforts to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vestigation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开展起来。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1]。一些学校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魂,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也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是指教师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认识、判断和知觉。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认识水平[2]。因此,有必要通过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为高师生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辽宁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学生。由笔者亲自担任主试,随机整班抽取样本351人,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被试构成情况,按性别:男81人,女237人;按城乡:城市148人,农村170人;按学科性质分:理科165人,文科153人。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编制是参考有关文献及书籍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程序组成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实施者、对象、途径、效果;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又易混淆的2个方面: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共7个维度进行问卷项目设计。围绕每个维度,针对相关知识和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设计详细的判断题目,获得36个项目,要求高师学生对每句陈述从3种态度中选择1种:A、赞成;B、不赞成;C、不清楚。根据持正确态度的高师生人数百分比,判断高师生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正确程度,分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调查数据输入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 见表1。
94%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的高师生赞成比率为88.7%,有1.9%的高师生不赞成,9.4%的高师生不清楚。87.4%的学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还有4.1%的学生不赞成,8.5%的学生不清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的认识仅有67.3%的高师生赞成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11.6%的同学认识不赞成,21.1%的学生认识不清。
3.2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认识情况结果 见表2。
3.4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认识状况 见表4。
由表4可知,高师生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测验”不赞成的占88.7%,对认为“学校只要开设心理课就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赞成的有89.6%,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不赞成的有79.2%。但对此3个错误观点持赞成观点或观点模糊的高师生也有一定比例:11.3%、10.4%、20.8%。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赞成的占59.4%,17.6%的学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
3.5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认识状况 见表5。
由表5可见,认为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流于形式,并无实效的高师生占17.6%,反对者占66.7%,另外15.7%的人不清楚。高师生中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智力的促进只有60.4%,12.3%的高师生不赞成,27.3%的高师生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57.5%的高师生认为具有促进作用,12.3%的高师生不赞同,30.2%的高师生不清楚其作用。
3.6 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状况 见表6。
由表6可见,对于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6.0%的高师生不赞成,7.2%的高师生不清楚。关于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看法: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51.9%,而不赞成的占19.2%,不清楚的占28.9%。另外,17.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1%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8.9%的高师生不清楚。大多数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辨别力:78.6%的高师生不赞成心理咨询就是找学生谈心;83.6%的高师生不赞成学校心理咨询是学生提问教师给予回答;81.4%的高师生不赞成咨询方法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一样的。但从以上3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形式的错误观点仍然有相当比例的高师生持赞成态度或不清楚:21.4%、16.4%、18.6%。
3.7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状况 见表7。
由表7可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区别,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结果显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观点,46.9%的高师生赞成,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
4 讨 论
4.1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94%高师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85%以上)。对实施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素质的看法,89.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受过专业化训练。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95%以上)。这与我国不断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近20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组织领导;各地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注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重视师资建设;编辑出版了大量读物[1]。这些都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刻。进而,越来越多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正确。所以,大多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进行专业化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的认识有30%多的高师生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的(33.7%)。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所有学生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近30%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27.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的认识,只有近60%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40%多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有:目的不明,操作缺乏规范;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利;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1]。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结果,我们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看法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并不高,仅有66.7%的高师生不赞成其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表现为60.4%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智力发展,57.5%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的认识方面,除了“只是心理咨询教师的事”一项明显错误看法不赞成率(93.1%)较高外,还有89.9%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化训练”。而“由政治老师来进行最合适”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不赞成率仅为82.1%,是比较低的,这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中,许多政治教师、思想品德教师等兼职担当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有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的判断上,赞成者占44.7%,不赞成占28.6%,不清楚者占26.7%,这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即心理学教师)专业化训练程度不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力不足有关,所以,赞成心理学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比例不高。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者占82.4%,不赞成或不清楚的比例为17.6%。可能有更多的高师生相信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但部分高师生可能还考虑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经过了专业化训练,所以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率并不高。赞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和组织”的只占65.7%,30%以上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可能是由于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一般被认为是进行德育工作和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加上许多高师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要求,自然对这些“共同参与和组织”的机构和组织赞成率不高。这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薄弱,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因此,对每位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训练,使其都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对师资其他方面的要求,仅有66.7%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心理健康”,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很多高师生并没有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有关。
