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2 15:13: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篇1

2.财务风险结构性质识别矩阵。根据某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及其给企业经营造成影响的严重性,可以确定出该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可以表示为低、中等、显著、高四个等级(周爱丽,2004)。相应的,可以把企业每一种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用风险估计矩阵表示。

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又称为特尔斐法(Delp,是由美国兰德公司的达尔基(N.Dalkey)和赫尔默于1964年正式提出的。这种方法是采用系统的程序,草拟调查提纲,提供背景材料,轮番征询不同专家的预测意见,最后汇总得出预测结果。财务风险专家调查法就是企业组织专家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辨明企业是否存在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发现财务风险的征兆,以此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财务风险定性分析中,一般采用标准调查法,即通过专家对导致某个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同时对所有企业都有意义、普遍适用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

二、定量分析方法

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主要经历了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Logistic预警模型、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混合模式及其比较和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等几个阶段。 

1.单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Univariate)分析通常指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值或者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早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是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测模型,他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而且在经营失败之前3年这些比率就呈现出显著差异。但是,这类早期研究仅仅是属于描述性分析范畴(程涛,。Beaver(1966)使用由79家公司组成的样本,分别检验了反映公司不同财务特征的6组30个变量对公司破产前l一5年的预测能力,他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现金流量/负债和净利润/总资产两个比率。在国内,陈静对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元线性判别分析,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四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较强。

单变量模型分析较为简单,但不能综合说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受主观选择因素影响,出现对于同一公司想选择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因此,运用单变量模型,指标选择决定此方法运用的成败。

2.多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又称模型,即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指标加权汇总而构造多元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该模型最早是由开始研究的,他从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活动性五个方面选用了22个变量作为预测备选变量,通过对1946-1965年间33家破产制造企业和33家非破产配对企业的研究分析,根据误判率最小的原则,最终确定营运资产/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和销售收入/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了Z-Score模型。但由于模型的变量并未包含风险概念,也没有考虑企业规模效果,故超过两年以上对于企业危机的预测力大幅下降。Altman,HaldemanandNarayanan(1977)等便加以修正,加入了公司规模与盈余稳定性两个变量,建立Zeta模型。经过实证研究,预测前几年的能力大大提高。

Altman模型提出之后,很多专家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结合本国企业实际建立了本地股市适用的多元判别模型,如日本开发银行的破产预测模型。我国学者周首华等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选用1977-1990年的62家公司,即31家破产公司和相对应的同一年度、同一行业及相近净销售额的31家非破产公司,构建了一个财务预警新模型一F模型,并以会计资料库中1990年以来4160家公司数据作为检验样本进行了验证,其F模型的准确率高达近70<%,弥补了Z模型的不足。

3.Logistic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考虑了多项指标衡量公司经营的绩效,在分析预测上也有显著的效果,但其自变量通常难以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故后续学者便建立了一些新模型,如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等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对象进行风险定位与决策。

美国学者Ohlson(1980)首先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他选取了1970—1976年间制造业105家财务危机公司与2058家正常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经营绩效及流动性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具有显者的预测能力。继Ohlson之后,Gentry,、CaseyandBartczak、Zavgren也米用类似方法进行研究。

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学者包括姜秀华、孙铮等。他们以2000年11月20日为基准点,选取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被实施ST的42家上市公司,同时从两市所有非ST公司中随机选出42家配对公司。在13个原始财务比率的基础上,筛选出毛利率、其他应收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短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率及股权集中系数四个指标建立Lo-判别模型。该模型在财务危机发生前1年对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回判准确率分别为88.1%c和80.95%c;线性函数却具有其本身不能克服的两个问题:固定影响假设和完全线性补偿假设。正由于这两个缺陷使得模型的分类和预测能力有限。基于此,齐治平等(2002)建立了含有二次项和交叉项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们进行财务危机、信用风险预测分析。

这种模型克服了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中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的局限性,使财务预警得到了重大改进。但Logistic模型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缺点是计算程序较为复杂,使用该模型前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财务数据做大量转换工作。

4.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国外在财务失败预警模型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统计方法模型,建立了一些非统计方法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模型的运用。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套人工智慧系统,以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模式,利用不断重复的训练过程,使本身能够透过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的效果。Tam和Kiang(1992)应用这种方法对得克萨斯银行的财务危机案例进行预测;Ahman、Mar-co和Varetto(1994)也用这种方法对意大利的企业进行了财务危机的分析预测。由于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纠错能力,这些研究与以往的线形分析模型相比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关于神经网络模型应用的研究,杨保安等(2001)将BP 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中有关财务信息预警信号中,构建了非线性财务预警模式。喻胜华等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了识别。该研究表明,网络特征识别的准确率为80%,该网络对财务健康公司的判断的准确率为100%c。杨淑娥(2005)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以120家上市公司作为建模样本,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主营业务鲜明程度、公司增长能力6个方面,选取了15个备选财务指标,通过剔除未通过T显著性检验的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5个指标,将保留下来的10个财务指标作为建模的原始变量,并使用同期60家公司作为检验样本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对同一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的预测精度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5.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以财务指标来建构预警模型,往往容易因财务报表资料不真实,而使财务发生危机的公司在预警模型上无法完全事前预警,因此,考虑非财务指标的加入,希望能够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与时效性。在非财务指标变量使用上,大致可分为公司治理因素(如交叉持股、股权结构、董事会组织、管理变量等),以及会计师信息等。Gilson(1989)认为高层管理者如CEO总经理或总裁等离职也可以作为财务危机的指标,他以1979年至1984年共381家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为样本,发现52%公司的有高级管理人员异动之情形而正常公司只有19%。Shumway(2001)以会计变量和市场变量两类变量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会计和市场两类变量可以提高破产公司预测的准确性。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叶银华等(1997)指出关联方股权交易是一种权益问题,并由此推论,关联方股权交易比率愈高,利益输送愈严重,隐含伤害公司生存的可能性愈高。其2002年的研究又指出,公司治理不佳的企业,控制股东会出现持续伤害公司价值的行为,亦即挪用资金及非常规关联方交易,将减少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投资,而危及公司生产力及获利能力,若控制股东没有考虑上述现象,则其所决定伤害公司价值的金额过大时,会增加公司产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三、小结

篇2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财务管理风险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然而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行政事业单位难以合法、有效地获取并使用财务资源,难以充分承担起社会职能,最终导致我国财务管理风险逐渐加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势和不足也日益凸显。针对原因找寻进行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办法,加强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涵

