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手工艺制作

手工艺制作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8 10:11: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手工艺制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nd Sewing Techniques

Abstract: Handicraft is a culture that dances on fingertips. The long-established Chines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combine smartly natural materials with human wisdom.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deposits. Numerous classic handicraft techniques hav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se techniques that have survived various challenges are representations and records of the ess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s gone through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y are the fruits of human wisdom and they are living things. There are always those craftsmen and designers who cannot help loving and learning these techniques, and inheriting, developing and passing down them.

Key words: sewing; handicraft; innovation

1 中国服饰品与传统手工艺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固执的“原体”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服饰品受其影响,几千年来形制基本稳定,强调对称、统一、均衡的服装造型方式,以规矩、平稳为美,重视情理结合,以理结情,追求超出形体的精神意蕴。由此,服饰结构大都不注重表现人体曲线,穿着之中给人以庄重、含蓄之美,每个细节的形成都是实用审美与文化寓意的结合。中国传统服饰结构简单、注重装饰,运用在其中的传统缝制手工艺细腻而厚重,颜色的对接、形式的碰撞、肌理的塑造,都让平面二维的中国传统服装以最简练的型与结构,呈现出丰富多样、内涵深厚的“中式”风格,含蓄的表达着中国人民的审美和生活态度。

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包含多样的手法、精妙绝伦的技艺传承,使中国传统服饰品充满了独特的“中式”韵味,令人赞叹不已。清末女装重装饰,促使刺绣、镶滚等传统缝制手工艺发展至顶峰,甚至达到服饰品“衣必锦绣”、“十八镶滚”的程度。在这些传统缝制工艺的巧妙搭配和装饰之下,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图 1)。中国传统服饰品在简单的造型之中呈现出立体纷繁的视觉效果,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各种服饰品。

2 基本的传统缝制工艺手法

“绣、镶、滚、嵌、宕、盘、拼、贴、钉”属于基本的传统缝制工艺手法,是塑造服饰品风格的重要手段。

“绣”是指刺绣,古代称为针绣,是指将颜色各异的丝线或其他纤维穿在针上之后在面料上按照设计好的轨迹上下穿刺来形成图案的一种传统缝制手工艺。中原地区刺绣针法的多样、匀细,配色的丰富,可达到极为细腻写实的效果,是其他地区的手工刺绣在技艺上难以超越、在风格效果上难以模仿的中式风格。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则各有风格,技法保存完整,运用了许多地理上特有的材料,色彩斑斓、独树一帜,传承了各民族的地域文化。

“镶”是指在服饰品边缘用制作好的“镶条”沿服装边缘对正摆放好,再用暗针将扣光的边缘钉缝在服装的表面。

“滚”又同“绲”是一种沿着服饰品边缘包缝上布条、带子等的缝纫方法。滚边工艺可一并包裹处理好面料和里料的毛边,是一种美观又实用的服饰品边缘处理方式,常用在领口、袖口等各种衣缘部位。

“嵌”常被夹于层层“镶滚”之间使用,按工艺流程制作好“嵌线”后,在两片面料相缝合时将做好的嵌线夹缝进两层面料的中间。

“宕”常常被归为“镶滚”工艺之中, 形态与“滚”相似,但“滚”是在衣缘的最外侧,而“宕”是在最里侧,并且一般不与镶边紧密相连,而是隔开一小段距离露出衣身主体面料。

“镶”、“滚”、“嵌”、“宕” 等 4 种工艺手法常常搭配使用,它们无论从最终形态上,还是在工艺制作方法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却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它们多使用与衣身面料颜色和质地不同的面料来制作,来与衣身形成层层叠叠的装饰对比。由于它们经常组合使用,人们习惯将这种沿衣边层层勾勒的装饰工艺统称为“镶滚”(图 2)。

“盘”是指盘扣,后发展到“中国结”,最初是汉族发明用来固定衣襟的,后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实用功能的服饰品装饰配件。“盘扣”从取料到扣袢的纤缝,到编扣坨,到盘花,再到钉制,最后呈现出的各种花式盘扣,过程复杂,工艺讲究。“中国结”则发展出众多编结手法,多用于饰品的编制。

