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7: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文学价值的流动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

篇1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8-01

英伽登深入分析了胡塞尔的“意向性”问题,他通过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的扬弃,确定了自己的艺术作品本体论。在指出文学作品是“纯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四个异质的层次结构: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观相层。四个结构相互联系,构成“复调和谐”,读者通过“具体化”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而上质”。在英伽登的《论文学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中使用的例证多半是以小说为例,以诗为例并不太多,所以用其理论与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值得我们实践的。

语音层次是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中,英伽登区分了“具体的语音材料”和“语音的典型形象”,并且认为“文学作品的语音,指的是作为典型形象的语音”,诗歌当然也是一种典型形象。诗歌中有韵律、格律等,诗歌近似于音乐。英伽登说:“作诗的技巧在于它能掌握语音不同的乐调属性,将它用于作品中表现纯粹的乐调美,并且把这种美当成一种艺术表现的工具,使语音的乐调属性作为一种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整体的构建中。”法语中音素在诗句中的巧妙运用可以产生特殊效果。比如,[l]、[m]、[n]等音素,蕴含一种流动性,常与水发生联系。对于语音层,我们可以以保罗・魏尔伦的诗歌为例进行分析。

以《我熟悉的梦》(Mon rêve familier)为例:这是一首十四行诗,押韵方式为ABBA、ABBA、CCD、EFE的形式,前两节为环抱韵。同时,这也是一首典型的十二音节诗。第一句《Je fais souvent ce rêve étrange et pénétrant》中,前六个词每三个一组,都是以[]、[]、[]的音进行排列的,句中音素[]和[e]也多次使用,对三种音素的重复形成了乐感;,音素的重复使用,使得诗句有了音乐美。第二句中femme, j’aime和m’aime中,[m]的使用,增加了流动的感觉。第三、四句中[m]和[n]的使用,体现了“我”梦中的朦胧不清与情感流动。从第一节第二句到第二节第一句,每句的开头基本都在语音上呼应了上句的末尾,如:第三句末尾“ni tout à fait...”与第四句开头的“ni tout à fait...”相呼应;而第二节第一句开头的“... me comprend”则与第一节最后一句末尾的“me comprend”相呼应,这略微有些与古语中顶真的修辞相近。这样的语音结构使得句子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诗义中的缠绵之感,这时的语音就牵连着意义层次。

在第二节中,每句中开始的主语都是“elle”,且第三节第一句又是以“elle”开始,语音整齐划一,且二、三、四句中都以“...elle seule...”为开端,又增加了第二节的语音整齐性;要提到的是,二、三句中“elle seule”后的“hélas”与“et les...”在语音上有着近似相同的发音;而这四句中,从第一句的“coeur”,第二句的“d’être”,第三句中的“moiteurs”,到第四句中的“rafrachir”,以依次递减的形式排列,都以[r]结尾,这又是语音上的一次有趣的统一。这些语音上的特点使得诗节处于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体中,产生和谐之感。

这首诗通篇存在大量的[l]、[m]、[n]、[r]的音素,使得梦境充满流动性,有一种神秘之感。

当然,不只法国的诗歌存在语音层次上的创造,中国的诗歌也不遑多让。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我们知道在中国的诗词中有“平仄”之分,“平”是指平直,而“仄”指曲折,四声调中除了“平”之外,其他三声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声运用遵循一定的格式,这便是“格律”。人们通过对平仄声的合理排列配置,使诗歌产生了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五律诗首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语音节奏排列,颔联为“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颈联为“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尾联为“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这首诗属于仄起平收的格律。举以上两例是为了说明在语音层次上对诗歌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掘诗歌的价值。

语音层次是其他各个层次存在的基础,因此语音层次在诗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语音层次理论运用得当,我们会对诗歌有更新颖的理解角度。

参考文献:

