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趣味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趣味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9 16:28: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趣味数学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趣味数学教学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48

“少先队”这是一个令少先队员感到自豪的组织,虽然初中阶段的少先队组织陪伴少先队员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是这正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成熟期、收获期,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是需要进行平稳的过度的,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少先队员从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脱离出来,顺利的进入到初中阶段的有压力的学习之中,同时对少先队员的各种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本文就重点探讨初中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一、辅导员在教学活动中要具备审美意识

辅导员是初中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的实施主体,要对少先队员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首先辅导员自己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这样辅导员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对审美教育的目标进行合理的把握,使得辅导员能够将审美意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审美素养

辅导员要做好初中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要对少先队员精心什么意识的培养,就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肩负起向少先队员传授审美自身和审美技能的重要责任。当然,辅导员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辅导员应当把数学当作是一门艺术来进行教学,努力的把对数学的活动课进行创造性的提升,让少先队员从美的角度来对数学进行学习,让美的感悟来塑造少先队员的情感。正因为这样,在数学活动课中就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辅导员才能够把审美的观念带到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之中,借此来唤醒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并有针对性的对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由此可见,审美素养是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之一,辅导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求达到提升自身审美素养的目的。

三、辅导员的审美素养分析

辅导员的审美素养分为:内在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素养两大块。这些都是在活动课中对少先队员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优秀的辅导员能够通过活动课程的教学,将发现美的能力传授给少先队员。

第一,内在审美素养。这是指内化于辅导员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是辅导员自身数学文化结构中实际存在,却不可见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的发展水平的审美素质,其主要由辅导员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知识构成,同时还展示出了辅导员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及讲课的人格魅力。

第二,审美技能素养。这一素养在辅导员的举手投足间有所流露,随着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其主要体现为辅导员对数学教学美的展现。辅导员教学美的展示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讲授来表现的,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将数学知识以美的形式进表达,让少先队员感受到其中的审美因素,其主要从数学教学结构化审美技能和语言化审美技能,两个方面进行表现。

数学活动课结构和审美技能是指,o导员在趣味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以符合美的形式来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教授方式方法进行设计的能力。语言化审美技能是指,辅导员在趣味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用教学化的语言将数学原本真实的美进行描述,使少先队员能够在辅导员的语言引导下去发现数学中蕴含的美。一方面,辅导员的数学教学语言要规范,即数学教学语言要准确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达,并让少先队员能够较为容易的理解辅导员所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辅导员要将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道理用具有情绪感染力的方式向少先队员表达,让数学课本上原本“二维”的知识瞬间“三维”化,使知识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少先队员眼前。

四、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引导少先队员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例如,少先队员在对轴对称一章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辅导员通过对少先队员进行趣味活动教学,让少先队员了解到轴对称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而且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一种对称的美。让少先队员对书本、课桌、直尺、半圆量角器等物品进行观察,让少先队员了解到这些物品就可以对应相应的轴对称图形,这些物品看起来这么自然,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轴对称性,所以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对称美。通过这样的趣味活动教学引导,让少先队员对数学课本的内容充满了美的认知,使得少先队员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诱导少先队员创造美

首先,辅导员要对板书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辅导员认真、规范的进行板书是教学中的关键一步。将数学知识以一种美的形式展现在了少先队员的眼前,这样更能激发起少先队员的对美的追求,使得少先队员在数学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对辅导员进行效仿,潜移默化的让少先队员养成了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同时,辅导员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字体规范、创意独特,这些都能让少先队员看见板书就开始欣赏美,并在欣赏时借鉴这种美,少先队员创造美的欲望就被成功的勾起来了,少先队员在数学笔记、作业、考试时就能自觉的将书写规范,保持书写干净整洁。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81-0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主动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具有情感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机。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长期坚持,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进行情感交流,促进自主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学困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也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2、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费一番苦心,探索它,解求它,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学生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可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1、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

2、规律性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教相离现象较为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数学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等。

这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篇3

一、传统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弊端

新课改的施行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数学教学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层面上确实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对学生运算能力的锻炼具有明显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其弊端已日益显现。

1.数学教学方式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侧重于对知识的讲解和反复练习,以求孰能生巧,但却极易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比如,我们常说的“填鸭式学习”“课堂沉默”现象,等等,使学生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

2.繁重的课业负担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按照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却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精力与时间的占用导致学生难以分身进行数学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兴趣的培养。

