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3 09:55: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思想文化的创新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必须有所继承,才能发展,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恰是我们思想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
一、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传统的“天”的哲学、“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并对其家里改造,从而形成了适应时展和需要的新儒学。关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应论.吸收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作了扬弃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新仁学思想,他赋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爱别人为根本法则,否定了只爱自身的思想;关于义,董仲舒对“义”从新的视角作出了新的解释:从人与我的角度提出了“义以正我”的法则;关于仁义之分,董仲舒认为仁与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仁之于人,义之于我”,同时还强词指出了仁义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义所在。认为仁义所针对的对象是千万不能混淆、颠倒的,只有明于仁义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实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于义利观,董仲舒在明于仁义之分的基础上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其德治思想主张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阴阳家及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吸收了法家“三纲”思想及先秦正名学说,提出“大一统”论,吸收了先秦人性论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提出“性有善质”论及“性三品”说。
二、德育思想史研究类
董仲舒的德育学说是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以“三纲五常”为其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必须要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显德以示民”的方法和“明于天性”的价值激励法。丁钦波阐述了董仲舒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并且为我们简述了董仲舒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三品说,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并且简要的介绍了德育的方法,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明道重志、行道养志”、“必仁且智”等。孙文胜主要从董仲舒“三纲五常”理论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论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作用,并且提供了相关的道德教育方法。游庆国、崔华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分为四个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更为详尽的分析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
三、教育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为代表的汉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把教育与德政、人性论、天人感应、实践等结合起来,也论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封建王朝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灭亡的教训,主张实行“德教”,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内容也完全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艺”(《诗》、《书》、《礼记》、《乐》、《易》、《春秋》) 培养人才,这虽然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统一和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其他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为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一种先验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向善或恶的两种可能,教育则就是要通过人为的手段使人向善。董仲舒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的兴废治乱都应取决于礼乐教化,对于教育的社会作用。 四、政治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政治理想是“大一统”,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两个方面。政治上的大一统,指的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把君权至上作为统一的关键。思想上的大一统即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的儒学从显学而成为官学。书中也简要阐述了董仲舒的治国方略,但是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论述,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董仲舒看来,“王者”只有实行“仁政”,“爱利天下”,才是通天道、法天意的表现,也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赖红卫指出董仲舒为了强化统治者的廉政意识,他对上至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为都进行了批评,他说:“使诸有大俸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业,乃天理也。”提出“不与民争利”的廉政思想。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视内在仁义德性的觉醒和培养。任“德教”是对秦王朝“严刑峻法”的批判,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理想政治的实现是通过思想的一统,从而形成—个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还提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
五、伦理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认为天赋予了阴阳五行道德属性,因此,他把德、刑、爱、乐、严、哀等等这些本来是社会现象的政治、法律、道德的属性硬加到阴阳、五行、四时等自然现象上去,从而把一个至高无上的天描绘成非常神秘的有意志的东西了。同时董仲舒用儒家伦理思想神化君主,将君权神授理论化,从而为汉朝统治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以天人关系为根据把三纲五常进一步系统化,把儒家伦理由家族伦常贯穿到政治领域;董仲舒还着力借用阴阳的一切知识来构筑君臣、父子、夫妻的具体行为准则,董仲舒把伦理关系中的贵贱尊卑原则提到了专制的极端,春秋战国时期伦理观念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平等内容在这里消失了。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以政治一统为核心,以君权至上为关键,以文化一统为保证。所谓“君权至上”,董仲舒是在君权天授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其重点:一是神化君权,维护君主在国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约束和规范君权,使君主的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同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说,使儒家伦理真正发展为政治伦理,并被封建社会统治者所采纳。
六、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人性中有善的质而实际未善,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之成为善人。他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书中并没有涉及到董仲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等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唐国军指出董仲舒以“大一统”理论为武器,倡导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的统一,以“三纲五常”的理论体系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汉武帝采纳了“独尊儒术”的提议,“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李存山. 董仲舒: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J]. 河北学刊2010(4).
[2] 黄钊. 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彬, 周谷平.中国教育史导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 2007.
[4] 孔颖.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 民办教育研究, 2008(5).
