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学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乳腺癌;超声造影;血流动力学;中医分型
长期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有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与抗肿瘤、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在乳腺癌治疗中有重要价值[1]。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优势所在,中医辨证侧重于宏观的望、闻、问、切,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学科的发展,这种传统方法已显示其不够完善性,很难揭示证候的本质以及提供证候的微观辨证标准。超声技术能准确、无创 、实时、动态显示乳腺癌的二维图像及血流情况,可以收集疾病的更多信息。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更使乳腺肿瘤血管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本研究利用超声造影技术,探索乳腺癌血流动力学特点与乳腺癌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58例均为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住院及门诊临床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辨证标准分为肝郁痰凝、冲任失调和正虚毒炽3型。
12超声造影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 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具有实时造影成像功能),浅表器官超声造影专用9 L探头(频率60~80 MHz)。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超声造影剂SonoVue。在常规多普勒超声检查之后,启动双模式谐波成像技术,调节好仪器参数后,经肘部浅静脉团注造影剂24 mL并同时按压超声仪内置计时按钮,实时观察病变的造影增强状态。整个检查过程用彩超仪硬盘动态存图,并将原始数据刻录光盘存储。造影结束后,可重复调用原始数据,逐帧回放每例的造影过程并准确记录各病变的增强时相及程度,并使用仪器内置程序描绘时间—增强曲线(TIC曲线)。
13建立信息采集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病史特点,中医证候,肿瘤动脉血流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TIC曲线类型,开始增强时间、峰值增强时间、峰值强度、到达峰值斜率等。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证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秩相关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2结果
第4期杨乐平,等.乳腺癌中医分型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关系21乳腺癌不同证型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比较乳腺癌肝郁痰凝与正虚毒炽证型间的血流峰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乳腺癌不同证型超声造影增强类型比较表2结果显示,正虚毒炽证以快进快出型为主,冲任失调证以快进慢出为主。
23乳腺癌中医证型分级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秩相关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证型分级与血流峰速、阻力指数、起始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峰值强度、曲线斜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5、-0024、0044、0090、-0004、0178,证型分级与血流峰速呈正相关,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表1乳腺癌不同证型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比较
转贴于
3讨论
中医学的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及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能较全面和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中医学认为,乳腺癌是因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失调而引起乳房的生理功能异常而致。如正气不足、七情内伤、肝脾郁结、冲任失调可导致乳腺的生理功能紊乱,形成经络阻塞,气血瘀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成岩症。
乳腺恶性肿瘤血管的特征在诊断、判断预后、了解术前化疗效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多数研究结果认为[3],超声造影后通过显示肿瘤血管的特征,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大大提高。Albrecht T等[4]利用静脉注射Echogen,分析不同肿块的时间—强度曲线特征,发现乳腺癌的造影增强持续时间长;良、恶性肿物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不同,恶性者造影剂清除曲线为多相,而良性者多为单相,并推测这种时相的变化与肿瘤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分布差异有关。许宇飞等[5]将75例乳腺癌分为肝郁气滞型、冲任失调型、正虚毒结型,并对其X线征像与中医证型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异常钙化灶、异常血管像、漏斗征等3种X线征象在冲任失调型比肝郁气滞型出现比例高;单纯癌以冲任失调型所占比例偏高,2例典型髓样癌及1例小叶浸润癌均见于肝郁气滞型。
本研究结果显示,肝郁痰凝与正虚毒炽证型间血流峰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正虚毒炽证明显高于肝郁痰凝证。在肝郁痰凝证向冲任失调证的转变过程中,人体的正气不断耗损,逐渐向虚证转化,也加重了病情,说明体内邪正抗争明显,故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此时处于一个关键时刻,而当冲任失调证向正虚毒炽证转变后,说明邪气已明显处于优势,此时肿瘤发展迅速,血流速度加快。冲任失调与肝郁痰凝证型间比较,无论是起始增强时间还是达峰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而冲任失调与正虚毒炽证型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在上述两个指标中,冲任失调证均明显迟于其他两型,说明早期的肝郁痰凝未消除,影响了体内冲任失调。在肝郁痰凝向冲任失调的转变过程中,瘀滞的加剧和虚证的加重是病情恶化的体现,冲任失调乃体内环境改变,此时为病情发展的关键,由于正邪双方的抗争,故增强时间相对迟缓。各证型间曲线斜率比较,正虚毒炽证明显高于肝郁痰凝证,斜率愈大,则上升支愈陡直,速度愈快,这与血流速度随证型的转变而加速是一致的。
通过对58例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其中证型分级与血流峰速呈正相关,即随着证型的发展,血流峰速呈越来越高的趋势。由于肝郁气滞型多为发病早期,气不行则血不畅,且疾病初起,正气尚存,对疾病仍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邪气不盛,故血流速度较慢,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正气减弱,邪气炽盛,病情进展迅速,血流速度也随之加快,血流灌注量增多,这可能是正气减弱无以抵抗邪气而阻力减弱所致。
本研究发现,乳腺癌血流动力学多个指标在中医分型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与中医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些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可作为乳腺癌分型诊断的参考依据之一。将超声造影应用于乳腺癌术前诊断以辅助临床分型,可为中医临床医生带来更好的诊断思路。
【参考文献】
[1]林毅,陈前军,刘鹏熙.乳腺癌分期辨证规范化——一个中医乳房病学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5):44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睡眠的生理机制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肾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意识内敛为主导,肝魂随之潜隐,肺魄失出人之机,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人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人为睡眠之机枢,《灵枢·口问》云:“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螟;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冈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气顺神灵,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畅,如《营卫生会》述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眼”、老人“昼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五脏理论当为核心。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痞。心神是五脏神之一,心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与各司其职,这一认识确立了以五脏精气神论睡眠的基本原则。后世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祖国医学睡眠理论,为养生及临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2睡眠障碍
2.1睡眠障碍的主要病症睡眠的正常机制遭到破坏即导致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嗜睡、梦寐不宁、睡行症。
失眠,或称不寐、不得眠:表现为夜间难以人睡、或难以持续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来时有疲劳感。从神的层面看,心神受扰,动摇不定,可致不寐;从气的层面看,卫气留于阳,不人于阴则不寐;从精的层面看,五脏不足,心神的活动、气的运行失去原动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总属心神不能应时外张,魂魄沉溺于内,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证。究其原因总以阴、寒、湿、痰为患。而嗜睡见于大病后者,多气虚懒卧;见于病证危重者,是精气衰竭,神败难振,当另论。
