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7: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慢性病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慢性病的概念

篇1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82-01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4月至2010年10月, 在我院住院疗养6个月以上的老年COPD缓解期患者63例。男39例, 女24例;年龄最大85岁, 最小77岁, 平均 (792±46) 岁;病程7~15年;同时患有高血压病28例, 糖尿病8例, 脑血管疾病12例;体质指数 (BMI) 及血清白蛋白检测[2]63例中20例营养状况正常, 28例轻度营养不良, 12例中度营养不良, 3例重度营养不良。所有病例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3]。排除[4]重度肺动脉高压、影响运动的骨关节病、肿瘤、结核、学习认知能力障碍、精神疾病等。患者均鉴署知情同意书。本组患者在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前均采用支气管舒张药、祛痰药等药物治疗和自行锻炼为主, 未接受过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和康复运动训练。本组患者住院第2天与综合康复护理6个月后第1周, 进行6min步行试验 (6MWT) 测定与肺功能检测。

2康复护理措施

21综合康复措施(1) 呼吸功能训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 音量稍大, 语速稍慢, 反复示范, 直到符合要求。具体方法: ①训练患者有效的呼吸方式教??患者熟练掌握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膈肌呼吸, 每天训练2~3次, 每次重复5~8次。 ②指导有效咳嗽:患者坐或立位, 上身躯可略前倾, 缓慢深呼吸, 屏气3~5s后张口连咳3声, 咳嗽时收缩腹肌, 腹壁内缩, 或者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 帮助咳嗽。 ③全身性呼吸体操方法[4-5]步骤如下:平静呼吸;立位吸气, 前倾呼气;单举上臂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平举上肢吸气, 双臂下垂呼气;平伸上肢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抱头吸气, 转体呼气;立位上肢上举吸气, 蹲位呼气, 最后由腹式缩唇呼吸到平静呼吸结束, 2次/d。在进行指导时,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本组3例85岁的患者只选其中的一些动作运用, 不用蹲位等姿势。 ④氧疗:指导患者坚持每天吸氧>16h, 氧流量1~2L/min, 以夜间睡眠时持续吸氧为主。

(2) 运动指导根据本组患者特点及肺功能代偿情况均采用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每次运动10~30min, 1次/d。活动以舒缓运动为主, 避免剧烈运动, 确保运动的安全性[5]。方法:①上肢肌肉群训练:活动前后做放松运动, 如弯腰、伸展等。② 6min步行训练, 每次10~30min, 1次/d。

(3) 营养指导主管护师针对本组患者体重测算结果, 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①在每日患者点餐时, 将三大供热营养素比例分配为碳水化合物50%左右, 脂肪占30%~35%, 蛋白质为15%。同时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饮食习惯, 指导饮食搭配, 忌生冷、过咸、油腻食物, 鼓励多吃蔬菜、水果, 蛋白质以鱼蛋奶类为主, 宜少食多餐, 避免高碳水化合物和过高热卡摄入, 以免产生过多CO[6]2。对5例喝水少的患者鼓励每天饮水1000~1500ml, 增加水果、蔬菜等纤维素, 预防便秘而引起呼吸困难。 ②本组40例轻中度营养不良患者, 采取宣传教育、营养支持, 增加如牛奶、鸡蛋、蛋白粉、营养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食品与改善呼吸功能相结合的办法。 ③3例重度营养不良者除以上方法外, 遵医嘱增加饮食摄入量和适量静脉输注白蛋白、脂肪乳剂或氨基酸等, 使营养状况得到了尽快改善。

22观察指标及效果

(1)观察指标

①6MWT测定[7]:6min内在康复治疗师的监测下, 患者在不引起气短的情况下进行测定。标准:1级450m。 ②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仪检 (美国:森迪斯) 测患者综合康复干预前后肺功能, 测定患者肺活量 (VC) 、第1秒用力呼气量 (FEV1) 、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 (FEV1/FVC) 、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 (MMEF) 、呼气峰值流速 (PEF) 。

(2)效果

63例老年COPD患者综合康复干预后6min步行距离、全身活动能力和肺功能比干预前明显改善。

3结论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245-03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JIANG Ming1 SHEN Manxuan2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Dongshan Street, Yuexiu District, Guangdong, Guangzhou 5106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2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ho were registered in outpatient service from June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management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management group was given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while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follow-up.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Scores of health, emotion, cognition, life, work and physiology of the management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

[Key words]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TCM health management; Elderly; Chronic diseases; Satisfaction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老年慢性疾病在临床中占有比例显著升高,为影响老年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1-2]。临床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肺等慢性疾病均好发于老年患者,且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3-5]。健康管理为延缓慢性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关键[6]。为探究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中实施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影响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12月本中心慢病门诊就诊

的200例老年慢病患者进行研究,将信息录入计算机中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参照组,每组100例。管理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5~88岁,平均(73.8±5.3)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4例,糖尿病43例,高脂血症46例,冠心病39例;病程6月~22年,平均(7.3±2.1)年。⒄兆橹心54例,女46例;年龄65~89岁,平均(73.5±5.9)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8例,糖尿病42例,高脂血症45例,冠心病36例;病程6个月~23年,平均(7.4±2.2)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分组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入组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自愿配合完成本次干预

