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7 09:59: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几年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事件还是社会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作为管理体系的主导人承受着巨大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单靠政府的单薄的力量是无法出色完成公共危机的治理完善,这个时候就需要组成社会成员的公众、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古语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公众的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 公众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意义
首先,公众参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表达了一种管理的新思想,要实现治理,实现善治,不单单依靠政府这一角色,更需要公众、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进来,努力协作,共同实现善治;其次,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确定性、破坏性大等特点,政府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在短时间内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的密度也有限,从而对于某些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无法做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导致大量人力、财产损失,这样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达到良好的危机管理的,公众的参与是实现良好危机管理的重要保障;再次,公众参与能够增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公众通过参与危机管理,了解危机事实,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而且,公众能够监督政府,保证政府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公共利益,促进政府有效及时的处理危机事件。政府也通过公众参与,了解到公众的利益诉求,尽可能的满足公众的正当利益,从而也能够减少了一些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在近些年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到,公众参与在不断地进步。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参与意识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参与的能力也不断地增强。例如云南鲁甸地震后,有许多公众自愿组成救护队赶往灾区,大量的公众捐献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第二,公众参与的理性化程度增加。在以往的危机参与中,公众分析看待事件往往依据情感因素,理性因素比较少,而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推进,公众在分析事件中就尤为客观和科学,参与管理时也比较理性化。
第三,与政府的沟通互动趋于良性化。政府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保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到事情的进展,也有效的抵制谣言的传播扩散;第四,危机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广泛,各种社会组织,各个社会阶层都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齐心协力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公众参与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参与危机意识不强,参与意识与能力欠缺
首先,从公众自身情况来看,公众习惯把自己当做危机管理中的受助者,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政府的救援,虽然在每次自然灾害发生后,很多公众会自愿献血,自驾车去救灾等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
其次,大部分的公众缺乏危机前积极的预警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而使得危机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再次,由于公众在危机发生时会处在一种恐慌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低,任何一种风吹草动都会使其做出强烈的反应,更有小部分公众会产生从众的心理,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圆满解决,而且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二)传统管理理念严重阻碍束缚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一直占据各种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浓厚的官僚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公众一直被看做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危机发生之时,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广大的公众参与进来,政府对公众参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忽视公众的力量,这样可能会导致政府作出的决策与公众的实际利益脱节或者相冲突,达不到良好的危机管理效果。而且,政府官员本身还有自利性,为防止公众触及自己的利益,极力排斥公众的参与。
(三)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为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公众参与的程序,需要承担的责任等具体事项并没有在法律中呈现,保障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很多有关的程序规则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无法为公众参与提供参考,具体表现在:公众成为管理主体的地位无法得到制度程序上的保证,公众参与的合法权利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制度上的不明确使得公民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无法可依,极易造成混乱。另外,对于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出现的人身或财产上损失也没有制度上的保障。
(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缺乏广泛灵活的组织
公众作为单一的个体,没有形成有序的组织或集体,盲目参与到危机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危机管理的无序和混乱。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代表公众、表达公众利益诉求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如志愿者协会、慈善协会等,但是在数量和能力上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且,我国的社会组织一般为官办组织,寻求政府的庇护,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相对来说缺乏自由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很难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三、 公众有效参与危机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第一,全国各大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都应该开设危机教育课程,政府注重加强危机方面的宣传监狱,让每位公民都能切身体会到危机防范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起公众的危机意识。
第二,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实现需要实践,在危机管理中,公众需要的不仅仅是防范危机的意识和知识,而且更需要具备相关的防范技能,所以,各个社会单位要经常组织危机演习,通过虚拟的危机现场,不仅可以完善危机管理的监控和预警体系,而且能够提高政府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二)转变政府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第一,在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是管理者和主导者,公众作为被管理者要接受政府的领导,听从政府的安排,被动的接受政策,按照政策开展工作学习。而且由于官僚组织结构的封闭性,管理强调技术和专家指导,公众参与一直被否定排斥,但是,随着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单薄的力量需要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帮助,因此,政府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大胆放权,给予公众充分的信任。
第二,政府还应当不断改革和完善组织结构,促进组织更加透明开放,为公众参与奠定基础。
第三,政府应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环境,改善传统的公民参与制度,如制度,保证公众参与渠道畅通。
(三)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第一,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公众的参与权利,使其成为合法权利。这点是重中之重,也是首先必需要做的。在我国,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公众没有合法的参与权利,就无法实施合法的行为。
第二,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明确哪些危机事件是需要公众参与的,哪些事件是避免公众参与的,换言之,就是公众参与事件的范围。同时,还需要对参与的主体范围、参与的方式、程序、参与权的监督和制约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公众做到有法可依,有程序可依。
第三,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危机事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必须对公众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或限制,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四)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组织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重要桥梁,也是危机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的建立发。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89-02
当前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推广,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各领域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计算机教学对公共计算机机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素质教育工程的推进,计算机实验教学、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计算机机房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承担着大量的实验教学与辅助教学任务。随之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另外,计算机公共机房除了承担正常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其他的职能。如何更好的管理和维护计算机公共机房的资源是高校公共机房管理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现状
