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1 09:12: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思想政治课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4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在义务教育学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或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时。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在文献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中学生法治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1]、师资匮乏[2]等亟需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从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期望能激发老师们更多的思考。
一、重申“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方向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高中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可见,《大纲》以培养具有一定法治素养的公民为目标。虽然这一目标由来已久,但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因此,我们认为需要“重申”培育“公民”的法治教育目标。对此,国内有一些共同的声音。
吉林大学法学院姚建宗认为,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必须确立为“公民”教育,即以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和的精神实质与原则诉求的现代人――“公民”为最终的目的追求。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不能将教育目的确立为超出一般公众身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认同水平的“道德完人”或者“圣人”,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真实与公众的人格预期和道德自觉状态,以合格的“公民”及其人格的培育和教养为起码要求而展开。[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张晓燕提出,社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待于作为其构成主体的个体公民身份的激活。[4]她倡导法治教育就是要培育与国家治理需求相互匹配的公民身份。
法治教育的目标终归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无论是从人权还是人性(二者存在同一性)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应是社会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我们反对把法治教育的目标狭隘地定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人。片面强调“顺从”的法治教育,培养不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也不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当然,只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的“唯利”式教育也不是完整的公民教育。我们主张将培养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激活”的公民,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法治教育的目标。
公民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脱离公民的法治教育必然会迷失方向。为法而教,无异于舍本逐末。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能是守住“法”的圣坛,而必须回归育人的本义。
二、重视思维与信仰的形塑,凸显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重点
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义务侧重说。苏百泉认为,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治的人性基础、法治社会的建设、转型社会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论证看,公民法治教育应该以义务意识的培养为重心。[5]这一观点也是多次普法教育的核心观点,在强调国家意识,重视集体精神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我国社会转型,国家发展需要全面唤醒公民意识的时代背景之下,持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二是权利侧重说。万志昂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包含法律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还是一个权利意识的熏陶和权利文化的教育和感染过程。[6]权利侧重说的观点对于反对过分强调义务的旧的法治教育观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认识仍是偏激、片面的。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法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从学术“偏激”走向理论“和谐”。教育家李镇西提出了权利和义务统一说,他主张中小学法治教育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他们明白“法治”赋予自己的权利。二是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观念。[7]他认为这才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教育才是培养公民的教育。刘萍律师也主张,我们不仅应当让孩子们懂得他们应有的权利,国家对他们特殊的保护,还应当让孩子们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及法律,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8]
如果仅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探讨法治教育的内容,虽然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但视角未免偏小。杨恭田、吴彭有主张,基础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法律规范的认知,二是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是坚定法治信仰。[9]这一概括比较全面,较之法律制度的“灌输”层次显然有了提升。我们的近邻日本相当重视将青少年法治思维的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从法律常识的旧常态过渡到法治思维的新常态,从满堂灌的旧常态转变到参与式研究型学习的新常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变到立体化教育的新常态。[10]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界定为“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并要求“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对于高中阶段法治教育内容,《大纲》除要求全面拓展法律常识、法律制度外,还要求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显然,高中生的法治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常识性教育层面,而应通过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实现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形塑。
掌握一定法律常识的“通晓型”公民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的需要。新型大国建设要求社会成员不但要通晓法律知识,还要将法治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备”。法治教育应摆脱普及性的、低层次的常识教育,迈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更高点。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三、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路径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体都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法治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其教育方法也应“独树一帜”。《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要更好地实现上述“三全”,我们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教材资源,浸润法治教育
赖兆杰认为,“教科书为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11]在《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一文中,他例举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周贵才主张,“挖掘法治教育素材,讲授法律知识。”[12]陈爱宏老师也主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因素。”[13]而赵淑荣老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一文则通过例举加分析的方法,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文本资源,渗透法治教育。
