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的方法

地理教学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6 10:57: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教学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教学的方法

篇1

精心备课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是一节成功地理课的保证。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准备工作尤为重要。活动前是否教学研讨充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做好准备。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确定课堂活动的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选择、设计活动的主题。课堂活动不同于普通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在研究学生现有思维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方向和区域。设计初中地理活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课堂活动有无必要性与可行性。课堂活动是一种教学活动,活动本身是要通过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2.活动设置是否科学。课堂活动的设置一定要科学,尽量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不要偏离教学主题,课堂活动的进行也要科学,问题难度要适当。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我们选择的课堂活动应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可以完成的。如果设题过难,学生会放弃探求;设题过易,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3.预测课堂活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分组。在准备课堂活动阶段教师不只要确定活动的主题,还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预测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初中地理课堂活动如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中成员以好中差搭配可以促进学习差的同学的学习。正如哈麦多可斯所说:“课堂活动中,小组对那些学习速度慢的人来说,往往具有加速的作用”。成员的性别不宜单一。

二、针对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实施对策

地理教学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针对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视与克服。传统地理教学的辅助手段被淡化,本次课堂教学比赛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基本代替了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能看到少数板书、板画外,其他传统教学辅助手段基本没有使用。地理教师的“三板”即板书、板画、板图的使用频率也较低,只有两位参赛选手的板书板画有一些功底,可见地理教学的基本技能“三板”被弱化了。应该说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经济实用,更符合绝大多数教师所在地的乡情和学情,而且教学常态下“三板”的运用还是经济、实用、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因此,重视这些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促使广大教师既能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引进,也能发扬传统、优秀的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势,促使教学辅助手段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和发展。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地理教师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课堂教学比赛中,在选择和使用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管是否适合探究的内容都进行探究,将探究学习的方式泛化;另一种是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进行探究设计。虽然,本次赛课活动场地的布局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参与,制约了学生活动的开展;但是,参赛教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受场地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讨论与探究,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和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内容,一定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基本规律、主要特点上,进而提高学生认识的能力与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很多选手都较多地使用了讲授法,讲授法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教法的选择没有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多寡、学生认知的准备情况等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容仍然以讲授为主,对于比较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讲”的形式将其封闭起来了,致使少数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谈不上深度的参与,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运转。

篇2

情感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强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产生的新的情感,并把这种追求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地理教学。我在地理课堂上注重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一、树立师表,引导学生情感正确发展

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底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教学相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不良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三、教师教学语言应饱含感情

现在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但更多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七年级上册地理讲到陆地地形的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四、运用诗词,歌曲、趣闻激感

篇3

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好教材和学生的桥梁,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的增效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挖掘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要增强学生的地理素质,就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要求我们逐渐改变以往地理教学中灌输、强迫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开发创造力作为教学革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摸索出一套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

1 “图文结合”法

“无文之图”是学生难解的“天书”,“无图之文”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强调地理学科“图”的鲜明特点和重要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图反映这一张图,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简单地说,地理就是地图上的道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这样“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才能顺利地贯穿和渗透下去,最终完成教学各项目标。

2 善于发现新事物、新问题,产生新见解

从创造思维的特点来看,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思维方式上,得到非常有价值的锻炼,为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创造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地理教学;我对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希望能与同事们来共同探讨。

2.1 改革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起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提出带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

2.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认为不仅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而且还要创造一些条件,逐步把这种好奇心引到求知欲上来。讲完东北三省,加入对原始森林和东北风情的描述,学生被白山黑水的秀丽景色和神秘感所吸引,对富饶的东北产生了兴趣,课后兴趣不减的学生纷纷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不失时机的积极启发学生去探索,把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去自己查阅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相互探究、发现,巩固了所学知识。

2.3 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

3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篇4

1 联想记忆法

此方法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要求记住的内容编排加工,联想为一件有趣的事或一个有趣的人,并且联想得越希奇古怪越好记。例如: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个“土筐”,水在筐里存不了,所以很生气!组合成一句:“土筐水生气”(筐即矿)。再如:我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有十几个,沈阳、大连、哈尔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深圳、西安、成都、重庆等,怎样让学生记住呢?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个人,这个人叫“沈大哈”,是个很瘦很瘦的男子汉,光着身子象一条虫一样,他要进京城逛一逛。组合成一句话:“沈大哈进京户,男汉光身细成虫”。这样的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使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十几个城市,且能较长时间不会忘记。