1.承担任务重。目前,计算机机房承担着《DSP硬件电路设计基础》、《虚拟仪器》、《Matlab》、《AutoCAD》等已经普及的实验教学课程外,还有全校师生文献检索等科研辅助任务、学生自由上机学习、上机考试、网上选课等。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机房还有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培训等任务。
2.软件维护难度大。教学和应用软件数量多且不断要进行版本升级,操作系统经常要安装补丁,杀毒软件不断需要更新病毒库。学生有意无意修改系统参数或删除重要系统文件,影响系统运行,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外,各种病毒随时都会侵害计算机,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可能导致整个机房的计算机瘫痪,严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
3.硬件故障频繁。公共机房开放时间长,计算机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范围广,从而导致计算机硬件故障频繁,经常出现问题的部件有:主板、内存、硬盘、USB接口等。此外,由于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计算机使用年限时间长,设备老化严重,给维护工作带来困难。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
(一)管理措施
1.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机房一项重要工作,一支具有实力雄厚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培养具有现代化综合型人才的基础。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和提高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之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快速,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发展需要。三是完善考核制度,激发工作积极性。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设备和器材管理。针对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繁杂的特点,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有必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方便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设备和器材是机房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机房设备和器材种类多、数量大、包括教师用计算机、学生用计算机、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及各种计算机配件等。一是做好设备管理登记工作,二是做好设备使用、保养和维修、更新工作。
3.端正工作态度,注重环境建设。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有助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计算机对周围环境要求比较高,包括温度、湿度、空气等因素在内的周围环境对其正常运行有很大影响,所以加强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保持机房内合理的温度与湿度,二是保护机房清洁卫生,三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二)维护方式
1.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计算机维护效率。由于公共计算机机房的计算机使用率非常高,计算机常常出现问题,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或安装情况非常普遍,因而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硬盘数据的保护是公共计算机机房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人在公共机房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中有以下两种实用的措施,一是在计算机上分别安装硬盘保护还原卡,二是采用GHOST软件来进行系统备份。硬盘保护还原卡具有硬盘数据保护的功能,通过它用一台平时管理的计算机,利用网络传送数据,可实现机房电脑数据的传送,从而实现所有计算机的维护目的。GHOST也能完成计算机数据维护,恢复1GB容量的引导分区只需要十分钟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系统恢复速度。
2.提高防范意识,加强计算机数据安全。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机房系统安全工作在成为公共计算机机房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据笔者所知,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具多样性。虽然机房管理人员规定上机学生不能私自在计算机上安装软件,且不允许访问不法网站等措施,但公共机房中的计算机数据依然被病毒所破坏,因此我们要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防毒及杀毒。
由于公共计算机数量多,导致对软硬件的问题难以及时响应,影响上机质量,甚至影响日常教学的正常运行。因此做好计算机使用记录档案,使故障的出现能及时处理和对今后出现的机器情况进行统计和防范。
3.规范学生管理,确保计算机使用效率。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少,临近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时又找不到实习工作的情况,如果能让一些喜欢计算机又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生参与到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中来,这不仅可以减轻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压力,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环境。这种机房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管理的方式,不仅可以弥补机房管理人员不足的缺陷,又给实习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实习机会。
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担负着全校学生公共课的上机任务,上机学生多课程课目多、要求的实验环境条件不同,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也就显得繁琐复杂,机房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陶星名,纪伟昌,张建英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5)
2.刘缨霞.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党报,2008
引言
近年来,通过大型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不仅提升了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方面的“基建能力”,也完善了我国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短板”,发挥了具有中国“制度优势”的特色,将我国公路工程施工方面的物质生产效率提升扩展到了更大范围的效用生产效率层面。尤其是配套推进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运维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与维修水平,促进了公路工程的全要素生产率。
1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现状
当前,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中增加了技术经济管理,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与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的公路工程生产建设产业链条进行了对接,形成了全过程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方案。从特征方面看,更加注重全程性、全方位性、全要素性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具体而言,在不同的施工建设环节,制定了与分项目施工实践中相匹配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方案,加上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有效实现了实时监测、高效管理、实时维修等措施[1-2]。但是,由于机械设备,如压路机、摊铺机等在实际的应用中,受到公路工程分段施工等限定,因此,在总项目方面的系统性管理与配套性的管理维修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配套的制度规范条例细化、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配套应用相对不足。整体上的机械设备管理内容已经相对完整、技术经济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已经获得应用,仍需要从精细化管理的层面,对其中的管理体制、维修保养、安全检测等工作进行细化指标方面的处理等。
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影响因素
2.1管理体制不完善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在新型公路工程产业链条中,被纳入到了统一生产管理之内。然而,在具体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管理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细致性不足的问题,由此也导致了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比如,在职能与责任的对应性设置方面,部门管理虽然有明确设置,但是将职能与岗位责任的匹配相对较弱。因此,当公路工程在实际的分段施工实践过程中,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受到“点多线长”与“频繁调度”的影响,极易导致混乱、偷懒、松散等现象,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安排与质量控制管理。
2.2重运维与轻保养
由于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时间紧、分点多、施工衔接紧密,因而在实际的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使用过度现象。如压路机、摊铺机等,基本上均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在这种工况之下,不仅降低了机械设备本身的使用寿命,也使机械设备在实际使用中发生了各类零部件的磨损、老化等问题。若不进行及时维修与更换,则容易引发设备故障。但是,根据近年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经验表明,一直存在的“重运维管理、轻常态化保养”问题,未能获得有效解决,因而也造成了设备故障频发、运维成本持续增加的问题。
2.3人才的配置不足
