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的危害性

次贷危机的危害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2 15:14: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次贷危机的危害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次贷危机的危害性

篇1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高利贷是否应当入罪的争议

高利贷是以比较高的成本即利率开展资金融通的行为,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我们一般将民间高利贷界定为发生在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以及自然人与单位之间的借贷利率超过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的情况。

近年来,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高利贷”现象和非法集资案件的增加,有学者认为应当对民间高利贷行为用刑法进行规制,也有学者认为只需要用民法对民间高利贷行为进行调整即可。由此,民间高利贷是否应当入罪?假如民间高利贷应当入罪的理由成立,那么应当如何入罪?这些都成为学者们所需要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高利贷行为社会危害性较轻,不应当入罪。

二、高利贷不入罪的理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日渐活跃,在我国很多地方高利贷又死灰复燃,并有日趋蔓延之势。高利贷虽然是违法行为,但它并不是犯罪行为,高利贷不入罪的理由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较轻。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较轻,主要体现在金融交易秩序与道德两方面。首先,在金融交易秩序方面,高利贷只是金融交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足以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高利贷还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其次,从大多数国家实践看,尽管高利贷不是受褒扬的行为,人们可以对放高利贷的行为予以谴责,但这是道德层面的范畴,不是法律原则。例如,美国大部分州允许设立“工薪日贷款公司”(Pay-day Loan)这样的机构,专门从事短期的高利贷业务,利率高达390%-780%不等。

第二,高利贷有利于实现金融自由。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利贷提高了劳动产品的交换比率,促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现今社会中,高利贷满足了双方当事人的需要,促进了民间融资借贷,有利于活跃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自由。

第三,高利贷及时为企业融资,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对于急需资金的企业,能够为企业注入资金,就等于挽救了企业,当然对于个人也是如此。高利贷救急解难,帮助居民和中小企业克服了企业生产生活中的临时性困难;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创业与发展,促进生产,活跃商品流通。为融资困难的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对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对高利贷入罪理论的反驳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然有学者认为高利贷不应当入罪,当然也会有学者认为高利贷应当入罪,以下将会从两个方面对高利贷应当入罪的理由进行反驳:

第一,高利贷会引发金融危机。有些学者把高利贷当做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理由,但本文认为,高利贷只是金融交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足以导致金融危机,充其量只能算是导火索,金融危机是由系统性风险导致的,高利贷还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二.高利贷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大多数人认为高利贷的借贷者多是黑社会成员或者与黑社会有业务联系,出借方往往采用威胁、恐吓、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方式来收回借贷款。其实这只是人们自己的想法,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Adair Morse通过研究得出了很有趣的结论:凡是允许高利贷存在的社区,其房屋按揭贷款破产率、社区偷盗率、发病率、死亡率、吸毒酗酒率均低于禁止高利贷的社区。这从实证的角度证明,高利贷与犯罪不但没有正相关关系,反而是负相关关系。

四、在高利贷不入罪的背景下应如何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高利贷行为有利也有弊,当然它的利大于弊。在高利贷不入罪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第一,适当提高“四倍红线”,增设行政管理。本文认为可以适当提高“四倍红线”,把它增加至八倍,超过八倍可采取罚款等惩罚性措施,同时六到八倍的部分需要到行政部门予以登记。根据大众一般思想,登记是一项比较繁琐的手续,大部分借贷人宁可降低利率也不想去行政部门登记,因此这将会是一项抑制高利贷盛行的有效措施。

第二,适当放宽金融机构数量管制,允许民间资金设立放贷机构,应当是解决民间借贷泛滥的一项有效措施。比如,由地方政府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同时由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的正规金融机构,也应当适当放宽数量限制,在经济活跃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增设一定的机构,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实践证明,放宽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限制也是落实国务院“新36条”、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一条较为现实的途径。

第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理顺价格关系,从源头上消除官方利率与民间利率之间的巨大价差和套利空间,资金才会重新进入银行体系,“金融脱媒”问题才可以缓解。同时,加快发展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各类债券市场,扩大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开正门、堵邪门。如同治水之道,堵是权宜之计,疏是长久之策。当然,利率市场化需要防范商业银行可能的道德风险。为此,利率市场化,也需要首先建立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或破产机制。

五、总结

民间借贷中存在高利贷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高利贷我们应依法予以坚决打击,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为了避免高利贷的出现,将民间借贷予以取缔,将本来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间高利贷作为犯罪论处,显然属于滥用了刑罚权,扩大了打击面,也与时下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相违背。

不可否认民间高利贷滋生了许多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民间高利贷伴生的一些犯罪行为,均应该按照刑法规定予以打击。但是,如何规范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去打击高利贷,那将是一个系统和庞大的工程,需要公众和政府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制,减少高利贷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参见刘远:《金融欺诈犯罪立法原理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页。

篇2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金融危机居首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与经济关系紧密联系,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金融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与特点

金融资产或金融市场的危机称为金融危机,常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股票债券市场暴跌等。根据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将金融危机进行分类,如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等。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出多种危机形式混合的特点。

二、金融产生的原因

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如信用风险、经济政策等。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社会住房需求逐渐降低导致银行提高短期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无形中增加购房者的还款负担。住房需求降低,买房者数量变小,使房屋难以出售,以抵押住房进行融资的方式变的难以实施。大批还款人不能按时向银行还款,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情况,只能宣告破产,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成为金融风暴形成的导火线,随之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尽管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抵御金融风险能力,但是金融危机还是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下,其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因此必须从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对我国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改革。