和研究,年龄发65~89岁。(2)排除标准:合并残疾、精神疾病、痴呆等不能配合完成本次干预和研究;干预途中退出患者;不能按时进行治疗、复诊,依从性差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随访,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治疗、干预、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饮食、运动,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和管理。管理组患者基于全科医护团队为基础,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1)全科医师统筹整体工作,公卫医师、康复医师和全科护士配合共同参与管理,将入组患者一般健康资料录入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文化程度、兴趣酆玫仁凳攵孕越】倒芾怼#2)对患者进行亚健康及中医体质评估,对患者心理、饮食、起居、病症、运动、中医治疗及目前保健方法等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患者神色、形体、步态、语气、舌象、脉象、气息,确定患者中医体质,告知患者中医体质辨析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3)对已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纳入社区相应病种中医健康管理范畴内,对中医偏颇体质患者进行针对性养生保健指导。(4)对正常病症患者进行体穴、耳穴、饮食及推拿等养生保健指导,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饮食调养、心理干预、运动保健、起居调摄等养生保健知识宣讲。患者每半月进行一次中医健康指导,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包括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6条,总计36问,由调查者问,被调查者选答方式完成 [7]。(2)满意度:干预结束后用自制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0~80分,0~47分为不满意,48~63分为满意,64~80分为非常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用SPSS22.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的形式表示生活质量评分,t检验,率表示干预满意度,χ2检验,如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管理组患者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

管理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

3 讨论

慢性疾病为老年患者主要疾病特征,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最常见,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慢性疾病具有病史长、并发症多、不能治愈等特点,患者需终身治疗和干预[8-10]。研究指出,慢病管理为长期治疗和防控关键,管理目的在于提高患者保护因素,降低危险因素,降低慢病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缓疾病发展,保障患者健康[11-13]。社区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主要场所,社区全科医护团队承担基础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及保健等重要工作,在慢性疾病管理中采取综合管理模式,不仅对疾病进行诊治,还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

中医辨证在慢性疾病中管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认为基本能够发生、发展与机体不同体质特征有相关性,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均有建立一套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策[14]。本次研究将全科医护团队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相结合对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相对常规随访患者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临床中多有报道中医体质辨证方法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管理效果良好案例,许在安等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82.56%[15]。王玉霞等在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采用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模式,显著降低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危险因素[16]。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将全科医护团队运营模式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结合,将疾病管理思想、管理行动完整相结合,通过中医体质测评对患者疾病和体制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类型实施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对慢病患者管理效果。本次研究同样得出,管理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

综上所述,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病患者中应用,能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质量和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医护绑定式团队中社区护士对慢性病管理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43-747.

[2] 高裕,罗洁,郭惠环,等.全科融合慢性病为一体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3):342-344.

[3] Evans N,Pasman HRW,Donker GA, et al.End-of-life care in general practice: A cross-sectional,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cancer', 'organ failure' and 'old-age/ dementia' patients[J].Palliative medicine,2014,28(7):965-975.

[4] 刘文睿,朱焱.贵阳市主城区全科医生团队社区慢性病服务流程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76-3480.

[5] Pilgrim JL,Taylor MJ,Drummer OH, et al.Realigning Medicare: Further changes in general practitioner consultation delivery rates[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4,200(3):151-152.

[6] 杜兆辉,黄倩,蔡丞俊,等.全科医学与慢性病管理[J].医学与哲学,2015,36(16):1-2.

[7]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北京方庄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0):3722-3725.

[8] 周育松,张宁,赵娟,等.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2):128-130.

[9] 何嘉炜,林基伟,彭苏元,等.慢病管理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64-967.

[10] 肖宁,王家伟.药师将互联网大数据引入慢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药房,2016,27(22):3158-3160.

[11] 贺婷,刘星,李莹,等.大数据分析在慢病管理中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7):981-984.

[12] 王欣月,严丽萍,常春,等.多水平模型在居民慢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4):291-295.

[13] 谭教旺,黄琼,叶美琴,等.论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和中医介入的优势[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72-977.

[14] 于德华,潘莹,张斌,等.三级医院中全科医学的定位和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061-1063,1110.

篇3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篇4

一、慢性病的概念

慢性病是一种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慢性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最终形成的一种疾病,慢性病并不是特指一类病,而是各种疾病的总称,其中包括有恶性肿瘤,白血病、血友病等多种疾病,慢性病的发病时间长而且治疗周期长,慢性病的危害非常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造成人肾,心,脑等重要器官的重大损害,更严重的会使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增加巨大的经济负担,不仅会消耗巨额的就诊费用,还需要有专人一直进行照顾。

二、慢性病医保制度改革

(一)购药地点的新要求

慢性病医保制度的改革对慢性病的购药地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慢性病患者如果需要购药必须选择在市区的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一些慢性病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购药,其中定点医疗机构的等级需要在二级以上,这样才可以得到慢性病药物的报销,至于在一些等级较低的零售药店购买慢性病药,则不能得到依照慢性病医保政策进行报销。

(二)慢性病购药报销费用的方式发生变化

慢性病患者在慢性病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药物费用,如果在医疗保险的范畴之内可以获得即时即报,则慢性病患者只需要支付自己需要垫付的医药费即可,即慢性病患者将自己需要支付的费用用医保卡或者个人账户或者现金直接支付,至于报销的部分则由社保中心和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慢性病患者无需提前支付,这样可以缓解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费用负担。

(三)对不同的病种实施不同的费用年限额度

在慢性病医保制度改革下,将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白血病、血友病等大致分为三个具体的类别,对于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年限额度,对于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并发症的患者采用年限费用额度累加的方法,计算出最高的年限消费额度。

(四)慢性病药报销种类增加

根据慢性病医疗制度改革进行,慢性病用药的报销药品种类增加224种,报销药品从1211种增加到1435种,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用药可报销的数量增多。

三、慢性病医保制度的实施对农村居民就诊费用的影响

(一)通过医保费用降低农村居民就诊费用

慢性病医保制度的改革可以给患上慢性病的农村居民报销一定的就诊费用从而有效降低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伴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获得的报销金额在不断增加,经过卫生部的调查可以得知,72.6%的慢性病患者的急诊医疗费用可以得到报销,98.4%的慢性病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可以得到报销,其中报销的费用所占比例高达就诊费用的66.2%,直接降低了农村居民看病的困难度,让每个农村居民的慢性病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真正降低了居民的经济负担。