新时代的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虽然增强了技术经济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但是,由于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缺乏,以及相关人才的配置数量、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实际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过程中,导致了一人身兼数职,各管理人员都在看管机械设备,管理效率却无法提高的矛盾现象。尤其是在租赁与购置两种不同的机械设备使用方式下,管理人员也存在“轻租赁设备,重购置设备”的管理与维修,给公路工程实际的施工进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机械设备发挥其作为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3提升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措施
下面分别从细化管理指标、增加保养力度、人力资源管理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3.1细化管理指标,加强权责对应
首先,应该按照当前的机械设备故障与问题清单,对应地细化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管理指标,这样,能够使影响因素与管理内容实现有效的对应,可以通过克服相关影响因素,完善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效用。其次,为了保障管理体制的完善性,需要运用管理指标,逆向检验当前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规范条例与各项管理机制。并在完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应用“权责制度”,以具体的分项目、岗位职能,匹配设置对应的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确保客观的管理标准与主观的管理责任相结合,共同促进管理效用的提高[3-4]。
3.2实施防治结合,增强保养力度
目前,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长远角度,考虑对机械设备故障与问题的预防。这样,就利于补足“重运维管理,轻维修保养”方面的“短板”,从而将预防管理和管理维修结合起来,推进防治结合原则的应用。根据当前保养不足的问题,建议按照设备故障与问题清单、管理指标,实施全面性的常态化保养,尤其应该将保养与故障检查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较好的使保养过程与安全检测过程形成密切对应关系,一旦发现潜在隐患,即可以通过保养措施加以预防。既可以降低机械设备与维修时的运维管理成本,也可以真正建立起预防性管理方案。
3.3推进人才培训,提升安全检测
预防危机的目的在于减少或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降低管理成本从而追求效益最大化。公共危机预防是在危机到来之前,医院对潜在危机及即将出现的危机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危机的预警预防、预先控制或危机萌芽状态的消灭、危机管理的后续准备。基于公共卫生危机的特殊性,要求医院在明晰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对预防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细化与管理,提高医院的公共卫生危机预防能力,从而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与社会健康发展。
一、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的基本理论
加强预防是处理危机的最佳方法,因此预防是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键部分。医院的危机预防能力是医院面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在危机中的表现,评价医院的危机预防能力即为对其危机应对措施与危机管理表现的评价,评价的过程需明确评估对象、评估主体及评估过程等问题[1]。医院的主要评估对象为医院各科室与医护人员,评估主体指具有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资格的群体,主要为社会公众或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过程需医院全体人员与社会公众的参与,是一个由上而下的整体过程。加强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能够发现医院危机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考察医院危机应对措施的完整性,从而为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
医院预防能力的评估贯穿于其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其通过危机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体现,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指标的评价才能对医院危机预防能力进行准确评估。依据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预防能力评估的基本理论,本文主要从危机事件前、危机事件中及危机事件后三个时间段的危机表现进行医院危机预防能力的评价[2]。
(一)危机事件前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
医院作为重要医疗单位是公共卫生危机预防管理的专业部门,也是危机预防管理的主体,其危机预防能力是公共卫生危机预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事件前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医院危机应对预案及危机预警机制等。危机应对预案是医院应对危机的保障,此项指标评价的重点在于检测医院预案是否对突发事件的性质、潜在范围及影响作出细致的预判断,并检查预案措施是否完整可行;危机预警机制是建立对危机预测的机制,从而为医院的危机预控与处理奠定基础。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医院应加强对危机预警机制的完善,并依据预警制定出具体完善的危机预案,从而避免或减少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事件中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
虽然医院提倡预防是处理问题的最佳办法,但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及紧迫性,因此危机事件的紧急处理也是评估医院预防能力的重要指标[3]。事件中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医院全员的危机意识及危机处理计划等,全员危机意识是尽早发现并预防危机的基础,也是顺利进行危机处理的重要方面,此项指标在于评测医院对危机的整体掌握能力及危机抵御能力;危机处理计划是医院制定的危机解决措施,是医院全体上下应对危机的行动指挥,此项指标评价的重点在于对医院的危机反应能力与对危机影响消除能力的评估。因此在进行危机处理时,应团结医院的全体力量以快速有效地解决危机的消极影响。
(三)危机事件后的预防能力评估指标
医院危机事件后的预防能力评估在于完善医院公共卫生危机预防管理体制,从而提高医院应对下一次危机的防范意识与反应能力。危机事件后的能力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危机预案的完善、医院各部门的责任细化及危机应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危机预案的完善在于评估医院对危机预防工作是否足够重视;各部门的责任细化指标在于评估危机处理中各部门是否尽到责任及督促各部门提高危机应变能力,并为下一次的危机处理奠定基础;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危机预防规律的探寻,是危机事件后的必要处理工作,在于评价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的处理态度与预防能力[4]。
三、结束语
危机预防能力是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医院正确处理预防能力评估与其他评估环节的关系。危机事件前医院需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与危机应对预案,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团结全院力量,以细致可行的危机处理方案应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在危机结束后还应加强对危机应对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提高医院危机预防意识并改进危机应对预案,从而整体提高医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和均,刘悦.公共卫生危机预警管理能力评估指标权重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79-8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ow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railway, highway construction scal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 the 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ore show not be replaced, but in the us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cess, its performance by every aspect the constraints and influence, hard to play, only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can make its effectiveness for full play, low consumption, high efficiency, high quality, safety and equilibrium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 is completed.
Keywo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echanical mod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各类工程施工中,最为主要的生产力非工程机械莫属,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和进度的加快无不得益于工程机械的广泛使用,即便如此,工程机械自身的使用效力依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正确合理的维护和管理工程机械,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全部的使用效能,对于工程施工大有裨益。
基本的机械管理任务
作为公路施工企业管理设备的基本制度和指导思想,综合管理设备也是管理设备任务完成的基本保障,将养护单位和公路施工的情况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点的管理机械设备办法:首先是将重点确定为关键生产环节中的机械设备,对于设备机械的管理状态要切实加强,维修预防一以贯之,坚持定期检查、维护精心、使用正确、预防维修,使用的诊断技术和检测手段要适当,早期进行机械故障的预测,预防措施要及时,防患于未然,避免因为停机维修而使生产损失扩大;其次,要以实际为根据,维修方式对于机械设备和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维修检测状态要逐步进行,使维修效率和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对生产间隙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尽量避免停机维修;再次,使用新技术,进行有计划地改造和更新现有设备机械,满足公路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要在企业战略方针里着重强调改造更新设备,使企业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最后,对于经济技术指标考核体系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对于信息管理和经济核算要给予足够重视,以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去完成管理机械的基本任务。
机械维护管理的问题