篇2

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企业拥有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体现为资产,其质量的高低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资产概念FASB第6号概念公告将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IASB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中对资产进行了如下定义:资产是指作为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并且可以期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牛晓虎、李卫东,2007)。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FASB、IASB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定义方面都强调了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项资源就不能再作为资产核算。值得注意的是在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有关资产的初步供讨论的意见是:“一个主体的一项资产是主体已经得到或能限制他人得到的一种当前经济资源,对资源可实施的权利或其他手段。”由于新的资产定义仍处于初步探讨阶段,本文沿用目前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资产质量概念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就资产而言,就是通过安排、管理,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预期效用,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一般而言,资产质量就是指资产应该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像企业生产产品质量一样,如果不能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这些产品就不能为消费者带来应有的效益。资产亦如此,其质量特征若不能满足与其目标相一致的质量要求,就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更谈不上带来预期效益。李树华、陈征宇(2000)将资产质量定义为企业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水平,强调资产的本质在于其盈利性。张新民(2003)指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后一种观点无疑更加全面和综合,分别从资产的变现性、周转性和盈利性方面加以阐述。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都只是片面的定义了资产质量,一种观点强调资产的物理质量――安全性和流动性,另一种则强调了资产的系统质量――被利用质量、和其他资产一起的增值质量。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没有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未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加以考虑。资产的盈利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能满足企业战略的需要,是物理质量与系统质量的集合。

目前对资产质量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创造价值或利润,使股东或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而企业要想赢利就需要资产,其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企业获利能力和价值增值的能力,进而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这个角度而言,资产质量就反映了资产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笔者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呈现出的变现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总合。

二、资产质量特征

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对本企业资产质量状况的掌握较广大投资者要清楚的多。外部投资者想了解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比较困难,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基于此,本文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结合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资产质量加以评价。从资产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到,反映资产质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因此,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特征信息。

(一)资产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强调的是资产的变现程度。企业的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如固定厂房、机器设备)一般不具备可销售性,因此,研究资产的流动性时主要是关注流动资产。资产流动性一般指企业资产变现的时间安排、金额及其不确定性,其实质是一个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现金流的分布和通过理财活动对现金流的重新安排(葛家澍、占美松,2008)。如,企业某特定资产能在企业战略需要时随时变现,并获得期望现金(有利现金净流量)则可以称该资产流动性强,资产质量高。

(二)资产的盈利性资产盈利性强调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本质目的就是要盈利,资产无论是单独还是和其他资产一起,能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资产的盈利能力就强,资产质量就越高。优质的资产是良好收益的必要条件,而良好收益是高质量资产的外在表现。

(三)资产的风险性

资产的风险性包括资产的存在性风险、预期现金净流量(如是否满足企业应付不确定性的现金需要)和市场风险。存在性风险包括企业存货是否过期等物理质量风险,如果存货已经变质或过期就不能再作为资产确认,应该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企业预期的现金净流量即未来的现金净流入,综合反映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景,即使有很强的盈利能力也需要有现金流保障。在不确定因素发生时,企业需要有充足的净现金流来保证企业的存在性和持续盈利性。在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资产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以及利率、汇率、商品供给和股票价格等其他市场风险。

三、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资产质量本身是一个较为综合、全面和抽象的概念,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指标对其进行准确的量化,但这却是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价或是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试图从“决策有用性”出发,结合财务报告构建资产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张春景、徐文学(2006)对资产的存在性、有效性和收益性分别采用存在率、周转率和收益率衡量资产质量。李嘉明、李松敏(2005)在检验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时分别用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率、总资产周转率来表示资产的赢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本文结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上文提及的资产质量的特征,从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三个方面构建对应的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资产流动性的评价指标流动性关注对象更多的是流动资产,企业的长期资产和其他资产一般不具备可销售性,在此本文重点关注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1)有效流动资产周转率。有效流动资产周转率是对传统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修正,它反映在现有披露的流动资产(扣除了减值准备后)中剔除了其他应收款和其他流动资产以后的“有效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之所以剔除是因为剔除的资产基本上不能推动资产的盈利能力。在有效流动资产充分运转时其占有的现金少,周转率越高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就好,流动资产的质量也就越高。计算公式为:

有效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其他应收款平均余额-其他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资产的变现能力。单纯地讨论资产的变现能力,很难给出一个财务指标来对资产的变现性加以描述,如果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可能获得相应的信息。从财务指标出发构建了资产变现能力比率(简称资产变现率)的指标:

资产变现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流动资产

资产变现率越大,说明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进一步说明流动资产质量优良。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这个指标进行分析时要留意企业是否存在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被限定用途或对外抵押等不能随便变动的条款。

(二)资产盈利性的评价指标资产的流动性推动资产的盈利,资产的盈利能力是资产质量的核心体现,笔者并未涉及具体的资产项目,仅宽泛的构建了资产盈利能力指标。

(1)资产报酬率。利润中的核心部分是盈利,它不应包括非经常性、非主营业务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盈利能力代表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由核心利润提供的、稳定的投资回报能力(葛家澍、占美松,2008)。在此,用核心利润替代净利润来考核企业的总体资产质量水平。计算公式为:

资产报酬率=核心利润/资产平均余额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同时核心利润较为恰当地反映了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核心利润占总利润额的大小本身就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企业资产质量的高低(企业实力的强弱)。

(2)净资产收益率。反映1元股东资本赚取的净收益,可以衡量企业的总体获利能力。如果这个指标高于同行业或该产业平均水平,则企业资产总体质量较高。

(三)资产风险性评价指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是资产存在性风险。也称虚拟资产分析,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多采用了K值或在K值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关于每股净资产和调整后每股净资产的规定:(1)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数;(2)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年度末普通股股数。两个指标的区别在于调整后的每股净收益把“3年以上的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排除在外。

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不再沿用“待摊费用”科目,“待处理财产净损失”科目虽没有改变,但只在利润表中披露了“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依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披露要求的变化构建新的K'值:

K'=|调整后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

其中的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股东权益-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长期待摊费用)。

二是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就等于人体缺乏生命所需的血液,就利益相关者而言在其做出投资决策时所需要的对决策有用信息主要是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主要包含的两个方面之一(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估计企业的未来现金净流量)是以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为基础,预测未来现金流人和流出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葛家澍、占美松,2008)。除了前文提及的流动资产外,企业是一个整体,资产有它的系统质量,为此进一步讨论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经营现金流核心利润比。

(1)总资产现金回收率。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除了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外,还需要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净流量,这强调的是资产的造血能力。用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能力的好坏。总资产现金回收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资产变现能力越强。

(2)经营现金流核心利润比。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时,外部投资者关注更多的应该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核心利润,换句话说就是持续盈利能力带来的利润应该是利润的核心部分,采用如下评价指标:

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核心利润×100%

三是市场风险。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提高了公允价值的计量程度,但资产负债表上绝大多数资产仍是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的,由于市场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其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可能不一致,在分析企业资产质量时采用了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M/B),其比率越高,则总资产或各类资产质量越高,企业资产实力就可能越好。现实中企业的投资收益在总收益中占有很大比重,主营业务很难区分,为此,“外汇”、“利率”、“价格”和“其他”(包括各项风险投资如:投资于股票、证券化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等因素,在分析企业资产质量时亦需要加以综合考虑。

上述都是基于财务指标,要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的,仅靠财务报表还不够,还需充分利用财务报表之外以附注或其他财务报告等形式进行披露的非财务的、定性的信息。只有这样综合评价才能得出有用的评价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A)―0062―01

语文课应该追求什么?应该让学生在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什么?是传授系统化的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还是承担起文化建构的使命?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认识。

一、重视情知过程

课程本身就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就是意义的生成与创造。无论“课程”还是“文化”,都具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静态的、客观实体的存在;另一是创造的、意义生成的动态过程。语文新课程追求的是课程意义的创生,而不是课程方案的忠实执行;追求的是生命的自由与探索,而不是对泛文化的追随与盲从,它时时表现出生命的流动性与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师生共同创建“课程事件”。一个事件的结束引发另一个事件的开始,而每一个事件也具有自身展开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更多地从关注知识获得的结果转为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语文课中美文的阅读与鉴赏,真情的表达与交流,哲理的思考与顿悟,都是与生命体验、人生意义相关联的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强求结论与结果。正如彼得斯所认为的,“知识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无需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以证明”。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是语文知识,特别是内隐性的缄默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化、吸收与呈现。语文学习的能力,就是言语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在过程中形成并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在情境性的活动中领悟和掌握;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在言语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说,抓住了新课程实施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整合统一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价值标准。