(二)个人只需缴纳很少一部分保险金

慢性病医疗体制改革进程下,个人只需缴纳很少一部分医疗保险金,等到日后可以享受各种医疗政策,个人通过很少比例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这一部门的缴纳金还可以有效的缓解国家的医疗费用压力。农村居民缴纳保险金建立个人医保账号,同时这些保险金还可以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等到一定时间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可以转出,死亡后也可以交给家属继承,这些医疗资金将来都可以作为医疗消费的抵消。居民看病花个人账号内的钱,促使居民关注医疗费用使用情况,避免各类大处方,人情处方的出现,保证人们看病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有效的避免一些药物资源的浪费,使更多的人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得到慢性病的治疗。

(三)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以及最高限额使居民就诊费用得到合理控制

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的确立可以有效的增加各职工的节约意识,于是各职工就会主动的去尽量避免一些并不是很合理的消费,以及并不需要做的检查,这样就可以将资源留给有需要的农村居民。同时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的建立还可以使统筹基金的具体支付能力得到提升,促进统筹基金的支出和收入的平衡,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统筹基金严重超支导致国家负担增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建立统筹基金最高额度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统筹基金的超支,如果不指定最高额度,大部门职工没有节约意识造成统筹基金的超出,同样会给国家医疗带来负担,同时统筹基金需要满足大部分职工的统筹基金足够去支付医疗所用费用的条件。同时还发挥着同建立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相同的作用,避免资源的浪费,腾出更多的基金和资源供农村居民进行慢性病的治疗。

(四)避免提前支付

篇5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021-03

患有多种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个体,对于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那些常年倍受多种慢性躯体疾病疾苦折磨的老年患者,更易对生活产生负性情绪甚至失去生活的希望。过去国内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在11.5%~21.1%。近年研究报道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12%[1],但也有报道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7. 2%,且抑郁症状比焦虑症状要高发,焦虑症状易和抑郁症状者合并发生。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哪些慢性疾病及合并多少种慢性疾病较易引起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1年1~6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0~91岁。其中,男91例,女29例,平均年龄(77.9±10.3)岁。被诊断有高血压82例(68.3%)、冠心病58例(48.3%)、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17.5%)、糖尿病49例(40.8%)、脑卒中45例(37.5%)、慢性肾病27例(22.5%)、慢性前列腺肥大45例(37.5%)、骨质疏松症62例(51.7%)、帕金森病40例(33.3%)、恶性肿瘤11例(9.2%)、肠功能紊乱28例(23.3%)、慢性便秘28例(23.3%)、轻度老年性痴呆14例(11.7%)。只患一种慢性病0例;两种慢性病11例(9.2%):轻度老年性痴呆+慢性便秘11例;3种慢性病48例(40.0%):其中,糖尿病+肠功能紊乱+高血压13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前列腺肥大+慢性便秘+冠心病8例、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8例、轻度老年性痴呆+高血压+脑卒中3例、高血压+糖尿病+肠功能紊乱5例、高血压+脑卒中+骨质疏松症2例;4种及以上慢性病61例(50.8%):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31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1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2例。全部患者患多种慢性病的病程从2.9年到20年不等,平均(17.9±5.7)年。

1.2 方法

对所有的住院患者进行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评分。GDS得分范围0~30分,得分≥11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SAS得分范围20~80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0分,大于者表示存在焦虑症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关于抑郁症及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中、重度老年性痴呆;急、危重患者和老年性精神病患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以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GDS得分≥11分的有52例,占全部患者的43.3%,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1例(9.1%),3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5例(10.4%),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46例(75.4%)。SAS得分>40分的有39例,占全部患者的32.5%,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0例,3种慢性病的患者中有2例(4.2%),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中有37例(60.7%)。本项研究中39例SAS均是与GDS合并发生。GDS的患病率高于SAS的患病率(P < 0.01)。GDS得分≥11分的病种概况:11例的轻度老年性痴呆+慢性便秘中有1例;9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4例;2例高血压+脑卒中+骨质疏松症中有1例;31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中有22例;19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中有15例;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中有2例。SAS得分>40分的病种概况:9例慢性便秘+恶性肿瘤+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2例;31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中有16例;19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症中有13例;9例高血压+脑卒中+帕金森病+慢性前列腺肥大中有6例;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肠功能紊乱中有2例。

3 讨论

在老年人的一生中,由于不断地受到长达几十年的外部环境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加之进入老年后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机休免疫力的下降等,一个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早已超过了10%,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也在20%。因此,我国已经实实在在地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健康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一个是全新的重要的医学课题。

从本研究的同期住院病例病种来看,心脑疾病依然是老年人的高发病种,诸如高血压(68.3%)、冠心病(48.3%)、脑卒中(37.5%)、帕金森病(33.3%)等,代谢病如糖尿病在老年人中也有较高的发病率(40.8%)。另外,随着年岁的增加,老年人的活动越来越少,胃、肠道对钙的吸收障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51.7%),因此,老年人也是发生骨折和长期卧床的高危人群。这些慢性疾病,对老年人来说都需要终生治疗,从现在医学发展阶段来说也仅能做到缓解症状或延缓病情发展而已。疾病的久治不愈对任何一个患者都会是一个沉痛的心理压力。本研究的住院患者没有一例是仅患一种慢性病,患两种慢性病也仅占9.2%,患3种和4种及以上合计占了90.8%。从GDS和SAS得分所覆盖的病种来看,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病、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等。这些慢性病合并发生时极易引起抑郁状态或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正如岳秀娟等[2]研究结果所提示:老年患者随着合并疾病种类的增加,其人格状态差异程度也逐渐增大,表明疾病给人的心理带来较强烈的伤害。进一步说明躯体慢性疾病通过不良人格状况的变化,使人们产生焦虑及抑郁。在本研究中,抑郁症的发病率(43.3%)要远高于焦虑症(32.5%),P < 0.01,且焦虑症均伴发于抑郁症;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虽然在这120例的病例中只占9.2%,但是,11例的恶性肿瘤中出现抑郁症的有6例、焦虑症的2例,反映了恶性肿瘤心理障碍的高发性。

