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2 15:14: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4 [本刊网址]http:∥

当今时代,人们无时无刻处于各种媒介信息包围中,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行为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认知和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推动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和互补性,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媒介素养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在我国的现状

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目的是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日益盛行,并被官方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并自此得以长足发展。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抵制、抗拒媒介到解读、批判媒介再到接纳、运用媒介的认识过程。除西方发达国家以外,媒介素养教育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有较高的认可度。

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7年,我国学者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引入中国。自此,我国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也面世。理论研究的同时,媒介素养就也步入实践,针对大学生、中小学生、政府官员等群体的实践逐渐开展起来,教材、网站等教育资源建设也日渐丰富,相关教育实践项目的试点也逐渐深入。但因为还处于初始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实践仍有不足,一是总体还处于自发状态,政府重视支持还不够力;二是教育实施主体单一,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新闻传播专业学者教师团队是主要力量,社会各界教育合力还没有形成;三是由于受前两点局限,受教育者和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及开展教育实践的地区不平衡。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一)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准确选择,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成为有创造性的传播者的教育。

(二)二者的内在联系

1.从背景和内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都具有全民性、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二者都是针对全体社会受众,表明其全民性;二者都要在道德层面形成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和导向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舶来品,需进行中国化的实践创新,因此,二者都具有创新性。

2.从教育目的来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价值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丰富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要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媒介素养教育经历批判、接受、理解、参与等模式变迁,有文化保护、思想教育、公民教育的内涵,其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3.从教育方式来看,二者都强调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实践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发展的实践进行,避免理论教育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知识化,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媒介素养教育刚引入我国的头十年,“我国基本上是无社会实践状态下地介绍西方理论、传播西方观念、解读西方做法”,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并采用培训、试点或课程学习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4.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媒介素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体的素质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思想保证。

三、媒介素养教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涵盖其领域、功能和形态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的迅速变化和社会信息量的剧增,增加了人们判断与选择的难度,不断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领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复制、传承功能向超越、创新功能发展,激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向主导式、交往式和网络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这些出现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媒介素养教育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能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能通过媒介素养的提高抵御不良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和消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的需要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更加丰富,其中,媒介环境就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因素。所谓媒介环境,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许多困难,要扩大媒介的正能量,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从外部环境来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行业措施和政策,需要媒介和媒体从业者加强自律、提升媒介道德标准;从内部条件来说,必须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即受教育者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则是其中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抵御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媒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强势推行其社会观念,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支配,淡化人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信息的分辨和解读能力,加强本土文化认同。

(四)媒介素养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求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包括思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等,媒介素养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一)结合前提:政府力量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学界研究呼吁到政府号召的过程,终将媒介素养纳入正规的学校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大多处于学界自发的阶段,虽已有学校开展了相应课程,但数量和影响不够大。因此,需要争取上层的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计划,形成体制内的规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出台媒介素养教育要求和规范,加强师资培训。

(二)实施主体:师资力量的壮大

目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主要源于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和学者,他们专业素质较强,但力量单一,如何有效的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经验。因此,需要壮大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一线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能力。

(三)课程构建: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在课程构建中,可以围绕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媒介素养的情感知识、媒介素养的媒介知识和媒介法律法规知识。

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一是媒介中自主生活的能力,提高人们在媒介生活中自主解决困难;二是通过媒介认知社会和他人,强化人际交往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情感知识,则是指心理、品德和思想方面的课程安排,帮助人们在媒介活动过程中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情绪的稳定和正常化,同时也包括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教育。

媒介素养的媒介知识,包括客观性的媒体知识教育和主观性接收和媒介信息的教育。

篇2

一、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克服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受教育者面对教育者的教育时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接受教育的态度,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受教育者拥有愉悦的心态,会促使他们对教育活动保持一种积极可接受的态度,教育效果必然乐观,相反,如果受教育者拥有的是一种冷漠的心态,就会使其对教育者和教育活动持有一种消极、排斥的态度,这必定会使得教育效果不理想。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巧可以避免由于教育者的威严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而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接受压力和表面接受实则内心排斥的心理,而是形成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放在同等地位上,给其一种得到尊重的感受,因此形成愉悦的心态,从而提高接受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国外文化输入到国内,对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而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逐步被强化,追求平等、民主是其普遍的心理特征,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极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使其反对、排斥学校教育,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根据大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将需要传授的经验、观念隐匿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不觉得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位置,而是和教育者一起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活动结果的创造者,受教育者保持持续的积极主动的心态,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二、教育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动力