3.答案的权威性与唯一性,限制了学生探索与怀疑的信心

原有数学教材对于探究性问题涉及较少,在初中数学中几乎都为固定答案与思维模式,无论是考试还是习题,其答案往往存在唯一性,教师也过于权威,这就迫使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和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设计

新型课程教育理念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无论是在教育理论层面还是教学模式层面,它都具有无可争辩的先进性。新课程理念主推素质教育,强调“授之以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其个性与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而在教学方面,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则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有效的情景创设

情境教学是现代多元化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方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生学习最直接的动机便是兴趣,而兴趣则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触发的,因而,创设适当的情景,并将问题与情景相结合,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把课堂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例如,在讲解应用题型时,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上讲台来进行演示表演,以直观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并有效地激发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集中注意力,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抓住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初中数学课堂之上,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跳跃性、发散性,其“走神”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课堂上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得的效果。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通常对知识点都会进行提问或者设问,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

3.有效的课堂交流

新课程理念在本质上是素质教育的具象化,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以及各方面创造、交流与合作能力都有所要求,在初中生身体与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素质。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而有效的课堂交流则是促成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掌控全局,做好引导,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探究,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使用量角器分别测量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不规则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值,并且引申出钝角三角形以及锐角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学习能够极大地提升其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其对知识的掌握。

4.有效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紧接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消化与巩固效果远远大于课下练习,在课堂之中有教师的指导和及时讲解,并且教师可以采取鼓励、比赛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做题的欲望与效率。当然,要做到有效的课堂练习,那么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设计环节中预留足够的时间,练习题目要少而精,具有代表性,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有效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激励方式,合理、有效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课堂评价以等级(A、B、C、D)的方式进行分类,在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表演或讨论、提问问题等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另外,日常训练以及考试中也需要摈弃单纯以对或错来判定学生的模式,尽量采取积极的、带有鼓励性的评价或评语,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更加有助于凝聚学生对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三、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观,以发展的观点来制定教学目标,以联系的观点来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性思维。为达到新课改的目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做好如下两点:

1.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教学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尊重,因此,初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才能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个人性格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提一些趣味问题或者具有较强开放性、讨论性的问题,开展一些班级竞赛活动,从而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或者表扬,以激发其荣誉感以及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构成以及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创设情境或者引用实例必须建立在已了解相关事例知识的基础之上,或则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做无用功。数学教师要根据对学生个体情况的掌握来制定教学方案,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2.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科学的教学目标能激发教师积极创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合理设计学期目标、半期目标、单元目标甚至课时阶段目标,突出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探究过程。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

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习的进步。他们基本表现为: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2、学生自学能力差。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4、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同时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人根据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备课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新教材虽然能够设计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但有时难免和不适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学生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时,教师可能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

二、创建和谐课堂,有利课堂数学教学效率

当今,在教师队伍中,最流行的话题是现在的学生很调皮,很难管,无心好学,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很难控制等等。这些问题是受到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绝大多数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学生心理受到障碍。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样才有利提高教学的效率。

本地区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很差,数学理念很淡薄,如果教师只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理论,大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必然在数学课堂上讲话、睡觉、搞小动作等一些不良的现象,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师上课,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创建和谐的课堂,更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计趣味数学教学,有利课堂数学教学效率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这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并重。因此,教师有必要的在课堂上介绍这方面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在数学史,知道我国数学在世界上地位,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

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多的好奇心。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概念课运用背景归纳讲授;公式、定理的新课,运用探索、发现、应用法;习题课时,采用点拨讲授法。另外,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练习是数学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占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从做练习的过程了解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根据本地区的学生特点,有必要的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同一种毛病,上课时听得明白,可课后做题时却糊涂起来,其原因在于"不记",遗忘时没有资料可查;而有的学生上课时只顾抄教师的板书,死记结论、公式,却忽视了听讲,结果仍然所获甚微,其原因在于"不听"。听与记是学习数学的两方面,听是基础,切莫只记不听。因此强调学生适当做课堂笔记也是有利掌握知识和牢记新知识的一种手段。

五,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86-02

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实用型初、中级人才。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和学生由于认识的偏差,导致“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基础”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作为文化基础课的数学科,更是令许多老师和学生头痛。由于大多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中职数学教学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如何破解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困局,已成为中职数学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缺乏信心

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薄弱,他们选择职教,多是出于文化成绩不理想而就读。通过对学生的摸底发现,许多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掌握不牢,对数学常用公式、定理、性质记不清楚,并且连最基本的运算方法都不会。据调查统计,近一半的学生对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写不正确,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和数的乘方等基本运算也都掌握不够。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学习的信心严重缺乏。根据调查统计,一个班级通常仅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更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

