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0 11:03: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市场监管数字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途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建筑施工作业安全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在国家划定的行业分类中, 建筑行业被列为仅次于采矿业的高危产业, 其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为载体的数字化工地管理系统,对于提升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管理,实时监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施工全过程受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建筑行业一直处于人员伤亡事故多发状态,事故发生率和人员伤亡人数长期位居我国生产性行业第二位。据统计,自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每年平均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530起,每年事故死亡人数1560余人。近年来,虽然总体施工伤亡事故和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年均死亡人数仍然有千人左右。从全国伤亡事故统计资料分析,就整体现状看,我国的建筑事故伤亡比例很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而言,建筑工人比一般行业工人在现场受伤的概率高1倍,而死亡的概率则高2倍。根据美国1996年的一项研究,美国建筑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其总成本的7.9%~15%。从事故发生类型和事故易发部位来看,两者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一致性。根据美国1999年的统计资料,美国当年建筑业因公死亡人数633人。从发生事故的部位来看,高空作业依然是事故产生的重要根源。另外,从各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分析来看,也同样体现出建筑工程中的这一安全事故发生规律。
因此,保障广大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是我国现阶段施工生产中首要而又急迫的任务。
二、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特性
建筑施工现场如同一个“立体露天的临时加工场”,几十种工序在不同部位、不同时间交错进行。地下、地表、地上,多层次、全方位、全时空地立体交叉运作系统,构成了其复杂的作业流程,地理、地质、气象、交通、卫生及社会生活条件等构成了一个多因素互相影响的复杂环境,模板工、架子工、混凝土工、安装工、水电工等经常流动的不同专业劳务队构成了其复杂的承包关系,增加了建筑施工安全的管理难度。
1、建筑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工序多、涉及专业多、立体交叉作业多。
3、露天作业多,深基坑作业和高空作业多。
4、施工人员流动性强,专业培训少。
5、建筑施工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
6、建筑安全技术涉及面广。
高处作业、电气、起重、 运输、机械加工和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多专业的安全技术;健筑施工行业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是高处坠落、起重伤害、触电、坍塌和物体打击。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是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重点。
三、建筑施工现场数字化管理系统组成
建筑施工现场数字化管理系统是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视频数字压缩处理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融为一体,采用LBS/GPS、无线网络等技术,依托手机、摄像头等载体,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其系统组成可由“建筑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建筑安全培训及用工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建筑企业综合管理”、“建筑项目综合管理”、“大型施工设备管理”等部分组成。系统以网络远程和客户端组件的方式进行部署和应用,通过采取施工人员指纹验证、智能化取证等措施,完善了建筑施工人员培训、劳务用工管理和施工安全监管,并具有大型施工设备监管、施工现场视频监控、施工项目与建筑企业管理等功能,实现了建筑工地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并建立了基础应用数据库共享平台,以建筑项目为核心,使建筑行业各监管部门的综合信息得以整合。同时,为建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工程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对建筑工地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四、建筑施工现场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施工现场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各监管部门对建筑项目的监管信息,将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建筑项目,使建筑企业诚信系统信用评价体系得到真正体现,实现了相关单位在不同授权下的信息共享。对加强和改善建设工程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建设工程监管模式的创新。应用建筑施工现场数字化管理系统,使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方式由过去传统的现场监督逐步转变为远程视频监控;通过互联网,又可以十分便捷地实现移动监督,即监控人员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实现对纳入管理的建设工程的有效监控,真正实现无论何时(全天候24小时)、无论何地都能进行建设工程的安全与质量的监控。远程监控软件系统相当于建筑工地的“电子警察”,工程安全与质量的监控人员长了一双“千里眼”,随时随地可以掌控施工现场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2.带动建筑市场各方建设主体加强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建设工程远程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监控施工现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对现场作业的施工班组和作业人员的进行实量监控,能够有效协助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加强和改善项目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特别是群体工程通过计算机屏幕实时监管多个工地施工现场,既减轻了监管人员的工作强度,又加强了管理监督部门的调控监管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芜湖市制造业特点和技术装备状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遵循自愿、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每年认定一次。
第三条 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认定和撤销等管理工作由市经信局负责;各县(市)、区经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项目的推荐申报、指导和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认定
第四条 认定条件
(一) 凡在芜湖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业企业,具有较好经营业绩。
(二) 企业编制了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信息化工作制度,建立了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拥有稳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了本单位年度经费预算,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比重逐年上升。针对企业员工,制定具体信息化培训方案,并有效实施。
(三) 企业信息系统以应用为导向,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在本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示范和推广效应。
第五条 认定标准
依据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模式的关键要素综合评定。评分细则参考附件1(《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及评分细则》)。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六条 组织申报。由县(市)、区经信部门组织辖区内企业申报,对企业上报的材料进行初审,出具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汇总上报市经信局,推荐文件一份,企业申报材料提交电子版和光盘一份。
第七条 评审认定。市经信局受理并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对初审合格的单位进行评审,提出预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市经信局根据专家意见和公示收集的反馈意见审批认定,由市经信局发文公布。
驻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全程监督。
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称号:
(一)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的;
(二)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或有其它违法行为的。
第九条 因第八条第(二)项原因被撤销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称号的,不再受理其认定申请。
第十条 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经县(市)区经信部门报市经信局申请更名。
第五章 奖惩
第十一条 主管部门应对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加强指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诊断,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
第十二条 上报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原则上从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中推荐;对每年新认定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按当年市级新型工业化政策给予奖补。鼓励各县(市)区对新认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给予支持。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附件: 1、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及评分细则
2、芜湖市智能工厂申报书
3、芜湖市数字化化车间申报书
4、项目内容具体要求
附件1
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及评分细则
项目总得分由基本要素分、附加功能要素分和绩效分三部分构成,即
总分=基本要素分(≤60分)+附加功能要素分(≤30分)+绩效分(≤10分)。
根据项目的技术特征,从“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模式中选择一种,将各分项得分填入附表1,评定项目总分。
其中,基本要素属于单选项,即只能从多个基本要素选项中选择一项;附加功能要素属于多选项,附加功能要素得分为多个选项得分之和;绩效分参照附表1下方的评分细则。
1.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M1)
1.1 基本要素(单选项)
(1) 智能单元(M1-A.1)。制造单元配备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和控制装备等数字化设备,通过网络实现设备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制造单元内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具备故障自诊断等功能。【30分】
(2) 智能生产线(M1-A.2)。在智能单元基础上,建立了物料自动输送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设备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具备数据自动采集、保存和分析功能。智能生产线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40分】
(3) 智能车间(M1-A.3)。在智能生产线基础上,建立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全过程闭环管理。【50分】
(4) 智能工厂(M1-A.4)。在智能车间基础上,建立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和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60分】
1.2 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产品(工艺)管理(M1-B.1)。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发产品,建立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图纸文件电子化,以及图纸文件集成管理;或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设计工艺,建立了工艺集成管理系统,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和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10分】
