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媒行业市场现状

传媒行业市场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7 09:59: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媒行业市场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媒行业市场现状

篇1

关键词传媒产业资本运作现状趋势

传媒资本运作就是使传媒公司的经营性资产资本化,通过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等途径,完善传媒资源配置,扩张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提高竞争力。但我国传媒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本文结合了我国传媒业资本运作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发展趋势,为传媒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及扩大规模提供依据。

一、我国传媒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传媒产业将成为我国新兴的支柱产业。201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进一步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将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业,正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型朝阳产业。2011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6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互竞争、相互促进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爆炸性增长。传统媒体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多元化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传媒产业成为我国扶持文化产业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进入历史性的高速发展时期。尽管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占经济产量比例较大的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传媒产业占经济产量比例还是偏小,制约我国传媒产业的瓶颈较多,其中传媒产业的资本运作模式和途径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

众所周知,资本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具有转化和驱动功能的、不可或缺的经济能源,尤其是在经济、市场、资本全球化的时代,一定程度上,资本对企业持续高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获得资本吸纳的能力,并持续优化资本结构,可以形成规模优势,为争夺与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实力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和保障。资本运作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基金投资和上市。

首先是国内商业银行授信一定的额度直接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这成为我国一段时期传媒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如《成都商报》曾经获得5亿元的额度,《贵阳日报》为3亿元,《哈尔滨日报》为5亿元。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加大对传媒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但银行对一些中小企业的有贷款偏见,加上我国传媒企业普遍规模小,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存在贷款少、贷款限制条件多的现状,往往难以用于长期投资,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传媒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通过市场运作获得国内业外资金,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可提高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竞争力;第二是强化财务杠杆的作用,对现有资产进行盘活;第三是推动传媒业的改革创新,从而促进新型传媒业务的发展和媒介之间融合。如今国内已拥有十来个文化产业基金,设立与募集的文化产业基金数额已超过300亿人民币。其方式主要有:一种是合作经营,即传媒行业采用各种方式,通过转让发行权、频道或者广告权等来换取资金的注入,或者与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进行合作。这种方式较为普遍,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下一步是传媒企业的子公司直接上市,这样可公开募集资金,但程序很复杂,且较为困难。然后是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媒体通过子公司获得上市公司的股票,然后对其进行重组,进入证券市场,这样就可获得较为稳定的融资渠道。如《成都商报》旗下的博瑞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了已上市公司四川电器的2000万股国有股,从而成为四川电器的最大股东。最后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站的商业模式来吸纳资金。如《人民日报》的子报《证券时报》与已上市公司振华科技进行合作即采用的这种方式。

最后一种方式也是每个传媒企业的梦想――“上市”,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实现企业上市目标。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已经通过产业振兴规划,指出要降低准入门槛,吸收更多的资本进入政策所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如乐视网(300104)、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广电信息(600637)、中原出版传媒借壳入主ST鑫安而变为大地传媒(000719),新传媒(601801)、中南传媒(601098)、凤凰传媒(600928)等传统传媒企业纷纷进入资本市场。2012年,新华网、人民网计划在上海交易所IPO,此外还有北方网、大众网等将陆续登陆A股。

传媒企业能够通过企业资本运作,将企业做大做强,而上市就是重要途径。上市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带来大量资金,二是优化公司内部结构,三是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增加无形资产;四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激励机制。目前国内传媒行业上市的渠道重要是在国内 A股上市(含创业板)以及香港、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海外上市渠道。

二、资本运作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传媒企业资本运营现状,结合我国对文化传媒产业的重视,我国传媒企业将面临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势,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保障和提升主流媒体在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能力,是许多主流媒体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以数字平台、网络平台、电信平台和广电平台为主要依托的新媒体行业日新月异。传媒企业的文化特征更加明显,整个行业的内容、服务、渠道、资源整合将持续增强。因此,传媒业资本运营方式和环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朝以下趋势发展。

第一,在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策略的扶持下,国家对传媒业的大力支持将使传媒企业的贷款环境将有所改善,信贷数额将显著提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传媒企业一方面要抓住历史机遇,另一方面要完善企业治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诚信才会有更好的贷款环境。

第二,在市场体系下,直接融资及其市场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融资是传媒企业的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和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状下,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的传媒企业,取得了筹集资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通过直接融资,打破了不同所有制和行政地域分割所造成的壁垒,使资金在流动中不断优化组合,促进传媒业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提高。

第三,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跨业的并购、联盟,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资源,为更广泛的业务、模式、产品创新和完善产业链提供了可能。因此,传媒企业会进一步加大重组兼并的力度,通过重组兼并实现传媒企业集团,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本实力,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力。

第四,随着传媒产业在经济总量的比例不断加大,巨大的市场空间造就巨大的投资机会,银行投资基金以及私募股权投资与传媒企业的合作会更广泛、更深入,通过合作、参股、控股等资本运作形式来筹集资金成为一种更重要的资本运营方式。

第五,传媒企业的上市会规范化、制度化,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募集到的资金所占的比例会增大。企业资本运营方式多样化,企业通过财务杠杆,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本价值,减少资本运营成本,增加连续盈利能力。

一个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是资本运营水平,传媒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缺乏有效的资本运作将难以发展。企业上市将于今年来临,同时并购整合以及板块扩容也将成为其关键词。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推进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很多高科技产品得以涌现,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网络视频等。而对于国内传媒企业而言,通过上市融资从而借助我国资本市场,投入到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运营当中,有效提升企业新媒体业务技术服务以及营销能力,构建出新媒体产业链,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将会成为战略转型的必要路径。

总结:传媒业是具有高回报率的朝阳产业,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推动下, 资本运营是其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现今中国传媒业已经进入了资本运营的实践当中,并且不断在调整和适应我国市场的变化。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融资渠道变得多样化,跨地区与跨媒体的合作经营对我国传媒业的资本运营大有裨益。但事物具有两面性,有发展必然也会存在问题,因此资本运作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传媒业只有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才能为我国传媒业资本运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妍,莫林虎.默多克新闻集团资本运营对中国媒业的启示.金融经济.2010(6).

[2]张锐.中国传媒业现状及趋势分析.声屏世界.2012(3).

篇2

一、传媒行业整体概况

依据相关数据分析,近年来,中国传媒行业的增长率高于全球传媒行业的平均水平,中国的传媒行业正处速发展阶段。

(一)行业发展概况

2005年以来,中国传媒行业取得巨大发展,根据《2013中国传媒发展报告/传媒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传媒行业产值2479.5亿元,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7600.5亿元,增长了2倍多,2012年全球传媒产业中,美国居首位,中国则超过德国仅次于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从2005年到2012年,我国传媒行业的增长率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以来,传统媒体发展较为缓慢,2009年占整个传媒行业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86%下降到59%。其中,期刊广告经营额和期刊发行收入2009年较2008年同期下降;而报纸等虽然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但由于增速比较缓慢,导致在总体产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广告收入五年间增长8.8倍,移动媒体产值增长6倍多,2009年移动媒体产值占整个传媒行业的1/3。

从传媒行业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冲击,但是在短期内并不会被取代,而是会与新媒体不断的融合、共存。而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因其盈利模式在不断创新,有些领域并不能保持稳定盈利状态,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传媒行业的三大结构性部分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而是“交叉互补”关系。

(二)行业现状与特征

1、市场竞争机制已逐步建立,但是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竞争复杂。

传媒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大介质媒体之间的竞争。由于新型媒体的不断涌现,报刊业等传统媒体受到了剧烈冲击,必须不断与新型媒体进行融合。另一方面是传媒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化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传媒集团之间竞争的分析,本文采用市场集中度(CR4)指标分析。截止到2011年第三季度共有14家传媒集团上市,一般认为如果行业集中度CR4>30%,则该行业为寡头垄断市场。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知,我国的传媒行业一直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这些大型传媒集团的决策建立在对竞争对手行为的猜测或者对竞争对手行为做出反应的基础上。

表1 2009年-2011年第三季度CR4值

指标 2009 2010 2011第三季度

CR4(营业收入) 60% 74% 64%

CR4(资产总额) 56% 63% 61%

数据来源:刘永红、罗安祺 《2009-2011年出版传媒行业分析报告》

2、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植。

国家对传媒行业的管理方式从1978年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引导和扶植政策,帮助传媒集团更好的进行市场化,提高传媒企业的综合实力。仅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部门就先后颁布了8部政策法规。

二、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发展变迁

(一)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传媒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分支产业,其经营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传媒业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而其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财务管理体制的特殊。

第一,企业财务和事业财务的统一。传媒行业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合二为一的特点决定了其企业财务与事业财务兼有的特点,并且,这两种财务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而是相互融合的财务管理体系。一方面,传媒集团享有一定程度的经营自,追求利益最大化,参与竞争,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具有“企业性”;另一方面,传媒集团都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全部所有,处于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管制之下,其“喉舌”的功能决定了传媒集团又具有“公共性”。因此,传媒集团面临的政治法律因素对财务管理的挑战要高于一般企业或者集团公司。

第二,经济功能与“喉舌”功能的统一。传媒行业的财务管理还具有保证传媒企业“喉舌”功能实现的任务。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服务于经济,传媒行业“喉舌”功能是传媒业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传媒业应该用成本-效益原则来实现其政治属性,以低成本、高效率经营传媒集团的各种活动,以现代企业的要求来规范传媒集团的经营活动。

第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传媒行业的财务管理必须既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又兼顾社会效益原则。传媒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矛盾的,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保证,缺一不可。

(二)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变迁

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事业型的财务管理阶段(1978年前)

事业型的管理模式是把各传媒实体纳入国家计划,不允许各传媒实体有自己的收入,如果有收入,必须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所需资金全部由国家支付。这种模式限制了财务职能的发挥,没有创新的权利。

2、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阶段(1978年-1988年)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79年4月,又发文重申并在全国新闻媒体中推广“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此阶段,传媒实体的财务管理与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本质上是相同的;二是财务综合承包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模式适用于电台和电视台。在承包期内,采用“四包双挂钩”的财务管理办法,实行经营收入同上缴财政挂钩、同奖金免税限额挂钩。

3、独立自主、自负盈亏阶段(1988年-1996年)

在这个阶段,国家允许媒体多种经营,同时国家对新闻媒体的投入从最初的财务包干到逐年递减,最后到新闻媒体成为独立法人,经济上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企业化财务管理在原则上与《企业财务通则》接轨,在经济核算原则上,与《会计准则》接轨,实行成本核算。

