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6: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筑牢民族团结意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体系;甘肃省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符号,这共同构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主体。同时,不同的民族文化碰撞、思想交流,这个过程是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过程,同时其中也存在了一定的民族对抗性,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处理好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对于不断实现民族教育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是国家和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基石。将民族团结问题融合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中去,从基本的保障机制入手来分析,并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指明思路和建议。
一、构建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
民族团结问题是社会的焦点问题,从根本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促进国家的繁荣。将民族团结教育工程融入到高校教育中去,能够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进步和提升,从而来不断地促进民族团结、民族交流与发展,提升了高校教育质量和效果。对于甘肃省来说,民族团结问题一直成为高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重点关注的话题,通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教学,以此来不断地促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完善,从而来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就甘肃省为例,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与高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地与教学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效果。为此,甘肃省政府充分贯彻并落实了《关于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县(市、区)的意见》和《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来进行宣传教育,以民族团结为核心,为促进民族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精神深入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去,从而来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有机统一起来,这对于不断构建完整化的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完整性,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机制研究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来说,必须要以有效的教育机制来作为保证和支持,从教育制度、物质支持、思想渗透等三个方面来加以渗透,这样能够有效保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的顺利实践,促进教学体系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整合,这对于不断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成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是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荣的基石和坚实保障。
(一)强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制度保障
强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制度保障,是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机制建设的重要层面。首先,将民族团结问题落实到高校教育管理层面,通过建立专职的民族团结教育管理部门来对此进行研究,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民族思想、民族哲学、民族宗教等问题来进行深入的研讨,从而来制定有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其次,可以成立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核心的学生组织,从而来促进他们进行有效地学习、思考和交流等,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整合。最后,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进一步地促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效果。比如,可以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先进班集体活动等,来进一步地促进民族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优秀的班集体进行表扬,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成果。
(二)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
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是顺利完成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本质要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多种多样、习俗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实现对于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至为关键的一步。比如,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饮食需要,必须要充分地做好食堂和餐厅管理,将少数民族文化放到首位来给予尊重;同时,对于少数民族的节日来说,可以专门举行相关的文化活动。要实现以上这些方面,就必须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为之提供可能。
(三)加快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渗透
将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提升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实现他们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统一,这对于不断推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有无比重要意义。第一,将“五爱”、“五观”、“四个认同”等思想落实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思想中去,深入地贯彻爱国主义,强化中国梦的理念和认识,不断地强化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来更好地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第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最新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的有机统一,能够在根本上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从而维护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性。
三、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思路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需要将高校各个方面的能量和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来从根本上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成果,为学生民族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应该从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方式、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教育实践、网络推广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有效地研究,从而来从根本上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完善与成熟。
(一)资源整合,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注入力量
资源整合,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注入力量,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第一,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哲学水平和政治素质。将民族团结问题落实到思想和哲学教育中去,深入开展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路教育活动,认识到民族团结问题对于我国历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从而来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第二,积极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增设关于民族团结理论政策、民族团结形势等方面课程的开设,从而在根本上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课堂质量和效果。以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为核心来进行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而来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教学需要来有效选择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以文艺、交际、节庆等为题材来进行活动举办,不断地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第一,积极地举行文艺类节目,充分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的节目内容,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增强不同民族之间师生、生生的互动,比如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讨论小组的组建来进一步地对具体的沟通和实践,加深彼此的了解,从而来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互动,第三,高校可以以具体的节日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活动的举行,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有更深了解,还能够提升自我精神品位。
(三)积极举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实践活动
积极举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实践活动,突出其实践价值,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空间。具体到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地组织全校的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到少数民族生活过程中去,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增强个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同时,还可以积极组织支教活动,对于不同少数民族文化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来更好地促进自身民族素质的提升。通过实践活动的开设,能够在根本上促进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这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结语
加快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繁荣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将民族团结教育问题与高校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效果,深化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具体到教学体系构建中去,通过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资源整合、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方式的改革和转变、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举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实践活动、拓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网络推广平台,以此来努力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从而加快民族团结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瑞.民族地区高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1):103-107.