2.师生认识偏差,动力不足

由于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因此,对数学课重视不够,学习只是随便应付。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不专心听讲,不积极主动思考,课后作业也常是互相抄袭,马虎了事,至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更是很少见。老师没有教学压力,许多学校对老师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制度不完善,致使许多老师对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不认真对待,有的老师甚至对自己的课堂,缺乏有效管理,教学随意性较大,加上学生基础差,信心不足,兴趣不浓,很多教师教学动力不足,得过且过。

3.老师教学观念落后,效率低下

受考核制度和认识偏差的影响,许多老师缺乏积极进取精神,不会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观念相当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陈旧,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老师上课只管自己讲,无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得怎样、有没有学会、知识有没有掌握、技能有没有提高,老师心中无数,手拿教材,从头讲到尾,最后布置几道题就算了事。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会喜欢吗?这样的教学能提高效率和质量吗?

二 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1.重视补弱,夯实双基

数学是中职学生感到最头疼的科目之一。由于他们的底子薄、基础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补弱,力求夯实双基,不要贪多求快,应循序渐进,采用“低起点,慢开头”的教学策略,有必要还需瞻前顾后,补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口,做好新知学习的铺垫。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可让学生运用初中学过的代数知识作出函数的图像,然后根据函数图像值与值之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在发现和探寻规律中理解函数的增减性。又如教学“三角函数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时,可首先补充三角函数的概念、表达式及其性质,然后再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计算和推导,让学生在知识生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公式,这样,学生在运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2.兴趣导向,重视实用

由于中职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理解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介绍一些数学趣事和趣味数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时,可介绍高斯的计算:1+2+3+……+100=5050及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发明人锡塔的故事;在讲不等式时,可引述“严冬松柏树,斑鸠夜来住。每树卧三只,五只无去处。每树卧五只,空了一棵树。问鸠、树各多少?”的趣味例子等。同时也可结合教材内容,引入一些生活实例,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数列”知识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在购买商品房时,向银行按揭贷款,每月还银行的钱如何计算?还清贷款时被银行多拿了多少钱?学习“组合和概率”的知识后,可要求学生计算一下,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的各个奖项的中奖概率。实践证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作业十分感兴趣,他们常常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学生之间还会经常进行探讨,这对学好数学很有帮助。

3.改进方法,优化教学

要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老师要把课堂教学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首先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自话自说,唱独角戏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学习感受和学习习惯,多与学生开展互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以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规格对待所有学生,应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差别化教学,保证所有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其次,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声、光、图的综合运用,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枯燥的课堂生动化。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时,老师就可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各种变化,让学生在感受三角函数图像的变化中,

发现其变化规律,掌握其作图要领。又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实际模型、模具及具体的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启发学生去发现空间图形中的点、线、面、体间的几何关系,从而获得正确的解题方法。

4.科学设计,注重整体

在教学中,老师应加强对课堂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指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并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解读和处理,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等。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可以这样设计:首先,要求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和过程,为新知做好铺垫;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回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和方法,大多学生都会通过先求方程的判别式=b2-4ac的值,分析当>0时,求出方程的两根x1,x2(x10(a>0),然后,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得负的原则,就可将原不等式转化为x-x10这样就可以解相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它不但引导学生复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还为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作了思路导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要破解中职数学教学的困局,首先老师一定要正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思考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真正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83-02

一、从思想上认识: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Nicholas Murray(1862-1947,美国教育家、政治家,曾获1931年诺贝尔和平奖)曾说过:“笛卡儿的解析几何于牛顿,莱不尼兹的微积分已被扩张到罗巴切夫斯基、黎曼、高斯和塞尔维斯托的奇异的数学方法中(这种扩张比哲学史上所记载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扩张更大胆)。事实上,数学不仅是各门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它从不顾及直观感觉的约束而自由地飞翔着。历史地看,数学还从没有象今天那样表现出对于纯粹推理地至高无上”。

每位数学老师首先自己应对数学学科有清醒的认识。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获得学习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及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数学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借鉴、善于运用、勇于创新的能力与习惯。因此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有些人认为学不好数学,只直接影响数学考试的成绩,却不懂得这也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现在职业中专学校所用的数学教材是以2009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将中专数学教材分成《数学》(基础模块)、《数学》(职业模块)和《数学》(拓展模块),特别是在职业模块中,与职业岗位的数学实际应用紧密相结合,突出了教材的职业性。比如其中的“数据表格信息处理”,对财经、商贸与服务类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每位师生都应的一点共识,那就是学习数学是必需的。