如何变“教材”为“学材”,为法治教育服务,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取舍,巧妙切入。如可以围绕不同主题,对教材的法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二次开发;也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法治教育目标,一石二鸟,润物无声;还可组织学生利用“法治宣传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开发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是非常经济高效的法治教育浸润路径。
2.引入法治案例,增强情境体验
思想政治课堂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其情境的质量,而案例的引入可丰富情境体验,增强价值认同。周贵才老师主张,“分析法律案例,培养学生守法维权能力,”[14]他认为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而案例的情境化更能使学生融入其中,在情境体验中学习胜过任何形式的“灌输”。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李先军、张晓琪的研究表明,美国教师善于创设案例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15]。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法治案例的引入,情境化的法治教学,能为学生提供“VR”般的法治场景,增强法治教育的现场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法治案例的引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不能为案例而案例。
3.营造教育环境,强化法治信仰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突出“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这是主张法治教育应关注的时代大环境。[1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事例选择、情境设置上照应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步伐,要借用大背景,激活小课堂,小中见大,把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国家的建设使命进行完美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陈爱宏老师认为,“教师(应)身体力行,做好法治表率”。[17]“师者,人之模范也。”师为表率,才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法治环境,强化学生对法治的信仰。身为人师,不应忽视我们也是法治文化环境的一个元素,是享受者,更是建设者。无声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深刻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增强学生的法治信仰意义重大。
事实上,教师不但要参与法治教育的小环境建设,也要关注时代、社会大环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我们认为,法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是一般性的理论阐释或简单的逻辑推导,必须利用好一切教育资源,而开发资源是利用资源的前提。我们应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完善,不断丰富法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要突破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瓶颈,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的层次与水平。面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所提的新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要做。相较国民法治教育这一宏大工程,我们或许过于渺小。但“小乃大之端”,我们理应从“小”处着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春芳,汪莉.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8):31.
[2]李臣.刍议中小学法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4(35):230.
[3]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7):70.
[4]张晓燕.国家治理背景下的公民身份及法治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09):90.
[5]苏百泉.培养义务意识:公民法治教育的重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33-34.
[6]万志昂.当代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权利认同[J].人民论坛,2015(14):110.
[7]李镇西.我看中小学“法治教育”[J].湖南教育A,2015(10):60.
[8]刘萍.让权利与责任同行――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7):15.
[9]杨恭田,吴彭有.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举措[J].江西教育,2015(7):28.
[10]汪蓓.日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经验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10):93.
[11][16]赖兆杰.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J].教师,2011(25):24.
[12][14]周贵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4(33):140.
[13]陈爱宏.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71.
“如果你我各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我各有一个想法,相互交换则你我共有两个观点。”这就告诫我们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互相启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二法门。思想政治课逻辑思辨能力要求比较高,一个人的冥想,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概念,解释现象以及掌握规律。而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搭配学习小组,组织讨论学习,就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引导大家学习“生活与哲学”模块时,就曾组织创设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会。各小组学员先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价值取向现象,然后大家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将每个组员的问题和建设性观点归纳起来,然后在小组间成果展示环节,进行小组间二次讨论。最后,学习小组间经过讨论整理出各价值取向的形成因素和特点,并以简洁的语言将探讨呈现出来,逐组进行讨论评价,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开展课题实践,培养探索能力
新课改还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及时对研究性学习课开设课题实践,提倡实践探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次组织同学们开展过课题性研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经济生活”后,就曾组织大家针对“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设置《人民币升值的利弊》课题进行探索:首先根据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经验合理搭配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针对课题探索的某一问题开展调查并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同学们分别从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物价、商品进出口、外资吸引力、外汇等几个方面进行翔实的材料分析和理论总结。有的同学独辟蹊径,以旅游业为切入点,进行了面面俱到的解说以及问题提出与策略应对,窥豹一斑,足见全身。如此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和极高的创造热情,在探索中更容易将知识转化成技能。
三、结合时事新闻,诱导知识迁移
