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7: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

篇1

(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形成次级贷款是指在美国金融机构向信贷记录不佳的购房人士提供按揭贷款,再将这些贷款证券化,并以较高的回报率卖给机构投资者或个人。这些按揭抵押债券被称为次级债。由于利息的提高,很多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在房市日渐疲软的情况下,次级贷款人也很难售房还贷,导致信用风险的加剧和次级债危机的爆发。近年来,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贷款机构和借款人都预期住房价格将持续上涨,由于涨价后的住房可以再次抵押和重新融资,因此,一方面贷款机构大幅度降低贷款审查要求,向低信用等级借款人发放次级贷款;另一方面,借款人忽视潜在风险和自身偿还能力,盲目借款,为次级贷款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贷款机构在二级市场上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出售给大型金融机构,后者将其进行证券化处理,做成资产支持证券(ABS),并根据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将证券化的资产划分为不同等级,再由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后转而出售给风险偏好不同的最终投资者。

(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蔓延随着美国住房市场价格迅速回落,美联储联邦基准利率也在经过十七次上调后达到高点。首先,次级贷款借款人在经过几年的优惠期后还款负担陡然增加,降价后的房产又无法使借款人按照预想的方案重新融资,次级贷款的违约率迅速上升。其次,贷款机构在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时多附有回购条款,贷款机构在贷款违约率超过一定比率等情况发生时有责任购回债权,但贷款机构往往没有足够的现金流保证回购责任的履行,因此上百家贷款机构被迫破产。再次,各类创新金融工具的发起人与自己设立的特殊目的主体虽然在法律上有“破产隔离”安排,但发起人通常对特殊目的主体提供融资承诺,在证券资产出现违约时,发起人的自有资本被冲销。形成自身的实际损失。最后,持有低等级资产抵押证券、债务担保证券的最终投资者不能按时获得本息偿付,证券大幅度减值。出现巨额亏损。由于流动性不足,投资者被迫抛售优质资产,甚至破产解散。持有高等级证券的最终投资者因所持证券重估后的信用评级降低,市场价值或评估价值急剧下降,损失惨重。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贷款机构、评级机构、债券保险商等市场参与者纷纷被投资者,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受到全面质疑,面临彻底改革的局面。

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涉及的公认会计原则

(一)涉及证券化交易与交易主体具体包括《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0号――金融资产转移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会计》(即SFAS140)、《财务会计准则解释公告第46号(修订)――可变利益主体的合并》(即FIN46R)。

(二)涉及信贷风险与不确定性具体包括《SFAS5――或有事项会计》、《FIN 45――担保方对担保(包括涉及其他债务的非直接担保)的会计处理和披露要求》、《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立场公告第94――6号特定风险和不确定事项的披露》(即SOP94-6)。

(三)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体包括《SFAS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SFAS114――债权人对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SFAS115――特定债务和权益工具投资的会计处理》、《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和《SFAS1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公认会计原则的质疑

(一)交易主体的质疑特殊目的实体(SPE)曾被公众视为逃避税收和会计监管的工具。客观地说,这些实体原本是发起人用来分散或转移风险、降低融资成本以及合法避税的工具,但由于会计处理上存在着漏洞,这些实体才逐渐成为某些企业进行表外融资、隐藏债务的秘密武器。由于SPE的权益投资比较低,这些实体不能根据一般的合并理论,在表决权资本的基础上予以合并,长期以来,SPE的合并问题就成为困扰准则制定机构的一大难题。继安然事件后。美国监管部门提高了对资产负债表表外信息的重视,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修订了以往的会计准则,并颁布了FIN46。FIN46解决了对某一主体的控制并非建立在多数表决权基础上的企业合并问题,注重控制的实质,要求将可变权益主体(VIE)纳入合并范围,以全面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损失。但FIN46特别定义了合格特殊目的主体(QSPE),使其具有免于合并的“特权”。很多公司借此将设立的主体转换为QSPE,通过组织设计或业务安排逃避准则的约束,避开FIN46的规范,达到表外反映的目的。次级贷款危机中,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特殊目的主体或结构性投资机构。向投资者隐瞒了大量高风险的表外交易,使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投资者对于获取有关表外交易及时完整财务信息的要求再次凸现,纷纷要求FASB制定更加严格的会计规定,应对次级贷款领域出现的问题。

(二)信贷风险与不确定性会计处理原则的质疑信贷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处理原则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证券公司和银行曾于2005年要求FASB考虑将拍卖级证券划分为现金等价物,这样。该类证券的交易行为即可以不在现金流量表中加以反映;二是一些金融机构要求,延缓执行SFAS 157中关于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并披露的规定。此外,贷款银行协会提出,在住房抵押贷款发生债务重组时,不按照SFAS 114的规定进行减值测试,而是按照SFAS5预计减值。但针对上述质疑,FASB认为,拍卖级证券一般有效期长达20到30年,一旦投资者出售的证券数量高于市场需求量,拍卖很可能失败,不能产生预期的现金流量,因此拒绝了这些金融机构的要求。2008年2月间规模高达3300亿的拍卖级短期券种的流拍,从反面印证了FASB在会计处理观点的正确性。FASB认为,如果允许贷款银行按照SFAS5预计贷款的减值,在实务中很可能引起不正当地延后确认贷款重组损失,从而粉饰报表,因此拒绝了贷款银行协会的要求。FASB认为,有关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信息对投资者很有价值,不应允许延期执行。