力量较为薄弱的机械设备管理,导致了施工的正常秩序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进行施工时,由于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的面广点多,需要频繁地调动人员和机械设备,设备机械管理人员和机构被相关职能部门盲目的精简,或者在其他部门内并入机械设备管理维护部门,实施兼管,致使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脱节,削弱了施工单位管理维护机械设备的力量,部分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和完善,不够健全的管理技术档案资料和设备机械台账的制度,致使无法有序管理设备机械,使正常的工程施工受到严重影响。其次,未能落实到位设备机械的保养制度,导致设备机械的完好率不高,轻保养重使用是施工企业在使用管理设备机械时的普遍心理,对于人的活动所受到的设备机械保养制度的制约完全忽视,不能按人头落实责任,如何使用是操作人员唯一关心的方面,无法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和故障,此外,需要维修发生故障的设备机械时,很多维修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敷衍了事,使问题故障没有得到实质解决,治标不治本,导致不断发展和扩大了设备的故障很问题,不单单是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受到了影响,同时也使运转费用和维修费用极大地增加,施工成本攀升,也令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期限大大降低和缩短。第三,未能严格按照规范使用机械设备,加快了老化磨损程度,一些操作人员并未掌握足够的使用设备和施工技术的知识,特别是技术能力较差的短期聘用人员,对于具体的作业方法和施工条件不予重视,只是追求抢进度赶工期,导致设备机械长期处在带“病”作业及超负荷状态,更有甚者违规进行操作,使设备机械的老化磨损速度大大加快,使用期限极大地缩短。最后,对于换代更新设备机械的忽视,导致了愈发低下的施工效率和竞争力。由于未能足够重视老化和故障的设备机械,一些施工企业更新改造设备机械的步伐极其缓慢。短期经济效益是一些管理人员唯一在意的,为了方便省事,对于设备机械的整体性能完全漠视,极大地增加了机械故障率。威胁到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也降低了工程整体的施工效率,既降低了企业竞争力又减少了工程效益,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有效维护和管理公路机械
通过上文叙述可见,做好维护和管理机械设备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发挥出机械设备的使用效能,还能够极大的延长设备机械的使用寿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维护和管理公路机械设备的工作:首先,将管理维护设备机械的工作制度化和标准化,制度化工作的实施,能够保证工作环境的优胜劣汰和竞争公平,对于工作标准化的实施,公路施工企业维护管理设备机械时应该广泛推广,同时更加稳定和完善企业管理设备机械的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化的实施,不仅能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同时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能够使管理方式对事不对人,使工作氛围更加宽松和谐,提高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重视对施工机械的科学保养和合理使用,为了提高机械的使用寿命,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使人员懂性能、懂原理、懂构造,会排除、会保养、会检查、会使用,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考试和培训,在工作人员获得相关的证书之后才能够进行操作,如果没有经过培训,不能够操作设备,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对操作的规程进行严格的执行,对施工设备进行成本管理,监督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相关的操作,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保养和维护,对机械的故障进行及时的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突发故障降到最低,重视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使用相关的仪器对设备的性能、劣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进行确定,选择修理的时间和内容,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完好率,最终使施工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还可以针对施工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学习和参观活动,使用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员工进行深入的体会和感悟,参与到产品展销会之中,不断向同行业的学者和专家学习相关的知识,使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企业重视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员工了解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提高对设备的使用效率。
4、结语
总之,工程机械自身的使用效力依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正确合理地维护和管理工程机械,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全部的使用效能,对于工程施工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杨金和,陈文敏,段云龙.公路施工机械的管理和维护的分析[J].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27(6):69 -72
[2]程杰,陆英浩,陆树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路施工机械的管理和维护的技术规
程GBJGJ3 [J].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7
“危机”的词源来自于西方,在英语的语言用词中,特指一种临界状态,即在矛盾和危险即将发生的边缘临界点。“危机”一词的内涵中,包括对环境的重新认识和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危机管理”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社会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有所侧重的对危机的诱发、处置和后期处理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最初的危机管理集中在对政治环境下,处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事务所采取的应急手段和措施,后来被推广到高校管理等其他相关领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现代的高校管理学术体系中,危机管理已然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对高校的外部管理和内部规制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不可回避、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已经从最初的事后补救开始向前期的风险防范、中期的及时处置和事后的总结完善的新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出民办高校在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的提升。具体而言,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三、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
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TH1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054-01
一、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关设备及仪器使用周期与寿命时长的全过程管理,有关化工机械设备的选用、使用规范、维修养护以及升级更新等都隶属于管理的权限范围之内。通常来说,化工机械可划分为物资运动状态与资金运动状态两种。相应的,设备的管理对这两种运动状态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化工机械设备的物资化运动状态是指设各自设计之初,历经规划、成形、投产、养护、维修、升级等各个环节步骤并直至撤废的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被称之为化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管理。其次,化工机械设备的资金化运动状态是指设备往投资、运行、收益等各环节中有关资金的投入,这一过程的管理为化工机械设备的经济性管理。总之,整个化工机械设备管理是技术性管理与经济性管理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二、化工机械设备维护模式
根据维修参照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模式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1)以设备状况为依据的决策模式.原化工部设暨的有关化工机械设备日常管理、检修周期以及验收标准等制度章程为这种以设备实际状况为依据的决策模式提供了保障。它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设备在运行中的实际状态、条件,过分按照既定的规程对设备进行维修,很可能造成修理不足或修理过剩.
(2)以状态监测为依据的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充分把握设各状况的基础之上。以设备故障发生周期为参照,合理选择恰当的时机,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的一种科学方式。
(3)以设备状况和状态监测共同为依据的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将上述两种决策模式优点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对于总系统中较为关键、大型、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设备利用状态监测进行实施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较为常见且普通的设备,可以在拟定维修章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进行维修。
三、目前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现存主要不足
随着化工机械设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升级与发展,在设备管理与维修上的许多缺陷也逐步显露出来,影响着设备、仪器乃至整个化工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确切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缺陷
油的管理是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减少设备直接性摩擦、延长使用寿命、提供合格化工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对有关油管理方面的问题还不够重视,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十分严重。有以下几点:
(1)油管理制度不到位。这类问题常出现在中小规模的化工企业当中,既不设立专门的油管理岗位,又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宜。领导班子重维修、轻管理的思想直接影响到油的管理问题上,
(2) 在设备设计环节对油的忽略,在化工机械设备的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在选择油的时候往往比较依赖历史数据与个人经验。
(3)以机械油替代油的现象时而发生。我国当前国产油的种类及型号并不多,进口油成本的投入又过大,已至造成上述现象。
2、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不足
维修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程,对及时发现故障,判断故障程度,并采取合理的维修措施,将设备的损害程度尽可能降到最低是设备维修最核心的任务。
(1)控制仪表故障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测量流体实时流量的仪表设备时常出现不显示、测量偏差大、零点不稳定等现象,另一方面温度变送器的信号输入与输出以及误差现象也频频发生.