时事教学不但能有效弥补高中政治教材的滞后性,更能帮助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来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现象和问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操作中可以包括通过引导同学们阅读新闻时事、联系新学知识展开新闻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在边学边用中活学活用,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一、科学定位: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自始至终独奏整个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极大的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和探索的激情。因此作为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教师,要突破常规,变革教学观念,要深刻的认识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二、创设情景:促进课堂互动教学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通过情景教学创造活动机会,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但是,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只图“热闹”而远离教学目标。学生生活中处处是活生生的政治教育的好素材,以此为切入口、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也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锻炼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美学引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的,人天美且追求美。教师应在这个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应常把美学的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在美的熏陶下能使人激情四溢、精神抖擞、学习兴趣倍增,使自己的学习事半功倍。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在教学实践中,要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施教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从教学情境的创设,到问题的提出,到理论的论证和结论的提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新的课堂模式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平等的朋友,更是他们探求知识和追求真理道路上的伙伴和同志。师生间的距离的拉近,关系的融洽、和谐,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探讨问题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追求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广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展现了全新的领域,这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给教师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中学政治教师必须居安思危,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热情理智的心态、开拓创新的精神,去积极地思考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理念,使中学政治课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准确定位“教与学”,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教师讲得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特错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选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例如讨论某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讨论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成课题;其次,要确定讨论方向,不能漫无边际,过于笼统;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点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驾驭者、调控者,不能失控、脱离主题,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四、情感投入: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人性化。
“活动单导学简单地讲是以活动单为载体,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学”的方式,创设良好的情境、点拨启迪、检测反馈,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完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再是仅仅接受固有的知识,而是融入课堂,身临其境地以探究、调查、演示、实验、交流、讨论、反思等多样化的活动参与课堂。
活动单导学可概括为:“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检测反馈”这六大步骤。我们可通过这样生动化的六个学习步骤达到自主学习目的。
1.1创设情境。指教师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的关键,教师在制作活动单时如何把活动单的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步骤、课堂反馈这四个方面做好,是课程活动的重点。而在这四个方面,尤其是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生动、活泼、科学、高效,因为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一般活动的方案有文字材料、表格、表演、讨论、竞赛、游戏等。
1.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单自主实现活动单的学习目标,并且把遇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留着小组合作探究。
1.3合作探究。这个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学习。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互助的团队协作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科学分组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技能、心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有较强组织能力、较强责任心的同学担任组长组织小组间的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实行组长轮换制。同时,组员之间也要合理分工,根据本组成员的兴趣、特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在合作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和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1.4成果展示。在小组合作学习并总结成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
1.5自我完善。成果展示后,小组内部再进行自我完善,纠正错误思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6检测反馈。教师最后将班上各小组的问题归纳起来,通过课堂反馈,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2.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注重运用情感教学法
运用情感教学法可较好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情感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思想政治课堂更应该成为实施情感教学的基地。因为运用好情感教学法,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因其自身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弱的特点,许多观点需要用理性抽象的思维思考。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而此阶段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他们对形象、具体、生动的事物感兴趣,看问题常常带着浓厚的感彩,尤其在看待别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及社会问题时更是这样。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动物,其中社会性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人是有感情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利用情感进行教育会让学生感知学习的乐趣,不至于感到缺乏人性。这样,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对人自身的生存的思考就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既达到思想教育、智力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又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包括学生认知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是需要感情因素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到感情,将感情融于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识物能力,推动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3.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幸福指数是衡量学生学习态度的标准,继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后,“学生的幸福指数”承载了人们对中国提升教育发展质量,规避发展陷阱的深深期许。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方面。当代中学生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但是又有多少学生能在学校教育中感受到幸福,哪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指数?在一片热议声中,冷静的思考和提醒,值得尊敬和聆听。
