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2 15:14: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力工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宁夏电力公司下辖16个单位,其中管辖供电局6个(银川、石嘴山、银南、固原、宁东、中卫供电局),其他分公司4个、子公司3个、控股公司1个,另有多经公司2个。公司共有24个县级供电企业,区内各县均为直供电模式。公司系统全民职工总数9908人,农电工2480人,在多经企业工作的社会用工15000多人。
电网建设方面,“十五”以来,公司先后投入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80多亿元,大力建设各个电压等级的坚强电网。近年来,每年投资额度均保持在20亿元上下,基本建成了以220kV和330kV两个电压等级为主的主网架,以青铜峡为界,北部主网以220kV电压等级为主电网呈网格状分布,东、南部基本形成了以330kV网架为主的环网。宁夏电网通过4回330kV线路与西北主网联网运行,与西北电网的功率交换能力为116万kW,满足了自治区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
区内目前已建成220kV变电站21座,主变压器42台,总容量567万kVA,220kV线路1860km;330kV变电站7座,主变压器9台,总容量262万kVA,330kV线路1014km:110kV变电站89座,主变压器154台共568 75万kVA,110kV线路3132km;35kV变电所115座,主变164台,总容量69.63万kVA;35kV线路2497 16km。
宁夏区内110kV电网已覆盖区内所有市县,75.9%的110kV变电站实现了双变运行,77.1%实现了双电源供电。35kV电网基本以各110kV变电所为中心向各乡镇呈放射状分布,目前已有41%的35kV变电站实现了双变运行,其中14%实现了双电源供电。供电区域约10万km2,供电可靠性指标在国网系统排名靠前,在2006年同业对标活动中被国家电网公司树为国网系统“电网运行”标杆单位和西北区域“资产经营、电网运行、人力资源”标杆单位。
2006年,公司积极配合自治区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催批兰州东至银川东750kV交流输变电工程和银川东至天津东+500kV直流输电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兰州东至银川东750kV交流输变电工程于2006年底开工建设,从而揭开了宁夏电网建设史上全新的一页,吹响了宁夏电力公司向建设和运行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最高电压等级进军的号角。工程的开工建设,为银川东至天津东+500kV输变电工程的核准、打通宁夏电力外送通道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宁夏电力工业乃至宁夏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目前,银川东750kV变电站工程已经完成750、330kV构架基础,完成接地9.8km,占总量的80%;完成了综合楼零米以下基础,建成了交流部分的围墙;完成750kV钢构架的组装:完成了一次设备订货并签订了监造合同,大部分二次保护规范书已通过公司组织的专家审核。
2006年,宁夏电力公司取得了历史上最佳的经营业绩。售电量完成327 38亿kWh,同比增长19.21%,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达到0.87kW和5082kWh,均居全国之首,远高于全国0.3955kW和1894kWh的平均水平(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统计信息部2006年底数据):最大日负荷达到536万kW,平均负荷442万kW;两个市级供电局售电量跨越百亿千瓦时大关;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03.63亿元;截止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18.69亿元,同比增长11.67%。2006年末宁夏统调装机容量已达到644万kW,预计2007年还将新增统调装机135万kW。装机容量迅速增长一方面充分满足了电力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将使电力供需市场进一步逆转,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增加公司购电成本。
。十五“期间,宁夏电力公司农网规范化管理和农村电网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从1998年起,公司着手建设统一、规范的农电市场。经过艰苦努力,彻底解决了出售、转供的问题,完全实现了农电直供,为农电规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至2005年实施的一、二期农网改造,投入资金35亿元,使全区农户通电率达到99.41%。建成了一个全新的比较坚强的农村电网,城乡居民实现了同网同价同服务。2006年率先在西部省区实现农村户户通电。通电农户6985户,受益人口26958人,完成投资3587万元。农村‘户户通电’是国家电网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方面,总投资3亿元的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截止2006年底累计完成总投资的92%。2005年启动的农电。四项“规范化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00万元。通过大规模的内质外形建设,显著提高了农网设备健康水平,改善了农电服务水平,提高了农电人员的综合素质。
区域水资源总体稀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十二五”期间,新疆拟重点开发煤炭资源丰富的准东、哈密和伊犁三大煤电基地,其中哈密和准东基地水资源匮乏。基于正常来水情况分析,哈密和准东基地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2.5亿立方米和69.5亿立方米,2010年水资源分别亏缺约1亿立方米和2亿立方米。经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哈密、准东煤电基地规划火电电源水资源消耗量2015年分别达到0.87亿立方米和0.8亿立方米,2020年将分别达到1.5亿立方米和1.9亿立方米。为进一步保证“十二五”期间电力工业的发展,需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进行农业和工业用水的置换,腾出用水指标。因此水资源对燃煤电力发展的制约作用较为突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无环境容量2010年新疆全区空气首要污染物为PM10,大部分城市冬季呈煤烟型污染,八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存在不达标情况,其中尤以乌鲁木齐的问题突出。乌鲁木齐市冬季灰霾天气日益增多,并跨境与昌吉、阜康等周边城市构成相互关联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带,PM2.5成为其新的污染问题。如区域不积极有效进行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准东煤电基地发展所带来的污染贡献,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区域环境空气污染。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压力较大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文件要求,新疆2015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指标与2010年排放量持平,“十二五”期间做到零增长。新疆自治区进一步提出了对乌鲁木齐及周边大气环境重点控制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进一步削减40%和20%的要求。经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新疆规划建设火电机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达到约9万吨/年和10万吨/年,其中准东煤电基地新增火电机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达到3.6万吨/年、3.8万吨/年。为确保新疆电力工业“十二五”的发展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污染物减排要求,必须通过对现役机组和小锅炉实施淘汰和环保改造腾出环境容量,污染物减排压力巨大。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电力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当超前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000年至2009年,我国发电装机年均增长11.8%,新投产各类电源超过6亿千瓦。同期,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增长88%,变电容量增长2.2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02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之后,自2005年起,我国装机每年跨越1亿千瓦的平台,陆续实现了5亿、6亿到7亿千瓦的历史性跨越。
二、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的趋势
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家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