中专学生大多15~18岁,年龄小,社会经历少,处于身体成长与心理成熟的关键阶段。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十分激烈,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中专学生,他们比以前的中专学生有着更加活跃的思想,更加独立的性格,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不成熟,对物质比对思想更看重,思想素质差、学习动力不足。面对社会环境与学生特点的变化,中专思想政治教育要认清教育现实,紧紧抓住学生的需要,坚持从有利于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和学生发展成长的角度出发,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强化中专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1. 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中专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经历了较大变革,学生组成滑坡较大,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社会思想环境受到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在需求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部分中专学校没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变革期的震荡在教育领域体现得十分明显。相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专教育延续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萎缩态势。由于处于职业教育的较低层次,学生生源十分不理想,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中专学生是被社会抛弃的一部分,无论怎么教育都难以成才。有的学生自暴自弃,认为进入中专就低人一等。多方因素作用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专学校也受不到重视,给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 极大的负面影响。
1.2 价值观念冲突严重。 当前社会正处于变革期,多种思潮的交流与碰撞使得社会价值多元化特征显著。加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中专生生活与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中专生从网络中获得各种资讯的机会大增。对于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阶段的中专生来说,丰富多彩的社会与网络,很容易让他们迷失。一些中专生没有坚定的信仰,是非观念比较淡薄,正义感缺失。反映在学习中就是动力缺乏,进取心丧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充满抵触,十分不利于中专生的成长成才。
1.3 教育手段、内容十分落后。 相比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理论系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但又因为其系统的复杂性与枯燥性,不太受学生喜欢。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用数十年来的上大课、做报告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也以高大全形象和理论教学为主,与学生心理辅导、辨知能力提升等现实需要相去甚远,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更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教师所讲的内容与社会现象完全不同,无法帮助其实现从学生到职员,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变,进而不愿意学习思想政治课内容。
2. 提高中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2.1 重视德育教学。 中专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技工等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作为中专生成才的基础课程,要高度重视德育教学。一方面,要通过德育课,让学生从中学到东西,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与道德体系。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与职业有更准确的定位,进而知道如何去学、学什么,加速学生成长。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师做好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与自觉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用自己的正面情绪影响学生,实现中专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
2.2 强调主流价值,做好心理教育。 不可否认,现在多样的社会思潮和多元化的价值观都对中专生产生了严重影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辨知能力的中专生很容易处于迷惘状态。因此,在中专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调主流价值,做好心理教育,使中专生始终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让他们的三观构建有一个坚强的基础。一方面,要根据中专生略有自卑的心理展开教学,使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价值,关键是如何体现、提升自我价值。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前多种思潮,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辨别,从而不受负面社会现象与社会情绪的影响,顺利成长。
2.3 创新教育方法内容。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让我们见识到了多媒体教学等新方法的好处。在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要擅长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强化中专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一方面,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上大课、听报告等形式,并通过网络课堂的构建,使学生在他们需要的时间、地点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多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展中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社会实践中加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显然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有实践做基础,教学效果会更好。
3. 结语 中专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重担,当前中专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重视,教学理念冲突严重及教学方法内容严重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中专生的成长成才。应该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坚持弘扬主流价值,以心理辅导教育为突破口,用更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不断强化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帮助中专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是对人本身的生存方式以及发展的状态的关怀,即表现在关心,尊重,理解,丰富完善,使人全面发展。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人文关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点,从而发挥其作用。
1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重要比重,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从学生的根本出发,结合实际,将人文文化引入到思想政治中,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爱护、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本质体现,能够体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倡导人文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当今社会,在高校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内心想法,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对思想政治的积极判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动力。要尊重学生,发挥出学生的潜质,不受束缚,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而不是完全由教师死板的灌输知识,这就要在学生接受教育时,充分发挥其地位,尊重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2.2没有正确认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及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的成效不理想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根本的问题是高校大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很实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难有更好的发展,无法发挥到极致。2.3教育方法对人文关怀缺失:在学生接受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只注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培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去教育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的意义,只重视理论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进度是否完成,从而失去了教育的内涵,缺少人文关怀。与此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对人文关怀的理解程度也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人文关怀教育,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够全面。当今社会,倡导重视人文关怀教育,但是部分高校知识形式宣传,没有从实际去解决,所以导致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程度差。
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解决措施
3.1提高高校学生对人文关怀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深刻了解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还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学老师要根据最终目标作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端正心理态度,要达到这一目标,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进行正确的引导。3.2正确把握高校学生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首先要寻找到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状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自己的教育程度,从而接受教育。其次,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了解的情况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3.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起到很大的作用,教育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将来的运用方法,所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公平、公正、平等的教学模式。引导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与学生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接受教师,喜爱教师。3.4健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制度:在高校要设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制度,整理出高校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想法,教师及学校的管理人员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为主的价值理念,树立良好的教学观念,培养出良好素质的现代大学生,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保证有相应的反馈制度,及时沟通对比,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制度更加完善,要做到健全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要作出长久打算,才能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措施的具体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3.5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要做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做到按规矩办事,合理妥善的处理好问题,实现学生与社会的价值体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文化素质从根本解决问题,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提出相应的措施。
