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运维管理

城市运维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6: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运维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运维管理

篇1

近年来,北京的城市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改观,城市管理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仍然存在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是,管理相对滞后,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中,“先建后管”、“只建不管”、“以建代管”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管理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力量分散,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

一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北京作为首都和特大型国际化城市,城市管理不仅涉及到规划、建设、环卫、园林绿化、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保、交通、治安,城管执法等方方面面,还涉及到许多中央在京机构,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管理实行的是职能部门专业化管理模式,缺乏一个跨部门、跨职能权限的综合协调机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机构改革、整合行政资源,改变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分散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的现状,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

二是要拓宽管理范围。现代城市管理,要由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转向“协调发展型”管理模式,要注重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与布局,加强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最终实现人的素质的提高。

三是要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当前,北京市城市管理中的控制、激励、保障和监督机制略显单一,将来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咨询、目标管理等手段,突破以往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粗放式管理模式,强化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标准管理、前置管理等理念,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的指挥、决策、执行、控制、保障、监督、评价系统。

创新首都城市管理模式的思路

奥运期间,北京市建立了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也取得了大量的城市管理和整治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都需要今后继续巩固和发展。同时,国内外对北京城市环境秩序和服务保障的预期也在逐步提高。这使得后奥运时期北京的城市运管理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巩固和发展奥运筹办中城市管理体制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深化城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职能机构的权限划分与相互关系,建立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衔接,条条管理与块块管理相结合,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补充的网络型组织管理机构。"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模式。北京市应当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职能,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重建轻管"等问题。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实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功能,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增强街道、居委会的功能和责任,完善城市基层管理制度,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奥运期间,北京市设立了08环境办,在城市管理方面赋予了一定的统筹指挥和综合协调职权。奥运会后,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建立或明确跨部门的、高层次的机构,使城市运行综合指挥协调力量能够适应首都特大型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

第二,建立城市管理新机制,创新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3个机制:一是建立"依法管理机制"。用法律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使城市管理条文化、规范化,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完善的执法体系,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二是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城市管理相关领域引进市场机制,运用经济利益原则进行运作,达到既定的城市管理目标。例如在社区环境保洁方面,可以运用市场机制选择经营维护主体,打破公用事业服务领域的行业垄断。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管理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东城区推行的城市网格化信息管理模式,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今后,要使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提高城市管理部件和应急事件处理的手段,也成为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实现城市管理机构、资源平稳整合的有效工具,还成为发动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监督城市管理的便捷的平台。

第三,加强城市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强化城市管理就是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类型的多元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管理、服务乃至教育、培训功能;同时顺应城市化快速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环境保护、改善居住质量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动员、安置居民搬迁、处理有关纠纷等种种难题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对成千上万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农民进行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以筹办奥运为契机,大力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增强了社区自治功能,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在。下一步,还要继续通过社区自治,达到“汇集社区民意、满足社区需求、劝导派查防范、引导精确执法、协调管理部门”的作用;同时探索社区工作绩效与区、街道财政投入挂钩等方式,像选拔大学生“村官”那样,每年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

篇2

2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

2.1城际铁路投融资

城际铁路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根据统计数据,城际铁路在建线路平均每公里投资额为1.46亿元,例如京张城际铁路建设期需投入236.2亿元,京承城际铁路建设期需投资1245亿元,而国家投资(铁路基本建设资金)只有五六百亿元,无异杯水车薪。所以城际铁路建设需要巨大的资本作为后盾。作为铁路投融资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城际铁路合资公司在筹措建设资金时,应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平台,比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BOT模式、引入地方资金、民间资本,并考虑债券、股票等融资工具。国务院已经明确地指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领域。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城际铁路建设,形成多元资本合资建路的局面。朔黄铁路是我国合资铁路的典型代表,它是国家实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合资建路的产物,采用负债经营的风险约束、运营还债的回收机制,形成强大的体制优势。朔黄铁路公司由中国神华集团(占股比52.7%)、中铁建设开发中心(占股比41.2%)、河北建司(占股比为6.1%)三方共同出资组建。资本的结构比例决定合资铁路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谁控股,谁就拥有对其经营的话语权。资本结构中主要是中国神华集团等国企,不再是铁道部,所以朔黄铁路采用了具有自我创新的管理模式。将运营设备招标外包、竞争上路;保留完整的运营权,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朔黄铁路不与国铁联网运行、资产边界清晰、基本上不与国家路网结算、运输调度基本不受国铁影响的经营特点,同时由于运量充足,自2000年5月18日运营以来,运量每年以千万吨级速度增长。截止2013年,累计运输159069万吨,累计实现运输收入100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已成为目前己投入运营合资铁路中的投资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合资铁路公司经营效益最好的合资铁路。

2.2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委托经营是典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验模式,托管双方通过契约约定实现各自的目的,委托人拥有最终的所有权,受托人拥有受托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在合资铁路发展模式下,城际铁路的运输经营主要实行委托运输管理,即依据国家及原铁道部有关铁路运输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本着平等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经委托方与受托方(城际铁路公司和铁路局)协商一致,将城际铁路的运输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管理、运输生产业务全部或部分委托给铁路局进行管理。朔黄铁路是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朔黄铁路实现了企业办铁路、建运合一的目标,在充分吸取国内外铁路运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朔黄铁路公司外部实际环境,根据我国铁路市场化改革经验,大胆创新,形成了“规范运作,自主经营;网运分离,联合运输;统分贯融,保障综合”为特色的“朔黄模式”。朔黄铁路公司采用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并没有将铁路运营权委托出去,所有被委托主体在从事委托业务时都必须要服从朔黄铁路公司的统一指挥。因此,朔黄铁路公司具有完整的铁路运营权,采用的是自主经营的运营方式。通过对合资铁路采用不同运营模式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在目前我国合资铁路所处的特定国情路情约束下,部分委托运营模式是最佳的选择。合资铁路选择部分委托运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保持了合资公司的独立性,可以在人事、用工、分配上发挥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建立对市场高度敏感而快速反应的业务管理机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合资铁路的运力资源,减少成本开支,提高合资铁路自身的发展;与铁路局共同承担运输任务,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调动多元投资者的积极性;企业在委托经营时都应该与被委托方建立可控的经营管理机制、财务清算制度,建立合理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被委托方的行为,或者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咨询;股东只要在公司制度健全条件下,可以使多方投资者的利益回报得到保证,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投资基础;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继续投资的信心,使之更积极参与铁路建设和发展,还能发挥地方政府在日常协调管理上的优势。

3适用性研究

3.1河北省铁路网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底,我省铁路营业里程近6500公里,路网密度达3.4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铁879公里。全省11个设区市有8个(石家庄、廊坊、沧州、邯郸、邢台、保定、秦皇岛、唐山)都通达高铁。快速客运通道目前有6条共计879公里,分别为京沪高铁、石太客专、秦沈客专、京石客专、石武客专、津秦客专(以上信息来源于河北省发改委)。该省地理位置相对特殊,区域内有两个直辖市,尤其是北京,又是全国的铁路枢纽,向全国辐射铁路线,省内国铁线众多、铁路网数量和密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铁路网的分布极为不均。目前,京津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在河北腹地拦腰截断冀中南和冀东北城市之间的陆路交通往来,并且省会石家庄也缺少向周边卫星城市辐射的铁路线网。如作为河北省主要重工业城市唐山,至今为止,尚没有一趟便捷的列车直达石家庄,这严重阻碍了城市间的经济交流和人员的往来。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施,近800公里的区域性铁路列入规划中,其中,城际铁约720公里。区域性铁路的建设有利于遏制地区间发展差距,是实现京津冀协调、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3.2河北省采用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适用性条件

首先,一般规模比较大的合资铁路适合采用部分委托运营管理模式。河北省计划修建的城际铁路有:京张城际、京承城际、京唐城际、津保城际(2010-2014,已建成)、京石城际等;城际铁路修建规模比较大,预建城际线路达1329km,采用部分委托的运营模式前提具备。其次,河北省周边的铁路局有: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郑州铁路局、济南铁路局,采用部分委托运营模式,可以实行“网运分离”的经营管理,在机车、车辆上充分利用河北省周边的铁路局的资源,实行竞争和外联协作;可以通过竞争机制调动参与单位的积极性,为增加运量、完成运输任务发挥促进作用;河北省城际铁路可采用公交化运输组织形式,实现与区域内的城市和主要城镇通勤,可以加速城市间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河北省区域内的国铁线路网密度较大,联网运输优势明显,可以充分利用新建的客运专线、既有线和车站,降低建设投资。此外成立合资铁路公司有利于实现政企分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行生产组织,能使社会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以充分保障。