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在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具体的教育形式,具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特点。例如,利用参观名人纪念馆、历史事件遗址、科技展览馆等,进行素质教育、爱国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国家发展前景教育;利用网络专题、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手段,直接生动的感染人、教育人;利用学校里各种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毕业仪式、文艺演出、音乐会、演讲会、电影会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各方面的素质;通过优化学校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优化学校制度,增强学校管理制度化和人性化,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场所、教学工具等因素的制约,教育载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对受教育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存在于教学过程当中,也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既存在于校内,也存在于校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获得知识经验,讨厌强制教育,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的各种实践活动,恰巧符合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他们的冒险精神促使他们积极的尝试各种新奇的实践活动,而这种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他们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三、教育内容客观可信,加快受教育者接受进程

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内容的可信度是受教育者是否接受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内容客观可信,受教育者不会对其产生怀疑,而如果教育内容过于空、过于大,与现实不符,受教育者就会对其产生怀疑,甚至对教育者也会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自己主动的去参与、去探索,所得都是客观的、真实的,因此可信度高,受教育者易接受。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希望通过自己实践获得经验,而获得的这种经验的实效性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四、总结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2-0045-02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传统的社会内容正通过新的形式和渠道被大力传播开来,既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实际需求,又演化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新的文化方式、文化内容和文化观念。因此,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发展的体现。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课堂、新闻媒体、聊天工具以及各类网站已经覆盖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形成造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可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拓展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以此制定全面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制定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针的根本要求。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给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本质上是指人们把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内化于主观意识当中,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和态度,也就是指人们的自我、社会及世界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阶级形态下形成的符合主要社会群体意志的文化观念对人的作用。由于教育对人的影响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产物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网络文化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对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又能动地作用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认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可以和谐网络文化环境,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网络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和文化大众性的特点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汇聚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各种文化在网络平台互动下不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还产生了许多兼容并蓄的新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内容,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使得思想教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受固定观念影响,为大学生开拓眼界、提高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网络文化在传统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生动、形象的内容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把网络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教育内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机融合的方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担当教育对象角色的同时也能动地反映出主体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育者的直接灌输教育为主,忽略了作为教育活动客体亦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凭借和新渠道,文化内容通过网络这一开放性、互动性的有力载体,运用文字、声像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呈现、传播,能够最大程度上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网络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要突破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就要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潜移默化中把握主流价值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与实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它不仅具有现实文化的特征,还具有各种现实文化的抽象反映与演变所产生的烙印,所以,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和发展水平是促进网络文化进步的最大阻碍。大学生是目前网络平台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文化知识丰富,思想先进且具有创造力,善于利用网络来沟通交流,传递各种信息以及表达观点看法,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观念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过程中自觉摒弃扭曲、落后的观点,主动表达正确的价值和富有创造性的视角理念,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文化水平,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传递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导向,也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在网络文化领域的传播,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网络价值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话语权。这不仅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在当前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下,对维护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关系的加强,我们要积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体现网络文化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准确地总结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利用好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利因素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利因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式得到了延伸。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机构、课堂为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同,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接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突破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建立起了全网覆盖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与环境。2.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大。早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本和理论教材为重,缺少信息丰富的相关资料,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空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历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汇集了大量国外的信息与文化。大学生通过吸收网络文化的内容可以增加见闻,也可以接触到各种最新的理论和不同的文化观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3.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运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通过网络对教育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弊端

1.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在网络信息中,有些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些内容则暗含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阻碍。2.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网络的发展,在对当代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所反映的言辞和行为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社会的准则与规范,大学生如果不能精准地区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把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对等起来,很容易就会产生过失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如果沉迷于虚幻的网络身份或网络游戏当中,不仅会淡化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感和适应能力,还会影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导致自身沟通的障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新的困扰。3.影响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容易使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然而,网络文化的弊端决定了其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怎样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挑战。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扬.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参与[J].云梦学刊,2003(3):52-53.