风险也就是说事物的危险性,所有的事物都具有消极被动和积极乐观这两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其发生的几率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则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而导致的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一些具有危险性因素的问题。财务风险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未来结果与预期编制预算和收益效果向偏离;二是,财务活动未来结果预算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三是,财务活动未来产生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1]。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涉及盈利、负债、筹资等,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因此其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风险有所不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重点不是收益或者净利润,而是财务资源的依法取得和使用。要想从根本上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就必须要对其根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较低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组织目标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对单位的工作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单位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财务风险应由国家承担,对财务管理缺乏参与意识,在工作中不谨慎、不用心,核算分析及问题考虑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财务管理能力较低,财务风险高,容易给我国经济造成损失。

(二)部门责权利缺乏明确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或者增加自身的财富,如果不能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则会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制定目标时难以确定,并且对目标的重要程度认识也难以统一,从而导致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不确定性增加,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也大大增加,部门的职责难以划分,考核评价也难以界定和实施,容易使单位失去公信度[2]。

(三)财务风险缺乏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外部监督,一种是内部监督。从外部监督来说,一方面,我国没有完善的监督机构,职务分散性强,重复率高,监督力度低,监督效果差;另一方面,各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财务审查中存在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问题,从而致使相关部门难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管理[3]。从内部监督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还美欧建立比较完善的、约束性强、操作性强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构,而主要是根据某种考核矿机来评价财务风险,从而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难以起到有效监督作用。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管理的方法对策分析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的主体主要有主管财务的领导和具体的财务人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领导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主管领导指使会计人员错误的做家长或者办理一些业务,或者存在一些包庇现象,大大提高了财务风险[4]。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必须要通过相关法规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这两个层次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有效预防职业犯罪。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保证他们对财务的各个环节要求及规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原则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原则,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中必须要结合单位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全面考虑各种风险,分析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二是,全员参与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可充分调动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及时发现风险并给予应对,避免给单位正常工作造成更大的影响[5]。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力度

要想加大财务风险监督力度,必须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监督作用。在内部监督方面,要强化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增强内部审计,各项职责落实到个人,并积极鼓励财务管理部门各成员间相互监督,使其主动履行监督职责;在外部监督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督和惩罚制度,加强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动态跟踪,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并给予应对,也可进行突击检查,有助于促进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提高[6-7]。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研究的意义

由于当前财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单位,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较少,更没有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我们只能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就研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本身来讲,它具有如下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不论是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还是行政执法人员,熟悉风险存在的区域及相关的业务活动,明确自身哪些行为可能导致风险产生,如能及时有效地识别、控制与防范风险事故,减少风险损失,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利于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督促系统内部各单位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机制,实现科学决策,合理防范和化解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三)有利于实现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绩效,实现预算资金效用最大化,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完善,推动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创新。

五、结语

总的来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有助于帮助单位更好的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和预算资金效用最大化,提高单位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完善,为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避免财务风险,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人员都要明确和熟悉风险存在的区域和相关业务活动,明确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事件,从而更好的识别、防范和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4,(5):96-96.

[2]林玉华.财务内控制度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5,(16):5-6.

[3]王咏梅.试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317-317.

[4]赵金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9):256-256.

[5]李红梅.初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新财经(理论版),2014,(1):357-358.

篇3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现状

1.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高速上涨,空置率过高

中国内地房地产从整体上看虽然仍然处于较为正常的发展状态,但是,区域性过热现象的例证也表现泡沫在局部地区实际存在。房地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效益并存的行业,近几年来,房地产投资增速过快,空置率上升及房地产价格迅猛上涨等问题一直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2008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幅高达21.8%,2009年投资增幅持续上涨,达到31.4%。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2008年6月份“国房景气指数”显示,截止到2008年6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7亿平方米,增长2.2%。房屋的空置虽然是暂时的,但过高的空置自然会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大量资金被占压,在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收益和进一步发展,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2.房地产开发企业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业发展过度依赖银行信贷

房价严重偏离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一方面使得房屋大量空置,另一方面房地产供求严重脱节,从长远的眼光看,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弊无利。房地产是一种投入大、价值高的资产,无论其投资与消费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从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来源分析,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多年负债率高的情况下,开发商的自筹资金主要是依靠预售房款和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远未实现规范化,不少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部分个人储蓄金外,相当一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活跃在房地产市场上的资金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多是从银行出去的。换言之,房地产投资与消费都与银行信贷支持密不可分。

3.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巨大

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表现出四方面的问题: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银行风险大;房价增长过快,价格和市场风险偏高;城市开发过快,土地成本升高;粗放式经营,耗能过大。深万科、金融街、深振业等30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表明,房地产行业近年来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发展迅速,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百分比逐年下降,经营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营业务利润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存货周转率也放缓,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经营风险也正逐步显现。

5年来,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由540亿发展到841亿,增长了55.69%。其中,存货净额由264亿增长到了442亿,增长了67.78%。主营业务收入由141亿增长到274亿,增长了94.07%。资产负债率2001年最低为49.08%,2002年最高为54.55%,并呈上升趋势。由上可知,地产作为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企业资金投入量大、回收期长与变现能力差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大陆房地产金融业不发达,主要靠商业银行贷款支撑着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需求。融资方式除银行贷款外,目前采用的还有信托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并上市、股权投资、基金等。但我国房地产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相互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其它融资方式一直以来受到较多限制,发展缓慢,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和风险分担体系远未形成。由于融资渠道过度集中于银行,导致房地产业对信贷的扩张与收缩十分敏感,信贷政策的每一次紧缩,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遭受着巨大的冲击,难以从其他途径筹措到足够资金来满足连续再生产的需要,面临相当大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

2.资金分配随意性大,利润分配程序不规范

众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纷纷加入到房地产开发中,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企业成立时间短,人才匾乏,成立后往往忙于项目开发,没有时间来系统规划企业的未来走向。另外,如何分配利润往往由投资人决定,利润分配采取何种形式,分配多少以及何时进行分配往往基于投资人对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的判断,而不是根据企业的融资需求、资本结构及企业内、外部关系人的要求来确定分配的。投资人认为市场前景光明,会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将获取的利润投资到新开发中去;投资人认为市场前景暗淡,就会通过利润分配方式会抽走资金,转向投资其他行业。

为了减轻税负,企业不是按照公司法及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利润分配,而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部分利润转嫁到各种成本费用中去,通过其他渠道提前将未来的利润转移出去。这样,企业的账面往往反映为亏损或微利。