4、步入市场化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之后,中国传媒行业开始了集团化之旅,先后经过了报业集团化、广电产业集团化、传媒集团进入资本市场、传媒集团进入公司治理阶段等进程。在传媒行业集团化的进程中,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在不停的探索如何使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我国传媒集团体制相融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传媒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三、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传媒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集团化作为其现有的普遍组织形式,传媒集团成为整合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唱片、互联网、广告等众多产业在内的超级信息传播集团,集团外部呈现形式的一体化,内部则体现在业务的多元化。同时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愈加突出,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的滞后与分散

传媒行业从财政全额拨款到现在的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市场化要落后于传媒集团化竞争的脚步。此外,部分传媒集团作为行政手段的产物,并非以资本为纽带而产生,行政力量下的传媒集团在财务管理中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导致诸多弊端。

(二)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相当多传媒企业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意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

(三)资金调度存在问题,导致预算控制未达到预期效果

集团总部和各分公司或者各分公司彼此间因资金流受阻,导致协调成本提升。因集团总部在对分公司的控制、约束力度方面的欠缺,分公司对其部署的资金调动及运作活动态度消极,导致集团资金流运转缓慢,一些分公司的资金闲置,一些分公司资金周转受阻,集团资金无法实现最佳配置。

(四)传媒行业的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由于体制的限制,我国传媒的融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又以银行借贷为主。截止到2011年底,只有18家传媒集团上市,但是通过上市得到的融资在企业整体资金运用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四、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改进意见

(一)对传媒集团进行企业化改造

由于传媒行业的特殊性,其本身的企业属性并不像传统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自由进行市场的合作和投资。此外,由于传媒行业中产权分割现在仍然不清楚,要想实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产权清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传媒集团的产权问题,将是决定传媒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传媒集团实行集中式的财务管理制度

集中财务管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集团财务统一核算、统一报表、统一管理制度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通过信息集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实现集团集中监控和集团规模经济,使集团内各公司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集中财务管理”不等于“集权”管理。它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控制权”参数的设置,在集团不同层级上合理设置“控制权”,实现“集权”和“分权”的统一,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资金、人力、物力共享,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资金,使得传媒集团难以通过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的资金供给实现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传媒行业发展中要运用资本力量来推进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业作为一种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不断的探索新的资本运行模式,通过参股、控股、传媒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市等渠道,达到产业和资本的双向结合,提高传媒企业的硬实力,保持中国传媒业长久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新亮.我国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8.

[3]梁峰.论现阶段我国出版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福建:厦门大学.2006.

[4]刘娜.传媒行业加强财务管理研究.管理视野.2013(1).

[5]李晓宏.传媒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管理浅谈.时代金融.2012(10).

[6]刘则甫.浅谈传媒产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中国报业.2012(7).

[7]刘永红,罗安祺.2009-2011年出版传媒行业分析报告.会计师.2010(7).

[8]胡鹏,张波.传媒集团财务管理新模式――集中财务管理.知识经济.2009(11).

篇3

从发展的角度看,传媒产业将是经济效益显著并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传媒业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并且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 我国传媒业改革的力度与深度都是以往任何年代所不可比拟的。但是,我国的传媒文化产业与国外传媒产业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我国传媒业需要走出去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有效需求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涵养素质的提高,对文化传媒行业的产品,以及市场的要求也随之增高,传媒产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依托媒体发展的广告、发行,影视节目制作,信息传播服务都有着弊端。

传媒需要走出去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国家宏观发展的需要,我国长期处于文化赤字的局面,在文化的地位日益凸显的今天,扭转文化赤字,增强软实力是重中之中。其次,传媒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传媒市场化以来,各大卫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湖南,浙江为例。引进加创新,形成自己的新模式,《爸爸去哪儿》《跑男》广告的营业收入也是逐年攀高,但是归根结底,一味的模仿韩国,令人堪忧,空间的挤压,造成市场的饱和。最后,由于全球化的演进,跨国传媒集团带来的威胁与挑战,都需要中国传媒行业走出去。

二、以英美广电业为例,论其他国家传媒业如何走出去

(一)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期,也是文化产业投资的绝佳机会。

历史经验(迪斯尼、好莱坞、日本动漫业,韩国造星)证明:宏观经济低迷或转型时期,是文化传媒产业的最佳发展契机。传媒作为明确大力扶持行业,将有显著超额收益。但目前中国传媒产业,结构不健全,产业链不完整,传媒市场的复杂,存在着诸多弊端。以制作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好莱坞为例:作为美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堡垒,发挥着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作用。一部风行世界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转走了各国的金钱,带来了美国的文化。“好莱坞”已经成为美国影片及其文化的代名词。 好莱坞的七大公司迪斯尼、索尼、米高梅、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环球、华纳兄弟,共同支撑起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和电影产业集群。 好莱坞以其技术先进的电影流水线和成熟的商业运作经验,创造了可观的商业利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影产业的海外电影市场获利已经占到其总利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

好菜坞的大制片厂“走出去”的全球战略主要是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它们不断在德国、中国、英国等地设立分部,以减轻资金压力和拓展海外市场。美国政府制订了各种政策措施积极配合好莱坞电影打进外国电影业,来自于政府的扶持,减免税收政策。

(二)从美国电影业,中国传媒业可以借鉴的经验

首先积极拓宽海外市场,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影展,带动电影版权交易,树立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其次创作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品牌,花木兰,功夫熊猫的成功,让身为中国人惊喜也汗颜,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积极挖掘中国文化瑰宝,符合市场规律的才能赢得发展,做到符合国际市场需求,推广不同的合拍影片,才能接轨国际化的营销渠道,以更专业化的营销方式来参与国际化的电影产业竞争

综上所诉,我国传媒业可以借鉴的是,走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探索和改进资本运营方式 ,打破区划限制 合理分配电视资源 形成全国性大市场,加大经营机制改革力度,提高节目质量 。中国传媒业要想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应该允许强势媒体在各自组建集团的基础上,以资本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限制,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集团、跨级别的媒体兼并,创建综合型的传媒航母。

三.中国传媒业走出去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一)中国传媒业走出去的障碍主要是

1、首先中国传媒业的整体规模尚小。我国传媒企业的发行量、广告收入和现金流都和国外传媒企业相差甚远,尚缺乏跨区域跨媒介的大型传媒集团。中国传媒业市场秩序混乱,绝大多数传媒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也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对传媒企业的管理现状导致传媒企业“优不胜劣不汰”。国外媒体一般从广告主与受众的需求出发,是基于市场化的定位,因此,其经营理念和自身定位都比较精准。但是,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媒体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在新闻理念和操作手法上基本上还处于学习国外经验的阶段,和国外先进的媒体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2、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和意识形态属性。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自己的语言,国内媒体在走出去创办媒体时更要适应当地读者的需求,这一切都对国内媒体走出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媒体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采取的是政府管制方式,而国外媒体都是企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国内媒体有着巨大的差别。国内媒体在走出去时,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传媒业“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政府层面:作为传播中华文明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全力推进行业协会,积极搭建中外传媒交流的平台;传媒企业广辟蹊径,多渠道开发,全方位运作。其次社会层面:多媒体互动,全社会参与,扶持优秀和强势的传媒集团走出去,在允许国外媒体进入国内市场时,要求他们为国内的传媒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交换条件,借助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力量,要努力培养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本土化是对外有效传播的基础和前提。

篇4

随着 科学 技术的发达,使得信息到达市场和受众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此外,随着媒介的增多,也宣告了传媒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现在的“供过于求”。同时,大多数传媒均处于对咨讯的初级加工阶段,即仅仅作为简单的信息提供者,这就导致了媒介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尤其是同一个城市的几个媒介,在受众定位、采编内容、栏目设置、报道策划、版面编辑样式上几乎是大同小异,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雷同,使得同城的媒介在低端这个层面的竞争更加无序而激烈。而要解决这种激烈而无序的竞争,最好的手段便是对媒介的品牌价值进行开发,创造其高附加值,以占取竞争的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我国传媒业的 发展 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媒介的市场增量尚有1500亿的空间,而我们目前则只达到了800亿,上升空间还十分巨大,但是,若我们不调整经营思路,改变经营模式,则这个诱人的大蛋糕,我们是无缘分得的。据传媒研究机构的统计分析,“发现从1991年到2001年,

(4) 发展 咨询调查业

传媒的专业采编能力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是任何专业公司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其进行行业与专业的分类,为 企业 提供行业分析报告和专业分析报告,为企业的投资与发展提供信息资料,形成专业的数据库内容提供商。通过这种方式与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充分把握住市场动向,为媒体策划内容、策划栏目提供第一手资料。

(5)开展区域人物评价活动

由于主流媒体在一个区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而可每年或每两年开展一次区域性的行业人物评价活动,让企业广泛参与,这对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提高传媒的影响力,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这些活动往往是既宣传了企业又提高了传媒的广告收入。

(6)整合多种产业

这是传媒品牌价值开发的高级形式,它不再是品牌的局部延伸,而是品牌的整体延伸,它是以纸质媒介为主体去整合其他相关行业,从而形成多种 经济 产业复合体,这是当传媒发展到一定规模而出现瓶颈时,使传媒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传媒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只有一些大的国际传媒集团已达到这样的阶段,如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其产业已经从报纸延展到电视,继而延展到电影、有线电视 网络 经营、书籍出版、 体育 产业、娱乐业等,其2003财年,集团全年纯利润达到10亿美元,相比2002财年增加了73亿美元(2002财年亏损63亿美元)。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推断,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集团的发展出现了瓶颈,而新闻集团从2002财年到2003财年的变化正是作为整体的价值链得以盘活的结果。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传媒的发展方向。

篇5

一、文化传媒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传媒公司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传媒的审美品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文化传媒行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思路进行确定,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14项重要任务之一。同时文化传媒公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传媒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传媒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传媒公司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问题也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竞争文化公司何去何从是文化传媒公司经营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文化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改变单一的发展模式,多途径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文化传媒公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传媒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传媒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传媒公司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问题也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竞争文化公司何去何从是文化传媒公司经营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新时期文化传媒公司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发展途径单一

在我国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战略发展途径单一,都是针对某一针对性的客户的项目进行服务。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绝大多数文化传媒公司在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上,一定意义上是完全被动的,是企业的附庸,因此在这样的模式经营下并不能体现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