(三)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的质疑次级贷款危机不断恶化,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作出猛烈抨击,他们认为:第一,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

大,在不断低迷的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对金融资产重新计价,账面价值大幅缩水,进而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第二,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且没有意图低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第三,部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已经失灵,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确定一些证券的公允价值几乎不可能。

篇2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2 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3 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做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二、次贷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1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控制的重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转贴于

(1)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

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2)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

(3)正确认识评级机构的评级风险,审慎调险标准

在美国这次危机中,评级机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众多投资者由于盲目信任评级机构对次贷的评级,而对次贷证券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因此遭受了巨额的亏损。我国资产评估机构是重要的市场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往往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确定抵押物的价值,进而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利率和期限等要素。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不但能够为银行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有助于减少房贷风险,提高信贷资源分配效率,还能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合理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和未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建立规范的评估报告复核制度,该制度不但可以确定资产评估机构股价的准确性,还能有效防止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随意性,从而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2 金融机构应兼顾加强创新和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

(1)要加强金融创新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一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2)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篇3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篇4

自2007年8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美国、欧洲金融市场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美欧经济放缓甚至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将首当其冲的受到负面影响。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影响日益加深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从国际需求、人民币汇率、生产成本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外贸进出口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1.国际经济放缓缩减了我国外部需求。随着次贷危机逐步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转化,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正如格林斯潘所说,次贷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全球经济扩张。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甚至出现衰退迹象。国际经济低迷,日渐收缩我国外部需求,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

2.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丧失价格优势。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资金,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人民币升值步伐也因此明显加快。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也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从而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丧失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3.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一直以高位运行,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形势严峻。由于我国对初级产品进口依赖不断加大,结果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已成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承担者,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对我国外贸运行的影响将日益加深。而且我国劳动力成本、环境资源压力等要素价格调整具有不可逆转性,这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已经到了极其微弱的境地。

4.经济下滑使得贸易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美欧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富裕国家中保护就业免遭低成本国家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美欧遥相呼应,纷纷高筑贸易壁垒。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全球贸易可能出现持续滑坡,必将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导致贸易摩擦增多,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二、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建议

尽管次贷危机给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为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改革方面提供了契机。

1.加强内外贸易政策的协调性。从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看,要综合考虑外贸政策(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协调性,使国内改革与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如货币政策在对投机性大的房地产行业继续从紧的同时,可以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有助于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和技术进步的农业和相关制造业实行区别性灵活政策。还可考虑将出口退税政策回归到“出口货物零税率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设计中,将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务由国内的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来承担。

2.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调整,特别是美元汇率可能出现的触底反弹引起的国际货币汇率关系新变化。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3.深化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因此,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应当加快借助于新兴市场扩大出口,通过向中东、俄罗斯、拉美等地区的出口增长,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的放缓。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4.积极推动产品升级。积极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外向型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而且从长期来看,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才是化解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

5.有效防范贸易壁垒,化解贸易摩擦。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要加大对外经贸交涉力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贸易制度体系的建设,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例如建立统一、协调的多双边反应机制,实现公平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健全进口监控体系;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等等,以及时应对和主动防范各类贸易摩擦。

篇5

自2007年8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美国、欧洲金融市场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美欧经济放缓甚至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将首当其冲的受到负面影响。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影响日益加深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从国际需求、人民币汇率、生产成本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外贸进出口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1.国际经济放缓缩减了我国外部需求。随着次贷危机逐步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转化,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正如格林斯潘所说,次贷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全球经济扩张。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甚至出现衰退迹象。国际经济低迷,日渐收缩我国外部需求,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

2.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丧失价格优势。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资金,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人民币升值步伐也因此明显加快。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也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从而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丧失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3.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一直以高位运行,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形势严峻。由于我国对初级产品进口依赖不断加大,结果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已成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承担者,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对我国外贸运行的影响将日益加深。而且我国劳动力成本、环境资源压力等要素价格调整具有不可逆转性,这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已经到了极其微弱的境地。

4.经济下滑使得贸易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美欧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富裕国家中保护就业免遭低成本国家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美欧遥相呼应,纷纷高筑贸易壁垒。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全球贸易可能出现持续滑坡,必将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导致贸易摩擦增多,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二、应对次贷危机的对策建议 尽管次贷危机给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为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改革方面提供了契机。

1.加强内外贸易政策的协调性。从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看,要综合考虑外贸政策(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增强协调性,使国内改革与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如货币政策在对投机性大的房地产行业继续从紧的同时,可以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有助于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和技术进步的农业和相关制造业实行区别性灵活政策。还可考虑将出口退税政策回归到“出口货物零税率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设计中,将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务由国内的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来承担。

2.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调整,特别是美元汇率可能出现的触底反弹引起的国际货币汇率关系新变化。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篇6

【Summary】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pread to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sulted in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process and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policy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were compared, and the current form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 situ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were thinking.