4启示

4.1融资方面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由于目前我国已建及在建的城际铁路总里程为6363公里,保守估计,2014年至2020年7年间,全国城际铁路新增建设里程约为1万公里,平均每年1428公里,而城际铁路在建线路平均每公里投资额为1.46亿元,可以大概估算近7年间,城际铁路投资规模高达14600亿元,融资问题将会成为制约铁路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河北省城际铁路建设线路较多,为了实现与京津通勤和省内城市的快速客运,新建铁路总里程将会很长。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初期注册资本100亿元,由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及铁路总公司按照3:3:3:1的比例共同出资成立,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城际铁路建设资金的需求,缺口很大。而且主要是政府投资,只有铁总一家国企,而且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参股。希望借助政府的投入拉动和市场机制在建运各个环节的运用,通过建立合理的清算制度,发挥国有资产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领域,保证融资平台的公开、公正,确保投资者的利益,来吸引多元化的资本介入,实现合资建路,为城际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度是从体制上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可以吸引多元资金投入铁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成立城际铁路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进行公司的构建、组织、运营,可以实现城际铁路合资公司在制度上“创收”。

4.2深化铁路监管体制改革

铁路行业旳自然垄断性、准公共性、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其监管。2013年,国务院为实现铁路政企分开实行大部委改革。目前,我国铁路行业的政府监管部门主要有三个: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局及部分社会综合监管机构。其中,交通运输部主要负责铁路的政策指导;铁路总局是专业的监管机构;社会性综合监管机构,主要是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等。在权力分配时,国家发改委负责价格监管和融资监管,剥夺了作为专业监管机构的铁路总局的职责。权责不清的现状期待指出我国铁路改革的深入进行,铁路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

篇3

【关键词】房建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

1.房建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建筑工程往往需要进行许多体力劳动,很脏很累,导致施工人员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村,而且年龄偏向于中老年,这一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一些新型的技术设备不能够迅速熟练的使用,对新技术也缺乏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给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带来很大困惑。与此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经常忽视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导致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工人操作流程不甚规范,使建筑工程进行的效率降低,工人的生命安全也存在极大的风险,最终导致施工进程无法顺利进行。

1.2施工管理的技术水平偏低

科技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进行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建筑行业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不断改革创新,近年来,我国建筑领域内的技术创新一般都集中在工程的设计方案、工程的资金预算、施工设备的更新和竣工收交付等方面,但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技术方面的创新却进展较慢,使施工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建筑企业不能够及时的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施工的质量和效率都难以得到保障。

2.对于强化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的策略研究

2.1建立规范的工程施工管理制度

实施精细化施工管理,首先就应该建立相应规章制度,一是对工程施工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在施工中让各个部门以及员工有章可循。在施工管理中要把好各个关卡,如设计关、材料关、质量关等,并且对各部门进行施工责任期的管理,通过细化目标,层层向下布置施工任务,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期限对各个施工环节分解期限,保证施工进度正常进行。与此同时,要做好工程精细化施工管理的投资控制,通过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和分配建筑企业的资金,确保对投资的高效使用。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督,具体可以通过签订相对应的质量责任书,来约束施工主体,使其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还要完善施工质量保障体系,严格监管施工过程,并及时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评定报告和验收报告,以提高工程质量。最后,在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新型的机械化设备来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

2.2提高精细化施工管理中队伍的综合水平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新阶段,各行各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极高的需求,建筑工程领域也不例外,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新人上岗前,应该进行系统科学的专业技术培训,并严格考核,保证上岗人员的素质过关。与此同时,也要对原有的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之能够不断学习先进技术、不断适应新事物的发展。对于高层管理人员也要进行培训,使之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精细化施工管理方式。提高施工单位的综合水平,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2.3健全完善施工管理责任制和创新精细化管理方式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的每一个主体都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才能高效的推动施工进程快速进行,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施工管理责任制,首先企业经理与项目经理就施工项目应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和项目责任书,明确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施工项目应该试行单独核算制,以降低施工成本。最后,要制定一套项目经理、施工管理人员、施工队伍各司其职的施工管理责任制,以明确各环节的实际负责人和施工人员。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机制,以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精细化施工管理方式本身也应该进行创新和发展,在网络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建筑企业可以将其充分利用到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中,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施工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的对筑建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了解,更方便快捷的分析市场行情,使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市场资源。

2.4施工现场安全控制要点

现在,建筑施工仍旧存在很多安全问题,所以为了提升施工作业人员的施工安全性,有必要采取精细化管理手段控制施工现场安全。电力作为建筑施工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其能够带动施工设备的工作、运行。但电力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隐患问题,像是线路漏电情况等等,所以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把线路的定期维护管理、功率计算以及线路安全使用纳入进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去。具体内容为,需对各部门实际需求的用电效率进行合理的结算,并基于此精确地分配;根据相关的安全标准确定线路的分布情况,并做好线路的防水工作,防止线路由阴潮区域经过;随着线路使用时间的逐渐延长,其可能会出现老化情况,就此需定时的检查以及维护线路,保证线路的使用安全性。另外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为了避免出现高空坠物,需要在作业区域下方的适当位置铺设安全网,一方面避免高空坠物掉落至地面出现伤人事故,另一方面保证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开展模板安拆、塔吊安拆以及脚手架搭拆等方面的施工作业时,必须由专人保障作业的安全。

2.5对现场签证和工程变更严格把控

首先要重视在施工现场的造价管理工作中的设计图纸。保证造价能够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基础就是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操作。首先需要对图纸认真的研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它完善,并且按照图纸的要求将签证发放和对工程进度变更。要重视设计环节,让设计尽量更加严谨。导致设计与实际不符的就是因为设计不够严谨,对设计不断的变更不但会极大的提高工程造价,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严格把关施工质量,使返工造成的资源浪费避免。

2.6严格的控制管理物资采购

要小心谨慎的进行物资采购,使采购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如果采购材料的质量不达标,会使成本无端提高。而且选购时要货比三家,要精心维护购入的设备。还要在材料运入时仔细验收,使以次充好的行为避免。

2.7加强施工队伍的选择

目前因为我国有大量的施工队伍存在着,但却没有那么多的功能对这些劳动力能够容纳。这就使得许多施工队伍为了对建筑施工单位要求的迎合而不断的压低价格,使工期减少。虽然这样能够让建筑单位有更大的利润获取,但是实际上也使施工队自己的利润所牺牲。那么施工队在利润受损的情况下,在施工过程中就有可能通过降低工程质量来对自己的利润空间找回,从而给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和造价控制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为了使这个问题解决,要与施工队必须签署尽可能详细的合同。建筑施工单位在合同上,需要详细的规定施工队伍的施工标准,将施工单位降低工程质量的空间封死。这份合同也将是建筑单位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律依据。

3.结语

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建筑工程行业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通过分析近年来建筑工程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发现,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先进与否对于工程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实施强化精细化施工管理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4

1.引 言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大型企业由于各分部或分子公司分布面广,行业及业务类型多样化,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更需要高效快捷,以利于资源的调度和分配,实现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就会更高,因此大型企业引进ERP确有一定的适用性及紧迫性。

2.实施ERP系统成功的主要关键点

   在引入ERP系统的过程中,实施是一个极其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然而实施的成败却往往决定着ERP效益的充分发挥。ERP实施情况已经成为制约ERP效益发挥的一大瓶颈因素,企业的ERP项目只有在一定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够成功实现企业的应用目标。其中实施方式和产品选择是决定ERP实施成功非常重要的两点:

2.1如何选择实施方式

实施ERP前企业首先必须要有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用户应用个人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这方面的投资也是较大的,要考虑到投入产出的平衡、以及今后服务器的更换、企业的发展和需求,选择哪种实施方式就决定了投入的资金量的多少、运维资金所占比例,同时实施方式还与今后的运维管理、应用管理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实施方式分别有大集中模式、区域化集中模式及分散式模式:

   (1)大集中模式是指整个企业的业务和数据集中在同一服务器上,集中管理集中实施,这种模式对硬件的投入相对较小,但对服务器负载均衡能力及热备服务器要求较高,同时业务管理模式也需要高度统一和规范,对企业信息化程度及灾备方案的标准也比较严格,安全风险较大,管理难度加大;

   (2)区域化集中实施方式其实是大集中实施方式的小型化区域化,将企业实施范围按一定的区域进行划分。

   (3)分散式实施即单点对单点地实施,虽然这种方式对服务器的要求是最低的,实施难度也最低的,但这种方式不仅在实施时占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还会容易造成各分子单位会按各自的要求进行系统配置变更及其他功能的改动,在业务的规范和统一标准方面不好掌控,并且实施时及后期在运维管理费用投入方面却是最大的。

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管理模式,结合投入产出的精细考虑,科学地选用实施方式。

2.2如何选择产品

企业成功实施ERP系统关键点还在于如何选择ERP产品,并与企业其他的信息系统如自动化办公系统等,进行高度有效的集成。因此,企业在选择ERP产品之前,必须考虑下面几个因素:

   (1)合理确定预期目标,结合企业自身资源进行选用:现在国内的大型企业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希望能迅速迈入企业成功的捷径,往往对自身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管理目标比较模糊,将企业管理成功的期望完全放在上什么样的信息系统上,认为价格越昂贵越成功,这样的想法往往导致让不少的企业投入较大而收效甚微。因此,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意识和信息化水平是非常关键的。

