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

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7 09:59: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

篇1

近几年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事件还是社会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作为管理体系的主导人承受着巨大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单靠政府的单薄的力量是无法出色完成公共危机的治理完善,这个时候就需要组成社会成员的公众、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古语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公众的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 公众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意义

首先,公众参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表达了一种管理的新思想,要实现治理,实现善治,不单单依靠政府这一角色,更需要公众、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进来,努力协作,共同实现善治;其次,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确定性、破坏性大等特点,政府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在短时间内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的密度也有限,从而对于某些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无法做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导致大量人力、财产损失,这样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达到良好的危机管理的,公众的参与是实现良好危机管理的重要保障;再次,公众参与能够增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公众通过参与危机管理,了解危机事实,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而且,公众能够监督政府,保证政府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公共利益,促进政府有效及时的处理危机事件。政府也通过公众参与,了解到公众的利益诉求,尽可能的满足公众的正当利益,从而也能够减少了一些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在近些年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到,公众参与在不断地进步。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参与意识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参与的能力也不断地增强。例如云南鲁甸地震后,有许多公众自愿组成救护队赶往灾区,大量的公众捐献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第二,公众参与的理性化程度增加。在以往的危机参与中,公众分析看待事件往往依据情感因素,理性因素比较少,而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推进,公众在分析事件中就尤为客观和科学,参与管理时也比较理性化。

第三,与政府的沟通互动趋于良性化。政府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保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到事情的进展,也有效的抵制谣言的传播扩散;第四,危机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广泛,各种社会组织,各个社会阶层都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齐心协力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公众参与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参与危机意识不强,参与意识与能力欠缺

首先,从公众自身情况来看,公众习惯把自己当做危机管理中的受助者,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政府的救援,虽然在每次自然灾害发生后,很多公众会自愿献血,自驾车去救灾等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

其次,大部分的公众缺乏危机前积极的预警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而使得危机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再次,由于公众在危机发生时会处在一种恐慌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低,任何一种风吹草动都会使其做出强烈的反应,更有小部分公众会产生从众的心理,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圆满解决,而且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二)传统管理理念严重阻碍束缚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一直占据各种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浓厚的官僚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公众一直被看做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危机发生之时,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广大的公众参与进来,政府对公众参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忽视公众的力量,这样可能会导致政府作出的决策与公众的实际利益脱节或者相冲突,达不到良好的危机管理效果。而且,政府官员本身还有自利性,为防止公众触及自己的利益,极力排斥公众的参与。

(三)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为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公众参与的程序,需要承担的责任等具体事项并没有在法律中呈现,保障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很多有关的程序规则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无法为公众参与提供参考,具体表现在:公众成为管理主体的地位无法得到制度程序上的保证,公众参与的合法权利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制度上的不明确使得公民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无法可依,极易造成混乱。另外,对于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出现的人身或财产上损失也没有制度上的保障。

(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缺乏广泛灵活的组织

公众作为单一的个体,没有形成有序的组织或集体,盲目参与到危机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危机管理的无序和混乱。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代表公众、表达公众利益诉求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如志愿者协会、慈善协会等,但是在数量和能力上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且,我国的社会组织一般为官办组织,寻求政府的庇护,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相对来说缺乏自由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很难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三、 公众有效参与危机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第一,全国各大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都应该开设危机教育课程,政府注重加强危机方面的宣传监狱,让每位公民都能切身体会到危机防范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起公众的危机意识。

第二,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实现需要实践,在危机管理中,公众需要的不仅仅是防范危机的意识和知识,而且更需要具备相关的防范技能,所以,各个社会单位要经常组织危机演习,通过虚拟的危机现场,不仅可以完善危机管理的监控和预警体系,而且能够提高政府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二)转变政府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第一,在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是管理者和主导者,公众作为被管理者要接受政府的领导,听从政府的安排,被动的接受政策,按照政策开展工作学习。而且由于官僚组织结构的封闭性,管理强调技术和专家指导,公众参与一直被否定排斥,但是,随着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单薄的力量需要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帮助,因此,政府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大胆放权,给予公众充分的信任。

第二,政府还应当不断改革和完善组织结构,促进组织更加透明开放,为公众参与奠定基础。

第三,政府应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环境,改善传统的公民参与制度,如制度,保证公众参与渠道畅通。