4结束语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高校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期的必修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占决定因素,能为高校大学生成长提供有效帮助,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娇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15-02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文化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使得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新鲜的资讯,人们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感受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价值观也不同。特别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而且他们正处于重要的价值观形成阶段,这时候,如何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同于一般的传授解惑的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和研究中,案例教育逐渐被思想政治研究者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案例教育以其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和受教者乐于接受,深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案例教育有利于把学校、学生、社会三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更加密切了三者的联系。
一、案例教育分析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传统上的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场景重现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自己纳入案例场景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
案例分析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逐渐焕发出新的面貌,学界对它的定义主要有两大类别:第一种观点认为案例是小概率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得出带一般规律性普遍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
本文认为思想教育中案例分析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观察,总结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这些现象通过整理、概括、提炼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恩格斯曾经说:“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因此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总结,并从中学习。正是我们行事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也如此,不断地从案例分析中吸取有利的思想,摒除错误的思想,灌输高校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案例分析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案例分析须具备客观性
客观性即客观实在性,指事物客观存在。案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事物,在案例的选取上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案例分析须具备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为达到某一阶段的成绩和目标,需要不同的案例进行辅助教育,这正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方便受教者接受。
3.案例分析须具备典型性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典型的代表,每个时期的典型人物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岳飞精忠报国反映出在封建王朝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张丽莉老师的舍己救人反映出社会主义旗帜下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案例选取的典型性直接关乎受教者的受教程度。
二、案例教育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如理论的理解过于死板和片面化。理论课的学习沦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随着国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入侵,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例如,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行为失范现象和道德滑坡现象,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正说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大批的思想政治研究者致力于思想政治的研究工作,并且逐渐意识到案例分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谈到:“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目前高校中的理论教学过于刻板,在校学生往往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纯粹的理论考试在塑造在校学生的价值观方面意义不大。马哲、思政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其价值观没有问题。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吉林农业大学的郭力维事件。仅仅是因为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出了问题就拿起屠刀,这些不得不让人担忧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获得持续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期。将生态学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态内涵
(一)生态学相关理论
所谓生态学,是指研究动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尤其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或有害关系,其中,环境不仅包括有机环境,还包括无机环境。在哲学上,生态学不再是一种机械的世界观,而是一种动态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世界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络的动态网络结构[1]。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论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更好地教育受教育者,而使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息息相关,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2]。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态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环境也开始成为地球人共同的呼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态学改变原有的单一自然科学的特质,开始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比如:教育生态学。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提出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所谓生态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方法研究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即从“人—方法—环境”这一系统出发,对系统中有机整体的关系进行研究[3]。
二、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世界上,任何生物或者系统都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征,这是由矛盾的普遍性所决定的。高校教育作为一种系统而存在,无可例外,也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征。在生物学中,生物视阈的立足点便是考察系统的复杂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都在实行应试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重视对学生传授理论性的知识,而忽略了在学生与认识对象之间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互动机制[4]。
(二)强调主客体二者之间的融合
在生态视阈中,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视角是明确的区分主体与客体。将生物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指把区分主体客体的理念引入到当前的教育理念中。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唯一的主体,其他要素,比如: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都是被动地客体。而在生物学视阈下,在整个生态系统下,人类与其他诸要素都占有一样的位置,都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弊端,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融合[5]。
(三)生态视阈突出持续性、发展性和动态性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系统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育系统,改革传统的单一静观的视角,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动态性的考察[6]。
(四)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整体性思维就是把世界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把系统的正常运转当作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结果。
三、生态学视阈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径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深化方面
1、建立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作用传授各种理论知识以及带领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学生的主要作用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未能向老师及时的反馈学习的效果。正是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导致教育模式的僵化,违背了“以学生为本”得教育理念。因此,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教学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把构建和谐沟通、交流的新机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共融”。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7]。2、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1)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但是,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只关注教学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用,就会使教学活动陷入单调、乏味的状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性、有趣性和多元性,把实践的活动引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实现知识的讲授和生命的关怀的统一。任何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因此,在教育中要尊重生命。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导致产业教育盛行。在某种程度上,产业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忽略了人的价值内涵。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高校更加关注学生如何“成功”而忽略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生态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当作一个个人身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社会角色中的人,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这种教育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多了份生命的领悟。(3)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社会利益。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忽略个人的价值而只关注社会价值和社会秩序,无疑会使教育陷入困境。在生态视阈下,妥善的解决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强调在坚持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8]。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拓展方面
在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重视联系性与互动性的联系。一方面,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把家庭作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建立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防护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反馈机制,使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得到及时的解决,进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善于利用网络来警惕虚拟环境,在生态视阈中,面对不良的网络环境,要求学生要端正价值观、冷静观察、主动出击、积极回应各种不良言论。同时,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各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学引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变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从生态学视阈下来开展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人—方法—环境”这一系统出发,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震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3):122~126.