(2)合理的实施和维护费用:首先,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投资比例,对硬件及软件要求都不一样,国外的产品与国内的产品价格上非常悬殊的差距,在实施费用上是要先考虑能否承担的问题。其次,选用不同的产品,维护管理的费用也是不同的,如果选用了较高端的国外产品,那每年的庞大运维开支也是企业将来要面临的问题。

(3)产品供应商及实施单位的服务能力:ERP系统虽然大部分功能都已是模块化和集成化,但在实施过程中,通常还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如与自动化办公系统等其他系统的集成,对部分功能做一定的改动,因此这种服务能力不仅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还体现在将来的运维服务中。

3.实施结束后期的运维管理

ERP实施阶段基本都是按着现状业务流程调研、需求评估和准备、未来业务流程设计、系统配置及权限设置、单元及集成测试、正式上线来分阶段运作,但真正投入使用后,实施的应用效果如何还需要运作一段时间才能真正了解,因此所有的功能也必须要在应用过程逐渐体现,与实际的业务运营管理进行磨合,对部分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因此ERP成功实施上线后,不仅需要保证系统运行的正常和稳定,还需要对部分应用管理做功能提升,这时工作重点则转到了系统运维和应用管理阶段。下面将对运维管理的主要内容做一些分析。

3.1健全的运维管理体系将为运维管理打好坚实的基础:

   ERP上线时重点工作是要保障系统的成功切换,保证企业能利用ERP系统进行正常的业务运营操作,ERP上线后,则要关注如何保证系统稳定,解决系统数据错误和处理用户操作出现的问题,提高应用效率,满足业务需求。因此建立好稳定高效合理的运维支持体系则显得非常重要,不同的实施方式也影响到运维体系结构功能的组成。

一般来说,ERP的运维体系包括有三层:外部服务顾问,内部支持人员,关键用户。

   (1)外部服务顾问是指ERP实施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ERP上线后,负责做好对内部顾问和关键用户的知识转移工作,主要解决较大的功能模块上线或系统提升等项目,同时还负责解决内部顾问无法处理的问题。

   (2)企业支持人员是指企业ERP系统支持中心的信息和业务支持人员,这些人员参与了ERP的实施及上线的整个过程,对系统管理、系统配置和开发、权限管理等技术应该相当熟悉,负责处理日常业务中用户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对系统的应用管理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指导。

   (3)关键用户则是指参与到ERP实施过程的业务骨干,在ERP实施时参与讨论业务流程的设计及最终用户的培训,ERP成功上线后这些人员则承担起指导最终用户解决较简单的问题的职责。

无论采用哪种运维管理的方式,外部服务顾问基本上是需要保障的,但考虑到运维费用,因此培养好企业内部的技术力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企业ERP支持人员则最好按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设定,如企业总部设最上层支持人员,省级设中层支持人员,市级单位可设下层支持人员或关键用户,也可以按管理模块分层进行人员安排:

(1)如果采用大集中式运维管理,则对最上一层支持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负责需要保证全国范围的系统稳定正常,对系统管理及 系统配置等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解决,还需要面对不同业务类型应用问题的处理,各省的分子单位虽然也相应设定支持人员,但由于中层支持人员只需要解决业务操作问题,因此要求基本上没有最上层这么高。

(2)区域化式的运维管理,支持人员的层次架构分上中下,高层和中层的支持人员的设立可按实际需要分成两种:一种还是遵循从高到低的技术支持体系,最上一层负责所有区域支持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并负责与外部服务问联系,中层支持人员负责该区域的服务器管理及问题处理,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最上层支持人员解决。另一种方式将ERP系统运维技术服务管理职能下放到区域支持中心,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最上一层支持人员基本可以只负责管理和协调,对人员的要求相对而言没有大集中式这么高,中层的支持人员按区域划分设立在各区域范围内,只针对该区域的服务器进行相应的管理及问题处理,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直接与外部顾问联系,各省单位可以无需设立专门的支持中心,可由关键用户来担当支持人员,简化人员机构的设置。

(3)分散式的运维管理也是按上中下层设立支持人员,在企业总部设立高层支持人员,负责各家分子单位的支持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并负责与外部服务问联系,中层支持人员则负责该企业的服务器管理及问题处理,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高层支持人员解决。最下层支持人员可由市级单位的关键用户来担当,无需设立专门的支持人员。

企业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选择一种运维方式来进行管理,也可以选用多种运维方式并行的管理方法,如部分地区以区域化的方式和部分载区以分散式的方式这样复合型的运维管理模式。

3.2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服务器系统管理及优化提升。数据的备份和性能的调优是运维工作重要的部分,服务器性能优劣及管理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日常的业务经营能否正常进行(2)业务支持和问题处理是运维最主要的工作之一,ERP系统的运维,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优化系统的过程。(3)是否能做好运维知识管理影响到运维管理优劣。运维知识主要是指运维人员在解决和处理系统和业务问题的方法和经验。(4)ERP系统实施过程累积到的知识。一般而言,越大型越复杂的信息系统,实施就会越复杂,ERP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业务的整合优化和测试,以及数据切换及成功上线等多个阶段,在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企业内部的支持人员和关键用户在实施过程学习到的知识也是比较丰富的。(5)ERP系统上线后实际应用中积累的知识。由于ERP实施时包括测试都还是局部性的理论性的阶段,只有等到上线真正应用于实际业务时,才算是较全面的一个应用,这时会遇到许多在测试阶段未遇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也是对实施阶段累积下来的运维知识一种的扩充和完善,提升。

如何将这些问题处理经验及知识有效地进行管理,是做好运维管理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业务人员应用管理水平的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常用的方式有:定期培训关键用户和操作人员,写成文档在内部网站上共享,或以知识竞赛的方式提高人员关注度等等其他方式。

4.抓好各层次人员培训是决定提高应用管理水平的关键。运维管理的好坏还在于培训工作是否抓得较好,培训对象包括有三部分主要人员:

其一就是运维技术人员,这是大型企业最应该重视的问题,由于系统上线后势必带来较多新功能的应用和完善,服务器的管理系统的优化和日常业务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不可能永远依赖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来服务,这是非常大的运维费用开支,因此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人员和关键用户不单要脱产参与到ERP整个实施过程中,防止人员流失,还要每年对这部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提升,人才队伍的建立和健全也是ERP系统最终能高质高效应用于业务实际、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要的一点。其二就是最终用户的培训,这一般是由关键用户或中层支持人员来进行,最终用户应用操作水平的高低,关键就在于培训效果的好坏,当然也与其所在企业应用管理的有效性有关。其三就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ERP系统的实施和上线,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有效利用和合理调度企业资源,实现对整个企业的高效管理。

篇5

中图分类号: TM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2010年开始镇海供电局已经开始着手电缆数字化工作,先后制定了电缆管线竣工资料提交标准及相关规范、开发了电缆数字化管理平台来管理电缆管线信息[1]。电缆数字化管理推广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虽然有了竣工资料提交标准,但频繁的电缆新增、割接工程交由多个运行单位维护资料数据仍存在一定的真空期,而且涉及到多个运行单位的电缆割接施工牵涉多个单位,运行单位有可能只维护本单位的线路造成脱节,影响到平台数据与现场的一致性。

近年来不断推进的输变电状态检修工作中大量通过监测手段提前发现设备潜在缺陷的例子,使各级部门进一步意识到防患胜于未然的重要性,镇海局通过对2003年-2010年的电缆故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42起电缆故障中,除去16起外力破坏引起的故障,其余26起中有81%是由于电缆接头故障引起的,如果能有效对电缆接头运行工况进行监测,就可以提前发现接头缺陷,有效预防电缆接头故障的发生。因此非常有必要寻求一种电缆智能化管理手段,是提高电缆运维检修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也符合经济发展和安全运行的需要。

1 建立地下电缆管线智能化运维管理手段

1.1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实现无缝化对接

(1)设立一个专门的数据更新管理办公室,目前该办公室由生技科管理。数据更新管理办公室设2名专业维护人员,熟悉整个数据库的操作和维护使用,熟悉竣工模板的使用,对新增和变更的数据进行录入或修改。维护人员对各施工单位递交的新增和变更的资料数据,按照有关规定和模板进行审核,对符合标准的予以接收,不符合标准的予以退还并要求限时整改完成。

(2)采购一定数量的平板电脑,作为电缆信息维护更新移动办公平台,实现在现场第一时间更新变动数据,并通过蓝牙技术同步至服务器,实现数据动态更新管理,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3)对已经完工的变更、新增的电缆及管沟部分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要求提交数据资料,并进行现场抽检复核,通过平板电脑在现场核对更新资料。如图一所示。

图一作业人员现场复核数据

(4)对正在实施的变更、新增的电缆及管沟部分由外聘专业单位进行同步随护式跟测,第一时间更新变动数据,确保后台数据与现场同步。

(5)管理软件权限设置,根据制定的管理机制,通过数据库软件的设置,进行局级与所级、主管与成员、维护者与使用者等对层级的管理维护权限的合理设置,确保数据的同步唯一性和责任的可溯性。

