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

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4 09:28: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

篇1

任何一笔外贸业务都离不开国际金融的配合。假如以合同为线索来考察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在签订合同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外汇风险,任何一个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足够的国际金融知识。

一、传统《国际金融》教学的不足

虽然大部分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无论是研究生阶段是本科还是高职,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掌握的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外贸工作的需要。该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学生们往往缺乏信心和兴趣,笔者经过分析总结了以下原因:

第一,与学科其他教材内容重复。《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但其中的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屡屡发生。如《国际贸易》教材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跨国公司”一章,和《国际金融>中的“国际资本移动与国际债务”一章。这两门课的这两章都涉及“国际资本移动”,都需讲授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

第二,应用性的内容讲述不够。根据专业的需要,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满足外贸业务的要求为宗旨。在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汇率变化无常。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也经常大幅度变化,这严重影响了外贸公司的经营。如何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外汇保值操作,将成为摆在外贸公司面前的首要问题。而《国际金融》教材对外汇保值问题的探讨却零散地分散于“外汇业务”与“外汇风险”两章中,内容不集中,结构不紧凑,重点不突出。又如学生毕业在工作及生活经常接触到的结售汇制度、外汇核销制度却根本没有涉及。

第三,教学方法还没有突破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用“五个一”来形容,即一本书、一叠讲义、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尽管用PPT课件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但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变化。由于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被彻底抛弃,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国际金融》课程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技能。

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像在国际金融专业那样全面、细致的讲授《国际金融》是没有必要的,也极其不可取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对《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二、以外汇交易为平台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各个学校纷纷实行教学一体化改革,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删除了《国际金融》课程。这是适应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细化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但是,“高深”的国际金融知识和复杂的国际金融技能又是外贸类毕业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可行的的出路就在于我们必须站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角度,重构国际金融知识,以“有用、够用”为标准开展国际金融的实践教学。问题的关键是,哪些内容是必须保留的,那么内容应该省略?

在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国际金融》知识,主要是汇率折算、进出口报价、对外贸易融资、外汇风险防范、国际结算、结售汇等。这些内容都外汇交易密切相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建整合出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二大内容:

一是顺利结售汇外汇保值操作。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外汇与汇率,包括外汇与汇率的概念、种类、汇率的标价方法。(2)如何买入和卖出外汇?

二是防范外汇风险。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外汇保值操作,可能会出现做一笔外贸业务不但不赚钱,反而还亏损的业务。这就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应该掌握外汇保值的原理、方法及操作等。围绕这一主题,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包括基本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2)外汇管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外汇管制和我国的外汇管理。(3)外汇保值措施,包括即期、远期、掉期、期货、期权等外汇保值交易。

以上内容都与外汇交易相关。为了让学生集中掌握以上内容,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加入专门的课程《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如果不开设专门的课程,那么可以在相关的课程中加入完整的外汇交易实训,以便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以外汇交易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的改革和电子化技术程度的提高,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基本素质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新形势下,外贸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贸易的管理、政策、法律,还要了解银行的信贷知识.还要知道企业的融资投资知识。因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未必要很高的专业知识深度,但一定要求很有知识面的广泛宽度。随着我国国家化的加快,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因此,新的课程应突出外汇风险的管理及其防范。

表1

项目 主题 案例举例

项目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对经济的影响 20XX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项目二: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的规模 20XX中国的国际储备规模构成

项目三:外汇汇率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 美元为何会持续贬值,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外汇制度是如何变迁的?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 衍生产品交易的两面性 1995年巴林银行时间、2005年中航油事件

......

表2

情景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

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务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真正理解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含义。

教学内容

给出若干笔国际经济交易,要求学生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顺差还是逆差,计算各种国际收支差额,并分析失衡的原因。

必要说明

简单介绍复式记账法。

情景二:汇率计算的实务练习

目的和要求

通过模拟练习,使学生对外汇汇率的标价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进行各种汇率的计算。

教学内容

基本汇率与交叉汇率的区别与计算;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与中间汇率的区别与计算;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区别与计算。

必要说明

利用软件进行;可开展技能竞赛。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此设设计了以下项目及(下转第239页)(上接第236页)若干子项目:

项目一:国际收支(子项目一:外汇与国际收支;子项目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子项目三:国际收支的调节;子项目四: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实训));

项目二:国际储备(子项目一:国际储备的构成;子项目二:国际储备的管理)

项目三:外汇汇率(子项目一:汇率及其标价方法;子项目二:汇率变动及其影响;子项目三:汇率制度;子项目四:外汇汇率的计算(实训));

项目四: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子项目一:外汇市场;子项目二:外汇业务;子项目三:外汇业务(实训));

项目五:外汇风险(子项目一:外汇风险概述;子项目二:外汇风险管理;子项目三:外汇风险管理(实训));

项目六:外汇管制(子项目一:外汇管制的内容;子项目二:我国的外汇管理);

项目七:国际金融市场(子项目一: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子项目二:欧洲货币市场;子项目三:亚洲货币市场);

项目八:国际金融组织;

项目九:国际货币体系。

四、课程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都要有案例做引导。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选取的主要案例如表1。

(二)模拟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模拟教学的作用。为此,我们选取了以下内容(列举了两个情景)开展模拟教学(见表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柳燕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篇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要求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的相关政策,这既是市场的实际需求,也是高校为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国际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本身就包含着面向国际和金融知识的专业性两个方面,也是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专业。那么,在新形势下,做好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将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本文拟对目前高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高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高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的意义

1.市场的要求

在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形势下,市场上对既熟悉专业知识,又通晓国际规则,外语精,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十分需求,不管是银行、股票、证券期货、保险等各方面的许多岗位都需要高校能够培养并提供类似的人才,做好各项金融服务,有效地开展工作。