(2)机械密封不好。就理论而言,机械密封之所以能够起到对化工机械设备的密封作用,其关键在于端面膜与机械材质的契合程度。依据设备实际工况的不同,端面膜可以分为气相、液相、气液混合相三种形式。无论是何种形态的端面膜,当密封液体处于饱和状态并发生相变时,端面膜的反压力会超过承受极限,从而引发密封黏合程度的不稳定。
四、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有关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的不足问题的分析,有关工作人员需要在遵循管理权责与维修决策模式的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改善措施
就大多数化工生产企业现阶段在油管理方面的缺陷而言。相应的改善措施需要从油的合理选用、以及油在日常管理中的规范性操作流程等两方面入手。
(1)油的合理选用。油应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在油中添加适量的硫、氯试剂,使其能够在设备仪器的金属表面产生一层化学吸附膜,以此提高功效。
(2)油的日常管理要规范化。化工生产企业的领导要对油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可细化到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基础管理资料。企业需要对有关油的消耗量、使用周期、油箱储油量、油品代用等问题以账目或卡片的形式记录在案,以备查用。
(2)定时定期进行检测。对于检测情况同样需要记录在案。
(3)执行交接班制度。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于设备情况在交接班时间点上的状态要予以注明,并以此为事故责任人的落实提供依据。
2、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改善措施
综上所述有关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缺陷分析.合理的改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测量流体流量设备的故障处理方式。第一步:检查流量计电源接线是否正确:第二步检查显示器插件是否存在松动现象;第三步:检查流量设备安装位置、方向是否正确。
(2)温度变送器的故障处理方式.检查变送器一PLC模块的处理方式判断各环节运行状态。
(3)机械密封泄漏的故障处理方式.首先,机械密封一定要结合设计的实际运行工况进行设计,材质需选用使用寿命较长且耐磨性较高的摩擦剐材料:次,密封介质的内外端材料不能盲目追求一致。
总之,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是整个化工生产系统中的核心与基础性工作,它在化工企业稳定运行、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时发现管理与维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及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实时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机械设备的故障率。从而可以实现不断提升整个化工企业竞争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科学技术也不断飞速发展。在此大环境下,化工行业也逐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由此间接促使了我国对于化工机械设备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理论上来讲,化工机械设备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种或某一类机械设备,而是指能应用到化学工业生产中的全部生产设备和仪器。化工机械设备的操作相对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操作中必须首先要确保每一个设备或零件都良好有效的运作。这就使得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变得尤为重要。
一、浅析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漏洞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给化工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样促使化工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正是化工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更新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使得化工机械设备存在的管理问题日益显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进而影响了生产效率。
1.对设备管理的忽视
很多化工机械设备在设计初期会忽略对于设备的,而企业也缺乏相关的设备负责部门,使得对于设备的工作显得过于随意,缺乏专业的知识作指导。部分企业在选择油方面不具备专业性和科学性,常常选择廉价的机械油替代专门的油。这就导致了设备虽然得到了却丝毫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久而久之,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
2.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因此,在部门设立上普遍会忽视对于设备管理部门的专门设立。使得设备没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管理,对于机械设备工作过于随意。无法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过分的注重产出而忽视设备的保养。殊不知,只有保养好设备才能带给企业更长足稳健的发展前景,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利益。
二、浅析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漏洞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有别于常规机械设备的维修,具体操作起来是十分复杂的,而且要求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要逐一排除故障点,并保证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对机械设备的损坏。化工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维修,不仅会延误生产,还有可能对机械设备的整个运行系统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去。这就要求化工企业要在重视机械设备保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设备的及时有效维修。
1.机械密封问题
化工机械的密封主要是通过端面膜与机械材质的契合度来实现的。而端面膜又分为三种形式即气相、液相以及气液混合相。不管端面膜处于哪种形式下,只要密封的液体是饱和状态且发生了相变,就会导致端面膜承受的反压力超过其所能够承受压力的极限。这样就使得机械密封的粘合度缺乏稳定性。
2.控制仪表极易发生故障
控制仪表时常发生不同程度上的故障。例如:在测量流体的实时流量时,仪表经常出现没有显示,或者偏差很大,零点不稳等情形。不仅如此,温度变送器的信号的输入和输出也常常出现问题。
三、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漏洞的解决方案
在保证产出的同时,加强对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的化工企业,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在分析了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的现状后,本文将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1.解决化工机械设备管理问题的方法
若想做好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首先必须充分做好设备的工作。在设备方面,油是主要因素。所以,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油,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油里添加适量的硫和禄试剂,这样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油的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直接使用多极化的油,因为多极化的油可以适当的降低设备的损耗程度,使其在任何温度环境下都能有较好的粘合度。其次,在油的管理上企业也要做好工作。例如企业可以制作一份关于油的专门管理资料,在其中记录好油的使用量,使用周期等,并将其妥善的保管起来。还应该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并安排相关负责人进行定期的检测,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果负责人没能按要求定期检测,一旦发现问题要采取问责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有秩序的管理。
2.解决化工机械设备维修问题的方法
要解决设备的维修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变送器的故障排查处理工作,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变送器的电源供电是否正常,并且要排查设备仪表的线路是否存在接线错乱等问题。其次,要合理的检查测量流体实时流量的设备等级和接线的准确性。最后,检查保险管与变压器,看其是否同样存在运行问题,在此基础上,最好还要检查一下转换器是否安装在正确的位置上。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化工行业仍随着时代潮流蓬勃发展。而化工机械设备是化工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如何管理和维修化工机械设备已经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基石。它在保证化工企业正常有序运行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当前我国的化工行业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尚有待完善,这就需要化工企业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及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术水平并加强管理,进而减少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的发展,为祖国的化工行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背景
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响应平台旨在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医疗机构的数字化水平。
2业务分析
系统的目标包括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有关资源信息的有效管理;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并提供专业预警信息;面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够快速采集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和命令指挥工具,以及通讯和命令指挥等支持;通过专业模型,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3总体框架
系统包括以下几大主要业务系统:(1)信息采集与汇总系统:包括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医疗资源管理系统。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录入突发卫生事件信息、卫生监督信息。(2)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利用预测预警分析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在国家级指挥中心以及州级指挥中心。(3)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完成事件信息汇总、任务分派、指挥协调等功能。系统建设在各级指挥中心。(4)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访问和更新知识库,以获取所需的公共卫生知识。系统可以被集中建设。(5)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向公众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动态。系统可以被集中建设。
4系统功能设计