1.2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电缆及管井智能化巡检

1.2.1 研制新型电子式标签、创新电缆管孔封堵方法

目前,电缆井、电缆的识别仍旧依靠传统的标牌来辨别,随着电缆管线规模的不断增大,就镇海供电局管辖电缆管线就有各类标牌近3万块。虽然经过不断改进,但传统的标牌受使用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多情况下给电缆及井的识别带来不少麻烦,例如:电缆井内积水或淤泥沉降覆盖电缆标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腐蚀电缆标牌,导致字迹模糊不清,电缆井标牌受过往车辆碾压导致标牌破损、字迹模糊等等。为彻底改变这一情况,通过多方比较,决定引入RFID射频识别技术[2],研制新型电子式标签,新型标签的特点是通过射频识别,电子芯片耐腐蚀性强不受环境影响,可穿透非金属介质,遇电缆割接施工无需更换电缆标牌,可在平板电脑中通过修改数据库中电子标签的信息即可实现更名,电子标牌可无限次重复使用,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标牌的利用率。如图二所示。

图二新型电子式标签现场挂设图

1.2.2 开发电缆及管井智能化巡检系统

引入平板电脑技术建立智能巡检系统[3],巡检系统主要由射频识别、参数记录、数据上传等三个模块组成。其中,射频识别模块主要用于识别特定的设备,进入相应的巡检项目填写界面;而参数记录主要用于处理记录的数据,包括对记录数据进行编码和加密等过程。数据上传模块可以不断扫描是否有已记录但未发送的数据,并通过GPRS网络将记录后的数据上传到服务器。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用于记录设备参数和检查设备状态,并将巡检后的结果保存至本地。每一个巡检设备都装有一个固定的电子标签,巡检人员到达巡检位置后,可通过识别接收卡源信息进入不同的巡检项目。同时,要求巡视人员使用移动电脑采集现场图像资料(照片、视频均可),再按照设备实际状态记录相应的参数后,可保存巡检结果,在保存的同时,由系统自动激活发送线程并在后台通过GPRS将巡检结果发送至服务器。因此,无形之中加强了运行人员的巡检到位率及巡视质量,智能化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如图三所示。

图三巡视人员开展智能巡检

1.3建立电缆在线监测平台

为进一步深化配网状态检修工作,建立电缆在线监测平台[4],实时监测电缆运行工况,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线监测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运行电缆的各项参数,包括:电流、接头温度、接地电阻等。在电缆的起始段每一相上装设电流互感器,测量每一相的电流,在电流大于额定值时自动报警,并记录下负载时间曲线,为进一步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电缆外铠装层上装设接地电阻测量器,测量铠装接地电阻的大小,确保电缆保护铠装层接地良好,保证电缆的安全运行。

因为在往年的电缆故障统计中,除掉外力破坏,电缆接头故障占了百分之八十多,因此将电缆测温作为在线监测的重点。通过在电缆中间接头、终端头内部设置一个特殊的内置测温芯片,实时测量各相接头位置的发热情况,并将温度参数传输到监测平台(如图四所示),对于异常温度发出报警,同时显示接头的实际地理位置、线路名称、相位情况。同时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评估高危点,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实现主动管理的效果。

图四电缆在线监测系统

2 结束语

2.1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地下电缆管线的智能化管理手段在镇海试行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经济与社会效益。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尤其是居民用电要求越来越高,投诉呈增长趋势,重要用户甚至和供电企业签定了用电可靠性协议,造成的损失由供电企业赔偿。通过管理手段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电缆巡检模式,开创了智能巡检的先河;电子标签的运用消除了传统电缆标牌的各种弊端,保证了电缆的可靠识别,避免了电缆误开断事件的发生;在线监测系统的开发,能实时监测接头温度等关键信息,保障了电缆的安全稳定运行,为可靠供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2.2运维检修水平显著提高

电缆管线的智能化管理大大提升了镇海局的电缆运维检修水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实现了电缆的智能化巡检,运行人员通过平板电脑开展电缆线路巡视,巡视前可设置当天任务,平板电脑通过GPS导航指引巡视人员对所选线路开展巡视,结合新型电子式标签可记录巡视到位情况,巡视过程中发现各类缺陷或图实不符的情况可及时记录在平板电脑中并返回电缆管理平台,有效提高了巡视效率。

深化配网状态检修,通过电缆监测平台实时监测电缆运行数据,能及时发现电缆各类潜在隐患,及时检修消缺,有效降低了电缆自身故障的几率,电缆运维检修水平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明,周仁才,贺贤华.地下电缆信息标准化管理模式设计和应用前景[J].浙江电力,2012,5:59-62.

[2]谭民,刘禹,曾隽芳,等.RFID技术系统工程与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王淑君,吴军,李磊.基于PDA的RFID手持机开发研究[J].光通信研究所,2008,16:55-57.

[4]谢方,赵成斌.电力电缆故障在线监测[J].电源技术应用,2012,12:23-25.

作者简介

篇6

我国IT产业与互联网技术在飞速的发展,可以说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到重组、融合、创新、不断深入的信息化大产业发展时代。而且对于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现在各种电商的上线运营、政府对于互联网技术的重视,使得IT技术的涉及面越来越多。虽然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都看重对互联网产业的投入,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企业在以后应当注重对IT运维的投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互联网系统。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1.1 系统结构

IT运维服务管理支撑系统其实就是为软件的运行提供的一个平台,它的主要工作就是为IT资源进行保护、维修与管理。它可以通过利用接口以下对上的方式对平台中的IT资源进行收集与管理,也可以为其他的对外互动与应用人员进行端口的提供服务。这样就可以对整个平台中的IT资源进行一种随时随地、不断更新的数据监管方式。

1.2 流程管理

在整个程序中,IT运维服务增设流程管理功能,顾名思义,它可以对整个系统内部的各个节点进行必要的监管与控制,足以满足系统管理者对于系统的监控需要,以此来维护整个系统的正常、良好的运行。在这个监管程序中,不仅要将整个服务程序监控好,也要在整个程序的运行中将支撑系统的运行模式固定下来。对于流程的监控管理,涉及到程序开始运行后的各个方面,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3 监控功能

此功能设计的作用是监管和控制每个用户在使用时各项功能的实时运行情况与数据。在此平台日常的运行中,对硬件、软件设备配置的管理是负责软、硬件能否顺利运行、功能特点是否完全运行、出现问题时能否自我修复等,以及负责对下指令的发放与管理。还包含对软、硬件设备在运行时各种数据的搜集、整合、管理与分析,另外就是在出现问题时要能够及时自我报警、提示问题出现在哪里并发出警报,如能完成对出现问题位置的准确定位是效果最好的。最后,还要能实现对系统运行时占用并使用了那些资源能够及时显示,为用户合理分配资源进行数据参考。

1.4 对系统平台安全性进行监管

在现在人人都懂一些互联网技术的时代,对于网络安全的管理亦是同等重要,它主要是保障整个系统能够平稳、流畅、安全的使用,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计算机病毒的拦截与删除,利用此功能,使系统在接触陌生用户或者外来数据的传入时能够自我有效的阻拦陌生文件或病毒的入侵,从而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二是要对系统内每天登陆、录入用户操作等行的数据形成日志文件保存起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三是对用户的管控,主要指新用户的增加、无效用户的删除、对用户详细信息的查询、用户自我修正个人信息等操作。

2 对系统配置、管理、信息的管控

2.1 对系统配置的管控

此功能的作用是整个系统的运行中所有硬件之间的配合、相互之间的运行进行保护与分别识认,以便能够更有效的管理日志信息的修改与公开。另外也会保证基本设备、基本服务建立的模式进行一个初步的建设。建立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我们的目标客户提供一种管控数据的方式、展示出整个系统真实的配制稻荩使硬件系统的质量能够更好的相互配合,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合理的分配各个存储设备的资源运用。

2.2 对系统变更的管理

在整个系统的运行有效期中,不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的配置都有其一定的运行周期,不可能一直无限的运行下去,或者是有时整个系统的为之服务的对象也会有变化,因此对于服务系统的资产和软、硬件配置的改变是必须要依靠相关系统功能来实现的。在系统的设计与搭建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各种变更操作的记录,每一次变更可能引起的风险评估,以及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变更操作应当建立起相应规范的、合理的审批和操作程序。这一项中就应该包含对系统物理环境的管控、维修、操作有关的硬件配置、日志文件记录。

2.3 对信息的管理

在这一项系统功能的实现中,主要是包含每个功能模块、操作程序、系统测试数据的公布和整理。在程序的生产环境情况下,对于何种信息、如何审批、如何公布进行安排。在信息过程中,不仅要在生产环境中进行提前的安排,同时要对系统的服务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将安排的信息能够切实的运用起来。