2.专业性的要求

一名合格的国际金融人才是需要具备相当的金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还需要良好地了解国际金融规则,具备金融分析能力。随着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出现,知识和实践技巧的更新速度加快,高校国际金融专业性建设本身也要求能够跟得上这种脚步,以便培养出为市场所接受的专业性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高校国际金融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的高校生源竞争将十分激烈,科学的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将会对专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该紧贴着市场的脉搏,根据市场需要设计课程和培养方案。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理念仍然十分陈旧,偏重于理论课程的设置,实务性质的课程开设较少。人才培养一旦脱离市场需求,那无异于高屋建瓴,只有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才能扩大毕业生就业,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2.课程的普适性低

高校课程的设计还应该照顾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这样的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专业,课程的设计更要与本地区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接轨,毕竟大多数的毕业生未来会服务与本地区的国际金融工作。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讲课程的适用能力考虑在内。

3.部分课程的知识陈旧、实践类课程安排不够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一大结果,就是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加快了。那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园地――高等学校,对知识的敏感度就不能只体现在教师的科研成果上,还应该及时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跟得上时代和市场的需要。另外,还要注意实践类课程和课时的安排,单纯理论知识的教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无法胜任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实务操作技巧的培养,就必须将这点贯穿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

三、高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设计的理念

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对各项体制的改革在进行了很久,针对新形势下的国际金融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的理念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以培养能力为主,教授理论为辅,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多的,是需要实际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这种实际操作的能力,当然,并不是说要完全摈弃理论教学,结合理论的实务操作练习效果才更好;二是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传统上教师讲满整堂课的情况将不再出现,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起来;三是建立灵活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加真实地考察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四是要充分运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优势,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网上资源共享教学资料、金融实务操作实训室、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等多种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建设现代化、实践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四、高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规划

1.整体框架的设计

建议采用目前逐步推广的模块化教学,建立起经济学基础课程、金融相关理论基础课程、营销管理类课程和金融实务性质课程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各个模块中精心选取最基本的、必要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其他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要增加实务性质课程的必修学分比例,理论课程除必要的基础课程,可适当调整为选修课程;给学生更大地选修学分自主选课空间,便于学生根据兴趣选课,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效果;鼓励教师开设实践类课程,增加实验课时;鼓励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将更新、更市场化的信息和实务展示给学生。

2.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的比例

突出能力培养,教授最及时的教学内容。将有经验的教师、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主管、有实务经验的企业高管和学校教务管理人员组织在一起,形成最完整的专家组研究设计整个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3.研究、开发和创新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

建议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手段和方法:(1)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交易模拟实验室、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室、股票期货模拟交易系统、多媒体机房等,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便于教师更好地将实际的操作技巧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训和操作。(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运用相关的教学软件和资源,给学生提供网络化的学习方式。

4.组织优秀教师

并结合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企业经验编写符合新形势、具有新思维、包括新观点、讲授新内容的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篇3

目前我国金融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对专业内容、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专业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有些金融高校确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很多名校的信管专业非常相似,没有突出金融特色,这是值得商榷的。

1.2课程体系不严谨,知识结构不明确,教学方案比较混乱。

2010年l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确定了8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各高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据此为准则,同时对有些课程进行了调整。有的金融高校根据学校特色增加一些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为核心课程。一般情况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十几门。但这些核心课程基本上是金融、管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架构不严密。

1.3实践教学不够突出,专业能力训练不够,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有些必要教学设施设备还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训练出学生能够解决专业问题和学习创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丰厚、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打造能力的必要基础,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实践、成绩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2金融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金融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旨在培养既懂金融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突出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专业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所在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的依据,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科发展不断给专业发展产生新的方向,专业发展为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金融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中金融是管理的目标,计算机技术是金融管理的手段。信管专业知识应通过金融院校的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以及专业培养计划的导学图等方式体现,信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应融化在金融管理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该专业的基础,同时体现金融院校特色。该专业知识结构侧重于基本技能培养,重点在于应用,而不是原理。金融管理是本专业的应用对象,应当从应用的角度去了解金融管理类相关的其他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应设立面向金融领域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多课程集成的综合应用类课程,灵活增加金融学科相关课程,突出金融特色,体现交叉学科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色。精选专业核心课程,突出重点课程,为学生增加管理、计算机、金融等学科的选修课程,菜单式的课程结构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订单或对人才市场的预测,适当地安排最佳的“套餐”课程。同时,对课程计划学时进行整体优化,对照培养目标,分解出每门课程的重点、要点及难点,即找出构架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关键因素,再进一步明确该课程所需的教学时数。这样,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删除了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知识,以反映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3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建立阶梯式人才培养过程。

该专业知识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数据到金融管理中的信息所形成的独特知识结构。这一知识链的构建,必须符合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高级人才的需求。金融院校制订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当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尤其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名家讲座、学术引领、人生指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更有规划,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热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趣。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符合该专业动态的知识结构需要。平时定期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技术讲座,邀请名师专家开设专题报告,尤其是安排一些软件开发企业、特大型工业企业、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类型的信息主管进校介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及今后的需求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全面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总之,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提高、素质增强等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过程。

篇4

关键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背景

目前,我国已进入快速开放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网络化时代,在这个多元化时代,作为以面向市场为价值趋向的金融专业职业教育也必然要求与社会接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金融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质量提高为核心,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上必须与时俱进,在金融专业教学方面要突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

二、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的思路

金融专业职业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出技能型金融学人才,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强化学科基础与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现在很多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积极思考、主动设计的精神,往往以为熟记了金融专业基础知识,就是掌握了这门课程。学生的这种现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不利的,也无法满足将来金融工作的要求。为此,要认真准备能够有效协调专业和通用之间矛盾的教学计划,要着重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必须包含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要使学生能做到适应社会和主动调整自己,最终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对金融经济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的设计

1、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要实现教学与专业资格之间的紧密结合,真正意义上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化的培训融为一体,重新建立能够真正为企业提供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方式,这就要求要对当前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新的要求,要培养新体系对市场经济和学生需求的适应能力,要培养新体系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服务社会、企业、学生三方的完美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将培养职业培训人才的创新模式为重心,结合以课程改革为主的核心内容,以创新新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为载体,才有可能。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障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最好由学校、金融行业专家和金融专业指导委员会三者联合选定、调整。这一方面要以金融行业岗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配置和课程界定的依据,按岗位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为轴心,要逐步淡化学校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公共基础课之间的界限,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

