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2 15:14: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篇1

TKR后关节功能的康复训练,对提高手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节CPM常被作为一种常规的康复手段,以提高关节活动功能[1] ;TKR后早期康复锻,可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 [2] 。为此,回顾我院于2010年8月~2011年1月先后施行TKR 患者18例20膝(其中双膝关节同时置换2例) 患者,早期使用CPM结合康复训炼进行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8例(20侧膝),入院诊断均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采用同一公司生产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系统,其中18例为单侧关节置换,2例为双侧关节置换。其中女12 例,男6 例;年龄 59 岁~74 岁,平均 64.7 岁;术前患者膝关节屈曲0°~20°5 例;0°~30°13 例。

1.2 术前康复治疗

1.2.1 心理康复治疗

TKR的患者多年龄较大,承受较长时间病痛,对手术及术后锻炼存在恐惧心理[3]。掌握患者的心态,术前通过讲解术后可靠信息,相同病例手术效果。让术前患者与术后患者沟通,以减轻患者的顾虑,增强信心。

1.2.2 术前康复训练

入院即开始,使患者预先掌握术后康复的一般程序,健侧需同时进行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膝关节主动曲伸练习;指导患者自我按摩膝关节周围;指导并演示执拐行走的正确方法。

1.3 疼痛治疗

术后患膝予以加压包扎,并放置冰袋24h,患肢留置股神经阻滞泵,术前1d应用塞来昔布,术后给予塞来昔布0.2g晨服。

1.4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主要是关节活动度锻炼,具体如下:(1)手术当天:回病房后予以自制凹型垫抬高患肢20°~

30°,麻醉清醒后即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2)术后第一天:进行踝泵练习及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等张收缩练习。(3)术后第二天:拔除引流管后开始以下锻炼:①床上主动和被动屈伸膝关节:取仰卧或坐位,尽力伸直膝关节,踝关节下方可置一小沙枕,维持5~10s;再尽力屈曲术膝。②抱腿练习:取仰卧位,患肢抬高,双臂抱于大腿中下段,利用重力使小腿下垂并用力屈曲膝关节。③压腿练习:坐于床上伸直患肢,足跟下置小沙枕,双手置于髌上,缓慢持续用力下压。(4)术后第三天:仰卧位直腿抬高练习:摄线片复查假置后,无痛情况进行,先用力使脚背向上勾,再用力将腿绷直,然后整条腿抬高,维持几秒钟后放下。每5个或10个为1组,每天3~5组。(5) 术后第四天:①坐位屈伸练习:患者坐于床边,双小腿下垂,主动屈伸术侧膝关节,并逐渐加大屈曲和伸直角度。②辅助下蹲练习:患者双手握住床头扶手,屈曲膝关节,缓慢下蹲。(6)步行:术后第5天,在护士或家属看护下借助行器或双拐下床行走,注意安全,逐渐脱离辅助器材。

1.5 被动活动器练习(CPM)

CPM 机应用于辅助关节恢复屈伸功能,它对关节内软骨的再生与修复有重要作用。开始时,起始角度为10°,终止角度为30°,每日2次,每次30~60min,以后逐渐增加角度5°~10°,持续使用1~2周,术后2周内屈膝超过90°。频率由慢到快,活动范围以患者无痛范围为准,并要考虑到患者恢复情况[4]。

1.6 出院指导

向患者进行自我健康宣教:保持情绪,合理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切口愈合。康复训练宣教:告知患者训练要循序渐进,原则上膝关节活动由小至大,关节屈曲为站-立-坐-蹲(3个月后),以不感疲劳或不适为前提。嘱患者尽量减少每天上下楼的次数及单次长距离行走,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年门诊复查。

2 结果

2.1 康复评价

2.1.1关节活动范围(ROM):是评价人工关节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受累膝关节术后8~14天的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作为膝关节功能的评价方法,ROM<90°为差,≥90°≤110°为良好,>110°为优。

2.1.2 HSS 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 [5] 。考评内容为7项,总分为100分,其中6项为得分项目:包括疼痛30分,关节功能22分,关节活动度18分,肌力,屈膝畸形和关节稳定性各计1分;另有1项为扣分项目,内容涉及是否需要支具内外翻畸形和伸直滞缺程度,依据评分将临床方案评定为优(≥85分),良(70~84分),和差(≤59分)三级。

2.2 评定结果

本组均获随诊1~3个月,共20个膝关节,术后3个月复查,优7例,良11例,其中2例病人生活完全自理,关节稳定性增强。

3 讨论

3.1 康复训练的作用:早期训练能促进患肢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减轻周围组织粘连,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康复训练的原则[6] :(1)个体化原则:由于病人的体质、病情、主观功能要求、手术情况各异,TKR的康复应因人而异。(2)全面训练原则:TKR术后的病人大多是年老体弱者,膝关节只是负重关节中的一个,单纯处理膝关节并不足以改善病人的功能,必须兼顾病人的全面康复。(3)循序渐进原则:一般TKR病人的膝关节及周围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所以病人的功能水平只能逐步恢复,切忌操之过急,避免治疗中不应有的损伤发生。

3.3 持续性被动活动CPM 机:即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7],由加拿大著名骨科医生SalterRB提出,是关节术后康复中避免关节强直,恢复其功能十分有效的手段。CPM作为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辅助功能锻炼方法,其疗效一直存在争议。Lisa等[8]认为,可以增加术后膝关节的屈曲度,而Leach等[9]却认为并不能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并且存在增加伸展滞缺和固定屈曲畸形的趋势。我们的结果显示,早期CPM机结合康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防止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周围组织黏连,增强韧带强度,并对肌力的恢复,髋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TKR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传统观念认为,TKR后较长时间的制动可促进伤口愈合,而事实上,术后第二天就有新胶原组织形成,如不加干扰,胶原纤维将产生沉积,最终成为纤维组织,从而限制膝关节的运动[10]。

通过早期锻炼,使病人肌肉收缩,促进肢体静脉血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粘连、疼痛、消除肿胀、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恢复和保持正常肌力和关节灵活度,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从而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徐晓静,朱月英,杨胜武. CPM锻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 24 (3):279-280.

[2] 刘静,解雪, 张其亮,王升英, 冯莉.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12-514.

[3] 陈丽芳.全膝关节置换的康复训练与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5):693-694. [4] 徐卫东,吴岳嵩主编.人工关节手术与康复[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5.

[5] 吕原山,主编.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45-347.

[6] 陆建仁.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治疗[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8(23):141-143.

[7] 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04.

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ealing training method for artificial coxa joint substitution.[Method] Make inpidual healing training to 85 cases of THR.[Result]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0 months;under Harris score standard,60 cases were excellent,19 good,5 intermediate,1 bad;choiceness rate was 92.9%.2 had dislocation,occupying 2%;1 had fracture under the prosthesis of the same side,occupying 1%.[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systemic,full execution of training procedure in proper sequence,the nurses shall completely pay attention to inpidual differences,i.e.disease state,whole state,doctors’ skillful operation and patients’ mental status,trying to make every patient get self max functional healing.