(三)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第一,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公众的参与权利,使其成为合法权利。这点是重中之重,也是首先必需要做的。在我国,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公众没有合法的参与权利,就无法实施合法的行为。

第二,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明确哪些危机事件是需要公众参与的,哪些事件是避免公众参与的,换言之,就是公众参与事件的范围。同时,还需要对参与的主体范围、参与的方式、程序、参与权的监督和制约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公众做到有法可依,有程序可依。

第三,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危机事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必须对公众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或限制,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四)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组织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重要桥梁,也是危机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的建立发。

篇2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89-02

当前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推广,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各领域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计算机教学对公共计算机机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素质教育工程的推进,计算机实验教学、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计算机机房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承担着大量的实验教学与辅助教学任务。随之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另外,计算机公共机房除了承担正常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其他的职能。如何更好的管理和维护计算机公共机房的资源是高校公共机房管理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现状

1.承担任务重。目前,计算机机房承担着《DSP硬件电路设计基础》、《虚拟仪器》、《Matlab》、《AutoCAD》等已经普及的实验教学课程外,还有全校师生文献检索等科研辅助任务、学生自由上机学习、上机考试、网上选课等。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机房还有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培训等任务。

2.软件维护难度大。教学和应用软件数量多且不断要进行版本升级,操作系统经常要安装补丁,杀毒软件不断需要更新病毒库。学生有意无意修改系统参数或删除重要系统文件,影响系统运行,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外,各种病毒随时都会侵害计算机,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可能导致整个机房的计算机瘫痪,严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

3.硬件故障频繁。公共机房开放时间长,计算机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范围广,从而导致计算机硬件故障频繁,经常出现问题的部件有:主板、内存、硬盘、USB接口等。此外,由于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计算机使用年限时间长,设备老化严重,给维护工作带来困难。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

(一)管理措施

1.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机房一项重要工作,一支具有实力雄厚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培养具有现代化综合型人才的基础。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和提高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之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快速,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发展需要。三是完善考核制度,激发工作积极性。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设备和器材管理。针对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繁杂的特点,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有必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方便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设备和器材是机房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机房设备和器材种类多、数量大、包括教师用计算机、学生用计算机、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及各种计算机配件等。一是做好设备管理登记工作,二是做好设备使用、保养和维修、更新工作。

3.端正工作态度,注重环境建设。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有助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计算机对周围环境要求比较高,包括温度、湿度、空气等因素在内的周围环境对其正常运行有很大影响,所以加强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保持机房内合理的温度与湿度,二是保护机房清洁卫生,三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二)维护方式

1.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计算机维护效率。由于公共计算机机房的计算机使用率非常高,计算机常常出现问题,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或安装情况非常普遍,因而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硬盘数据的保护是公共计算机机房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人在公共机房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中有以下两种实用的措施,一是在计算机上分别安装硬盘保护还原卡,二是采用GHOST软件来进行系统备份。硬盘保护还原卡具有硬盘数据保护的功能,通过它用一台平时管理的计算机,利用网络传送数据,可实现机房电脑数据的传送,从而实现所有计算机的维护目的。GHOST也能完成计算机数据维护,恢复1GB容量的引导分区只需要十分钟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系统恢复速度。

2.提高防范意识,加强计算机数据安全。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机房系统安全工作在成为公共计算机机房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据笔者所知,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具多样性。虽然机房管理人员规定上机学生不能私自在计算机上安装软件,且不允许访问不法网站等措施,但公共机房中的计算机数据依然被病毒所破坏,因此我们要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防毒及杀毒。

由于公共计算机数量多,导致对软硬件的问题难以及时响应,影响上机质量,甚至影响日常教学的正常运行。因此做好计算机使用记录档案,使故障的出现能及时处理和对今后出现的机器情况进行统计和防范。

3.规范学生管理,确保计算机使用效率。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少,临近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时又找不到实习工作的情况,如果能让一些喜欢计算机又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生参与到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中来,这不仅可以减轻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压力,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环境。这种机房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管理的方式,不仅可以弥补机房管理人员不足的缺陷,又给实习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实习机会。

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担负着全校学生公共课的上机任务,上机学生多课程课目多、要求的实验环境条件不同,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也就显得繁琐复杂,机房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陶星名,纪伟昌,张建英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5)