三、金融危机的危害

金融危机犹如狂风暴雨,毫不留情的袭击着所有的金融市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层面上遭到波及和影响。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实业在很大程度上遭受损害,而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却远远不止这些,许多国家的公民没有了消费信息,不敢再消费;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信用不够而拿不到贷款,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本就是势单力薄无法同许多大型企业相抗衡,此时无法从银行贷款来缓解资金链的压力,更使他们举步维艰;根据实际调查,公民的生活受经济危机的损害也较为严重,生活质量下跌,个人幸福指数降至冰点,这些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打击与危害。我们所看到的金融危机,犹如不知餍足的野兽,时时刻刻准备侵吞国家、企业、个人的金钱、精力、时间,甚至一切。由于金融危机破产的企业和个人数不胜数,倾家荡产生活无以为继的的人也不胜枚举,各个企业单位的裁员风波不断,这些因素和问题也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而已。看不到的还有更多,数十年经济发展如霜打的茄子萎缩,这对国家、社会和整个世界的负面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四、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的具体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调节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可以人为的调节市场供应与需求,确保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可以采取许多宏观调控手段,例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以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经济手段方面通常可利用价格、税收、信贷及工资等调控经济。法律方面可以制定相关的经济、金融政策,维护市场秩序。行政手段方面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直接控制市场,宏观调控是控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2.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市场的自由性和调控能力,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能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各方商业人员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有利于打开市场,扩大内需和外需,对中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只要市场活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金融风险的到来。健康有序、活泼自由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市场对化解金融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此可知,政府要根据实际国情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科学有效地利用货币政策来化解难题。

3.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生产力

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成为一切的焦点,如何规划经济、搞好经济、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显得至关重要。可以说,经济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经济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满足是其他任何事物都难以替代的。而发展经济当务之急和必经途径就是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大幅度上升是经济健康飞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上去了,经济就搞上去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都要清楚的认识到,谁都离不开谁,二者密切相关、互相作用。

篇3

美国在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信贷危机由美国扩展到了全球很多国家。当时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美林银行被贱卖等等,从而向我们证实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随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大了世界经济的衰退。由于美国很多银行濒临倒闭,在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下,国际贸易的结算也不能够独善其身。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篇4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

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篇5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篇6

一、四种基本均衡与四大金融危机

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全局体系的风险因素,相对于的是一种局部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金融风险,其破坏性极强,极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建立在一定均衡的基础上。这种均衡体现在四个方面: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其中货币供求方面的均衡体现在币值稳定上;资金借贷方面的均衡体现在信用关系的稳定上;资本市场方面的均衡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稳定上;而国际收支方面的均衡体现在汇价和国际资金流动的稳定上。如果这四种均衡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也可以分为四种:货币型金融危机、银行型金融危机、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债务型金融危机。货币型金融危机是由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货币的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短缺,金融资本向国外转移,固定汇率体制被破坏,发生通货膨胀。银行型金融危机是由银行业自身出现亏损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体系中出现10%以上坏账,导致部分银行濒临破产开始倒闭,从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本市场型金融危机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崩溃所导致的金融危机,例如股市或楼市出现价格的暴跌。债务型金融危机是由无力偿还外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主要表现

笔者上面分析了四类金融危机,那么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能否引发金融危机的发生?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

(一)我国潜在货币危机

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保险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不会爆发货币危机。

(二)我国潜在资本市场危机

在资本市场发生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渐的规范化,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证券市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投资者的信心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该在不断上升中,向“牛市”进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也不会爆发资本市场危机。

(三)我国潜在债务危机

我国现在的对外债务一直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下,连续7年我国外债负担率、外债偿债率和外债债务率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近几年,我国对外债务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短期外债比例从2003年开始超出25%的国际警戒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要,但我国现今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很小。

(四)我国潜在银行危机

我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是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第一,我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管理对策

(一)加强金融监管

从世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

(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现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维护金融稳定,我国一般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提供再贷款的方式,救助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救助危机银行机构时,先后多次履行了最后贷款人职责。

(三)建立与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

通过国际上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参考文献:

苏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8):25-27.

篇7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7-0032-04

从理论上看,纸币作为货币符号,之所以有信用,就在于纸币背后对应着一定的实物财富;但从实际上看,人们为何就相信这些纸具有和黄金一样的功能,则又是因为有国家强制力在背后作支撑,纸币信用又源于一定的强制。因此,从逻辑和历史统一的视角审视,纸币的信用实际上是源于抵押和强制的复合。一般说来,一个国家要保证纸币有信用,就必须保证抵押和强制二者之间的复合关系及其合理程度,既不能仅仅强调完全抵押,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任何一个国家在技术层面都做不到;同时,也不能仅仅强调强制,这会带来通胀和信用的最终丧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纸币的信用来源于抵押和强制的有机统一,这是观察纸币信用来源的一般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美元信用的来源问题。