3.财务管理机制薄弱

大陆的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大型房地产企业大都由国有资本控制或者本身就由国有企业转化而来,往往带有效率较低、管理水平欠缺、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缺陷。企业之间、各部门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往往无法得到保证;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内部财权集中在关键人手中,过于注重控制而疏于管理;记账的业务只是非开票不可的业务,有的账目只是走形式。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停滞在较低水平,在核算方法上还停留在简单的收付记账法,财务人员的财会专业知识缺乏,应用水平不高。财务人员制作的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决策者根据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就会导致财务决策失误。

三、抵御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发展多元化直接融资,进一步完善间接融资

适度放宽股票融资政策限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才能真正分散融资风险。中国内地《公司法》对公司债券发行主体、发行条件的规定非常严格,如果严格按照目前《公司法》规定,那么长期债券融资的大门可以说对中国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都是关闭的。因此,国家应适度放宽限制条件,增加发行长期债券的额度,可以为房地产企业通过债券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还应以短期融资为契机,改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融资结构。

现今各大银行在个人按揭贷款方面创新不断,但在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上缺乏创新。建议银行业针对房地产企业的特点和现状,提供一些有特色的信贷服务,如建立一种将中外银行、担保机构有效结合,为企业提供贷款的融资方式,具体可采取的模式,如: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中资银行+信用担保机构、中资银行+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企业、中资银行+担保企业甲+担保企业乙等等,为企业提供各种担保

和抵押贷款。

2.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加强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

可行性研究是对拟建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这是房地产及其他任何投资建设项目前期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随着市场的成熟和饱和,增加了房地产投资的风险,通过可行性研究为投资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风险的评估,分析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多学科的开发队伍,加强房地产市场调研,充分掌握影响项目投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资料,并且对此加以分析和综合,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而通过科学预测,对项目准确定位,选择适宜的投资项目类型、投资区位和开发时机,减少房地产投资开发的盲目性。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其利润分配策略的制定应根据企业经营战略、投资及融资策略的需要制订长期的利润分配规划,杜绝分配的随意性。由于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分配具有不规范、随意性的特征,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极高,严重影响企业到外部进行融资。同时,没有充分利用内源融资成本低的优点,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及融资策略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优化资本结构,增强的内源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利润分配以转增实收资本为主,减少分配现金。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制订利润分配战略应充分发挥内源融资功能,尽量减少分配现金,以转增实收资本为主。

3.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的财务风险防范,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生长点,对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如果政策效力过猛,调控力度过大,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抑制经济增长,因此政策力度选择应适当。同时,应当努力为房地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市场功能。规范各种融资行为并加强监督管理,以防止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产生新的隐患,引发新的融资风险。比如,我国至今尚未推出产业投资基金法,无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房地产基金的发起、设立、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等重要原则加以规定,房地产基金无法可依,证券投资基金不能直接投资于房地产项目。另外,债券融资的法律法规都还不完善,应对房地产证券化给予明确的法律依据,加快修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税法的修订,住房保险市场的完善等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亟需解决的。

另一方面是机制的完善,应在企业集团各公司及各有关部门间,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和相互制约措施,并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避免决策失误和舞弊事件的发生。尤其在资产处置、资金调度、销售结算、提供担保和对外投资等方面,明确决策人员和执行人员及会计人员、经办人员与保管人员之间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从而规避因管理松懈或内部控制不严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企业可能出现的重大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可控财务风险和不可控财务风险。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可控财务风险的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科学地进行事前控制,减少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为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趋势,企业财务管理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快信息集成化速度。这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财务活动效益性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恩禄

篇4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98-02

近年来,大型集团企业日益成为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伴随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与组织层级的增多,财务风险的传导性与危害性变得更加显著,因而如何遏制随企业规模扩张而不断增大的财务风险便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构建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各组成要素是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系统论强调目的性原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功能的发挥而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而系统功能的发挥又与系统的组成及结构有很大关系;系统论强调整体优化原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整体性能是否最优会受到该系统组成管理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变化的影响,若想发挥系统的最优性能,就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系统组成管理要素及管理要素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整体性能的目的。

(二)环境分析起点原则

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它就有边界,边界外面就是环境。任何活动的实施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具有主动适应环境并受环境影响的双重特性。管理的目标受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统驭,制定集团企业战略目标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只有进行环境分析,才能知晓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所面临的迫切形势,以及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利用环境造成的机会,回避环境造成的威胁,发挥自身优势,回避自身劣势。所以,确立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时,必须以环境分析为起点。

(三)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方向、也是评价管理效果的依据。我们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确定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活动和保障措施。当然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目标和集团企业战略目标应保持一致,这是由环境分析的结果确定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战略管理的一部分,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以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为目标,保持两者目标的一致性。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是指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在确定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活动和保障措施,以实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时,要立足于我国的现状,根据我国国情,而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当然,我们构建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可以随着环境而变化、调整、优化,是适应环境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改变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成要素,针对环境保护目标中出现的新的问题不断完善模式。目前,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的环境发生着非常迅速、异常巨大的变化,这对我们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层次和目标,明确主体、完善活动、健全保障体系、优化实施基础,合理保证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目标。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三层结构

1.目标层。目标是任何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也是指导实施层的重要依据。目标是实施主体的方向和考评依据,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目标的实施活动也不会实现预想的效果和效率。因此,目标层的目标要素就是按照环境分析起点原则分析、制定、选择的切实可行的目标。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战略目标是集团企业层面的长期的、整体的目标,具体目标是不同层次责任主体的具体目标。

2.管理层。管理层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核心部分,是目标层诉诸于实践的具体表现。管理层包括责任主体、程序方法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管理层以目标层为导向受到目标层的制约,同时又对目标层层级目标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管理层更离不开基础层的支持和保障。因此,管理层是连接目标层和基础层的桥梁,它是目标层的具体实践和基础层的现实表现。

3.基础层。从目标的建立到为完成目标所开展的管理活动,基础层都是这个过程的基点。它立足于实际,详细分析目前面临的现状和实情,是整个框架构建的基础。管理层的管理主体、管理活动和保障体系受基础层的约束和限制,同时基础层又为管理层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分析

1.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是企业通过财务风险管理达到的目标,是我们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就必须从管理目标出发。在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管理目标属于目标层的要素。管理目标是在对集团企业的宏观、微观环境进行SWOT分析后得出的战略选择基础上进行战略评价,在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考虑了企业使命和风险承受度后制定的。当然,目标应该从上向下层层分解,每一层管理主体都负有与其权责相τΦ哪勘辍⒅副旰涂己吮曜肌