正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才导致了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混乱不清。由此可见,应该加强和深化对高师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使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实施主渠道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
4.2 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对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解: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60.8%,而不赞成的占16.3%,不清楚的占22.9%,可见,高师生对心理咨询工作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狭隘性,把本应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排除在外了。另一方面,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6%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3.5%的高师生不清楚。这又表现出部分高师生扩大了学校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把具有严重心理变态的人包括进来。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师生对于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蒋重清[4]的研究表明,22.8%的学生认为去咨询是“心理有病”,是不正常的现象,是严重到成病的程度才来心理咨询的。这与本研究的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是一致的。也与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比赞成心理咨询是解除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人数百分比下降是一致的。因为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大部分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较高的批判性,但仍然有相当比例(21.4%、16.4%、18.6%)的高师生持有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认识,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师资队伍薄弱、形式主义问题、操作不规范有关。这说明,有必要在教育中进一步为高师生明确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
4.3 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约80%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差异持赞成态度,但仍有20%左右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区别抱有错误和模糊的认识。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仍有18.2%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24.2%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有21.7%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半数以上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正确观点,只有46.9%的高师生赞成,却有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错误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这种错误和模糊的状况可能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质量不高有关。当前,我国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很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进修校、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难免在冠以新的称谓后仍沿着思想教育的老路走,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也差。从而导致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现状:多数高师生认为其间存在差异;50%以上高师生对其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
5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2]罗小兰.谈教师心理教育观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与职业,2005,(15):70-72
自上世纪80年代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出现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至今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各高校都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加大队伍建设,落实经费,努力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各地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实效性不强。很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并不受“宠”,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甚至成了应景和摆设。针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构建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心理咨询模式,对于提高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心理问题学生实行分类咨询管理
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类管理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为健康心理和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障碍,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可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分为五大类。
1.第一大类为心理发展咨询:针对绝大多数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择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等。
2.第二大类为情绪障碍咨询:主要针对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适应不良而出现的烦恼、忧虑、困惑等提供帮助。
3.第三大类为心理疾病咨询:主要针对有神经症症状的学生,帮助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来访者挖掘病源、指导对策、解除危机。
4.第四大类为心理危机干预: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5.第五大类为精神障碍学生的筛查、诊断和转诊。
二、促进心理咨询师分级、分类的专业化发展
国家新标准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分三个等级,分别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合理配备各个级别的心理咨询师,实行心理咨询的督导制度。
高校心理咨询师坚持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专科心理咨询师选拔、培训、考核和监督机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病人看病,只知道去内、外科,一个大夫可以从头看到脚,而现在病人看病,都会选择治疗某一种病的专家。因此,“万金油式”的医生几乎不复存在了,而现在“万金油式”的心理咨询师还满地都是。心理咨询领域同样需要各类专业型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不同类别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师队伍同样面临着分工和专业化发展问题。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率先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构建发展机制、制定激励政策,使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的特长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如:发展咨询师、情绪障碍咨询师、焦虑症心理治疗师、抑郁症心理治疗师、强迫症心理治疗师、神经衰弱心理治疗师等,并通过学习培训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内稳步提升,使学生有选择地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心理咨询有咨询目标,有进入,有,有收尾,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咨询单元。但许多咨询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将每次咨询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整个咨询环节中的一环,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完整的咨询整体。这就要求能够对每次的咨询作评估总结,以提高下一次的咨询实效。咨询效果评定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进行。
1.主观评价,即来访者自我改善的主观感觉或对现实世界看法发生改变的情况。比如,求助者认为自己现在不再害怕原来害怕的事物了,原来无法接受的现实现在开始接受和正视了,对自我的满意度也上升了,等等。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比如,开始正常上学、上班,与他人交往状况得到改善,工作、学习效率提高,等等。
3.行为评价,即亲人、朋友、师长和其他了解治疗前后情况的人对患者行为改善的认可。
4.量表评估,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某些心理症状量表如SCL-90、SAS、16-PF等的分数得到改善。在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中,量表是最客观且科学的。
5.咨询师的评定,根据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的情绪、认知等方面有进步,自我评价更乐观,积极面对困难,等等。
通过以上评价对每次咨询进行评分,提出下一步的咨询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97-02
一、动态精神医学
动态精神医学是以心理学为取向,认为精神障碍是求助者对应激或挫折的反应而呈现的现象。
二、伊根的问题处理与机会发展模式(三个阶段与九个步骤)
阶段1:审视当前的情形,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澄清。
阶段2:构想较理想的情形。
阶段3:导向目标。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例因情感危机导致抑郁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求助者张某,女,28岁,初中毕业,营销员。半年前和丈夫离异,孩子由丈夫抚养,不久与一离异男往,2个多月前父母要求他们结婚,可是该女子情绪低落,内心感到很压抑,最近一个月经常失眠,工作经常出错。自己很焦虑,担心这种状态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自己无法缓解,前来求助。
我对她进行SAS、SDA、EPQ、SCL-90心理测量的评定,结果如下:
SAS:55(标准分)轻度焦虑。
SDS:65(标准分)中度抑郁。
EPQ结果见表1,SCL-90结果见表2。
抑郁3.6、焦虑2.8、躯体化2.1,以抑郁和焦虑为主。
第三次咨询:(领悟阶段)
运用贝克的认知咨询模式,探讨求助者的负性自动想法是否与早年的不正确经验有关。
咨询师:能谈谈你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吗?
