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3 11:0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

篇1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km2,耕地面积8.6万/hm2,辖10个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6万人。全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硬伤”和“明显短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9%。近年来,民乐县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产增收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稳定粮食生产空间,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治抛荒、深挖潜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乐县把过去在水务、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单位实施的项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资金集中整合到民乐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彻底结束了过去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建设资金“撒胡椒面”的状况,将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从示范点建设到全县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富民之路,不断补齐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民乐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1万hm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1.91万t。

1主要做法

1.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项目建设“双管”法人制

为加强对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民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主管”法人,全面负责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和工作协调;同时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群众筹资筹劳、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等工作的实施,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项目村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组,作为“片管”法人,严格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引导各项目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由点到面、集中连片的良好局面。进而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1.2加强资金整合,多元融资重保障

民乐县耕地南北落差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位面积投入资金较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补助,项目缺口资金比较大。为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民乐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争取地方专项债券、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等方式,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点,高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形成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田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1.3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全面完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布局、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在规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要素,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础条件。

1.4推行企业委托代建,集约经营提效益

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推行企业委托代建,引导有能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采取以土地流转费抵顶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确保项目投资足额到位,助推项目建设按期顺利进行。同时,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农业耕作机械化实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以“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为主要内容的“一户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块,一块一产业”的基地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机耕费由原来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

1.5突出建设管护并重,健全机制促长效

坚持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制定了《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项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标准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收取管护资金,由村委会统一支配,用于高标准农田设施后续管护与维修。强化管护责任,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有机衔接、有效统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制度,形成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良性运行。

1.6深化“三变”改革拓展,利益联结助农富

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的带动作用,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的各种固定设施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变成股金管理,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入股分红的收益。同时,将新增耕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使后续管护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戈壁农业为引领、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

2建设成效

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别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水条件,减轻了田间灌水、施肥的劳动量,大量节省了田间劳动力,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劳务输出创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2.1保障了粮食安全

通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民乐县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产能提高了10%~20%;马铃薯(大西洋)平均产量由原来的37.5t/hm2提高到现在的52.5t/hm2,产能平均提高了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2促进了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2021年民乐县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3.773万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业一基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467万hm2、高原夏菜0.667万hm2,为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出效益明显增高、财政税收贡献突出,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双赢”目标。

2.3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项目区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3000~4500元/hm2增长到现在的7500~9000元/hm2,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土地规模流转将青壮年劳力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得发展,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规模种植、集约管理、订单销售,促使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推动全县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广泛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改善了土壤性状,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戈壁农业和生态绿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使民乐的山更美、水更清,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篇2

宣州区201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建设项目区位于养贤乡,涉及张埂村、仁义村共计2个行政村,项目区国土面积23.12km2,人口约1.48万人,耕地面积0.14万hm2,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整治塘坝,建设小型引水闸和小型排灌泵站,衬砌及硬化渠道,配套农、支渠放水口、生产桥和过路涵,建设高效节水工程,排涝沟清淤整治,整修田间生产路等。

2项目建设成效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得全区农村水利建设全面提速。该项目计划投资2527万元,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养贤乡的仁义村和张埂村实施。

2.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利基础设

施向乡村延地头伸,夯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水利基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正承载着“美丽乡村”的更多期待与梦想。项目建成后将整治塘坝9座,新建及拆除重建小型引水闸10座,新建及拆除重建小型排灌泵站10座;渠道衬砌及硬化总长24.16km;农渠放水口330座,支渠放水涵70座,生产桥12座,过路涵18座;高效节水工程33.33hm2;排涝沟清淤整治23.84km;整修田间生产路8.16km;将水利设施配套到田间地头,呈现出渠成网、沟涵通、水满塘、灌排畅的新模式。

2.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工程建成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生产条件得以改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大大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14年底,项目区已发展烟草种植面积200.00hm2,产量375t/a;项目区有鱼塘近466.67hm2,通过小农水项目进行水塘扩挖和清淤,鱼塘养殖效益大幅度提高。此外,还引进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改变了当地群众种植单一作物的格局,现在通过小农水项目区的建设,种植的作物品种越来越多样化,重点推进以蔬菜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了农业农村增收的步伐,真正实现了“以水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

2.3增强抗灾减灾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该项目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因部分水源及配套工程建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起点标准不高,许多配套建筑物没有完善。该项目实施后,将改善灌溉面积0.13万hm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1万hm2。项目区内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排涝达到10a一遇的标准;桥涵闸等建筑物基本配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由0.75kg/m3提高到1.20kg/m3;农产品产量增加10%以上,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项目建设效益、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并通过整合涉农资金,使项目区的山、水、田、林与路得到统一规划,实现了田园化建设,整个工程成了自然环境的装饰物,美化了自然景观。

3主要工作措施和做法

3.1加强领导,强化工作配合

宣州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政府办、水务、财政等部门及项目实施乡镇等部门参与的“宣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工程组和质监组,确定专人,深入工地现场开展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工作过程中密切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2规范管理,努力提高项目质量