Key words: artificial coxa joint;substitution;healing training

自2006年9月开始作者专职担任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8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94髋,男41例46髋,女44例48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合并糖尿病者17例,高血压10例,冠心病5例,轻度老年痴呆3例。Harris髋关节功能平分16~72分。

2 康复训练

2.1 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 此期康复训练要求不必过高。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足背屈,膝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每10次为1组,每天完成5~10组;腘绳肌训练: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频率同上,必要时行被动牵拉。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10次为1组,每天5~10组。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 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 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嘱咐病人及陪护禁止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h,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3],本组病例在下肢知觉恢复后即指导其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术后18h,最迟72h,无压疮、肺系感染等并发症。[2]术后第1~7天与骨科医师互通良好和有效镇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旨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方法:①手术当天取正确,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活动、踝关节的伸屈和环绕运动。同时指导其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适应性训练。②术后第1天起由专职康复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肌力足够时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10次为1组,每天3~5组。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髋外展内收、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闭链运动)。③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位非常重要[1]。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下,被允许使用助行器、安全带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注意患者疼痛及疲劳情况,量力而行。④术后3~7天,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病人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适当加垫增加坐高,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腿前伸;双腿及踝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好腿上天堂,坏腿下地狱”。行走求质适量,调整步态、步幅。以前一天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3]术后第8~14天巩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训练成果,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目标,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髋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以免因肌力不足导致Tredelenburg步态或Duchenne类步态。运动方案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为宜。术前有代偿性脊柱侧凸和骨盆倾斜而术后两下肢绝对长度相等者,应引导患者逐步学会正确的步态和姿态。对于任何程度的下肢长度差异最好通过鞋底的高度来调整。需要强调的是术后3周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1]。

2.3 第三阶段 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周后)(1)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可采用自制适当重量的米袋或沙袋固定于踝部。(2)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3)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时尽可能升高座垫,能骑满圈后,逐渐调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屈曲度。车速开始时保持在24km/h,据情况逐渐增加,每次以15min为宜。同时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4)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随访: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

1.3 髋关节功能评定 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 结果

本组85例获随访3~10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60例,良19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92.9%。两例脱位,占2%。1例同侧假体下骨折,占1%。

3 讨论

康复训练的对象是人,并非是操作一台机器,所以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应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疾病本身情况、全身状况、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力争使每位病人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⑵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2)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在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选择性的给予肢体约束。(4)肌力、ROM及本体觉的恢复训练同等重要,应同时进行,但不宜对患髋进行直接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的锻练[4]。(3)肌力、ROM的恢复训练需要时间,更需要患者的主动积极性、恒心和毅力。

篇3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我国逐渐普及,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引起足够重视,其方法也日渐完善,但对术后患者出院后院外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方法,尚缺少文献报道。为此,作者将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6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整理出一套有益于促进康复训练效果的髋关节置换术后院外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为日后对该类病人推广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的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55~85岁,平均70.8岁。住院时间16~48 d,平均24.5 d。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关节置换且为单髋置换,全髋置换18例,半髋置换42例。排除年龄55~85岁以外的患者或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不同意配合进行观察或家属本市外患者。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采用病人出院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编号法,将60例行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单号为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双号为对照组。

1.2.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2.3 院外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

1.2.3.1 心理康复指导方法 由于本组病人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害怕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心理压力很大,而有的患者性情急躁,不循序渐进地锻炼,容易出现意外而前功尽弃。上门访视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心理原因和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将术后的各项护理要点,特别是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结合本科制定的锻炼图文小册向患者详细的说明,并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康复效果,指导和协助完成锻炼,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其康复信心,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锻炼,正确、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3.2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方法 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内。(1)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 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包括抬高臀部运动、腿伸直抬高运动、侧卧外展、俯卧后伸及屈髋关节、伸髋关节、髋关节外展,屈髋屈膝下蹲等运动的训练。具体锻炼方法是:收缩臀部肌肉或健肢支撑床做抬臀运动;主动或被动抬高患肢,并逐渐增加角度;侧卧位外展时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夹一厚枕;站立位屈髋练习时,双手扶双拐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与地面保持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为;伸膝练习时,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加强臀中肌肌力时,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为限;上述锻炼时,患髋屈髋勿>90°,勿过度内收、内旋,预防假体脱位。应持续缓慢地进行,控制运动量,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活动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僵硬,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表明练习强度过大。(2)上下床指导 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并做动作演示。患者不能自行上下床时指导家属协助。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支撑床面,屈曲健肢,患肢保持伸直位,移动躯体至床沿,健侧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1.2.3.3 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补牙、拔牙前要用抗生素,任何手术前也要使用抗生素,以防细菌血运传播造成关节感染[1];避免不良姿势更衣(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鞋底宜用软胶,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拖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软的沙发,跪姿、盘腿坐等,除吃饭会客外,坐凳不宜超过30 min;还注意不要过度弯腰拾物,3个月内侧卧时应健肢在下两腿间夹枕头。日常活动可视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骑车,跳舞,游泳等。爬山、爬楼梯、跑步有损于人工关节,建议不做或少做。对高龄老人,作者嘱其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杖后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

每次上门家访由住院时的责任护士负责收集资料并做好记录。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月由专人负责采用上门家访、电话随访、定时回院随访等方式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一次,对照组不具体指导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组病人于出院后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回家后对出院时给予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通过电话能解决的就通过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或由专人负责上门访视或回院随访给予示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的康复阶段、不同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3 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60例患者出院前日或当日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每位患者出院时置换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重新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测定关节功能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护理知识,出院后,康复时间长,护理问题多,因而常因护理知识缺乏造成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或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运动是必要和可能的,医生应同他们讨论参加运动的益处、风险及技巧,并针对每名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运动[2]。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3],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4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4]。通过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效地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技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支持不足的困扰,及时了解存在问题,针对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恢复体力,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术后并发症降低。而且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也得到连续的、系统的、全面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本研究来看,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专业护士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因此出院时髋关节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个月由专人负责通过定时随访、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方式,评估病人的心理功能和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院外功能康复指导,而对照组未进行院外功能康复指导。6个月后重新对两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手术疗效的好坏不但与手术技术优劣有关,还直接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康复指导、患者的积极参与有关,只把手术成功单纯寄托于手术技术,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术后应有的疗效以及恢复患者应有的功能。患者的积极参与与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张桂华等[5]的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通过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肢肌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童丽利等[6]的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患者的康复呈正相关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术后的康复也越快。在访视中发现本组少数患者术后在心理上一直认同“患者”这一角色,而不积极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人,认为只要手术成功,自然恢复髋关节功能。通过访视护士的心理疏导,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使患者感到时刻被关爱,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了心理康复及机体康复。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除加强肢体功能恢复外,心理康复也很重要,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7.

[2] 熊 伟,李 锋,夏仁云,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动恢复的医患调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28-130.