一、中学生的“幸福指数”现状
长期以来,受现行高考的导向和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首要目标,而道德、理想、价值观等则成了附属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道德要求缺少自身需要的体验,没有把它们当作必须遵循的准则,而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来接受,造成道德情感培养不落实,不能发挥道德情感在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常出现“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等现象,致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幸福指数”与思想政治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经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可见,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格完善、身心愉悦、个性充盈、幸福和谐的“人”。一句话:教育为幸福生活奠基。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显性的德育课程,除了有一般课程所具有的知识的传递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围绕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教育,它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健康成长,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优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说,幸福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让学生热爱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幸福指数也就成为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引导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1.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调整价值取向,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要求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不仅应重视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应着眼于未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注意在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认知情感及行动的和谐统一。合适的教学理念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幸福的课堂是由上课的教师来创设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好与时俱进的教学观。
2.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发展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高中政治新课标》一方面要求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政治课还应有“三观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做人、情感、心理等非智力和非知识因素培养的功能。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以理育情,创设情境),使课堂“动”起来;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课堂“新”起来。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加深学生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合作中增进了了解与友谊,体会到另一种幸福――同学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3.和谐幸福的教学评价
在幸福教育背景下,课堂评价更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由冷静客观到充满人文关怀,重视师生的情感体验和交流,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促使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建共享和谐幸福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在那一句句赞美声中幸福一堂课。
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如何让学生视学习为一种幸福,如何把课堂建设成为学生感到幸福的大家庭。本文对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课堂上提升中学生的幸福指数,拟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指数。
一、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存在误区
1.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关于思想政治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是学习效果的主观因素,二者存在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主体对政治学科认识上的偏差是影响政治课题效率的重要因素。
2.学生的学习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对学习方式缺乏整合,有的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方式;有的不能整合各学习方式的优势,实现新型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还有的不能很好地处理点与面、有序与有效、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②部分学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思维惰性化,没有养成良好的深层次的思维习惯,依赖性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离开老师就不能独立解答问题,更不能发现和探究知识,当然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传统课堂中“教师至上”根深蒂固
1. 至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滞后
①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在教学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流于形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空洞无力;过度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
②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过程相整合,教学实践中,过分拘泥于教科书,照本宣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③教学设计层次低下。在促进学习方面,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设计,不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素材;在促进发展方面,缺乏针对学生发展的高层次教学,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潜力,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没有被激活。这些问题都与教师本人的素质以及对教材的研究处理不当有关。
2.教师本位教育中,师生关系严重失衡
首先,受“师道尊严”理念的制约,传统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分明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居高临下,是绝对的权威,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的思路所代替。
其次,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单向的,课堂上教师只重自身的“教”而轻视研究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变化,对学生缺少思维方法的引导,“单向灌”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日久天长,学生失去了再学习的动力,甚至厌恶学习。
再次,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承担的职责往往是片面的,而非全面的。即:教师应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项职责,但实际上教师只重“教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3.平等、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充分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综观许多教学公开课,常常都是热热闹闹,你说我说,其中用得最多的环节是合作讨论。但这种看似民主的讨论却常常流于形式,讨论只是供听课者的一种摆设,讨论不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发性的愿望和要求,而是教师为展示课堂民主,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先设定的。并且常有教师不明确讨论目的,对讨论不作任何指点,讨论时间安排太短,学生才开始,这边就叫停。这样的讨论无疑是浮于表面的,像水上浮萍,如过堂风。久而久之,这种无效讨论会让学生反感,教师也乏味。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又谈何合作与探究?
