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8 10:11: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品牌危机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引言
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与其产品品牌是一体的,品牌是现代企业的支柱,品牌背后必定有一个载体—企业。自中国入世后,卷烟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品牌格局有较大调整,品牌进一步集中,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烟草行业卷烟企业与品牌一体条件下如何规避风险,做好危机预警及管理,不仅关系到品牌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所以品牌危机是造成企业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品牌的危机就等同于企业危机。如何建立一套品牌危机预警及管理机制,为企业竖起一道安全防火墙尤显重要。
二、企业品牌危机的预警信号识别
红三环品牌于1982年注册,起源于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获得的“三连冠”,由滁州卷烟厂开发研制,在安徽省卷烟品牌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在历经30年的发展,几经沉浮。笔者在亲历“红三环”品牌的成长过程中,总结了了几次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危机信号识别,涉及到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
1.人力资源枯竭,员工跳槽不断
1983年7月22日滁州卷烟厂遭受水灾,同年8月17日遭受火灾。许多青年技术工人耐不住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长时间加班延时,纷纷调离企业。
2.现金流量减少,财务捉襟见肘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卷烟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滁州卷烟厂由于没有能够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市场开始下滑,现金流量减少,税务机关上门催税,而银行却唯恐躲之不及,财务捉襟见肘。企业不得不冒险向职工集资维持生产。
2.固定资产过大,生产开工不足
“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这是国有企业曾经流行的一句老话。“八五技改后,滁州卷烟厂就面临着这种困难。崭新的制丝线,没有品牌生产,不得不代为淮阴、南京等烟厂加工产品。
4.物资采购困难,销售收入下降
九十年代初,卷烟企业原料及辅料处于卖方市场,一般必须现款现货,而由于市场混乱,一度时期物资采购困难。劣质原辅料使生产难以维持,产品数量、质量均难以保证。销售收入下降,企业品牌危机愈演愈烈。
5.危险客户增加,流言蜚语鹊起
九十年代末,由于行业的管理滞后,企业品牌之间恶性竞争,纷纷降价竞销;一些不法商贩倒买倒卖的同时,还向企业大量赊销,诈骗违法情况不断发生。一时间,各种谣传纷纷暗射“红三环”,这给本来就很困难的“红三环”带来更大的危机。
三、企业品牌危机重点防范措施
在危机到来之前能预防并避免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办法,也是最明智的办法。就像对待疾病一样,危机防范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免疫力。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免疫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寻找企业的弱点,发现潜在危机
首先,企业掌舵者要树立自觉分析反思企业弱点的作风,从而带动主要管理者乃至普通职工积极寻找企业弱点,然后克服之。其次,要经常与企业内外公众沟通。定期以及在关键时期向企业内外公众(员工、供应商、分销商、 媒体、行业监管部门等)发放问卷调查,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对企业可能出现的危机提出忠告。通过管理层的自我分析与反思和对企业内外公众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出企业存在的弱点,把这些弱点视为企业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点。
2.模拟危机管理,做到有备无患
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企业对于危机的应变能力与企业平日的准备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归纳出的有关于危机出现前企业所应具备、进行的机制与活动如下几个方面。
(1)成立危机领导小组,拟定危机计划
企业首席执行官要亲自挂帅组建危机领导小组。小组其他成员包括企业主要部门的负责人。 首先,要培养一群工作投入的职员专门从事危机的控制工作。其次,建立危机情境监测系统,企业藉由危机情境监测系统的设置, 能够对危机掌握充分且足够的信息,同时决定所需采取的步骤,避免突发危机的混乱情况降低企业对危机发展的能见度。最后,应当指定专人作为公司的发言人,所有面向公众的发言都由他主讲,以便统一公司上下的口径。
成立了领导小组后,就要制定出危机计划。事前的计划与准备,可以帮助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沉稳应对,妥善的处理使危机落幕,避免可能的损失与负面的影响。
(2)模拟危机处理,划分危机管理
针对危机计划内容,进行一次想象的危机应对,就是一次完整的危机模拟。在危机模拟中最难把握的是心理模拟,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在模拟危机管理时,把别的企业特别是同行出现的危机作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的危机计划,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拟方式。
虽然有些危机可能会从潜伏期,直接跳过危机爆发阶段便被解决,或是危机尚未被解决,但企业己经从中逐步学习相关的危机处理概念等情况,然而大多数的情况都是会呈现阶段性的发展,从而配合危机发展的情势而衍生出六个阶段管理:①避免危机②预作准备,而当危机发生或出现征兆时,下列几个阶段必不可少:③确认危机④控制危机⑤化解危机⑥从危机获益。当我们了解危机管理所具备的阶段性后,可以帮助企业循序渐进地分析危机的发展,并依此订定出因应的计划与解决措施。
四、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1.提高品牌生命力是根本
提高品牌生命力才是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管理的根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全员特别是企业主要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使这种意识融人到企业文化之中。②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树立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③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努力做到所有产品零缺陷。④加强营销管理,做好售后服务。⑤加强公共关系管理,并持之以恒。⑥强化企业团队精神,努力争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以免祸起萧墙。⑦提高主要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强化对企业的责任心,这是做好前面几条的保障。
2.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重点
对于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很多企业往往更重视危机的处理和恢复,这虽然能够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羊”毕竟已经“亡”了。因此企业应当对危机防范给予更多的重视。如果把企业之危机比作人之疾病,无疑,能够防范危机是最高明的。
公司管理阶层对于危机的认知与经营企业的态度,是避免危机的第一步。在这一个阶段当中,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找出公司目前与未来经营上可能出现的危机有哪些,在公司的日常运作上,做出修正与管理,去避免危机的出现。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应用到TQM或是持续进行研发、对于员工福利与工作状况的关切以及平日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关系等,都是避免危机预先措施。其次,对于危机爆发前所散发的危机警讯,更是公司管理阶层危机管理上所必须特别警觉的部分。
3.加强公共关系管理,与公众有效沟通是关键
企业的公众包括内部和外部公众,内部是指企业员工,外部则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人群、机构,如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媒体等。与分销商、供应商的沟通主要是消除他们的忧虑,继续对企业充满信心,一如既往地合作,特别是大的和关键的供应商、分销商。否则,一旦企业物流上出现断裂,就会带来生产和营销的中断,继而导致现金流的中断,企业就会很快走向危机的深渊。
在企业的所有内外部公众中,员工是最复杂也是最敏感的。当危机来临时,他们担心企业效益下降、裁员乃至破产,而且他们还会成为一些媒体、机构挖掘信息的目标。另外,能得到员工的支持也是克服危机的关键。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顾客能从你这里获得有关危机的信息,不仅表现了对顾客的尊重,还会有意识地引导顾客少受流言蜚语的影响。企业必须清楚,媒体对企业发生的危机永远都会感兴趣,这是媒体的行业特点和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企业与媒体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最重要的沟通。
4.企业恢复,亡羊补牢不可少
危机恢复就是危机处理完毕后,总结经验教训,并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危机恢复也需要一个完整的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涉及:①从危机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②做出人事、企业机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调整;③处理有关责任人;④尽快采取必要措施,恢复企业声誉;⑤检讨增强企业危机免疫力的各项举措,并做出适当的改进;⑥进入新一轮的危机防范过程。
五、结论
企业品牌一旦面临危机,不但要解决危机,还必须兼顾企业原有的正常运作。危机管理俨然成为企业经理人除了平日正常运作外,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因此笔者选择了“红三环”品牌危机预警及管理个案的研究作为论文的主题,希望针对“红三环”品牌危机处理做法有深入的了解,并进而提供业界一些危机处理上的建议。
在经过前述各章的个案探讨与文献的研究后,笔者对于企业品牌危机预警及管理得出如下的结论:
1.危机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危机的出现将会对组织或决策单位的基本目标、价值造成威胁。因此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因应的决策。
2.危机爆发前,通常会出现某些征兆,组织若不能及时判断这些信息,将会错过早期处理危机事件的机会。危机预警不仅必要而且可以做到。笔者认为危机管理主要包括防范与准备一控制与解决一恢复与学习三大阶段的范畴。
3.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时,除了事前完善的规划与准备,组织内成员的危机意识与应变能力,更是危机管理机制成效的关键。因此企业应积极从日常运作中去培养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才能落实危机管理机制。
4.危机是否能够在企业控制之中并顺利解决,取决于企业与所有利益关系人间的互动与关系的维系。有效地占有和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得各个利害关系人大力支持,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高度协调。
参考文献:
[1]刘芙蓉 竹邻著:企业危机管理.企业管理杂志,2003年总第264 期.
[2] (美)大卫B尤费玛丽·夸克著 傅燕凌 孙海龙译.柔道战略.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元月第一版.
2008年下半年来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区域向全球、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的不断扩散和蔓延,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当前低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都面临重新洗牌。而实力相对雄厚的品牌企业也处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一切都变脸――营销开始失效、资金流面临重压、盈利模式开始不奏效了。对于企业而言,最好的应对方法就回归到经营本质的基本面。在新经济的环境中,应当找出企业变与不变的地方,来应对新一轮的竞争。但有一条非常朴素的原则却不可变也不可忘――成本。成本是利润的咽喉。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来表示:成本=收入一利润。为了获得良好的利润,就必须有效地降低成本,争取更大的收入。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说:“企业只有成本中心,没有利润中心”。因此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经济环境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紧随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条件变化,不断开发并应用新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提升品牌影响力,取得长期竞争优势,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一、现阶段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成本管理范围认识上的偏差
传统的产品成本的含一般只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而当期发生的其他费用则计人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进行核算。视为与产品成本无关,在企业发展初期,期间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种成本管理办法还是勉强可以适用的。然而现在的品牌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只注重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制造成本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会造成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人投产到获利,成本过程绝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
(二)忽略“质量成本”的管理
质量成本指企业为确保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当质量发生不满意时所遭受的损失之和。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个部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质量和成本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成本与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某些情况下采取控制质量成本费用的方式,但却有可能导致失去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最终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据统计,一个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年,那些被市场无情淘汰的企业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恶化的问题,但毋庸置疑,许多企业是栽在了不注重产品质量这个环节,知名品牌企业三鹿奶粉的奶粉质量事故从起始至9月17日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等人被刑事拘留,应该引起警钟长鸣。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不是被别人淘汰,首先可能淘汰自己的是从自己内部开始。
(三)成本管理战略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相脱节
成本管理战略应和企业制定的各时期的发展战略相匹配,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一味追求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仍然把成本升降作为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不能配合企业战略实现长远收益。忽视了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的运用,一些企业提出成本领先战略,采取了许多降低产品成本的措施,然而没有处理好与上游的原料供应商、下游的产品销售商的关系,导致产品成本降下来了,销售额却没有提升;还有一些企业提出加强产品开发、完善售后服务、走产品差异化的道路,但是成本管理却仍以降低成本为导向,局限于生产过程和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和诸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的降低,否定提高产品研发的投入和售后服务所引起的增量成本。还有的企业过分追求产品成本绝对额的降低,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目的,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结果由于产品质量差,严重损害企业的信誉,不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影响企业长远利益的实现。
(四)员工缺乏参于成本管理的意识
传统的成本管理以物为中心,强调管物,以物治人,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管理的对象是费用、设备等物化成本,没有充分调动干部职工主动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没有明确的成本责任分析界定,没有人对资源投入的效果负责,诸多投入都成了没有效益的浪费,企业的成本管理则多为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操心的事,没有投人预算,也没有投入效果的核算,企业组织内部的大小活动,都集中在企业统一的财务部算总账。成本控制在成本管理中占重要位置,职工只是为完成成本控制目标而工作、缺乏主动性,是“自上而下”的成本管理,企业员工只对工作过程负责,不对工作成效负责,承担的工作,无论大小都是尽力争投入,没有人对投入的回报承担责任;员工都安于现状,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一经确定就成了固定不变的行事方式,没有人为工作效率的提升负责,没有人想改变现有的行事方式;了解成本动因,才能解决成本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下品牌企业成本管理更应该以人为本,即树立以人治物的成本理念,以降低成本为宗旨,以赋予管理者与员工成本意识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构造和谐的企业成本管理文化。
二、品牌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的建议
(一)树立成本管理战略观,拓宽成本管理范围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信息用于战略管理,促进主要管理职能履行的发展形态。长期以来,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仅是一种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注重于短期内部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产品成本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以产品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降低作为管理的起点和终点,成本管理的思维方式、管理重点、控制环节、成本决策等仅仅孤立地停留在降低成本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本已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和手段已很难把握价值链的主控环节。因此成本管理必须提到战略高度,识别那些能引起产品增值和成本降低的关键因素,为使企业产品在价格上能与国外大公司相抗衡,获取更加多的产品附加值。①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实现由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变,并结合企业的现状制定企业的最佳竞争战略。美国哈佛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三种企业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应寻求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知识、文化相匹配的战略才能适应外界环境
的变化,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②成本的管理范围应着眼于外部环境,涉及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并重视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及经销商的联系