2、设置金融专业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和综合化

金融专业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是指金融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也就是所谓的“大专业”模块,在大专业的模块下学生通过选修其中某一个分支,作为自己的小专业模块方向进行学习。金融专业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是指在进行金融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时,要着眼于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和对教学过程的重新构造,考虑如何构建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适应金融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在金融专业的大专业环境下设置小专业方向:如金融证券、理财规划、金融会计等,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将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实训课)、专题讲座三个模块;同时,开设第二课堂,成立微机、珠算、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模拟炒股、投资理财顾问等活动小队,配备专职教师常年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训练。通常,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不能超过10门,而且核心课程要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内,如个人投资理财、金融基础、金融市场学和商业银行学等。其它课程可以作为为非核心课程。对金融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化和模块化设置时,注意要尽量将课程丰富化、小型化,保障专业基础课,精简专业课,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要注意整个课程体系的总学时不能太多,小课程,宽专业面,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改革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金融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一般是由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来决定。在金融理论知识教学方面,金融专业课教学要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够用、必需为度,以掌握相关理论和概念、应用理论实践为重点;在金融专业岗位技能培养方面,要突出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覆盖金融专业岗位需具备的综合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在教学中的比重,更着眼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能力训练;在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和就业设计方面,教学时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提高学生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任金融行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及时引入与金融事务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来满足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完善人才考核和评价标准

改革后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要完善人才考核和评价标准,考试、考核内容要以岗位需要为限,包括行业岗位需求和综合素质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评价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是技能考核。在人才考核方法上,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答卷考核方式,金融专业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答辩和测试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等。对于不同的金融课程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如金融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金融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金融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应用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学校可以积极开展金融专业技能大比武活动,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和通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岗位资格培训,改进考评方式,实现能力评价社会化,将实训环节与职业资格考核、各种技能等级考核相接轨。在人才考核和评价标准方面还可以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安排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学分和评价参考。

四、结束语

金融专业职业教育只有在实现与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协调后,才能保持活力。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以使学生具备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实践能力、就业弹性和社会适应性,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一、背景

本文是以“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州市的经济及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出发,进行中职金融事务专业课程改革新模式探讨和实践,本文以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建设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及新模式实践探讨,树立及展示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对金融行业岗位、职场的了解以及认知、核心业务岗位实训等。通过信息化新技术支持和校企联合开发模式,针对专业教学与实训打造创新的金融事务专业一站式综合实训平台,实现移动教学与平台化教学新模式结合,把专业实训系统、专业精品课程、专业资源库、职称考证与职业规划等相结合,打造金融事务专业平台门户,实现统一账户、统一管理、统一登录,并与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对接,形成了专业数字化集群。所有课件及课程资源库全部开发成电子化、标准化模式,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了信息化的创新技术,让专业老师和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方便、快捷及创新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职场及职业的魅力和精髓。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问题阐述和解决。

二、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介绍

金融事务专业自1997年开办以来,为广州市四大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输送了大批人才,本专业秉承“为社会服务,做大家满意的专业”的专业发展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建设宗旨,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学生学业评价等教育教改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为珠三角地区及广州市培养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和社会培训,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新典范、新标准和新模式。

三、 珠三角 金融人才需求与现状

1.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群需求

珠三角地区广州是核心,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三角全区经济发展稳定,改革开放的活力彰显了区域经济魅力。由于本区域距离港澳特别行政区域较近,在眼下金融业态多元化的发展下,广州与港澳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更多更广,本区域诞生了众多的著名金融企业。例如广发银行、民生广州银行、友邦保险、广发证券等等,在新经济环境和新模式下,金融业态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小金融服务机构及民营金融机构的介入,本区域中小及小微企业较多,尤其是服务业及商贸流通和生产制造企业,在金融机构业务服务中,面对这样的客户如何进行专业化服务,这就给金融事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艰巨任务,不仅仅要求掌握金融事务本专业的技能知识和业务实操,还得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客户的经营。在实际的金融事务服务工作中,在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都需要转变观念和能力提升。不仅仅可以服务于本岗位工作,还可全程服务于客户的业务,从客户角度出发完成金融专业岗位所需的360度服务(例如客户企业的经营情况、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化、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等等),客户的满意和客户的服务是增加客户与业务,业务与客户的粘合剂。这样的服务群体给中职金融事务专业提出了新挑战,不仅仅要求从专业能力及岗位业务能力要符合行业需求,在产品营销、产品服务及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金融产品推广和传播,例如目前的微信银行,微信服务、余额宝等互联网新产品。

2.金融人才就业岗位群分析

金融业务指经营金融产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保险、投资理财与证券,按照目前的岗位设置标准和就业从业适应岗位,金融事务岗位集群如下分类:

涉及财经类: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与银行、保险及证券打交道的金融工作人员

银行事务工作岗位:银行对公对私的操作人员及会计员及柜台储蓄等

保险事务: 保险销售人员及保险外勤等

证券事务:证券公司交易员、证券公司销售员、证券公司操作员等

投资理财事务: 理财顾问助理及在金融机构服务的专属理财人员。

互联网金融人才: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员

3.珠三角金融人才现状

珠三角区域广阔,经济发达,金融行业发展快速,特别优势是近距离接壤世界香港金融中心,在金融业务发展和改革趋于前卫,结合地域优势和经济发展,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在目前社会环境下,金融人才系统教育和培训还不够完善。人才专业及培养的学历层次较多,高学历人才培养还不完全与金融业务全岗位相匹配,还是属于基层岗位培养与阶梯培养模式,不利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业务能力提升。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看,中职金融事务毕业生还有很大人才需求空间,一方面金融机构基础业务工作具体、岗位分工较细、且业务相对简单,本科以上层次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但在中职金融事务专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导向下的教学特色,人才培养对金融行业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较强。完全能满足金融行业基层基本业务操作和业务处理,中职人才成本相对较低。