[3]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5-227.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42~90岁,平均年龄69.5岁。骨折类型:头下型骨折36例,经颈型骨折40例,基底部骨折4例;Garden分型:GardenⅡ型21例,GardenⅢ、Ⅳ59例;20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压、肺部感染等其它疾病。63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全髋置换组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20例,混台型6例,骨水泥型37例。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病人常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而不敢活动,我们主动与病人沟通,反复强调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只有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同时帮助病人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告之乐观的精神状态有益于康复,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本组有7例病人急于求成,术后要求马上活动,我们指导其掌握合适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5例过于谨慎的病人,术后不敢活动,我们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训练,最终所有病人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2 饮食护理:60岁以上的老年人脾胃虚弱、胃肠道功能减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造成术后组织修复能力低下,致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因此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是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饮食中应遵循“软、精、细”的原则,适当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尿路感染。对胃纳差、进食少的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改善全身状况。本组有12例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

2.3 术前康复指导

2.3.1 训练床上排便:术前3 d练习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及便秘。使用便盆时,将骨盆整体托起,从健侧置人便盆,不可牵拉、抬动患体,以免造成假体脱位。

2.3.2 患肢康复训练:指导病人入院后即行患肢康复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 s后放松,再绷紧一放松,如此循环。直腿抬高运动:伸直膝关节,背屈踝关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10 S后放松10 S。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运动及踝关节的伸屈运动等。本组有9例因年龄较大直腿抬高运动做不到位,空中停顿时间

2.3.3 臀部肌肉训练方法:无外展受限的患者取健侧卧位,指导做外展髋关节的主动运动,外展受限的患者,协助其做外展髋关节的被动运动,30~50次/组,3~4组/d。

2.4 预防并发症

2.4.1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1~4 d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大部分发生在股静脉。本组80例均预防性使用速避凝,其中52例使用速避凝0.4 ml(0.4 ml/瓶)脐周皮下注射预防性用药3d,18例高危病人预防性用药7 d。同时麻醉作用一消失即进行踝关节伸屈运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80例术后均未使用止血药,以减少因止血药可促进血液凝固而增加血栓危险的发生。经密切观察,本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

2.4.2 预防髋关节脱位:术后避免患侧卧位,患肢保持外展20°~30°中立位。平卧时两腿间放置“T”形垫,患足穿“丁”字鞋,避免患肢内收内旋。搬运病人时,一人托住患侧髋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人托住健侧髋部和下肢,其余人协助,避免动作不协调而致髋关节脱位[2]。本组1例因病人不合作,患侧卧位后致髋关节脱位,经患肢胫骨结节牵引后复位。

2.4.3 预防感染:除术前及时治疗感染病灶外,术后重视各项无菌操作。与有感染伤口病人分开病室,防止交叉感染。每2h翻身、叩背一次。指导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对年老体弱者常规给予雾化吸入每天2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变化,监测血常规;对留置导尿管者应加强会阴护理,每天用碘伏消毒会阴,指导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争取术后2~3d内尽早拔除导尿管口。本组有3例患者术后4d伤口红肿,予以碘伏湿敷换药后,顺利拆线。本组均无泌尿系感染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

2.4.4 预防压疮:病人因术后疼痛不愿多动等原因,全身骨突部位极易发生压疮,因此,术后应卧气垫床,每隔2~4 h让病人借助床上牵引架及健侧肢体轻轻抬高臀部,缓解压力,用50%红花酒精按摩或温水擦拭骶尾部及骨突部位的皮肤,保持床单位的干燥、平整。本组病人无压疮发生。

2.5 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2.5.1 手术当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进行患侧足趾及踝关节主动伸屈运动,按摩下肢肌肉3~4次/d,10 min/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2.5.2 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双上肢伸屈运动及深呼吸运动,以锻炼上肢肌力,保持呼吸功能正常。同时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训练,30~50次/组,3~4组/d。

2.5.3 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d,20~30 min/次。患肢开始做CPM机运动,一般从20°~30°开始,2次/d,2 h/次,以后每天增加5°~10°。术后2周要求达到屈髋90。(但不能>90°),本组除10例外均能达到。除CPM机运动外,还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30~50次/组,3~4组/d。

2.5.4 术后3~7d练习床边站立,双上肢用力支撑练习步架上,双下肢稍后移,然后嘱病人抬头,挺胸,做骨盆前移动作,每日3次或4次,每次10~15min。骨盆左右摇摆练习:扶双拐或习步架,上肢负重,同时双下肢伸直,置轻度外展位,站稳后左右摇摆骨盆,使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每日3次,每次10~15min屈髋练习:患肢踏于一定高度的木凳上。上身慢慢前倾,每日3次或4次,每次15~20下,通过调整木凳的高度增加曲髋角度;术后8~14d可开始扶双拐或习步絮下地进行负重行走练习。每日3次或4次,每次50~100步.以后逐渐增加,每次步行后休息15~30min。需在医生保护下进行,以不使病人感到疲劳为度。骨水泥型术后1周后即可,非骨水泥型适当推迟l周。行走练习主要注重步态训练:开始时嘱患者双手持助步器,双眼平视,腰背伸直站立lmin。待站稳后向前行走,步态自然,行走时不要拖步,不要跛行。每日2次,每次5~10m逐渐增加,待助步器行走能保持平衡和稳定。

2.5.5 出院指导选择病人出院前1天及出院当天有家属在旁时进行出院指导。(1)指导患者坚持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2)术后3~6周可逐渐恢复轻微的日常活动,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3)术后6周内注意做到“六不要”,即不要双叉;不要患侧卧位,侧卧时患部前后各放一软枕;不要坐软沙发或矮凳子;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厕,使用坐厕时防止身体前倾;(4)3个月内扶拐免负重行走,穿防滑平底鞋,注意安全,防止摔倒;(5)加强营养调理,防止感染;(6)复诊时间为术后1.5~2个月,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3 结果

本组80例病人经过术后随访3~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有47例,生活能完全自理的有11例,生活能大部分自理的有20例,部分依赖的3例。80例患者均无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THA的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护理中发现,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训练意识淡薄、依赖性强、主动性差,对医护人员的指导往往不能按期完成。在护理过程中要不厌其烦地向病人讲解康复训练的意义及主动活动练习的重要性。通过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康复训练意识,并采取辨证施护的康复指导方法,使病人按计划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篇5

髋关节病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是髋关节功能重建术中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前术后的护理,尤其是术后早期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对手术的成功能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使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对1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5岁-81岁,平均年龄为6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头坏死8例,骨性关节炎3例。住院时间最短16天,最长39天。

2 康复护理措施

2.1 术后康复训练 患者由于疼痛,因此应首先衡量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给予止痛药物,在其无痛状态下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康复训练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缓慢原则,切不可急燥,力度过强,防止髋关节脱位。锻炼一般从麻醉消失后就可进行[1]。

2.1.1 术后当天 术后回病房后护士应当正确指导搬运患者,医护人员托住患侧髋部及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护士托住健侧髋部及下肢,将患者平放在床上。两腿间放一软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穿防旋转丁字鞋,避免外旋。

2.1.2 术后3天内 术后第一天撤除软枕,尽量伸直术侧下肢,以防屈髋畸形[2]。术后6小时患者耐受的情况下,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用足趾的屈伸运动;24小时做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每个运动保持3-5次,然后放松,反复练习。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运动。上肢外展,扩胸运动,三点支撑抬臀练习。术后2-3天,做髋膝关节屈伸训练。方法:病人仰卧伸腿,收缩股四头肌,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方向滑动,使髋膝屈曲保持在5秒,之后将腿伸直。屈髋开始时以小于45°,以后逐渐加大,但应避免超过90°。屈伸训练应由被动向主动过渡,并于术后3天拔除尿管、引流管。

2.1.3 术后4-7天 患者引流管已拔除,继续进行髋膝、上肢的功能锻炼,并形成坐位练习。协助患者将患侧下肢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后,坐于床旁,进行伸髋练习,双手后撑,主动伸直髋膝关节。病人双手支撑麻上坐起,屈曲健肢,伸直患肢,移动身体到健侧床边。随着坐位训练直至病人坐床边,并行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运动及踝关节屈伸运动,之后过渡到借助双拐或由两人从两侧搀扶,下床边站立位练习 。协助患者站立位练习,每日2-3次,每次20-30秒。