(2) 可视化管理(M1-B.2)。建立了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充分采集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并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高效协同与集成,采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水平。【10分】
(3) 信息安全(M1-B.3)。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0分】
2. 流程型智能制造模式(M2)
2.1基本要素(单选项)
(1) 实时数据库(M2-A.1)。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了实时数据库平台,并与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互通集成。【40分】
(2) 生产流程模型化(M2-A.2)。在先进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工艺流程建立了数字化模型,具备模拟仿真和工艺优化功能,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50分】
(3) 决策智能化(M2-A.3)。在生产流程模型化和可视化基础上,建立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60分】
2.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运行过程动态优化(M2-B.1)。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采率达到90%以上,物流、能流、物性和资产全流程监控与高度集成,制造和管理信息全程透明、共享,运行过程动态优化。【10分】
(2) 风险自动监控(M2-B.2)。对于存在较高安全风险和污染排放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10分】
(3) 信息安全(M2-B.3)。建立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0分】
3. 网络协同制造模式(M3)
3.1基本要素(单选项)
(1) 协同平台(M3-A.1)。建立了网络化协同开发或云制造平台,具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和运行规则。【40分】
(2) 协同制造(M3-A.2)。借助协同平台,面向制造需求和社会制造资源,在企业内实现制造资源弹性配置,以及网络化协同制造。【50分】
(3) 企业间协同(M3-A.3)。借助协同平台,围绕重点产品,采用并行工程,实现异地设计、研发、测试、人力资源统筹与协同;【60分】
3.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产品溯源(M3-B.1)。利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立了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10分】
(2) 管理框架动态重组(M3-B.2)。信息、资源高效统筹、异地共享,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跨区域协同,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架构实现敏捷响应、动态重组。【10分】
(3) 信息安全(M3-B.3)。建立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0分】
4.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M4)
4.1基本要素(单选项)
(1) 差异化定制(M4-A.1)。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差异化产品数据库,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40分】
(2) 个性化定制(M4-A.2)。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建立了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实现个性化产品开发和销售。【50分】
(3) 定制服务平台(M4-A.3)。建立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60分】
4.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数据驱动(M4-B.1)。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快速和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10分】
(2) 资源协同(M4-B.2)。建立了资源管理系统(ERP)、客户管理系统(CRM)和供应商管理系统(SRM),网络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高度协同与集成。【10分】
(3) 信息安全(M4-B.3)。建立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0分】
5.远程运维服务模式(M5)
5.1基本要素(单选项)
(1) 云服务平台(M5-A.1)。建立了云服务平台,具有多通道并行接入能力,对装备(产品)运行数据和用户数据远程自动采集,并建模分析。【40分】
(2) 数据处理(M5-A.2)。借助云服务平台,有效筛选、梳理、存储与管理装备(产品)上传的数据,采取数据挖掘等技术,自动生成装备(产品)运行状态报告,并推送至用户端。【50分】
(3) 增值服务(M5-A.3)。建立了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提供在线检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与修复,以及预测性维护、运行优化和远程升级等服务,为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诊断和运行维护提供决策支持。【60分】
5.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远程操控(M5-B.1)。借助云服务平台,远程监控设备状态、作业操作和环境状况,远程下达操作指令,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具备接管用户端大部分现场操作的功能。【10分】
(2) 协同与集成(M5-B.2)。建立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云服务平台与产品研发管理系统高度协同与集成。【10分】
(3) 信息安全(M5-B.3)。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具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10分】
表1 智能制造新模式评分表
单位
名称
项目
名称
模式类别
编号
模式
得分
离散型
M1
流程型
M2
网络协同
M3
大规模定制
M4
远程运维服务
M5
基本
要素
得分
(单选)
附加功能要素
得分
(多选)
绩效
得分
总分
绩效评分参考细则:
(1) 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5分】;生产效率提高不到20%,酌情给分。
(2) 运营成本降低10%以上【5分】;运营成本降低不到10%,酌情给分。
(3) 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以上【5分】;产品升级周期缩短不到30%,酌情给分。
(4) 产品不良品率降低5%以上【5分】;产品不良品率降低不到5%,酌情给分。
(5) 单位产值能耗降低5%以上【5分】;单位产值能耗降低不到5%,酌情给分。
(6) 替代恶劣或危险环境下的人工操作【5分】。
绩效分等于(1)至(6)分项得分之和;总分超过10分,按10分计。
附件2
芜湖市智能工厂申报书
申报单位( 盖 章 )
智 能 工 厂 名 称
智 能 工 厂 地 址
申 报 日 期
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
一、企业和智能工厂基本信息
(一)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
机构代码
成立时间
单位地址
联系人
姓名
电话
职务
手机
传真
企业负责人
姓名
职务和职称
电话
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
20 年
20 年
20 年
总资产(万元)
总负债(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利润(万元)
税金(万元)
企
业
简
介
(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特点,400字左右)
(二)智能工厂基本信息
智能制造模式
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 流程型智能制造模式
网络协同制造模式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远程运维服务模式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起止日期
项目投资(万元)
项
目
简
述
(对项目的智能化特征进行简要描述, 400字左右。)
申报
单位
真实
性承
诺
我单位申报的所有材料,均真实、完整,如有不实,愿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章:
公章:
年 月 日
县(市)、区经信局初审及推荐
意见
推荐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二、智能工厂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述
(二)项目实施的先进性(与项目实施前的效果比较,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目标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三、项目实施现状(此部分具体编写要点见附4,如申报多个模式试点示范,需分别描述。)
四、示范作用(突出对典型行业和区域内开展同类业务的可复制性和示范价值。)
五、相关附件
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2、企业上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原件复印件,包括审计报告正文(含会计师事务所盖章和注册会计师签字)、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或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
3、企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软件的清单及品牌、供应商和发票复印件;
4、企业智能制造方面取得的专利;
5、能够证明满足智能工厂的基本条件的其他文件资料。另附能够突出反映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成效的视频资料(清晰度不低于1080P,时长5分钟左右,并配以说明性旁白)或电子照片(大小不低于5M,像素不低于800万,张数不少于10张,并附照片说明性文字)。
(填报格式说明:请用A4幅面编辑,正文字体为4号仿宋体,1.5倍行距。一级标题3号黑体,二级标题3号楷体。)
附件3
芜湖市数字化车间申报书
申 报 单 位(盖章)
数 字 化 车 间 名 称
数 字 化 车 间 地 址
申 报 日 期
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
芜湖市数字化车间申请表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
所属行业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具体到中类,如: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
所属地区
填写格式: xx县(市、区)
组织机构代码
成立时间
详细地址
联系人
姓名
电话
职务
手机
传真
上年末总资产(万元)
上年末资产负债率(%)
上年末信用等级
上年销售(万元)
上年税金(万元)
上年利润(万元)
企业简介
(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市场销售等方面基本情况,限400字)
车间
基本
信息
车间名称
车间智能化改造完成投资(万元)
车间建设开始时间
xx年xx月
车间建设完成时间
xx年xx月
车间生产产品及产量
车间上年度产出(万元)
车间内全部设备台套(产线)数
其中工业机器人数量
车间总体描述
(从车间智能装备应用及联网、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配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环境与资源能源消耗智能监控、设计与生产联动协同、售后服务智能化等方面,对拟申报示范数字化车间的智能化情况进行简要描述,不超过500字。)
车间
基本
信息
智能装备广泛应用
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台套(产线)数
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占全部设备比重(%)
车间设备实现联网
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联网数
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联网数占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总数的比重(%)
生产过程实现实时调度
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控情况
(请简要说明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自动报警和诊断分析的情况)
(请简要说明关键设备自动调试修复的情况)
生产数据采集分析情况
(请简要说明车间作业计划生成情况)
(请简要说明生产制造过程中物料投放、产品产出数据采集、传送情况)
(请简要说明生产制造过程根据产品生产计划实时调整的情况)
物料配送实现自动化
自动识别技术设施、自动物流设备使用情况
(请简要说明生产过程采用自动识别技术设施的情况)
(请简要说明车间物流自动挑选、实时配送和自动输送情况)
产品信息实现可追溯
关键工序智能化质量检测设备使用情况
(请简要说明产品质量在线自动检测、报警情况)
(请简要说明产品质量自动诊断分析和处理情况)
产品信息管理情况
(请简要说明采用智能化技术设备实时记录产品信息的情况)
(请简要说明产品采用批号/批次/序列号管理的情况)
数字化车间建设前后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数字化车间建设前后经济、社会效益情况总体描述
(从产出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绿色制造、安全生产、服务型制造等方面,对拟申报示范数字化车间建设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说明目前在行业内所处水平)
数字化车间建设前后经济效益情况
建设完成前的企业年销售(万元)
建设完成后的企业年销售(万元)
建设完成前的企业年利润(万元)
建设完成后的企业年利润(万元)
建设完成前的企业年税金(万元)
建设完成后的企业年税金(万元)
车间人数情况
建设完成前车间人数
建设完成后车间人数
生产效率提升情况
建设完成前每人每天产出水平(元/人/天)
建设完成后每人每天产出水平(元/人/天)
产品质量提升情况
建设完成前产品合格率(%)
建设完成后产品合格率(%)
建设完成前优良品率(%)
建设完成后优良品率(%)
申报
单位
真实
性承
诺
我单位申报的所有材料,均真实、完整,如有不实,愿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章:
公章:
年 月 日
县(市)、区
经信局初
审及推荐
意见
推荐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一、企业情况概述
(一)申报单位概况:成立时间、发展历程、资本性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
(二)技术水平:研发队伍、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能力和条件等情况;
(三)行业优势:在相关行业、区域以及智能制造方面已具备的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已有的智能制造基础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数字化车间情况概述
(一)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的目的和意义
(二)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的目标和任务
(三)当前国内外同行业数字化车间建设情况
(四)车间智能化改造实施前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对比,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实现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着重介绍,尽可能列出数据、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数字化车间对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示范点、创新点;
三、数字化车间具体情况介绍
(一)智能装备应用情况。车间内应用的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试验、检测等设备情况,包括台套(产线)数、占车间设备台套(产线)数比例以及设备的具体功能及性能指标等。
(二)车间设备联网情况。车间采用现场总线、以太网、物联网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和控制系统,建立车间级工业互联网的情况,车间内生产设备联网数,占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总量的比例。请提供车间信息通信系统与网络结构图,对架构进行说明;提供实现系统、装备、零部件以及人员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和有效集成的方案;详细描述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的情况。
(三)生产过程实时调度情况。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和诊断分析情况,生产任务指挥调度、车间作业计划生成情况。请提供制造执行系统的架构,描述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子系统的功能;描述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的技术方案。
(四)物料配送自动化情况。生产过程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电子标签、移动扫描终端等自动识别技术设施的情况。请提供物流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架构图;物流设施及设备的清单;描述物流系统的自动化、柔性化和网络化特征。请描述电子单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请提供物流信息链软硬件系统架构图、信息集成图;描述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动方式及效果;提供物流过程可视化、可追溯管理的实施方案;描述定制化增值服务的类别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五)产品信息可追溯情况。产品质量在线自动检测、报警和诊断分析情况;在原辅料供应、生产管理、仓储物流等环节采用智能化技术设备实时记录产品信息情况。
四、相关附件
(一)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企业上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原件复印件,包括审计报告正文(含会计师事务所盖章和注册会计师签字)、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或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
(三)车间内智能设备、控制系统、软件的购置发票清单及发票复印件;
(四)其他相关文件。另附能够突出反映企业数字化车间建设成效的视频资料(清晰度不低于1080P,时长5分钟左右,并配以说明性旁白)或电子照片(大小不低于5M,像素不低于800万,张数不少于10张,并附照片说明性文字)。
(填报格式说明:请用A4幅面编辑,正文字体为4号仿宋体,1.5倍行距。一级标题3号黑体,二级标题3号楷体。)
附件4: 项目内容具体要求
模式一: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1、项目系统模型建立与运行情况
请分别提供车间/工厂总体设计模型、工程设计模型、工艺流程及布局模型的架构及说明;提供上述系统模型模拟仿真的情况。
2、先进设计技术应用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建设情况
请描述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和优化的情况;提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的整体架构图,描述其主要功能。
3、关键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请提供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的应用与集成情况。
4、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建设情况
请提供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整体架构及功能描述。
5、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建设情况
请提供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架构,描述其主要子系统的功能;提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架构,并描述其主要子系统的功能。
6、工厂内部网络架构建设及信息集成情况
请提供工厂内部工业通信网络结构图,并对架构进行说明;提供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信息集成的技术方案及运行情况;提供全生命周期产品信息统一平台的架构,说明其运行情况。
7、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请描述项目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防护体系和功能安全保护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模式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1、项目系统模型建立与运行情况
请分别提供工厂总体设计模型、工程设计模型、工艺流程及布局模型的架构及说明,并提供上述系统模型模拟仿真的情况。
2、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建设情况
请提供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架构图、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描述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情况。
3、先进控制系统建设情况
请提供先进控制系统架构图、系统建设情况;描述关键环节实现自动控制与在线优化的总体情况。
4、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建设情况
请提供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架构,并描述其主要子系统的功能;提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架构,及其主要子系统的功能。
5、健康安全环境监控情况
对于存在较高安全风险和污染排放的项目,请提供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情况,安全生产的监控情况,描述在线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功能及运行情况。
6、工厂内部网络架构建设情况
请提供项目的信息通信与网络系统的架构,并对架构进行描述;描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信息集成的技术方案;描述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信息集成的技术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数据统一平台的架构,说明其建设和运行情况。
7、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请描述项目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防护体系和功能安全保护系统的建设情况。
模式三: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1. 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建设情况
请提供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的软硬件系统架构图(包括技术架构、逻辑架构等)和运行规则;说明各协同企业的信息系统与该平台对接方式。
2. 开展协同开发的情况
请描述跨企业、跨部门开展协同开发的业务流程,以及异地资源的统筹和协同情况。
3. 开展协同制造的情况
请描述基于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所提供的制造服务和资源,企业间、部门间的典型应用场景。
4. 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情况
请提品溯源体系的建设情况,描述主要环节信息溯源服务开展情况。
5. 制造服务和资源的动态分析和柔性配置情况
请描述企业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实现对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动态分析和柔性配置功能。
6. 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请描述项目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
模式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项目
1. 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情况
请提供可定制产品的品类、各品类可定制的参数、定制服务模式、用户定制流程、企业个性化制造流程。
2. 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
请提供个性化定制平台的软硬件系统架构图,包括技术架构、逻辑架构等,描述与用户的交互方式等功能。
3. 个性化产品数据库的建设情况
请提供个性化产品数据库的建设情况,描述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的情况。
4. 个性化定制平台与相关系统集成情况
请提供个性化定制平台与企业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数字化制造系统的协同与集成情况。
模式五: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1. 智能装备/产品的数据采集、通信和远程控制功能
请描述智能装备/产品的数据采集、通信和远程控制功能,及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数据接口格式。
2. 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
请提供远程运维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包括技术架构、逻辑架构等)和详细功能;描述基于远程运维服务平台提供的具体增值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的业务流程和实施方案。
3. 远程运维服务平台与相关系统集成情况
请提供远程运维服务平台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研发管理系统的集成方案。
4. 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建设情况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04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22
我国部分地区的发电厂依旧采取火力发电的方式进行电力工业,使用大量的燃料进行生产,使得燃料管理工作成为了火电厂日常管理的重要部分。电力企业的改革,使得电力行业朝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对于燃料的管理,也逐步的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这得益于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与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1 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意义
传统燃料智能化管理的对象是采制化人员,燃料管理的效率低下。智能燃料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设备,燃料管理的效率较高。基于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精细化燃料管理。智能化燃料管理系统,其集成了信息技术、自动化识别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而燃料管理能够呈现数字化形式,利用智能化系统的自动识别技术,比如RFID技术、激光二维码技术等,能够实现燃料的实时追踪,使得燃料的流向与使用情况等,能够被及时掌握,进而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提高火电厂燃料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
2 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构建
2.1 智能化燃料管理系统网络构成
基于火电厂燃料管理的具体需求,进行燃料管理智能化系统规划设计。以适应性、实用性、可靠性为设计原则,确保智能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核心为服务器,基于火电厂局域网,加强防火墙建设,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利用交换机实现数据转换与传输。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对采制样设备进行改造,使其具备自动化能力,进而实现自动采样与制样。同时智能化系统监控中心的设置,能够实现对设备与工作现场的动态监控与管理。
