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3 10:15: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

篇1

芥子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如下:

皮肤 暴露2―48小时后,发红、发痒,皮肤有灼烧感,继之形成黄色水疱,有的水疱大如灯泡。

眼睛 轻度或中毒暴露后3―12小时,眼睛可能感觉到刺激、疼痛、水肿、流泪;重者接触1~2小时后即出现上述症状,并畏光,疼痛剧烈,出现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全眼炎症。

呼吸道 轻度暴露12―24小时后或严重暴露2~4小时后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声音沙哑、出鼻血、鼻窦痛、气促或咳嗽。

消化道 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和呕吐。

篇2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3)05—005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疗技术给医疗领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护士每天对医院各种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进行回收、清洗、消毒和灭菌,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各种危险因素之中,因此正确识别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暴露因素,采取积极、科学的防护措施,可有效规避危害因素,保障自身职业安全。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指各种血源性及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感染性病原体。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回收的医疗器材大多被患者的血迹、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直接污染,带有大量致病菌。护士在回收、分类、清洗等操作过程中,病原体可通过受损皮肤、粘膜进入人体或因高压水枪清洗管道时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化学因素化学性因素指强酸、强碱以及化学消毒剂存在的毒性、刺激性、腐蚀性污染等。消毒供应中心对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这些消毒剂对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戊二醛对皮肤、粘膜、眼睛有刺激性;甲醛有致癌作用;环氧乙烷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超标,可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昏、头痛、恶心,若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可能致癌、致突变、生殖毒性等。

1.3 物理因素

1.3.1 高温伤害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干燥柜和全自动清洗机在工作时都对外界环境产生高热。工作人员高温操作时易发生中暑,在开启设备舱门卸载物品时,易发生烫伤。

1.3.2 噪声危害噪声主要来源于预真空蒸汽灭菌器、超声震荡机、纯水机、排风扇、干燥柜等,这些设备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据有关劳动保护部门检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噪声强度在90-98 dB之间,超过了对工业区噪声标准55~60 dB,长期反复暴露于噪声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失眠、头晕、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1.3.3 锐器伤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在工作时容易被针刺伤;对器械、穿刺针进行清洗、精洗时受伤的机会较多;在检查刺针是否带钩、弯折、是否畅通时以及测试剪刀的锐利度时,如操作不当,就可能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造成感染。

1.3.4 其他危害制作手套时上粉、翻手套、配对、包装;整理、折叠各种布类辅料时,大量的粉尘和布类纤维在空气中弥散,对呼吸道和眼睛都有不利的影响。紫外线对人的眼睛、皮肤均有强烈刺激,照射时产生的臭氧也对人体不利。

1.4 心理、生理因素心理危害多来自职业压力,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服务于临床,无法直接创收,长期以来待遇不如临床科室;而且工作繁琐、复杂、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因素较多,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易导致心态失衡。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工作中长期处于站立状态,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易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等问题。

2 职业防护措施

2.1 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制定暴露后处置程序(1)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等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相关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制定岗位操作流程、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和体检制度,将职业防护、健康管理纳入日常管理。(2)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如果被污染锐器损伤,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挤出血液,同时用肥皂及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填报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

(1)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可能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因素。护士学校均未开设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工作岗位上强化基础护理各项操作,而忽视、淡化了对职业防护的教育。(2)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多数相比临床护士年龄较大,工作年限长,自我保护的意识薄弱,社会也没有对她们的职业防护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文献报道,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知识认知水平低,在回收清洗工作中穿戴整套防护用品的人较少,发生锐器损伤后做血液检查率仅7.14%,向上级汇报率为2.68%,说明工作人员对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淡漠。(3)组织学习卫生部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并实施的三个强制性的卫生行业标准,严格按标准穿戴,强调标准预防,执行手卫生制度。重点加强检查去污区护士的防护穿戴:圆顶帽、口罩、护目镜或面罩、防水隔离衣、胶鞋等。

篇3

原因2 花红柳绿的时节,不少人安排外出旅行、走亲访友,通过密闭交通工具或空气流通较差的场所以及人群之间密切接触,使传染病传播的机会明显增加。

同时,家庭聚会、外出就餐及野外聚餐又将增加食物中毒的可能性。

家长应对9种传染病的对策

夏季,9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可能比较高,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第1种 流 感

对策1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后要彻底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避免密切接触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发热,伴咳嗽、咽痛、流涕等)。注意旅途休息,不被动吸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对策2 均衡膳食,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小便通畅。一年内未接种过流感疫苗者,可到当地接种点接种流感疫苗。