求助者:我小的时候他们经常吵架、打架。
咨询师:你呢?父母吵架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求助者:我开始很害怕,不想回那个家,不想看见我爸。
咨询师:在你的心中,父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求助者:我的父亲应该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脾气好、对妈妈好、对我好、不打牌。
咨询师:那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父亲没有体面的工作、打牌、脾气不好的话,就不算是个好父亲、好男人。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你的前夫的工作是什么?
求助者:一个普通的打工族。
咨询师:这应该不算是体面的工作吧?
求助者:(沉默)恩。
咨询师:他虽然脾气好,可是没有体面的工作,他在你的心中不算是个好丈夫?
求助者:我和他没有共同语言,我不喜欢他。
咨询师:据周围亲戚朋友反映,你的前夫是很不错的,你为什么不喜欢他,想过原因没有,仅仅是因为没有共同语言吗?
求助者:(沉默)不知道。
咨询师:会不会有这么一种情况,你小时候受父母婚姻的影响,你从小形成的对父亲的看法影响了你对前夫的看法,以致对所有男性的看法?
求助者:不知道,让我想想。
咨询师:这样吧,你回去问问你的母亲,为什么那样一个你看来不好的父亲,你的母亲会和他共同生活了将近30年?
……
第四次咨询(修通阶段)
这次求助者如约而至,我猜想可能上次的咨询起到了一点作用,这次我想进一步帮助她找到原因。
咨询师:回去问了母亲了吗?
求助者:她没有说什么,只是对我说父亲对她好。
咨询师:那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推断,小时候母亲对父亲一时的看法影响了你,长大后你在婚姻问题的处理上受到了小时候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
求助者: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
通过四次的心理咨询,我和求助者找到了她出现心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小时候由于父母的不和,她对父亲的印象受到母亲的影响,这种功能失调性在她遇到婚姻问题时自动被激活,以致她产生负性自动思维,把全世界的男性都归为一类。由此可见,尽管求助者的心理困惑是由于小时候产生的,可是在她长大以后,当她遇到现实问题时,她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表现出心理障碍。而当求助者找到了产生这些症状的本质原因并有信心加以解决后,这些临床表现就会自动消减直至消失。
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SCL-90各因子分均小于2,属于正常范围;SDS标准分41分,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已经明显缓解;SAS标准分40分,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已经明显缓解。
四、结 论
从后来的回访来看,求助者已经摆脱了心理困扰,据她家人说她已经和现在交往的男朋友分手,准备和前夫复婚。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足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很好的社会支持力量,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咨询师要帮助求助者澄清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协助他们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启动自身的心理力量,使症状逐渐消减直至消失。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生活化,力求协助求助者探讨他们症状背后所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使求助者真正得到成长,心灵得以放飞。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一、对接受咨询的学生必须保持平等的态度。
保持平等的态度是建立咨询关系的基础。这里所谈的辅导关系中的平等,并不是指客观上的,而是辅导教师主观上的平等。辅导老师不以长者身份自居,承认在辅导过程中双方有同样的权利。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如果能够特别注意培养这种平等待人的态度,以自己的平等待人去诱导学生的平等意识,就会使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不断拉近,进而实现平等无间的交流。
二、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要能够同感理解。
同感理解就是辅导得设身处地投入地去倾听受辅者,不仅注意他所说的内容,而且去体验他的内心感受。感受当事人的愤怒、害怕或烦乱。“用当事人的眼睛看世界”。同感不是同情,同感并无怜悯成分,而是去体察对方的心情,留意对方反馈性反应,关键是看对方是否感到你准确地理解了他。这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接受咨询学生的态度要温和。
辅导老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以热情、耐心和爱心对咨询会谈进行有效、良好的把握。辅导老师必须清楚,咨询、或者说是会谈所关注的是学生自己的故事。在咨询的过程中,你可以听到不少的故事、甚至说沮丧话与粗话,有些虚岁可能还会因此对辅导老师产生移情,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在辅导老师身上——比如大吼大叫等等。这些都是让人很难堪,也是不得不正面对待的问题。那么身为一名辅导老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身怀痛苦的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故事,并了解学生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关注与倾听就足以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对接受咨询学生要真诚
真诚能导致信任和喜爱、能促进自由探索和更开放的交流。辅导者的真诚态度具有榜样作用。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应去想着“我是老师”、“我是辅导员”。不必对自己的想法字斟字酌,应泰然自若。若遇到学生的埋怨或攻击时,不会被激怒,不会去反驳、辩解。反而同感理解学生的心情。做到表里一致、心口如一,愿意分享自我、提示自我。
五、对接受咨询的学生要接纳要尊重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无条件的尊重”,这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非常重要的,中学生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环境中,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学生前来咨询,已经鼓了很大勇气而且也表明其本身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缺点”并想改造。所以,作为咨询老师,应该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或传递给来访学生,要对咨询学生给予尊重和感情的接纳。对他接纳有利于他自身的表达,更可以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无论来咨询学生是怎样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作为咨询老师都能够接纳它,并在共同感受体验中促进学生自我表现,老师应沉着、冷静、温和地倾听来咨询学生的倾吐并时而对应着:“噢”“嗯”“原来这样”“是这样吗?”等话语。虽然这是“简单的接纳”,但来咨询的学生却是非常注意老师的应对的,这种应对让咨询学生感到是非常认真地倾听,觉得老师尊重他。因为青少年学生更需要人们尊重和理解。当咨询的学生受到咨询老师的尊重和感情接纳时,学生就会更相信老师,自愿向老师倾吐其心中烦恼,不管学生咨询什么问题,我都会耐心地倾听,尊重学生的看法,并适当作引导。我有时还会采用非指示的引导语言促使来咨询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表明问题。如“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关于这个问题能再详细地说一下吗?”“那以后呢?”等,这样就使谈话容易进行。除语言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动作等施于影响。
六、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创造一种温暖的氛围。
中图分类号:G80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75-04