四、专业建设新模式探讨与实践尝试

我校借助示范校建设契机,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及等方面做了些创新尝试和实践。与多个金融行业机构和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与研究,并与信息化技术公司合作,从教学设计到专业数字化资源库一站式平台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新模式尝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过程梳理和改革。专业老师与合作企业人员及信息化技术公司组建专业建设项目小组,利用信息化新技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逐渐实现电子化、信息化、标准化。下面是一些进行尝试的一些实践和做法。我校也会在不断地从金融事务专业本身出发,不断提升和完善,培养出更多出色、优秀、技能超强的中职学生和专业人才。

1.人才培养层面

在本区域与众多金融机构企业、人才协会及金融服务组织,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模型调研与研究,走访并入户金融专业机构核心岗位,进行核心岗位专业人才技能需求提炼和人才岗位需求胜任模型,核心原则是“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培养什么人才”,把人才定位为高价值的特殊产品。

针对市场对人才需求,把金融事务专业目标界定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岗位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并具备专业化的金融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的具体业务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注重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梯队的专业人才培养,为可以胜任在银行、保险、证券及理财、基金公司等就职做好基本基础,也同时为将来从事比较专业的金融业务操作和岗位操作做好核心岗位技能储备和能力提升。

2.制定金融事务专业培养模式和模型

金融中职培养模型是以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为基础,按照核心金融行业业务为实训和实操为核心。侧重与业务实际运作和训练,贴心真实企业业务操作和作业,按照“真实企业核心业务为主”开展任务式教育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程兴趣,进行分组互动、学生互动、老师和学生互动等。在专业知识培养角度不仅仅重视专业知识还特别注重金融行业综合能力,例如金融行业的产品营销、客户服务及素质与素养、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关键核心工作流程、核心工作业务描述、真实的业务实操场景,关键的核心业务表单和文书等,抽象出关键业务能力模型或核心岗位业务能力模型。为后续的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例如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处理、团队协作意识、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等技巧。让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库及精品课程及顶岗实习与实践,了解和认知金融行业所需专业知识和业务作业操作。让学生第一时间近距离进行企业真实业务了解和学习,掌握和了解金融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业务发展变化。通过与合作企业及社会用人单位合作,通过信息化技术与他们网站及用人需求整合,第一时间到专业平台。

3.课程改革层面

课程设计层面基本是以信息化数字化及标准化为准,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新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例如本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开发金融事务专业数字化资源平台,与学校的数字化校园集成使用,与实训模拟软件对接,并自行开发了移动比赛平台、数字化资源库、考证平台、微课堂及多门精品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学生评价、考证与综合训练及在线调研整合。尤其是教学过程中课件移动化,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学习与资源库访问和学习,通过统一账号统一登录统一管理,实现本专业资源集群和共建共享。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管理实现数字化和移动化,学生签到、人员管理及就业信息等。逐步建设成为本区域及本校特色专业的数字化专业集群平台,让学生和老师及社会、企业等实现一站式信息与管理。

4.专业教学层面

教学层面我们进行了引企入校及订单班培养合作模式。让金融行业机构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从业务一线前沿及核心岗位业务操作入手,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培养。逐步打造多元化金融专业课程,培养混合式金融人才,提炼企业的核心岗位职责、岗位流程与岗位核心业务描述、尤其是核心工作业务场景,让学生在课堂就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库进行金融行业岗位及工作场景认知与了解。并伴随专业实训软件系统进行业务模拟操作和作业,形成任务式驱动或实训游戏驱动。课件建设与设计全部是电子化,考试题库全部是电子化,考试测评全部是电子化。

五、结束语

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建设与改革,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尤其是新技术新经济模式与新改革的变化和尝试。从学校及本专业出发,我们还有很多艰难道路要走。还需要与各位兄弟单位学校、行业企业单位职教专家及信息化专家合作与交流。通过两年建设,逐步成为珠三角地区及本市甚至全国金融事务专业标准和样板。

篇6

作者简介:裘伶,高级讲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金融理论与实践。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育。实训是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为使职业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金融专业的关键技能和职业能力,顺利就业,职业院校应该充分注重金融专业课程的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和完善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院校;金融专业;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其要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金融业由众多环节和多个专业方面组成,其从业人员中的70%――80%是具体的操作型岗位,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金融行业仍需要大批临柜的、具有熟练技术技能的操作型人才。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较为完善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确定适用的教学内容,以及选择适宜的实训教学模式都显得尤为重要。

1 金融职业院校实训课程体系概述

根据职业教育特定的教育功能,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是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突破口,围绕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实训课程设置而建立起来的内容体系。该体系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主要包含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两大方面。

1.1实训教学

实训主要是指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根据这一概念,金融专业实训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金融业务处理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如商业银行柜面操作技能(包括点钞技术、货币真伪鉴别、计算技术、中文输入技术、传票数据输入技术、数字书写规范训练、金融综合技能业务训练)、储蓄与出纳业务、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国际结算实务等课程(理论+实践)中的实践部分。

1.2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观摩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的金融企业环境中了解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并掌握岗位工作能力,通过在金融企业从事业务工作,学生可掌握岗位分工、工作流程、业务处理等知识,既能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又能提高职业素养。

2职业院校金融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实训课程体系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课程定位不准

课程定位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而金融职业院校对于金融实训课程的定位尚不明确。如“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从课程名称的字面上理解,应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业务处理能力的独立型实践类课程,但其理论基础知识来源于其他金融专业课程,例如财务分析、银行柜台业务、国际结算、银行法规等,同时自身又存在独立性。

2.2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不能很好对接

绝大多数金融职业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再者,金融业不对教学单位开放和学校实训设备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很好地进行金融业务的操作训练,导致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要求,操作技能没有特长,择业能力、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

2.3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层次性不明显

目前,多数金融职业院校的金融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务基本流程的再现上,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作业形式简单。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课程定位不准所致,割裂了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培养之间的连接关系,没有搭建起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层次的立体化课程架构体系。