2.1.4 一周后至出院 可行床旁站立或行走练习 。下床时,先扶患者坐于床旁,健侧肢体离床着地,协助 患者抬起上身,使患侧肢体离床不负重。借助双拐站起,健侧肢体负重。术后2周患肢可部分负重行走,术后4周可完全负重。活动时应有人在旁看护,避免发生意外。

2.2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是功能康复的前提。只有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才能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解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感,使病人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及执行康复护理计划。医务人员在做每项功能训练前,要向病人讲述此项锻炼的目的,作用及做法,使病人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实施康复护理计划。

2.3 饮食指导 为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康复,应给予足够的营养摄入,多食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虾类、鸡蛋等高蛋白高维生素,含纤维素多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烟酒。可少量多餐,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2.4 出院指导 出院后坚持做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 卧床仍应平卧或半卧位,平卧时两腿之间放软枕,防止髋关节内收。3周内屈髋应小于45°,3个月内避免侧卧,6个月内避免患肢内收及内旋等动作,防止发生关节脱位。生活中应做到“三不”,即不坐矮板凳;不翘二郎腿;不在坐时前倾斜弯腰。穿鞋时应先患侧后健侧,不穿系带的鞋,穿袜应伸髋屈膝,避免在不平整或太光滑的路上行走。避免重体力活动及需髋关节剧烈活动的运动项目,感觉髋部疼痛及时到医院复诊。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重建髋关节功能解除患有髋关节疾病病人痛苦的重要治疗方法。精湛的手术技术系统正规的各肌群及关节的康复训练,术后正确的饮食指导及合理的运动疗法,从而保证了关节的良好功能。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提高 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为手术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64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颈椎骨折病人实施颈椎前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患者96例,男81例,女15例,年龄18~58例,平均35.5岁。本组均为外伤引起骨折或伴有脱位。交通事故63例,高出坠落33例。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因手术风险高,患者对手术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因而较难接受手术[1]。②训练:指导患者在颈部制动的情况下,入院后即开始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止术后排便困难,减少术后因使用导尿管而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和长时间卧床引起的便秘,并指导练习卧床进食,防止出现呛咳现象。③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练习吹气球等训练肺功能,提高有效通气量,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④皮肤护理:入院后即告之病人禁用热水袋或热水瓶等,以防止烫伤,如需用冰袋物理降温,应用毛巾包裹冰袋,并每5~10分钟更换位置。⑤皮肤准备:术前1日将头发、胡须全部剃除。同时备好髂部皮肤,以备术中取髂骨所用。

术后护理:①护理:病人术后即给予颈托或围领,限制颈部活动,避免颈部过伸或过屈,根据患者病情,可2小时平衡翻身1次,夜间为不影响病人休息,可3~4小时平衡翻身1次,不宜翻身时可定时给予抬臀按摩受压部位或气垫床,以预防压疮的发生。②呼吸道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如呼吸的频率、节律及呼吸道是否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氧气吸入,并给予雾化吸入。③引流管护理:切口一段放置引流管,术后应妥善将引流管固定于床边,防止扭曲,受压,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量和颜色,做好记录,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注意有无颈部增粗,呼吸困难等情况,应警惕渗血形成血肿的可能,并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康复训练指导:①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进食新鲜蔬菜,防止便秘;吃橘子,喝桔汁,口服氯化钾;空胶囊内装食用盐,2粒/次,2~3次/日,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引起的低钾低钠等症状。②功能锻炼指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强直,废用性萎缩及褥疮的发生,鼓励病人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锻炼应贯穿于住院全过程和出院后恢复期。③排尿功能训练:颈椎骨折高位截瘫患者排尿功能障碍,常需给予留置导尿管,应妥善固定尿袋,给予夹管定时开放,以锻炼膀胱的收缩功能,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天必须进行会阴护理,拔除导尿管的最佳时机是膀胱充盈时[2]。

讨 论

颈椎骨折病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截瘫,且由于颈椎前路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为了减少患者残疾,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做好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护理人员对病人和家属的康复指导十分重要,应足够重视,使病人及家属明确康复训练的意义,掌握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方法,对病人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患者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患者的身体水平,个体活动和社会参与水平上的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

篇7

随着关节镜手术理论和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关节镜设备、器械和方法的改进,关节镜手术已成为膝关节病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安全性好,诊断准确率高,对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术中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痛苦少等优点。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做好膝关节术后康复护理,是获得手术预期疗效至关重要的。现将我院186例膝关节手术病人的术后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6例,其中男101例,女性85例,年龄在10岁-68岁,平均年龄在54岁。其中半月板切除及部分切除38例,半月板修补手术42例,交叉韧带重点术25例,游离体摘除16例,滑膜切除25例,外侧支持松解18例,关节腔清理22例。

1.2治疗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规膝关节镜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包括半月板修整或部分、大部分切除,骨性关节炎清理术、关节粘连松解术、增生滑膜切除术、膝交叉韧带重建术等。术后关节腔内注射施沛特2ml,以关节腔,减轻疼痛。

2术后护理

2.1心理护理

术前与患者交流沟通,多数病人因手术后怕疼痛和担心重建韧带松动或断裂,不愿接受早期功能锻炼。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讲明如不早期活动,约4d左右即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损伤关节固定2周即可有可能致结缔组织增生粘连,关节功能丧失[1]等,让其了解手术过程,有针对性地解答患者心中的疑虑,让其知道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防止股四头肌萎缩可能出现的髌骨半脱位或脱位,有利于患

肢肿胀消退,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可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安慰,从情感上得到支持,这样可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实施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

2.2

取平卧位,抬高患肢15°-30°,外展10°-20°中立位,关节适当屈曲,此可使膝关节处于松弛状态利于血液回流,以减轻术后切口疼痛及患肢肿胀。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后垫软枕,保持患肢屈曲5°-15°,这种可以使前交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移植后的韧带张力最小,有利于起止口的愈合。

2.3局部冷敷

术后即可开始以减轻肿胀及疼痛,用0-4℃三升袋冷敷于患肢30min更换一次,如此重复冷敷24h,可有效减轻疼痛,降低水肿程度及关节腔内出血。

2.4观察患肢肿胀及疼痛

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术后8-24h内患肢有轻微的疼痛,一般可忍耐,不需要镇痛剂,如果有剧烈的疼痛,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首先考虑是否有并发症所致,否则要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镇静剂。

2.5观察患肢远端运动、感觉及血运情况

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会影响血液循环,加之运动量减少,血液循环速度较慢等因素,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和严重的肿胀导致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因此术后膝关节加压包扎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运动、感觉及血运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应注意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松紧要适宜,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3合理指导病人术后康复训练

膝关节镜术后早期开始康复训练是保护新移植韧带、维持改善膝关节稳定功能,加强膝关节与膝周组织的运动协调性,增强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以至最终恢复正常运动水平的关键措施[2].可防止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粘连,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利于水肿和积液消退。功能锻炼要因人而异,以不劳累为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护士要向患者解释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锻炼时间、方式和强度。

3.1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股四头肌收缩是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的一种早期康复手段[3]。术后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锻炼方法:①踝泵运动:踝关节背伸,膝关节伸直,收缩股四头肌,持续3-5s后放松为1次,10-15次为一组,每日练习4-5组,根据病人体质情况,适当加减次数。②做直抬腿运动,患者取平卧位,健侧膝关节屈曲,患侧膝关节伸直慢慢抬高患肢30°-40°,在空中停顿3-5s为1次,连续做10-15次为1组,每日练习3-4组。股四头肌对膝关节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关系到关节镜手术后的远期疗效。