梦寐不宁:表现为多梦,常伴梦魔、梦惊、梦吃、梦交等,因梦不能安卧。一般以不快梦境反复出现,醒后身心不适为要点。从五脏神的层面看,梦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内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扰,魂魄分离,魄静而魂动也。内刺激与生理或病理状态有关,也可因情思经历之痕记有所忆起而使魂不安宁而梦。《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播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云:“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播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黄帝内经·灵枢·邪发梦》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将以上三段经文的内容归纳起来可见:梦境的不同与脏腑阴阳的盛衰虚实有关,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睡眠中梦的现象已经有高度的认识,并引导人们通过了解病人的梦境,测知病人的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邪气之强弱,病变之部位,从而正确诊断,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症,或称梦游,表现为睡中起来,睁开眼睛,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往往步伐缓慢但能避开障碍物,有时只限于睡房内活动,有时会走出去,严重者有离开住处很远的情况。通常能自行返回继续人睡,醒来对此毫无记忆。其原因是人寐后虽然心神内敛,意识潜而不张,但魂魄不宁,相为颠倒,魄激而形动,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忆;并非意识下的魂魄活动,故无“形开”(觉醒),多无感知,或仅有表浅感知。常见于少儿神志发育不全者,亦可发生在成人。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202-02
领导特质理论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然有某些不同于平常人的性格、素质、品质等方面的特质。传统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来源于生理遗传,是先天俱有的,且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特性才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特性理论的创始人阿尔波特(C.W.Allport)及其同事们曾总结出成功领导者的品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领导特质理论逐渐改变了特质天生的观点,转而认为领导特质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本文就是从领导特质的角度谈谈一种对教学领导者意义重大的心理特质:正念。
正念(mindfulness,又译作觉知,正念觉知等)是一种把注意力集中于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方式,源于东南亚南传佛教中的内观禅修的冥想传统,经日本僧人铃木大拙传播到美国后,其作为一种类似冥想的心理技能训练在西方国家流行开来,并逐渐与其佛教哲学基础分离。正念可以理解为以一种非判断的或接受的方式对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即不使用“好坏”、“对错”等概念而是能超脱主观的喜好以一种客观的、类似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个体内心情绪及外界事物发生的任何变化(Kabat-Zinn,1994;Linehan,1993;Marlatt&Kristeller,1999)。
目前研究一般认为正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察(Observing),即可以注意到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内的各种刺激如某种身体感觉、认知、情绪以及外部的刺激如声音、气味等的能力。二是描述(Describing),即可以对观察到的个体内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的能力。三是专注(Actingwithawareness),即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中的一心一意的状态。四是接受(Acceptingwithoutjudgment),即对自己观察、描述的情绪等不作判断地接受,即不用“好坏”、“对错”之类的词语来描述当下的经验(Kabat-Zinn,1990;Goldstein,2002;Hanh,1976;Marlatt&Linehan,2003)。
随着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正念的理念也逐渐被引入到管理中,成为预测管理者能否有效管理和领导的重要的心理指标。在管理过程中,具备较高正念水平的领导者可以持续检查、提炼当下发生事情的新经验,察觉与具体事件相关的情景的微妙之处,识别情景中的可以改进组织功能的独特之处(Hoy,2003;Langer,1989)。而较低的正念水平的领导者会被日常的重复工作淹没,逐渐麻木而对环境的变化视若无睹,最终会因不能针对环境的改变作出适当调整的决策而使组织陷于困境。正念需要灵活,开放,警觉的心理品质以及打破常规的能力。就像人们的反思水平一样,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一定的正念水平,但一般情况下,人们坚持于习见的、绝对的标准,墨守日常的规则和程序,同时还强烈受到习惯的影响。不仅如此,人们还会过度简单化地使用这些日常规则和程序。盲目地依循规则和程序,而不是在依循合理的规则、程序的同时反思与挑战不合理的规则与程序。我们都会有一种“思维定势”,容易先入为主地按一些既有的绝对观念去整理概括日常中新发生的事情,并把新的经验纳入同化到原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习惯是人们觉得正式规则规范有吸引力的原因”(Hoy,2003)。正念意味着不绝对依靠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出的规律,时刻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保持警觉,在日常的细微的变化中发现危机的苗头与变革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发现甚至创造新的规则。
当学校教学领导者简单地依循规则或者只是按照命令行事,这是正念水平很低的一种表现,这时人的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驾驶”的状态,机械地处理日常的事务,但对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没有很敏锐的知觉,沉浸在对所有的事情都按照标准程序“正确”地处理的满足中,当然也更不可能反思并思考改进和变革。
导致教学领导工作易陷入非正念情形的原因有3个:第一,工作性质。由于教学领导工作尤其是基层的工作中要处理的很多事情是简单重复的、零乱琐碎的,这极易导致教学领导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正念水平上。第二,单纯地追求结果和产出而且不重视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降低正念水平的因素。在中国目前的教学领导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对考试结果的异乎寻常的关注,这样就会忽视了教学领导工作的根本,即教学过程。第三,情景困惑。对任何事情的理解都离不开一定的情景,情景制约了我们的反应和解释。人们往往会忽略不同人与事物所处的情景不同而不自觉地假定某事发生的条件或某人的动机和自己所想是一样的,这样就会成了“情景困惑”的受害者(Langer,1989)。情景困惑强化了从一种角度看问题而限制了多角度地看问题。导致看问题的视野狭窄化,妨碍了采取正确的行为。这样不仅导致学校的教学工作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中,错失变革的机会,甚至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同时,较低的正念水平会给教学领导者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工作倦怠、心理压力甚至是抑郁等等。
为了方便对教学领导者正念水平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学领导工作的改进,可以把正念水平划分为6个等级。
第一等级的教学领导者属于最极端的类型,对当下发生的事物采用一种拒绝的态度,对于有明显证据的可能导致危机产生的事实也只是尽量往后推,不采取任何措施。这显然会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失败。
第二级的正念水平的教学领导者并不会进行太多的反思,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特定的规则和程序对发生的事情作一些反应。这样的教学领导者只能勉强维持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运转,但其实不明白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常见一些教学领导者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可以准确地说出什么是素质教育,怎么进行素质教育,却并不能理解素质教育是为了什么。
第三级正念水平的教学领导者在作出决策的时候依然是根据一定的理论,但认为不是不可变通的,而变通的关键是信息的交换。但由于好奇和反思是提出理论创新和发现问题所必不可少的,这个等级正念水平的教学领导者忽视了个人知识、实践知识和感情的作用。
第四个等级正念水平的教学领导者具备对工作中的自己和他人的一些感想和行为的好奇,同时可以不试图去评价这些东西的好坏。通过灌注感情和个人的实践知识,教学管理者可以更得心应手地处理教学领导中的事务。
第五等级正念水平的教学领导者具备3个特质:对问题实质的洞察,懂得该如何解决问题,懂得他掌握的知识之间的关系。
最后最高等级的正念水平的教学领导者可以运用他们的洞察力去预计并描述出未来的挑战并懂得克服的方法,时时有新的行为和态度,表现出同情心。
通过对正念的研究,可以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提供几个方面的参考。
首先,在培养教学领导者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正念训练课程,使他们在一开始就能以一种高正念水平的状态进行工作,不仅能更好完成任务,同时能有更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在国外,很多专业化职业的训练课程都有正念训练课程,而教学领导工作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项专业化的行为,因此改革课程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在选拔教学领导者的时候通过一些量表比如肯塔基正念技能测量表可以有效测量出候选人的正念水平,可以有效预测其将来的成就和发展空间,使教学领导者的选拔工作更有科学性。
再次,对于学校这一教学领导者的工作环境来说,可以建立有利于培养教学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正念水平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可以在一定适度上改善教学领导与被领导者的正念水平,同时也能促进学校组织良性发展。
最后,实证研究发现,正念水平并不是恒定的,通过系统的正念技能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对于教学领导者个人来说,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正念技能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正念水平,使自己更适应现代教学领导工作的要求。
总之,正念是一种人人皆有的心理技能,但程度各异,且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提高个人的正念水平。国外很多专业性强的职业如医生的训练课程中都有正念相关的内容,而正念特质对于教学领导者的意义却还鲜于了解,遑论重视。在此基础上重点就正念对于教学领导者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1]Bennis,W G. On becoming a leader. Reading[M]. MA: Addison-Wesley,1989.
[2]Biyk,A. S.,&Schneider,B.Trust in schools: A core resource for improvement[M].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02.
[3]Herriott, R. F.,&Firestone, W. A. Two images of schools as organizations: A refinement and elaboration[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 41-58. 1984.