(二)缺乏竞争力

在我国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竞争意识欠缺。很多文化公司老板都具有强烈的个体创业意愿。因此在实际的发展当中生产模式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团体写作意识,看重短期回报,追逐市场投机,漠视行业规范,因此不能获得快速的发展。

(三)缺乏经营管理理念,缺少有效的人才支持

很多文化公司缺乏经营管理理念,缺少有效的人才支持。现在的很多文化公司老总多数是策划或创意出身,很少有管理或经济类学科背景的,内部也没有相应的部门来规划整个公司的长远发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文化公司经营人员不注重核心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流失率较高。

三、加强新时期文化传媒公司战略发展具体措施

(一)多途径多方式的发展

在文化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改变单一的发展模式,多途径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文化传媒公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传媒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传媒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传媒公司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问题也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竞争文化公司何去何从是文化传媒公司经营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公司目前主要是做软文推广,客户有房地产开发商和创业企业。十年前开始创业,房地产开发商支撑公司在前十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现在房地产公司的营销预算越来越少,公司开始逐步结合风险投资工作,服务于创业企业的品牌推广,这样就摆脱了房地产的限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要培养其核心竞争力,不能追求市场上的一样的业务模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注重创新。很多文化公司老板都具有强烈的个体创业意愿。因此在实际的发展当中生产模式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团体写作意识,看重短期回报,追逐市场投机,漠视行业规范,因此不能获得快速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当中要让企业知道,本土广告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追求差异化。二是理念不必一味求新求怪,而是要有坚实的思想内容支撑,不要哗众取宠。

(三)注重经营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在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不能将重点放在业务上,要注重经营管理。文化传媒公司与客户间彼此坦诚,定期的相互评估,无论是正式或是非正式的,向对方敞开心扉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引进机制,保障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提高竞争力。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文化传媒公司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发展途径单一、缺乏竞争力、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有效的人才支持。所以在文化传媒公司实际的发展当中要多途径多方式的发展、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传媒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引进机制,保障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6

发达国家的报业在快速衰落,而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报纸广告营收为275.6亿美元,低于2008年的378.4亿美元,降幅为27.2%。其中,印刷广告营收同比下降28.6%,至248.2亿美元;网络广告营收同比下降11.8%,至27.4亿美元。报业的网络广告占广告总营收的比例约为10%。同时也是该行业自1986年以来的最低广告收入,早在1986年,报纸广告收入就达到了270亿美元。美国的报纸广告收入自2000年达到最高点(487.6亿美元)之后,一直处于下滑通道,到2009年,报纸纸质广告只有248.2亿美元,几乎腰斩。在所有类型的广告中,分类广告营收的下滑幅度最大。由于Craigslist等免费的互联网分类信息服务的严重冲击,从2000年的顶峰(196亿美元)下滑到2009年的61.7亿美元,下滑了2/3多。

美国报纸在广告大幅度下滑的同时,发行量也在快速下滑。根据美国Real Clear Politics网站的统计数据,从2007年到2009年2月,《纽约每日新闻》下降10%;《旧金山纪事报》下降8%;《迈阿密信使报》下降12%。

相反,在报刊大幅度下滑的同时,美国的网络广告已经静悄悄地超越了报纸广告。2009年,美国四大网络公司(谷歌、雅虎、微软、美国在线)的网络广告总额达到326.42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2%左右,总额已经超越报纸的广告。其中,谷歌广告总额达到228.89亿美元,雅虎为56.73亿美元,微软为21.31亿美元,美国在线为17.49亿美元。具体见表1和表2。

根据上述资料,在2009年,美国四大网络公司的广告额已经超越了报纸印刷广告。此外,日本的网络广告也已经超越了报纸广告。可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媒体是蓬勃日上的朝阳产业,而报纸则已经成为日落西山的夕阳产业,已经处于快速下滑的通道。

我国报业尚有一段时间的黄金发展期

1.我国传媒业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初级发展阶段,潜力巨大。

首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广告市场虽然从1981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041.03亿元,增加了1700多倍,但是仍然呈现小、散、弱的局面,处于较低水平的初级发展,和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悬殊。其中,2009年广告收入/GDP的比率为0.61%,远远低于美国的3%的水平;人均广告收入为152.92元人民币,而美国在1989年就达到了人均499美元。具体见表3。

其次,一般来说,传媒业市场规模主要与一国或地区的GDP、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总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传媒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而作为传媒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报业也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期。

第三,在我国,政策因素是传媒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囿于我国传媒业发展的传媒业市场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以及缺乏公平有序竞争的全国性的传媒业大市场,进而导致有实力的优势媒体难以通过跨区域和跨行业扩张来实现快速发展,这也导致传媒业市场的增量空间难以释放。而随着传媒业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完善,我国传媒业尤其是报业的政策利好因素将释放巨大的威力。

2.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决定了我国的传媒业市场将呈现梯次化发展。

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不仅城乡之间、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而且同一区域内部发展水平也差距悬殊。例如,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与粤北、粤西地区,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这也导致了我国传媒业发展悬殊,广告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

目前,我国的传媒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五个地区,2009年前五位加起来占63.93%,而地区的广告只有1.5亿元,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具体见表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次中心城市市场和内陆地区城市的传媒业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而这将带来大量新的市场机会。从增长率来看,2009年增速靠前的分别为福建45.4%、海南39.29%、安徽28.41%、甘肃27.69%、内蒙古22.59%。我国广告业向地市级城市推进的线索越发明确,广大的地市级将成为中国传媒业的中心舞台。由于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梯次化,我国的传媒业市场也必将按照梯次化逐步发展。

3.新媒体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报业终将衰亡。

首先,我国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用户数巨大,基础越来越好。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超过7.5亿户。

其次,我国的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媒体造成实质性冲击。目前,我国的网络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的采集、舆论监督和广告经营上都已经完全确立了主流媒体地位:一是在内容的采集方面,网络媒体在财经、娱乐和文体等领域已经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渠道;二是在舆论监督领域,网络媒体也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主战场;三是在广告经营方面,网络媒体不断攻城掠地。继2008年新浪的广告(17.5亿元)超越广告最大的单张报纸《广州日报》(刊例价为22.06亿元)之后,2009年,网络媒体继续高歌猛进,其中,百度网络广告收入最高,达44.5亿元;谷歌排名第二位为22.5亿元;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和MSN中国等5家综合门户网站分别为15.4亿元、12.1亿元、9.9亿元、3.8亿元和3.1亿元;淘宝网网络广告收入达15.0亿元,排名第四位;优酷网网络广告收入为2.4亿元,排名第九位。

第三,新媒体也在不断蚕食着报纸媒体的读者市场和分流其人才。新媒体改变了公众对新闻的获取手段与获取渠道,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日益分化报纸的阅读人群。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正在逐渐远离报纸,而利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浏览新闻和获取信息;新媒体借助企业制度优势对报纸媒体不断挖角。报业在长期发展中培养和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人才,而新媒体为迅速扩张自己的网络新闻业务,往往利用其资本优势不惜重金从报纸媒体挖人,直接影响了报纸媒体的人力资源配置,给报纸的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和长远的隐忧。

第四,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为1486亿印张,较2008年的1594亿印张减少6.78% ,自上一年以来继续呈负增长的态势。全年耗用新闻纸334万吨,较2008年的358万吨减少6.70%。这说明报纸的发行量在下降,发行量是报纸广告经营的根本,一旦发行量下降,也会导致广告下降的连锁反应。

从我国传媒业的整体环境、我国传媒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以及新媒体造成的冲击来看,我国报业仍有一段时间的黄金发展期,但是衰亡的趋势难以避免。

2009年我国报业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直接原因

2009年报社实现自营广告收入342.6737亿元,同比增长8.11%,高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电视媒体的6.92%、广播电台5.16%和期刊社的-2.08%,可以说在传统媒体中一支独秀。

报纸增速在传统媒体中居于首位是如下三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次中心城市市场和内陆地区城市的传媒业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而这将带来大量新的市场机会。

首先,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了广告结构。由于国外的经济危机比我国严重,跨国企业的广告预算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跨国企业的广告主要是品牌广告,因此,金融危机对广告的冲击更多是对品牌广告造成的冲击。品牌广告的载体主要是广电、期刊和全国性报纸,而报纸绝大多数是区域性媒体,区域性媒体的主要广告是区域性广告而不是品牌广告,所以,报纸行业受到的冲击比广电、期刊等行业受到的冲击要小。

其次,由于地市级市场在电脑和手机等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地市级媒体相对于中心城市受新媒体的冲击较小。2009年,二三线城市的广告市场增长速度较快,而中心城市的增长速度一般,由于二三线城市受新媒体的冲击较小,报纸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第三,报纸较之广电等传统媒体,市场化程度更高,论坛等活动策划能力更强。而在经济危机下,报纸可以运用这些能力进行大量的活动策划,拿到更多的广告市场份额。

篇7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9-0076-05

对特定研究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的相关领域做文献资料的回顾与分析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制度研究离不开历史材料的印证与反恩,不同历史语境中的种种社会制度利用其相关的连续性把特定组织的现在、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组织的现在和未来的选择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被较为妥善和充分地予以理解和解读”。传媒制度是传媒同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博弈规则,作为一种内生性资源建构起传媒在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中同其他博弈主体即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交流和交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系。综合来看。国外传媒发展及其传媒制度安排特色较为鲜明的国家主要以美、日、英、法、德、韩、俄罗斯等为代表。其中日本的传媒发展自二战以来呈现出明显的西化特征,其传媒制度基本上效仿美国的传媒模式,而法、德等国的传媒则同英国传媒一样,在商业化发展的同时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色也较为鲜明。鉴于此。文章主要以美国、英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传媒制度为考察对象,基于政治、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三角博弈视角,对这些国家的传媒制度发展及其模式转型的相关研究进行整体的回顾和述评,从系统性和批判性的层面对国外传媒制度的研究现状形成相对清晰和完整的认知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中国特色的传媒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话语选择与理论演绎的客观基础,以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相关制度安排与改革路径创新提供来自国外的经验学习与模式借鉴。