智能化燃料管理系统构成设计,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分为燃料管理信息系统与自动识别系统,其中燃料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搜集燃料计量数据、采制样数据、盘煤仪数据等,经过系统分析与处理,进而合理的调度燃料,科学的控制燃料库存。自动识别系统则负责燃料的进出厂、采样环节、计量环节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
2.2 识别模块
利用激光二维码技术,实现自动化燃料信息识别。在运煤车辆进入火电厂前,为其办理注册手续,生成二维码标签,将其贴在车辆的前部。使用扫描设备对车辆信息进行自动化识别,生成车辆入厂档案。激光二维码能够收录车辆的编码信息、矿点名称、煤种名称、重量信息等,使得燃料从入厂环节便被智能化系统管理。将汽车车辆上的信息,利用自动识别系统,进行信息核对,检查其是否与火车的燃料信息一致,若信息不符,则系统能够给出警报信息提醒;若信息相符,系统则能够将燃料信息上传给智能化系统的数据库中,作为入场记录信息进行保存。同时利用自动识别技术,还能够对燃料质量与使用情况进行追踪,进而提高了燃料管理的效率。
2.3 计量模块
计量系统主要是应用在车辆称重计量环节,利用自动识别技术来识别车辆信息。利用控制设备,能够控制汽车停靠的位置,使用定位器检查汽车是否停靠到位,当汽车停靠到位后,则能够自动生成重量记录。同时利用终端设备能够将数据信息上传给智能化管理系统,显示屏将会显示出称重结果,当语音提示称重结束后,则可以下衡,LED屏幕将会显示卸煤地点。汽车完成卸煤后,再次称重,系统自动计量打印净重磅单,作为燃料结算凭证,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称重全自动化,能够减少人为作弊,提高计量的准确性。
2.4 采制样与化验模块
火电厂燃料管理系统中,利用通信技术、识别技术等,实现自动化采样。根据运煤车辆提供的煤炭信息,进而确定自动采样方案,确定采样单元、子样的位置、采样时间间隔与数量等。利用自动识别技术,能够随机布置煤炭的采样点,避免采样盲区,合理的确定采样的深度,提高样品的实用性,数据能够自动传输。自动采样系统搜集的数据信息,能够自动传递到自又蒲系统,利用自动制样机,则能够实现样品配制,同时对样品进行封装与喷码,实现采制样自动化与一体化。化验室交接与扫码器识别后,智能化系统能够自动显示需要化验的具体项目。化验仪器与系统接入,能够实现化验指标的自动化收集,将信息全部录入系统中,生成样品化验单录入到系统中,则能够供相关人员提取审核,再交由上级部门做二次审核。样品化验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化验全过程的在线监控,对化验质量进行实时控制。自动生成化验报告,进行网上审批。
2.5 门禁管理模块
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中,构建视频门禁管理系统,能够覆盖全厂。对关键区域采取重点监控,尤其是燃料现场、监控室、存样室等,对上述区域安装视频门禁设备,集成门禁管理系统,实现身份的自动识别与控制。加强对燃料的存样与出样的全过程管理。人员在通过门禁通道时,则需要校验身份识别器,若能够有效读取数据信息,则发出放行指令,若不能识别,则会自动发出警报。
3 自动识别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自动识别技术
火电厂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中,主要应用的自动识别技术包括激光二维码技术、RFID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识别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燃料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入厂自动识别环节,能够实现车辆信息采样,确保采样与称重等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场面过于混乱。自动识别系统利用RFID技术,能够实现自动识别读取样品标签信息,进而自动选择存储样罐,能够控制车辆称重环节,将此环节的信息传输到智能化控制系统中。通过建立数据接口,实现轻车衡自动识别,同时能够自动识别临时煤场与搬倒衡,自动记录燃料的称重时间与毛重。
3.2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优势
3.2.1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优势。火电厂燃料智能化系统中,应用自动识别技术,能够对运煤车辆进出火电厂就行自动识别,实现对系统的各个接口进行融合,包括采样接口、称重接口、轻车衡接口等,基于物联网管理系统,构建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系统,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将原有的独立环节,集成为一个整体,利用自动识别系统对系统元素进行定位识别以及分析判断等,提高了燃料管理的效率。自动识别技术在火电厂燃料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燃料进行监控管理,还能够对燃料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为了能够提高自动化识别技术应用的效果,火电厂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其系统与技术操作的能力,进而将自动化识别技术的优势与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3.2.2 自动化识别技术应用效果分析。案例分析:利用智能化系统管理燃料,能够提高煤炭接卸工作的效率,同时能够强化接卸的管理。某火电厂利用自动化识别技术,构建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未增加运煤费用的前提下,实现了火电厂煤炭装卸成本,同时理顺了火电厂与煤炭运输车队、煤炭装卸队之间的关系,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煤炭接卸的效率,使得单车完成煤炭称重与卸载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每日累积卸载煤炭近7万吨,接卸车辆数目累积近1700辆。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对运煤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使得车辆能够准确的停靠。借助自动化识别技术,使得该火电厂节省大笔的燃料管理费用支出,年平均燃煤成本费用节约近15亿元,以450元/t为计算标准。利用智能化系统减少人员参与,不仅提高了采样制样的准确性,还能够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用智能化系统,融入自动识别技术,投入使用1年后,节省下的燃料损失费能够覆盖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成本。
4 结语
火电厂建立智能化燃料管理系统,其主要应用的技术包括自动化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该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火电厂运营的效率,减少其运营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在燃料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得燃料数据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与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是实现火电厂运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成刚,祝起龙,王涛涛.火电厂燃料智能化管理系
统构建及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J].煤质技术,2013,
(S1).
[2] 成刚,陆茂荣,何亮.火电企业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
的研究与应用[J].煤质技术,2015,(2).
[3] 王亚琼,毛勇祥,张冬练,等.火电企业燃料智能化
管理系统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5,(31).
《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在过去的10余年里,以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外卖订餐作为一种典型的数字生活服务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消费者场景和便利。目前,外卖订餐运营模式已在保定市获得初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结合区域实际进行研究,从而为保障居民食品安全、满足多样化食品消费需求增加新途径,也为推动传统餐饮行业朝着数字化方向升级带来新契机。
1数字经济下保定市居民外卖订餐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保定市外卖订餐消费状况,于2021年3月至7月对保定市外卖订餐消费进行了抽样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部分餐饮商家缺乏外卖平台申请指导,不熟悉平台准入条件
外卖订餐平台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市场,商家和消费者在该市场中进行交易[1]。虽然现有外卖平台也建立了网站和APP对注册流程和准入条件进行指导,但该方式要求商家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知识,而这对于一些不熟悉信息技术的商家而言仍存在一定困难。从而使得现有指导方式的受众面比较狭窄,部分商家对外卖订餐平台的注册流程和准入条件不熟悉,仍然单一地采用传统的门店经营方式,已不能有效满足居民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1.2部分外卖商家缺乏对食材质量的把关,选材良莠不齐
食品质量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饮食健康安全,是外卖订餐获得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2]。外卖订餐过程中,部分商家放松了对食材质量的把关,不同批次采购的原材料质量良莠不齐。经调查,评论中主要反馈的问题有“食物有异物”“肉类或豆制品发酸、腐坏”等。此外,有消费者也对使用的油类调味品质量存在一定质疑,这些都会影响居民外卖订餐的食品质量安全。
1.3部分外卖商家食品生产环境较差,卫生不达标
外卖订餐中消费者主要凭借外卖商家在平台上现有的展示信息来了解食品加工烹饪环境,但目前外卖商家披露加工环境信息并不是平台审核的一项必要条件,因此很少有商家展示该类信息。部分商家在完成了注册审核之后放松了对食品加工环境的卫生要求,出现了“食品加工间内灰尘、油烟密布;一些厨具、操作台沾满油垢;食材、厨具等随意摆放”等问题,这都可能影响外卖订餐的食品质量安全。
1.4部分外卖商家的平台展示信息不对称
外卖商家在平台上展示的食品信息是消费者感知食品外观、色泽、口感的重要参考依据,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3]。经调查,部分外卖商家存在平台展示信息与实物不对称的问题,集中反馈的有“平台图片过度美化、所用食材与实物不符、菜量差距过大”等。究其原因,部分商家为增加销量通过过度美化、夸大食物图片等手段对消费者进行变相诱导,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用餐体验[4],也影响了外卖订餐市场秩序。
2数字经济下保定市居民外卖订餐优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从市场监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给出优化建议。
2.1出台商家申请外卖平台准入指导方案
为解决部分商家不熟悉申请流程、平台准入条件的问题,在市场监管方面,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和外卖经济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指导方案,规范外卖商家的经营许可证等材料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外卖商家信息库,帮助有意向参与的商家学习注册流程和准入条件;在信息化建设层面,借助各类新媒体工具开通官方公众号并进行指导方案和宣传,还可以使用语音、短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解,扩大受众范围。
2.2建立外卖商家食材信息多方共享机制
有效信息共享可以降低商家、消费者和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5]。在市场监管方面,建立外卖商家食材信息多方共享机制。一方面规范外卖商家对食材的采购时间、数量、渠道等信息的记录,另一方面监督外卖商家对食材信息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地展示和更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食材信息共享数据库,构建多向信息共享渠道,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和监督,以实现监管部门、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对食材信息的有效共享和监督。
2.3完善外卖商家食品加工监管机制
针对部分外卖商家食品生产环境的卫生问题,需加强对其食品加工环境的动态监管。①市场监管方面,结合外卖订餐的特点制定相匹配的外卖食品加工卫生安全标准,完善卫生监管制度,具体可包括操作台面和厨具的清洁、摆放,人员着装、操作规范等;建立外卖商家食品卫生评级制度,对其食品加工环境进行卫生评级,对于优质商家进行公开和奖励。②信息化建设方面,完善商家信息库,鼓励外卖商家对食品烹饪环境信息进行公开和定期更新,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2.4规范化管理外卖商家平台展示信息
为解决商家平台展示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外卖订餐市场秩序。在市场监管方面,需要规范外卖商家对平台展示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对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制定相应的标准;也要进一步强化外卖商家的契约精神,监督其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商家展示的图片信息定期进行抽样检查,对失真图片进行重点审核,防止商家利用图片、视频处理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3结语
本文以保障居民食品安全为导向,从市场监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给出优化建议,以进一步规范外卖订餐市场秩序,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餐饮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保定市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李文韬.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基于智慧监管理论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1):1-9.