二、从兴趣上培养: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对于数学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对感兴趣的事,才会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产生干劲。在职业教材中的性质与目标中就提到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职业学校学生初中数学基础差、对数学认识的不足和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影响他们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做为一名职业中专的数学教师,要搞好职教数学教学,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入手。

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活跃的课堂氛围、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的学习环境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形成兴趣提高——主观努力增强——学习过程控制更趋合理——效率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更足、兴趣更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措施,可适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降低要求,分解知识难点。

1.做好初中与职业中专数学知识的衔接工作,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做好初中与职业中专数学知识的衔接工作。如在基础模块上册中有摘录了部分初中数学知识,包括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其中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最好能达到熟练灵活的程度。这些内容对于学好中职数学是有很大帮助的。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好学”。

2.以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兴趣

教材中有许多趣味数学,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有一则故事:

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碰上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定个合同,我将在整整一个月中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而后每一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说:“真的?!你说话算数?”

合同开始生效了,杰米欣喜若狂。第一天杰米支出一分钱,收入10万元;第二天,杰米支出2分钱,收入10万元;第三天,杰米支出4分钱,收入10万元;第四天,杰米支出8分钱,收入10万元……到了第十天,杰米共得到200万元,而韦伯才得到1048575分,共10000元多点。杰米想:要是合同定两个月,三个月多好!可从第21天起,情况发上了变化。

第21天,杰米支出1万多,收入10万元。到第28天,杰米支出134万多,收入10万元。结果杰米在一个月(31天)内得到310万元的同时,共付给韦伯2147483647分,也就是2000多万元!杰米破产了。

开始微不足道的数字,两倍两倍的增长,会变得这么巨大!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杰米碰到了“指数爆炸”。一种事物如果成倍成倍地增大(如2*2*2*2……),则它是以指数形式增大,这种增大的速度就像“大爆炸”一样,非常惊人。

这个故事一定会让学生吃惊,这就让他们有学习的兴趣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老师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不断地、反复地用生动的事例阐明数学的趣味性、重要性,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是自然科学之母”,“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它能使人头脑聪明,思维敏捷”。

3.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老师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可教性”。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淡化理论性的推导,加强定性说明,讲清道理、精心设计教材版式,依照课本相关版块展开教学内容,同时增加图形、表格,要体现出时代特征。

例如,在对[计算器使用]和[计算机软件]等板块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依据教学大纲中对计算器使用和计算机软件使用的教学要求,将相关知识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函数作图软件、统计软件等)和“Excel”在作函数图像,作线性规划等方面的强大功能,这些工具都是与学生学习结合紧密的实用软件。另一方面,结合课堂实例,可以列举一些具体例子,讲练结合,鼓励学生自己利用相关工具完成,将相关知识真正学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提高教材的可视性和趣味性。多媒体教学由于图像直观、画面生动,可以有效的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使课堂产生更强的感染力。另外,多媒体教学由于自身动态特性,还有利于将某些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例如:在对正弦函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为了演示正弦函数的动态变化,笔者制作了一个动态PPT课件,通过PPT的动态演示,真实再现了三角函数的极值性和周期性,另外,通过图形参数的设定就可以表现出三角函数的平移、周期、极值等的动态变化。

一堂课下来,教师不仅省略了大量的板书,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也通过形、光、色、声等的体会,提高了兴趣,获得了形象化的体会,而且PPT课件方便保存,可以随时再现,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高效的进行理解和记忆。

三、从方法上认知:学习数学是有路可循的

在教学中,对于数学思想方法要抓住机会,适时渗透。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思考过程。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都蕴藏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好机会。

策略一:展开概念——不要简单地给出定义。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思考问题、推理证明的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现实模型,从数学内在需要给出定义。如上例中对于指数函数的理解。

策略二:着重过程——不要过早下结论,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等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48-01

传统的数学教育大多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要学生被动的学习,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对所有学生搞一刀切,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参与,学生就象流水线上只会做题的死板机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操,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那么,作为广大的一线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呢?下面我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引入时,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垂直时,可联系到“大漠孤烟直”的古诗。好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小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无用的看法。例如学习无理数时,可讲一些数的发展史。学习圆和勾股定理时,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学习坐标系时,介绍笛卡尔对数学做的巨大贡献。学习圆锥曲线时,可联系生活实际,介绍数学对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忽视掉数学的历史,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如果在教学中渗透上述内容,让数学活起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数学史还可以让学生客观的评价中国数学的历史与现状,认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枯燥干瘪的公式理论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学数学的学习中,有些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如果让学生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独立地去处理和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例如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章节中的商店打折销售问题,可以让学生放学去市场商店中参与调查。同样教育储蓄问题时,也可以让学生到银行了解利率知识。学习一百万有多大时,可以让学生回家数大米或绿豆等等,这比老师单调的讲解有趣得多。这样既为本节内容的学习积累了富的感性经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这种数学活动学生的经验较少,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勇气的话,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提示指导工作,必要时可以取得家长的支持,这样的活动如开展好了,有时让学生终生难忘。