2.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站在所有者角度,通过有效管理所有者的财权,对集团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董事会是集团企业的经营决策机构,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同样是经营者财务监督体系的核心和最高层。董事会从行政者的角度,通过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有效性,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司法者,在财务风险管理领域,监事会应当全面了解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跟踪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完善内部控制所做的相关工作,检查和研究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财务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总经理及其集体是公司经营管理最高执行层。从日常财务监督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过程看,总经理及其集体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执行财务风险控制政策,制定财务风险控制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财务风险水平及其控制情况,并确保集团企业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度量、控制财务风险,并定期或者不定期评价财务风险控制的效果和效率;部门主要包括财务风险控制部门、财务控制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企业所有岗位能够实施或者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人,都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通过各自职责的履行情况,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企业所有岗位都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之所以把子公司单独列为一个责任主体,是因为集团企业所属的子公司往往也存在背离母公司的倾向,从而使母公司面临失控,导致财务风险。

3.程序方法。程序方法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责任主体所表现的行为集合,表现为责任主体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行为举动,同时也是控制系统主要监督、控制的内容,包括规范的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流程。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方法至少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应对和管理评价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效果和效率是由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效果和效率决定的,必须加强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引导、控制和评价,以便使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朝着有利于管理目标去组织、贯彻和实施。

篇5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强化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商业行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并促进我国商业的顺利改革。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依旧较多,主要是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不足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隐患,对其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并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2.商业银行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1 有助于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的内容,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对各项风险隐患的辨别和预防能力,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风险控制来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各项业务的拓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不断融合的当前,风险因素一旦形成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通过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保证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提升其整体的发展质量。

2.2 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数超过2500多家,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规模而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使其整体的发展及竞争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稳扎稳打,不断优化和提升其自身的发展规模,使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对各项金融业务的严格管理,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竞争力。因此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3.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

3.1 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牵扯到其各项业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其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方法和措施还停留在较低级的层面。一方面,很多银行的管理者将财务风险管理视为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没有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在管理方法和理念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商业银行业务不断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不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经验,在管理方法和模式上与跨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其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3.2 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财务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具有专业人才的推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虽然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其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技能仍然有待于改进。其一,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其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其所掌握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相对落后,难以通过提升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未能有效发挥专业人才的推动作用。其二,由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外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没有有效流入到银行中,使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商业银行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较大,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少有政策能够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其只能从自身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到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需求,其所采取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和相关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危及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威胁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其发展的情况不一,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4.强化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改M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对商业银行而言,要想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要提升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并投入必要的资源进行各方面的创新,根据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其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创新,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成本,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要树立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眼光,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需要,以此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4.2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其一,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到专业化人才对提升其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专业化人才的推动实现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各方面发展奠定强大的人才储备,以此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其健康长期发展。其二,商业银行要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使其能够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始终保持优秀的人才团队建设,促使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专业化人才的保障。

4.3 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从商业银行及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角度出发,对其各项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并为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其各项管理办法进行规定,避免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保证当前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有效的细分,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引导机制,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保证政府的各项管理办法能够在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强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措施,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总结

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重要内容之一,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来看,其存在的各项问题都会危及其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从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出发。应该从改进和优化财辗缦展芾泶胧、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宁,部莉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质量探索,2016(02)

篇6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使企业的财务结果产生了不确定性,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以及应对,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内部控制不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其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剧。因此,从内部控制视角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控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强。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高,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就越大。例如,国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严格的信贷条件、制约性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的改变、市场预测的不确定性等都会对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也随之提高。(二)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和重视。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面临的风险因素日趋增多,但是由于中小企业仍奉行“重经营、轻管理”的理念,风险意识薄弱,对财务风险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思想上也未对财务风险管理给予高度重视。(三)企业管理模式滞后。大多数中小企业现阶段实行的仍是粗放型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简单,内部控制不健全、执行有效性差,必然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更无法有效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四)财务预算控制乏力。财务预算控制是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重视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预算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尤其是对超预算和预算外支出缺乏控制,造成企业成本超支、超预算和预算外项目挤占营运资金、资金周转不畅、资金流动性降低,甚至引发财务危机。(五)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单一,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企业所有者手中,企业在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时,缺乏集体决策审批控制机制。而企业所有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由于高估自己的决策能力、低估风险,从而作出非理性决策,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六)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风险评估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企业有效应对风险的前提。要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的正确性,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这一体系,阻碍了风险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七)未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不高,资金周转速度缓慢,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动性不足。因此,负债经营成为中小企业不可避免的经营方式。但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薄弱,使得其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偏高,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财务压力,迫使企业过度举债,从而导致财务风险不断加剧。而中小企业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无法及时获取财务风险预警信息,严重影响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八)未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事项,并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协助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因此,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离不开内部审计。但由于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未作出强制性规定,因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致使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无法得以实现。(九)高层次、管理型的财务人才短缺。我国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等原因,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低;另一方面,对高层次财务人才的培养也不够重视。中小企业财务岗位和会计岗位往往合并设置,财务管理职能履行不到位,对财务风险管理知识更是缺乏研究和掌握,造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随着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大。任何风险最终都将转化为财务风险。因此,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企业全体员工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企业应通过制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岗位职责、组织员工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知识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营造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将财务风险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整体层面,促使员工不断掌握识别风险、防范和应对风险的专业知识,提高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二)完善财务预算控制。建立全面、科学的财务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资金的流动性,确保财务状况的稳健性,降低财务风险。但目前中小企业对预算管理仍然不够重视,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特别是在“重经营、轻管理”的理念下,中小企业的预算管理更是流于形式,存在严重的有预算不执行、超预算和预算外支出频繁发生、预算执行结果和考核脱节等问题。因此,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应率先认真学习预算管理的理论知识,提高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应建立全面的预算体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正确编制预算;再次应严格贯彻落实预算,尤其是针对超预算和预算外支出,应按照预算管理规定加强审批控制,保障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有效性;最后应将预算执行结果和考核有机结合,进而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目前中小企业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企业所有者手中。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所有者审批权力的上限控制制度,对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可以有效避免企业所有者的一人决策审批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是财务风险管理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企业对识别的风险事项应如何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取决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即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大小。风险评估不仅可以有效配置和使用企业的资源,而且可以更好地应对风险。而风险评估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正确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从而为企业应对风险提供依据。由此可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风险评估工作至关重要。(五)建立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当可能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从一开始出现时,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就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企业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以规避风险或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由此可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应兼顾长期风险预警和短期风险预警,确保系统的全面性。(六)重视内部审计建设。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对企业的整个财务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持续地检查、评价,针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出具相关报告,协助企业不断加强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但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即使少数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但由于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中小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审计,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建设,使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责真正得以实现。(七)加强高层次、管理型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中小企业虽然经营规模较小,但近年来在生产经营上也逐步实现了多元化发展。而且随着风险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对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能不高,财务管理理念落后,业务水平偏低,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较差,尤其缺乏高层次、管理型的财务人才。因此,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具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高度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为企业财务管理及时提供正确、可靠的财务信息的高素能财务人员队伍,以满足现代财务管理的要求。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充实现有的财务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应重视对高层次财务人才的培养,通过激励学历教育、考证以及开展专业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来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能和层次,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财务风险管理需要的高素能、高层次财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陈雪,龙娟,姜姗.浅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2]刘法金.基于管理者行为视角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5,(05).