2.4专业实训性课程模式单一,不能实现与金融岗位实际技能的零对接

“三段式”课程模式是指,利用校内配备的模拟实训场所,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实训室的模拟平台上,完成所谓的实际业务操作和实践技能训练。“三段式”课程,人为地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结果是既满足不了金融岗位的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金融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3.1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针对金融职业院校而言,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满足职业能力或岗位群能力的要求,要紧紧围绕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实施进行。

3.2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原则

金融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将现有金融理论和金融管理技术,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营销、操作和处理,转化为具有一定功能,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金融服务,这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点,因此金融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必须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重在实践。

3.3实用性和动态性原则

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贴近金融实践,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金融创新发展的变化需求,了解金融企业在金融服务领域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在此分析基础之上安排实训内容,构建新的体系,不能闭门造车。

实践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重视传统的基本业务模式,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改进金融实训课程体系,使其内容和结构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动态变化。

4设置金融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课程体系

金融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性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对学生的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和核心技能的培养。所以,课程设置要在通过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论证,对金融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一线岗位技能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层次结构的设计。

4.1遵循金融专业的特点,构建“三”字型整体课程结构

由于金融业包括了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行业的活动,造成金融专业专门化方向较多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金融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从整体上可以采用“宽基础、活模块”,搭建 “山”字形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上述“山”字形中,横向的“一”字由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模块组合而成,纵向的“I”由金融专业课(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组合而成,几个“I”表示该专业有几大职业技术支柱。

第一模块是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通识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国际金融基础、证券基础、保险学基础、基础会计、经济金融法规等。这些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金融和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实际运用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第二模块由专业课(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组合而成,主要是根据金融专业的不同专门化方向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其重点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核心技能。

职业技术课程是在对金融专业所涵盖各专门化方向的业务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其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组织设计的课程。以银行事务专门化方向课程为例,包括:储蓄与出纳业务、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国际结算实务、金融法规案例、银行产品销售与服务、理财咨询与服务、会计电算化等。

职业技能课程是对金融专业所涵盖各专门化方向的一线业务岗位(群)核心技能分析的基础上,以其一线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为依据来设计的训练课程。以银行事务专门化方向课程为例,包括:商业银行柜面操作技能(包括点钞技术、货币真伪鉴别、计算技术、中文输入技术、传票数据输入技术、数字书写规范训练、金融综合技能业务训练)、金融职业服务礼仪等课程。

4.2以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重心,构建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构建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首要问题就是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专业实训课程门类体系的重新建构。对此首先要深入金融企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出金融各方向的基本的核心专业实训课程门类,建构一个有层次的专业实训课程门类体系。其次还要注意把金融企业的最新业务、最新手段等金融创新,充分体现到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中,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构建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还必须重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建构起一个有层次的专业课程门类体系后,还应根据各专业实训课程所涉及各类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和核心能力,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划分选取,并清晰地界定各门专业实训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内容嵌套、课程实实训与独立实训课程有效衔接等核心问题,避免出现教育内容冗余,教学资源利用冲突或者闲置的问题。

构建金融专业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实现提升岗位职业能力的目标,还必须改革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倡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开展实施。在实训教学体系设计中,从金融行业一线的需要出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加大加强金融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实训项目教学,并将其系统化。实训中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方法,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处理业务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知行合一,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彭勤革. 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篇7

    二、金融与证券专业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的设计要求及模式

    金融证券专业是技术性、应用性教育,课程设置定位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对应目标可采取阶梯形课程结构模式。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可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特定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四个部分构建。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见图1:金融与证券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按照企业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金融证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典型工作业务,从具体工作岗位出发(柜员、客户经理等),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分析各岗位领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金融与证券岗位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构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银行业务与证券职业技能,形成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围绕岗位工作过程,根据不同岗位能力和素养分析的结果而设置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订单企业共同完成动态的课程体系调整机制,使之更符合社会需要。2012年,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我们通过对北京市金融人才的需求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对知识目标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课程重新整合。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结合金融行业特点,强调金融产品营销、银行业务处理、证券业务处理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训练,突出诚信、严谨、创新、责任等职业素养。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的定位主要是柜员和金融产品营销。在职业技能课程方面,围绕这两个岗位,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课程设置上,围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活动,对专业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既有金融基础知识,也有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有设有围绕金融所必需的财务、税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针对不同的岗位,学习训练的重点不同,以满足不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其中,柜员岗,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金融产品营销岗,除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外,增加了市场营销、管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第二,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中,理实课程占有绝对比例。通过案例教学、课堂研讨、边学边做、模拟专项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1976个总学时中,理论学时786个,实践性教学和训练1190个学时,达到总学时的60%。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教学方法,形成新型的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第三,课证融合,实行双证书教育。作为资格准入的金融行业,学生能否获得职业资格将决定他们毕业后能否进入这个行业。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考证重要性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在我们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将考证课程纳入整个课程体系,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学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按照考证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训练,顺利通过考证。第四,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整合实践实训。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柜员和营销。因此,本专业的实训依此展开进行,循序渐进,加强对这两个岗位的认知和技能训练。按照“金融企业与金融岗位职能认知—金融产品认知—金融产品营销训练—柜员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校企零距离对接。由于金融业是资格准入行业,所以我们将从业资格辅导纳入实训体系,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力度,提高通过率。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我们认为,这其中应突出解决的是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四、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建设方案示例:

    《个人综合理财》《个人综合理财》课程以“课证融合”和“教学与服务相统一”为特色,与“国家理财规划师”和银行从业“个人理财”资格考证相融合,并适度丰富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教育。要求学生在全面客户分析的基础上,就人生规划、现金与消费规划、住房规划、保障规划、投资规划、税收筹划等进行全方位设计,形成可执行的综合理财方案。该课程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客户理财岗位群工作为导向、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课证融合为指引,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和师生互动式教学组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统一,彰显职业特色。该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是:

    (一)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以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首先服务于投资与理财专业、金融类专业群。因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专家对该专业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课程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定位;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以业务操作流程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课证融合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本课程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理财规划师”和银行从业资格“个人理财”考证融合,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与两大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相对接,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将学生理财素质养成教育和岗位后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