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自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运动实践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虽然历史短暂,但是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依据国外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具体运动实践,深入运动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8]。由于运动员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运动员,主要目标是解决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运动员心理素质超常发展,为创造最佳运动成绩服务,因此,它虽然属于心理咨询范畴,但是又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咨询。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低效的、盲目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只有在深入总结以往运动员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思考,才能丰富和发展符合运动员心理咨询特点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出更加深邃的研究思路,获得更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1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的涵义
心理咨询通常有两种模式,即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9]。前者是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和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各种神经症、早期精神病、严重的情绪危机及其他精神疾患。发展性咨询模式是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各种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是以运动员心理状况及其特征为依据,以服务于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创造最佳运动成绩为目标,以心理咨询的内在规律为根本,以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而构建起来的在理论与操作上具有典型特征的结构体系。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的确立,是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运动员心理咨询应以障碍性咨询为主还是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是一般的发展性咨询还是超常的发展性咨询?由于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不同,由此而导致的咨询模式及其理论、咨询人员和对象、咨询途径和方法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别,也必将最终影响到心理咨询在竞技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进而影响到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前景,势必对竞技运动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 Rogers认为,人类具有了解其自身存在和建设性地改变自身行为的巨大潜力,具有自我实现的基本行为倾向,这是与生俱来的,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这种潜力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针对咨询对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是使咨询对象在与咨询工作者建立真诚的相互关系的过程中,重新正确地体验自身的矛盾和冲突,认识自己,促进自身潜能的发挥,使生活态度和希望发生建设性的改变。人格心理学家E. Erickson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然而也是一种转机;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反之是一种消极的解决。积极的解决有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反之,则不利。并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反之,消极解决则会缩小这种可能性。[10]E. Eric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个人心理的成长,重视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内在冲突及冲突解决对个体成长的意义,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其组织编写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指出,“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的模式,即心理咨询目的在于努力帮助咨询对象消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发展性咨询模式看来,咨询对象是那些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咨询对象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11]我国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也指出,“从世界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看,心理咨询已逐步由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12]这些理论为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性模式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
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性模式,是运动员心理咨询发展的必然结果。运动员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的过程,主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运动员改善认知、作出决策和改变行为来实现这种帮助,使运动员学会应对的策略和有效的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超常的心理技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原已具备的竞技能力,或形成更强的竞技能力。具体而言,运动员心理咨询的作用首先是激励运动员调整解决自身心理状态的能力结构。只有在信念和动力结构方面树立起运动员的主体意识,从总体上培养其健康的人格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其次,帮助运动员纠正对自身内部心理状态以及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恰当认知,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三,为运动员实现更高的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最后,通过心理教育,指导运动员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强调对运动员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认知因素与理性选择的重要作用;强调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利用和改造。”[13]
从目前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对象来看,主要是那些在应对日常训练、比赛、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产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变动而需要帮助的心理正常的运动员。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内容,是运动员的消极心理状态,既有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诸如躯体化、焦虑、多疑、敏感、强迫、敌对、偏执等[14-17];也有因为训练和比赛而形成的专业性的消极心理状态,诸如缺乏信心、比赛情绪失调、厌烦训练、赛前紧张、怯场、想赢怕输等[18]。