[3]宋波.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J].中国经贸,2015,(07).

[4]覃柳森.探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J].商业会计,2016,(3).

篇7

我国集团企业多是由早期的单体企业转变而来的,其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具有一定的投机性和巧合性。因此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状况比较复杂,与此同时,集团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预知能力有限。虽然我国集团企业在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很多集团企业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时,其财务风险管理经验仍略显不足。

一、关于财务风险管理

(一)财务风险管理概念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的一项特殊管理职能,财务风险管理的真正意义是指企业经营主体对其财务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预估、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流程。

(二)财务风险管理程序

现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估、风险控制。1.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企业对风险的活动规律进行判断。在实际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很多经济风险都是隐藏在正常的贸易状况之下,错误或有漏洞的风险识别无法给企业预防风险提供可靠依据,甚至会造成额外的损失。风险识别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程序运行的基础。2.风险预估,当企业正确识别风险之后,运用各种办法,对风险影响进行计算、评估的过程称为风险预估。风险预估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企业应对风险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风险预估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办法有:数据统计法,杠杆分析法以及资产定价模型。资产定价模型虽然计算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其预估准确度较高,适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部门使用。3.风险控制,企业在完成风险识别、风险预估之后,其领导层就要对是否实施风险控制、如何实施风险控制进行决策。现代企业风险控制方法有两种:制度控制和技术控制。制度控制包括文中所讨论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除此之外还包括,人员配备、技术设计、营销战略等。而技术控制的方法的实质是令企业逃避风险,包括风险转移法、风险、回避法与风险分散法。

由于制度控制是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运作的,而风险会随着事件的推移和市场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企业在使用制度控制时要学会灵活多变,不要墨守成规,以免错过企业发展良机。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构架原则

(一)起点原则

集团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过程中,应从企业的发展环境入手,也就是其构建的起点原则。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之前,企业的领导机构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借鉴其他集团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初级阶段,就要明确边界,这是区分内外部环境的重要标准。企业的风险管理在具备抗风险能力之后,还要能够对风险环境进行适应[1]。

根据我国企业的大量发展经验来看,集团企业所指定的发展战略直接影响集团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以及发展目标。因此,集团企业在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时,首先要明确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对市场环境进行周密的计算和分析,找出自身漏洞与问题。从利用企业外部力量入手,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

(二)目标导向性

目标导向性的实质意义是对集团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过程中,明确发展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制。集团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来指导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在良好的布标导向下,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个人与部门才能明确自身责任[2]。

(三)系统性

系统性在集团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系统性对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整体配合的默契程度要求比较高,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活动时将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是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各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不仅如此,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明确活动目的,各系统之间加强联系,才有效的利用财务风险管理框架[3]。

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架层次

(一)基础层

基础层是整个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石,能够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根据当前市场形势向管理层提供建议。所以,基础层的工作是建立在客观市场事实的基础上的,是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也是管理层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来源。

(二)管理层

管理层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公正、客观的显示框架中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其主要职能是对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负责,为基础层进行工作提供策略与程序。管理层在整个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充当目标层与基础层之间的桥梁,负责两者之间的沟通。

(三)目标层

篇8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指的是由于财务的结构不够合理、融资手段不够恰当,导致企业内部存在偿债能力缺失、经济效益减少的风险。对企业来说,财务风险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因此,管理者们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不断降低风险,但不能够真正地消除风险。通常,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有筹资、投资、资金运作等几个方面,与此相应,企业就要面对由此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而医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不仅有企业的一般性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医疗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的医院管理制度必然会不断向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向发展,医院的财务活动也会变得更加复杂,许多不能预料、无法控制的因素都使得医院的经济收益有差异与损失,医院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不断增大,这些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二、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概述

财务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辨别、监测、分析财务风险,在这个基础上对风险有效地进行处理,用最低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保障的管理方式。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有针对性地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通过辨别与分析医院当前的风险,以便确定何种风险是能够忽略的,何种风险则是要重点防范的。主要是要抓住风险的重点,在当前的风险现状下,保证能够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就医院的财务管理发展状况来说,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能够适应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需求的专门体系,以便有效实现财务风险的预警及防范。下面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财务比率的最佳值,在财务管理中一定要防止这些指标数值过高或者过低,如果指标过高或过低都必须要引起医院财务管理者的重视。

财务管理者在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与管理时,一定要特别重视现金流量这一指标,由于现金流量指标是医院的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这一指标在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却常常被忽略,下面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几个主要的现金流量指标:

(1)现金的流入和医疗的业务收入之比,这个指标是现金流量的净额和医疗业务的收入之间的比率,能够反映医院业务收入的净现金量,如果这个数值能说明医院获得现金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个值越大获得现金的能力越大。

(2)现金和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这一指标是流动负债和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比率,这个值越大,则说明医院在短期内的偿债能力越高。

财务管理人员在以上各种财务指标进行时,一定要关注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因为只有把这些相关的指标关联起来观察与分析,才能发现隐藏在财务指标内部的风险。同时,医院的财务部门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把预警系统真正地落实到医院日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及时地计算和分析这些指标,并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找出风险的根源,利于及时避免风险的出现。

三、新时期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真正树立起风险意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管理

当前有不少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的防范意识,许多医院根本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预警体系。同时,如果医院的领导者们能深刻地认识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从根本上防范财务管理风险,就要加强和深化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从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观念出发,积极预防和应对财务管理风险。而对于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就要求医院在在追求成本节约的同时,必须要有比较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计划和方案,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管理。

(二)不断提高对医院外部经济环境的应变水平

虽然外部的经济环境很难预测和控制,但是医院可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和健全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地完善其财务管理决策的水平,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应对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在这些手段中,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医院的领导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绝对不能仅仅沉迷于暂时的良好业绩,而忽视潜在的危机,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和警惕性。同时,医院对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提高,通过对最新医疗卫生政策与改革的及时掌握和分析,了解医疗市场发展和变化的最新趋势和根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手段进行改革与优化,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财务风险反应机制,以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标。

