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动物疾病的预防

动物疾病的预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3 09:5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动物疾病的预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动物疾病的预防

篇1

[中图分类号] S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27-01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农业、工业以及手工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并且畜牧养殖业已经成为人们致富的主要手段。通过畜牧养殖的不断发展,促使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随着人类的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导致畜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畜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牧养殖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制约以及影响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一些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促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一、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动物疾病

1. 动物疾病的概念

动物疾病主要是指养殖动物的机体,并且动物由于受到外部以及内部环境等的不利因素影响而使得动物的机体受到损伤,最终导致动物的局部器官、系统或者全身的形态发生变化甚至动物的功能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了动物的死亡。

2. 动物疾病的常见类型

2.1 普通疾病

普通疾病是一种在动物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以及产科疾病。内科疾病所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消化呼吸、神经、泌尿、心血管以及内分泌等疾病问题;外科疾病主要是指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外伤或者四肢病等;然而产科病是比较复杂的,一般可以分为发生时期、怀孕时期、分娩时期以及产后期的疾病,比如:流产、难产以及胎衣不下等以及疾病等。

2.2 传染病

动物传染病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是主要的源头,并且该疾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以及临床症状,与此同时该疾病具有传染性以及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的病原起源于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等微生物。从大多数情况来说,动物传染病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以及发病期这三个阶段。每一种传染病的病原是微生物,并且通过直接或者间接而在动物之间进行传播。动物被传染之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是比较特殊的,并且这是一种比较难预防的疾病。

2.3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主要起源于寄生虫对动物宿主的袭击,并且寄生虫主要分为节肢动物、原虫以及蠕虫这三部分。节肢动物一般是外寄生虫,然而原虫以及蠕虫这两类大多数是内寄生虫。大多数的寄生虫的发育期比较长,并且具有固定的终寄生宿主,并且直接的将病毒传播出去。

3. 动物疾病的原因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发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在饲养的过程中,动物生长所处的环节以及饲养人员的照顾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动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生长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动物的健康。如果在动物的生长环境下,存在一些对动物机体不利的因素,此时的动物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无法顺利进行,以致于动物机体不能够进行生理调节,导致动物机体内部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引发了动物疾病。

3.2 动物疾病发生的人为因素

在饲养动物过程中,造成动物疾病发生的人为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在使用药物由于不合理,从而会损伤动物机体。由于一些养殖场管理者不懂药理知识以及缺乏一定的技术,从而在对动物进行施药的时候,不仅会降低药性,而且会使得毒性增加,以至于动物疾病的发生。第二,缺乏完善的设备以及养殖场的相关建筑。大部分的养殖户没有考察养殖场的建筑,并且在养殖场建设中缺乏较为完善的排污系统以及通风系统,从而造成了动物疾病。第三,养殖场的管理问题。比如:有关养殖场的消毒或者处理病死动物的手段。

二、畜牧养殖中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给畜牧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不断加强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在加强对动物疾病控制的过程中,要做好动物饲养的日常工作,并且要不断加强安全检疫工作,从而能够为动物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 不断加强对动物饲养以及管理

在动物疾病控制过程中,动物饲料的管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饲养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检查饲料,并且要做好相关的消毒工作,确保人和动物的健康以及安全。在清洁养殖场的时候,要将粪便处理好,并且要做好相关的安置工作,从而使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最终能够保证环境的干净。在管理饲料的时候,要确定科学的饲料配比,并且要根据动物的需要来进行配比饲料的工作,促使动物对抗疾病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促使动物的健康成长。

2. 不断加强安全检疫工作

在动物疾病控制以及管理工作中,安全检疫工作是一个重点内容,对于一些刚刚引进的动物要进行隔离观察,确保这些动物是安全才可以进行混养。在养殖场内要不断减少无关人员进入到养殖场中,然而对于那些外来的车辆以及物品要做好消毒以及检疫工作,确保动物群体的健康成长。

3. 保证养殖环境的健康

养殖环境的健康对动物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管理养殖环境的时候,要确保养殖场的空气具有流通性。由于一些疾病是通过空气传播,因此要确保养殖环境的痛风性能良好。在选择养殖场的时候,要选择通风性较好以及排水方便的地区,确保动物的健康成长。

4. 不断加强疫情处理工作

在发生疫情之后,要做好处理以及善后工作。养殖户要妥善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防止疫情扩大,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结束语

在畜牧养殖场发展过程中,养殖户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好管理养殖场的工作,并且要不断加强动物的饲养工作,确保养殖场拥有一个干净的环境,从而保证动物能够健康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 高天宇,贲百灵,高睿.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内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11)

篇2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39-01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畜牧业应该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近几年中国养殖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动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据调查,动物疾病发生的几率很大,常常会威胁动物的生命安全,对养殖户的利益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此,相关部门和养殖户应该加大动物疾病的防治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带来的损失,促进畜牧行业的稳定发展。

1 畜牧养殖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

1.1 养殖环境差

如果环境中出现不利于动物生长、对动物机体产生影响的因素时,就会使动物的新陈代谢不能满足与外界环境的能量守恒交换,动物机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体内系统就易出现失衡,通过动物的生理表现出一定病理状态,这是环境因素对动物发病的影响。

1.2 人为因素

目前在畜牧养殖行业,人力是主要力量,所以人为因素对动物疾病的影响也很大。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用药不科学,在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施药人员如果对药物没有深入的了解,常常会盲目用药,对用药时间、用药量和药物搭配没有明确的认识,有时会引发动物中毒,不仅不能预防治疗疾病,反而加大了动物的病情。第二是畜牧养殖场的建设不科学、规范。当前中国畜牧养殖场的建设位置选择不够合理,相关的设施配置不完善,使得养殖环境极为恶劣,容易引发动物的呼吸道疾病。第三是养殖管理的问题,很多养殖场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农村的小型养殖户,他们对病死的动物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常常会导致疾病的传播,不仅危害动物的健康,导致动物感染疾病,还可能给人类带来一定的伤害,比如人畜共患病[1]。

2 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

2.1 x择合适的动物养殖点

对于动物的养殖环境,应该是干净、阳光充足、水源丰富的地方,而且要适当的远离居民区。动物养殖点有全开放、半开放和全封闭之分,工作人员应尽量选择半开放的养殖地点,保证动物的生活环境能够通风、干净,如果选择全封闭的,就会出现很多细菌,也会给管理带来难度。

2.2 动物饲养的规范化管理

对动物饲养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搭配,而且接触饲料的人员应该做好自身消毒工作,防止饲料感染细菌。第二,对圈舍进行清理时,相关人员在处理好动物的粪便后,还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环保及清洁的效果。第三,在动物的喂食环节,也需要根据牲畜的身体状况以及成长阶段明确喂食量的大小,保证动物的健康成长[2]。

2.3 实时监测动物疫情

工作人员应该认真、负责地开展动物监测工作,提前对动物的相关用品进行消毒,并定期对动物注射疫苗,以逐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动物疾病暴发时,要加强监测的频率,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监测,保证养殖场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做好疾病的预防

畜牧养殖户需要时刻关注最新出现的病毒和疾病,明确本地区是否存在流行疾病,及时让动物进行疫苗的接种。特别是一些传染病,要定期进行预防,避免寄生虫的出现。随时观察动物的饮食、运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3 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畜牧养殖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动物疾病困扰,所以,为了防止动物感染疾病,就应该对动物采取一定的疾病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促进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3