(二)改进成本核算方法,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企业基层车间、班组直接影响产品制造成本的大小,为充分发挥其成本控制的职能,行之有效的降低成本,应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成本核算办法。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到现代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是成本会计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两种成本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如何应用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企业在传统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间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而在现代企业制造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最终产品和劳务吸纳的间接费用大增。这种情况下,按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分配将会使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因此,应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作业成本法(ABC法)应运而生,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是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制造环境而产生的,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在现代企业制造系统中的一些缺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尽管我国企业目前还没有采用ABC法的现实基础,但完全可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借鉴其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比如:①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思想。使企业在“开源”过程中,就对拟使用的资源作好预先的筹划和安排,使日后的潜在成本得到事前的控制;②成本分配思想。当企业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计算的成本可信性受到怀疑,已影响到企业决策时,如工艺复杂、难以生产的产品在其售价未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情况下,会计资料却表明该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很高的盈利能力时,可采用ABC法对产品成本重新加以验证;③对成本过程进行剖析,并尽量消除非增值作业的思想。这启发我们在企业的生产中要强化成本意识,尽量减少无谓的操作,控制和降低成本。
(三)树立成本效益观、成本回避思想
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分为四个环节:成本规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成本规划是根据企业的竞争战略和所处的经济环境制定的,为具体的成本管理提供思路和总体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传统上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这与理论相悖,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劳动耗费,而产品成本指标本身不能反映出耗费的效益。所以成本的考核应通过投入和产出关系进行评价:①是投入越少越好;②是产出越多越好;③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④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⑤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生产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必然会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很有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和可行性。从而影响企业对生产研发,技术革新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只注重低成本策略,势必忽视差异化战略,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开支较大,但未来可以看到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享受由产品附加值带来的产品价值的增值。因此为未来增效而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侧重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重视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看降低成本的关注点已扩大到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企业引入该产品概念开始,到企业放弃与该产品相关的一切业务活动为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从时效上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
(四)扩产量降投资、创企业新效益
面对国内外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并且面临金融危机的压力,如何在逆势中生存并持续稳定的增长?危机,意味着危境之中,尚存机遇。因此国内品牌企业对于自身有一定技术优势,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必须尽快达到规模经济。
(1)通过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工期三项措施,达到从整体上降低项目及资本投资的投入成本。
(2)金融危机时期一些优质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应当适时通过并购,实现逆势增长,迅速达到低成本扩张的要求④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②有助于企业以很快的速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确立或者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③有助于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④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提升企业价值;⑤有助于实现并购双方在人才、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增强研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而且还可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鉴于金融危机导致消费需求疲软,以及缺乏在国内市场开发国际运动服饰品牌的经验,中国鞋业巨头百丽国际出售旗下运动品牌Fila(斐乐),买家则是一直以“永不止步”作为品牌口号的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Fila品牌于1911年由FILA兄弟在意大利BIELLA创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上个世纪70年代,FILA配合多元化策略,拓展运动服装业务,并先后开发了高尔夫、网球、健身,瑜伽、跑步及滑雪系列,最终奠定了世界著名运动品牌的地位。安踏收购Fila主要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F/la主要走高端品牌路线,在国际品牌效应、科技研发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安踏主要优势则集中在供应链管理以及终端销售等方面,安踏收购Fila后有利提升自身竞争力,将加速进军中国高端体育用品市场。当然安踏已充分考虑了自身资本运营架构是否可支撑,是否适合安踏的品牌战略以及收购时机和机缘。
(五)开发应用新技术,实现成本新突破,自主创牌
1.挖潜革新,技术突破。众多制造企业中的品牌公司为了摆脱同质化恶性竞争,纷纷开始注重研发、追求创新。他们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把科技引进到企业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从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提升。自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不少品牌企业经营收缩、业绩看淡,而地处福建晋江的安踏体育却逆势而上,今年以来利润大增近七成,被运动产业界誉之为“安踏现象”。究其成功原因正是自主创新提高了安踏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代表性体育品牌,安踏18年来走过了一条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为科技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道路。其适合自身发展的‘垂直业务整合模式’,在产品的设计、采购、生产、物流、品牌、销售等各个环节上正在锻造出系统性的优势。近年的研发费用占销售百分比,2005年为0.2%,2006年为0.5%,到2007年,迅速
上升为2.5%,而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3%。2005年的一大动作是创建了“运动科学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公司总部,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设备价值2000万元,有近50位研究人员。新成立的运动科学实验室是国内体育用品领域首屈一指的研发机构。它的核心战略就是用科技来领航品牌,到目前为止,国家关于运动科学的,比如说运动服装、运动鞋品、运动用品配件的标准,有1/3是出自该公司运动科学实验室。而这个试验室,也已经贡献超过40项国家级专利。正是不断增加技术研发投人,确保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市场上推出产品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2.创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发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企业要发展自主品牌并将其不断发展状大才是出路,只有发展自主品牌才能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长期持续的发展,创牌是关键,虽然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中国也已成为“世界工厂”―全球产业链中重要环节,但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极易被原材料和劳动力更低廉的国家取代,为了实现我国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现有的在全球分工的地位,通过自主创牌向附加值高的环节提升,拥有自主产权并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品牌提升的结果是更高的溢价。在强势品牌影响力之下,企业的供应链得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使每个员工都成为成本管理的主体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长期持续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众多晶牌企业集团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因。但是再好的集团文化如果不能落地到基层单位落地到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上,那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一个设计优秀的成本管理体系,如果不能自上而下得到有效贯彻,也不会有效运转;再完善的规章制度,如果员工不遵守就成为一纸空文。为此需要全体员工人人关注成本管理。全员参于成本管理,使每一位员工清晰为什么和怎样做才能降低成本。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归口分级管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成本目标确定和分解,从各职能部门到厂部、车间、班组、一直到个人,将指标落实到实处,责任落实到人头上,制定各项工作岗位的业绩指标,使企业每一位员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实现业绩指标的行动中去。提高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并辅以有效的绩效管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实现企业的年度战略目标。首先,我们要做到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项目要达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目标,还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部分员工的文化,我们除了自身要积极参与公司的企业文化的挖掘提炼外,还是积极动员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我们必须通过文化的内部营销,让广大员工了解企业鼓励什么、提倡什么和激励什么。其次,我们要做到全面落实。企业文化理念的构建只是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将之落实到公司的管理制度当中,落实到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当中,落实到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当中,真正让文化落地。在具体实施上我们将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理念生根。理念生根就是要让每一个员工心里都对本企业文化有清楚的认识,通过不同形式和渠道在企业内部进行文化理念的宣贯,让无形的支化通过员工有形的工作表现来展示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实现文化理念指导员工行为;最后通过整台和细化到班组,形成特色的管理文化、团队文化等。
1 引 言
品牌互动行为是指品牌建设主体之间的各种沟通与信息交流行为,影响着各主体的品牌理念与态度。管理者、员工和消费者是品牌建设的三大主体。服务企业首先应在企业内部达成一致的品牌行为,才能进一步将品牌理念与价值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然而,由于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工作内容不同,两者的品牌理念认知及行为不可避免存在差异,差异过大将阻碍管理者与员工间的有效互动。如果忽略这一差异,势必影响服务企业内部品牌理念的统一,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价值的感知,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
2 文献回顾
目前已有学者从服务的特性出发,验证了服务企业内部存在互动差异。coyle-shapiro等(2000)通过对英国某地政府部门管理者和雇员认知情况的调查发现管理者对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评价比员工更积极。susan(2003)认为,组织内部的这种认知差异将改变组织成员的情感反应和团队发展进程,进而影响组织产出。对此一些学者基于社会交互视角,提出了缩短管理者与员工互动行为认知差异的措施。berry(2000)指出管理者应向员工解释并灌输品牌价值,包括与员工分享现有品牌背后的研究与实施战略。ceridwyn king等(2006)认为管理者可通过采用内部市场哲学与员工互动,如:向员工提供履行工作角色和责任所必需的信息、与一线服务员工用他们所需要的方式相处。
国内相关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章德宾等(2006) 采用定性模拟方法研究,将管理者和员工互动行为分为员工素质、敬业精神、群体价值观和群体风气。卫海英等(2010)提出服务企业可通过组织学习,促进企业内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嫁接;通过授权监督、决策参与等互动行为,使企业和员工在服务生产消费流程中协同行动,共同为顾客提供良好的品牌体验。
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国情、制度及文化都存在差异,这些都影响我国服务企业直接学习研究。再者,已有研究仍缺少对管理者与员工品牌互动行为“因”的探讨。基于此,本文将对服务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品牌互动行为进行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主要选择广州地区服务品牌建设成就较为突出的代表性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对品牌互动行为的认知状况。本次问卷调查历时6个月,收回有效问卷共400份,其中,有企业管理者问卷80 份和员工问卷320 份。
3.2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本次问卷调查所有题项均为正面描述,除人口统计特征问项外,其他测量题项均采用likert的7点式量表等级进行评价。问卷各测量题项是基于hallowell et al构建的内部服务质量测量表和gary w.loveman开发的isq评价测量表,结合“跨部门协调”、“高层与员工互动”以及“内部营销”方面的题项设计的。
4 实证研究
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揭示品牌互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分别对管理者和员工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①首先进行kmo值及bartlett球体检验,得管理者与员工样本kmo值分别为0.735>0.5和0.895>0.5,且两者bartlett值分别为288.428和1175.636,sig.值均为0.000<0.01,通过bartlett检验,说明各测项适宜做因子分析。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抽取因子,得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管理者与员工品牌互动行为均由四个因子构成,这四个因子共同解释了75.10%的管理者品牌互动行为变差、71.90%的员工品牌互动行为变差。根据因子负荷值的指标分布及题项内容,将各因子分别命名为“流程协同”、“品牌参与度”、“组织学习”、“监督激励”,它们对品牌互动行为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其中,管理者和员工的“流程协同”因子解释的品牌互动行为变异最大,为第一因子;说明组织的支持配合及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服务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品牌互动行为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4.2 方差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管理者和员工在各因子上的差异,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
管理者对品牌参与度的认知均值为17.3250,高于员工的认知均值(16.4969),说明员工未像管理者一样重视品牌参与度,管理者只是单方面强调企业内部品牌互动行为。员工对品牌互动行为的理解和参与积极性仍较低,品牌互动的概念并未深入贯彻到企业内部。此外,员工对监督激励的认知均值为11.3375,低于管理者认知均值(11.7500),表明员工对企业监督激励行为的认知也未达到管理者的预期效果。虽然监督激励因子对品牌互动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小,但是管理者与员工对该因子的认知差异将导致员工的负面工作情绪,从而产生不良的品牌互动行为。
管理者和员工在流程协同和组织学习因子上均值不存在差异。结合题项进一步分析可知管理者与员工在这两方面的认知一致主要是因为此方面互动行为已被管理者和员工直接感知并认可,且员工在流程协同和组织学习互动行为中涉入度较高,双方的认知与实际行为相统一。
5 结论与启示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服务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品牌互动行为的因子是流程协同、品牌参与度、组织学习、监督激励,其中流程协同对品牌互动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管理者与员工品牌互动行为差异主要来自对品牌参与度和监督激励的认知,且员工在这两个因子上的认知程度均比管理者低;当员工在品牌互动中涉入度较低时,管理者与员工的认知分歧较大,当员工在品牌互动中涉入度较高时,双方认知能达成一致。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员工主观支持态度和涉入度是服务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品牌互动行为达成一致的前提,而前者又受到管理者行为及企业内部政策支持的影响。因此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减少企业内部品牌互动行为差异。
第一,强化品牌互动理念,调动企业内部品牌参与积极性。服务企业可通过在企业内部灌输品牌互动理念,营造品牌互动参与氛围,畅通参与渠道,确保企业各级员工了解并积极参与服务品牌建设。这既增强了管理者与员工的品牌互动行为感知,也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品牌的忠诚,使员工成为组织人,促进员工个人认知与企业品牌认知的契合。
第二,评价与管理标准化相结合,提高激励有效性。服务企业可通过设立相关行为标准来测量员工服务言行,进而弥补因服务的无形性引起的员工行为的不可控性,合理评价员工服务水平。同时针对管理者设立内部服务质量标准,以增强其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理解。为帮助员工成长,管理者还应将企业激励制度的制定与员工互动现实相匹配,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实施员工教育培训计划,改善员工的服务工作设计等,提高激励的有效性。
第三,互动行为形式多元化,提升互动行为层级。服务企业应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引导管理者与员工的高级互动行为,即由管理者和员工共同主导的沟通行为,以提升双方的互动行为层级。企业内部互动行为强度与频度的高低,将影响管理者与员工互动行为的一致性。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化的互动行为可创造出更多的品牌接触点,使管理者与员工在同一平台上开展互动,从而加深双方的情感联系,增强企业内部对品牌的投入与建设。
参考文献:
[1]coyle-shapiro j.,kessler i..consequence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or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a large scale surve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
[2]susan e.j.,a.parna j.,nicalas l et.recent research on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diversity:swot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6):801-830.