3 整个系统功能的有效实现

在IT运维服务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中,对一些良好的数据库开发工具亦有着很好的运用,也进一步对于整个系统的流畅运行提供了优秀的数据支持。这在系统的真实运行过程中,不仅涉及到软、硬件的配置、系统变更的管控、日志文件的等各个方面。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在数据库中保存的程序运行结构图一般都是放在系统界面的右侧,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中,已经包括了对各个子功能模块流程的显示。基于此,在对系统中的一些字段、数据库内表格的设置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与配置。在我们对系统进行整体测试运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整个系统发挥出其最好的效果,并且能够同时保持住整个系统在运行时保持稳定、维护系统的安全。同时也会使用户在使用系统的时候能够及时了解各个功能的实现与具体的操作流程,从而更好的发挥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用。

4 结束语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软、硬件不断更新、IT技术不断创新,而且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多的融入了互联网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极大地改善,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效率。但是IT系统要想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就需要有良好的运维服务系统做支撑,因此只有把服务管理支撑系统做得合理、有效,才能够有效的对IT系统和IT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尚云云.IT运维服务管理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9.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素质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题,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运筹学是对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利用的应用型学科。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这样来陈述运筹学:“由一支综合性的队伍,采用科学的方法,为一些涉及到有机系统(人—机)的控制系统问题提供解答,为该系统的总目标服务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系统最优化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求得系统运行或系统设计的最优方案,最终为管理者在做决策时提供科学的依据。卫生管理运筹学是我国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门课程的许多内容在医学和医药管理方面有着很强的应用背景。例如,在图与网络优化这一章关于图的染色问题在医药存储中有直接应用。假设一个仓库要存放种药品,,…,,要求某些药品不能相互碰撞,否则会引起化学反应使药物失效甚至爆炸。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这个仓库应分割成若干个小空间,以便把这些不能相碰的药品放在不同的空间里。试问这个仓库至少应分割成几个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建立一个图,其顶点集为 = {,,…,},其中顶点对应于药品,顶点与之间有边相连,当且仅当药品和不能相碰。于是,药品存储问题就转化为图的顶点染色问题,而图的色数就对应为应至少需分割成的小空间的数目。

国内一些作者对如何上好大学的运筹学课程做了深入研究,参见文献[1-5]。

1 卫生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现行卫生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1.1 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卫生管理运筹学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以数学方法作为工具为决策人员提供科学高效的意见的管理类学科,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公式进行推导和演算,从而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也同于其他管理类课程,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基本概念和定理的推导等理论知识的介绍,而忽视了卫生管理运筹学应用型学科的基本特点,如何培养学生利用运筹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的环节,从而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教学方式单一

卫生管理运筹学类似于其他数学类方面课程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虽然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已经由只在黑板上写的生硬方法改变为运用PPT展示,但目前的卫生管理运筹学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由教师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没有更好地发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滋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或独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欠缺,遇到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毫无头绪的局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手段单一

卫生管理运筹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大量的实际问题都有其深刻的实际背景,大量数据的获得需要通过实际例子和实际测量得到。仅仅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建立的数学模型缺乏可信度,往往与实际有着较大的出入。所以必须把单一课堂变为多个课堂,从教室内走向教室外,从校内走向校外,才能够科学、准确地把握、解决实际问题。

2 BPT教学模式

考虑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和卫生管理运筹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使用于该专业的卫生管理运筹学课程:以能力建设为导向,以“基础知识教学、实验技能培养、综合能力训练”为抓手,以“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为保障,探索和实践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础(Basic)、训练(Training)、综合提高(Promote)”的层次化、渐进式培养体系——BPT教学模式,探求一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子、新模式。

2.1 构建了“基础性-提高性-创新性”层次化课堂教学体系

基础性注重“实”,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了卫生管理运筹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保留了与卫生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线性规划,运输问题,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理论,排队理论等教学内容,结合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数学软件等课程组建了数学实践课程教学课程群,实现课程结构体系化。以70% 的教学时数,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师学生互动,师生一起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高性突出“专”,着力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利用基本课堂应用问题,结合典型实际应用问题,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创新性刻求“新”,着力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刻意向学生介绍课程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方法。

2.2 开创实践教学环节的课外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30% 的教学时数,依托计算机实验室,开创实践教学环节的课外第二课堂,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学生用计算机进行数学模型的求解,掌握LINDO、LINGO和管理运筹学2.5等相关的软件包的使用。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关医疗管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学习管理运筹学这门课程的实践需要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获得成就感。

2.3 项目化的综合能力训练体系

能力建设项目,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学生3人一组,同做一个题目,同讨论一个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学生完成读书报告和课程论文,促进能力培养普遍化。

课外科技项目,组织学生申报校、院级大学生科技项目,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促进能力培养多元化。

科学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促进能力培养个性化。

3 结束语

通过几年来的尝试,“基础(Basic)、训练(Training)、综合(Promote)”的层次化、渐进式卫生管理运筹学课程——BPT教学模式,贯通两个课堂,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第一课堂教学夯实基础,第二课堂教学提升能力,二者良性互动,搭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平台。基础培训普及化、提高培训课程化、综合培训专题化,实现了以学促教、以学促专、以学促能的目的。切实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鹰,符启勋,彭慧卿.运筹学课程教学现代化研究与实践[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3):90-92.

[2] 宋德昌.对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4):77-79.

篇8

前言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在投入使用后,经营高速公路的公司将要立刻投入到机电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特别在机电系统缺陷维护期后,工作人员将面临更加繁重的维护任务,要知道,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将机电系统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做到位的,一定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努力和探索,才能够为高速公路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就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管理内容和形势

1.1系统维护与组织管理形式

机电维护管理结构组成、岗位设置对机电系统的维护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由高速公路的管理特点所决定的,与管辖下的路段长短也有关,短程管理情况下,管理结构相对简单,维护工作量不大,管理重心集中在监控中心、收费部门,以集中式管理为主导;长路段管理则不同,不但系统设备组成复杂,而且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维护和管理人员组成合作团队,管理跨度相对较大。

1.2机电工程维护内容

1.2.1道路,收费车道的维护包括工控机、车道显示器、通行信号灯、自动栏杆机、雾灯、顶棚信号灯、计重设备、费额显示器、票据打印机等设备,车道系统根据受损程度和产生的影响可分为软件系统恢复性维护、道路损坏性维修和道路功能性维修。例如,自动栏杆定期保养、检修。

1.2.2供配电,本系统供配电系统定期检修,保证设备及线路使用正常。站级、分中心以及中心计算机系统维护包括软件系统恢复性维护、计算机系统损坏性维修和功能性维修,其维修界面可分为收费车道以太网交换机内线一侧,设定科学的周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启动扫描维护,计算机长时间运行通常会内存缓存积聚,系统运行缓慢,以此避免计算机系统总体性能下降,更要定期检修主要线路,保证设备使用正常。

1.2.3监控,本系统维护包括收费道路、收费站及其安保监控有关的监视和报警设备、信息传输与设备或其他设备,维护范围包括DDF配线架与光端机连接处外线一侧。

2、机电工程判别故障的一点经验

机电设备出现故障将对高速公路运行带来很大的问题,如何快速准确的找到故障出现的具置和问题的所在,判断故障类型等多个方面的方法与经验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总结和提高的,例如:

2.1直接观察法,通过人的双眼视觉直接观察,对于看似没有发生故障的设备的维护维修中,首先要从最表面的设备外观上检查有无异常现象,设备外形是否出现断裂、变形、弯曲、火花四溅等与正常状况不一致的地方,再者通过嗅觉间接判断,橡胶材质或本身具有温度的其他材质设备,是否有与一般状况下正常轻微气味不同的气味,闻到过重的味道时可能出现电流过载需要及时启动备用电源,关闭正在运行的设备进行调整和必要的保护措施,其他还要结合听觉和触觉,耳朵通过听觉可以感知设备震动发出的频率是否正常,触觉则需要明确以手触碰的设备位置绝缘无高温不锐利,前提是要保证检查人员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一般类型的设备可以直接试触设备有无松动,当前所处的状态与正常运行本应表现出的表征是否一样,综合通过人类的五感得出的判断是最直接的,对于及时准确迅速的排除设备故障是效率最高,效果最明显的方式。

2.2重启复位法,设备长时间出于工作状态而出现些许故障是在所难免的,很多机电工程设备在维修维护中被发现,并不是设备本身真的受到损坏无法运行,很多情况只是因为设备内部元器件长时间运行、受外界环境干扰或机械设备长久运动温度升高出现疲劳状态等多种综合性状态出现,大多只要将异常运行的机电设备关闭并重新开机启动、上电复位便可以恢复正常,继续收费运行。

2.3对比比较法,跟整个机电工程系统相比,出现故障的机电设备必然属于少数的个案,在系统维护维修过程中,与大部分正常运行的设备相对比,这种对比比较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常用方法,例如收费车道的视频电视屏幕出现闪动,这时我们可以观察对比一下其他车道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继而可以快速的作出判断和结论。