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的产生,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来自竞技运动的竞争性而导致的心理压力。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竞技运动水平越来越高,竞争的残酷性越来越大,奖金数目越来越高,比赛结果胜负难卜,运动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运动员大多数很小就离开父母、家庭,生活在半封闭且狭窄的社会环境中,在竞争激烈的训练和比赛环境中成长。面对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失败,面对领导的要求、教练员的意见、舆论的评价、观众的期待、家人的嘱托,运动员所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是他们的同龄人所难以体验和承受的。内部原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生理方面主要是由于长期大运动量训练而导致的伤病、疲劳等。心理方面主要是由于对训练、比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片面的、不恰当的、错误的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困扰、疑惑、迷茫、焦虑、自卑等。
由此可见,运动员大多数是因为适应性的、发展性的消极心理状态而要求咨询,这是主流。因此,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应是发展性咨询模式,而不是障碍性模式或医学模式。
2运动员心理咨询的直接目标――学会调适
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运动员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运动员的行为。学会适应就是要矫治不当的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行为,使行为符合规范要求;“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心理活动,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心理活动的内部和谐。即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心理工作,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减少消极心理状态的发生比率,同时对那些尚未演变成为严重心理障碍的问题进行早期识别诊断和防治,使运动员能够合理应对训练、比赛、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和行为。
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大小在于体力、技术、战术、和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运动员无论使用体力,还是运用技术和战术,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下完成的,心理因素影响着运动员体力、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影响着运动成绩的发挥。并且,随着体育比赛成绩日趋接近人类体力和技术的极限,从而使心理因素在决定比赛成绩时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因此,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受到了高度重视,已经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动员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运动员提高认知水平,减缓或消除运动员的消极心理状态,消除心理疲劳、促进伤病的心理康复,增强自信心,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促进运动员人格的完善,增进心理健康发展,挖掘运动员的潜能,提高运动水平,延续运动生涯。
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大多属于一般性的、暂时性的心理问题,而不是病理性的心理、行为改变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当然,如果运动员的一般消极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期积累,最后也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影响运动训练、比赛,甚至被迫中断运动生涯。这里有一点必须明确,并不是说在运动员中就没有障碍性心理问题。事实上,运动员中也存在少数的心理障碍患者。Weinberg,RS等认为[19],需要进行解决行为及心理失调的运动员约占10%左右。石岩等发现[20],有一定比例的运动员具有神经症症状,并且,患有心理障碍的运动员一般并不寻求治疗,多以结束运动生涯的形式来处理。因此,对有心理障碍的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使得一些障碍在发生初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把一些原本可能演变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简化变成小问题,消除其心理障碍,使其重返训练场和竞技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运动员心理咨询在以发展性咨询为主的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不可忽视对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乃至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预防。
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治疗最多只能在心理障碍出现之后,帮助减轻或解除由于这种心理障碍所造成的痛苦。要想从根本杜绝或者至少是减少各种消极心理状态的发生比率,最好的办法预防,向他们传授一些心理自我调适的理论及技巧,指导他们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增强对注意、情绪、思维及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在训练、比赛和生活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有活力的”、“健全的”、“统一的”人格,从而对外来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妥善化解各种内、外冲突,保持心态平衡。
因此,“积极适应”要将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的预防与心理技能训练结为一体,同时也不忽视对心理障碍的治疗。心理技能训练有助于消极心理状态的预防和解决,适应也会有助于心理技能水平的提高。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并形成优势互补,为竞技水平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3运动员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注重发展
如果运动员仅仅具备常人所具有的正常的心理能力,那么在激烈的竞技比赛中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运动员不仅要有超常的体能和高超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有超常的运动心理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心理负荷的高压之下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才能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的技术和战术水平。因此,促进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提高与超常发展,是适应当代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
发展是指心理品质随着个体的成长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运动员心理咨询的意义不仅是解决运动员在人生发展过程中这一特定时期的一般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运动员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使运动员能改善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认知与情感;指导运动员作出选择、决策,制定行为计划;鼓励运动员通过自己探索,认清自己内在的潜能与资源、特长与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确立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认识、评价和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其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教育,最终能掌握自身命运,做主宰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人。正如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的,现代心理咨询具有以下重要特征:[21]着重与正常人;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强调人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研究在制定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人格差异;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这些尤其表现在运动员心理咨询中,即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的特征特别适合与运动训练、竞赛的环境与要求。