4.1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报送所有卫生部规定要求的卫生事件。具体报送内容格式与频率可在系统中按需设定。信息将由各级医院、卫生所、医疗机构直接向本机构的上级节点报送,同时可以抄送给最高级国家级平台。上级节点对报送的突发卫生事件信息进行汇总、查询、统计分析。4.2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包括两类:(1)公共卫生监督,如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消毒产品和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2)医疗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包括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据其职能和管辖范围,负责报送相应的卫生监督信息。在完成卫生监督信息的采集之后,填写卫生监督信息的报告,并把相应的报告发送给上一级机构。4.3医疗资源管理系统医疗资源包括医院、急救站、救护车等。通过分发到各医疗资源管理机构的终端,系统可以实时获得医疗资源的动态,比如医院的床位数、医生数、手术室容纳能力等。医疗资源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被用来有效支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完成资源分类组织,资源数据维护,资源查询,资源统计分析,资源定位,资源状态管理,资源登记,资源管理GIS支持服务等功能。4.4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将建立在对重点疾病的监测数据分析基础上。一方面,为保证监测内容的完整性,除了对已知传染病种的监测,还应包括症状监测和事件监测,从而可以对未知的、新发的传染病和突发事件做出预警;另一方面,多渠道监测信息。从各种途径接收疫情爆发流行的报告,不仅是政府途径,也包括各种非官方渠道,如媒体等信息。系统功能可分为两类:(1)对数据源的统计分析。当发生异常情况超过设定阈值时,如发热、急性哮喘发作等症状的人数突然增加到一定数量,或某重特大疾病,如鼠疫病例发生时,系统将按特定规则激发预警功能,进行相应处置,并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汇报。(2)对重点疾病的传染传播预测。在一定模型支持下,给出初始条件和相关数据,对疾病蔓延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指挥决策提供参考。4.5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过报送系统直接上报到各级卫生指挥中心。依据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对事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与上、下级卫生指挥中心协同会商,分析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下达任务并跟踪执行情况。具体功能设计可包括事件管理、处置方案、协同会商、任务管理、态势分析、资源调度、情况统计。4.6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中存储了以下数据:法律法规、预案方案、职业危害资料(传染病、食物中毒)、情报新闻数据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库等。并可提供对这些数据的检索与浏览、更新与维护。4.7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预警系统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向社会公众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和突发事件的最新信息,包括发生时间、影响区域、影响人群、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信息,使得社会公众可以便捷地获取公共卫生事件和预警信息。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升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预警信息的时效和覆盖面,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准备。具体功能设计可包括预警信息、事件信息、舆情监控、应急常识、应急手册。
5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个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响应平台,将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医疗资源等相关信息统一报送、集中管理,实现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等手段,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并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盈余管理 手段 对策
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公司的逐步增多,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愈来愈严重,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的一大隐患。盈余管理违反了可靠性原则和风险性特征两方面。盈余管理首先可能会降低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使投资者无法根据财务报告做出最优投资决策,从而导致资源的潜在错误配置,也会给国家税收带来不利影响,使得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另外,盈余管理是有风险的,一旦投资者或债权人发现企业进行了对他们不利的盈余管理,就会对企业失去信任,那么不仅经营者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对企业的声誉,以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要解决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盈余管理又称为利润管理,在会计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定义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铂则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使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的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1]。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概念是: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主观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利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这样,盈余管理就产生了。因此,盈余管理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内容:主体为管理当局;手段是利用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估计等进行规划,操纵会计数据;目标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合理避税等;影响是报告盈余,影响现在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政府、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2]。
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利用预计负债的计量。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规定,预计负债初始计量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按当前最佳估计数做相应调整[3]。规定中需要确定的“最佳估计数”没有具体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因此,在计量过程中涉及到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率、风险的估计和判断,为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相当大的空间。
2.利用公允价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我国修订后的新准则对计量属性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性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大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但是公允价值本身公允不公允其实很难说得清楚。企业的会计报表要反映真实、准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最准确的,公允价值运用要有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且能够可靠地计量。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多数行业缺乏相关的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确定难度较大,这就削弱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另外,现阶段我国的资产评估市场也不够发达,公允价值的评估确认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成为利润调节的高效工具。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创造空间。
3.利用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规定[4]。新准则把过去计人当期损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允许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但对于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公司是否具有完成该项目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公司是否能证明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存在市场等问题的确定都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会计的职业判断主观性很强,这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4.利用资产折旧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新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当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予以调整;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有这些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该准则关于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等规定,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上市公司只要有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或者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5.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对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况,新准则不可能列出判断资产减值的所有迹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这为上市公司利用“职业判断”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其次,确认条件只是列举出可能发生减值的若干迹象,最终判断资产是否减值要根据其可收回金额是否低于账面价值,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是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但新准则只给出了可收回金额的定义,资产的销售价格和处置费用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如何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没有全面、系统地说明,而且折现率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再次,新准则规定对于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归人金融资产的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委托贷款等的减值准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转回。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个别特殊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调节年度利润,与以往相比虽然影响力有所减小,但实施手段更加隐蔽。
6.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债务重组收益不能作为利润、只能计入资本公积。事实证明,这一准则对一些高负债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蓄意包装利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修订后的新准则改变以往将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人资本公积的做法,而将其计人营业外收入,作为当期收益处理。这意味着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准则允许确认债务重组损益的做法客观上又增加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而且,愈是那些亏损较重、负债较多的公司,其调节利润的空间就愈大。
三、新会计准则下治理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会计准则,有效堵塞盈余管理漏洞。从前面盈余管理的定义以及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机会和渠道分析可以看出.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结合我国国情,我们也应加快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步伐,不断提高会计规范体系的质量。
2.改进公司利润指标体系.现行企业业绩考核往往过分注重利润指标,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业绩指标往往在年底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应当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长短期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考察公司,充分考虑了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体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问的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以及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平衡,是一种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有利于正确引导管理者的行为,全面、准确地评价公司业绩。