一、美国:基于产权私有化的政治性渐弱和商业性渐强的传媒制度演化图景

美国传媒制度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传媒的属性及其同政府之间结成的相互关系上来看,美国传媒运营模式多数实行产权私有化体制,具有独立于政府行政性控制与干涉的发展相对自由度,表现为经济上的相对自主独立和政府的非直接控制以及传播政治上的新闻自由权利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强力保护,但在技术变革推动下与利益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上,又同国家、政府在博弈过程中和特定的社会制度结成一种非对立和竞争式合作的共生关系。美国布朗大学达洛尔·M·韦斯特(Darrell M.West)教授通过美国传媒报道倾向的变迁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分析研究,对美国传媒的制度模式转换和运行机制演进进行剖析,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和市场与技术双重力量裹挟的背景之下。描绘出美国媒体经由“党派性媒体商业化媒体客观性媒体解释性媒体分化的媒体内含了公共生活与民主政治使命的未来媒体”的发展轨迹,表明一种政治力量逐渐弱化的美国传媒制度演化图景。

二是从传媒所有权的发展演变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报业集团的兼并出现以地域关系并购为主的水平整合如报纸的并购和以跨界为主的垂直整合如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媒体汇聚,并购后的传媒其所有权形式和利益偏好机制均发生了较为根本的变化,商业权力和利益诉求成为传媒企业集团内部的支配性力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艾利·M·诺姆(Eli M.Noam)教授在研究媒介集中导致媒介所有权分化时指出,“大众媒介、信息技术、电信、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发展带来传统媒体产业市场中的媒体反垄断诉求越来越强烈,传媒所有权的传媒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正在经历分化”。学者本杰明·康佩恩(Beniamin paine)在诺姆研究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媒介所有权分化的目标应在有利于传媒利润导向管理的同时适度强化传媒的民主思想促进与公共价值倡导的角色与功能,要让媒体管理机构参与传媒集团企业的管理以瓦解传媒巨头对传媒经济利润的绝对控制”。

三是从传媒的规制治理与监管上,美国政府通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基于《传播法》和《1996年电信法》对传媒运营提出“公益(Public Interest)、便利(Convenience)、必需(Necessity)”的基本要求,采取“非对称管制政策(asymmetric control policy)”对传媒实施放松规制,鼓励行业组织参与传媒监管,以激励竞争和制衡为主鼓励传媒产业融合和传媒业务的双向进人,以此规范传媒发展的市场秩序和建构传媒产业增殖的全新竞争框架。

四是关于传媒公共性的讨论与研究。在技术变革促进媒体融合和美国政府应对新的传媒产业发展形式而对传媒实施放松管制的情形下,传媒的商业化扩张本质进一步得到张扬,这也引起了诸多社会政治学家的深刻忧虑,如罗伯特·迈克切斯尼(Robert W.McChesney)指出,“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广播、书籍等绝大多数媒体被少数跨国媒体集团所主宰,美国媒体系统在高度商业化的过程中近乎疯狂和失控,随之而来的商业化的公共话语对美国政治的民主进程和公民社会建构无疑都是一种灾难:只要媒体是私营的、营利性的和以美国商业主义为支撑的,如果没有一种突出的声音和力量来调节和限制媒体所有权,我们能否拥有一个由公民自己决定经济和传媒体制的社会。这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根本问题”。美国广播与有线电视杂志资深记者约翰·伊格顿(John Eggerton)认为:“美国传媒改革的起点是建立一个可行的非营利传媒组织和非商业性媒体。这将为美国社会带来许多价值”网。美国从未经历像日本、加拿大和西欧国家那样的公共广播形式。“倚靠营利性传媒巨头来创造民主的传媒系统其成本简直太高,这种组织的问题往往没有一种一次性的理想的解决方案,虽然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的结构系统和运营模式,其结果可能不是一个更具市场竞争力、更民主的媒体系统,倒是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应该在去和启动媒体系统内问责制的基础上加大国家政府对市场弱势的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印刷媒体的资助,建立和维持一个包括国家网络、地方电视台、公共电视访问和独立的社区广播站等在内的非商业、非盈利的公共广播和电视系统”。这样。在市场力量与社会自由民主诉求的双重作用下,一种基于产权私有化的政治性渐弱和商业性与社会性渐强的传媒制度演化图景逐渐成为美国传媒制度建构的突出特点。

二、英国:商业性与公共性并行的传媒制度模式

英国传媒主要运行以市场利润为导向的商业性体制和政府规管与主导下基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体制两种类型的制度模式,但由于英国国内的政党政治和商业化的影响,公共服务性传媒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公共传媒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将面临变革和调整。在传媒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博弈互动与利益结构变化来看,其一是基于市场商业力量的膨胀对公共非营利性传媒制度在政治与社会公共话语中的地位弱化的趋势。杜塔·康纳尔认为,英国公共传媒规划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市场力量和传媒组织机构逐利诉求的日益膨胀,尤其是传统媒体广告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导致广告支出与广告绩效不断流向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传媒渠道垄断集团的商业势力,凸显出公共非营利性媒体在政治与社会公共话语中的弱势地位”。如“作为一个公正的、半自治(独立于政府)的具有全球性传播实力和影响力的传媒组织,英国广播公司是英国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唯一的公共媒体,其经费来源主要由特许电视费(约占76%)、商业活动收入(约占17%)和政府经费资助(约占5%)三部分组成,2012年的电视费之争和英国政府进行BBC的费用公开转让导致和加剧了传媒市场商业力量向公共非盈利传媒领域进逼,BBC正面临其商业化之困”,给英国公共性传媒生存发展带来体制嬗变的风险和公共传媒私有化的危机。其二是从传媒中介组织与相应的传媒行业评估机构对英国传媒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来看,英国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管理与控制的力度还是较大的。民主政治理论学者维克多·雷诺索(Vietor Reynoso)认为:“传媒的政治报道通常是政府治理合法性建构的核心过程及其必需,对任何方式的信息、特定的政策、选举当局的运动等的报道应该给予公民参与评估的传媒渠道和让中立性传媒监管机构对其观点或视听的公平、公正性覆盖进行法律层面的监督与问责。以切实回应政府与当局对传媒报道的强控制”。其三是从传媒规制与法律监管的发展来看。一方面基于市场竞争和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导致传媒产业市场格局分化混乱以及政府对传媒业管理预算支出的限制。英国政府“自1993年以来逐渐放松对电视和报纸媒体的管制。允许其在通过精良研究的关键节目确保媒体服务与媒体监督作用的前提下可以适度追求商业利润。同时加强对数字传媒产业的规制标准制定与运营监管”;英国传媒常常被置于政府部门、行业标准和法律等多元模式的监管之下。“英国政府主要基于《欧洲人权公约》和《人权法案》,以广播代码、媒体传播话语与内容的适用性标准、英国通信办对传媒评论政治的权限及相关法律规定等对传媒的传播生产行为实施全方位的监管”。

三、韩国:政治生态和传媒舆论生态高度契合的传媒制度安排

韩国传媒制度发展变革的现状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与韩国政治生态环境高度契合的特点。在韩国,政治权力以各种形式介入媒介,加之各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现代因素仍然支配着韩国传媒的管理和运营。韩国国家和政府对传媒采取的多种控制与干预的政策与途径,在广播电视与报业等传统媒介领域直接表现为“强政府。弱社会”的制度模式和“弱政府,强社会”的制度模式。韩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以公共体制为主,主要由政府负责监管与治理控制,表现出较强的政府依赖和相对较弱的经营性,“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充当政府形象建构与政府治理合法化的得力工具”。而韩国的报业私有化则已拥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具有较强的产业化实力,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韩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之影响。正如韩国学者朴承宽认为的那样,“传媒业在韩国既不是纯粹的公营。亦非完全意义上的私营。存在较为严重的利益纠葛和产权不明晰问题”嗍。其次,从传媒体制变革的动力来看。政府成为传媒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韩国国内兴起的“舆论改革”成为韩国传媒体制变革的先导,并使韩国传媒的发展变革浸润于这种强烈的政治话语中,“各党派和政治团体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传媒介入,表达自己的声音,执政党及其政府也通过政策倾斜对公共传媒进行商业运营提供保护和通过财政支持和帮助弱势报业以打破报业的市场垄断从而实现舆论环境的多元化”。特定的政府与传媒关系、传媒政策观念和宏观政治生态对韩国传媒的结构调整与体制建构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也使当前的韩国传媒业呈现出较强政府干预与行政集权特色的国家主导式传媒发展模式和传媒的国家管理体制。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传媒的法制化发展,1987年韩国总统直选的政治生活变化及政治民主化改革系列措施的颁布引导韩国新闻传媒变革朝着民主、自由、开放的方向发展,《报业基本法》的废除和《广播电视法》与《定期出版物登记法》的颁布正式开启了韩国传媒的法治化进程。但这一时期的韩国传媒法制化和自治化发展并未真正实现,“政治集权在传播领域一定程度地留存使韩国传媒发展仍然带有与权力合作和合谋的某些印迹:信息资源和社会政治资源常常因为政党之间的利益角逐而在传媒领域和传媒权力结构中被重新分割”。1999将韩国国会将《广播电视法》《综合有限广播电视法》《有线放送管理法》和《韩国放松公社法》等传媒法律法规予以整合并以《综合广播电视法》的形式重新制定和审议通过,“在维持既有广播电视广告事前审查机制的同时将广告审议和广告审查权利由政府机构下放至民间机构”,从而有利于强化传媒的行业自律。基于报业恶性竞争的现状,以限制传媒无序运营为宗旨,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于2001年向韩国改革管理委员会和政府呈递《整顿报业市场的指导方针(草案)》。2004年,“为保护社会的多样性、限制报业的市场垄断和保护传媒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恢复职权的卢玄武政府颁布《大众传媒改革法》。2005年,《报纸法》颁布实施,“对报纸媒介的市场逐利行为与社会责任进行相关的强制性规范”阎。在政治民主化、传媒专业化、媒介技术迅猛发展、传媒资本力量日益成熟、传媒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复杂历史背景下,韩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来引导和干预传媒发展,以政府监管和扶持的相关政策与传媒理念来促进传媒体制变革,这都将在某种程度上对韩国传媒的发展以及传媒制度的未来建构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四、俄罗斯:“强政府、弱社会”的多层级传媒制度安排