对策3 出发前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宝宝,建议取消或推迟外出旅行计划,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或参加聚会活动,并根据病情及时就医。

对策4 出行期间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宝宝,要第一时间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员密切接触。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建议团体游客终止旅行或脱离旅游团组,自我隔离休息,症状较重者要及时就医。

第2种 人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

对策1 尽量避免与禽、鸟类有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避免前往那些有活禽的场所;避免接触表面有鸟粪或其他禽鸟体液的物体;避免接触出现高烧和呼吸道症状的病人。

对策2 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不要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厨房卫生,在加工处理禽、蛋类后要彻底洗手。

对策3 不要自行宰杀活禽,要购买经过检疫、加工的禽肉制品。

对策4 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就医时要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出旅游或与禽类接触史。

对策5 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第3种 肠道传染病

对策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进食前、准备食物前及如厕后,要洗手或使用消毒纸巾擦拭手部。

对策2 不吃不卫生、腐败变质和不洁食品,不要食用未烧熟煮透的食品,尽量吃熟食,不吃隔夜食物和生冷食物。

对策3 尽量饮用开水、瓶装水或桶装水,不饮用生水。

对策4 不食用生的、半生海产品及小水产品,如毛蚶、虾、蟹等;不到无证摊点购买食品;不去人口稠密和环境卫生差的地方就餐。

对策5 如果发生发热、恶心、呕吐、持续性腹泻等症状,须及时就医。

第4种 狂 犬 病

对策1 了解目的地狂犬病的流行情况。

对策2 避免被流浪犬(猫)和野生动物咬伤。

对策3 家长要照管好宝宝,教育其不要因好奇而激惹、接触危险动物,如被咬伤或抓伤一定要告诉家长,并及时就医。

对策4 一旦发生被危险动物咬伤、抓伤或黏膜被舔等暴露情况,要及时到当地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寻求处置。根据暴露分级,进行伤口清洗,狂犬病疫苗、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的注射等。

第5种 蚊媒传染病

对策1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并重点作好防止蚊虫叮咬的个体防护,如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

对策2 在旅游期间或旅游后半个月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要尽早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对策3 到黄热病流行地区旅行的游客出发前10天接种黄热病疫苗是重要的预防手段。

第6种 蜱传疾病

对策1 尽可能避免进入有蜱滋生的区域。

对策2 倘若已经进入疫区,尽量穿着覆盖手臂和腿部的浅色衣服,将长裤的裤脚塞进袜子,在皮肤上涂抹二乙甲苯丙酰胺或在袖口、裤管涂上灭司林等驱蜱剂。

对策3 在蜱滋生区域活动期间,每天要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去除身上的蜱,尤其不能忽视对头发、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的检查。

对策4 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对策5 一旦出现该类疾病疑似症状或体征时,应及早就医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第7种 手足口病

对策1 做好自己和宝宝的卫生措施,包括饭前、便后及处理完呕吐物或婴儿的尿片后应彻底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着口鼻,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有亲密接触。

对策2 旅行中尽量少带宝宝去人口密集的场所就餐、购物,注意保持住所的空气流通,每天适度开窗通风。

对策3 一旦儿童出现发热伴皮疹的症状,应立即停止旅游并及时就诊,避免传染给其他游客,并做好隔离和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8种 脊髓灰质炎

对策1 儿童应完成脊灰疫苗的全程免疫。

对策2 做好自己和儿童的卫生措施,包括饭前、便后的有效洗手。

对策3 一旦出现急性迟缓性肢体症状,应立即停止旅游并及时就诊,避免传染给其他游客,并做好隔离和消毒。

第9种 麻 疹

对策1 对未患过麻疹且既往未接种麻疹疫苗的易感者,尽早接种麻疹疫苗。

篇4

随着口腔颌面外科医疗与护理技术的飞速发展,颌面外科所涉及的疾病种类更加复杂,涉及的手术区域更加广泛,致使手术难度增加及手术时间延长,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亦相应增加,给颌面外科的术后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从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152例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男87例,女65例,年龄2~71岁,病种包括:舌部包块、颌面部裂伤、腮腺肿瘤、颌骨骨折、颌下包块、面部包块、舌下腺包块等。因4例患者因移植皮瓣失败,致手术成功率为974%,通过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认真落实具体的护理措施,预防感染,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对颌面外科术后患者有效的护理探讨总结如下。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的通畅是维持人体正常气体交换的基本条件,对于口腔颌面外科的术后病人更为重要。保证呼吸道通畅,可避免窒息发生,是诊疗、护理工作中的关键[1]。根据多年来对颌面外科术后观察分析总结,引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分泌物及全麻插管导致的喉头水肿、喉痉挛:在患者全麻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分泌物流出,防止呕吐物误吸,气管插管的病人拔管后如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并出现三凹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紧急气管切开准备,及时配合抢救。