[4]Hoy,W K. An analysis of enabling and mindful school structures: Some theoretical,research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M].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2003.
(一)教学主体不同
国内高校在教学中,普遍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弱化甚至忽略学生的地位。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听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单一和单向的课堂关系,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领导者。
美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经济学自学网站。网站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练习题目、模拟试卷和答案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互动,可以进行在线交流、问题答疑、小组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方便。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他们主动听取教师、同学对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学安排和进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不同
国内经济学教学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偏向社会本位,阐述较为宏观和宽泛,多是考虑国家、社会的层面,强调经济学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提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明辨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或有害之处;二是为了权衡取舍,即结合我国国情,决定西方经济学说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三是为了了解西方的国情,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教学目的与社会联系较多,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缺乏紧密联系。
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目的的描述多是强调个人本位。如美国经济学教授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学习经济学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学习经济学将使你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使你的政治行为(支持或反对某项政策)更理性。这种对经济学教学目的的阐述,将经济学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材选用不同
国内教材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译本,也有高校自己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与美国经济学教材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繆尔森的《经济学》相比,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复制、节选,案例较少,模型和公式较多,结合中国实际较少,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差。因此,重点大学较多选用国外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但是国外翻译过来的部分教材,存在着版本滞后、翻译错误等问题。
在美国经济学教学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0余所大学一般选用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该书通过名人传记、故事、新闻、时事等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晦涩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都会对这本教材进行修订,与此书配套的专门教学网站、教学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丰富,经济学教学系统性、完备性强。
(四)教学内容不同
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是解释经济主体行为的科学,一般是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才能学习宏观经济学。如果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先学习微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然后学习宏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相对宏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课时较多。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但内容划分与我国不同,而且教学次序也不一样。许多美国高校将宏观经济学开设在前,微观经济学在后。
在我国的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经济发展滞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脱节。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得较少。美国的经济学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由于经济学理论需要数学论证和解析,美国经济学教学强调“数理统计”“概率论”等数学知识的实证应用。
(五)教学方法不同
我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讲授内容较多,学生与教师互动少、交流少。有些高校看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多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案例,而国外案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差别大,学生难以设身处地地考虑经济问题,理解经济学知识较为困难,对知识的把握比较片面。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专家讲座等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和不解。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阅读、思考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赋予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话语权”,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评价方式不同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一考定终身”,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多采用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证明价方式,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监控,对考试结果过度依赖,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通过考前几天的突击学习,也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形成性评价。教师会布置大量的课程作业,有时作业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需要学生大量翻阅资料、整理文献、归纳总结,才能定时、定量地完成任务。这些都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给出的课程成绩是包含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评,如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考试成绩等。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课后作业中熟练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二、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 差异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上,使学生能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对于存在的问题能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应相对宽松和开放。教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鼓励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课堂的绝对领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展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明确教学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和片面。灌输式教学或者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要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和学两方面目标一致,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落实到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详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从简单到复杂,明确经济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经济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既有从事经济学相关工作的能力,又有从事其他工作所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经济学发展的实际,选用国内外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作为教材,如萨缪尔森、曼昆、帕金等,避免因为翻译、编写等问题导致的差错,缩小我国与国外经济学教学的差距。
案例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借用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等项目,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多方面、多角度地选取一些当今社会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建设完备的经济学教学网站。选择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学著作中汲取知识养分,筛选、提炼案例。联系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有意识地编制一些涉及多章知识的综合案例。
(四)丰富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明确认识到,不能把实践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种形式。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实质、产生问题的缘由等,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学习是基础,基本假设、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本科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问题,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课、实习课的地位。
(五)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在经济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从学生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变以往PPT教学、黑板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开设专家讲座,组织精品课程、时事热点讨论等。组织学生实时收看并学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经济学相关课程,了解世界经济研究前沿问题,开拓知识学习视野。
利用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践单位,组织学生走出去,建设学习小组,去企事业单位,实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典型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观察经济现象,参与经济实际,总结、分析经济问题。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六)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章节考核、考试成绩作为几个考核指标,在确定学生最终成绩时,将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授,重视课堂讨论,更要注重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答疑、在线交流、学业指导等,对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在经济学教学中,通过形成性评价的六个阶段:自评、专家评价、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评价和进行中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参与精神。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5-01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充分灵活地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1]。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7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4.8±5.7)岁。87例患者均为急性重症患者,其中15例危重症孕产妇,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2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2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不能生活自理。