3、机电设备维修维护管理主要任务

首先需要对设备维护管理的有关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化,这其中从设备的基本操作使用、保养维护、检修检测到升级改造,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设备在使用期内高效稳定的运行使用,满足其功能要求,其主要任务包括:监视监控测量设备控制与管理,整个机电系统运行管理、故障排查与检修、设备保养,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升级与维护,系统大中修及其升级、改造、扩容等组织实施,系统设备、零配件和新引进的包含新技术的新增设备的甄选、采购、安装调试与验收工作,标准化编写并贯彻机电设备操作手册,和其他部门分工合作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完善雷雨雪雾等特殊天气条件下的防护养护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4、机电系统分级维护

4.1进行一级维护,也就是说,进行平时的维护和保养,一定要安排收费站机电维护员作为配备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平时的工作应当为:机电设备防护、机械转动位置的保养、设备表面的除尘、设备内部和外部的清理,工作强度大的易损设备和零配件及时检查维护与更新。

4.2二级维护,即设备更换,配备的相关技术人员为专业机电工程师,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明确故障发生的具置;排查是否存在危害源;检查输入电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稳定;排查输出电源与信号有否短路情况。

4.3三级维护,即零配件更换与维护,配备的相关技术人员为机电工程师,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检查电源系统供电情况;信号输入输出情况;集成电路各关键线路和集成块电压是否正常(由集成块开始向电源排查);正规厂家的规范设备易于检查,对于仍未集成的繁杂设备要及时送检专用维修点。

结束语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不断的革新,机电维护和管理的效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管理和维护方式也许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进行机电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时,一定要有侧重点,进行人才的合理分工和安排,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发展,才能保证机电设备有效的运行,从而保证高速公路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TU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规划中完全通过纸介质进行报批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剧增使得手工审批方式陷于不断重复的“资料查寻、图纸转绘、指标量算”琐碎工作之中,而难以对报建方案从宏观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但电子报批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局面。所谓电子报批,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规划审批所采用的文本和图纸的纸介质转变为电子介质,并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规程和管理规程自动核算规划指标,实现计算机辅助审批城市规划报建方案的过程[1]。由于电子报批处理审批速度快,可以极大地缩短审批的时间,自2000年广州规划部门率先开始采用这一新技术以来,十多年间已迅速推广到全国,现在不仅大城市采用了电子报批系统,许多中小城市也开始步入这一行列。为了更好地了解电子报批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城市规划落实问题,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电子报批的实施管理

目前采用电子报批制度,在提交电子文件的同时还需要提供蓝图。电子文件必须符合所要求的规范标准,才能为系统识别和审查。电子报批主要围绕设计、报件、审核和入库四个阶段进行,各个阶段结合一定的流程并最终实现准确、高效的目标。下面介绍电子报批系统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2,3],其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报批系统业务流程

1.1 设计阶段

本阶段要求规划设计单位确定设计方案后,对电子图纸进行规整,使其符合电子报批数据标准要求。

1.2 报件阶段

建设单位收到规划设计单位规整过的电子文件后,将其提交给规划管理部门,业务人员对电子图进行检测。具体检测项目有图形检测、重合检测、关联检测和标注检测等。检测不合格则返回建设单位重新规整。

1.3审核阶段

该阶段是整个报批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由规划管理业务人员通过审批软件对上报规划方案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⑴图形审查。通过相关软件检查图形和属性是否存在错误,一般可通过软件自动检测,但有些错误系统无法自动检测,仍需要人工判断。⑵图纸对比。对照报建蓝图和电子图纸,检查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轮廓线、使用功能是否一致,总平面图用地红线坐标是否准确和一致。⑶指标核算。通过软件的属性统计功能,系统可以自动统计所生成的各项指标数据。主要检查系统统计数据与报建数据是否一致、各面积指标是否正确、信息数据是否完整和符合逻辑等。⑷行政审批。为了避免图纸对比占用大量时间,一些规划部门,如广州规划局将技术审批与行政审批分离,授权直属单位进行技术审批,然后再进行行政审批。行政审批没有通过,则将不同意复文返回建设单位。

1.4 入库阶段

审核通过后,将不同规划类型图纸分类入库处理。

2电子报批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2.1 统一和规范了报批程序和标准,增强了审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采用电子报批系统之前,各项经济指标主要依靠设计单位进行统计,难免出现“漏报”现象,而一些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又“虚报”经济指标,传统手工审批方式较难全面地核实清楚。采用电子报批系统统一了报批程序,全部报批方案都要经计算机自动核算,“漏报”和“虚报”现象彻底根除。

由于当前不同地区、行业规划管理中术语、指标计算方法不尽相同,导致指标计算结果差别较大。电子报批软件严格遵照各地的规定,并且明确了属性定义,对同一城市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对术语、指标计算方法理解上有偏差而造成计算结果的误差。

2.2 自动检测图形和核算指标,提高了审批效率和透明度

传统审批方法主要通过尺规、求积仪等工具实现的,由于图纸折叠、磨损及晒图时变形等影响,必然造成量算结果误差;其次不同人使用工具的习惯不同,也难免引起误差和不一致的结果;再次,手工量算工作极为繁杂,不仅效率低,而且中间操作的不透明,甚至可能产生错误。

电子报批系统采用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再经计算机自动计算出各项指标,不仅计算速度快、精度高,而且操作规范,透明度高。审批时间可节省25%~40%[3],审批效率明显提高。

2.3 建立数据库解决了存储管理问题,有利于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

虽然设计单位早已采用计算机绘图,但不同单位、人员的绘图习惯、表达方式并没统一,所以设计单位的电子文件不能直接用作规划图形库的数据源。经过电子报批系统认可的数据,已经过标准化处理,能够满足规划图形库建库的要求,可直接进入数据库。建库不仅解决了历史报建材料存储管理问题,在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连接后,可以实现网上报建和无纸化办公,为实现完全的数字城市和数字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关于在云浮市规划管理中实现电子报批技术手段的讨论

3.1 云浮市概况及规划管理特点

云浮市地处广东中西部,位于西江南岸,是闻名中外的“石材王国”,也是风景旅游名城。云浮是沟通珠三角和大西南的重要枢纽,水路、公路、铁路兼备,交通非常方便。面积7779.1,户籍人口截至2011年底286.12万。云浮是发展中的城市,工农业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全市100项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云浮市对规划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为了促进经济提速和绿色发展,强调集约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云浮市还是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对电子公务建设一直予以投入和关注,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开展网络施政和公共服务。

3.2 云浮市采用电子报批的必要性

目前,云浮市在规划管理中还没有应用电子报批技术,但是非常有必要采用这项新技术。原因如下:

⑴随着云浮市建设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手工量算的效率非常低,规划审批人员人手明显吃紧,工作负担非常重。

⑵开发商虚报经济指标的现象比较多,采用手工审批方式在核查准确性、精度等方面都很难满足要求。

⑶采用电子报批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而且对改善云浮市的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3.3 云浮市实现电子报批方法探讨

电子报批已经在许多城市得到应用,所采用软件也不大相同。电子报批涉及到规划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两家的事,换句话说电子报批需要分别为双方“定制”——设计单位使用设计版本,规划管理部门采用审批版本。由于电子报批软件都是基于AutoCAD软件二次开发的,所以规划管理部门也必须先安装相应版本AutoCAD软件,再安装电子报批软件。硬件配置方面要求并不太高,近3~4年出产的台式电脑一般都可以满足要求,具体硬件要求和对操作系统的要求应根据所采用的电子报批软件要求而定。

以广州市规划局开发的电子报批软件为例说明。《修详通》用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电子报批业务,《报建通》用于建筑工程报建电子报批业务,《竣工通》用于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电子报批业务。

电子报批系统只有在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的支撑下,才能准确地核查地理位置,所以还应建立GIS系统及其数据库。由于AutoCAD 与GIS数据格式不兼容,还需要有一个软件模块进行转换。

电子报批文件的存储和管理需要建立数据库,一般采用专用服务器存储数据,服务器上需要安装数据库管理软件。

纸质文件可采用扫描仪扫描为图片格式(tiff或jpeg格式)后电子化,但这样的文件只适于存档,不能用作电子报批,因为这样的文件是位图,不是矢量图,比例关系很难协调。

针对云浮市的实际情况,要实现规划管理上的电子报批流程,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⑴寻找一家电子报批软件供应商,由其按照云浮市规划管理情况解决软件问题、人员培训问题。

⑵硬件方面按照软件供应商要求调整或重新配置。

⑶其他配套的软硬件,如GIS系统、数据库等可分步实施。

4 结语

电子报批技术一经出现,就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电子报批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三维电子报批技术就是其中佼佼者。另外,电子报批不仅用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城市道路、管线等市政规划方面也逐步得到应用。随着电子报批技术和规划管理系统的发展,未来无纸化办公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实践技能课程是培养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一环。从城轨企业交通运营管理相关岗位要求入手,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原则,开发交通运营管理实训教学课程,并对教学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丰富和完善实践技能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学以致用。