2.电荒: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展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
3.煤电联营: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
4.产权多元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三、电力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电力发展存在的5大问题
1.电力结构不尽合理,2009年年底,火电装机占全国装机总量的70.5%,且大部分是用煤作燃料,水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22.5%,与巨大的水电资源相比,明显偏低。核电装机所占比例只有1%,也明显偏低。
2.电力的规划工作严重滞后,目前电力行业的规划指导性与权威性不强,电力的全国规划与地方规划之间、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之间、电源结构规划之间、传统能源规划与新能源规划之间、输煤规划与输电规划之间,缺乏统一性、协调性与科学性。
3.电价的形成机制不合理,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执行不到位,办法不完善,既影响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企业的长远规划。
4.电力行业法律法规建设速度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力行业的管理体制、机制,电力的科学技术,电力的管理机构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目前仍然执行的是1996年实施的《电力法》,之后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也缺少实施细则。
(二)对我过电力工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建议
1.科学制定中长期电力发展规划
在电力规划体制上,应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企业关于电力规划的职能界定;在制定和落实区域、省级电力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跨区域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处理好地方政府在财税体制和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抓紧完善电力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与权威性,坚决制止规划实施过程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
2.优化调整电力结构,提高电力发展质量
继续推进电源结构调整,推广洁净煤发电技术,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燃煤机组,优化发展火电,着力改变火电比重过高的电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煤炭的清洁利用,继续推进小火电关停或改造工作。
3.逐步理顺电价机制
继续坚持煤电联动原则,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建议再次启动煤电价格联动政策时,考虑发电企业已经无力自行消化煤价连年上涨的30%,按煤价涨幅全额联动。同时进一步推动热价调整,减少长期以来的供热亏损。
逐步放开上网电价,由发电企业根据成本及市场供求情况确定上网电价,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要实行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的联动机制,将发电市场与终端用户紧密连接起来,让电力用户体会和感受到发电市场甚至是煤炭市场的波动变化,让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及资源的稀缺程度。
尽快建立独立和合理的输配电价机制,在电网主辅分离、主多分离的基础上,按照合理投资、合理回报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输配电价,使电网的运营和发展在机制上得到保障。
4.促进电力工业与其他工业协调发展
促进电力工业与发电能源和铁路运输之间协调发展。按照有利于实现安全、稳定、环保、高效、经济的能源工业发展目标,有利于推动和实现煤炭、电力、运输等系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综合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统筹构建煤电油运综合体系。
5.加快完善电力法律法规体系
应加强电力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推动《能源法》尽快出台。争取在2010年底前完成《电力法》修订工作,明确电力行业的监督管理、电力行政执法,电网公开、公平、公正调度管理,电力市场的建立与运行,供用电秩序的维护,法律主体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同时要充分借鉴国外电力立法的成功经验,将电力规划、电力监管、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安全等有关制度和规则在新《电力法》中予以明确。
参考文献:
[1]浅谈电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 硅谷 2008/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电力企业基于风险管理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8/01.
[3]我国电力市场有效竞争状况实证分析 供电企业管理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湖北省500千瓦以上的电力装机容量从1995年的972.5万千瓦,增加到2002年底的1540万千瓦,年均增长6.7%;全社会用电量从1995年的415亿千瓦时,上升到2002年的56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4.4%。电网形成了500千伏骨架环网,220千伏主网和较为完善的输配电网络,进一步确立了华中电网枢纽、西电东送中部大通道的地位。尤其是1998年开始投资近200亿元的城乡电网改造,使输配网络进一步完善,提高了湖北省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受“九五”后期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电力市场一度供大于求,电力生产能力难以发挥,部分电力生产企业出现亏损。
进入“十五”后,湖北省经济连续两年保持9%以上的增幅,电力供需从“九五”末期的供大于求转为基本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在负荷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的情况。
由此,再次激发了电力投资热情。2002年,湖北省相继有四个大型电源项目开工建设,除三峡电站外,目前在建装机总容量达到400万千瓦。其中黄龙滩(2×17),蒲圻(2×30)和黄石西塞山(2×33)电厂将分别有一台机组在2004年投产,2005年三个项目将全部建成;水布垭电站(4×46)机组在2007年到2008年间将陆续投产。一批大型电源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关系湖北省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保障。
二、“十五”后期和“十一五”电力工业要重点解决好结构、资源和发展问题
要实现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2007年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和2002年翻两番远景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湖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必须保持8.5%~9%的增长。根据湖北省多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水平初步测算,预计到2007年前,湖北省电力需求年增长速度为8%左右,2007年至20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5―7%左右。
据此,预计到2007年,湖北省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33亿千瓦时,2010年达到1000亿千瓦时左右。考虑到三峡电站逐年分配给湖北省的电量和大区域平衡、丰水期外送增加等因素,预测湖北省2007年发电装机必须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2010年达到 2288万千瓦(不含三峡)。
针对当前湖北省电力工业中存在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电煤资源匮乏,电力消费水平偏低等问题,为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在满足社会用电量逐年递增需要的同时,必须重点解决好结构、资源和发展三个主要问题:
1、构建合理的电力供给和消费结构,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按照2001年国家统计数据,湖北省装机容量在全国排第9位,而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排第25位。湖北省电力紧张似不是总量不足所致,而主要是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电力供给结构方面,主要问题是水电比例高,而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水电比例又过低。
电力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湖北省电力消费结构属于偏重型。多年来,第二产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例均在70%左右,重工业用电占湖北省用电的65%左右。二是电力负荷季节性波动较大。“十五”以来我省电力负荷年递增6.3%左右,远远高于同期1.1%的电力装机增长幅度。我省全年最大负荷基本上都在夏季,气温气候对负荷的影响越来越大,夏季降温负荷所占比重达到1/3左右,电力负荷季节性波动和变化的随机性进一步增大。
构建合理的电力供给和消费结构,科学安排优质电源建设,是提高电力工业效益,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丰富能源品种,是解决湖北省能源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要解决湖北省能源资源不足的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充分利用交通的区位优势。随着沿江铁路的建设,未来湖北省将形成两横两纵的铁路网络,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争取铁路运力;同时和河南、陕西、山西、四川等煤炭资源富集的省份签订长期合同。
二是大区域配置电力资源。从省外购进电煤,受制于铁路运力和外省的煤炭政策(价格)。要充分利用西电东送形成的湖北大通道,通过省际电力电量的调配,争取在丰水季节向河南、华东等火电为主的省份输送一定的电力电量,解决夏季弃水问题;在枯水期购进部分电力电量,解决水电出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大区域配置电力资源。
三是丰富能源品种。在继续加快优质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新能源发展。通过开发通山、利川的风力资源,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规划适当规模的核电站等多种方式来丰富湖北省的能源品种,改变单一的煤电和水电供给结构,从而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3、积极开拓电力市场,挖掘电力消费潜力,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打开市场空间。
电力市场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前提,也是电力工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在电力供应部门积极做好电力市场的开拓工作,树立竞争意识,改善服务,挖掘电力消费潜力,使潜在的市场迅速转化为售电量,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打开市场空间的同时,政府部门还要研究配合出台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通过执行低谷电价、分类电价、大用户优惠电价等多种方式鼓励用电,调动用电积极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近年来城乡电网改造形成的良好的配电网络,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小城镇建设,从而开拓农村用电市场。
三、“十五”后期和“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建议
1、将电力工业作为战略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湖北省是一个电力生产大省,也是一个电力输送网络大省,更是一个潜在的电力消费大省。电力工业已经成为湖北省工业部门中贡献最大的部门之一。目前,国家新开工电厂项目每年达到2500万千瓦,已经出现了国内设备制造厂家不能按期交货的现象。近期电力工业的发展所展示的良好预期,给湖北省电力装备工业的升级和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湖北省武汉市曾经是全国四大电力装备基地之一。目前湖北省的大型电力设备基本都从省外购进,电力资源的优势没有转化为相关产业的优势。要积极争取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支持,抢抓市场机遇,尽快研究配套措施,对长动、武锅、武重以及相关的企业给予扶持,通过合资、合作、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搞好技术和产品开发升级,重树武汉市电力装备工业基地大旗。同时,还要利用电力工业发展提供的丰富电能,部署建设一批耗电产业,从而实现湖北省电力工业和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
2、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电力电网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电力工业稳定有序的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湖北省的实际情况,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湖北省的电源建设应该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市场需求原则。根据电力市场对电力、电量的需求,对调峰性能较好或负荷中心地区的电力项目优先安排。二是效益优先原则。优先安排不推动或少推动湖北省整体电价水平上涨的电源项目的建设,逐步提高电源设备利用小时数。三是新能源优先原则。优先安排风电、垃圾发电项目的建设,鼓励将现有的城市周边的小火电供热不足的热电厂改造为垃圾焚烧电厂,落实国家关于新能源项目电价、上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环保优先原则。优先安排环保性能好的电站开工建设,没有设计脱硫设备的火电项目暂不安排建设。
鉴于2010年后湖北省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煤炭资源受到运输能力和省外资源的制约,以及天然气用于发电的份额极为有限的现实,要突破我省远期电力工业发展的资源障碍,新上核电是一条必然的选择。由于核电站的前期工作要求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早行动,加快前期工作。
电网建设。以形成湖北500千伏电网主网架,电网结构安全可靠,电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总目标,在支持三峡输变电工程和华中500千伏电网联网工程建设的同时,建成覆盖武汉、黄冈、黄石、孝感等地区的鄂东500千伏环网,提高华中电网最大负荷中心地区的受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配合鄂西北水力资源开发,建设500千伏襄樊、十堰等输变电工程,配合水布垭电站外送及恩施地区水力资源开发,形成鄂西北地区电力外送大通道。进一步凸现湖北作为华中电网乃至全国电网的枢纽地位。
3、挖掘存量电源潜力,提高电源利用水平,积极应对用电高峰。
一是充分挖掘现有机组的发电潜力。通过确定合理的超发电价来调动发电企业稳发满发的积极性,满足社会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
二是要加强省际间电量互济,实现大区域电力平衡。要依托湖北省电力网络枢纽的地位,破除省际壁垒,通过大区域平衡余缺、大范围配置电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实行“错峰用电”,降低高峰负荷。利用适度的行政手段,制定好限电不拉闸的序位表,实施错峰用电。
4、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形成新的电力市场格局。
电力市场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来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形成新的电力市场格局。
一是要研究通过执行低谷电价、分类电价、大用户优惠电价等多种方式鼓励用电。
二是要充分利用近年来城乡电网改造形成的良好的配电网络,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小城镇建设,开拓农村用电市场。
三是要依托优势资源,鼓励发展大耗电产业。湖北省水电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低价电量尽可能留在湖北省,依托比较优势,鼓励发展大耗电产业,形成新的电力消费增长点。
5、抓住电力体制改革机遇,构筑新的电力工业体系。
一是组建水电流域开发集团,实施整体开发。在水电开发领域,要大力推广“清江模式”,以梯级滚动开发的形式重点做好堵河和汉江流域的整体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吸引各方面的投资。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046-020引言