1.2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中医特色护理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治疗及护理均分床到人,医生和护士组成固定的治疗小组,以便为患者提供连续而完整的治疗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应对新入院的患者通过中医评估法――望闻问切来收集其健康资料,观察患者的出汗、恶寒、舌象、脉象等情况,客观真实地填写中医护理记录单,并深入分析患者现存以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以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及中医标准护理计划。护士应依据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辨证分型,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施以辩证护理,针对患者自身的实际症状选择中医护理技术帮其解除病痛。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前后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并观察记录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的重症医学科院内的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以P
2 结 果
2.1 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后,87例患者的调查问卷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
3 讨 论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该项工作难以顺利展开:护士在应用护理技术的时候,需要相关医师的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各中医院均有专职针灸及推拿理疗医师,护士即便接受了专业培训,但没有资格证[2]。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本研究强化了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并结合责任制护理模式,成立医护治疗小组,以此促使护士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讨论,提高护士的成就感和责任心,使其在护理过程中能主动地观察患者疗效,及时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再加上医师的积极配合,必然能保证中医特色护理的顺利开展[3]。
本研究认为在重症医学科中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务必要重视中医特色护理,充分认识到其积极作用;其次,医护人员应该转变自身观念,切实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意识;最后,不断完善中医特色护理相应的操作规程及制度,并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对重症医学科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此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患和谐,降低感染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前研究环境艺术的人越来越多,环艺设计的美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环艺实际中的美学内容进行了分析。
二、环境艺术的涵义
何为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一词在广义上指围绕主体的周边事物和周围的区域, 尤其是人或生物的周围, 包括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外界。“环境”与人的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依据构成因素的性质可以把坏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三个组成部分。自然环境是由阳光、空气、水体、土壤植被等自然物构成的系统;人工环境是经由人主观创造的实体环境, 包括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等人类生存、生活的系统;社会环境是人组成的非卖体环境, 包括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等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系统。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由以上三种系统共同作用构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加强, 对环境进行艺术设计, 是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
环境艺术是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门艺术, 也是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性学科。关于环境艺术的定义, 当代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作为一种艺术, 它比建筑更巨大, 比规划更广泛, 比工程更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 无所不包的艺术, 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 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将环境艺术进一步理解为:“环境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 在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之中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及人的行为需求,具有一定空间特征和氛围、意境及文化内涵,并保持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整体性的综合艺术。”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每一个社会人都是独立存在的,由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度也不尽相同而且对于美的感受,没有办法用一个具体标准来衡量,它是基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基础,受人的综合素质所影响。
环艺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随着环境设计学科独立性的不断加强,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显著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除建筑设计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也不断的渗透到环境设计中教育力度的加大,使得环艺设计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而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环艺设计都体现了人们在空间上的精神需要和对环境的文化内涵要求。
教育背景助推了设计美学的兴盛,但是,技术美学的兴盛虽然没有教育背景的支持,但是技术美学的学术积淀无疑为技术美学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技术美学的兴盛状态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所促成的,而设计美学的兴盛似乎很难见出这种内在的积淀。目前出版的设计美学著作无一例外都是以教材的面貌出现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即教材缺乏理论的支撑。比如,照搬设计原理、设计史或者美学原理,因而出现设计美学和设计原理、设计史区分不清的问题,使得设计美学处在尴尬的境地。这不得不归因于设计美学缺乏相应的理论奠基,学术积淀过于薄弱。正是在技术美学与设计美学之间这种此消彼长、你进我退的关系上,二者各有得失。有鉴于此,设计美学借鉴技术美学的成果,从技术美学获得研究的启示就成为了设计美学研究的必然环节。
四、环艺设计面临的问题
中国人文环境的营造往往是政治、伦理的需要、也有富人的招摇,却很少审美的追求。比如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上一味追求高大威严、豪华气派、核心对称,而忽略空间使用功能上的便利,更谈不上艺术造型的审美个性。再有在精神生活上,与现代社会追求平等、民主政治相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本纯属个人的私事,却要受所谓礼教规范制约,被长辈、上司、亲友、同事甚至邻里所关心、评判和牵制。而关乎千家万户甚至国家大事却不经众议,一令了之。几千年来这种强调共性、压制个性的环境,尊卑为序、行而上学的观念,在束缚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制约我们的生产实践的同时,也必然降低了我们形象思维审美的判别能力。
缺少个性没有主见,形象思维幼稚,拒绝审美修养并不等于可以置身世外。当前铺天盖地的商业大潮冲击着人们旧的生活方式,我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把时髦理解成美、昂贵当成品位、攀比当成进步。然而这不是审美的取向,更体现不了美的价值。并非豪华就标志美,昂贵就体现品味。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在环境设计中,追求完美和追求豪华时髦是不同的,前者需要文化艺术素养,需要对功能、对周围环境甚至对历史文脉的深入了解,有时还需要点悟性和天赋,更要有对完美形式的不懈追求,后者往往东搬西抄、攀比流行、繁琐堆砌、凸显富有,满足暴发户心理上的翻身情结,却反衬出审美修养的贫乏。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的家装就是很好的例证。
五、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在古代人们就有了环保思想,认为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够得到上天的纳福吉祥,人们认识与改造大自然,会通过改造的自然环境去构建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场所。而从古至今早已演进出来了以和为美的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当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人们讲求可持续节能环保思路,可以结合生态学以及其他设计领域的产物,从而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推广安全环保理念,能够实现绿色设计,达到了节省建设成本的目的,实现了自然环境保护,也可以增强了设计师对于现代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随着人们日益注重生活环境同时,多种多样的建筑环境也为人们带来了安全隐患,所以为人们创设优质的生活空间成为了设计师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提倡简洁、合理的空间布局。设计师要将简朴的设计理念与环保紧密结合,要求设计作品对于室内环境有着最少的负面影响。例如中国很多小区中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都将煤气改成了天然气,而这样的措施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必须要在环境设计中考虑到天然气的安装与使用。再比如厨房油烟的排放方面,要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不合理的布局。
其次,选材合理,注重施工安全工作。随着社会发展,装修材料也朝向多元化发展,但是任何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尽管一些新材料效果好,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大量中毒事故。因此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材料,降低装修过程中的有害气体释放。比如可以首选天然材料,其次是对人类身体不构成威胁的材料。例如有关部门检测的绿色建材,诸如:大自然地板、圣像地板、马可波罗瓷砖等。另外,施工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安全环保事故,因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最优的施工工艺。例如孩子活动量大,那么地板就必须要耐磨、防滑,家具边角处也要不能过于锐利,以免造成孩子伤害。
六、结束语
环艺设计在我国发展迅速,其美学特征也得到了体现,加强该部分研究可以使环艺设计整体更加完善,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涛.浅析环艺设计中的美学特征[J]. 科技论坛.2013(3):166-168.
中药和西药表示其特征的方式不同。中药是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而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当然,并不是说中药的特征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药,它的功效同样是可以用生化、生理、病理等指标来表征。对于这部分中药,在使用时就可以按照西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来。比如说,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由此可知,它可以治疗的病症有胰腺炎、胆囊炎、便秘、阑尾炎等。如果反过来,将西药按照中医药理论体系来进行研究,用中药的表征方式来对西药进行效用的表述,也是同样适用的。
对于教师来来说,在讲解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时,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也是非常考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因为所有中药的特征和作用都有书面文字的表述,只要学生将这些书面文字背下来,也算是对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显然,这种方式是最为笨拙的。