1畜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

1.1普通疾病

畜牧养殖业常见的动物疾病主要有外科疾病、内科疾病以及产科疾病等,其中外科疾病主要是在养殖过程中,动物身体外部受到损伤,例如眼病。内科疾病主要是呼吸道或者消化道疾病,或者内分泌疾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科疾病,主要是动物生产后,护理以及生产过程出现问题[1]。

1.2传染疾病

传染疾病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是一种最难控制的疾病,传染疾病主要是因为病原体传播,如狂犬病等,这一疾病能够借助细菌、寄生虫或者病毒等3种途径传播。传染病的传输速度较快,动物感染可能性较大,同时发病率也较高,在当下养殖中是很难预测的。

1.3寄生虫疾病

寄生虫疾病在当前畜牧养殖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而这一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动物体内或体表出现寄生虫。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有蠕虫、螨虫等。这些寄生虫会在动物体内吸收动物的营养,而吸取物当中也包含病毒等,因此寄生虫也会成为传染病的传播体。

2畜牧养殖业动物疾病产生原因

2.1动物自身原因

部分动物幼崽出生后就已经感染了疾病,主要是因为在母体携带相应病原体,这一疾病暴发存在不定期性,要想对这一疾病进行有效控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母体进行病原检查,从而能够从根源上避免幼崽出生后就有病症。

2.2环境因素

动物所生长的环境是导致动物发病的主要原因,在畜牧养殖业中,因为动物的生长环境有所不同,如果环境当中产生了对动物生长不利的因素,则会促使动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运行。这就导致动物体内的营养失衡,然后在动物的身体上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病理状态,这就促使动物在这一环境中出现疾病,如卫生环境等的好坏直接给动物的健康带来影响。

2.3人为原因

畜牧养殖中,因为饲养人员饲养方式不科学,没能对养殖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疾病进行有效防控,或者即使发现了动物出现疾病,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不能对症下药,即使治疗,也会出现用错药现象。此外,养殖人员缺乏养殖经验,没能进行及时通风处理,导致养殖舍内空气不流畅,病原就会在空气集聚,从而引发不可预计的后果[2]。

3畜牧养殖业的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3.1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建设畜牧养殖场时需要对气候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详细考虑,同时结合动物生长特点,对养殖地址进行合理选择。一般而言,选择地势较高,同时通风情况良好的地方最佳。确保动物生长环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与此同时,进行畜牧养殖过程中,最好远离居民区,因为动物粪便会给居民区带来污染。

3.2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对于畜牧养殖而言,好的环境对于动物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对养殖环境进行科学管理,需要注意空气的流通性,部分疾病有可能会因为空气而传播,因此需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养殖环境的卫生和通风情况良好[3]。

3.3做好防疫工作

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对动物疫病进行定期预防十分重要,相关养殖人员需要对动物进行疫苗接种,避免出现疫情。对动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严密观察,针对新生幼崽进行病毒抗体的疫苗接种,而对于已经感染疾病的动物而言,需要进行及时隔离,避免病原二次感染,提前进行防疫,防疫期间对已经防疫过的动物进行记录,为下一次防疫奠定基础。

3.4对养殖场进行科学管理

进行动物疾病防控工作,需要做好日常的养殖场管理。相应养殖人员一定要对饲料进行严格检查,保障人畜安全以及健康。对养殖场进行严格清理,保证养殖场的清洁,防止滋生细菌和寄生虫等,以免给动物健康带来威胁。对饲料进行管理时,一定要科学配比,结合动物的营养需要进行饲料的配制,进而保障动物抵抗疾病的能力。

3.5科学进行疫情处理和善后

篇4

我国的野生动物数量相对较多,自古以来我国就开始针对野生动物进行圈养工作。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野生动物圈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野生动物圈养情况来说,我国有关的野生动物圈养技术并不完备,而且生产的效率也相对较为低下,在对野生动物进行圈养的过程中,很多的野生动物都因为疾病而出现了死亡的问题,疾病的出现是野生动物圈养水平提升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种问题,提升野生动物圈养的质量,就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疾病预防工作,来保障野生动物圈养的质量。

1 野生动物的饲养工作

其实,野生动物与其他的动物之间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其在圈养的过程中,也会经历生长发育以及生殖的阶段,在圈养的过程中,也需要为野生动物提供必要的营养食物,以保障野生动物身体中营养的均衡,使得野生动物可以健康的成长。野生动物在发育成长的进程中,需要根据其各个阶段对不同物质的需求,来合理的配置野生动物的膳食,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微量元素的补充,使得其能够具有较好的体质,这对于其增值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对野生动物进行圈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其体质进行有效的提升,以保障其本身的抗病能力可以得到增强,这样就可以使得其可以正常的进行繁殖,从而提高其产量。而在对其进行食物营养提供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其体质的变化为其合理的进行饮食的安排,保证其每个阶段都可以健康的成长。

一般来说,在对野生动物进行圈养的过程中,饲料是影响野生动物体质的关键,要想有效的提高野生动物的抗病能力,就需要对野生动物的饲料进行合理的配置,提供给野生动物相对营养比较丰富的饲料,并保障供给的充足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野生动物可以正常的发育和生长,值得注意的是,饲料的提供也要依据气候的变化条件以及野生动物生长的阶段需求,针对不同的野生动物生长阶段的需求以及气候的变化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饲料对野生动物进行喂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野生动物的体质,提高其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保障野生动物可以正常的成长。

2 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

野生动物在现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是采用圈养的方式,而在对野生动物进行圈养时,需要对其的生长环境进行合理的调控,不同的野生动物对于生长的环境也会有所需求,只有在相适应的环境中,野生动物才能够正常的发育和生长。野生动物的饲养人员要注意对野生动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有效的调配,为其提供适宜的阳光光照,保障野生动物的圈养的区间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性,并且湿度和温度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圈养环境的卫生性,只有做到了上述的几点要求,才能够使得野生动物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可以极大的加快野生动物的生长速度,使得其自身的体质可以得到增强,不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任何的疾病,有效的保障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几率。

在相关的野生动物圈养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对野生动物生长环境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的管理,定期对圈养野生动物的笼舍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处理,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要注意进行降暑处理,在冬季寒冷环境下,要注意进行御寒保暖处理,加强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提升管理技术能力,从而使得野生动物圈养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开展,以保障野生动物可以正常的生长。

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得野生动物的疾病发病率大大降低,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野生动物的体质,使得其能够有效的抵抗各种疾病的侵蚀,保障野生动物的存活率。在圈养管理工作中,要充分提高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参与圈养管理的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且所有人都应该严格遵守制度进行工作,使常规的圈养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 常规的检疫工作

常规检疫工作的开展可以及时发现动物疾病,特别是发生动物流行性传染病的时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目前的野生动物检疫手段方面,更多是根据已有的条件按照家畜家禽的检疫方法进行检疫,对于动物的尿液,粪便等样品采集相对容易,但是还有一些需要接触野生动物的检疫项目就相对不容易进行,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法一般为化学保定或者人工保定后再进行检疫,这种方法相对比较落后,而且人员和动物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在国外一般采取动物行为训练的方法,通过系统的对野生动物进行行为训练,达到管理人员发出信号或者口令,动物就可做出相应的动作,使以前难以进行的检查变的容易。目前野生动物行为训练在国内进行的较少,属于前期的摸索阶段,但是从国外的发展趋势来看,倡导野生动物的行为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4 药物预防和定期免疫接种工作