化石能源的消耗引起了温室气体排放,破坏生态平衡,阻碍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之前提出到2020年末碳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末下降40%-45%,而电力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和最大的碳排放部门,其发展直接关系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直接产生碳排放的火力发电(燃煤发电、燃油发电和燃气发电)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政府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制定了战略目标和方案,而发电行业在能源转换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部门之一。因此,研究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路径以及政策措施,对于优化电力市场资源配置,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电源结构和火电行业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电力体制改革后我国发电行业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的发展路径,考虑我国能源禀赋特点等情况提出促进电力工业绿色、经济、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1电力工业发展路径研究
紧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电力工业迅速扩张,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受“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制约,本文从电源结构和火电行业发展两方面分析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1.1 电源结构分析2002年起,国家逐步推行电力体制改革,以厂网分开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电力市场运行。五大发电集团的组建使得中央发电投资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增强。关注电源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1.1.1 就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而言,火电居高波动,核电有所下降。2002-2009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稳步提升,从356.57百万千瓦增加到874.10百万千瓦,年均增长率13.67%。从装机容量看我国电源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火电装机容量一直占主体,比例均在74%以上;水电由于建设周期长、环境限制强,在2003-2006年有所下降;而核电在2003年达到最大的0.0158之后处于下降状态。2003-2006年,火电装机容量比例有一个明显提升,从0.7403提高到0.7757,这是因2003、2004年的严重缺电使得国家大力建设火电厂以短时间解决供电不足。为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实施了“上大压小”政策,关停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比例在2007-2009年有明显下降。2006年之后电荒缓解,现在又有苗头,预计还会攀升。另外,除了火电、水电、核电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14%到2009年的2.02%,可见我国一直加强清洁能源建设,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向节能减排的目标不断迈进。
1.1.2 就发电量的比例而言,火电主导,水电受气候影响巨大。
2002-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也有大幅提升,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电能需求的迅速增长。从2002年的16540亿千瓦时到2009年的37146.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12.25%。从发电量看我国电源结构,如图2所示。
1.1.3 我国的能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火电的主导地位,研究期间火力发电量一直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变化趋势与图1基本相同,只是受全国大范围旱灾影响,2003和2007年的水电达到研究期间的最低值,分别为0.1485和0.147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电达到了相应的最高值,分别为0.8272和0.8298。除了火电、水电、核电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比例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17%增加到2009年的1.24%。近几年,国家已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火电下降和水电上升现象表明我国电源建设“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方针取得了初步成效。
1.2 火电行业分析电力体制改革的“竞价上网”机制将竞争引入电力市场,发电企业为降低成本,在寻求新技术改造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浪费,因而火电行业成为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2002-2009年,我国30个省市区(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港澳台、未包括在内)火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我国火电行业的标准煤耗和厂用电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燃料消耗和厂用电量仍持续上升,这也体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大幅上升。同时,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火电行业的碳排放量虽然有增加,但增长幅度呈现震荡中下降趋势,2008、2009年保持了较低水平,分别为4.92%和5.96%。
火电企业力求以尽可能少的燃料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发电量,同时需要在发电过程中避免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环境影响的压力下,火电企业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能力,合理调节发电量和碳排放量同时增长的矛盾。由此可见,燃料消耗、厂用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实现火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考虑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各省市区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评价火电行业效率,提出优化电力市场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结论
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压力,电力工业的绿色和谐发展在带动经济稳步增长、保障各行业有序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促进发电行业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源结构和火电行业发展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2.1 电源结构优化效果明显,可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有效保障。在“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的方针指引下,各省市区需考虑自身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电源结构,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电力工业的和谐发展。
2.2 火电主导地位牢不可破,考虑资源效率和环境影响是电力工业评价的必经之路。
占总发电量80%以上的火电行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居主导地位。考虑燃料消耗、厂用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价火电行业效率,能够得到更客观公正的结果,为电力工业绿色发展指明道路。
综上所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优化电源结构、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评价发电效率完善电力市场运行体系,是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的科学路径。
注释:
①发电和供电煤耗均采用将燃煤、燃油和燃气折算成标准煤后的数据计,单位分别为g/kWh和gce/kWh.
②燃料消耗是火力发电的直接物料投入,是标准煤耗与发电量的乘积,单位:亿吨.
③厂用电量是通过发电量和厂用电率计算得到,表明火力发电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单位:亿千瓦时.
④碳排放量采用能源平衡表中数据,基于IPCC报告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单位:亿吨.
参考文献:
[1]徐锭明.我国能源工业现状与能源政策[J].中国电力,2004,37(9):1-4.