[3]leonard l.berry.cultivating service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130-131.
[4]ceridwyn k.,debra g..exploring managers perspectives of the impact of br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employee roles within a service firm[j].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06(6):369-380.
[5]章德宾,胡斌,张金隆.企业员工—管理者互动行为的定性模拟实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8):119.
[6]卫海英,姚作为,梁彦明.基于企业—顾客—利益相关者三方互动的服务品牌资产研究:一个分析框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81-82.
关键词:品牌;品牌危机;危机防范;策略
品牌是公司拥有的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因此,维护品牌的健康成长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品牌危机越来越频繁,给品牌和企业造成巨大伤害。曾经名噪一时的国内品牌如三株、秦池、爱多、巨人等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过后就一蹶不振,销迹于市场。因此,企业进行品牌危机管理势在必行。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企业实践证明:品牌危机管理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处理已出现的危机,而在于如何深刻认识品牌危机,了解其发生的深层原因,辨别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品牌危机及其表现形态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1]。
品牌危机多种多样,但从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突发型品牌危机和渐进型品牌危机两大类。突发型品牌危机是由于企业内部、外部因素突变,触发危机因子从而引发的品牌危机,一般说来包括品牌形象危机、质量危机、服务危机等。渐进型品牌危机通常是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缺憾和决策失误造成,其形成相对较缓慢,是循序渐进式的,但后果往往具有毁灭性。常见的渐进型品牌危机主要包括经营决策危机、品牌延伸危机、品牌扩张危机等。
(一)突发型品牌危机
1.品牌形象危机
品牌形象危机是由反宣传事件引发的有损品牌/企业形象的品牌危机。反宣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企业发生的有损品牌形象之实情的曝光,如企业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与消费者产生纠纷、产品生产条件恶劣、企业偷税漏税、财务混乱、贪污舞弊等;另一种是对品牌的歪曲失实的报道,如“高露洁”牙膏含致癌物质等。这些报道和传闻会严重损害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
2.品牌质量危机
品牌质量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缺陷或失误,或是由于设计或制造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中美史克“康泰克”PPA风波,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超标等事件。这类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公众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
3.品牌服务危机
品牌服务危机是指企业在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管理失误、外部条件限制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满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日航风波”、“砸大奔事件”等。目前企业存在的促销陷阱、宣传承诺不兑现、售后服务不规范等都容易引发此类危机。
(二)渐进型品牌危机
1.品牌经营决策危机
经营决策危机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战略决策失误及管理不善给品牌带来的危机。比如一向走高端路线的“派克”笔为了争夺市场,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仅3元的低档产品上,这一错误的决策不但没有帮品牌打入低端市场,反而失去了一部分高端客户,其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2.品牌延伸危机
恰当的品牌延伸策略可以使新产品迅速打入市场,并利用品牌优势壮大品牌体系,但是品牌延伸策略一旦失误,则很可能引发品牌危机。比如,品牌延伸操之过急,在品牌本身还未被广泛认识时就急于推出新产品;或者品牌延伸后新老产品的形象定位相互矛盾,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再如,品牌延伸速度太快,超过了品牌的支持力等,都有可能导致品牌延伸危机。
3.品牌扩张危机
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品牌或者自创品牌两种方式实现品牌的规模扩张。但是品牌扩张也有很多风险,如扩张策略的失误、对市场需求的错误评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等。巨人集团的没落就是因为在品牌扩张的路上偏离了核心业务,丢弃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导致资源分散,管理失控。
二、品牌危机的深层原因
要有效防范品牌危机的发生,必须探究其发生的根源。从品牌危机的表现形态可以看出,大多数品牌危机看似由企业外部原因所致,但其根源还是在企业内部。有研究发现,由于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品牌危机占品牌危机总数的72.5%[2]。从发生和发展过程看,品牌危机是从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与品牌管理不善开始的,并在外部环境波动的冲击下,使失误现象逐渐累积和放大,最终导致品牌危机的爆发[3]。因此,品牌环境突变(外因)是品牌危机发生的直接诱因,企业管理和品牌管理不善(内因)才是品牌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具体看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品牌文化淡薄
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也是文化的载体,优秀的品牌通常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品牌文化是企业围绕品牌建设所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及经营哲学的综合体,只有将产品当做一种文化形象来宣传,借助文化传递产品,使品牌文化紧紧地与消费者所关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市场亲和力。然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在品牌经营中,普遍忽视品牌文化内涵的建设,致使品牌形象模糊,品牌定位不清,也因此导致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低下,品牌危机抵御能力微弱。
(二)品牌核心价值缺乏
一种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任何品牌都应该具有核心价值,比如,“宝马”传递的核心价值是“安全舒适”而“劳斯莱斯”则代表“名门尊贵”。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基础。国内很多企业简单地把品牌知名度等同于品牌价值,只注重对商品的显性特征(如包装、外观等)进行差异化,而对品牌资产的价值缺乏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品牌核心价值缺乏通常有几种情形:第一,品牌没有核心价值,严重缺乏个性,或者一味追求浅表的“奇异”卖点,结果导致品牌空壳化。第二,品牌建设过程中一味地宣传商品名称,而忽视了品牌背后涵含的独特价值和利益的有效传递,所以即使产品知名度很高,但销售量却不尽人意,结果往往是商家在投入巨额广告之后草草收兵,退出市场。第三,企业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对品牌的核心内涵把握不准,总期望把品牌的所有价值全部传播出去,结果造成品牌核心利益松散,品牌信息混乱,使消费者无所适从。
(三)品牌战略规划缺失
品牌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而要根据品牌成长的外部因素,结合企业本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以及品牌的生命周期特点制定严密的战略规划。然而我国许多企业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不顾企业的产品、促销、价格等营销策略能否跟上,盲目加大广告投入,甚至依赖炒作手段,期望现代传播工具能在一夜之间把品牌催熟成名牌。缺乏战略规划的品牌炒作,虽然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由于忽视品牌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品牌赖以生存的内涵建设,造成品牌畸形发展,生命力极其脆弱,多变的市场环境很容易就会触发品牌危机因子,从而加速品牌“从成长到死亡”的过程。
三、品牌危机防范策略
不管哪种品牌危机,一旦爆发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危害,轻则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重则破坏其持续发展的基础,甚至导致品牌大厦轰然倒塌。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是品牌危机管理的根本。结合品牌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品牌危机防范应该采取如下策略:
(一)唤起全员危机意识,制定并严格实施品牌日常管理制度
意识决定行动,品牌危机意识是进行有效品牌危机管理的前提条件。只有企业全体员工真正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感觉到危机时刻在他们身边,才能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为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给员工灌输危机意识,并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在生产中严把质量关,确保投入市场的都是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产品核心技术的保护管理;做好商标注册维护工作,对于假冒伪劣等侵害自身商标权益的产品和行为及时处理。
(二)建立有效的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实施品牌自我诊断制度
信息是品牌危机防范的生命线。为了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潜伏的危机,疏通信息交流的渠道,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4]。第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控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与企业有关的国家政策、市场、竞争者等多方面的信息,甄别危机因子。第二,建立品牌自我诊断制度,定期对品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监控,尽早发现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乃至消除危机诱因。第三,组建品牌危机管理小组,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制定危机应对策略,为企业品牌危机修筑第二道防线。
(三)改善企业管理,优化品牌管理体制
品牌危机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往往是企业内部管理恶化的结果,因此,改善企业管理有利于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品牌管理是品牌价值保值、增值的基础性工作。品牌管理体制就是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它是企业在分析、计划、组织和协调与品牌管理相关的各项活动时的制度安排[5]。科学的品牌管理体制能合理协调品牌管理活动中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品牌策略和战略的优化调整,培育品牌危机抗体,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目前,全球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职能管理制、品牌经理制、品牌事业部制和品牌公司制四种。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应向着建立品牌经理制的方向发展,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则应采用职能管理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加强品牌全方位管理,制定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但凡成功的国际品牌,绝对不是依靠广告炒作一夜催熟的,他们在品牌经营上都有长久的、执著的追求和深刻的内涵,广告和形象识别系统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品牌的全方位管理意味着要在品牌创立之初就对品牌进行战略规划,将品牌个性定位、品牌核心价值确定、品牌形象塑造、品牌注册与保护、品牌延伸与扩张、品牌创新、品牌传播等一系列环节的决策规范化,并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企业常规化的工作。
(五)科学实施品牌延伸战略,适当开发子品牌
品牌延伸作为企业品牌经营战略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国际知名品牌,大多数源于品牌延伸。但是品牌延伸一定要遵循品牌的成长规律,不能任意而为(如品牌跨行业延伸、高档品牌向低档产品延伸等),否则不仅无助于新产品的推出,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不过,如果品牌延伸进行得适当,不仅可以有效回避品牌风险,还可以使品牌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用子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延伸时,由于子品牌是针对一类或一种产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高度统一性,因此采用子品牌策略能有效地避免株连风险。比如:宝洁、欧莱雅等公司拥有多个品牌,其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强,如果其中一个品牌发生危机,通常不会影响公司其他品牌。相反,“三鹿”既是奶粉品牌,又是集团公司品牌,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忠诚度
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是企业防范品牌危机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形象和信誉很差,消费者对企业无忠诚度可言,那么品牌危机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要更好地防范品牌危机的发生,保证品牌健康稳定地成长,企业必须综合运用技术、产品、服务、创新等方式来提升品牌竞争力,避免过度的价格竞争,采用消费者至上的经营理念,使顾客获得最大程度的满意,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忠诚度,提升品牌价值。这是企业打造品牌的最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也是企业防范品牌危机的良方。
总之,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利器,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成功的品牌谁就拥有市场。因此,企业要强化危机意识,不断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品牌危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品牌危机防范策略,才能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保证企业品牌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军.品牌营运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66.
[2]李敬强.基于心理契约的品牌危机管理[D].青岛大学学位论文,2008.
