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震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的防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震灾害的防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震灾害的防治

篇1

这就是很典型的“冯小刚定律”:总能从本以为熟烂的景点中找到不一样旖旎,让人心神荡漾,恨不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取景地之一:

南洋风情骑楼老街

就像《让子弹飞》捧火了开平碉楼一样,《私人订制》电影中有关海口骑楼的场景,可能会让不少本欲直接前往三亚的度假客们,在海口停下脚步。

海口骑楼老街为国家级文化名街,由多个条街道交叉组成,街道两边全部是上百年的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很有历史沧桑感。这些街区布满各类商铺,人口密集,熙来攘往。目前海口对这些街区进行大改造修缮,恢复骑楼建筑本来面目,把老街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特色旅游观光休闲街区。冯导在这里取景,估计也是看中了这里古色古香的南洋情调和特色。不出所料,这部电影让海口骑楼老街全国“闻名”。

据说最早的骑楼建筑建于1849年,具有很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的特征,许多马来西亚等地的老华侨们回国祭祖时,都会到海口的“南洋街”走一遭。当然,浓浓的复古味道也会吸引不少爱怀旧,文艺范的年轻人前来旅行。

周边特色球场:

海口西海岸高尔夫

海口西海岸高尔夫位于海口市假日海滩对面,离海口市中心不到10分钟车程,作为稀有的都市高尔夫,西海岸高尔夫项目出自国际高尔夫设计大师之手DYE家族。DYE家族是世界唯一的著名球场设计家族,作为“岛型果岭”的发明者,DYE家族在球场设计方面享有很高的权威,堪称高尔夫设计界的贵族。

海口美视五月花高尔夫球场

海口美视五月花高尔夫球场由国际著名球星柯林・蒙哥马利设计,充分地将滨海地区原有的自然景观、原始地貌、天然植被与独特的沙坑和水障碍完美结合,造型更具多样化,同时也更富有挑战性,是典型的滨海城市林地型球场。

取景地之二:

“私人订制”观澜湖

《私人订制》中,郑恺为了圆一个女孩的生日梦,为她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成人礼。万顷绿野上一顶白帆帐篷,瑰丽浪漫。这是在全球最大的高尔夫球会观澜湖取景拍摄,搭建在海口观澜湖的黑石高尔夫球场上350英亩的绿茵地之上。

这顶 “成人礼帐篷”现已成为新人拍摄婚纱、举办婚礼的地方。海口观澜湖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配套成为海南岛“最浪漫的蜜月婚庆度假目的地”,“私人订制”婚庆套餐的推出,吸引众多情侣们前往。

还有一处室内豪华的电影场景也是出自海口观澜湖别墅,进入此座别墅,便可举目尽览一号黑石球场美景和醉人的热带风光,尊享私密悠然的度假空间,设备更是一应俱全:独立厨房、阔绰客厅、餐厅、蒸汽浴室、户外水力按摩浴池、户外休闲躺床等。

开机仪式上,兴奋的冯导说,这次我们是在天堂一样的环境中拍摄。演员李小璐坦露:“在观澜湖,我住的房间一开窗户就是高尔夫球场绿地。拍戏的时候我还带着宝宝,一开始还害怕给剧组添麻烦,但是很快宝宝就适应了,他很喜欢这样的环境,所以也很舒服,每天都不会很累。”

周边特色球场:

海口观澜湖火山岩高尔夫球场

海口观澜湖火山岩高尔夫球场是全球最大的高尔夫球会,最大特色就是火山岩风貌。世界上在火山口地区建成的高尔夫球场屈指可数,在中国,海南观澜湖火山岩球场仅此独有。球场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火山岩地区的原始风貌及植被,球场中绝大部分的石墙、废墟、古民居都成为球场的景观组成。人工球场完美嵌入天然火山岩环境,加上无比艰难的施工条件和国际高规格赛事设计、建造要求,海南观澜湖火山岩球会是骏豪集团创造的又一高尔夫球场建造奇迹。

取景地之三:

钟声缭绕的定安文笔峰

在《私人订制》的电影片段中,主演葛优身着道袍、捻着一嘴白髯口的装扮令人印象深刻,加上“凡夫此来,意欲何求”这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更将葛式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一场景便是取景于海南文笔峰景区。李小璐的道姑打扮也颇为俊俏,她的“品香”造型更是煞有介事,十分传神。该片的这些经典片段取景于文笔峰景区文笔峰景区元辰殿、钟鼓楼,将文笔峰天人合一的山水意境展露无遗。

定安县文笔峰道教文化苑景区与南丽湖山水相依、形意相生,自古被视为“龙首龟背”的风水宝地,是海南历史上唯一被钦定为“皇家园囿”的禁地,堪称海南岛人文景观之大成。文笔峰从山腰至山顶主要由玄武岩和片理岩组成,山上植被茂盛,山顶常有云雾缭绕。

周边特色球场:

南丽湖高尔夫球会

南丽湖高尔夫俱乐部位于南丽湖名胜风景区的最北端,距海口40分钟的车程,球场位于城乡之间,既能享有市区的繁华,又能获得郊区的悠闲。

南丽湖为省级风景区,总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湖面积26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米,是琼北最大人工湖,湖水终年清流澈,碧波荡漾,鱼虾潜底,鸟翱蓝天,绿染湖滨,清风徐来;湖中镶嵌着18座翡翠般的岛屿及无数的半岛,错落有致,湖光山色尤胜西湖、日月潭。

取景地之四:

潜水胜地蜈支洲岛

美丽、旷野、自然、阳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理想的适合演绎轻松喜剧的地方,难怪白百何在回想起海南的拍摄时,表示那里“很阳光、很明媚”,有时候初到现场,会有一种“在度假”的错觉:“因为都是面朝大海在拍,休息的时候也都坐在海边,很轻松,很悠闲。”《私人订制》栏目组了一组《私人订制》特辑风光片,片中葛优、白百合、李小璐、郑恺、范伟、李成儒等明星拍摄幕后花絮曝光,作为纯海岛度假胜地的三亚蜈支洲岛更是得到了“在这里拍这个电影把我们都惯坏了,太美了”的赞誉。

