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的发展

风险管理的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09 16:28: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管理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管理的发展

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目标;应用

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开始迈进全面风险管理时代。

一、风险管理在我国得到重视主要起因于以下几个重大事件

第一,加入WTO,中国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置身于全球风险之中;

第二,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以来,风险这个词在我国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明显地增加;

第三,2004年12月“中航油”事件的爆发使得风险管理走进了中国企业家的视野。

第四,特别是2006年中国股市兴旺发达,开户总数已超过8000万户,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中国的热门话题。

中航油事件之后,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开始全面推进中央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

1.美国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风险管理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2.《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在微观经济学中常常假设企业的生产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以此假设出发形成了一整套企业理论,用于解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种种经营行为。而近年来兴起的企业财务理论则主张企业生产应该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这里的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收益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货币化数值。与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到了未来的风险因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就是降低风险增加企业价值。

四、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规定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五个目标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以下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1.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3.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4.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5.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规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五个目标,比美国COSO委员会规定的目标增加了“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这一目标。原因是中央企业因风险管理不善造成了重大损失。

例如:国务院国资委2004年对181家中央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时结果,有40家企业总资产损失超过10%,40家企业的总资产损失超过20%。另外,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四川长虹事件造成重大资产损失。

未来,全面风险管理将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企业需要识别影响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对整体层面上的关键性风险进行管理与监控。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另一动力来源于外部的压力。第一,来自于股东的压力,股东的素质越来越高,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80%的西方投资者愿为风险管理优秀的企业支付溢价,第二,来自于监管的压力。包括国家法律的高度压力(以美国萨班斯法案为代表);证监会系统规范压力(如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指引);行业主管的压力(如国资委的风险管理指引出台);行业自律的压力(典型行业自律原则:巴塞尔条约)。第三,国际标准朝向风险管理导向转变的压力,穆迪和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已将ERM融入到了解评级方法中,企业审计标准转向“风险管理导向审计”的标准压力。第四,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如沃尔玛、麦当劳对其供应商提出了进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又如,企业没有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就面临着接不到订单的后果,如广东东莞。第五,企业社会形象责任压力。因此,企业管理好自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控制力也成为一种为股东、为债权人,以及社会应负有的或必须负有的责任。

可以预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贯穿接下来的整个21世纪,风险管理将会成为企业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首要主题。

参考文献:

篇2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枢纽,处于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只有采取合理的金融发展模式,才能有效的促进该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金融系统中资本市场所发挥的作用不断提升,通过发挥资本市场自身的优势,加大投资者对公司的监管与分析度,可以有效的将金融风险想横向进行分散,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反面效应就是会产生盲目性投资等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一些旅美学者将这一理念引入国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1980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研究与应用有关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才越来越多,2008年由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启了对中国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序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演进趋势

(一)金融风险理论多元化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一开始始于保险界,其他领域的研究很少。受此影响,当时的金融风险管理针对的仅仅是纯粹的风险,这导致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使其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受理解力与认识力的影响,以及其所处的行业与研究领域的不同,导致金融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风险管理论迅速发展的路径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的金融风险管理进入萌芽阶段,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经济的不稳定性,减少企业的损失,各企业开始成立专门的金融风险管理部门,当时主要依靠保险手段进行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大事件主要有:雷曼兄弟破产、安然事件、美国汽车之城破产等,这些都极大地催化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正向着缜密性的知识体系发展,重视理论分析,缺乏实际应用研究,因此,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还需要有关学者的继续努力。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加大金融风险的文化管理

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树立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培养金融风险管理文化来加大金融风险的文化管理。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就是在风险来临之前,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对日常的工作进行审查,规避金融风险的发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本主义逐渐地在企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以人为本,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用三句话对“人本管理”的理念进行归结,既点亮人性的光?x、回归生命的价值和共创繁荣和幸福。采用以人为本的全员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减小风险发生的机率。

(二)不断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提升

目前,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多数金融企业首先选择的一种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方法。金融企业通过规范业务与管理流程,一方面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加大对金融事故资料与记录的分析,逐步提高风险控制与识别的科学性,受金融风险可变性的影响,风险管理者应密切关注原有风险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另外,金融企业还通过创新金融风险计量,采取挖潜资本和监控风险两种方法,最大化的实现金融风险事故的规避。

(三)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重构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篇4

1.项目风险。项目的一次性特征使其不确定性比其他一些经济活动大,因而项目风险的可预测性也就差得多。重复性的生产和业务活动若产生问题,常常可以在以后找到机会补偿,而项目一旦出了问题,则很难补救。项目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风险,风险大多数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壮大,最大的风险存在于项目的早期,早期阶段做出的决策对以后阶段项目目标的实现影响最大。为减少损失而在早期阶段主动付出必要的代价要比拖到后期阶段才迫不得已采取措施好得多。

2.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项目风险班子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结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鲜明的总目标。

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要求项目管理班子采取主动行动,而不应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被动地应付。项目管理人员在认识和处理错综复杂、性质各异的多种风险时,要统观全局,抓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威胁转化为机会。

在国际上,风险管理已日渐成为投资项目评估和风险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尤其是加入WTO后,项目风险日益增多,至今我国还没有引入风险管理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进行风险估计与评价,这是造成我国许多工程项目投资膨胀和工期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国推广投资项目风险分析理论的研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二、投资项目风险有效管理的方法

1.目标管理:就是根据投资项目的目的和任务的总要求,明确划分各阶段的分目标及其岗位责任制,并且给出评价分作为目标实现效果的标准,激励项目参与者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具体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以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2.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科学的全面质量、全过程和全员的管理。它不仅要对项目产品质量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管理;不仅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不仅要对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而且要对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它要求把项目的总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做到每个工作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使职责分明,在项目的各个时点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这样,投资项目就能顺利地完成各项目标,达到预期的投资目的。