[2]和雅娴,嵇安奕,李华昌.大学生网络订餐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经济,2016(7):83-89.
[3]张志祥,石岿然.O2O平台上外卖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J].食品工业,2017,38(1):218-221.
对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是工商局的基本职能,在繁荣市场经济,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工商管理人员的作用,成为各级工商部门积极探索的课题。在过去,敦化市工商局市管工作受到管理方式粗放、跟踪监管不到位、信息反馈不畅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市管队伍管理观念僵化、管理手段陈旧:一是市管人员重管理、轻服务,经营户满意率低;二是市管人员重处理、轻教育,违规户不能成功转化;三是市管人员重结果、轻过程,工作程序不规范;四是市管人员重办案、轻走访,市场巡查流于形式;五是市管人员重表态、轻落实,执行力有待提升;六是市管人员重检查、轻记录,工作痕迹化水平不高;七是市管人员重业务、轻学习,整体素质需要加强。正是基于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考,局领导班子于13年年底,明确提出我局市管工作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指导思想,力争用一至两年时间,切实改变队伍管理难、监督考核难、工作切入难等问题,努力开创我局市管工作新局面。在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反复探索创新工作方向的基础上,我们决心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市管工作管理水平。其基本思路是:以履行市管人员岗位职责为标准,以市管工作内容和程序为支撑,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开发市管软件综合平台,全面促进我局市管工作上台阶。
目标确定以后,我们立即开始酝酿工商行政管理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平台的雏形,2013年下半年先后三次到沈阳市和平区工商分局学习其移动平台建设经验,13年11月,正式启动此项工作。2014年1月投入16部移动终端在我局胜利分局做为试点,经过3个多月的试运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4年6月全省数据大集中,软件系统统一改版,此项目需重新进行二次开发,局党组对新版的移动业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将OA办公系统及12315投诉举报系统、监管轨迹跟踪等功能一并整合到移动平台中,局长孙兴春仅为电子地图数据接口一事就曾三次到州移动协商解决,经过开发公司及孙局长数次协调沟通历时半年多,今年1月份新版的移动监管平台投入运行,但其中的巡查轨迹功能由于“数字敦化”的地图迟迟不能完成(地图绘制由于投资巨大,工商部门不可能单独完成),经过开发公司与我局多次沟通研究,最后决定暂时采用Google免费地图为巡查轨迹提供地图数据,4月2日,巡查轨迹与移动办公平台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整个平台由移动监管、移动办公、12315消费维权短信、流通领域重要商品远程监控等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细分为若干小项,能够涵盖和突出目前我市市场管理的主要工作。经过1年多的试运行,我们开发的工商行政管理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基本满足了设计要求,运行情况良好。在此期间,局局长、主任、主任和信息中心的领导多次莅敦化市局对数字化平台软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关心和指导,对该软件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功能和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平台,填补了我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尚未实现电脑信息化管理的这一空白,利用现今广泛的通讯网络,依托全省业务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我局已有大量信息资源,根据基层工作需要开发了的移动监管、移动办公、消费维权短信、流通领域重要商品远程监控四位一体综合监管系统。实现了高科技手段和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了无缝对接。它突出了全覆盖、可跟踪、易操作三大特点,具备了移动监管、移动办公、监督控管、快速查询四项功能,起到了市场监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痕迹化、程序化五种作用。和传统的市场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的运用,能够使领导更加直观地掌握市场状况和市管人员的工作情况,确保督办和考核工作更加有针对性,业务平台还详尽地提供了市场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为领导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简洁明了的菜单式界面,便于查询、汇总和分析,帮助市管人员了解辖区企业及经营户不同阶段的市场销售、诚信等级和守法经营等情况,快速筛选出自己所需的重要信息,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整理、对比、分析,及时掌握企业及经营户的动态,在变量中找出不法经营者的蛛丝马迹,对不法分子施以精确打击。
为便于我局人员掌握该平台的使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软件设计之初,就确立了操作鼠标化、功能“傻瓜”化的指导思想。操作鼠标化是指使用和录入系统信息时,尽量采用鼠标操作,减少键盘操作,使不能熟练打字的同志也能进行日常维护和使用。功能“傻瓜”化是指我们在软件平台中增加了系统默认功能和后台运算功能,把需要大量重复录入的工作和人工计算的工作交由电脑完成,从而节省对系统的维护时间,减轻市管人员的工作强度,保证市管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市场稽查。
三、成效和体会
(一)工商行政管理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实现了高科技和传统管理模式的无缝对接,有利于管理更快、更准、更富有效率。在市场管理工作中,如果能有效地运用工商行政管理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既能提高管理效率,也能降低管理成本。工商行政管理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让每名我局市管员的每项工作活动留下工作痕迹,由于具有查询功能,既为领导和职能部门了解工作进展、指导工作提供了便捷途径,也为工作检查考核提供了依据,更为领导和职能部门加强队伍管理和工作督导,实行从工作状态、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全方位的真线控管提供了便利,使管理更直接、督导更及时、落实更到位、考核更有力。软件的应用使员工的责任意识明显提升,执行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有效解决了领导管理离得远,部门管理难得见的管理难、考核难的问题。同时,通过与“12315消费维权短信平台”对接,从中捕捉到对市场管理有用的信息,对违法经营行为实施快速、准确打击,提高市场管理效率,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工商行政管理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的作用,有利于融洽局企之间的关系,做到企我双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融服务于管理之中将是工商局市场管理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市场管理应从引导入手,在服务上下功夫,在感化上做文章。我们可以从工商行政管理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所收集的经营历史信息和实时信息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我们在系统中设计12315消费维权短信平台模块,就是要让市管员高度重视消费维权这一服务工作,转变管理理念,自觉融服务与管理之中。工商行政管理数字化监管办公系统一方面可以促进我们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为融洽双方关系,共同管理市场提供了有效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管理中因经营户思想抵制难管理的问题。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2018—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此件公开)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7月16日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
(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数字浙江建设部署,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加快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标准化支撑数字化转型,推动我省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统一协调的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结构清晰、系统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制定实施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亟需标准,组织开展一批关键领域的标准化项目,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成果,高标准引领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基础逐步夯实。到2019年,形成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涵盖政府、经济、社会各领域,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以团体标准为补充,基本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标准体系。到2020年,具有浙江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50项以上,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项以上,新增全国、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个以上,数字化领域标准话语权显著提升。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效应不断释放。进一步深化标准研制、标准化项目建设、标准实施监督评价等工作,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化成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标准化规范和引领数字化转型成效不断显现。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系统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强化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架构。系统梳理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的短板和需求,制定实施任务清单,构建完善标准体系,确保高标准推进数字化转型。
(二)开放共享,协调发展。着力发挥标准化的互联互通作用,以标准化促进政府、经济、社会等领域数字资源深度融合,助力打破信息孤岛。针对数字化转型多学科融合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着力加强各领域标准化建设的统筹协调。
(三)需求导向,重点突破。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先导,撬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服务协同等关键领域,优先制定政府数字化转型亟需标准。
三、重点任务
(一)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政府。
1、构建数字政府标准体系框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123466”的要求,完善标准化运行机制,助力争创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试点省。围绕大系统、大数据、大平台、大集成建设,构建涵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的数字政府标准体系,加快总体要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和技术应用等标准研制。围绕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开放等重点领域,抓好公共数据平台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管理中心、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列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打通数据互通关键节点。围绕建立“三大模型”的要求,直面打通信息孤岛的堵点和难点,加快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标准模型。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数据汇聚、数据平台、数据安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亟需标准的研制,加快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数据管理规范及电子证照库、人口综合库、公共信用库等规范制定。加强政务领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研制,着力破除“三大模型”中标准缺失问题。(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质监局)
3、扩大政府治理标准化效应。加快政府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标准化步伐,强化财政、金融、国资、商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机制建设。健全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结合信息系统建设,将监管要求固化为可量化、可执行、可追溯的全周期标准链和监管模式。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标准化联动应用。加强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宣贯和实施评价,在民政、人力社保、教育、卫生计生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打造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样板。(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二)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数字经济。
4、抢占数字经济高地。立足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施标准领航工程,加快制定实施先进标准,制定实施团体标准30项以上,抢占产业标准制高点。围绕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薄弱环节,推动成立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3家以上。推动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单位,争取获批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试点,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围绕术语定义、产品评估、系统和组件接口、数据兼容、互换模型等国际竞争和市场应用重点领域,加快标准研制步伐,提升行业标准话语权。(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5、促进新旧动能迭代更新。强化“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数字化要求,促进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双创”平台标准化复制推广,制定并推广一批支撑制造业创新基地建设的共性和前沿技术标准。探索开展一批互联网协议版本第六版(IPv6)、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关键技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一批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生产、组织、服务模式标准。在化工、纺织、造纸等重点传统产业开展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标准化试点示范。(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经信委、省科技厅)
6、夯实数字金融基础。以标准化助力数字经济风险防控,围绕移动支付、借贷、保险、基金销售、信托和消费金融等数字化金融服务,加强监管、准入、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网络安全、信用建设等关键标准研制和实施,构建数字金融行业管理和数据统计监测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领域创新应用,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化,强化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质监局、浙江银监局、浙江保监局、浙江证监局)