据说,《私人订制》是蜈支洲岛这个最近几年越来越热的旅行目的地登陆银幕的处子秀,经过银幕曝光后,这个被赞拥有三亚最佳海、沙质量的景点,人气愈加爆棚。

被游客们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的蜈支洲岛,其魅力实际不仅在于海滩,面积1.48平方公里的岛屿既拥有5.7公里长的海岸线,也拥有植被繁茂的山区地带,“临海山石嶙峋陡峭,直插海底,惊涛拍岸,蔚为壮观。中部山林草地起伏逶迤,绿影婆娑。北部滩平浪静,沙质洁白细腻,恍若玉带天成。”可能是对蜈支洲岛各部分地域特征的最好描述。而像沙椤、龙血树这样,在恐龙存在的时期就已出现的化石级物种,也可在此一睹其真容。

如果您是在欣赏完电影后前往蜈支洲岛,电影拍摄地――岛上餐厅之一的海盗吧旁的淡水泳池,也是一定要去感受一下的,一弯掩映于碧海蓝天椰影中的水池,显得清新而精致,而在泳池边的白色“鸟巢”状建筑物,构筑于海天之间,更是一抹难得的点缀。

周边特色球会:

海南神泉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篇2

1.1能量法滑坡强度评估的原理

滑坡释放的能量是指从滑坡失稳破坏到堆积稳定这一阶段所释放的能量,该能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震波对滑坡体输入的能量,二是滑坡体下滑的势能。后一种能量可由E=γVH测得,其中γ为滑坡物质的重度(N/m3),V为滑坡体积(m3),H为滑坡体重心在滑动前后的垂直运动高度。然而,地震对坡体输入的能量目前还无法准确的测得,坡体失稳破坏的地震最小加速度即临界加速度目前还有待研究,失稳破坏之前地震波对坡体输入的能量亦是无法测得。因此,需要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能量的计算。滑坡体从获得地震输入的能量启动,到最终堆积稳定,地震力和重力对坡体做正功,系统最终稳定下来,一定有一种力做负功,这种力即为摩擦力。摩擦力是一种耗散力,是非保守力的一种。耗散力是指对系统或物体做负功,而使之总机械能减少的力,耗散力做功与力使物体经过的路程有关。前面提到,摩擦力是非保守力的一种,而非保守力有一个特点:物体在有非保守力作用时,其动能和势能之和(机械能)不再守恒。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失稳破坏到最终堆积稳定,不仅存在机械能,还包括地震能量,因此,单纯从机械能的转化来度量地质灾害释放的能量是欠妥当的。滑坡地质灾害释放能量的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地震输入能量在岩土体中积累形成变形能,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沿某一方向释放变形能,当释放的能量超过岩体破裂所需的能量时,岩体发生破坏直至剪断岩土体形成滑动面的,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剪断岩土体;第二阶段为滑坡体沿滑动面剪切破坏,直至完全剪出,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克服抗滑力所做的功;第三个阶段为滑坡体在斜坡表面滑动直至堆积停止,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克服斜坡体表面的摩擦力所做的功滑坡释放能量的3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滑坡破坏形态。坡体在地震输入能量后,首先进行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能量耗散到不足以进行到第二阶段,则坡体破坏的结果是形成不稳定斜坡;能量能够维持到第二阶段,却不足以支持第三阶段,则斜坡破坏的结果为我们常见的滑坡;能量能够维持到第三阶段,则破坏的结果为远距离滑坡。

1.2滑坡灾害强度评估方法

第一阶段释放能量:根据岩石强度的能量理论,岩石单位体积内所能储存的变形能是一常量,与应力状态无关,变形能一旦超过这一常量,材料即发生破坏。在地震波作用下,岩体逐渐储存变形能,当地震作用的能量超过岩体的变形能后,岩体发生第一阶段破坏,并逐渐释放变形所吸收的能量。此时岩体释放的能量为:210*2EVE(1)式中:E1为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σ为水平向应力;E0为岩土体的弹性模量,一般可取变形模量;V为滑坡体体积。第二阶段释放能量:岩土体在剪断贯通后,沿滑面在重力及地震力作用下克服抗滑力下滑,所受的摩擦力与抗滑力大小相同,摩擦力做功消耗的能量为:22EWcos-Qsintgl+cl(2)式中:E2为第二阶段释放的能量;W为坡体自重及上覆荷载之和;Q为地震力,Q=ξW,ξ为地震水平系数,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的规定,岩质滑坡取0.05,土质滑坡取0.0125;为滑坡体滑面倾角;为滑面内摩擦角;c为滑面黏聚力;l为滑面长度。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滑坡体剪出后沿着斜坡表面继续向下滑动,最终堆积稳定。滑坡体的下滑力来源于坡体自重及上覆荷载沿坡面的分力,抗滑力(摩擦力)则由法向分力及摩擦系数决定,释放的能量为:3E=WcosS(3)式中:μ为坡体表面的摩擦系数;为滑坡总斜率,是滑坡运动前最高点与运动后最远点连线的斜率;S为滑坡运动斜长;其它符号同上。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强度以释放的能量作为度量,而释放的总能量为上述3个阶段之和,则滑坡灾害的活动强度表示为:123EEEE(4)当然,对于地震诱发的群发性滑坡地质灾害来说,每个单体灾害达到的破坏阶段不同,则相应的能量计算应区别对待。对于只达到前两个阶段的滑坡,计算时也只能计算到前两种能量;而原本已经存在的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加剧,则计算时可能取后两个阶段。

2结论

1)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估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地震诱发的群发地质灾害,可直观地对比不同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大小。从能量的角度考虑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篇3

一、工作目标

对全镇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户安置后全部腾出的旧房屋、宅基地及院落等附属设施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拆除旧房将宅基地和附属设施占地进行复垦,充分使用土地资源,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因地制宜、精准实施原则。