品牌是公司拥有的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因此,维护品牌的健康成长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品牌危机越来越频繁,给品牌和企业造成巨大伤害。曾经名噪一时的国内品牌如三株、秦池、爱多、巨人等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过后就一蹶不振,销迹于市场。因此,企业进行品牌危机管理势在必行。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企业实践证明:品牌危机管理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处理已出现的危机,而在于如何深刻认识品牌危机,了解其发生的深层原因,辨别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品牌危机及其表现形态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1]。
品牌危机多种多样,但从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突发型品牌危机和渐进型品牌危机两大类。突发型品牌危机是由于企业内部、外部因素突变,触发危机因子从而引发的品牌危机,一般说来包括品牌形象危机、质量危机、服务危机等。渐进型品牌危机通常是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缺憾和决策失误造成,其形成相对较缓慢,是循序渐进式的,但后果往往具有毁灭性。常见的渐进型品牌危机主要包括经营决策危机、品牌延伸危机、品牌扩张危机等。
(一)突发型品牌危机
1.品牌形象危机
品牌形象危机是由反宣传事件引发的有损品牌/企业形象的品牌危机。反宣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企业发生的有损品牌形象之实情的曝光,如企业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与消费者产生纠纷、产品生产条件恶劣、企业偷税漏税、财务混乱、贪污舞弊等;另一种是对品牌的歪曲失实的报道,如“高露洁”牙膏含致癌物质等。这些报道和传闻会严重损害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
2.品牌质量危机
品牌质量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缺陷或失误,或是由于设计或制造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中美史克“康泰克”PPA风波,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超标等事件。这类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公众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
3.品牌服务危机
品牌服务危机是指企业在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管理失误、外部条件限制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满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日航风波”、“砸大奔事件”等。目前企业存在的促销陷阱、宣传承诺不兑现、售后服务不规范等都容易引发此类危机。
(二)渐进型品牌危机
1.品牌经营决策危机
经营决策危机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战略决策失误及管理不善给品牌带来的危机。比如一向走高端路线的“派克”笔为了争夺市场,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仅3元的低档产品上,这一错误的决策不但没有帮品牌打入低端市场,反而失去了一部分高端客户,其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2.品牌延伸危机
恰当的品牌延伸策略可以使新产品迅速打入市场,并利用品牌优势壮大品牌体系,但是品牌延伸策略一旦失误,则很可能引发品牌危机。比如,品牌延伸操之过急,在品牌本身还未被广泛认识时就急于推出新产品;或者品牌延伸后新老产品的形象定位相互矛盾,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再如,品牌延伸速度太快,超过了品牌的支持力等,都有可能导致品牌延伸危机。
3.品牌扩张危机
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品牌或者自创品牌两种方式实现品牌的规模扩张。但是品牌扩张也有很多风险,如扩张策略的失误、对市场需求的错误评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等。巨人集团的没落就是因为在品牌扩张的路上偏离了核心业务,丢弃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导致资源分散,管理失控。
二、品牌危机的深层原因
品牌是公司拥有的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因此,维护品牌的健康成长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品牌危机越来越频繁,给品牌和企业造成巨大伤害。曾经名噪一时的国内品牌如三株、秦池、爱多、巨人等都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过后就一蹶不振,销迹于市场。因此,企业进行品牌危机管理势在必行。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企业实践证明:品牌危机管理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处理已出现的危机,而在于如何深刻认识品牌危机,了解其发生的深层原因,辨别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品牌危机及其表现形态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或企业品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而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品牌价值,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1]。
品牌危机多种多样,但从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突发型品牌危机和渐进型品牌危机两大类。突发型品牌危机是由于企业内部、外部因素突变,触发危机因子从而引发的品牌危机,一般说来包括品牌形象危机、质量危机、服务危机等。渐进型品牌危机通常是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缺憾和决策失误造成,其形成相对较缓慢,是循序渐进式的,但后果往往具有毁灭性。常见的渐进型品牌危机主要包括经营决策危机、品牌延伸危机、品牌扩张危机等。
(一)突发型品牌危机
1.品牌形象危机
品牌形象危机是由反宣传事件引发的有损品牌/企业形象的品牌危机。反宣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企业发生的有损品牌形象之实情的曝光,如企业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与消费者产生纠纷、产品生产条件恶劣、企业偷税漏税、财务混乱、贪污舞弊等;另一种是对品牌的歪曲失实的报道,如“高露洁”牙膏含致癌物质等。这些报道和传闻会严重损害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
2.品牌质量危机
品牌质量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缺陷或失误,或是由于设计或制造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中美史克“康泰克”PPA风波,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超标等事件。这类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公众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
3.品牌服务危机
品牌服务危机是指企业在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管理失误、外部条件限制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满而引发的品牌危机,如“日航风波”、“砸大奔事件”等。目前企业存在的促销陷阱、宣传承诺不兑现、售后服务不规范等都容易引发此类危机。
(二)渐进型品牌危机
1.品牌经营决策危机
经营决策危机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战略决策失误及管理不善给品牌带来的危机。比如一向走高端路线的“派克”笔为了争夺市场,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仅3元的低档产品上,这一错误的决策不但没有帮品牌打入低端市场,反而失去了一部分高端客户,其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2.品牌延伸危机
恰当的品牌延伸策略可以使新产品迅速打入市场,并利用品牌优势壮大品牌体系,但是品牌延伸策略一旦失误,则很可能引发品牌危机。比如,品牌延伸操之过急,在品牌本身还未被广泛认识时就急于推出新产品;或者品牌延伸后新老产品的形象定位相互矛盾,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和矛盾;再如,品牌延伸速度太快,超过了品牌的支持力等,都有可能导致品牌延伸危机。
3.品牌扩张危机
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品牌或者自创品牌两种方式实现品牌的规模扩张。但是品牌扩张也有很多风险,如扩张策略的失误、对市场需求的错误评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等。巨人集团的没落就是因为在品牌扩张的路上偏离了核心业务,丢弃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导致资源分散,管理失控。
二、品牌危机的深层原因
要有效防范品牌危机的发生,必须探究其发生的根源。从品牌危机的表现形态可以看出,大多数品牌危机看似由企业外部原因所致,但其根源还是在企业内部。有研究发现,由于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品牌危机占品牌危机总数的72.5%[2]。从发生和发展过程看,品牌危机是从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与品牌管理不善开始的,并在外部环境波动的冲击下,使失误现象逐渐累积和放大,最终导致品牌危机的爆发[3]。因此,品牌环境突变(外因)是品牌危机发生的直接诱因,企业管理和品牌管理不善(内因)才是品牌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具体看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品牌文化淡薄
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也是文化的载体,优秀的品牌通常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品牌文化是企业围绕品牌建设所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及经营哲学的综合体,只有将产品当做一种文化形象来宣传,借助文化传递产品,使品牌文化紧紧地与消费者所关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市场亲和力。然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在品牌经营中,普遍忽视品牌文化内涵的建设,致使品牌形象模糊,品牌定位不清,也因此导致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低下,品牌危机抵御能力微弱。
(二)品牌核心价值缺乏
一种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任何品牌都应该具有核心价值,比如,“宝马”传递的核心价值是“安全舒适”而“劳斯莱斯”则代表“名门尊贵”。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基础。国内很多企业简单地把品牌知名度等同于品牌价值,只注重对商品的显性特征(如包装、外观等)进行差异化,而对品牌资产的价值缺乏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品牌核心价值缺乏通常有几种情形:第一,品牌没有核心价值,严重缺乏个性,或者一味追求浅表的“奇异”卖点,结果导致品牌空壳化。第二,品牌建设过程中一味地宣传商品名称,而忽视了品牌背后涵含的独特价值和利益的有效传递,所以即使产品知名度很高,但销售量却不尽人意,结果往往是商家在投入巨额广告之后草草收兵,退出市场。第三,企业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对品牌的核心内涵把握不准,总期望把品牌的所有价值全部传播出去,结果造成品牌核心利益松散,品牌信息混乱,使消费者无所适从。
(三)品牌战略规划缺失
品牌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而要根据品牌成长的外部因素,结合企业本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以及品牌的生命周期特点制定严密的战略规划。然而我国许多企业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不顾企业的产品、促销、价格等营销策略能否跟上,盲目加大广告投入,甚至依赖炒作手段,期望现代传播工具能在一夜之间把品牌催熟成名牌。缺乏战略规划的品牌炒作,虽然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由于忽视品牌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品牌赖以生存的内涵建设,造成品牌畸形发展,生命力极其脆弱,多变的市场环境很容易就会触发品牌危机因子,从而加速品牌“从成长到死亡”的过程。
三、品牌危机防范策略
不管哪种品牌危机,一旦爆发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危害,轻则破坏正常的经营秩序,重则破坏其持续发展的基础,甚至导致品牌大厦轰然倒塌。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是品牌危机管理的根本。结合品牌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品牌危机防范应该采取如下策略: 转贴于
(一)唤起全员危机意识,制定并严格实施品牌日常管理制度
意识决定行动,品牌危机意识是进行有效品牌危机管理的前提条件。只有企业全体员工真正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感觉到危机时刻在他们身边,才能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为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给员工灌输危机意识,并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在生产中严把质量关,确保投入市场的都是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产品核心技术的保护管理;做好商标注册维护工作,对于假冒伪劣等侵害自身商标权益的产品和行为及时处理。
(二)建立有效的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实施品牌自我诊断制度
信息是品牌危机防范的生命线。为了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潜伏的危机,疏通信息交流的渠道,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4]。第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控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与企业有关的国家政策、市场、竞争者等多方面的信息,甄别危机因子。第二,建立品牌自我诊断制度,定期对品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监控,尽早发现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乃至消除危机诱因。第三,组建品牌危机管理小组,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制定危机应对策略,为企业品牌危机修筑第二道防线。
(三)改善企业管理,优化品牌管理体制
品牌危机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往往是企业内部管理恶化的结果,因此,改善企业管理有利于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品牌管理是品牌价值保值、增值的基础性工作。品牌管理体制就是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它是企业在分析、计划、组织和协调与品牌管理相关的各项活动时的制度安排[5]。科学的品牌管理体制能合理协调品牌管理活动中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品牌策略和战略的优化调整,培育品牌危机抗体,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目前,全球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职能管理制、品牌经理制、品牌事业部制和品牌公司制四种。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应向着建立品牌经理制的方向发展,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则应采用职能管理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加强品牌全方位管理,制定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但凡成功的国际品牌,绝对不是依靠广告炒作一夜催熟的,他们在品牌经营上都有长久的、执著的追求和深刻的内涵,广告和形象识别系统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品牌的全方位管理意味着要在品牌创立之初就对品牌进行战略规划,将品牌个性定位、品牌核心价值确定、品牌形象塑造、品牌注册与保护、品牌延伸与扩张、品牌创新、品牌传播等一系列环节的决策规范化,并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企业常规化的工作。
(五)科学实施品牌延伸战略,适当开发子品牌
品牌延伸作为企业品牌经营战略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国际知名品牌,大多数源于品牌延伸。但是品牌延伸一定要遵循品牌的成长规律,不能任意而为(如品牌跨行业延伸、高档品牌向低档产品延伸等),否则不仅无助于新产品的推出,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不过,如果品牌延伸进行得适当,不仅可以有效回避品牌风险,还可以使品牌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用子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延伸时,由于子品牌是针对一类或一种产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高度统一性,因此采用子品牌策略能有效地避免株连风险。比如:宝洁、欧莱雅等公司拥有多个品牌,其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强,如果其中一个品牌发生危机,通常不会影响公司其他品牌。相反,“三鹿”既是奶粉品牌,又是集团公司品牌,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忠诚度
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是企业防范品牌危机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形象和信誉很差,消费者对企业无忠诚度可言,那么品牌危机发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要更好地防范品牌危机的发生,保证品牌健康稳定地成长,企业必须综合运用技术、产品、服务、创新等方式来提升品牌竞争力,避免过度的价格竞争,采用消费者至上的经营理念,使顾客获得最大程度的满意,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忠诚度,提升品牌价值。这是企业打造品牌的最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也是企业防范品牌危机的良方。
总之,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利器,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成功的品牌谁就拥有市场。因此,企业要强化危机意识,不断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品牌危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品牌危机防范策略,才能有效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保证企业品牌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凤军.品牌营运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66.
[2] 李敬强.基于心理契约的品牌危机管理[D].青岛大学学位论 文,2008.
所谓“中国化”,就是世界品牌到了中国市场后,像一些中国企业一样,只注重了规模的扩张、市场份额的占领,而忽视了他们本来应该保障的高品质。
有人担心,洋品牌会像中国以前著名品牌“三株”一样,可能会风光不再,甚至陷入“信任危机”之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妙在于他们的应对品牌危机的科学方法。
跨国公司的“中国化”
世界著名品牌并不是“神造”的。他们在华出现品牌危机,虽不乏偶然因素,更有不少必然性存在。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消费者必然会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会更审慎地看待洋品牌。
更重要的一点是,跨国公司的“中国化问题”。一些跨国公司虽然在自己的发达的母国,已经建立起了就当地环境而言足够完备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但并没能因地制宜弄出足以应付“中国特色”的另一套。比如他们使用中国国内生产的原材料,却没有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质量检测和风险预防系统。
以肯德基为例,自己食品出现了问题,却将责任一股脑儿推向了原料。这其实正说明了其自身存在的一大死穴:没能根据中国市场的现状完善其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同时,某些跨国公司对中国消费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就是“中国制造外国贴牌”。而且不少洋品牌还将中国市场和自己母国市场俨然区分,质检标准不一。
卡夫公司“见人下菜”:其生产的乐之三明治饼干含有大豆转基因成分,在转基因原料使用问题上采取了与欧洲市场不同的“双重标准”,且没有依照中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规定贴上相关标志,结果便必然侵害中国消费者的利益。
责任当然不光在跨国公司。多年来,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可谓“宠爱有加”,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比国内企业的有效税率要低10到12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充分信赖“洋货”。跨国公司自从进入中国市场就披上了光环,他们一直安然地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一方面在投资政策上享受优惠;另一方面,在不少政府主管的印象中,世界500强企业就等于“完美”。这样一来,跨国公司难免因养尊处优而轻视适应中国市场的积极努力。
此外,国内市场规则与法律的缺失更助长了国际品牌的傲慢与偏见。比如,产品召回在中国根本无法可依,企业又何必去花费这笔钱。
“洋货危机”的启示
然而,即使是发生了影响比较恶劣的品牌问题,外国知名品牌基本上都能够渡过难关。这是为什么呢?