1 中药与西药的表征方式相互结合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应该知道,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是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的。这个方向同样也是教学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来带领学生进行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在中药特征和作用的讲解上,主要是和药理研究相关。所以药理研究,就是说用现代科学病理、生化、生理等指标来表征中药的功效。研究范围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能够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则主要是对中药的化学成份和一些物理性质的研究,比如对中药的化学组成、结构鉴定等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的知道,这种表述方式是按照中医的观点还是西医的观点来。哪些中药是可以按照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而哪些又是只能按照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不能完全使用一种表征方式,不论是将西药变成中药,还是把中药变成西药,都是不可取的。比如,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现,在中药黄连中提取出的黄连素有抑制细菌作用,在西医中就将黄连素当作抑菌和消炎的药。但是却并没有对黄连素的中药特性来进行研究,也没有用中药术语来表述其功效。那么,就不能按照中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这种完全抛弃中药术语表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如果完全按照西医的表征方式来讲解中药,慢慢地,中药就逐渐消亡,这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
2 中药表征方式的特点和长处
目前来说,绝大部分中药还是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其功效,在了解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教师在讲解中药特征和作用时,就比较明确了。中药术语的表征方式有它的特点和长处。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特性,是与其临床用药息息相关的,对于中药特性的表述是与我们机体的“症”相对应的,对临床用药有直接指导的意义。比如,在四气中会对中药的寒热进行描述,从寒热的表述中就可以判断出这种药的功效。即热症用寒性药,寒症用热性药,这就是我们中医中经常讲到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中药的这种表征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药的特性时,能对中药的功效有所了解,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在比如说,中医药中归经的表述,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看,肺、肾、肠、骨等不同部位的病,分属于不同归经,而按照现代观点来看,这些部位的结核病,都是属于结核菌感染的病患。如果只是按照西医的观点来看,不能很好的将这些病症的用药区别开来。而如果用中医的观点来看,根据中医药的特征和作用,就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了。在选用药物时,根据不同归经来进行考虑。在急性期属于湿热症,那么,就应该选用苦寒药,而如果是在慢性期,则属于虚寒证,而中医常说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此时选用寒苦药显然是不合适的。教师在讲解中医的表征方式时,要时刻抓住中药表征的特色和长处,让学生在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到中药的功效,这样他们在学习到临床用药时,就能事半功倍了。中医的表征方式对临床用药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 让学生多接触真正的中药
无论教师怎样讲解,如果学生没有见到真正的中药,没有闻到它的味道,看到它的外观,始终不能对重要的特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中药的种类有成千上万中,让学生每一种都认识,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中药。学生可以将书本上说的,与教师讲的,和实物对应起来,通过观察中药的外观、闻它的味道,感觉它的质地等方式对中药有着直观的了解,不能学生对某一种中药的特征和作用能倒背如流,但是却不认识它。只有让学生亲身接触重要,才能对中药特征和作用的了解更为深刻。
4 总结
中药一般都是取之于自然,是大自然于人类的恩赐,中药的种类和作用都是无穷无尽的。虽然,时至今日,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对于中医药的研究显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本文中,简要的讲述了中药的表征方式,希望教师在讲解中药的特征和作用时,能讲解的更为透彻和深刻。
1 引言
近年来,学生评价教师在国外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内高校中的研究与应用也开始逐渐普遍。但目前国内有关中小学生评价教师的实证研究仍较少。纵观以往的研究,不少早期研究者关于学生评价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教及其有效性与可靠性上,且普遍认为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评价教师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也有学者认为,“从心理发展角度看,中学生的评价能力已渐趋成熟”,并侧重于对中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研究。鉴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是多维度、多角度的,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学生的立场,评价出他们最喜爱的教师及其特征,并根据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不同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对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分析,从而揭示中学生在评价最喜爱教师特征时可能存在的差异,为中学教师的素质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抽取盐城市J县城某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61名。共发放问卷261份,收回有效问卷244份,有效率为93.5%。其中男生127人,女生117人;初中生121人(初一42人,初二41人,初三38人),高中生123人(高一49人,高二47人,高三27人);独生子女152人,非独生子女92人;家庭所在地为县城的学生145人,乡镇(村)的学生99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问卷为笔者在参照本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行编制,采用5点计分:1―很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很重要。包括职业道德、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积极个性5个维度,共计21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详细的说明。并在施测前对学生进行讲解。
2.3研究过程
首先对各被试群体集体施测,问卷收回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根据要求剔除无效问卷,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职业道德、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积极个性5个维度上是有所侧重的。其中,师生关系和职业道德的均分值较高,分别为4.126和4.010,后面依次是教学能力3.710和学识水平3.522,积极个性的均分值最低,仅3.196。为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评价教师的差异情况,针对学生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的不同以及是否独生子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3.1学生性别与评价结果的关系考察
考察不同性别间学生的评价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在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积极个性维度上均比较稳定,在职业道德维度上男女生有显著的差异(t=2.427,p
3.2学生年级与评价结果的关系考察
将学生分为初中组和高中组加以考察,在“学识水平”和“积极个性”维度上两组的评价结果均存在着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学识水平”维度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第6项“学科知识渊博”这一子项目上,其中高中生的均分值明显高于初中生;而在“积极个性”的两个子项目上,高中生的均分值又明显低于初中生。
4 讨论与建议
4.1学生性别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总体来说,男女生对最喜欢的教师的评价结果在评价的几个维度学识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积极个性上评价结果比较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评价的稳定性。但在职业道德上,女生显得比男生更为关注,主要表现在项目“从不体罚学生,不乱批评”和“耐心解答学生问题”上。这可能与男女生的个性特征与感受性有关。相比之下,女生比较敏感,更看重自己的公众形象以及教师对待自己的态度。在面对教师的公开批评或者教师的冷漠态度时,女生的挫折感与受伤程度均要比男生更为强烈。因此,他们会在这俩项目上出现显著性差异。换句话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能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那么他(她)会更容易赢得女学生的喜爱。
4.2不同年级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比较初中组与高中组最喜爱教师的特征的差异,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关注教师的学识水平,尤其是是否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初中生则比高中生更为注重教师的积极个性,譬如教师的言行生动幽默、仪表端庄等等。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特征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在评价别人时开始趋向理性,逐渐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原则性,不再以外部的行为或效果作为唯一的标准。尤其是高中生,随着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他们比初中生更为关心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导致对教师的知识层面的关注更多。
4.3不同家庭所在地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无论是从评价的5个维度还是21个子项目来看,中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不同并没有影响其最终对教师评价的结果。这种情况概可以理解为与研究对象的选取有关。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同一所中学学生,虽然有些来自县城,有些来自乡镇(村)。但因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环境趋于一致,因此对教师评价结果并不会受到家庭所在地这一因素的影响。
4.4是否独生子女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影响
t检验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没有影响。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并不是本质性的。正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年龄”这一变量在决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性上,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在学龄中期特别是在青年前期和青年期。二者之间则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就为本研究结果的解释提供了依据。
5 结论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审美的追求由来已久。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下便会形成其相对应的美学理念,长久以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血缘关系和人伦关系是促使我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美学理念形成的根本条件。而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对我国声乐艺术的演进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理念的形成产生于西周时期,经过了萌芽阶段、百家争鸣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发展时期,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这几个发展时期来看,便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美学理念是在著名的儒家与道家音乐思想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环境下发展的,以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对音乐的理论,指出音乐必须要受到礼的约束,在审美的过程中注重将主客体、感性与理智等形式的统一,以给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自产生之日其便深受传统声乐审美理念的影响,经由社会历史的千锤百炼,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儒家和道家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天人合一、中正和谐的审美思想。的爆发,标志着近代社会的开始,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开始广泛传进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向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美学理念既充分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社会音乐美学理念中的积极性元素,兼容共生,完全符合当下的美学思想观念,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尤为显著,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式民族声乐美学特征。