[2]林伯强.低碳经济下的电力发展思路[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1):11-1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电力供应,不仅仅是关系到电力行业发展市场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状况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重大问题。从当今世界发展瓶颈来看,能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如何有效利用能源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研究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自然必须从能源能否及时足量的供应开始。印刷行业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印刷业的发展需要有足量的高质电能的供应,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成为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面对我国目前部分区域出现电力供应普遍不足的局面,这也提醒了相关部门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在电力系统内部建立健全的应急保障措施。做好印刷行业的电力供应和谐的前提就是增加对电力行业需求和印刷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和预测。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各国都在积极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电力需求预测,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综合,各需电量终端部门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预测值也越来越精确。综合中外研究动态,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电力供应的研究一直是电力产业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科学合理,且更加偏向于实证分析,所以本文也将用计量经济学的新方法来研究电力供应与印刷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印刷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消费快速增长。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电力消费。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印刷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不仅在行业内部细分的领域多样,还涉及到很多相关行业,可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而且历史悠久的产业体系。从古代印刷术发明以来,印刷的发展就一步一步深入到生产、生活中,一步一步成长、发展,而形成一个大行业。
改革开放后30年来的稳步发展使中国的印刷行业已经完全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印刷业的基本格局呈现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点状分布。在整个印刷行业内部有,已经发展出最快的包装印刷,包装印刷依赖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印刷产业带:为广东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与印刷行业,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印刷行业,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印刷行业。
2009年1月到11月,中国印刷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457,261,000元,同比增长13.58%,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7,300,217,00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27%。
2010年1月到11月,中国印刷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2,261,749,000元,同比增长22.4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2,187,366,00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46%。
三、电力消费与印刷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电力供应结构的变化,如果不能保证电力的有效供给,将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以此肯定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冲击。从印刷业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用电量的快速拉升,这也带来了电力需求量的急剧上升。面对电力需求紧张的局面,相关部门亟待积极发展“无污染、绿色”的电力服务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配电网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问题愈发突出。在印刷行业进入电力需求紧张的时候,如不能保证电力的有效供给,将进一步限制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了得到充分的改正依据,首先我们根据对电力供应和工业发展的模型关系,得出电力供应在印刷业的重要地位,我们也有理由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对应的电力消费量会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转贴于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电力供应和印刷业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印刷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已经离不开供电的保证,同时带来的经济实力发展也为我国电力发展提高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市场。综合各方资料,电力供应和印刷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既证明了前面模型和科学合理性,也表明电力行业的发展可以很好促进我国印刷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或者说电力工业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本文采用针对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以我国电力供应与印刷业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方法、各种实证分析和模型分析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1、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在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印刷行业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面对产业的升级换代,必须做好电力的有效供应才能保证印刷的稳定快速增长。
2、本文通过理论研究验证了电力供应和印刷行业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印刷业创造的生产总值每增加1%,用电量就增加1.38%。这个结论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时期,从国际范围看,并结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是一些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经历的现象。以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无论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还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协调生态环境和建设,都将会推动电力消费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所以电力供应必须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保证对印刷行业的电力需求的有效供给。
3、为了反映我国电力消费结构未来的动态变化,本文也通过引用灰色预测模型的理论,分析了我国印刷业发展趋势预测和趋势关联,并做了进一步的比对之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印刷行业快速崛起和发展的明天,只要能有电能的有效供给,印刷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局势都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二)对策建议
一、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相关概念
电力营销管理,指的是在电力供应市场竞争中供电企业通过改善自身经营管理条件,通过深入分析和了解市场中客户的实际需求,尽可能满足和实现各类型用电客户的用电需求,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电力供应市场竞争目的的管理方式。
二、目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不足
(一)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的意识缺失
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意识还不够规范,一方面管理层由于行业垄断地位对于营销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所以供电服务质量不够理想,社会民众对于供电服务质量评价不高,在供电营销管理方法方式上也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导致供电企业发展缓慢。
(二)营销管理体系存在欠缺
我国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地加以改进,仍然存在流程繁琐、工作量大、业务复杂等问题,而且供电企业各部门间权责划分不明确,容易发生问题责任不明确、推诿扯皮等问题。在信息系统应用中,很多客户档案及基础资料没有及时上传到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共享力度不够,导致供电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效率较低。
(三)市场环境不佳
近年来电力市场发展速度减缓,虽然与经济新常态环境有关系,但也与我国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模式陈旧有相关,很多供电企业没有基于电力市场发展形势创新电力营销管理策略,很多龙头性的大型供电企业也由于外部市场需求下滑而经营业绩下滑,导致为其配套的其他供电企业产能出现下降,进而导致电力市场进一步的萎缩。电力产品积压,电费拖欠问题日益突出,而且我国供电企业对于欠费用户往往采取拉闸限电方式追缴电费,这会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加速破产,这就会导致供电企业坏账比例大大增加,供电销售情况也随之下降。
(四)营销管理模式不符合法律规定
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战略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问题,而我国法律对于电力市场过度商业化存在抑制内容的,这导致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与我国法律政策存在冲突,政府必然会对供电企业的营销工作进行监管,这会导致供电企业难以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实施营销管理工作,只能在政府政策范围内,开展电力营销管理工作。
三、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规范电力营销管理意识
供电企业应当树立科学规范的电力营销管理观念,供电公司管理层起到带头作用,应集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现代管理观念来制定新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并加强对新电力营销管理体系的宣传,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来负责电力营销管理工作。