2.刘缨霞.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党报,2008

篇3

引言

近年来,通过大型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不仅提升了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方面的“基建能力”,也完善了我国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短板”,发挥了具有中国“制度优势”的特色,将我国公路工程施工方面的物质生产效率提升扩展到了更大范围的效用生产效率层面。尤其是配套推进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运维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与维修水平,促进了公路工程的全要素生产率。

1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现状

当前,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中增加了技术经济管理,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与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的公路工程生产建设产业链条进行了对接,形成了全过程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方案。从特征方面看,更加注重全程性、全方位性、全要素性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具体而言,在不同的施工建设环节,制定了与分项目施工实践中相匹配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方案,加上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有效实现了实时监测、高效管理、实时维修等措施[1-2]。但是,由于机械设备,如压路机、摊铺机等在实际的应用中,受到公路工程分段施工等限定,因此,在总项目方面的系统性管理与配套性的管理维修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配套的制度规范条例细化、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配套应用相对不足。整体上的机械设备管理内容已经相对完整、技术经济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已经获得应用,仍需要从精细化管理的层面,对其中的管理体制、维修保养、安全检测等工作进行细化指标方面的处理等。

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影响因素

2.1管理体制不完善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在新型公路工程产业链条中,被纳入到了统一生产管理之内。然而,在具体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管理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细致性不足的问题,由此也导致了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比如,在职能与责任的对应性设置方面,部门管理虽然有明确设置,但是将职能与岗位责任的匹配相对较弱。因此,当公路工程在实际的分段施工实践过程中,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受到“点多线长”与“频繁调度”的影响,极易导致混乱、偷懒、松散等现象,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安排与质量控制管理。

2.2重运维与轻保养

由于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时间紧、分点多、施工衔接紧密,因而在实际的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使用过度现象。如压路机、摊铺机等,基本上均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在这种工况之下,不仅降低了机械设备本身的使用寿命,也使机械设备在实际使用中发生了各类零部件的磨损、老化等问题。若不进行及时维修与更换,则容易引发设备故障。但是,根据近年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经验表明,一直存在的“重运维管理、轻常态化保养”问题,未能获得有效解决,因而也造成了设备故障频发、运维成本持续增加的问题。

2.3人才的配置不足

新时代的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虽然增强了技术经济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但是,由于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缺乏,以及相关人才的配置数量、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实际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过程中,导致了一人身兼数职,各管理人员都在看管机械设备,管理效率却无法提高的矛盾现象。尤其是在租赁与购置两种不同的机械设备使用方式下,管理人员也存在“轻租赁设备,重购置设备”的管理与维修,给公路工程实际的施工进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机械设备发挥其作为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3提升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措施

下面分别从细化管理指标、增加保养力度、人力资源管理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3.1细化管理指标,加强权责对应

首先,应该按照当前的机械设备故障与问题清单,对应地细化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管理指标,这样,能够使影响因素与管理内容实现有效的对应,可以通过克服相关影响因素,完善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效用。其次,为了保障管理体制的完善性,需要运用管理指标,逆向检验当前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规范条例与各项管理机制。并在完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应用“权责制度”,以具体的分项目、岗位职能,匹配设置对应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确保客观的管理标准与主观的管理责任相结合,共同促进管理效用的提高[3-4]。

3.2实施防治结合,增强保养力度

目前,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长远角度,考虑对机械设备故障与问题的预防。这样,就利于补足“重运维管理,轻维修保养”方面的“短板”,从而将预防管理和管理维修结合起来,推进防治结合原则的应用。根据当前保养不足的问题,建议按照设备故障与问题清单、管理指标,实施全面性的常态化保养,尤其应该将保养与故障检查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较好的使保养过程与安全检测过程形成密切对应关系,一旦发现潜在隐患,即可以通过保养措施加以预防。既可以降低机械设备与维修时的运维管理成本,也可以真正建立起预防性管理方案。

3.3推进人才培训,提升安全检测

篇4

预防危机的目的在于减少或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降低管理成本从而追求效益最大化。公共危机预防是在危机到来之前,医院对潜在危机及即将出现的危机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危机的预警预防、预先控制或危机萌芽状态的消灭、危机管理的后续准备。基于公共卫生危机的特殊性,要求医院在明晰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预防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细化与管理,提高医院的公共卫生危机预防能力,从而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与社会健康发展。