在小农水项目实施中广泛推行“项目法人制”等六制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阳光操作;从材料采购、施工安装、监督检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严格把关,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力争打造精品工程,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3.3整合资金、整体推进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相继整合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烟田水利配套项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美好农村建设项目等一批涉农资金项目,开展“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展集中连片治理,以利于形成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产生规模效益。

3.4完善制度,加强建后管理

一是在项目区所在村设立了水利村主任,聘任了村级水管员,明确了工作职责与工资报酬;二是制定工程管理、水费征收等规章制度,明确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三是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农民水管员的工资与绩效挂钩,其绩效工资、续聘等与工作业绩直接关联。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了水利管理机制。

4今后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4.1注重舆论宣传

要通过图片、文字、电视等多途径对小农水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宣传报道,使全社会都知道小农水工程是一项惠及农民、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和管理。

4.2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为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1)提前谋划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项目的设计、选点及招标工作;2)小农水项目要求不影响农户耕种和汛期防汛,尽可能避开耕种季节和汛期施工,特别是渠道和渠道配套建筑物工程,要求在农闲期完成;3)由于项目分散,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少,现有技术人员难以满足小农水项目建设的需求,需要充分发挥乡镇水利站、村级水管员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监管作用。

篇3

2. 加大农业技术集成推广 通过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组织举办培训班35次,培训人数15万人次,发放明白纸、技术资料18万份。

3.大力推进农作物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筹措资金40万元,采取群众拿一半,政府补一半的原则,推动小麦吸浆虫和小麦全蚀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82万元,对全县50958.8万平方米小麦实施“一喷三防”关键技术给予补助。

4.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完成了2个小麦、玉米展示田的示范试验,完成了500个取土样品工作,通过技术宣传和培训,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整乡推进1个乡,整村推进177个村,信息上墙472个村,触摸屏7个。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了56695万平方米,应用配方肥面积达到了12006万平方米。

5. 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 在全县20个乡镇继续实施了玉米、棉花、水稻和小麦良种补贴,累计补贴农户42.9万户,补贴面积90598.61万平方米,补贴金额1386.89万元。实施种地补贴50498.57万平方米,补贴农户21.5万户。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交通不畅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5.3%的农户有灌溉条件,80.2%无沟渠等基础设施,52.2%排水不畅。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农民又无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路况较差,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推广,农田灌溉只能漫灌,田间灌溉率低、灌溉成本高。

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 大部分农户还是独自经营,小麦生产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农民惜地意识强烈,不愿交给别人经营,土地流转速度较慢,限制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3.管理粗放 在调查农户中69.3%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相对较差,年龄偏大;加之土地零散,使农业生产采取粗放种植,农业种植表现为常规的小麦玉米,一年两季,耕作不精细,科技含量低下,生产后劲不足。

三、对策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项目申请,争取项目支持。县、乡、村、农户四级联动,多方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抗旱排涝工程建设,促进沟、渠、涵、闸配套,逐步完善基本农田的防洪排涝和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力争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

篇4

2改良农田水质。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这也是农民时刻关注的问题,因此坚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改良农田水质,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节约了农田用水,减少了农田灌溉用水损失。在大涝之年农田通水不缺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将多余的水积攒起来,以便以后庄稼需要水时可以随时放水灌溉。另外,蔬菜、瓜果、苗木、花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的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这都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起到了节约农田用水的目的。

篇5

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篇6

一、项目实施中的主要做法

(一)准确选择项目,严把立项设计关。我办在项目区的选择上一看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不好,农业增产的潜力大不大;二看乡镇领导班子有没有开发积极性;三看群众有没有积极性;四看项目区内是否有龙头企业带动。项目区确定后,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以水利工程配套为重点,以道路和林网为框架,水田林路统筹安排,实行综合治理,严格按照自治区、市投资定额等规定的要求,多方征求意见,编制出领导和群众都满意的设计方案,保证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遵守财务制度,严控资金使用。在资金管理上,一是严格按照《鄂尔多斯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旗区级报账实施细则》执行,实行“专户、专账、专人”三专管理,推行了县级报账制,严格履行报账程序,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二是邀请会计事务所和审计部门对年度项目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审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断完善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项目库管理。一是重视入库项目的选择,我办高度重视项目库建设。土地治理项目库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选择镇乡和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领导班子有力的地方入库,同时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需求,优先考虑种植龙头企业和大户入库,给予重点扶持,项目按每年2万亩的规模,已确定三年的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在入库时注重选择相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能带动周边农业及相关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就业的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合作社,已入库的项目财政补助项目22个,贷款贴息项目12个,都是我旗近年优先发展的产业化项目。二是项目库的管理上,切实加强对项目库的动态管理,确保储备库的不断充实更新,对已实施、已建成的项目要及时注销,入库项目在三年内仍不具备立项条件,则从项目库内清除,对入库的项目要定期清查,对已不满足当时申报条件的项目要及时清理或变更,每年上报的项目需要从项目库中择优确定。