【Keyword】Comparative financial crisis response policies

2008 年,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爆发了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冲击力最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同政策,可以看出中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态度。

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基本过程和特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致分为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具有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全球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全球化特点。

第一阶段:美国次贷危机(2007 年2 月—2008年9 月)。21 世纪初,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相继亏损和破产,大量金融机构因为持有金融产品而造成重大损失,形成连锁反应,引发了次贷危机。

第二阶段: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9月-2010年2月)。全球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的异常复杂的关系所形成的传染链条,是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的重要原因。

第三阶段:欧洲债务危机(2010年2月至今)。债务问题影响了整个欧元区,导致欧洲股市暴跌,欧元贬值,对欧元区造成了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二、金融危机对中美的影响

1、对美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受到重大影响。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迅速衰退,GDP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不断攀升,持续保持在9%的高位。金融危机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领域,所以中国金融机构遭受的直接影响较小,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入,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风险。

三、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面对危机的影响,中美两国都采取了大量措施,以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恢复经济快速发展势头。

1、美国的危机救市政策

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倒闭,美国的救市政策首先体现在对金融机构的救助上,最典型的是美联储对贝尔斯登和AIG的救助。美联储充分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救助,及时阻断了恐慌情绪的蔓延,从而对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包括实施减税政策,增加公共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事业,进一步树立在互联网、信息科技等高端领域的竞争优势等。

金融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信贷紧缩,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借贷成本,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经济恢复增长,但是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隐患。

2、中国的危机应对政策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影响,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6月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降低产品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并实行税制改革,减轻居民、企业税收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

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用于“三农”支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发展。

在金融政策方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减少企业投资成本,中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5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刺激投资和消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实行宽松的信贷政策,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3、中美应对危机措施对比

中美两国面临金融危机,都体现出内需不足,市场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因而在应对措施上都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以拉动内需,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由央行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推动经济恢复增长。

中美两国因为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应对危机的政策上也有很大不同。具体体现在:

(1)政策着力点不同。美国危机措施的着力点在于恢复和重振金融实力,恢复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通过增加美元供给转移风险。中国危机措施的着力点在于推动内需,振兴产业,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政策重心不同。美国的政策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中国的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通过财政支出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发展。

(3)政策内在目的不同。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量印制美元来解决债务危机,将风险转嫁给了他国,引发了世界金融的动荡;而中国的政策目的在于保持自身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此为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4、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思考

篇7

一、金融危机环境的成因分析

2007年2月13日美国次贷风险开始显现,汇丰银行为美国的次贷计提了18亿美元的坏账准备,全美金融公司和新世纪金融公司等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纷纷亏损预警。当次贷危机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运行态势时,人们不得不研究它形成的成因。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对成因的看法众说纷纭。至于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1995年以来,美国房价上涨了1.15倍左右;而自1997年开始,房价翻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在2007年底,美国的待售空置房已经飙至80万套。

2 对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风险认识不足。高风险房贷产品创新对房贷市场泡沫形成推波助澜。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3 鼓励负债的税收制度导致家庭储蓄率过低,债务收入比率过高,消费下滑驱动经济衰退的预期加强。由于负债可以抵税,美国多数家庭倾向于负债。

4 金融监管不严,导致华尔街金融机构杠杆过高。金融机构内控不健全,风险意识淡薄。房贷金融机构管理不严,导致信贷员在业绩压力和奖励诱惑下,诱骗没有购房实力的家庭举债购房。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错误地认为能继续将房贷资产打包卖出,从而将房贷违约风险转嫁给投资者。结果,一旦资金链条断裂,有关房贷资产无法转移给投资者,滞留手中成为不良资产。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分析

1 金融机构应对措施

(1)加大风险控制。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逍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①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人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②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

(2)加强金融创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

①加强金融创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一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②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

(3)完善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通过尽快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明确风险资本管理政策,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等措施,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2 出口企业应对措施

(1)密切关注全球宏观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对美国及周边国家、地区造成的重大影响。

(2)加强与海外客户联系,充分利用资信调查、行业内部信息交流、参加展会、拜访客户等方式,跟踪海外客户资信动态。

(3)加强出口应收账款的跟踪催讨,如有异常,不能心存侥幸,必须尽快介入,尽早处理。

(4)加强内部合同(单证)管理,注意收集双方往来电子邮件、往来函电等资料,特别是书面资料,以备后用。

(5)密切关注有关部门的各项风险预警信息,充分了解政策性信用保险防范化解风险的功效,积极寻求专业机构的协助与支持。

(6)充分利用有关机构的资信调查和限额管理等风险控制功能,积极开发新的市场和客户,保证业务稳健发展。

3 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篇8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源于其资产负债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然而缺乏对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及积极的应对措施是造成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发酵因素。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常使用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来反映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状况。本文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部分财务数据为代表来研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

(3)统计上的不良贷款率较前几年有很大下降。

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对于流动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管理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不良贷款率越低,说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越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就越高。

最近几年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较大,四大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其他三个银行不良贷款率都降低较多,主要原因在于2005年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剥离等一系列措施。然而这种简单的物理式的剥离如果不跟进相应的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种统计上的暂时的数据变化不可持续。

二、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措施与建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银行业带来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流动性状况可以在短期内逆转并持续相当长时间,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金融市场运行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现出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则需要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最主要就是商业银行从自身内部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1)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控制意识

此次金融危机中诸多商业银行因为流动性枯竭而破产倒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经营者在提高杠杆率以追逐高额利润的过程中,主观上忽视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背景下,突发的流动性压力会使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流动性危机。