3.2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当日即行腿部的肌肉按摩,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按摩方法:用两手掌心由患肢远端做向心性按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3.3终末伸膝锻炼

在膝下垫一枕头,保持屈曲约30°,绷紧股四头肌并伸直膝关节,使足跟抬离床面,坚持5s,然后缓慢地将足跟放回床面。如此反复进行,每天2次,每次15-30分钟。

3.4被动肢体关节训练机(cpm)被动训练

膝关节的被动锻炼主要通过cpm机进行,以缓解损伤或手术引起的疼痛,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和代谢活动,消除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角度,促进关节软骨损伤的自身修复。最终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Cpm机的使用方法:术后6h可将患肢置于cpm机上,开始时角度宜小,机器运行速度要缓慢,角度控制在20°-30°,以后根据情况逐渐递增,1-2h/d,要求患者无明显疼痛,并防止造成过度活动。一般应用两周,以后以主动活动训练为主。

术后第二周,康复重点为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120°开始进行股四头肌抗阻锻炼,3次/d,5-10min/次,逐渐增加到4-6次/d,15-20min/次,踝部阻力视患者情况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在患肢张力和活动范围得到基本恢复,股四头肌有力能抬腿且膝关节无肿胀时,可以扶拐下地行走,要求股四头肌要恢复到4级以上,因为股四头肌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以前,膝关节的稳定性较差,如果过早负重就有可能造成膝关节内壁的损伤。

术后3-4周,鼓励进行比较强烈的锻炼使患肢张力和活动范围完全恢复正常。逐渐进行膝关节正常范围内活动度训练,同时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训练及股四头肌抗阻等长收缩锻炼[4],使患者恢复正常活动。可以弃拐下地行走,为患者肌张力和活动度恢复到适当的范围时,方能进行体育锻炼。

术后2个月,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促进患肢完全恢复正常活动功能。逐步增加股四头肌抗阻力锻炼的踝部阻力,开始进行正常体育锻炼。如骑自行车、游泳和跑步等。但要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要达到完全康复约4-6个月的时间。

结果:186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其关节稳定程度及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无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小结: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腔病变的临床诊治。在膝关节镜手术的术后康复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系统的功能锻炼方法,从而有效地防止膝关节粘连,肌肉萎缩,尽恢复膝关节功能。良好的护患沟通,精心的心理护理和术前宣教,细心的术后观察、有效的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正确的出院指导是膝关节镜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 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22

篇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髋关节疾病和骨折的最忌治疗手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肢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总体生存质量。我科至2008年以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8例取得理想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2岁。人工劝髋关节置换术2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例:骨水泥人工髋30例,非骨水泥人工髋6例。术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随访36例病人,髋关节均保持良好功能。

2早期康复训练

2.1心理疏导:病人往往担心早起锻炼会引起不适、加重疼痛。我们向病人说明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意义,治疗的成功除了医生努力外,还需要来自病人自身的配合及自我锻炼,锻炼时可能有些不适,但能加速病人恢复,减少数后疼痛并重建行走及其他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心理疏导,本组36例病人均消除了思想上的顾虑,克服身体的不适,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2.2床上训练:增加病人腿和踝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增加力量及活动度。

2.2.1 踝泵动作:逐步屈伸足踝部,可每5~10min一个疗程。术后即可做足踝部屈伸运动,一直做到完全恢复为止。

2.2.2 踝旋转动作:活动踝部先向另一足转,再向相反方西外转,3~4次/d ,每次5下。

2.2.3 贴床屈膝:把足贴在床面上,滑动曲膝,把后跟向臀部靠拢。可反复做,但膝不不可想内弯。3~4次/d,每次10下。

2.2.4 收缩臀力:收紧臀部肌肉,维持着从1数到5,再放松。3~4/d,每次10下。

2.2.5外展动作:把下肢滑向外侧,越远越好,再收回。3~4次/d,每次10下。

2.2.6收缩股四头肌:伸直患肢,收缩大腿肌肉,每次维持5~10s,在10min内做10次,一直做到感到疲劳为止。

2.2.7支腿抬高动作:患肢在床上完全伸直,在收缩肌肉情况下,从床上抬高患肢几厘米,维持5~10s,重复做,直到疲劳为止。

2.3站立训练: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站立,手握床杆或扶手,直到有力量独立站立为止,3~4次/d,每次10下。

2.3.1站立曲膝:把患肢向胸部方向提起,但膝部不要超过腰部,抬起时,维持不动,数2~3下后,再放下。

2.3.2 站立外展髋部:足部、膝部、髋部面向方对直,把身体伸直,把下肢向外侧举起,然后慢慢地放回着地。

2.3.3 站立后伸髋部:把患肢慢慢地向后靠拢,同时腰部维持伸直位,维持不动,数2~3下,再放回着地。

2.4行走和早期活动:术后不久,即可在病房中做近距离行走,每天做轻度活动,可是髋部再次获得力量和活动度,促进恢复。本组36例股水泥人工髋病人,术后患肢立即开始逐步负重:非骨水人工髋病人6例术后即可起床,但患肢到术后6周才可逐步负重。

2.4.1用助行器行走:站立锻炼后,使用助行器,使全身力量平衡并身体直立。先把助行器向前移一小步,身体向前,再把患肢举起,让它的后跟先着地,身体前移时,曲膝曲踝,使整个足底平均地站在地上,然后再移动健肢。注意每一步足跟先着地,然后足底平放,最后从足趾处离地。肌肉和耐力有进步后,可逐步加大患肢的负重量。

2.4.2扶拐行走:最初几个星期用助行器助步,获得平衡后再用拐杖。一直到全部力量及平衡力恢复。先用双拐,后用单拐,用单拐时,拐杖要握在健侧手中。

篇9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8±10.6)岁,患病部位:左侧14例,右侧7例。对照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5.3±9.8)岁,患病部位:左侧12例,右侧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指导,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前后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依从调查表、膝关节评分标准(VAS)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干预

2.1术前应教会患者行股四头肌静力训练,直腿抬高及踝关节主动运动的方法,并说明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此外,还应教会患者如何使用助行器,为术后扶拐行走作准备。

2.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14天:患者的疼痛已明显减轻,此时,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膝关节的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应达到0~90 o以上。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被动运动。有条件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CPM机)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为[2]:术后第4天开始每天连续使用6~12h,开始伸屈范围在0~45o。以后每天伸屈范围增加10 o,出院时应达到95 o以上。CPM训练强度和频率可逐渐增加,对早期迅速恢复关节功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不使用CPM机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床上膝关节屈伸活动、床边膝关节屈伸锻炼、床上侧身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下床站立下蹲锻炼,此项康复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6周: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主要方法为:患者坐在床边,主动伸直小腿多次,循序渐进;患者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主动伸直,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及渐进负重训练。

2.4心理干预 患者术后常因切口疼痛而拒绝医务人员的功能锻炼指导,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耐心指导和肯定,使患者自觉的进行练习。每日评估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如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程度等,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以利于出院后患者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克服困难,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3结果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V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0

[关键词]自我护理模式;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手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396-03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07