7、助推数字经济创新融合。聚力之江实验室、实体经济、新兴金融中心、新型贸易中心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创新融合标准化建设,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加强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对接,推动以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浙江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有关工作。优先做好之江实验室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标准化顶层设计,围绕医疗、交通、金融、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产品、服务标准研制,及时将有效模式和关键技术标准化。(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三)支撑社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浙江。
8、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探索“标准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模式,加快“网上办、掌上办”领域数据采集、分级、交换、质量、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及标准。建立全省社会数据标准化协调机制,构建涵盖教育、司法、文化、健康、交通、地理、金融、信用等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标准库。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商事登记联办、不动产登记管理等全过程标准化,建立公安、人力社保、民政、医疗等领域信息共享标准化路径。强化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等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实施与评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9、推动社会治理集成化。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社会治理事项标准化指导性目录,依托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加快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强政府、企业、个人分层分级分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标准化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发等环节的安全边界和监管措施,制定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的保护清单标准。开展基层社情民意监测标准化工作,围绕基层治理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标准化项目,开展重要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标准化水平。(责任单位:省综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
10、推动公众消费数字化。加快数字化消费云工程、云服务、大数据等领域创新成果标准化,促进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应用,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模式标准化水平,推动管理经验和关键技术转化为标准。围绕新零售、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先进标准。围绕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探索建立数字化放心消费“三度一率”社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部门协同。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牵头、协调和监督职责,有效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标准制定、实施作用。在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框架下,设立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专班,统筹各相关部门规划、政策和举措,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及时协调重点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推荐一批重要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标准实施绩效显著的,按有关规定优先推荐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承担或参与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优化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与标准创新融合机制。探索建立数字产业服务认证体系。
(三)强化实施评价。将标准实施与数字化转型政策深度融合,加大标准实施协调力度,强化标准的制度性合力。建立第三方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探索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认证认可模式,培育标准服务市场。每年选定一批重点标准化项目进行标准实施绩效评价,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标准实施信息公开,增强实施绩效评估能力。
信息资源市场是重要的要素市场,国家有关文件曾指出: 要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进程; 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 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形势,建立健全协调一致、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监管体制,强化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工作。所有这些,为我国信息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比较传统商品市场,信息资源市场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给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监管体制与机制,势必难以有效应对。传统的市场监管思路对于应对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工作,具有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
我们认为,改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 应当以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托,运用先进创新的监管技术与手段,探索长效机制,鼓励开拓创新,努力形成协调一致、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政府部门监管、行业组织自律、中介机构服务、社会公众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体制,保护信息资源市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推动信息资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促进信息资源市场在经济、社会、文化、行政四个领域功效的和谐统一。
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体系框架,可以用下图表示。这个体系框架基本涵盖了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工作的目标体系、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以及法律环境支撑等几个方面。
统一目标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的目标是涉及宏观(国家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等层次)、中观(产业层次)、微观(市场微观主体层次)多个层次的复杂目标体系。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框架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目标体系应当包括: 在市场微观层次上,促进信息资源市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协调共赢; 中观产业层次上,促进信息资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宏观层次上,促进信息资源市场在经济、社会、文化、行政四个领域功效的和谐统一。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各层次内的目标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统一整体,信息资源市场的有效监管需要综合统筹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面的具体目标,有效协调上述各层次目标间的关系,把三个层次目标的和谐统一作为努力方向。在研究制订政策的过程中,要对不同层次目标间的矛盾给于充分重视,以保证监管政策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规范社会行为、建设法制社会的必然需要,也是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有效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必然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之上。
当前,由于信息资源市场领域新、发展快、变化多等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十分完善,主要问题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层次不高、有关环节缺失以及不够细致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工作的效力与效率,不利于信息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才能有效弥补“有限政府”监管“无限网络”的局限与不足。
因此,有必要将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加紧对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信息资源市场主体与行为特殊性的研究,加快适应新形势的法律法规建设,尤其是应当加紧对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工作意义重大、需求迫切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加快重要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补充的出台。
提高监管创新技术
信息资源市场本身的高技术性与信息资源市场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在信息资源市场中运用先进技术的必要性。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广泛地吸收现有科技领域的技术成果,在信息资源市场的监管方式上努力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监管思路上不断创新,实现监管目标,提高监管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工作必然存在着许多运用传统思路与手段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与矛盾,但运用传统的技术手段难以有效应对的地方,也正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思路得以有效发挥作用的突破口。
形成“四位一体”的监管格局
信息资源市场在时间与空间上近乎无界的特性以及交易主体、交易行为多样化、复杂化等特性决定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实施监管”的传统监管模式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领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有限政府”监管“无限网络”的局限与不足。
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框架中,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社会公众是实现信息资源市场有效监管的根本力量。四类主体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工作中的机制与作用各不相同,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业组织的自律、中介机构的服务、社会公众的监督四种监管手段的不同分工与相互约束,有助于保证监管的客观公正; 通过四种监管主体的互为补充与协同运转,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全面监管。
把握数字文化经济价值高地,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文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和核心价值。过去,我国文化产业主体市场竞争意识不足,缺乏依靠科技提升竞争力的主动意识,导致在企业主导的网络平台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传统文化产业难以形成集聚化经营资源和竞争优势。在当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期和机遇期,文化产业应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经济,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进程。二是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文化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文化资源和内容数字化加工处理,而是涵盖文化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首先,要将优秀文化资源转换为具有网络经济价值的资产。过去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把文化遗产资源全拿过来,不分优劣、不谈价值地全盘转化,这是缺乏意义和效益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拥有的财富,是全社会的和公益的。这些资源只有在有限权责下经过加工整理处理,形成可复用、可转换的资产,才会具有经济循环的产业价值。其次,要积极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形成数字文化经济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按照新型数字经济运行格局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以及社会化监督生态化体系构建的要求,建立包含文化市场监管、数字版权保护、舆情风控与文化传播安全、文化服务信用和服务质量保障等功能的数字文化市场治理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文化市场治理现代化;建立数据隐私保护、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体系,将公共资源和个人隐私信息数据采集从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剥离,统一下移至公共基础服务体系中;建立公平透明的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体系,保障产业生态中各方利益,打击垄断性定价,杜绝价值迂现;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社会化监督及辅助管理体系,强化从业自律及社会化监督管理功能。
据媒体报道,11月2日,由浪潮发起,联合思科、IBM、迪堡多富、爱立信共同成立的“一带一路”数字化经济战略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整合成员企业全球一流的IT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等3家国家级金融机构一起,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中心+云服务”、智慧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金融资金支持,加快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浪潮信息(000977)是国内服务器龙头,市场占有率第一。浪潮软件(600756)是国内领先的行业IT解决方案提供商。
人社部:养老金投资稳步开展,1800亿元已到账并开始投资。11月1日,人社部就2017年第三季度人社工作进展情况举行会。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卢爱红介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稳步开展,北京、安徽等9个省(区、市)政府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署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4300亿元,其中1800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点评:养老金入市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养老金入市”这一重大利好早就被充分消化了!但这一次是“已开始投资”!