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由经验型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因此,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可以让医生对疾病的干预措施前移,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疾苦,节约医疗资源,造福社会。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所发生的心理障碍,如不加以重视和处理,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生对其器质疾病的治疗,甚至会使治疗失败,直至悲剧的发生。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出,一个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多年的患者,倘若其主诉非常多,但与其客观检察又不相符合的时候,临床医生不妨对其进行GDS和SAS的评分,以筛查出隐匿存在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辅以心理疏导或口服抗抑郁药就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当今社会,临床医生不应只注重对器质性疾病的治疗和处理,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更应如此。郎森阳[3]报道一项研究有高达60%的老年抑郁症和焦虑症长期在神经内科就诊却没能得到及时诊断,如加上共病合计更是高达80%没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荟萃资料显示心理障碍患者有74%常就诊内科,50%的患者被漏诊,仅有10%得到治疗[4]。另有研究者行门诊病例调查,发现有高达86.51%的误诊率[5]。漏诊率、误诊率之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否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会延长和加重患者的痛苦。

总而言之,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人群。虽然抑郁症和焦虑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人格和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但其发病都伴随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神经营养因子和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机制[6]。在本项研究的临床资料中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焦虑症,且焦虑症均伴发于抑郁症。常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脏疾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等病种似乎易于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及早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GDS和SAS筛查,及早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治疗的医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的生命质量也会因此而提高[7]。

[参考文献]

[1] 李永杰,袁彤,徐茂凤. 老年慢性疾病合并抑郁症及焦虑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06,26(9):1263-1264.

[2] 岳秀娟,袁左鸣. 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人格状况的评价[J]. 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11,31(34):4923-4934.

[3] 郎森阳. 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抑郁焦虑症状的诊治[J]. 保健医学杂志,2006,8(1):13-16.

[4] 宋全芳. 综合医院中焦虑障碍的识别[J].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7):520-522.

[5] 余国汉,梁绍才. 医院门诊广泛性焦虑症误诊186例调查[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64-365.

篇6

赛罕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自治区政府的非营利性公益卫生事业单位。自成立以来,中心秉承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性化卫生医疗服务的宗旨,在区卫生局党工委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努力强化设施建设、机制建设、内涵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思路,转变服务观念,改变服务模式,拓展业务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辖区居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逐步成为集社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机构。

1、赛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带动基本医疗的发展。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药品种类少、病员数量下降的情况下,赛罕中心成立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医务人员下社区服务团队走街串户,开展健康宣教,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筛查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通过面对面宣教、访视跟踪服务等形式,主动找出病人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同时加强了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报告及处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工作。

2、赛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组织开展专项工作,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技术,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参与讲医疗技术课。我中心多次组织全中心职工开展各种专题培训学习,以横幅、板报、宣传栏、宣传中心服务内容及服务项目,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医疗氛围。

例如:2012年8月18日下午,在自治区赛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潘文峰的带领下,与六位工作人员一同前来自治区为老服务中心慰问老人。

在服务中心,他们进行了《老年健康知识讲座》、《测血压》、《做心电图》等内容的讲座活动。生动讲解了老化的概念、如何正确搭配膳食及五种天天都可以吃的食物。特别在老人饮食上做了“十要”要求,如:适量运动、注意安全防摔到、心理平衡等内容。老人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心里默默的记着,当老人还在意犹未尽时,一场丰富多样的讲座就在精彩中落下尾声。

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类的慢性病预防工作。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3、健康干预与促进(又称健康改善) 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个体化的,即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医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追踪效果。根据健康评价的结果,做出健康计划并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人给予不同的健康管理干预。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因此个人健康计划会针对个体危险因素筛查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身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改善自身的健康。

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升,不仅依靠目前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不断的迎合群众需求,不断的拓宽思路是工作提高的原动力。慢性病规范管理,加强了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干预、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合作,达到管理目的。提高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

4、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是被WHO 公认的控制慢性病的有效举措,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贡献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居民的健康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居民生活方式普遍不科学,饮食结构不合理;医疗机构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依靠政府财政补给,但由于资金不到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简陋,影响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完善我国的健康保障体系。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一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的出现应对时代的需要,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拥有广阔的前景。在新的一年,我中心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结合中心服务特色,将预防与康复作为侧重点,期待通过预防措施逐步减少各类慢性病的发病率,社区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

篇7

[中图分类号] R18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156-0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LUO Juan, GAO Chunfang, LI Shunfei

The 150th Central Hospital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31, China

[Abstract] Prima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are researched and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is a lack of awareness of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ow monitoring quality and relatively lagging 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faci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 800万,其中近3 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1]。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和《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06-2015)》中对慢性病防治有了纲领性的要求,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慢性病防治活动。为了解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情况,笔者查阅并分析了2008~2010年国内十一个省、自治区有关城镇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相关资料。总体而言,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慢性病防控意识不强

总体上看,基层卫生机构规模在逐步扩大,但设施、人才、环境差距较大。而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不容乐观,有的卫生院没有慢性病防治的措施;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顾营业盈利,忽视了慢性病防治工作;有的单位对慢性病防控有宣教图片和展板,但没有记录具体防控内容,防控意识普遍不强。

1.2 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对于慢性病防治,国家早在“七五”就有部署。但是,到目前,我国的慢性病防控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有些单位对慢性病防控的相关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具体政策没有认真落实;有的单位在政策上只是宏观指导,具体方法没有细化。

1.3 基层人员学历偏低

从学历上看,社区要高于乡镇。由于农村条件落后,高等院校毕业的医学生选择乡镇卫生院的凤毛麟角。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由大中专毕业或没有专业学历人员组成。据资料报道,乡镇卫生机构无卫生专业学历者比例高达18.5%,约15万人,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无卫生专业学历人员总数的1/3[2],这就导致其慢性病防病相关知识的匮乏。