采用疫苗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传染病,在家畜家禽饲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并且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商业化的疫苗可以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疫苗的品质稳定,目前野生动物使用的疫苗多数来自家禽或者家畜的疫苗,这些疫苗作用于野生动物后有些可以使动物产生相应的抗体,到达预防疾病的效果,而有的并不能使动物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因此研发对各种野生动物相应的疫苗工作,是对野生动物饲养过程中疫病防控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饲养野生动物的种类,合理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免疫接种的程序和接种流程,根据养殖实际,预防地区流行性传染性疾病,要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预防性药物。

结束语

目前野生动物养殖行业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生产水平低下,饲养人员专业素质相对素质较低,等问题都客观存在,但是由于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大量野生动物的经济价值逐步被开发,未来几年是我国野生动物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做好野生动物疫病预防工作非常重要,而野生动物疫病的预防工作是饲养人员以及兽医工作的重点,只有平日做好野生动物的圈养管理工作,才能在使圈养野生动物体质健康,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邵俊峰.野生动物饲养中的疾病预防[J].畜牧兽医杂志,2008(3).

篇5

【中图分类号】R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47-01

动物咬伤是门诊常见疾病,而宠物、家畜等温血动物咬伤或抓伤可以引起人畜共患的疾病,如狂犬病,鉴于狂犬病的100%致死性和暴露后处置的安全性,伤口的处理尤为重要,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伤者来自2008.3.13-2011.5.30本院门诊病人,男142例,女89例,年龄1-5岁20人,6-14岁64人,15-60岁138人,60岁以上9人。致伤动物:猫20例,狗196例,鼠1例,猴1例,兔1例。处理时间:1小时处理198例,4小时处理23例,8小时处理25例,≥24小时处理:2例。伤势程度:II期228例,III期3例,缝合2例,全部狗咬,1例肌注免疫球蛋白,肌注破伤风112例,肌注狂犬疫苗231例:其中1小时内肌注113例,1-8小时内62例,8-24小时51例,24小时以上5例。

1.2 处理方法:伤口用皂水或肥皂、流动水彻底冲洗,无论是否自行处理经伤口,未结痂,处理至少15分钟,由医务人员规范处理,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然后用干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理留肥皂水,较深伤口清洗时,用注射器插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洁,做得全面彻底,伤口较大时可使局部麻后进行冲洗,伤口深时应用双氧水,最后碘伏或碘酒进行消毒。2例颜面部给予缝合,3例给予5天静滴抗生素防感染,10例给予抗生素口服。1例处理伤口用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及周围作浸润注解。

2 结果

伤口全部治愈,无并发症,1例肌注狂犬疫苗后发热39。C,给予对症处理。随访无并发症。

3 讨论

讨论:狂犬病是引起人类共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在人体内潜伏期可以是几天长至数年,发病后病程进度较快,一般1月患者即痛苦地死亡,死亡率高达100%,狂犬病疫苗的使用对减少狂犬病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使用。

3.1 狂犬病预防:

3.2 及时处理伤口: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办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如果是穿通伤口,应用插管插入伤口内,用注射器灌清水冲洗,冲洗后用5%碘酊反复烧灼伤口。除非伤口大血管需紧急止血外,即使伤口深大,也不应缝合、包扎。对伤口周围的皮肤有针刺,尽量挤压出血或用火罐拔毒,。切忌用嘴吮吸伤口,以防止口腔黏膜感染。严重咬伤及伤口靠近头部的病人,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溥 或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及周围作浸润注射。此外,需要防止细菌感染或破伤风[1]。

3.3 狂犬疫苗接种:我国对暴露后接种的方案为:一般咬伤按5针法免疫(0、3、7、14、28天各接种1针),严重咬伤者应于第0、3天加倍量注射。疫苗应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儿童应在大腿前外侧区肌内注射,严禁臀部注射。

对于某些免疫低下和特殊人群应在首针注射加倍或3倍剂量注射,如:注射疫苗前1个月内注射过免疫球蛋白或抗血清;慢性病病人如肝硬化;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病人;接受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疟疾药物)病人;老年人;暴露后48小时更长时间接种疫苗者;严重营养不良者。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很长,因此对暴露后已过数月者也应与刚被暴露者一样以相同方案接种疫苗。

关于禁忌证的问题,专家认为因为狂犬病是致死的疾病,对高度危险的暴露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给予全程治疗的做法应慎重考虑。患者对一种疫苗发生过敏反应可以改用另一种类型的疫苗。只有在接种疫苗后出现无法控制的严重过敏反应时才能中断疫苗接种。有严重变态反应史的患者接种疫苗时应备有肾上腺素。孕妇不应作为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对于一般患者必须给予全程足量的疫苗免疫[2]。

3.4 狂犬人免疫球蛋白狂犬人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狂犬病动物对象的预防,被病犬2咬伤后立即按每公斤体重肌内注射20IU狂犬人免疫球蛋白,若与狂犬疫苗联合使用,效果更好。在预防狂犬病过程中,疫苗可作为重要补充,生效快,使用安全可靠,不会引起变态反应[3]。

4 动物咬伤处理应注意

4.1 动物咬伤,会造成狂犬病的传染,可疑动物、温血动物、野生动物、啮齿动物、猫、蝙蝠等,一定要接种疫苗。

4.2 可疑动物舔伤抓伤,伤口处理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伤口处理愈早愈好。

4.3 预防伤口较深、较宽可给予破伤风疫苗,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等免疫球蛋白的预防。在经济条件的一定给予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及周围作浸润注解。

4.4 健康教育:尤其是学校、幼儿园的小朋友,掌握狂犬病的常识,在被抓伤、舔伤后能及时告诉家长得到及时处理,更好防病。

参考文献

[1] 蔡淑清.狂犬病.杨绍基主编.传染病学.2006.6.100

[2] 王辉.狂犬疫苗的接种[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10

篇6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76-01

1 乌骨鸡与球虫病的简介

乌骨鸡是景东县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经过长期选择、培育出的优良地方品种。2009年9月景东县无量山乌骨鸡通过国家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委员会鉴定,并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库名录。它以保健、美容、药用、营养价值高等优点独具魅力而占据市场,其产品销往昆明、景洪、楚雄、大理以及普洱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景东县大力推广无量山乌骨鸡饲养。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乌骨鸡发生球虫病病例较多,对乌骨鸡养殖危害很严重,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所谓球虫病,就是乌骨鸡吃到饲料、饮水或土壤中球虫的孢子化卵囊而感染的寄生虫病。鸡是球虫唯一的天然宿主,发育中不需中间宿主。感染后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低下、排水样稀粪,重者出现血痢等症状,下面,笔者就将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与读者进行探讨。