一、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的基本理论

加强预防是处理危机的最佳方法,因此预防是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键部分。医院的危机预防能力是医院面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在危机中的表现,评价医院的危机预防能力即为对其危机应对措施与危机管理表现的评价,评价的过程需明确评估对象、评估主体及评估过程等问题[1]。医院的主要评估对象为医院各科室与医护人员,评估主体指具有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资格的群体,主要为社会公众或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过程需医院全体人员与社会公众的参与,是一个由上而下的整体过程。加强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能够发现医院危机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考察医院危机应对措施的完整性,从而为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

医院预防能力的评估贯穿于其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其通过危机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体现,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指标的评价才能对医院危机预防能力进行准确评估。依据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的基本理论,本文主要从危机事件前、危机事件中及危机事件后三个时间段的危机表现进行医院危机预防能力的评价[2]。

(一)危机事件前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

医院作为重要医疗单位是公共卫生危机预防管理的专业部门,也是危机预防管理的主体,其危机预防能力是公共卫生危机预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事件前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医院危机应对预案及危机预警机制等。危机应对预案是医院应对危机的保障,此项指标评价的重点在于检测医院预案是否对突发事件的性质、潜在范围及影响作出细致的预判断,并检查预案措施是否完整可行;危机预警机制是建立对危机预测的机制,从而为医院的危机预控与处理奠定基础。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医院应加强对危机预警机制的完善,并依据预警制定出具体完善的危机预案,从而避免或减少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事件中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

虽然医院提倡预防是处理问题的最佳办法,但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及紧迫性,因此危机事件的紧急处理也是评估医院预防能力的重要指标[3]。事件中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医院全员的危机意识及危机处理计划等,全员危机意识是尽早发现并预防危机的基础,也是顺利进行危机处理的重要方面,此项指标在于评测医院对危机的整体掌握能力及危机抵御能力;危机处理计划是医院制定的危机解决措施,是医院全体上下应对危机的行动指挥,此项指标评价的重点在于对医院的危机反应能力与对危机影响消除能力的评估。因此在进行危机处理时,应团结医院的全体力量以快速有效地解决危机的消极影响。

(三)危机事件后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

医院危机事件后的预防能力评估在于完善医院公共卫生危机预防管理体制,从而提高医院应对下一次危机的防范意识与反应能力。危机事件后的能力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危机预案的完善、医院各部门的责任细化及危机应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危机预案的完善在于评估医院对危机预防工作是否足够重视;各部门的责任细化指标在于评估危机处理中各部门是否尽到责任及督促各部门提高危机应变能力,并为下一次的危机处理奠定基础;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危机预防规律的探寻,是危机事件后的必要处理工作,在于评价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的处理态度与预防能力[4]。

三、结束语

危机预防能力是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医院正确处理预防能力评估与其他评估环节的关系。危机事件前医院需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与危机应对预案,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团结全院力量,以细致可行的危机处理方案应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在危机结束后还应加强对危机应对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提高医院危机预防意识并改进危机应对预案,从而整体提高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和均,刘悦.公共卫生危机预警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权重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79-81.

篇5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ow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railway, highway construction scal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 the 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ore show not be replaced, but in the us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cess, its performance by every aspect the constraints and influence, hard to play, onl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can make its effectiveness for full play, low consumption, high efficiency, high quality, safety and equilibrium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 is completed.

Keywo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echanical mod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各类工程施工中,最为主要的生产力非工程机械莫属,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和进度的加快无不得益于工程机械的广泛使用,即便如此,工程机械自身的使用效力依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正确合理的维护和管理工程机械,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全部的使用效能,对于工程施工大有裨益。