Orem护理模式是由美国护理理论家奥瑞姆(Orem)提出的一种临床护理模式,是围绕护理目标即最大限度地维持及促进患者的自理而组织的。根据患者的自理需要、自理能力和护士的职责范围将护理系统分为3个部分,即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及支持教育系统[1]。合理而有步骤的应用自我护理理论,可发挥患者最大的自理潜能,以便能更好的自我照顾和锻炼,有助于疾病康复,更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节镜手术由于治疗费用偏低,手术创口小,手术精细,术后疼痛相对轻,已广泛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而关节镜术后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可以提高手术效果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我们尝试将Orem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护理中,发挥患者的自理潜能,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自护能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4 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 55~72岁,平均 64.5岁,病程6个月~4年。临床表现为反复患膝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爬坡上楼尤其明显,伸屈活动时患膝关节摩擦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自护组2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54例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50例为单膝,4例为双膝选择症状较重一侧,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满意。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自护组按照Orem自理模式实行规范化管理,应用自理理论模式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根据手术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和自理缺陷,分别给予完全性补偿护理、部分性补偿护理及提供支持教育系统。

(1)完全补偿系统的护理 关节镜治疗术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在手术后6 h内,生命体征不稳定,在身体、精神上完全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自护能力,这时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完全补偿护理,帮助患者完成所有的护理工作、以补偿其自理缺陷,满足其治疗性自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 脉搏、 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术后6 h内取平卧位,术肢膝关节伸直抬高位,膝下不能垫枕,防止关节挛缩,促进静脉回流;术后第1天即可用冰袋置于手术的关节周围,1~2次/d,每次30~60 min,以利于消肿和减轻疼痛[2];适当加压包扎防止关节腔内渗血、渗液[3]。

(2)部分补偿系统的护理 患者在术后康复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训练自理能力,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洗脸、刷牙、梳头、进食等。利用健侧肢体支撑改变、保持患侧肢体于功能位、正确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患者在术后 6 h即可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活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以利于肿胀的消退和积液的排出,并为抬腿运动做好准备。从术后第2天起,应每天进行直腿抬高运动,如果关节腔内积液消退,可做膝关节的屈膝锻炼和压腿运动,术后第5天开始关节活动训练。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原则及重要性,使其主动配合。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遵循循序渐进、个别对待、主被动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训练后及次日的反应给予增减运动量,患者易于耐受,能够主动配合康复锻炼,从而保证了锻炼的效果。

(3)支持教育系统 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的功能

恢复程度与肢体功能锻炼的正确与否有直接关系,但多数患者担心疼痛,惧怕或拒绝功能锻炼。护士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康复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帮助病人恢复自理能力。告诉病人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帮助病人克服心理障碍,让病人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功能锻炼。讲解进行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被动后主动、主被动相结合、循序渐进并以不疲劳为原则。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关节的康复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患者出院前要做好出院指导,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直至关节疼痛消失,下肢行走恢复正常为止。由于膝关节术后一年内的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故指导患者出院后1个月及手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要按时复查,给与患者专业指导。我们还选取治疗前、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6个月等时间段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通过对照比较,了解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从而保证康复训练的质量。做到电话随访或门诊咨询,解答疑问,指导膝关节的康复训练。

3.效果评价 ①观察两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出院时患者满意度情况。②选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6个月等时间段进行HSS膝关节评分[4]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畸形、稳定性6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功能康复越好。

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Ъ煅,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

结果

1.两组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自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例数下床活动时间(天)术后住院时间(天)满意度[n(% )]

对照组274.0±0.88.4±1.219(70.4)

自护组273.7±0.66.5±0.726(96.3)

tЩ颚知2-1.5597.1064.800

P->0.05

2.两组患者HS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HSS评分依次显著高于前一时间段(P0.05),而在术后3个月、6个月自护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者HSS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例数治疗前出院时3个月6个月

对照组2740.64±4.5767.53±4.5480. 38±4.5286.34±4.58

自护组2741.88±4.4269.78±4.6986.56±4.1093.24±4.75

t-1.1611.7115.2625.434

P->0.05>0.05

注:同组依次与前一时间段相比,P

讨论

美国当代著名护理理论家奥瑞姆 (Orem)在 20世纪 70年代提出的自理理论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照顾自己的能力、需求,当个体的自理能力受限或缺失时,可以由他人帮助其建立、提高自理能力。自理模式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在疾病状态下学会自我护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康复[5]。Orem自理模式激发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同时Orem自理模式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丰富了职业内涵,护理人员在通过应用自理模式对患者帮助、教育、指导、训练的过程中,增加了接触和了解护理理论的机会,加快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得到升华。护理人员在实施Orem自理模式时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以及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和指导,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因此患者与护理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本研究采用Orem护理模式对关节镜治疗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护理,结果显示自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

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患者的自我护理需求。Orem自理理论指出,护理人员应认识到患者的自理缺陷,弥补患者的自理缺陷,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护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维持和恢复个体的自理能力[6]。护理人员把患者的自我护理需求和行为纳入到护理工作中来,这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卧床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的功能恢复程度与肢体功能锻炼的正确与否有直接关系,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关节的康复训练 ,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Orem护理模式给予患者详尽的康复训练计划,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直至关节疼痛消失,下肢行走恢复正常为止。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可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等形式指导锻炼,解答疑问。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随时间而逐渐好转,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HSS评分依次显著高于前一个时间段(P

总之,Orem护理模式充分发挥患者的自理潜能,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自护能力,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重视与推广。おおお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2]戴 红, 关 骅, 王宁华,等. 康复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94-203 .

[3]赵艳红,全明花. 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功能锻炼[J].吉林医学,2006,6(27):632.

[4]Insall JN,Ranawat CS,Aglietti P.A compareison 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rostheses[J].Bone Joint Surg (Am),1976,58 :754.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14-0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因其具有切口小,对患者关节腔损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被广大医师和患者家属认可。膝关节镜手术的成功不仅需要临床医师有熟练地操作,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探讨康复护理对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临床效果,我院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接受诊治的25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11月期间接受诊治的25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的差异,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3-61岁,平均(45.5±4.6)岁。其中6例为骨性关节炎,4例半月板损伤,2例结核性关节炎。干预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31-59岁,平均(43.2±3.3)岁。其中7例为骨性关节炎,5例半月板损伤,1例交叉韧带损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即在术后告知患者手术成功,让患者安心接收后续康复治疗,必要时可对患者注射抗生素,避免伤口感染。

1.2.2 干预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

①术前护理: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身体检查。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有差别的向患者讲解膝关节镜手术的优点和手术具体操作,让患者消除对手术的恐惧,配合治疗。此外,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掌握患肢训练的正确方法。由于术前患者肢体疼痛剧烈,腿部活动受限,容易导致膝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因此必要的肢体锻炼可以预防功能退化,促进术后康复。

②术后护理:a由于膝关节损伤在组织学上会较早的出现纤维化,如果在术后4天不及时进行活动,关节活动会出现障碍。而损伤的关节在2周左右会出现结缔组织纤维融合,导致患者丧失关节功能[1]。为此,术后尽早实施功能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b肌力锻炼:在麻醉效果过后,可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踝关节锻炼,防止足部水肿。通常情况下,术后3天左右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强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c膝关节锻炼:手术结束当天,可采用CPM持续被动训练器对患者的患肢进行锻炼,为了防止患者疼痛,可在患者的关节面均匀涂布透明质酸钠,发挥镇痛的效果。术后4天左右可对患者进行压腿训练,在肿胀消退后协助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d对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可在手术后一星期,在患肢不负重的前提下指导其每天进行学步车行走25m左右,40d后进行负重锻炼。e出院指导:患者在出院时需嘱咐其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膝关节,避免受冷受凉,手术前期夜间将下肢抬高。另外,按照在院内的康复训练要求在家继续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当患肢恢复到可以负重时,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下蹲,膝关节内、外旋训练,提高膝关节的活动能力,直至关节疼痛消失,患者可以自由行走为止。另外,为了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可嘱咐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保证营养的摄入量,提高身体机能。让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康复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t检验, P