要强调电力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应对电网结构、供电设备、电力生产等工作加以改进来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树立质量是营销的基础这一观念,尽力减少客户对产品的不满意和投诉事件,促进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二)改进电力营销管理体系
供电企业应对电力营销管理体系加以改进,应将社会效益和客户利益囊括进电力营销管理中来,将用电管理机构改革为电力营销机构,以强调营销服务职能,结合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技术,以市场预测与开发、决策管理、公关管理、服务管理、R&D技术管理等多种管理职能来扩展电力营销职能。
应积极结合自身情况来探索创新电力营销管理模式,精简不必要的程序,明确区分各部门权,对客户档案及其他基础资料要及时上传到信息系统中并注意归档保管,应建立电力营销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同时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来提高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提升电力产品的质量
电力企业应当进一步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通过研发、加强管理等手段来供给优质电力产品。具体应做到:
改革硬性定价策略,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实际情况来实施灵活的电价策略,使得社会和供电企业都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电力市场的总体发展趋势应当仔细分析,根据市场环境随时对电力营销策略实施调整。应当与市场客户,如居民和用电企业进行交流沟通,汲取它们提出的改进意见,为社会和大众谋福利,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改进电力产品的质量。
在社会责任上,不能不考虑环境污染问题,供电企业应当加强对电力产品生产过程的环保建设,提高电力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保程度。同时应当加强对电力产品是清洁能源这一观念的宣传,使大众对电力产品持接受态度,进而推动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顺利进行。
(四)提高供电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
目前供电企业的发展,一线城市供电企业明显在管理、营销上要优于三、四线小城市,这说明供电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供电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员工的在职培训计划,在员工培训工作上加大力度,并鼓励员工自我学习和进步,使得供电公司员工整体业务素质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供电公司营销工作的改进。
同时,供电公司营销岗位的人才选拔上,要一改过去把关不严的状况,应当高度重视人才资质考察和技能选拔工作,重点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整个供电公司营销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供电企业还应当以绩效考核的方式对于营销部门的员工业绩进行考核,并与其福利待遇和晋升前景挂钩,进而提高供电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绩效得到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为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镇江供电公司营销部)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工会建设 意义 思路
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工会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做好员工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员工素质的提升。所以,企业应在正确认识工会地位的前提下,主动加强工会建设,使其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秉持以人为本等科学原则,并注重手段和办法的优化,以保证工会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电力企业的工会建设
(一)意义
结合电力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环境来讲,工会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此举有助于解决与员工有关的问题及争议。作为电力企业中最为重要的组织之一,工会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员工,保障其合法权益。在电力企业中,工会可以视为是员工与企业进行沟通的渠道,在二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工会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和纠纷,可防止企业内部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其次,此举有助于员工素质的提升及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工会具有组织活动以及开展思政工作的职能,对于员工思想以及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所以,如果工会在履行正常职能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及价值观,那么,员工就会逐渐接受企业倡导的理念并为之奋斗,这样一来,不仅企业的凝聚力大为增强,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大幅提高,企业经营面貌很可能因此焕然一新。
(二)具体思路
1.以维护员工权益为出发点。企业的高效运转需要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也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身的工作,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才会井然有序。所以,员工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充分重视员工的贡献及作用,并借助工会的纽带与桥梁作用,来维持好与员工的关系。归根结底,工会的宗旨是为员工服务,所以,在加强工会建设的时候,也应将员工利益的维护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此举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有助于其积极投入工作,是和谐企业与员工关系的重要方式。为了顺利获得员工的支持及拥护,工会就要立足员工视角去看待问题,找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平衡点,尽可能的消除利益带来的矛盾,使员工明白其与企业之间实际上属于互惠关系。为了实现企业的内部团结,工会就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一方面协助企业解决好员工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各种活动以及座谈会的机会,掌握员工的思想及心理状况,并反馈给企业,使企业做出符合员工诉求的决策,使二者长期维持良好的互信关系。
2.完善基层组织,并做好队伍建设。出于提高自身凝聚力、强化员工归属感的考虑,电力企业应加大对工会的重视力度,并采取以下做法,来促进工会职能的充分发挥。第一,基层工会必须将作风建设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工作中也要强调服务企业发展大局的理念,以培养服务意识,帮助相关人员养成服务员工的习惯。第二,对工会工作的各项要求进行明确,提出清晰的工作标准以及流程,保证后期管理有理有据。第三,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及工会工作的开展要求,适当调整工作人员数量,这部分包括两项要求,其一是合理增加成员,其二是对于干部应谨慎挑选,并保证人数合理。第四,组织工会干部参加培训,使其能够从培训中获得新知识,进而实现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提升。这部分的培训建议定期进行,以便为干部素质的不断增强提供机会。
3.遵循人本原则,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工会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自身是维护员工权益的重要组织,无论是协助企业解决问题,还是组织相关活动,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服务员工。所以,工会应将保证员工真正享受到法律规定的权益作为工作的基本目标,以消除员工顾虑、使其积极工作为己任。这就要求工会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尊重员工,并在相关工作中为其利益考虑。其次,为员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使其安心工作。再次,对于员工提出的诉求要认真倾听,对于员工遇到的实际问题,应在权限所及的范围内帮助解决。最后,当企业与员工出现冲突或者矛盾的时候,工会应积极居中协调,尽量消除二者之间的误会和纠纷。另外,对于处境艰难的员工,工会应代其与企业进行沟通,为其争取一定的照顾,帮助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只有工会在工作中秉持人本原则,才有可能获得员工的认可及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支持,这个组织才能树立威信,其才能够为员工谋取更多的福利、为企业的内部团结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结语
总体而言,工会在电力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为员工与企业沟通提供有效渠道的方式,来维持企业内部的团结,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所以,企业必须要重视加强工会建设,通过此种方式,来提高工会的实际价值,使其在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电力集体施工企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现处于成长或发展阶段,整体运作模式、运转机制、制度流程、生产经营管理的经验与手段还不太成熟,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够,主动服务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危机意识还不够强烈。企业内部用工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一线施工作业人员技能水平较低,整体劳动效率低下;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尤其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缺乏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模式和方法。当承担的业务较多而自身不能独立完成时,工程施工不得不进行转包或分包,给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工期、效益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和很多的问题。
2.转变经营机制 提升发展能力
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
2.1健全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有关规定,健全电力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协调运转。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职工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
2.2规范机构设置。以规范岗位管理、优化人员结构为突破口,以“三定”、“三考”为抓手,按照长远规划、促进发展、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员工“岗位双选---待岗培训--在岗预备—竞聘上岗—落聘淘汰”,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长效机制。