(四)加大信息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我们在每年年初制定了本年度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下达了具体的宣传调研内容,制定了目标任务和奖罚措施,为鼓励大家积极投稿,对在重点新闻媒件采用且稿件内容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有关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通过深入实地,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出《杭锦旗现代农业的思考与建议》《注重各个环节确保土地治理工程质量》《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努力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文章在各级刊物发表。

二、项目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6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3万亩,年节约水1122.94万立方米。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基本农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开挖疏浚渠道108.88公里,衬砌渠道113.24公里,建渠系建筑物617座,修筑机耕路248.77公里,通过项目建设,农业灌溉条件明显改善,通过渠系完整配套,使项目区农田灌溉时间缩短,灌溉所用人工也明显减少,农作物的有效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改善了道路交通条件,提高了农田机械作业程度,方便了农业生产。

篇7

一、目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管理机构观念比较落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业务水平普遍偏低。负责设计工作的大多来自基层,整体设计水平不够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以及实践经验。一般情况建造时多数只重视功能的需要而建,对于艺术及美观没有考虑也不重视,多数水利工程粗老笨重。工程建成之后,只知道使用,对于维护管理没有重视,从而造成水利工程由小的问题,发展到大问题,同时出现损坏老化失修的问题,最后搁置无人问津。

2.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落后。很多基础水利工程根本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更没用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监控措施,一般小工程都是停留在目测上,仅凭直观下结论,也不使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配,更缺乏监管人员,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农村宏观发展环境发生的变化。目前农村建设的投资环境以及政策环境都在不断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农村水利建设由政府开始向村民自主转换,从出工开始向出资代劳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开始向指导性意见转变,最后形成政府组织号召转变为一事一议。

4.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粮食产量是农村产业主要重视追求的目标,在农村一般水利设施工程都是为了粮食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配套安排。随着种植业调整,农产品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粮食转变为,瓜果、花卉、苗木种植,对抗旱灌溉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大大的提高。造成农村的配套水利设施出现了与水利发展不相适应。

5.对于水质的要求不够重视。社会的发展导致水污染的比较严重,由于水质不达标,直接对人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当前因水质得不到保证所引发的矛盾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影响水资源费以及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二、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意见与对策

1.正确解读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可以分为,一种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的项目,一般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另一种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并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通常是指水面养殖、供水、农田灌溉工程、水利综合经营等。农田灌溉工程是粮食增产的工程建设,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主动去建设去经营。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不等不靠、迅速发展、抓住机遇、勇于开阔创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地水利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发展,提高经济,有助于农村发展的标准,大力加快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

3.强化认识,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加强教育群众,清楚认识到管理好水利工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宣传,提高群众对水利工程的管理认识,要积极探索有效措施,管理好水利工程建设。

4.加大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培。对于乡镇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合理安排培训,能够适应岗位需要以及生产要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的素质,在基层使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与增值。

5.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建立质量的激励机制,因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不断加强对水利职工质量意识与质量管理的培训,鼓励群众对质量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6.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力度。目前水污染给环境带来恶化,水质破坏比较严重,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重视农村水环境的治理,保护好农村水资源,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的条件,所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尤为重要。

7.改进监控,提高检查。购置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对于工程需要的材料,施工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合理抽查,同时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

8.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提高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努力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有效发展,喷、滴灌工程的发展。

篇8

一是调动了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安徽省在重点县项目申报立项过程中,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竞争择优遴选重点县,部分重点县也通过公开竞选、竞争择优方式选定项目区,使各县乡村都能够公开公平地参与项目竞争,充分调动了县乡各级政府和村组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步统计,2009年以来通过重点县项目实施共实现新增灌溉面积83.21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47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94万亩,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普遍提高到80%以上,除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9326万公斤,受益人口391万人。

三是提升了农业节水能力。据统计重点县项目实施共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6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61万亩,实现新增节水能力16800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减少了跑冒滴漏现象,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直接降低了供水成本,减轻了农民用水水费负担。

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标准的提高,为项目区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节水作物、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预计项目实施可新增经济作物产值2亿多元,项目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约350元。

五是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工程建成后,随着防洪排涝、灌溉节水效益的发挥,项目区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工程设施得到了配套完善,通过对灌溉渠道的硬化处理和排水沟道的清淤疏浚,减少了水土流失,净化了水质,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水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做法和体会

安徽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体经历了民办公助―重点县专项工程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省里及时跟踪指导,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省财政厅、水利厅建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项目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责任,两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重点县高度重视小农水项目建设,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总体上讲,各地积极性高、工作力度大,政策落实到位,进展较为顺利,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和制度。按照集中财力、整体推进的原则,全省项目建设主要以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为主,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适度新建小微型水源工程。各地项目建设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水源、骨干沟渠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同步推进,发挥了工程的整体效益。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保障。领导重视、部门协调、群众参与、齐抓共管是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力保障。为抓好项目建设,各重点县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计划组织和协调督查。各项目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项目村组落实自筹资金、筹措劳务、协调施工环境。各重点县通过层层签订工程建设责任状,实行分级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切实抓好项目实施。县财政和水利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县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引导和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为“我要干”。