美元本位的现实危机与“美元非储备”的战略意义

在应该意义上,美元作为一种特定国的纸币,要想充当世界货币,就必须与黄金具有同等价值。这就意味着,美元与黄金之间必须挂钩,至于如何挂钩则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美元充当世界货币必须的,也是核心的条件。而从实际上看,一开始,美元也确实是与黄金挂钩的,问题出现是在后来的二者脱钩。美元与黄金脱钩,意味着美元发行缺乏技术上的参照和约束,会造成美元的滥发,但这仅是表象,美元通胀背后还有更严峻的问题,即脱钩意味着美元信用的来源在发生转换。如果说,挂钩时期,美元对应着黄金,其信用来源于抵押,是一种以抵押为主要基础的信用模式,那么,脱钩之后,美元失去黄金的约束,抵押因素下降,强制性增强,实际上形成一种以强制为主导的信用模式。也就是说,美元与黄金的脱钩,深层体现的是美元信用基础从“抵押为主”向“强制主导”的转换。这种转换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该后果可以参照两个简单的故事予以评估:

故事1:一个裁缝做了一条裤子,这个裁缝拿一张纸,上面写着“凭此纸条可到本裁缝处换一条裤子”。裁缝用这张纸条换了大米,卖大米的用纸条换了猪肉,卖猪肉的换了其它生活用品。只要在该纸条流通的过程中,裁缝始终保留这条裤子不挪作他用,这个纸条就可称为纸币,在这里,纸条的信用来源于实际财富抵押。

故事2:张三,黑社会,有一天宣布裁缝的纸条作废,用他写的纸条,他的纸条也写着“凭此纸条可到张三处换一条裤子”。纸条开始流通,卖大米的明知道张三没有裤子,但害怕张三,被迫接受纸条,卖大米的用纸条换肉,与此类似,卖肉的又用此纸条换了其他商品。这个纸条也叫纸币,在这里,纸条信用来源于强制。

比较这两个故事中的纸条功能及其意义,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流通、支付功能,都可以当作钱来用。不同点是:基于抵押信用的纸币同时还具有储备价值,存钱一存财富;基于强制信用的纸币可以用来交易,也可以在交易中实现交易目的,但惟独不能存储,即不具备储备价值,否则,存钱一买单。由此可见,美元信用基础转换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财富内涵与尺度的变化。它意味着,在美元与黄金挂钩背景下,美元储备就是财富积累;在美元与黄金脱钩条件下,储备美元就是财富买单。

实际情况如何呢?到20世纪60-70年代,美元爆发多次危机。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按照35美元每盎司的价格兑换非储备货币国家的美元;其后,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这预示着,自此以后的美元信用不再是“抵押主导”,而转换为“强制为主”。那么,美元这种“强制为主”的信用基础意味着什么呢?它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美元“强制为主”的信用基础意味着,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元具有支付流通功能,但不具备储备价值。如同上述故事2所言,不具有储备价值的美元在世界这个大村落中就像张三的纸条,无论是卖米的、卖肉的还是卖其他什么的,只要大家相互交易,不最后去兑换那个张三所许诺的“裤子”,大家都能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但问题在于,张三的这个纸条(美元)在逻辑上必须有最后的接手者,即它必须找到纸币对应的货币。也就是说,纸条传来传去,最终必有接单人,而接单人是找不到“裤子”的。因此,从理论上看,以强制为信用的美元货币在其流通中必然形成一种“击鼓传花”式的演进逻辑和路径。该逻辑意味着,美元不能用来储备,否则,就是最后的接“花”者;该路径预示着,只有不断地把手中的美元之“花”传递出去,才能避免接单,才能在传中获利。由此可见,美元的强制信用带来的是世界金融活动中的“击鼓传花”游戏理路。

其次,“击鼓传花”金融游戏格局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从理论上看,美元的不能储备(储备一买单)和恶意流通(支付一获利一转到下家),必然使得人们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美元非储备”原则的重要性和“重大资源储备”(美元非财富)原则的战略价值。因此,一方面,人们会尽力主动加快美元在自己手中的流通速度,争取尽快转手;另一方面,尽可能用美元获取财富,最大可能把手中的美元兑现。这样,在世界范围内,争取尽快转手的意愿使得美元的扩散变得迅速,最大可能兑现的需求使得美元不断向下家积压,美元本位的危害处于一种不断的积累和膨胀状态中。而实际上,随着美国债务的不断扩大,自2006年起,其总体债务规模仅还利息就需要美国联邦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这种还债能力的不足(即美元纸条背后的财富不足)已经预示着美元本位危害的出现。尤其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把美元本位的有害性推向了极致。

美元本位背后的“击鼓传花”博弈新规则

从表面看,此次危机发端于美国的次级房贷违约。但深层次分析,事情更复杂。这是因为,次级房贷危机形成具有几个关键环节,这些环节背后的因素很特殊。这几个关键环节是:没有钱的人如何能买上房(怎样注入信用)一没有钱的人的房屋抵押如何能获得金融认可(谁保证了信用)一机构、公众为什么买这些债券(通过什么刺激投

资)一危机规模有多大(能否救得起)。

第一,没有钱的人如何能买上房?现在来看是银行体系创造了“零首付”和“低利率”金融产品,吸引和支持没有钱的人买房子。比如,银行告诉穷人,房价连续上涨,买时30万,翌年升为50万,升值的20万可以用来还利息;而且为了鼓励穷人,银行把头几年的还贷利率定得低于房屋升值的比率,这样,穷人不仅能还得起,还可以用升值的剩余的钱消费其他。从表面上看,银行通过“零首付”和“低利率”金融创新,让穷人具有了信用。但深入看,这种信用注入的方式违背了市场经济基本的“信托责任”原则(必须是真实信用而非虚拟信用),即:该信用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下一一必须保证房价持续升值,否则,信用不再。可见,第一个环节就是一个潜在的风险,该风险是一种经济风险。