二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简单的说是指音乐和诗词二者的相互结合,其突出特征是借助艺术的表演形式将高级的社会情感传递给他人,即艺术情感。因此可知,声乐艺术的首要表现方式便是“声”,也就是歌声,演唱者本身具有的并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到的发声技巧和能力;其次便是“情”,是指歌唱者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与表达。古代音乐人士认为歌唱就是对某种事物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情不仅仅只表达内在美,同时也在歌唱中占据重要地位,毫无情感表达的歌唱并不会被定义为艺术。古人认为声乐必须声情并茂,用声音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其最基本的要求。
从记载先秦之后的文献资料与近现代的歌唱实际表演去分析,把情感作为歌唱表现方式的基本理念具有主导性与一贯性。从如家学说中的孔子、孟子、荀子至《乐记》等在内的诸多历史文献,都将“用歌表达感情”当做审美音乐艺术的核心。在古代,唐朝著名的诗人与音乐艺术评论家,白居易就曾明确指出“唱情”的美学定义,其推崇声情兼具的演唱方式,反对没有任何任何唱情的演唱,这种新颖、独特的音乐理论观点对后世的音乐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有清朝的李渔,也认为明晰歌曲的感情并充满感情的去演唱,才能全神贯注并将应有的精神贯注到歌曲之中,不仅能够给予演唱生命,而且能够促使演唱变得自然、流畅、迷人。从中可以看出李渔对“情”在歌曲中的重视程度,这是对白居易“唱情”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近代以来,我国声乐艺术在西方浪漫派情感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下,把声情、词情和曲情融合后在歌唱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进而实现了音乐创作的水准。词情是指作者在进行声乐创作时将内心情感和心理感受借助能够抒发内心情感的词曲进行转化,因此不同的情感便通过不同的声调表达。
曲情是指作者在进行音乐创作时运用特定的调式与和声等艺术形式将音乐所包含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声情是指以词情和曲情为核心,借助歌唱的方式将音乐中的情感幻化成非固定的音符,表面来看向听众传递的只是一种声音,但其中更多的则是对情的传递。必须对声乐具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并能够较好地把握其中的情感才能将音乐中的声情表现的完美无瑕。
三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美学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兼容了古今中西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综合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日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存在方式。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简单的可以归纳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积极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中的优势,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为其增添了时代性。
“古为今用”主要是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歌唱、审美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传统与当代的差别。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声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的诸多优秀艺术思想和美学理念都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精华部分的传承与创新。“洋为中用”指的是在音乐表达形式方面,要学会借鉴西方国家美学思想中科学的、合理的、进步的歌唱技巧和审美观念,学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吸收其所包含的积极性因素。“洋为中用”于声乐艺术方面,表现为中西方的完美结合,一方面科学合理地吸收西方国家声乐艺术中的呼吸、共鸣、声音位置等表演和歌唱方法,赋予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表演形式和歌唱方面西方声乐艺术美学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听觉体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造性美学特征在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创作中也有着完美的呈现。不难发现,当前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的旋律、节奏、和声、配乐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现代气息。
我国的声乐艺术是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思想、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西方没声艺术与戏曲艺术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各种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舞台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性的象征。
四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美学特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文化频繁交流往来,人民的文化视域不断扩大,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准也日渐提高。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这种新时代的背景下,在演唱、创作、审美等方面都紧跟时代潮流,呈现出时尚现代的美学形象,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趋势,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中国推崇的主要文化之一,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的美感,更是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艺术体现。现如今,国内的茶文化已然成为了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熟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尤其对于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是一种无稽之谈,只是对茶艺的一种渲染而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的茶文化艺术,确实有其独特的美感,而且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并不是简单的表面美感,如果仅仅对茶艺的表面进行研究,所发现的美学特征是十分浅显的,而且并不是茶文化艺术的真正美学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呢?笔者认为,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其实是一个过程的升华,也是一种意境。但是,不得不承认,茶文化艺术也有着浓厚的现实艺术美感,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特色和精神最为直接,而且经常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修身养性功效。
1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介绍
对于茶文化艺术的认识,大多数人的第一直觉都是简单的品茶文化,因为这是最为直观也是最为切实的感受所在。但是茶文化艺术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艺术特色共同形成的品饮艺术,同时,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茶艺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如今,艺术领域对于茶文化的评价是一种综合文化的代表,能够与多种艺术特色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而且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有茶香的味道,还有一定的意境感受。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当中,经常可以见到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的过程中,总要以茶作伴,将茶作为双方品赏的主要内容,同时很多人更是以茶为主题进行诗歌的即兴创作。而且,当有亲朋好友上门拜访的时候,主人为客人准备的,往往都是简单的茶。为什么一定要准备茶品呢?主要原因在于品茶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其对客人身份以及和主人关系的一种认可。通常,在相互入座以后,主人会邀请客人共同品茶,双方的品茶过程一模一样,都是简单的品尝即可,没有进行完全的饮用,否则会冲淡茶的味道,难以正确地品析出来。而这样的品茶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感的彰显呢?茶虽简单,却代表了尊重,代表了友好,并给予了品茶双方一定的精神美感。
2茶文化艺术的美学表现
2.1茶文化的综合美体现
我国的茶文化艺术,本身便是一种美的彰显,而其中的美学价值,也在人们的推崇下获得全面的提升。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否有着明显的表现呢?答案是肯定的。茶香本随风,入口香三分。很多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单纯地认为茶文化的美感主要体现在茶的味道上,味道佳的茶便是美的茶,味道较差的茶,则没有品的必要性,其本质已然缺乏一定的美感。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并不止步于茶的味道上。它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因而,茶文化艺术的美,也被视为一种综合美。而其中的美学便体现在多样的文化艺术特征上,如音乐、书法、绘画上,都有着一定的茶文化美感,而且能够与品茶的过程衔接起来,形成综合的美。通常人们在进行品茶的过程中,还会对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凝练和升华,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文化,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宁静、平和,还有着现代文化中的流畅、静然,其中着重体现了中华文化当中的独特审美观念,凸显了中国人民最为诚挚的审美追求。
2.2茶文化的创造美体现
除了茶文化的综合美之外,茶文化通常还被人们视为一种创造性的美。而这一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茶叶技师的表演,也就是冲茶泡茶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这里的冲茶泡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需要对茶叶进行一定的筛选,还必须进行一定分量的调配,整个过程十分的细腻流畅。即使是在后期的冲茶过程中,也存在一种形式美的表现,也就是长嘴的茶壶,将其最为实际地倒入杯中,需要具有较高的平衡能力,而且不能随意的晃动。同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技艺精湛的茶艺师傅,在冲茶的过程中,茶水进入杯中的速度一直没有变化,保持相当稳定的状态。现如今的社会当中,茶文化也衍生出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其中蕴含了相当多的美学特征,并且不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性质学科,开始有了以实践为主的表演形式,其中所产生的趣味十分高尚,而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的精神追求。茶文化的创造美是一种全新的美感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意境的升华。
3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
3.1茶文化艺术的基础美学特征
在当代的茶文化艺术当中,包含了较多的美学特征,而归纳起来总共可以分为五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形式美,指的是茶文化的杯具以及茶壶等物件,细细观赏起来有着独特的美感。其次是动作美,它指的是冲茶泡茶的师傅在整个茶艺表演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一些动作,十分的优雅自然,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向往。然后是结构美,它指的是茶文化在展现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其他的特色文化艺术产生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整体的结构十分的富有美感。再之是环境美,在品茶的过程中,双方选择的环境一般都较为优雅,而且十分美观,与茶香进行了美妙的结合。最后是神韵美,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是一种意境的升华,人们在品茶的时候,茶香会由口中进入神经,给人一种全身的意境美感。
3.2茶文化艺术表演四要素
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形成,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茶文化艺术韵味作为基础,还需要表演的四要素进行充实细化。而这四要素的内容主要有最为基础的茶席布置、深层次的茶艺程式、高素质的茶艺师素养以及茶文化的主体内涵构成。在一个完善的茶文化表现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茶席进行布置,也就是对品茶环境的布置,如果整体的布置过于平淡,也会给品茗茶香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如果整体的布置具有一定的优雅风格,将会在无形之中深化品茶的意境。茶艺程式是一个选茶、泡茶、冲茶、品茶的过程,其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美感。而茶艺师的修养,也可以称为茶文化艺术的灵魂,它对于茶艺的美感表演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最后,茶文化内涵本身存在于品茶的过程中,其中的美感不言而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并不是浅显的停留在茶艺的表面,许多时候还更深的存在于品茶的过程当中以及整个茶艺的展现,人们在对茶文化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审视茶文化带来的独特文化韵味,加以合理的优化,进而塑造出独特的文化美感。
作者:曾钊 张健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佘艺玲,杨秋娜.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02):42-46.
[2]宋小娟,颜粲.茶文化中茶服的美学内涵[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39.