[3]沈晓敏.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20-21.

篇4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35-0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它是由教育者(主体)、教育对象(客体)、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介体)、教育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有效,才能实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问题必然涉及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方面的有效性。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把说服看做信息交流的过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沟通本身、接受者及沟通情境,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分析视角。笔者尝试从作为信息沟通者的教育主体,作为接受者的教育对象,作为教育介体的沟通本身和教育情境几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问题。

一、教育主体的有效性:基于教育者可信度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和素质,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者是最主要的信息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提出者或传授者,也就是教育者或者说是教育主体。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关系到教育信息的可信度。教育者的可信度是教育主体有效的基础。分析教育者可信度可以从教育者权威、教育者立场、教育者意图三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权威影响主体的有效性

权威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支配与服从,是“社会生活中靠人们的公认的威望和力量形成的支配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就是教育者由公认的威望力量形成的对教育对象形成的支配力量,没有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无效的教育主体。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更侧重指教育主体因其个人修养、学识所拥有的感召性的权威,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形成教育者的“法理的权威”。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心理学家阿伦森等人进行过一个实验,证明了“权威”的存在。他们列举了由不同诗人撰写的几首诗,向被试者征求意见。这些被试者对其中的一首诗作出了否定性评价后,他们告诉这些被试者说: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相当好。他们又对其中的一些被试者说,作出这一评价的是著名的诗人艾略特;而对另一些被试说,作出这一判断的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然后让所有的被试重新评价这首诗。被告知是艾略特意见的有更多的人改变了对这首诗的评价。这个实验表明,高权威的传播者比起低权威的人来说,能够更有效地改变信息接收者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教育信息源,在受众中的权威对于教育工作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教育者的高权威性可以显著增加人们信服的程度,也正因为“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应重视提高教育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增加其信息传播的说服力,或者就是选择具有较高权威效应的教育者开展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训练将成为影响其权威性的主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一方面要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中,丰富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非常广博的政治理论知识、方法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应该是具有丰富知识的学术型通才,还应该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型专才。

2.教育者立场影响主体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性跟教育者所占的立场有很大关联。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考虑问题、传达教育信息,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给予教育对象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教育主体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度,实现主体的有效。

篇5

新媒体作为高职学生喜爱的交流平台,正逐步通过其建立的虚拟空间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认知理念。这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新媒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阵地。

1 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媒介。按人们使用习惯及形态可以将新媒体分为网络媒体、手机新媒体及新型电视媒体三类。

2、特征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强调主体的自由与平等性。在不同终端活动之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二,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呈现出即时性与海量性等特点,甚至手机视频的应用使得发送的信息可以与事件同步进行。三,更注重信息的互动性,并在信息形式上数字化。四,信息的碎片化与虚拟化。五,服务更具个性化。每一位用户都是信息的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有选择地接受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信息。

2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作用

1、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延伸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资源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有效延伸,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教育内容,多重的感官体验被调动起来,丰富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不断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以新媒体手段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没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力。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延伸到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要的保障。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选择

随着教学实践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新媒体教育的手段也得以充分的展现。新媒体教育手段实现了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新媒体的教育手段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新媒体教学手段必然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选择。

3、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学实践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现状,让学生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新媒体教学环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的生动性。以新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收集教学资料,并且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互动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助式的学习探究。

3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有效途径

1、建立素质过硬的思政教育队伍

高职学生思政工作者在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同时,理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互动与交流。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微信、QQ、邮箱、微博以及博客等微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快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工作者应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复杂多变、价值多样的现象,改变以往教育中“说服”“传递”等方式和角色,做好信息鉴别、筛选、评价工作,根据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有效引导学生思想建设。

2、抢占新媒体阵地

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与工具,思政工作者应快速有效地占领这一新阵地,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利用学校网站,优化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的网络系统,建设专门性的思政教育主题网站,校园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功能,就大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并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更多地以活泼、现代的方式走进媒体。

