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9 10:39: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篇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合理的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城市已经重视开发地下空间,大力加强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地域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市问题的集中表现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容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突出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城市交通拥堵。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很多城市都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使城建基础设施建筑适应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城市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对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非常有效的。例如,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及其相关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可是从我国地下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看,由于夏季降雨量较大,北京和武汉等城市因为大雨的原因使得城市中出现内涝的现象,有网友笑谈来北京看海,笑过后我们不能不深思,在城市的规划中,人们往往更看重地面以上的建设,而地下工程却被忽视,在大雨面前地下排水系统显得十分脆弱,那么地下基础设施到底怎样才能经得起考验。由此可见,我国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不理想,无法达到较高的规划和建设水平。

二、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现状

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是现状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常科学和合理,有效的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发展。例如,波士顿作为美国历史名城,是交通较为繁忙的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波士顿市建设了地下道路,先后建设了8车道的地下快速路和修一条通向机场的4车道隧道,穿越波士顿港。整个地下基础设施工程包括总长7 8英里的连接线,和以单车道长度计算长度可以达161英里的道路(其中一半以上是地下隧道).以及世界上最犬的通风系统及地下交通事故处理中心等等。并且波士顿市在建设之初,就将地下管线、煤气、电力、电话等全部重新规划建设。不仅可以避免建设过程中市政服务的中断,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更新城市基础设旌的机会,可以确保今后提供更快、更好、更有活力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能力。最为重要的地下道路的建设有效的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由此可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将城市地面与地下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快速发展,而且还能有效的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

三、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对比

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将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筑的现状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慢,地下基础设施工程质量较差,建设规划不过周密,遗留下很多问题,无法有效的予以解决,给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基础设施工程质量问题。然而,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非常合理,地下基础设施的工程质量很高,不仅合理的利用的地下空间,缓解了地面压力,而且还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例如,美国城市在建设地下管道过程中,地下管道所铺设的管子的材质是厚15厘米的钢筋水泥,直径梗足有2米,两个人并排在里面跑来跑去斗没有任何问题。虽然大部分时间都似乎是在闲置,但如若遇上大雨大涝,也不会在城里留下积水。至于路面的水泥加厚,都要用最好的材质按最高的要求去施工,20年甚至50年后也不必花钱加固或重修。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相比,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是非常不理想,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是无法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质量。所以,我国城市在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应该进行科学的规划,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存在差距的原因

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存在明显差距的原因,首先是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备,而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备。其次,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得到的快速发展,但是国外一些国家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非常发达。第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已经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质量较差,无法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相比。第五,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前瞻性和宏观性,没有考虑的城市未来发展情况。

五、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未来的规划方向

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在未来的规划中首先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案例,例如,法国巴黎,巴黎的地下管道工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但有着强大的排水功能,甚至有些地下管道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供外来游客参观,巴黎的地下工程不论从建造、维护、还是管理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其次,我国城市在规划未来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中,应该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特点,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保证地下基础设施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为城市发展服务。

六、总结:

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城市在规划和建设地下基础设施过程中应该汲取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周密地下基础设施,为城市未来发展做好服务。所以,我国城市在规划和建设地下基础设施过程中一定要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使地下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的缓解地面压力,促进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道.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有关理论.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01)

[2]胡卫民.浅谈城市轨道交通重点车站设计与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铁道勘测与设计.2000.(05).

[3]田志宇,何川,苏宗贤.地下工程与山水城市.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05).

篇2

关键词:中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 规划建设

城市环境卫生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城市垃圾收运及处理的问题,因此,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水平及质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活垃圾特性,选择适合的处理方式,要有民生意识、科技意识、超前意识,避免盲目乱建。

一、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特性

当前,我国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达440公斤/年。相对而言,中小城市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要小于大城市。不同地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存在着很大差异。目前,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燃气普及率低的地区大于燃气普及率高的地区,而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取暖的需要,人均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也要相对高于南方地区。

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生活垃圾构成有十分明显的差别。在大城市,有机物成分占总量的31%~36%以上,无机成分约占60%,其余成分约占4%~6%;而中小城市由于居民消费水平及生活能源气化率都比较低,所以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约占总量的20%,无机成分约占65%,而其余成分的比重更低[1]。广大中小城市当前城市生活垃圾热值大约仅在3300千焦/吨,各地中小城市生活垃圾构成差异也很大:在北方地区,燃煤仍然是北方中小城市的主要生活能源,所以煤渣、灰土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在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许多中小城镇产生的生活垃圾中混有大量的乡镇企业产生的轻工业废物,如塑料、橡胶、皮革、布条等,致使生活垃圾热值很高。

二、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

垃圾组成成分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变化。纵观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的变化过程,可归纳为具有代表性的3个典型阶段即:第一阶段低有机物;第二阶段高有机物;第三阶段高发热量,并逐渐从第一阶段向第二、第三阶段发展变化。目前,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基本处在第二阶段并向第三阶段发展变化之中,以第二阶段特征为主;而中小型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正处在第一阶段并向第二阶段发展变化,以第一阶段特征为主[2]。

垃圾处理主要有3种基本方式,即卫生填埋、堆肥、焚烧。近几年,垃圾处理技术不断细化,围绕3种基本方式衍生出诸如厌氧发酵生物制气、垃圾裂解技术等等。

中小城市在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上主要存在盲目追求先进技术、盲目追求资源化利用等,而忽视了城市本身的经济能力以及垃圾的成分组成,致使一些高额投资建设的垃圾处理设施无法运转。中小型城市应首先根据垃圾特性选择可以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同时要对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组成变化有充分的长期性认识,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有长期性的统筹规划,同时兼顾土地等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更好实现规划期间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要求;其次,要根据自己城市的地理特点、经济状况等确定垃圾处理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综合以上两点因素确定垃圾处理方式。不同垃圾处理方式对不同特性垃圾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分析见下表。

垃圾处理方式比较

注:的多少表示垃圾处理方式对不同垃圾特性的适应性和解决相应问题的效果。越多,效果越优。

中小城市垃圾特性为低有机物垃圾,最适合选择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垃圾填埋,如果能实现垃圾分类,可考虑部分垃圾进行堆肥和生物制气。同时,中小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近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垃圾的无害化,在实现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再考虑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所以现阶段中小城市垃圾处理方式以垃圾卫生填埋为主比较合适,要避免盲目追求垃圾综合处理和同时实现垃圾处理的“三化”目标[3]。不过,在一些经济实力强、垃圾收费体制顺、垃圾收费标准比较高的城市也可考虑其他垃圾处理方式。考虑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因素,最好的方法是综合处理、处置的方法。所谓综合处理方法就是将卫生填埋、堆肥、焚烧和资源回收利用方法有机结合,共同处理,以减少和避免单一处理方法的不足。资金条件允许的中小城市最好采用这种综合处理方法。

三、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规划建设

选址原则。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符合GB16889-1997生活垃圾污染控制标准和CJJ17-200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填埋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相一致;选址应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环保、环卫、国土资源、水利、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填埋场不应在国家标准和规范明令禁止的区域选址建设;填埋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l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年[4]。