这与他们的品牌管理机制有关。品牌管理,顾名思义是指针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品牌,综合运用企业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实施、控制来实现企业品牌战略目标。品牌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品牌创立、品牌推广、品牌延伸以及品牌维护等工作,其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品牌的生命力,不断提高客户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从而促进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销售,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洋品牌在中国的危机公关表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成熟,新媒体的大量出现与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企业和组织的竞争成本上升,成败将更取决于如何与消费者、供应商、大众传播媒体、投资者、公司雇员、普通公众和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环境、安全)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在大众和社会中传播出统一的信息、企业形象、服务内涵、文化和品牌。
从国际企业处理在华的品牌危机中,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危机管理意识。企业危机有很多种,包括经营危机、信用危机和品牌危机等等,本文主要指的是品牌危机。在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企业品牌管理能力差别并不明显,只有在危机中才可能显示与众不同的管理能力。因此,企业只有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建立危机管理的程序,培训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应对危机的方法,培养消除危机的各种关系网络,才是战略品牌危机管理的核心。国际知名大公司普遍都设有专业的外包公关公司负责其品牌管理,有的企业,如宝洁在SK-II危机中,还专门组织团队来应对突发的品牌危机。
其二,健全危机反应机制。在危机管理中,速度通常是决定危机能否消除甚至转化机遇的关键。对危机的反应迟钝,往往会导致品牌危机上升到企业危机的可能。如中国的“三株”。理想的处理方法是,尽一切努力避免危机扩散。如上世纪90年代末期“娃哈哈事件”。因而,在危机的初始阶段,企业的经营团队应该在取得董事会的理解与支持,及早应对。
品牌危机的防范,是品牌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其第一要旨。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企业内部的品牌危机监测、跟踪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作,更为重要的是,它必须将品牌危机的防范意识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品牌危机的防范应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品牌危机的避免,即排除潜伏的品牌危机,把危机忧患消灭于萌芽之中;第二层是指针对引发品牌危机的可能性因素,事先制定各种危机处理预案。因此也可以说品牌危机防范的两层含义实质上是品牌危机防范的两道防线。下面就这两层含义,提出企业在品牌危机防范中应涉及的几个方面。
一、树立危机意识
企业要不断地稳步发展,要想树立百年品牌,就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危机迟早都会来的。危机意识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危机意识是一种对企业环境时刻保持警觉并随时做出反应的意识。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一日千里,关于品牌的任何一个坏消息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扩散,甚至于带来灭顶之灾。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清楚:所有的行为时刻都处于危机之中,必须把公司潜在的危机规避到最小。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因失误或失职而将整个公司拖入危机。企业的全体员工,上到高层管理者,下到一般的员工,都应“居安思危”,将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
二、成立品牌危机管理常设机构
在公司组织架构中明确设立关于品牌危机的常设和非常设相结合的组织系统。它包括了危机管理委员会,这是最高层次的非常设机构,一般由公司的最高领导担任委员长,公司相关领导是该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应具有富于创新、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具有亲和力等素质,以便于统揽全局、迅速做出决策。危机处理委员会还必须明确规定了公司危机管理中不同岗位的权利与责任,一般最高领导是结果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最大的权利者,这能确保一旦危机出现时,组织的整体运行可以达到高效统一,不会因为临时的忙乱而使指挥混乱。
品牌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一般是执行危机管理办公室。它须包含几大功能系统,即竞争情报系统、品牌管理系统、战略管理系统、公关媒体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一旦危机产生时,它涉及到的层面很广,不仅仅包括通常所提到的公关媒体系统,同时也涉及到客户管理系统。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基础的体系,它是危机管理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反映并做出行动的基础。公关媒体系统是危机管理的行动机制,如果没有良好的公关媒体资源及调动资源的能力,就算能及时反映出危机也没有足够能力和资源去应对危机,所以它是危机管理核心能力所在。品牌管理系统是一家公司在危机管理中的综合系统,它包括了平常各种利益相关者对品牌的认同程度、品牌运行能力的判断、品牌号召力的能量反映和品牌管理体系的科学化。战略管理系统则是危机管理的枢纽,它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指导思想,可运用资源的能力和公关的立场。安全防范系统是解决突发事件可能给公司和员工造成生命危险的体系,它包括了应对日常一切可能发生,以及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危机,例如地震、火灾、恐怖行为、洪水等事项。
三、品牌产品质量危机的应对预案
产品质量危机易出现的两种情况分别是因产品自身质量问题和因行业或科技标准更新所引发的质量问题。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最容易引发突发性品牌危机,其直接后果是公众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信誉度遭受严重打击。这类危机的责任完全在企业,因此,对此类危机的管理,主要是尽快向公众赔礼道歉,挽回品牌信誉,减少长期业务上的损失。
对于出现产品质量或者经营方面的问题时,企业应对传媒可以参考以下一些程序和策略。第一,通过向传媒新闻稿的形式,间接透露有关信息,表明公司的立场和态度。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尚未查明的情况下,企业首先申明自己愿意与传媒和消费者保持沟通的诚意,然后说明将在查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后再向公众通报,或者先期停止问题产品的销售。而当问题已经查明,而且已经在解决或已解决得差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说,可以控制信息,以免发出不必要的信息。第二,通过新闻发言人回答传媒提问的方式,向传媒和公众透露他们感兴趣的信息。采用这种方式将考验企业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和能力,但处理得好,却可以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反之,则会给企业脸上抹黑。第三,通过企业高层人士主动拜访传媒有关人士,以接受专访的方式,向传媒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取得相关传媒的理解,从而争取传媒的客观报道,避免因传媒掌握的信息残缺而造成报道失实或者不全面。这种方式尤其适用消费者投诉等危机个案的处理。第四,通过召开新闻会的方式,向传媒和公众主动公开有关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如果出现问题的原因已经基本查明,公司将在会上通过传媒向公众致歉,宣布回收已经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必要时甚至向消费者提供适当的补偿或赔偿。第五,通过邀请传媒来公司现场采访的方式,传播信息,主动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情绪。
四、重视客户服务管理
企业在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其内部管理失误、外部条件限制等因素造成了消费者的不满,由消费者直接向媒体投诉或者其过激行为经媒体曝光引发的品牌危机已不再少数。顾客的抱怨是企业获知自身反应的最直接来源,把抱怨的顾客转变为满意的顾客,才是企业的经营之道。美国的专家的一项研究显示,不高兴有抱怨但企业没有妥善处理的顾客,再惠顾的几率约有四成,不高兴对企业抱怨后,能迅速得到满意答复的顾客,再惠顾的几率则高达八九成。由此看来企业应致力于不使顾客抱怨发生,万一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服务失败时,企业应该建立各种管道和抱怨的处理方法,迅速加以解决,才能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加好的顾客口碑。企业追求质量管理,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学习型组织等等,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与顾客建立和谐、持久的关系;研究顾客、开发和引导顾客需要,与顾客沟通并留住顾客,这是一个完整的顾客管理体系。赢得顾客的信赖与拥护,建立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是顾客关系营销战略中的核心。
在品牌危机防范管理中,企业要致力于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不断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大多数情况下,顾客对于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差错,是愿意给予改错机会的。企业要意识到:在服务类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中,有时,事实会退居其次,顾客最重视的是品牌真诚补救的态度。此时,企业必须主动承认错误,认真对待和听取顾客的需求,向他们提供详细的信息并解答提出问题,尽可能弥补顾客在服务过程中所受的损失。即使最后结果并不一定百分之百如人所愿,只要顾客看到了努力,品牌就得到了他们的长期信任。
五、产品召回
产品召回是主动对有问题的产品实施召回,这种做法可以成功地避免了企业品牌及其产品信誉危机的爆发,主动召回本质上是企业自身一种深层次的危机预防管理。就召回事件而言,主动召回就是品牌危机的事前管理。正所谓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地危机预防应是现阶段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首要选择。
相对而言,食品、药品、玩具、日用品和汽车等消费品行业会经常发生召回事件。这些领域的企业必须具有极高的危机感和攻克危机的意识。如果一旦发现并确认产品确实存在缺陷,企业应该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处理。危机预防更能凸显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成熟度。积极与公众进行沟通,保证召回的主动性,体现了一个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和负责任的态度,进一步赢得了人心和信任。同时在整个产品召回的信息中,在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完整的传递和表达,这样整个传媒的舆论导向是朝着对品牌有利的方向发展的。
成功的品牌危机预防,能为企业品牌带来更高的美誉,无论危机大小,企业在危机处理后都会发现有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损失与影响。而良好的品牌危机预防管理则可能有不同的结果,甚至化危机为商机。在品牌危机的预防管理中,如果企业能够全面地考虑品牌危机预防的行动方案,危机预防管理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是可能并且现实的。
[中图分类号]F279.2;F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69-02
随着现在网络日益普及,根据根据统计数字[1],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网络对品牌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如此巨大的网民数字一方面给我提供了品牌网络传播的受体,同时也可能让品牌危机在网络上蔓延,加大我们品牌管理的难度,所以我们有必要清晰了解现代企业品牌网络危机的特点。
总结来说,品牌网络危机至少存在如下所述的5点明显特点。
一、危机的突发性
这里的突发性主要指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主要是从危机起源于现实经营或是网络消息来分。首先是起源于现实危机的不可预测性,企业现实经营中,虽然采取了比较好的技术和品质管理,但是出现残次品的概率依然存在,一旦这样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给消费者带来比较严重的伤害,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品牌危机,如果此时企业没有及时做好和消费者以及媒体的沟通,事件有可能愈演愈烈,这种负面新闻会在网络上迅速的病毒式传播,给企业品牌带来恶性影响,严重打击企业的声誉和销量。其次是危机的诱导性[2],这里的危机,指的是由于网络发展,QQ群,社区,论坛,BBS等各种交流工具日益增多,一些关于企业不严谨的信息,可能也会在网络上流传。例如2009年,海南工商局未经权威机构检验,擅自农夫山泉总砷超标,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在消费者中间产生恐慌,给农夫山泉品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方面都表明了现代企业品牌网络危机突发性这一特点,这一点也无疑加大了管理者的难度。
二、危机的急速传播性
网络拉近了每个人之间的距离,消息的传播速率爆炸式增长。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其廉价性,快速性让危机信号可以轻易急速的蔓延开去。而且由于网络的连通性,负面消息很可能会一传十,十传百,呈几何级的快速传播,令管理者手足无措。危机的急速传播,会起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不良后果,管理者一旦稍微疏忽,或是反应跟不上形势的变化,那可能就会使事件一发不可收拾。网络传播的急速性要求管理者必须时刻注意网络上关于自己企业品牌的一些信息,防患于未然。
三、管理者的被动性
由于上述两种特性,管理者在应对危机时将会十分被动。首先危机突发性,将会使管理者很难做好预防,就算做好预防措施,但是由于很多网络危机可能并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外界有意无意的讹传,这将使管理者疲于应付。其次,由于品牌网络危机传播十分迅速,当管理者意识到一个问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伤害而开始采取措施时,可能它已经在网络上不可阻止的传播开去,给企业品牌带来负面影响了。这些特点都导致了管理者工作难度的提升,为了更好的让企业快速发展,管理者必须培养起重视网络的观念。并且可以通过微博,博客等手段,及时和公众沟通,解答一些公众以及媒体关心关注的问题,拉近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让流言止于公开,不给其伤害企业的机会。
四、危机的巨大危害性
一个在现实中可能是较小的突发事件,由于处理不当,可能在网络传播中演化成企业巨大的灾难。或者仅仅是谣传,但是却也在网上蔓延,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恐慌,从而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今年见诸媒体的各种品牌网络危机事件无不严重伤害企业品牌,严重打击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者必须强化危机管理管理意识,尽可能的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减少对企业的危害。
五、危机传播的两面性
虽然品牌网络危机由于上述特点,会给企业产生巨大的伤害,也会加大管理者的工作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特性,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例如,当企业发生品牌危机时,以前可能企业要做很多的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或是别的促销活动,可能还要将权威机构的合格认证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消费者,这些渠道的代价会比较高,而且传播较慢,这样会延长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不信任感,加大对企业的伤害。但是有了网络,企业可以第一时间将最新最权威的结果告诉关心事件进展的消费者和媒体。这样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时效性也更好,能尽快的重振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最终让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所以网络对于品牌危机是把双刃剑,有两方面对立的影响,关键是看管理者能否合理有效的利用网络维护企业品牌,或者是遇到危机时,能否利用网络及时化解危机,减小伤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网络的普及对品牌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品牌网络危机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尤其是危机的急速传播性尤为明显。企业管理者应该深刻的认识上述的特点,积极主动针对的这些特点,做好品牌网络危机预防措施,一旦发生危机不要手足无措,而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有利的一面来应对危机,最终通过提高品牌网络危机管理来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1]中国网民数达4.2亿[EB/OL].finance.省略/roll/ 20100716/ 12353389132.shtml.