(三)传统课堂未达到新课改条件下对政治课程的要求
1.未能突出生活主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发强烈的思想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学生认为,课就是课,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两码事。
2.没有重视实践活动“实践性”是高中政治课程的一个亮点。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新教材的四门必修课每个单元最后都设计了活动课,但都并未得到重视。
3.传统课堂较为封闭思想政治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旨在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而传统课堂在这些方面显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四)传统课程成绩评定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要落实生本理念,做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化的课堂,评价改革是重要的配套措施,尤其是考试改革。各种主体如: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家长、教师,尽管他们处于课程改革的不同层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即是考试。考试作为一个指挥棒,对于生本课堂的构建已经构成一个巨大的羁绊与束缚。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本理念落实的程度。当一切都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时候,那以生为本只能在教室外徘徊,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
现实情况是只要国家的中考和高考仍然保持原来的取向,学校、教师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精神,生本课堂也就难以实现。当前,要真正构建以生为本的政治课堂,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是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即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注重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全面发展。
二、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的原因:学生自身主体性意识淡薄
不难发现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政治不是因为学习思想政治课对自身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或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是应付性地学习,学习的动机大部分来自外部动机,看重的就是学习结果是什么,分数是多少。
(二)教师的原因:教师的专业发展滞后于时代的步伐
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习惯性地把教学大纲中一个个知识点揉碎为标准答案强加于学生。近几年来,传统课堂教学也开始使用了多种方法,如讨论法、活动法、发现法、探究法、对话式教学等。尽管一大部分的教师承认每种教学方法都拥有其各自的优势,但目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占统治地位的还是传授法。教学过程本应是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现在却变成了教师教的单边活动,只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这种教育仅仅把学生当作一种工具来培养,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把人降到了物的层面,忽视了人的独立自主、自觉能动、积极创造的本质特征,致使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习惯与循规蹈矩,缺乏主动参与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学生根本无法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构建生本课堂的成效必然是不理想的。传统师资培养只重视职前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职后教学技能的掌握,使教师仍然处于一个学习者和教书匠的境地。
(三)学校的原因:学校本位教育的功利性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把教育理解为上对下,成年人对儿童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施加影响的活动。强调的是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功能,即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塑造人,学校作为专门的社会组织,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强迫性的。学校所承担的主要是对社会成员的筛选功能,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由此,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学习成为与学生个人的兴趣无关的额外负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丧失。
学校传授的是经久不变的知识和真理,学生的任务就是去记忆那些固定不变的东西,而不需要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受到的是机械记忆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不是分析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总的来说,从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来分析,学生的个体生命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四)家庭的原因:家长的教育方式出现偏差
现阶段高中学生的父母正是被“”影响的那一代,他们未实现的希望和梦想全都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对子女往往只抓学习,过分关注他们的考试分数,希望他们考上名牌大学,其它的都一味迁就,使他们在生活中缺乏责任心和做事的坚持性及自制力,表现在学习上也是责任心不强、情绪忽高忽低、毅力不够等等。
(五)社会的原因: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课堂讨论是实现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学模式向“学生中心,.,教学模式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突出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话语权的新课改本质要求,更是培养学牛知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部分高中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认识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思想政治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某些问题,降低岔课堂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课堂讨论中除了几个优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
一这是目前部分高中课堂讨论中最普遍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认真做好充分准备,所选讨论的话题要么太难、太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会讲;要么话题太简单,或陈旧乏味,学生不愿讲。二是学生本身的原因。高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其晕女生)存在羞涩心理,怕出风头,担心自己在讨论中表述的观点出现错误或不被认同,被人讥讽。部分同学虽然存在哗众心理,好出风头,但由于知识贫乏,对课堂讨论的内容不熟悉,缺乏信心,所以缄口不言。加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所以课堂讨论时可能出现“鸦雀无声”的情况。
2.课堂获序混乱,学生讨论与课题无关的东西
这是课堂讨论中出现的“另类”现象。一些学生利用讨论时间,乘机谈论与课题无关的内容,私开课堂“地下沙龙”,讨论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的私人生活、社会新闻等等。讨论起来眉飞色舞、离题万里,有些学生竟然穿梭于座位或小组之间。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格,课堂教学组织松散所致。
3.教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草草结束,没有进行有效评价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课堂讨论,教师没有进行评价;或者仅仅是几句简单的评价,不得要领;或者评价过多(过宽过散),不能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思路头绪不清。究其原因有:(1)教师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课堂讨论时间不充足,对讨论的内容没来得及深人就草草收场;(2)教师受某种观念的影响,只对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发表的观点进行讲评,对成绩差或存在某种偏见的同学发表的观点看法,充耳不闻,不予理会,剥夺这部分学生的话语权;(3)教师只针对自己预备好的讨论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不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意外”观点评述;(4)教师由于自身素养的原因,对讨论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不能恰如其分地概括、总结与引导。
4.课堂讨论成了会开课上教师“做秀”,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讨论仅仅是公开课、观摩课上做做而已,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课也要提高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没有让学生的讨论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形成新思路的过程。学生也因此对课堂讨论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课堂讨论只是老师安排好的优秀学生的“表演”,与己无关。
二、改进课堂讨论的对策
1.正确认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课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把理性的书本知识、课堂内容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堂讨论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和开放理念,促进教学活动的和谐顺利进行。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教书和育人双重角度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对课堂讨论树立正确的又见念和态度。
2.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