规划建设原则。要兼顾现在及将来的发展,既要考虑近期的垃圾填埋处理,又要预留出将来堆肥、焚烧等垃圾处理方式的发展空间,要一次性规划、分步实施;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垃圾处理方面的技术标准,做到功能完备、节省土地、合理布局;控制建设投资规模,根据建设规划分期实施;要统筹考虑城市及乡镇的垃圾处理,建设规模要有适当余量;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带动垃圾收集运输方式的改变,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运输距离及运输条件。要对各种垃圾运输方式进行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垃圾运输方式。

规划选址和建设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除考虑以上规划原则外,各城市还要针对自身的特点,重点注意以下问题:选择垃圾填埋场要考虑城市自然地理状况、建设卫生填埋场的条件、垃圾的运输距离;卫生填埋场规划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与相关行业的专业规划相协调;填埋场应尽量避开汇水区,选择较缓的坡地、浅的坑洼地或相对平坦的地方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以减少投资;填埋场进场道路应避免穿过村庄,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影响填埋场的正常运营;填埋场选址在有条件时尽可能靠近市政管网,以便于场区污水处理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在填埋建设规划中要注意渗沥液量的控制和渗沥液的收集导排,合理规划填埋单元,最大限度的做好雨污分流。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对渗沥液进行分层收集,以免渗沥液侧面渗出后混入清水收集系统,污染环境;规划中要考虑气体污染源的控制,填埋场气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填埋堆体、污水调节池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中小型垃圾填埋场容易忽视填埋堆体的压实和覆盖,所以在建设规划阶段就要考虑到将来采用的填埋压实方式和覆盖材料,以及污水调节池和初级处理系统的气味污染控制方式,如:调节池加盖、种植植物、加除味剂等;填埋场使用的一些易老化材料,如:土工布,应根据建设规划分期买入、分批铺设,以免造成材料浪费,可在规划设计时考虑将这部分费用列人填埋场运行费用,同时也有利于将填埋场一次性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作者简介:朱玉红,工程师,从事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1.王涛. 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8期

2.郭广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系统的综合选择学.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37-40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47-03

[收稿时间]2013-05-31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践教学建设项目(NO:p2012100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J51401);上海市科委地方院校计划能力建设项目(11170501400)。

[作者简介]陈颖雪(1983-),女,江苏连云港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公交一体化规划及运营管理。

一、 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是在进行了城市交通规划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后进行,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本实践教学环节拟通过对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手动计算和Visum软件的操作运用,巩固和增强学生对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四阶段的深刻理解。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模型和算法,首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需求预测现状进行分析,对关键问题成因做出解释,并利用Excel、VISUM软件或编程等手段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预测,对线网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和提出改进意见。

二、 课程目的意义

首先,通过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交通需求四阶段预测实例练习,巩固和增强学生对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四阶段的深刻理解。

其次,利用德国PTV公司的VISUM仿真软件,进行交通分配软件实现,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发挥创造力。鼓励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线路入手进行调查,探寻规划问题的产生原因,并讨论将来可行的行车方案;并利用软件的仿真功能,以及易于改变参数的优势,研究地铁票价的改变对线路客流的影响。这有助于学生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思考现实的交通问题以及提出新的观点。

再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是身边的实际问题,与理论相比更为复杂,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构思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需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而教师没有规定调查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明确的调查方案提供,调查的时间、内容、方式等都由学生自己确定,锻炼学生统筹规划能力。

三、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课程设计内容

(一)交通的产生与吸引量预测

利用现状各交通小区人口数量与调查的现状出行产生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交通发生量的预测模型(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完成预测年的交通发生量计算。

根据现状调查不同出行目的的比例和影响出行的各类土地面积,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出行吸引率,据此计算预测年各交通分区的吸引交通量。

若各小区的交通产生量之和不等于交通吸引量之和,则用调整系数法进行调整。

(二)交通分布

采用常用的交通分布方法——增长系数法之福莱特法进行交通分布预测,,从而得到规划区内的OD分布交通量(允许误差为 5%)。

(三)交通方式划分

采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交通方式划分,从而分别得到各交通小区预测年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的OD分布交通量。

(四)利用Visum软件交通分配

利用Visum软件建立轨道交通线网模型,编辑线路运行图,并输入轨道交通OD分布交通量。Visum提供三种分配模型,分别是Tsys、基于发车间隔和基于时刻表三种分配模型,其中基于时刻表的分配模型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流量的分配,因该模型分配时考虑具体的行车时刻信息,且可以反映票价及换乘对出行路径的选择的影响。

(五)综合练习

通过改变visum仿真软件中的相关模型参数,比较模型运行结果及评价指标的变化,深入理解各因素如何影响客流变化。列车发车间隔、换乘走行时间关系乘客在地铁系统中的运行时间,票价关系到乘客出行的经济成本,这三个因素都是乘客选择出行路径的重要因素。课程设计中请学生对以上三个因素对应的模型参数进行更改,分析因素影响机理,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理解。

四、 课程设计预备知识

(一)交通流需求预测前三阶段计算模型

1.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交通的发生与吸引是交通需求四阶段预测中的第一阶段,是交通需求分析工作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本阶段的任务是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即生成交通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交通生成量、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方法都可分为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和函数法。在交通需求预测时,要求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之和与吸引交通量之和相等。如果它们之间不满足上述关系,则可以采用调整系数法进行调整:一般以发生交通量为目标,调整出行吸引量,满足发生交通量之和等于吸引交通量之和。

2.交通的分布

交通分布预测就是根据预测的各交通小区的产生量和吸引量,确定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即将出行生成预测获得的各小区出行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转换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

总的来说,交通分布模型可分为两大类:增长系数法和综合法。其中,增长系数法适用于短期的交通分布研究,往往比较简单,主要应用于交通网络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短期预测中,常用方法包括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等;综合法是在对分布交通量的实际分析中,剖析OD交通量的分布规律,并将此规律用数学模型表现,然后用实测数据标定模型参数,最后用标定的模型预测分布交通量,其方法包括 重力模型法、介入机会模型法、最大熵模型法等。

3.交通方式划分

交通方式划分目的在于预测各小区之间各种出行方式的客流承担比例和客流量大小。根据方式选择的基本单位进行分类,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包括集计和非集计模型。其中,集计模型是以交通小区为单位将利用者的方式选择集计起来进行说明的模型,常用方法为转移曲线法;非集计模型以个人为单位构造模型来确定各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然后再将每个人的方式选择结果集计起来,预测分担交通量的模型。常用方法为Logit模型、Probit模型等。由于Logit非集计交通方式划分模型适用范围广、所需数据量小、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在交通方式划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两元Logit交通方式划分模型进行方式划分预测。

(二) VISUM软件知识

VISUM 是一种将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集于一体的宏观交通模型,它由需求模型、路网模型、影响模型和分配模型组成,其中:

1.需求模型(demand model)