俄罗斯传媒发展及其制度改革现状,从传媒的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演化上看。叶利钦执政时代,苏联正经历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大资本借助于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势实现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私有化的传媒的国家文化宣传功能几近颓废。20世纪90年代,以西方国家思想渗透与舆论批评为主要特点的政治和平演变加速了苏联解体,其文化、外交和国际形象在国际政治格局中进一步面临严重的挫折。在传媒全球化发展以及“媒体外交”的国际外交新形势下,2001年普京政府着手媒体整肃行动,推动媒体改革,“打击传媒私有化和市场垄断,整合媒体机构,加强国家对媒体的控制”。成立全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大众传媒部以对传媒实施严格监控,成立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对传媒实行国家控股以扶持国有传媒发展。至此,俄罗斯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形式也开始转型为“适合俄罗斯国情的国有公共服务体制”。其次是从俄罗斯传媒法律、规制与监管上来看,普京政府特别召开全俄传媒行业大会,将俄罗斯传媒制度改革提上国家议事日程,通过《俄罗斯广播电视法》和修订《俄罗斯大众传媒法》,从法律上对传媒行业的经济行为和公益行为进行规范和政策支持,在鼓励传媒产业多元化的基础上“保护传媒的国有制度和国家对传媒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集中领导”。从而逐渐建构起一个“强政府,弱社会”的富有影响力和多层级的俄罗斯传媒管控系统与制度体系。

篇8

户外新媒体是指基于分众群体传播的,在不同的渠道中产生的渠道新媒体,主要包括楼宇电视、卖场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更生活化的媒体。户外新媒体具有分众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分众传媒看中了户外新媒体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巧妙的抓住了"分众"市场,避开了与传统媒体在大众市场上激烈的"厮杀",开创了分众传播的蓝海。分众传媒发展迅速,成为第一个被计入纳斯达克指数的中国广告传媒股,分众传媒的市值一度超过70亿美元,成为了中国户外新媒体行业的标杆企业[1]。

本文使用SWOT营销工具对分众传媒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分众传媒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并为分众传媒突破瓶颈提出了营销建议。

分众传媒的SWOT分析

优势

分众传媒的成功有着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差异化优势

与传统大众广告相比,分众传媒广告的分众性和强制性是其主要的优势。分众传媒的核心经营理念是将广告精准地投放到一个具有清晰特征的人群,而这类人群对广告产品或品牌有共同的偏好,通过分众传媒,广告主能让广告最精准和有效地击中目标受众来达成媒体预算浪费度最低的原则和支持实际的销售增长。

二、资本优势

1、风险投资注入活力,收购并购彰显规模优势。

2003年5月,分众传媒赢得了国际知名的战略投资基金软银的巨额投资,并借资本之力在全国展开"圈楼活动"。2005年10月分众以超过一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国内最大的电梯平面媒体"框架媒介"100%的股权。2007年3月1日,分众传媒宣布并购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广告和互动营销服务提供商好耶广告网络,全面进军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强大的资本注入,为分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圈地圈楼,抢占稀缺资源

得渠道者得天下。根据分众传媒的官方数据,分众传媒已覆盖全国96个城市90000栋楼宇,涉及写字楼,高级公寓,商务会所,4S店,银行等。分众传媒进军大卖场,迅速抢占卖场资源,截至2010年3月31日,分众传媒卖场终端联播网覆盖全国206个大中小城市,包括家乐福、沃尔玛、华联等超过4000家大卖场,超市及便利店。

三.服务优势

分众传媒每年斥资千万为广告主提供专业的服务支持,给广告主提供 清晰可量化的效果评估以提高投资回报率。与AC尼尔森等市场调研公司合作,对受众人群进行调研分析,并率先将电视广告评估模式导入楼宇电视。分众传媒让广告主清楚的知道投入的广告费用产生了怎样的广告效果,专业的服务为分众赢得了更多广告主的信赖。

劣势

一、新鲜感降低,受众注意力下降

分众传媒的成功在于分开受众,利用无聊,在传统媒体没有涉及到的区域内播放生动、鲜活的广告,在前期这种创新方式带给受众极大的新鲜感,而时间久了之后,这种新鲜感逐渐褪去,换来的是麻木[2]。

二、行业门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长远的发展必须依靠其核心的竞争力,反观分众传媒,简单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后来者众多,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分众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多元扩张,脱离行业本质

分众传媒的发展史是一部扩张并购史,收购框架传媒、好耶网络广告、玺诚传媒等公司,分众的触角伸向了卖场、手机、互联网及休闲娱乐场所广告等领域,分众传媒试图在越来越多的不无聊的区域安插越来越多无聊的广告,这种做法无疑是违背了户外新媒体行业的本质。

四、分众无线事件企业声誉受损

2008年分众传媒旗下无线广告媒体子公司分众无线被央视315晚会指为垃圾短信重要源头,消息曝光后,分众传媒的形象一落千丈,分众传媒的股价从最高的66.3美元跌至26美元左右,接近历史最低点。

机会

一、广电总局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限插令"的实施将使得电视广告的播放价格上升,广告主为了降低广告成本,必将积极寻找多元投放渠道,对于CPM较低的分众传媒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二、新浪与分众的合并,内容加渠道的多元化尝试,为分众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机会。分众传媒拥有强大的渠道资源,但是缺少内容的支撑,与新浪合并之后整合新浪的内容资源,打造中国最具实力的网络媒体新平台,为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整合营销服务,开拓更多的利润空间。

三、大城市市场趋于饱和,二三四线城市市场亟待开发,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分众传媒逐渐向这些城市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威胁

一、北广传媒占据先天优势,势头直逼分众传媒

户外新媒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分众传媒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出现了一类特殊的参与者-广电系户外电视屏,其特殊之处在于拥有广电系统的背景,能获得更多国家政策的支持[3]。

二、户外环境的复杂性导致广告效果难以确保和评估

户外环境的多变性,不可控性以及消费者在户外状态的多样性,导致广告效果难以确保和评估,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测量户外新媒体广告效果的 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分众传媒的发展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分众的发展正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技术瓶颈、企业社会形象受损、内容短板、受众注意力下降、竞争同质化、广告效果难以准确评估等都制约着分众传媒进一步的发展,分众传媒的发展进入瓶颈期。针对分众传媒遇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分众传媒的营销策略建议

一、广告投放人群 -- 精准再精准

分众传媒早期的成功在于巧妙的"分"开了受众,依靠传播渠道的特性,将受众人群定位于具有核心消费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这一定位成功契合了大量广告主的需求,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分众在投放人群方面应该进一步细分,准确抓住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广告投放的精准度。

二、广告投放地点 -- 渠道科学整合

分众传媒应该根据不同地点的情境特性调整广告投放策略,优化现有渠道,提高广告效果。在优化、维护好各个渠道的基础上,分众传媒应该将现有渠道有机整合起来,发挥渠道的整体效应。另外,分众传媒不仅要整合自身渠道,还应寻求与竞争对手的合作。

三、广告投放时间 -- 注重时段价值

数分众传媒应该注重广告的时段价值,区分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广告的播放价格,转换传统的以广告投放地点差异为依据的广告定价策略。

四、广告投放内容及形式 -- 让广告鲜活

分众传媒应针对受众群体的兴趣投放广告,在制定广告投放计划时,可围绕受众的生活轨迹多渠道同时播放,加深受众对广告的印象,同时在受众对广告产生麻木或厌烦情绪之前及时更新,不断给受众带来新鲜感。

五、塑造自身良好品牌形象

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分众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大自身品牌宣传力度。受众对于分众传媒这一品牌的知晓率较低,分众应该利用自身的媒体平台,加大对自身品牌形象的宣传。

2.塑造品牌形象,良好的广告品质是根本。在对广告主的选择上,分众传媒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不能为了获利而播放具有虚假性质的产品广告。在广告投放渠道的选择上,应选择正规合法的场所。

参考文献

[1]覃怡敏.江南春:让人们看到原汁原味的分众[J].新财经2010.10:79-80

篇9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71-03

一、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及各地区都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2011年,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实现增加值已达14163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较快的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2011年实现的增加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1%;上海市文化传媒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深圳市近五年文化传媒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迅速发展成为深圳市的第四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8%。2011年,杭州市文化传媒产业实现增加值843.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高达12.0%。另外,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文化传媒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如,云南省借助旅游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产业,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总之,从全国来看,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也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文化传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产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传媒产业整体规模小

目前,我国在文化传媒产业消费方面拥有强大的消费群体。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和网民数量都已经是全球第一。但从其产业占GDP总量看,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文化传媒产业在很多发达国家已达到GDP的10%以上,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在美国,文化传媒产业早已成为支柱产业。韩国文化产业在政府扶持下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韩国文化传媒产业规模为72.6万亿韩元(约合65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2%。韩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对韩国的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从消费量上来看,我国人均文化消费水平也很低。以广告为例,我国人均广告支出只有美国的2%到3%。新广播、期刊、音像、电影等媒体的市场规模也都比较小。从国内发展与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虽在总体上快速增长,但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只在少数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与品牌。这些事实表明,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市场化成熟度低

由于文化传媒产业长期受多部门管理,形成了电信、新闻、广电等多部门管理职能相互封闭及权力重叠,导致文化传媒产业内部相关具体业务之间以及跨地区经营过程中形成组织管理的壁垒,使产业资源无法在更大的空间上得到充分利用。就目前情况看,相关产业还分属于多个管理部门,有些行业(如广播、电视行业)的定位还不清晰,细分行业的内部还存在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并存的局面,影响市场化运行效果。如,现代网络对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如何建立起跨越广电与电信的网络资源,实现真正的三网融合,也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按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体系来看,各省市各自管理所属区的文化传媒市场,在现有的市场管理体制下,外部企业很难进入其他地区进行竞争。这就形成了管理体系不健全、市场受多种行政垄断影响、竞争不充分、分工不合理的经营环境。因此,从整体看,我国的文化传媒市场还处于一种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开放的初期阶段。

当前这种政府行业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垄断性,但这种管理方式是以地方利益及行业内部利益为基础的。因此,垄断虽然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国家与产业管理部门也在努力支持与鼓励组建大型产业集团,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但从整体上看,在传统产业管理模式下,无论是新组建的广电传媒集团、出版集团,还是从市场中发展起来的影视制作集团、广告公司等都还只能成为区域内或行业内的小巨人,不能形成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的强势龙头企业。这说明,没有成熟的市场环境,就不能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能力。正是由于长期缺少科学的市场管理体系,造成了市场壁垒与市场垄断,从而形成了产业分工不合理、产业组织不健全、产业集中度过低、地区及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开放性不强、缺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等问题。

