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呼吸道疾病预防

呼吸道疾病预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6: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呼吸道疾病预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27-02

呼吸道感染指的是病原体经过人体的咽腔、鼻腔、支气管、器官等器官侵入人体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热传染性强、难以控制等特点,是对人类生活具有较大威胁的传染病类型。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水痘、肺结核等传染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我国也在非典后做出相应的隔离防护标准,使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所成效,但是随着不同类型呼吸道疾病的逐渐发生和发展,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始终不能放弃。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传染特点,及其有效临床预防和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1-72岁,平均(5314±2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头痛、流涕、咳嗽、水痘、风疹等。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有效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系统研究[1]。主要针对患者的发病特点、传播途径等进行,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特点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总结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

13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χ±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表现为呼吸道传染病、阴性传染源、动物等,经临床对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31 感染源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十分复杂,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病毒、细菌和衣原体等,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2]。呼吸道传染患者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水痘、麻疹、百日咳等不具备携带病原状态的传染病,携带病毒的患者是其主要传染源。其次,健康带菌人群和隐性感染也是传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感染源。此外,禽鸟类等动物也会携带较多病毒或细菌,是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

32 传播途径 猩红热、麻疹、肺结核、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尘埃、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其中飞沫传播方式只是在患者与传染源距离很近或接触时才能被传染,在无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只要与感染源之间的距离保持>2厘米就能绝对防治感染[3];此外,部分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以经过间接接触传播。

3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儿童、婴幼儿、来年人等,其中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冬季和春季比较多发,主要原因表现为季节性的门窗进步,房屋内空气不流通,气候变化大等。

4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由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较为广泛,且不易治疗,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具体的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41 隔离 隔离带有感染病菌的患者是治疗呼吸道传染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传染病患者是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感染源,有效的将病毒携带者、传染病患者等隔离治疗可以从根本上减小健康群体感染传染病的几率。

42 追踪接触者 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人群会携带细菌、病毒等,根据消息的监测信息确定影响其影响人群和范围,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新病例,并及时予以相应的治疗。

43 带菌患者用药治疗 对携带喜剧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疫情发生时可以给予敏感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44 保护易感人群 季节交替是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冬春季节应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疫情爆发时要对老年人或儿童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进行急性接种或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4]。

45 环境处理 生活环境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传染病的感染源、污染范围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环境处理,保证生活环境的清洁、空气流畅,并给予必要的消毒处理。

46 健康教育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于发展与患者对其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关系密切,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将抗教育,使之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告知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小雁衢州市44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11,18(07):109-110

篇2

结果:研究组患者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1例(2.56%),对照组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9例(23.08%),对比两组院内感染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结论:社区医院采用整体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8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97-01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路径主要有人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各种微生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一旦病发将难以控制,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呼吸道传播疾病已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广受人们关注和重视,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不仅危害人们身心健康,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1]。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及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同时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该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确保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本文选取78例入院就诊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整体管理模式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效果,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入中心就诊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5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4~71岁。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23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14~70岁;对照组22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16~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选取的78例就诊患者均采取一定管理措施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研究组患者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整体管理模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尽可能结合服务中心具体情况建立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如《呼吸道传染病应急预案》《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等,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保证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此外,为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意识,保证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感染管理部门应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宣教工作,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职业安全知识。

1.2.2加强感染科管理。感染科通常负责呼吸道传播疾病诊疗工作,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严格考查并科学合理的整改医疗环境,尽可能合理布局传染病区,满足传染病预防控制需求,同时明确分区与专用通道,保持良好通风与空气流通效果。为保证感染科管理的有效实施,需对该科医务人员进行培养,使其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如中心感染控制、流行病学、传播性疾病诊疗等。

1.2.3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设立独立医疗区域收治疑似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同时区分医务人员、患者、污染物运送专用通道,进出病房时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均需穿戴隔离衣与外科口罩;②对于疑似度高的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应直接转送隔离观察室进行密切观察,隔离观察期间,应保持隔离观察室门窗关闭,同时诊疗仪器必须专人专用,为免发生院内感染,非医务人员严禁进出隔离观察室,而家属则需取得医师批准并做好防护措施才能进出隔离观察室[3]。