二,确立基本原则是前提。根据项目建设要求,确立并严格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一是重点县遴选总体原则:即坚持突出重点、粮食优先,集中财力、整体推进,因地制宜、示范引导的原则遴选重点县。二是项目申报基本原则:省里每年印发项目立项申报指南,明确项目申报的总体原则、申报审批程序、建设范围与内容、资金补助标准及使用范围、资金整合要求等,指导各地规范申报项目。三是重点县竞争立项原则:建立竞争立项机制,省里每年组织专家对项目申报县进行综合评审,公开公平竞争择优遴选项目县。四是公告公示原则:对拟定的重点县名单,省里每年在有关网站及媒体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三,加强资金投入和管理是基础。2009―2012年,各级财政共投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30.55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投入26.97亿元,县级财政投入3.58亿元,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特别是2010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变、部门配合、各记其功”的原则,各重点县以规划为依据,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每年整合小农水重点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此同时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要求重点县在工程建设前后,对项目工程受益范围、工程总投资、建设内容、建设时间、建设目标、管护责任人等要在项目区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严格按照工程定额、工程进度审核拨付资金,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四,强化工程建设和管理是根本。重点县工程建设,严格参照基本建设程序,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四制管理。严格把好三关:一是项目公示关。项目实施前,将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投资、效益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二是施工单位选择关。要求各重点县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择优遴选工程施工企业,并严禁工程违法分包、转包。三是大宗材料设备采购关。要求各地对工程大宗材料设备,实行政府集中采购,或是在施工合同中明确大宗材料设备的品牌范围,切实把好材料入口关。此外省里每年对重点县工程建设质量及进度进行督查。各重点县也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工程质量监控,切实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

篇9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3.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

4.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5.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

6.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8.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9.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进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创设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

篇10

将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农田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山东以约占全国1%的水资源灌溉了约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养育了约占全国7%的人口,完成了约占全国25%的农产品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8%的农业增加值,支撑了约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但是,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年用水总量中68%为农业用水,用水比重严重“偏农”。

目前,山东省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00多万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保证了一般年份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全省总灌溉面积达到83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8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为5470万亩,为连续十年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说,虽然山东农田水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来看,农田水利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要求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相比,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粮食安全、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硬伤,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机制不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程度差。因长期投入不足,加之原有工程建设标准低,全省灌排设施不配套问题突出,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在70%以上,田间工程配套率为55%,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标率更低,仅有40%左右。二是规划和建设标准不统一,制约农田水利规模发展。目前,相关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规划因其编制部门、依据、原则、重点、内容、区域、时限要求不一致,不仅造成工程质量标准差异,也极易造成重复建设,影响投资效益发挥。三是管护措施不到位,工程难以实现长效运行。因产权不清、使用和维护主体不明,加之后续缺乏维修养护资金,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四是立法不系统不全面,农田水利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农田水利工作涉及政府、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因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存在政府主导责任不清、多头管理协调难度大、群众参与度低等诸多问题。

《办法》作为一部规范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政府规章,从法律层面确定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形成农田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将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办法》在内容上有六大创新

《办法》围绕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环境生态化的目标要求,对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管护、使用、监督管理等各项内容进行了规范,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提供了法律依据。《办法》主要在六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农田水利实行统一规划布局;二是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三是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四是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和资金渠道;五是明确农田灌溉用水的管理;六是强化农田水利工作的监督管理。

创新一:农田水利实行统一规划布局,将编制农田水利规划放在首位

为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切实提高资金效益,《办法》将编制农田水利规划放在首位,要求以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办法》对农田水利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效力作了明确规定,规定了规划的编制主体和基本要求,明确了规划的基本内容,规定了规划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组织、协调职责。

《办法》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粮食高产创建等农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以水源为依托,以灌区为基本单元,统一编制农田水利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向社会公布。编制农田水利规划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听取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村民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农田水利规划应当包括水源保障、工程布局、工程建设、节水措施应用、管理能力建设以及生态保障措施等内容;经批准的农田水利规划是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依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规划,不得违反规划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规划进行修改的,应当按照规划编制审批程序报经批准;新建、改建、扩建农田水利及其他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农田水利规划,并在办理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手续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水资源论证。

创新二: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

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针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办法》提出了政府主导、主体多元的投入机制,提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办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稳定增长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逐步增加农田水利专项财政资金,并从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应当优先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投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应当给予适当补贴,符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条件的应当优先纳入奖补范围。

创新三: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对建设标准和竣工验收等进行了统一规定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办法》强化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对建设标准和竣工验收以及质量保修等作了统一规定。

《办法》指出:属于基本建设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其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其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按照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国家规定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所需材料和设备应当经过节水产品质量认证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认证,未经认证的,不得参与工程招投标;农田水利及其他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农田水利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在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内发生的质量问题,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创新四: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和资金渠道

水利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山东省高度重视工程运行管护问题,积极探索农田水利管理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来源渠道。

《办法》指出: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维修、养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投资者确定管理主体和管护方式。鼓励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工程管理、维修、养护;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维修养护费用由本级财政承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维修养护费用由受益者承担,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级人民政府可以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日常维护管理费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与维修养护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