(三)资源投入不足,低水平同质化产品过剩

市场管理方式决定了资源配置的能力与水平。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资金、人才及管理者能力的欠缺都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文化传媒产业是典型的创新、创意性产业,既是资金与人才密集型产业,也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没有资金及有效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就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国家及地方管理部门的投资并不能按市场化的发展与要求进行配置,导致文化传媒产业缺少足够的发展资金。

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创新、创造与创意的过程。人才(包括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与合作是其发展的关键,也是产品的灵魂。这种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组织对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通过各种制度对他们的工作及才能给予充分的支持与保护,还需要各种法律制度及强大的市场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来支撑,而我国在这些方面条件很差。这导致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并不强,很多企业创新、创意能力不足,生产的产品也没有竞争力。企业只能靠模仿他人产品来应对消费者与投资人。这种产品也只能靠地方保护来推向市场,其效果显然不会很好。我国每年生产大量低水平的电视片、出版物,造成巨大浪费。企业靠政府支持可能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长期看,难于形成真正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市场体系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必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成长才能走向成熟与强大。为此,必须依照产业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建立市场体系及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它对于今后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能否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能否走向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建立有效的市场体系首先要有明确管理机制,近年来在文化传媒领域的政府监管改革及市场机制的引入都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但长期政府多部门和各地区分权管理、企业与事业单位的属性不清、行业垄断与行政垄断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有效的文化传媒市场体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化传媒产业市场机制。打破各细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行政垄断,确定产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不同企业在互联网等环境下的互联互通机制、平等合作机制及公平竞争机制。通过这种高效市场合作机制,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第二,制定一系列保护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文化传媒这类知识型创意产业,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网络运行法、电信法的立法与推进工作,使企业在一个具有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的市场体系中开展有效竞争。第三,针对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政府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公共后勤服务、公共咨询服务。依据产业及产业群发展的要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是完全免费的,也可以通过政府组织,收取部门或全部成本的,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由企业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采用什么方法,其原则都是服务于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针对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并给予化解。

(二)企业经营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是由少数大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共同构成。每个企业都应当按其自身能力与地区特点,进行专业化经营。这种专业化分工主要是通过市场把大量的产业群企业组织起来,进行业务链上的分工与合作。这种产业分工与合作可以在一个集中的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也可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跨国境、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从产业合作角度出发,企业依据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核心能力,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逐步形成各自的核心能力与经营特色,最终在市场中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

文化传媒产业是一种知识与创意型的产业,它的核心能力的形成更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与成长周期。从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近年来的发展经验看,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由于地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信息交流方便、专业人才数量多、投融资容易、市场需求大,从而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集群及实力较强的企业。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文化传承的长期影响也形成了一大批市场认可的特色产业基地。如,东北地区的小品艺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艺术、湖南省电视台的综合节目等等,都是从自身的环境出发,找到了市场需求的突破口,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还只是处于成长期的初级阶段,产业竞争能力还不强,也没有形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与企业。为此,企业经营者与政府管理者应当依据产业发展规律找到自己的定位。产业最终走向世界,产品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经营与培育。相信几十年后,中国的文化传媒产业一定会在市场竞争中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海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机制与发展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5-88.

[2]龚彦方.中国传媒业市场结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8):73-75.

篇10

二、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截止2014年9月20日,陕西上市公司共计40个,其中主营文化产业相关产品且总部在西安的上市公司有曲江文旅、西安旅游、广电网络和陕西金叶。因此,本文选择这四家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

(一)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IPO状况

除了IPO净额低于陕西金叶外,广电网络的注册资本、上市时间、股票发行量均位居四家上市公司前列。曲江文旅在四家上市公司中规模最小。与曲江文旅相比,西安旅游具备的资金实力较雄厚。1998年6月陕西金叶上市,募集资金近1.5亿,是四家上市公司中首次募集资金规模最大的,这与其主营多元产业密不可分。

(二)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经营现状

从2013年上半年四家文化产业的经营现状看,广电网络和曲江文旅2013年上半年的业绩较好,广电网络不论从营业收入、毛利率、还是营业利润均遥遥领先于其余三家上市公司。2013年上半年,广电网络实现营业收入约10.3亿元,营业利润近4亿元,毛利率达37.96%。从营业收入来看,广电网络的营业收入是曲江文旅的近2倍,陕西金叶的近3倍,西安旅游的近4倍;从营业利润来看,位居第二的是曲江文旅,其次是陕西金叶、西安旅游;从毛利率来看,曲江文旅为31.69%,陕西金叶为33.57%,而西安旅游不到20%,毛利率较低。

三、社会资本进入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现状比较分析

(一)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之间的比较

2014年3月底,陕西金叶社会资本占总股本的比例①达83.39%,位居四家西安文化产业上司公司之首。其次依次是西安旅游(67.77%)、广电网络(63.93%)、曲江文旅(48.65%)。然而,这些数据的背后却隐藏着西安文化产业上司公司发展的短板。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截止2014年7月底,西安这四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海外股的比例依旧均为零,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对外资吸引力不足,创新发展的活力受到一定制约。

(二)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与国内发达城市同行的比较

从前面的分析知道,在文化传媒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广电网络是西安四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最好的,因此本文仅对广电网络与国内发达城市的文化传媒业同行进行比较分析,国内发达城市选取北京、上海、广州三市。

1.公司规模及财务状况

根据东方财富网的数据,截止2014年9月20日,我国文化传媒业共44个上市公司,我国文化传媒业在北京、上海、广州共计14家上市公司,其中北京包括歌华有线、华录百纳、蓝色光标、华谊嘉信、光线传媒、乐视网、*ST传媒及腾信股份共八家,上海包括中视传媒、新华传媒、新文化和姚记扑克共四家,广州有省广股份、奥传媒两家,从总数上看西安市只有广电网络一家上市公司②,从数目上已居劣势,缺少产业集群发展优势③。

从公司规模看,广电网络总市值为54.72亿元,乐视网总市值为广电网络的5.71倍。从短期偿债能力看,广电网络的流动比率为0.22小于2,速动比率为0.18小于100%,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均偏低,可见广电网络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较弱;从运营能力看,华谊嘉信的总资产周转率为2.11,广电网络的总资产周转率为0.48,可见广电网络整体资产的营运能力较弱;从盈利能力看,广电网络的营业净利率为6.98%,光线传媒的营业净利率是广电网络的近5.20倍;从发展能力看,蓝色光标的净利润增长率为86.30%,广电网络的净利润增长率为-2.23%,广电网络的发展明显缺乏动力。综合来看,广电网络与同行相比的差距十分明显。

2.社会资本占比

通过对比,2013年底北京的蓝色光标社会资本占总股本的比达92.56%,位居13家上市公司之首,经计算北上广12家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社会资本占总股本比的平均值约为66.15%。北京市有三家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资本占总股本的比在平均值之上,分别是华录百纳(70.00%),蓝色光标(92.56%)和华谊嘉信(66.20%);上海也有三家上市公司在平均值之上,分别是新华传媒(76.51%),新文化(68.75%)和姚记扑克(85.35%);另外广州的省广股份的社会资本占总股本的比为79.40%,高于平均值;西安的广电网络的社会资本占总股本的比仅为63.93%,低于平均值。总体上,从社会资本进入视角,西安文化传媒业发展也落后于北上广等发达城市。

四、社会资本进入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社会资本分布不均

从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看,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存在规模小,行业集中度高,新兴业态上市公司缺乏等问题,致使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合理。首先,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数量看,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远不及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其次,上市公司规模以及营利状况也不及发达城市。西安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文化传媒业、旅游业、印刷业等传统领域,目前西安还没有新兴业态的上市公司,这一领域的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居多,例如,曲江乐雅动漫、阳光天合等近100多家动漫企业。

(二)文化产业公司上市困难,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渠道单一

首先,就目前西安已上市的四家文化产业公司看,其股本结构均只涉及A股,而B股、海外股及三板股均未涉及;其次,西安文化产业的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受其自身条件限制,如文化要素的专业化程度高,流通属性差,难以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资本等,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融资面临不小挑战。再次,西安文化企业虽然不少,但多数不被私募股权投资商所看重,占文化企业多数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更是面临着引资难的问题。西安文化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困境,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渠道也面临多样化掣肘。

(三)缺乏权威的评估标准和体系,文化产业和社会资本难以对接

上市融资是西安文化产业的一项稀缺资源,而中介机构发审委社会资本能够显著提高民营企业的上市成功率[1]。西安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发审委社会资本,获得更多的上市融资机会。然而,西安文化产业存在市场混乱、价格扭曲、暗箱操作等弊端,缺乏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限制了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成为制约西安文化产业和社会资本对接的瓶颈。文化资产的价值评估已成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控制风险的关键点。

(四)文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吸引社会资本的潜在价值

西安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对文化产品理念的设计创新[2],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自主创新项目缺乏,没有形成西安独特的风格、标志,品牌影响力较弱。西安文化产业更加缺乏对外资的吸引力,缩小了融资空间。从西安四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看,首先,缺少精心策划和包装,使很多文化项目因缺少文化创意、品牌价值、市场宣传等而导致外资认可度不高;其次,缺乏专业招商团队,缺少有国际声誉的外向型企业入股,难于获得外资认可。

五、社会资本进入西安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促进文化产业均衡发展

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治理、协调、引导等功能。首先,应构建文化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减少客户了解文化产品的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其次引导构建西安文化产业重点行业协会,从而有利于监督行业规范运营,提高行业整体信誉,也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论坛,增加各类文化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西安文化企业竞争合作,实现文化产业重点行业的均衡发展。

(二)拓宽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多渠道进入西安文化产业

首先,多种金融市场融资。引导有发展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在二板、三板市场融资,扩大西安文化产业在股票市场的总体融资规模。同时,政府应建立融资担保平台,引导和鼓励品牌价值较高的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融资,促使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其次,政府直接投资。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应成为常态。再次,非金融渠道融资。政府应通过宣传提高公民及企业的社会责任,鼓励通过直接赞助、捐赠、或购买文化彩票等方式支持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为社会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对接架起桥梁

要解决社会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对接问题,就必须解决文化产品估值难问题。政府应引导建立专门的文化艺术品第三方评估机构,鼓励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以及与文化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等评估机构,推动西安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引导建立文化艺术品交易机构,提高文化产品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解决了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等问题,有效保障了投资者、债权人和消费者的利益[3],就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了空间。