21世纪,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数字经济转变,信息化程度日益广泛,经济全球化程度无论地域范围还是产业价值链都在进一步加剧。伴随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品牌、专有技术、创新能力、商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企业文化等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创造、培育和经营无形资产。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源泉的无形资产典型代表之一———品牌,其价值研究相关主题很自然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品牌作为知识的载体及创新的成果,是21世纪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核心支撑力量。对企业而言,拥有了强势品牌,就意味着拥有了市场的关键要素,资源配置中就能够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从而为实现企业超额经济利益的流入奠定了坚实基础;企业如何创建培育强势品牌、管理并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瓶颈要素之一。2016年8月三星公司Note7爆炸门事件曝光,该事件在资本市场使三星公司股价,在9日和12日两日已经累计下跌11%,市值蒸发2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70亿元),而且“爆炸门”事件给三星造成的影响远不止经济损失这么简单;早已位列世界级企业行列的三星,其损失一方面表现为直接且有形;另一方面,三星的品牌价值无疑会遭受重创,无形的损失可能更为惨重,而这个损害是长期的;有迹象表明,爆炸门事件对三星造成的品牌流失才是这次危机损失的重中之重。事实证明,企业如何实现品牌价值管理已经成为无形资产价值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此文章以品牌价值管理为研究主题,在界定品牌价值内涵基础上,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为背景,从分析影响品牌价值因素出发,探究如何实现品牌价值的危机管理。
一、品牌内涵辩析
品牌与商标是界限比较模糊的一对概念。探究品牌的历史起源,品牌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它的中文意思是“痕迹”。现代品牌有着更丰厚内涵,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标志和名称,更蕴含着更加丰富的体现产品性能质量、企业文化、服务质量、科技实力及价值承诺等内容。1960年,美国营销学会认为,“品牌是一种称号、术语、符号和计划,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而商标是指按法定程序向商标注册组织提出申请,经审查,予以核准,并颁发商标专用权的品牌或品牌中的一部分,商标受法令维护,任何人未经商标注册人允许,皆不得效法或运用。品牌不完全等同于商标,商标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品牌。商标和品牌都是商品的符号,商标是一个法令名词,而品牌是一个经济名词。
二、品牌价值内涵
什么是价值?《辞海》对价值的定义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从词源上说,“价值”(value)一词源于古代梵文wer(护栏、掩盖、保护)和拉丁文val-lum(堤);学者们基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视角对价值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基于不同目的、不同视角对品牌价值形成了多种定义。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品牌价值来源经历了最初的基于企业自身视角的品牌资产理论,然后上升到到以顾客为主体视角的顾客价值理论,再演变到利益相关者价值理论。不同品牌价值理论诠释了不同的品牌价值来源,蕴含着品牌创建实践的不同理念;利益相关者品牌价值视角其实质是将前两个主体及未来的更多相关方的需求与品牌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融合,这是品牌价值内涵更加丰富的必然结果,品牌是企业甚至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
(一)品牌资产超额收益理论
在无形资产的构成体系当中,品牌资产的重要性日趋上升,伴随品牌会计学的建立,品牌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将会得以解决,以品牌为代表的营销资产的价值可以确定。市场价值较高的品牌可以提高市场营销效率,进一步增强顾客对品牌忠诚度,同时也能产生更多的溢价。强势品牌还能大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品牌资产被认为是一种超越有形资产以外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商品或服务冠上品牌后,会给企业带来超额收入,其实质是品牌资产价值体现。
(二)顾客价值理论
顾客视角下的品牌价值理论的发展,是基于我国成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商品供给不断丰富,最终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企业逐步树立营销观念之后才关注品牌的价值,我国国有企业品牌的消失表明品牌在我国受关注的时间还不长,其实质是基于消费者视角提出的一种价值理论。营销名言———消费者是上帝,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与品牌价值的内在联系。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顾客未来的购买意愿对品牌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而顾客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往往是源于企业以往的营销努力对顾客心理所产生品牌效应的影响。知名品牌其本质是一种产品的功能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保证。一方面,它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能让消费者内心感受到品牌为其所带来的价值。只有当消费者将品牌和其消费商品能得到的综合价值效用产生因果联系时,消费者才有可能主动购买并愿意支付其心理预期较高的代价。另一方面,品牌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从本质上说,品牌价值来源于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与认可。
(三)利益相关者价值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及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管理层经营理念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其业绩评价关注重点由企业利润目标转移到企业创造价值,这不仅仅是一个指标的变化,而是企业整个经营理念的变化,是一项系统性变革;另一方面,对品牌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这直接体现在企业的营销理念从以顾客心理为中心转换为利益相关方的内心感受。这一转变首先使得企业管理层深化了品牌价值的认识,公司、顾客、投资者、供应商、政府相关部门、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相互合作更加密切。在某个特定的品牌生态环境中,创建品牌关系时只考虑消费者和竞争因素已经远远不够。随着品牌内涵的日益丰富,以品牌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得以形成,影响品牌的因素就更多,因此,需要企业建立起新的品牌治理模式。
三、品牌的价值影响因素
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前述对其价值分析发现,品牌价值的形成与有形资产存在显著差异,有形资产是一次性完成,而品牌的价值则需要很长的培育周期,伴随企业的成长,经营理念的转变,管理的创新,竞争实力的增强而不断发展状大。因此,品牌价值是一个动态价值,其价值波动与市场高度相关。实际上,品牌价值波动是常态,而相对稳定是暂时的。这实际上因其无形性而且是难以计量性,使得品牌价值管理难度较大。作为企业综合竞争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加强对品牌价值的管理,全面分析对企业品牌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收集相关数据,基于相关数据资料对品牌价值产生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开展分析,以提高品牌价值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王成荣(2005年)认为品牌价值的变动过程受自身因素、竞争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形成过程有其特定的发展阶段,对于处在不同阶段品牌,其价值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其价值影响因素也不尽一致。但企业自身因素始终是核心因素。王成荣(2005年)的观点,“企业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持续性技术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广告投入及广告策略、营销网络及营销策略、产品质量保证、客户管理与服务、产品价格、社会公益、品牌核心价值的持续性、品牌文化开发、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支援性管理、品牌延伸与授权、品牌保护”。市场需求是影响品牌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以买方市场主导下的竞争格局,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小的环境下,市场需求的影响更为显著。市场需求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变化、社会流行趋势变化、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改变、目标顾客群体数量变化、目标顾客品牌偏好转移、替代品出现、因不可控力量改变市场范围和需求。竞争因素的影响,品牌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品牌已对上市公司价值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就是品牌,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竞争性因素包括同类竞争性品牌数量变化、竞争性品牌的技术开发、竞争性品牌质量、品种、价格、主要竞争性品牌市场地位与份额、主要对手的针对性营销策略、主要竞争对手的品牌管理与经营能力、竞争性品牌之间的竞争情况等”。
四、品牌价值管理中的危机管理
品牌价值管理是基于品牌成长过程中品牌价值提升为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一般品牌的成长周期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分化期。实际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市场特征表现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卖方市场,产品极端匮乏。消费者购买商品可选择的范围很小。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产品极大丰富,买方市场正在形成,伴随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企业和消费者都已感受到品牌的存在,特别是近几年来,无论是旅游购物,还是跨国企业的合并,招商引资等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显示,品牌在其中伴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正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有序实施。在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如何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好本国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环保、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当下企业改革重点。要加强品牌价值管理,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知名度与消费者认可度。同时要认清中国企业在品牌价值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在品牌管理过程中,品牌价值提升与贬值是不对称的。品牌价值提升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大工程,但品牌价值贬值则会由企业某个因素的决策控制不当所引发,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国民族乳业品牌三鹿可以算是失败的经典案例,华为算是我国品牌国际化比较成功的典范。文章主要基于企业自身角度中的风险管理来探讨信息化时代下的品牌价值风险管控问题。品牌危机管理是指在品牌的创建与培育中,采取合理的管理活动,以尽可能预防品牌价值损失事件的产生,以及若发生品牌危机后采取的降低品牌价值的损失的机制。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现代企业竞争加剧,各种因素变化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今时代,企业已完全处于危机环境中,从健全企业内控系统角度出发,需要建立一整套预警机制来实施品牌危机的管理。文章结合信息化时代品牌危机的新特征,创新探寻品牌危机管理的办法。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内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预防危机的发生以及减轻危机发生后对品牌的损害。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网络资源开展定量与定性分析,强化全员危机意识。建立和完善企业品牌危机管理响应机制。反应阶段是在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使危机得到控制,阻止事态进一步蔓延恶化,力争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危机,尽量使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从大数据的历史经验表明,面对危机时,企业采取坦诚态度是最佳策略,第一时间承认错误,主动担责。危机触发时,品牌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建立和公众的对话基础,找准自己的核心受众,运用同理心,让公众的情绪从高点落下,避免事件不断发酵,引导舆论,缓解紧急情况。危机一旦发生,便会迅速损害品牌形象,导致品牌价值减损,此时,企业对待危机的确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所有胜利的保障。企业只有全力以赴应变,正面解决问题,主动透明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渠道,才有利于将品牌价值损失减至最低。
五、结论
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企业之间品牌竞争不断加剧,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创建一流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品牌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夯实根基。基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品牌,企业要加强品牌价值管理并逐步提升品牌价值,管控好品牌培育过程中各种危机已经成为品牌价值管理的重点之一。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的趋势下,及时性在危机管控中重要性也在增加,与此同时,加强风险因素自检也是十分重要环节,建立相关的内控措施,提前预警和防范品牌价值波动风险,将风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品牌价值管理有效手段之一。要加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控系统的构建,有效管理和处置危机情况。品牌危机发生后,企业可以遵循迅速、真诚、客观、统一的处理原则,启动危机管理响应机制,尽最大努力使危机得以圆满解决,使企业尽快从品牌危机中恢复来。
【参考文献】
[1]邹家继,费朵.刍探企业品牌危机管理[J].财会月刊,2008,(11).