充分发挥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户和村级组织在宅基地复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搬迁户自愿自主复垦宅基地,注重迁出地土地开发与生态修复。

(二)分步拆除、整村复垦原则。

先对已经签定《搬迁复垦协议》的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户腾出的旧房屋、宅基地及院落进行拆除,再对易地扶贫搬迁旧房进行拆除。待两种类型的搬迁户全部旧房拆除后,整村进行复垦。

(三)责任明确、协作推进原则。

旧房拆除、复垦所在地常店村党支部、村委会是项目实施主体,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是本村旧房拆除及复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安排、亲自指挥,确保于2022年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旧房拆除及宅基地复垦工作任务。

三、实施内容

(一)2012年XX县扶贫异地搬迁对象。

(二)2019年XX县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对象。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2020年6月30日前)。

常店村两委干部到高家庄、任家庄等自然村搬迁户中,广泛宣传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及复垦政策,引导农户支持和参与旧房拆除与复垦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二)审核公示(2021年7月31日前)。

常店村两委对测绘公司测量旧房拆除及复垦面积进行逐户审核看是否测量到位,并将测量情况进行公示,做好留存影像资料等。

(三)组织拆除(2021年8月1日—2022年7月31日)。

1、对2019年XX县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对象,由常店村两委委托专业队伍统一实施拆除工作。

2、对2012年XX县扶贫异地搬迁对象参照实施2019年XX县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对象旧房拆除工作,按照测绘公司测量和估价结果,补足差价后,进行旧房拆除工作。

3、对不属于2012年XX县扶贫异地搬迁和2019年XX县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对象的房屋进行拆除,按照测绘公司测量和估价结果,补偿房价后,进行旧房拆除工作。

4、旧房拆除复垦地块质量要达到:复垦地表上的砖瓦、木料和原房屋基础基石等建筑物要拆除清除彻底,并及时清运干净,地表平整、可直接垫地。

5、要严格执行政策。即搬迁户原有的旧房要全部拆除,严禁将拆偏房、圈舍、烤房等冲抵旧房拆除,严禁弄虚作假。

(四)实施复垦(2022年8月1日—2022年10月31日)。

由常店村两委委托专业队伍或有实施复垦工作的村民进行土地复垦,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实施,经镇政府和县自然资源部门验收合格后进行复垦费兑现。

完成复垦后,由常店村委会选址统一规划农具点和粮食临时堆放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成立XX镇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工作组,成立常店村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指挥部,分别承担督察指导和具体实施工作。

(二)明确责任,确保落实。

1、常店村支部、村委是农村危旧房拆除工作的责任主体,村支部书记要亲自安排、靠前指挥,做到底子清楚、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资料完善。要做好旧房拆除前、拆除中和拆除后的影像资料的收集,拆除前照片包括旧房及附属设施远景、近景图片(其中近景照片必须能辨别户主及房屋结构),要确保旧房拆除地块复垦位置准确,四至边界清楚,工程建设内容与拆旧复垦方案相一致,并妥善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2、镇财政所负责对旧房拆除复垦工程施工费预算进行审核,并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3、XX自然资源所负责竣工验收资料的编制工作,并对复垦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对旧房复垦耕地质量进行验收;编制竣工验收资料。

(三)严格督查,严肃问责。

篇4

为快速、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提高我区卫生部门应对地震灾害的反应速度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预防和减少灾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保护灾区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徐州市地震应急预案》、《徐州市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试行)》、《徐州市救灾防病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区境内,由地震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发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发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以及核和辐射等其它突发事件时,按照我局下发的相关预案执行。

其他地质灾害危及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1.4基本原则

1.4.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抢救生命和保护健康为第一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伤亡率及致残率,同时尽力减少财产损失和其他社会危害。

1.4.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做到常抓不懈。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完善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各项工作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做到快速应对,依法、高效、规范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1.4.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区卫生局在区人民政府或地震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职责,按照分级负责、协同应对的要求,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切实履行起卫生部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神圣职责。

1.4.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案的规定,认真履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职责,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度,通过培训演练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作为区卫生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将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定期检查,以加强监督管理。

1.4.5整合资源,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充分动员和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统一指挥、责任明确、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区卫生局与交通、通信、环保、军队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通过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应对,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1.4.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科研工作,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提供科技保障。要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卫生应急指挥人员、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要大力普及地震灾害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公众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篇5

引 言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不仅地震本身将引起各种灾害,还将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其中,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非常重要,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地震次生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层面的,如滑坡、崩塌、滚石、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和溃决水灾,发生在深海地区的强烈地震还可引起海啸;二是社会层面的,如道路破坏导致交通瘫痪、煤气管道破裂形成的火灾、下水道损坏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电讯设施破坏造成的通讯中断,还有瘟疫流行、工厂毒气污染、医院细菌污染或放射性污染等。历史经验表明,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有时比直接灾害还要大。

1. 地震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

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中国西部地区新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带发育,地形切割严重,山高谷深,岩体破碎,风化强烈,山体斜坡上的松散堆积物丰富。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同时,由于地震造成山体岩土体松动,受降雨影响也引发许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多种次生地质灾害。

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我们可以看到,地震对灾区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对河床、自然生态环境、水资源和水质等诸多方面。对河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流改道、河流断流、形成堰塞湖、水土流失加剧等。从电视或者遥感照片来观察,灾区泥石流、滑坡等大量存在,不仅堵塞了道路、摧毁了村庄,而且形成了堰塞湖,改变了灾区景观的格局,可能引发洪水灾害,对灾区再次造成伤害。

地震对自然生态影响巨大,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山河改观”、“沧海变为桑田”是地震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真实写照,对动植物生存环境也造成巨大的影响。地震导致地质结构的改变,引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水资源环境,由于在地震灾害发生和救灾的过程中,增加了新的污染源,再加上水文情势的变化,对河流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会造成水质的变化。

