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6 10:07: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慢性病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82-01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4月至2010年10月, 在我院住院疗养6个月以上的老年COPD缓解期患者63例。男39例, 女24例;年龄最大85岁, 最小77岁, 平均 (792±46) 岁;病程7~15年;同时患有高血压病28例, 糖尿病8例, 脑血管疾病12例;体质指数 (BMI) 及血清白蛋白检测[2]63例中20例营养状况正常, 28例轻度营养不良, 12例中度营养不良, 3例重度营养不良。所有病例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3]。排除[4]重度肺动脉高压、影响运动的骨关节病、肿瘤、结核、学习认知能力障碍、精神疾病等。患者均鉴署知情同意书。本组患者在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前均采用支气管舒张药、祛痰药等药物治疗和自行锻炼为主, 未接受过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和康复运动训练。本组患者住院第2天与综合康复护理6个月后第1周, 进行6min步行试验 (6MWT) 测定与肺功能检测。
2康复护理措施
21综合康复措施(1) 呼吸功能训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 音量稍大, 语速稍慢, 反复示范, 直到符合要求。具体方法: ①训练患者有效的呼吸方式教??患者熟练掌握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膈肌呼吸, 每天训练2~3次, 每次重复5~8次。 ②指导有效咳嗽:患者坐或立位, 上身躯可略前倾, 缓慢深呼吸, 屏气3~5s后张口连咳3声, 咳嗽时收缩腹肌, 腹壁内缩, 或者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 帮助咳嗽。 ③全身性呼吸体操方法[4-5]步骤如下:平静呼吸;立位吸气, 前倾呼气;单举上臂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平举上肢吸气, 双臂下垂呼气;平伸上肢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抱头吸气, 转体呼气;立位上肢上举吸气, 蹲位呼气, 最后由腹式缩唇呼吸到平静呼吸结束, 2次/d。在进行指导时,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本组3例85岁的患者只选其中的一些动作运用, 不用蹲位等姿势。 ④氧疗:指导患者坚持每天吸氧>16h, 氧流量1~2L/min, 以夜间睡眠时持续吸氧为主。
(2) 运动指导根据本组患者特点及肺功能代偿情况均采用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每次运动10~30min, 1次/d。活动以舒缓运动为主, 避免剧烈运动, 确保运动的安全性[5]。方法:①上肢肌肉群训练:活动前后做放松运动, 如弯腰、伸展等。② 6min步行训练, 每次10~30min, 1次/d。
(3) 营养指导主管护师针对本组患者体重测算结果, 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①在每日患者点餐时, 将三大供热营养素比例分配为碳水化合物50%左右, 脂肪占30%~35%, 蛋白质为15%。同时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饮食习惯, 指导饮食搭配, 忌生冷、过咸、油腻食物, 鼓励多吃蔬菜、水果, 蛋白质以鱼蛋奶类为主, 宜少食多餐, 避免高碳水化合物和过高热卡摄入, 以免产生过多CO[6]2。对5例喝水少的患者鼓励每天饮水1000~1500ml, 增加水果、蔬菜等纤维素, 预防便秘而引起呼吸困难。 ②本组40例轻中度营养不良患者, 采取宣传教育、营养支持, 增加如牛奶、鸡蛋、蛋白粉、营养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食品与改善呼吸功能相结合的办法。 ③3例重度营养不良者除以上方法外, 遵医嘱增加饮食摄入量和适量静脉输注白蛋白、脂肪乳剂或氨基酸等, 使营养状况得到了尽快改善。
22观察指标及效果
(1)观察指标
①6MWT测定[7]:6min内在康复治疗师的监测下, 患者在不引起气短的情况下进行测定。标准:1级450m。 ②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仪检 (美国:森迪斯) 测患者综合康复干预前后肺功能, 测定患者肺活量 (VC) 、第1秒用力呼气量 (FEV1) 、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 (FEV1/FVC) 、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 (MMEF) 、呼气峰值流速 (PEF) 。
(2)效果
63例老年COPD患者综合康复干预后6min步行距离、全身活动能力和肺功能比干预前明显改善。
3结论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245-03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JIANG Ming1 SHEN Manxuan2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Dongshan Street, Yuexiu District, Guangdong, Guangzhou 5106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2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ho were registered in outpatient service from June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management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management group was given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while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follow-up.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Scores of health, emotion, cognition, life, work and physiology of the management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
[Key words]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TCM health management; Elderly; Chronic diseases; Satisfaction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老年慢性疾病在临床中占有比例显著升高,为影响老年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1-2]。临床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肺等慢性疾病均好发于老年患者,且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3-5]。健康管理为延缓慢性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关键[6]。为探究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中实施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影响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12月本中心慢病门诊就诊