3、做好网络监管,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以及高职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是非真伪辨别能力差等特点,使得确保网络环境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成功的思政教育离不开绿色的网络环境做保障。为了构筑健康的网络新媒体环境,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思政教育信息监督机制,积极建设服务学生发展要求的绿色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等,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构筑起强大的“防火墙”,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4、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

高职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因为人生阅历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政工作者应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把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应开设新媒体教育课程,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引导学生理智、科学地使用新媒体,提高他们对各类信息的鉴别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3)

篇6

作者简介:王淑娟(1970-),女,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田思庆(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渗透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10-036)、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C045)、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8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规范准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根据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思与所想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就业等实际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借助艺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一种全新模式。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变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为学生树立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远大的思想抱负。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势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

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四、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

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五、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与智育相辅相成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4]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建设具重要意义,其包涵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首《国际歌》凭着气壮山河、气势恢弘的旋律和乐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一批为民族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词,都注入到人们的脑海和心灵,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艺术震撼,同时更给予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武器,激励着人们前进。艺术使人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使人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这种“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结合便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将艺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通过艺术的渗透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孟子说:“仁言不如人声入人心也。”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这些大家的言论值得我们深思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2,

(15).

篇7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37

Abstract Internet game language, behavior patterns and values, imperceptibly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thought, formed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raditional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the times. How to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the network game is appli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problems. Feasibilit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game,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game analysis can be applie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ind the value network game is the u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the network game is applied to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pecific method.

Key words network gam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面对长期活跃在网络游戏当中,受网络游戏的观念、逻辑模式影响的大学生,如何在他们当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应对挑战,必须“知己知彼”了解网络游戏的概念及特点,寻找网络游戏中可被运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运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值得研究课题。

1网络游戏的概念及特点

1.1 网络游戏的概念

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 Game,又称 “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1.2网络游戏的特点

(1)网络游戏的社会性。网络游戏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由人类设计创作而成,因此网络游戏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不管网络游戏的内容是科幻、神话还是战争的,不管网络游戏的画面是平面的还是3D的,其中所表达的还是网络游戏创设者的社会目标。除此之外,在每一种网络游戏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社会人在对游戏进行操作。他们在操作游戏的同时,网络游戏所提供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虚拟社会。

(2)网络游戏的竞争性与交互性。网络游戏的竞争性与交互性是网络游戏强大生命的源泉,竞争越激烈,交互程度越高的游戏,就越能吸引游戏玩家,越能留住玩家。因此,游戏创设者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会在游戏中设计不同的等级,策划不同的困难程度,让游戏者在游戏中不断地相互竞争。在竞争和升级的过程中,他们或成为盟友,或成为敌人,不断地与其他游戏玩家进行交互。

(3)网络游戏的文化性。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产品,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科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充满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如精美的画面、震撼的音响效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特技效果,这些内容都是文化和思想的承载媒介。

2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及意义

(1)网络游戏的社会性奠定其具有被引用到思想政教育中的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网络游戏就是社会中社会群体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其加以利用,通过在网络游戏中添加与国家、社会主流的政治立场、社会观念,道德规范,也可以把网络游戏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或方式。

(2)网络游戏的文化性决定着其能成为思想政教育中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①网络游戏中的所设计的情景或构造的故事情节都是现实中的人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目标所重现,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总的来说,网络游戏也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文化产品。网络游戏中的故事情节或网络游戏的内容是支撑整个游戏存在的骨架,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网络游戏的故事情节或游戏中的内容,将游戏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3)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我国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历时数十载了,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没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只能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模式枯燥、方法单一,无法满足新时代追求新奇的大学生需求,以致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沦为任务或空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如果利用网络游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则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4)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灌输理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式,最初较为完整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是列宁,他在《怎么办》(1901-1902)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②从这套理论可以看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接受教育者的传授而无法主动去探寻和感悟。引入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受教育也就是玩游戏玩家,他投入一种游戏,首先是他对那款游戏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凭借着对游戏中未知内容的探索热情和游戏中亦敌亦友的相互竞争,而不断地在游戏中体验、总结和感悟,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达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并使受教育者对于被传授的知识深切感悟,牢记在心。