2. 保障地震灾区的饮用水安全

由于地震带来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从而对水质造成了破坏。如有些地区的地表水不能更好地排泄,造成积水现象。再如随着气候炎热,因为人员伤亡进而形成了流行疾病等生物灾害。

地震可能引发一些危险品的泄漏。如受地震影响,一些危险品液体可能会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影响。

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

日本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电脑化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他们在抗震防护方面有着很好的经验。

对于地震灾害重灾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受到了严重破坏,应尽快修复。而对于已经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来说,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工业原料、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的环境隐患。现在在发生地震灾害的四川地区,出现了降雨的情况,一旦大量化工原料随着雨水进入水体,将引发水污染事件。各地要加强地表水水质监测,加强农业灌溉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避免污染大面积扩散。加大地表水在线监测设施的监测频次,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管理,确保饮水安全。

饮水安全问题是环保应急防范工作重点。各地要加强巡查排查,突出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居民集中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隐患排查,尤其要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3. 防范自然灾害带来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

要预防地震次生环境灾害,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防患于未然。如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环境灾害的建设工程(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篇6

一、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综合的技术,它涉及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许多学科,其具有其他技术手段所不具备的空间数据管理及分析功能。目前GIS已在测绘、城市规划、水利、土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规划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地震领域中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地震分析、预测、预报、抗震、减灾、灾害预溯、辅助决策及应急指挥等各个方面。由于地震灾害的每一个环节及过程均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因此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数据库,将地址灾害预测、减灾基础信息加以管理,结合GIS空间分析及网络分析功能及其他子专题提供的数学模型,动态实现地震灾害的快速预测与辅助决策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GIS技术在国内地震领域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地震分析、预测、预报、抗震、减灾、灾害预测、辅助决策及应急指挥等各个方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我国疆域辽阔,地质环境复杂,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地质条件也复杂多样,目前已经成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本文综合了关于GIS在地震监测预测、震后应急救援、灾害调查评估、灾后医学救援、灾后重建中的利用的文献资料,可以作为我国未来GIS应用于地震领域的理论参考,也可作为相应的应用方法指导。

二、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各类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台站总数约38424个,其地理位置分布总体上较为分散,早期的地震预报研究由于均在各台站层级描述动态自然因子,其精度及效率均难以保证。借助于现有的GIS平台可将现有所有台站动态信息集中显示、管理及分析,可极大地提高动态信息的定量化及精度,可更好地开展地震监测及预报工作。由于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从现有的地震预报分析发现,地震灾害的每一个环节及过程均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复杂性往往使得研究人员难以有效地挖掘地震发生的机理及前兆。因此,借助于GIS手段的复杂空间数据管理及分析功能,可帮助研究人员剖析地震相关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从而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利用GIS建立地震灾害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地震灾害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震灾害的危害程度,分析地震灾害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由于各种地震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震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预测指标,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震灾害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在灾情监测及评估中的应用

地震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过去的地震实践来看,震后几小时到24小时内是人员抢救的关键时段,可基于GIS技术、背景数据库、应急备灾数据库、救灾需求确定合理的救灾投入及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在极震区周围建立缓冲区,可对缓冲区内各要素进行统计,如统计缓冲区内社会经济信息、抢险救灾信息(抢险物资、抢险队伍及避险中心)等,不仅为抢险救灾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手段,还可为城市规划、保险行业保费估算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网络分析包括通过对生命线工程的管道进行网络连通性分析,资源供给网络划分、资源调拨及道路网络分析最佳路径分析。基于GIS技术建立的多源防灾减灾信息集成平台,其不仅包含地震灾害应急评估和灾情评定所需的遥感信息、气象信息、水文信息、地震信息,还包括专题信息,如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数据库和历史灾情数据库等等,因而基于多源防灾减灾信息集成平台可开展地震损失统计及分布、人员伤亡统计及分布、需安置人员统计及分布、重点基础设施分布、医疗及消防设施分布评估等等。

四、在灾后救援中的应用

当今灾害医学救援具有救治任务和对象多元、发生地区广泛和环境分析数据庞大的特点。因此,仅靠人力无法从海量的数据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决策速度。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强大,将其应用于灾害医学救援,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高救援效率。在实施医学救援过程中,要求灾害救援指挥员掌握医学地理描述、叙述的信息。但是,大多数现场情况如伤病员现场救治和转运、卫生车辆运送能力、卫生部门固定或机动人力物力配置状况、医疗物资储备等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很难为指挥员掌握并按最新情况做出决定。地理信息及在地理信息基础上形成的GIS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GIS利用数据库操作系统整理现。有信息,并保证各种数据库集成,在一些必要的信息获得补充后,各部门还能实现信息共享。

五、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

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问题纷繁复杂,总结起来,灾后重建规划工作需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1)安全问题。地震灾区地质条件复杂,灾后更是形成了断层,滑坡、崩塌、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以及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2)安置问题。群众不能一日无家,要尽快解决群众的安置问题;(3)地区发展问题。安全则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安全问题解决之后,后续其他的规划工作才能得以开展。由于历史原因,现有的规划图均为纸质地图或CAD图,因而无法开展直观高效的地形分析及空间分析,GIS作为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其可在灾后的重建、选址和规划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GIS系统可分析地震灾害发生规律:将采集的以往地震灾害数据采集处理后,集成到GIS系统中,可对原本抽象的位置信息进行直观的分析。同时,运用GIS系统评估灾害治理工程规模:通过GIS周边分析和缓冲分析方法,可对每一关键点位的周边位置信息进行计算。灾害治理工程的规模除去建设精确范围,其地域影响面也不同,可使用GIS缓冲分析建立缓冲区,进行工程规模模拟计算。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原来抽象的地址灾害位置信息和规模数据,可以直观集约的在电子地图中展示、应用和分析,提供了灾害空间信息数据的处理平台载体。

六、地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地震救灾中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近20年来,几乎每一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进展都带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重大进步,如空间数据管理、网络GIS、

篇7

综上所述,当前地理课堂中的防灾教育是极不正常的,加强防灾教育刻不容缓。在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减灾防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全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四是要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五是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依靠科技建立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纳入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发展规划,并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六是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灾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既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对人类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从以上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加强防灾工作的决心和有力措施,作为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改变我们的地理课堂开始。主要思路如下:

1.进一步修订地理课程标准,建立一整套从小学到高中的地理减灾防灾的课程体系,以完善当前的不足,中心理念应该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自然灾害的的分类,能够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首要是要知道如何辨别与防备灾害的发生。

2.其次是要努力提高地理学科在各个学段的重要性,不能使它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要让地理素养真正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素质一部分。要增加地理科的课时,在初中应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取消开卷考试。在高中要让“自然灾害与防治”列入必修科目,而不是文科生的选修课中不会选修的一门课。灾害怎么会有文理分科?