第二,没有钱的人的房屋抵押如何能获得金融认可?资料显示,是美国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国家行为把上述风险予以分解,保证了金融体系对房屋抵押债券的信任。例如,具有美国政府信用支持的Ginnie Mae和另外两家机构房地美、房利美对证券的评级和发行带来一定影响,客观上造成对市场信息的干扰。尤其是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房贷公司承担房屋抵押债券的大部分业务,更是严重扭曲了证券的市场性。也就是说,由于这两家房贷公司拥有政府授权(称为美国政府资助企业GSE,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具有一定的国家信用,因此,其所经营的债券被评估为较高的信用等级。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这就是次级债(Sub-prime Market)背后的实际内涵。在这个环节中,次级债的背后是美国国家信用的加入,虽然不是直接参与,但毕竟是政府授权,具有政府信用抵押的色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先信用不足(人们视为垃圾债券)的风险。但从性质上看,这种缓解只是一种信用风险从个体向政府的转移,不是对信用本身的修正,因为原先的假设前提依然没有变(需要房价持续升值),在这个意义上,该环节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打气。这种心理打气,因为并未解决假设前提问题,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消除风险,反而因为政府信用的担保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种风险游戏,从而在客观上放大了该风险的严重性。仅就此而言,该环节实际上增加了政府信用面临贬值的新风险。

第三,机构、公众为什么买这些债券?因为这些证券在政府信用的包装下,具有高利率、高回报的特征,谁投资谁就可能获得高回报。加之,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房价持续走高,基本上看不到下跌趋向,这样,高利润激发了人们的投资欲望,大环境增加了人们的良好预期。所以,次级债经过投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基金以及个人投资的层层购买,规模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由于上述金融活动的层层放大,现在因次级债而形成的金融资产规模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已经超过600多万亿美元。不仅如此,因为该天文数字般的金融价格涉及到金融机构、商业机构、产业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个人,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部,因此,该危机虽然是从金融领域开始,但演进却指向经济的各个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危机的历程还很长。可以预见的是,“次贷危机一信用危机一利率危机一实体危机一财富分化组合”,这将是危机演进基本路径。

综合上述几个环节,笔者判断:

首先,危机的根源是信用不足。次级房贷抵押的信用建立于对“房价持续走高”的假设和预期上,本质上是一种虚拟信用,违背市场经济“真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经济上的病根。而从性质上看,虚拟信用危机是一种无法克服的危机(观念的假设),这意味着,对任何国家来说,只能分散、稀释其危害性,分散、稀释程度越高,风险危害对起始国家来说就越小。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扩散该危机情有可原,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但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

其次,危机的致命处是美国政府信用的滥用。这种滥用使得扩散行为不仅没有达到原先的分散、稀释目的,反而演变为不断加重的过程。具体说,在政府支持下,次级债信用具有了政府担保底蕴,但这种担保从性质上看,不是对“信托责任”的实体性保证,而只是一种虚拟的心理打气。该打气效应带来了严重后果,使得次级债危害扩散至全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美国次贷占美国整个房地产贷款的14.1%,大约在1.1万亿到1.2万亿美元,而其中的坏账,据高盛的测算是4000亿美元,但经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和政府支持,全球约60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价格与次级债风险有关联,可见危害性多大。那么,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为何美国政府信用打气就能使得风险扩散到这么大的规模呢?这就是此次危机最核心的东西所在。

最后,此次危机的核心是美元信用基础的转换及其所带来的世界利益博弈新规则。美国能扩散危机,当然首先是由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体系的地位决定的,但这并不是全部,决定美元能充当扩散机制的核心因素是美元信用基础的转换。也就是说,基于美元信用由“抵押为主”向“强制主导”这一转换,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美元不能储备”成为多数国家认同的事实(现在只有四个国家把美元作为储备);二是“存钱≠存财富”的金融新规则普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这两点使得美元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仅仅具有符号意义,功能仅局限在支付和流通上。这就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只要不是符号最后的接受人或者储备者,都能在流通中获得财富,都能在交易中达到目的,只有储备者和最后接收人才是最大的买单者。换言之,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其运行表现出一种“击鼓传花”的特征,其中,“花”一美元,“鼓”一危机,危机没来,“花”可以照传,危机一到,“花”落谁家谁就吃亏。这就是今天在美元本位时代下全球金融利益博弈的本质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此次危机的本质是美元本位的危机,是在美元本位出现危害条件下各个国家利用新规则有意规避风险的一场利益大博弈,此次危机既可以说是前一阶段博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未来阶段继续博弈的开端。

篇8

次级抵押贷款(简称“次贷”)是美国众多金融创新产品之一,主要指金融机构为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和负债较重的人提供的住房贷款。在过去的几年间,次级抵押贷款在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也使很多放贷机构获得了巨额利润。然而今天,它却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投资者的恐慌。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各方关注,其深刻教训足以让我国房地产贷款市场引以为戒。