2 趣味记忆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及机械式记忆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驾起兴趣这一记忆桥梁,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充满情趣的教学状态中记住零散、难记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西亚的“五海三洲”的分布图时,可让学生把西亚中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想象成胳膊肘的形状,再通过胳膊肘这一轮廓引出西亚四周所环绕的“五海”:胳膊肘下方为阿拉伯海,外侧是红海,肩膀临的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右上有个拇指形状的半岛,半岛上方为黑海,再往内陆深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了。这样通过饶有趣味的比喻,就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的确切位置就可很快的记住、记牢。

3 图示记忆

篇5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积极影响

1.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教学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下,其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个别化模式、探索练习型模式与演示型模式。所谓的个别化模式指的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和方式进行辅导,即做到因材施教;所谓探索练习型模式则指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出一些与地理课程教学相关的探索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所谓演示型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难点与重点,教师采取播放影像资料或图片等方式。

2.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显而易见的是,在地理学习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对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传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尤其注重对学生读图以及用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引导他们主动构思和完善自身的空间思维,提高他们在读图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形象性特征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综合与推理的能力。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纸质地图等重点不够突出以及内容繁杂等弊端,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烦琐问题简单化。比如,在进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主题的学习时,无论是教师的演示还是学生自我的理解,在不借助外在工具的情况下都很难简便沟通,需要双方较高的空间思维能力。多媒体动画不仅方便教师展示教学内容,也易于学生理解。学生可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变化,简单明了。

二、关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这种发展态势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是在提高教学质量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的同时,加强了多媒体教学这种辅助形式的发展,丰富了传统课程教学的内容,确保了其教学形式的主体地位。但是这种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熟练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既要体现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又要展示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中的优点,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2.改变教学理念,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势

教师在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要相应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势,全面提升教学方法和水平。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革新处理,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在顺应时展步伐的同时,拓展教学手段的深度和广度,并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授《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时可以在教学课件中插入图形和动画等知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读图用图能力。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轮廓记忆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授“我国河流水域”时,教师可将黄河的轮廓形容为一个“几”字,便于学生辨识。在展示长江水系时,则可选择借助闪烁的方式,分析相关的轮廓和图形,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对图像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必将会在辅助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过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教师要学会尽量克服其固有的弊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结合,在教学中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57-0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全国各中小学都大力推广探究性学习,究竟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如何展开,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强调什么?探究性学习是否完美无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最重大的“闪光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但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之一。探究性学习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在具体组织实施时,笔者特别强调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除了探究性学习,我们还要尝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运用图片、报刊资料、录像、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

二、问题导学阶段

教师针对学生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可读性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材料(即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表、照片或地图,及相关的背景材料),通过对材料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分组讨论阶段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问题的结论。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它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课堂”上去拓展视野、感悟生活、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是地理学科“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价值。同时,这种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特征,也决定了活动课与学生家庭、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可以预见,地理活动课的无形的影响力,将会改变人们对地理学科的旧有认识,从而引导着社会大众对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篇7

1.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经历。

大多数高中生多年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圈使学生自动生成的经验和阅历呈现出有限性,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与探究式学习呈现出不适应性;甚至有学生怕被提问,怕被人“耻笑”。

2.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习状态。

传统的“以师为本”的教育观念根深底固,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必然影响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行为化。同时,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使教师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学习、理解、消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因而有教师就把“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加以等同。

3.课程标准与教材因素。

虽然新教材重视“强化探究性学习,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特别是教材中的“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典范,但庞杂的教学内容和大量的“活动”给教与学带来沉重的负担,教师和学生还有多少积极性来实施“探究活动”呢?新课程创导减轻学生负担,新教材编写力求“精、简、新”,其主旨十分正确,但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新教材,看似简单,但实际状况是“正文”的文字量少了,知识点并未有多大减少。有教师感叹:“新课程把过去三年的教学任务压缩到大半年时间来完成,减负的出路何在?”这一感叹不无道理。

