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发展机遇

医药行业发展机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11:03: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行业发展机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药行业发展机遇

篇1

放眼下一个五年,预计中国医药和生物技术市场将出现以下几个趋势性变化。

2015年年底,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了史上最严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对提高仿制药审批标准、优化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加快临床急需等药品审批、严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等进行明确规定。许多药企的在研在审新药将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招标改革、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及医保控费将会实质性影响部分药企的销售与经营。在审批与政策双重趋紧、医药市场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同质化的仿制药企业将寻求抱团取暖,那些有雄厚研发底蕴、健全销售网络和强大整合能力的药企将有机会逐渐发展成为平台型药企集团。

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带来了慢病药和儿童药等细分市场的机会

2015年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人口占比提升到29%。由于老龄群体免疫力较低,导致患病率较高;且老年人多发慢性病,需要持续用药,耗费较高,老龄人口将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为医药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0-2014年,我国每年新生儿约1600万。全面放开二胎后,预计头五年新生儿每年增加500万左右。我国制药企业总计约6000家,但专业儿童制药企业却只有10家左右。我国12岁以下人口已经超过2亿,且儿童免疫系统处于发育健全阶段,属于易患易感人群,儿童用药市场需求量巨大,蕴藏着众多的发展机会和巨大的创新空间。

生物技术持续火热,精准医疗孕育万亿级市场

篇2

1.医药流通行业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医药流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医药流通规范进行。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对药品流通严格的监管,药品在国内范围内流通并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贸易壁垒,阻碍外区域药品进入本地市场。例如:通过药品检验、审查等行政手段影响一些非本土药品的本地销售。地方政府的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还使一些地方药品流通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尽管我国药品管理办法第69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设立药品流通地方保护政策,但从国内药品流通的现状来看地方保护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造成药品流通地方保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内相关的法规机制不完善。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制药产业发展带动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但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小,而且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差。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医药流通还是以国营为主,民企医药流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4年度药品流通企业中上市公司共17家,市值总值为2593亿元,但平均市值只有152.54亿元,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潜力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的。新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电子商务也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仅为425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药品物流需求。“多、小、散”的产业生态还是当前国内医药流通的主要现状,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数量统计如表1。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价值链组成分析

医药行业价值链由医药原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品、顾客等组成。在整个价值链中医药流通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环节。全球医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 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7亿元,同比增长18.79%。随着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需要高效的医药物流做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医药生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由于医药流通不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不高,导致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必然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因此医药流通成为了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2.医药行业价值链保障措施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主体部分是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此外就是价值链价值保障的组成部分分析。保障组成部分包括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医药信息化和智能化、医药物流创新服务、雄厚的资金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是保障价值链各个环节发展的关键。在价值链模型分析中,明显能感受到国内医药行业在相关保障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例如: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有93家,开展物流延伸服务的有68家,承接药房托管的有64家,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的有22家。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集中、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但以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现状和规模来看政府不及时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

三、国内医药流通企业转型的策略

1.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发展一批规模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美国,医药流通业务主要集中在麦卡森、卡地纳、美源博根三大公司。由于业务高度集中,这三家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支持医药流通模式创新。例如:对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在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带动下,美国国内医药流通水平大大提升。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加快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整合。行业整合不仅包括行业内整合,还包括上下游行业整合,打造一批核心药品流通服务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也能在医药流通行业内引发鳗鱼经济现象,提高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提升流通效率、下降流通成本的改革目标。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动力。为实现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集中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市场向医药流通企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也可以鼓励上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增加市场活力。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与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鼓励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也将促进医药流通的大发展。

2.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利润增加是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应该以利润增加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无疑是流通企业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要正确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掘客户需要的营销观念,积极开展营销渠道建设。结合价值链模型分析,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消费终端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环节,掌握销售市场才是流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转型中营销渠道的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为主。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强有力的控制力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例如:某知名医药流通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建立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获得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思维创新方面国外有很多方式可以借鉴,例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积极拓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一定能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管理思维理念上需要打破常规,可以通过让销售终端入股的方式,牢固企业与销售终端的联系,还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发展资金。

3.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

篇3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45-01

1当前我国医药工程发展的机遇

医药工程作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医学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改革,医药工程的发展获得了众多的发展机遇。

1.1制药工程技术的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医药工程中的制药技术逐渐发展,这对于医药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当前我国的医药制药工程技术由原有的化学制药发展到生物制药,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结果,对于医药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生物技术中的基因技术,细胞工程等等的发展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物技术所引起的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突变对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制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得到认可,在今后的医药工程发展中仍然会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1.2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逐渐规范

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对于医学发展逐渐规划,医药工程项目建设逐渐规范。我国对于医药工程项目的建设逐渐重视,医药工程的发展逐渐得到保障。国家逐渐建立相关的医药工程发展的规范,虽然并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但是在今后的医药发展中会逐渐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医药工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国外关于医药工程项目的发展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规范制度,我国需要进一步借鉴相关的经验进一步促进医药工程的发展。

2我国医药工程发展的挑战和建议

医药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医学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医药工程发展时间比较短,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这对于医药工程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在今后的医药工程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医药工程能够为医学行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1医药工程的发展中专业人才欠缺

医药工程作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新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由于我国的医药工程发展时间比较短,一些相关的专业人员还十分欠缺,相关的专业人员数量比较少。一些医药工程项目的咨询策划和造价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咨询策划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导致医药工程项目难以有效地实施和落实。一些医药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造成一些经济损失的现象也是有发生,这对于医药项目工程的进行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2医药工程的管理规范不完善

我国的医药工程行业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比较短,我国大多数的医药工程发展缺少相关的工作经验,导致医药工程项目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当前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建设一方面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医药工程的发展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当前对于医药工程的管理规范并不十分完善,医药工程项目的建设缺少相关的咨询和策划,导致医药工程项目建设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前医药工程的发展十分迅速,行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加上医药工程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医药工程项目的建设不能够顺利进行或者是达到相关的效果。

医药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对于我国的医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医药工程以生物制药取代化学制药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今后的医药工程发展中需要进一步促进医药工程的发展,提高医药工程发展的水平。

2.3规范医药工程项目的管理

医药工程项目由于缺少规范的管理导致医药工程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医学技术的进步。在今后的医药工程项目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医药工程的管理。促进医药工程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建立规范的制度规范。对于医药工程项目的实施制定相关的规范和章程,加强对医药工程项目的咨询策划和造价审计工作,尽量发挥出医药工程项目的的作用,获得相关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需要借鉴相关的国外医药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国外的医药工程项目发展时间比较长,我国可以借鉴相关的管理经验,促进医药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2.4提高医药工程人员的素质

医药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对于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国家需要注重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或者是引进一些有管理经验或者专业素质比较好的工作人员,这对于医药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医药工程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医药工程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国家也需要重视医药工程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重视医药工程这一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医药工程行业的发展。

3结语

医药工程行业作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我国的医疗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这一行业的发展时间比较短,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导致这一行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在今后的医药工程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医药工程的发展。

篇4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年大致与××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年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年持续。

第三;××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年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

篇5

[DOI]10.13939/ki.zgsc.2016.16.057

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中医药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中医药行业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实现中医药的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 经济转型对中医药提出的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都对养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国内市场对中医药需求旺盛,经济转型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中医药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1 民众不断高涨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需求与中医药供给不匹配的矛盾

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2014年消费在GDP中占据 50.2%,人均收入已经达到7800美元,经济转型已经初见成效。我国是人口大国,消费市场巨大,卫生总费用及人均卫生费用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消费升级直接带动了人们对医疗保健品需求的提升,民众从吃药看病等较为低端的需求,转向保健、保养、美容等较为高端的需要。但是传统中医药为居民提供的中医药消费品的品种、药剂极其有限,炮制方法陈旧,携带、服用方式、味感都弱于西医,虽然很多人相信中医药在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但快捷的生活节奏使很多人放弃了对中医药的选择。

1.2 西医药迅猛发展的压制与中医药发展缓慢的矛盾

西医药产品不断创新,发展迅猛,挤占了中医药的生存空间,中医药发展缓慢,使中西医发展严重失衡。近年来,国内进口西药快速增加,医院为了追求利润大量进口西药。中医药由于服用量大且不够方便,创新产品有限,使用量被西药挤占。

1.3 产业急剧壮大与产品相对匮乏的矛盾

中医药市场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产业规模也急剧壮大,但是,企业在享受了利润的同时,却没有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产品品种相对匮乏。中药饮片市场多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厂商竞争激列,利润都只有10%左右,大多数企业采用作坊式制造,质量堪忧。由于价格较低,对优势品种形成冲击,正规企业则面临着运营成本高、利润薄的尴尬局面,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缺乏竞争力。

1.4 中医培养批量化与中医人才短缺的矛盾

中医教育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种模式。学校教育开始于 20 世纪中叶,在中医药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第二学位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中医药教育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20 世纪末,我国出台了《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开始了师承教育的新模式,但是师承教育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中医药教育的组织、教学方式及传承内容均面临诸多问题,中医人才短缺的矛盾越发突出。