的200例老年慢病患者进行研究,将信息录入计算机中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参照组,每组100例。管理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5~88岁,平均(73.8±5.3)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4例,糖尿病43例,高脂血症46例,冠心病39例;病程6月~22年,平均(7.3±2.1)年。⒄兆橹心54例,女46例;年龄65~89岁,平均(73.5±5.9)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8例,糖尿病42例,高脂血症45例,冠心病36例;病程6个月~23年,平均(7.4±2.2)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分组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入组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自愿配合完成本次干预
和研究,年龄发65~89岁。(2)排除标准:合并残疾、精神疾病、痴呆等不能配合完成本次干预和研究;干预途中退出患者;不能按时进行治疗、复诊,依从性差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随访,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治疗、干预、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饮食、运动,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和管理。管理组患者基于全科医护团队为基础,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1)全科医师统筹整体工作,公卫医师、康复医师和全科护士配合共同参与管理,将入组患者一般健康资料录入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文化程度、兴趣酆玫仁凳攵孕越】倒芾怼#2)对患者进行亚健康及中医体质评估,对患者心理、饮食、起居、病症、运动、中医治疗及目前保健方法等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患者神色、形体、步态、语气、舌象、脉象、气息,确定患者中医体质,告知患者中医体质辨析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3)对已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纳入社区相应病种中医健康管理范畴内,对中医偏颇体质患者进行针对性养生保健指导。(4)对正常病症患者进行体穴、耳穴、饮食及推拿等养生保健指导,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饮食调养、心理干预、运动保健、起居调摄等养生保健知识宣讲。患者每半月进行一次中医健康指导,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包括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6条,总计36问,由调查者问,被调查者选答方式完成 [7]。(2)满意度:干预结束后用自制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0~80分,0~47分为不满意,48~63分为满意,64~80分为非常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用SPSS22.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的形式表示生活质量评分,t检验,率表示干预满意度,χ2检验,如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管理组患者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
管理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
3 讨论
慢性疾病为老年患者主要疾病特征,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最常见,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慢性疾病具有病史长、并发症多、不能治愈等特点,患者需终身治疗和干预[8-10]。研究指出,慢病管理为长期治疗和防控关键,管理目的在于提高患者保护因素,降低危险因素,降低慢病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缓疾病发展,保障患者健康[11-13]。社区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主要场所,社区全科医护团队承担基础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及保健等重要工作,在慢性疾病管理中采取综合管理模式,不仅对疾病进行诊治,还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
中医辨证在慢性疾病中管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认为基本能够发生、发展与机体不同体质特征有相关性,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均有建立一套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策[14]。本次研究将全科医护团队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相结合对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相对常规随访患者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临床中多有报道中医体质辨证方法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管理效果良好案例,许在安等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82.56%[15]。王玉霞等在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采用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模式,显著降低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危险因素[16]。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将全科医护团队运营模式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结合,将疾病管理思想、管理行动完整相结合,通过中医体质测评对患者疾病和体制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类型实施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对慢病患者管理效果。本次研究同样得出,管理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
综上所述,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病患者中应用,能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质量和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医护绑定式团队中社区护士对慢性病管理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43-747.