(三)加强对预算的绩效管理和对预算的控制

不断加强对预算的编制、计算、分析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明确的预算标准和明细的预算项目。这就首先要对预算的编制、核定及执行等程序进行规定。严格地控制和分析预算资金的支出与运用,以确保医院预算资金的支出可以有章可依,并进行预算的绩效考核与评价,分析与控制预算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四)不断加强内部的会计控制与审计的监督

要加强医院的会计控制与审计的监督,第一,要做的就是严格依照会计准则和法规进行合理而正确的财务核算,并分析和上报核算的具体结果,以便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财务风险;第二,在医院的财务活动管理中,一定要加强对资产管理重要岗位的监督和控制,并对相关的控制点做出有效的监督和预警,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引起财务风险的隐患,并彻底消除隐患;第三,不断加强对医院的重要会计事项和财务活动的风险评估,并全程监控有可能发生意外风险的事项。

(五)逐步建立起合理的财务风险决策体系

医院领导者的决策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根据和核心,也是出现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改进领导者决策的方法,避免出现主观臆断,尽量用科学而合理的决策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有些医院的领导者只靠主观判断做出决策,常常导致决策的失误,这不利于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医院的领导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选择最佳的决策,促进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艳霞.论医院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们[J].经济师,2009(09).

[2]孙国伟,李大力.完善经营成本控制与强化医院财务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6(07).

[3]殷积琴,王琥琳,潘吉铎.浅谈医院财务风险的规避对策[J].卫生与科学,2006(05).

篇9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之下,现代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挑战。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内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经营生产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但从实际来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筹资风险突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战略性发展造成干扰。本文立足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就如何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做了如下阐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淡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主观能动性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行动的重要基础。但从实际来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共组的组织开展落实不到位。首先,趋利性是企业的天性,企业在战略性谋划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企业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财务风险管理尚未形成常态化;其次,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就可以规避财务风险。于是,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表现出较大的被动性,对财务风险的规避管理缺乏积极主动性。

(二)结构不合理: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存在筹资风险

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有了更高要求,强调企业要科学配置资金结构,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会出现资金结构不合理问题,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境。一方面,企业在筹资决策中,由于决策失误,抬高了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负荷的企业财务负担,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企业偿债能力有限,资金结构的不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导致财务风险、生产困境等问题的出现。

(三)水平较低: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较低,管理工作不到位

财务管理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有效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但是,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财务部门“一肩挑”的管理现状,弱化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效性。首先,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工作开展;其次,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能力培训,在管理方法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再次,财务风险管理由财务部门“一肩挑”,缺乏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进而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落实不到位。

二、新时期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实现财务风险科学控制

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落实,前提条件在于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优化内控管理环境,实现财务风险科学控制。首先,企业要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在内控管理中的重要性,从组织开展,到人员到位,都应确保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其次,企业上下要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管理,将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再次,企业要制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依托制度保障,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从财务风险管理职责的明确,到岗位职能的细化,都应在制度化建设的基础之上,推进财务风险管理建设。

(二)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更好地财务风险防控,企业应着力于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强化财务风险的防控能力。如图1所示,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结构图。从中可以知道,在不同时期,应采取相应的预警机制,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时效性,能够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控制系统。首先,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要求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实现风险控制制度化、常态化;其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由两大板块构成:一是基于定性分析下财务预警警兆识别系统,强化对财务风险的定性分析;二是基于定量分析下财务预警指数测度系统,实现对财务风险因子的定量分析,以更好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再次,以企业财务报表、经营计划为预警依据,运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方法,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进行风险预警,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三)优化企业资金结构,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不良所致。为此,在财务风险防控的过程中,一是要求企业要强化资金结构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需的资金流;二是优化企业负债率,在确保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提高企业的偿还能力;三是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构建,强调有序的资金周转速度,进而支撑企业的经营发展;四是企业应协调各部门,强化对企业资产管理比率的考核,并通过流动资金的投放管理,有效提高资金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偿还能力。

三、结束语

新的市场经济环境、激烈的行业竞争,强调企业在战略性发展的构建中,应推进财务风险管理建设,落实财务管理现代化发展。在笔者看来,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关键在于优化内控管理环境,实现财务风险科有效落实;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实现科学防控。

⒖嘉南祝

[1]王丽萍.新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策略分析[J].北方经贸,2015,(06).

篇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大型工程方面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财务风险研究方法的探讨。关于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有:Mustafa、Member、Zee等(1991)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和评估项目风险的招投标阶段风险。在此基础上,Zhang.G、Zou.P(2007)建立了一个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合资企业的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Tarek Zayed,Mohamed Amer,Jiayin Pan(2008)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中国公路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模型、策略、评价指标和审计方面对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探究。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清华大学郭仲伟(1987)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借助各种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以最小投资谋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

张智勇(1996)最早提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财务风险包括延迟付款、汇率浮动、换汇控制、通货膨胀等,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解决方法。

余娟、祝继高、刘晓宁(2005)在发表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中提到财务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它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将财务风险划分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交易风险,并就这四类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

石香焕、唐文彬(2007)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引进定性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描述,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误导;文章引入了定性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弥补了纯定量评估模型的缺陷,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按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隶属度进行层层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

钱丹第(2009)在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研究方面提出国际工程面临的5项主要的财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风险、合同履约及合同变更风险、税收法律风险以及换汇控制。

沈亭、王淑慧(2010)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改进了指标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以便更适合其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崔静(2011)在《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一文中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目的及意义,提出在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制订公司风险经营方案。

李永杰(2012)在施工企业海外承揽工程方面进行了财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着比国内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财务风险的考验。要实现海外施工项目良好的盈利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施工企业自身应对海外风险的能力。

王茹(2012)将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承揽海外工程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等,内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经营风险等。

尹嵩(2013)提出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国际工程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方面,面临国外的工程承包企业激烈的竞争更是需要不断的发展。

陈永龙(2013)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对策研究,提出企业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处理、持续监督与评审相关的财务风险,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取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张超(2013)专门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财务风险中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作为财务风险之一的汇率风险是任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汇率风险是双向的,既有风险损失,又有风险收益,但就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而言,面临的风险损失要大于风险收益。

刘金兰、刘立旺、齐彤(2013)在系统分析价格、汇率、利率、信用、关联交易、税收、会计信息、流动性、资金安全、高风险业务风险等10项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应用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外油气项目的财务风险做了评价,得出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是目前海外油气项目面临的前3位财务风险,当前的财务风险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的评价,并给出了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的剩余风险值。最后提出了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综上所述,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行业分析了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也使大家越来越了解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2007年以前缺乏对国际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的研究,2007年国家提出“走出去”的政策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涉及这个领域,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识别越来越全面,控制好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不仅仅会使企业得到好的发展与提升,对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之后,国外学者首先在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上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近年来国内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运用的也越来越多,行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了很多我国对外投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搜索与研究,并没有发现有关我国通信建设国际工程项目方面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对其他行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方面,较少使用相关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晓奎,余敏等.工程财务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工程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A.Mustafa,Member,Zeee,et al.Project risk analytic assessment using the hierarchy process[J].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1.