(2)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监测

商业银行应当采用概率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并结合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未来特定时段的流动性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更加深入和准确的分析、判断,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流动性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3)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率还比较高,而且更大一部分不良贷款是由其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的,这没有深入地改善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很大一部分资金放贷给了大型国有企业,以及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要增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必须降低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审贷、放贷、贷后管理等业务流程,提高贷款质量。(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爱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实证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影响金融业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2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3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做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二、次贷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1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控制的重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

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2)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

(3)正确认识评级机构的评级风险,审慎调险标准

在美国这次危机中,评级机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众多投资者由于盲目信任评级机构对次贷的评级,而对次贷证券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因此遭受了巨额的亏损。我国资产评估机构是重要的市场中介机构,商业银行往往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确定抵押物的价值,进而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利率和期限等要素。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不但能够为银行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有助于减少房贷风险,提高信贷资源分配效率,还能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合理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和未来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建立规范的评估报告复核制度,该制度不但可以确定资产评估机构股价的准确性,还能有效防止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随意性,从而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2金融机构应兼顾加强创新和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

(1)要加强金融创新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一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2)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篇10

欧债危机也即欧洲债务危机,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现在许多国家,随着救市规模的扩大,债务比重也在大幅的增加,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违约。欧洲债务危机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问题。如果把政府看成一个大公司,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的原因是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除了问题,尤其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欧洲各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是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从财务上看,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会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企业的偿债能力会下降,带来债务风险。本文从三大财务报表角度审视欧洲债务危机,并据此提出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以及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以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三大财务报表解释欧洲债务危机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资产的增长速度快于债务的增长速度,资产负债比率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企业能够有效利用负债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企业才能长久发展。相反,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企业财务风险超过可接受的水平,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最后破产。如果把欧洲五国各国政府分别看做一个大公司,这五个大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同一个问题就是资产过低,负债过高。欧洲债务危机实质上是增长危机,是这些国家经济“生产性”的危机。和欧元区的核心国家相比,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经济基础较差。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引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受此影响,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大幅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宏观经济深陷衰退之中。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很快就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五国陆续裁撤公务人员、削减福利支出,以压缩财政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这些紧缩措施在短期内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推高失业率。2008年以来五国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不断攀高,除西班牙之外,其余四国债务比重均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的基准线。西班牙国债余额虽然相对低一些,但由于该国失业率非常高,其财政形势仍然严峻。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资产的增长快于负债的增加,资产负债表就不会出现恶化,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良好。反之,资产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负债却增加,资产负债表就容易恶化,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容易出现问题。五国实体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政府宏观资产大幅贬值,同时债务大幅增长,政府资产负债表恶化难以避免。五国政府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比率过高,由于财务杠杆效应,政府财务风险很大,政府的财政状况出现严重问题。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企业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超过营业成本越多,企业经营成果越好,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相反,企业营业收入等于或小于营业成本,企业经营成果不好,企业不仅不盈利反而亏损。政府的营业收入可以理解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的营业支出理解为政府的财政支出。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欧洲五国各国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税收的减少,即五国财政收入减少。但五国政府财政支出则没有相应减少,五国都是高福利国家,而且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福利支出,但由于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五国逐步老龄化的人口,财政支出几乎没有变化。由此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支出没变,政府的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可能是亏损状况,即财政收支失衡。从会计上看,企业利润表持续亏损,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就值得怀疑,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样,政府的财政收支失衡,政府虽然不至于倒闭,但出现债务违约是很正常的。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欧洲五国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理解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由上面分析可知,五国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支出没变,即五国政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为负值,产生的现金流出量为正值。由于上述五国均为发达国家,投资活动相对较小,所以主要论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影响五国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主要因素是融资成本。五国由于国债余额过高,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对五国的债务评级,导致国债收益率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市场担忧政府债务违约,投资者纷纷抛售国债,使得国债收益率更高,导致政府融资成本上升。由于五国社会福利开支过大,而紧靠税收收入难以满足其财政开支,因此仍要依靠举债,加重债务负担,使债务危机更加恶化。因此,筹资活动也产生了负的现金流入量。总体而言,五国政府的现金流量为负值,五国政府现金流断裂,未来“经营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其偿还债务能力急剧下降,欧债危机很可能进一步恶化,除非有大量的现金流的注入。

从财务会计角度看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财务风险很大,同时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仅依靠单项资产(即征税权,理解为无形资产)的增加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乏力,而债务比重不断增加,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导致政府利润表连年亏损。同时债务余额过高,导致融资成本过高,融资活动难以持续,政府的筹资活动现金流断裂,而政府的财政收支失衡也即政府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断裂,政府很可能债务违约,欧债危机爆发。要解决欧债危机,根本要靠改革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降低资产负债比率,降低财务风险,使政府的现金流量得以持续。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国家经济更加困难,同时欧盟地区是中国第一大对外贸易区,因此会通过贸易影响到中国企业出口,中国的出口型企业将更加难做。同时,欧洲五国由于债务危机的上升,短期资本流动性的波动性加大,而中国的人民币对美元仍然有升值的压力,所以国内可能会有热钱流入,这样可能就会给中国国内造成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好企业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争取最大利润,是企业财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本增加。由于世界经济的联动性,短期资本流动性的波动性家具,欧债危机可能造成一部分热钱流入中国,进而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