篇8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部分企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部分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长此以往,环境污染问题相对比较严重,由于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经济损失也比较严重,甚至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等问题。所以,要对符合现实要求的措施进行合理利用,以此来实现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水工环地质技术的运用,可实现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控制,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1水工环地质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水工环技术逐渐被研发并广泛应用。该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地表下层地质结构的深入勘察,通过分析勘察结果,有利于提前做好一系列的预防,减少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实现对自然灾害事故的有效规避,避免对人们的经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随着技术的完善和优化,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水工环地质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地质灾害治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地质灾害分类及特征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率普遍提升,究其原因是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同时没有提前做好防范。因此,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地质灾害治理成效的有效提升,掌握和应用各种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治理对策,需要对目前比较常见的几种地质灾害进行分类分析,对不同灾害的特征进行深入了解,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2.1地震

众所周知,地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地质[1]灾害,主要是由于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引起。地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是因为地震灾害一旦发生,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比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现如今,在地震灾害的预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度比较大,由于地震灾害本身不可控,在预防方面也会存在明显的偏差。目前,我国地质勘察水平有所提升,现有的勘测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完善,但仍无法实现对地震灾害的有效监测,所以现阶段监测手段的可靠性仍有待提升。

2.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影响同样非常严重。由于现有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对应的地质结构势必受到破坏,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引发地面塌陷等灾害事故。

2.3地面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

通过对目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地面塌陷以及滑坡、泥石流也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这种地质灾害会直接影响到地质结构的变化。结合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社会资源,同时没有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利用,最终引发灾害。

2.4地裂缝

地裂缝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部分区域性断裂的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地裂缝。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出现,通常情况下都是与地下水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关联[2]性。由于地下水在开采时,没有提前做好针对性的规划和方案,对地下水过度的抽取等,这些很容易导致部分地区的结构可靠性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引发严重的地裂缝等灾害事故。

3地质灾害治理中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引进和利用

3.1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震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地震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具有毁灭性,由于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导致地形地貌、建筑物甚至是人类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严重威胁和影响。地震灾害是由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影响,自然环境出现失衡,地震发生时势必会引起火灾、水灾等。在针对地震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对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科学合理地引进和应用,实现对灾害类型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3]策。地震灾害治理工作在具体开展中,对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需要对地震灾害的预兆提前掌握,对各微观信号、宏观信号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获取,以此来提升整个治理水平。对宏观信号的观察和应用,有利于人们直接发现一些潜在的异常问题。比如,动物会出现的一些异常反应等,都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在微观信号方面,通常无法直接获取,所以通常会借助一些勘测仪器设备的应用,来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体现,比如在针对地区磁场、重力变化等这些因素条件展开详细分析时,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该区域是否容易发生地震灾害等进行客观的判断,并提前做好预防、警示等工作,避免地震灾害带来更加严重的威胁和后果。

3.2水工环地质技术在滑坡以及泥石流治理中的应用

由于地面滑坡以及泥石流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危害性普遍比较大,特别是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很容易引起滑坡以及泥石流。因此,针对滑坡以及泥石流进行治理时,要提前做好一系列的预防工作,尽可能降低发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概率。比如,在日常自然资源的开采以及挖掘中,应当提前做好相关的规划,避免随意开采造成对地质[4]的恶劣影响。尤其在林木的砍伐等方面,结合实际提前做好计划,避免出现乱砍滥伐,在砍伐之后要做好修复工作,防患于未然,避免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带来威胁。

3.3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面塌陷治理中的应用

地面塌陷治理工作在具体开展中,要将水工环地质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技术,实现地面塌陷治理的高效性和合理性,同时还可以将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预见性特征充分发挥出来。由于地面塌陷主要是在岩溶地区,所以要加强对岩溶地区周边环境的地质勘查,对各区域范围内的地质变化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对地面塌陷灾害发生率展开详细统计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总结地质结构的整个变化状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保证地面塌陷防治效果。

3.4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裂缝治理中的应用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在地裂缝灾害事故的处理中可以实现合理应用。由于地裂缝灾害事故的发生,主要是指区域性地质构造出现严重的断裂,针对这种现象,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对症下药能够起到良好的处理效果。比如,在地下水的具体应用中,给予实时有效的规划和控制,引导人们重视节约用水理念,改变思想认知,这样有利于带动人们自身的行为,避免地下水开采过度等情况发生,为各区域的稳定性提供保证。

4结语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科学合理地引进和应用水工环地质技术,有利于实现地震、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各种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合理的分析和处理,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理机制和对策,为各种灾害的治理效果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朱昱.水工环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浅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13):157-158.

[2]伏勇强,姜倩倩.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1):216-217.