“贴”是指贴布绣,也称补花绣,古时称为堆纱,属于刺绣的一种。传统工艺中,用多色面料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剪成各种形状后背面托纸做成绣片后,用暗针固定在底布上,组成一定的花纹图案,效果充满立体感、浮雕感。

“拼”在古时又称“衲”,是指将各色面料按照一定的规律拼缝在一起的工艺。起源于民间百姓为了节约把零碎废旧布料拼接、缝缀起来后做成服饰品,后经过逐步发展,与“贴”、“绣”等工艺结合,还发展出折叠、编织等多种技法,形成了极强的装饰效果,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民间儿童服饰至今还采用这种装饰手工艺。

“钉”就是用各种金属等天然材料制作成一节节、一片片或者一个个小珠子,在服饰品上按照设计好的图案钉出纹样,在光线的照射下,会产生光芒闪烁、富贵艳丽的效果。

3 创新发展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

任何工艺技术想要持续发展必然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保留传统缝制手工艺技术精髓的同时,一定要跟随人类文化科技的发展而创新发展,才是保护传统缝制手工艺的最好方式。

3.1 生产成本

从生产成本来讲,与机械化高效生产出的产品相比,运用传统手工缝制工艺制作单件作品时,其繁复灵活的工序、细致的手工针脚使得手工作品的成本是昂贵的,手工艺已成为高档作品的一个标志,这也是影响手工艺作品成为大众化服饰用品的一个因素。如何让传统缝制手工艺作品的成本更接地气,真正深入到大众的消费范围内,才能让我国的传统缝制手工艺真正具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寻找创新突破点。目前传统缝制手工艺除了在高级定制的服装中有应用外,一些人们常用饰品的应用比较受大众的欢迎,比如首饰、帽子、包、小装饰挂件等等,小件商品应用传统手工缝制工艺的成本自然比大件的服装要低,更容易被大众消费者所接受(图 3)。在现代服饰的应用中,传统缝制手工艺自有的格式化应用形式是可以尝试调整和创新的,比如古时衣物领口袖口的“三镶五滚”,在现代应用中常常结合现代人们追求简洁舒适的思想,化繁为简,把镶滚简化,只用一道或镶、或滚的工序;将繁复的拼、绣等工艺,通过或多或少的传统缝制手工艺的加入而让衣衫服饰变得有生命力,有让人珍惜使用的感动。诸如此类的想法和方案,还需要广大热爱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师们去努力推进,充分开发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的潜能。

3.2 设计风格

从设计风格上来说,往往运用传统缝制手工艺的作品给人或细腻古朴、或华美壮丽的古典风格,这与当代流行的“快时尚”穿衣文化背道而驰,或许会被冠以“古板过时”、“一成不变”的评价。殊不知经典往往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经过时光的洗涤而愈发光亮,历久弥香,每件作品都有如一位或恬静优雅、或活泼浪漫、或热情奔放、或雍容华贵的姑娘,一颦一笑间满是故事。品味这种美是需要一定的生活沉淀和文化修养的。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消费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设计师们有更大的空间透过自己的作品来引导消费者去体会、去爱上这种悠长醇厚的美。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材料、新结构和人们新的穿着习惯的产生,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的设计风格也需要尝试随着时代的进步增添时代的元素。新型面料、辅料层出不穷,运用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设计风格,让传统手工艺可以应用到更多风格类型的服饰作品中(图 4)。

3.3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缝制手工艺在近现代受到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当代能够熟练掌握并操作多样化传统缝制手工艺的工匠越来越少,甚至有的技术已经绝迹,人们才大声疾呼需要传承保存这些美丽古老的文化技术。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分析,想保存和发展一样技术最好的方法是“革新”,传统手工缝制手工艺也应该结合新材料,在简化工序、创新技法上有新的发展,这需要热爱传统缝制手工艺的设计师和匠人们的不懈坚持和努力,更需要对人们审美和理念的一种引导,只有一项真正能应用到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技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能够成长壮大的。

3.4 可持续性发展

篇2

一、手工工艺制作课概况

手工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由于国内教育水平发展不均,各高校对手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各高校手工公选课的开设状况差异很大,一些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开设的手工课针对性强,手工种类丰富,而另一些开设了手工课程的高校受限于条件,以理论讲述和幻灯片教学为主,使手工课仅仅停留在欣赏阶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手工工艺制作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共计32课时,分16周进行,每周2课时,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章从手工工艺制作课的教学环境、课程运行、学生状态三个角度综合分析目前手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环境受限,互动难