一、警惕房地产过热的负面影响

房地产过热的直接表现是房价过度攀升,这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20世纪90年代美国房价的年平均增幅不到3%,但自2001年1月起美联储连续13次的降息,吹大了房地产泡沫。然而,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连续17次加息,最终导致泡沫破裂,次贷危机爆发。我国当前价格虚高的房产市场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应该从中吸取如下的深刻教训。过快攀升的房价往往会使房贷的贷款人(商业银行)、借款人和投资者皆大欢喜,在评估抵押房产的价值时忽视风险,使房贷风险不断积聚。房地产不会永远高涨,一旦泡沫破灭就可能破坏整个经济系统的平稳运行,而持续的繁荣离不开对风险的控制和监管。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抵押房产价值评估环节的控制,政府应重视对房屋估值机构的监管,恪守稳健原则,预防抵押房产价值的高估、甚至虚抬,这是控制房贷风险的关键。

二、商业银行应严格审核房贷条件,警惕贷款泛滥

自2003年以来,美国的一些抵押贷款机构在火热的房地产泡沫中,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惜降低贷款门槛,将抵押贷款推向那些不具备基本申请资格的群体。部分信用等级较低、收入不稳定、金融风险意识薄弱的购房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也甘冒风险申请次级抵押贷款,期望房产升值带来的利润会远超次级抵押贷款的利息成本,甚至期望无本万利。这样,房地产市场泡沫和金融市场泡沫的互动,导致了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升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贷款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信贷年均14.8%以及名义GDP年均15.4%的增长速度。2002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6616亿元,到2007年末达到了1.8万亿元,年均增速22.2%;2002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8253亿元,到2007年末达到了3万亿元,年均增速29.4%。2007年末,这两项贷款余额已经达到4.8万亿元,在全国银行业信贷资产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8.3%,而在2002年末时仅占11.3%。可见,房地产业贷款业务对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被我国商业银行视为低风险业务,目前仍在继续膨胀。利益的驱动也造成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并出现了诸多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假按揭”及虚假信用凸显道德风险。“假按揭”已成为个人住房贷款危害性最大的风险源。“假按揭”不以购房为目的,开发商以本单位职工或其他关系人冒充客户和购房人,通过虚假交易,套取银行贷款。据报道,2004年上海曾经发生过有人贷款7800万元,购买128套住房的重大违规贷款行为,就是通过虚假信用的方式操作的。

2、超支付能力贷款不断增加。按照银监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引,个人每月按揭贷款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实际上,国内居民及住房投资者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很多人不能满足这一基本标准。有人从单位或找他人随意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房产销售人员和银行信贷人员为提高房屋销售和贷款业绩,甚至明确告诉贷款者只要能开到证明就放款。用假的工资收入证明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无疑埋藏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紧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采取严格的房贷审核制度,加强对个人信贷资信的监管,重视对房贷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购房者的风险教育,警惕房贷泛滥,减少个人房贷市场安全隐患。

三、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宏观经济调控可能带来的风险

篇9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房产市场自94年房产改制后,制度上使得配给制失效,转向市场化购买,特别是2003年中央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来,房地产市场市场彻底被激活,大量的需求使得房价节节攀升,房价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随后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仍遏制不住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房地产经济泡沫在我国慢慢积累,形势不容乐观。

房地产经济泡沫的表现。

(1)政策调控失控。据统计,十年来关于房产调控政策达43次。然而这43次调控政策竟对房价的上涨没起任何作用,广州2003年一手楼均价3888元/平方米,2012年14044元/平方米,涨幅261%;北京 2003年一手楼均价4456元/平方米,2012年20700元/平方米,涨幅365%;上海 2003年一手楼均价5118元/平方米, 2012年22595元/平方米, 涨幅341%;深圳 2003年一手楼均价5680元/平方米,2012年18900元/平方米,涨幅233%。

(2)房价与收入不匹配。国际上通用的房价收入比计算方式,是以住宅套价的中值除以家庭年收入的中值,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取值为3-6。按此衡量,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6倍,其中部分城市的比率甚至超过了20,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超过30。房价收入比过高作为我国楼市存在泡沫的一个依据理由是,房价最终要靠居民的支付能力来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可能违背世界上其他国家通行法则。关于居民的隐性收入,很多城市在统计数据的处理当中已经考虑到了,而工资则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收入。如果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巨大的两极分化,目前的高房价更加使得普通居民不堪重负。当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也在增长,但不能用未来可能的高收入来解释现在的高房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居民特别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居民的收入会和发达国家差不多,那时出现高房价是合理的;但目前的高房价严重脱离目前居民的低收入,就是一种泡沫现象。

(3)房地产贷款超常规增长。今年1到9 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5.4 万亿元,同比增长33.9%。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78 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其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长32.3%,个人按揭贷款增长45.8%,增速继续回落4.5 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累计新增个人住房贷款累计12492 亿元,占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的17.2%。在当前贷款规模较为紧张的环境下,房地产贷款的超常规增长,反映了房地产经济的过热现象。

(4)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2012年北京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总队的数据显示,北京已基本建成全市房屋标准地址数据库。据悉,该数据库共采集录入的房间量为1320.5万条,其中381.2万套空置,以此计算,北京空置房比例高达28.9%。

(5)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过高。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对GDP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由房价上升带动了地产股的上升,地产股占股票总市值的10%,股票总市值约占GDP的80%,则房价对GDP影响在8%左右。地方政府也过度的依靠房地产经济,依靠出售土地和房产税作为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