二、渗透生命意识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言语实践中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是人的生命在语言世界里的自由展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他所学的内容融为一体,学习就成了他生命的体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理解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过程。语文新课程应该把对学生进行完整性建构和发展主体精神作为目标取向,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中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与探索者,语文教师要精选具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课程内容。例如,口语交际、阅读与鉴赏、写作应与学生的言语实践、情感体验紧紧结合在一起,而其中就隐含着文化观念和主体价值判断。可以这样说,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在语言的世界里获得生命体验的过程。

篇4

二、现代主题的部分认同注定先锋文学的夭折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现代主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督教没落后出现的信仰与精神危机,即人们对世界、对人性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怀疑,产生了幻灭感、荒诞感与孤独感,带有反叛传统价值观和体系的强烈的非理性主义情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用了两百年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文学也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缓慢前进的。因此现代主题的产生与这片文化土壤上数年来积累的社会心理机制息息相关。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西方顺其自然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孕育,但为什么会产生先锋文学呢?原因便在于中国特有的历史的畸形孕育。大多数先锋作家生于50年代或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没有定型,而在中,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批判,他们便感到失落和困惑,对于中出现的种种荒诞和非理性的东西有了切身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深处的幻灭感恰好契合了西方现代主题,与现代派实现了心灵的沟通,他们认同的不是形而上层面对世界意义的追寻和对人性的思考,而是在社会与历史层面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对传统道德观与理性原则的抗拒和反叛。这就是先锋文学的现代主题的部分认同。

篇5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常随着朝代更迭等政治原因而变动,因此,当我们审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地域性时,有必要考虑到这种变动。历史上,作为地方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的扬州,其具置虽然变化很小,但辖区范围却有很大不同。关于这一点,清代扬州学派颇有研究,如焦循 《邗记》中便对历史上的 广陵作了详细的考证。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扬州的文学作品,有时所指区域也不尽一致。殷芸 《小说》卷六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有客相从,各言其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这一故事被后世屡用为典故,清代诗歌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句子,如徐元正的 《广陵怀古》:闲追旧迹检残编,绣柱珠帘尽惘然。东阁诗成何水部,扬州梦觉杜樊川。寻春易过佳风月,送老难忘好墓田。莫怪无人能跨鹤,谁赍十万作腰缠。又如李永祺的 《扬州》:青楼歌舞胜杭苏,花月神仙总一途。骑鹤腰缠争艳羡,无人解道董江都。又如纪昀 《扬州二绝句》:跨鹤曾经梦里游,如今真个到扬州。可怜豆蒄春风过,十里珠簾不上钩。小说 也 时 有 描 写,如 《醋 葫 芦》 第 十四回:张煊道: 若论大官人爱的,无过是繁华去处,除了苏、杭,只有扬州最妙。古人有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何不竟往扬州?待小弟也好一陪。

《红楼梦补》第九回更将这一故事坐实为艺术想象:

湘莲便让宝玉跨上鹤背,宝玉只得放心,依言把眼闭了。那一只鹤便展翼凌空而上。湘莲亦跨上了鹤,赶着宝玉,相离左右不远。宝玉连叫: 柳二哥,照应着些。只听耳畔呼呼声响,真如列子御风而行,爽快绝伦。那身躯犹如粘住在鹤背上一般。约有两个时辰,鹤便坠下地来。宝玉睁眼看时,见往来人迹尚稀,而村庄篱落,已入尘寰。湘莲道: 宝兄弟,你虽无十万贯缠腰,幸上扬州不远了。送君至此,行将别矣。当下哄宝玉回头,湘莲已跨鹤离地,冉冉凌空。宝玉仰天观看,旋入杳冥,已无踪影,不胜感怅。望见前边雉堞高耸,知是城垣,便将鸳鸯剑系在身旁,慢慢步入城来。见街市上肩摩毂击,来往行人稠密,不知什么地方。因湘莲有上扬州不远之语,错记林公任所为住宅,逢人便问林老爷家。