第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欧债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国内各种商品价格上涨,很多企业迫于成本突然增高会限产、停产甚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同时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一直高于储蓄率和工资增长率,消费者可能会缩减一些消费开支,消费需求下降,在总体上造成市场需求的下降,因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导致了企业生产力的下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欧洲国家的跨国企业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对中国境内企业发展造成冲击。

第三,融资难度大,资金流动难。虽然目前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还不是很大,但中国仍处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融资难仍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企业的融资仍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由于欧债危机融资环境逐渐恶化,银行不仅提高了融资标准和成本,而且融资额度也随之降低。这样,使企业丧失许多良机。融资困难,一些企业会缺少流动资金,也就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缺乏而面临倒闭破产。

第四,出口型企业发展更加困难,可能直接破产。很多出口型企业主要市场是欧盟地区,由于欧债危机,欧洲各国经济萎靡,欧洲各国纷纷紧缩对居民的财政补贴,居民消费水平会因此下降,出口型企业出口数量会减少,可能有破产倒闭风险。对于出口型的企业,应该通过开拓新市场或者采用新技术,安全度过寒冷期。

三、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前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形势,中国企业应考虑在财务上如何应对欧债危机。综合对欧债危机的产生原因和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我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欧债危机:(1)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投资资金的影响,设法减少长期投资项目的建设。(2)提前购买、囤积生产必须的原材料,以避免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而存货的增长也会带来资金成本的增长,要从二者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3)对于跨国公司,可以加大对欧洲市场以外的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以使企业整体风险降低。(4)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的正常经营往往会因为流动资金原因而出现财务风险,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培育、取得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完善应收账款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程序。第二,采用客户信用管理。第三,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动态管理。(5)清理应收账款和存货,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健康。以降低由于通货膨胀带来货币贬值导致对货币面值需求的大幅增加的影响。(6)抓住机会,进行企业合并重组。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众多欧洲企业的资产价格出现大幅缩水,急需得到资金援助。同时,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而且中国企业对资源和技术的需求也很强烈。因此,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机遇。

四、总结

欧债危机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从财务角度寻求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欧洲五国长期高福利,国债余额过高,资产负债比率过高,导致财政收支失衡,同时融资成本大幅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断裂。中国企业应谨慎面对欧债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财务管理,尽量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获取盈利,谋求发展的新道路,未雨绸缪,以防欧债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参考文献

[1]陈志.欧债危机的财务会计分析[J].中国金融,2012(03).

[2]周逢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J].银行家,2012(01).

[3]冯永华.欧债危机的演化及应对策略[J].未来与发展,2012(01).

篇11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

次贷危机持续已经近两年,但至今仍在继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力还贷或放弃还贷的数量仍在增加。2008年6月,美国国内抵押品赎回权丧失案数量达25.2万件,比去年同期上升53%,平均每502户居民就有一户房产被收回。二是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仍在持续。2007年,有3家美国中小型银行受累于次贷危机而被迫倒闭,而2008年1-7月,美国就有7家银行破产。在美国大约8500家银行中,2008年第一季度有90家银行出现在“有问题机构”名单上。三是美国负资产家庭继续增多。不仅银行业面临危机,随着房价的持续走低,许多家庭进入负资产状态,这种负资产危机直接侵蚀到银行业的优级贷款。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信用卡领域,美国最大存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2008年第二财季报告就显示,该行信用卡部门出现了1.75亿美元的亏损。四是两家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危机。为避免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2008年7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一项救市议案。议案批准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向陷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房主提供总额3000亿美元转按揭贷款担保。议案还授权美国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机构股票,以及购买两家抵押贷款,以避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房贷机构破产。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一般经历3-4年的调整期。本次危机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房地产市场调整时间的长短、美联储2008年至2010年间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国是否能够在危机过后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鉴于美国经济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最新发展,以及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

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当前的次贷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影响具有世界性。它在美国爆发,并且通过各类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决定了此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将超过发生在东亚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二是危机传导更加复杂。次贷危机起始于信贷危机,由于高度证券化,进一步导致金融危机,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进一步升级为经济危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资本市场都是传导金融危机的重要形式。三是表现形式相对温和。和其他金融危机不同,美国次贷危机并没有表现出剧烈的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它更多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四是发生时期正处于美国和世界经济调整和动荡阶段。2006年美国和世界经济达到周期性波峰后,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出现较大动荡,美元持续贬值、国际石油等原材料和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次贷危机的发生,则加速了美国和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和衰退周期的历史进程。

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传导机制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有两种影响途径:一是直接影响,即次级债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无论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传导途径。

(一)需求传导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次贷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这是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会进一步下降。

(二)汇率传导

与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不同,次贷危机并没有导致美元爆跌,但却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为应对次贷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这与中国国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了矛盾,即美元利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利率不断提高,使得人民币利率大大高于美元利率,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从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对于目前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而言,价格优势仍然是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的侵蚀始终是一大威胁。

(三)价格传导

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输入型通膨使得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4.8%,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口高度关联。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口制造业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四)贸易政策传导

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8年1-2月减少的工作岗位共计15.2万个,远高于之前8.5万个的预期,失业率从4.8%激增至5.1%,创下自2005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以中美巨额贸易顺差为由,压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浪潮还未消去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又必然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前者主要由美国政府主导,以逼迫人民币汇率升值为主要手段,而后者将以美国企业为主导,将利用形形的贸易保护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未来趋势判断