[2] 高裕,罗洁,郭惠环,等.全科融合慢性病为一体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3):342-344.
[3] Evans N,Pasman HRW,Donker GA, et al.End-of-life care in general practice: A cross-sectional,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cancer', 'organ failure' and 'old-age/ dementia' patients[J].Palliative medicine,2014,28(7):965-975.
[4] 刘文睿,朱焱.贵阳市主城区全科医生团队社区慢性病服务流程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76-3480.
[5] Pilgrim JL,Taylor MJ,Drummer OH, et al.Realigning Medicare: Further changes in general practitioner consultation delivery rates[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4,200(3):151-152.
[6] 杜兆辉,黄倩,蔡丞俊,等.全科医学与慢性病管理[J].医学与哲学,2015,36(16):1-2.
[7]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北京方庄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0):3722-3725.
[8] 周育松,张宁,赵娟,等.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2):128-130.
[9] 何嘉炜,林基伟,彭苏元,等.慢病管理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64-967.
[10] 肖宁,王家伟.药师将互联网大数据引入慢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药房,2016,27(22):3158-3160.
[11] 贺婷,刘星,李莹,等.大数据分析在慢病管理中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7):981-984.
[12] 王欣月,严丽萍,常春,等.多水平模型在居民慢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4):291-295.
[13] 谭教旺,黄琼,叶美琴,等.论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和中医介入的优势[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72-977.
[14] 于德华,潘莹,张斌,等.三级医院中全科医学的定位和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061-1063,1110.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是一种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慢性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最终形成的一种疾病,慢性病并不是特指一类病,而是各种疾病的总称,其中包括有恶性肿瘤,白血病、血友病等多种疾病,慢性病的发病时间长而且治疗周期长,慢性病的危害非常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造成人肾,心,脑等重要器官的重大损害,更严重的会使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增加巨大的经济负担,不仅会消耗巨额的就诊费用,还需要有专人一直进行照顾。
二、慢性病医保制度改革
(一)购药地点的新要求
慢性病医保制度的改革对慢性病的购药地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慢性病患者如果需要购药必须选择在市区的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一些慢性病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购药,其中定点医疗机构的等级需要在二级以上,这样才可以得到慢性病药物的报销,至于在一些等级较低的零售药店购买慢性病药,则不能得到依照慢性病医保政策进行报销。
(二)慢性病购药报销费用的方式发生变化
慢性病患者在慢性病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药物费用,如果在医疗保险的范畴之内可以获得即时即报,则慢性病患者只需要支付自己需要垫付的医药费即可,即慢性病患者将自己需要支付的费用用医保卡或者个人账户或者现金直接支付,至于报销的部分则由社保中心和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慢性病患者无需提前支付,这样可以缓解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费用负担。
(三)对不同的病种实施不同的费用年限额度
在慢性病医保制度改革下,将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白血病、血友病等大致分为三个具体的类别,对于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年限额度,对于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并发症的患者采用年限费用额度累加的方法,计算出最高的年限消费额度。
(四)慢性病药报销种类增加
根据慢性病医疗制度改革进行,慢性病用药的报销药品种类增加224种,报销药品从1211种增加到1435种,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用药可报销的数量增多。
三、慢性病医保制度的实施对农村居民就诊费用的影响
(一)通过医保费用降低农村居民就诊费用
慢性病医保制度的改革可以给患上慢性病的农村居民报销一定的就诊费用从而有效降低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伴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获得的报销金额在不断增加,经过卫生部的调查可以得知,72.6%的慢性病患者的急诊医疗费用可以得到报销,98.4%的慢性病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可以得到报销,其中报销的费用所占比例高达就诊费用的66.2%,直接降低了农村居民看病的困难度,让每个农村居民的慢性病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真正降低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二)个人只需缴纳很少一部分保险金
慢性病医疗体制改革进程下,个人只需缴纳很少一部分医疗保险金,等到日后可以享受各种医疗政策,个人通过很少比例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这一部门的缴纳金还可以有效的缓解国家的医疗费用压力。农村居民缴纳保险金建立个人医保账号,同时这些保险金还可以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等到一定时间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可以转出,死亡后也可以交给家属继承,这些医疗资金将来都可以作为医疗消费的抵消。居民看病花个人账号内的钱,促使居民关注医疗费用使用情况,避免各类大处方,人情处方的出现,保证人们看病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有效的避免一些药物资源的浪费,使更多的人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得到慢性病的治疗。