课堂讨论的话题除了要围绕课本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外,还必须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利于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可说。(1)教师应选择新颖、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感兴趣的健康话题。思想政治课所选的讨论话题要具有新颖性、时代性,能反映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而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所耳闻目睹,使学生有话可说。(2)让学生熟悉与讨论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成功,关键是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围绕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讨论起来就可能非常热烈。
3.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1)教师和学生一道采角”自下而上,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课堂讨论规则。经过学生民主讨论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和加强学生自身约束力,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2)教给学生课堂讨论的策略技巧。当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教师可采用替代、转述、重组、释义等方法帮助学生回忆一时难以记起的某些知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恰当地利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达自己。(3)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布置任务时,难度要适中,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合理分组,分邵角色,责任到人。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组员最好按成绩的好、中、差合理搭配,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长适当分配成员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和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5)教师参与讨论,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控和辅导,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及时加以排除,保证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4.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课堂讨论环境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问题。有效主要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长足进步或发展。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在平时切实地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贯彻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感悟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扩大课堂教学效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地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对于研究教材的价值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通过钻研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研究教材还必须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新时政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生活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有关新闻报刊、网上时政热点,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三是按新课程标准,备好学生
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1]
二、转变观念、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总是希望学生了解更多,生怕学生不懂而讲授过多
,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消化吸收的时间,使学生获益较少,效率低下。为此,要提高课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上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把学习的主
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的、活跃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提高课堂实效,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练习,优化板书设计等。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了避免这种枯燥,确保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丰富拓展课程资源,二是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开发运用课堂、教材等多种课内外教学资源,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充满生机。高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当遇到的问题悬念越大,大脑就会越兴奋地积极思考。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课中的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此外,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较传统教学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科目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中高度抽象的内容,仅语言难以阐述,将之利用多媒体设计成动态的课件展现于学生面前,在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 增强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四、强化合作学习手段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强化合作学习,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作为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合作讨论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课堂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也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依据新课程理念,政治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善于组织学生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合作中讨论,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要达到这个目的,需有个较长的训练过程,这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笔者平时总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合作讨论对学习非常重要”的思想,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主动性。例如,笔者上“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时,让学生展望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兴趣很高。在讨论中,笔者对学生进行有序的组合,既分工又合作,尽可能让全体同学参加到讨论中,并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论题,联系个人实际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表见解。这样,在热烈的合作讨论氛围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且能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五、推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笔者经常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的时候播报焦点新闻并且点评新闻,新闻的内容既可以是国家大事也可以是社会点滴事例。从学生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笔者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点评、交谈或者让学生进行互评,来引导他们的思想。除此之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例如研究性学习)来观察和考查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所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这些评价作为期末学分评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堂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场所,而且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空间。课堂教学实效是每位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应从教材、教师和学生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发挥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的智力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心态下去探求知识,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使课堂变得更为高效。下面我就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营造学生主体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课堂氛围入手,这是前提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认为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政治理论的内容就可以了,学生对知识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毫无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主动去探求知识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效率低下。其实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但是单纯的讲解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老师要多启发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在课堂上多多与学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思想政治这门课程所带来的学习快乐。