最近一年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十分复杂。但理论分析和大多数专家判断,美国次贷危机必然会对中国出口产生持续的较大负面影响。为此,本文通过2008年1-6月的最新数据,对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做简要分析,并进一步对这一影响的未来趋势做初步判断。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1、对美出口金额大幅下降

2008年1-6月,中国对美出口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8.8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2007年同期对美出口增长速度。但从出口数量看,2008年1-6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6.62%,远远高于全国8.84%的水平。可见,2008前半年,我国对美出口数量的增长大大高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这可从次贷危机发生后,尤其是美元大幅贬值,使得美国国民财富收缩,增加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减少了对高档次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使得中国对美在价值较低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出口增长较快,而价值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出口增长动力不足。

2、全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

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开始减速,2008年1-6月延续了这种趋势。从出口金额看,2008年1-6月比上年同期增长21.87%,虽然比2007年同期27.55%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仍与2007年全年20.39%的增长速度持平。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预计中国2008年的出口增长速度将回落到15%-20%的水平。从出口数量看,2008年1-6月,中国比上年同期增长8.44%,也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长速度。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贷危机产生的综合效应,导致外部市场需求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3、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增长仍然强劲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相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增长仍然十分强劲。2008年1-6月,中国对拉美、非洲出口金额增长都在40%以上,远远高于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金额增长速度。但对大洋洲的出口增长也保持了30%的较高速度,而对亚洲的出口增长21.12%,与全国出口总体增长速度持平。

从出口数量的增长看,除北美地区以外,中国对其他各大区域的出口数量增长都低于出口金额的增长,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在增加,这种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内贸易政策调整的预期,即加快外贸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与效益,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对美国的出口数量增长却超过了出口金额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国民财富下降,使得对中国低价值产品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相对增多所致。

(二)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未来趋势判断

虽然影响中国出口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因素,但在对其他地区出口增速回落并不明显,甚至仍然强劲的情况下,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表明次贷危机的确对中国出口构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国内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产生“叠加效应”后,中国出口未来增长前景令人担忧。另外,随着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而对欧盟和大洋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却出现了强劲增长态势。但未来如果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扩散,导致其他地区经济和金融动荡,将会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四、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建议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发展,必须密切关注最新进展,充分认识此次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严重性,结合国内经济贸易发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之一: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防止次贷危机向中国过度传导

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而不断调低利率,美元汇率持续贬值,已经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发展。为此,必须加强世界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世界经济大国要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构建世界或区域性的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政策应充分考虑世界经济的承受能力,加强与欧盟、日本经济政策协作,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或恶化。对中国来说,可考虑充分利用中美高层对话机制,将次贷危机作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就利率、汇率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敦促美国肩负起稳定世界经济和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责任。

(二)建议之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自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到2008年7月25日,人民币累计对美元升值达18%。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压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无法消化汇率的升值幅度,加之原材料价格及人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信贷紧缩等因素,使得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从近期看,美元贬值还将持续。然而,从目前的情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后,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三)建议之三:高度重视美方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有效化解中美贸易摩擦,防止次贷危机的贸易政策传导

次贷危机引发的综合效应使得经济增长下滑、国内消费不振,企业投资减少、利润下降,这必然会反映到美国的贸易政策上,即美国的贸易政策会在利益集团的游说下趋紧,甚至出现比较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对此,中国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2007年,美国对中美贸易采取了很多行动,开征中国铜版纸反补贴税,将知识产权保护争议提交WTO,以及美国国议员提交逼迫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否则就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提案等等。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加之国外出口商的竞争,美国企业的经营将更加困难,这很有可能会激起一股新的贸易保护浪潮,以转嫁国内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可以预见,美国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美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美国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家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

(四)建议之四: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转换美国市场的进口需求

篇12

随着我国从2009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各地房价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这种控制却在今年初始有所反弹,究其原因可以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视角进行考察。为此,本文将结合笔者的调研与体会,来分析2012年上半年度的房地产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启示。

从现有的文献表述中可以发现,诸多同行聚焦于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房地产调控背景下应对措施。诚然,这一思路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但对从事房地产管理的专业人员来说却不够。其可归因于两个方面:(1)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构建的实际参与者应把握当前调控形式,从而作为未雨绸缪;(2)通过对国家调控政策的价值判断,将增强企业在产品开发、营销方面的实效性。正因如此,本文选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房地产调控的历史逻辑考察

不难理解,我国涉及房地产政策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正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因此,考察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历史逻辑,便更能把握当前的形式发展。

(一)发端阶段

发端阶段可以从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算起,美国的次级贷危机所形成的金融链条断裂,深刻的刺激了我国政策设计者。当时尽管全球金融危机还未爆发,但此时国内政策主导者已在蕴量我国房地产调控目标了。然而,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长大10多年的时间里以房地产业为经济增长极,使得调控措施的构建显得十分谨慎,且也伴随着不同利益者间的博弈。时间跨过了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针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以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并首先从限购、控制土地拍卖等作为切入点。历史证明,这些举措面对我国房地产业长期畸形发展,似乎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这一规制却激发了潜在消费者刚性需求,其后果众所周知。