2 乌骨鸡的球虫病的诊断

2.1 急性球虫病

急性球虫病感染大多数为3d~21d的雏鸡。感染初期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呆立,食欲减退,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稀粪粘连。慢慢出现运动失调,翅膀轻瘫,饮欲增加,嗉囊内充满液体,食欲废绝,渐渐消C,排水样稀粪,并带有少量血液,呈棕红色,然后变成完全的血液,有时血便会呈条纹状,体温比正常体温略低,饮水量剧增,最后发生痉挛和昏迷,在血便出现后两到三天内便会死亡,死亡率常在50%以上,甚至会达100%。急性球虫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都比较高,少数病鸡即便能痊愈,但其生长速度受到极严重影响,是乌骨鸡养殖过程中最常见最需要防治的一种疾病。

2.2 慢性球虫病

慢性球虫病大多数感染2-4月龄幼鸡或成鸡,临床症状不很明显,病程较长,可长达数月,病鸡逐渐消瘦,翅膀和足发生轻度瘫痪,产蛋量减少,出现间歇性下痢,死亡率不高,但患病后耐过的鸡往往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凡是被其粪便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土壤或用具等都存在卵囊,容易造成二次传播。

3 球虫病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治疗球虫病的首选药物是百球清,按0.0025-0.003%的比例混在饮水中,连用3d。磺胺类药物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比如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1%的比例混在饮水中,连用2d。均有很明显的治疗效果。若乌骨鸡出现血便等状况,可以将青霉素与维生素K3进行混合后注射,可收到很好的疗效。另外,保持鸡圈的清洁卫生也是球虫病的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对鸡圈进行定时、定期严格的消毒。

4 乌骨鸡球虫病的预防措施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的疾病都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乌骨鸡球虫病也不例外,要想预防乌骨鸡球虫病,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4.1 保持鸡圈的干净、整洁

这是预防乌骨鸡球虫病的首要措施,养殖户必须保持鸡圈的干净整洁,鸡圈的通风、采光要良好,以便于随时通风透光,同时,对鸡圈内的乌骨鸡产生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并作堆积发酵处理杀灭球虫卵囊,最大限度减少传染源;要定时、定期对鸡圈进行全面消毒。

4.2 对乌骨鸡实行严格的饲养管理

部分养殖户贪图小便宜,购买了小商小贩出售的廉价饲料,这些饲料的来源不清、成分不明,若给乌骨鸡大量喂养,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应当杜绝廉价劣质饲料的利用。另外,应该注意乌骨鸡的饲养的密度问题,饲养的规模大小不是问题,但是要严格控制饲养密度,若单位密度过大,一旦出现感染,控制起来不是很容易。幼鸡和成鸡一定要分开饲养,可以减少感染机会。最后,要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入量,可以在饲料中经常性添加一些抗球虫病药,如氨丙啉、地克珠利、莫能菌素,同时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含量,来增加乌骨鸡的免疫力,对已经感染球虫病的乌骨鸡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的多维素,促进其尽快恢复。

4.3 及时接种疫苗与药物治疗

虽然现在乌骨鸡球虫病的疫苗使用不是很普遍,但是球虫疫苗的使用方法很方便简易。利用人工致弱的虫株活卵囊制成的活弱毒苗通过饲料或饮水免疫1-10日龄的雏鸡,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因此,对于乌骨鸡规模养殖户而言,必须将球虫疫苗的使用列入免疫程序。笔者建议,广大乌骨鸡养殖户朋友们应该将疫苗的接种重视起来,无论是球虫病或者是其它任何疫病,都要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将鸡病的发生控制在源头,才能在乌骨鸡养殖中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次,对于已经感染了球虫病的乌骨鸡,除了对症治疗之外,要合理地配制药物,严格控制乌骨鸡球虫病与其它疾病的综合感染,比如同时感染鸡白痢等。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治疗乌骨鸡球虫病时,适量配合抗生素如土霉素使用,效果倍增,但一定要严格控制休药期。因此,在药物治疗的时候,也要分不同的阶段来配置不同的药物,对于药物的使用剂量、时间、次数等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操作。

5 总结

虽然乌骨鸡的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养殖户朋友们坚持“防重于治,预防为先”的原则,树立防范于未然的理念。总体来说,乌骨鸡球虫病的防治还不是养鸡发展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在饲养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和摸索,在发病初期就能够及时的发现,而且能够较为妥善的处理。笔者在此呼吁,一旦出现疫情,做到及时上报,隔离病鸡,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周围养殖户负责,阻止病情进一步扩散。笔者相信,只要每一位养殖户用心养殖,最后就一定能够收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临床表现

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几乎累及全身各系统。

胸痛:夹层动脉的胸痛非常有特点,疼痛呈撕裂样,非常剧烈,难以忍受,有濒死感:疼痛的发作非常突然,其他疾病引起的胸痛不会发作如此突然,这是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胸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断夹层的部位:前胸疼痛多为升主动脉夹层、颈部或下颌疼痛可能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夹层,肩胛区疼痛多为降主动脉夹层。也有约10%的患者没有胸痛。

其他症状和体征:血压通常增高,多由于夹层累及肾动脉,造成肾缺血所致,而且很难用药物控制。主动脉分支夹层可以导致器官缺血,如颈动脉夹层缺血可以出现晕厥、脑卒中、精神异常、偏瘫;肢体动脉夹层缺血可以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无力;肾动脉夹层可以出现腰痛或肾功能不全;夹层破裂到心包通常突然死亡,破裂到胸腔产生血胸。周围动脉(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股动脉)仔细检查可以闻及杂音,某一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血压不对称等。

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鉴别诊断中须注意:①持续性剧烈胸痛、腹痛,起病急骤,吗啡等不能使之缓解;②虽有胸痛、腹痛,常出现休克征象,但血压轻度降低或不降,甚至反而升高;③突然出现主动脉关闭不全体征,或心衰进行性加重;④胸骨上窝、腹部触及搏动性包块;⑤两侧肱动脉、股动脉搏动强弱不一,甚至出现无脉症;⑥酷似急性心肌梗死,而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⑦胸痛伴神经系统症状,如晕厥、偏瘫及老年人突然出现意识障碍等。

临床诊断

夹层动脉的诊断一要靠对患者疼痛部位的高度警惕性,二要靠影像学的诊断。

胸片:虽然简单,但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降主动脉扩张的影像征象,结合胸痛应该高度怀疑此诊断。

CT:是一种操作简便、经济,而又极具有价值的检查,不但对诊断有意义,而且对治疗也极有价值。

磁共振显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断层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通过血管造影还可以大致确定破口的位置,以及主动脉分支受累的情况。

超声心动图:方便、快捷是其最大的优势,经胸超声心动图看升主动脉比较清楚,看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则比较差,对诊断A型夹层有肯定价值,但对B型夹层比较困难,因此,对治疗的选择帮助不大。采用食管超声可以清楚地看到降主动脉的夹层和破口,对人造血管覆盖支架置入治疗夹层动脉瘤非常有帮助。

动脉造影:是诊断动脉夹层非常有价值的手段,多结合介入治疗一起应用,但在造影时一定要区分假腔和真腔,务必不要在假腔内高压注射造影剂。

参考文献

胡大一,主编.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1:4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房颤所致栓塞的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1]。房颤的出现增加了血栓栓塞的危险,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无房颤者增加5~6倍[2]。本组资料中,血栓栓塞发生的部位以脑部为主,下肢次之。由于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因此,预防性抗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年龄增长,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增加,栓塞的危险性也增加,从抗栓治疗中得到的益处也越大。根据国外的临床试验,在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时,INR在2.0~3.0是安全的,出血的发生率不会明显增加[3],可使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下降68%,总病死率下降33%[4]。不适宜华法林及无以上危险因素患者,可改用阿司匹林(100~300mg/日)。达比加群价格昂贵,但疗效确切,不用频繁监测INR是很有前景的抗栓药物。

近年来,对房颤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快速发展为房颤的根治提供了契机,随着消融术式的不断改进,消融器械的不断完善,其治疗房颤,尤其是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鹤萍,胡大一.非心瓣膜疾病性心房颤动与血栓栓塞[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0):966-967.