为避免农田水利设施受到人为破坏,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办法》也作了规定。相应的一系列规定,将大大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水平,保障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办法》指出: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从事取土、采石、挖砂、排污、倾倒垃圾、弃渣以及在渠道内设置阻水建筑物等影响工程运行、危及工程安全等活动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未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强化其水利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的公益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田水利工作的考核,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奖惩机制。

创新五:明确农田灌溉用水的管理,规定农田灌溉用水实行计划用水、有偿用水、鼓励节约用水

《办法》指出:农田灌溉实行计划用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量,制订灌区水量分配计划。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或者乡镇水利服务机构负责制订相应的用水计划,并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有偿使用,计量收费,逐步实行终端水价制度和计量水价制度。具体价格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农田灌溉实行节约用水、定额管理,逐步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使用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节水效益明显的,应当给予奖励;农民购买的节水设备与产品,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农机购置补贴。

创新六:强化农田水利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法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办法》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执法巡查制度和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农田水利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正常运行。

农田水利工程应当依法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国有灌区的灌排干、支渠以及闸坝、水电站、排灌站等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按照《山东省灌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其他农田水利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相关标准组织划定保护范围。

篇11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5-115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16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QIU Li-juana,LIN Ai-wena,b,LI Hai-jianga,PENG Peia,ZOU Linga

(Wuhan University, a.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Nanzhang county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as case, selecting factors from four aspects of natural quality, producing condition, location and ecology,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zoning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was established by AHP method, then an analysis of limited factors was conducted to define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in Nanzhang county indicated a certain spatial pattern. To be specific, conditions in the eastern area, southern area and the northwest area were the best, worse and the worst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42 800.48 hm2 of primary farmland were zoned into the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Further, for the zoned construction area was deeply restricted by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y,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ec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valuation model can quantify influencing factors effectively, especially its try of bringing in landscape indexes in describ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farmland protection area radio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to quantify it, 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AHP; northwest of Hubei; Nanzhang county

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内热点,耕地资源在庞大的人口下显得十分稀缺,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使耕地资源大量流向非农利用,耕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国家粮食安全[1]。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确保人类粮食总体需求的根本途径只有两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与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粮食的产量[2]。就当前发展形势而言,提升耕地产能无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国家已从战略层面明确大力推进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整治。2010-2014年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兼顾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管理的内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基本农田承担越来越大的生态涵养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3]。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潜力评价[4-6]、空间划定[7-10]、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11-14]等方面。在空间划定研究的指标体系构建中,耕地质量与基础设施完备度的量化指标相对完善,但生态方面相对欠缺,一些学者对此进行积极地尝试,通过判断区域是否为重点生态保护区对生态影响进行量化[7],通过对研究区土地进行生态安全分级后对其内的基本农田赋值生态安全修正系数[8],引入田块集聚度对生态景观进行量化[9],用农田防护林相关指标来刻画农田的生态良好程度[10]。但这些研究所选量化指标相对单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研究尝试引入景观指数结合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及环境污染强度来定量刻画耕地的生态良好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方法。鄂西北地区地形条件复杂,以南漳县为例,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研究,为鄂西北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南漳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位于111°26′-112°09′E、31°13′-32°01′N,地处江汉平原北缘,南阳盆地南缘,荆山山脉东麓。地形复杂,西高东低,大致可分为中山地带、低山丘陵地带、平原岗畈地带三级阶梯。研究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日照充足,年均温10~16 ℃,境内水资源丰富,自北向南分布有潍水、蛮河、漳河、沮河四大河流,自西向东穿越县境,泉眼众多,有水库130余座,为灌田提供了重要保障。全县耕地总面积85 211.68 hm2,基本农田面积58 547.11 hm2。

1.2 数据来源

空间数据主要从南漳县1∶1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2011年)、南漳县1∶1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 2020年)、南漳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更新成果中提取,统计数据从南漳县统计年鉴(2012年)和实地调研得到。

2 研究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4个方面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基于已有数据利用ArcGIS 10、Fragstats 4.2软件获取指标值,并对其进行标准化,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各基本农田片块的综合得分,根据评价结果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

2.1 评价单元的确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在规划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15]。在以往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中常以基本农田图斑或耕地图斑作为评价单元[8-10],这可能会导致相互连接(有公共边)的地块中只有部分被选中,这样在最后的划定结果中连片性无形中就被削弱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强调规模生产,十分注重地块的连片性,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同时考虑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属土地整治范畴,土地整治是以行政村为具体实施单位,而基本农田片块是以村或自然地块为单位的耕地保护区域,即以村为单位对基本农田图斑进行融合后形成的区域,因此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确定为评价单元。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内涵、相关标准[15,16],结合专家意见,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4个方面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质量条件主要体现在耕地肥力、规模、坡度等因素对工程建设难度的影响;生产条件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备度对建设工程量影响;区位条件体现在距道路、城镇、村庄的远近对农资投入效率、农产品商品化便捷度及耕作便利度的影响;生态条件的限制主要指农田防护、环境污染及农田景观对农田生态建设的影响。另因评价对象是基本农田,规划时已避开城镇规划区、有条件建设区、重点项目建设区等,故指标体系中不考虑此类政策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特尔菲法确定指标因子的权重。同时为消除指标量纲影响,参照相关研究[8,17,18],采用分级给分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由此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表1)。