3.激励机制的设计管理:投资项目的运行过程是所有项目参与人之间由利益冲突而引发的一个连续的动态博奕过程。对于某个已定的投资项目,由于每个项目参与者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即自利行为。他们的自利行为不仅取决于他们各自的个人偏好,而且取决于资源的配置规则,不同的配置规则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如项目参与者在控制权大而剩余索取权小时,就会出现败德行为;在控制权小而剩余索取权大时,就会出现怠工行为等。对于特定的投资项目来说,项目参与者的个人自利行为准则是一定的。那么如何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项目参与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观行为造成的客观结果正好达到投资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激励机制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以上管理方法的有效实施必将大大降低投资项目风险,顺利地达到投资项目预定的目标,从而实现投资项目在一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或一定的收益下风险最小化。项目管理论坛

三、规避投资项目风险的策略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当投资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不利后果也比较严重,而且又无其它策略可采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来规避风险。如果通过风险测度发现项目或项目目标的实施将会给项目带来重大的损失,项目管理者又不能通过其他有效的办法来控制风险,这时就应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以免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如基本建设项目中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风险回避在消除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由风险带来的收益,而且失去了其他各种投资机会。因此,在采取回避策略之前,必须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

2.风险控制。即在项目投资中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经济损失的程度。它是建立在对所有可能风险给予明确分析和测定后实施的对抗措施。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已知风险和可预测的风险而言。在实施风险控制策略时,最好将项目每一具体风险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单个风险减轻了,整体风险就会相应降低,项目失败的概率就会减少,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不可预测的风险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为了能够直接控制,可以把这些风险从将来移到现在。如为了减少生产期维护方面的风险,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来保证建设质量,以减少生产期维护方面的风险。此外,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主要控制威胁最大的几个风险,因为有时高风险是由于风险的耦合作用引起的,一个风险减轻了,其他一系列风险也随之减轻。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又称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是通过若干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将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其他人承担。实施这种策略转移风险的同时,也转移了部分可能由风险带来的利益。转移风险主要有三种方式:①出售。就是通过买卖契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资金,在让度给股东和债权人一定收益权的同时,也由他们分担了一部分风险。②发包。就是通过从项目执行组织外部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而把风险转移出去。如在项目建设期,将工程以一定的价格完全承包给承包单位,这样可以降低风险。③保险与担保。保险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只要该项目公司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金,在事故发生时就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担保则是指其他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项目风险负间接责任的一种承诺。通过这种承诺,项目所有者就把由于承包商行为方面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转嫁给担保者。项目 经理博客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现实的态度,在不影响投资者根本或局部利益的前提下,将风险自愿承担下来。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手段,是项目公司为承担风险损失而事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努力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风险自留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是最经济的。当采用其它风险规避策略的费用超过成本时,可采用风险自留。

四、我国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5

一、研究综述

1.国外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法国的亨瑞・法约尔在《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一书中把风险管理思想正式引入企业经营领域。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制度,直到20世纪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莫布雷等首次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人们才开始系统地展开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一门学科。在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方面,马柯威茨、威廉、米勒先后对财务风险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三位学者的理论一脉相承。他们提出了证券组合的效率边界风险理论、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关系的MM理论等,为以后开展企业财务风险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从狭义的角度,把风险管理的对象局限于纯粹风险,重点放在风险处理上。

2.国内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王继华在《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内部控制》一文中,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杜芳修在《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研究》中,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危机发挥预警作用。文章以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为切入点,采用规范和实证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紧依托财务危机的诱发源,对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探讨。郭敏在《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研究》中,从企业资本运动过程来划分和界定企业财务风险,即从资金的筹集、使用与耗费、回收与分配三个环节分别对企业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股利分配风险以及企业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人本风险”的防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二、旅游企业的系统风险分析

1.社会宏观因素给旅游企业带来的融资风险

任何资金都是需要成本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筹资也都是有风险的,再由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因此或多或少给旅游企业带来一定的筹资风险。同时,政治是否稳定会影响利润的变化,进一步给旅游企业资金成本的高低带来严重影响,进而为旅游企业带来筹资风险。可以说,旅游企业本身的资金回收期较长,对旅游企业的筹资来说这期间内的任何变动都是不利的。

2.社会宏观因素给旅游企业带来的投资风险

人们的需求结构、供给数量,市场供求的变化等都是不能准确预测甚至无法预料的。因此,投资就会给旅游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系统风险。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受到社会各种经济环境的影响,而这方面是不受人为控制的,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变化。

三、旅游企业的非系统风险分析

1.筹资风险

旅游企业筹资风险主要指旅游企业采用负债筹资而使其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存在现金性风险和收支性风险。其中,现金性风险是由于旅游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和理财不当而引起的;而收支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力低下、管理水平低等。如果不有效加强财务管理,必定会给旅游企业在筹资和经营上带来一定困难。

2.投资风险

旅游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是指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后不能达到预期效益进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旅游企业波动性和季节性的特征,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波动性和季节性,从而导致资金回收期长,此时投资风险也很大。由于旅游企业自身的因素,在投资过程中还是面临投资风险的。

3.资金回收风险

旅游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指应收账款风险,说的是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回收时间及金额的不确定而造成的现金流量风险,从而使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收益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制约企业的正常经营,使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

旅游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旅游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概括来说,收益分配风险包括收益确认的风险和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其中,收益确认的风险,是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合理,从而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而造成的财务风险。企业的资产情况进行风险分析。

四、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1.加强行政方面的管理

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为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旅游协会应该对旅游业加强监督,并管理其经营的行为规范,杜绝不符合规则的竞争,从而给旅游企业的理财与经营制造更好的运行环境,使其尽可能的避免外部风险的发生。政府部门还应该从财政上支持并引导旅游行业风险基金的建立。