1.5 互联网营销与产品非标准化的矛盾

互联网购物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一方面中医药互联网营销市场空间极大;另一方面中药产品标准化程度均较低,缺乏品牌产品,行业缺少旗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药在互联网上的推广和使用。如中药饮片在市场上无序竞争,行业标准混乱,鱼龙混杂,相比于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的生产仍处于较为原始和不规范状态,严重制约了中药的互联网营销发展。

1.6 国际竞争加剧

虽然中医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使用,但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并不大,据统计,国际市场的中药及植物药销售额每年达 300 亿美元以上。其中,日本汉方药占 70%以上,韩国汉方药约占 10%,而中国中药仅占 5%的份额,其中的 70%还为廉价原料药材。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际上很多大西药公司加大了中医药的研发投入,像辉瑞、瑞士诺华公司等,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抢占中医药市场。

2 新形势下中医药行业的选择

2.1 联合上、下游企业,建立自身独特的服务平台

中医药行业发展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实现战略转型。打造新的平台,形成新的服务模式。比如老字号中药企业可以联合医疗机构,开创为工薪阶层治疗未病的平台。药店向养生会馆、中医院等业态拓展,为高端人群提供养生保健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中医对接服务。

2.2 发展标准化中药种植,积极挽救种质资源

目前中药材污染、造假现象严重,造成中医疗效负面作用较大。稀有种质开采殆尽,面临危机,必须对中药材进行拯救和行业管理。一是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制定验收抽查标准,杜绝污染和假冒药材流入医疗市场。二是保护、培育稀有种质药材,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于私自开采、捕杀中药种质给予惩罚。

2.3 创新中药品种,提升中药品的便捷性

中药一次服药量是西药的十几倍或几十倍,服用不便,且煎制费时费功,难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创新中药品种和中药剂型是当前中药创新的主要方向。一是发展中药深加工产品。在培育中药材与配伍生加工的同时,大力发展单一中药的深加工产品,如“极草 5X 冬虫夏草”纯粉片系等。二是创新中医药系列产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饮片、中药剂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中药品携带、保存、服用的便捷性。

2.4 探索中药创新模式,提升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中医药的协同创新。一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链条。以为民众解决疾病为导向,实现中医药行业的组织再造。二是勇于打破壁垒,创建战略联合体,实现中医研究、中医院、药厂、互联网的链接。三是推进中医药行业的制度创新。以优化资源、产品创新为目的,制定中医药研发、评价、专利审批、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有悖于西药的制度标准,为中医药发展清除壁垒。

2.5 建设多元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中医药专家队伍

要寻求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形成新一代高水准中医药技术人才和专家队伍的教育手段,在高校批量化的教育模式中融入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是造就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师承教育注重承袭,但难免有失狭隘,在师承教育中导入

继承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内容,才可规模化、集成化地塑造未来健康的中医药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启武.中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分析[J].首都医药,2014(12):17.

[2]张桂珍.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123.

篇6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072-0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只要掌握了知识产权的主动权,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其中,知识产权涉及的内容很多,管理工作也很复杂,它主要是针对专利、商标及商业秘密展开保护,进而使无形资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和影响的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其中,医药行业是一项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并且,具有创新性的医药行业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此,我们必须结合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探究并实施有效措施,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促进医药行业的经济增长。

1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医药行业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已经成为了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医药工业方面,制造和购销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国家在医药行业的投资也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加强了对外贸易。虽然我国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在现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技术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仍缺乏国际竞争力。再者,我国医药企业一般都是规模小而分散,大部分品种可靠性差,在市场缺乏良好信誉,并且出口量小。对于药品来说,一方面,我国的新药创新能力非常弱,并且大部分化学药品是仿制品;另一方面,制剂技术和开发水平落后,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较差。所以,总体来说,我国的医药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需多下功夫,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2 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的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与发展经营战略没有结合起来,而是相互割裂的,进而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我国的医药企业往往忽略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规划,仅仅做到了为了保护而保护,最终导致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主动权,被困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在面临知识产权诉讼时,几乎没有企业去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其二,我国的医药企业还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大部分企业都未设立单独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且企业的管理制度仅仅涉及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申报和简单的流程,缺乏知识产权的挖掘和运营相关的管理制度。

2.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医药企业的新药很少自主研发,主要是依靠国外的新药进行仿制。尤其是在化学制药领域,我国的仿造品多达90%以上。此外,我国对传统的中药保护也仅仅局限在行政保护,只做到了剂型的保护而忽略了处方,进而则促使各企业只通过剂型的改变进行申报,如出现了多家企业生产各种剂型的“板蓝根现象”。

2.3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家修订了专利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的提高了专利的保护力度,找到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新途径,同时也规范了著作权的保护规则,进而使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然而,与欧洲、美国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保护力度没有发达国家那么严格;并且,我国的药品仍是以仿制为主,如加大保护力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另外,我国还缺少行政执法及司法队伍,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我国出现的一些侵权现象。

2.4 缺少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了我国知识产权建设和战略管理的重要难题。并且,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及运营的各个流程来说,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人才进行指导和监督。另外,就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和后续配套的政策的建设而言,都需要具备药学、法学、管理学和知识产权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则不重视对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又加上我国许多的大专院校未开设相关知识产权的课程,所以,造成了我国花费多数资金向外国的管理机构进行咨询。

3 解决知识产权工作中问题的策略

知识产权的管理具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从财产属性上讲,它是一种企业行为;可是若以知识产权管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来考虑的话,它又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我们应把企业与政府结合起来,共同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一方面,国家政府应逐渐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和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企业要在国家的整体调控下,制定与本企业经营策略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的配置。从而,促进我国的医药行业稳定和谐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我国加入了WTO以后,我国的医药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再只是看其拥有多少资产与资源了,而是以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为标杆。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建设是何等的重要。因此,面对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上存在的管理意识不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有限和法律建设不健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和分析,进而找出一条便于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的披露,部分创业板及中小板个股的业绩增长速度被认为难以匹配其高企的估值,而传统蓝筹股的“低估值”已隐含了悲观的业绩预期,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另外,一些具有改革转型预期的传统企业受到资金青睐。短期内市场风格仍将偏向蓝筹股。

大成基金认为:第一,仍然看好整体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第二,重点关注近期的政策受益行业,如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和新能源等行业;第三,关注海西自贸区等相关主题投资机会。

富国基金:

医药军工或下半年爆发

尽管市场情绪稍显谨慎,但社会和企业对转型的渴望,不断催生二级市场的主题性投资机会。高端制造、军工、医疗保健、移动互联网、生物技术和信息安全等主题投资,或将成为下半年获取超额收益的主战场。新医改持续推进、人口老龄化加速有望带动国内市场需求稳定增加,医药行业具有较为明确的增长预期。

富国基金认为,考虑到医疗板块整体上收益比较高,超额收益的获取越来越难,三季度在个股选择上将会有新的标的切换。下半年基药招标提速,行业收入与利润增幅可能略好于上半年,给三季度或下半年医药板块的估值稳定提供了较好支撑。

华润元大:

看好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

数据显示,2009至2013年中证医药指数累计上涨139.08%,同期沪深300仅上涨28.18%。此外,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速及利润总额增速排名靠前,由此可见,医药行业长期投资价值较高。从政策面来看,国家扶持力度加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放开医疗服务价格等持续利好行业发展。

华润元大认为,医疗服务方面主要是民营医院、干细胞治疗以及基因测序等新型医疗服务。尤其是现代连锁诊所等会比较成功,未来几年在数量方面的成长可以确保。而在医疗器械领域,随着国家出台政策实行进口替代的国产化,为中国医疗器械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此外中国的贫困地区医院条件不足,因而医疗外包服务会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万家基金:

篇8

一、引言

医药行业不仅承担着经济职能,更承担了关系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社会职能,这一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不论是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方面都有别于我国其他行业。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逐步投入,尤其是“新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实,医药行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但长期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弱,重复建设,环保问题,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还未根治,而入世后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危机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医药行业迫切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力量,通过并购来整合具有优秀产品或资源互补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来整合研发、生产、流通等价值链环节,加大品牌投入、渠道投入和研发投入,促进份额分割、市场扩容、以及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并购重组作为联系医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必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数量多,规模小,且普遍具有流通市值小,主要股东持股分散,现金流充沛,财务状况佳等特点,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历来十分活跃,且并购类型多样,方式丰富,为并购绩效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对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研究对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我国并购重组理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Patricia M. Danzon (2007)使用SDC数据考察了1988年到2001年间的383起医药行业并购事件,指出大型企业并购后企业价值通常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运营利润增速却较未进行并购的同规模企业有所放缓。Carmine Ornaghi(2008)采用倾向性评分法研究了1988-2004年间医药上市公司的绩效,发现并购活动给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出及生产带来统计上显著的负影响,并在事件期内持续不断地损害并购公司股东的财富。雷奕敏(2005)运用EVA法对58个样本公司连续5年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并购绩效呈逐年下降趋势,短期绩效虽然较好,但长期绩效并不显著。胡怡(2006)运用超常收益法和财务分析法对2002年间医药并购样本进行分析,认为收购公司在特定区间里可获得一定的累积超常收益,而目标公司在这个区间里没能获得累积超常收益。