篇9

北京时间2011年1月19日12时7分在安徽省安庆市市辖区、怀宁县交界(北纬30.6,东经117.1)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

一、1•19安徽安庆地震区域概述

安庆市境位于大华北地震区南部,在郯―庐深大断裂带东南一侧和扬―铜地震带西段,境内有北东走向的长江断裂带通过。地壳厚度36公里左右,所发生地震均属构造地震,震源深度10~30公里。震害主要受扬―铜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和大别山地震区中级以上地震的波及影响。从史料记载的破坏程度看,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1668.7.25)山东郯城8.5级地震和民国6年(1917)1月24日安徽霍山6.2级地震影响为最大,烈度达6度。据记载,市境及邻近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有感地震屡见不鲜,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地震活动有所增强,在扬―铜地震带西段有一系列4~5级地震。1963年3月13日市内发生自有测震记录以后的最大地方震,震级为4.25级。1971-1984年市境及周围地区发生Ms≥1.0级地震共24次,最大震级3.4级。此外,头坡断层为境内最重要的大断层,有迹象证明它仍有活动。谢家墩―菱湖次级断层亦可能受主断层活动影响,不排除再度复活的可能,同时谢―菱断层线穿越城区建筑密集带,也可能增加其自身不稳定因素。

怀宁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东临安庆市区,西与潜山县、太湖县相连,北隔大沙河与桐城市相望。总面积1350平方千米,总人口69万人,辖15个镇、5个乡。怀宁县处沿江平原与皖西山区接壤地带。境内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沙洲。皖河纳岳西、潜山、太湖南流诸水,横贯本县南部入长江,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3℃,年降水量1 294毫米。矿藏有铜、银、铅、锌、大理石、石灰岩等。

二、1•19安徽安庆地震区域的地质勘察

断裂的发育状况是反映各层力学特点的又一重要表现。首先地壳上部切割沉积层的断裂都是些正断层,它们向下没有和深部的断裂连接起来。因为华北的许多断陷盆地伴随有就地喷出的火山岩,说明必然有由地壳深处直通地表的断裂通道存在。但是从浅部断裂产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地表断裂与局部断裂的产状确有不同,所以深浅断裂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既有一部分直接连通,又各有一定的独立特点。地壳中部只限于在花岗岩层和变质岩层内部有较多的断裂,说明这两个层有它本身的断裂发育。这些断裂在发生邢台地震的部位相对密集,而且那里也正是地幔隆起上方的西侧。

开展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区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区划、监测预警方法和特大型灾难性滑坡的突发机理及成灾过程研究,研发突发地质灾害光纤传感等关键监测技术和应急处置的快速治理工艺,加强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制,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的技术标准。强震防御重大技术研制了成套地震前兆观测、数据采集与信息传输技术与设备,完成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设计,形成了集测震、前兆和GPS等组成完整的数字化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在全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建设中得到应用。开发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实验性技术平台,实现了国家抗震救灾指挥技术的动态化、实时化,提高了应急评估的精度和可视化水平。

三、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思考

此次安庆地震,给怀宁县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激发科研工作者开展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究的决心。对于地震预报而言,有效预报地震的发生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此,防治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对于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环境,在村镇、市政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考虑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问题,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针对地震引发的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下是从工程地质角度防治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思考。

(一)建设场址应尽可能避开活动性断层(地震断层)

从本次震灾的情况来看,震害严重的村镇基本上位于断裂通过部位或地质灾害严重部位。但在地震区,遴选一块完全不存在灾害威胁的场址是不现实的。1.19安庆地震灾害调查结果也证明,只要房屋抗震等级设计按规范和有关规定要求,即使靠近错动断层,房屋的结构性未受到明显损坏,有些甚至还很完整。

(二)建设场址的工程地质条件要尽量符合避免和减小地震危害的原则

要避免在地形陡峻或地形切割比较强烈、地形坡度陡――缓变化部位、山体走向转折部位、孤立或凸出山体旁侧、单薄山脊附近等选择建设场址,这些部位对地震的反应很敏感。在选址于河谷阶地或台地时,应注意地基一定深度范围不能存在易于液化的砂土层。建设场址要考虑上游是甭存在崩塌、滑坡等堵江形成堰塞湖的风险,并要避免选择在老滑坡体上。

(三)边坡工程应采用抗震能力强的支护结构形式

加筋土挡墙在日本、美国加州和中国台湾等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已被证明是一种抗震能力很强的上工构筑物。

篇10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下称“重建规划”)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宝兴县县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适当进行功能疏解”。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是国务院部署,中国科学院牵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政府共同参与。作为重建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承载能力评价确定了灾区可承载人口总规模,划定适宜人口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范围,提出适宜人口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的位置、范围以及产业发展导向。

这项工作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近80名科技工作者进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樊杰担任项目组组长和首席科学家。

2013年5月20日,震后一个月,项目组提交了评价报告初稿。6月4日,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审议通过评价报告。

在7月公布的重建规划中,评价工作成果得到了体现。规划第三章“空间布局”中的“重建分区”一部分,全部采纳了评价成果,为重建选址提供依据。

重建规划将灾区10706平方公里划分为人口集聚区、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灾害避让区四类。其中,生态保护区面积达到9135平方公里,占整个灾区总面积的85.33%。再加上占比2.45%的灾害避让区,芦山灾后重建在空间布局上受到极大约束。

以宝兴县城穆坪镇为例,它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县城城区被陡峭山体包围。实际上,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县城已经从原来的0.8平方公里向南北延伸扩展到2平方公里,虽然几乎达到土地利用的极致,但对于一个县城而言,仍显十分拥挤。

对此,重建总规提出对宝兴县县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适当进行功能疏解”,灵关镇的钟灵新城应运而生。

篇11

中图分类号: TU973+.2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提高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非常重要。预防和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有地震安全性评价、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等工作,非工程性措施有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制订(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等。

1地震对山区公路的影响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2地震对公路的危害分析

根据四川省交通厅《“5.12”汶川地震灾后公路调查、检测报告》,以及对各种文献分析总结,得出地震对公路交通造成的灾害很多,主要的危害分析如下:

2.1 路基沉陷、扭曲变形

这是较为普遍的震区危害,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因地震造成的断裂错动或地下岩层受挤压、扭曲、拉伸作用发生变形而表现出路基路面变形,二是破坏平原区桥头路基沉陷变形破坏。路基沉陷、开裂或滑移破坏。由于填方与挖方路基的基底软硬不一致,密实度不一致,易沿填挖交界面出现裂缝并与岩土分界面或填土与原状土界面地震时形成贯通性软弱面造成滑移破坏。