运动员发展性心理咨询侧重于运动员的心理发展任务,强调促进运动员的心理成长,排除正常发展过程中的障碍,重点放在积极的与发展的侧面;关注的是长远的、联系的、整体的咨询目标,将心理咨询与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特别重视帮助运动员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对运动员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强调导前性、预防性;既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也经常采用集体辅导、小组咨询的方式,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而障碍性心理咨询侧重于运动员心理障碍层面的矫治,以消除或减缓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为目标;关注当前的心理障碍和引起障碍的情境因素;重点解决已经构成心理障碍的问题,更多的是补救性工作;多采用个别咨询方式,强调一对一解决咨询对象的具体障碍问题,主要使用矫正、治疗性的方法。
由此可见,运动员心理咨询在咨询目标上,强调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消极心理状态的消除与心理障碍的处理上;在咨询的基本观点上,体现人本主义潜能论;在咨询手段上,以适应性干预为主、反应性干预为辅,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教育,预防运动员消极心理状态的发生;在咨询对象上,应该是全体运动员,而不是个别有问题的运动员。
当然,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而心理障碍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助于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发展。发展性心理咨询是基础性工作,障碍性心理咨询是补救性措施,两者都是运动员心理咨询内容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是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促进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提高,是在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超常发展,运动员心理咨询不仅仅能够挖掘人的潜能,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潜能,是向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极限的挑战有力武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才能提高竞技运动的水平。
4结语
运动员发展性心理咨询标志着运动员的心理咨询迈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由重障碍、重矫正的咨询模式转向为重发展、重预防的咨询模式,由障碍性内容为主转变为发展性内容为主,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转变为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运动员心理咨询,并为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积极的角度看,运动员心理咨询不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别运动员,更重要的是以运动员身心整体为保健对象,使运动员的心理、行为与人格完善,促进运动员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运动员心理咨询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直接目标,即预防和治疗运动员各种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另一个是终级目标,即帮助运动员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完善。
发展性咨询模式是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模式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选择,积极地推进、自觉地运用这一模式,必将有助于我国运动心理咨询与世界接轨,有助于规范我国运动员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促进运动员心理咨询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慧.优秀运动队心理科技服务――10年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4):13-19
[2]丁雪琴,刘慎年,姚家新,等.运动员心理咨询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187-196
[3]张忠秋,王智,郭松,等.增强我国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运动员参加冬奥会比赛心理能力发挥的综合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6):91-96
[4]姒刚彦.运动心理学即时性临场支持模式探讨[J].体育科学,2003,23(6):97-101
[5][16]贝恩渤,邱宜均,李安民,等.对中国击剑队女子花剑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1):37-44
[6][17]许小冬.为部分中国优秀运动员提供心理学服务的一般程序及基本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4):18-20
[7]马红宇,王斌.对皮艇高级运动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67-69
[8]周成林.备战1998年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赛心理攻关服务实施过程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2):84-87
[9]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从[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20
[10]转引自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04-214
[11]Raymond J. Corsini. Encyclopedia Psychology [M]. New York : Wiler & Sons .Inc. 1984:301-302[1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88
[13]贝恩渤.高水平运动队中心理咨询者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行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136-138
[14]李可可,黄元讯,李再跃.运动员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7(3):339-344
[15] 波,盛绍增.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8):59-61
[16]周毅刚,房淑珍,刘杰 等.女运动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134-137
[17]陈永珍,祝一虹,姜乾金.游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52[18]刘英,田虹.对四川省射击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和训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2):92-94