[4]Zhang,G,Zou,P.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risk assessment approach for joint ven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J].Jounal of Constraction Management,2007.

[5]Tarek Zayed,Mohamed Amer,Jiayin Pan.Assessing risk and uncertainty inherent in chinese highway projects using AH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8.

[6]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1987.

[7]张智勇.国际工程承包财务风险探讨[J].交通财富,1996.3.

[8]余娟,祝继高,刘晓宁.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经济经纬,2005.4.

[9]石香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估[J].财会月刊,2007.2.

[10]钱丹第.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会计师,2009.7.

篇11

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电力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营环境,电力集团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对风险管理提出了集成管理的新要求。国内外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表明,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风险集成管理发展的要求,财务风险集成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集成风险管理的含义

集成风险管理是从组织的角度对风险进行理解、管理和沟通的一个持续、主动和系统的过程。它体现了整体性、战略性和经营性并重的新理念,是电力集团企业范围的风险管理。集成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建立动态环境条件下的协调和控制机制,通过最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电力集团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实现电力集团企业风险的系统自动调节和协调的互动式管理。

二、电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体系的构建

电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贯穿于电力集团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母企业和各子企业预算财务会计报表、经营计划等内部资料和电力集团企业外部环境资料为依据,对财务风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识别、衡量、预警、控制和反馈。该系统由5个子系统组成,如图1。

1、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是电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系统的组织保障,通过设立电力集团企业首席风险管理总监和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从战略的视角组织和协调电力集团公司各子企业及其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从组织体系上保障财务风险集成管理目标的实现。它是由风险管理组织、风险考核激励、风险管理监控和风险措施执行构成。

2、制度系统

制度系统是保障电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正常运行的制度基础,由电力集团企业内部制度体系和外部制度体系构成。电力集团企业制度体系是风险集成管理的前提,财务风险集成管理的载体是适合风险集成管理要求的综合管理控制系统。电力集团企业制度系统由内部综合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工作权限、工作流程、运行方式、业绩评价和考核制度、风险考核激励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构成。外部制度系统为电力集团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生性环境,它由法律法规、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所构成的外部性制度体系,为电力集团企业风险集成管理提供外部风险监督机制,有助于推动电力集团企业风险集成管理的实施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3、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电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系统的核心,它为组织系统、制度系统和经营系统提供风险管理决策信息,为整个系统的实施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它由数据采集、风险管理系统、方法库、数据库和模型库构成。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信息系统所需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包括企业内部基础数据和外部数据的收集。风险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实现方法库、数据库和模型库的集成功能,进行基础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综合识别、评估、决策和应对财务风险、方法库、数据库和模型库为信息系统提供集成方法、数据管理和模型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4、经营系统

经营系统是电力集团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系统,是财务风险集成控制监控和协调的对象。由于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关系密切,没有经营风险就无所谓财务风险。经营系统为电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提供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如成本信息、营销信息和供应信息等,实现财务风险集成管理系统与经营系统的互相推动性的良性运行,有助于财务风险集成管理的实施效果和降低经营风险,实现电力集团企业总体战略目标。

5、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的功能是对电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系统进行维护,以确保财务风险集成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它由系统参数维护、安全管理、数据维护和图表工具维护构成。

三、电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体系的配套措施

1、培养财务风险意识

面对目前复杂的金融环境,电力集团企业首先应该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规避各项风险。一旦企业没有抵抗住这场风暴,出现了财务危机,企业首先应该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究竟是内部熵增还是引入正熵流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找到预防措施,以防同样的错误出现两次,同时采取财务相机管理,调动出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积极性,维护好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同时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应注意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和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只有这样,企业的财务预警工作才会受到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整个财务预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企业财务监督

为了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企业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发挥出出资者监督、管理层监督、上级监管部门监督、市场监督的综合效用,将各种监督有效统一地加以运用。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不应仅仅是某一方面约束力量的独大,不应仅仅关注内部监督的管理效用,而应是四种监督模式的交叉运用,共同完善,只有内、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共同作用时,监督机制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外部监督的作用,加强上级监管部门监督和市场监督的约束力度。

3、加强融资和投资风险管理

科学地预测融资和投资风险,合理地规避融资和投资风险,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但只有确定最优的资金结构,才能有效地降低融资和投资风险。首先,选择最有利的融资方式。从现存的融资风险看,企业融资结构失调是加剧各方面风险的根源。企业融资方式包括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其资金成本往往不同。在选择融资方式时,首先应考虑内部积累,其次再考虑外部融资,通过各种数量分析方法,以资金成本为基础,建立起接近最优资金结构的良好结构,要根据债务资本的流动性、经济性、安全性,评估各种融资方式所带来的风险,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以分散原则控制融资风险。在融资渠道上,企业不仅需要关注国内资本市场,而且要积极稳妥地进入国外资本市场。在筹资方式上,抓住市场良机,继续利用融资成本较低的卖方出口信贷以及减税租赁,同时,除了从银行适度借款外,可利用ABS融资,即资产证券化融资,或通过债转股来融资。其次,改善经营机制,努力实现借入资金变为自有资金的置换。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改善自身经营机制,变独资经营为股份制经营或集团经营。通过改制变借入资金为自有资金,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又可以减少融资风险。企业重组并购面临的资金流量和财务压力是相当大的,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因此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比率,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风险。在实施重组活动前,企业首先应严格制定并购资金需要量及支出预算,并将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寻找出真正现金流和资金盈缺的时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防范流动性风险。

4、加强对日常现金流量的预测

在金融危机下,控制日常资金运营风险,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非常重要。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付。因此,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应立足于对现金流量的控制和监测。现金流量预算就是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如通过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的经营者就能看出企业内部现金流量产生能力有多强,营业现金流量是正值还是负值、原因何在及企业是否有能力通过营业现金流量来履行其短期偿债能力,扣除现金投资后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有盈余等。因此,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风险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地采取行动,防范风险。