三、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

截至2008年底,我国医药行业共有126家上市公司,在03-08年这五年间共发生并购事件约500起。并购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锐思数据库,大智慧行情软件等,在对各个并购事件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如下标准,筛选出其中的342起并购事件组成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1.并购事件在窗口期内的数据连续完整,规定短期窗口期为[-15,15]共31天,长期窗口期为[0,12]共13个月。

2.在并购事件公告日前后15个交易日内没有其他可能影响股价变动的重大事件(如分红、配股、送股、公布年报)发生。

3.在检验区间内同一公司发生两次或以上的并购事件,将并购金额最大的一起事件纳入样本,并规定并购金额必须大于500万元。

(二)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分析

本文拟采用累计超额收益法CAR和买入并持有超额收益法BHAR分别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短期(31天)和长期(13个月)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1.选取样本并购事件,确定各个并购事件的事件日,事件期和估计期。选取2003-2008年间了符合标准的342家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研究对象。然后选取并购公告当日及前后15天作为事件期进行短期绩效考察,再对并购事件当月起和之后12个月的超额收益率进行长期绩效分析。

2.对样本并购事件进行划分。依照公司类型(其中化学制药业发生并购122起,生物制药业56起,中药行业84起,医药流通业56起),并购类型(横向并购124起,纵向并购52起,混合并购142起),以及支付手段(股权支付18起,置换重组64起,现金支付260起)对样本事件进行划分,分别研究对比不同类型的并购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3.估计正常收益率。以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收益率作为考察对象,计算并购事件期内市场指数的短期和长期收益率。

4.估计异常收益。计算并购公司在并购期内的股价收益率,通过与市场指数和行业指数在同期内的正常收益率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异常收益率。具体计算公式分别为:

CARt=∑Tt=0Rit

其中Rit表示t日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E(Rit)表示t日样本公司的股票期望收益率,ARit表示t日样本公司的股票超额收益率,T表示窗口期。

BHARit=∏Ti=n(1+Rit)-∏Ti=n[1+E(Rit)]

其中,Rit表示t月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E(Rit)表示t月样本公司的股票期望收益率,T表示考察的事件窗口期。

5. 显著性检验。分别构造统计量tCAR=CARtS(CARt)/n,tBHAR=BHARtS(BHARt)/n,对异常收益率进行显著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

1.按公司类型分类的绩效实证分析

下图是不同公司类型分类的并购样本对大盘指数的短期CAR和长期BHAR走势变化图:

图1不同公司类型CAR走势图

图2 不同公司类型BHAR走势图

从图中可知在公告日前3日至公告后首日不同公司类型样本的CAR值都有明显上扬。医药流通业的CAR值在短暂上升后,又回落到0轴以下。其中医药行业中的中药子行业的短期并购绩效最佳,在短期内取得了最大的CAR值。样本的中药和化学制药行业的CAR值也都通过了同一t检验。从长期BHAR走势来看,医药流通业和生物制药业除了各有一个月取得了正的超额收益率外,其余12个月的BHAR值大部分在0轴以下,甚至取得显著的负超额收益率。综合来看,中药行业及化学制药行业的超额收益率较高,且大部分月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生物制药业和医药流通业的超额收益率较低,甚至显著为负。

2.按并购类型分类的绩效实证分析

下图分别是按并购类型分类的样本相对大盘指数的短期CAR和长期BHAR走势变化图:

图3 不同并购类型CAR走势图

图4 不同并购类型BHAR走势图

横向并购的CAR值虽在公告日后基本取得了显著的正CAR值,但是在三种并购类型中回报最差。从长期看,其BHAR的值从并购公告后第2个月开始就跌破0轴,在其后的11个月内一直扩大负值,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负收益率,表现最差。

纵向并购在短期内取得了最高的CAR值和显著的正累计超额收益率;而长期来看,纵向并购的BHAR表现一般,介于混合并购和横向并购之间。纵向并购的BHAR值脉冲式地取得了大半时期的显著正收益率。

混合并购的CAR值在并购公告日前几个交易日都迅速由负转正,且经过短时间的下滑后,又震荡上升,取得了最高的回报。CAR值始终保持在0轴上方,并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长期来看,混合并购的BHAR都远高于纵向和横向并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正回报,绩效表现大大优于其余两种并购类型。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几年来众多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纷纷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随着通货膨胀和证券市场的长期走牛,这些公司的投资回报非常客观。市场也十分认可这些混合并购。

3.按支付手段分类的绩效实证分析

下图是分别按支付手段分类的并购样本相对大盘指数的短期CAR和长期BHAR走势变化图:

图5 不同支付手段的CAR走势图

图6 不同支付手段的BHAR走势图

公司采取股权支付的方式,不必负担债务,不会影响公司的日常运作,财务风险极低。市场也给出了合理的回应,从公告日起样本的CAR值大幅上扬,大部分取得了显著的正超额累计收益率。但是从长期来看,买入并持有超额收益率BHAR值都是先扬后抑的趋势,尽管如此,所取得的正超额收益率还是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一趋势变化的原因可能在于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普遍,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增发股份高溢价购买一些对本公司发展无实质帮助的资产甚至是问题资产,在市场炒作后回归理性,因此这一方式只能在短期内产生显著正回报,长期并不能给股东带来稳定的正回报。

现金流是公司运营的血液,上市公司以现金支付手段收购资产,需要拿出真金白银,这对公司的日常运营和治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短期来看,相对大盘指数的CAR值只有少部分取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三种支付手段中的短期绩效表现是最差的。从长远看来,样本的BHAR值在公告日后还是获得了显著的正超额回报的,但是表现依旧是最落后的。毕竟公司肯花血本收购的资产,一定是对公司的发展有较大推动的。从长期来看,对公司的发展还是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的。

置换重组方式是市场最追捧的一种支付手段。从短期来看,CAR值在公告日前几个交易日开始迅速上扬,并且在之后的交易日中稳步上升,取得了显著的正回报。从长期来看,BHAR值始终运行在0轴上方,都取得了正回报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BHAR在经历2个月左右的下滑期之后,开始正当回升,并不断创出新高。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置换重组这一手段在三种支付手段中绩效表现最为突出。这一支付手段为公司注入新鲜活力,极大的改善了上市公司质量,也给予投资者满意的投资回报。

四、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措施

1.鼓励技术引进,加强渠道整合,合理开发资源

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并购还处于原始阶段,仅仅停留在资产的积累层面上,为技术的积累还刚刚开始。政府应该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关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并购手段,抓住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到海外积极寻求新技术、新产品的整合机会,迅速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为充分的迎接国内外的竞争。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上市公司在扩张时只看重营销渠道的整合,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整合,尤其是并购后的品牌建设和商誉的树立方面显得更为迫切。相关上市公司应该尝试以商业品牌为核心的医药连锁经营,鼓励营销团队取长补短,为连锁药店设立的统购配送中心将彻底整合网络资源,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有利于产生规模效应和组合效益,降低费用,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提高品牌忠诚度,促进药品销售。

2.努力实现横向并购规模效应,谨慎选择多元化并购

企业在施行横向并购时应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规模化的目标,通过实质性的产业化,集约化来实现规模效应。我国医药行业本身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的特点为并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以及入世后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又为国内医药行业的整合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医疗改革的实施为有实力的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兼并收购同行业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医药行业应该充分发挥横向并购的作用,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整体盈利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优势。企业实施多元化并购前应该仔细、客观分析市场、本行业的特点及自身条件,再考虑扩大。在实施多元化并购前要审慎决策,不能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一味进军所谓的新兴行业。从单一产品经营到实施多元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先规模化,再考虑多元化,循序渐进地发展,并购后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强企业管理,重视整合,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多种支付手段综合运用

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的支付手段比较

单一,现金收购仍然是最主要的收购方式,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成熟。国内的并购活动绝大部分是依赖于借贷资金和自由资金,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前为数百万千万的并购活动用现金支付来完成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并购金额动辄数亿乃至数十亿,现金支付已远不能满足并购的要求。为促进相关行业公司的并购活动,充分调动被并购方的积极性,加快行业资源的整合,政府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逐步强化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拓宽融资渠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前调查和事后监管,降低并购交易成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综合竞争力,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促进行业发展。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入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期权等创新型支付手段和方案,为并购方提供更为科学和灵活多样的支付选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Patricia M. Danzon,Andrew Epstein, Sean Nichols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 industrie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7(8):307~328.

[2]Carmine Ornaghi. Mergers and Innovation in Big Pharma.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United Kingdom, 2008(4).