篇8

一、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教学经验不足

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办学历史短,围绕教学的各方面工作积累少。讲授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老师都是近几年从学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少变化。由于缺少一线的生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尚需提高。缺乏知识讲解的趣味性,过于追求知识的多而全,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太难理想。

2.实训教学缺乏

水产养殖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更是一门实际应用课程,必须通过接近于实战的实训教学来掌握。实训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试验和教学实习2个模块。然而由于师资、教材、病原及病理标本积累、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大部分的实验项目以简单的验证性试验为主,没有综合性实验和完整的教学课程实习,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

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教学的改进

1.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病害学相对于其它学科课程,在内容上较枯燥,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觉得病害防治技术是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必备技能,学习这门课程很有必要,很有价值。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授课中,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理论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积极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设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比如在绪论中,教师先提出2个问题: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每年由于疾病引起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能达到多少亿?鱼类病原可以感染人吗?让学生先讨论几分钟后,教师再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水产病害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继续学习了解的兴趣;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要时常穿插一些历史史上的逸闻趣事及科研、生产上遇到的典型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专业内容不在感到枯燥难懂,愿意去深入了解。如讲到水产药物时,将磺胺类药物的发明人多马克用自己生病的女儿玛丽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的故事引入教学,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跟踪国内外水产动物病害发展的最新进展并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从心理上觉得所学的东西与现实关系密切。如于近些年媒体报道的大菱鲆、小龙虾等的水产食品安全事件,授课教师及时告知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对水产病害正确用药及健康养殖的重要性。在讲授海参病害时,介绍近几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严重性,使许多接触过刺参养殖的学生都深有感触,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2.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观摩听课,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座谈,课程组教师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书写或图示为主,但板书教学的不足表现在耗费时间、信息量小、直观形象性差。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在用语言描述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如鱼、虾、蟹的病理症状,很难用语言解释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已很普及,但过多依赖多媒体,会给学生来来丰富的图像和大量的信息的同时,常常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容易视觉疲劳,抓不住重点,来不及思考消化,不容易记笔记,课后无供复习巩固的资料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尝试采取在多媒体演示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难点书写在黑板上,控制节奏,有所侧重,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第二,角色互换。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常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听课时间长了还会注意力不集中。为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把一些难易适中的内容交给学生讲解,如将原生动物疾病中海水小瓜虫病的内容交给学生讲授。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教案、上台讲,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课后给予点评、纠正、补充、总结。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知识记忆的也更牢固,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响应。第三,聘请校外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结合学生所学的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的知识,聘请行业内专家或一线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2011年3月份,教研室邀请本地龙头企业达莲海珍品养殖公司的技术总监做了《池塘刺参养殖主要病害诊断与防治要点》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辽宁省沿海重要养殖种类―刺参的常见病害及防控对策有了深入认识。学生认真听讲专题报告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起到了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目的。

三、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属应用性学科,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进而为能妥善处理实际生产中出现有关水产动物疾病的职业能力夯实基础。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端正严谨的科学态度,课程组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

1.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适当运用可以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和语言描述的单调与抽象,通过PPT、动画、视频的结合的课件演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理解更直观明了,重点难点内容仍旧结合板书讲解,达到强化识记的目的。另外一些内容利用实验仪器做演示,这些办法对学生圆满完成实验任务有非常大的作用。

2.逐步完善病理病原库

我校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办学历史还较短,就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这门课来说,水产动物病理、病原标本较少,不够系统全面,限制了实验课的有效开展。近几年课程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多方收集病理、病原标本,并进行分类整理制备。(1)通过养殖户向学校动物诊所送检的病体材料中筛选出具典型病理症状的个体作为标本。(2)向学生讲授标本制作保存的知识,发动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机会采集标本。(3)利用教师讲座、出差及社会服务等机会,搜集病理病原标本。

(4)与一些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共享标本资源,比如西北农林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海参病害的病原菌株。通过这些病理病原标本的采集制备,为课程实验提供了完备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了解病理症状和病原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3.补充完善细菌感染性病害的综合实验内容

根据统计,由生物病原引起的疾病中,细菌性病害最普遍,危害也较严重,因为很多病原菌是条件致病菌,水体中经常存在。细菌病的正确诊断防治流程为:致病菌分离、人工感染,病原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确定防控策略。以前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课时较少,只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下常见病原菌,缺乏系统的实验内容,学生无法掌握应有的基本技能。通过调整实验计划,增设了20学时的综合实验,使学生系统掌握了细菌性疾病的整个诊断和防治过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既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实验基本技能,对以后的生产实践很有帮助。

4.在生产实习中印证所学知识

在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实践中发现的病例及时讨论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制订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如2011年5~10月,2009级学生在锦州凌海进行刺参育苗实习时,带队教师现场指导学生辨认化皮病、烂胃病、化板病等,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实用的防治技术。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改革,使学生的水产动物病害学基本知识得到巩固并提高了应用技能,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今后从事水产养殖工作中,正确处理动物病害问题夯实了基础。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还要逐步增设病毒及寄生虫疾病的实验内容。现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提高教学技巧,多采取报告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更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187-189.

篇9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动物疾病;病因;控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畜牧养殖业的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直接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最为担心的就是动物疾病的发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整个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并且可能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在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1 常见动物疾病

1.1 传染疾病

在动物传染类疾病中,细菌、真菌以及病毒3大类动物体主要是通过病原体进行传播。动物传染疾病主要是由动物病原体引发,传染性极强。其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方面通过动物间的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动物间的间接接触进行传播。传染病是一种较难预防的疾病,因为动物在被传染病后表现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较为特殊。

1.2 寄生虫病

寄生虫疾病是动物疾病中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几乎发生在所有家禽中。寄生虫的种类一般包括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3类,都依赖于动物身上的营养物而存活。原虫和蠕虫属于内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而节肢动物则属于体外寄生。多数寄生虫的发育期较长且都有固定的寄生宿主,其疾病传播主要依靠动物间的直接接触,如吞食含有幼虫的土壤、饮水及饲料。

1.3 其他普通疾病

动物普通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主要分为内科疾病、产科疾病和外科疾病。内科疾病的形式和表现多种多样,如消化、呼吸、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疾病问题和营养代谢、中毒免疫、遗传等等。外科疾病主要是指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外伤。产科疾病最为复杂,分为怀孕期、分娩期和产后期疾病。

2 病因分析

2.1 客观原因

引发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生长环境。在日常养殖过程中,生长环境或活动环境不利于动物生长,会导致动物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进一步会损害动物生理调节功能,从而其体内的平衡被打破,形成症状在动物的生理上表现出来,也就是动物疾病现象。