2.正确识别与估量风险

旅游企业不单要学会认识风险,还要会正确识别与处理风险。这就要旅游企业的领导与财务人员进行周密的分析企业的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与对于企业未来的收益的响。科学正确的估量风险大小,从而掌控风险的程度,其包括有各类潜在的风险可能会产生的损失、损失程度、发生的频数以及对与旅游企业的生态环境、生产经营与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对风险的估量,为以后的财务风险做出预防、决策、控制以及处理等提供有效的依据。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旅游企业应该开设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做出进一步加强。风险的预警系统是对风险做出监测、识别、预测和评价的信息系统,其内容主要包含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相关的信息,可以分做市场信息子系统、内部报告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和风险分析子系统。旅游企业应该将财务制度规范并完善,以及加强财务的基础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推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严格的控制事前与事中的资金支出,确保资金有序的流动。并设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对风险财务活动明确其风险责任者,对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风险的防范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篇6

一、工程概况和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问题

(一)工程造价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项目定额方面经常会出现项目定额与项目实际施工情况不相符、定额标准不统一以及在对定额项目进行执行的过程中,甲乙两方对定额项目意见不统一,存在分歧等问题,对工程造价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并且,由于企业造价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有限,其造价管理工作尚停留在简单的识图、算量、套定额、取费、和计算总价的工作方式上,既没有对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也未实现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导致造价管理工作效率有限。

1、没有对工程设计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工程设计环节也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是在当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中,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对工程施工前的管理工作不太重视,所以房地产企业在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忽略了对工程设计的管理。比如在该工程的工程设计中,便全权交由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管理,其不仅对工程造价管理造成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施工留下安全隐患。

2、对施工企业施工准备工作监管力度不够

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企业通常只是简单的走个形式,并没有细致的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进行检查。更重要的是,施工企业施工准备工作流于形式,而房地产企业也不对施工企业的施工准备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性出现材料准备不足,施工设备没有就位以及施工人员不全等问题,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该工程的施工中,就因为施工准备工作不到位,出现一次因为施工设备为进场和一次因为施工材料未准备齐全而延误工程施工的情况。

3、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低下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都没有对工程造价管理引起足够重视,工程造价管理方面投入资金不足,管理人员待遇不好,所以导致企业内部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匮乏。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岗位上的管理人员根本就不具备高效的管理能力,专业素质低下,技术水平也达不到要求,胜任不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在该工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就能够看出,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工作不称职,敷衍了事,导致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造价管理造成影响,限制了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二、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流程

在当前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中,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风险进行评估,通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来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并对风险标准和风险值进行排序。第二阶段,有针对性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降低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三阶段,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决策,并对其决策进行有效实施 [2]。

(二)构建风险评估体系

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应该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其体系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评估体系

1、社会政治风险

当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变化,比如通货膨胀、利率调动和相关政策变更等都有可能给房地产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一定风险。

2、施工企业风险

当施工企业拖延施工工期,施工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工程造价上涨等会给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风险。

3、决策管理风险

房地产企业自身在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做出错误决策或者是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会形成风险。

4、自然环境风险

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地震、强降雨、暴风等不可测自然因素,也会给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风险。

5、工程技术风险

不同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会对工程施工造成一定影响,也会对工程造价造成影响,形成风险。

(三)工程设计变更风险

在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工程设计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工程设计变更风险的出现,否则,将对工程造价管理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虽然,在整个工程建设成本组成中,工程设计费用仅占成本的1%左右,但是其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却非常明显。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其设计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高达75%,而在工程施工技术设计阶段,其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也高达50%。由此可见,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对工程设计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工程设计管理,其管理目标就是避免工程设计变更,为此,在工程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工程施工现场,并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接触,在充分了解工程地质和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对工程进行合理设计,确保一次成型,避免后期发生变更。

三、施工项目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材料采购环节

材料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据比例巨大,因此,对材料费用进行严格控制,对降低造价管理风险的最佳措施。在该环节,房地产企业应该在参考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材料数量,并通过货比三家购买性价比最高的材料[3]。另外,还应该对材料的保存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易腐蚀和磨损的材料,避免材料损害而增加成本。在该工程中,由于房地产企业对材料环节进行了严格控制,最终节省了至少7.5万元的工程成本。

(二)工程施工环节

在工程施工环节,出了要避免出现延误、错误施工和材料浪费等问题,还应该在基于风险评估体系基础上对工程造价管理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尽可能规避掉风险,或通过预防措施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为此,首先,企业应该聘请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理;其次,企业应该严格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尤其是针对社会政治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两种不可测风险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损失。在该工程中,该方面做的便很好,几乎未因此而造成损失。

(三)竣工结算环节

在工程竣工结算环节,为了避免出现风险,首先,房地产企业应该对施工前、施工中签订的合同进行详细核对,避免出现细节上的错误,在后期导致额外的签证和变更费用,甚至是工程索赔。其次,工程竣工结算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切实反映实际成本,让经济利益的双方都了解到该工程的造价问题,以避免日后出现纠纷。当前,由于相关法律犯规逐渐完善和双方企业对此越来越重视,在该环节很少出现问题,比如在该工程中,该环节就未出现问题。

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是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和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限度提升的基础保障,而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相关风险。因此,为了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篇7

风险管控是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企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说来,它是企业和员工在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微观上层建筑,它包括经营理念,工作目标,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是通过风险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管控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保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实现保险的本质,即风险经营和风险控制。保险业因风险管控缺失或不到位引致企业破产乃至引发行业性危机的例子举不胜举,在中国保险业即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的今天,更应保持一分警醒,越是发展速度加快,越应重视风险管控,科学处理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为保险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发展的实质是企业生命活动机能的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企业发展好坏与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不论什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要遵循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什么时候违背了企业发展规律,企业就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什么时候遵循了企业发展规律,企业就会发展壮大,充满活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体制和机制,好机制可以让企业有不竭动力去自我完善。搞好企业必须按规律办事,实现出资人机构和代表逐级到位,明确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必须坚持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的工作机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体制;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加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二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行业背景,不同行业的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程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行业的现状与演进趋势及行业的技术经济等特征的变化,对企业的成长环境与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要求,是企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行业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及时对自身发展模式做出适应性调整。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变化,跟踪市场变化和波动,深入研究行业运行的周期和特点,科学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提高预测预警预案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