(四)鼓励自主创新,提高文化产业潜在价值,吸引优质社会资本

西安文化产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决定着社会资本的进入兴趣与力度,而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意愿及实力。因此,政府应通过人才政策、财政政策等吸引文化行业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文化的个人和企业进入西安,带动西安文化产业创新潮流。对西安文化产业的资助创新项目进行荣誉与资金双重奖励,形成争创新的长效机制,提高西安文化产业的潜在价值。吸引优质社会资本进入西安文化产业,特别是外资,促使产生涟漪效应,有利于提高西安文化产业的资金积累能力、产业竞争力、技术水平、品牌价值[4]、管理能力[5]和市场价值等,增强西安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注解:

篇11

国内主要传媒网站(频道)发展现状和特点要述

1.综合性新闻传播专业网站创建较早、发展稳健,但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综合性新闻传播专业网站是指具有门户网站架构、内容专注新闻传播领域的独立网站。1999年,首个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频道——“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创建,在其后一两年内点击率剧增。随后,中华传媒网、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媒中媒、慧聪报刊资讯网、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每日传媒视点、媒体资源信息网、中国广告网等网站纷纷创建。

综合性新闻传播专业网站已探索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特色。第一,定位准确、频道细分。内容设置、网站设计能够满足目标受众的喜好,是这类传媒网站的成功法宝之一。比如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频道创办时,旨在展示新闻传播学者学术成果,在形式上通过建立学者个人频道来体现,并在首页中间以编辑眼光设置头条学术文章,分别以“焦点话题”、“业界新闻”、“网络传播研究”、“新闻业务研究”、“个人频道区”、“传播译作中心”等板块展示最新内容,一度成为学者浏览寻找资料的智库。第二,更新及时、突出原创。中华传媒网-资讯网日均更新传媒新闻、市场资讯、影视娱乐资讯各有100条,成为传媒网站的范例。同时,通过原创主题策划引起关注。第三,数据营销,市场化生存。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多数依靠数据库营销,市场化生存。如华文报刊网“报刊信息查询”栏内,汇集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近万种报纸和期刊的详细资料,供网上查询、订阅,并经营报刊市场专项调查、零售配送、代订、发行监测、宣传推广等业务。慧聪报刊资讯网,则监测全国80多个城市中的1000余种平面媒体,覆盖包括IT、家电、化工、房地产等25个行业,拥有全国最大平面媒体广告数据库,提供报刊广告数据、广告报价、研究报告在线定制等。

可以说,综合性新闻传播专业网站作为这一领域的探索者、先行者,不论内容质量,还是创新互动,都处于稳健发展中,点击量、知名度稳中有升。但与2003年前后的“黄金期”相比,市场份额已大幅缩水。

从点击率看,据Alexa数据显示,2009年10-12月份新华网传媒频道日均访问人数是中华传媒网的数百倍。从现状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经营模式、受众构成单一、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数十个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已经停止更新,实际退出竞争。从这样的发展趋势看来,综合性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的未来不容乐观。

2.媒体网站传媒频道势头强劲,并有望成为竞争优胜者。

媒体网站传媒频道是指以新闻媒体所办的母站为依托,以整合业界学界信息为主的网络频道。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南方网以及一些省市级媒体的传媒频道逐渐形成亮点,标志媒体网站传媒频道规模形成。

媒体网站传媒频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受众广泛、内容兼顾。与其他传媒网站相比,媒体网站传媒频道的内容更丰富、栏目更细化,以兼顾受众多样化需求。从栏目设置看,媒体网站传媒频道栏目数量多,上述四大媒体网站传媒频道栏目数量都达到20个以上;从栏目内容看,既有针对学界受众的专业性、资料性强的栏目,又有针对业界受众的实践性、数据性强的栏目,还有针对普通受众的新闻性、争议性强的栏目,各类读者都能在传媒频道各取所需。第二,品牌栏目效果突出。内容同质化是传媒频道面临的突出问题,面对这一瓶颈,新闻网站传媒频道都采用增加原创、打造品牌的方式,获得较大成功。例如,人民网重点打造的三大品牌之一——注重原创报道的“传媒视线”(2004年7月创办),聚焦业界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迄今已出250余期。第三,资源整合,互动充分。新闻网站传媒频道十分重视实时充分的互动:一是与网友互动,如新华网传媒频道开设“传媒博客”、“传媒论坛”,在提供最新传媒资讯的基础上为受众搭建交流平台。二是与其他媒体互动,如人民网传媒频道与新闻记者联手揭批假新闻,并专门开设“曝光台”和“网上举报箱”。三是与专业人士互动,如凤凰网传媒频道开设“传媒学院”,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开讲新闻时事。四是与新闻院校互动,如人民网传媒频道举办“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为频道内容注入一股青春活力。

总体看来,作为母站分支,媒体网站传媒频道摆脱不了母站痕迹,但正是依托母站影响力,这些传媒频道才会出现高流量、高点击率和高访问量的人气维持,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正因为媒体网站传媒频道自身的很多优势,笔者预测,未来传媒网站(频道)的竞争将主要是不同媒体网站开设的传媒频道之间的竞争。

3.商业网站传媒频道强势发展,未来可望与媒体网站传媒频道形成差异化共存局面。

商业网站传媒频道主要包括搜狐传媒、腾讯传媒,还有天涯社区、西祠胡同、豆瓣网等传媒社区。商业网站传媒频道或依靠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或依托大量人气,后来居上,发展模式各具特色。

第一,特色各异,效果相同。商业网站传媒频道的特点之一就是本身的差异化。搜狐、腾讯传媒频道近似于媒体网站传媒频道架构,天涯社区、西祠胡同传媒板块则采取网络社区建设的方式。它们模式不同,却承担了相同功能,满足了各类受众需求。要全面了解传媒动态,可以选择搜狐等门户网站传媒频道;要参与传媒热点探讨,可以在天涯社区传媒江湖发表观点等等。

第二,突出新闻性、话题性。不管是门户网站型的传媒频道,还是BBS互动型传媒频道,商业网站传媒频道主要以极具时效性、争议性的传媒话题作为聚拢人气的亮点。像天涯社区传媒江湖,传媒话题、社区头条基本按照点击率、关注度排序,话题实现充分互动。

第三,重转载与整合,透过传媒看新闻。与媒体网站传媒频道相比,商业网站在占有媒体资源上相对处于劣势,它们往往采用转载和整合其他媒体信息的方式,筛选头条。如2010年1月19日搜狐传媒频道的头条《首席技术官李一男挥别百度高管团队面临巨大变动》、《2009年中国广告业十大事件广告限播令入选》、《2010年东莞将组建报业集团》,分别来自第一财经日报、新华网、广州日报报道。另外,从头条内容可以看出,商业网站传媒频道往往选材更宽、透过传媒现象说新闻事件,比如百度技术官辞职是新兴媒体领域的新闻,但更确切地说,是关于新兴媒体的新闻。

正因为商业网站传媒频道有其生存策略、发展模式,尽管几年来内部此消彼长,但始终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受众影响。笔者认为,商业网站传媒频道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模式,不能与媒体网站传媒频道相同(新浪传媒频道早已关闭),像天涯社区、西祠胡同、豆瓣的传媒频道反而因为自身的差异化,受到市场青睐。

4.新闻传播管理和行业组织机构网站潜力巨大,可培育区别于其他传媒网站(频道)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类型的传媒网站主要包括中国记者网和中国记协网等。虽然它们起步晚,且时效性、丰富性、服务性、设计性不够理想,但凭借权威性、服务性,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权威性是其核心竞争力,为业界人士服务是其主要目标。中国记者网建立了数据库查询系统,主要提供记者证申请、审核、发放,以及年检、挂失、注销、吊销等管理工作。中国记协网依托“三项学习教育园地”,开设通讯、特别关注、高层声音、媒体公益等子栏目,提供权威资讯。中国记者网在履行行业职能的同时,充分履行政府窗口职能,将所有合法记者证上网,方便社会公众网络查验记者证真伪及持证人身份,督促公众举报、投诉不法分子的欺诈活动及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等,加强对新闻记者采访活动的管理。而中国记协网凭借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的品牌,扩大社会参与度,所有参评作品和参评材料以及评审结果,先后在中国记协网和新华网公示,接受监督。

新闻传播管理和行业组织机构网站的创建和发展,扩展了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的作用和功能,不再囿于提供咨询和网络互动,而是逐渐走向窗口服务、社会化服务阶段。而且,其强大的站内查询系统大大减少了管理成本,还为准确方便地管理记者证、建设专业数据库、专业搜索引擎等提供了范例。在媒体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该类型传媒网站发展前景乐观。

国内主要传媒网站(频道)竞争优势分析

1.发展空间广阔

日益活跃的新闻实践,为传媒网站(频道)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介进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体系,产生追求利益的内在冲动。这种内在冲动促进传播内容与手段不断更新,进而导致新闻理论与观点层出不穷,这是传媒频道出现和发展的逻辑所在。随着媒体社会功能增强,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渐重要,传媒网站(频道)就像活跃的“风向标”,时刻反映着国内媒体新闻实践现状。

持续升温的“传媒热”,使传媒网站(频道)备受业界与学界的关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大批业外资本酝酿进入传媒产业。正是顺应了传媒业兴盛发展的大趋势,才有更多的投资商热衷于搭建网络沟通平台,积极介入业内市场,希望从“传媒热”中分得一杯羹。与“传媒热”同时升温的是,新闻专业教育不断谋求创新和新闻从业人员人数急剧增加,也一定程度上感染了“传媒频道热”。

2.繁荣之下的发展软肋

篇12

最近几年来,在资本市场上屡见传媒公司运作的消息,由此也看见国内传媒这几年发展的新的方向和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并且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和力度,我们有必要认真思索在开放的背景下传统媒体行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目前,传统媒体尚未对外资全部放开,因此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产业链下游---书报杂志等行销渠道的放开带来的冲击上。