3.大力培育和发展资产评估中介行业。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开展较晚,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价基础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尽快在资产评估市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资产评估法律体系、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及健全的执业准则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评估师队伍,提升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4.加强审计监控。审计监督是有效堵塞盈余管理漏洞的有效方式。就我国而言,主要是加强社会监督,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首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部门来说,应继续完善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逐步提高证券监管系统的审计质量;其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提示与披露是十分重要的;再次,注册会计师应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上市公司的错误行为要敢于提出改正意见;最后,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发现和指出盈余管理漏洞。
5.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减少盈余管理动机。委托问题之一就是信息不充分,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了委托人利益。解决委托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因此,要有效规范盈余管理,还必须加强对人的激励措施。首先应当针对企业管理当局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人的持股比例.通过使人持股或实施人优先认股计划,并规定人股份在任期内不得转让.以便降低人成本和平衡人与委托人利益,使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使人的收益依赖于公司的市场价值,人就会注重长远利益。同时辅以非货币激励方式,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充分得到与其经营业绩相匹配的收益和荣誉。
6.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监察。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应建立专门的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对上市公司持续盈余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数据等,建立一个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务,缩短信息披露时间,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动态监管,从而减少公司管理人员对利润的盈余管理空间。
参考文献:
[1]史敏.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管理观察(下旬刊).2009.12:189.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146-01
1 背景
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响应平台旨在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医疗机构的数字化水平。
2 业务分析
系统的目标包括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有关资源信息的有效管理;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并提供专业预警信息;面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够快速采集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和命令指挥工具,以及通讯和命令指挥等支持;通过专业模型,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3 总体框架
系统包括以下几大主要业务系统:
(1)信息采集与汇总系统:包括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医疗资源管理系统。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录入突发卫生事件信息、卫生监督信息。
(2)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利用预测预警分析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在国家级指挥中心以及州级指挥中心。
(3)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完成事件信息汇总、任务分派、指挥协调等功能。系统建设在各级指挥中心。
(4)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访问和更新知识库,以获取所需的公共卫生知识。系统可以被集中建设。
(5)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向公众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动态。系统可以被集中建设。
4 系统功能设计
4.1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报送所有卫生部规定要求的卫生事件。具体报送内容格式与频率可在系统中按需设定。信息将由各级医院、卫生所、医疗机构直接向本机构的上级节点报送,同时可以抄送给最高级国家级平台。上级节点对报送的突发卫生事件信息进行汇总、查询、统计分析。
4.2 卫生监督信息系统
卫生监督信息包括两类:
(1)公共卫生监督,如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消毒产品和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
(2)医疗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包括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据其职能和管辖范围,负责报送相应的卫生监督信息。在完成卫生监督信息的采集之后,填写卫生监督信息的报告,并把相应的报告发送给上一级机构。
4.3 医疗资源管理系统
医疗资源包括医院、急救站、救护车等。通过分发到各医疗资源管理机构的终端,系统可以实时获得医疗资源的动态,比如医院的床位数、医生数、手术室容纳能力等。医疗资源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被用来有效支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完成资源分类组织,资源数据维护,资源查询,资源统计分析,资源定位,资源状态管理,资源登记,资源管理GIS支持服务等功能。
4.4 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
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将建立在对重点疾病的监测数据分析基础上。一方面,为保证监测内容的完整性,除了对已知传染病种的监测,还应包括症状监测和事件监测,从而可以对未知的、新发的传染病和突发事件做出预警;另一方面,多渠道监测信息。从各种途径接收疫情爆发流行的报告,不仅是政府途径,也包括各种非官方渠道,如媒体等信息。
系统功能可分为两类:
(1)对数据源的统计分析。当发生异常情况超过设定阈值时,如发热、急性哮喘发作等症状的人数突然增加到一定数量,或某重特大疾病,如鼠疫病例发生时,系统将按特定规则激发预警功能,进行相应处置,并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汇报。
(2)对重点疾病的传染传播预测。在一定模型支持下,给出初始条件和相关数据,对疾病蔓延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指挥决策提供参考。
4.5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过报送系统直接上报到各级卫生指挥中心。依据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对事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与上、下级卫生指挥中心协同会商,分析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下达任务并跟踪执行情况。
具体功能设计可包括事件管理、处置方案、协同会商、任务管理、态势分析、资源调度、情况统计。
4.6 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
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中存储了以下数据:法律法规、预案方案、职业危害资料(传染病、食物中毒)、情报新闻数据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库等。并可提供对这些数据的检索与浏览、更新与维护。
4.7 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预警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向社会公众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和突发事件的最新信息,包括发生时间、影响区域、影响人群、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信息,使得社会公众可以便捷地获取公共卫生事件和预警信息。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升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预警信息的时效和覆盖面,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准备。
具体功能设计可包括预警信息、事件信息、舆情监控、应急常识、应急手册。
5 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个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响应平台,将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医疗资源等相关信息统一报送、集中管理,实现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等手段,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并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1 机械设备使用及其维修管理模块的分析
1.1 在当下机械设备应用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性的工作都影响了机械工作的长远发展,比如机械设备的应用成本问题,如果不能进行机械设备问题的积极控制,就可能导致机械工作的不稳定的效益。这就需要进行辨证性的分析,更好的满足施工工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提升施工工作的综合效益。这就需要进行项目工作模块的资金投入模块及其占用模块等的控制,进行机械设备使用费用的控制,进行机械设备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工程费用等的控制及其节约,保证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性,保证工程项目施工体系的健全。
在现阶段施工管理过程中,机械设备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应用机械设备进行操作这是工程开展的重要模块。如何控制好机械设备的成本,更是现阶段施工工作的重难点。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进行整体项目管理模块的应用,更好的进行施工企业的效益提升,从而满足当下工程项目施工的需要,这需要进行特定项目的机械设备管理模块的应用,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落实好当下工作的要求。工程机械设备在施工项目成本中的直接费占了很大比重,在项目中资金投入和占用大,机械设备使用费用占总价的比重也比较大,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对节约工程费用,提高施工企业效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机械设备,严格遵守项目的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实行“三定”制度,主要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制。
在当下机械应用模块中,良好的机械维修队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施工人员不具备良好的素质,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所以进行优秀的机械队伍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比如进行培训模块及其相关模块的开展。落实好每一个机械人员的入门级别,保证机械模块的良好开展,这也需要进行合理的保养模块的应用,这需要引起相关操作人员的重视,保证施工体系的健全,实现其整体场地环境的优化。设备的操作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人员只有取得相应的操作资格才能上岗进行设备的操作;设备采用多人操作,并执行多班制度,交班进行操作;若设备进行大修或者新购进的设备应当进行磨合试运,用以保护设备计件,防止早期磨损;此外安全交底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操作人员应当对场地的环境以及气候和施工要求全面了解,保证安全使用机械设备。
在当下施工机械应用模块中,要针对其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实际需要,进行保护性或者适应性维护模块的应用,更好的提升机械的整体应用性能,保证使用寿命的缩短,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升事故安全性,避免事故的不合理模块的开展。这也需要进行机械设备的维修体系的健全,进行修理质量模块的优化,这需要进行工艺程序的优化,保证专用工具模块的优化,保证拆装工作的开展。这也需要整体应用施工设备模块。在施工设备运行的过程中会发生诸多不可预计的故障,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适应性以及保护性及时维修措施,用保证设备的性能一直保持良好,延长设备寿命,避免事故的发生。若发现必须送修的设备,应当及时停运送修,不能带病作业,若场地环境以及条件不允许,则禁止拆修,设备的维修质量必须予以保证。拆装应当按照相关工艺程序以及说明使用专门的工具,并保证拆装过程中零件不被磕碰以及淋晒。