包括需求计算的相关资料,即出行产生和吸引的土地利用资料、不同需求成分集(demand segments)和出行产生率。不同需求成分反映不同出行群体(person groups)和出行目的,说明不同出行群体出行需求量的分散程度(level of disaggregation)。需求模型采用基于起讫点的方法(如基于家庭的工作出行)或采用活动链的方法,通过各类型需求的交通方式来计算出行需求。

2.路网模型(network model)

这是一个包含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的相关信息的多方式路网(multimodal super network)。它由交通小区、节点、公共交通停靠站、路段以及与时刻表一致的公交线路组成。VISUM 提供了先进而编辑的方法来编辑和核对路网数据。

3.交通分配模型

本课程设计主要用VISUM软件完成交通分配和线网评选工作,交通分配是指将预测获得机动车OD交通量,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的各条道路上,并求出各条道路的交通量。交通分配的基础是道路阻抗,即在某条路径上运行时受到的阻力。路径阻抗在交通流分配中可以通过路阻函数来描述。交通网络上的路阻,应包含反映交通时间、交通安全、交通成本、舒适程度、便捷性和准时性等等许多因素。交通分配的常见模型有:最短径路算法、全有全无法、增量加载分配法、系统最优法、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法等。

五、课程设计总结及建议

总体而言,该课程设计任务量比较大,是手动Excel计算与VISUM软件应用计算的有机结合,结果显示课程设计结果良好,大部分同学在规定的时间里,自己独立完成了该课程设计,起到了巩固知识,将知识系统化,锻炼了学生的整体、连贯性思维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但是从这次设计的结果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学生对交通分布福莱特法的掌握度不够,表现在计算结果不准确,计算误差较大。

第二,学生对前三阶段计算结果缺乏深入定量的分析,尤其是图表分析,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分析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

第三,VISUM软件应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操作错误,尚未全面、熟练地掌握本软件在轨道交通客流分配中的简单应用。

由此,对课程设计提出建议如下:在课程设计进行之前的课程学习中,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应更深入进行模型及算法的实例讲解与分析。并且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VISUM软件的深入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树彬,朱文良,方宇,等.“卓越计划”下的城轨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J].大学教育,2013,(2).

[2] 黄璐,刘志钢,邱薇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创新实验的实践及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

篇4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和基本原则

1.1 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

随着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进行,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基础设施就是通信设施,比如,现在我们每天用到的宽带、无线、云计算等一些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站在规划国土管理的角度去规划、建设,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通信基础设施有足够的用地空间,所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新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标准。

1.2 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和基本原则

(1)要注重系统工程,科学构建智慧城市,使智慧城市能够统筹规划、综合集成资源,总体效果能够最好,并且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技术能够得到高度智慧管理。(2)要强调优化配置,构建两型性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统一实现人、物、环境的协同共享、优化配置,以此来发展我们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

二、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规划要求

2.1 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这些是现代我国对建设智慧城市所提出来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网络的承载能力、通信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以及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宽带城市建设。改变传统网络宽带的传送能力,因此,就要在建设DWDM全光设备传输网络时确保其容量(TB级)必须大、可靠性必须高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新建小区和一些楼房安装光纤时,要做到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另外对那些已经安装了光纤的老用户和住楼居民要及时进行改造,确保城市的每一座楼房、每一个住户都要安装最新的网络宽带。(2)智慧公共服务。为了实现城市资源共享,在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时,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3)无线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比如:Wi-Fi无线联网技术、WLAN热点、3G以及最新将要上市的4G技术等。(4)三网融合建设。三网融合建设就是要考虑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广电;二是,电信业务因此,三网融合建设就是将广电、电信业务进行双向推进,最终建设完成的三网融合业务运营模式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规范管理这三方面的要求。(5)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的力度,以便能够形成具有强大处理能力、强大储存能力、稳定性高、应用范围广、布局合理的云计算环境。(6)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2.2 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要求

篇5

城市设计是一们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独立的原理和方法,主要从宏观出发,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线和面的问题。其主要是对城市形象上的宏观把握,他强调户外空间的一体化,强调各建筑之间的排列组合,而不是孤立地看待空间中的某一个体,一般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的整合,局部地区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符合城市空间的整体规划,将其有机的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当中去,而不能只考虑区域的功能和局部的结构组合的需要,无论一个单体建筑设计的多么精美,他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限制,脱离外部环境而存在的建筑是不现实的。其次,要对城市中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组合,尽量以自然的状态表现出地貌、植被、天空、水体和阳光所赋予人们的感受。第三,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不要让城市的新建筑与周围建筑形成太大的反差,以免给人以不和谐感 城市的发展是连续的,因此,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应顺着历史变迁的轨道来进行,使人们行走在城市之间时,能够感觉到城市的变迁,感觉到城市的连续感。

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广义上指对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做的全部设计工作,这需要各方面科学技术人才的密切协作,但通常我们所考虑的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空间结构的安排,注重建筑本身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从而达到一定的和谐效果。其中,功能是进行建筑创作的主题,不过形式也在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前许多建筑师开始考虑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物的外表也成为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这种设计法则的指导下,采用结构主义而出现的一种建筑新形势,这种建筑形式,先对建筑进行思考,然后在进行建设,比原来按照图纸进行建设更加注重建筑对外部的影响,综合考虑了外部空间、环境和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坚持将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建立在理性之上,达到建筑功能与技术手段的和谐一致。建筑设计时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筑前期的规划、设计都不能脱离经济性这一重要指标。但是就建筑师本身却要克制自己对金钱的依赖,充分让建筑体现其自身个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满足城市的文化传承需要,相信一个成功的建筑必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对于一栋建筑的评审应做到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建筑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他的设计是否符合任务要求,第二,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他是否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是否能将自身融入到周围环境当中去,只有这样的建筑设计产品才是真正成功的建筑作品,自然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3如何科学协调和处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从我国现代化城市整体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具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密切联系。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则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

3.1科学分析待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案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3.2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 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故而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政策过程取向。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如果人们直接以城市规划设计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3.3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实施与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机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 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 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能否实施到位在城市建设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如果不能按预期的设计意图进行实施也只能是 一纸空文 ,这不仅是对设计工作的不尊重,也有碍于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结束语

城市功能布局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成为衡量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指标,因此,在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规划管理部门及规划师要深刻认识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的内外在联系,保障城市整体规划方案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发挥重要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U113.5+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虹桥枢纽地处长三角都市圈重心,是上海市区与长三角地区衔接的门户,将分担上海服务长三角的职能。枢纽地区是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根据《上海市地下空间近期实施性规划》要求,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作为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和近期建设的重点地区,应当将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单独编制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1.地下空间规划理念与功能分析

1.1规划理念

1.1.1新前沿(New Frontier)--AERO CITY 的定义:

新前沿(New Frontier)空间:指的是诸如宇宙、海洋、地下等潜在的、待开发的、充满生机的未知空间。虹桥枢纽地区紧邻机场和高铁,具有向天空、宇宙无限延伸,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特点。