1.4 经费筹集难度较大

慢性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和服用药物,靠患者自己解决是不够的。特别是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和农村地区,经费筹集机制不完善,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地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原因[3]。此外,慢性病不需要住院治疗,对“新农合”患者而言,也就无法报销以得到补偿。

1.5 防治监测职能缺乏

目前,国内在慢性病防控的监测方式、频率、指标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执行存在差异。有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有以抽样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有以单病种的专项调查等。监测职能的定位不明确,得出的数据不可靠。

1.6 健康教育宣传不够

不少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把力量放在医疗创收上,对防治慢性病没有系统的计划,零散的宣传栏不足以引起百姓的关注。调查中,大多数居民不了解什么是慢性病,有的甚至认为慢性病就是老年病,有的认为慢性病不会危及生命,不以为然。

2 对策

2.1 强化政府为民行为

慢性病防控是社会行为,是一项造福于民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干预,需要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4]。政府对该项工作应“理解、重视、投入”,要确实从全民的健康利益出发,采取系列措施,诸如建立好公共营养政策体系,鼓励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制定烟草控制政策和政府政策综合干预等,为全面进行慢性病防制提供可靠保障。

2.2 解决基层实际问题

目前,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人满为患”,各家医院都在加床,其实有的患者完全可以在基层的乡镇、社区就诊,为什么患者“舍近求远”不选择基层?技术、人才、设施滞后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强和扶持基层卫生机构,尤其是人才建设不可忽视,在经费、待遇上给予政策,着力培养全科医师[5],为基层防控慢性病发挥职能作用。

2.3 完善各级防控组织

我国城市慢性病防控组织较健全,能够指导和监控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而乡镇、社区的慢性病防控组织较为欠缺,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社区慢性病防控组织,从制度、体制上加以保证,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乡、村、社区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范围[6],包括常见慢性病的基本知识、服务人次、健康教育次数等,由此提高基层人员慢性病防控水平。

2.4 加强健康普及教育

注重慢性病防控的长远效应,从娃娃抓起,将慢性病健康防治列为中小学生以至大学卫生教程中,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各种慢性病有着较强的防御意识,从而促进预防医学与成长教育相结合,提高全民自我保护意识。

2.5 提倡个性化防控

当今医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以预警、预防和个性化为核心的“3P”(prediction;prevention;personalization)医学时代,它代表着医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阶段[6]。在基层,要大力提倡对个人进行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不同分型,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防控方案,并进行建档、防治、随访和转诊等一系列服务。这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利于慢性病的防控。

2.6 建立慢性病电子档案

政府应组织研发统一的慢性病防控管理系统,配备计算机,使基层卫生防控机构能为居民建立慢性病防治电子档案,根据档案记录,及时掌握和了解区域居民慢性病防控的效果,并及时进行防控方案的调整。同时,定期对居民进行健康普查,通过健康普查来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2.7 提高监测职能质量

慢性病监测需要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从而形成有效信息并及时上报和反馈,为政府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预防疾病的相关政策、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因此,各级卫生机构要认识监测的重要性,明确慢性病的界定标准,注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使慢性病监控工作得以持续发展。

2.8 加大防控资金投入

建立国家统一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大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保证慢性病防控的经费供给,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高其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并将慢性病纳入“新农合”补偿之中,以分担农民的经济负担。

2.9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慢性病作为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与环境、个人习性有着密切关系。如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和戒除吸烟等干预措施,可预防70%的脑卒中和超过80%的冠心病以及超过90%的2型糖尿病[7]。因此,政府要提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证清洁整齐的居民生活环境。全民要加强锻炼身体,工作中劳逸结合,饮食中注意营养搭配,远离烟酒,保持健康的生活心态[8]。

3 结语

面对基层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工作存在的不足,如果政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蒙受严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面对急待解决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政府行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李桂雪,鞠彩红,刘媛媛,等.我国慢性病现状与自我管理[J].黑龙江医学,2010,34(4):299-230.

[2] 卫生部人事司,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人力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3]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志,等.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23(1):64-67.

[4] 陶利平,谢莉,刘晓平,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3(7):427-429.

[5] 冯镇湘.全科医师参与慢性病防治的做法和优势[J].中国全科医学,2001,4(9):710-713.

[6] 纪艳,张冬梅,汪长如.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2147-2149.

篇8

近年来,慢性病成为农村最需要关注的公共健康与医疗问题,慢性疾病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慢性病的流行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一些专家学者主要采用了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于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疾病负担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而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学者则通过质性研究对于慢性病患者的生活世界进行了研究。慢性病患者的“人生进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那么,慢性病患者的生活世界在罹患疾病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而慢性病患者生活世界破坏的原因又有哪些?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并探究的问题。

本文选择江苏省宿迁市X镇作为实地考察点,与当地9位慢性病患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考察其患病后生活世界的现状,对慢性病患者生活世界嬗变的个人原因和社会根源进行了分析。

一、生活世界的破坏

慢性疾病破坏了患者的生活世界,使其原先既定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从具体内容来看,生活世界包含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因此笔者从慢性病患者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对乡村慢性病患者生活世界的破坏状况进行呈现。

(一)物质生活的破坏

慢性病患者物质生活的改变主要是指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逐渐加重。

在农村地区,疾病依旧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然是农村地区经常性发生的事件,而慢性疾病导致的经济问题更为严重。

大部分农村人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种植农作物,这也是其主要的经济生活来源,而这一生产活动是必须要有好的体力才能完成的。而慢性疾病使患者失去了健康的身体,这也就意味着其无法很好的完成在未患病之前就能够轻易完成的生产活动,其经济收入减少甚至完全丧失。农村慢性病患者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收入,又同时需要支付因慢性病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治疗支出,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乡村慢性病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加剧。