4.教育评价的单一性。

目前的教育评价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取得的数据的办法是考试,“应试教育”必然影响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力不仅仅来自上级的考核,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不少教师认为:探究活动必然会影响教学进度,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还不如通过设问直给出结论来得迅速、有效。由此引出探究学习“影响教学进度”,学生“难于活跃起来的人太多”等种种抱怨。

二、解决办法

1.精心筛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动量。

“探究活动”的实施是探究学习在教学形式上的具体反映,而探究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主旨是通过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等。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一般需要考虑下列要求:

(1)“探究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性,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和思维量。

(2)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要研究教学内容所反映的问题数量及价值。呈现出的问题要能驱动学生探究学习、促进思维发展。

(3)“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尽力选择贴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探究活动”的实施宜精不宜多,“泛化”的“探究活动”不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探究方法的形成。为此,教师应精心筛选“探究活动”内容,真正选择一些具有探究思维特征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精选探究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情景。

探究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注重引入最新的“焦点、热点”,易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争论性的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要注重地理学科的特色,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探究情景”,把学生引入其间,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3.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探究式教学。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应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目前的探究学习中,教师不应以一个终极决定者的身份出现,更不能以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学生探究学习所得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结论,否则就会抹杀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甚至会逐渐遏制学生的开放型思维。

另外,在每次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并非只有聪明人才能成功,而是吸取别人意见、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成功。

4.提高教师自我素质。

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实施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教师除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之前,教师应具备探究意识,理解探究的涵义,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此外,教师还应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突发问题。

篇8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是地理教学中的文字、练习、图表三大系统之一,是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里教学中被誉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初中四册教材共有约400幅插图和图表,高中上册地理教材有183幅之多,高中地理下册也有100幅(包括练习中的)。数量之多,远远高于中学其它课程教材插图数量,课件地图在地里教材中的重要性。地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针对授课内容,恰当选择地图

我们知道,地图可分多种,如地形图、气候图、动植物分布图、人口分布图、人种分布图、交通图、行政区域图等。教师授课时不能针对性不强甚至无针对性地用图,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地图直观、形象的吸引学生的作用,反面会产生干扰对主要内容的学习和把握,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不良后果。简而言之,就是每一张地图侧重点不同,不能混用。比如不能用交通图来讲行政区规划,不能用全国地图代替特定区域地图。

此外,选择地图还指要在同类型的地图中进行精选,要优中选优,重点突出,且数量不能太多。一般说来,一节课里运用地图的数量不得超过三幅,否则势必会使学生走马观花般地接受知识,而抓不住重点。一张地图往往包罗万象,内容繁杂,一堂课如果使用多张图,而且指导视图时面面俱到,就会失之过“多”,效果不佳。

二、精读地图,提炼重要信息

指从地图上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分布范围、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方向等信息,以达到以图知地的目的。读图其一要讲顺序,一般顺序是:先图名再图例最后正图。在读正图时还要注意其他顺序,比如:沿河流,沿海岸线、铁路线,沿经线,沿纬线等。其二要讲技巧,当然技巧是多方面的,因图而异。

读图是运用地图最基本的环节,是锻炼地图能力的第一步,是学习地理的“向导”。教师的关键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读图要领及注意事项,正确读图。

三、解析地图,挖掘隐性信息

解析地图意指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地图中的显性信息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得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信息(隐性信息)。普遍认为,解图可分两个层次:①基础层次:挖掘隐性信息。地图中的显性信息主要有河流、资源能源、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交通线路等,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如根据海南岛、夏威夷群岛等的地理位置、地形去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和旅游业的形成,根据我国几大工业基地的位置、交通、矿产等条件分析其成因。②高级层次:提炼信息。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差异。

另外,析图也要抓住重点,地理课中的每幅图,其上面的内容都有主次之分,教师要善于辨清主次,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扰,抓住每幅图的核心和主旨,从而使每幅图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勤绘板图,引导学生自绘地图