(1)房地产光泡沫导致经济萧条。房地产市场“输出效应”的出现,不禁让人回想起20年前日本的状况。1985年到1990年,日本经过了5年的房价的疯狂上涨。到1991年左右,日本国内炒房人赚足钱之后,就开始向海外扩张。加上当时日元的升值,他们就到美国买房子,这甚至让美国人惊呼,日本人准备买下整个美国。但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经济经历了长期的萧条。

(2)房地产泡沫经济危害正常金融秩序。民间借贷危机、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高利贷崩盘……背后既与实业投资不景气、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无法偿还借贷有关,也与当前融资极度困难有关,更与楼市繁荣带来的资金脱实向虚有关。可以说,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将意味着有更多社会资金从其他产业集聚到楼市,房价繁荣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产业空心化危机,是越来越多的实业资金变身为投机“热钱”的过程。虽然房价涨了,地价也涨了,土地财政似乎有了保障;而且,房价涨了,房地产投资增加了,地方政府稳增长似乎也大可高枕无忧。但这些短暂的增长和短暂的收入,最后都将会以更长久的地方财政危机和经济减速为代价。没有实业支撑的经济终究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的更大危害在于,它将银行的房地产贷款置于高风险之中,银行贷款的不良率或将埋下超预期反弹的隐患。一旦经济不景气造成房地产金融泡沫破裂,银行信贷将首先面临大量坏账损失。而银行是金融的核心,银行出现问题,必然危害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整个社会经济都会遭受严重影响,收入减少,失业增加,经济将会陷入衰退或萧条。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2007年引发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终于点燃了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全球。三年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且演变成慢性经济病,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观察。

(3)房地产泡沫会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过度的房地产投资和投机,会使社会上的相当大部分的资金涌向房地产业,令社会上大量的现金流集中于第二产业,使得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GDP中比重加大,而第一、三产业却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在GDP中占有的比重降低,也就是说三大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失衡。众所周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通常是最高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国际经济增长的有力保证。但在中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本已较低,而现在第二产业因为房地产的带动,比重进一步加大,使得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压缩,这样失衡的产业结构是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例如上世纪80年代90年度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大企业的高额利润许多来源于土地投机和股票投机带来的营业外收益,结果放松了对本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企业素质的普遍下降。特别是电子产品类的企业创新,日本逐步的被韩国和中国赶超。

(4)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并会引发社会问题。在房地产投资和投机日益盛行的大背景下,有能力买房满足住房需求之余,还有余力进行房地产投资或投机的人可以通过获取房屋交易中的溢价变得越来越富有;而一些没有能力购买房屋或是购房后没有多余资金进行房屋投资和投机的人,因为不能借助房屋的增值而获取额外资金,而且物价越来越高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贫困,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之外。同时,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以香港为例,1997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以举报个案计算的犯罪率开始攀升,由1997年的每10万人有1,038宗,增加至2004年的1,299宗,增幅高达25.14%,直至2005年才开始同落。

篇10

一、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房地产的影响

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房地产的影响。如前分析,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发达水平下,当国民收入分配向中产阶级以上倾斜时,会拉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因为城镇居民06年的恩格尔系数是0.35,农村居民为0.47,而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恩格尔系数更低。对于他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储蓄、投资以及奢侈品的消费。在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购置住宅、汽车、旅游以及投资股市是他们主要的消费和投资选择。根据06年国家统计公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比05年上升了10.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587元,比05年上升7.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仅基数远大于农村居民收入,而且增幅也大很多。而又据国家税务局公报,06年个人所得税由于起征点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总额只增长17%,低于整体税收增长25%的比例也低于往年的增长水平。但其中,税率在5~25%的个人所得税增长8.4%;而税率按30~45%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增长33.9%。国家税务局指出个人所得税的增长主要在于东部和沿海重点地区。这些数据表明,国民收入在过去几年是向城镇倾斜,尤其向较高收入者倾斜的。这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并使储蓄率偏高,也进一步拉动了房地产的需求。并与房价上升的分布吻合。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自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形势逐步转变,2008年3月贝尔斯通被收购,情势出现较大恶化。9月初雷曼破产,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了严重恶化。由于中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开放,此次危机对中国金融系统影响不大。但从实体经济来讲,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实体投资产生较大冲击。自2008年10月以来,中国的出口下滑很快,估计2009年出口很可能出现零增长。再从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出口下降直接影响制造业投资,两者表现出高度相关。由此可见,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先从出口开始,然后进一步影响与出口高度相关的投资。2008年10月份中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已经跌到8%,用电量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说明对投资的影响已经显现。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通货膨胀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两次通货紧缩,一次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另一次是2001—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当时由于出口大幅下滑,产品出口下降,只有转销国内,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出现供大于求的迹象,因此出现通货紧缩。2007年底,我国提出了从紧货币政策,当时觉得金融过热、流动性过剩、物价通胀,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为紧缩货币、抑制通胀,结果通胀下得非常快,出口也大幅下跌。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年初对全球经济形势有个准确判断,就不应该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房地产和出口。一旦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萎缩,我国的出口肯定要往下走。既然出口下行,通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2008年年初,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一是不会加息;二是紧缩措施不会全年执行;三是人民币不会大幅度升值。现在验证基本是这样,不但没有加息,还出现了连续的减息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对2009年的基本判断为:2009上半年很可能出现全面通缩,即价格水平出现下降。