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引导学生主体学习中,教师有着重要的责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知识客体的传授者,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纳程度。因此,教师一定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变得主动起来,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授课特点。教师的选材很关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时政热点等相关的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起来,政治来源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比如,让学生利用政治中外交关系的一部分内容解读现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斡旋。要善于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找到一种自我成就感。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引发联想,开拓学生思维,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充满热情,这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氛围和质量。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身教学思路,而且对学生的记忆、思维产生重要影响。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极具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还可以采取角色互换的方法,让教师讲变为学生讲。教师在每节课课末布置任务,选取相应的课题,让学生在下一节课来为大家讲解。这样,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去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课前准备,这就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性。同时,学生课上的自我讲解也是对知识的一个梳理、消化、吸收的过程,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这种角色互换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满足其个性张扬的表现欲,收获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搭建一个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引发学生的惊奇、疑问和兴趣,促使其主动、自发地探求知识。
四、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调动学生能动性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这样。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学会学习,那就不如让他们主动从生活中找寻知识,发掘知识。政治学科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一些政治理论读起来可能让人感到枯燥无味,但如果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他们会迅速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社会生活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办政治阅读专栏,让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了解当今国际大事,并让小组内成员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分析,培养学生对政治学习的浓厚兴趣,强化主体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实地开展社会调查。比如说,经济生活中的税收、公司制等问题,让学生深入到公司详细了解内部构架以及公司的缴税额、缴税项等,学生还可以采访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了解我国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的职责分工等,然后写出相应报告总结,介绍相关情况。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而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远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史蒂文斯第一次对教师发问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大约占普通学生80%的时间。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在“问题”上下工夫,在“问题”上求创新求发展。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没有统一的模式,它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或者通过有关伦理、道德准则的故事,可以是社会热点,也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只要符合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可以作为问题设计的素材,一个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设计通常要符合以下要求。
一、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手段,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任务等。新的课程标准虽然从总体上改变了以往对教学统的过多过死的现象,但针对不同的学科其要求又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科学,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上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它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性。其问题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即必须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必须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
二、问题的设计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育上很有见地的文豪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帮助学生增强其内在驱动力,才能打通其探索新知识的内在通道。教师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因此,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应当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不符合学生兴趣和需要的问题难以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普遍联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高档睡袍,他非常喜欢。可当他穿着华丽的睡袍在家中寻找感觉时,总觉得不对劲,家中的摆设配不上他的睡袍。于是为了和睡袍相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他把这种感觉写成文章,题目为《与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为什么会产生“狄德罗效应”呢?这一效应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由于结合了生动的事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育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思维的主体,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威说:“一个人要有效地进行思维,必须已经具有或者现在具有许多经验,给他提供对付所有困难的办法,困难是引起思维不可缺少的刺激物,但并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思维。有时困难使人不知所措,他们被困难吓倒,感到沮丧泄气,困难的情景必须和学生曾经对付过的情景有足够的相似之处,学生对处理这个情景的办法有一定的自控能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不能脱离学生,教师必须通过测验、活动、调查等方法诊断学生的起点能力,对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基础作全面的预测。同时还要使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照顾到每一个知识层面上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通过活动有一定的提高和收获,达到“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的效果。如在讲“价值规律”内容时,我先创设了以下市场交易情境:(情景一)某市场上有2袋待交换的大米,每袋50公斤,价格100元,卖者2人,人均一袋,买者4人,每人欲购一袋。(情景二)现在市场上有卖者4人,人均1袋待售大米,买者4人,每人预购一袋。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买卖双方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3)这一问题的产生说明了什么问题?(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这一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且在难度上有一定坡度和层次,照顾到每一层面的学生,因此,学生反映很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四、问题的设计必须重在增强教学效果
高层次的教学不能满足于现有结论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思维。马秋斯金认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问题情景中实现思维的过程。”思想政治课设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理解、内化思想政治原理,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这是衡量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标准所在。
要达到这一目的,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必须首先在把握教材内容和选材上下工夫。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就是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及精神实质,明确教学目标,准确地分析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设计出每一问题所预示的结果,准确把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哪些变化,发展哪些能力才能使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可以说,在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地设计教学是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显著标志。反之,如果问题设计偏离教材,单纯追求形式的所谓新颖,最终的结果是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可用素材非常广泛,既包括社会中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又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这些事例精选和有效运用,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最能节约时间、达到最佳效果的问题,这也是思想课问题设计的最关键环节。