(三)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以及最高限额使居民就诊费用得到合理控制
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的确立可以有效的增加各职工的节约意识,于是各职工就会主动的去尽量避免一些并不是很合理的消费,以及并不需要做的检查,这样就可以将资源留给有需要的农村居民。同时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的建立还可以使统筹基金的具体支付能力得到提升,促进统筹基金的支出和收入的平衡,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统筹基金严重超支导致国家负担增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建立统筹基金最高额度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统筹基金的超支,如果不指定最高额度,大部门职工没有节约意识造成统筹基金的超出,同样会给国家医疗带来负担,同时统筹基金需要满足大部分职工的统筹基金足够去支付医疗所用费用的条件。同时还发挥着同建立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相同的作用,避免资源的浪费,腾出更多的基金和资源供农村居民进行慢性病的治疗。
(四)避免提前支付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021-03
患有多种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个体,对于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那些常年倍受多种慢性躯体疾病疾苦折磨的老年患者,更易对生活产生负性情绪甚至失去生活的希望。过去国内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在11.5%~21.1%。近年研究报道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12%[1],但也有报道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7. 2%,且抑郁症状比焦虑症状要高发,焦虑症状易和抑郁症状者合并发生。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哪些慢性疾病及合并多少种慢性疾病较易引起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1年1~6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0~91岁。其中,男91例,女29例,平均年龄(77.9±10.3)岁。被诊断有高血压82例(68.3%)、冠心病58例(48.3%)、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17.5%)、糖尿病49例(40.8%)、脑卒中45例(37.5%)、慢性肾病27例(22.5%)、慢性前列腺肥大45例(37.5%)、骨质疏松症62例(51.7%)、帕金森病40例(33.3%)、恶性肿瘤11例(9.2%)、肠功能紊乱28例(23.3%)、慢性便秘28例(23.3%)、轻度老年性痴呆14例(11.7%)。只患一种慢性病0例;两种慢性病11例(9.2%):轻度老年性痴呆+慢性便秘11例;3种慢性病48例(40.0%):其中,糖尿病+肠功能紊乱+高血压13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前列腺肥大+慢性便秘+冠心病8例、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8例、轻度老年性痴呆+高血压+脑卒中3例、高血压+糖尿病+肠功能紊乱5例、高血压+脑卒中+骨质疏松症2例;4种及以上慢性病61例(50.8%):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31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1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2例。全部患者患多种慢性病的病程从2.9年到20年不等,平均(17.9±5.7)年。
1.2 方法
对所有的住院患者进行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评分。GDS得分范围0~30分,得分≥11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SAS得分范围20~80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大于者表示存在焦虑症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关于抑郁症及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中、重度老年性痴呆;急、危重患者和老年性精神病患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以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GDS得分≥11分的有52例,占全部患者的43.3%,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1例(9.1%),3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5例(10.4%),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46例(75.4%)。SAS得分>40分的有39例,占全部患者的32.5%,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0例,3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2例(4.2%),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37例(60.7%)。本项研究中39例SAS均是与GDS合并发生。GDS的患病率高于SAS的患病率(P < 0.01)。GDS得分≥11分的病种概况:11例的轻度老年性痴呆+慢性便秘中有1例;9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4例;2例高血压+脑卒中+骨质疏松症中有1例;31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中有22例;19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中有15例;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中有2例。SAS得分>40分的病种概况:9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2例;31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中有16例;19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中有13例;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6例;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中有2例。