作者简介:王坤(1977-),女,辽宁营口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原理、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品牌管理;
高微(1984-),女,吉林长春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商直接投资,国际市场营销;
庞立君(1984-),男,吉林长春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品牌管理,消费者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1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32-04
引言
近些年,品牌犯错的事件屡屡出现,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与重视。如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联合利华旗下“立顿”速溶茶氟化物超标事件、蒙牛“毒奶门事件”等,有些品牌犯错事件不但引起个别消费者的损失,也导致群体消费者的损失,从而导致品牌资产的下降,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以往关于品牌犯错的研究多将品牌犯错作为一种情境,在此情境下,研究企业的应对策略与消费者的反应,总体而言,对于品牌犯错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对品牌犯错的概念及研究框架未达成一致,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品牌犯错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为预防和解决品牌犯错提供参考。
一、品牌犯错的概念与分类
(一)品牌犯错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品牌犯错的研究较少,关于品牌犯错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概念界定,对品牌犯错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
品牌犯错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失职、失误,或者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漏等,从而引发消费者对品牌公开化的或未被公开化的要求赔偿,由此导致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负面的评价。
品牌犯错是指品牌方的行为让消费者感到极其失望,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消费者对品牌的负面影响。
国内某学者从犯错品牌的表现及后果的角度,认为犯错品牌是指品牌在产品质量、服务、技术及形象等方面存在问题或是缺陷,以致给消费者带来了情感、时间、物质等方面的损失,引发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美誉度、忠诚度的下降趋势,继而转移购买意愿。
从以上学者关于品牌犯错的概念上来看,从时间上来讲品牌犯错已经发生,而且结果也是确定的;从表现形式上看,犯错品牌主体为品牌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企业;从结果来看,犯错的结果给消费者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总体而言,品牌犯错的概念从企业及品牌方和消费者的角度来定义,Aaker等人所提出的概念已经勾勒出其本质涵义。
(二)品牌犯错的分类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企业品牌犯错的成因,本文对2003-2011年中,国内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品牌犯错主要成因进行归类,如表1。
根据品牌犯错的现状及其原因,我们可以把品牌犯错分为以下几类:
品牌营销犯错。品牌营销犯错是指品牌在传播过程中主观故意或客观不当,造成消费者受到伤害。如虚假宣传、欺诈、误导等。
品牌形象犯错。品牌形象犯错是由对品牌不利信息的传播事件而引发消费者对品牌形象做出负面评价的品牌犯错。如关于品牌的产品生产条件恶劣、工厂工作环境恶劣、企业偷税漏税、高管不当言论等信息的传播。
品牌产品质量犯错。品牌产品质量犯错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失职、失误,或者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漏,造成产品在质量上出现问题,从而引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不信任。如产品存在缺陷、质量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等。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品牌犯错中,品牌质量犯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失误而造成的,对消费者影响最大,最受关注;品牌营销犯错次之,但传播范围较广;品牌形象犯错更多地来源于企业战略行为上的失误,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对品牌犯错进行分类,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犯错后的企业应对策略。
(三)品牌犯错与产品伤害危机、品牌危机
目前,学者对产品伤害危机与品牌危机研究较为深入。究竟品牌犯错与品牌危机、产品伤害危机有何异同?为何已经有大量的品牌危机与产品伤害危机的研究,学者还提出品牌犯错?目前已得到中国学者们的普遍认可的产品伤害危机概念是Siomkos and Kurzbard(1994)提出的产品伤害危机(Product Harm Crisis):偶尔出现并被广泛宣传的、关于某个产品存有缺陷或对消费者具有危险的事件。Smith,Larry(2003)通过对20多个记载比较完整的产品伤害危机的观察,发现产品伤害危机也可分为两大类: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和不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两类产品伤害危机的分类依据是:产品缺陷是否违反相关产品法规和安全标准。中国学者方正(2007)依据“产品缺陷或伤害是否违反相关产品法规或安全标准”通过对国内2005-2006年发生的26次产品伤害危机的深度观察,也将产品伤害危机分为可辩解型和不可辩解型两类。
品牌危机指的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突变和品牌运营或营销管理的失常, 而对品牌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到社会公众, 使企业品牌乃至企业本身信誉大为减损, 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窘困状态(吴狄亚、卢冰,2002;郑彬卫、海英,2011)。学者们通常将其分类为外部因素引起的品牌危机与内部因素引起的品牌危机。
品牌犯错、产品伤害危机与品牌危机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品牌危机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企业外部和内部原因或共同影响引起,品牌犯错则是从企业内部战略、经营管理等出发,而产品伤害危机则是从产品本身出发,其范围最小;从研究角度来讲,品牌危机可以研究事件本身,也可研究企业和消费者等相关主体,而关于品牌犯错和产品伤害的研究多从企业和消费者角度进行研究;产品伤害危机侧重从法律角度上分类,并且仅仅包括产品有缺陷(Frank Huber等2010),品牌犯错则从企业战略与内部经营来分类;产品伤害危机是偶尔出现的,而品牌犯错不一定,如蒙牛连续出现三聚氰胺、特伦苏、致癌门等三个事件。三者共同点都是给消费者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并且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传播性。对品牌犯错的研究,是对品牌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完善,也是企业经营与管理品牌的迫切需求。
二、基于企业视角的品牌犯错分析
理论界对于品牌犯错的研究主要基于企业和消费者两大视角展开,鉴于品牌犯错包括产品伤害危机,本文从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策略、品牌犯错时企业应对策略、品牌犯错后企业营销策略三个角度进行梳理。
(一)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策略
Aaker(1991)、Bradford & Garrett(1995)提出了在危机情境中,企业可以采取的五种应对策略:保持沉默、否认、寻找借口、承认危机但否认严重性以及承认危机并承担责任。Siomkos和Kurzbard(1994)提出了“公司应对方式连续集”的概念,将公司对产品伤害危机的应对方式细分为四类:(1)坚决否认;(2)强制召回;(3)主动召回;(4)积极承担责任从坚决否认到积极承担责任的4种应对方式。Dawar和Pinutla(2000)认为,公司对于产品伤害危机的应对方式从坚决否认到积极承担责任、积极沟通并且无条件回收产品。Niraj Dawar&Madan M.PiUutla(2000)研究了不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及其应对方式对品牌资产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应对方式和外界应对方式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关系。Tybout(1987),Ahluwalia(2000)等学者将否认沟通策略拓展为诊断型沟通策略和争辩型沟通策略,从而试图寻找一种更加可行的信息沟通策略来挽回品牌关系。中国学者方正(2007)通过对多个案例的观察,在对二手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可辩解型产品危机的企业应对行为,分别是纠正措施、积极澄清、置之不理、对抗反驳。方正、杨洋、江明华、李蔚、李珊(2011)用实验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对企业自身而言,最优的是辩解策略,其次是攻击策略和缄默策略,最差的是和解策略。钟岭(2011)在博士论文中发现在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缓解,积极澄清优于置之不理、纠正措施优于置之不理、纠正措施优于对抗反驳;但对抗反驳与置之不理、积极澄清与对抗反驳、纠正措施与积极澄清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积极澄清并不是最优的应对行为。
(二)品牌犯错后企业应对策略
Lewicki和Bunker(1996)认为如果失信方确定、承认,并且假定一些信任破坏事件的“所有权”,这样就会对信任的修复更成功。Kim (2006),Ferrin(2007)等学者认为品牌方犯错后可采用道歉、否认、沉默等信息策略与消费者沟通。Kim(2006)同时认为道歉对于解决品牌能力问题的沟通效果要好一些,否认对于解决品牌诚信问题的沟通效果要好一些。Tybout(1987),Ahluwalia (2000)等学者将否认沟通策略拓展为诊断型沟通策略和争辩型沟通策略,从而试图寻找一种更加可行的信息沟通策略来挽回品牌关系。Ferrin (2007)争论不管在哪种情况下,沉默都不是应对信任破坏的一种好的方式。黄静、曾一凡(2011)认为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一般不会出现明确的道歉(承认错误)和否认(否认错误)的情况,而是通过解释,寻求借口,或者是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等方法尽量减少需要承担的责任。罗蓉、李勇辉(2008)从众多品牌危机事件中我们得到启示:树立顾客资产观念、建立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和真诚面对消费者是再续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关键。黄静、熊巍(2009)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犯错品牌对再续关系投入的三种策略:道歉、有形回报和优待对消费者再续关系意愿的影响。
(三)品牌犯错后的营销策略
Thomas 等学者(2004) 检验了定价和关系断裂的持续时间对消费者返回倾向和关系再续的影响。Tokman 等学者(2007) 实证探索了服务领域影响企业重获顾客的因素,他们认为相关的因素有:顾客离开的原因,顾客与原服务提供商的关系,价值维度(返回后的价格和服务情况),提供商的社会资本,后悔(消费者对新服务提供商不满时会后悔,导致转回意图增强),断裂状态持续的时间。再续品牌关系与建立初始品牌关系的区别在于,在再续品牌关系时,顾客会考虑返回后的价值维度,如价格高低、服务品质等。谢毅和彭泗清(2008)认为产品和服务、品牌传播、价格、分销和促销行动等都会对品牌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董亚妮(2010)提出产品伤害后的产品策略、销售促进策略、广告策略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
三、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品牌犯错分析
一些学者也关注品牌犯错后消费者的反应与评价。ErgPennings ,Wansink& Meulenberg (2002)指出,企业要进行危机处理,首先需要了解消费者为什么以及如何对危机做出反应。以往学者们认为与正面信息相比,消费者会赋予负面信息更多的权重;而梅里安范式(the Merriam Formula)认为:媒体给我负面信息曝光的权重是正面信息的4倍。然而,当品牌犯错时,消费者对品牌负面评价的程度并非总是一致的,犯错品牌的个性(Aaker,Fournier&Brasel, 2004)、消费者与品牌关系形态(Aggarwal,2004)、消费者的品牌熟悉度(Dawar&Lei,2009)、空间和社交距离感知(黄静、王新刚等,2010)、自我购念(姚琦、黄静2011)、内隐人格观(柴俊武、张小宜、曹欢,2012)都有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犯错的负面评价程度。
于是,大量的研究者开始重视消费者在品牌犯错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认为,企业危机所涉及到的主体对象是消费者,他们的认知就是事实(Coombs,2004),因此从消费者心理角度去研究企业危机不仅可以揭示危机的实质,而且也使危机对策的制定更加有效。从消费者角度对企业危机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的成果更是缺乏(Stockmyer,1996)。国内学者刘春章等(2008)、陈曙亮(2006)分别从消费者心理群体、消费者感受、社会认知冲突等角度对产品伤害危机的演化机理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四、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现有的文献关于品牌犯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应对策略与消费者反应和评价上,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数量较少,多借鉴产品伤害危机的研究范式;现有的研究多将品牌犯错下企业应对策略与消费者反应割裂开来,实际上二者相互作用。未来应该在如下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从企业层面的深入研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产品,在品牌犯错下,所使用的应对行为是否相同。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2B,B2C模式下,应对策略更不一致。
第二,从消费者层面的深入研究。以往的研究假设消费者为同质的消费者,未考虑消费者个性特征、类别等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犯错品牌的投入存在不同的感知差异,消费者购买动机不同对犯错品牌的投入存在不同的感知差异,消费者文化差异。
第三,从品牌犯错的类型深入研究。例如,可将品牌犯错类型区分为功能性错误及情感性错误,单一品牌犯错及群体品牌犯错,领导品牌犯错与低份额品牌犯错、营销类品牌犯错、形象类犯错和产品质量类犯错等等。
第四,从动态视角研究犯错品牌的策略。品牌犯错后要改变消费者的态度需要经历一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和后期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
第五,从实际要求出发。现有的研究集中于研究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购买再续意愿,而消费者的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是否一致有待研究。
第六,企业应对策略与品牌资产、品牌关系再续等因变量之间重要的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也有待研究 。
参考文献:
[1] Aaker Jennifer,Fournier Susan,Brasel S Adam.When Good Brands Do Bad[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4.
[2] Ahluwalia R,Burnkrant R E,Unnava H R Consumer Response to Negative Publicity: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mmitmen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0.
[3] Dawar N, Lei J.Brand Crises:The Roles of Brand Familiarity and Crisis Relevance in Determining the Impact on Brand Evalu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
[4] Frank Huber,Kai Volthardt,Isabel Mattcher,Johannes Vogel.Brand misconduct:Consequences on consumer brand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0.
[5] Siomkos George J, Kurzbard Gary. The Hidden Crisis in Product-harm Crisis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6] Smith Larry Media Strategies in Product Liability Crises Of Counsel, 2003(9):6-11.
[7] Aaker, David A., Managing Brand Equity, San Francisco: Free Press. 1991.
[8] Bradford, J. L., & Garrett, D. 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communicative responsesto accusations of unethical behavior.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5.
[9] Lewicki R J,Bunker B B.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Trust in Work Relationships//R.M.Kramer&T.R.Tyler (Eds.),Trust in Organizations:Frontie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6:1 14―139.
[10] Dwyer F Robert,Schurr Paul H,Oh Sejo.Developing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Marketing,1987,51(April):11―27.
[11] Thomas, J S, Robert, C B, and Edward, J F. Recapturing lost customers[J ] .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 2004 , 41 (1) : 31 - 45.
[12] 方正. 产品伤害危机的概念、分类与应对方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
[13] 吴狄亚、卢冰.企业品牌危机防范[J].经营管理者,2002,(02):44―45.