3 利用网络游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1)需要培养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定然会对传授者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仅一味固守老一套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必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将网络游戏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如果传授者对网络游戏根本不知为何物,那么又如何要求他们做到对受教育传达授业解惑。因此,必须要培养一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较高,非常了解和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时对网络游戏技术又非常通晓的多方面技能都掌握的全面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他们可以是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又可以是兼职的;应该有思想政教育事业的专家、教授和网络游戏的管理人才;有不同部门的机关干部、又要有教育的骨干和熟悉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他们同时具备开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实践网络游戏技术的才能,他们能熟练地通过网络游戏的内容或情节,讲述这一内容和情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出游戏想要传达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规律。

(2)开发一款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游戏。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载体,目前网络世界中的网络游戏大部分都是商业性质,其中开发者为了达到利益目的,实现游戏的商业价值,吸引更多的游戏玩家参与到游戏当中。他们的设计充斥着暴力、血腥、自私、追求享乐等消极思想,不适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因此,必须设计和开发一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引导玩家建立正确、积极的思想和观念的网络游戏,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传播载体。在开发这类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政治的主要知识和内容以及重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渗透到网络游戏的相关情景之中;或者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作为网络游戏的主题,将网络游戏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备历史的教育意义,兼顾游戏的娱乐性和教育性。如此不仅可以向游戏玩家传播正确、丰富、生动的思想和价值观,而且能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游戏玩家(受教育者)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3)对思想政教育游戏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及网络游戏的监管。开发教育类的网络游戏,由于创造此类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在开发游戏过程中必须剔除游戏中可能存在的暴力、血腥、追求享乐等刺激性的、消极的因素。如此,由于教育类的游戏缺乏了这些消极的因素,而事实上这些因素恰恰是吸引玩家的一部分,那么教育类游戏就会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将其投入到社会当中与其他商业类游戏进行激烈竞争,那么教育类游戏必然处于下风,难以生存。对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教育类网络游戏的研发和发展。此外,国家必须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督和管理。引导游戏行业积极主动地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以机制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络游戏市场监管。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建立起来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在网络游戏管理中给予展示他们的管理才能机会,让他们当担管理者的角色,使他们以自身的才能切实做好网络游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引导受教育者合理安排游戏时间。虽然是教育类的网络游戏,但由于游戏的娱乐本质,还是会对受教育者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因此,要密切关注网络游戏中游戏玩家(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合理安排游戏与学习的时间,防止他们因沉迷游戏无法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外,可以通过管理者的身份,要求准入的网络游戏,必须合理地考虑游戏者的生理规律,在网络游戏的情节中注入现实的时间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醒受教育者注意休息,合理安排时间。

篇8

一、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存问题

根据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的现状,采用调研问卷法对长春市5所高校进行调研。通过调研问卷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不足:

首先,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有待提高。其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主题缺乏思想性、教育性。再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性不足。

从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主题、内涵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从而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后效果不理想的状态。由表及里,问题的根本在于活动在设计、实施、规划等方面存在问题,归纳起来包括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收效轻长期规划、思想性不足几个方面,未能较好体现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目标指向及内容方法,不同程度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教育功能。

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是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概念的内涵始终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更新的。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决定了该时期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方向与形式。其次,中观的高校环境是问题产生的根据。认为,“人是一定环境的存在物,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环境对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不断的发展、演进都会引起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发展、更新,进而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与内容。最后,微观的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人员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大学生自身因素与管理人员对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制约着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改进对策

解决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实问题,还得回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寻找答案。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优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习得教益,实现自身思想素质的发展。

1.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主旋律是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主流精神风貌的文化表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足,成为活动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应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主旋律的感染作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首先,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打造品牌,优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特点。艳压群芳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展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华部分。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更多学生得到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下,使学生思想情感积极、道德境界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从而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融合学校文化特色,深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时期,我国高校并不是千校一面,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每所高校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淀形成的,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征和标志。正如李岚清同志所强调,我国的高校朝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显然是不合适,也不现实的。高校发展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高校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同样会催生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群体拥有与学校文化相适应的特质。当然,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蕴含着学校的文化特色,更富针对性地对其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寓教育与学校文化之中,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与此同时,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方式方法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新媒体技术方法的选取运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转换和科学转换;二是要注重人性关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性关怀,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活动,加强教育疏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文转换,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8-119.