三、房价回归理性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本文的一个重要结论便是房地产价格将会回归理性,同时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会不断下降,前者将在短期内完成,后者则代表未来的一种必然趋势。转型尽管痛苦,但中国经济若要继续保持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则必须走转型这条路,转型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否成功转型,这决定中国经济运行中积累的矛盾能否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决定了中国经济是否能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以下通过笔者的分析进一步论证这一下跌趋势的必然性:

1.市场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房地产价格下降的趋势。尽管既得利益集团在想方设法阻止房价的下跌,希望维持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的规律,即使政府不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通过市场的自发性,房地产泡沫也必然会破灭。目前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地产商的资金需要回流,过去几年地产商获取的暴利不足以长期支撑这种有价无市的局面,对资金回流的需求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迫使房地产商降价销售,使价格回归理性。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形成机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48

0引言

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一次巨大变革,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自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金融行业也渐渐与世界接轨。因此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多。自2007年4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遭受了重大的冲击。该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且进一步延伸到了全球,也对我国的经济市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金融市场复杂多变,加之大到各国经济、小到金融产业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已逐渐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形成金融危C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主要表现为三点。

1.1金融交易与交割的分离

金融的第一功能体现在以转化闲散资金的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该过程中,金融交易与交割等多个环节出现分离,使得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其风险因素以及不可控因素较大,给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埋下危机隐患。同时金融创新产生的工具增多,也增加了金融危机产生与形成的可能性。在其发展过程中,风险因素与不可控因素不断累积,当其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是金融市场中偶然发生的事件也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形成金融危机。

1.2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下的金融周期性波动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内容之一的金融,不仅影响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受到现代经济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其周期性波动受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根据数据调查与分析,金融周期只有在正常、平稳状态下才有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而经济周期的波动深刻影响着金融周期,造成金融周期性波动,从而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条件。

1.3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经济环境是金融产业与活动的外部环境,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根源之一,就在于其金融监管存在漏洞,监管力度不足,使得金融活动中人与人的博弈、心理、合约、信息等诸多因素皆受到影响,其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使得经济环境较为恶劣,给金融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并且,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将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危机的产生更具危害性。

2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就美国而言,金融危机的出现有必然性原因。从根本上来看,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生活模式存在很大的隐患,并且就体制机制方面,金额行业一直处于宽松、疏于监管的状态,有着几个重要环节的弊端。

2.1次级房地产的按揭贷款

一般来说,购房按揭贷款是先付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首付然后再按月还本付息。可是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以往的十年里购买房子不需要首付,半年内也不需要还本付息,并且五年内只付息不用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子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贷款。这种购房按揭贷款模式使美国人民普遍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使人们都住上了大房子。这种经济辉煌的背后就潜伏着经济危机的隐患。

2.2日益膨化的住房泡沫

美国一直以来都存在借贷消费的习惯,次贷危机便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美国一些银行为了拓展业务,极大程度上放松了借贷的条件和要求,使得许多信用程度不够的人也能在银行办理房产贷款,并且存在一部分投机者利用次级房贷赚取经济利益,由此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不景气、低落等现象时,多数投机者和无能力还贷者无法完全付清贷款,便造成极为严重的次贷信用危机,房地产泡沫与金融泡沫面临破裂威胁,进一步发展成为金融危机。

2.3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由于虚拟经济的兴盛,美国金融市场较为活跃,其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较为剧烈的竞争行为,由此各金融机构为增加竞争力,均推出各式各样的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需利息的抵押贷款产品,借款人使用这款产品时,在前几年无需担心本金,而只需付出一定的利息,大大削弱了还贷负担,使得许多低收入人群纷纷通过贷款购买物品。诸多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群大量借贷进行消费,滥用金融衍生品形成了次贷信用危机,从而加剧了金融危机的形成。

2.4房产债券的缩水

房地产市场与诸多金融产业存在紧密联系,其价格泡沫的形成易产生连续性与连带性影响,房产债券缩水正是其表现之一。上文中提到美国许多低收入人群在银行优惠政策支持下,纷纷通过借贷进行消费,由此造成巨大的次贷现象。金融市场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美国经济环境变化如银行加息政策的出台、人民收入下降、信用危机等使得贷款消费群体规模下降、房地产价格回落,在其形势影响下,各金融机构及个人纷纷抛售抵押债券,由此引起债券机构和发行机构陷入困境,并逐渐演变为破产和倒闭,形成金融危机。

3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出口贸易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法律法规的管理,还要扩大内需,增加国内消费。

3.1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管理,完善基础设施

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危害表明,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管理、严格控制金融行业监管制度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要实施运转就仍然需要完善。首先,应该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提出对金融行业治理结构和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进一步对金融行业非内部财务信息进行公开纰露等内容。

3.2调整财务政策,增加资本性支出

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国内需求,刺激经济消费,同时,政府还应该增加社会保障、医疗及教育的投入,使人们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另外,可以M一步改革增值税,降低各企业的税负,从而促进投资,并且缓解出口型企业的压力,避免出口过快下降。

3.3化解风险,扫清障碍

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银行产业中存在的不良资产是影响金融行业正常、平稳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形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着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从根本上扫除障碍。

3.4协调与各国的经济关系,提供良好条件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前列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国际社会中保持自身大国形象,努力协调与各国的经济关系,为局部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将经济维持在平稳的状态,避免对外依赖性过大导致经济不平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外部带来的影响与冲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在金融方面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方式与手段,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与层次,确保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昱.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及其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9,(8):356358.