2.3 评价指标值的获取

自然质量等、连片性等空间指标是在ArcGIS 10的支持下,基于基本农田数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数据,通过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功能获取的。农机化水平及环境污染强度由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得到,并通过属性挂接的方式赋值给基本农田片块。指标的具体参数设置:①将相隔20 m以内的基本农田视为连片。②环境污染强度主要是指耕地中残留的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的污染,三者残留率分别取64%、65%、42%[19,20]。③景观脆弱度采用的是脆弱度模型V=α×AWMSI+β×F+γ×D,其中α、β、γ分别取值0.59、0.28、0.13,AWMSI、F、D分别为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分维数、分离度[21],通过Fragstats 4.2软件求得。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

对南漳县6 152块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进行评价,并用自然断点法对各片块的综合得分进行分级:Ⅰ级(高度适宜)、Ⅱ级(中度适宜)、Ⅲ级(低度适宜)、Ⅳ级(不适宜),结果见图1。

Ⅰ级区面积28 724.51 hm2,所占比例为49.06%,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岗畈地区。该区地势平坦,土壤熟化度高,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一般在2.0%~3.0%之间,最高可达3.9%,连片规模均在150 hm2以上,形状规整,聚集度高,非常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该地区同时也是南漳县经济发展的腹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石门、三道河、云台山三大水库加上密布的沟渠为该区的农田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发达的交通路网及集镇为物资投放及农产品交易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Ⅱ级区面积14 075.97 hm2,所占比例为24.04%,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区及东部平原区的边缘地带。交通及集镇的发达程度虽不及平原区,但从该区穿流而过的沮河、漳河两岸分布有较大规模的冲击平原,土壤肥沃,质量等别高。农机化水平达到该县的中等水平,防护林分布较多,斑块形状较规整,农田生态条件较好。

Ⅲ级区基本农田面积10 679.19 hm2,所占比例为18.24%,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这些地区土壤质地较差,肥力低,有的基本农田片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高者亦可达上百公顷,但复杂度高,外形多呈枝丫状,景观脆弱度大,易敏感,生态条件较差。

Ⅳ级区面积为5 067.44 hm2,所占比例仅为8.66%,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及乡镇交界带上。受地形因素影响,该地区的土类多为砂石、砾石,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破碎度高,坡度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生态安全度低。加上地处偏远,农路基础设施条件差,基本无灌溉水利设施。

根据以上分析,Ⅰ级区已基本具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条件,Ⅱ级区需稍加改造可建设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Ⅲ、Ⅳ级条件较差,不太适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因此将Ⅰ、Ⅱ级区划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共2458个基本农田片块,面积合计42 800.48 hm2,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73.1%。

3.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向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针对相应的限制性因素制定正确的方向,对限制因素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加以削弱和消除,打破低效均衡利用状态,充分挖掘基本农田生产潜力。针对划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分别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条件4个方面考察其限制区分布,根据各评价因素得分,划分为三个级别:优(≥80分)、一般(60~80分)、差(

自然质量条件限制区面积16 459.94 hm2,占划定建设区域总面积的39.48%,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该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2%以下,坡度多为Ⅱ级,连片性一般。该区可通过实施培肥地力工程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对于坡度较大的可实行坡改梯,增加农田的保水保肥能力,西部山区应注意辅以生态护坡工程,控制水土流失。

生产条件限制区面积共33 607.12 hm2,所占比例达78.66%,除东部经济发达区外,其余地区的生产条件均不理想。应加强水利及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灌溉用水,提高田间道路通达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田的生产潜力得以发挥。

区位条件限制区面积共10 064.02 hm2,所占比例为24.31%,主要分布在乡镇边缘且距公路较远的地区,尤其是九集北部和巡检西部。可通过完善公路网,消除交通死角,提高农业物资投放效率及农产品商品化率。

生态条件限制区面积共39 076.12 hm2,所占比例高达90.19%,县内均有分布。由于南漳多山地、低岗,耕地的空间形态多呈枝丫状,形态复杂,分离度高,脆弱度大,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小,多数地区基本无农田防护工程。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农膜容易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作物生长受到抑制,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应大力推广精准施肥施药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田环境污染负荷,实施土地平整和景观提升工程,优化农田的景观格局。

4 小结与讨论

以基本农田为评价对象,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条件4个方面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空间布局,并进一步地对划定区域进行限制因素分析,明确其建设方向。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评价模型将南漳县基本农田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面积分别为28 724.5 1、14 075.97、10 679.19、5067.44 hm2,且呈现出东部平原岗畈区较优、南部丘陵地区次之、西部山区最差的空间规律性。将基本已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条件的高度适宜区和稍加改造可建设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中度适宜区划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共42 800.48 hm2,占全县基本农田总面积的73.1%。

