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上高分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6-01

语文是学生学好每门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指挥下,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原有的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原本面目,沦为面对考试、获取高分的一门工具。而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培养。

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给高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几十年一遇的发展契机。目前的新课程教学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高中老师很难全面落实语文的基础内容,而教学又强调学生的“自主和研究”,语文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纷纷议论。在新课程的理念与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反思教学行为,就会发现,利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眼前新课改背景下迫在眉睫的问题。以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三思考和研究,有创造性的研究教学过程,来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有利于学生自学和思考探究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通过通过自学更喜欢上高中语文课程,有效的鼓励学生。老师也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课本为主参考资料为辅,对每篇课文要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灵活掌握课本知识进行教学设计。

二、重视课堂互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独角戏”,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鸭子听雷”般端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下课铃声的想起都能给学生们吓一跳。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下课铃声总是晚了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总是自己沉醉在孤单的角色里,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三、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举例剖析和解释,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鼓励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要重视课堂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夸夸其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内容,也都是理论,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文的要领。因此,教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时间性强的课堂互动,如:一周举行一次阅读心得座谈会。要求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找到自己喜欢的一本读物,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相关的辅助资料。要鼓励教师大胆改革,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规律。素质教育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是个生成发展中的新事物,我们还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在这样的条件下,鼓励教师积极创造,让更多的教师在创造中把握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注重讲授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低起点严要求,倡导“朴素有效”的学习方式。许多在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一些细小的知识点都讲得非常透彻,给人感觉质朴而实在,而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背诵、默写、做练习甚至是朗读课文都是严格把关,一遍不行第二遍,第二遍不行第三遍,这也是许多教师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原因。

六、既重理性又重情感

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从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结构方式、表达技巧到情感态度的全方位而有深度的解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情感渗透,饱含深情进行教学,让教师情成为学生情与文本情的桥梁,引导学生充满激情的品味语言的精妙、意境的优美、思想的深邃

和情感的美好。现代的教学观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在促进学生获得对学科积极体验的重要性和引导作用。因而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要传授学生丰富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人才,更要时刻不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不断求索中展现语文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秋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归因及应对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0(1).

篇2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成绩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常说围绕考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是应试教育的普遍模式,即过于注重考试而忽视素质。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高考要学习的学科对象,更是教育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品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高考的工具,忽视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生对语文兴趣索然,因此,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教师应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不断努力。本文中,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就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究。

一、凭借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突破封闭教学的壁垒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在于课堂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多彩性和丰富性。例如,电视上的一些时事分析节目,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对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习模式,要将眼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要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行,让学生有一种心系社会,感知社会冷暖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其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试教育下,学生主要是埋头于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学生的课文阅读,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收效甚微。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阅读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它对于语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做多少语文题目都无法实现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除了重视课堂阅读以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假期阅读等。学生的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高中语文指定阅读教材为读本,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可以按照学生自读篇和教读篇进行教学,自读篇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独立去阅读;教读篇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来完成。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教读篇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诗词背诵,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底蕴,又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上储备良好的理论论据,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一种是古文阅读训练,在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独立去完成,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本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再就是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将其当做补充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语体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而假期阅读指的是教师选择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名著,让学生去阅读,并写出一些读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上高一时,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还勇于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可到了高二、高三,在课堂上发言的却少之又少。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并提出了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可是高考的指挥棒依然没有改变,为了应付高考,教师根本就无暇顾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机械讲授,课堂上满堂灌,课下开展题海战术,长此下去,学生就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走,于是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单调而乏味。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以高度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能够唤醒学生主动发言的意识,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发言,有勇气去发言,并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说话的信心和勇气。为此,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名组安排一个学生去组织,负责统计小组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评比,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重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接受的教育理念,而是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只有教师冲破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总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也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高中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

[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3]罗德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2,(5).