绘图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己绘图,二是引导学生绘图。其中第二个方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学生的亲手绘制,既能使学生掌握一些绘制地图的基本技能技巧,又能加深学生对所绘图中的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般的教学挂图由于它负载的信息量大,即使只用一张图或中心图,这些图的颜色、文字、符号、数字过繁,往往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和着重点,产生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课的脱节而未能达到用图的目的,那么教师上课采用板图形式情况就会不同。教师用简易笔法把复杂地理事物迅速绘出,它取其神似,不计细节,旨在抓住基本特点。因此它表现的地理事实切中要点,对揭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具有突出的表现能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五、图文互转,理解记忆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地图中析理,或通过阅读把文字内容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是训练学生图文对照、以图释文的能力的基本方法。抽象复杂的地理关系,单靠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记忆是困难的,借助各种图表来理解和记忆就比较容易了。课本中对“无霜期”的描述是:从头一年秋季的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这一段时间期称为霜期。除掉霜期,一年中其他的时期就是“无霜期”。假若设计图表来理解记忆,就容易多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地图和文字有机结合,既发挥地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突出的特点,又发挥文字表达扼要明了、言简意赅的优势,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所谓教无定法,实际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地图的合理应用,无疑是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地图,同时教会学生运用地图,不仅使地理课程教学轻松、生动,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得灵活,记得长久。

【参考文献】

篇9

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诸多的习以为常的标准答案进行反思,需要对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人文精神、不符合学生天性、不利于下一展、使学生丧失想象力的“标准化”进行彻底的改革。地理教材设置了许多探索性、实践性问题。这为学生创新、探索提供了一个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学生引进自己预先设定的思维轨道,这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要打破束缚思维的框框,就会展开创新的翅膀任意翱翔。

二、构建有兴趣的地理课堂,激发创新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课堂上发挥不出来,也是无法达到和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对讲课内容:首先要熟悉。对自己教学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衔接都要心中有数、精益求精。其次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地调动学生并灵活应对教学内容。教师应灵活、熟练地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既解决学生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的兴趣,学生能努力学习是学习动机的需要。只有让学生主动要学,真正体会到创新的乐趣,他们才有继续创新的动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53-01

经过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实践,发现目前高中地理教学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当前学校在初中阶段都会开设一年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必修课程,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初升高的升学率,都忽略了地理教学,甚至于用学校认为更加重要的“正”课来替代被认为是“副”课的地理课程,这样直接导致许多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为浅薄。

其次,地理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地区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地理教师严重缺乏,地理课程是一些语文、数学等“主”课老师平衡工作量的“搭头”课。这些兼职教师业务水平低下,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地理基础知识,根本不能满足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更谈不上高的教学质量了。

另外,教学设备落后。目前,很多城区的教师都在使用地球仪、挂图等教学用具,但是对于农村中学,教学设备只有少量的教学挂图,有的还残缺不全。

根据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存在以上问题,我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构建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因地制宜的教学策略,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首先,增强对地理教学的认知。进入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地位的认识已经有所提升,比如高中的地理会考和高考都是促进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些都是外部因素,我们要从根本上将这种外部学习动机转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的强烈欲望。通过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了解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讲到高压低压时,就可以用简单的道具针管让学生形象的了解,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讲解哪些是高压低压现象,想象一下夏季闷热天气时,水里的鱼儿为什么会浮出水面?夏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打太饱?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的讨论都可以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时不仅仅依靠记忆,而是真实的感受,感觉到地理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

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感官上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记得在农村我们上地理课时,都是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照本宣科的教学。教师有时候都感觉乏味,让学生自己看课本,连宣读的兴趣都丧失了,学生当然就更不愿意学习了。但是,现在很多农村也配备了多媒体,投影仪或者电视机、放映机等教学设备,因此,我就将很多“死教材”转换为形声俱备的影像,给学生带去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感知能力。另外,也可以使一些原本传统教学不能或者很难讲解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用图像、动画的效果给展现出来,比如季风的形成、褶皱和断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等。

另外,针对不同地区的同学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阶段地理基础素质较差,受到原有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可能会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不能将教学目标确定的太高、太快。对于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同学,不能盲目地让他学习新的地理知识,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吃力,从而丧失信心和兴趣,造成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最后,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教学和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最终目的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些地理知识很多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例如,在讲解太阳高度角计算时,我们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带着同学们走进蔬菜大棚去了解在农业生产中,冬天农民都是利用玻璃房子或者塑料大棚来栽种花卉、蔬菜,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教材上常说的温室效应,只有真正走进去才能了解。