1.2 在目前的机械施工模块的应用中,施工特点分析时必备的,因此需要对设备维修体系的完整度予以保证,这就需要在维护工作与维修工作相配合。这样通过预防性的维修工作对设备体系的完整度予以保证。及时有效的预防排除机械故障,因此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模块检修,保证定期检查环节及其维护保养模块的协调,进行隐患问题的控制。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定期检修业务是为了方式设备故障,通过定期的维修保养和设备的检查,能够及时查明、消除设备隐患,目前使用的较多的为设备大修以及二级和三级保养,并配合其他维护方式。而设备故障后则根据故障类型进行针对性维修。
2 施工设备使用及其维修管理方案的更新
2.1 在当下施工设备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其设备的使用特点,保证维修管理体系的健全,这需要保证设备的稳定性的运转,进行其价值的发挥,保证现阶段工程设备的良好操作,保证工程设备施工体系的健全,满足现阶段设备应用需要,进行设备使用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相关产品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其综合应用体系的健全。
在当下工程设备管理过程中,落实好相关人员的责任是必要的,这也需要进行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样更有利于进行设备的工作效率的提升,保证设备费用的控制,这也需要进行机械操作模块的优化,保证养护模块及其相关维修模块的开展,积极做好相关的信息反馈工作,保证设备的保养及其维护,提升相关人员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工程设备的整体完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
2.2 在当下维修过程中,操作人员进行操作错误的控制是必要的,从而避免不合理的操作情况,保证设备机械故障的控制,进行机械设备养护模块及其维修模块的控制,实现其综合应用效益的提升。也要培养维修人员具有完成抢修任务和应急修理的能力,做“一专多能”的人才,通过对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的管理,以达到良好的工程设备管理效果。
3 结束语
在当下工程施工模块中,进行相关错误观念的避免是必要的,这也需要进行预防性维修模块的应用,保证机械维修工作体系的健全,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保证作业的整体可靠性及其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保证维修工作的良好开展,保证施工生产工作的经济效益的提升。首先要对机械的机况作出准确的诊断。但由于诊断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实践经验有限,往往因判断不准确,而造成对机械部件或总成件的错误拆卸,有可能造成对某些零部件的过早更换,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Abstract: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promoting continuously improve operational management level, has become a big task in front of u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he highwa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ystem;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2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机电系统在其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使得社会对机电系统的技术更新及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有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运管部门为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水平,采取先进的信息手段,建立了包括通信、收费、监控、配电、照明等子系统在内的机电系统,有力地保证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并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1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基本原则
1.1坚持机电系统的可靠性管理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在机电系统建设除重视系统的先进性外,很需要更多地关注到系统的可靠性,并应当将其列为首选指标。譬如说关键机电设备或软件、数据存储设备等都应保有一定的冗余配置或拥有自保护功能,这样即便部分设备出现瘫痪性故障,也不会对机电系统构成较大影响,可满足系统不间断的运行。
1.2坚持设备的安全管理
机电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设计考虑不周或实际运行与设计标准不符等情况,致使机电系统遗留隐患,日常使用中的误操作也会形成机电安全运行的潜在威胁;同时,在机电系统设备已基本实现全线、全省乃至全国联网的运行情况下,网络安全建设也成为设备安全管理的新内容。
1.3坚持设备维护的“预防为主,重点控制”
第一,坚实设备维护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主要是指加强设备的预防维护,依据设备分类,健全日常巡检与定期维护相统一的预防维修制度;重复性故障发生部位,应展开针对性的改善维修,防范同类故障再次发生;设备维护管理前移至事故萌芽发生阶段,由管结果变为管因素;完善设备状态监控,着重保证系统维护和设备完好率,尽可能地降低维修费用。
第二,坚持设备维护的重点控制。要区别好设备的不同重要程度,将维修资源相对地集中于高速公路运营的重要设备和故障常发设备上,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分级管理和维修对策,在有效节约经费的基础上,满足正常运营的要求。
2机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针对目前的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系统的主要问题,要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检测验收合格的机电设备
选择机电设施的时候,应该在产品的质量上严格把关,选择合适的机电设备,且应对其性能进行必要的测试,与此同时,还应对备用的零部件或者设施,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计划及相应的安排,以备待查。
2) 保证设备在合适的环境下运营
一般来说,机电设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运作。、冬日温度过低、夏天温度过高、雨天发潮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机电设备的运行造成故障,因而做好机电设施的防潮、防热、严避寒冻、杜绝污染、,是保障设备在适宜温度下运行的关键所在。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给转动设备添加剂、清扫设备里外的灰尘、检查及紧固螺钉、螺帽,在特定状况下,调整设备的工作时间及运作程序,更新设备等,均是排除外界因素导致的故障,加强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全、规范运作的基础条件。
3)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使施工建设与设施更新改造更好的符合实际。在前期的工作中,应该做好项目的论证及实地的调研,认真听取运营管理者的建议,提高机电设施的实用性能,从而可以更好的方便机电维护人员的管理、使用与维修。且应该为今后的发展,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对建设路段机电设备的监管方面,应加强力度,并做好积极的防范工作,即与施工方积极探讨,确定完善的建设方案,加强工程监管,和施工单位的配合与协调工作要努力的完成好,在应急措施上应共同协商,在预防观念上,应采取积极主动的理念,对于误伤的光电缆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利用线路迁回带通、套管防护等办法,最大可能的减小光缆、电缆的损耗,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的电气化指标,并处理好收费和施工的关系。
4)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发展机电系统的维护队伍
拥有人数充足及过硬技术的维修队伍是提高机电工程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它保证了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因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因而其技术维护及维修的工作必须选择信誉高、技术实力强的维修公司来承担;而各分公司及管理所也必须拥有一批具备计算机、通信、机电一体化等知识、兼有一定系统维护经验、责任心强、具有钻研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做到独立地进行系统维护、及时准确地上报设备故障、指导收费人员规范操作。只有这两方面都过硬,共同作战,才可以为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才可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机电设备的故障和紧急情况。与此同时,还应确保这只队伍的稳定性,尽可能使系统设备在最佳状态运行,从而提高机电系统的使用效率。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使用期限已满,必须报废的设备,应该建立建全完善的系统设备退役报废制度,及时地处理退役设备,防止过期设备积压,给资产管理带来不便。
3管理措施
3.1 设备使用过程的管理
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日常使用中,经常出现很多的破坏行为,通信电缆、供电线路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违法车辆的抓拍系统也经常出现被毁被盗的现象,这对于高速公路的健康运行是十分不利的,给国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有些高速公路的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非法利益,就利用机电系统中的缺点进行贪污。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对高速公路建设时期加强管理,对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使用过程更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应该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执法部门也应该对高速公路上的违法行为给予严惩,维护道路安全。
3.2 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过去不完善的管理方式发展到今天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技术及经济状况、使用寿命已经成为了是否更换设备的决定因素。设备的更新主要指在当前的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的更换。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设备更换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更换,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设备能否符合发展的需要,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的先进程度等等,在进行设备更换时必须全方位的考虑,选择最优设备。
3.3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施工方设计上的失误或者对安装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都可能遗留一些工程建设的隐患,另外操作人员的失误或者违规操作都会对机电设备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当前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都是全国联网的,我们还需要注意网络安全问题,一旦系统遭受到破坏,有可能造成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瘫痪,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我们应该全方位的进行设备的安全管理,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
3.4维护人员的管理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人员是保证机电系统正常运行的重点。我国的高速公路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相应的机电系统设备分布的也比较广泛,机电系统可能出现各种故障,作为维护人员必须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立即进行修复,否则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品质的维护人员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4结语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维护工作的开展,直接关乎到高速公路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收周期,只有高度重视机电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要性,苦练“内功”,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为路网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同时,对于机电系统路网的增加,管理者应积极探索高效管理与维护的新途径,在实践中继续努力,大胆革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