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党的恩情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开展党史国史、新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兵团发展史教育,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要广泛开展兵地文化共建活动,各师团要积极主动与周边县、市、乡村共办文化体育活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不断提升兵团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示范带动作用。要结合“三化”建设,引导职工群众积极追求现代文明城市生活,并影响带动周边各族群众。
兵团要率先行动起来,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抓手,以开展文明共建为平台,从日常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点滴抓起做好,教育兵团干部职工群众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热爱兵团、热爱各族人民,争做促进兵地团结、民族团结的模范。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兵地共建、联谊、结对子活动,着力在双语教育、文化引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等方面做好试点示范,推动形成兵地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维稳、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要继续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增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群众的示范带动效应。
声音
七师一二五团政委 孙洪波 今后,我团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文化、娱乐设施投入力度,丰富文体活动形式,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朱雪萍)
三师托云牧场一连指导员 何仁华 要配齐文化娱乐设施,为高原牧民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让职工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李中飞)
九师一六七团电视台台长 李新平 兵团文化工作者要深入职工群众,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创作出他们看得明白、听得进去、影响力大的作品。(刘 明)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一亿多,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地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梦一定是56个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改革成果。只有每一个民族的梦想和民族成员的个人梦想实现了,才能汇聚成伟大的中国梦。而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为复杂,维护祖国边疆安宁、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任务更为繁重。实现中国梦,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也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是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接续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和涵养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民族地区连通亚欧,毗邻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在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前沿。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深刻认识民族地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深化具有民族地区鲜明特点的中国梦宣传教育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民族地区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路径
深化追梦宣传教育,为梦想凝聚共识
民族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寻梦追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地区的大繁荣和大发展,是让中国梦能更加绚丽多彩的必需条件。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各民族大团结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近十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省区,大都集中在西部和民族地区。这十年,是民族地区受支持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民生改善最显著的时期。分布在祖国大地的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直接见证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各族群众共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尽管我国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较为滞后,成为全面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潜在短板。当前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存在,并呈继续拉大趋势。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8%,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族地区是贫困最集中的地方,中国民族地区700个县,人口占中国16%―17%,却集中了中国50%以上的贫困人口,并且还在增长,扶贫开发任务仍然艰巨。此外,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社会事业仍然亟待加强,生态环保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人才匮乏问题仍然突出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短板、难点和重点问题,让民族地区走上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为此,党的十和今年的全国两会又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下一步民族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迎来了空前的战略机遇。
深化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把“十”精神,把党和国家促进民族地区的主张和声音传播好,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好,要充分反映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唱响时代主旋律,切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共同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
要下大力气解疑释惑,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的复杂成因,引导人们深刻认识虽然现实差距大,但发展潜力更大,具有后发优势和发展空间;引导人们的前行道路固然曲折艰辛,但实现“中国梦”前景光明,未来大有可为。从而提振民族地区追寻发展梦的精气神,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鼓足干劲、加速追赶,用辛勤的劳动和充分涌流的智慧,谱写中国梦的民族地区新篇章,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描绘出更加靓丽、更加多彩的中国梦!
深化圆梦宣传教育,为梦想凝聚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要靠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梦想就是56个民族的团结奋进之梦。
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格局,结成了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血肉联系,孕育了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昭示: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就强盛发达;民族内乱分裂,国家就衰败落后。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地区深化改革开放的舆论环境,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社会氛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与生活习惯特点
1.性格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与来自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进入学术气氛浓郁的大学环境,他们往往表现出更加优于其他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这一点最难能可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本民族的性格特点,风俗习惯、、地域观念等情感理念已经成为他们性格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交流中,最能表现性格豪爽、多才多艺、执著倔强的性格特点。他们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样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造成的经济文化落后带来的自卑感和压抑感。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思想保守、社交能力不足、自信心不强的性格弱点。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让我们可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性格优劣,引导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筑牢专业基础,塑造完美人格。
2.生活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特点,不同民族的生活特性、文化习俗都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生活特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为习惯和表达方式就是他们长期耳濡目染、民族生活特性沉淀内心的具体表现。他们感情真挚、率性而为,待人接物讲究诚信。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接受和包容他们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的影响,语言表达、生活习俗有禁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往往会形成自己的交往生活“小圈子”,对外界人群的戒备心理常常存在。应该讲,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历史悠久,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即使少数民族大学已经具有现代青年人的时代特性,融入主流社会实现自己美好梦想的愿望与其他大学生并无二致,但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却不可忽视他们的生活特点。
二、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一定的关爱
1.加强汉语教学,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少数民族的孩子受家庭的熏陶和环境的影响,自出生以来交际的主要语言是自己的母语,汉语学习的条件因地区教育资源的限制而有所差异,部分地区也只是在课程中开展汉语这门课,但是人们平日里都以母语交流,所以导致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语言交流成为沟通交流的主要障碍,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其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与同学们交流困难,进而形成恶性的循环效应,渐渐地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耐心的帮助。比如,可以在大学加大汉语学习的课程量和课时量,避免出现少数民族学生只与少数民族学生交互往来,逐步让少数民族学生走出交流障碍这一困境,通过广交朋友,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2.注重专业课程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在开设汉语言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因为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而且自我学习能力很薄弱,当与我们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接轨的时候,难免有些错位,也就是跟不上老师的讲解,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一帮一互助队,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可以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共同学习,和谐融洽相处。
三、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1.正面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强烈的特点是大学教学管理体系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挖掘本民族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充分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了解他们本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民族特点的前提之下,找出各民族之间的契合点和交汇点,传递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情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之真正感受到我们共同的民族情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爱国情结、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使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创建一个强大而宏伟的祖国。
2.明确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目标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提高较困难,如何摆脱这一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确立目标。目标确立,加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他们制定目标,进而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冲劲,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步入社会发挥聪明才干奠定良好的基础。
做好“十二五”时期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必须更加注重发展是第一要务,集中精力加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职工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质量效益,保护资源环境,追求社会进步;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兵团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做好“十二五”时期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必须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必须把“三化”建设作为兵团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路径和主要抓手,明确重点,选准突破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着力构建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发展新格局。
做好“十二五”时期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必须坚持把提高维稳戍边能力作为基础任务。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疆长治久安的各项部署措施,以“提高总量、提高素质、提高能力”为重点,不断强化维稳戍边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维稳戍边意识和职能,不断增进民族团结,更好地发挥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