AERO CITY 虹桥 : A.E.R.O

A--Activity: 长三角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充满动感活力的城市。

虹桥作为上海副中心,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多种交通积聚于此;磁悬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通过枢纽建筑的地下步行通道相连。 通过地下空间的延伸开发,构建区域地下步行网络系统,与交通枢纽相接,努力打造出城市与世界直接相连的、与世界中心相符的充满活力的城市。

E—Environment: 采用高科技手段,注重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城市。

引进与21世纪城区建设相符的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同时,在地面与地下的各个地方都能做到充分利用绿化和水体,通过地下生态新技术利用,努力打造出舒适明亮的生态城(Eco City)。

R--Renew: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具有良好适应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通过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的有效开发、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了弹性空间,城市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更新能力。

O—Open: 一个包容万象,海纳百川,友好开放的城市。

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创造一个无界互通的空间,展现了一个多元、友好开放的魅力城市。

1.2规划目标

由于虹桥地区的地下利用受到地面建筑高度的限制,因而该地下空间成为宝贵的城市空间。为了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支援城市活动、市民宜聚集的城市和引导经济发展的城市,一个功能人性化、环境生态化的标志性魅力之城—AERO CITY, 确定地下空间规划理念。

1.3功能定位

本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优先发展以下功能性设施:

(1)为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地面环境而建设的地下交通设施

主要包括地下人行交通设施、地下车行交通设施和轨道交通设施。其中,地下车行交通设施又分为静态停车设施和动态车行通道等。

(2)为扩充城市空间容量而建设的地下公共活动与服务设施

公共活动空间:下沉广场、地下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

地下公共服务空间:主要包括地下商业零售、主题餐饮、文化娱乐、时尚休闲、

运动健身、会议展示、旅游观光、金融通信网点等公共配套服务。

公共管理设施:治安管理、环卫、公厕、咨询服务等。

(3)为改善地面环境品质而建设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地下市政管线、地下变电站、可能的区域能源中心和地下垃圾收集运输设施等;

(4)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而建设的地下防灾设施。

2.功能结构与总体布局

2.1总体布局结构

本区形成“两轴、两心、四片区”的地下公共空间结构。地下空间功能以交通设施(包括步行、轨交、停车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商业、娱乐、休闲、展示等)为主,鼓励地下空间公共化和地下公共活动空间功能多样化。

“两轴”:主轴:核心区中央绿轴下的地下空间是虹桥地下城市空间主轴。“两心”:核心区中央绿轴下的虹桥地下空间主轴上形成东、西两个地下空间核心,即商业核心和公共活动核心。“四片区”:主轴南北两侧及SN二路东西侧形成四片片状地下空间,轴线带状地下空间及其邻接地块地下空间以地下商业、商务配套服务,文化娱乐、会议展示等为主要功能。主轴两侧靠近核心区南北边缘地块主要开发地下停车空间。

2.2地下交通布局

地下交通骨干性设施主要包括地下步行街及地下停车辅道。规划本区形成“1主轴”+“1网络”+“1环路”的地下交通布局。

“1主轴”:

指中央绿轴地下空间,是核心区地下步行交通主轴,与枢纽东西向大通道共同构成地下空间的网路主干。

“1网络”:

规划利用地下空间构建舒适便捷的立体步行网络,地下步行网络以交通枢纽、商业空间、开放空间等为主要节点,以公共地下空间为骨架,连接地块地下一层或二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步行通道的宽度以人流分析为指导,连接通道两侧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整个地下步行网络系统由通道、下沉广场、采光中庭、楼扶梯等构成,空间形式多样,通过有序组织营造人性化、富有现代感的地下空间环境。

“1环路”:

规划利用地下空间修建环状专用停车辅道。北部商业区及周边(含文娱区和公园)的活动人流较大,是核心区的城市客厅,对环境要求较高。规划利用支路和公共绿地布置较高集散能力的环状专用停车辅道,将到发交通引入地下,以营造适合休闲、购物、娱乐等公共活动的地面环境。

2.3竖向分层布局

虹桥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度以地下2层~3层为主,局部地区开发地下4层。地下一层、二层布置商业、娱乐、休闲、展示等公共服务设施,并相互联系形成步行网络;在公共服务设施以下布置地下停车、轨道交通等设施,并整合相邻停车资源,在步行网络层以下构建停车网络。

主要层面平面布局

(1)地下一层平面布局

地下一层空间以步行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东西向中央轴线地下空间是片区地下空间的主轴,也是枢纽本体地下人行大通道的延伸,加强了交通枢纽与核心区西片的空间联系。主轴两侧沿南北绿轴和SN一/1路等地下设置地下步行街道,形成整体化的步行网络。提高地下空间的内部环境质量,营造令人向往的舒适的地下街道。

(2)地下二层平面布局

地下二层以停车空间为主。南部以公共停车库为中心,利用地下连通道沟通各地块地下车库;北部设置环形公共停车辅道环通周边地下停车空间,总体形成“南连北环”的地下停车空间布局结构。

系统规划

2.4步行系统

根据人流分析结论,地下步行系统以中央绿轴地下空间为主轴,通过南北轴地下空间、SN一/1路地下街等向南北两侧辐射,并在浙江园、江苏园等处穿越SN二路形成网络。

2.5停车系统

区域车库连通系统采用“北环南连”的形式,北侧通过在市政道路下方布置地下车行环路构成车库连通系统,共计连通7032个泊位,南侧通过车库之间建设联络通道进行局部连通,同时根据区域总体静态交通需求与配建泊位的缺口,于EW三/4路——SN二路交叉口东南角地块增设社会停车场,停车场为地下二层,规模约为400个泊位,通过合理交通组织发挥其集散到发交通的“蓄水池”作用,共计连通6693个泊位,南北绿轴地下空间平行划分成多纵向功能带,结合地面活力水街区,造就一条集休闲娱乐的特色地下步行街。整条地下街沿轴线布置景观广场、交流平台、展示空间、休闲地带,两侧适量布置商业空间,为地上街区提供文化交流空间

3.休闲娱乐广场

连接东西地块,为办公区域内的人员提供休息餐饮空间。利用西侧下沉式广场更适合休息的空间,将办公地块内的人员吸引到西侧商业地块,以达到人流吸引的目的,提高商业地块的人气。

4.会展商务广场

中央轴线南侧增设会展商务广场对东西两侧地块进行连接。SN二路西侧的下沉式广场中会展信息栏和咖啡厅,为参观、参加会展的人员提供休息和交流的空间。

4.1SN一/1路地下商业步行街

篇7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关系正努力从城乡发展的冲突阶段向城乡一体化阶段转变。在这个转变阶段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大城市进行近一步的规划和内在的升级,同时还需对广大农村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要以协调城乡关系为核心,以城市和农村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建设规划设计。