2.2滑移破坏、路基开裂

由于填方与挖方路基的密实度不一致,基底软硬不一致,多表现在斜坡半填半挖路基,地震时易沿填挖交界面出现裂缝并与岩土分界面或填土与原状土界面形成贯通性软弱面造成滑移破坏,地震时,路基边部出现松散滑落。

2.3 路基路面挤压破坏、隆起

受地震面波的影响,路基路面相互挤压、隆起变形,形成波浪状、拱翘状、错台开裂,地表波浪起伏,使路基随之起伏变形,在鼓起地段,产生众多横向张裂缝,严重者将路面面层结构挤走。

2.4防护工程破坏、路基支挡

地震时地基承载力降低、土压力增大、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材质、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震区路基挡墙出现坍塌、外倾、侧移、墙面鼓胀、基础脱空等现象较多。

2.5 滑坡

在强大的地震力作用下引发的山体滑坡是由于大量土石方顺岩层的结构面滑动,导致公路被推移或掩埋。一般常见的是余震发生时山体断裂面上各种规格的土石被震落,在滑坡体后缘顺坡面滚落不断地堆积。

2.6 泥石流

在雨水作用下,地震产生的大量松散堆积物加上陡峭的地形条件将会出现规模不一的泥石流。泥浆顺坡四处流淌,导致公路通行中断。在破碎体、堆积物充分的地段。

2.7 崩塌、落石

在地震力作用下,风化严重的陡峭山体上、裂隙发育的、或岩体松散破碎的高路堑边坡路段,各种重量规格不一的岩石会突然崩裂,并伴随山坡堆积物的坍塌,再一起向山下滚落,最后几十吨或数百吨的巨石将公路、桥梁、隧道洞口砸毁,而规格小的岩石和松散的坍塌体则将公路或隧道洞口掩埋。在风吹、草动、降雨、余震的影响下,往往会突然下落,直接危及到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危,令人防不胜防。

3地震灾害公路的恢复重建

3.1 公路路基的养护和预防

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抢”、“防治结合”的思想,把隐患消除在日常养护中,因此,公路养护部门要把防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1)时刻关注地质信息,做好监测工作。调查和动态监测所辖公路路基、路面、桥梁、桥涵等设施。同当地气象部门联系,随时掌握气象动态,做好局部地震、山洪、泥石流的监控和防范工作。

(2)制定救灾预案,常备救灾物资。备好足够的水毁抢修物质和材料,资金有限时可采取与沿线料厂或物质供应商签定汛期即时供货保证协议的方式储备物质。

(3)全面抓好预防,落实好日常性养护。根据不同公路、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制定预防}生养护措施。每年震期前应对所辖公路进行拉网式隐患调查,查出的隐患应在震期之前处治完毕,尽可能把公路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保护公路的宣传力度,提高沿线居民护路爱路意识。调动沿线居民积极陛,参与到维护路产路权的行动中,保持公路及公路防护构造物的完整性。增加植被,改善自然环境,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稳固边坡的作用。

3.2 山岭地区公路路基的防震原则

(1)沿河路线应尽量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的地段。

(2)尽量减少对山体自然平衡条件的破坏和自然植被的破坏,严格控制挖方边坡高度,并根据地震烈度适当放缓边坡坡度。

(3)在山坡上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半填半挖路基,如不可能,则应采取适当加固措施。

(4)在>Ⅵ度的烈度区内,挡土墙应根据设计烈度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的验算。干砌挡土墙应根据地震烈度限制墙的高度。浆砌挡土墙的砂浆标号,较一般地区适当提高。

3.3 地震灾害公路的防灾减灾预案

当灾难发生后,交通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生存线。时间就是生命,必须按时间要求来制定公路交通防灾减灾预案。

(1)第一时间段的公路抢通预案

地震发生后的1周内,特别是72h黄金时间内为第一时间段的公路交通抢通的关键期。这一时间段救灾工作主要以生命救援为主 ,第一时间段的公路抢通工作主要就是保障救援,不惜一切代价抢通公路,不间断昼夜抢通公路。

(2)第二时间段的公路抢通预案

抢通公路就是抢救生命,保障通行则是延续生命。地震发生一周后至一月内为第二时间段的公路交通保通阶段。在生命搜救继续进行的同时,危及广大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险情主要有堰塞湖和疫病,既要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也要及时开展堰塞湖的排险工作。

(3)第三时间段的公路抢通预案

地震发生一月后至三年内为第三时间段的公路交通重建阶段。第三时间段主要是恢复重建,为地震灾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这一时段的公路重建的指导思想是与全面恢复路网功能相结合,为重建家园创造条件。

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于预测地震何时发生的技术还尚不够成熟,因此抗震救灾也己经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但是,如何从每次地震灾害中汲取教训,如何提高我国公路抗震能力,是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的的重大问题。我们系统分析了地震对公路的影响及破坏程度,以期认识了解地震对公路交通影响,探讨防灾减灾预案。

参考文献

[1]ZHANG D Q,CHEN S C.Learning the kernel parameters in kernel 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er[J],Pattern recognition,2006:133-135.