一、“国美”的行销渠道的威力

“国美现象”是家电销售市场的一种特殊情况,不管是业内还是业外,大家都对国美主导的一轮又一轮降价潮印象深刻,在电脑大战、冰箱大战等众多折扣销售活动中,消费者在享受降价的喜悦时,国美也创下了家电销售的神话。2002年前六个月,国美实现盈利一个亿的半年度销售目标。国美凭着自身雄厚的资本和经营实力,让众多竞争对手自愧不如。当前,国内家电销售行业前三甲企业分别是北京国美、山东三联、江苏苏宁,它们都属于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利用自有的家电实体店进行终端销售,是完全的家电下游销售企业,却凭借占据渠道资源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电生产企业定价,业界称这种现象为“国美现象”。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屡见不鲜,及时商品供给十分充足的情况下也依然存在。像国外知名的百货零售企业,例如沃尔玛、迪卡侬、家乐福这类跨国公司,它们对上游企业的影响更加深刻。在谈到“国美”总是能够在价格战中获胜时,国美总经理何炬曾说:“关键在于你的规模,你的销售能力,销售能力和规模决定了你跟厂家的关系,没有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商业企业是赔钱去降价的。”这里道出了国美这一类家电连锁企业的关键---销售渠道大,大得足以影响相关生产企业的生存。同时连锁经营具有“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动速度,降低流通成本”的强大优势,成为现代行销的主流。

二、书报杂志等行销渠道放开对传媒的影响

1、“国美现象”有可能出现在传媒业

在国内传媒行业,同样会遇到“国美现象”。像前不久发生的“南方都市报”被恶意收购的新闻,因其一些偏激的新闻报道导致被收购的厄运。更早之前的邮政垄断发行的年代,消费者能够由报纸看就相当不错了,根本没有资格评价邮政的不是。国内自从开始实行自办发行政策后,大大提高了读者对报刊的满意度。在电视行业,同样也遇到过报纸相似的境况,发行/入户(对企业而言就是销售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很难想象一家被隔绝的媒体还有说明影响力可言。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于传媒应对WTO的讨论也不绝于耳,主要有两种身影:一种是“狼来了”,另一种是“传媒业的开放很悠闲”,不管是哪种,我们都应正视开放带来的竞争趋势,这是传媒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按照WTO组织协议规定,中国需逐渐放开媒体行业的管制,允许外资开始经营国内的图书报刊等分销业务。在不远的将来,国外企业将会在我国报刊分销领域分得一份羹。目前,我国影视行业已对外资完全开放,许多外资开始投资国内的影视作品及销售业务,可以和国内企业合资经营,但是股份不得超过50%,在书报刊分销服务方面,在加入WTO的3年内,取消对外资丛书书报刊分销服务企业在在地域、数量、股权及企业设立形式方面的限制,但是在加入5年内,超过30家分店的书报刊连锁企业不允许外资控股,由此看来,发行分销渠道将率先开放。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认为,虽然我国遵守WTO协议会放开出版行业的分销业务,但是由于出版行业对编辑内容具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票房大片、畅销书这样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也会逐步向期刊杂志、报纸、电视渗透,因此必须警惕不良投资的侵害。

事实上,在书报刊分销服务的开放是比照商业的开放时间表进行的。这意味着书报刊分销渠道也将完全商业化运作,形成商业大流通格局,按照我国政府已经承诺的零售业市场开放的时间表,加入世贸组织后准许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这5个经济特区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郑州、武汉这8个城市设立合资零售企业。在2003年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对外资放开所有进入条件制约。有专家指出,我国加入WTO之后,将会给商品流通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预计在未来二至三年的时间内,至少要有三家大型外企零售企业会分得国内三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这将会对国内所有的零售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如果真是如此,届时商业资本对各个产业链的控制就空前加强,“国美现象”不再仅仅是家电行业的个案。新闻产品也将概莫能外,而且,从现实的情形来看,一些音像制品、图书乃至期刊和报纸业已进入商场和超市等商业网点设点销售,这些网点具有人流大的优势,形成连锁后将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相关政策已经进一步放开。

2、行销渠道开放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行销是市场流通系统中最后的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得渠道者得天下,这是市场营销中不变的规律,“国美现象”反映出的也正是这一规律,那么“国美现象”在今后的中国传媒市场上将如何演绎呢?

商业资本十分可能会采取多种进攻方式同时抢占传媒行业市场份额,除了内容销售外,媒体的二次销售---广告销售也不容乐观。广告资源的重新配置会直接影响媒体行业的竞争格局。国内传媒利润主要由广告销售业务创造。但是,国内广告行业正处在乱军混战之中。广告是藏回扣想象相当严重,媒体的广告价格虚高,使企业客户广告传播成本高昂,也部分助长了有偿新闻的滋生。

三、传媒如何应对来自下游的冲击

首先,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观念束缚,创新经营理念。新传媒技术的出现加剧了传媒开放的步伐。因此,整个服务业开放的步伐只会比时间表快。传媒要有紧迫感,积极研究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做到有效传播、引导受众。

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在WTO时间窗口之前重新整合传媒的行销渠道,形成全国性的行销网络。根据分工专业化的趋势,分别组建发行公司和广告公司,进一步组建更大规模的、独立运作的媒体公司,避免独家垄断带来的不利影响。

篇13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73-02

影视文化传媒行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种文化产业,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主流的历史重任。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立把发展影视文化传媒事业作为提升南阳文化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平台,传媒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多元化发展。

一、南阳影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南阳影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一部被称之为“改革剧的改革”的影视作品——《谁是贤者》的出现,开创了南阳人创作、拍摄电视剧的历史,也拉开了南阳影视文化传媒事业发展的序幕。之后,《小镇名人》、《继父》、《张仲景》等脍炙人口的影视剧作相继问世。南阳人的这一系列对影视剧的探索,使影视文化这一新兴而独立的艺术在南阳这块古老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大地上发展开来。与此同时,中国电视媒体经过这十几年的变化,实现了从完全供给型到创收供给型的历史性跨越,这标志着新的电视传媒产业经营理念的形成。

南阳影视制作中心也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立起来的,由它参与制作的《南阳大会战》便也是其经典之作之一,为现在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999年电视集团化改革后另一重要举措制播分离。制播分离使电视媒体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1]。这项举措也更大的激发了南阳人民创作影视文化作品的热情。

特别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影视文化传媒行业中,使得像南阳市薪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宛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南阳大地上拔节生长起来,呈现了出良好的发展事态并得到了跨性的发展。

二、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现状

南阳影视传媒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0余年的风雨历程,从开始的制作中心到后来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发展,使得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公司的规模不大、资金力量不足。在南阳近几年来成立的一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较多,但其注册资金、其规模都相对较小。根据调查,宛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为300万,南阳韵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是150万,南阳范美文化传媒影视广告公司的注册资金更是在10万元以下。这就决定了这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难以单独完成较大的制作工程,从而对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造成一定的局限。

2.业务范围逐步扩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南阳的一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也开始逐步多元化。特别是近几年刚成立的一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起点高,使公司一开始运营便拓宽了其业务范围,使之更受人们的青睐。宛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和南阳星汇文化传播公司便可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3.从业人员越来越向学历化、专业化迈进。在南阳影视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最初是由一些影视传媒的爱好者发起的。经过十几年与市场的相适应,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中人员构成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司的人员构成越来越趋于合理化。

4.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逐渐突破地域和自身的限制,逐步走向联合。在南阳影视文化传媒事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对于影视作品的制作,基本上都是完全依靠制作中心自己或公司的力量来完成,难以有大的突破,难以单独完成较大的影视作品项目。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逐步意识到了公司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尝试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在管理上、创意经营上等很多方面,都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三、对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的探析

基于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发展的一些特点,经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我们也从中看出在南阳影视文化传媒事业发展过程中,各公司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1.规模小,融资不畅。在调查的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中,其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之间的公司占22%,100~50万之间的公司占到35%,50万以下的公司占43%。可见中小型公司居多。此外,大多数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以私营为主,资金周转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主,缺少政府扶持和社会投资。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意灵感缺位。在调查中发现,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公司的影视作品及其他策划方面的业务中缺乏创意,难以打造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如图所示,在对296名南阳普通市民所做问卷调查中,32%市民难以说出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所创作的作品,甚至有57%的市民对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所创作的作品没有印象,仅仅有11%的市民能说出名字。在调查中,市民普遍说,之所以没印象,是因为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作品缺少新意。

3.公司自身宣传力度不够。调查中发现,在绝大多数市民的印象中,对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行业的概念还很模糊,有的甚至没有。在对296名普通市民做的问卷调查中,有43%的市民对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不了解,也不清楚有哪些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绝大多数还仅仅局限的认为影视文化传媒只是是影视制作。可见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严重缺乏对本公司所经营业务的宣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

4.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健全。影视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人才也占据有极其重要的部分。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缺乏训练有素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创新人才。南阳传媒产业的经营管理缺乏专业化的认识,这就严重限制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5.缺少合理的引导,使行业的发展缺少一定的规范。在市场的作用下,影视文化传媒公司为追求更高的利润,使其作品追求形式上的奢华,内容上却空洞无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事业难有大的作为。对南阳文化的定位不明确,行业内缺乏一定的规范。使公司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对公司的发展作用不太明显。

四、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对策探析

1.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发展影视传媒事业。基于农村乡土特色,发展农村题材影视拍摄基地[2]。拍摄具有中原乡土气息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做与具有农村特色的创意策划。电视剧《湖光山色》的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说明。依托政府实施的“一山一水一卧龙”发展战略[3]。充分利用南阳独有的山水风光和楚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与南阳历史文化特色相适应的影视文化传媒事业。发展“红色影视”。南阳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南阳桐柏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和镇平彭雪枫纪念馆位列其中。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可以充分的利用南阳的“红色”资源开辟出一条独有的南阳“红色”影视文化传媒的道路。

2.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公司规模。南阳市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要依托市场,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争取政府政策扶持。通过对本公司有效资源的整合,或进行兼并收购其他发展力量不足传媒公司,或与其他与之相适应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强强联合,扩大其规模,使之发展成为企业,甚至集团。

3.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提高职工业务水平。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应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业务技能比赛,激发员工提高其业务能力的热情,从而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

4.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的业务应该向大众消费群靠拢。争取更大的市场。这就要靠公司对自身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了。首先应立足于本市的受众,精做影视作品和所开展各项业务,以此为平台,推动其业务在地缘上逐步展开,甚至流向全国。

5.浇筑人才壁垒,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引进专业人才,培养精英意识,培育专业创意型人才,使之成为影视文化传媒行业的中坚力量,这是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应立足南阳实际,充分发掘南阳深厚的地方资源,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并且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南阳几千年文化积淀成为推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助推器;只有这样才能使南阳的文化资源和市场合理的结合起来,转化为新的“财富”;只有这样才能使南阳的影视文化传媒事业走的更快,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