(二)试错阶段

不可否认,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住房货币化改革后,都未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制。与此同时,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后各地的土地使用权拍卖,成为了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二者所形成的叠加因素,自然就放大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畸形态势;且缺少在这方面的经验。试错阶段大约出现于2009年中后期,此时我国经济已处于后危机时期,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配合这一经济转型,严控房价便成为了不仅关乎民生也是涉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国家在调控措施的设计中已从浅层的规制安排,深入到对金融体系、地方政府土地拍卖,以及严格限制投机性购房中来。

(三)巩固阶段

2012年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证明,调控我国房地产业的决心不变。之后,李副总理也代表政府提出了巩固过往成果的要求。这样一来,2012年之后便可以理解为是巩固阶段。

上述三个阶段将为分析2012年上半年的形式,提供很好的历史视野。

二、历史逻辑基础上的形式分析

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以下将在历史视阈下沿着宏观形式、中观形式、微观形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形式分析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来看,一项调控政策的出台应遵循帕累托改进的逻辑。遵循这一逻辑,国家调控房地产实则在于配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从承载转型经济主体的特征来看,其主要以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从而表明,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在中央政府层面是坚决的,其是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一环。并在多元目标驱动下,中央政府还须关注民生问题。从国务院的政策取向上来看,其不仅从经济发展模式上否定了房地产业的经济增长极功能,更从民生问题层面约束商品房的畸形发展,而大力发展经济适应房和保障房。关于这一点,将长期保持稳定。

(二)中观形式分析

中观形式分析主要作眼于地方政府层面。不难看出,目前中央与地方政治间的博弈持续进行,这从现阶段部分地区的房价回升中便能看出。从价值取向上不难理解,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也从税收上极大的促进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然而,在委托关系下,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实际人,将在宪法框架下执行中央的决策;同时,在自我利益诉求驱使下,有在政策的执行上存在着诸多暧昧元素。因此,从影响房地产形式的关联性程度来看,目前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有与中央政府要求相偏离的趋势。

(三)微观形式分析

从房产需求方和开放商的角度来进行形式分析,便体现为微观形式分析。从媒体和笔者的调研所得可知,前者仍处于观望状态,而后者则加大了营销力度。作为奢侈品的购买,往往存在存在着追涨不追跌的现象;而对于目前众多开发商来说,则面临着资金链紧缩的风险与压力。因此,微观层面的形式分析表明,目前房地产调控形式需要兼顾上述二者的利益。特别对于开发商而言,随着它们资金链条的断裂,最终受损的却是商业银行机构。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就从独特的视角为下文的启示提供了逻辑起点。

三、启示

那么上述阐述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启示有哪些呢。根据笔者的解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归纳。

(一)房产企业的项目选择

应加大保障房项目的建设力度。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仍然归属于城市整体建设的规划之中。城市整体建设规划包括:各功能区的布局、人口的有序分布、生产力的科学设置等。因此,保障房在建设前应首先满足这一大前提。同时,保障性住房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社会公益性),这就需要将方便、适宜等要素引入保障房的布局规划中。具体而言,便是尽量做到周边配套设施的齐备,以及区位的相对优越。毕竟,入住保障性住房家庭户的收入,处于工薪阶层的中下水平。从而,政府不应在区位设置上增加他们的交通出行成本。这样,不仅能拓展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范围,还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房产企业的项目营销

一般而言,当地消费者在购买房产时存在着品牌意识,即该房产是由哪家房地产商开发的;同时,房地产商的品牌建立,往往又是通过商品房来实现的,因此,在产品组合时首先就要强调经济适用房的品牌效应。这才能使得低收入家庭,能借助自身在房地产市场已经获得的品牌信息,来预测该房产的购买价值。需要明白,对于房产商品来说其对于低收入家庭的需求弹性更大。

(三)房产企业的战略规划

目前诸多同行在涉及房地产业的发展问题时,往往较为谨慎。笔者认为,一味的从社会道德、民生领域来打压楼市是不可取的。毕竟,房地产业作为带动诸多其它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本质无法改变。同时,城市化进程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因此,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归化,应在成本控制上下工夫。从而,规避现有金融歧视政策的干扰。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本文的讨论。

四、小结

诸多同行聚焦于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房地产调控背景下应对措施。考察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历史逻辑,便更能把握当前的形式发展。启示包括:房产企业的项目选择、房产企业的项目营销、房产企业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篇13

1次贷危机后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致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如今次贷危机的影响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有了愈演愈烈之势,而且必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全球证券市场受到重创,流动性紧缩,全球经济出现萧条。而中国的证券市场也于2008年初一路下挫,宏观经济自下半年出现紧缩征兆。这些都对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中,风险投资如何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我国风险投资的案例数环比来看,2008年第二、第三季度都有微幅上升。但除第一季度大体与去年持平以外,第二、第三季度均远远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同比分别下降32.8%和21.1%。可见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风险投资的项目数同比出现了明显的递减,但存有复苏的迹象。从我国风险投资的总投资额来看,2008年第二季度环比增长15.5%,第三季度环比更是高达51.8%,这说明目前投资者投资动机在稳步增强,但与往年相比,第二、第三季度同比分别下降11.4%和6.8%。可见次贷危机与国内经济不景气还是对风险投资业造成很大影响。