[2]李辽宁.六十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16):25.

[3]黄蓉生,姜华.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略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9(7):32.

篇9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政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修养,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一张文凭,而是能力和素质兼具,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要始终坚持和拥护党的方针路线

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我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拥有民主

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于错误思想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要推进大学生踊跃参

加社会实践,拉进社会与学校人生价值观

念的距离

在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敢于进取。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交际行为的基本能力。

3.要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操守和

良好的行事作风

不能够好高骛远,要踏实肯干,诚恳守信。具备必须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优良典范。

形势政策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明路线。所以,想要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实施形势政策教育势在必行。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状况主流是正确的,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效果总体上还不够理想,还没有完全达到教学所需要

的目标,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足够认识

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阻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症结所在。

2.师资队伍不稳定,授课效果不理想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授课教师往往发展方向不明确,实际待遇偏低,教学岗位缺乏吸引力,教师队伍的准入条件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刚性制度,给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专职教师在职培训脱节或缺失,学术交流机会相对有限,使专职教师的学术视野趋于落后和狭窄。而更多的是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进行兼职教学,精力的分散导致授课的水平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3.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定性而不是量化的层面上,基本都是教师讲解的传统模式,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套话较多,案例较少,在教法设计上传统的灌输方法运用过多,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

4.缺乏材

表现在与政策出台、时局变化乃至各种媒体宣传相隔的时段太长,由于教材的滞后,使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严肃性,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最后导致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学科。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思路

形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紧随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学生了解党的路线以及各项重要方针政策,关注社会民生的敏感话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在组织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吸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材料,同时应对国内形势与国际的大环境相结合,对难点及疑点进行认真剖析。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还应用信息手段对既得的消息尽快传播给学生,扎实并客观地进行阐述,切实做到“以事明理,以理论事”,使内容与时俱进,时刻注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的时事嗅觉,引导学生正确人事形势中的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及表面化;同时,形势教育常常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所以应培养学生快速对形势了解以及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拓学生的事业,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介绍与命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史料翔实,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所完善。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使学生以马克思理论对事物及形势进行本质上的剖析,抓住主要矛盾,专注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同样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应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与认可,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剑敏,田鸿雁,申晓英.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1).

篇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典型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典型教育法即示范教育法,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示范,帮助和启发教育对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教育方法。”典型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典型中,通过对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告知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

1典型教育法的类型

根据典型性质的不同,典型有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两种。正面典型是指人或事物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相一致的典型,反面典型则是指人或事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背离的典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法按照典型的不同性质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两种类型。

1.1正面典型示范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典型教育法的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正面典型示范教育。所谓的正面典型示范教育是指教育者选用正面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以此让受教育者认识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教育内容,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正面典型示范教育也可以称为榜样教育,因为通常榜样也就是正面的典型,是通过宣扬榜样的先进事迹来达到教育人的教育目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榜样的树立,开展学习榜样的教育活动,往往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增强。

1.2反面典型警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存在正面的先进典型,也存在反面的典型,所以典型教育法的另一种类型就是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反面典型通过对社会和集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坏人坏事进行批评教育,使受教育者受到警醒,认识到反面典型的错误和不足。反面典型教育通过反面典型的事例让受教育者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反面典型应用得当,能够从反面促使人们从正向善,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收到正面典型宣传收不到的教育效果。

2典型教育法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中典型教育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以引起人们的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人们进行思考、比较、模仿和学习。所以,典型教育法具有具体形象性和生活性。第一,典型教育法通过典型将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生动的先进人物的鲜活事迹来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得抽象的说理灌输教育变为生动形象的典型教育。第二,典型教育法通过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迹进行教育,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3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典型教育法有效性的措施