五、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即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
一、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最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子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的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能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更不易集中,其掌握的知识也不会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就受到影响。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首先,我们教师必须对教材要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其次,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再次,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要清楚,要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
二、尽量多给学生议和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教师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难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尽量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和练的时间。例如,讲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可出这样的议题让学生讨论:“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你所知道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有哪些?”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运用恰当有趣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难度大,可能相对来说比较难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例如,在讲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②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得很牢固,很久都不会忘记。
四、运用网络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富有兴趣的东西,特别能引起人的思维。因此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力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所以,激发兴趣成了当代教学的主旋律。网络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静止的语言文字“生动”起来,促使学生为之愉悦,为之兴奋,以致产生浓浓的兴趣。若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网络课件,则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超级链接”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随时从单个词“链接”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学生学习功能、教师教学功能、教务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和对外交流功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也体现了这种要求。可见,“促进学习”是教育技术的唯一目的,无论教育技术含量有多高,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功能多完善,其最终的落脚点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优势,各取所需,针对自己学习中哪些知识不懂或有疑问自己在网上解决,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学习功能的目的。
五、尽力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关心的问题,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
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预先考虑学生大致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在讲课时,我们教师要尽力对学生的疑问予以解答。当前,高中学生思想活跃,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正确树立起来,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我们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尽力解答学生的问题。我在讲“社会发展史”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问:“地球能毁灭吗?”教师并没有认为学生的问题和教学无关不该问,而是给学生以鼓励,并解答了问题,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六、不断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16-01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的功能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怎样做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既具有较为合理的全面发展的诸种素质结构,又力求使这些素质结构成为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其将来作为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能有效地不断发挥出来,形成持久的终身的学习力和生存力。 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和需要出发。
一、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课堂上师生互动不足,教师以单纯说教为主
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多以图片和文字为主,需要学生懂得并理解上这节课的作用和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的“说教”为主,在理论上更多的采用空洞的说教,从而导致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长此以往,必然使一些学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应付这门课程的学习。认为讲的内容都是“假、大、空”的无用道理,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对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兴趣不高。
2、“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中学每节课的时间一般都是四十五分钟,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而且是一直站在讲台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课堂时间全部用来讲课,学生没有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3、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中学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来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内容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理论知识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不仅空乏而枯燥,而且学生不易理解。面对现实问题就出现一种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需要。
4、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缺乏交流
在教学中,一方面,课堂上时间全部用于讲课,这就导致课堂内师生本来就缺乏交流。另一方面,铃声一响教师离开教室,学生自由活动,课后师生之间也缺乏交流。教师不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教师的这种不重视心态容易影响到学生对这门科目的态度。
二、提高中学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效果的途径
1、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李岚清曾经说过,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有高质量的老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更需要教师思维的创新。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如果刚上课,教师的开场白就干巴巴的,或者是老生常谈的套路,往往会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厌倦。而良好的导入具有先入为主、引人入胜的效果,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精彩的开场或别具一格的提问将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角,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2)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很有效的手段,尤其中学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为主。因此,将课本中的理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很重要。
(3)指导学习方法,注重智慧的生成。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参考书上和课本上的内容搬到课堂,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不是启发和引导,那么长此下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缺少创造性,自然而然学生的创造性也会被扼杀,更谈不上智慧的生成。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是教师课前必备环节,教师要在课前要做到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也要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课程的流程设计和时间的掌握,以及知识如何呈现、如何进行最佳展示,再到知识点的落实和反馈,和学生的交往方式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琢磨钻研、步步为营。只有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了,才能驾驭教材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