2.2 人为原因

一是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因素也可能造成动物疾病的出现。二是用药不当。对动物进行疾病预防或疾病治疗时,由于饲养员专业知识的缺乏,盲目地配药、用药,从而导致药物的药性降低毒性增强,从而对动物机体造成不良影响,以致疾病。三是养殖场基础设施不完善。就我国目前现有的养殖场来看,多数养殖场都存在选址不当的问题,养殖户没有对养殖场的建设环境进行实地考察,更没有结合养殖场的实际环境。在建设中缺乏排污系统,通风系统等系统,设施设备配置的不完善导致动物致病。四是养殖场管理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消毒人员配备,导致人为污染严重,极易引发动物疾病。

3 对于动物疾病的合理防控制

在畜牧养殖工作进行过程中,动物疾病的出现会给整个养殖系统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做好相关的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

3.1 预防措施

3.1.1 对养殖场厂址的选择。养殖场的具体环境,将很可能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通常情况下,动物的成长必须要有足够的水源和优质的空气环境。因此,在养殖场厂址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选取距离河流相对较近,且排水系统质量优越,室外空气环境相对清新的地区。与此同时,考虑到大批动物的生活,可能会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因此,养殖场应尽量选择建设在城市的地区。另外在养殖场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厂房的保暖和排污系统的运行质量,使动物所需的正常生活环境得到保障。

3.1.2 严格控制养殖场中的动物是数量。在有限的养殖环境中,养殖的动物的数量如果过多,动物的正常生活空间将可能会无法得到满足,这对动物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与此同时,严格控制统一环境内生存是动物的数量,有助与减小疾病的传播范围,从而保证畜牧养殖环境的健康。

3.1.3 优化饲养管理。进行饲养管理工作时,要不断优化管理方法,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同时,养殖场的管理工作要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加强对环境的管理,要做好定期消毒、清除杂物、保持通风、进行排污等工作。加强对动物食物、水源的管理。保证进食食物的安全,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有效的预防疾病。加强饲养配方的研制,为动物营养需求提供物质支撑,促进动物免疫能力的提升,降低疾病感染率。

3.1.4 强调定期病检。安全检疫工作是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刚引进的动物,要将其隔离一段时间,在确保其健康后再进行混养。要定期对动物检查和消毒,然后按照有关规定为动物注射疫苗,提高其对疾病的免疫力。在养殖厂内建立严格的进出制度,要对外来车辆或物品及时做好消毒工作,当养殖厂爆发流行性疾病时,要进行整体的消毒和检验,保证动物群体的健康。

3.2 控制措施

在疫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理。养殖户要树立全局意识,从养殖产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大养殖场防疫的投入力度,做好场地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对出现疫病的动物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清理,防止疫情扩大。同时,还需对养殖动物进行药物注射,增强动物免疫力,提高动物抵抗力。对动物的治理过程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记录,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一手资料”,使得后续治理有序开展。规范动物用药,使养殖厂尽快脱离疫情,降低经济损失,使养殖户的利益有保障。

3.2.1 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如果发现某动物感染了疾病,要第一r间进行隔离,有效的控制病情的扩散,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同时,应注意对未患病的动物注射预防疫苗。这样才能全面控制畜牧养殖方面的病情,降低疾病传播率。

3.2.2 疾病处理。动物感染疾病后,养殖人员要及时并妥善处理病情,及时对染病的动物进行治疗,予以科学有效的药物处理,规范用药,并做好治疗记录,总结相关的经验,为以后迅速判断、治疗动物的疾病打下基础。

结束语

畜牧养殖业的产品是对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畜牧养殖也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严密的做好动物疾病的预防工作。着眼于当下我国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普遍存在的现状,大家应首先分析动物疾病的成因,只有对成因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对症下药。由于动物疾病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一味靠疫苗以及药物增加动物的免疫力,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动物疾病问题。实际工作中,应控制好疾病所能产生的各个源头,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从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入手,避免动物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从而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建生.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06).

篇10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46-02

突发性动物疫病产生范围大、感染极速,同时危害极大,甚者会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所以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势在必行。

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尽管近年来我国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水准在大幅增强,但动物疫病频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特别是目前动物产品贸易越来越频繁,致使人类和动物共患病经常出现。在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缺少健全的法律制度、适宜的管理系统、充足的资金支持、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高端的预防和控制技术、高质量的专家团队等,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序、顺利地进行,从而导致突发性动物疾病的频发及扩散,阻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有效措施来提升突发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准已迫在眉睫[1]。

2 完善动物疫病应急体系是应对动物疫病公共风险的当务之急

2.1 加强动物疫病应急反应体系建设,积极防范疫情社会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当前,由于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突发性动物疫病在人类中扩张的几率越来越大。就我国的现状来看,发生人畜共患病的几率逐年增加:2003年震荡世界的“非典”疫情诱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2005年的四川猪链球菌疫情[2],导致养猪行业遭受重大亏损;就在同年,中国出现第一例人类感染禽流感[3]。其后的几年,国际社会还发现埃博拉病毒病、疯牛病、莱姆病,这些疾病对人类社会形成了新的危害。人类与动物同时发生疾病,不单单只危害了养殖及相关行业,而且也会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受到阻碍,并把人类的健康推到风口浪尖上去,甚至扰乱社会生活秩序,造成社会危机。另外,大量的兽药被运用到动物养殖过程中,致使游锊品兽药残留现象越来越突出,抗生素残留也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强化建设中国的动物防疫和应急响应系统是保证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养殖业是主导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产业,但重复重大的突发性动物疫病,让养殖业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进入20世纪,中国共36类突发性动物疾病每年造成1 160万头猪,45.3万头牛、5.3亿只鸟发生病患。近年来,超过16万只家禽禽流感疫情在中国被发现,死亡率近90%,为预防疫情的蔓延,超过2 000万只禽鸟被杀害。在2006年和2007年间,流行的PRRS致使生猪大规模死亡,使市场中生猪的供给受到冲击。中国养殖业正在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换,突发性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是整个环节的关键点,因此建立完整的防控系统意义重大。

2.3 加强动物疫病应急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畜牧业在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养殖业收入的贡献率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例已达到30%以上,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发展养殖业来增加农村就业率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根据数据来看,当前我国养殖业劳动力远超1亿人。然而突发性动物疫情对养殖业发展的干扰却愈发明显,如2005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导致养殖户和加工相关产品的企业都遭受了重大的亏损。当前最重要的是增强动物防疫的应急响应系统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最终达到养殖业、农村经济、农民收入都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2.4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完善监测制度,实现与国际动物卫生标准对接

中国畜禽总生产量位列世界头筹,可出口量却不到总产量的1%。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因素就是突发性动物疾病。依照《国际动物卫生》的规定,对于没有15种A类动物疫病的国家有权利制止进口还没有彻底解决上述疾病国家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但是我国有几种A类动物疾病,如鸡新城疫、猪瘟和禽流感等尚未彻底消除亦或适当抑制,这将严重阻碍我国出口动物产品。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兽药残留。近年来,中国对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出口的动物产品,已经在兽药残留检测中多次出现问题,致使动物产品出口受阻,并且严重影响了国际声誉。因此加强动物防疫制度建设,控制突发性动物疾病和兽药残留,是提高我国动物产品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3 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的建议