分析行业规律,我们就要准确认清我国交通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注意树立战略思维和远近目标相结合的工作规划;注意顺应现代交通投资企业的发展趋势;注意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和尊重市场规律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研究加大融资投资力度,抢抓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是企业自身发展规律。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生命体。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消亡,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遵循企业自身发展规律,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员工的素质、管理团队、关键技术、管理精细化程度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省属企业发展除了遵循上述三个规律之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准确把握自身定位,探索自身发展规律,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探索独具特色的竞争力结构、组织结构、改革路径和管理方式,依靠高素质的员工和管理团队、良好信誉等,增强自己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发展优势。

近几年,交通集团抓住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机遇,全力做大路产业务,实现了业务创新,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资金循环缺乏弹性、“一主两翼”发展不平衡、人才资源储备不足、项目管理水平需要提供等等,如何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不容缓的课题。

二、保险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篇8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但是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经济怎样发展,人类都不能完全避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源于自然、社会和市场的各种威胁。这些威胁都是由客观存在的风险引起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面临各种风险的概率不断增加。风险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们要规避风险从而降低风险的成本。

一、风险

风险的客观性即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国的汶川和雅安的地震,它对居住在此的人们的伤害是客观存在的。

风险的损失性是指风险一旦从可能变成现实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损失。当然,我们平时说某一件事风险很高,并不是说这件事肯定会给人们带来损失,如果处理得当,可能还会给人们带来收益,如证券投资活动中“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就是这个含义。但在保险领域所指的风险一定是与损失相联系的。

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风险发生与否不确定,风险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及风险发生后的状况不确定。比如气候变化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未来什么时候会带来破坏和破坏的程度如何,谁也无法准确预知。

具体的风险:实质性风险因素属于有形因素,是指导致损失发生、增加损失机会或加重损失程度的物质方面的因素;道德性风险因素是指与人的品德有关的无形因素,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不正直或怀有不轨企图,故意促使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程度的因素。例如,许多为了骗保而发生的诈骗、谋财害命的情形;

心理性风险因素也是种无形因素。指与人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因素,即由于人的不注意、不关心、存在侥幸或依赖保险的心理,以至于增加了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和扩大了损失的程度的因素,比如酒后驾车。

风险事故是引起损失的结果,风险因素只是风险事故产生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使这种可能性增加的条件,它并不直接导致损失,只有通过风险事故这个媒介才产生损失。

现实中,风险状况具有可变性,同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具有阶段性,这就决定了风险管理技术是在认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随着风险内容的变化、发展,风险管理的手段和保险的可保范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仅出现了许多以前从没碰到过的新风险,可保风险的范围也有所扩大,此外,人们对综合险种和新险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共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风险似乎并不符合上述可保风险的定义,但它们仍然成了可保风险,例如,英国劳台社为某些名人特设的电影演员的眼睛保险,为钢琴演员的手指保险,为足球运动员的脚保险。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提高及再保险市场的扩大,有些原来被认为不可保的风险也成了可保风险。

二、保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条规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从经济角度讲,保险是分摊灾害事故的一种经济方法。保险把具有同样危险威胁的人和单位组织起来,通过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财产损失或对人身伤亡给付保险金;从法律角度讲,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通过订立合同,双方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即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保险费,以取得损失发生时向保险人要求补偿的权利;保险人则承担按规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保险分摊职能把参加保险的少数成员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分摊给所有的投保人承担。保险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个别投保人的风险损失化整为零,真正意义保险的产生正是源于这一功能;保险补偿职能就是把参加保险的全体成员聚集起来的保险基金用于少数成员因遭遇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分摊损失的最终结果是为了补偿损失,通过补偿来抵抗各种各样的灾害。

按照不同的标准,保险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保险形式看:按经营性质可分为盈利性保险、非盈利性保险;按实施方式可分为强制保险、自愿保险;按承保方式可分为原保险、再保险;按赔付形式可分为损失保险和定额保险。从保险业务春:可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保意识也逐步增强,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保险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我国保险业展望

我国保险业经历了创立、停滞、改革开放后恢复与全面快速发展三个时期。经过改革开发以来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中国已逐步成长为国际上的新兴保险大国;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与地区还有很大差距,这也说明我国保险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不但包括数量增长,更包括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质量的提高;对我国保险业来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不但包括数量增长,更包括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发展质量的提高。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10年表示:对保险业来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他进一步指出保险业四大转型方向。具体包括: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向差异化竞争转变;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向和谐利用资源转变;促进行业加快提升综合协调发展能力。具体就是要加快提升“五个能力”。一是增强创新能力。二是增强识别和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的能力。三是增强盈利能力。四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尚保持平稳发展的背景下,保险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

参考文献:

篇9

一、风险管理的发端及其基本意涵

风险,从广义的角度讲,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凡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和灾难性后果的地方就存在风险。风险管理与人们天然地渴望降低不确定性的本性相联系。但风险的观念以及风险管理的观念并非始终为人们所理解,Judith Green(1997)从对“事故(accident)”系谱学地分析出发,认为风险观念是人们摆脱了决定主义的命定论并接受了理性的因果分析时才得以产生。Gray等(2001)认为,风险管理扎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但只有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风险管理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也有人认为现代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统计方法在大规模生产中的运用,在二战中随着数学概念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得到发展,直至五十年代,决策科学作为一门确切的学科出现后,风险管理的一般观念才得以出现。不同的人或组织对风险管理可能形成不同的界定,但在任何定义中,风险管理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管理的对象、风险管理的方式和原则。故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勾勒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和发展。