目前,手工工艺制作课授课的教室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教室,未考虑到手工工艺制作课的特殊性,所以教室环境单一,教室布局程式化——长桌、桌椅固定、桌面窄,缺少手工制作的氛围和代入感。因为手工工艺制作课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所以固定的桌椅不方便学生进出和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因手工工艺制作所需材料、工具多且制作空间大,目前的教室环境不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

2.课程运行现状

其一,材料准备问题。通过每学期的课程调查问卷,笔者发现学生在手工课中遇到的最难问题之一是材料准备。课上常有学生出现漏带、少带材料的现象,如果安排学生自由创作,学生所选材料往往局限于课堂中已介绍过或普遍使用的材料,很少有突破。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接触手工少,大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动手制作,平时很少接触手工,对一些手工材料感到陌生,所以准备时只选择容易收集的材料。此外,手工课需要材料多,学生往往预算有限,过多购买材料易造成学生的经济负担。其二,大班型手工教学。手工工艺制作课作为高校公选课,每学期设置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在70人左右。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往往通过一对多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手工制作的过程,但在大班教学情况下,教师每次示范花费的时间较长,占据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作为以兴趣培养为主,强调互动和动手操作的课程,手工工艺制作课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过多的示范占据教学时间多,就难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其三,学生学习状态。高校所开设的手工工艺制作课应有别于小学、初中、高中手工工艺制作课,应更注重对学生创新创意思维的发掘。但就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仍普遍处在较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长期学习习惯的养成。目前,部分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难体现。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状态,更习惯按教师的安排、计划去做,照着示范做,很少主动创新,缺乏创新和创意思维,这对手工工艺制作课程的开展、教学计划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二是课程教学缺乏时效性。因为手工工艺制作课是全校公选课,而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学生对美的理解较为片面,所以不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手工工艺制作课进行探索和发掘。只在手工工艺制作课堂短短几十分钟内渗透手工工艺制作的内容,缺乏连贯学习,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手工技能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非艺术类专业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1.营造手工氛围,加快课程建设

教室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除了具有必备的功能性,其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感、学习效率和精神状态。其一,目前,手工工艺制作课教学仍处在模式化的教室环境中,为减弱模式化教室环境对手工工艺制作氛围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加手工艺作品欣赏和音乐播放环节。通过幻灯片、视频展示手工工艺制作流程,借助手工艺作品营造手工氛围,通过音乐播放,营造轻松的创作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其二,通过加快课程建设,建立专门的手工教室,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加强教室的情感化设计,增强手工氛围。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授课地点可不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自然,开阔视野。

2.增加实用手工艺,调控班级设置,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通过班级设置,分散选课人数,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创作空间。通过努力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授课形式,提高课堂互动效能。其一,课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教师如果从身边熟悉的手工艺入手,会让学生更易接受,相对减少学生收集材料的困难。教师如果从生活中常见的手工艺出发,会激发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欣赏手工艺,慢慢渗透手工的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如,西南科技大学已开展的手工笔记本、叶子的声音、T恤再设计等课程教学,都是利用身边方便获取的材料完成的。其二,转变单一的示范模式,将教师示范和学生示范相结合。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和制作,通过让学生示范,使学生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并影响其他学生,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而且,精彩的示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感。其三,按学生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因为手工工艺制作是全校公选课,整个班级涉及的专业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完成课堂基本内容教学后,教师可对一些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动手能力稍强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对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师还可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表现为主,以开放的态度适当调整授课内容,鼓励学生创作,引导学生开展手工工艺制作。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设沟通平台、实践平台,延长课程时效

篇3

千百年来,自然造化,紫砂泥养育着一代代陶都人,陶都的茶文化闻名于世,紫砂壶独特的泡茶功能,使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其多彩的泥色,形式各异的造型,及其泡养过程中胎质色泽的变化,给人们代来美得享受和极大的满足,作为生长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紫砂人,感到无比自豪。