目前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病理化倾向”的医学治疗模式仍占着主导地位。咨询师对被认为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进行了粗略的心理诊断后,便实施咨询计划。虽然许多学生已从中受益,但他们也被贴上诸如“精神疾病”、“行为能力缺失”、“学习能力缺失”等标签。对病理的强调意味着学生似乎出了问题,结果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更加难以调整力量面对那些需要解决的困难。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尝试运
用具有积极心理学倾向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代替病理化的咨询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起源
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展到心理学领域,引发许多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对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技术进行批评与解构,建构更具有时代精神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1]在这样的背景下,Steve de Shazer等认识到现代的心理治疗学派所持的科学决定论、因果论、诊断与治疗方式都不能极有效地有助于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且耗时费神。[2]他们在长期的家庭治疗实践中发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是来访者主观建构的。加之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心理治疗假说,只能是冰山一角的反映。另一方面,各种治疗学说在解决来访者问题的具体技术上都有可资借鉴之处,通过对现代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批评与解构,结合系统论并借鉴中国阴阳统一观,一种富有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精神、注重整合各种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兼容的后现代疗法应运而生了。[3]
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
(一)事出并非定有因。
任何来访者的问题成因复杂,大多是其主观建构和社会建构的产物。作为心理咨询,与其耗时费神地寻找成因,不如直指目标直指解决方法本身。[4]咨询师应关注来访者能否成功地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及如何经常地注意到并使用这些成功方法,而不是去讨论或挖掘来访者的问题或不足。焦点解决面谈的特征由此也被定义为“方法面谈”而非“问题面谈”。[5]
(二)相信人们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资源与潜力。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强调来访者是有能力、有责任发展出适宜的解决方法。它主张用人本身的资源达到改变的目标,相信来访者具备改变现状的资源。同时主张提供机会给来访者去积极发现改变的线索,让来访者积极地去发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正向资源,发现自我改变的线索。
(三)找出“例外”,解决往往就在其中。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凡事都有“例外”。咨询员的职责是经由来谈者的叙述,找到例外的可能,透过研究来访者做了什么而使例外情境发生,并加强例外情境的发生,使这些小小的例外情境变成改变的开始,逐步发展成更多的改变。咨询员与来访者的对话流程是一个着重“改变”的对话,而不是“讨论问题”的对话。
(四)小改变可以带动大改变。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看重小的改变,当小的改变发生时,所处的环境、系统就和原先的状态不一样了。只要持续小改变,就会累积成大改变。这就好比“雪球效应”,原先只是山上的一个小雪块,开始向下滚,越滚越大,到了山下就会变成大雪球,具有足以造成山崩的气势。所以,咨询员要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身上小改变的存在,看重小改变的价值,而愿意促进小改变的发生与持续,使之发展成为大的改变。[6]
(五)一次咨询精神。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把每一个咨询都看成是最后一次,而不是把问题的解决放在下一次。这样,咨询的流程大大缩短,实效性大大提高。这种咨询精神非常符合现代人特别是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三、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步骤
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了解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步骤和方法,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步骤。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包括三个阶段:1、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这是咨询的重点所在,大概需要40分钟。包括设定目标会谈、寻找“例外”会谈、发展未来想象三个区块。设定目标会谈的任务是引导来访者设定积极可行的具体目标。寻找“例外”会谈的任务是引导来访者看到过去问题不发生时的成功经验。发展未来想象的任务是引导来访者想象未来已经解决的远景,鼓舞来访者拥有希望并从中找到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步骤。2、休息阶段(10分钟):咨询师这一阶段可以整理谈话内容、思考解决方案。同时来访者也有一个空白效应,可以思考自己问题的解决方法。3、正向回馈阶段(10分钟):主要包括赞美、提供信息、布置家庭作业。
(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方法。
1.针对过去或已发生的事情采用的技术
主要包括:(1)一般化,指让当事人觉得他的遭遇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发展阶段常见的暂时性的困境,不是病态的、变态的、无法控制的灾难,减低当事人恐惧感,使其接纳自己的问题。(2)咨询前改变询问技术,指当事人在第一次晤谈之前已经存在一些改变的事实,只是当事人没有发现而已。比如咨教师可以问:“从你问题出现或打算来咨询,到今天实际来咨询的这段时间,事情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好一些的时候?”(3)例外询问,指那些在当事人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应该发生,但不知何故却没有发生的,也可以指问题严重程度比较轻的情况。咨询师的责任是协助当事人找出例外,引导当事人去看所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那么严重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咨询师可以问:“你说你最近的心情一直不好,那有没有好一点的时候?你又是如何做的?”(4)EARS询问包括引出例外,扩大、详述例外,强化赞许当事人,再次询问、探索例外。咨询师可以问:“上次谈完到今天为止,又发生了什么例外的好事?你说上个礼拜,你觉得和宿舍同学的关系好了些。你的感觉怎么样?你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你同宿舍同学说了些什么?”“在你们的关系上发生这么多的事,你做了那么多,这样的付出是很值得的。”(5)因应询问,指当事人在持续进行咨询的过程中感到情况并没有改善,心情陷入谷底时,咨询师引导当事人去看自己做了什么,使情况没有变得更糟,其中包含当事人解决问题的资源。
2.针对或引导来访者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技术
主要包括:(1)奇迹询问,指引导当事人去想象其问题不再是问题的生活景象,将其焦点从现在和过去的问题移动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生活。例如,咨询师:“假如有一天,在你不经意时,发生了奇迹:烦恼你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请你想象问题解决后的样子,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指引导当事人描述最先出现的改变迹象,一步一步展开解决问题的目标。咨询师:“假设你的问题朝着你所想象的方向解决,奇迹发生了,你会注意到最先改变的迹象是什么?”(3)关系询问,指询问当事人关于重要他人对他、对事件或对改变的可能看法。例如:当事人:“我希望改善和家人(室友、朋友等)的关系。”咨询师:“当你和你的家人的关系有所改善的时候,你的好朋友会看到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4)任务家庭作业,指在暂停咨询之后,要根据当事人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类型给予不同的家庭作业。咨询师:“从现在到下次晤谈前,我想要你做一些不同的尝试……”
3.针对来访者现在所作所想而采取的技术