1.2.4医务人员防护管理。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高度重视医务人员呼吸道防护与粘膜保护,并采取正确措施保护其健康,有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风险与标准预防原则,采用基本、加强、严密等分级防护措施,如应佩戴手套才能接触污染物品,如排泄物、血液、分泌物等,需注意的是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时更应佩戴手套;医务人员应佩戴好防护面罩、目镜、N95口罩与戴帽连体防护服等,才能接触有可能喷溅的污染物品,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隔离观察病房内外、治疗室、医师诊疗室等均需配备可快速干手的消毒剂,而且还需采取各种手卫生宣传方式,有效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1.2.5患者所用物品消毒管理。合理选用消毒剂杀灭呼吸道传播疾病病原体,选用的消毒剂必须经国家批准,且有相关资质、合格。患者所用物品均采用消毒剂严格消毒,如医疗器械、仪器设备、相应物品等,而且每例患者所使用的监护仪、氧气湿化瓶等必须严禁交叉使用,同时对消毒液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达到理想消毒效果,此外定期培养各类管道细菌,并准确记录培养结果,有效加强呼吸道传播疾病诊治效果。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出院后,应对其所在房间与可能污染区域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才能提供给其他患者使用。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就诊期间,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56%,对照组组出现9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3.08%,两组呼吸道传播疾病院内感染率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是一种病发后难以控制且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多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该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主要有: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发病率高,尤其是未预防接种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的环节,传染源可能是病原体携带者、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抵抗力低、为预防接种等为易感人群。患者若院内感染呼吸道传播疾病,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增加疾病痛苦,还会给原发病治疗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呼吸道传播疾病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加强管理和预防控制该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相关管理与预防工作,采用有效措施改善疾病管理与预防现状,可控制疾病传播,降低中心内感染率,提高临床管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效果显著,是降低呼吸道传播疾病中心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切实保障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利英.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6):53-54

[2]张斌.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1):28-30

篇3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为流感病毒,此病潜伏期仅为2~3天,甚至几个小时,感染者多突然发病,高烧、打寒战、头痛、浑身关节痛、咳嗽,常伴有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

二、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新兵队伍中,常因大量易感者的存在而引起流行。潜伏期为14~21天,部分病例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腮腺肿大往往由一侧开始,1~4天后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占75%,除腮腺肿大外,患者可并发炎、卵巢炎、甲状腺炎、脑膜脑炎等,此为腮腺炎病毒侵犯不同器官所致。

三、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岁以下不易感染,发病年龄以5~9岁为主,是儿童常见的一个出疹性疾病,潜伏期为10~23天,体温一般较麻疹为低,流涕,眼泪轻微,常在发热后的24小时内出疹,疹子先在面部和颈部,可一日内遍及全身,第三天可以融合成片,极似麻疹,但其疹子比麻疹小,淡红色,疹子从第四天起依次消退,退疹后无棕素沉着斑,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它的特点,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后,可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篇4

细菌性呼吸疾病由1种或2种以上的细菌感染,如猪支原体肺炎、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进行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等;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由1种或2种以上的病毒引起,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是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另外,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因素也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2猪支原体肺炎

该病又称猪气喘病、猪霉形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影响该病发生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寒冷、多雨、潮温、拥挤、通风不良或天气突变及饲料单一、猪只抗病率下降时,发病增高,症状也加重。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一般情况下,该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在流行暴发的早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时,猪只抵抗力降低,继发性病原体感染也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给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2.1临床症状

该病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该病的发生经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型常为新发生该病的猪,尤以怀孕母猪及小猪为多见,呈急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伸舌,口鼻流沫,腹肋起伏运动(腹式呼吸)。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阵咳。猪体温一般正常,如继发感染,则体温可升高。妊娠后期的母猪发病症状较重,病死率高,仔猪死亡率也较高。

2.2防治方法

2.2.1预防:目前没有可应用的菌苗,所以只有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来预防和消灭该病。改善饲养条件,注意加强猪只抗病能力。圈舍要定期消毒,阻断传染源,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最好自繁自养,避免引进猪只时带进该病。如必须引进时,也要隔离观察,确认无疾病后再混入大群饲养。

2.2.2治疗:发病猪群可应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对霉形体不敏感,不可用此类药物治疗。土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对霉形体较敏感,但霉形体具有抗药性,治疗用药不可长期应用1种药,几种药交替使用效果明显。

3 继发性感染疾病

继发感染疾病包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猪副嗜血杆菌病等。在一个猪场中,如果发生和流行上述原发性感染疾病,同时又合并发生或继发感染,即可加重发病猪群的临床症状,造成极高的死亡率。