固废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提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每年有超过一半以上危险废物由产生单位自行利用处置,大部分游离于监管之外。报告建议完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强化市场监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点评:东江环保(00267)此前在接受调研时表示,目前危废行业实际处理量不足行业总规模的一半,随着环保监管趋严,危废处理需求逐渐爆发,大量危废处置设施亟待兴建,预计未来3年产能将保持30%至40%的较高增速。万邦达、上海环境等也在危废处理领域进行着积极拓展。
*区作为*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下辖*个乡、镇、办事处,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余万。区工商分局按照“三个不变”的要求,承担着全区市场监管和服务地方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职责。全局*个工商所设市场巡查组*个,巡查人员*人,担负着全区*,*户企业、*,*户个体工商户的日常监管任务,维护着全区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年全年共开展各类日常性、专项性市场巡查*,*次,其中食品安全市场巡查*,*次,其他巡查*次,通过巡查发现案源*件,查结*件,占全年案件总数*%,市场巡查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近几年分局市场巡查工作的分析,发现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市场巡查的认识还不够
绝大多数市场巡查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市场巡查是工商机关由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模式的转变,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不能把市场巡查作为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加以深刻理解,从而无法通过科学的监管方式实现职能到位。
(二)市场巡查记录流于形式
由于对市场巡查的认识不够,导致多数市场巡查人员认为市场巡查记录只是简单针对有照的市场主体进行检查,无照的进行查处,不能针对辖区实际情况开展巡查,同时由于个人素质等因素,造成市场巡查记录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反映出本辖区市场主体的以及整个市场监管的正确信息,给上级对市场监管决策造成误区。尽管我局在*年初对原有的市场巡查表格进行了一定调整,充实了内容,但从使用效果来看,成效并不明显。
(三)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具体,导致执法领域狭窄
虽然各所都明确了具体的巡查组、巡查人员、巡查区域,但由于巡查人员对本辖区的具体情况不是了然于胸,不是主动地了解本辖区具体状况和特点,普遍存在一定的“等、靠、缺”思想,热衷于各种专项性、临时性执法检查,巡查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目标和方向,导致对市场巡查目标责任不清,方向不明,不能把市场巡查与经济户口、食品安全、打假查劣、商标广告等各项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巡查处于被动地位,仅停留在催费、查照,查处无照经营的层面上,满足于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上来,不能对市场主体进行有效指导,没有真正履行好监管职责。以*年为例,全局通过市场巡查发现案源的*件案件中,无照经营案件就占*件,由此可见,我局市场巡查工作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水平,导致陷入了巡而不查,查而不纠,纠而无果的怪圈之中。
(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执法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各种专业型人才十分匮乏,整个队伍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局面,直接影响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如在对企业的监管服务上,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工商所应对企业开展市场巡查,但由于市场巡查人员对企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不能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监管指导,出现了不敢理直气壮深入企业开展市场巡查的情况发生,正所谓“底气不足”。又如指导宣传力度不够,成为制约提高执法水平的“瓶颈”。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广大的监管服务对象普遍反映要求工商机关深入个体工商户和企业进行法律法规宣传的意愿,就是一个例证。
三、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队伍素质,夯实基础
根据队伍的现状和市场巡查工作的需要,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加大队伍法律法规培训力度。采取以知识竞赛、参观学习、网上学习、网上考试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业务、比技能、提能力”活动,形成一月一考制度,每季度组织“岗位练兵、所区比武”,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一支讲政治、懂业务、高素质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二)抓住三个体系建设,提高工作的效能化
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做到“三个结合”即经济户口管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宣传工商法规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着力于提高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目标考核体系三个体系建设,以此提高市场巡查工作的效能化。一是抓好市场巡查组织体系建设,将市场巡查进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市场巡查人员的责任,将工作责任、目标要求、巡查路段、达到效果细化到每个人,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同时扩大交流范围,将市场巡查置身于监管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中,接受监督。二是抓好市场巡查制度建设。可结合食品安全监管、农资市场监管、打击传销、扫黄打非等具体工作的不同特点,对市场巡查记录表进行修改和完善,将原来的一个表细化为多个表,实行分类记录。可对《分局市场巡查制暂行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制定《市场巡查责任制度》、《市场巡查督察细则》、《市场巡查考核细则》,《市场巡查记录填写规范》等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市场巡查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抓好目标考核体系建设。要在落实市场巡查办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将绩效管理引入目标考核体系,让市场巡查真正实现巡而必查,查而必纠,纠而必果,真正做到“四个统一”。
(三)加强督察管理、促进市场巡查效率化
0 引言
当前建筑业的粗放型发展,导致了建筑市场监管的粗放型,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市场信息化建设正在由以实现独立业务管理为目标的系统集成阶段,向以实现关联业务互通和信息共享利用的数据集成阶段过渡。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以实现信息共享。
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缺失,虚假招标、违法分包、转包等行为严重影响建筑市场管理秩序,然而当前建筑市场管理系统没有有效的手段和信息支撑进行信用综合评价,对于失信企业,不能有效实施惩戒,对于守信企业,无法给予奖励,区域信用壁垒也限制了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1]。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信用综合评价平台,以引导和鼓励建筑业企业守法守约经营、工程质量创优和安全文明施工,进一步营造公开透明、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基于以上问题考虑,设计数字建筑市场,以信用综合评价平台为核心,依托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实现对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
1 数字建筑市场框架
数字建筑市场设计框架如图1-1所示。监管平台分为省级、市级和县级,信息资源中心建立企业、人员、工程三大数据库,各个管理系统将采集的企业、人员、工程信息通过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录入到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对应的数据库中,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动态更新。通过信用综合评价平台获取信用信息,并将信用信息作用于行政审批系统,以实现对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
2 信用综合评价平台
2.1 平台建设目标
信用综合评价平台旨在建立完整的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和企业信用档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建设企业、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共享。推动建筑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形成市场与现场监管合力,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促进建筑业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2.2 平台建设原则
统一建设,科学管理原则。遵循“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评价标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推广使用”的宗旨,整合现有信息和管理资源,高起点、全方位进行平台设计。
实时采集,动态评价原则。充分把握市场与现场各业务管理的联系和相关数据关系,确保信用信息互通互联、共享使用,确保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的实时性、准确性、科学性。
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原则。信用综合评价平台建设,先启动、后完善、逐步提高的原则,合理确定近期和长远工作目标任务,分阶段、有计划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省、市、县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评价标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推广使用,并对各自评价结果负责。
2.3 平台业务关系
信用综合评价平台业务关系如图2-1所示。信用评价内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市场交易与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监督、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违法行为记录等业务管理系统,企业申请和管理部门录入。其评价结果共享应用为其他业务系统提供信息支撑,辅助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等。
信用综合评价平台,实现了与违法行为记录系统、安全生产动态管理系统对接,多方征集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内容,提供信用计分、计分汇总、信用排名、查询分析、信用档案管理等功能,为各级管理部门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建立完整的信用综合评价档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建设工程企业、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共享,整合现有业务资源,及时、准确的进行征信、评信,评价结果;为企业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和公众服务等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3 信息资源中心