(二)精神生活的破坏

慢性病患者精神生活的改变主要是指慢性病患者对于自我的定位与认同感逐渐消失。慢性病患者无法再回到原先正常的生活轨迹,支撑他们的自我认同也在悄然改变。在他们经受慢性疾痛的折磨、无法再为家庭做出应有贡献甚至成为“家庭负担”的时候,他们之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塑造好的自我形象逐渐丢失,同时在病痛的折磨之下慢性病患者也没有能力发展出另外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新形象。

笔者接触的这9位慢性病患者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着自我认同丧失的阶段,他们不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会让他们的身体变成何种模样,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会最终严重到何种程度,他们整日活在对疾病的恐惧之中。因为疾病的困扰,他们无法再承担以往辛苦建立的社会角色,自然也无法感受到以往的自我认同感,自我好像已经被患病的身体所取代,除了疾痛,他们对于自己的想法、对于周围的环境已经无法及时地做出思考和回应。

(三)社会生活的破坏

慢性病患者的身体情况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恶化,其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的受限就使得许多慢性病患者原先的社会生活遭到破坏,即社会交往关系发生改变,一方面他们更加依赖他人的照顾,这就增加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行动的受限,慢性病患者丧失了与家庭成员之外的社会成员的交往机会,社会隔离在所难免。由于慢性疾病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被强制性的扭曲,由于长期居于家庭环境、依赖家庭照料,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必然会增多,家庭关系日渐紧张;而无法方便的外出也使得慢性病患者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变得愈加困难,社会交往逐渐萎缩。在笔者所调查的X镇上,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的家庭都存在着家庭矛盾,慢性病患者抱怨家庭成员没有给予足够的照料,而家庭其他成员因为各自的生活而感到无力担负这一责任,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在慢性病患者的家庭中屡见不鲜;同时,X镇的大多数慢性病患者也都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社会交往的减少,有些慢性病患者甚至感受到了社会的隔离和歧视。

二、生活世界破坏的原因

慢性疾病对于患者生活世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使得慢性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影响着患者的社会关系和自我认同。慢性病患者生活世界的破坏有着个人方面的原因。

(一)生命意义的弱化

慢性病患者的生活世界遭受疾痛的破坏后,“意义”的体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痛改变了慢性病患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转变了其对于生命意义的看法,而生命意义的弱化则加剧了慢性病对于其生活世界的破坏程度。

在X镇,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命意义本身就不明确,在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自己的存在仅仅是来完成人生任务的,并没有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所以这也使得他们对于一些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偏弱。而慢性病对于这些患者的影响就显得更为明显。对于生命意义的认知会改变慢性病对于生活世界的影响。正是农村居民生命意义的不断弱化,使得慢性病对于生活世界产生了破坏的影响。

(二)疾病知识的匮乏

乡村慢性病患者在面对慢性病这一突发性事件时,其疾病知识中没有相似的应对这一新情境的常识。他们的库存知识中对于疾病的认识以及应对疾病带来的影响的认识都是缺失的。对于疾病的基本情况以及应对措施的不了解,使得乡村慢性病患者在慢性病早期治疗阶段处于空置的状态,慢性病患者错失了早期治疗、控制病情的良机;而疾病知识中对于治疗药物、治疗手段的不了解,有时会听信一些非科学或者不对病症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病的治疗起到了反作用;慢性病变得严重,加剧了其对于生活世界的破坏。

(三)个人医疗消费能力的不足

慢性疾病对于生活世界的物质层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农村居民有限的经济收入本身就无法应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风险,更何况是应对慢性病带来的疾病风险;经济收入水平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最为明显,患者的经济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患者对于治疗疾病费用支付压力的承担程度;对于不同收入的患者来说,相同的医疗费用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与经济压力,越是收入水平较高的患者,他对于医疗费用的负担能力越强,他的疾病风险就会越低;而收入水平较低的患者,他对于医疗费用的负担能力就较弱,他的疾病风险就会越高。

农村居民由于其个人经济收入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使得其个人医疗消费能力相对不足,这也就使得其在负担疾病治疗费用方面的能力不足,这会影响其对于治疗疾病的积极性以及其对于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的选择。

三、结果与反思

本研究选取了江苏省X镇的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凯博文的“疾痛叙事”的研究路径,通过病人及其家属讲述病痛的故事来关注这些慢性病患者的主体经历和生活世界,围绕着慢性病患者的生活世界这一主题展开具体的研究。从乡村慢性病患者生活世界的现状出发,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这三个方面详细描述了慢性病患者生活世界被破坏的现实;分析乡村慢性病患者生活世界破坏的个人原因。按照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农村居民在遭遇慢性疾痛后,其生命意义的弱化、疾病知识的匮乏以及个人医疗消费能力的不足,使得慢性病对患者生活世界造成破坏的程度不断加深。

从长远来看,乡村慢性病患者的生活世界的破坏已经是无力改变的事实,通过哪些途径帮助慢性病患者降低其生活世界被破坏的程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通过个人、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介入帮助慢性病患者;同时,慢性病与“生活世界破坏”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发生率明显增加,逐渐发展为严重危害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健康首要问题,认知和行为干预强调对患者的用药指导、提高治疗的依从性[1]。因此,通过实施有计划的行为和认知干预,才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的效果,以期为社区慢性病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2011年3月――2011年4月,我们对社区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共78例,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1年4月在我社区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共78例,男59例,女19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9.7±2.8)岁。其中高血压21例,胆冠心病20例,糖尿病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例,其他1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共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对照组共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两入组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二组在性别、年龄及病史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对照组 根据所患疾病采用常规降压、降糖、调脂等药物治疗,并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完全由经治医生掌握,患者被动服从。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口头讲授,发放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处方;组织疾病相关知识讲座;设立咨询电话,24h为提供咨询服务或答疑;病进行上门指导,并电话追踪随访。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防,讲解环境、心理、情绪、气候、饮食、运动、昼夜变化等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定期在社区开设专科咨询门诊,提供用药指导与身体检查服务,对患者免费测血压、血糖、体重等,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并提供用药指导[2]。以良好的心态与其沟通,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患者设立档案,由专人负责实施整体护理及全程用药督导。按计划进行系统的干预;实施就医环节管理,由专职护士接诊;做好随访及用药指导;电话随访每日1次,以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有无副作用,并交代注意事项,督促患者正规用药,按时复诊,定期检查;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及心理护理;进行全程督导及病情出现反复时的心理支持[3]。