[2]刘长新,李勇.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4):277.
[3]韩雪.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2014,(1):53~55.
[4]李朝源.生态视阈下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4,(18):60~61.
[5]刘忠岩.生态文明视阈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2):74~76.
[6]吴松强.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研究[J].教育探索,2012,(9):17~20.
一、前言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问题,关系到我国稳定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基于科学发展观基础上,贯彻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落实。少数民族学生总是具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就很容易被打趴下,对于国家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在平常具体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增强人民对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要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使命感。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人民热爱祖国、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好国家文化的落地执行工作,要把人民的理想、奋斗目标与国家宗旨、信念以及目标融为一体。使得国家不仅是人民谋取生存的场所,更是实现自身价值观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民与国家融为一体,使得人民和国家能够形成命运共同体。[1]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体系的构成
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体系,与现有的荣誉表彰体系类似,但与其不同的是,它更强调覆盖每一位个体的可视化。从层级上看,可以根据所在单位的领导层级划分为相应的层级。从战略层面看,就是由组织战略领导层召开各种荣誉表彰大会等,这一层面主要的可视化形式就是颁发荣誉证书或者进行书面备案。组织的职能层可视化体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和执行具体流程与内容的直接部门,属于整个体系的关键环节。在这个层级中,需要肩负起资料整合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其实可以简单表达为兼具了作业双重和管理实际作用。在基层单位,当逐渐实现了可视化体系建设,它将推动整个部门的发展,使得各项工作得以落实。一般很多的基层单位都需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逐渐形成团队合作局面。在合作和竞争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最好是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在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可视化思想政治体系时,它需要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实现全面覆盖。从马克思思想主义教育、从爱国主义、从民族团结、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等方面构建思想教育体系。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指引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之魅力所在,我国构建特色社会主要必要性,以及能够拥有归属感,一同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奉献力量。民族团结,相亲相爱一家人,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并且基于自我的艰苦奋斗基础上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学生理当具备这样的意识,从自我出发,提升整个团体的意识。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个人的意识重组,而是整个团体的意识累积,这样的可视化思想政治工作才得以落实。同时,在进行建设时,还应该避免功利化、任务化现象出现。工作落实要到位,不能只是完成了表面工作,却没有落实到实际中去。而且,可视化体系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记录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实绩,具有相当巨大的意义。[2]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体系的实现方式
根据以往的传播媒介不同,文章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体系一般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创新媒介,第二种是传统形式。
1.传统形式
一般而言,传统形式主要包含:电子书刊、荣誉证书以及一些广告宣传栏等等,这些传统模式不能完全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需要。而且在短期时间内,这些传统的可视化方式还具备了不可替代之作用。一般而言,这些方式的选择,都满足了一些人永久性保留心理需求。而且,这些信息的不可复制性,也使得信息的珍贵性提高。在调用这些信息的同时,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传递,一般都会成为思想教育内容最不可缺少的部分,还往往会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双重性作用。
2.创新媒介
创新媒介最突出的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多角度,宽领域的交流。这些新兴出现的交流工具。例如:博客、网站、QQ群等。这些都属于创新的媒介。媒介具备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特点。而且,这些媒介平台开放性比较大,一些需要保密的信息,还需要技术性进行保密,因此在具备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一般想要保密信息时,都需要建立起信息局域网,在局域网平台上进行信息传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可视化建设。在现实工作中,上述的两种方式,一般都是对应不同的管理部门,部门之间会涉及到不同的层级关系。因此,在管理选择的方法以及服务上都有所不同。[3]
3.创新面对挑战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当今发展形势下,就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率。从发展上看,书面材料以及各种凭证成为思想教育工作执行和开展依据。在个性化不断加强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在开展工作时应该有针对性的落实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视化体系以及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属于比较新的课题,这个和我国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在不断研究的进程中,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尊重各民族团结发展,依旧成为建设和研究主线。也是可视化体系得以实现最重要的根基,这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工作者不断深究,不断努力。
四、结束语
从实践中看出,在当前的制度上,开展对学生个体关注,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和特征,尽快实现个性化思想政治工作,从而构建出可视化发展体系。这是一项紧迫任务,当该任务落实了,将会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也将促进我国民族团结,繁荣发展。[4]
参考文献
[1]刘春波.构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协同创新的新平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编撰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PKU CSSCI -2012年5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在全球化视野中,道德教育只有立足本国实际,紧握时代脉搏,实现自身的历史性转型,才能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应有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当代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第一,切实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情感培育。要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关系中产生、积累、孕育情感经验,建立在传统美德对个人、家庭与社会和谐之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在特定的情境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要避免一味地把教条的、空洞的道德知识、规范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把它们还原到实际的生活世界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不再被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袋”机械、被动地接纳老师传递的道德知识,而是要以积极的情感去体验和理解,从而促成他们的精神提升和变革。