二、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出现建立在概率论在管理科学中的系统运用,起初的风险管理建立在理性计算的基础之上。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大致包括两个视角,即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和经济学视角。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就是力图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在风险暴露和风险后果之间建立联系,形成风险分析的技术模型,其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数据收集、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采取。经济学视角的风险管理与技术视角的风险管理最为接近,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成本—收益原则和预期效用理论。

早期(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对风险采用了一种客观实体主义的定义,即将风险视为可能发生的对人类造成负面伤害的事件。这种定义在保险业和化学工业中最广泛地被采用,风险本身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建立而得到估算的,比如在保险业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应对风险的方法大致包括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

在这一阶段,即风险管理主要以理性的计算为基础阶段,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即作为管理者的个人、企业或者政府(或者说是风险分析和管理的专家);管理的对象,亦即被定义为风险的事物,也是明晰的,对何谓风险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太大的争议;而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也是命令式的。

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模型的简单性和明晰性,尽管这种简单性与明晰性可能获得一种方法论上的活力,能够分析数据、风险描述和价值判断,但其最大的不足之处也正是在于由于其简单性和明晰性而无可避免的狭隘性。

三、对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对这种以单纯的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大量质疑和批评,不同的视角和理论被引入了风险研究之中。下文主要介绍三种主要的理论视角,即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文化研究视角,及其对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心理学视角的风险研究强调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即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评估,风险认知是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认定和策划风险排减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风险感知的引入,风险管理开始从纯粹客观的分析,转向开始关注人们主观对风险的判断,风险管理也开始转向一种来自于底层的视角,对风险的认定也并非仅限于专家的视角。

社会学的视角将风险的定义由实体论层面拓展到了社会定义和社会建构层面,“真实的”风险后果总是包含着社会诠释并与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相联系。Zinn 和Taylor-Gooby(2006)概括了社会科学中五种风险研究的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反思性现代性路径、后现代视角、系统理论视角、批判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将后果的不确定性与管理决策联系起来,强调不同的个人偏好与组织文化价值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理解。反思性现代性理论假设现代性的元理性基础已经失去了其合法化力量,经典的现代性转向了反思性的现代性,包括生活方式的个体化、知识和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个人生活计划不确定性的增长等。系统理论视角将风险视为一种与社会定次级群体紧密相连的基础性社会建构,社会系统不断内在化外在威胁,将外在威胁转化为风险,风险的接受者和承担者之间存在非连续性。批判理论强调发达的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悖论和自反性后果,强调政治权力运用造成不平等的风险分配。后现论家发展了一种最为激进的建构主义观点,何谓风险、何谓收益及其何种程度都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塑造作用,重视社会框架和文化偏见的作用。

风险的文化视角将风险视为由社会中结构性力量所决定的社会建构,诸如健康威胁、不平等、公平性、控制等问题都不是有科学分析可以决定的,而只能是社会中不同行动者信念和理性的再建构。这些建构反映了不同风险领域中各个群体或组织的利益与价值以及这些群体之间共享的意义、文化产品和自然现象。风险政策是所有行动参与者持续斗争的结果,是将各自对风险的理解纳入公共日程之中,并强加给他者。自我利益之间需要做出妥协以实现群体自己的现实,不同群体之间为了建构有意义的现实有必要进行沟通,决定可能的现实建构的范围和界限。

各种研究视角的引入,丰富了人们对风险管理本身的理解,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参与等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有风险管理的狭隘界限。风险管理的主体的单一性和明晰性受到质疑,风险的界定也成为一个建构、商讨甚至斗争的过程,风险管理的方式也开始变得更为复杂。

四、风险治理:风险管理理念的综合演进

对传统的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受到了多重挑战:风险感知挑战了理性风险分析的理想模型,技术性的风险分析也面临挑战,科学专家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合法性也开始受到质疑。1992年英国皇家协会了一份关于公共风险感知和风险管理过程的报告,首肯了风险的可接受性之于科学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图将风险分析的技术科学观念与风险感知的社会和心理分析整合起来。90年代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也要求一种更为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的观念开始出现。

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在90年代中期以后在有关国际关系、比较政治科学、政策研究、环境与技术社会学以及风险研究的文献中大量出现,涉及风险治理的组织和机构也大量出现。从国家层面来看,治理阐述了涉及到政府与非政府行动者的集体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现代社会中的治理被视为政府机构、经济力量和市民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层面,治理意味着一种横向组织结构,包含了政府和非政府行动者,这些行动者在没有更高权威组织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非政府组织扮演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角色。风险治理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为维度,横向上看,风险治理包含了政府及其机构、行业(或企业)、科学和学术团体、市民社会(或非政府组织)等行动者,从纵向看,风险治理包括了地方性风险治理、区域性风险治理、全国性的风险治理、跨国的风险治理以及全球性的风险治理。风险治理成为一个多维度、多元行动者的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要求考虑各种情境性因素,诸如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包含不同风险感知的政治文化。

2001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良好的风险治理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开放性、参与性、责任性、有效性、一致性、均衡性与辅。2005年,基于传统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路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国际风险管理委员以风险治理的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整合了的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整合的框架力图提供一种综合的方式以整合风险认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弥补之前风险治理中的不足。这个框架包含了风险预评估、风险评估、可忍受性与可接受性判断、风险管理以及伴随以上每一个阶段的风险沟通。

五、小结

从摆脱决定主义的命定论观念到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理念的出现,再到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对象的不确定以及原则和方法上的协商和参与的风险治理框架的出现,风险管理理念经历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但另一方面,人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快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危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也恰好体现了这种现代性自身的困境。如何走出这种现代性的困境,走向何种理念和原则的风险管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参考文献:

[1]Green, Judith, Risk and Misfortune(199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ccidents, London: UCL Press

[2]Gray, P. C. R. and Wiedemann, P. M.(2001) 'Risk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tual lessons from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indicator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 3, 201—218

[3]Aven,Terje and Renn, Ortwin(2010). Ri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Concepts, Guidelines and Applications, Heidelberg: Springer