篇3

这类学生重视语文的学习,但由于基本功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担忧和忧虑,常常感觉不知所措。

针对基础差的学生,以《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为阵地,系统地有选择地给他们补充基本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习题,达到理解、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也许有同学会想,高考又不考理论,学习理论不是浪费时间吗?其实不然,高考并不直接考理论,考的是理论的应用,这其实是变相地考查理论。比如,词性的掌握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它不仅关乎到字音和字义,而且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关系尤其密切。病句修改以及句式变换都跟句子成分有直接的关系,尤其语言应用,仅靠语感是不行的,必须有理论做指导。

针对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采取时时关注,积极引导的办法,尤其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跟踪观察,个别讲解,这样既避免了浪费课堂时间,又达到了练习的目的。跟初中语文相比,高中的语文从授课方式到知识考查都完全不同,它考查的重点不再是记忆能力,而是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是完全按照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语文,虽然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很下功夫,可是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在学习方法上,及时引导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转轨。

2.针对不重视语文甚至是轻视、漠视语文的学生

这类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初中时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照样可以拿高分;还有些同学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语文拉不开分数,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针对这类学生,一方面,以鼓励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不能满足于现状;另一方面,针对他们在平时作业或练习往年高考题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目前的水平离高考还是有距离的,如果不努力学习照样会考不好,125分这样并不算特别高的分数和105分这样并不算太低的分数,照样可以拉开分数。从而,因为压力,从内心产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另外,针对语文本身比较稳定的学科特点,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让语文来替其他科目分担压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针对应付老师、投机取巧的学生

有些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缺乏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甚至抄袭同学作业,来应付老师的检查批改,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或者是干脆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针对缺乏兴趣的学生,我采取多鼓励少批评,课堂上鼓励、课下批评的办法,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果发现作业有抄袭现象,我并不直接询问是否抄袭,而是提前私下把学生单独叫出来,先表扬一下作业中的进步,然后提出具体要求,让他把做题的具体过程展示在作业上,以便我对症下药地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促进了他们的学习。

针对投机取巧的学生,可以先肯定他们勤奋学习的精神,然后拿他们的成绩和付出与那些因语文学习方法得当而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让他们认识到题海战术对语文学习效果并不好,鼓励他们就做过的题认真进行归纳总结,鼓励他们多思考,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从而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篇4

高中学生作文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作文教学中,最让学生痛苦的是无话可写,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将写作方法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把老师讲的技巧掌握得非常熟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样点题,但在学生的笔下仍是“枯井干泉”,学生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原因是作文素材太少,如何给学生“下锅米”,成了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因此,指导学生获取充实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引来作文素材这源远流长的涓涓“活水”,才能使学生“有米可炊”,有文可作。

下面就怎样积累作文素材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 语文课本,作文素材取之无尽的宝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告诉我们:“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作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蕴藏着丰富的作文资源。

课本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你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直到单元小结,课下注释,课文链接,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作文教学中,我们坚持把课本作为取得作文“素材之水”的来源之一。

例如学到了《离骚》时,我给学生简介了屈原的生平,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在一次作文中,学生以屈原投江的事例论证正确的选择的作用,可以使人名垂千古,是正确的、伟大的。课文里有大量的素材供我们使用,这些素材都是我们平常熟悉的课文知识,让学生明白他们都是写作的材料,更有利于他们去积累了,所以这是一个不错的积累途径。从近年高考中许多考生作文实践来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为蓝本进行改写。

另外,也可教学生化用名句、名篇,点石成金。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除了事例性的材料,其实也包括语言性的素材。在作文时可以引用这些平时积累的名句、名篇,而且这种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苦心人,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语文素材,写作时自然会“下笔如有神”。 只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且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我们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二、 现实生活,作文素材用之不竭的源头。

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关注自身生活。自身生活是我们文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库,就看你能不能做自身生活中的有心人,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立足自身生活,就是写好自己,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或看法,挖掘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内容。

关注家庭生活。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对家庭生活我们最熟悉,感受最深。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就是选取父亲送儿子时在车站买橘子这样一件细小的事情来表达父亲炽热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如果同学们也能像作者那样,用心观察,真心体验,珍爱亲情,热爱家庭,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文章也会感染众多读者。

关注学校生活。学校生活多姿多彩,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些散文在选材上多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蕴含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思想与感情的流动。如何在平凡庸常的生活中发现材料,这些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采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才能写出情真意浓、血肉丰满的作品。