2.3优化分配结构。体现业绩为导向、激励为手段、市场化为依据、兼顾公平为原则,完善薪酬分配机制,加强绩效结果应用覆盖至工资升降、培训奖励、职工生涯规划和评优选先等方面,从而提高员工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真正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规范管理机制 激活运营活力
3.1完善整章建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对原有的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力求将各项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形成制度管人、规章管事,确保各项工作在可控范围内高效运转、顺利推进。
3.2加强成本管控。加强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各管理环节,积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同时要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3.3推行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根据施工项目的规模、施工复杂程度及作业环境、工期与质量要求、专业特点、人员素质和地域范围等因素先确定1-2个工程项目经理部或工程项目组,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4.稳定安全管理 保障经济实力
4.1抓好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建立“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权责一致,各负其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应用安全检查表及安全预控分析表,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规范了施工单位的安全行为,有效地控制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风险,为技改及大修项目的安全、可靠、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之一。如何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力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无公害农用药肥的生产和使用。**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包屯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由河北邯郸农药厂和包屯镇投资方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形势及周边地区实际,紧紧抓住这一市场商机,计划新上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0.5%黎芦碱、叶面微肥和杀虫剂等无公害农用药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创利税450万元,可安排70余人就业。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于壮大我县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力工程建设档案是指从整个项目的提出、调研、可行性研究、决策、计划、勘测、设计、施工、竣工、预(决)算、审计等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纸、图表、声像材料等形式与载体的文件材料。它是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历史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确定质量等次、工程使用管理、工程维护改造的重要依据。所以,在抓好电力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仍有少数电力建设管理部门在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上,领导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档案管理无序。实践证明,电力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管理和利用好电力工程建设档案,才能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档案在新工程项目建设、已建工程使用管理、工程维护和改造扩建中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调研并结合实践,就如何加强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谈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前提
众所周知,做任何工作,没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都将一事无成。同样,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只有领导重视,真正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电力建设管理部门对工程档案管理较为关心,档案工作才有所落实。但随着人员的调整,特别是机构调整,疏忽了工程建设档案的管理,施工部门对工程档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工作人员少,建设项目多,绝大多数精力集中在工地,对资料收集、整理一般都是被动应付,资料整理琐碎,不产生经济效益,工程资料收集归档不及时、不齐全,档案管理人员在项目竣工的审计决算中,常常为补充资料费尽周折,以致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工程档案管理的现状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多次专题开会研究档案工作, 决定把工程项目资料的归档情况纳入单位议事日程,确定把工程档案资料工作纳入发展建设部,纳入专职人员的岗位职责作为 一项考核内容。同时请档案局的同志对档案人员进行培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档案业务学习,明确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工程建设档案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操作实践进行现场指导,边学边干,边做边学,使档案人员迅速掌握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加强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提供了技能保证。
二、健全制度是做好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要加强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的管理,必须建章立制,建立与档案工作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才能制约和规范档案管理。 海安供电公司办公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 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国家档案局《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等法规的要求,联系工作实际,制定了文件材料整理归档、档案保管、保密、利用、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档案工作制度,同时还先后印发了《海安县供电公司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办法》、《 海安县供电公司输变电工程验收管理办法 》《海安供电公司设备开箱制度》等办法、意见,指导和规范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使工程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大促进了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大投入是做好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
要搞好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在建立组织、健全制度的情况下,还应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档案管理工作才有物质保障。海安县供电公司 为加强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投资近60 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工作专门设置了档案人员办公室、阅档室、档案整理室、档案库房(400多平米),购置安装了 22 列档案密集架(留有15 年的存放余量)、空调,配置了档案专用电脑、档案管理应用软件、扫描仪、打印机等配套设备, 为开展档案工作和档案安全保管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四、规范业务是做好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加强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必须依据相关规定,对各类档案实施集中统一管理,科学制定档案分类方案,强化电力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归档,不断提高档案业务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海安供电公司在规范业务建设上着重抓了以下三点:
第一,在收集上抓举措。为了加强文件材料收集工作,一是确保档案人员"四参加",即参加单位重大活动 2 参加工程项目验收会,参加设备开箱,参加单位有关会议,让档案人员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二是通过召开业务会议、印发文件、现场督查等措施来营造各相关人员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在收集方法上,采取平时收集和集中收集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收集,着重是收集 各职能部门形成的工程规划建设、各类发文、设计方案、图纸会审交底记录、招投标文件、标底、答疑纪要、工程施工合同书等管理性材料;集中收集,主要是收集土建、电气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性材料,收集重点应为: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单、竣工图纸、工程预(结)算书、甲乙双方签证单、工程量计算单、中间验收记录、隐蔽工程记录、强制性条文、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量确认原始记录以及计算底稿、甲方供应材料明细表、合格证、检测试验报告等。通过上述举措,确保电力工程建设材料收集齐全完整系统。
第二,在整理上抓规范。按照《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等规定的要求,对电力工程建设档案材料进行分类规范整理。为便于档案管理和提供利用,综合档案室对所有电力工程建设文件材料分成两类:一类为综合管理性材料(凡不能列入具体工程项目的综合性文件材料归入此类),一类为工程建设档案材料。对综合管理性材料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要求以件为单位进行整理装盒;对工程建设档案材料,以卷为单位进行整理。在工程建设档案材料整理上,先按线路、变电分类,再将线路、变电按电压等级分为35KV、110KV、220KV,然后再按线路、变电的文件材料进行整理归档。排列上架,投入利用。
一、解决措施