篇10

1 层次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进行风险管理最可靠的前提就是可以准确地进行风险评估,而进行风险评估又必须具备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可以在遇到风险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及结果进行定量并且充分的估计,这也正是风险管理中最为复杂并且重要的一部分。而对于水电站工程而言,就必须借助数理统计法与概率论对其失事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定量估算出其发生风险大的概率和相应的损失程度。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风险图分析法、综合评价函数法、层次分析法等等。下面,笔者将对层次分析法展开详细的说明,并探讨其在输电工程风险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教授运筹学家萨蒂首次提出了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能够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在一起。

对复杂系统中所包含的相互关系和因素展开详细的分析,并对问题进行分解从而得到不同的关键因素,对这些关键因素进行划分同时归并在不同的层级之上,以构成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即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其中,对每个层级中的因素可按照统一的准则进行对比,并以矩阵的形式列出,然后建立相应的计算方式得出同一层要素相较于基本准则的权重值,以为最优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下面便是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1.1 判定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的构建梯级模型 G代表最高层,即目标层,是系统运行的最终目标;C代表中间层,即准则层,是系统达到目标所需要遵循的各种准则;P代表最低层,即措施层或者方案层,里面囊括了应用于这个系统的所有方案。

1.2 构建一个用于两两比较的矩阵 针对上层某元素,本层次与它相关的单元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即为判断矩阵的作用。假设C层中有一个元素Ci,其与下层中的P1,P2,…,Pn有对应关系,那么该判断矩阵可见表1。

在进行矩阵的判断时必须满足下面的前提条件:

当i=j时,Bij=1;Bij=1/Bji Bij=Bik/Bjk

假设,死亡3人,一般事故的经济损失为30万元;死亡10人,重大事故的经济损失为100万元;死亡30人,特别重大事故的经济损失为300万元。

根据表2计算的结果,可以认为:当L

2 基于水电站工程的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拒不完全统计,我国总的水库数量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同时发生在我国大坝上溃坝事件的平均量也处在了世界之首的位置上,通过计算得出,我国的年溃坝率可在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左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并且投入使用的水库总计86900座以上(图1),其中以发电为主要功能的大中型水库约有110座,是我国重点水电工程。此外,还有一部分中小型水库是以发电为主或者兼并发电功能的水电工程。在已经建成并正在投入使用的这批水电工程项目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考虑水电工程的项目特殊性,如果发生事故,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且损失程度会远远大于具有普通功能的水库。所以,对正在投入使用的输电工程进行保险加固已经成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重心,任重而道远。

大家一定还记得,1998年在松花江嫩江和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以后,国家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尽可能地加大在水电工程上面的资金投入,以尽量将隐患扼杀在萌芽当中,但我国投入使用的水电工程不但面积广而且隐患较多,而相对的加固资金又十分有限,所以需要更多的经济投入。从层次分析法的角度考虑,价值=功能/成本。所以,在固定资金投入有限的前提下,要将“风险”的概念贯彻于水电工程的管理当中,以其安全运行为最大目标,以实现发电功能为最终目的,完善这个风险管理过程。那么,从风险评价角度对水电站工程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其是否需要进行加固的紧急性进行安排。目前,我国水电站工程已经对开展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对水电站工程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以后,建设水电站已经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我国政府沿着长江干流金沙江的石鼓至宜昌段设计了14个水电站工程,他们均以发电为主要功能,且呈梯级形式运作。众所周知,云南属于我国境内水源颇为丰富的一个省份,凭经济实力可在省内建设最大总容量为9795万千瓦的水电站装机,名列全国第二。所以,对于云南省而言,水电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的支柱型产业,并且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云南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制定并实施了“云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等项目。截止到2010年,云南全省的输电站桩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839万千瓦。如此大的投入就是为了能够实现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是高投入就意味着高风险,价值的体现源自于项目的功能与投入成本间的比。水电站的功能性不言而喻,所以其存在创造高价值的可能,但同时其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本身就存在了极大的风险。所以,在大量中小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人们不可以再抱有先建设再加固的传统思想,应该在建设初期就引入风险概念,在水电站的设计目标阶段、建设阶段、施工阶段和投入生产阶段都贯彻实施好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将隐患扼杀在萌芽当中,让风险尽可能的降低,价值尽可能的升高。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电工程风险管理的理念

风险是一种新的概念,是以人为核心基础的,它不仅仅致力于工程建设的安全,更关注公用安全,并且强调应该从预测、预防、预警及预案等方面入手,贯彻风险管理的理念。过去,我国在水电站工程安全方面的管理概念比较保守,主张先建设然后再进行加固处理;而“风险”概念的引入则更科学,其能够从全局角度出发综合并且定量地反映工程的质量,并且使之与社会、人等关系紧密连接起来,更合理且更具有防范意识。

相较于国际上那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在水电站工程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相对落后,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多。但在20年前,发达国家针对水电站工程建设的风险管理体系就已经初步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而基于层级分析法的水电站工程风险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将水电站工程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次、准则层和执行层,并通过矩阵的形式分析出存在于工程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元素,及其与上下层相对应元素间的关系,为工程建设提供最可靠最科学最合理的参考。我国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初见成效,至今为止已经小有成就,但目前我们的研究重点还是以工程安全为核心,对于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规划还是不够重视,而这与我国人民政府的风险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这种理念,必须加快发展水电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并且从风险评价角度出发,完善整个水电站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希望可以早日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开滦集团转型发展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实施的背景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煤炭企业,新世纪以来,开滦集团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单一、增长方式粗放、抗风险能力弱等诸多因素制约,如何破解这些迷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开滦集团抓住国家经济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机遇,实施了资源型企业的转型战略。