1.3 治疗依从性 分为依从和不依从,依从为完全理解规律用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复,否则为不依从。

1.4 满意度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不依从例数2例,对照组不依从例数11例,观察组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出现不满意例数2例,对照组出现不满意例数9例,观察组患者对干预形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异常疾病等。许多慢性病人不能按时服药;生理指标不能按时检测;饮食不合理;有的甚至不听医生的劝告,经常是烟酒不断等,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区慢性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足。

社区应对慢性病病人及高危人群有计划地开展慢性病的干预工作,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克服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从而控制慢性病发生及发展的行为危险因素,并有效地促进社区慢性病病人及高危人群的身心健康。用药不依从主要是因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其次是患者缺乏用药监督,提示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加强用药监督指导,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对慢性病控制目标水平的认知及行为干预,使慢性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满意率明显提高,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国医生学会的调查显示,在医患纠纷中90%以上的医患纠纷为不当的医患沟通所致。然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如何,与社区医生的沟通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1]。2年多来,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尝试并利用沟通技巧,按要求形成制度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沟通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团队人员和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社区居民包括病人、病人家属、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人员。

    1.2沟通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内部人员的团队作用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桥梁作用、社区管理干部对社区卫生人员的互动作用、社区居民与社区医生信任关系、居民参与程度、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状况的知晓程度、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了解情况。社区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建档率,慢性病控制率的情况变化。

    1.3有效沟通中的技巧:(1)见面问候语并介绍自己,如:您好!我是某医生、护士,很愿意为您服务等话语。(2)事先有所准备,如社区医生主动回访居民、患者的话,把要回访的内容拟清楚,以免遗漏。(3)确认需求,病人需要什么健康问题力求帮助解决。(4)处理异议,要,允许患者有不同的看法,先不要驳斥病人的不同意见。(5)达成协议交流后把共识形成协议,以便下一步工作的进行。(6)共同实现,有相同的目标,才能达到目的。

    1.4沟通方法:(1)首先在团队人员之间以及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经常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2008年初开始与社区管理干部和专科医生互动交流思想,旨在联络感情加深了解,以求在工作上得到进一步的支持。(2)每月有10个工作日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开展健康教育。深入居民小区:①有利于互相认识、面对面交流、增进互信,以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②又有利于我们宣传社区卫生工作,如慢性病防治的重大意义,增强保健意识,从而使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发生兴趣,对慢性病防控有了新的认识。

    2.结果

    我们对35岁以上人群的120人次进行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效果做了调查与问卷比较,其中有慢性病的66人,其他为一般人群。

    2.1沟通前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较少,每季度约1-2次。(2)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是(27/120)22.5%,(36/120)30%,(31/120)25.83%。(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72/120)60%。(4)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38/120)31.67%。(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30/120)25%,治疗依从性差(33/66)50%,慢性病控制率(23/66)34.84%。

    2.2沟通后调查结果:(1)与社区管理干部交流互动增加,每月1-2次。(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内容、方式的了解程度分别为(84/120)70%,(105/120)87%,(99/120)82.5%。(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满意度(102/120)85%。(4)对慢性病知晓率(88/120)73%。(5)共同参与慢性病俱乐部活动(50/120)41.67%。治疗依从性改善(55/66)84%,慢性病控制率(47/66)71.21%。

    3.讨论

    沟通是社区医生开展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一个好的开端,从沟通开始。我们社区卫生工作者与社区管理干部的联动及街巷居民交流,下社区进入居民小区,入户随访,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保健、社区医疗等等,无不以沟通为开路先锋,真可谓还未入户,问候在先。

    沟通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具,也是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是融洽医患关系的剂,沟通是一门科学,它像似哲学使人变得聪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难题,要想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才能积极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群众性,把这一惠及广大居民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我们近两年来发挥思想交流、沟通的优势,从内部来说提升了团队的作用,发挥了患者与专科医生间的桥梁作用,形成了合力。从外部来看,加强与社区的管理干部的互动,增进了解,工作上得到了广泛支持。从社会上来讲,调动和发挥了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的健康行为从物质关心再到了解最后实现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些变化的提升所产生的效果已在近两年市卫生局年终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贴。

篇11

2基于“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的需要

要重视老年人健康和疾病问题预防与控制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一些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是新发传染病和各种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公共卫生工作及公共卫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公共卫生教育唯有改革创新,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才能承载维护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目标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明确公共卫生教育领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基本要求,是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公共卫生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2006年7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暨中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正式通过了所制定的《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ssentialRequirementsinPublicHealthEducation,ERPHE),并作为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倡导性学术文件。现代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教育日益凸显其博大的人文精神、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多元的文化特征、严格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人与环境的和谐、国际视野和全球合作,以及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因此,ERPHE的制定从公共卫生实践对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的需求出发,参考国际经验,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前瞻性地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涵盖6个领域,共37个条目。其中领域3是关于群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的,第17个条目是“理解妇幼、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以及职业人群的卫生问题及卫生保健需求”。这就要求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中,必须要重视老年人健康和疾病预防与控制课程的设置。

3老年人健康和疾病课程开展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3.1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要及其影响因素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很多社会、人口、经济学因素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等会受到居住状态的影响[3-4]。因此,应该通过公共卫生教育,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哪些因素会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要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便针对具有不同特征的老年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策略。