2 结果

调查发现,两组患者均康复出院,但干预组住院时间明显短语对照组,且并发症较少,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3 讨论

关节镜技术由于具有切口小,对患者关节腔损伤小,操作简单,患者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但是,除了需要精确地手术操作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也是关节镜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此外,我院发现,康复护理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可以让患者更好地掌握专业护理的常识,降低关节粘连以及肌肉萎缩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篇12

[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正常的膝关节由于正常解剖结构被严重破坏(多为膝关节病/炎引起)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及活动时很疼痛,医生根据病情可能会考虑通过手术方法去除坏损的关节,把给过精密设计和制造的人工膝关节来换去原来病损的膝关节,这种手术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由三个部件组成:一是股骨假体,二是胫骨假体,三是髌骨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要早期行康复训练指导,以预防膝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粘连。否则手术效果会事半功倍。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45例膝关节进行置换,早期适时的康复训练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7例,女38例,年龄58-76岁,平均67岁,左膝,28例,右膝,13例,骨关节炎13例,类风湿关节炎30例,损伤性关节炎2例,双膝关节11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多数因膝关节疾病引起疼痛,不能耐受才来手术的,心里期望值很高,高龄患者手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往往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产生康复训练欲望低下,缺乏主动性。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解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让患者明白,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一半在于精湛的手术,一半取决于病人的努力。鼓励患者稳定其情绪,调动积极性,使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2.2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1-3天),此期以被动活动为主,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和防止组织粘连为目的。

术后伤口处放置引流管,保持负压,观察引流的性状,量,色泽。随时和主管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调节负压的大小。避免血肿的发生,24-72小时内拔除。在休息时膝关节保持伸直位,避免膝关节睡着时的弯曲状影响到手术康复训练的效果。

2.2.1术后第一天,.被动活动患者屈膝主动性差的,开始应用CPM机被动运动,每隔1-2小时锻炼3-5次。初次活动范围为0℃到45℃,共练6-8小时,以后每隔一天增加活动范围5-10℃,出院前至少达到105℃。做CPM训练时要尽量放松,不要绷紧腿部肌肉以免受伤。主动活动[1] 股四头肌锻炼:绷紧大腿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10分钟内完成20次。[2]直腿抬高:延续〈1〉的动作,并将下肢抬离床面,保持5秒钟,然后慢慢放下。[3] 屈伸踝关节:慢慢的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直使脚背绷直。每次做2-3分钟,每小时做2-3次,持续做从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而且使小腿及膝部肿胀消退为止。[4]旋转踝关节:每天3-4次,每次重复5遍。[5] 膝关节伸直练习:在患者的脚跟下放置一小垫子保持脚不与床面接触,努力绷紧大腿肌肉并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直到患者感到大腿肌肉有些疲劳。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活动膝关节,避免膝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影响手术效果。常规雾化吸入,鼓励排痰,以预防肺部感染,嘱患者多饮水,多食粗纤维和多维生素类食物,防止便秘。

2.2.2术后4-14天:(1) 床垫支持下的屈膝锻炼:把足部在床头滑动,使膝部曲到不能再屈为止,在最曲的位置,维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劳或膝能全曲为止。(2)坐位支持下屈膝锻炼: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使大腿有依靠,把健足放于手术足后跟处作支持,慢慢屈膝,至到最曲为至,然后维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劳或膝能全曲为止。(双膝置换的不适用)(3)坐位无支持下屈膝锻炼: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尽量屈膝一直到足部可放在地上,把上身尽量前倾,以增加屈膝度数,维持5-10秒,再伸直膝部,这动作可重复几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劳或膝部可弯曲为止。

2.2.3术后14天以后进一步的锻炼

(1)有支持的屈曲膝锻炼:仰卧位,把一块毛巾包在踝部的前面,由双手抓住,屈膝时逐步柔和的拉紧毛巾,向后拉来帮助屈膝的度数,维持5-10秒钟,重复数次,直到疲劳。

(2)站立位屈曲膝锻炼:在步行器、拐杖或墙壁帮助下直立后伸屈膝到极限,然后维持5-10秒钟,在伸直膝部,先使后脚跟着地,然后在曲,重复数次,直到疲劳。

(3)有助力的膝部锻炼:可在踝部加少许重量在做〈2〉的锻炼,一般在术后在4-6周进行,先用一磅到2磅的重量,逐步增加重量直到恢复力量。

(4)使用锻炼自行车座,调整车垫位置直到伸膝位时,逐步刚刚够及踏脚。先向后踏,感觉很舒服时,在向先踏,逐步增大脚阻力(约4-6周后),每两日一次,每次向前踏15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钟。

(5)靠墙膝部锻炼可背靠墙壁,逐步下滑,甚至膝部能屈曲,在站立,重复动作,每次5-10下,每日两次。

(6)锻炼的疼痛与水肿:锻炼活动后,可能会有疼痛及水肿发生,可用冰袋包于毛巾中冷敷,在抬高患肢。

(7)正确应用拐杖或助行器的方法:使用时首先要在直立时感到舒服及可维持平衡,然后先把助行器或拐杖前移少许距离,在把手术膝伸直向前移动,脚跟着地,身体在前移时,膝部及踝部弯曲,整个足部可平于地板上,膝部及髋部会屈曲,向前移动开始下一部的步伐。

(8)上下楼梯,开始要用扶手支持,每次只跨一阶,楼级距离不要大于14厘米,上楼下用健足,下楼先用患足。

(9)术后家中的需要:一座椅,座便器和楼梯上安装可靠的扶手二把马桶升高③浴室准备可靠的把手和椅子四座椅上准备一个舒适的垫子,有安全的靠背和扶手,准备一个脚凳,以便患肢休息。伍穿衣棒、穿袜帮助器,和一跟长柄鞋拔,穿脱鞋袜时,不要过度弯曲膝关节。

3 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按HSS膝关节平分标准,优:任何时候均无疼痛,完全能对抗阻力,屈膝无畸形,行走直立无限制,稳定,能上楼梯,活动度好38例。良:行走时偶有疼痛,能部分对抗阻力,行走2500米-5000米,能上楼梯但需支具,屈膝小于5度,轻度不稳0度-15度,活动可7例,差:不能行走的无。

4 讨论 对于膝关节手术的病人只有精湛的手术技术加上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才能使患者的关节恢复有效的功能,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以上综合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是很有效的方法结果满意。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苗凤珍,韩淑杰,王凤霞.膝关节置换术后[J].骨科疾病护理健康 ,2006.1(1):218.