美学从传统来说,是探究审美对象和审美判断本质的哲学分支,美学在传统意义上比艺术哲学宽泛,大多美学范围内的讨论都与艺术有关。美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有感觉、感性的、感兴趣等含义。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世纪的德国,它的建立是以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探讨与关注作为基础的。音乐美学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声乐美学隶属音乐美学,是其下属的分支学科。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进行研究,要符合现代美学的严责,还要符合声乐艺术美的学科属性。现如今,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仍然处于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中。
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思想基础
中国是一个艺术王国,其美学思想拥有丰富的内容,形成自身独特的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及民族风格。传统美学思想对声乐艺术的影响十分深刻,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在研究方法及对象方面遵循了音乐美学的基本轨迹。想要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必须先要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艺术王国,其美学思想拥有丰富的内容,形成自身独特的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及民族风格。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底蕴,八千多年在河南舞阳出土了“骨哨”,七千多年在浙江余姚出土了“骨笛”,这些乐器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在原始社会便有了在审美听觉上的表现,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自然改造来提升对音乐的审美和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去思索一些有关于音乐的问题,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阶段时,人们形成较为明确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态的指导下审美和认知得以确证,这时就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的古代美学思想可被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一时期虽然对美学记载的文献并不多,没有形成论著,美学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却提出了重要的美学范畴,提出和使用了“中”、“和”、“”、“哀”与“乐”、“音”与“心”、“乐”与“礼”的美学概念。第二个时期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他们提出以“中和”为准的礼乐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以平和为准则的“自然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墨家美学思想提出主张禁止音乐的狭隘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的十分活跃,音乐美学思想丰富多样,这些优秀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有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三个时期是两汉时期,《乐记》提出“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以“气”沟通天与人,能直接改变自然万物,能让天与人互相感应,是汉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顶峰,并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重大贡献。第四个时期是魏晋至隋唐,提出了《声无哀乐论》的成熟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和声无象”“音声无偿”,“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情人”,“躁静者,声之功也”,这些美学思想是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科学认识,正面叙述音乐特殊性的唯一论著。第五个时期是宋元明清时期,其根本精神和审美观是“淡和”,重要的论著是周敦颐和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李贽音乐美学认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以自然为之美”,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性,他的美学思想继承了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主张解放人性,解放音乐,是我国古代最为合理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诗、词相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音乐实践的总结,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词情”是词作者对客观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主观心理冲动,是声乐艺术在一度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歌词语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及声调的高低起伏来体现作品内在的情感表现,“词情”在整个音乐实践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清晰的描述音乐作品的情感状态。“曲情”是声乐艺术音乐表现的基本组织手段,音乐是乐音在实践中运动的形式,也是人来情感的表达符号,它与情感逻辑形式保持一致,曲情是音乐的情感,让音乐更具意义和价值。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曲的形成过程视为音乐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音乐音调与语言的音调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理解音乐所具有的意义,更加完美的体现音乐创作中的情感内容,“声情”是在“词情”、“曲情”的基础上构建的。只有准确感知和把握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才能更好的表达“词情”和“曲情”。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和歌者的全方位表演,更深刻的把作品的文本形式转化成流动的音响,以此来提升欣赏者的真切感受到。
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是特殊性的体现,它是西洋声乐艺术与中国声乐艺术,传统声乐艺术与现代声乐艺术,在审美特征和演唱方法相交融形成的,逐渐形成中国的声乐艺术学派与体系,由此可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力成为创造性的美学特征。“古为今用”顾名思义是将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对现今文学艺术发展有益的成分,通过革新改造,为当代的中国声乐艺术所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古代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中,吸收创作运用的方法、经验、艺术技巧、形式等有价值的元素,为新艺术的创造而借鉴。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它发展到今天,传统的优秀文化四线光和美学特征,依然被当今的声乐艺术所继承。“洋为中用”就是了解认知国外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也就是“拿来”,在认真分析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判断、消化,对国外优秀的文化元素进行借鉴吸收,与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从未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以此来体现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吸收所表现出来的博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与世界个各种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国外的文化了解和认知也更加深入。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国外的声乐艺术很好的共融可喜局面,显而易见的特征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体现着现代音乐审美与传统音乐审美思想的融合。
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的共存,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性,既是一种逻辑范畴,又是一种历史概念,是一种较为繁琐复杂的文化范畴。当今社会,说到艺术的现代性具有的特征,它与社会是分不开的。20世纪末伴随者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也不断的翻新,中国的声乐艺术必然会借助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走出国门,国外的优秀音乐文化也会传入我国,当五彩缤纷的音乐概念出现时,声乐艺术也不可避免的留下社会时代的烙印。我们可以用心聆听大山深处的歌声,也可以欣赏美声唱法演唱的中国声乐作品。
五、结语
中国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它适应了当代社会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就在与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此同时,还汲取了国外优秀的声乐艺术财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迈向新世纪的脚步会愈加坚定有力。
[参考文献]
[1]韩钟恩.音乐美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7.
[2]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
[3]孟妍.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分析[J].艺术研究,2016,03:48-49.
贾樟柯和他的电影作品
贾樟柯于1970年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因为在“”中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农村当一名语文教师,直到今天,贾樟柯还有很多亲戚都在农村生活。这种家庭背景对他今后的电影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和小人物尤其的关注和关爱。同时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在《山西文学》上发表过文章,十六岁时,已经开始了小说创作。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动要吸收他为会员。后来高考失败后,他来到太原,参加了当地的美术培训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理想,转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从此之后,他对电影的喜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立志要做一名电影导演。几番波折,终于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专业学校系统地对电影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他后来的电影拍摄与风格的奠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贾樟柯的电影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青年实验小组时期的作品
还是在学生时期,贾樟柯和他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青年电影实验小组,他们凭借着对电影的喜爱和执著,克服了资金和设备上的困难,先后拍摄了一系列的小短片,包含《有一天,在北京》《小山回家》《嘟嘟》等作品,这些作品的拍摄方式、拍摄内容、拍摄理念等,都是有别于传统的学院派风格的,例如《有一天,在北京》讲述的是在天安门广场上国旗下的士兵、修整草坪的员工、外地来北京游玩的客人等。也正是因为这种长期的体制外的拍摄,使得他的作品受到主流意识的影响较小,初步形成了个人化的风格特征。
(二)地下电影时期
这一时期,贾樟柯逐渐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拍摄,自己担任编剧和导演。先后有《小武》《任逍遥》《站台》等作品问世,其中《小武》让他崭露头角,受到了国内外电影人士的充分肯定和关注,电影评论家们认为他的拍摄手法和张艺谋、陈凯歌的拍摄方法完全不同,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打开了一个新的方向。影片通过对山西省汾阳市一个普通小偷梁小武终日偷窃生活的真实记录,展现了中国普通小县城里人们的生活风貌,刻画了小武被女朋友和家庭所抛弃,沦落在街头让警察抓住的真实遭遇。
(三)电影创作的大发展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贾樟柯也越来越走向成熟,少了许多年轻时代的冲动和粗糙,而是静下心来,潜心的思考究竟哪些东西是自己的电影中最需要表现的,这种艺术理性思考让他不断有佳作问世。例如《世界》,他把视角从生活在故乡的汾阳人的身上转移到了在异地打工的汾阳人身上,关注于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下的生存状况;《三峡好人》采用两段式的叙述,用“烟、酒、糖、茶”的隐形线索贯穿全片,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的怀念,该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首次在世界三大传统电影节上捧得大奖。迄今为止,贾樟柯还在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流淌在岁月中真实的事情和真实的人物,贾樟柯用他的电影为我们诠释了平凡人的鲜活和真实。
贾樟柯电影中的文化意蕴和美学特征
(一)对于纪实性电影风格的执著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贾樟柯作品的最大特点,那么这个词只能是纪实。作为生存在中国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之间的贾樟柯,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继而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这是一个需要潜心、执著、无助、勇敢的探索过程,注定要遭受很多失败和非议。他摒弃了第五代导演追求画面完美精致的追求,转而关注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使得他的电影更加显出生活的本色。“他的作品能够在国外著名的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很好的吸收和消化了西方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特别是对巴赞的推崇和继承,成为中国现实文化语境下对于巴赞电影美学的强有力的回应。”[1]