3.1 尽快完善防疫体系

①我国有必要丰富动物常见疾病、中毒、代谢和其他流行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有一个整体的法律构架,并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法律来进行完善。②将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规划具体化,可以从美国对狂犬病、蓝耳病预防和控制程序得到借鉴,再与我国动物疾病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持续提升预防和控制规划,扩大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类型,尤其是突发性动物疫病要加以重视。③加大改革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监督系统的力度,做到明确分工,处罚分明,杜绝互相推诿责任、执法不严、等情况发生。

3.2 不断改善基础设施

要改善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持续达到预防和控制的规格。如提高各个等级动物防疫站的水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配备SPF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质量的动物疫病检测仪器设备等。在疾病突发时,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撑流行病诊断、疫苗测试、疫情、技术培训及其他防疫成本。此外,要集中改善基本的管理系统,如疾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和其他相关管理体系等。

3.3 切实做到预防为主

预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加强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中,需要工作人员明确实施“八落实”、“五不漏”和“四个百分百”,以最小化控制突发性动物疾病。要做到分阶段检查、及时报警、紧急措施改善;并在日常疾病的预防中不断加强,例如,严格把控动物疫苗接种,与之和“三位一体”、“竖到沿、横到边”等免疫形式想融合,防止有免疫死角;在规定时间内对农贸市场、屠宰场、饲养环境、畜禽粪便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地方做到全面消毒,严格检查动物饲养、屠宰、运输、贸易、检疫和其他条件,要做到一旦发现潜在的风险能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3.4 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体系。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相关技术内涵还需要不断改善。当前动物疫病的种类多种多样,越来越难以控制,提高技术水平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增加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并在诊断试剂、药品、疫苗、消毒剂和工具等方面做到创新。

参考文献:

篇11

1.1传染疾病

传染疾病主要分为3大类:病毒、细菌、以及真菌,这些病菌的传染性很强,而且动物本身就是传播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通过动物之间直接的接触或通过动物的间接接触,都可以进行传播,进而引起不可控的传染性疾病,因此,这种动物疾病发病率最高、很难控制,这也是现在动物疾病中的最大的一个难题。

1.2寄生虫病

动物疾病中,寄生虫病它是由动物体内寄宿的寄生虫引发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疾病。蠕虫、节肢动物等这些常见的寄生虫都是引发动物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动物体内的这些寄生虫生存的手段主要是靠吸食动物的营养,当寄生虫从一个动物机体转出后,这些病毒就可能会随着它们直接或者间接被带入到另外一个动物机体上,进而形成传播、传染。

1.3动物的普通疾病包括

产科疾病、外科疾病、和内科疾病,这三种疾病是普通动物经常发病的类型。其中,产科疾病是最复杂的,比如动物在在怀孕、分娩、或产后等期间出现流产、难产、或胎衣不下、疾病、或新生幼畜疾病等,这些疾病经常出现的疾病类型;在动物养殖过程中,还会出现眼病、四肢疾病、蹄病或外伤等,这些病症都属于外科疾病;而在动物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心血管、骨骼等方面发生的疾病,即是相对复杂的内科疾病。

2引起动物疾病的病因

2.1生长环境的影响

引发动物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生长环境。生长环境,是动物在养殖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基地,生长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动物的身体机能会因为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而发生变化。动物的正常生长需要保证其体内能量的平衡,这就必须与周围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但当环境中存在了不良因素,就阻碍了动物与其所处的环境的能量交换,严重影响了动物本身的新陈代谢功能,其外表机理的表现就是疾病的发生。恶劣的生长环境最容易造成动物发生疾病。

2.2人为因素的影响

导致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比较常见的一个因素即是于人为的因素。养殖人员在专业的用药知识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充分了解每种药物的毒性和机理,于是由于配药和用药的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导致动物出现疾病,严重的话,会引起动物的中毒或者死亡,这对动物养殖是非常不利的。有的养殖户认为:动物养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因此对养殖技术和养殖配套设施的建设没有进行科学的考虑,忽视了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导致动物生活在环境很差的养殖场内,这也就引起了动物呼吸道、胃肠道等疾病的。

3动物疾病控防具体措施

3.1合理选择养殖场所

一个良好的畜牧养殖场环境,可以起到预防动物疾病的作用,动物的养殖场是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动物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因为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降低。因此畜牧养殖场地应该选择通风、干燥的地势较高的地方,且必须具有良好的水源,以及具备良好的排水设施。在建造畜牧场时,要远离居民区,同时为动物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要引入通风、取暖、以及排水等设备。

3.2定期为动物进行病检

在养殖过程中,有些动物疾病在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它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养殖场必须定期进行动物病检,并建立病检制度,以降低动物的发病率,防止突发性疾病,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动物疾病的发生。同时,为提高动物免疫力,减少发病情况,在一定时间内要对动物用品进行消毒处理,并注射相应的动物疫苗。因为动物流动频繁,为防止疾病迅速扩散,要加强养殖场动物的出入规范化,尤其是在发病率较高的季节,为避免传染疾病传播,病检周期可适度调节,并严格控制,降低疾病率。

3.3强化动物管理

预防是控制动物疾病主要采取的措施之一,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因素有二种,一是客观因素,一是人为因素影响,因此结合这一特点,制定有效的预防疾病措施。比如,加强动物的免疫能力,在调配饲料时,可以根据动物自身的需求,建立了合理的效饲养标准,使物体的饲料营养物质丰富,同时还要加强养殖活动。其次,建造良好的畜牧养殖环境,要通风、干燥、且具备良好的排水设备,并定期对动物进行消毒,减少病菌滋生,从而使疾病发生率降低。

3.4隔离措施

对于有异常症状的动物,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如果诊断动物有病,养殖者要详细了解动物病情,及治疗的方法,对于动物需注射的药物要了解清楚,做到规范用药,切勿盲目用药,同时为了动物疾病快速的好转,也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扩散,对患病的动物要进行隔离。

篇12

畜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仅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又为大众提供鲜美的畜牧产品,但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频发,导致畜牧行业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严重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然后针对病因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提高畜牧养殖的整体效益,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1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引发的原因分析

1.1动物疾病类型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会衍生出现不同类型的疾病,如不及时预防治疗将会导致动物机体损伤,造成其结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动物死亡,从以往经验累积可知,常见动物疾病有寄生虫、传染病、其他疾病。寄生虫疾病属于动物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引发寄生虫疾病的原因是动物体内存在寄生虫,比较普遍的虫类有: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等,前两者属于内部寄生虫,而后者属于外部寄生虫,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动物间相互传播。传染疾病一般借助病原体传播,病原体主要包含三类细菌、真菌、病毒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物疾病具有极高的传染率,不仅能够直接传播,还可以通过动物间实现间接传播,且具有不可预测性,难以预防性[1]。而其他动物传染疾病,具体来说,以内外科疾病为主,同时还包含外部损伤、眼病和蹄病。