由于经营活动中不确定性事件的增加,会使得企业经营的绩效降低,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就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2008年开始开滦集团对发展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特别是经过了“十一五”的战略调整准备----“一基七业”(煤炭为业为基础,七个行业快速发展),提升到了“十二五”的“两主一新”(煤炭产业和煤化工产业并举成为主导产业,着力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产业格局,从根本上打破了煤炭产业一业为大的面貌。这个产业格局的调整转型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潜力,但由此带来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时期导入风险管理正是为了更稳妥地实现转型目标。开滦集团的转型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煤炭生产向煤化工转型、煤基工业向煤基服务业转型、工业文化遗产向文化产业转型。

(一)风险识别

1)向煤化工转型中风险因素:煤化工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风险:新技术及高端化工产品由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高端技术引进困难;资金风险:煤化工项目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所需后续投资额度大,资金压力大;人力资源风险:该产业中的应用技术多为当今前沿化工生产技术,企业能否培养和引进足够的专业人才。

2)物流产业发展方面风险因素:在我国,物流实践的发展仍很缓慢,战略地位还未显露,国家层面尚未成立专职部门,对具体支持政策还不够明确。

3)工业文化遗产向文化产业转型中风险因素:开滦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尚未列入省政府发展总体规划,能否争取在政策资金方面得到重点扶持。能否在提升集团文化软实力上大造出开滦文化产业品牌。

(二)对主要风险评估、确定风险评级

由于风险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的每个经营单位遇到的风险,均可能对企业内其他单位产生影响。针对识别出的重大风险,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相对重大程度做进一步评估,并应考虑到风险间相互依存关系。

在开滦转型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制作风险评估系图的方法,来进行风险评估评级。该方法识别某一风险是否会对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并将结论与风险发生可能性相联系,为风险评估提供框架。

(三)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评估的关键风险,开滦集团可根据风险的不同等级,采取以下四种应对策略: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单独或多个结合使用。

风险规避指为了减轻损失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若希望消除风险,企业可考虑放弃此方面的转型发展。风险降低指采取适当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如果能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且风险应对措施的成本未超过收益,可执行该策略。风险转移指将风险转移给其它企业。比如为某项技术或资产投保,与其他公司共同投资研发。风险保留。风险保留是在没有其他备选方案情况下采取或者是因为这样做比较经济。

三、开滦集团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需改进和加强的方面

(一)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制度建设,实现风险管控的常态化

基于现有内控体系加以充实和完善,目前风险管理职责还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有的时候风险管理还是处于“兼职”状态。除了在重要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履行风险识别、评估以外,应结合风险管理过程要素的要求,对原有的制度进行相应修订补充,完善适合开滦集团转型发展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

(二)提升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

风险管理应更多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比如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内、外部信息传递。对转型发展中的开滦集团而言,建立科学的内、外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传递方式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可以降低重要风险,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快速辨识、快速评估、科学制定对策。

结语:风险评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准确的进行风险识别,确定精准的风险评级,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摸索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成功转型重要保障。

篇12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而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将银行风向管理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新型的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对于这种管理模式来说,对银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下面我们简要阐述银行金融创新在金融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银行金融创新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危机无法有效预防

金融创新下的银行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创新管控机制,对于正要发生的风险或者已经发生的风险不能完全规避。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银行在发展历程中只注重拓宽经营范围,不能有效实施银行的内部控制。一些银行认为风险的管控会阻碍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利益与风险控制间选择了利益。过多地看中银行的信用贷款风险,忽视了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三)风险的调和与管控方式简单

银行在全方位发展业务时,金融风险无法有效规避。在纷繁芜杂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环境下,老旧的风险管理方式已经对其无法适应,在风险管控上中国缺乏独到的管控手段。

(四)无法有效评定风险

评定体制的缺乏使风险评定不够合理和科学,无法对风险进行量化考评,银行缺乏评定体系,积累的技术材料很少。

二、金融创新下的银行风险管理取得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改善金融创新的模式

金融创新是银行发展的源动力。世界金融市场变幻莫测,银行要与时俱进,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紧跟时代步伐,不能由于担心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而对金融创新采取冷处理的态度,那样只能被市场淘汰。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已经成为了一种创新性的融资方式,它同时也是金融创新的一种既定方式。如此可以让银行将风险转移到证券交易市场,将信贷风险分散到整个金融市场。只有对金融用具进行科学利用,才能将银行管理风险降到最低,增加企业的利益;金融创新需要一个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梳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尺度,不能在不清楚风险带来的损失的状况下进行无目的的金融创新,另外,对于不熟知的区域投资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

金融创新下的银行风险管理,要依据现实工作的需求,对金融创新和银行的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细化职位职责,明确责任的归属来对金融创新下的银行风险管理进行有效规避。金融创新在银行中的运用,要做到效率高,就必须要求银行员工按照相关标准工作;不一样的工作内容在遭遇相同的风险的时候应该注意管理的一致性。相关事务可以进行原始记录,使以后金融创新下的工作和经营活动有据可依。监督机构对评定成果进行核实,并反馈给银行的董事会或者管理机构,使科学的提议被采纳,让其单一性和资深性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三)风险策略的完善和考评

完善的风险策略需要合理的管控结构作为支撑,银行通过对管控机构进行权限的定位,例如股份持有人、理事会要有效合作,打造一个权利平台,完成评定体系的建立。股份持有人要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把关,合理化地制定发展战略,避免管理层和职工做出错误的决定,给银行带来损失。对于银行的管理风险来讲,股东持有者可以将风险管理意识传达给企业的每一个人,将职工的考核和风险的管控相结合,调动经营成本,准备好资金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银行风险。这也是金融创新下银行管理风险的一种重要措施。

(四)完善动态评定机制

现在是信息时代,银行可以对科技信息进行合理运用,保证平时的工作有序进行,而电子化管理银行,财会信息的准确程度将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财会讯息利用的效率和可靠性。银行在金融创新下的风险管理工作也离不开电子化,显而易见,建立完善的动态评定机制,可以对金融风险起到预先报警的作用。在银行金融创新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风险的管控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及时对风险的变化采取措施,才能在风险产生前做到“未雨绸缪”。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下管理好银行风险,才能促成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使银行在合理享受金融创新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中国的银行必须对金融创新进行深入研究,不间断地拓展经营区域,使银行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坤雄.从金融创新角度分析银行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2,(11):25-26.