经过一系列的基层调研和诊断分析,在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和反思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模式及效果后,诸城公司把突出问题的化解作为管理创新提升活动的核心,把“深入挖潜、竞争择优、提质增效、动态评估”四大举措作为具体手段,重点解决了人力资源管理中队伍结构不合理、劳动效率偏低、用人渠道不畅等问题。1.深入挖潜——创新人才开发模式,实现人才均衡配置针对“三集五大”体系岗位设置有限与多经企业回流人员数量众多的矛盾,结合农电业务工作需要对近两年主多分开回流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培训考评合格后将其安置到乡镇供电所从事农电工作,有效缓解了乡镇配电与营业人员紧张的局面。通过为超编人员广开分流安置渠道,先后安置多经企业回流人员183人,既解决了一线班组结构性缺员的问题,又促进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2.竞争择优——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完备、系统、科学的人才选拔、使用、退出动态管理机制,对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引和示范作用。为提升生产一线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质量,结合“安全生产大整顿”活动,在公司范围内对基层生产班组安全员和供电所安全质量专责进行公开竞聘,择优选拔了21名专业强、学历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同志充实到基层生产班组和乡镇供电所担任安全员和安全质量专责。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也为公司夯实了安全生产管理基础。3.提质增效——加强人才评价考核,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组织18名员工参加省公司电气类本专科后续学历教育,加强对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和操作技能优秀人才培养选拔考核工作,通过发放优秀人才补贴、师带徒、加强舆论宣传等措施,引导职工自觉学习,从各方面提升人力资源专项指标。2013年共有21名员工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认定,5名员工被评选为地市级优秀人才。通过建立符合公司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三类人才培养,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的指导与管理,指导员工合理选择职业发展通道,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培训,增强了员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信心,切实提升了人才队伍素质。4.动态评估——推行一对一跟踪考评,激发人才积极性建立工作业绩“一对一”跟踪考评工作机制,按照国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的员工奖惩规定,对乡镇供电所的多产回流人员和安全质量专责进行工作业绩综合考评,从思想品德、工作表现、专业能力、廉洁自律、群众威信等多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将考评结果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奖勤罚懒,进一步调动了职工提高工作能力、提升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人才选拔有分配、人才使用有落实、人才管理有监督、人才考核有测评”的闭环管理。
二、总结评估
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公司全面建立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开发与培养新模式,各类人才在各自的序列通道内有序成长,实现了不同通道中的差异化发展。2013年,人才当量密度达到1.04,同比提升0.0438。通过探索盘活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存量的新方式,有效解决企业冗员、结构性缺员和提高劳动效率之间的矛盾,截止2013年12月底,全员劳动生产率完成22.37万元/人,同比提高21.31%。通过广泛性的岗位竞聘,激发了公司各个岗位、各个层级的员工敢于公开竞争、勇于接受挑战、努力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形成了人力资源的良性流动。通过实施动态评估考核,端正了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增强了广大员工干好本职、推动发展、促进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营造了公司上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创新发展,动力之源。公司上下“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实现了人才资源管理与助推员工成长成才的互利双赢,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激发,一大批实干之才、创新之才,已活跃在机制变革、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大潮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作者:魏茜 单位:国网山东诸城市供电公司
1 引言
由于经济的高速运转,对电力施工企业提出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让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就要在电力施工企业里创建工会,透过工会的协调与领导能够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并激发出员工对工作的激情,如此企业才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发展当中。
2 企业内化的内涵与重要性
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由于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新型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指的是由于各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所有领导和所有员工透过相同的创造以及实践,逐步构成的一个富有企业色彩的行为标准、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等。
良好的企业文化成为了激发企业健康化运转的前进力量,企业透过进行不同的文化活动,开拓员工的思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进而激发员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员工和员工之间更加富有合作力与凝聚力,让企业更加具有活力。
2.2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下,加大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电力施工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形象都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企业同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这种竞争就是比拼综合实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且还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进而令企业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再次,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接班人,为企业的发展给予智力支持、思想保障、舆论环境以及精神食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建立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十分有利,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职业素养的建设,而且对于创建健康的社会风气也十分有利,加快社会稳定团结,成为了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最后,企业文化注重的是以人为本,在注重企业管理的方法以及技术方面,更加关注企业的精神环境,重视人对于企业起到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全面激发人的道德观、情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还可以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调动起来,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
3 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工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通过员工群体分化后使得员工之间的收入距离逐渐拉大,加大了工会维权工作的难度
为了顺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对于电力施工企业采取了深层次的改革,而且创建了富有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就令电力施工企业的员工团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于员工群体的不同,使得收入和政治地位都具有较大的距离。企业员工可以分为经营管理群体、文职员工群体和一线员工群体,因为本身所处的地位不同,员工的需求也有较大的区别,这就提高了企业工会的工作难度。为了达成员工的要求,企业工会应当及时改变自身在管理方面的措施以及工作的重心,如此才可以更加积极的贯彻工会工作。并且,当前在电力施工企业里执行的是现代管理制度,所选择的分配方法也十分多样,例如经营者年薪制、员工岗位级别制、企业内部分配制等。
3.2 以往工会工作形式已经无法符合企业的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执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电力施工企业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发展速度较快。可是当前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工会依旧通过以往的管理模式,不论是对于管理方法还是管理思维方面都无法顺应企业的发展,这样的管理方式太过古板,没有创新性且缺乏活力,管理方式无法真正表现出员工的所需,没有时效性。如果员工自身利益被侵害,就要通过工会进行维权,工会如果无力帮助,就会丧失员工的信任。当前属于知识型时代,电力施工企业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这需要工会的领导一定要持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养,改变工会的管理方法,让工会真正变成保护员工利益的部门。
4 工会在电力施工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4.1 维护员工利益
工会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员工的利益。一个好的工会不仅可以凝聚人心,还能够集结人气,可以成为员工的有效后盾,能够调节电力施工企业的矛盾,加快员工团结,维护企业稳定。员工利益成为了员工最重视以及企业较敏感的话题,员工的利益成为了企业没有真正落实的主要问题,工会组织一定要认真面对员工的利益问题。只有员工的利益获得了保障,才可以让企业的内部关系更加和谐。
4.2 加快电力施工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的建立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具有沉淀的作用,能够集中体现出企业的价值观,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工会工作以及电力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工会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进行丰富的活动,在企业内部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建设给工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并且也给工会的相关工作给予了活力。工会对于电力文化宣传来讲十分重要,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成、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向心力以及企业文化氛围均十分有利。
4.3 执行管理民主化、人性化
为了确保企业管理的人性化与民主化,应当实行职代会以及司务公开制度。这是因为职代会同司务公开制度属于企业管理民主化以及人性化的主要表现,也属于企业的治本政策。这不仅会对依靠广大员工为企业发展而服务的基本制度的创建有所影响,还会对企业工会工作对企业基层之间民主建设的根本性工作造成影响,对于工会而言,成为了体现企业和谐发展的有效作用。所以企业不但要实行职代会,还要落实职代会的权利。而推行司务公开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民主化和人性化的深层次体现。
4.4 加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
加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就要改变以往在节日里集中送温暖的方法,而是把关心困难员工变成常态化机制。建立扶贫小组,募集帮困资金,救助困难员工,创建特困员工档案,确保帮困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5 结束语
工会作为员工利益的保护者,在维护员工利益方面还要继续努力,创建正确的企业文化,加快电力企业民主化管理,加大员工的责任感,激发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能动性,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