乡土地理是指本地区的地理面貌、气候变化、天文观察、环境保护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野外,将封闭式的教学转化为开放式教学。根据自己区域的地理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比如了解各个地区的水域情况,开展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等活动。通过将地理教材理论和乡土地理联系起来,无疑会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更加爱护家乡,并能将地理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提问,达到最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目的。

诚然,要想改变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还要追溯到源头,那就是改变初中教学中只注重语文数学教学的观念,增强师资力量,但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根据不同区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方法不失为一个“亡羊补牢”之举,也能起到完善地理教学的目的。

篇11

    1、教师的教学法方法对知识的传授要具有系统的科学性

    在常规教学中,对系统知识的讲授要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系统知识的科学性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有条不紊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并从中把握学科知识的体系,掌握学习的技能,能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如通过对《中国地理》知识的系统讲授,在复习中,教师可带领同学从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两方面阐述。

    通过对系统性知识进行科学讲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知识。

    2、正确选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

    多少年来在教学法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但构建教学方法体系和选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却不外是“启发式”和“注入式”两大类。

    启发式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通过启发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启发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反馈。

    1、在地理教学中,正确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方法,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巩固记忆,撑握技能,实现素质教育达到教学优化。

    在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或穿插使用启发式,将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协调,学生在教师的层层诱导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宽,感性的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使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得以利用。

    2、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记忆

    如在讲授长江以后,讲授黄河就可采用比较法。比较黄河的发源地、入海、长度、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两河在治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通过以上内容的比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教学优化,实现素质教育。

    3、通过形似记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实现素质教育,达到教学优化。

    地理图并非所有的图形都与其它的物体形似,但涉及到1些重要的内容时,找到形似物体,并运用于教学。即所谓的形似教学。如讲中国34个行政区内容时,为了加深对每个省区廓的印象,就可通过形似教学加深印象。湖南省的轮廓形似披发女郎、江西省形似1个侧面男子的头像、云南省象1只鸡、黑龙江省象1只肥鸭,陕西省象1只小手枪,山西省则象1个平行4边形,湖北省仿佛是披发女郎(湖南省)头上的富有艺术性的帽子等,通过轮廓形状的形似记忆,再记省名、简称、省会,就显得简单些。

    3、在地理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可达到教学的优化,促进素质教育

    直观教具如挂图、板图或实物教具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读图识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读图技能,学会推理相关知识,突出学科的特点。

    如读中国地形图,找出秦岭----淮河。点明它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接着读中国的煤、铁、石油分布图、有色金属分布图,得出我国的煤、铁、石油主要分布在北方,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南方,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泛相对具中的特点。

篇12

数学思想方法的种类和分类方式,各家说法不一。本文主要选取了中学数学中常用的五种一般数学思想方法,分别探究了这五种不同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符号是描述数学研究对象的语言,集合是数学研究对象的形式表述,数形结合是数学两种基本研究对象之间的转换,分类体现了具体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与关系,逻辑推理是数学论证的基本方法。

一、符号思想

符号思想的实质是通过建立某种对应,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符号的抽象程度和创造水平的高低差异直观影响学科的发展方向与速度;表达符号的不同也是对一门学科水平的反映。在地理学科中,我们可以借鉴数学学科的基本语言和符号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数学语言和符号,使地理学科的“理”性表达得更为简洁、科学,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δ-?渍。满足了地理学,从定性的分析到定量的计算,公式的总结性表述,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普遍规律,让学生可以更精确、概括性地认识地理现象。

其次,也可以借鉴数学语言和符号思想,发扬地理学科语言和符号,从而确立地理学科的独特地位。地理符号主要运用于地图教学。地图符号的建立需要严格的定义,要注重符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地图上的符号大致可分为颜色符号、事物标志符号、文字符号和线柱符号。这些各种不同的符号,就是我们地理学科的形式化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广泛地使用学科语言,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增强其对地理学科的归属感。