[2] 李雪梅.基于金融创新的建设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7):53.

篇13

    金融衍生品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是杠杆性。杠杆性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最显着特征之一,以较少的资金成本可以获得较多的投资,以提高投资收益。其二,是融资性。融资性是指金融工具所具有的融通资金特征,利用少量现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金,获得相关资产的经营权和管理权,没有相关资产所有权的转让,以出让保证金方式,对融资双方进行约束,从而实现融资的目的。其三,是高风险性。是指一般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至少存在价格风险、交割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其四,是虚拟性。虚拟性指证券所具有的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却能给证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性。

    二. 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市场规范化建设不足

    我国金融产品在当今社会中起步较晚,金融衍生产品在社会中国的全面发展,不仅没能够全面做到规范起步,而起在其内部所实施的监督管理,仍然是处于一种混乱不清的状态。首先表现在衍生品的监管主体分散。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应该是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交易所三者共同建立的三级监管系统。但在我国,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及沪深证券交易等所都享有一定的管理权,导致没有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市场政策缺乏稳定性、交易所之间不平等竞争,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监管体系。监管主体的分散性导致了政策方法的不协调、不稳定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二) 市场均衡价格缺失

    由于衍生产品的派生性,任何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都要有成熟完善的现货市场作保证。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和市场均衡价格相差很大。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基础性金融产品的价格有密切联系,我国对金融价格和外汇管制很严,所以国家政策很大程度上主导了金融衍生品的价格;而且人民币在目前资本项目下无法实现自由兑换,导致了衍生品的价格不是有市场控制的价格,增加了金融风险。

    (三) 产品设计存在缺陷。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是转移风险。然而实践表明,多个品种的运用中风险并未有效转移反而扩大。这是由于金融衍生品自身特点决定的。如国债期货,此产品的设计功能之一就是规避利率风险,但由于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国债到期价格是固定的,这使国债现货的买卖并无风险可避。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的国债期货就变成了一种投机手段。产品设计不合理还表现在我国金融衍生品同质性较高上。我国的衍生品产品明显偏少,主要是在借鉴和模仿外国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上推出自己的产品,在设计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

    产品设计上的缺陷反映出现阶段我国缺乏金融创新能力,未形成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以适应我国金融市场风险。

    (四)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信皂披露制度不完善,信用评级制度缺乏独立性和透明度。交易信息匮乏、交易信息对公众价值不大,不仅发行人信息披露不全,而且缺乏投资者审慎评级机制。我国目前采取政府批准的模式,但银行间市场产品基本无信息披露。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对金融价格管制较紧,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家政府对金融产品价格变化影响很大,并且与重大信息的披露和财政金融政策的公布有密切关系。同时,在金融创新中,各金融机构都把其金融产品的创造过程看作是商业机密,加上这些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即使专业的投资者也往往感觉眼花缭乱,无法做到真实披露有关信息。

    (五) 市场参与者素质不高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是个人或者机构。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对金融衍生品的预期判断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理性的判断,盲目的投资和跟风行为加剧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性。

    三.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一) 建立健全的金融衍生市场立法和监管体系

    金融衍生工品,其结构的脆弱性明显,这要求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建立全面的立法和监督体系。首先,针对不同种类的金融衍生产品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各类规范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再者,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的监督法规,保证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稳定和持续,以保证金融监管框架的稳定性、持续性和一致性。 (二) 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协调发展 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稳妥建设现货市场建设,对于扩大衍生品市场规模,丰富交易品种,改善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乃至对于稳定资本市场,增强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货市场交易量的扩大会大大刺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衍生品市场反过来也会促进现货市场的发展。从交易市场发展来说,打造现货和衍生品融为一体的市场,提供一个完整,价值链是市场发展的主要取向。

    (三) 鼓励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创新是金融衍生品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新产品创新能提供新机会、新的交易手段和新的盈利模式,从而促进交易量的持续增长。在产品创新思路上,总结目前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经验,提高自身研究水平,推出符合中国金融市场实际情况的衍生产品,丰富衍生产品品种。

    (四) 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交易的透明度

    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重大的信息披露及有关政策的公布均有严格的程序,泄密者和传播谣言者将会受到严惩,以保证交易公平、公正、公开。金融衍生品必须相应披露信息,揭示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和风险,并且将信息披露与反欺诈条款相联结,亦即申请人信息披露义务原则。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也是防范衍生品市场风险的重要举措。对于各种社会需求的回应,我国急需发展衍生品市场,创造更多的衍生品。金融衍生品的最大意义是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工具。对生产企业来讲,需要控制原材料价格剧烈上涨风险,需要防范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风险,需要规避利息支出突然上升风险,需要遏制外汇收入不断损失风险。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则需要能为手中的有价证券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

    (五) 提高投资者素质

    政府应该通过对各类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普及基本理论知识,引导理性投资。通过培训和加强学习,对金融衍生品投资者进行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金融信息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指导,培养对金融衍生品的应用和管理能力。

    让金融衍生品为实体经济服务,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服务。这应是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的最终目标及方向。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为了实现我国衍生市场与世界衍生市场接轨,我们应当在借鉴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将国外的理论、实践与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能实际解决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存在问题,适合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谭正航,尹珊珊. 引导民间金融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以湘西地区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01)

    [2] 彭芳春,耿康顺. 中国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交互作用研究[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11(01)

    [3] 王霄岩,钱海刚,于遨洋. 促进我国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09(22)

    [4] 中国人民银行广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四川广安638000,张文斌. 基于欠发达地区农户人均收支及金融资产变化研究农村金融改革[J]. 西南金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