篇13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护理;康复训练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较为常见而又严重的运动性损伤,在军事训练、竞技性体育比赛和交通伤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损伤后难以自愈,产生明显的膝关节不稳,继发关节软骨和半月板损伤,导致膝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必须及时进行修复。过去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但并发膝关节功能障碍及关节不稳定的比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利用微创技术来修复或重建交叉韧带已成为目前治疗膝关节韧带损伤的重要手段。而术后的康复训练则是巩固手术治疗效果,促进病人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骨科2009 年1 月-2010年3 月在关节镜下对35例病人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对术后病人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进行康复训练,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35例中,男30例、女5例,年龄15~47 岁,平均31. 5 岁。左膝21例,右膝13例。其中运动损伤20例, 交通伤10例,坠落伤5例;合并内侧侧副韧带损伤12例,半月板损伤18例, "三联征"(即前交叉韧带合并内侧侧副韧带、内侧半月板损伤)8例。术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 试验均为阳性。35例均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18例同时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术,受伤至手术时间15个月~5年。本组病人均获随访3个月~12个月。

1. 2手术方法:①移植物取材及处理。取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将半腱肌腱重叠成3股,股薄肌腱重叠成2股,两端分别分两次毯边缝合,做成重建韧带备用。②骨隧道制作和植入移植物。在关节镜监视下,经定位器分别用空心钻顺导针钻出胫骨和股骨隧道,将备用的移植肌腱从胫骨隧道拉入,经关节腔拉入股骨隧道,并保证在股骨隧道内有1. 0~1. 5cm 长度。③移植物固定。关节镜下观察重建韧带位置良好后,分别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检查Lachman 试验阴性后缝合皮肤切口。

2 护理

2. 1 术前护理

2. 1. 1 心理护理:本术式采用患者自体多股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及家属缺乏对手术及预后相关知识的了解,加之此类病人关节不稳定,伸屈及负重功能障碍,病人饱受疾病的折磨,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迫切希望通过手术来恢复肢体的功能,解除痛苦,但又对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不了解,对手术是否成功抱有疑虑、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此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的区别,由于采用自体肌腱且在关节镜下进行,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告诉病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康复过程,强调手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及思想顾虑,从而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2. 1. 2术前康复指导: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 线摄片等,以了解患者有无手术禁忌证。术前1 d 术区皮肤准备,禁食12 h、禁饮8 h ,必要时留置尿管,术前30 min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向病人讲解术前功能锻炼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功能训练后达到的效果。指导病人手术后出现的疼痛等不适,及对付办法,教会病人锻炼股四头肌肌肉收缩、足趾、踝关节、膝关节伸屈、直腿抬高运动和下肢蹬腿训练,以增强肌力、张力及关节活动度,提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及注意事项,让病人心中有数,主动配合。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因不适应而造成排便困难。术前康复物品的准备:①带铰链式长腿支具,铰链活动度0°~120°; ②根据病人身高调节好拐杖长度,并教会病人使用等。

2. 2术后护理

2. 2. 1 一般护理:术后6 h 内取平卧位,观察局部有无渗血及伤口疼痛,并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因膝关节手术后易出现关节腔积血、积液,故术后需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保持膝关节伸直(膝下无任何支持物) 抬高30°,不但利于静脉血回流,防止下肢肿胀,还可减轻关节积血[1]。如术后将患膝固定在半屈膝位容易造成伸膝受限[2]。术后膝关节处放冰袋6 h 可减轻关节内渗出反应及关节肿胀、疼痛。

2. 2. 2预防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有关节内出血、关节内积液, 术后24 h 最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4]。术后抬高患肢,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肿胀程度,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若渗血较多,应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敷料,并应用抗生素5~10 d。少量的关节内出血或积液会在短时间内自行吸收,不影响关节功能恢复,量大时则会导致膝关节明显肿胀,关节内积血还会伴有剧烈疼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如有发生需立即行关节腔穿刺,抽出积血后加压包扎。若不及时处理,一旦血肿机化可影响关节功能恢复,本组患者无此并发症发生。

2. 3术后康复训练①第一阶段(术后当天至2 周) :术后当日麻醉清醒后即开始指导病人行股四头肌和绳肌等长收缩锻炼,方法:尽量伸膝,但不产生关节活动,背伸踝关节,收缩股四头肌,持续5 s 然后完全放松为1 次,每日锻炼200 次左右,分4次或5 次做完,嘱病人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伸屈踝关节,频率不宜过快,动作必须到位。此方法能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肌力,为后续的训练打下基础。术后第1 天嘱病人开始踝关节训练、髌骨推移活动、直腿抬高训练。直腿抬高训练时先协助病人将腿抬高10°左右,然后慢慢放下。从被动到主动将腿抬高35°左右,不超过45°,每天3 次或4 次,每次15 min~20 min。在早期被动活动髌骨可以增加伸膝,还可以防止髌上囊的粘连,利于术后关节活动度的恢复[5],该项训练每天2 次或3 次,每次训练15 min。术后第4 天配合被动关节器锻炼膝关节被动活动度,开始一般从0°~30°开始,每天增加10°,频率以2 min 一个伸屈周期,视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步适当加快,每天2 次或3 次,每次30 min ,逐步增加屈曲角度,术后第1 周,被动屈膝达90°;术后2周被动屈膝达100°~110°。支具伸直位固定1 周后可指导病人被动屈膝活动。②第二阶段(术后第2 周~第12 周)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患肢肌力锻炼及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要求股四头肌收缩每日需达500 次,直腿抬高200 次,根据肌力情况逐步增加抬起角度和维持时间;术后2 周~4 周持双拐患肢30 %负重下地活动,负重力逐渐增加,至第4 周弃拐完全负重行走;术后4 周~6 周后可以主动伸屈,由小到大,在床边自然下垂慢慢伸直,6 周后主动屈伸0°~90°;术后7 周~10 周,继续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外,增加半蹲屈伸膝训练,以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每天3 次,每次屈伸膝各30 次;术后8 周~10 周可增加下蹲屈曲训练,重心在健肢,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上身挺直,两手抓住床栏,保持稳定后下蹲;术后第11 周、第12 周指导功率自行车抗阻力训练,每日3 次,每次15 min。③第3 阶段(术后第13 周至6 个月):强化膝关节运动的重要性,要求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达到0°~140°,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达到0°~120°;强化各种功能性训练,如平衡训练、上下台阶训练、髋关节训练器抗阻训练等速耐力训练股四头肌力量,并可进行骑自行车、游泳、快步走等运动,但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及"急停急转"动作。

2. 4出院指导及随访出院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遵循个体化、力量、安全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病人继续进行患膝康复程序的功能练习,以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全部病人均于术后1 个月、2 个月、3 个月、6 个月、9 个月、12 个月门诊复查及随访并进行功能评分。

3小结

关节镜下膝关节韧带重建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手段,它具有创伤轻、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痛苦少等优点。但精湛的手术只有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术后康复的目的是让病人通过功能锻炼恢复到损伤前的运动水平,即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关节稳定性[6]。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按康复护理程序进行早期、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锻炼,达到关节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对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为病人重返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组35例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 患者术后无关节感染、关节粘连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 12个月,平均10 个月。膝关节不稳及无力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Lachman 试验34例阴性,1例弱阳性,无明显关节不稳。术后半年均能完成日常生活,1 年后可进行正常的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复查X线片示骨道愈合,膝关节无退变,未见膝关节不稳定及内固定松动脱落现象,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李巍,潘洁,丛芳,等. 关节镜下LARS 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康复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8 ,23 (6) :549-551.

[2]赵金忠,蒋. 采用四股半腱肌肌腱和缝线钢板重建前十字韧带后的康复训练[J]]. 中华骨科杂志,2002 ,22 (2) :95.

[3] 谢小梅,张小梅,吴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功能锻炼[J]. 新疆中医药,2004 ,22 (3) :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