为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信息资源中心,确保数据能够“一口录入,多处共享”,既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又避免了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现象[2]。信息资源中心数据关系如图3-1所示,包括企业、人员、工程三大数据库,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人员库可以找到该人员所在的企业,进而找到该人员在该企业所做的工程,其行为可录入到信用评价体系中,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及信息共享。
4 总结
数字建筑市场建设应遵循顶层设计的原则,整合现有系统信息资源,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使所有数据信息都“活”起来,信用综合评价平台是数字建筑市场的核心,数字建筑市场要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通过信用综合评价平台,实现对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
参考文献:
误区一:一切新技术都是适用的
近一两年,我国报业在开发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渠道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报业创新大潮的背后,也暴露出浮躁和盲目的心态。
短时间内创新举措的层出不穷恰恰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一哄而起、饥不择食的浮躁心理,缺乏冷静思考的理性。
冲动的结果是缺乏对新技术、新媒体运用风险的评估和对新的赢利模式的把握能力,这必然会导致投资的浪费。在电子报纸阅读器技术尚未成熟时,各地就争先恐后地推出电子报纸:在通过手机屏幕观看视频报纸的阅读方式尚待验证时,就有数家报纸大张旗鼓地应用二维码技术。更有甚者,个别报纸将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当作一种时髦的举动,不顾当地媒介的生态环境,不研究当地受众的接受心理,刻意模仿。看到别人搞报网互动,我也搞;看到别人推出网络版,我也推;看到别人在网上与读者聊天,我也聊,全然不顾效果如何。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数字报业尚无被业界认可的发展路径,也没出现切实可行的赢利模式。数字报业不完全是报业自身的事情,要受科学技术、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推进数字报业的过程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误区二: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
如果我们因为推动数字报业而忽略了平面媒体的发展,那么,数字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的确,在向新技术新媒体高歌猛进的时候,有些报业集团和报社片面地认为数字化是报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是报业驾驭媒体环境、把握竞争主动权、推动报业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忽视了传统平面媒体的竞争优势,忽视了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认为,报业劲敌是自己而不是新媒体。他认为,报业市场竞争加剧是经济体制转型的结果,报道不到住、经营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等成为共性的问题。过去报纸的种类少,这是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现在报纸总量增多,分食广告蛋糕的报纸也就增多了。因此,有的报纸收入滑坡、发行量下降,这是管理体制转型造成的。而报业困境是包括发行大战、广告大战等恶性竞争的恶果。
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我国报业仍有相当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报业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尊重新闻规律,改善报道手段,平等使用新闻资源,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开展正常规范竞争。在推进数字化战略时不忘主业,不能让数字化开发的繁忙表象掩盖了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挖掘报业自身的潜力是竞争的需要,也是推进数字化战略的需要。报业的数字化是报业通过运用新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新的传播载体,是对报纸内容产品的多次开发利用。无论数字化报业以何种形态表现,内容始终是最基本的支撑因素。此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也离不开内容的开发利用。传统媒体凭借内容生产的优势与新媒体合作,内容质量的高低决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报业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要强化内容生产者的角色。
误区三:报纸之间的竞争与新媒体无关
自从新媒体兴起后,传统媒体就面临着双重竞争:既要在原有的竞争格局中奋力拼搏,又要应付新媒体的挑战。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两种竞争关系,事关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实力。
一个事实是,新媒体影响了传统媒体内部的竞争状态。以都市类报纸为例,原先以不断扩版提高办报门槛的阻击手段、到省城以外地市创办地方版的扩张模式,以及争相降低报价的促销方式基本偃旗息鼓,报业市场平静了许多。这既有利润摊薄导致这些竞争措施难以为继的内部原因,也有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外在因素,还有新媒体给整个报业带来的危机感及由此产生的注意力的转移。
但有市场就有竞争,对同质化严重的同城多家都市报更是如此。问题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该如何竞争?报业需重新制定竞争策略。
二、主要工作指标
1、全年开工建设3209套保障房,基本建成(含结转)1925套,竣工分配入住900套。
2、完成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
3、归集住房公积金2亿元,发放公积金贷款1亿元,贷款逾期率低于0.08‰,提取保障房建设资金1200万元。
三、重点工作
1、强化开发监管,规范交易市场秩序。一是进一步规范开发行为,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等制度。二是加强市场引导,研究解决当前开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继续开展房地产市场整顿,坚持市场巡查,加大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四是强化房产中介市场监管。开展房地产中介市场专项检查,规范房产中介机构运作。实现二手房网上签约和资金监管。
2、强化民生观念,推动住房保障工作。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强化保障房质量管理。二是提升保障房建设水平。在政府投资保障房项目中,进行“智惠”工程试点工作。三是保障房分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核定候选人资格,确保保障房分配阳光操作。四是完成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住房保障全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动态化管理。
3、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安全无事故。一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风险防范控制机制,确保住房公积金、公共维修资金等专项资金安全运行、保值增值。继续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面,促进住房公积金应缴尽缴。进一步完善公共维修资金的管理体制,规范征缴和使用程序,形成良好的运作秩序,确保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全行业深入宣传新安全法,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强化日常监管,确保全年无事故发生。
4、强化物业管理,促进服务质量上水平。一是进一步规范物业前期招投标、物业承接查验等工作流程。二是积极培育物业服务品牌,着力打造一批物业企业品牌。深入开展“假如我是业主”活动,开展“我为业主管好家”“我们一起算笔账”等活动,抓好示范小区创建工作。组织企业开展各项考评考核、业务交流、等工作,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组织2-3期培训工作。四是健全住宅小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指导监督和管理作用。
5、强化信息建设,打造数字房管。对住房保障、房屋登记、交易、公积金管理、维修资金管理、测绘等工作实行数字化管理,建立业务数据关联,实现房产管理各部门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房管信息中心,将网络技术与房地产市场管理紧密结合,建立起覆盖行政区域的房产市场数字化网络监管系统,改变了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实现了房地产市场服务监管质的跨越,成为房地产相关业务结果信息的网上信息查询和互动平台,为百姓提供全面准确的业务数据结果信息。
6、强化行业自律,提高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发展,增强企业实力,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一是完善行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企业自律;二是积极开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困。三是加强企业间交流合作。组织企业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树立发展信心。四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快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7、强化产业宣传,提升品牌知晓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四个建设,积极对外宣传区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扩大“安居”产业品牌知晓度。一是拍摄房地产业宣传专题片,在各地市州及市县区黄金时段播放,增加影响力。二是加强网络宣传。在政府网站、局网站等建设专门网页,及时更新内容,全方位宣传。三是与报纸等媒体联合创办专栏。
8、强化自身建设,树立单位良好形象。创建六型机关,全力打造一支高效、亲民、务实、廉洁的房管队伍。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认真抓好干职工学习教育工作。二是创建服务型机关,提高服务效能。三是创建创新型机关,探索提升房产管理水平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四是创建节约型机关,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大力降低运行成本。五是创建廉政型机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六是创建活力型机关,增强单位凝聚力。
四、工作措施
(一)明确目标重考核。进一步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局与各单位、各单位与干职工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百分制考核。细化量化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工作职责,定岗、定人、定责、定绩效,层层分解到各工作岗位,层层抓落实。将平时检查与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并与年终绩效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