[14] 郑彬卫、海英.品牌危机的内涵、分类及应对策略研究 [J].现代管理科学,2011.
[15] 方正、杨洋、江明华、李蔚、李珊. 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应对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作用 [J] .南开管理评论,2011.
[16] 钟岭.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1.
[17] 罗蓉、李勇辉.从品牌危机事件看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再续[J].消费经济,2008.
[18] 黄静、曾一凡. 基于能力和诚信断裂的品牌关系再续沟通策略[J].科学决策,2011,(05).
[19] 黄静、熊巍. 犯错品牌的投入对消费者再续关系意愿的影响[J].企业管理,2009.
[20] 董亚妮. 户品伤害危机市场恢复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0,(01).
原产地区域品牌形成的历史原因
早在1999年,我国就出台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主要指历史悠久、有传统制造工艺的地方名优特产品将获得法律保护。这项制度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部分,源于欧洲。依照这项规定,原产地域产品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所生产的,其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并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以原产地域进行命名的产品。金华火腿的原产地在浙江省金华地区,而金华有上百家火腿生产企业,它们大都使用金华火腿这样一个地域性商标名称。
不光是金华,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同一地区多家企业和厂商共用一个商标品牌,如龙井茶、桐乡杭白菊、长白山人参等。我们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作原产地品牌共用。这一点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法国的干邑酒闻名天下,它是用干邑地区所产葡萄发酵,并且在干邑地区蒸馏、贮存的葡萄蒸馏酒。但是这个地区的酿酒厂却都没有使用干邑酒作为本厂酒的商标品牌,而是备有自身的品牌加以区隔,只是在包装和宣传上会注明原产地干邑,比如仅仅在中国销售的就有轩尼诗(Hennessy)、人头马(Remy Martin)、马爹利(MarteII)等著名品牌。这些品牌在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的同时赋予自身品牌的个性,这种个性包括独特的品牌形象、品牌文化以及品牌内涵。
原产地区域品牌的劣根性
正是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文化原因,与西方地域性品牌不同的是,我国原产地区域性品牌出现了这种原产地品牌共用现象。在这里,所有共享原产地区域品牌资源的企业同在一块金字招牌荫护下成长,却不用对这个共享品牌尽义务,所有企业各自为政。这就是原产地区域性品牌的劣根性――分散性。具体来说就是品牌建设和管理的分散性,问题管理、危机处理的分散性等等。
结合此次金华火腿事件来说,危机出现前,区域性品牌的这种管理分散性决定了危机的高发性。同在原产地区域政策保护下的金华地区15个县市的火腿生产企业,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对于单一的企业来说,可以享用这个品牌名称却没有建设和维护这个品牌的责任。这里100多个良莠不齐的企业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难免存在一些利欲熏心的奸商为了牟取一点蝇头小利铤而走险。总而言之,在一个没有管理机制的环境下,危机出现的机率将更高。
危机出现时,区域性品牌的这种管理分散性决定了危机处理时的无能为力。
面对突如奠来的危机,大名数分散的小型企业无心无力去挽救品牌声誉。单独的小企业对于整棵品牌大树来说只是依附于其上的一根小藤,它们并没有那么大的责任感更没有足够的资金、人力资源来化解这场巨大的危机,他们更多的是处于一种静观事态变化的冷漠心态。正如浙江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晓宁所说,在当地用敌敌畏浸泡火腿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然而其他企业却没有权力进行管制,只能任由不法商贩毁掉共同的品牌资源。所以,危机一旦出现,没有统一的管理,品牌也难脱困境。
即使少数几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尤其是金华火腿商标持有者――浙江省食品有限公司亦是有心无力去处理危机,因为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代表整个金华地区火腿形象来处理这场危机。事发之后,虽然有金华地区政府立即出面查处涉案企业,召开全行业整治会议,出台几项管理办法,但是一场商业危机仅靠政府力量而没有企业自身力量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政府的管理只能解决当下的混乱,不能帮助企业建设和管理品牌,要挽救一个品牌还是得靠企业自身。虽然,这些企业纷纷声明与犯事企业毫无干系,自家的产品安全可靠,可是面对同样的金华火腿,消费者仍然无法分辨出孰真孰假,单个企业在此毫无力挽狂澜的实力。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出口商要求退货,却无能为力,百般解释之后,也只能是暂时平息经销商们的疑虑,使之观望市场后再做是否继续出售金华火腿的决定。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无自主品牌的中小企业,相继陷入困境;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却表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这一事实充分显示出品牌战略管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一、品牌战略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利器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品牌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有的企业甚至逆市上扬。这与那些困难重重、生存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无自主品牌中小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可否认,有些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也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相比较而言,它们的基本层面是好的,加之应对得当,不仅抗住了危机的消极影响,还转“危”为“机”。2009年中国最有价值100品牌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金融危机之下,最具品牌价值100强企业的利润保持了同期水平,平均销售规模增长幅度为5%,达到146.3亿元。光鲜的数字说明,优秀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织部分,品牌战略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利器。
对中小企业而言,金融危机形势下有效实施品牌战略可获得相对优势:
首先,品牌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持。问题与机遇往往相伴而生。中小企业无疑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为猛烈和残酷,但金融危机带来了更多政策层面上的优惠。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用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2009年中央财政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从39亿元增加到96亿元,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财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发现,这些扶持政策没有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企业,有品牌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或得到更多的扶持政策。例如,2009年10月国务院多部门联合《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企业对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实行“优惠进场、优先上柜、优先宣传、优先销售、优先结算”,以提高服装、家纺自主品牌的适销率。品牌企业凭借品牌这一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为企业贷款做资产抵押,利用品牌信誉和知名度赢得了政府扶持政策的光顾。
其次,品牌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硬”和“软”双方面实力的综合。硬件方面包含了企业的技术、设备、研究开发能力、团队的完整高效等;软性方面包含了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公共关系等。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消费群体逐渐减淡了对企业背后硬件资源的深入探究和考虑,而转向关注企业与消费者内心的沟通。品牌是企业塑造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石。品牌价值的相应提升,就是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的见证。在技术门槛较低的中小企业,实施品牌建设,在软件资源上投资,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品牌来增强企业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可以说是企业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之一。
再次,品牌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是企业使命、远景和追求的完整归纳,是消费者的信任和情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品牌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百年大计,不能一蹴而就,一朝完成,但品牌一旦被消费者认可,就会形成高度重复购买行为,从而产生口口相传、推荐购买、获得更广泛忠诚客户的效应。
二、品牌战略缺失是中小企业陷入危机困境的主要原因
对我国企业品牌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品牌战略管理在逐渐加强,知名品牌相继胜出。然而,还有大量中小企业在品牌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
第一,品牌意识淡薄,短期行为严重。部分企业至今还在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专注产品的经营而轻视品牌的经营,认为做品牌、打广告,投入高、见效慢,只要产品品质好、价格合理就不愁没有市场。殊不知,产品需要质量,更需要为人所知,为人所晓,为顾客见其名知其实。
第二,品牌认识偏差。大多数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只懂做广告的阶段。但是,认为品牌只是一种名称、名字、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把做品牌简单的理解为就是换一换识别系统的企业还为数不少。有的企业认为只要给产品设计个好名字,使用有表现力的包装和商标,找个知名的形象代言人等等就可以创造出好品牌。这种观点认识到了CI系统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品牌的文化内涵、满足顾客个性需求等方面。
第三,品牌管理不善。在品牌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一是缺乏强有力的质量、技术支持。多数企业不具有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核心产品主要靠引进获得,因而造成了企业品牌竞争力低下。二是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定位是指企业通过对特定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使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一个特殊的位置。目前,中小企业品牌定位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雷同化有余、差异性不足的问题。三是品牌延伸盲目。有些企业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忠诚顾客还未达到一定的层次规模,生产经营的范围就铺得很广,导致消费者分散,原有产品优势也丢失,从而出现了部分名牌独领两三年,销声匿迹无踪影的现象循环发生。
第四,品牌流失严重,品牌保护错位。一是本土品牌被外商抢注。企业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发生了大量境外商人抢注我国出口品牌商标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年来有240多个品牌被外商抢注。二是民族品牌被收购。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不计其数。那些曾经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如美加净、小护士、乐百氏、大宝、中华、活力28等,都曾是国人耳熟能详、正在使用或使用过的行业名牌,如今在海外资本强势兼并或收购之下无一幸免,令人惋惜。三是品牌保护不容乐观。有的企业置时代变迁、消费者需求变化于不顾,因循守旧,固守原有的经营观念和品牌形象;有的企业置消费者对品牌的习惯、偏爱、情感于不顾,频繁改变品牌形象;还有的企业热衷于名目繁多的品牌评优评奖,却忽视了防假打假,致使假冒品牌泛滥,品牌信誉受损。
三、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应对后金融危机的考验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危险期”与“机遇期”同在。金融危机还要持续一个阶段,企业还处在“危险期”,应对不利,便会由危成难;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品牌教育,吸取教训,做好品牌战略规划,便可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又是中小企业的“机遇期”。那么,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抓好“机遇期”,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呢?
(一)增强紧迫感,加大品牌的投入
我国经济已经有了复苏的迹象,金融危机不会很快地结束也不会永久地持续,我国中小企业要有时间上的紧迫感,时不我待。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要下大力量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技术创新,但万不可忽视品牌建设。据调查,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时期,首先可以削减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品牌推广预算,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品牌建设不是支出而是投资。世界企业史告诉我们,经济衰退是品牌投资的有利时机。在过去的60余年里,一些最成功的品牌创建活动都是在经济困难时期启动的,经济不景气时继续维持营销费用和品牌投资的企业,在经济恢复时的成长高于其他企业3倍。因为危机后的竞争时代,消费者对企业责任更加看重,对品牌更加依赖,市场将进一步向有价值品牌集中,这是必然趋势。所以,越是危机的时候,企业越是需要加大对品牌的投入,中小企业尤其需要这种战略眼光。
(二)规划品牌识别系统,并以此统帅企业全部经营活动
品牌识别不仅是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同类产品相互区别的名称和符号,而且是企业希望创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们对品牌产生美好印象的联想物。这些联想物暗含着企业对消费者的某种承诺。品牌识别将指导品牌创建及传播的整个过程,因此企业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规划品牌识别系统。首先,企业要在全面科学的市场调研与诊断基础上,充分研究市场环境、目标消费群与竞争者,为品牌识别系统决策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导向。其次,在品牌调研与诊断的基础上,定义品牌识别,提炼高度差异化、明确清晰、易感知、有包容性、能触动感染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确保品牌识别所体现的品牌价值与消费者利益需求相一致。再次,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建立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规划品牌识别核心价值的具体化,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为最终形成品牌忠诚奠定基础,使品牌建立与企业营销传播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品牌识别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定位传播,使消费者充分获得品牌形象的有关信息,为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一个鲜明、清晰的品牌形象提供前提条件。这是品牌战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企业要以传播品牌形象统帅全部经营活动。
(三)协调品牌关系,优选品牌架构
品牌架构是指企业有多少个品牌以及品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单一产品的格局下,营销传播活动都是围绕提升同一个品牌价值进行的,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产品种类增多、兼并收购、资本扩张等情况的出现,企业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难题:新产品是采用一个新品牌,还是沿用原有品牌?若新产品采用新品牌,那么新品牌与原有品牌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如果企业总品牌下又有众多产品品牌,那么企业总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然而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企业战略问题,品牌架构的决策水平将大大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影响企业巨大利益的得失,甚至企业的前途命运,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常见的品牌架构有单品牌架构、多品牌架构、亚品牌架构三种。三种品牌架构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品牌发展架构。
一般来讲,单品牌架构适用于市场定位明确,有固定目标消费群的企业;企业技术稳定、产品品质优良,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成熟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占有率,品牌属于强势品牌,可以左右行情及价格的企业。
多品牌架构适用于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企业产品线广、产品种类多,且针对不同市场、产品定价水平各异,企业对品牌有充分的资源投入,有恰当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亚品牌架构适用于企业形象已经树立,在顾客心目中形象较固定的企业,企业的产品准备进入不同档次市场,或吸引偏好差异较大的消费群;除主品牌以外,另一些功能、特征需要用副品牌诠释。
参考文献:
1、解艾兰.后金融危机中国品牌迎来崛起机遇[DB/OL].中国网和平论坛,20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