最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建立,这些目标可以通过地理学科符号来实现。地理符号除了教学中的狭义地图符号外,更包括人类长期以来的活动作用于环境的地理印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同周围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并且改造地理环境,留下了人类活动的伟大印记,如天坛、长城、故宫、泰山等。这些改造自然的活动,不仅对地理环境进行了和谐的改造,而且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深深地浸染于其作用的地理印记之中,也就创造了具有丰富民族文化精神的地理符号。在地理教学中,对这些地理符号进行讲解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它们作为一些地理分界线或是特殊城市地理布局的知识含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地理符号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精神。

综上可见地理符号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地理学科的符号思想,让学生可以通过一种符号,认识一门学科,学会使用地理学科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集合论思想方法

人类关于集合的认识,一直都有一个很朴素的观念:把某类对象按照一定标准放在一起作为讨论范围。集合论思想方法就是指,运用集合论的语言和符号描述研究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集合论作为数学语言十分简单,数学概念都可以看做是集合,可以用集合论的语言来表述数学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集合论思想的应用对地理学科整体性把握更具优势;集合论的语言也可对地理概念进行简化;对于地理试题的解题方面,集合论的思想也将起到指导作用。

1.从集合论的高度概括中学地理内容,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中学地理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作用,高中地理中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学,必修二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中主要是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对课本进行编排;人文地理中主要是研究人口、人类的聚居地(城市)、人类生产生活(工业、农业)、对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交通)等。通过集合可以很好地表示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高中地理知识。

例如:

2.用集合论的语言表述有关概念更为简洁

地理中的专业概念较为繁多,很多概念在内涵上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有需要按照一定准则进行分类划分,借助集合的思想来表达地理中的概念,使抽象繁琐的语言表达显得更直观、形象,也更具有科学性。

例如:天体系统层次,用语言表达为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星和总星系。看起来很繁琐,借助集合知识表述为: 3.集合论的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

运用集合论的思想对地理试题中的很多数学问题有着指导作用,以集合为工具,可将地理中涉及的几何、代数、三角等综合问题用几何形式表示出来,并提出解题思路。

案例一:地理概念

(1)从属关系:如,能源、一次能源、常规能源;土地资源、土壤资源、耕地资源。

(2)包含并列关系:如,降水、降雨、降雪;锋、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淡水与各种陆地淡水资源。

(3)交叉关系: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二次能源;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

(4)排斥关系的概念: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三、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地理学科最初的含义就是地图学,因此地理学科对图形的使用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都是可以通过“数”与“形”归纳其本质属性的;其次,地理学科内容具有系统性,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可以发展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也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多种思维的互相促进,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给出的图表,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给出了太阳黑子数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图可以得出太阳黑子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发现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

(2)运用几何模型解答有关代数问题;例如时区和区时的计算,通过图形可以直观地看出世界不同地区所在的时区。

(3)与函数有关的几何、代数综合性问题;例如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画出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结合几何与代数知识,可以很便捷地得出结果。

(4)以图像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

案例二:关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课本上只是说明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那么学生该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解:如图所示,设地球赤道半径为R,纬度为δ处自转轨迹半径为r。

线速度(v)=■

赤道处线速度为:v赤道=■;

纬度δ处线速度为:vδ=■

又r=R・cosδ

vδ=v赤道・cosδ

δ∈0°,90°,vδ随δ的增大而减小,因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当δ=60°时,v60°=■v赤道,也就是纬度为60°时,其线速度为赤道地区的一半。

四、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是指当问题中所给出的对象不能进行综合研究时,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每一类分别讨论,最后根据各类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整个问题的答案,这种先进行分类再讨论,把复杂问题“分而治之,逐个击破”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思想,反映了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分类讨论时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分类时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分类讨论中的每一个部分要相互独立;分类讨论要注意层次,逐级进行分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地理作为综合性学科,地理事物导致的地理现象成因复杂,一个地理现象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结果,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会给我们的思维增加难度,因而可以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把复杂问题分化成多个简单的小问题。

引起分类讨论的因素较多,但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概念、公式、定理进行分类讨论;

(2)根据计算的要求进行分类讨论;