2)分别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4个评价因素出发,对划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各要素的限制区范围及分布。其中,区位条件限制区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乡镇交界处,可通过完善交通路网消除交通死角;其次为自然条件限制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应以地力提升工程为主;生产条件限制区面积较大且限制程度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东南部,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生态条件限制区最广,应注重耕地生态建设,扩大耕地防护面积,推广精准化农业,减轻农田污染负荷,实施土地平整和景观提升工程,降低耕地脆弱度。

3)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量化各影响因素,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现实意义。在生态条件刻画上,尝试借助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环境污染强度、景观脆弱度来量化耕地的生态良好程度,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耕地生态方面刻画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邹 健,龙花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变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366-1377.

[2] 李玉平,蔡运龙.区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动态分析与耕地压力预测――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2):230-234.

[3] 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

[4] 郭凤玉,马立军.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0):2287-2289.

[5] 方勤先,严 飞,魏朝富,等.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分析――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3):122-130.

[6] 龙雨涵,杨朝现,程相友,等.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测算及模式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9(7):144-150.

[7] 沈 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2,26(7):28-33.

[8]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50.

[9] 薛 剑,韩 娟,张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10] 王 晨,汪景宽,李红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分布与建设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2):226-229.

[11] 冯 锐,吴克宁,王 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

[12] 韩春兰,刘庆川,么欣欣,等.辽宁省清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类型分区研究[J].土壤通报,2013,44(5):1041-1046.

[13] 张 忠,雷国平,张 慧,等.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6):155-161.

[14] 马立军,郭凤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1):2661-2666.

[15] TD/T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16] 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S].

[17] 郭 龙,张海涛,于 波,等.基本农田易侵占区域的划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6):740-745.

[18] 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336-339.

篇12

中图分类号:S279.252-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16-03

山东省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节水潜力最大的也在农业。找出制约节水农业发展的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加快节水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1 山东省农业水资源形势

山东省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有303亿立方米,人均334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仅为全球人均水资源量的1/25,远小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1 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而且,山东省现有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极限,基本没有新水源可补充,每年有40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

农业是山东的用水大户,用水量约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其中90%是灌溉用水。山东省现有耕地7133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4988万公顷。冬小麦、夏玉米、棉花和花生是山东的主要农作物,由于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和降水与作物需水耦合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以及农作物的复种等,天然降雨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农业高产稳产必须依靠灌溉。

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 300亿~2 6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500亿~700亿立方米。如果把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70%,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亿~950亿立方米,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余400亿~5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同时,我国每方水生产粮食不足1千克,而发达国家为2千克以上,以色列已经达到8千克。有专家估算,通过种植抗旱节水高产品种,减少灌溉次数和定额,每6667m2年节水100立方米完全可能。

目前,山东省灌溉水平均利用率仅为57%,种植业灌溉定额每6667m2高达280立方米,而发达国家可达60%~70%,以色列水分利用系数高达90%。如果推行节水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到2020年山东省农业节水潜力近60亿立方米,相当于6个大型水库的库容。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潜力很大。

2 山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一直重视发展节水农业,2006年首次明确建设节水型社会具体技术指标,指出要在现有基础上从农田里一年“攥出”40亿立方米的水分。2010年制定的《山东省建设节水型社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农业节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

近年来,山东省以发展高效农田灌溉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工作,节水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360万公顷,其中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工程农田灌溉面积已发展到202万公顷,建设了青岛、烟台、威海、淄博、潍坊、德州6个国家级节水示范市,曲阜、滕州等36个国家及省级节水增效重点县,650个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区。通过节水工程建设,全省农田灌溉用水量逐年下降,农业节水灌溉率由2005年的39%提高到了2010年的43%,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由2005年的54%提高到了2010年的57%。

3 山东省节水农业深入推进的制约因素

31 缺乏指导节水农业发展的系统规划

近期,山东提出缺水山丘区、平原井灌区、引黄井渠结合灌区、沿海经济发达缺水区等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但当前节水农业发展仍带有一定盲目性,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致使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32 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不够

将工程节水、农业节水和生物节水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山东省在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推广,缺乏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技术推广困难、实用性差。

33 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推广力度不够

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不足,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仅限于经济作物,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难以满足现实需求。抗旱品种和相应节水配套技术缺乏,提高工程节水和生物节水创新水平,是节水农业研究的重大课题。

34 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是节水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二是节水制度不完善。缺乏完善的用水计量计价体系;节水补偿机制不完善,使用节水设施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农民节水意识和积极性不足。

4 加快节水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节水发展规划

根据各地区经济基础、水资源承载力、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制定相应的节水农业发展模式,以实现农业水资源供需的基本平衡。一是突出地方特色建设节水工程,如黄河三角洲应发展压碱节水灌溉工程,引黄灌区、水库灌区、井灌双灌区等应根据灌区特点,发展相应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二是统筹考虑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建立与地区发展实际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结构。旱地耕作要从增强抗旱节水增产能力出发,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模式,建设田间土壤水库;灌区要从减少水资源浪费出发,发展节水灌溉,采取低压管道输水、水畦灌溉、行走式和移动式补灌等措施,节约农业水资源。