第二,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知识教育。在现代条件下,要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价值得以彰显,就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认知教育人手。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深知,方能笃行,只知不行与只行不知都不符合人的社会实践的要求。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大学生对人生、社会、家庭和各种人际关系的认知与理解多是现代的观念,很少留心古人留给我们的合理内核。这就要求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务必把古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古代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陈规旧律区别开来,并对其传统概念之内涵进行现代开拓,丰富其内涵。对古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承上要赋予其现代意义,同时还要使其与现代道德意识相结合,整合成为现代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内容,能够使青少年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第三,强化传统美德的实践教育。道德性的获得要靠后天的实践,并通过习惯而逐步养成。人的理智品质仅靠知识传播和认知就能有效地培养。因此,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大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美德是十分必要的。知行统一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美德贵在实践、贵在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得到真切地诠释,在人们的行为中才能得以表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优化辅导员素质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的职业素质对于培养和教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思想方面,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引导工作的根本素质,这是由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思想引导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组织者和直接执行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政策素质,新时期,要有综合运用理论、政策、实践的能力素质。其次,学习指导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社会文化向多元化格局发展,人们的社会地位、心理特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处于快速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也不断涌现。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艺术,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调整能力结构,提升指导学生学习所必需的素质,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心理辅导方面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从一个人身上得到的信息的多寡。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频发,这也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辅导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并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因此,辅导员应系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还要初步学习心理辅导的一般技巧。例如,用眼神鼓励,及时回馈信息,善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与来访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和角度等。最后,就业指导方面,辅导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才能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收集到第一手的真实案例,辅导员必须具备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症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病因”,给出“药方”,并且通过系统分析与梳理,从众多的就业问题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大学生就业典型题案,辅导员才能针对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细致地研究,及时发现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思想问题,并帮助他们加以克服。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由于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其渗透力和影响力更为明显和突出,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方面,在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在构筑全社会共同理想、激励人民团结奋斗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精神文化对于激发人们的主体性、陶冶人们的心灵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产品都要体现价值追求、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良好心灵,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第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建设的力度。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优化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建设的投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障。所以当前要注意扩招以后学生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各种仪器设施等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以社会制度引导社会伦理的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有赖于良好的社会伦理环境,而良好的社会伦理环境不是自生的,需要制度的激发和保障。尤其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历史传统和国情下,国民普遍缺乏对社会公共伦理的道德自觉,制度的先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构建人本、科学、诚信的微观制度环境,引导师生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作为受教育者身处其中的直接环境,学校制度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价值资源。如果各项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中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很难想象教育对象会真心相信政府和学校传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治社会化问题逐渐受到中外学者广泛关注,政治社会化研究不断深入,作为一个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能否传承和影响社会政治关系稳定的大问题,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开始关注政治社会化问题。其中,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由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机制所决定的。正确分析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职能,有助于中国政治社会化的更好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内在一致性
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目的都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二者的控制力量具有一致性
政治社会化虽然包括社会教化和个体学习两个互动过程,但实际上社会教化并不是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意志,其控制力主要存在于统治阶级,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统治阶级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治力量。
2.二者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在政治社会化中,社会教育和个体学习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都是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而理想信念无非也是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因此,二者在内容上都包含了“政治观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
3.二者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一致性逻辑地表明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教化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合格的“政治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内在一致性表明了二者的共存性。一方面,政治社会化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客观上具有了政治社会化的功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育人职能,有助于培养政治社会化中的合格“政治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是统治阶级教化其社会成员形成符合其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可见,对其社会成员政治观点的灌输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公民个体提供相应的政治信息,在其育人职能发挥同时,客观上向公民传授政治知识,从而为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奠定了理论素养。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政治人”,而其核心是政治价值观念,因为公民个体政治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其政治社会化的内在标志,它影响着个体的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可见,政治价值观念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就在于,通过其自身内在的机制和方法,运用多种途径培养社会成员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思维以指导实践。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培养个体的政治价值观,同时还可以提高个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兴趣。作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了解、认同和掌握了社会所通行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质,从而为个体政治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保证职能,有助于保证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主义方向