篇9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0503

目前,国内尚无对原料药的权威定义,一般认为原料药是可以直接用来制备制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原料药按来源可将分为化学原料药、生物原料药、植物提取物等,由于化学原料药占据了原料药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狭义上的原料药指的就是化学原料药。本文所指原料药即为化学原料药。在国际上,一般将原料药和中间体一起统称为药物活性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或Drug Substance)。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和最大的原料药出口国,我国每年生产的原料药90%用于出口,其中欧盟是我国原料药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其次为印度和美国。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1年我国原料药的出口额为220亿美元,占医药保健品总出口额的49%以上,可以说原料药是代表我国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但是,众所周知,我国的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随着我国人力、原料和环保成本的上升,原料药出口的利润越来越低。特别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欧债危机愈演愈烈,“通胀”压力不断增大,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的原料药市场无疑于雪上加霜。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我国的原料药行业该如何选择?在此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原料药行业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综合分析(即SWOT分析),给国内的原料药企业提供策略选择支持。

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1.1国际方面

(1)全球医药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预测,至2015年,全球医药市场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6%,同年全球销售额预计将超过11000亿美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居全球药品消费的主导地位,但是市场增速放缓。与此同时,以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医药市场崛起,成为拉动全球药品消费的主力。

(2)仿制药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化学制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2011-2015年,全球将有130多个专利药物陆续专利到期,总销售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专利到期后同一种药物将由四五家医药企业生产,仿制药市场扩容,对原料药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此外,各国政府为减轻财政负担,控制医药费用支出,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仿制药的开发和使用,也将极大地促进仿制药销售的增长。例如,在欧盟仿制药经常作为一线药品成为一些疾病的治疗标准;此外,欧盟政府还出台政策给仿制药企业提供拨款或低利率的贷款、给出口药品企业减税等。

(3)产业整合呈现新趋势。合同研发和合同生产发展迅速,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临床资源丰富、综合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全球合同研发和合同生产的重要基地。并购重组活跃,大规模的并购交易不断涌现,专利药公司通过并购和联盟等方式大力发展仿制药。去年以来,辉瑞公司与海正药业、先声药业与美国默克、复星医药与瑞士龙沙等纷纷成立合资公司,瞄准专利即将到期的仿制药品;今年初,阿斯利康仿制药战略新投资,将在江苏泰州投资2.3亿美元打造其在全球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

总体上,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面临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助于稳步提高医药出口和加快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跨国医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主导专利药市场的同时,大举进入仿制药物领域,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我国医药工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1.2国内方面

(1)医药行业需求快速增长。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对医药保健品的需求升高,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2)药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2010年10月1日,新版药典实施,2011年3月1日,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施以及药品电子监管体系的逐步建立,均对药品生产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和优胜劣汰。

(3)环境和资源约束更趋强化。原料药行业具有高污染高耗能的特点,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化学原料药生产面临更大的环保压力;能源成本上升以及国家节能要求的提高,对医药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总体上,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面临有利的国内环境,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不断健全,有利于医药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和资源约束加强,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药品价格仍有降价趋势,医药工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

2我国原料药企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分析

(1)产业规模大,生产成本低。目前我国约有3600家医药工业企业,能生产原料药近1500余种、24大类,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和最大的原料药出口国,具有规模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原材料以及环保成本较低,我国的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

(2)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制药企业国际化速度加快,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熟悉国际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获得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认证,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12日,我国原料药获得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EDQM)颁发的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COS)206个;截至2011年1月12日,我国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登记的原料药药物管理档案(DMF)数量达到674个。

(3)以规模小、种类多、附加值高为特征的特色原料药崭露头角,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大宗原料药相比,特色原料药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大,是原料药行业新的发展方向,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利益。据了解,海正药业生产的他汀类系列特色原料药,其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同类产品1/3以上的市场份额。近两年海正药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主要就是受益于辛伐他汀等专利药的专利过期影响。截止到2012年6月,我特色原料药出口量同比增幅为46.71%,平均价格同比上涨24.18%,比较优势明显。

2.2劣势(Weakness)分析

(1)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原料药的利润率及增长速度不如制剂,但与一般化工产品相比,仍然要高出许多,而且原料药生产投资小,其生产过程与化工过程基本相同,因此国内不少精细化工企业纷纷投入到原料药的生产中,从而使我国的原料药企业呈现出“多而不优”的状态。大宗原料药的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低价竞争,使我国原料药出口陷入两难境地。发改委、工信部的VC行业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球VC总需求量不过12万吨左右,中国总产能已接近18万吨;国内VC出口11万吨,而国际市场需求约8万吨左右,产能过剩使近3年VC价格跌幅近70%。

(2)产品质量标准未与世界接轨。我国生产的原料药90%主要供应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我们从产品质量到体系认证方面都必须与世界接轨。但是,虽然中国新版GMP已经实施,但其在软件管理等诸多方面仍与欧美GMP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并不被国际市场认可。在体系认证方面,我国的原料药必须取得欧盟的COS认证或美国DMF文件方可“合法地”进入欧美市场。原料药生产的环境保护也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标准。

2.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经济增长和政策保障将继续促进医药消费的快速增长,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基本药物制度广泛实施,药品价格进一步下调以及“以药养医”体制有望得到改革等都将促进原料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2)国际市场的刚性需求。国际市场对我国原料药仍存在刚性需求,我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短期内其他国家无法取代;以维生素C、青霉素盐为代表的大宗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特色原料药将依靠技术优势继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3)全球范围内原料药的生产转移。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五个原料药生产区域: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和印度。近年来,跨国制药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结构大调整,纷纷把原料药的生产逐步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或是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药,这一趋势为中国的原料药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制剂工艺水平带来新机遇。

2.4威胁(Threat)分析

(1)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医药市场增长放缓。2008年爆发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和今年以来的欧债危机接连重创世界经济,目前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国际医药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不容乐观,我国原料药出口风险加大;

(2)原料药竞争优势被削弱。原料药生产工序多,原材料利用率低,产生大量的“三废”,且排放物成分复杂,污染治理难度大。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强制实施,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加上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涨,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印度等主要竞争对手货币贬值严重,而人民币却仍面临升值压力,我国原料药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被进一步削弱;

(3)贸易摩擦频发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原料药出口构成严峻挑战。以欧盟为例,新指令2011/62/EU出台,要求出口到欧盟的原料药不仅要通过严格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现场检查,还需要我国的药监部门对出口的原料药产品出具书面证明,实际操作难度很大,相当于对我国的原料药出口增加了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3我国原料药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原料药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下面采用SWOT矩阵(见表1),寻找适合我国原料药行业的发展战略。

4结语与建议

(1)加强原料药产品质量管理,优化产业结构。这样既可以优胜劣汰,减少原料药企业内部间的恶性竞争,又可以提升我国原料药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原料药行业的良性发展。

(2)应进一步巩固大宗原料药的国际竞争优势,提高特色原料药出口比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大国,我们必须坚持巩固如抗生素、维生素传统优势产品的地位,也要开拓创新,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特色原料药的开发和生产上。接下来几年内,专利药到期和仿制药物市场的到期为特色原料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的原料药企业应把握机会,注重原料药生产的技术投入,提高特色原料药的出口比重。

(3)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展药品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推动EHS管理体系及其他各项标准与国际接轨,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宗原料药行业概况及投资机会分析[EB/OL].,20120621.

[2]IMS 2009 Pharmaceutical market forecast[R].Diana Conmy,Corporate Director,Market Insight,2008,(10).

[3]“十二五”规划原料药市场呈现新特点[EB/OL].,20101008.

[4]特色原料药如沐春风[J].医药中间体及其化工原料,2004,(4).

[5]国内特色原料药市场:赚足未来眼球[EB/OL].http://.cn/Industry/201112/yuanliaoyao131605.htm,20111213.