    (三)项目实施的教学方法

篇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无风险收益率的不断下行,对于企业或者个人而言,资产(或财富)管理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痛点”。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专业化程度也将逐步提高。高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本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及提炼本专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求、制定并落实相应培养过程,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不断成长的关键。本文将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探讨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依托于柳州市政府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董事会制度,实现校、市相融,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定位就是为柳州地方经济和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柳州市是广西工业经济中心,其工业产值达到广西区的四分之一,广西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将近三分之一服务于柳州市中小企业,有近三分之二在广西区内就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一般从基础的会计核算起步,逐步走上财务分析、项目筹资方案设计与评估及财务战略的制定,一批毕业生逐步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因此,广西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及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可在大中型企业从事财务分析、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和风险管理及财务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中小企事业单位负责全面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广西科技大学提出了如下的核心能力要求:其一,具备较强的企业财务分析能力,能够对一个企业的综合运营情况做出评价,为决策提供参考;其二,具备较强的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够较完整地运作一个项目;其三,具备一定的财务战略决策能力,能够根据企业面临的宏、微观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实施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其四,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适宜软件的运用能力。能够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并可以熟练使用财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

以上专业核心能力建立在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提出了基本的知识要求:一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二是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了解财务管理、金融W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有关财务管理、金融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法律、国防和自然科学知识。素质要求:一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做人,吃苦耐劳,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具备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四是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的专业素养。

三、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实现路径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财务管理专业构建反映“财管内核、财会结合、强化实践”理念的课程体系:一是开设了以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核心内容的课程。即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投资学、企业战略管理等。二是开设了与金融和会计充分结合的课程。金融方面,开设了货币银行学、投资学、现代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行为金融学等;会计方面,则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税法与税务筹划、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等。三是开设了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即会计核算基础实训、财务分析与决策实训、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实训、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实训、产业经济与现代商贸跨专业综合实训等。

2.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实现路径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一方面,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构造结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支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为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蓄积知识基础;同时依托实训教学体系,将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优化实现路径,从而持续完善专业核心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互动。

3.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以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切入点,重视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强化“课程实践、专业实践、行业实践”,从课程内、课程之间和专业层面三个维度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使得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立足点+一个服务”。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应用型的界定(作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不能局限于培养面向某一特定范围或满足某一层次需求的财务管理人员)。二是立足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服务是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牢、知识宽、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本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学科基础核心课程包括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现代金融市场、会计学原理、投资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如下页图1所示。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我们设计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课程实验与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会计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院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多方位实现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其一,会计核算基础。本课程群实训涵盖4门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法与税务筹划。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进行实际账务综合业务处理的操作,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使学生熟悉一个完整的业务处理,为进一步的财务分析打下基础。

其二,财务分析与决策。本课程群实训涵盖6门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会计、资本运营、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企业资金状况分析及筹集资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使学生具有面对不同环境、不同企业特点能够利用该方面知识做好企业的资金分析,完成合理筹措资金、使用资金的工作。

其三,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本课程群实训涵盖6门课程,包括资产评估、投资学、项目评估、财务风险管理、计算机财务系统设计。实训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企业特定资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判断企业资产价值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来自实际的交易案例掌握资产价值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同时对项目投资决策进行全面技术经济论证,并进行风险评估,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资产价值分析人才的迫切需求。

其四,专业综合实训:财务战略与企业竞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决策能力及战略管理能力、理解市场导向基础上的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统观全局的能力,体验担当企业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感受、理解公司各部门的行为对公司全局的影响、了解资金在公司的运作流程,以及资金分配的重要原则、学习重要的财务知识,包括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培养生产规划、能力计划等整体规划的能力,学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信息处理、角色定位、团结协作等)。

四、总结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一个地方院校,理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其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小企业负责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或者在大中型企业从事某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财务分析能力、筹资项目策划、项目评估及风险管理能力、财务战略决策能力。财务管理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围@着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特别是要重视实践教学,遵循“干中学”的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实践培养过程。

篇9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岗位基本礼仪,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技能的基础,为此学校的专业课程教育必须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注重开设课程的实用性。

(3)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营销人员资格证、理财规划师证等,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工作。

二、制约东莞中职金融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金融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其用人标准及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的学历偏低,学生的实习、就业得不到保障,这对金融事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地冲击。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构建实用、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四)实操实训教学环节薄弱,离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缺少相应的实训功能室及校外实训基地。

(五)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金融专业和部分会计专业的师资实行共享,专任教师中具有财经、会计类专业学历者居多,而金融保险类专业的专任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专任教师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东莞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增强实践技能,争取到2016年,全市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将达到80%以上;根据专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制定教师培训内容,坚持以在职培训为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创造条件组织部分教师到外地一些学校学习,到金融机构参加实践;有计划安排教师攻读研究生;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老师,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

(二)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框架,坚持以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核心安排课程内容,设置有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划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金融基础》、《保险基础》、《证券基础知识》、《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投资理财》、《点钞、翻打传票技能》等专业课程,规划银行、保险、证券三个专业方向。

1、以校企合作专班为起点,开办更多特色专班,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充分利用学校创新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模式,“送教到企业”,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也为学校金融事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研发校本教材,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联系,充分利用金融企业优质的岗位实习资源来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培养过程。在专业模块教学中,根据学生在金融企业中就业岗位的需求,编写《出纳岗位技能实训》、《会计基本技能》、《投资理财》等校本教材。

篇10

1.1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科研与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任何在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另外,由于金融学博士相对比较稀缺,但高校门槛友都要博士学位,因此农业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专业并不是金融专业,甚至也不是相近的专业。其他专业对口的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农业院校的课题大都属“农口”,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平台的缺乏,几乎没有纯金融的课题,参考大部分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基本都围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方面,结果就是科研脱离教学,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也不能及时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反馈给学生。