无论是就单个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作用不是抽象的,而有其具体的政治内涵。在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固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政治思想观点,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教个体认同社会所有的政治价值观念,它必然促使个体认同能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价值观念,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要保证的指导地位,宣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也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能保证个体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确保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主义方向,从而也就解决了公民政治社会化特定的政治方向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延续性,有助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载体,政治文化是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有机统一体。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在同一统治阶级统治下的社会中,其社会生活也是变化发展的,因而社会的政治文化也要得到改善和创新。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具有延续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延续性的过程中,并不是对前后反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简单地堆砌,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古、西之糟粕,去今、中之精华,不断糅合,为我所用。诸如在当今的政治思想观念中,有古代的“仁”、“礼”;有当今的“科学”;有西方的“效率”;有中国“勤奋”。当然,对于“私欲”、“拜金主义”、“等级”等封建和资本主义的糟粕,我们必须摒弃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一代代延续的过程,势必会将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反应到意识形态中来,也必然有助于为政治文化输送“新鲜的血液”。
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激励的作用,有助于扩大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够产生一种意识和情感上归属感。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依据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态度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对于一定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或拥护,或反对,从而自觉付诸某种政治行为。当然,这其中必然也会存在一个政治行为正确与否的问题。在我国,一切拥护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行为都是得到肯定的;相反,任何有悖于人民的政治态度和行为都会受到谴责甚至是责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个体不断积累政治信息,并最终整合形成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这也表明社会成员在政治上达到了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励手段,对有贡献的个体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对敌对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即使那些没有得到惩罚但也没有得到鼓励的成员来说,“碌碌无为”就成了对其的负激励,从而使得社会成员不断对主流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产生认同,具有把社会成员个体组织在一起实现政治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凝聚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随着现实社会生活地不断丰富,政治社会化的道路也日趋复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现实来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起到促进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以下谈谈几点思考:
1.思想政治教育在占据学校和社会两个主要阵地的同时,应更关注于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因此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是关键因素。但家庭方面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遗忘,我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抬得过高过大,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社会这两个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架空了,毕竟家庭才是个体的开始和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善于做细微工作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家庭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家庭结构的不同,无论是对政治社会化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夫妻子女两代型家庭、祖孙三代型家庭、夫妻政治态度一致与否、双亲不全或失去双亲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等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对家庭方面的渗透力度。
2.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更有效地促进政治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给人以简单说教、枯燥乏味的印象,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长久如此,必定会使人们厌倦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通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局限于座谈、会议、访谈等简单通俗的谈话方式,其实不然,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开拓新的载体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首先,活动载体。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也就是一种“隐蔽教育”。“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活动载体。其次,大众传媒载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信息传递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此会对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双重效应,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媒介的积极效应,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化解其消极效应。再次,网络载体。网络载体的开放性、快捷性、平等性、虚拟性等优势可以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但同样,网络始终被称为潘多拉魔盒,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摒弃“黄色”、“黑色”等不良信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最后,人际关系载体。运用人际关系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一种健康向上、潜移默化的氛围来使个体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从而为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奠定素质基础。
3.重视并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环境
个体的政治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传统上我们往往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物质条件、现实生活等大环境或者说是硬环境方面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殊不知,家庭、工作单位、社区、网络等软环境对个体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各种有利环境的整合作用,使大环境与小环境相结合,逐步加强环境建设,从外部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提供有利氛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3] 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 R.Dawson&K.Prewitt.Political.Socialization[M].LittleBrownandCompanyBoston,1969.