篇10

中图分类号:F71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9-0064-03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modern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in transition

SUN Xiaowei1, WANG Yong2(1. The Headquarters for Sale Management of Special Drug, Sinopharm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51, China;

2. The Management Headquarter for Drug Sale in Shanghai Hospitals, Sinopharm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national medical reform entering deep water area and the coming of the Internet+ era,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s a pharmaceutical key part in the joint reform of medical service, medication and medical assurance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human resource strate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should focus on the mining,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of talents and the encouragement of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general strategy and the big data platform so a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if enterprise needs to b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eanwhile, we should create a high-performance team of employee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in modem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 in transition unde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medicin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transitio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进步,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层出不穷,正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并推动各行各业持续进行转型和升级。我国医药流通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三级批发体系解体后,经历了市场经济初现和增长阶段,从2010年开始进入典型的洗牌阶段,表现为市场集中度得到更快提高,竞争开始白热化,一些大医药商业企业纷纷通过外延与内生同时发展等手段,迅速做大规模,集中度迅速提升,全国性的医药流通巨头已出现。由于医药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家医改的核心环节之一,虽然医药行业在中国是最特殊、最受保护的行业,同时也是最为封闭的行业,但形势迫使这个行业同样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因此该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则成为现代医药流通企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转型趋势

1.1 现代医药流通行业特点

1)政策导向型行业 与其他行业不同,医药行业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的影响、周期性并不明显,而是与国家的医改政策息息相关。自20世纪末我国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作为子行业之一的药品流通行业更是高速发展。

2)质量至上,安全第一 医药流通行业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因此无论是国家监管还是企业自身运营,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也决定了医药流通行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壁垒和一定的封闭性,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团队。

3)微笑曲线的底端,效率至上 医药流通行业是双轮驱动。一轮是上游的供应商,依靠独特的产品力,进行推动和挤压。一轮是下游的医疗终端,依靠患者的强大需求进行拉动和挤压。而医药流通企业只能凭借进销差价和配送服务赚取微薄的毛利,而且利润率越来越低。

4)行业集中度偏低,未来有提升的空间 2008―2013年整个医药流通行业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引领下掀起了一波并购潮,形成了国药控股一骑绝尘,华润、上药并驾齐驱的竞争新格局。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前100位的药品批发企业虽然已占到64.28%的市场份额,法人批发企业的数量也减少了近30%,但是和美国市场前三大公司占市场96%的份额相比,集中度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1.2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

1)机遇 市场规模不断放大,国内城镇化率继续提高,老龄化社会激发老年健康需求扩大;国家持续不断释放医疗服务资源,零售药店持续不断发展完善、医药电子商务迅速兴起,均为药品流通行业提供了拓展市场的机会和动力。新的信息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现代技术与传统业务优势若结合得当,那么就能够创造新业务模式,提升供应链效率和价值,增加客户黏性,提升市场占有率。

2)挑战 医药流通企业是医改步入深水区后三医联动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医药流通企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需要面对和解决挑战与困难。

根据国务院的2016年医药卫生工作重点,两票制的推行势在必行。国家在打击过票、挂靠等违法经营行为的同时,医药流通企业有被边缘化成第三方物流的可能性。

药品零加成的推行,使得医疗终端的药剂科由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在总额预付制下,医疗终端有把药事管理外包或托管以转嫁成本的动力。这必然会要求流通企业投入大笔资金以换取业务。

上海正在试行GPO和带量采购,作为采购模式之一极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GPO导致二次议价遍地开花,医疗终端话语权更大,流通企业遭受上下游挤压,利润空间更小,医药流通进入微利时代,倒逼企业提升软实力。

一些行业外公司,例如阿里巴巴,顺丰快递、京东等公司利用自己的互联网优势、运营机制优势,对医药流通行业一直虎视眈眈,极有可能会在未来对现有的竞争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1.3 现代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方向与模式[2]

1)定位的变化 由原来传统的靠赚取差价生存的批发商,向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

2)业务模式的多元化 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开展线上电商业务;适应未来医药分开,开展零售诊疗业务;面临资金的压力下,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业务;面对不同科室提供各类定制化服务与解决方案;在药房零加成下,药房托管、SPD业务的开发与拓展。

3)搭建价值链关键环节平台 在各地政府搭建自己的阳光采购平台、大数据应用日趋广泛的背景下,作为上下游客户的连接纽带,药品流通企业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各类资源,建设自己的供应链平台,成为整个供应链神经中枢,充分挖掘其大数据价值,将极大提升话语权和赢利能力。

2 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与医药流通企业转型不匹配

2.1 观念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转型战略不匹配,难以形成能支撑企业的人力资源子战略。人才价值观念落后,绝大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仅侧重于使用人,把人视作管理对象,而对于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人才的开发,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却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人员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赚取差价的商业模式,侧重点放在了引进品种和维系客户关系,独特价值不高。

2.2 企业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转型的需要

基于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供应链低端地位以及赢利模式和业务特点。大部分的医药流通企业极其重视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风险的管控。优秀的医药流通企业一般会设置运营管理部进行风险运营管控。这些企业在一只眼向内看的同时,往往缺乏营销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对于向外看重视不够。

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一般都采用通用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在保证公司平稳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创新的机制建立和组织架构支持,扼杀员工创新的动力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传统的组织架构下,信息传递冗长,信息失真严重,导致企业远离终端,反馈速度慢。而且官僚的架构设置,对80、90后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如何采用新的手段,实施组织扁平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3]。

2.3 激励机制不到位,束缚医药流通企业转型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激励体系,该体系对于引进品种,抢占市场份额行之有效,但是在引领和激励创新方面却力不从心。

在当前的环境下,要想创新,必须依赖互联网和新模式。而互联网+的新模式却有着与传统商业公司完全不同的价值评估体系。例如京东,从财务报表来看一直是亏损的,却无法阻挡各类投资者对其的青睐,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对其考核,则创新将举步维艰。

2.4 各种业态的领军人物匮乏

创新需要大量的跨界人才,而现代的医药流通企业的薪酬体系,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降低了对各种类型的跨界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各种业态的领军人物匮乏。

3 应对转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4]

3.1 理顺企业发展战略,明确公司未来定位是前提

要想思考清楚企业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企业必须先从明晰发展战略出发,仔细思考与分析行业的特点与趋势,评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顺大势而为,规划转型路径与各期目标,构成自己的战略地图。而明确了企业的战略路径以及所需的能力,便能评估企业的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子战略。子战略服从于总战略,支撑总战略的落地与执行。

3.2 采用互联网思维,转变理念是基础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商业民主时代;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客户价值至上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的网状价值时代;是一个开放、共享的“有机生态圈”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医药流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新思维,新理念。

在基于互联网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企业价值的创造要素中,人力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因此,应将人力资本提升到与货币资本同等重要的程度来对待。

去中心化与员工自主经营和管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不再是简单依附与绝对服从的关系,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组织扁平化、流程化、数据化,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效益能被放大,一个小人物或非核心部门的微创新就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

3.3 大数据平台应用是决策和管理的依据

第一,应建立药品流通企业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将全国的员工信息纳入该平台,同时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展示数据采集、分析与挖掘,做成人力资源管理地图,为人力资源的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才测评中的一些问题,如人才绩效考核、人才选拔以及分类进行研究,改进不成熟的地方。大数据技术能从一些大型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中找到隐藏在其中的信息,找出员工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距,帮助决策人员有效地进行人才测评。

3.4 进行组织架构变革,鼓励创新是核心

在信息对称和零距离沟通的时代,传统的组织架构已显臃肿和冗长,因此,组织架构的设计要去中心化,基于任务和关键绩效所组成的跨部门跨职能的项目式团队组合更能提升效率和引导创新。

而公司调配资源成立专门的创新基金和创新孵化单元,则会充分调动员工转型创新的积极性,一个小小创意就可能给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企业内部上线ERP管理系统,同时搭建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平台,成为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枢纽。并以公司信息化为契机,进行公司流程再造,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充分利用微信、APP等方式,构建组织内部不同功能的微信群和公众号,消除信息失真和不及时,补充传统正规传递渠道的不足,是企业组织变革中重要的一环。

3.5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源头

随着新生代员工日益成为人力资源主体,传统的薪酬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员工的期望,难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及价值创造能量。将员工激励体系变为全面认可激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认可激励是指全面承认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及工作努力,及时对员工的努力与贡献给予特别关注、认可或奖赏,从而激励员工开发潜能、创造高绩效。

而对于更加稀缺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单纯的薪酬制激励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股权激励方案,通过股权设置鼓励公司业务转型,鼓励公司探索新模式,如此才能获得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局面[5]。

3.6 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是关键

随着行业的变革,药品流通企业中面对医疗终端的业务人员工作内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原来的抢单、维护客情,变为信息平台的维护者、服务方案的提供者。业务团队的工作能力急需转型和提升,只有通过内部培训,主动引导业务团队进行转型和提升,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因此,药品流通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包括内容上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操作方法上的科学性。

而对于跨界开展的新模式、新业务,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人才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则要积极引进复合型高端人才,给予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打造新型的符合公司战略的高绩效团队。

4 结语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是属于集团性混合所有制医药分销企业,进行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与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符合工信部等12个部委《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也是对医药行业提出的“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其他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一种切实可行的贯彻。

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与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基于企业的需求、人才发展的规律,全面抓住培训体系建设的各层次及各关键环节,结合业务设置体系架构,准确界定胜任素质目标,科学规划学习路径,开发内外部学习资源,形成促进知识转化的机制,对此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升级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永, 干荣富. 基于医药产业链维度思考医药商业的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J]. 上海医药, 2016, 37(7): 63-67.

[2] 高红玉. 医药流通业: 向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盈利模式转型[J]. 生产力研究, 2014(5): 80-84, 137.