典型教育法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了典型教育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的典型有时过于完美和单一,只注重正面典型的教育而忽视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等都使得典型教育的效果受到了限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典型教育法时要避免这些问题,以提高典型教育法的有效性。

3.1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

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典型教育法时要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不同群体、不同的层次、不同范围的要求出发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切忌搞成一个模式、单一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合适的典型进行的典型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3.2选用可比性、可学性较强的典型

选择恰当的典型是开展典型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多种多样的先进典型中选择可比性、可学性较强的典型进行典型教育。所谓的可比性、可学性强是指选择的典型要与受教育者有共同的特点,典型的思想道德水品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适中,这样受教育者一个方面会比较认同典型而有学习典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努力也可以达到典型的水品。这样可以提高典型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3开展典型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

开展典型教育时要切忌形式主义,不能生搬硬套地学习先进。要通过典型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典型所体现的精神,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思想和品质。不能当时感慨万千,过后就全抛之脑后,这样就违背了典型教育的最初的教育目的。总之,开展典型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具体实际,具体灵活的开展学习典型的活动,使典型教育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能走过场、走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1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使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包括乐观、自信、勇于面对困难挫折,积极战胜困难挫折以及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当前的初中学生,随着身心发展,已经形成了最初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或价值认识可能比较模糊,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与脑是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器官,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对人类心灵的辅导,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对人类头脑的培养。那么,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离不开心与脑的共同配合。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心理教育,是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对于外界的感知和对事物的认识可能还不太全面,那么一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使学生用恰当的态度去面对和感知外界的事物;另一方面具备优良的品德可以让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二、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当今各个中小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配置心理辅导教师以及设置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首先,任何一位学科教师都可以是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任何一堂课也都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辅导。其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包括,学科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合格的道德表率。教师在严肃认真的同时要注意民主和平等,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在优良道德的指引下做事平和友好。另外,教材是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本,教师要深刻挖掘课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耐心的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4-01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育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人性化”育人理念,就是把人性的要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目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中去;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依据人性发展的需要,以人性的和谐与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个发展过程;就是了解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尽量考虑每个人的利益;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充满人情味和人文精神;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1]。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化教育的缺失现状

目前的高中政治教育中,教学内容与实践生活运用脱轨严重,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应付或分数至上的观念严重存在,人的理念没有得到体现。

1.教学内容教条化,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存在不同程度的嫌弃,不明白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社会的主流观念、高调的意识形态、成人的道德观念作为学生必须接受的“真理”进行强制的灌输,而不是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高调的意识形态很容易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很难从自身发展需求中找到与这些内容相一致的契合点,也就无法将这些“真理”式的高调意识形态与自己的实际生活需要联系起来,更别提将其深化为理想信念。

2.家长对高中教育的现实要求,分数第一,升学为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家长为了送子女上名校,请名师,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高中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了生理和心理健康,职业倦怠感日益加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高中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普遍缺少关照,直接导致了高中生人格素养的不成熟。如: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承受正常的批评和教育;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逃避现实社会,缺乏与人交往,这些现实问题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忽视学生人格教育,就不可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就不可能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教育也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缺失原因分析

1.高中生进行人性化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意志不坚定。大部分高中学生承受着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学习动机都受到了各种信息的干扰。加之学习时间短暂、科目多,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科目的深层意义,对人文的意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很少,并没有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生活中去。

2.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人包括一些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政治课就是政治灌输的工具,说教意味太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课时安排、学科活动等方面,政治课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一些地方以“减负”之名压缩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尤其是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普遍不重视理科班的政治课教学。由此带来教师缺乏上课的激情,有的教师不顾现实生活的变化,看不到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只顾照本宣科;学生也觉得政治课上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了没用,缺乏听课的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尽如人意。

3.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相对抽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样一门课程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想办法理论联系实际,从生动活泼的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一支粉笔走天下,师生交流也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的反馈而缺少情感的沟通。这样的政治课,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之中,自然也不能起到引导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改进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启发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体验成功;要使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尊严、发展的幸福、自身的价值,最终形成自信、乐观、负责任的人格特征。