三、 课外阅读,作文素材五彩缤纷的花园。

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导向,即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其目标是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不过,高中学生可利用的阅读时间有限,真让他们每天拿出几小时的时间来进行课外书籍阅读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考生,作为一个想在高考中有所作为的考生,不能以“没有时间阅读”作为自己“无知”的借口,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都是触手可及的作文素材来源,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都应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高三一年中,所有的考生肯定要做大量的试题,就目前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来看,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科技文阅读可以直接为高考作文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毋庸赘言。

篇5

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语文学习费时费力,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在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心中的地位如同“鸡肋”。 很多语文教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歌曲《荷塘月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情趣氛围中领悟生活的美,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准、优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二、巧妙设计课堂问题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问”的角度要巧,要能突破常规的思路。问题不要太深,让学生望而生畏;不要太泛,让学生信马由缰;问题不要太多,让学生难以取舍……

在教学《祝福》时,讲到鲁镇的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时,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猪,被关在同一间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猪讨厌小猪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讲完故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寓言故事有什么含义?”学生热烈讨论,探索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后,自然也就明白了笔者讲这个故事的用意,对于鲁镇人对祥林嫂的态度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三、注重导入技能

可用歌曲、影视、新闻时事等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鸿门宴》时,可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会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教《荆轲刺秦王》时,可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可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激发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兴趣。

四、精心选择教法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 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灵活采用以下教法。

(一)朗读课,以读触情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辩论课,动口激情

学生情感的激发很大一部分在动口辩论中形成或提高。如在教学《项链》时,分析马蒂尔德这个人物,为了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有更深刻全面的把握,可以设置这样的辩论:有人说,马蒂尔德是真可恶,是个让那个人痛斥的人;可也有人说,马蒂尔德真可怜,是个值得同情的人,对此,你赞成哪一种意见呢?学生当然是争着辩着,在此过程中,对人物的理解当然也进了一层。

篇6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训练,大多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着名导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米实现对学生的“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避免课堂冷场

根据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着发展,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喜欢深人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构建开始出现“闭锁心理”,他们已意识到“我”的存在与作用、“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并开始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勇气,掌握学生因为害怕答错而被人取笑的心理。

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班级授课的长处是可使很多人同时受到教育,还可以造成竞争气氛:短处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础好的越来越积极,基础差的越来越消极。如课堂提问后思维能力强的抢着说出了答案,思维一般或较差的却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少学生年复一年的充当陪客,最终对答问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高效状态。

三、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层次需要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篇7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语文教学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作为独立科,语文教学日臻完善和严密。但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语文教学在方法段方面越来越显示出迷离性和陈旧感形成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缺陷,如同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也成为所有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新问题。

一、教学行为的转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可是课堂教学的目前状况却经常令人不满足。如何帮助学生去投人、去发现,引导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非凡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熟悉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使练习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练习,大多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练习手段单一,练习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喜好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喜好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练习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堂,抓住课文,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作演讲,天天练习 “说”的能力。这样的练习,天天只占用两三分钟,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小小说、童话、寓言、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精美日记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喜好,营造学生主动参和的教育情境,这样就将常规的课堂教学跟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还使学生树立起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著名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实现对学生的 “启”。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和之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 “同是天边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课堂

1、关注学生人性和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安闲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探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平安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层次需要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布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摘要:“假如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线,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古人云摘要:“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线,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篇8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加餐;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自然要受到冷遇,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篇9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下总结:

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学生们坐在座位上毕恭毕敬,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流,且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已经趋向于教学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平等性和民主性是必然前提,因为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学主体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进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亲近一些,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能说自己的心里话、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老师。

二、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

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三、要重视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只着眼于评价对象过去的表现,学生处于被评、被考、被管理的被动状态,考试也就成了主要的评价方式。如此的应试教育,造就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但有教师评学生,更多的则是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及家长、社会的评价。 “成长记录”就是一种较为提倡的评价方式,它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最能反映学习进步的成果、学生的作品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应等等,将这些优秀的案例装在一个档案袋,便形成了“成长记录袋”。它不像笔试测验,用分数定终生,让很多学生埋头于题海战术,不断地产生畏惧考试、厌倦学习的心理。“教育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成长记录袋”的收集过程耗时费力,有的地方采取的“素质评价手册”相对来说很简单,但对学习过程观察少,观察内容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在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的同时,要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地方。