篇11

(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批大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重点培育的36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品,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九五"末,这些产品的销售产值已占全省医药行业的1/4,并成为创利主体。化学药品出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抗肿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虫系列、甾体激素系列、VE及中间体系列、心血管药系列、头孢中间体系列等产品在全国化学药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产业组织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个一批"的19家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60%和55%。海正集团和华东医药集团进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行列。6家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医药商业的30%和50%。这些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术成果丰硕。"九五"末,全行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近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共开发新药546种次,其中中药一类新药2个,中、西药三、四类以上新药135个。完成国家级各类科技项目24项,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3项,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2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2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四)资本规模壮大,投资规模扩张。"九五"末,医药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达88.6亿元,比"八五"末增长2.2倍;"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比"八五"增长1.4倍。

医药行业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作用尚不显著,中小企业"低小散"状况仍需改善;一般产品雷同较多,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高污染的原料药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水平不高。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与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工艺落后。三是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级批发格局打破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药品流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严重。

二、"十五"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和趋势

(一)市场需求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十五"期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据国家行业管理部门预测,未来五年全国药品需求量年均增长12%,到20*年达2180亿元,比*年净增940亿元;国际药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8%,到20*年达5400亿美元。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非处方药品(OTC)、疗效确切和价格低廉的药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及《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以及适销对路的医疗器械产品等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医学、药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和渗透,药物资源将得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纳米技术药物、海洋药物、天然药物等一些新兴药物将逐渐崛起并在药品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产业发展趋势

跨入新世纪,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竞争格局看: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医药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国已设立1700多家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均已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既为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提供了机遇,也促使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既为企业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从而带动医药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加新药开发的难度。

从政策趋势看:国家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对医药工商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对依靠"高定价、高折扣"和"高进销差率、高费用率"营销方式生存的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对以依靠调拨购进为主、无总总经销品种优势、终端销售能力低的商业企业产生较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保监管的加强,也将使高污染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丧失生存空间。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看:长远分析,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使医药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医药新产品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降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开放药品流通业,将对药品流通和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冲击。

总的看,"十五"时期,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药品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医药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政策引导,保持快速发展,提高增长质量,是浙江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十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和扩大化学原料药优势上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转变。

医药强省的内涵是:规模大、技术强、素质高、效益好。

规模大--进一步聚集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进一步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发展一批企业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控制力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扩大区域产业优势。

技术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开发一批专利技术或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队伍。主要产品在国内确立技术优势,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素质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部分企业逐步由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医药行业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显现。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国际划分的安全型企业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销售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技经指标达到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二)主要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医药产业层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全面接轨国际,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能控制国际市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初步建立起医药强省的框架。

2、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目标

"十五"时期,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均比"九五"时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年,净资产利润率达15%、新产品产值率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突出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带动技术、管理和市场创新,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3、经济结构目标

(1)产业结构方面。到20*年,中药产业占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医疗器械产业的比重达到10%,生物药品产业的比重达到5%。

(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领域:按规模形成三个层次的骨干企业。第一层次: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其中1家超30亿元,2-3家开展跨国经营;第二层次: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20亿元;第三层次:2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三个层次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领域:发展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大型区域性批发企业5家;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市、县级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区域性配送网络。

4、接轨国际目标

3-5家企业发展成为在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跨国特征的现代制药企业;制剂技术与产品上取得突破,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药品出口结构由原料药向制剂的战略转移;重点培育的品种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医药行业重点建设的"三大工程"

"十五"时期,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以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主导品种,巩固和扩大化学药品的优势;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医疗器械的调整提高,向光机电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独家或少家生产、科技含量和出口创汇高、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导产品,形成以规模化产品、专利产品以及行政保护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一)建设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

以台州椒江入海口两岸开发区为中心区域,并辐射金华、绍兴等地的若干重点企业和工业小区为卫星区,规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国家级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着眼于高起点高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产品,进一步突出区域集约化优势;顺应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要求,坚持环境综合达标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我国主要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基地,建成以一批在国际上品种规模最大、生产成本最低、产品质量最高的化学原料药产品为依托的世界级化学药生产基地。同时,发挥多种所有制优势,加速实施企业战略性重组,大力扶持优强企业,发展一批年出口额超过2-3亿美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争取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出口达到50亿美元,占全球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约25%。

在集中力量建好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的同时,全省的化学原料药工业突出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努力改造提高具有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的品种,进一步提高现有主导产品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研究应用头孢菌素抗生素的关键中间体7-ACA和7-ACX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广泛采用高产菌种,提高现有发酵品种的发酵水平和后处理技术;提高合成、半合成药生产水平及维生素E的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水平,提高普利类他汀类、奥美拉唑等合成药的工艺水平;加强甾体激素的资源开发,运用手性药物合成技术,解决目前存在的消旋体拆分和消旋体处理等难题;加强对头孢曲松、VE、扑热息痛等大品种的结晶工艺技术研究,实现计算机辅助控制和操作。二是着力开发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高技术含量的新品种,发展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紧跟国际药品开发进程,加快仿制一批国外专利失效或即将失效的产品,特别是新型生物及化学药物,并迅速产业化,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占领国内外市场。

(二)建设中药现代化工程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规范,研究开发符合现代用药习惯、适应国内外市场要求的中药产品;以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和中药科研现代化为重点,建立科工农贸一体化的中药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传统中药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竞争优势。"十五"期间,全省中药现代化工程规划投入30亿元。争取到20*年,中药工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经济效益居全国前列。

中药现代化工程主要从药材生产现代化、中药工业现代化、中药科研现代化三个方面着力,实现传统中药产业向现代中药产业提升,促使中药产业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推进药材生产现代化。推进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大幅提升药材生产产业化水平。实现大宗、地道中药材和重点中成药品种所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显著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以产地品质管理为中心,有重点地推行药材种植管理规范(GAP),建成5个以上符合GAP要求的种植示范基地,全省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创建优质药材品牌。

--推进中药工业现代化。突出中药提取、饮片、成药三个关键环节,全面提升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建成5个以上中药提取物加工基地,实行中药标准提取物产业化生产;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3个以上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浙八味"为重点,建立2个以上中药单味浓缩颗粒饮片生产点;开发一批中成药新产品,规划研究1个以上一类中成药新药,5个以上二类中成药新药,及20个左右其它新药;大规模实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改造,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在率先建成具有90年代末国际先进生产水平。

--推进中药科研现代化。进一步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提升中药研究、开发水平。中药基础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在探索中药机理、建立中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实验基地、推广中医药理论等中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较大进展;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中成药新药研究开发和传统产品的二次开发,重点选择20个传统名优中药实施二次开发,"老药新做",提高产品档次和适应现代用药习惯。争取2-3个品种以新药的标准通过美国FDA认证。

(三)建设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重点在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辅以优惠政策,建设杭州"新药港",努力使杭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全国一流的"高起点、优结构、外向型、复合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园区发展重点: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天然药物;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并加大国内外招商力度,引进和发展新的化学专利药、制剂新剂型和先进医疗器械。重视科技研究开发体系的建设,建立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药物、化学药新制剂等技术创新中心;建立生物医药、海洋药物、天然药物和医疗器械等医药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依托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与医药企业共组科技创新平台。争取经过5-10年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园区全部建成后,达到年产值150亿元以上的经济规模。

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中,制剂、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方向是:

--制剂产品。一方面积极开发新品种。针对病原结构的变化,开发一批老年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病等高发病源的特效药。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剂型。主要是发展控释、缓释、透皮吸收制剂和复方制剂,争取到"十五"期末形成一批多剂型、高附加值及高生物利用度的新产品。

--生物制药。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发挥我省民间资金充足的优势,利用政府和民间力量,在瞄准国外同类产品的高起点上发展生物制药,力争有较大突破。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基因重组疫苗、诊断和治疗用单克隆抗体。针对神经系统、肿瘤、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开发白细胞介素类、造血因子类和其他细胞因子类产品。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医用制冷设备、医用光学内窥镜、无损伤检测设备、便携式新型心电监护系统等产品。加强与省内知名机械、电子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发高精尖、光机电一体化的诊断、治疗、检验型仪器设备,开发家庭用保健、康复、理疗型医疗器械产品。

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适应国际医药竞争形势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进一步发展医药高技术产业。到"十五"期末,全行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达6%,重点骨干企业达8%以上。

1、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一个体系"和"三个机制"

--"一个体系":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开发体系。以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以抓好企业技术中心试点为突破口,以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项目的产业化为手段,全行业基本形成初具自主创新能力、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

--"三个机制":一是加速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运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资金支持的投入体系。完善企业科技进步奖励制度为主的激励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内部环境,引进和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和外向型人才。坚持技术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质量振兴等工作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内外医药技术、经济交流合作。

二是加速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扩大企业"产学研"联合,吸引国内外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建立以项目为纽带,以联合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为主要内容,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职业医药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建立具备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作用的技术服务机构。

三是加速形成医药科技风险投入机制。增强企业对高新技术风险投入的意识,提高企业研究和开发经费中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的比例。设立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由多种资金渠道组成的医药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扶持对全行业具有导向性的、高水平的医药研究开发项目。引导民间资本和行业外资金开办医药技术风险投资公司,从事医药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风险投资。