(3)根据地图的形状或位置变化进行分类讨论;

(4)当条件或结论开放时进行分类讨论;

(5)当问题中条件较少,需通过分类来补充条件时进行分类讨论。

例如,在讲解三圈环流:

第一步:假设下垫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地球的大气环流形式为单圈环流。

第二步: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形成了基本的三圈环流模型。

第三步:去掉地球不公转的假设;推导出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四步:去掉地球下垫面性质均一的条件;出现了气压中心。

案例三:“地球表面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如果地球表面温度过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

(2)如果地表温度太低,分子只能以晶体存在,生命物质也就无法形成。

五、逻辑推理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是根据已知的条件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推出未知的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方式一般有三种:演绎、归纳和溯因。演绎推理主要是由前提得出必然的结论,由“前提”和“规则”推导出“结论”;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借由大量的“前提”和“结论”所组成的例子来学习“规则”;溯因推理与演绎的过程相反,由“结论”和“规则”来支援“前提”,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方式是演绎。在研究中,有学者发现中学生常用的证明和推理方法有:间接证明法和直接证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对比法和类比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逻辑推理思想就是借助地理知识的相关概念,依照逻辑的规律推断出新的地理知识的思维活动。简单来说,是指借助地理概念,通过推理和判断,反映和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从而获得对地理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和变化,而地理事物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而在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可结合学生已具备的地理知识基础,运用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诸多地理现象。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在探讨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地球上五带的变化,教师可用逻辑推理的思想方法来讲解:

{目前黄赤交角:23°26′;南北回归线纬度:23°26′;极圈纬度:66°34′}

?圯{南北回归线纬度=黄赤交角,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

?圯{黄赤交角变大}

?圯{回归线纬度变高,极圈的纬度变低}

?圯{温带将缩小,热带和寒带将扩大}

数学与地理起源相同,随着两个学科的发展日益壮大,学科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地理学科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其中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性学科,对所有自然科学学科都有促进意义,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可以解决仅用地理知识难以处理的问题,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发现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从而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

本文举例主要涉及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有关人文地理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可以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当然,数学思想方法并非唯一的一种方式,也并非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还有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教师也可以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应用。各个学科的思想方法都是学科的精髓,学科间的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学科的综合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教师在这方面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70

对当代初中生来说,学好地理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的地理学习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属于中考考查的范围,不必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且知识繁多复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学生这种观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考试为目的,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

学好初中地理是必要的,学好地理对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地理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地理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且高中地理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培养良好的地理素养,才能在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观念转变开始,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坚持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关键,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地理学科有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要紧抓学科特点,利用好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学生为教育出发点,创建真正能够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建议。

一、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应用之处,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过程高效开展的前提,地理的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范围广泛,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教师除了要对教材知识了然于心之外,还要对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采用趣味导入的方法,将教材知识及相关知识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现,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着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课前对于课堂节奏和内容有提前的规划,做到上课时心中有数,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除了要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也要了解不同地域下的社会环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南北方、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上、地理风俗上的不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尊重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不放弃基础薄弱的学生,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课堂上可以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研究解答,应用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解答问题后,给予学生鼓励,特别时基础薄弱的同学,使他们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举措。

二、课堂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积累地理知识

地理来源于生活,课堂之外的时间更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好机会,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地理现象,要鼓励学生多发现、多观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想必初中生都耳熟能详,但其中的地理知识学生却很少了解,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现象进行解释,积极积累地理常识。课后对于知识的整合同样不容忽视,地理学科知识零碎复杂,兼具记忆性和思维性,单靠课堂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初中生的自律能力一般,老师可以及时抽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为了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地理现象的好习惯,老师可以在一周内布置一次或者两次发现生活中地理现象的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分享,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丰富班级同学的地理常识。生活中以地理知识为题材的电影、图书资源丰富,很多史诗级的纪录片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课堂上可以播放相关电影,放松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纪录片《地球脉动》、《舌尖上的中国》等都是学生感兴趣并且制作精良的史诗级纪录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赏,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地理兴趣的提高。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将课堂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丰富和提高地理知识的储备,是地理教学的关键。

三、运用地理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