3.1临床症状和病变

该病多暴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通常称18周龄墙,发病率25%~60%,发病猪的死亡率为20%~90%,猪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眼睛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急性发病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由急性变为慢性或在保育舍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猪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僵猪比例升高。哺乳仔猪以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为主,死亡率较高。如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猪群密度过大或出现混合感染,发病率和临床表现更为严重。病猪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康复,死亡率较低。

3.2防治对策

3.2.1药物使用

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发生PRDC的猪场,药物治疗的效果常常不是很好,因此建议使用药物预防,可采用母猪和仔猪饲料添加药物的方式。断奶仔猪可用支原净(50mg/kg)+金霉素或土霉素(300 mg/kg),连续使用1个月,母猪产前1周和产后1周使用支原净(100 mg/kg)+金霉素(400 mg/kg)。如果育肥猪存在PRDC,可在13、17周龄使用1周,对PRDC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应避免使用产生盐酸克伦特罗假阳性的药品,如含氨茶碱的猪喘平等。

3.2.2做好驱虫工作

蛔虫和鞭虫等寄生虫可损害猪体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力下降,蛔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症。因此,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1周后,可饲喂拌有2 mg/kg有效成分的伊维菌素粉剂的饲料连喂1周,间隔7~10 d再喂1次。

篇5

防寒 风寒侵袭是诱发感冒,引发头痛、鼻塞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所以,冬春寒冷季节要特别注意头、胸背和足部的保暖,必要时应戴顶帽子、加一件毛背心、围一条围巾。在寒潮来临、雨雪、大雾和大风天气,若必须出门最好戴一个口罩,婴幼儿和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最好不要外出。

洗鼻 一年四季均应坚持用自来水洗鼻子,这不但能增强鼻黏膜的防寒能力,还能及时清除停留在鼻腔内的细菌、病毒、灰尘、花粉等致病与致敏原,减少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强健鼻腔功能,亦可采取冷热交替刺激法。先用较热的毛巾(40℃左右)焐鼻子1分钟,然后再用自来水洗鼻子,这样冷热交替,可增强鼻黏膜的调温能力和抗寒能力,增强鼻腔内血管的弹性。

润鼻 风寒干燥会破坏鼻黏膜纤毛及运动,干燥还容易引起鼻中隔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容易引起鼻子发痒和出血等。所以在秋冬、初春气候干燥时,应重视滋润鼻腔,宜常用棉签蘸点橄榄油、香油(芝麻油)或凡士林软膏等,涂于鼻腔内,以滋润保护鼻腔黏膜,有利于抵抗病毒、细菌的侵袭。此外,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宜常吃些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品,如梨、藕、萝卜、胡萝卜、银耳、蜂蜜等,有利于鼻腔的保健。

摩鼻 即按摩鼻部及迎香等穴位。先用摩擦发热的拇指和食指上下按摩鼻梁及鼻翼两侧,然后再揉按与点压迎香穴,使其感到酸麻或有发热感为度。

两眼与鼻根部之间,人们称之为山根,又叫“健康宫”,用拇指与食指拿捏揉按山根部,都有利于肺气的宣通,改善鼻塞现象。

熏鼻 若患有感冒、鼻炎等,平时泡茶时,用茶壶嘴冒出的热气熏鼻子,对鼻腔和肺部有温润作用,让人感到温暖舒适。若用辛夷花、薄荷、苍耳子、金银花、苏叶等加沸水冲泡熏鼻子效果更好,因辛夷花等药物具有通利鼻窍、杀菌、散寒等功效,这对湿润和杀灭病菌、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大有好处。

护鼻 不要无事时就揉鼻子、乱挖鼻孔或经常拔鼻毛、剪鼻毛,这样最容易对鼻腔黏膜造成损伤,引发鼻腔感染(甚至会诱发中耳炎与颅脑感染);若有鼻涕时应先擤一侧再擤另一侧,切忌两侧同时擤,以免损伤鼻黏膜。

打喷嚏 打喷嚏是排出鼻腔内细菌、病毒和灰尘等刺激物的一种生理保护性反应。若感到鼻子不舒服和头部昏沉或想打喷嚏打不出时,可用细小的棉条、纸条或羽毛等刺激鼻黏膜,直到打出喷嚏为止,每天打几个喷嚏有利于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小验方 肺虚咳嗽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