3.2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也会受到很多社会、人口、经济学等因素的影响。如,居住状态、经济收入、社会支持水平、治疗的费用、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就诊程序的复杂程度、就诊的距离长短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等都会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产生影响[5]。因此,应该通过公共卫生教育,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哪些因素会对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产生影响,以及什么样的影响,以便针对具有不同特征的老年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保障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篇12

慢性病因其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患者面临很多心理问题,如主观感觉异常、心境不佳、多疑或神经过敏等,应从心理学领域予以重视。近年来心理弹性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研究发现良好的心理弹性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3]。

1 概念及影响因素

心理弹性是个体面临困难或处于逆境时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 [4],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 [5]。心理弹性强调良好适应,强调个体的内在力量,个体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将有效提高个体的良好适应性。Reivich、曹中平 [6]等众多国内外心理学家均赞同心理弹性的可塑性。很多学者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干预影响因素,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为保护性和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又分为个人、家庭和家庭外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乐观、信念、希望、自我效能感、控制能力、积极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等 [7];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稳定和成员之间的支持、父母教育水平、父母参与儿童教育等 [8];家庭外因素指良好的社会支持如宗教信仰、朋友、医护人员的精神与信息支持等 [7]。研究表明 [9],心理弹性与一些生理因素如激素等存在相关,这些因素对协助个体应对压力和逆境有重要作用。拥有越多保护因素与越少危机因素的个体,适应力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10]。

2 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社区慢性病患者群体中70%的人群为老年人 [11],生活质量研究多围绕老年患者,老年人的躯体功能、经济能力等均下降,患慢性病后生活质量较中年人低 [12]。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13],因此医护人员应在解决患者生理问题的同时,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治疗与护理。

3 在慢性疾病应对中的研究进展

心理弹性在多种慢性病群体中都有研究,研究基本为问卷调查或质性研究,测量不同人群的心理弹性水平,确定各自影响因素,通过干预影响因素,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从认知、应对方式入手给予心理护理,提高心理弹性水平。陈露露等 [14]发现妇科癌症患者中未参保、文化程度低、悲观消极者,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应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个体对于所处困境及心理弹性的良好认知;通过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于所患疾病的认识。

减轻躯体的不适,树立病愈的信心,从而提高心理弹性水平。黄昆等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的心理弹性的研究 [15]表明: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提高心理弹性水平。

篇1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9-01

慢性病是人类疾病中非常难以根治的病种之一,慢性病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由于慢性病的持续时间长,并且难以根治,因此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由于慢性病的侵蚀,使得患者家庭苦不堪言,也引发一系列医疗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一定负面作用。由于西医对慢性病的治疗的手段不多,很多患者就即希望通过中医的康复养生方法来获得健康,本文就以中医康复养生办法对慢性病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一、中医康复养生理论

中医康复养生理论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汉朝时期,很多帝王就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来调节身体。同时中医康复养身理论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道家、儒家、佛家都对中医康复养生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就是说的养生思想不仅要注重生命的体型,同时还要注重人在生命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以及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也很看重修身养性,守中致和,提倡人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从而能够达到修身治国的思想境界。

二、中医康复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养生学在医学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多年的发展和应用中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医学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养生学主要包括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养生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养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的理论帮助患者根治疾病,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康复养生学就具有和其他学科独特的优势。

(一)独特的医疗理论科学

由于中医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岁月发展中,中医理论不断发展进化,最终形成了中医康复养生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有其哲学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有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病情采用各不相同的诊治手段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康复养生学还有着自身完整的医疗理论,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渐完善成一门独立的医疗学科。中医康复养生学跟中医的基本诊治方法一样,都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但中医康复养生学是利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以及辨证治疗等理论,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当了解到患者的准确病情后,再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对患者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并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从而达到提升人体免疫力的目的。可以说,中医康复养生学是一门多种医疗方式并用,且融合了医疗和养生不同概念的保健科学,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医疗保健科学。

(二)养生和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同西医主要以治病为目的不同,中医不仅在于治病,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病情,也就是说,中医的特点是集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医学。同现代西医喜爱那个比,中医康复养生的养生保健对于人的健康更为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大部分疾病排除在外,而不是当疾病上身后,才去要医治,这样也会极大的损伤人的元气,对人的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康复养生法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的机能的调节和循环来保持人的健康,并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的能力,最终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中医康复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根据中医的特点可以知道,中医对于慢性病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病情,在经过中医的调理后,病情就有所减缓,甚至在经过持续的调理,久治不愈的病就可以完全痊愈。具体来讲,中医是通过对人体的各项机能的调节以及对人体循环的不断梳理,从而达到疏通血脉、补充气血的目的,最终能够提升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并增强人体素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慢性疾病,这些患者长期受到病情的折磨,只能长期在饮食受到非常严格的控制,同时也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血糖、血脂。尽管这样,这些糖尿病慢性患者的身体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糖尿病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是一个长期的伤害和折磨。患者饮食上需要时刻节制,并且体能下降明显,并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在此方面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症状,属虚证,可以通过食疗的调节来减缓病状,同时也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很多临床上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对于偏头痛的慢性病患者而言,西医对于偏头疼的诊治为供血不足,但是很难找到真正的病因,很多西医都是对偏头痛采取手术等手段,但是手术不仅要麻醉止痛,这样不仅风险很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并且患者对药物依赖性很大。对于偏头痛的症状而言,中医康复养生学认为这是一种人体脉络不通的现象。对于此类病情,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来减缓患者的症状,再通过对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分析,采用统一的治疗方式,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气血调理,最终缓解和根治偏头痛症状。

四、总结

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的根治上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中医康复养生方法能够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很多慢性病都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得到了根治,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并不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损伤,同现代西医相比,中医康复养生方法是一种健康的医学手段,因此可以相信,中医康复养生方法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