1.2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包括三部分,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和毕业设计。农业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金融模拟实验室,但硬件因缺少投人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计算机老化的现象。就软件来看,证券投资分析软件比较成熟,但要购买相关的实时资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很多院校为了节省经费就采取压缩实验学时的办法。而商业银行和保险等相关软件虽有产品,但其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金融学专业虽为农业院校的非核心专业,但招生人数却远远高于其核心专业,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能由非金融专业的教师作为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这就造成“学”与“用”不相匹配,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学习金融,而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却是非金融领域,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1.3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种类很多,有证券、银行、期货、基金销售(主要针对银行)、保险等。以下是笔者对某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2009级学生已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调研结果。学生对资格证的重要性并不陌生,但从考取结果来看,学生并不偏好跟自己专业联系更为紧密的资格证。其中,81%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该行业工资水平较低,从业难度大。而事实上,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已连续几年跃居全国第一的高位。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除了2006年稍低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外,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还有96%的学生认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对以后的就业更有帮助;另外,少数学生对金融专业不感兴趣。从生源角度看,农业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更高,平时接触金融有关方面的机会较少,甚至学了《证券投资学》后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股票和基金,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对金融业完全不感兴趣。这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除了金融理论和专业实践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农业院校更应如此。

2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重建具有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1.1增设农村金融的相关课程

自2005年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后,农村金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市场也函需农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在金融学硕士培养阶段设有农村金融方向,开设了相关的农村金融课程。一方面有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议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就开设农村金融相关课程。例如,取消以往为了体现农业院校特色而开设的《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合作金融》等课程。

2•1•2细化金融学专业方向

综合类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大金融”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国际型人才,而农业院校则应该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了解到国内高等院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综合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已经考虑到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将金融学专业方向进行细化,着力培养专业人才,而农业院校则远远滞后于其他高校。建议农业院校在结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除了设置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专业方向以外,更应该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为农村金融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2.2注重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定期安排教师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进修,还可以聘请金融机构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院校金融学专业之间的合作,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知名院校访学进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2.3.1建立全真实验教学体系

全真实验教学体系即创建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券商柜台等等,学生可以分批、分角色体验不同的职业分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注意金融实验的时间安排,证券投资分析类的实验由于要使用实时行情来进行分析,所以该实验安排就要跟证券交易所的开市时间一致。最后,农业院校还应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实验室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

2.3.2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岗位实习”

由于金融行业的保密性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难度就比较大。农业院校应当聘请已在金融部门担任领导的校友兼任客座教授,充分利用这样的人脉优势,与金融部门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尝试职工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学生传授职工专业理论,学校与金融单位之间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2.3.3尝试改变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

农业院校目前的毕业实习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写毕业论文。既然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专业人才,不如尝试取消毕业论文,而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习项目撰写实习报告更为可行。

2.4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金融学专业不仅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应该是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建议大一、大二不分专业方向,共同学习金融专业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再按照学生的爱好、专长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金融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以自身的真实经历感染学生。再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人人才培养方案。

篇11

金融学硕士专业主要培养一批具有扎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金融学前沿知识,同时具有较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金融学硕士具有交叉学科,如:能够综合运用金融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现代计量分析能力、计算机科学等理论,并综合运用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法律体系、会计学知识、税收等理论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同时又具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的金融学硕士既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业的前沿动态,又能够密切联系中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实践。既具备比较强的研究能力,又具备创新能力,可以适应和胜任金融管理部门的工作,同时也能适应各类金融机构和研究部门的工作。

2.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较低

商科院校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设置应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基础课仍占较大比重,这说明公共基础课仍是金融学硕士专业教学的重点部分。金融学硕士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类课程比例占全部课程的20%左右,金融学硕士专业课所占比重较低,使得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学生掌握金融学硕士专业知识的比例偏低,对于金融学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同时,金融学硕士专业中有一部分跨学科的学生,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发现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拔高,从而使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程度与本科生课程趋同。导致一些金融学硕士专业课程深度不够,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反映不了学科前沿,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要注重金融学硕士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同时注重启发性。

2.2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很多专业中均表现明显,但在金融学硕士专业上表现得较为严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使得很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有些课程是金融学硕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学硕士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实际上金融学硕士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却很严重。当前金融学硕士专业教育应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程度大打折扣的原因之一。同时,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金融学硕士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是衡量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前提基础。

2.3 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目前高校的评职形式与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评职大多数看科研水平,使得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进行大量的科研活动,或多或少轻视了教学工作。虽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但是搞科研活动所用的时间多,自然用于教学的时间就会减少。教师投入于课堂教学获得的回报,远远低于进行科研活动获得的回报,因为科研活动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使得部分教师对于科研活动过于重视,导致教学这部分有所欠缺。

2.4 开设数学类课程较少

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数值计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体现在金融学硕士专业开设的一些数学课上,如: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运筹学、微分方程、经济数学模型、计算机软件、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但目前来看,这些课程开设得很少,只开设了其中的几门课程。使得学生具有的数值计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3.改善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建设

目前,金融学硕士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金融实践领域对专业人才知识与素质的真正需求,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增加团队学习、进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多种方法。金融学硕士专业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教师根据金融业发展前沿及时掌握和更新教学内容,在原有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前沿的符合金融学硕士专业并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内容,同时要增加一些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来源于基础课程内容的延伸,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也可在实验室等地进行,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加深以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断地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加实验课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实习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教师在完成相应的理论课讲解后,通过让学生实习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出自身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3.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金融硕士专业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作为引进人才的一个标准,来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学校层面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使教师积极参与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努力钻研业务,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起点。

篇1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37-0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培养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应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具有人际沟通、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并通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完成工作的基本能力,即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受到相关的专业训练,以达到上述目标。下文将具体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完成上述目标的策略。

一、重组核心课程

如果将管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财务活动中,那么,财务管理就是从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方面对资源各构成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考评,通过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创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价值的增值。当然,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借用微观金融学、管理学中一些现成的原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原理和结论指导厂商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涵盖金融市场、投资学与公司财务这三大领域。因而,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也应该涵盖这三大部分内容。基于此,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在以“财务管理”命名的教材中增加投资学、金融市场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再辅以一些独立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范围扩大,认识到财务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资金的流转,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发挥作用,为日后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基于财务管理发展的特性以及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特点,在该类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有必要安排两门以“财务管理”为名的课程,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实务,包括投资、筹资与资金运营,即公司财务的相关内容;另一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应包含在财务管理学科之中的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相关的内容,名称可以是“高级财务管理”,也可以是其他,只要体现财务管理的特色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财务管理的意义、目标与范畴,拓宽其视野,而不将自身局限于公司的微观范畴之内。