1.2动物疾病诱因

对动物疾病的诱因进行分析是预防疾病的有效策略,动物饲养过程中,人为因素发生的比例相对较低,基本上是由非人为因素造成,而从非人为因素层面分析。通常情况下,与动物的生长环境有直接的关联。在动物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只提供基本的养殖环境,而动物的生长状态则是需要视动物自身机体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机体于生长环境中遭遇不良因素,就会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生。从人为因素角度分析,这也是动物疾病引发的因素之一,部分养殖人员对于动物疾病治疗并不是非常了解,因而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合理使用药物,继而加重疾病。此外,很多养殖畜牧场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未能对养殖环境给予有效管理,且基础设施如通风设施、排污设施,建设不完善,使动物生长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畜牧养殖环境恶化[2]。养殖人员自身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而动物清洗消毒工作并不合理,动物饲养缺乏科学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生。

2优化畜牧养殖的有效对策

2.1做好检疫工作

动物疾病预防措施是为了降低畜牧养殖的经济损失,提升养殖效益。因而养殖人员必须对动物疾病预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动物养殖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疾病进行严格把控,做好定期动物检疫工作,拟定相应的检疫制度,借以促进检疫工作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并确保规范性。检疫制度的执行,主要是定期实施动物检查,做好及时消毒工作,并对动物做好疫苗注射,规范操作流程,增强动物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动物养殖来说,畜牧养殖进出程序必须严格规范,从而避免动物在流动过程中受到传染,最后,针对动物疾病流行季节,必须强化动物检疫力度,保障检疫效果[3]。

2.2合理选址,优化建设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畜牧养殖选址非常关键,合理选址是养殖的基本前提,可为动物给予较好的生长环境。通常情况下,畜牧养殖选址需要以地势高为最佳,最好在干燥通风地区;同时,该地区必须有相对较好的水源,且排水处理也相对方便。此外,畜牧养殖场的构建也非常重要,必须远离人群或居住区,建造过程中还需注意通风、取暖、排污等,为动物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让它们能够在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快速生长,为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2.3强化饲养过程管理

动物养殖过程中的饲养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这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养殖效果。由于动物疾病对畜牧养殖效益造成的极大困扰,因而动物疾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观念,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坚持防治结合原则,并人工开展动物疾病预防工作,从而促使疾病防控获得极好的效果,规范养殖流程,构建科学饲养标准,动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其有不同的生长需要,因而必须科学调配饲料,确保动物能够汲取充足的营养,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强化动物疾病抵御能力。养殖过程中,必须优化动物生长环境,加强控制与保护,定期做好养殖场消毒工作,并做好日常的清理,确保养殖场通风,避免病菌滋生,做好排污处理工作,动物粪便必须及时清理,以免影响动物生长环境,提高卫生质量,减少疾病发生。此外,养殖户还需选取健康的动物群体,构建动物繁殖体系,实现自繁自养,从动物源头着手优化防疫工作,在饲养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动物疾病发生率,从而优化动物生长状况,进一步优化畜牧养殖效益。

2.4动物疫情防控

针对已经出现的动物疫情,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长远利益考虑,养殖户需要加强防疫力度,并做好消毒工作,而针对存在疫情的动物,需要进行隔离与清理,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同时,养殖户还需对做好防疫工作,定时进行药物注射,从而强化其免疫能力。在动物疾病治理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控与记录,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优化后续治理工作,给予参考依据,必须规范动物用药,确保养殖动物尽快摆脱疫情,降低养殖动物的死亡率,将损失将至最低[4]。值得注意的是,畜牧养殖动物疫情控制与预防同样重要,必须从根源上消除已经出现的疫情,必须隔离已经感染的动物,然后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就必须处理掉动物,从源头消除疫情。此外,需要进行消毒,不能随意处理避免产生新的动物疾病传染源,这不利于疫情的控制,通过上述措施可从根本上确保养殖户利益不受损害,提升养殖效率[5]。

3结语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同等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利益,要想获得良好的预控效果,养殖户需要对动物疾病的诱因进项详细分析,并针对于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简要阐述动物疾病的类型及诱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促使养殖效益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玉才.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4S):142.

[2]刘惠平.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39.

[3]刘安全.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281.

篇13

由于我国的畜牧业养殖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过程,同时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其发展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畜牧业养殖的规模也在随之不断的扩大,而其中出现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动物疾病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动物生活习性和群居的特点,会容易促使在短时间内出现动物疾病,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疾病传染,威胁到人们生命安全。为了切实保证我国畜牧业养殖的顺利发展,应当对相关动物疾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真正去避免该疾病的出现,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1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畜牧业养殖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开展畜牧业养殖工作边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为了促进我国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其中出现的动物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当前,在我国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动物疾病类型:一是普通型动物疾病;二是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三是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而这3种动物疾病的出现会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养殖的发展和进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的质量,并最终会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1]。

2畜牧业养殖的动物疾病的类型

2.1普通型的动物疾病

普通型的动物疾病具体的是在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危害性不大,然而如果管理不恰当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是指动物外伤或眼部疾病、身体内部消化系统和呼吸功能等方面,以及动物生殖问题等。

2.2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

通常情况下,动物疾病是不一定具备传染性的,但是一旦动物疾病具备传染性,其对整个畜牧业养殖的发展的威胁是非常大的。而这种疾病的发生主要的会经历潜伏、前驱,及病发3个阶段,且一旦爆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因此需要在养殖的过程中对此类型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2]。

2.3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

对于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是指在动物内所寄生的一种疾病,而该疾病中不易被治疗和控制,且在当前畜牧业养殖中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此外,该种类型的疾病主因是由于寄生虫所引起,而这种寄生虫又可以划分为原虫、蠕虫及节肢动物3大类,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进行传播。

3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

3.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引起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人工饲养会在不经意间对动物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对动物所食用的水和饲料,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细菌,从而诱发一些动物疾病。此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消毒工作中,为了图省时,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和清理动物所生存的环境等,以上原因都是会引起动物疾病。

3.2环境因素

动物的生存是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而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生长,因此如果动物生产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和污染,这包括动物生存环境中的绿化程度、通风的情况及空气质量情况等,这些都是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

3.3动物自身的因素

由于有些动物自身体质差,可能会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3]。例如,一些动物在进行养殖前就可能患有某种疾病,其产生的来源可能是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其自身体质差的问题。因此,动物自身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性引起动物疾病的产生,甚至是恶化。

4畜牧业养殖中对动物疾病防控的具体措施

4.1管理好动物养殖的日常工作

由于动物疾病的产生来源大多数是因为动物的饮食、食用水及生活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而这些都与动物养殖的日常工作紧密相连。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对动物日常工作管理力度,通过工作人员坚持对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清扫和检查;其次,针对已经患有某些疾病的动物及时进行隔离管理,并实时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和照顾,以此来减少动物患病的概率。

4.2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工作

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需要加强对动物疾病的检疫,既要完善畜牧业养殖防疫管理体系,又要加强检疫人员日常管理和治理工作;同时,利用现代性科学技术手段,对动物检疫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4]。

4.3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

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有效地改善动物的身体状态,增强动物体质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畜牧业养殖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既要关注养殖环境的整洁,还要关注空气质量。

5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畜牧业中动物疾病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使我们对畜牧业养殖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文章指明了畜牧业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畜牧业养殖动物疾病的类型;同时,还分析了如今畜牧业养殖中出现动物疾病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措施,以此来加强对动物疾病的管理和控制,推动畜牧业养殖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作者:魏丽红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复生,李彦召.浅谈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及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259-2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