三、开展数学小组合作讨论

数学虽和语文等语言学科不同,但也并非没有彼此借鉴的地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适时的给予引导。讨论学习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初中数学生活中的数据一章,老师教学设计应定位在学生的自主讨论活动上。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示独立的个性。教师不应轻易的否定学生的观点,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粹的知识。我们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习自主添活力。

篇8

传统的数学教育大多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要学生被动的学习,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对所有学生搞一刀切,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参与,学生就象流水线上只会做题的死板机器。主体性是人的个体特征之一。在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改变传统教授式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教育观,以学生学法为根本的教学法。

一、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引入时,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垂直时,可联系到“大漠孤烟直”的古诗。好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小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无用的看法。例如学习无理数时,可讲一些数的发展史。学习圆和勾股定理时,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学习坐标系时,介绍笛卡尔对数学做的巨大贡献。学习圆锥曲线时,可联系生活实际,介绍数学对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忽视掉数学的历史,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如果在教学中渗透上述内容,让数学活起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数学史还可以让学生客观的评价中国数学的历史与现状,认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枯燥干瘪的公式理论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学数学的学习中,有些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如果让学生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独立地去处理和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发展。例如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章节中的商店打折销售问题,可以让学生放学去市场商店中参与调查。同样教育储蓄问题时,也可以让学生到银行了解利率知识。学习一百万有多大时,可以让学生回家数大米或绿豆等等,这比老师单调的讲解有趣得多。这样既为本节内容的学习积累了富的感性经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这种数学活动学生的经验较少,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勇气的话,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提示指导工作,必要时可以取得家长的支持,这样的活动如开展好了,有时让学生终生难忘。

篇9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人人都都获得良好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如何把数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1数学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数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原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数学生活化体现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2]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生活化所强调的两点:一是研究如何挖掘现有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生活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变成富有F实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二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因此,这两点恰好体现了数学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正确认识数学的一个关键是活动,除了知识以外,学生获得的是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更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

如学习数轴,从知识本身的意义很简单,直接告诉学生,只是一个数学符号或图案,而知识的由来不清楚,却丧失了问题背景数学生活化,体会知识的产生、演变等过程.

案例1在学习七年级《数轴》时,可以通过以下设计情境:从生活实际背景材料中学数学.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这种设计,将数轴进行数形转化、结合重要媒介,把原型还原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3数学生活化课堂设计的一些思考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知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让知识的获得过程与生命的提升相一致[3].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积极构建“生活背景―数学活动―数学应用(包括生活中)―数学素养”的学习体系.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实现数学教学活动化、主体化和实效化之目的.

3.1课堂教学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的支撑.因此,设计数学问题,使之“生活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江山地图.(比例尺为1∶2)提问学生各自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地图上标出江山的三大景点(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对应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比为1∶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设计将数学知识回归了现实,让学生去理性地、自然地认识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即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同时又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最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而将设计的问题利用情境自然串联,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就能使学生情绪在情境的暗示作用下被唤起,使学生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

案例2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式”是这样设计的[4]:

设计1:引导学生欣赏江郎山的照片,激发学生想去参观的愿望,点出这节课的主线:边参观江郎山边学习身边的数学.沿参观旅程依次遇到下列问题:(1)江郎山距学校45千米,校车的速度为50千米/时,那么经多少时间后到江郎山?(2)买门票时发现江郎山门票价格为:成人每人60元,学生每人30元.我们有a个教师b个学生,买门票需付多少钱呢?平均每人要付多少钱呢?(3)江郎山有k个景点,方圆539平方公里,平均每个景点的建筑面积是多少?(4)江郎山壁式展柜p个,展出工艺品m件,独立展柜有q个,展出文物n件,则每个壁式展柜平均展出多少件?平均每个展柜展出多少件?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代数式.