手工制壶,这一民间手工艺,代代相传。要想做好全手工壶必须打好基本功,学壶者必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手脑并用,从打泥片、泥条、拍打身筒、按嘴和把、到精工细修,这一过程环环相扣有序完成,有两个步骤最为重要,即拍打身筒和精工细修,学者要用心感悟,灵活运用到各个壶体。而手工拍打身筒,这个环节难度就较大,学壶者必要按照实际情况精确合理地拍打出身筒,不同壶体有着不同的拍法,要求学者能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对泥料要有充分的驾御能力,要有极高的悟性和钻劲,否则很难达到较高境界。即使做到了这些也只是完成了制作手工壶的第一步,若要让壶形神皆备,气运生动,作者自身的审美天赋与综合修养更是必不可少的。

完善一件作品,使之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经过作者多次修改与调整。若用模具制作,会把作者对作品的修改空间压宿在一个最小范围内,使作品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本人早些年也借助模具做壶,当模具效果不理想时,也尝试着去改动模具,虽改掉了不足处,但同时也改掉了优点,改动多次后才知形体的改变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偶尔有效果但还是比不上手工壶外形的饱满和谐与自然流畅。我想是因为手工壶壶身的修饰一直是外部的受力,在烧成中会有一定得自然还原效果,所以,壶身有充实的张力,细心观察就会品出其中韵味,这些特点表现在传统的光素器中犹为突出。如在今年陶瓷实训基地举行的全手工大赛中获一等奖的经典老款《吴经提梁》,2003年前我做的《吴经提粱》都是借助于模型而制作的,客户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但近年来,随着紫砂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制壶要求尤其是全手工制壶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平时的制作过程我也感受到两种不同做法所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于是潜心钻研手工制壶的技法。而《吴经提粱》是手工壶的经典之作,我将它作为自己制壶的摹本和典范,老壶之所以气运神通,有着很强的张力,实际上在做壶身定形上有着一种很巧的手法,靠现代工具不一定能做到,就拿做它的三弯嘴来说,它线条力度和圆润度、饱满度用现代模型印制出来的嘴和传统技法做出来的是无法相比的。

冰冻三尺非遗日之寒,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做全手工传统壶才不难。但要做完美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古语说得好:天道酬勤,作为新一代紫砂手工艺人,我将在传统紫砂艺术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做好全手工制壶技艺的承传人。

篇4

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日本模式”或是“美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创造表现主义(creativity)等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民族文化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实现“以美术学科教育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对之施行审美等一系列显示美术独特属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质得到完善的美术教育目的。为此我们应当在以民族工艺美术为素材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以及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等二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全面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

1.以民族工艺美术为素材的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为例,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深厚的人文资源,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苏州及南通的蓝印花布、刺绣、剪纸、面人彩塑、糖人、泥塑、风筝、纸扎、漆画、漆艺、木雕、木偶、刻砖、刻砚、竹器、丝毯、扎染、玩具、戏曲脸谱、紫砂陶器、年画、草编、竹木根雕、绗缝布艺、编织等等。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资源丰富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特色手工制作艺术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2.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

在引入“民间艺术”作为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时,应当重视课程的教学方法手工制作艺术的教学,教师必须手工演示作品的制作过程,通过口说手示的方式传授技艺,学生则在动手制作以及贯穿始终的大脑形象思维过程中,同时得到手、眼、脑的协调训练。但是这种民族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与中小学生心理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及中小学美术课时少之之少,有着较难调和的矛盾,幸好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上的高度发达和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解决矛盾的丰富教学手段和先进的多媒体平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教学中的普遍运用,将必然起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扩大课程知识容量,吸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的作用。为取得手工制作艺术课程满意的教学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协调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高校美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共同携手合作。

二、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直接为中小学输送艺术教育人才,尽管不处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第一线,但实际上是整个美术教育改革链条中的最重要环节,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动机。艺术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者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学校美术教育责任重大,理应是艺术教改的急先锋。我们应当积极调整教育方向,摈弃陈腐观念和以“纯美术”基础教学为主导的陈旧教学模式,更新观念,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配合教育部艺术教育改革。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多年来的办学理念,必须要有革新旧有美术教育秩序的勇气和气概。