篇12

走出大山,研究大山

何思明是四川蓬溪人,从小在山里长大,体会得更多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道路,也对地质灾害有着更深刻的感触。怀着改变我国落后交通的梦想,1987年,何思明考入成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97年毕业后,何思明如愿进入了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工作方面的勘察、设计、施工与检测工作。这也为他日后从事地质灾害的形成与防范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实践基础。2004年何思明从西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山地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曾获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现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滑坡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勇于创新,硕果累累

在科研工作中,重视学科交叉,尤其重视理论方法、模型试验与数值仿真三种研究手段的有机结合,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也关注减灾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近年来,在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分析与极限平衡理论、边坡预应力锚固技术、开挖边坡超前诊断与超前支护、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强震带边坡位移控制设计与柔性防护、山地灾害动力演化的物理模型与计算模拟等研究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何思明勇于创新的结果。对于创新,何思明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创新是多层次的,一个是发现新的问题,二是提出创新的理论,三是新的研究手段,四是研发新的减灾技术。这些都属于创新。至于创新的重要作用,何思明给记者讲了自己参与过的一些实际工程。他说,以工程开挖边坡为例,工程进行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开挖经常诱发滑坡灾害发生,不但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增加工期,还会大幅增加工程投资。那么,可不可以换个思路,在开挖之前,首先对斜坡开挖后的稳定性进行预判,如果斜坡在开挖过程中可能失稳破坏,就先进行超前支护后再开挖边坡,就可避免因为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相关技术应用于妥昌公路、中尼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中,解决了长期困扰工程建设的高切坡灾害问题,降低了工程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崩塌滚石灾害是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次生灾害防治的难点问题,何思明创新性地研发了多种基于耗能减震原理的柔性滚石防护技术,解决了诸如都汶公路(213线)彻底关大桥桥墩滚石灾害防治、都汶高速公路桃关隧道出口滚石灾害防治以及芦山地震灾区S210线滚石灾害应急抢险崩塌滚石灾害防治等重大难题。研发的其它多项地质灾害减灾技术也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交通干线公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30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制地方行业规范3部。

立足减灾,回报大山

何思明在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与创新,丰富了我国地质灾害预防的理论与实践,避免了工程项目巨额的资金损失。这是他对国家的重大贡献,也是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大山的倾情回报。谈到自己的工作,何思明说,在我们国家,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非常大的。究其原因在于对地质灾害自身的形成演化机理还认识不清,不知道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时间与动力过程,导致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与减灾防灾困难。因此,何思明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三个基础方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动力演化过程与减灾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潜在地质灾害的判识与预处置技术、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估技术、地质灾害工程防治新理论与新技术,大幅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减灾能力。

篇13

前言

近期,我国各地政府对于各地区连续爆炸事件相继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可见,燃气管道的防爆系统得到了新的重视高度。我所研究的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对策研究是以整个城市的燃气管道分布、抗震防灾要求进行的综合性对策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管道抗震机理,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单一管道到城市管网,从单一性质管网到区域复杂管网,从单一管道抗震到系统功能可靠性。对单一地下管道抗震的研究主要是地震反应分析和稳定性, 对城市管网抗震的研究主要是地震整体反应连接和相互影响。

其次通过分析地震对城市燃气系统的破坏作用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给出了燃气系统的震害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 从震害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建立强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建立报警系统、自动切断管道,自动闭合措施、改变管道材质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

一、城市燃气系统的震害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

(一)国内燃气系统的震害分析研究概况

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国家之一, 22个省会城市和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的2/3均位于地震高危险区[1],遭受地震灾害的威胁。城市燃气系统是现代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不管增大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燃气输配管网的布置日趋密集、复杂, 所以一旦遭遇破坏性地震, 管道破损导致的燃气泄露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次生灾害, 将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而国内对燃气管网的震害影响因素、风险评价和震后应急处置措施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2008年汶川“ 512” 地震发生后,当人们看到城市燃气管网在地震中带来的巨大灾害, 震害对燃气系统安全的影响问题得到了行业内专家和学者的一致重视。加强对震害规律的研究, 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抗震减灾措施, 对于保障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燃气系统的震害特征及影响因素

地震对燃气管道破坏因素是多样的。其中主要有:构造性地运动引发的永久性地面变形, 如地面上升与下陷、断层错动等;地震动引起的砂土流失、管道坍塌;地震引起的地面断裂等。大量调查表明,对埋地管线破坏最严重的是断层引起的地表断裂,其次是砂土液化和不均匀沉降,强地面运动对管道的破坏则最为见。震后燃气管网的破坏形式主要包括接口破坏、管体破坏、管道附件以及管道与其它地下结构连接处破坏。

二、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研究对策

(一)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研究对策――硬对策

由于世界各国饱受地震灾害影响,所以各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均在硬对策方面有所建树。Walter W C 、Dharma H 、郭恩栋、金康锡等人分别对燃气管道的震害特点, 以及震害率与管材、管径、地震动强度、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刘爱文对世界各国市政管道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管道应变设计和性能设计的抗震设计理念[3]。姚保华等人研究了地震情况下城市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 并提出了基于Web GIS 的多生命线系统震后恢复辅助决策方法[4]。Na ka ne H 等人则对城市燃气管网的震害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对抗震措施实施的优先顺序给出了建议[5]。

根据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我提出了相对的研究对策,及建立及时可靠的报警系统和自我临时关闭、修复系统。即在灾难来临时,当城市燃气管道遭受破氖逼渥陨硎紫然岱⒊霰警信号,传达出危险信息,并在同一时间自动切断与其它管道联系,自动闭合其受损管道。给专业的管道工人修复既预留了时间,又避免了灾害的发生。

(二)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研究对策――软对策

近期,我国各地政府对于各地区连续爆炸事件相继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可见,燃气管道的防爆系统得到了新的重视高度。通过对燃气管道的研究提出合理的研究对策及应对方案,为我国建立健全城市燃气系统在抗震防灾方面的法律法规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并提出合理的、适当的保险方案,为城市的安全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三、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燃气系统抗震防灾的对策研究反映城市燃气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所面临的巨大损失和最合理的应对方案及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在保障震后城市燃气管道系统基本安全的基础上, 使国家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达到最大化。保证在有限的资源下,将主要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最薄弱环节, 防止短板效应的出现。研究表明预防性措施不如制定合理的震后应急反应预案的效果更好。国家或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既要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也要避免过量的投资浪费,争取在提高人们的安全的水平上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J, 陈运泰, 张国民, 等.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J] .灾害学, 2005, 20(1):1-13 .

[2].WALTER W C , S HIH B J , CH EN Y C, e t al. Seismic response of natural g as and w ate r pipelines in the Ji-Ji 74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第31 卷 earthquake [ J ] .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2002 , 22(3):1209-1214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