设计2: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代数式910、60a+30b、60a+30ba+b、59310k、mp、mp+nqp+q.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式子吗?剩下的几个是整式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你类比分数,如果让我们来给他们取个名称的话,你觉得该叫它们什么好呢?(分式)那么两个整式相除一定是分式吗?请你想一想,怎样的代数式叫分式呢?得分式的定义:两个整式相除,且除式中含有字母(字母取值使分母不为0)的代数式叫做分式.

设计3:(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25,x5,5x,x-yx+0.5y,a-3bb,xy-3,1+2x,x2,x-2x+3.

(2)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个分式.然后从字母表示数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在分式中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通过求分式的值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分式中分母不等于0的本质要求.

设计4:参观完江郎山后大家乘校车返回学校,出发5分钟后江郎山工作人员发现有学生遗忘了照相机,马上打的送过来,已知校车的车速为每分钟a千米,出租车的速度为每分钟b千米(ba),那么出租车追上校车需要多少时间?当a=1,b=15时,出租车追上校车需要多少时间.(小组合作,共解难题)由题意容易得到,校车先行5分钟的路程是5a千米,出租车比校车每分钟多行(b-a)千米,所以出租车追上校车所需时间为5ab-a(分钟).当a=1,b=15时,出租车追上校车所需的时间5ab-a=51.5-1=10分钟.结合实际想一想:若取a=15,b=15,分式有意义吗?它们表示的实际情境是什么?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以参观江郎山为主线,把整节课串起来,整堂课气氛活跃,跌宕起伏,让学生自始至终都置身于参观游玩之中,却又紧紧围绕学习,仿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激发了学习的内动力.这种让学生感觉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是通过积极的、主动地、自由的想象、思考、探索,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透彻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自然地开展数学活动,不正是我们老师所寻找的吗?32还原知识形成的轨迹

由于教材受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数学知识缺少了来龙去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的结论.这时,教师要提供优质的素材,还原知识的生长过程,带领学生通过“似真发现”,模拟数学家发现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5]: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09mm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09×2mm,连续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09×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9638084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界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因为学生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教室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犯错误是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原因和过程,进行调节、反馈,把新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保护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平时教学中常常发现,有许多数学概念,学生并]有掌握它的本质,而只是从表面形式上去了解它,以至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例如,由具体数值引入字母时,总认为a是正数,-a是负数,甚至在初三复习时还出现: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肯定2a比a的值大,不对a分e讨论.对于无理数的概念认识不清,以为开平方就得无理数.解方程x2=1时,得x=1,等等.有的同学机械模仿,乱套公式,不考虑条件把某些性质和结论随便推广.

33加强习题的改编,促进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习解数学题.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把教会学生解题看作是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改编数学课本习题的“原型”,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使其认知结构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将习题附于生活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具体的策略:

(1)变“封闭题”为“开放题”;

(2)注重应用题的改编;

(3)引进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题与数学游戏;

(4)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总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伙伴也是一种资源.由此,把选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教数学是数学教学高质有效的一条重要策略.华罗庚先生讲学时一直认为:“高水平的教师总能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把难的问题讲容易.反之,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把容易的东西讲难了,是低水平的表现.”[6]华先生的讲学原则,告诫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地开展教学反思,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方法,在数学改革的过程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罗新兵,李晶.数学生活化的含义与功能及其情境标准[J].数学教育学报,2011(4):43-44.

篇10

由于招生的弊端导致农村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都是每年中考成绩的三、四流生源,有的学生甚至连成绩都没有,这样的学生不仅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思想和行为也极其的懒散和放荡,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班规校纪根本不放在心上;有的学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单亲家庭,得不到教育和关爱,思想变得灰色、行为偏激,给学校及教师的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干扰和困惑,他们在学校不能听从管理和教师的说教,有的甚至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与教师顶撞、负气出走等严重后果。课堂上,大多学生听不懂所学内容,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更不会去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的在课堂上讲话、打闹、睡觉、做小动作,干扰教师课堂教学秩序,让教师的课堂很难开展下去;有的学生任性、孤僻、蛮横、无理,在教师的课堂管理中常常与教师发生冲突,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由于不好学习的学生占了多数,班级学习形成不了氛围,想学习的少数学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最后也不得不随波逐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以至走向辍学的道路。这样生源的学生让学校的决心、班主任的精心和教师的信心全部付之东流,即使有再大的干劲也会受到挫伤,再大的能耐也无能为力,只能是“望生兴叹”。

目前,数学学习困难是全球学校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数学学习困难(文中简称“数困生”)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当前农村高中,由于处在偏远地区,办学条件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追求升学率,使得这一部分弱势群体受不到应有的关注,长期沦为学困生,这是与我们当前素质教育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要求相违背的。