一、 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建设,不仅要建设好大、中城市,还要完善和努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如今我国对大、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有关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已经着手对大、中城市的交通、社会秩序、住房及基本公共设施的配置近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随着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再加上我国对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管理不完善势必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由于小城镇和农村没有踏上正式规划建设的轨道和正规的设计程序,因此会出现许多无规划的私人建设。除此之外,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城市,许多耕地闲置无人规划和开发,居民住宅年久失修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农村生活的整体风貌。建设者的无序建造也会使农村的交通变得混乱不堪,交通问题直接影响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建设。

小城镇和农村有许多建筑都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检测和审核,其中不仅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更是我国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缺失。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因为没有具体详细的建设规划设计,就会出现公共绿地少、排水渠道不合理、电路保护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总的来说现今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总的问题就是我国缺少对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具体建设规划设计,并且政府对城乡建设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也不够。

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就国家的方针政策而言,落实城乡一体化建设设计规划是完成我国“十二

五”规划的基础。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则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应大力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尤其要着重加强农村建设,通过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规划的各方面的建设,拉近城乡的生活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是指导城乡建设的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落后的农村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求。农村建设要紧跟城市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逐渐拉近城乡的距离,实现全国整体化前进的道路。

(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标准。通过合理的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逐步提高与完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建立起一个设施完善,宜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设计只有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城乡现状的设计方案才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通过有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走进城市和农村进行实地的检测和考察,彻底的了解现今城乡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才能为人民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空间,才能使我国城乡健康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实施

(一)在贯彻落实以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的前提就是提高相关部门及部门领导对城乡建设的重视度。各个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来相互学习与借鉴工作经验,争取建立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这样就大幅的提高了城乡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政府也需大力宣传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及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充分的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城乡建设的积极性,也就能保证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道路顺利的进行。

(二) 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设计方案的重要部分。应时刻联系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并分别抓住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我国的城乡建设。

首先,城市的关键点在于,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使城市的人口容量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通过把这个主要的城市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以解决它所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为主要规划设计的内容,就可以制定出符合城市现状的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其次,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是城乡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以解决农村人口减少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为规划设计的内容,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三) 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建设规划设计方式必须要以拉近城乡距离为主要目的。

可以通过合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通连接,保证农业生产,保证人民生活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四)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要通过专家的严格的审查、论证,还要经过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和相应级别政府的审议批复后,才可以进入实施阶段。对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应有严格的审批标准,根据我国城乡的现实状况可以初步得出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紧跟党的方针和路线,以“十二五”规划为目标,以十报告中所指出的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进行编排和规划设计。

2、城、乡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进必须要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

3、城、乡的建筑物必须规划的整齐,使城乡的整体面貌和生活环境以及交通的问题得到解决。

4、水、电等管线问题既要做到走进每家每户,又要做到安全美观。

5、在规划设计方案中还需体现每个部门所负责的专项内容,便于管理。

四、结束语

城乡建设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城乡建设中逐渐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可以使农村资源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搞好城乡建设也就等于满足了人民对于物质、精神水平的需求,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12):24-32

篇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平面所做的平面使用计划,其道路系统的组织与用地安排对城市景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在做城市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景观问题。

城市景观,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崭新的城市景观。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二、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城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国家推行的各项发展制度和支撑条件,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

(2)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应遵循人文主义、科学实用、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及文化本位的原则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优化生态环境。

(3)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有三方面。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规划。第二,通过对城市本地特色的挖掘,打造城市的内涵。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风貌和个性。第三,要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三、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1)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通过合理安排土地和土地上的景物等来营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城市景观环境。凸显出了现代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主旨。

(2)景观的涵义

景观这一概念最开始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美的效应,是画家对于画框里的单一的景物的定义,到了17世纪以后,景观才从艺术的框架里走出来,但是这时候景观的意义还是停留在视觉美上面,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美事物。后来景观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态系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折射,雀跃于城市规划中。直至今日景观已衍伸为具有符号的涵义。不同的景观代表着不同的涵义。

(3)城市景观的体现。城市的景观反映了城市的规模及性质。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建设的性质与规模,两者相辅相成。例如,苏州园林规划的初衷是作为旅游胜地,景观设计正是顺从了这一趋势,注重山水的刻画以及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洛阳古城则是一个历史上长久的商都,故它的设计风格一秉商都气息,使人时刻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以此类推,可见城市景观也是城市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布局的体现。

(4)景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景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区域性的景观设计,它的设计对象是整个区域的整体空间布局以及水系、生态网络构建等等;其次是城市的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涉及的内容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的设计,建筑与建筑、公共户外空间以及交通、植被之间的关系;再者是社区的规划设计,在这方面,它主要实现对居民胜过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最开始的社区设计指的是城镇的设计,后来郊区设计也纳入其中了,且郊区设计的景观设计师也越来越多;最后是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风景旅游区由于是历史文化的遗产,它既需要对已有的历史文化地进行保护,也需要重新进行综合开发设计,公园以及树木园等进行重新规划。

从环境的生态绿化、视觉景观形象以及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来看景观设计其具有不同的涵义。从环境的生态绿化来看,景观设计是随着人现代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从人的生态感受及要求出发,依据自然界各种生物学原理,以及自然界中植被、土壤、阳光等的研究,为人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绿化环境;从视觉景观形象来看,景观设计实际上是对景观这一视觉美的因素的设计和科学分布,呼应人对美的视觉效应的追求,根据美学的规律,对环境中的各种景观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优化视觉效应;从大众行为心理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社会科学与文化因素不断植入景观设计的内容中,景观设计是从人的心理需求及感受出发,利用人的行为以及精神活动等的规律,在心理文化的引导下,努力营造出让人赏心悦目、积极健康的环境。

四、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从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涵可以知道,实际上,城市规划中包含着景观设计这一因素,景观作为城市的亮点和呼吸道,它的合理设计和分布充分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生态化的绿色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需要结合人文、历史、自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实现了对景观设计的引导以及具体实现途径;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景观设计着重于对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城市的总体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构建城市的景观要素之前,需要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与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这项基础之上的,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整体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学划分,对景观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为对象的大面积的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是这种大规划之下的细化,它通过对各种景观因素的设计和人的心理的把握,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决策者、城市居民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的开展,景观设计反映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一、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小城镇基础设施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被认为是保障人类居住区功能齐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是随着乡镇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在总量仍严重不足,在技术水平和质量上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因此,小城镇建设中应把规划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在它的指导下,小城镇的基本建设和经济建设才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进步,居民对生存环境改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对城镇建设也应更加严格地加以规划控制。要不断总结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更加科学的建设思路和方法,编制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切实有效的科学管理,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小城镇基础设施包括给水、排水、热水、煤气、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电力电讯、弱电、防洪、交通、园林绿地、抗震防灾、人防、管线综合、环境保护等城镇基础设施的工程。我院已编制完成了柳江县12个乡镇中的7个乡镇总体规划,在城镇基础设施现状调查中发现,普遍存在着道路铺装率低,给排水设施不齐全,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城镇还没有污水处理厂,许多城镇脏、乱、差现象突出。

二、镇区基础设施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洛满镇位于柳江县西北部,距柳州市中心30公里,镇区现状常住人口14525人,镇区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26.59公顷,土地利用现状图见图1。洛满镇基础设施现状主要存在几大问题:

一是对外交通相对落后,曲折的穿镇公路,大大增加了出行的距离和时间。镇区内缺少必要的停车场和客运站,道路不成体系,路幅过窄,没有人行道,道路绿化缺乏。优越

的地理区位与相对滞后的交通形成一对矛盾,严重影响镇区的招商引资和旅游业的开发,区位的优越性无法充分发挥。二是镇区布局混乱,市政设施薄弱,没有消防、环卫设施。集贸市场陈旧,已严重影响全镇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是镇区排水不成系统,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问题迫在眉睫。

三、总体规划主要技术指标

城镇性质: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以发展高科技加工业、物流、工商贸、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综合型城镇,柳州市的重点卫星城镇。

规划期限:2012~203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2012~2016年。

城镇人口规模:近期城镇区人口规模 2.1万人,规划期末2030年为5.9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近期规划建设用地约302.77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44.17平方米/人。规划到2030年,城镇区建设总用地规模813.29ha,人均用地规模137.84O/人。土地利用规划图见图2。

四、镇区道路系统及污水处理规划与对策

在编制洛满镇镇区总体规划时,对镇区道路系统的形式、红线宽的走向进行重点研究,地下管线布局对于镇的规划建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来镇区基础设施就薄弱,在编制总体规划要考虑充分利用镇区旧基础设施,洛满镇一条主要的道路洛满路,原来的排水管偏小且走向不规则,在规划布局时保留原排水管,走向不规则的地方规划为绿地,确保旧基础设施充分利用。

城镇规划要避免“短视行为”,城镇规划工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每一任领导对规划方案有不同的见解,所以他们依照自己对城镇总体规划理解,对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作出不同的做法。这样往往造成了小城镇建设的“近视”,也中断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延续。所以,在洛满镇规划污水处理厂型式的选择上要近远结合,近期在旧镇区边上规划污水处理站,日污水处理量为1000吨/天,远期在新区建污水处理厂,这样既能充分利用镇区旧基础设施,又能使洛满镇基础设施规划有一定的前瞻性。

五、洛镇区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与对策

环境卫生设施是洛满镇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洛满镇总体规划中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处置是当前洛满镇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洛满镇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着众多问题,如:管理落后、技术水平、效率低以及存在处理盲点等,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洛满镇居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从高效、简便易行的角度考虑,结合近期洛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配套情况,实行粗分类,危毒物品可按要求单独收集、运输和处置。洛满镇按0.5座/平方公里设置压缩式垃圾收集站,每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小于5米。规划总共需要4个密闭压缩式垃圾收集站。压缩式垃圾收集站选址要合理,既要考虑服务半径,又要考虑可实施性。公共厕所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 2 座设置,规划共设 16座,结合城镇区的公共绿地和商业中心设置。总体规划中在城镇区中部设置环卫站一处,用地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

六、镇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对策

随着洛满镇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基础设施由原来的“三通式”变为多级化,在编制总体规划对粗放式基础设施内容进行细化,进行内涵式建设。

洛满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要从综合可持续发展考虑。洛满镇的各项基础设施规划是同总体规划相一致的,洛满镇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仅要统一协调本专业规划建设,而且要协调大系统内的各工程之间的关系,使彼此之间相互指导和完善。洛满镇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城镇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洛满镇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又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重视程度和相应的投入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在洛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避免无序的建设,从动态可持续的发展方面发展,根据需求的增长、具有适度的超前性。而这种超前性要与远景规划相吻合,不强求达到某个目标,但应要求近期规划建设项目能向远期过渡。

七、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城镇化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滞后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必须用务实的态度深刻认识小城镇建设的特点,用改革与创新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在地方比较优势产业作为发展动力的条件下,加快洛满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性地位。洛满镇建设要立足自身优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运用政府公共财政职能,改变洛满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两大制约因素,加快洛满镇基础设施市场化进程。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有效拓宽资金筹措领域,为洛满镇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坚实、充裕的资金通道。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先导,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水平,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促进洛满镇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forest city construction of Xingan Coun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city green space pattern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county and district built with "one mind even veins five, three area support five, a net o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barrier two pearl "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 one core, three, corridor, five plaques, multiple nodes " space layout. Clear the Xingan County forest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scope, time limit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overall planning of forest city construction in Xingan county.

Key works: Urban Forest;Overall Plan; Xingan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自然概况

新干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最北端,地处赣江中游,地理位置:东经115º13′48"~115º43′54",北纬27º30′09"~27º57′50"。县境东邻丰城市、乐安县,北与樟树市比邻,南连永丰、峡江县,西邻渝水区。南北长52km,东西宽48km,呈平行四边状。属丘陵平原地貌,县内最高点在桃溪乡的玉华山,海拔1169m;最低点在三湖镇的赣江河面,海拨34 m。境内交通网络发达,河流水系众多,赣江、105国道和京九铁路线呈“川”字型贯穿全城南北。全县境内河道总长度383.6km。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276天。全年平均气温17.7℃,极端高气温达40.5℃,极端最低气温-9.1℃。年平均日照为1719.9小时,年均相对湿度为81%,年均降水量1571.8mm。据统计,全县植物资源种类754科、847属、1888种,其中木本植物126科、356属、913种,野生动物有兽类37种,鸟类39种,爬行类10余种。

2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

2.1 县域森林资源现状

据“十一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新干县国土总面积125200hm2,林地面积71663hm2,森林覆盖率60.05%。活立木蓄积量389.7万m3,毛竹1294.2万株。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58538.0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81.7%;在有林地中,乔木纯林面积49247.0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84.1%;乔木混交林3784.2 hm2,占6.5%;竹林5506.8 hm2,占9.4%。在灌木林中,以灌木经济林为主的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0578.6 hm2,占灌木林面积89.3%;其它灌木林1266.5 hm2,占10.7%。

2.2 建成区森林资源现状

新干县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6720 hm2,森林绿地总面积为2567.0 hm2,其中生态绿地为2310.3 hm2,规划区内森林覆盖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8.8%、25.5%,建成区乔木绿地率22.3%。截至2010年底,新干县建成区面积为1050 hm2,城区人口6.2万人。森林绿地总面积为256.6公顷,绿地率为24.6%,绿化覆盖率为29.3%。其中,建成区公园绿地总面积为83.9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3 m2;建成区内乔木绿地面积为238.3hm2,乔木绿地率为22.3%,乔木总数15.5万株,人均2.5株。龙山、东山、黎山、上寨桃源、林地,它们不仅成为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为市民提供郊野的游憩场所,而且成为维护城市生态稳定的保障屏障,是城市生态氧源地,为城市提供氧源,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3 森林城市建设优势和劣势分析