篇10

生活是万花筒和百科全书,语文学习实质是对生活的学习,我们的写作也应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入生活的元素,让学生感悟生活、再现生活,写出内容真实可感、生活与时代气息浓郁的作文,让作文教学理性回归生活。进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写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质精准呈现。

一、亲近自然,亲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真实是文章的灵魂。再美的假花也不会招来一只蝴蝶,再高超的化妆师也无法在一张满脸皱纹的脸上刻下一分童真。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我们要截取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有代表性的生活素材。作文中不排斥虚构,但一定以生活为基础,情和理应该是真实的。所以,要写好有新意的文章必须亲近自然、亲近生活,如果我们疏远了生活,生活也就疏远了我们。生活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送给她一抹微笑,她就会还你一缕温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我们永远开掘不尽的宝藏。作为老师,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亲近生活的机会和环境。学生作文犯难,主要是因为不理解生活,不会和生活牵手,如同鱼儿畅游于水中,却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一样。我们要引导他们欣赏生活、触摸生活、拥抱生活、倾听生活的声音,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活动、游戏等,给他们更多的感受生活的机会,引导他们理解父母、理解社会、理解自然万物。

二、转换视角,让写作成为生活需要

学生一般都不喜欢写作,总感觉自己写不好,一到写作就搜肠刮肚,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写;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分。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对生活有感而发的作品是不可能优美的,而没有兴趣、没有热情的作文是没有什么艺术与思想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优秀的篇章都是呈现生活的典范之作,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作者笔下地坛的景致,说说自己的校园、家园的风景,谈谈自己对身边环境的看法。如此,我们能在“绿色生活”“忧与爱”,甚至2013年的“探险者与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内容可写。历年高考的高分、满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写自己身边的环境保护的作文。因此,要留心生活,从经典作品中去感受生活。

学生只要写了一些自己的生活中负面的事件或感受,我们都会制止。如青春期的学生写朦胧的男女生的情感,写对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极看法,我们老师总要提醒他们思想要健康,要积极向上。其实,生活就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大杂烩,是可以多面观的棱镜。只要是学生客观而真挚抒写的情感,我们都应该冷静而公允地看待,没有必要扼杀他们的生活感受与体验。

三、注重引导,让生活成为写作源泉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作文教学要与生活接轨,倡导学生在感悟生活中进行“我手写我口”的写作。我们要改变传统作文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写,而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究写作的源泉,写出有个性的有灵性的作文。

(一)培养学生走进生活的能力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生每天往返于“两点一线”间,忽视或漠视了生活中的风景。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感触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让他们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我与地坛》中,我们感受到了史铁生给他母亲出的难题,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和父母总是和平相处的吗?我们有没有让父母感到痛苦与失望的事情呢?你想象同龄人会给自己的父母出怎样的难题呢?于是,“亲情”这一永恒的话题就能激起学生生活体验与感悟的抒发,使学生能够以小见大地写出成长的烦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能够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从影视、报刊等媒介中获取生活的信息。这样,我们写作的生活体验就会更有代表性。另外,春夏秋冬的轮回、自然景象的变化,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中感悟生活。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憧憬生活,就会有所发现、惊喜与陶醉。

(二)提高学生体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蕴含的哲理却是不平凡的、能够发人深思的。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我们可以从《可以预约的雪》学到生活的无常,我们怎样去看待这样的无常。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需要引导他们能够深入地思考和辩证地看待所见到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与理解。如此,能够想得更深,新颖而别致。只要重视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学生的生活化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三)提高学生再现生活的能力

篇11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认真研究教材,正确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合理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篇12