关键词 :城轨;实训项目;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19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人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同时又通过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我国实现世界制造强国。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明确指出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高等职业院校正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质量的提升。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发展,为学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充分立足于学院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实训基地现有设备,利用学院在铁道交通运营、信号、机车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优势,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项目,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是许多教育者共同所关心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由企业说了算。如何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就应从明晰企业的需求入手。

1 企业的需求调查

通过问卷、实地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分别对深圳地铁运营公司等地铁企业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生产部门主要大体由车务部、票务部、调度中心、车辆部、 维修工程、自动监控部等部门组成;目前,除调度中心行车调度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他岗位需大专以上学历。调查表明,企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行为习惯。所谓职业素养指的是员工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品质。它包括:遵循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能履行规范的职业行为;能够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提升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能够将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衔接。

从职业资格要求方面来看,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值班员、调度员暂未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在高职院校获取的铁路的车站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仅在鉴定城市被承认;调度员、站(区)长任职资格必须在值班员岗位上任职一定年限后,由企业考核认定。

上岗前,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获得铁路的车站值班员证;部分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现场救护和紧急状态下的救助救护的能力。企业鼓励学生考取急救证及电梯操作证。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学院开展实训教学,应以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以车站值班员、急救证、电梯操作证要求为目标,在项目教学中训练学生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业习惯、自我管理等相关能力的养成,通过培养,使学生胜任企业岗位需求,并获取铁路的车站值班员、急救证、电梯操作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2 依据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项目

如表1所示,根据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查、梳理,遵循“源于现场,虚实结合,实训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建设理念,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得到相应的实训项目。

将实训项目按照“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依次递进的培养规律,进行整理(见表2)。

3 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与企业需求进行无缝对接,就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现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因而,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重要阵地,就需要紧跟企业的设备、技术、组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新的需要,及时调整实训教学的目标、更新、完善内容、形式,适应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3.1 获取企业需求信息

通过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等单位建立了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相关院系与武汉地铁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实训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加大企业在专业和实训教学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学院还通过校友会,跟踪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扩大信息渠道,收集、整理育人需求。

3.2 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实训教学的目标

根据企业订单班的人才培养需求,结合认知规律,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课时分配,通过个性化的实训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备完成企业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提高学生人际关系的交流、自我统筹管理和自我学习等能力,满足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

3.3 菜单选择实训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设备、技术、组织、企业文化的不同,组织编制模块化教学单元,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合理组合,形成满足企业需求的个性化实训教学方案。

引入企业岗位操作的职业标准,将按照企业岗位操作的标准、工作态度纳入到学生技能训练及考核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大力开发建设教学网站、虚拟实训,创设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体会在不同情境、不同工具、不同旅客心态情境下的处理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拓展、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学以致用的能力。

3.4 实训教学组织

依据企业文化和运营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个性化工作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教学等多种方法,通过职业角色模拟等方式,进行相关教学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贯穿学生对企业5S管理要求的学习和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德道和高度的责任。

3.5 多方评价与考核实训教学

根据实训的具体要求,针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特点,采用学生、组内成员、教师、企业等多种评价主体,运用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考核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道德素质等方面。加大过程评价,让合格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不合格者完成前一阶段任务,促进学生学到即能做到,通过实训教学促进学生达到一定的操作技能水平。

4 结语

满足企业需要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活力所在。只有将企业工作任务、生产过程、职业标准、企业文化贯穿到高等职业院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让学生在虚拟的工作情境中得到教育,才能使学生获到实际经验,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付涛,张惠敏,黄根岭,等.面向轨道交通领域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

篇11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农村饮水水质,降低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率,减少农民医疗费用支出,解放和节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使其更多地投入到工农业生产。同时,可发展庭院经济和乡村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的饮水,是实施小城镇战略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社会秩序,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效益显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关系农村生活健康和和条件的民生工程,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卫辉市面对新形势,坚持以为人本,采取切实措施,下大力气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使人民群众喝上了干净的水,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提供了保障。

1工程建设概况

卫辉市位于新乡市东北部,全市区域面积862 km2,辖13个镇,347个行政村,总人口48.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43万人,耕地面积4.204万hm2。根据2005年初对全市农村饮水现状的初步调查,全市人口其中有34.6万人饮水不安全。卫辉市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研究适合平原区、丘陵区及山区的工程建设模式,总结出了符合农村新形势的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类型区划分为3个一级类型区:一是平原区。分布在素有“粮仓”之称的顿坊店乡、上乐村镇、城郊乡、庞寨乡、李元屯镇、后河镇、柳庄乡、孙杏村镇、汲水镇9个乡镇。二是丘陵区。分布在安都乡、太公镇、唐庄镇3个乡镇。三是山区。石包乡。自2004年卫辉市列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列入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采取了科学规划、适度规模、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等措施,确保了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共解决13个乡镇、246个行政村、20.8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打配套水源井70眼,延伸管网20 km,工程总投资3 837.406万元。

2工程建设措施

2.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搞好项目工程建设,市政府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卫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市、乡、村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2.2统一规划,严格实施

为了使规划科学合理,水利局多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实地考察,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为工程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2.3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了提高工程质量,从实施方案的编制、申报审批、施工单位的选定、材料和设备采购、资金支付、竣工验收、建后管理等都严格按照程序运作。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在工程建设中,每期工程都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执行;严把水质关、材料设备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质量关、工程验收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资金、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料物采购供应;统一检查验收;抓好打井设施进场时的性能检查环节、井深控制环节、井管滤网滤料环节、上下水层密封环节、成井后控制环节、井管滤网料检查环节、上下水层密封环节、成井后的洗井环节,确保了工程质量。

2.4严格资金管理

在资金使用上,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资金支出先由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经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工程进行验收,根据进度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后拨付资金。实行支票运行,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运行管理对策

3.1健全管理体系

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公室,设在水利局,负责全市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各项目村由村民代表选举出1~2名有责任心、懂技术的人进行管理。

3.2落实管理责任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项目村的供水技术及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搞好安全用水、节约用水知识宣传、管好维修基金、制定管理制度等工作;用水协会负责汇集群众意见、监督水费征收、管理员的管理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员负责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维护、维修和水费征收等工作,保证安全、及时、足量供水到户,服务用户[1-2]。

3.3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目前工程运行情况和经验,制定了供水工程管理、水价核实、村用水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4建立维修、维护基金和资金

深井村通过从水费中提取0.3元/t作为维修基金,城市管网村提取0.55元/t作为维护资金。确保了工程正常运行。

3.5搞好培训宣传工作

每期工程建成验收后,工程产权移交村委会由村管理员管理,统一对其进行工程管理、维护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宣传饮水卫生、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知识,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工作;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农村群众安全用水意识,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和用水安全[3-4]。

4参考文献

[1] 陆建红,李发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对策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6):89-91.

篇12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兴修水利,利国利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水利工程对农业的支持和促进,对生态的保护和发展,作用巨大,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使其正常运行,造福农民。

1、加强农田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的必要性

1.1、运行是建设的目的,管理是建设的延伸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小,投资少,但是效益却十分显著,不但能够提高农业旱涝保收的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还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节约资源的战略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目的是工程的运行使用,不是形象工程,不是建好摆给人看的,需要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和效益。建设仅仅是起点,管理好、使用好、真正发挥效益才是目的。

1.2、三分建,七分管,运行管理关系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

水之兴利在于建,利多利少在于管。建设是基础,没有建设就没有田间地头的水利工程,没有建设也就无从谈管理。但是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比如灌溉工程一般是半年用、半年闲,防洪除涝设施有的1a只用几天,有的则几年只用1次等。小型水利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需要做好运行管理工作,否则将会导致建好的小工程,因平时无人看管、维护而损坏,既是极大的浪费,也将影响农田水利事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1.3、以小见大,小水利的管理水映出水利大事业的成效

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规模小、数量多,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要求不高,但是管理难度甚大。近一时期国家对水利的投入十分巨大,极大地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但投入的重点主要是大江大河治理,而对于小型农田水利事业关注和投入不够。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旱涝灾害暴露出小水利的“短板”问题,说明小水利成为水利行业发展的瓶颈。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模式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解决耕地浇灌及旱田节水灌溉,经历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4种主要模式,4种模式在实际的发展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具体见表1。政府投入引导模式主要是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来开展建设,突出强化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因而具有很强的政策示范效应,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小型水利工程之需求。产权流转模式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与使用管理权相分离,根据“谁投资、谁经营、谁所有”的原则,采取摸索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有效配置各要素资源,使得现有水利存量资产得到有效利用。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重建轻管或只建不管,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当前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主要是补质的,主要依托工程建设进行补助,因此,工程的前期立项工作较受重视,相对而言项目审批过程中对于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要求不高,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工作在立项目之初就容易被忽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项目建好后就无人问津,待到需要用时可能已损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屡见不鲜、