3 讨论
在老年人的一生中,由于不断地受到长达几十年的外部环境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加之进入老年后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机休免疫力的下降等,一个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早已超过了10%,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也在20%。因此,我国已经实实在在地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健康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一个是全新的重要的医学课题。
从本研究的同期住院病例病种来看,心脑疾病依然是老年人的高发病种,诸如高血压(68.3%)、冠心病(48.3%)、脑卒中(37.5%)、帕金森病(33.3%)等,代谢病如糖尿病在老年人中也有较高的发病率(40.8%)。另外,随着年岁的增加,老年人的活动越来越少,胃、肠道对钙的吸收障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51.7%),因此,老年人也是发生骨折和长期卧床的高危人群。这些慢性疾病,对老年人来说都需要终生治疗,从现在医学发展阶段来说也仅能做到缓解症状或延缓病情发展而已。疾病的久治不愈对任何一个患者都会是一个沉痛的心理压力。本研究的住院患者没有一例是仅患一种慢性病,患两种慢性病也仅占9.2%,患3种和4种及以上合计占了90.8%。从GDS和SAS得分所覆盖的病种来看,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等。这些慢性病合并发生时极易引起抑郁状态或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正如岳秀娟等[2]研究结果所提示:老年患者随着合并疾病种类的增加,其人格状态差异程度也逐渐增大,表明疾病给人的心理带来较强烈的伤害。进一步说明躯体慢性疾病通过不良人格状况的变化,使人们产生焦虑及抑郁。在本研究中,抑郁症的发病率(43.3%)要远高于焦虑症(32.5%),P < 0.01,且焦虑症均伴发于抑郁症;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虽然在这120例的病例中只占9.2%,但是,11例的恶性肿瘤中出现抑郁症的有6例、焦虑症的2例,反映了恶性肿瘤心理障碍的高发性。
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由经验型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因此,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可以让医生对疾病的干预措施前移,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疾苦,节约医疗资源,造福社会。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所发生的心理障碍,如不加以重视和处理,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生对其器质疾病的治疗,甚至会使治疗失败,直至悲剧的发生。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出,一个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多年的患者,倘若其主诉非常多,但与其客观检察又不相符合的时候,临床医生不妨对其进行GDS和SAS的评分,以筛查出隐匿存在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辅以心理疏导或口服抗抑郁药就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当今社会,临床医生不应只注重对器质性疾病的治疗和处理,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更应如此。郎森阳[3]报道一项研究有高达60%的老年抑郁症和焦虑症长期在神经内科就诊却没能得到及时诊断,如加上共病合计更是高达80%没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荟萃资料显示心理障碍患者有74%常就诊内科,50%的患者被漏诊,仅有10%得到治疗[4]。另有研究者行门诊病例调查,发现有高达86.51%的误诊率[5]。漏诊率、误诊率之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否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会延长和加重患者的痛苦。
总而言之,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人群。虽然抑郁症和焦虑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人格和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但其发病都伴随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神经营养因子和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机制[6]。在本项研究的临床资料中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焦虑症,且焦虑症均伴发于抑郁症。常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脏疾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等病种似乎易于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及早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GDS和SAS筛查,及早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治疗的医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的生命质量也会因此而提高[7]。
[参考文献]
[1] 李永杰,袁彤,徐茂凤. 老年慢性疾病合并抑郁症及焦虑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06,26(9):1263-1264.
[2] 岳秀娟,袁左鸣. 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人格状况的评价[J]. 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11,31(34):4923-4934.
[3] 郎森阳. 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抑郁焦虑症状的诊治[J]. 保健医学杂志,2006,8(1):13-16.
[4] 宋全芳. 综合医院中焦虑障碍的识别[J].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7):520-522.
[5] 余国汉,梁绍才. 医院门诊广泛性焦虑症误诊186例调查[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