3.1建设优势分析

(1)自然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全县主要山脉沿东北、东南、西南边陲迤逦而行,成三面环绕之势,构成与邻县之间的天然屏障。赣江以东为武夷山余脉,以西属武功山余脉。境内河道纵横交错,赣江由南而北纵贯县境;以其为中轴,东西两岸有沂江河、湄湘河、溧江河、南源河、水么河、杭东河等直接汇入江中。袁河自新余市流至本县西北境,沿边界蜿蜒通过。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据统计,野生动物有兽类37种,鸟类39种,爬行类10余种。全县植物754科、847属、1888种,其中木本植物126科、356属、913种,其中南方红豆杉属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草珊瑚属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篇11

作为一名在高职院校担任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以要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主,必须从教学方法着手进行改革,以逐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证券投资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建设重点主要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我们知道理论知识是形成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基础。能力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因此学生们首要任务是要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实践课程做准备。有些人提出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减少理论课程的学习,我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根基的房子稳固吗?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直接删除或者减免的话,一方面把技能的根基删除掉了,另一方面学生考取执业资格证的知识哪里来?我们应该知道现在的职业资格证还是注重对基础理论的考核!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掌握理论那就要看教师们如何对教学设计规划了。

《证券投资学》课程从理论上阐述了证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揭示了证券市场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财政、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包括证券投资工具和证券市场、证券投资的基本面分析、证券投资技术面分析、投资组合的管理和市场监管等五大方面,涉及到了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市场学、管理学及其他众多学科内容。因此,该课程先行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理论抽象,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另一方面,该课程基础知识部分概念多,其中的专有名词更多,教师在讲授时要遵循习惯称谓和用法,又要将学生不熟悉的概念解释清楚,在之后的实践部分要不断重复基础知识部分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运用。

我们都知道证券投资本身实践性比较强,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的同时而在实践中又取得成效?那就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么课程产生兴趣。这就是我要说的实践教学。

在整个证券投资实践教学里面,我认为最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和模拟交易教学二部分。

第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证券投资的教学中,结合教学重点,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使抽象的原理简单化,充分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通过案例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设计案例的展示,如何提出思考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这些,都是证券投资学中案例教学中应反复思考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某一理论时,增加案例,利用近期涉及该理论的现实问题为学生讲解。教师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讲解方式,实际上有利于将深奥的理论变成学生可以直接理解的现实,降低了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学生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激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提高了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比如:利用相关软件对学生进行证券投资基本分析的案例教学。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是指根据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及投资学等学科的研究及其基本原理,通过对决定证券投资价格的基本要素如宏观经济指标、经济政策、行业发展和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估证券的合理价位,从而提出相应投资建议的证券投资分析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证券投资基本分析的三个层面: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经济分析、微观经济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在当前状况下投资哪类、哪只股票是比较合适的。先要问一系列的问题如: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哪个行业在这样一个宏观环境中属于优势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哪个企业是龙头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较大作用?然后从相关软件中查找需要数据,分别对各层次进行分析,最后选出具体的投资对象。经过这样的案例讲解,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来选择投资的对象。

对于技术分析法涉及大量的指标分析和图形分析K线图、形态分析、缺口理论、移动平均线分析、成交量分析等,若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得现场设计黑板,描画技术图形,列举证券投资实例,还要通过观色、个别提问方式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课堂时间里有效利用率比较低,原本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看来也索然无味。如果通过多媒体创作手段,可以将以上理论结合市场形态中的实际材料案例,用立体的图表编写出来形象生动的图形。例如,用MicrosoftPowerpoint和Authorware绘制出K线以及各种K线图组合,通过大小、形状、色彩、修饰等属性来突出关键图形和指标,同时利用PPT的动画演示,形象地讲解移动平均线法则;运用动画技术,贴切、生动地向学生们展示出股票交易的全过程,加强学生们的直观感受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模拟交易教学

对于证券投资学模拟交易教学是通过互联网接入交易所的实时行情,运用各种行情的分析软件对证券交易进行动态观察,并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大体上的模拟分析和判断,对证券投资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实际验证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全程跟踪大盘指标 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股票,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案例的连续性和让学生联系实际更好的活学活用。证券市场是变化莫测的,证券投资者面对的是以股票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通过链接互联网,课堂上随时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股票、期货、外汇等市场行情。

总结自己这几年教学的经验,深知这门课程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必须得让学生掌握。如果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一锅灌”的话,不能很好地与实践动手操作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甚至厌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肯定不会达到理想状态。但又不能将其和其他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如计算机教学中常用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死抄照搬”地套用在证券投资的课程教学上来,为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身处证券市场中,切身体会股票市场中的风险与成功的感受。

每个学生通过模拟交易,在交易帐户上的盈亏将综合反映学生的操盘能力和水平,这种操盘能力是学生在运用书本基础知识上的综合表现。

通过学生自己所选择或跟踪的证券的价格和价值的对比,认识价格的市场特性。证券投资价值分析涵盖一些有价证券如: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诸多内容。由于课时的(下转第27页)(上接第120页)有限,课堂上不可能一一进行尝试和验证的,只能选取个别特例重点内容进行验证。比如:债券的价值验证比较直观,通过验证,要让学生把握和了解影响债券价格的因素。

结合热点实盘讲评。这里的讲评主要由学生完成,是强化实盘教学效果的延伸。内容上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面分析部分和技术面分析部分的专门讨论课以及市场热点的临时性评论。

加强实验课及模拟教学的分量。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学院有着完备的金融证券类实验室,准备在今年投入使用,让学生通过一人一机的证券投资模拟操作,给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操作环境,让学生熟悉证券投资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盘能力,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交易系统来熟悉操作要领。通过证券模拟实验,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度, 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将课程的一些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达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从而使知识的传授更加具有应对性。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也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证券投资学课程讲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上的专业竞赛,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或以我们学院为主举办炒股大赛等,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 也能够较好的掌握相应的证券投资分析技能,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并且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门课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孔立平.高职《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篇12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251-02

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必然之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建设、交通线路规划、给排水系统以及环境保护等,由此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着人类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旦失去建设动力,那么人类生活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要以经济长效增长为前提,不断加强城市基础建设的力度,如此才能够推动城市现代化M程,提升人类生活居住品质。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根本保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能够为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也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特点,如下所述。

首先是因地制宜。要根据城市本身的发展需求,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规划,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一个个单独的项目不足以支撑整个城市的发展,不会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化效果。比如交通路线的规划开发不仅仅要考虑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连接城市内外部交通,还要把城市的水、电、天然气系统充分考虑在内真正形成疏而不漏、万无一失的交通网络。

最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服务性和公共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多元化的大系统,其目的是为系统内部的市民、社会提供最好、最便利的服务。因此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有着本质区别。它在提品和服务的时候必须要将社会效益,即对城市的贡献、对人民群众生产资料的满足放在第一位。因此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来源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为全社会共享。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长效增长之间的关系

城市经济建设与经济长效增长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了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获得各种效益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空间结果转化为物质支持系统的平台。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能够为经济长效增长提供指导和路径。

最后,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的长效增长有着控制与推动的作用,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

3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1 扩展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