本文特就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困难成因和转换对策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试探着给出了农村高中数困生的界定,然后结合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存在的现状,通过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等手段,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中找出农村普通高中数困生形成的原因:农村普通高中数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构成,内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态度、意志、方法、归因。外因包括:教材的因素、家庭的因素、学校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 基于对农村普通高中数困生成因的现状分析,假定在智力水平差异不大的前提下,找出了形成数困生的最重要的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给出数困生的分类,即农村普通高中数困生分为内因型(包括兴趣缺乏型、意志薄弱型、方法不当型、态度不端型、归因不当型)和外因型(包括教材内容影响型、学校教育影响型家庭影响型、社会影响型)两大类型,最后本文针对各类型的数困生提出相应的转化措施。这些策略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农村学困生的转化是有一定成效的。由于农村高中招生的生源较差,加之扩容,学生的数学素质差异很大,数学基础极差,虽然教师和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在数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具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学生在初中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新生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加之高一教材第一章进入抽象的集合与简易逻辑,然后再是抽象的函数,搞得学生进入高中学数学就不适应。觉得学数学太难。外加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处理不好从初中到高中阶段的衔接问题,只知照本宣科,不能深入浅出,不知先慢后快。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落差太大,衔接不好,加之高中数学教材章节之间的过渡性差,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高中教师受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不能关照每一个学生,只照顾班上高考有望的,因此多数学生学数学无兴趣,更谈不上有激情了。

高中学校和教研部分只认定数学有效分,不认可增长幅度,对教师的考评不公平。

高中数学教师的负荷太重,一般都是两个班的数学16节正课,8节辅导课,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周六、日还要上课。

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理解不到位等诸多因素。

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的中介和桥梁,是把已制订好的教学内容付诸实施的动态性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对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法选用现状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反映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影响。

因此要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激发兴趣,就必须要保证学生听得懂、做得来,在数学学习上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使我们的教学适合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追求有效的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培养好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进入高中,教师就要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提出具体要求。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懂就问,一问到底,切不能不懂装懂;作业要规范,主要解题步骤要齐,书面整洁;错题必改,改后必思,思后必记,做到今后不犯同样的错误;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考后认真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让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提高有效数学教学。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我教学多年的经验,学生的数学成绩好与差,与他们学习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高的,数学成绩比较优秀。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会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以学习为享受,没有负担,而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学的东西易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有意义的数学史,讲一些数学故事,选一些趣味数学题,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人们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选出一国民与一国王下棋所提的要求;80年代数学家苏步青南下一次,为国家节约30多万元等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在此开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学生已对平面几何的证明有了一定的掌握,在大脑中已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因此,进入高中,教师就要想办法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习简易逻辑时,要随时提醒学生每推一步的依据是什么。特别是代数题的推理,必须步步过关,环环紧扣,养成严密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从高一起就做到解题每步必要有充足的依据这个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完美的思维习惯。

3 做好高初中的的衔接教学,微调高中的部分章节,使学生轻松自如进入高中

由于个别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前瞻性不强,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多数农村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后,初中的二次函数、解不等式、因式分解、解应用题、韦达定理等都掌握不好。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就要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来给学生巩固、加深这些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对这些与高中密切相关的知识,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我个人认为,高中数学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应把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安排在第一章,第二章安排集合,简易逻辑,第三章安排函数。这样一来,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就与初中的落差小得多了,学生也不感到高中学数学太难了。

4 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难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做到: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点燃信念”成为全体教师的第一策略,尊重学生差异,多一把尺子去量学生,由于农村高中学生基础差,教师应在班上分层要求,上课只要学生敢问,你就要不厌其烦地给与解答,教师养成“倾听”的习惯,让讲堂变成会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有效课堂的真实性,才能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精髓。

5 减小教师压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农村高中生源基础差,而升学压力较大,教师一天就苦于在提高学生成绩下功夫,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旦学生成绩不理想,评优晋级免谈,教师就感到很无助。加之,领导也看本科上线有几人,有效分有几人,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鉴于此,希望对教师的考评应从实际出发,最好看学生的增幅大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今后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只有减轻教师的压力,教师才能展现他们的才华,才能把教师从只教书、教死书中解放出来,他的智慧才能充分体现,把较多的精力运用到钻研教材,消化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简明扼要,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记就牢,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在研究函数图像及其性质时,我就总结出这样六个字:图在心,性质出;又如在用错位法求有关数列和时,总结出多一步,少失误,提醒学生此步的重要性。通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提醒学生此步的重要性。通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6 提高课改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教学活力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对新课改的认识到位,理解到位,行动到位。认识到:有效的课堂,不是精致的课堂,而是简明而充分好以下几点:

6.1 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而不是教师自身需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多了解学生,多认识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备课为学生而备。

6.2 重视“表达”与“分享”。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表述,重视他们的回答,对于问题,回答得对,要给予表扬,并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回答错了,要少责备多鼓励,并且耐心纠正,使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上才能体现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上才能体现和谐的气氛。

篇11

数学科目阶段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我现任六年级二班、三班两个班的数学。两个班共有学生142人。其中男生占大多数。两个班的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二班有男生35人,女生35人,整体学习习惯比较好,个别同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大多数同学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效果较好。三班男生有40人,女生有32人,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自觉性不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数学有些困难。所以新的学期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喜欢数学,我还要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全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关键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1)重点: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②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圆柱、圆锥的体积。③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知识。

(2)难点:①比例的有关概念及应用。②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实际应用。③小学数学有关知识体系的建构。

(3)关键:①运用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比例尺、正反比例的意义;解比例应用题,通过分析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成哪种比例关系,再列出方程解答。②充分利用电教媒体,通过演示,学生实验,操作,揭示规律,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探究出多种方法来推导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做好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确实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

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科目阶段教学计划2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九年级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二次函数和圆是新授课外,主要是综合复习,迎接中考。

四、教学目的:

1、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概念。

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理解数据的整理及分析等有关概念,能够计算方差、标准差等,能够用表格或列树状图的方法计算概率,对上述知识作一些简单的应用。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

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六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阶段(第5周—第12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变式题,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书后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九年级和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其效果并不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章节:第一章数与式;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三章函数;第四章基本图形;第五章图形与变换;第六章统计与概率。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章节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_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3、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

如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出函数解析式,或者用函数解析式去求交点等问题,都需用到函数的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再如方程思想,它是利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联系和制约的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再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建议复习时应着重分析几个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第二阶段(第13周——第18周):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复习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益。

六、教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计划在即将开始的学年教学工作中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新课开始前,用一个周左右的时间简要复习上学期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几何部分。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3、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七、教学进度:

第1周-第2周第二章二次函数

第3周—第4周第三章圆

第5周-第6周复习七年级数学

第7周-第8周复习八年级数学

第9周-第10周期考

第11周-第12周复习九年级数学

第13周专题一

第14周专题二

第15周专题三

第16周-第19周综合模拟训练

除了以上计划外,我还将预计开展转化个别后进生工作,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

数学科目阶段教学计划3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较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较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较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矫捷运用。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领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糊口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可以或许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现实问题;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量另一个量的值。

3、履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领会“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较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体味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履历从现实糊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味数学在日常糊口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连系糊口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领会负数在现实糊口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心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摸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较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白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连系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糊口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勾当,履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味若何对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模子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糊口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勾当,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勾当或有现实背景的勾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味摸索的'乐趣和数学的现实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数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美思维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9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立场还需不断规矩;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时完成功课等;还有个别学生(胡志强、裴玉琴、陈建宏)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数学有很大坚苦。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规矩学生学习立场的同时,应加强培育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会商的学习体例,使学生在会商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开导,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欢愉。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小我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教员互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体味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驭讲堂的能力。

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奖惩性功课和功课总量不跨越规定时间,讲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供给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亲近数学与糊口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培育学生立异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育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路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育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条理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乞降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增强数学实践勾当,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现实糊口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糊口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现实意义来诱发和培育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7、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糊口中的坚苦,做学习和糊口的强者。

学习体例: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路子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作为讲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脱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会商的学习体例,使学生在会商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开导,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欢愉。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讲讲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环境恰当矫捷掌握。

数学科目阶段教学计划4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我负责的五年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把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课堂“数学之星” 的评选,严格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上进。

二、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其他教具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dm3模型,容纳1 L、100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六、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数学科目阶段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46人,中等生20人,优秀生15人。本班学生历来的课外作业完成得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书写状况缭草;上课用心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的人不多;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差,上课走神等。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措施,力争本期有较大的提升。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二)图形与几何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第三单元 长方体与正方体;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找次品

(五)数学综合运用

1、探索图形;

2、打电话。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

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平面图或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7、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六、后20%学生转化计划:

1、原因分析:

本身资质差,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不能将数学结合生活。

有的学生很聪明但是很自负,不认真,贪玩。

2、措施:

(1)平时多照顾他们。

(2)加强基础训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