分泌物阻塞导致的呼吸道梗阻:及时应用吸引器等器械,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及呼吸道内异物,同时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舌后坠引起的窒息:舌后坠或下颌骨后移者,可调整病人的,可托下颌或放咽导管通气,必要时,可将舌牵拉出来,固定于口外。

呼吸类型及呼吸频率的改变引发的呼吸困难:临床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类型及呼吸频率的改变,对不同类型的呼吸困难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术后疼痛剧烈的病人,在给予镇痛药时,避免使用吗啡类镇痛药,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颌面部伤口的观察护理

伤口的护理在颌面外科护理中很重要,创伤病人早期清创、减压,有利于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一般伤后2小时以内是清创的最佳时期。随着显微外科的广泛应用,移植组织皮瓣的术后观察在护理中就显得更为重要,术后伤口的观察与护理是保证伤口愈合效果的关键。

对移植皮瓣的观察:通过观察皮瓣的颜色、质地、温度及毛细血管的充盈程度,能够客观的反映皮瓣是否有良好的血液供应,移植皮瓣能否成活。如果皮瓣的温度低于正常皮肤温度,应对皮瓣加以保温处理,可在表面覆盖棉垫,亦可用白炽灯照射加温[2]。

对伤口出血情况的观察:病人全麻未醒时,如出现有规律的吞咽动作,应注意口内伤口是否有渗血,面部伤口外敷料是否有渗出。对未清醒的病人要及时吸净口内的分泌物,同时仔细观察口内伤口的缝合情况,如有伤口渗血迹象时,应在病人床边准备无菌敷料及无菌手套,以备止血时用。

对伤口感染情况的观察:颌面部的伤口多为暴露伤口,易受细菌的污染,因此,在临床护理时,要密切观察伤口的变化,对症护理。对暴露伤口应定时清洗擦拭,保持清洁、干燥;对包扎伤口,术后如出现持续性疼痛,张口受限,颌周肿胀或敷料有渗出、异味等情况,应及时打开检查处置。经临床观察,用高渗盐水持续湿敷感染创面,有良好的效果,可促进伤口愈合。

对负压引流的观察:对于手术创面较大者,为了消灭死腔,多采用负压引流以减轻局部肿胀,或局部加压,有利于伤口愈合,防止积液和感染。应详细记录、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及性质的变化,以利于掌握伤口的出血及渗出物的性质,对症治疗。要密切注意引流管的通畅,持续保持负压状态。

口腔护理

由于颌面部解剖生理特点及术后状况,颌面部手术后,口腔机械性自洁作用受到限制,加上口内分泌物、食物残渣的滞留以及组织缺损等诸多因素,致使口腔不洁加重,容易造成口内伤口感染。因此,口腔护理在颌面外科术后护理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口腔护理一般采用漱口的方法,不能自理的病人则需要协助处理,可用棉签进行清洗或口腔冲洗。为了避免口腔护理的盲目性,提高口腔护理的疗效,可采用PH试纸测定唾液酸碱值,然后针对具体情况选用酸碱合适的漱口水。

饮食护理

颌面外科术后的病人,常因口内有损伤、疼痛或手术后口内、外有伤口,以及其它各种病症而引起张口受限,咀嚼功能失调或消失等原因,以至不能正常进食,致使营养摄入不足并直接影响伤口的愈合,因此,在全身支持疗法的同时,饮食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患者的身体需要,促进伤口愈合,我们的饮食护理原则是:饮食标准为细、软、精并且可口,营养价值高,保证供给足够热量。针对不同状态的病人,遵医嘱采用不同形式的进食种类和方法。

心理护理

近年来,护理领域改变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转化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对专科疾病护理及患者的整个机体,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护理,研究术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术后的心理适应能力。颌面部由于其解剖关系,手术涉及的部位和器官,常导致术后遗留瘢痕、畸形和功能障碍,使容貌、语言功能等均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致使绝大多数病人术后产生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术后伤口的愈合,针对这些患者迫切想改变面部畸形状况的心理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心理护理。

主动介绍病室环境,减轻病人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病人感到自己与正常人是平等的。

积极鼓励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安排其访问已康复的同类病人。

病人因容貌的缺陷而自卑,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自我修饰,增强自信心。护士应和家属一起从生理和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