在原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融资渠道,让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更多资金可被使用。社会资本来源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国内民间股权资本,第二是外商股权资本。为了有效解决内部资金供应不足等诸多问题,采取发行股票的方式能够在最短时间获取大量资金,另外,还可以将经营权进行转让或将部分资产证券化,也可以确保城镇吸纳更多民间资金。只有保证通过多渠道源源不断地获取大批量资金用于调度,才能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虽然可以采取发行市政债券的方式吸纳资金,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十分严谨,针对于主题的选择要有明确的规定,避免发债规模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将债务用于某种途径时需要进行书面记录并登记,在保证高效性、谨慎性原则的前提下,利用法律法规限制市场债券的用途,等经验成熟以后,再将其转化为普通市政债券。

3.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作为一个良好的监督者,政府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首先,政府需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将比较好的项目引入市场体系。对于不遵循市场规则、有损他人利益的市场经商行为应加大制裁力度。为了保证市场长久运营,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有效拓展民间资本进入渠道,对不合理也不正规的渠道严厉打击,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未知风险。

3.3 提高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能力

许多一线国家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操作系统,因此可以多多借鉴这些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制定办法,将制定的方案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应用到自身城市发展的项目中去。要尽可能确保投资项目以及资金使用的合理度,加大行政手段和经济制裁手段,确保每个项目都能按照法律要求进行。

3.4 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非十分完善,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比较常见的是行业垄断以及资金短缺问题,因此政府需要给出更多扶持办法,不断健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市场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吸纳更多资金,并让更多有能力的主体更好地融入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只需不断完善制度,并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确保市场有自主经营权和城市规划的权利,才能进一步提高城市总体建设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3.5 用科技手段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

这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为确保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也为了让城市居住人群有更好的生存环境,我国都相应出台了有关法律,将城市规划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确保在项目进行制定、完善、实施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做到责任明晰化,以便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制度。

经济的迅速发展让我国的基础设施有了更大的资金来源。我国在基础设施建筑项目当中,存在资金消耗过大、资源浪费严重等诸多情况。例如:近些年,我国存在明显的电力产出不足问题,这就造成电价虽然持续上涨,但总体盈利仍不超三百亿元,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电力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迅速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一线城市的供电系统实行电子化管理,加强对不同模块的管理制度,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确保合理的推送资源以及有用信息,让互联网加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当中。

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进一步借助高科技手段,在保证运输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让智能化交通为人们提供服务,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面临着巨大的交通运输问题,为避免经常出现交通瘫痪的情况,应逐步完善对这些城市道路规划管理的政策,利用网络设计公共交通路线,确保农村、近郊以及城市之间的道路可以配合紧密,形成现代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引导系统,尽量避免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减少交通环境危害。

4 结语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奠定城市发展基础的关键。这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并积极转换思想,做到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从城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如此,才能够真正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城市经济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84-02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的内涵

投资效率是指企业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企业投资活动所得与所费、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关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核心是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

2 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

(1)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周期长、资金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挤占产业资本的投资,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又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匈牙利经济学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三种类型,即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超前型和同步型的发展模式都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投资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超前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正常的设备闲置和能力的多余问题,且挤占了产业投资,其投资效率不如同步型。在滞后型的发展模式下,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在一定时期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只有经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其投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2)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投入的力度大小,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部投入;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绝对规模的增长能否得到保障,相对规模能否保持合适的比例,都将影响到经济发展所需城市基础设施产品服务的资金保障程度以及对支持宏观经济产出持续增长效率的发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和GDP的3%~5%。世界银行所作的调查也表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占GDP的2%~8%。因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小是决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决定了投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这也是投资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部分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对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的逐步开放,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高,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也是决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既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向社会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产品,那么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就不仅从宏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有利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品供给总量优化,具体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要有利于资源宏观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在中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要与社会成员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并在不同部门、产品、地区或项目之间合理配置。

(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建设、运营、评价、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既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者提供博弈规则,也可以为资金的使用者提供激励和约束的机制,进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监督机制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等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直接关系到项目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3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低,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资仅占同期城市GDP总量的2.5%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均低于联合国计划署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应占GDP的3―5%和固定资产投资的10%的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且由于后续投资的滞后阻碍了已完成的项目效益的发挥,又影响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再投入。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在传统的投资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其重要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普遍由国有投资、国有企业经营,民营资本和外资难以进入,行业垄断现象尤其突出,政企不分,缺乏竞争机制,效率低下。近年来虽已逐步开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但是目前政府仍占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对主导地位,效率依旧是被广为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陈旧,管理效率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计划色彩浓重,政府既担当了管理者又担当了经营者,双重的身份常常使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而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虚位、权力滥用现象经常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我国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决策,建设部门实施,但是因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又往往受到地方行政长官的干预,无法做到独立行政,而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又加剧了这种现象。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才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弊病,解决这个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忽视环境保护,引致恶性循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恶化这一我国先天薄弱的环节愈来愈成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致命一环。许多城市政府只管一味追求“短、平、快项目的投资发展,将一切可控资金用在各项近期建设上,漠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大量外部负效应行为的产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另外,单纯依靠政府运用计划政策来引导和推动环保工作的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它既调动不了企业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形成环保工作发展的内在机制;而地方政府同建设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也是环保工作不能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4 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城市政府作为城市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主要职能是做好宏观调控、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其权力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当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充当投资经营者时,政府同其他经营者之间以横向联系为主,经济地位是平等的,按照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不能混合使用行政权力。行政管理权和投资经营权的性质截然不同,两种权力的行使在许多方面是互斥的;两种权力混杂使用必然造成政府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2)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管理理念。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先决条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常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人们对其消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因而被政府赋予特权的基础设施市场经营企业常常凭借取得的“特许权”垄断生产。打破垄断,通过增强激励机制,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种企业和组织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与政府相关经营企业一起在竞争中生存,这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和保守意识,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中多样化的需求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企业性运营性质,树立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观念,使人们(尤其政府官员)转变公共设施“福利型”、“供给制”的观念,破除基础事业只能独家垄断投资和经营的观念,鼓励各类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参与投资、经营。

(3)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管理,逐步改革现有的多部门管理体制,强化建设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使城市基础设施利用政府资金的投资管理权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并且合理设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逐步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决策应综合政府、技术专家、用户和有关利益群体等四方面的意见,并经过专家意见会、公众听证会、城市群众讨论会、项目公示、书面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加投资项目决策、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减少决策失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推进建设责任制度,项目代建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资金直接支付制、跟踪审计制等,确保项目合理规范、节约投资、提高政府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4)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公有制目前仍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包括社会个人资金、社会非国有单位的资金以及国外资金等非公有制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难度很大,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民营资本具有的活力是公有制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应逐步开放民间资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国家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适度、有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效率。

(5)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瓶颈行业。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各地城市应分析自身当前所处的阶段,制订适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重点,集中财力建设,优先保障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提高基础设施的产出效率。

(6)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合理减少投入,最大程度节约投资,而且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可能使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7)积极推进污染少的环保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合理规划,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而浪费有限的资金和土地资源,同时尽量少建,不建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用环保的基础设施代替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基础设施,减少项目建成后的治理和维护,不仅提高长期的投资效率,而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