42 实施污水、咸水灌溉的开源工程

为缓解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除做好常规水资源的节约,还应开辟新水源,新水源包括浅层地下咸水和污水。一是咸水灌溉。全省有不少咸水资源,开发利用咸水资源,弥补降雨或地面淡水不足,是促进农业持续增长的一项积极措施。但是应注意对盐分和灌溉时机的控制,避免发生盐分积累。二是污水灌溉。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再生水)灌溉农业。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再生水灌溉面积已占全部灌溉面积的30%,我国污灌面积达1333万公顷以上。建议学习国内外先进污灌经验,结合防污体系建立,将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作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紧缺的一项重大措施来对待,加强研究与示范,逐步扩大推行。

43 实行有限灌溉

水分亏缺并不总是降低产量,许多作物和果林在一定生育阶段适度干旱对节水和增产都有利,可以实行有限灌溉,这一认识已在大量实验中得到证实,当前的关键是要解决大田生产条件下的可行性问题。在大田条件下实行有限灌溉最终要走精确的按需灌溉之路,以作物实际需水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农田进行“非充分”供水。建议设立综合性精确灌溉研究项目,联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灌溉设备研究等多个学科,协作研究,形成适合山东实际的有效灌溉制度体系。

44 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根据当地节水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技术基础,将工程与管理、水利与农艺、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等紧密结合,研发实用性强、成本低廉的节水设备和技术,研发抗旱节水新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组装形成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并建设高标准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促进农业高效用水管理的规范化、灌溉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一是推广微集水工程及节灌补水技术。通过农业工程和农业生产措施,将自然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工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益。二是推广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通过地表耕作与地面农膜和生物覆盖的途径,减少地面渗漏,最大限度地接纳保存雨水,实现节约用水,增产增效。

45 重视节水耐旱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的研发

生物节水是进一步实现大量节约农业用水的关键环节和最终潜力所在。挖掘植物自身的高效用水潜力,选育出抗旱节水新品种、新类型被认为是生物节水的核心目标。建设设立科研专项,大力支持耐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的研发,促进早出成果。同时,根据不同作物需水耗水规律,确立节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节水高产作物品种和垄作节水、培肥地力、种子包衣等抗旱栽培技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制定农作物高效节水标准和规程,提高作物自身的节水效率和水分利用率。

46 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节水农业不仅是农业本身的问题,也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应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是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力度,设立财政资金专项,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对节水工程的投资规模和补助力度。二是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计价体系,健全农业用水计量设施,按量收费,制定梯度水价政策,对超过灌溉用水定额的要加价收费。三是完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根据节水灌溉工程的节水效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补偿,降低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并保障农民进行农业水权转移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参 考 文 献:

[1] 陈萌山把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2:4-7

[2] 姜言明山东省首次明确建设节水型社会具体技术指标[N] 大众日报, 2006-9-20

[3] 郑 芳,胡继连山东省节水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07,3: 84-87

[4] 张宝东,王殿武,吕 杰节水农业体系及节水潜力分析[J] 地下水, 2011, 33(1):87-90

[5] 王 昱,张世忠,王 玮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 5:62-62

篇13

2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2.1区域内的排灌基础设施因修建标准低、使用年限过长东昌府区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工程修建标准低、配套不健全等问题,由于长期的只重运行,不重管理的现象,而致使工程设施普遍存在渗漏现象、老化严重,工程效益衰减农田灌溉用水率得不到保障,致使农作物减产,农民减收。

2.2由于缺乏资金的有效投入渠道,前期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工程质量差、老化失修等问题未彻底解决,再加上后期维修、保护等日常管理措施滞后,现有的蓄水能力已经远不能满足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2.3工程运行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普遍没有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只重建设不重管理的现象又普遍存在;管理中的权属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一直未解决,部分工程因管护不当,损毁严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不便。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建议

3.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为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损毁日益严重、渠道老化、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等现斛,东昌府区于2010年就着手于全区的农田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围绕“安全保障、生态示范、节水高效”的目标,建立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现代农田水利体系,并将根据规划逐年对老化失修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灌溉保证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确保区域内农田的水利设施全面覆盖。

3.2建立健全管护制度

在加强主管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与技术指导的前提下,应先做好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将农田国水利基础设施牙用村集体所有,明确产权。其次,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因地制宜地把路、林、井、电、管道、沟渠、桥涵闸等的看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化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要按照有利于工程管理,有利于建立工程长效运行机制,有利于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原则,明晰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护主体与责任。对公益性较强,经济效益又不明显的农田灌排,建立基层用水户协会的方式,强化农民群众作为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形成以用水户管理管护为主、水利部门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确保工程建的好、管得好、用的好。

3.3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

为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严格工程招投标制度,确定工程的建设施工单位。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开展施工监理,严把工程质量监督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实现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真正解决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