一、培养意识。激发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习惯意识的培养。这些年来,高考试卷几乎不直接从课本中取材出题(名句默写除外),但是课本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阅读、写作、听说等能力的媒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本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对素材的积累,应先课本内,后课本外,读写相联,由易到难。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老师讲课,课外真正拿出时间来积累素材的学生不会很多,而且也费时费力。特别是对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就有点“天方夜谭”了。如果我们呼吁学生尊重课本,他们就会发现课本素材其实是很精彩的。同时,教师可以举出几篇灵活运用课本素材而得高分甚至满分的高考作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引导学生挖掘课本中的素材,好好利用身边这个既实惠又方便的素材宝库。

例如,2006年广东省江门市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陆游,一位爱国的诗人,热衷于诗歌,一生勤奋创作。可人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可大家不能灰心,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了,这就是我的名句。对于此诗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

听了我的故事,大家必然有所启悟。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名师对这篇高考满分作文解读时说,“作文素材其实无处不在,只是如何发现的问题,即便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课本素材,只要精心采撷,照样能够出彩”。

二、钻研课本。构筑平台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能力和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有备而来。

为了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花大力气钻研课本,挖掘课本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又如何为观点服务。总之,教师事先要设想出本课素材的实际效用,如适用话题、深度立意、构思布局、精彩语段。

例如,上高二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三课《民为贵》时,笔者选取课本注释(即“武王,指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之子。商纣暴虐无道,他率军打败了商纣,夺取了天下,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建立了周王朝,是古代名君之一。纣,商代最末的君主,沉迷酒色,暴虐无道,曾杀害九侯(又称鬼侯)、鄂侯、比干、梅伯等人,又曾囚禁周文王、箕子等。武王会合西南各族进攻商,商的士兵前线倒戈,纣王失败自焚”),作为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习惯的突破点,设想从下面几个角度去思考如何与作文挂钩:

1.学会提炼话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才”、“性格、命运”,等等。

2.对材料认知要具体而细微。“具体而细微”,即对材料要十分熟悉,渗透到细节。有些学生在举例时通常太笼统,甚至张冠李戴,犯一些知识性的低级错误。如果举例论证时注意了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就能提升作文的知识文化含量,从而充分展现出作者知识的深广度和思维的严密性。如“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好过只会说“周武王有武有谋”,“杀害九侯、比干等人”“囚禁文王、箕子”好过只会说商纣残暴,大杀忠臣。

3.材料的陈述要精炼。语言精炼、优美是议论文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长短句、整散句就是使语言精炼的一个好方法。如“武王夺取天下,定都镐京,分封诸侯,建立周王朝”,谓语成分用的几乎都是四字的动宾短语,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语言具有整齐美、匀称美、节奏感,文采由此而生。

4.运用对比论证。在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时,可举商纣暴虐无道失天下和武王替天行道夺天下二例。两个素材正反对比,鲜明强烈,完全可以使议论文说理更透彻,更能以理服人。

三、强化训练,深层诱导

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挖掘课本素材的习惯,是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步形成的。在训练前,教师应大致预测一下学生挖掘素材时会遇到的困难,如能提出多少话题,能学到什么样的构思。这样,在强化训练中才能及时有效地点拨冷场的学生,让他们凭借教师这根拐杖,顺利实现这节课的目的。若要课堂气氛活跃些,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协作竞争),集众人的智慧,交流出更多的思想。无论是学生个人作答,还是小组的智慧结晶,教师都应及时点评学生问题反馈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并给予诚挚的赞许和科学合理的建议,使学生既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清楚了自己思维中的欠缺所在。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强化训练的过程。

当然,光有这些素材是不够的,笔者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尝试给课本素材加些议论分析的文字,再由学生毛遂自荐(较困难,习惯了名正言顺地点名回答)或学生推荐他人(也可抽学号等)读出自己的“杰作”。听学生答完后,笔者先赞后评再总结,如总结“隐士与孔子对比,无不看出孔子关心天下纷乱,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天下变革的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孔子及其学生积极参与乱世的治理,和牺牲自我勇于改革的精神,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有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也时常出现,因此,每个人都应立足本职,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的各项活动”。

强化训练的过程与方式,教师可自由把握,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素材的学习习惯,挖出对作文有帮助的“宝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