5、实施人性化与信息化控制

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时要以人为本,谨慎操作:尽力捕捉核心信息,规划整个财务活动。比如对财务风险的调查,有助于改善企业财务风险信息不对称状况、准确预测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机会与障碍所在。同时财务风险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有时还需要运用复杂的数学处理方法,为及时准确地得到风险分析结果,有时靠人工简单的计算是不行的。电力企业作为我国企业中的先进代表,应充分发挥现代化监管手段,加快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步伐,尽量开发和应用财务风险防范管理系统软件,使其具有审核、汇总、预警分析和提供预控对策的功能。

总之,电力集团企业具有管理协同性、统一规范性、利益互动依存性和母企业主导性的特点,管理内在要求电力集团财务风险管理集成化。我们就风险理念、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组织集成,构建电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框架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集成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其实践应用良好。

【参考文献】

[1] 文宗瑜:现代公司的统一财务控制与统一收支结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韦德洪、张艳红、程李梅等:财务控制理论与实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篇12

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均需要面临一定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国内周期性结构的调整,企业比以前更加重视风险。

集团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发展进步的一种形式,因其具备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等优势,近年来尤其趋向成为主流的企业组织形式。因此深入研究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便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与理论的可行性。本文站在实施角度试图构建独立的风险管理实施体系,自上而下主动进行财务风险防御,以期达到高效管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简述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财务状况存在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既包括企业筹资风险,也包括企业投资风险、资金收支风险、日常财务管理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多方面风险。

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是伴随着集团企业的各个经营阶段的,比如说在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分配等各个环节都会遇到一定的财务风险,它是集团企业各种风险的集中式表现,一旦出现财务问题,企业的资金链就会断裂,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等。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是在一定系统环境下,为了完成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而建立的相互联系、功能完备、要素完整、联系紧密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整合而成的一种结构表述。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三层结

1、目标层

目标层的目标要素就是按照环境分析起点原则分析、制定、选择的切实可行的目标。本文认为分析、选择的最终目标就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包括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战略目标是集团企业层面的长期的、整体的目标,具体目标是不同层次责任主体的具体目标。

2、管理层

管理层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目标层诉诸于实践的具体表现。管理层包括责任主体、程序方法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管理层以目标层为导向受到目标层的制约,同时又对目标层层级目标的实现起决定作用。因此,管理层是连接目标层和基础层的桥梁,它是目标层的具体实践和基础层的现实表现。

3、 基础层

从目标的建立到为完成目标所开展的管理活动,基础层都是这个过程的基点。它立足于实际,详细分析目前面临的现状和实情,是整个体系构建的基础。管理层的管理主体、管理活动和保障体系受基础层的约束和限制,同时基础层又为管理层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要素分析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管理目标、责任主体、程序方法、保障体系和管理基础五个要素。

1、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企业通过财务风险管理达到的目标,是我们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它是在对集团企业的宏观、微观环境进行SWOT 分析后得出的战略选择基础上进行战略评价,在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考虑了企业使命和风险承受度后制定的。

2、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通过各自职责的履行情况,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企业所有岗位都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集团企业所属的子公司往往也存在背离母公司的倾向,从而使母公司面临失控,导致财务风险。

3、程序方法

程序方法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责任主体所表现的行为集合,同时也是控制系统主要监督、控制的内容,包括规范的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我们必须加强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引导、控制和评价,以便使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朝着有利于管理目标去组织、贯彻和实施。

4、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保证各责任主体按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来实施管理的程序方法得以落实的制度、机制和手段。没有健全、有效的保障体系,仅仅依靠责任主体的程序方法,很难保证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和效率,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保障体系。

5、管理基础

管理基础是企业有效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管理环境,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客观环境和经济基础。本文认为体系的管理基础主要包括: 公司治理结构、正直诚信原则和道德观、财务风险管理哲学、企业的组织结构、责任的分配和授权、员工能力、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应对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过程,它是风险应对的直接依据。

(1)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2)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4)集团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这是集团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企业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集团企业根据分析分析结果,合理选择应对策略。

(1)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防范财务风险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因此,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2)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

(3)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

(4)树立风险意识,健全内控程序,降低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

(5)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

四、结语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非常复杂的,责任主体仅仅实施程序方法、落实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很难达到有效、高效管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体系,通过综合治理来进行。我们构建的体系分为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三个层次和五个要素。三个层次与五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共同构成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从而集体企业在选择或调险应对策略时着眼于集体企业整体层面,致力于将风险降低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篇13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财务风险是一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强调风险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其损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或由于自身决策失误所遭受的惩罚。

1 客观性。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人们无法回避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损失的产生。

2 不确定性。由于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导致财务风险是否发生、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不确定。

3 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4 相对性。同一财务风险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一样,同一财务活动主体对不同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5 收益性或损失性。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因此,收益性与损失性是共存的。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1 尚未形成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与管理,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地协调和统一,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2 财务风险应对环节不足。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应对措施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强调纯粹风险的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的协调性稍显不足;风险应对以单一措施为主,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

3 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目前,企业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企业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而且,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适时管理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1 企业财务风险适时管理的组织基础,即: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业务部门。

董事会主要是确定集团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政策,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是为了确保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它承担董事会的日常风险管理职能,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方面的有关问题,确保集团有完善的内控机制,并对内控和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清楚地反映集团所面临的风险,指出主要风险区,批准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部是以总经理为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层,是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风险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包括经营管理层和总经济师,总会计师。风险管理部通过制定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实施风险评估,全面评估公司的风险状况:将公司指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付诸实施。同时,监督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监督促使其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审查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报告并评价其风险管理业绩。

业务部门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集团整个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能是执行风险管理部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协助并支持风险管理部的工作,并且需要及时向风险管理部汇报和反馈有关信息。

2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回避策略,风险接受策略、风险防范策略,风险转嫁策略和衍生性工具的避险策略。

风险回避策略是一种最彻底地处置风险的方法。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然而,回避风险终究是一种消极控制风险的方法,为此要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风险接受策略的适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企业财务能力足以承担风险损失的极限值;其二是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的费用大于自我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其三是风险管理缺乏处理风险的知识和经验,疏忽处理或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无意识地承担风险。风险接受策略通过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通过制定适当的防范措施,将企业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分离,而不是将它们集中于可能遭受同样损失的同一地点。对于同行企业所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事故成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应付潜在的严重损失环境制定应急计划,并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使他们了解风险、防范风险,知道在风险事故实际发生时如何处置风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