以上诸例都将殷芸 《小说》中提到的 扬州等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扬州,实际上,在清代扬 州 府 东 北 大 街,就 矗 立 着 一 座 骑 鹤楼。可见,人们早已习惯将这一典故与扬州联系起来了。而有的文学史论著也是如此。不过,殷芸 《小说》中的 扬州却并不一定是后来的 扬州。北宋秦观 《扬州集序》中说:自汉以来既置刺史,于是称扬州者往往指其刺史治所而已。殷芸是南朝萧梁人,他编撰的小说中的 扬州当时的治所为建康 ( 今南京) ,后世之扬州 ( 时称广陵) 非其所统。

唐代杜佑 《通典》卷一八二 《州郡古扬州下》在叙述古扬州风俗时说:

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滨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拒守。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因颜、谢、徐、庾之风扇焉。这一段话在研究扬州文化的论著中经常被引用。不过,杜佑所谓 古扬州为上古九州之一,所辖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之大部或一部分。显然,其中所说的 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之类,不只在时间上有古 今之别,在区域范围上,也不宜与后来的 扬州简单对应。

与此相关,扬州所辖范围与扬州城也有大小之别,通常人们讨论扬州文化与文学主要是以扬州城为中心的,这是合理的。但江都、仪真、高邮、兴化、宝应、泰州诸县皆为扬州府所辖,其文化同样也是扬州文化的一部分。焦循的 《扬州足征录》前十二卷所收志传,传主便包括了上述诸县的人。阮元的 《广陵诗事》所采集的对象,也是如此。而从这样的视野看待扬州文化,则其内涵当更为丰富和复杂。如 《扬州足征录》载录汪懋麟 《吴处士传》,记叙了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的事迹。吴嘉纪是泰州安丰场人,当地滨海,居民多煮盐为业, 性剽悍,喜斗,遇凶岁,或天下多故,即起为盗。平居无事,口舌愤怨辄杀人,这与人们印象中文静温和的扬州人的性格是不相同的。而吴嘉纪性格孤僻,诗风 严冷危苦,虽然他也有 《扬州杂咏》、 《扬州九日》这样的诗作,也吟咏过平山堂、琼花等遗迹典故,但其中浸着他一贯的悲苦之音,而代表他创作特点与成就的是反映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诗篇,如他在描写盐民生活的 《绝句》诗中写道: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这些却是很少见于其他扬州诗人笔下的。虽然吴嘉纪与其他扬州诗人如汪楫等有交游,也得到过当时在扬州的王士禛等人的赏识,但他基本上还处于扬州主流文化之外。尽管如此,我们却无法否认,他的创作也是当时扬州文化的一个侧面。历史上早就有人将其诗作置于扬州的大背景下审视,如陆廷抡序其诗曰:数十年来,扬郡之大害有三,曰盐筴,曰军输,曰河患; 读 《陋轩集》,则淮海之夫妇男女,辛苦垫隘,疲于奔命,不遑启处之状,虽百世而下,瞭然在目。可见吴嘉纪的诗反映了扬州特殊而重要的社会问题。而钱湘灵则说: 自王于一死,而扬州无古文; 自吴野人死,而扬州无诗。更把吴嘉纪视为扬州诗歌的代表。

在通俗文学方面,同样存在着如何面对扬州所辖范围与扬州城的问题。事实上,在扬州评话的表演艺术家中,著名的柳敬亭以及李国辉、顾玉田、胡德田等人都来自泰州,有一首诗形容泰州籍评话家: 说书自古出邗江,再有京江也人帮。堪笑泰东诸道友,乡音未改学扬腔。这首诗虽语带讥诮,但也表明了扬州评话是由包括了泰州等地在内的表演艺术家共同创造的。而石成金的 《雨花香》,标明题材为 扬州近事,其中除了扬州城的人与事外,还时有写及城外或江都县 ( 第六种《洲老虎》、第二十九种 《枉贪赃》) 等地的作品。

地域文学间的流动性与互动性

地域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地域文学也呈现出流动性与互动性。促成地域文学流动性与互动性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作家的流动,这包括扬州籍作家的外流与异地作家向扬州的流动。关于前者,清阮元撰 《广陵诗事》卷三中有一段记述:

古诗人每得江山之助。吾郡史蕉饮 ( 申义) 之使滇南,乔石林 ( 菜) 之莅闽,陶季( 澄) 之遍历五岳,汪舟次 ( 楫) 之出使海外,说者谓 如康乐之于永嘉、柳州之于柳州也。他若王佐周 ( 令宜) 于蜀,作 《建南新话》; 夏筠庄 ( 之芳) 巡台湾,作 《纪巡百韵》; 赵子淑 ( 有成) 客粤西,作 《浮湘集》;汪默人 ( 淳修) 转饷益州,作 《蜀游草》; 闵东皋 ( 璠) 佐幕滇南,作 《滇游日记》,皆有专集行世。

这当然远不是扬州籍作家在外地创作的全部情况,但诗人所谓 得江山之助,显然不限于籍贯,也包括他们所游历之地。

与此相关,外地人游宦或寄籍扬州的也不在少数。如阮元撰 《广陵诗事》卷三载费此度( 密) 为成都人、孙豹人 ( 孙枝蔚) 为三原人。金农在 《寒绿斋诗集序》中提到 真州诗人的共同追求,而他表彰的吴君,居真州,祖上却是 歙溪大族。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外籍人士,在扬州与当地文人融为一体,创作的作品也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焦循在 《扬州足征录》的 《自序》中提到 《扬州文粹》与 《扬州足征录》的区别,文粹者,存扬人之文,非扬州者不取也; 足征录者,存扬州之事,事有关乎扬者,不必扬人之文也,义各有取乎尔。扬州人与非扬州人的著作,共同构成了扬州文化。前面屡次提到的王士禛就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他 27 岁始任扬州推官,其在自撰年谱中称:

山人官扬州,比号繁剧。公事毕,则召宾客泛舟红桥、平山堂,酒酣赋诗,断纨零素,墨渖狼藉。吴梅村先生伟业云: 贻上在广陵,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盖实录也。正是由于王士禛的倡导,扬州诗文创作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

与王士禛同时的孙枝蔚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孙枝蔚是陕西三原人,明亡后逃至扬州经商。在扬州期间,筑室曰 溉堂,取意 《诗经桧风》: 谁能烹鱼,溉之釜鞷,以寓不忘乡关之意,诗作中时时流露出思乡之情,如我本西京民,遭乱失所依, 溉堂那足恋,终南亦有梅( 《溉堂诗》) ; 广陵不可居,风俗重盐商 ( 《李屺瞻远至,寓我溉堂悲喜有述》) ; 草堂远在清渭北,说与吾儿今不识( 《夏日寄题渭北草堂》) ; 我家渭河北,飘然江海东。偶逢旧乡里,握手涕泪同( 《赠邢补庵》) 。与此同时,在他的 《溉堂集》中,又有大量吟咏扬州的诗作,表现出一种陶醉于扬州诗酒风流生活的欢乐情绪,如 《后冶春,次阮亭韵》:

头上韶光去若飞,老人相见故人稀。

少年心性犹能在,偷眼船窗看舞衣。

井通西蜀水连淮,行乐芜城未有涯。

怪煞农家能换酒,田间耕出旧金钗。

这种思乡之情与客居之乐的双重表现,构成了孙枝蔚诗歌的一种独特张力,也为扬州文学地域性在与其他地域交汇中形成的艺术风貌,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对于不少游宦文人来说,他们创作的地域性是相当开放的,即使暂居一地,也并一定固守一方。如王士禛在扬州的文学活动,丰富了扬州文学的内涵。比如红桥,在王士禛倡议于此聚会之前,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文学资本。但王士禛在扬州为官 5 年,却在公余闲暇时,遍游周边美景,他声称: 予自少癖好山水,尝忆古人身到处,莫放过之言,故在扬州日,于金陵、京口、梁溪、姑苏诸名胜,皆于簿书期会中,不废登临,而公事亦无濡滞者。这种开放的姿态是研究地域文学中必须顾及的。

除了作家的流动,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是地域文学流动性与互动性一个表现。朱黄 《龚午亭传》在叙及评话艺人龚午亭的影响时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