2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

2.1次贷危机造成全球证券市场持续低迷

该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对于拥有已上市被投的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说,在证券市场的泡沫逐渐散去之后,企业的估值回归正常。但之前要求的必要回报率较高,所以会影响风险资本的安全退出。再加上前几年是我国风险投资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家风险投资机构都在争抢项目,在造成要求回报率提高的同时,部分风投机构也忽视了对企业合理谨慎的估值,如果被投企业当初被过分高估的话,也增大了风险投资机构安全退出的风险。(2)对于被投资企业来说,前几轮估值较高的时候融资比较容易,为企业的成长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而如今估值下降,并且面对投资者愈发谨慎保守的资本市场,该企业的再次融资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次贷危机造成全球经济不景气,众多企业今年的盈利状况会不容乐观,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加工制造业、需求弹性较大的非必须消费行业、与房地产相关的建材行业、占用大量资金的工业产品行业都会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无疑会影响企业的上市进程。(3)对于刚成立的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的恶化使他们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那些之前募集到资金的风险投资基金也因为过早投资于那些估值还没下降到正常水平的企业而面临风险,即便这些风险投资机构能安全的存活下来,当危机逐渐过去,某些行业出现转机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再投资。

2.2国家相关政策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风险资本的需求与供给、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和退出渠道等方面都得不到相关法律的指导和规范,因此风险投资行业还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动的行业,所以我国政府的一些文件指示就成为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是否有利关系到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衰。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持有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的106号文限制了私募股权投资对于很多高科技项目的投资,而国家六部委颁布的10号文件则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必须在设立SPV(特殊目的公司)审批核准后一年内完成资金接受和回流的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红筹模式今后要至少多花2-3个月的时间。今年8月底证监会出台了142号文,指出那些合伙制企业支持的公司不可以上市。这三大法令直接影响到了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此外,次贷危机之后,国家对风险投资的监管和控制也会比以往更加严格。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经济自营商、对冲基金、私人股权集团、结构投资工具与渠道、货币市场基金以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等,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次危机中也起到了推动危机不断恶化的作用。因此,我国势必吸取美国的教训,对国内风险投资行业这种新型资本市场进行严格监控。

3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应对措施

3.1与资金雄厚的风险投资机构合作

由于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相对较为安全,众多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准备进入国内市场,这就给本土风险投资带来了与国外先进风险投资机构合作的机会。通过与国外的风投机构进行合作,可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不会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即使面临较为低迷的证券市场和萧条的国内经济,不能获取短期的财务回报,但从长远战略来看,这对本国风险投资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3.2重新审视退出问题

由于全球证券市场的低迷,国内IPO审批难度的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使得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日趋严重。因此风险资本必须适当措施才对待退出问题。首先,退出机制可以从传统的IPO改成借壳上市形式,这虽然在证券市场上没有先例,而且程序也比较复杂,但这不失为一种方法。其次,如果该风险投资下有上市公司,可以把风险投资集团的一部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然后将其持有的股权互换,将自身持有的变成上市公司的可流通股份。最后,当退出受挫时,风险投资可以选择延期退出。面对萧条的二级市场,即使可以IPO成功,也对企业的成长不利,所以可以将重心转移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向上来。3.3积极寻找反周期行业、获取投资机会

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紧缩周期,但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反周期行业。这些行业在恶劣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依然保持良好稳定的增长。风险投资应放弃传统的热门行业,积极准确的评估新项目,寻找适合的投资机会。

由于传统的风险投资热门行业TMT受外部金融环境、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因此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风险投资开始倾向投资于非TMT行业。例如对经济周期变化不敏感的新能源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教育培训行业。2008年第三季度,当传统行业投资额一直下降,而北美、欧洲、中国和印度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技术领域总获投资26亿美元,环比增长17%,同比增长37%。而我国的医疗健康业也开始得到风险投资的重视。2008年第三季度投资在医疗健康业中的案例数大幅度增加,在总案例数中占的比例也同样增加。而仅在十月份,投资在医疗健康业的案例数达到了4例,接近整个第二季度的总水平,并且占到了总投资案例数的16%,属于历史最高。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转向了此类行业。在此类行业中,风险投资如果能做到准确估值,选择科技含量高、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是可以在将来获得较高收益的。

3.4与政府的创业引导基金进行合作

2008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创业引导基金是由政府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该引导基金本身不直接从事创业投资业务,政府可以看成是一个特殊的LP(有限投资人),因此风险投资基金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创业引导基金的合作,在获得一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还能发掘出当地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但这对于风险投资对来,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风险投资与当地政府合作时存在双方的博弈。首先是双方主要目的区别,政府引导基金的首要目的是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当地产业进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而风险投资首要目的则是获得最大财务收益。无论企业出于哪个阶段,只要符合政策要求,政府引导基金便会参与进来。而风险投资则不倾向于投资过分早期的项目。有的时候风险投资会为了战略上的安排,将15%-20%投资于早期,60%投资于中期,20%投资于Pre-IPO项目,双方可能在投资阶段选择上会存在矛盾。政府引导基金旨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一般都会规定资金必须投资于当地产业,而风险投资则没有地域的界限,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收益最大的项目,这也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最后,政府引导基金纳入公共财政考核评价体系,考虑的是政府的绩效以及社会效应,同时为了扩大影响力,政府往往希望跟尽可能多的风险投资进行合作,而风险投资则适合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鉴于风险投资与政府引导基金的众多不同,风险投资在选择合作方不能为了短期利益忽视评估与审查,必须做到合作关系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阳.创业资本的金融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

[2]高成亮.风险投资运作[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