2.创新教学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教师应当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联系实际生活,增加课堂知识的实用性,拓宽课外知识,开展课外互动也是可以的。传统意义上的一个老师,一个讲台的时代已经放进了博物馆,如何用新的形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实用知识更值得思想政治老师思考。

3.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思想政治人性化要求转变观念,努力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行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弱点和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材,是人性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2]。

4.发挥示范作用,引领人性化教育。爱学生是对学生人格产生影响力的首要前提,古人云“亲其师才会信其言”。高中学生已有了较高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情感体验上又保持了较高的敏感度,他们会清楚地体会到教师是否真心关心自己,是否真正为自己着想。一个胸怀宽广,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教师会赢得他们的衷心爱戴,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3]。

人性化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面对21世纪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而且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努力思考实现这一目标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文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价值的探析[J].《文教资料》,2009,(26). 25-29

[2]张武权.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吉林教育》 2010.11.55-56

篇1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整体性 建构与衔接

柯新凡,男,河南大学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教育使命,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建构与衔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整体性设置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既是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教育以育人为本,而育人又要以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道德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围绕这一总目标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整体性教育,必须在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智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等,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中学、大学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阶段,各自有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基于中学和大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选择应有不同的要求。

国家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时也充分考虑到了阶段性特点。总体来讲: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多的是要进行公民教育,另一方面要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准备基础;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基本公民素养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基本理论尤其是中国化的的教育,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对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渐进过程,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有直接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也就是说虽然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差异,而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边界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更应该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目标前移和目标后置的问题。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较多的系统的理论的灌输,再加上考试的现实需要,而偏重于理论的讲授,忽视公民素养的实践;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存着在中学就应该掌握和践行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讲授,加之以择业或读研为目的的现实考量,大学生存在着更多的是以课程成绩过关或知识单纯记忆的偏好,而缺乏对理论的理性思考和认同。

因此,为了更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整体性衔接,一方面,要努力合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尽可能科学地界定目标的边界,以利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整体性衔接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相应阶段性目标的中心:中学阶段应该侧重于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和养成,即道德素质、权利与责任统一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法治素质、科学素质等,不过分突出理论体系的完整解读。大学阶段突出和加强信念教育,通过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教育,用特别是中国化的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并指导其行动。无论是合格的公民教育还是高层次的“四信”教育,最终是要经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整体性建设

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媒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教材。在不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不同学习阶段的教材应有差别。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整体性衔接的要求,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教材)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处理好教材内容的纵向衔接和横向交叉问题,避免重复性,实现无缝衔接。

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教材)在纵向、横向上都存在一定的重复。从纵向看: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内容上存在较大的重复。从客观上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的应然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但不能因此而不关注问题的存在,必须努力规避无效的内容重复及差异问题。

因此,必须通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整体性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在编写教材、设置课程时,要以整体性思维来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中学、大学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力求避免低层次的内容重复。其次,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要理解部分内容重复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更要清楚教材只是教学的指南而非教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学、大学教师必须相互了解不同阶段的教材内容、教学重点,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当根据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因材施教,避免教学实践中的无效重复。

总之,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必须以整体性思想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变,不能过度刻意追求阶段性或独立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完整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整体性衔接。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整体性系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是整体、全面的发展,决不是单向、片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①因此,对人的整体性认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衔接的一个核心因素。要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中学是学生基本道德规范、责任意识等公民意识养成的重要时期,也处于迎接中高考的高压阶段。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呈现出独立、主动性的成人感与幼稚、依赖性儿童心理并存的普遍特点。大学是理论系统掌握、“四信”确立的重要时期,也是环境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阶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自我意识增强但情绪波动较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增强但辨别真伪的能力相对不足、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主观片面性思维依然明显、意志力明显提高但稳定性不足的特征。

基于整体性思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心理特点和接受度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媒介(教材)编写应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教材的内容、体例和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情感需要,整体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形成,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教育和影响,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按照同一套方法去说教,而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重视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能力提升、道德养成、人格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