篇12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仍历历在目,它不仅对美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使亚洲的经济也产生了震荡,全球经济发展进入萧条时期。追求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与美国金融的过快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缺乏管制等因素密切相关。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创新会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尤其是金融产品本身就自带风险,若不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一旦风险发生将会产生比收益更大的损失。接下来本文将探讨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法律责任以及如何利用法律手段规避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

一、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

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所造成的破坏力之大,让人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这场危机。金融机构及成员为了自身利益在开拓金融市场的同时,不断地创新金融产品,由于金融产品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使得金融风险得以巧妙的地转移到金融投资者身上。而一旦金融产品的道德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风险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即都是指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对他人不利的手段和方法,以致对它人造成不利影响。不同的是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是通过金融创新产品的转移而实现的,通过金融创新产品的转移实现收益最大化。其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由于金融创新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使得普通的投资者对于其风险难以衡量,这就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创新产品的流通转让。

金融机构为了规避我国法律制度的管制,以及满足人们渴望利益的需求,在我国金融管制领域的灰色地带创新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只有不断地转移和分散道德风险才能够得以持续。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说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人们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再加上人们本身知识的有限性和对金钱欲望的存在。当投资人与金融机构达成协议时,金融机构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道德风险。因此,我们必须从道德约束和法律责任两个方面入手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金融创新的法律责任

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也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21世纪以来在实体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虚拟经济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这里所指的虚拟经济主要是指金融领域,即各种证券及股票的买卖流通。特别是近几年来金融创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但是若把实体经济领域的法律制度用于虚拟经济这必然是不行的,毕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不同的。美国由于次级贷款危机而产生的金融危机恰好验证了这一点。表明各国在金融领域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伴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缺失必然会助长金融创新的不良风气,导致金融创新产品道德风险的发生。因此,为了预防金融创新产品道德风险的发生我国需要建立合理高效的法律体系,使法律体系能够与金融创新与发展相适应。不至于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为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保驾护航,使实体经济能够与虚拟经济相互协调配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经济健康的发展。

追究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我们主要归结于以下4个方面:(1)在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和增多的同时,美国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由于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这就为金融创新产品道德风险的发生的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环境。(2)美国的信用评级系统成为一纸空文,许多美国商业评级机构把一些次级债券甚至评为A级。许多投资者由于自身储备知识有限不能很好的辨别和认清这一虚假的现象。(3)过分夸大了保险的作用。尽管当时许多投资者意识到许多高风险投资产品的存在,在购买它们时会小心谨慎。但是由于保险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并且涉足到金融投资领域。这就为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促进了债券的流通转让,也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忘记了风险与收益并存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投资者疯狂的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却忘记了这些投资产品背后的高风险,以及风险发生的危害性。金融法律制度的意义就是维护市场的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次级贷款经过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原本可以控制的风险被逐级放大成为难以控制的市场性风险,最后成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诱因。从次级贷款危机已经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反思,现有法律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出现了法律控制不足或失灵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金融创新管制及法律责任

对于金融创新产品道德风险的管制,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合理的管制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法律制度的建设不至于使我国金融市场活力的丧失;另一方面又要保证金融虚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大对金融犯罪的界定和惩罚监督机制。根据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发展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条例。并定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监督和检查。

参考文献:

篇13

1. 前言

08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企业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宏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人才的使用效率;从微观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创造和谐的生产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应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危机

2.1降低了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的订单减少、效益下降,企业举步维艰的经营现状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金融危机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和自身的前途命运都心存疑虑,既要担心企业会不会破产,又要考虑自身会不会失业,无法专心工作。裁员也是降低企业凝聚力的另一原因,企业大量裁员,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影响企业和团队的稳定性【1】。此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冲击,企业通过减少员工的娱乐和差旅费用降低企业资金自出,降低了存留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2.2加大了员工管理的难度

企业面对金融危机被迫采取的裁员和降薪等应急管理手段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压力和考验。一方面裁员行动给企业员工带来打击和恐慌的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纠纷,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降低了企业的形象,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2】。另一方面降薪行动直接影响到了员工的利益,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困难。由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绩效管理,造成薪酬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在绩效和薪酬管理中操作难度较大。

2.3加大了人力资源规划的难度

为了迎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企业根据世界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风云变幻不断改善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随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金融危机的危害性无法估算,企业在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时缺乏科学性和确定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也困难重重。

3. 应对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策略

3.1更新理念,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面对金融危机和新的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企业要想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并实现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更新管理理念。传统的、粗放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积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裁员、降薪等行动制定可靠地制度保障,保证裁员和降薪行动顺利开展,降低企业成本。

3.2加快改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逐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推进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制度的形成。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积极推进薪酬变革,实施高效的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和集体进行激励,以高额的奖金刺激企业员工努力获取订单,不断开拓市场,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改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员工个人的考核机制,实现绩效考核的全员化和精细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企业员工打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绩效。

3.3加强培训,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

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优化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选聘最优秀、最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保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另外企业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既要注重培养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也要注重对员工进行世界经济形势的宣传和教育,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3】。此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合理性调整,在健全的裁员制度的保障下,削减部分员工,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

3.4重视文化,积极地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凝聚力的下降,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积极开展企业文化,重塑企业形象,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意义重大。企业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积极进取的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员工,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整体利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意义重大。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