贾樟柯这种强烈的纪实性风格首先表现为对于长镜头的充分利用,他很少使用蒙太奇,而是大量地使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从而获得一种不为外界所干扰的、最真实的客观记录。例如影片《小武》中,小武把西服搭在身上,纵身一跃,上了村口的路障栏杆,身体晃来晃去,栏杆也发出吱吱的摩擦声音,想到家人对于自己的漠视和自己的小偷身份,小武这种内心的失落和怅然,被这个长镜头表达得淋漓尽致。《三峡好人》中,作者用一个接近三分钟的长镜头,将船上所有的人物来了一个大写真,有十七八岁的姑娘,有带着麻袋行李的民工,还有的在吸烟、玩手机、打扑克,等等,完整细致地展现出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为渲染影片的气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任逍遥》中,斌斌最后的歌唱,长镜头只对着他那张毫无表情、麻木的脸,这时候观众已经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是贾樟柯还是予以坚决的展示,这个长镜头一直拉长到了最后一幕,观众在震撼中回到了现实。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摄影机开始运转的时候,我希望永远能问自己一声,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你真正的所思所感。”[2]这种带有强烈责任感的创作理念,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
(二)独特的小城镇情节
前文中提到,贾樟柯出生于农村,父亲受到“”的冲击,被下放到农村当了一名语文教师,后来汾阳由镇省级成为县级市,成为中国标准的小城镇。贾樟柯丝毫不避讳自己的农村背景和小城镇情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使得他对小城镇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他用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和故事情节,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讲述了一个个小城镇中发生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陆小城镇的面貌和小城镇人物的生存状态。对于对小城镇题材关注度远远不够的中国电影来说,贾樟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贾樟柯的这种关注并不是盲目和没有原则的,他在客观的展现城镇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审视着城镇文化,成为城里人之后,他有了更好的视角和反差,去对城镇文化进行体味和感悟,他在积极地思索着由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然后用镜头,展示给观众,让观众去思考,去发现解决的办法。例如《任逍遥》中,描写了两个要抢银行的无业青年,其中有一个青年,他的目的居然不是为了钱,而是要向一个女子证明自己的爱恋之情。表面上是对两个青年人的描写,深层之中,却唤起了我们对于小城镇人群深层次精神变革的思考。用电影这种方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城镇的变化,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贾樟柯选取了在他看来最具代表性的地点,依托于这个小环境之中,把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保存在影像中,让小城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记录和传承。或许身处繁华大都市的我们现在感受不到这种价值,但是往往是我们觉得值得保留和记录的时候,它们已经消失了。贾樟柯用他的前瞻性、先决性,忠实地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对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深切关注
跟贾樟柯年纪相仿的新生代导演,大多都有着都市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所以他们对于个体的关注,都是都市生活的边缘群体,如北漂一族、行为艺术家、摇滚歌手等。而贾樟柯独有的小城镇情节,让他把眼光投向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关注他们的生存体验和生命历程。中国大约有十亿人口都在农村和小城镇中,他们在友情、爱情、事业等所遭遇的种种动荡,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贾樟柯的镜头下,既不夸张粉饰,也不可以贬低,而是用最真实的态度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在这种真实下,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文情感的关怀和对小人物的肯定,他努力挖掘隐藏在他们身后的人性的光芒,并且在积极地思考着,在这个繁华世界的背后,是哪些人为这个社会作出的贡献最大,付出的代价也最大,他用自己的电影作出了解答。正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的评委对他的颁奖词所说:“因为他富有想象力地运用电影媒介,正确而现实地描绘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和道德的异化。”[3]
《小武》中的小武,虽然自己是个小偷,但是他身上仍然有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他对父母孝顺,对女友体贴,对朋友仗义。然而在金钱崇拜和价值失衡的现实中,他的这些良好的品质并没有换回他所期待的结局,家人对他不屑一顾,爱人离他而去,朋友对他冷眼相看,最后落得一个被警察铐在街头,游街示众的结局。《站台》中几个青年人,满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一心想在大城市中混出个名堂,但是渐渐地他们发现梦想是那样的脆弱,个人的力量又是那么的渺小,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种渴望改变命运的尝试却是值得鼓励的。《三峡好人》中,韩三明为了和妻子复婚,需要凑够三万元钱,于是他不得不回到山西继续从事挖煤的工作,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但是这是他的选择,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哪怕这种代价是自己的生命。沈红知道自己丈夫有了新的家庭后,撒谎说自己也有了相好的,主动要和丈夫离婚,她用最极端的方式挽回了一个女性的尊严,因为她从三峡的变化中感悟到了人的变化,每个人只有在变化中作出决定,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贾樟柯曾说过:“艺术家负责揭示生存状态,至于改变,那是政治家的任务。”[4]贾樟柯很好地完成了一个艺术家的任务。
综上所述,电影的本质是要让人们记住历史、确认真实、确认自我,确认时间,贾樟柯的创作之路表明他就是一个独特的艺术文化行者,他不断地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进行尝试和探索,那种真实的创作态度,展示出的真实场景,始终如一的人文情感关怀,使他的电影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他让更多喜欢电影的人树立更多的信心,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中国电影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停滞于主流叙事的圈子里停滞不前。作为电影导演,有的一直在名利场上乐此不疲,有的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电影理想,默默地耕耘着,贾樟柯显然属于后者,他用他最真实和最质朴的生活体验,激发更多的人来从事电影业,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潘先伟.论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苦难意识与文化意识[J].艺术评论,2007(06).
[2] 程青松,黄欧.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导演档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什么是自主学习?皮亚杰的学习理论认为“认识就是把事物转化为理智结构。”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以及社会,家庭的压力,这些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外因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并且不断地变客体性为主体性,变受动性为主动性,变依赖为独立性,由他主学习逐渐转化为自主学习,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自我构建。
二, 自主学习,强化预习是关键。
斯台维克(stevick)认为,至关重要是把学习原则放在教学原则之前。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如同教师超前备课一样,学生需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古代军事家孙子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在自主预习过程中, 学生要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下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书本,独立回忆,口述数遍,及时检查预习效果, 强化记忆。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感官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这样,老师新授课文时就能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自主学习过程是探索领会的过程。
每一阶段自主学习后,要及时查漏补缺,通过整理预习笔记和课堂笔记,细心比照,反复体味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把不懂的知识点一一列出来,在以后合作探究学习阶段解决。如在英语单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问该单词有几个元音?构成几个音节?各个音节由哪些字母组成?其次问自己是否会快速发出一连串单词的音?英汉意思能否一一对应?如何拼写单词?再次问能否用所学单词组词,造句?最后结合书本知识加强记忆和运用。如此探究领悟,定能裨益无穷。
四, 自主学习过程是反复的过程
学生获得的间接知识缺乏实践基础,学得快忘得更快。教育学的“巩固性原则”强调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多次的反复记忆才能储存到学习者的长时记忆中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自觉养成学而时习之的习惯。
五, 自主学习过程是质疑的过程
宋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到这里方是长。”只有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多起来。自主学习中学生质疑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自学能力的标尺,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由量到质,问题由知识性向结构性转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主学习的效果,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六,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靠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和塑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首先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说英语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毫无顾及的说英语。其次要尽量用全英文授课,创造英语氛围,扩大英语输入量,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兴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性才有可能体现,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开口,用英语做事情。在我的课堂上 , 在游戏教学中,在教师告之规则后,由学生自己组织游戏,学生调动学生,教师监控,体现自主性。对于故事类的文章,分层次让学生自主,对于优等生,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当作老师,来提问检查其他学生理解故事的情况,学生对于做小老师这件事往积极性很高,有时问的很全面,很仔细,有的问题富有想象力。对于对话类课文,对于优等生,可让其根据课文改编对话,进行创造性即兴表演;对于中等生,模仿课文表演;对于学困生,让其理解对话内容,根据所给材料做出相应反映。另外,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课前几分钟,安排值日生自主报告,讨论,表演,即有效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是对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促进。课快结束后,教师留 1 到 2 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自由发问,学生问,学生答,学生答不出时,教师才解答。在发问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课上的各个环节实施了自主,少了一些无用的帮助,多了一些自主的引导。如此基于内在需求的学习才能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树立新的学习观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把自主学习当成一种兴趣,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不再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坚持把自主学习看着是一种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种愉悦的体验。
为此,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学习的内容,进度的标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帮助学生树立志向和崇高的道德理想,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产生坚强意志,克服自主学习中的困难和内心障碍。再次,体现理想人格和崇高品德的典型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力。最后,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自主学习的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