耐心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使病人了解各种诊疗手段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鼓励病人提出内心所忧虑的事情,并耐心解释。

保持环境的整洁、宁静、舒适,避免不良刺激,避免与其他焦虑病人同往。

教会病人放松术,如深呼吸、看书、听音乐等。

保护病人的隐私和自尊。

篇5

1.1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因其收治的对象为各类传染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使得医院内感染隐患多,外源性感染甚至医院交叉感染的危险高于其他综合性医院。特别是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其早期传播途径的不确定性,使得传染病医院院内交叉感染,甚至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存在高风险。

1.2当下单一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的病种仍以结核及肝炎为两大主体,此两大类疾病为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治疗复杂等特点。特别是结核病,由于国家预防接种政策,现阶段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合并基础病者居多,因此医院内内源性感染高发。

2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难点或问题

2.1 医院向大多数基层传染病医院一样,医院规模有限为老医院,医院受硬件及区域规划的限制,使得医院布局及流程存在缺陷,对医院感控不利,外源性感染风险增加。

2.2临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度不够,感控意识相对薄弱,感控措施落实有不到位现象。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防控、职业安全防护及手卫生依从性为主要薄弱点,使得医院内感染风险增高。

2.3现代医院的发展,患者权利意识的膨胀,使得医院在患者管理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管理、患者家属的探视、医院预诊、分诊管理等细节、环节管理如不到位,可大大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2.4医院感控专职人员数量、人员资质及感控理念的更新亦是影响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方面。目前医院专职人员以护理人员转型为主,缺乏医疗、微生物、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对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引领作用薄弱,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几乎空白。

3传染病医院管理控制的对策

3.1以人为重点,抓住"三种人",全面落实感控措施

3.1.1以感控专职人员为关键,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着重提升专职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更新感控理念,包括专职人员自身的努力及医院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医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专职人员从日常监测、查阅病历等日常事物中解离出来,落到临床,特别是感控重点、高风险科室,通过专职人员盯人、盯事、盯现象、盯流程,发现问题,加强指导、督查、落实整改,使感控措施能实实在在落实。

3.1.2以医务人员人员为主体,着重提升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以等级医院评审为契机,通过院控知识培训、技能竞赛、学习研讨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自防自控意识及能力,使感控措施能实实在在贯彻。

3.1.3以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及家属为重点,着重加强患者的收治及管理,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规范探视制度,落实安全防护,在传染源源头上把控好,使医院感染能实实在在控制。

3.2以规范为标准,抓住"二个重点",建筑防控盾牌

3.2.1在医院现有的条件下,以各项法律、规范为标准,抓住原则,结合医院实际进一步合理布局,优化流程,完善制度,标识清晰,全面落实。

3.2.2抓住重点科室,对目前医院的院感重点部门,两个ICU;消毒供应中心;介入导管室;内镜室等感控重点科室进行危险因数评估,提出防控措施,专职人员重点指导,落实感控措施,以确保医疗安全。

3.2.3抓住重点环节管理,针对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标准预防为基础的隔离措施落实;医疗器械及环境卫生学消毒;医疗垃圾管理;医疗污水处置;患者医院预诊、分诊管理;外出检查流程等重点及易忽略的环节,加强管理及督查,确保环节管理到位,杜绝医院感染隐患。同时亦不能忽略,保洁员队伍的培训和工作督查。

3.3以过程为管理方式,抓住"四个薄弱点",提升感控内涵

3.3.1对重点患者,特别是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高风险的患者,专职人员实施从入院至出院的全过程目标性监测,包括合理用药;操作规范;标本采集;感染风险评估;置管前、中、后的评估、护理、感控措施的落实等全方面监管,做到事前评估、指导,事中督查,事后整改,注重主动干预,把感染控制变为感染预防,使医院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

3.3.2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通过宣传手卫生知识;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督查手卫生落实率;监管手卫生用品使用情况等举措,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及依从性,减少手传播的医院感染。

3.3.3多重耐药菌防控是医院感控难点,特别是两个ICU中,今年来多重耐药菌感染逐年增加,在进行多部门联防联控的基础上,需加强患者的管理,增加患者周围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频次,全面落实手卫生等防控措施,同时对多重耐药菌定值患者的管理及防控措施落实亦不能忽略。

3.3.4传染病医院职业暴露风险高,特别是针刺伤的发生率领人担忧,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2]。在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同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落实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按要求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尽可能使用安全性医疗器械,发生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置,院感科加强随访,以杜绝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