2、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继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和层次。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推动医药企业发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要从过去追踪了解科研单位在研课题、选择受让科研成果的被动科研为主,积极向先期介入科研、进而逐步主导研究进程的主动科研为主转变。二是努力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列入跨国公司培育的企业在现有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优良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实验环境、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的开发研究机构。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开办科研机构。技术开发战略的重心从单纯仿制向仿创结合转移,进而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在分析解剖国外新上市产品、进口药品和一些销售量大的非专利药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研制开发拥有专利技术或具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特色主导品种。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研究人才,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一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运用信息技术、集成控制、纳米技术、生物工程、膜过滤、手性反应、光化学反应技术、多肽药物固相合成技术、耦合结晶、分子精馏、超临界提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医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争取在缓控释制剂的定速、定位、定时释放技术,制备靶向释放系统的脂质体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超声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球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采用先进的"三废"处理技术,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二是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自动化控制水平。在合成和发酵过程,推广全过程计算机控制,采用膜过滤等新技术实现封闭式生产。中成药提取采用膜过滤、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新技术,改造传统提取方法。制剂生产,采用新型的连动性的装备、先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包装机械。推广全自控精密微

孔多管过滤机、智能化多功能过滤机、全自动瓶塞清洗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制药设备。采用先进、节能的空压设备等公用工程装备,提高用气质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提高药品生产规范水平。企业要按照GMP规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十五"期末,制药企业全部达到GMP规范要求。

(二)推进产业组织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着眼于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继续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和利用外资;着眼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1、培育大公司大集团

以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企业重组为抓手,促进大公司大集团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发挥行业的示范、带动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处理好自我积累型发展和资本聚集型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提高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二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九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员工持股计划,鼓励经营者适当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公司制发展。属于民营企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加快向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各类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设立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筑法人治理结构,从思想认识上、组织体系上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融合一体,使联合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资源得到最大优化。争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团股票上市,成为经营规范、效益优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质上市企业,成为全省行业发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制订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行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发展或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重新定位,谋求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在某个小品种、小类别中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促使更多企业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优势的"小而特"型、专业配套的"小而专"型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注重吸收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扩大和优化资本规模。推进工商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改组,吸收海内外法人、个人参股控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条件成熟的依法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各类投资机构对我省医药工商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购并,完成一批企业的嫁接改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继续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帮助优势企业做好争取上市工作,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力争"十五"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需求空间。

1、适应流通体制改革和药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建立"高效开放、宏观调控、有序竞争、科学管理"的医药流通新体制,实现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动医药工商企业发展总总经销,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调批零一体化的母子公司制企业集团,形成全国总、地区分销商、零售连锁店的工商一体化的流通格局。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零售业。

2、实施全球营销策略。以全球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坚持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采用自营或委托进出口业务等多种形式,发展与东南亚、西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自办、联办跨国公司,以资本扩张促进商品扩张。重点出口企业要从依赖商为主,转向逐步自主开发国际药品市场,逐步控制更多的营销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营销队伍。

3、积极探索建立医药物流中心。坚持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建设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套发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适时配置计算机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药品配送的科学管理,达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点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发挥营销主力军作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调查和市场信息处理研究部门,组织一支富有开拓能力、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分销网络;运用新的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发投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落实促进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对需推出的政策积极争取,尽可能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省社保部门优先推荐本省的制剂大品种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乙类目录。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药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经贸委加强和社保部门沟通,及时调整乙类目录。按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抑制药价虚高。

2、引导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健康发展。对工艺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国外大公司进区优先鼓励,对以贸易为主的工贸企业、污染不能治理的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限制入区。基地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轻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基地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项目,所需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予以计划单列;产品报批优先给予审批,尽量缩短评审时间;已批复生产的产品,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再布点生产。申请新公司、新车间,简化审批程序,优先立项。指导和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尽快通过GMP认证。

篇12

一、药营销渠道概述

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药品较为特殊,其销售渠道具有以下特点:(1)不存在零阶渠道。我国医药管理法有明确规定,药厂不能将药品直接销售给患者,必须通过医药商业企业才能进行销售。这种销售形式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药品销售成本,抬高了药价。(2)药品销售渠道行业门槛较高。任何药品销售企业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获取GSP认证后才能进行药品销售。(3)药品销售限制较多。处方药需经过医师处方才可获取,特别是麻醉类、精神类药物。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药销售渠道范围。

二、当前医药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医药行业发展给予了密切关注,通过各种政策扶持,为医药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在医药营销渠道管理过程中依然暴露了一定问题,具体如下:(1)营销渠道结构存在缺陷。从医药营销渠道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了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品商,三者密切相关,环环相扣,是我国医药营销渠道的主要构成。在医药营销过程中,商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药品生产企业销售能力的不足,让销售渠道得到了有效扩充,增加了药品生产企业所获得利润。但商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商之间存在明显的过渡竞争,造成整体效益受到压缩,导致销售渠道过长。很多大型商下面还有次级。换句话说,药品到达患者手中时,需经过层层。这不仅让渠道成本有所增加,也加大了渠道管理难度。部分渠道成本费用变相为药价升高,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2)医药渠道范围相对较小。目前,我国医药渠道整体规模较小,覆盖能力有所不足,导致营销深度不够。上述情况给医药渠道建设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降低了医药营销渠道的运行效率。(3)商品名混乱。部分医药企业过度强化产品商品名,导致药品通用名弱化,造成了“一药多名”现象日趋严重。这给医药市场规范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4)医药招标采购风气不正。实际招标过程中,部分医药营销企业会相互压价,造成低价投标,给市场规范运作带来了极大影响。甚至部分招标采取“暗箱操作”,收取高额投标费,增加了医药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完善医药营销渠道管理相关策略分析

(一)实施渠道战略设计

随着我国新医疗制度的出台,让医药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也给医药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渠道建设是医药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关系到企业未来成长。有效的渠道战略设计可让医药企业营销渠道保持长期稳定性,为企业带来稳定盈利。渠道设计过程中,要保证企业能够应对市场未来变化,尽可能发挥医药企业自身优势,使得企业本身始终保持竞争力。同时,渠道战略设计可赋予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特征性,使其不易被模仿,避免药品同质化问题。有效的渠道战略设计将能够创造出一个高效率、高管理水平的营销渠道,让医药企业的核心力得以增强。

(二)加强渠道人员管理

首先,要对营销渠道成员进行合理筛选,通过综合考查,包括财务及偿付能力、公司管理能力、销售能力、产品情况及企业文化等要素,来筛选出理想的合作对象,以降低渠道运营成本,提升渠道利润。其次,要对渠道成员管理进行强化。建立专门的渠道成员档案,结合渠道成员所在地的经济环境及销售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分级,以促进医药企业相关资源合理配置。对经销商进行动态化管理,通过进销存管理,保持合理的供货频率;通过定期销售分析,对产品流向、价格定位等进行全面把握;通过回款管理,促进回款速度,以降低贷款风险。此外,要加强渠道成员评估。通过定期评估,可有效反映出渠道成员的销售能力,将实绩与定额进行对比,并实施奖惩制度,若实绩与定额差距较大,则要考虑是否更换渠道成员。

(三)完善物流体系

对医药物流体系进行完善,可促进渠道建设,对于降低渠道成本及提升利润具有重要的作用。医药企业可联合构建物流配送中心,并建立合作伙伴,以实现资源共享,达成共赢。渠道成员对流通环节进行整合,以降低渠道内耗,共同来降低物流成本,并促进渠道运行效率提升。同时,可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合作。借助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构建出一个良性的物流平台,以促进物流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将传统物流也与医药营销渠道进行整合,得到新的商业途径,以提升合作成员的综合效益。

(四)提升管理技术

医药企业需提升管理技术,善于应用现代经营理念。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渠道运作效率提升。同时,医药企业应该建立专属内部网络、零售网路,对门店计算机网络进行完善,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扩充渠道覆盖范围,将医药渠道打造成一个信息化平台。

四、结语

加强医药营销渠道管理是促进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从大环境来看,我国医药行业正处于发展瓶颈期,很多医药企业都面临着市场及同行竞争对手的考验。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医药市场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并给医药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通过实施渠道战略设计、加强渠道人员管理、完善物流体系并提升管理技术,以促进医药销售渠道高效率运行,让渠道管理更为规范化。基于营销渠道的升级,让医药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得以提升,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忠康,迟桂华.我国医药营销渠道模式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物流科技,2012,06.