主要包括:(1)预设性询问,指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互动的对话,彼此所使用的语言会影响对方的谈话方向,咨询教师:“面对这样的事,你想我可以帮你什么?”(2)评量询问,指利用数值的评量协助当事人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地加以描述。咨询教师:“在一个0到10的量表上,如果0表示非常不好,10表示非常好。你对今天自己的情况的评量是多少?”(3)振奋性鼓舞,指咨询师在当事人旁边为他喝彩、加油、支持和肯定。咨询教师:“真好”,“好棒”,“你是怎样做到的?”(4)赞许,指对当事人表现正向的力量或资源的时候,咨询师随时给予的鼓励与赞赏。咨询师:“你是从哪里想出这么好的办法?似乎很有道理,你总是能够像这次一样在困难的情境中想出类似的好办法吗?”
结语
虽然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只经历了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但它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学校心理咨询领域中。在国内,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学校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外,为了处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咨询教师仍需要做许多的工作来发展其应用功能,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提供一个更为坚固的实践经验基础。
参考文献:
[1]乐国安.社会治疗的理论与方法[J].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
[2]杨家正.解困之道[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期.
[3]Bergik,Gallagherd.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A]. In: T.C. TODD, MMD. Selekamn(Eds) Fammily therapy approaches. [M] NeedhanHeigh, MA: Allgn & Bacon, 1991年.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的变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较多的群体。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满热情,他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种偏激看法,甚至表现出排斥、反感、厌恶和抵触情绪。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适应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心里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或帮助,其目的可概括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会为您保密,绝不会有第二人知道。所以您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信赖原则,咨询师应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积极审视求助者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相信人的可塑性。
3、助人自助的原则,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4、无条件关注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您做的理由。
5、中立原则,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与中立立场,确保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的私人情感与利益掺杂进去;咨询过程中不可轻易批评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联系。首先,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保证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矛盾,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两者内容的异同。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咨询三大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
2、两者原则的异同。两者都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要热情、尊重、诚恳、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重视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社会利益,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来访者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除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外,还常采用听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心理咨询除以言语作为工具外,还可适当采用具有医疗色彩的方法;心理咨询在形式上多为等待来访者求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来访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动方式,即使教育对象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教育者仍将根据工作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转变。
3、两者方法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个体咨询或治疗、集体咨询或治疗、测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一般是等待来访自愿接受咨询,来访者与咨询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者重在聆听、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内容,主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报告、德育课程等方式,积极主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实施教育,重在传统、灌输,以努力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性,二者应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如下: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起焦虑、不安的心理,有时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借助于心理咨询等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多种学科、多种角度研究思想状况,将思想问题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方面有独到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心理咨询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实际,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咨询才更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了解。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外向型学生可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而对内向型学生则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者在灌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在起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内心接受正确的思想。可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按咨询者的要求平静地思考、真实地回答和积极地改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的倡导者,往往处于居高I临下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次要地位,这样不平等不信任的关系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信任关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