基本的机械管理任务

作为公路施工企业管理设备的基本制度和指导思想,综合管理设备也是管理设备任务完成的基本保障,将养护单位和公路施工的情况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点的管理机械设备办法:首先是将重点确定为关键生产环节中的机械设备,对于设备机械的管理状态要切实加强,维修预防一以贯之,坚持定期检查、维护精心、使用正确、预防维修,使用的诊断技术和检测手段要适当,早期进行机械故障的预测,预防措施要及时,防患于未然,避免因为停机维修而使生产损失扩大;其次,要以实际为根据,维修方式对于机械设备和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维修检测状态要逐步进行,使维修效率和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对生产间隙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尽量避免停机维修;再次,使用新技术,进行有计划地改造和更新现有设备机械,满足公路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要在企业战略方针里着重强调改造更新设备,使企业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最后,对于经济技术指标考核体系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对于信息管理和经济核算要给予足够重视,以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去完成管理机械的基本任务。

机械维护管理的问题

力量较为薄弱的机械设备管理,导致了施工的正常秩序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进行施工时,由于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的面广点多,需要频繁地调动人员和机械设备,设备机械管理人员和机构被相关职能部门盲目的精简,或者在其他部门内并入机械设备管理维护部门,实施兼管,致使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脱节,削弱了施工单位管理维护机械设备的力量,部分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和完善,不够健全的管理技术档案资料和设备机械台账的制度,致使无法有序管理设备机械,使正常的工程施工受到严重影响。其次,未能落实到位设备机械的保养制度,导致设备机械的完好率不高,轻保养重使用是施工企业在使用管理设备机械时的普遍心理,对于人的活动所受到的设备机械保养制度的制约完全忽视,不能按人头落实责任,如何使用是操作人员唯一关心的方面,无法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和故障,此外,需要维修发生故障的设备机械时,很多维修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敷衍了事,使问题故障没有得到实质解决,治标不治本,导致不断发展和扩大了设备的故障很问题,不单单是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受到了影响,同时也使运转费用和维修费用极大地增加,施工成本攀升,也令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期限大大降低和缩短。第三,未能严格按照规范使用机械设备,加快了老化磨损程度,一些操作人员并未掌握足够的使用设备和施工技术的知识,特别是技术能力较差的短期聘用人员,对于具体的作业方法和施工条件不予重视,只是追求抢进度赶工期,导致设备机械长期处在带“病”作业及超负荷状态,更有甚者违规进行操作,使设备机械的老化磨损速度大大加快,使用期限极大地缩短。最后,对于换代更新设备机械的忽视,导致了愈发低下的施工效率和竞争力。由于未能足够重视老化和故障的设备机械,一些施工企业更新改造设备机械的步伐极其缓慢。短期经济效益是一些管理人员唯一在意的,为了方便省事,对于设备机械的整体性能完全漠视,极大地增加了机械故障率。威胁到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整体的施工效率,既降低了企业竞争力又减少了工程效益,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有效维护和管理公路机械

通过上文叙述可见,做好维护和管理机械设备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发挥出机械设备的使用效能,还能够极大的延长设备机械的使用寿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维护和管理公路机械设备的工作:首先,将管理维护设备机械的工作制度化和标准化,制度化工作的实施,能够保证工作环境的优胜劣汰和竞争公平,对于工作标准化的实施,公路施工企业维护管理设备机械时应该广泛推广,同时更加稳定和完善企业管理设备机械的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化的实施,不仅能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同时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能够使管理方式对事不对人,使工作氛围更加宽松和谐,提高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重视对施工机械的科学保养和合理使用,为了提高机械的使用寿命,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使人员懂性能、懂原理、懂构造,会排除、会保养、会检查、会使用,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考试和培训,在工作人员获得相关的证书之后才能够进行操作,如果没有经过培训,不能够操作设备,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对操作的规程进行严格的执行,对施工设备进行成本管理,监督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相关的操作,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保养和维护,对机械的故障进行及时的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突发故障降到最低,重视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使用相关的仪器对设备的性能、劣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进行确定,选择修理的时间和内容,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完好率,最终使施工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还可以针对施工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学习和参观活动,使用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员工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感悟,参与到产品展销会之中,不断向同行业的学者和专家学习相关的知识,使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企业重视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员工了解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提高对设备的使用效率。

4、结语

总之,工程机械自身的使用效力依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正确合理地维护和管理工程机械,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全部的使用效能,对于工程施工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杨金和,陈文敏,段云龙.公路施工机械的管理和维护的分析[J].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27(6):69 -72

[2]程杰,陆英浩,陆树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路施工机械的管理和维护的技术规

程GBJGJ3 [J].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