篇13

据资料显示,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1996年为127亿美元,1997年约为146亿美元,且每年以超过lO%的速度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MF)负责人预测,到2012年全球抗癌药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15%,仅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总额就将达到80GT,美元左右。

就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而言,截至目前,虽然生物制药板块指数从年初至今已累计下跌16.09%,PE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已从最高位溢价率的237%(2010年11月)跌落,但目前溢价率仍在190%左右。

中投顾问最近预测显示,预计“十二五”期间,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而“十二五”规划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预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

种种迹象都表明,生物医药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2011年6月26日,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在“2011年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透露: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抗生素、疫苗、有机酸、氨基酸等多种生物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时期,科技部将发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3个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加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并且《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在中秋过后出台,此次规划将会在产业发展方向和财政支持上给予更明确的扶持,产业将迎来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

如此可见,作为“十二五”振兴中“七剑下天山”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但对于中国生物医药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落后与先进并存是目前行业现状。但制约其行业发展的瓶颈都有哪些?行业战略如何制定?中国生物医药路在何方?“年轻”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抉择。

抢螃蟹时代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而且最初理论层面较多,进入产业还未成形。”军事医科院五所病毒研究室主任秦鄂德教授向《环球财经》记者分析说,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起步晚是中国生物医药的短板。但未来随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药的需求合力未来生物制药行业产值会保持每年至少20%的增长。

“从大环境上讲,生物医药产业同汽车、通讯、电子产业相比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和国民医疗消费水平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另一方面说发展的空间大,国外看重的就是我国人均医药消费。”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楼小强向记者表述了几乎相同的观点。

由此可见,由于医疗消费的刚需和市场的广阔,中国将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有600余家,其中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40多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并形成了上海张江、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南北双雄”基地。

截至目前,以国农科技(000004SZ)、一致药业(000028szl、海王生物(000078SZ)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就有上百家。

除了国内企业的集中发力,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发达国家的生物制药公司纷纷通过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医药市场。

继在中国开展“生产转移”后,又开始“研发试水”,国外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转移其研发业务。CRO(药品研发外包服务)的“东进大潮”则是入主中国市场最为激烈和最为鲜明的例证。

研发外包业务典型的代表企业有瑞士罗氏制药公司(VTXROG)、德国拜耳公司(XEBAE)、美国强生(NYSE:JNJ)、瑞典阿斯利康(LSE:AEN)、丹麦诺和诺德(NYSE:NVO)和英国葛兰素史克(LSE:GSK)等。

在生物医药临床领域,进入中国的国际制药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就会承担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如美国辉瑞公司(NYSE:PFE)和美国惠氏(NYSE:WYE)等。

2004年,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模式是技术、资源共享模式。上海药物研究所从药用植物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天然成分,经诺华公司筛选,发现十几种活性物质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同年底双方又共同签署了第二轮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

无独有偶。2007年8月美国礼来与和黄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多靶点药物,金额高达1亿美元,创国内之最。2008年11月,双方在新药研发方面再一次签署了高规格共同开发与合作计划。根据协议,礼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和黄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型的癌症药物靶点新药。美国礼来、辉瑞等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药物研发合作模式进入中国。

2011年9月22日,美国施瑞科技公司与炎黄光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亿元,就组建“生物医药研发及面向全球的电子商务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

至此,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掺杂了国内企业、外资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并举的局面业已形成,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生机凸显。

仿制乱象

可一边是“攻城略地”的红红火火,一边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量中国生物医药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仿制还是原创。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所研究员杭长寿告诉《环球财经》记者,中国生物医药目前的现状是仿制占据市场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同样,拥有天然优势的被誉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没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问,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

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S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PCP,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100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比如干扰素,生产企业20多家,EPO有10多家,白介素10家左右,盲目的重复生产将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行业人士马良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普遍现象。

记者通过查询资料验证了马良的说法。据资料查证,目前中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200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足30家。1998年只有2家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销售过千万的厂商仅有10多家,其余各公司的销售额在几百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各种干扰素加起来的销售额不过5亿元左右。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1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式’的创新药物,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生物医药的弊病。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利,利润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杭长寿研究员说,创新能力缺乏制约了国内医药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的延伸。很多药物品种是低水平重复,一个仿制药物或制剂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竟相申报,无序竞争造成了仿制药厂利润低下,缺乏竞争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S种380多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种20多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高新区生物医药产值最高的前15家企业,2010年生物医药产值合计仅为3561亿元。

可缘何仿制药成为市场主力呢?“控制正在上升的医疗保健支出是管理者和立法机构促进生物仿制药使用最根本的动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都普遍认同的观点。

生物仿制药被政府和医患双方接受将是对小分子仿制药的一种映射控,生物仿制药在诸如德国、英国和美国之类的成熟的仿制药市场的接受程度将很大。尽管人们对生物仿制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争议,但是由于生物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保健费用的潜力,因此诸如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正在积极推动生物仿制药的立法。

可仿制给行业带来的伤害却远远大于其“合理”的存在,这点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基因工程药物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一方面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销。另一方面,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产品的做法将受到限制,一些产品的生产甚至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马良向《环球财经》表述了他的担忧。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早已虎视眈眈,瞄准国内最大的企业下手,如果败诉,则损失最大的是生产企业。如某药业投资约1亿元,发展分泌型人生长激素,产品还没有上市就被美国列入为起讼的黑名单。

“其实仿制之所以兴起和行业性质有关,除了研发成本,国内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对新药研发的意识还没有到战略高度,毕竟这个行业投入和回报不是短期行为。”楼小强强调说,对药品研发的意义认识不足和缺乏创新意识是造成研发无力的根源。

“生物仿制药公司必须与专利药企业,还有医疗保健提供者、甚至患者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杀出一条血路。对于生物仿制药公司来说,策略必须是直接针对与专利药公司有关的。但是传统的仿制药公司并不擅长新兴市场的销售和促销,因此,仿制药公司将面临实实在在的挑战。”杭长寿也如此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

“桥头堡”的瓶颈

“从全球看,生物制药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新药的开发能力和药品营销,市场是生物医药的‘桥头堡’。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也会前功尽弃。”楼小强一语蔽之。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54~72亿元人民币,利润达16~26亿元人民币。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潜力诱人,市场扩容速度较快,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是看好中国生物医药的广阔市场。“默克选择与先声药业建立合资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双方的业务有契合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先声药业积累了不少市场渠道与政府关系,而且先声药业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外资企业最青睐的地方,有了这些关系和渠道,外资药企进入国内市场也会更加顺畅,这也是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市场普遍采用的方式。”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市场大是利好,但制约中国生物医药的瓶颈又是什么呢?

“药企和研发的脱节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根本的话语权在于平台和市场,目前研发的落后使得国内医药无法同进口药相抗衡。问题是我们很多的医药消费都是被国外医药公司控制的,新药都是国外研发的。”楼小强告诉记者,就生物医药研发领域而言,专业的研发配合药企对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势,产业链才是完整的。但研发外包给国外企业做代工是目前的主要形式,国内没有形成研发企业和药企的对接。

“由于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整个行业投资才40多亿元,仅相当于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发一种新药的投入),实验室装备落后,直接制约了科研机构开发新药的能力。同时生产厂家只想坐享其成,不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不重视培养新药的自主开发能力。”行业人士张斌证实了这一说法。

“其实药企也有难处,生物医药的高成本特性是企业顾虑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研发水平除了化学合成具有优势外,在研发的其他领域相对薄弱,企业为风险考虑也无可厚非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张姓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道。

其实说来,他的担心不无道理,理由很简单。中国CRO企业的订单主要来自欧美药企,化学合成是中国大多数CRO的优势,而国外大牌CRO则把控着后期临床。决定权不在一切都是空谈。

除了企业间的错位,资金的短缺和资本的滞后成为阻碍生物医药的又一难题。

“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试环节薄弱,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用的发酵、细胞培养及各种介质、仪器依靠进口,我国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史晋海向记者坦言。

“其实创新药怎么做?以前政府部门出钱,但资金都流到科研院校,这种方式就值得思考,因为学术界和

工业界是有距离的。学术界关注研发理论,但工业界考量的是市场。”楼小强直言到,生物医药行业需要政府、资本、企业的合力,只有产业链打通了行业才能有序发展。

不过可喜的是,2010年2月8日,在北京银行与北京市科委“全面推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北京银行表示向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提供50亿元人民币专项授信额度。并现场向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及康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发放共计9600万元贷款。

变革立身

瓶颈存在,但行业必须发展。随着主要医药市场国家不断推进的医疗卫生改革、医学模式由晚期治疗向早期预防的转变、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新突破,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变革势在必行。

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计划司司长韩立新指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医药工业设计参照的是原苏联的模式,而原苏联并没有施行GMP;改革开放后医药界引进外资,自然就引入了GMP。而除GMP之外,国外制药业有关环保、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的标准也是由合资企业引入中国的。外资的进入实际上推动了我国医药工程设计与国际接轨,这也是合资企业在引入资金、引入产品与技术之外所做的不容忽视的贡献。

由此可见,引入外资和中外合作模式显然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首选。

“合资企业和品牌合作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日本的制药企业也是这样的模式,开始也做仿制药,然后合资,最后是自己的品牌。还有一个模式是同归国的制药企业合作。”楼小强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不过目前随着生物医药的发展,从政策层面对行业的振兴和规划也已提上日程。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记者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出现四大变化。首先,创新能力将有突破性进展,25个创新药有望投产;其次,国际化进程将加快,制剂实现向欧、美、日市场大量销售;第三,质量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第四,一批企业实现转型。

同时,科技部也围绕改善民生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制定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今后5年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推动中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一是着力增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培育生物技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通过政产学研用联盟等多种途径,促进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企业,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