3.2、管理维护经费无保障

3.2.1、部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水价政策损失

农业水费一般由“国有水费”和“群管水费”(在大中型灌区称为末级渠系水费)两部分组成,对于小型水源工程一般无国有水费。国有水费上缴国有水管单位,群管水费用于群管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群管水费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为了减少农民水费支出,有些大中型灌区没有实施末级渠系水费政策,群管工程依赖国有水费返回维持运行。但由于水费返回量少且不确定,很难保证末级渠系维修养护费用,末级渠系运行维护状况较差,田间供水秩序乱,甚至无人管理。

3.2.2、部分地区农户水费支出过高,挤压了末级渠系水费计收空间

目前,在一些北方大中型灌区,为减少农户承担的水费,也为了保证末级渠系正常管护,政府价格管理逐渐延伸到群管工程,末级渠系水价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末级渠系水费由水管单位代收代管。但是,由于国有水费标准相对较高,挤压了末级渠系水价空间。这种既想减少农户水费支出,又想保证末级渠系正常管护的愿望很难实现。

3.3、管理维护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完善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依靠乡镇水管站与水利站,两者作为农田水利的基层组织,承担着管理服务与技术推广的职能、乡镇水利站人员较多,但有正式编制的人员很少,较少的上级拨款难以满足逐渐增多的支出,由此导致专职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在乡镇水利站尤为紧缺、再加上乡镇机构改革,部分乡镇水管站与水利站被撤销,只有少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置管理部门、而小型水库所谓的管理部门是由村镇人员兼管,水利渠道缺乏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制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4、加强农田水利运行管理的措施

4.1、明晰产权和责、权、利

一些跨区域的水利设施,首先要明晰产权。明确主管部门,工程的使用和调度由主管部门负责,产权归管理部门所有,使用和调度同样由管理部门负责。对于一部分小型的水利设施,责成乡镇负责管理,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可以保证水利工程的使用和维护。制定一定的使用规范和意见。尤其是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往往超过了经济性。

4.2、多渠道、可持续,确保资金投入

首先,项目前期立项阶段应当尽量减少项目县级以下配套比例,或者在有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尽量集中治理,以免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因投入不足造成半拉子工程,或者因项目投入分散不能形成完整的工程配套体系,给后期运行管理埋下隐患。

其次,根据小刑水利工程的性质和效益分别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及资金筹措方案。对于纯公益性质的,各级政府应保障管理维护费用的投入;对于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可以通过市场吸引投入的机制,例如通过第二方对工程进行维护管理,第二方可以通过收取水电费、排灌费等形式获取管理费用。

再次,可以通过建立运行维护补偿基金的形式调动管理单位的积极性。为避免工程建成后因维护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工程损毁,避免因工程损毁需要重复、反复建设形成的投入浪费,可以在工程建设资金中设立工程维护基金,以补偿和奖励形式促进管理单位加强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4.3、增强维护管理意识,提升业务水平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全民参与,树立牢固水利运行维护管理理念。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意识到其自身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增强农民自觉维护管理意识。严格遵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吸纳与运用社会资金,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

4.4、加大经费投入,搭建基层水利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多元化的筹借渠道来满足管理经费的需求,以此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如明确乡镇水管站作为县水利局的派出机构,加强配备必要设施和人员,落实经费。此外,大力建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可使其与乡镇水利机构一起构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基出,进而有效发挥其管理与服务能力。

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基本设施建设之一,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小型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滞后直接制约着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表现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虽类型较多,涉及面较广,但存在严重的损毁现象,难以有效发挥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管护好工程,发挥其效益,以此满足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铁路项目施工环境复杂,不可控因素多,加上铁路建筑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大量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和劳务工,新的技术、设备、材料不断涌现,在作业活动中存在事故隐患,针对施工计划中的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并进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随年或季、月施工计划一起,要求各施工作业单位根据“重大危险源”清单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重大危险源清单”不是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等安全评价工作得出的成果。本文就对这一过程进行简单论述。

2.在施工过程的危险源辨识2.1施工作业活动划分风险评价的对象是辨识出的危险源,而危险源辨识的对象是作业活动。因此,划分作业活动是风险评价的前提。实践证明,作业活动划分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对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工序为主线划分作业活动。例如,铁路站场施工,可分为如下几个施工阶段:地基处理,基床以下路堤、基床、路堑、路基支挡结构、路基防护、路基附属设施等。对每个施工阶段,分为若干种作业类别,对每个作业类别,划分出若干种作业活动。例如,将路基支挡结构工程划分为10种类别:重力式、短卸荷板式、悬臂式、扶壁式、锚杆和锚定板挡土墙等。其中重力式挡土墙可分为基坑开挖、模板加工、钢筋加工和混凝土施工等作业活动。又如隧道施工可分为如下施工阶段:洞口段及洞门施工、开挖支护、防排水、仰拱施工、二次衬砌施工、隧道内沟槽施工、铺轨等。对每个施工阶段可划分为若干作业类别,作业类别可划分为若干作业活动。例如,开挖支护工可划分为:1、、钻炮孔、2、装药3、连线起爆、4、开挖、5、运碴、超前支护。其中,石质围岩开挖涉及爆破作超前支护使用的格栅钢架可分为切割、焊接、吊装等作业活动。最终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具有如下的特点:在性质上相对独立,所包含的作业内容也相对独立。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还需考虑在工序这条主线之外的其它方面。例如:施工外部环境、天气、产品质量等。针对每个方面,再划分出若干种可能发生的作业活动。2.2危险源辨识2.2.1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在铁路施工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通常并不需要采用太复杂的方法,以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为主结合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等进行分析,即:当作业活动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相连接的作业步骤时,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辨识每个步骤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对于某些作业活动,包括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可同时辅以安全检查表方法。2.2.2辨识的充分性为保证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四个方面,缺一不可。(2)既考虑目前进行的工程项目各种作业活动中现实存在的危害,也要考虑今后一个时期内将要实施的工程项目中作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害。(3)把事故、违法违规、安全检查等作为鉴定辨识充分性的尺子。充分的危害辨识结果,应包括本项目和类似项目近年来发生事故的原因,所有严重的违法、违规现象,安全检查表中的绝大部分项目,特别是重要的项目。(4)要由有实践经验、懂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人员组成小组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将辨识的结果发放全体项目成员手中,予以补充、调整和完善。

2.2.3危险源的描述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描述不准确、不妥当等现象,恰当地描述危险源是危险源辨识的关键,也是正确评价其风险程度的前提。描述危险源时应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物、人、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应注意把危险源和其引起的结果(即事故)区别开来。例如"钢丝绳长期磨损而未及时检查、更换"是危险源,而"断裂"是其引起的结果,不能写到描述中;注意将危险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区别开来。如"隧道空压机噪声大"是一种必然现象,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危险源,正确的描述应当是"未对隧道空压机采取降噪措施,使噪声超标"或"在空压机附近作业未采取昕力保护措施"。危险源描述要具体,只有具体,才能 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即判断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应出现诸如"无证上岗"、"操作错误"、"管理不善"、"施工方案不正确"、"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不齐"等笼统的词汇,应具体地描述事故发生的原因,随之引出明确的控制措施。

2.2.4共性作业活动的调整在危险源辨识时,可对同类项进行合并。例如,邻近铁路营业线机械设备作业,其工作安全要求和内容是相似的,且风险也大致相同:1)申请营业线施工计划;2)机械设备检查验收;3)防护 (一机一人一防护);4) 机械设备在指定范围内施工;5)列车通过提前停车等待;6)收工后做到机具物料不侵限。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按上述六种作业安全要求进行。但要注意,除列出各种设备的共性危害外,还要列出不同设备安装涉及的特殊危害例如;吊车支出吊臂的角度、吊车支腿下的地基承载力等。

在涵洞与桥墩工程的主体结构工程中都有的“钢筋制作加工”、“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模板拆除”等,由于过程、对象和相关的危害及风险大致相同,可只辨识一次。但是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特殊性。例如,桥墩主体结构施工的特殊性在于主体结构施工多数处于高空作业环境,高空作业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评价方法有RAC风险评价指数法、ESP评价法、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由于工程铁路建筑施工的特点,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的应用比较普遍。3.1方法介绍 LEC法,主要是以系统危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值定为0.1—10, E——人体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E值定为0.5—10,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值定为1—100,评价公式是:D=LEC其中:D—危险性分值,根据经验,总分在40分以下为可承受风险,总分在320分以上是高危险分值,1—2级需要严格监控,并制定方案或目标进行控制,3—4级需要加强监控,对运行进行控制。

3.2风险评价将辨识出的危险源清单采用上述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得出风险评价表。下面风险评价表为临近铁路营业线作业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危险级别为2级以上(包含2级)的危险源为重大危险源,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整改或停止作业。从结果我们也可看出,临近铁路营业线施工管理不善始终是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因素,这也与工程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4.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得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编制清单进行,(在工地设立重大危险源警示牌和文件方式)从而警示各方提前做好相关工作,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做到动态性、针对性管理。

5.结束语铁路施工项目建立在项目“危险源预警机制”,可以增强铁路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安全风险管理与施工计划紧紧结合在一起,可以做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防范”,始终使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