篇5

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38-01

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传统的陶瓷生产开始日渐的分成两种,一种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为主的日用陶瓷,另外一种是一种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主的艺术陶瓷,大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使陶瓷的艺术美感大大削弱了。而当代陶瓷艺术中那种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语言与风格,又使这种供人们欣赏的陶瓷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手工陶瓷艺术既不同于日用陶瓷的那种大规模的产量,更不同于现代陶瓷的那种远离生活的艺术境界,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美化生活,给普通的人们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艺术生活化,是生活陶瓷艺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生活陶瓷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它巧妙的将陶瓷艺术的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的结合,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具备了艺术陶瓷的审美功能,同时还具备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艺术。从分类上来讲,生活陶瓷艺术无外乎一下几种,茶具,餐具,花器,香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随着各朝各代不同饮茶习惯的影响,茶具也经历了很复杂的变化过程。当今的趋势是功夫茶文化的广泛化,从之前的南方一直向北方延伸,因此茶具有很大的市场。手工制作的茶具可以分为紫砂类,青瓷类,白瓷类,黑瓷类等等,紫砂茶具具有大方质朴,细腻委婉的特点。青瓷茶具胎白釉绿,细腻温润,有美玉一般的特点。白瓷茶具能够更好的衬托出茶水本身的色泽。到了现在,喝茶仍被看做是一种高雅的行为,陶瓷茶具更是一种能够记载中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符号。在当今最求个性化的时代,大批量,机械化的生产出来的茶具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品位,在这样的形式下,手工制作的茶具产生了,很快的受到人们的追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人们很热捧手工制作的茶具,但是陶瓷制作者们还是需要不断的领会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以及陶瓷文化的内涵,仔细揣摩其中的高雅意境,同时要与当代人们不断提升的物质和文化的审美要求达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陶瓷茶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渐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上的消费,追求一种个性化,情趣化的生活品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的手工餐具,开始受到这一类人的青睐。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饮食文化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相对于可口的食物,餐具更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讲求生活品味的人,在进入一家餐馆的时候,往往会很在意餐具的品质,就算是事物再美味,可是少了精致的餐具,也会使原本高雅的饮食环境显得平庸了许多。正所谓美器衬美食。不同口味,不同风格的食物搭配不同风格的餐具,两者相互衬托,更能激发人们的食欲,同时也能带来愉悦的饮食心情。不过,如今的很多餐厅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比如一些农家菜馆多选用一些质朴淡雅的餐具,咖啡厅则多采用一些描金的餐具,以显示其高贵的质感。与此同时,很多普通人家也很注重餐具的选择,以前的那种机械化生产的餐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大多会从餐具的装饰,造型,实用性等等挑选。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景象,因为,他们认识到,餐具不仅仅是为了盛装事物,更多的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运用得当也可以使居家环境变得更加的有情调。

说到幸福的气息,也就不得不提到香炉了。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他们比较喜欢使用香薰,光是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香炉数量就很惊人,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使用,例如印度。香炉的作用无外乎供奉佛祖,日常生活中多用来净化空气,香薰炉中可以安放许多中香料,如檀香,沉香等等,从香炉中散发出来的阵阵香味,不仅可以使人安定放松,更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因此很受都市白领一族的喜爱。还有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手工器物,那就是花插。花插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家具摆件,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绿色,同时也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多增添一些大自然的气息,因此,花插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的载体,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视线。手工制作的花插,造型多变,装饰风格更是多种多样,从粉彩,刻花等等不胜枚举,十分的迎合当代人们追求个性的特点。因为一些大众花瓶的那种古板的造型,单调的装饰,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欣赏品味,选择一款合适的花插,使居家生活变得精致起来。

中国的传统制瓷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追赶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手工制作的陶瓷开始受到关注,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也些问题,比如设计还缺乏合理性,品牌意识不够强烈等等。这从一个侧面提醒这我们,我们国家的手工陶瓷生产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需要我们更多的陶艺工作者们从事到这一事业当中来,把握机遇,开创一个全新的陶瓷时代。

作者单位:王刚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于集连景德镇青年陶瓷书画院

作者简介:王刚(1986-),男,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于集连(1981-),男,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青年陶瓷书画院。

参考文献:

[1]吕金泉.生活陶艺的文化变迁[J].装饰,2004,12.

[2]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