第二,在第一门课程即以公司财务内容为主的课程中,除传统的投资、筹资、资金运营三项内容外,企业价值评估、现金流管理、预算管理等知识也应包括在内,因为这也是与公司自身的财务活动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公司治理这一概念与范畴也应纳入课程内容,因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也与财务治理密切相关,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对这一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第三,在第二门课程,即以“高级财务管理”或其他名称命名的课程中,主要内容应是与投资学或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笔者认为,根据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布菜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为基础的期权理论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知识,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投资组合管理(包括投资的国际化分散、组合业绩评价等),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市场有效性、并购与重组等)。上述内容既是投资学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核心知识,同时也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这些知识。当然,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性,教材内容无须太过理论化,简洁而清晰地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即可。

二、更新教学方式

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培养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运用案例式立体教学法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即强化现场实习、专题录像讨论、计算机模拟管理等教学环节,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具有多角度、大信息量和系统性的教学优势,有利于促使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职位上思考问题。在实施案例式立体教学法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适合的案例,并将案例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现实,但不需要特别著名或报道特别多的案例,因为这种案例报道很多,相应的分析也很多,学生很容易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判断造成影响,最好是能和一些企业合作,选取这些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案例,这可能比直接以一个著名案例来分析更有效一些。案例的呈现不一定采用文字的形式,可以实地拍摄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然后对拍摄的实际事件进行整理,附加解释说明性文字和讨论的问题,制作成财务管理案例,这样可以更为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或者如果与企业有合作,可以直接让学生深入企业去实际了解问题的发生经过,回来总结成一个案例。展示案例之后,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说明案例所涉及的财务管理理论、原理和方法,组织小组讨论。由教师划定或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彼此交流争辩,在案例分析中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如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也可以组织全班课堂讨论,先由学生摆事实、找问题、查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再权衡分析并选择满意的对策。经过全班课堂讨论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除讨论外,还可以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实际扮演角色。针对案例中的情景,学生自行作出决策,不同的小组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决策之下各个小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成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

在完成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后,可以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在综合实训阶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指导者,一系列的决策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在整个实训阶段结束后进行点评与反馈。综合实训可以通过 ERP 沙盘模拟实验课来进行,即通过在校内建立ERP沙盘,模拟公司经营,由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事财务管理的专业岗位,担任CFO或财务总监,由其根据已有条件作出一系列财务决策,从而帮助模拟企业有效提高效益。

除ERP沙盘模拟实习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仿真实习。笔者所在的广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专门针对大四学生开设一门仿真实习的课程,通过构建生产制造公司、供应商、客户公司以及相应的外部机构(包括工商局、税务局、银行、律师事务所等),高度模拟真实的市场运作,由不同专业的学生负责不同的岗位,由其接手公司及外部机构的运作,并完成企业2年的运营任务。在这种环境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日常资金运营作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对并购、发行上市等证券市场的运作进行了解与判断,还需要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共同承担起企业经营的任务,因此,这种仿真实习在极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能切实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

三、改善教学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都是以试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也都是以试卷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定成绩。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完善。

首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不应局限于试卷考试,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的讨论、案例任务的解决、模拟岗位的担任与任务的完成,等等,均应计入考核内容。在案例式立体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综合实训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此时的考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所在小组对该学生的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二是教师对学生所在小组的整体评价,比如小组最后的业绩是否好或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效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整个小组的协调性;三是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考查,即考查该学生在整个小组或团队中承担了多少工作,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对所讨论问题或所面临的任务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思路,这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更深入的考查。综合以上方面,可以对学生作一个综合的评价,鼓励学生全面提升其实际能力。

其次,上述考核方式与试卷考核的方式相结合,共同构成对学生的总体考核。因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都是平时进行的,这时取得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仍然可以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应为1∶1。由于对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强调的是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应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摆在同等地位,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也能激发学生日常学习动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有其特殊性,只有结合该专业特点,并从多方面采取策略,才能增强该专业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09(22)

[3]王玉春.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

[4]任爱莲.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月刊,2010(12)

篇13

传统英语专业较看重学生:(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2)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3)有一定的阅读和分析鉴赏各种体裁的英语原著的能力;(4)了解我国国情和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和现状;(5)掌握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商务英语专业则更注重学生:(1)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专业能力;(2)熟悉和掌握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3)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国际贸易、商法、金融、营销、电商等工作。

(二)核心课程比较

以浙江工商大学2014级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为参考,其低年级(一、二年级)的核心课程均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与英语教学大纲相匹配,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两专业共同核心课程有:基础英语、英语语音实践、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语法实践等。有所区别的是,商务英语专业更侧重于学生对基础商务知识的掌握,口语与阅读均为商务方面,并增设了综合商务英语课程。不同于低年级对英语基础技能的培养,两专业高年级(三、四年级)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涉及英语文化、语言学的深层次课程,二是专门用途英语。传统英语专业更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掌握,而商务英语专业偏向商务方向的专门用途英语,二者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的不同主要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如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导论等课程偏重于学生对于文化、文学类知识的掌握,这类必修课在商务英语专业则为选修。反之,国际营销英语、国际物流英语则是典型的商务方向英语,在传统英语专业则为选修。在实践类课程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对实践类课程更为重视,而传统英语专业则更多地注重语言文学能力。二者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也均与其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侧重能力比较

在低年级教学中,二者均采用通用英语(EGP)培养模式,即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课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能力。而在高年级教学中,两专业采用专门用途英语(ESP)培养模式,其所测重的学生能力培养则有较大差异。传统英语专业侧重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偏重于学术。而商务英语专业则以商务方向英语为主,如商贸、物流等,更注重学生对于商务方面知识的熟练运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