美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也是深入人心的一种诱导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进这种力量,用审美教育思想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价值,重视审美对人的思想塑造的力量,把审美当成塑造人的性格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思政政治教育审美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就是把美的规律和精神以及境界在整个教育的目标和手段等环节中贯穿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对美的塑造过程,也是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过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建立在人类的趋美天性的基础上。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也具有价值性。教育工作者要要着眼于未来,在教育实践中,把审美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审美,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要把课内课外结合在一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称为愉快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价值分析
(一)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相应的审美教育,只有对教育艺术的描述,没有思想教育内容的艺术。一个美好的事物除了其形式的美还要重视其内涵的美。思想政治审美化教育很好的提升了教育的感召力,也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来说。不只是关注教育方法的艺术化,还比较重视政治修养的艺术化,进而提升到政治教育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修养是稳定和内在的教育心理因素,也是人格的重要反反映,审美教育所取得的感召力是其他教育方法达不到的。
(二)审美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时候,很多教育者都重视其政治性,也关注其理论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政治教育感染力下降。而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很好的使教育者在进行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时候产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精神方面的自由。只有具备审美的心境才会获得自由。要重视审美的功能,注重审美中人们获得的优越感和自由感。思想教育审美使得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在一个比较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的感染力。审美产生的自由精神能够使得受教育人员感受到品德的重要性和自律的重要性。能够不断的超越个人的私念,强化其在活动中的优越感,规范强化了思想品德的内化,形成比较正确的道德认识,进而养成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三)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强制的理论灌输,导致受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上受到压制,特别容易产生一些精神问题导致对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对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很多优秀的人才在进行知识和审美能力培育的同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让艺术品格跟其人格得到一种很好的统一和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优秀的能力来感染学生,让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而且教师的仪表也是教师精神面貌的重要表现,属于美的素质的一种,也是其内在的素质的标志,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性,这些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体现。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渗透审美因素,可能使得受教育者更好的享受生命的乐趣,得到人格的协调和平衡,更好的保持身心健康,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教育,提高了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化改进
(一)创新美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首先,可以运用组织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组织和引导,在活动中完成教学计划。在新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素材,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真善美的事物。在新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除了要包含基础的政治理论教育之外,还要有为人处世、社会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跟得上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运用实践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其次,运用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相对细致的教学分工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探究教学的全过程,给他们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通过研究,不断加深对政治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事物的领悟能力。
(二)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发挥其在教育中独特的功能,教师语气饱含真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政治教学的审美化,就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也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守相应的“以美促优”原则,要注重语言的灵活多变性,思想政治教育供着者的语言要生活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积极变换语言,从而体现语言的变化美。除此之外,还要注重语言的情感性,要学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教育艺术家,要具备比较崇高的精神方面的境界,语言是其精神的外化,精神和谐跟语言的高雅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放大语言的魅力,促进政治教育效果。
(三)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作为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教育的课程,政治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一个任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其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就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首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育服务,转变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的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毕竟教材的信息量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很难跟进时展的需要,也不能充分的满足教学的需求。这样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局限在教材中,要扩大教材资源,开发其他课程资源,结合当前的社会关于美德的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关于审美的探究,这种模式教学创新能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出教材和实际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观察高尚、健康、美好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通过发现外在的美感悟其内涵和意蕴。
结论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化改进,创新美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积极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和外化于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是教育者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接受心理的视角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接受心理的内涵与特点
接受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活动和变化,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需要,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整合、吸收、内化时的心理倾向的总和,这反应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把握接受心理的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特点有:第一,主体性。这是接受心理最鲜明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满足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保证教育方式发挥作用,才能使他们接受教育内容,奠定接受心理的根基。第二,统一性。接受心理是内化与外化的结合。受教育者自觉把外在的思想纳入自己的观念中,并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接受心理实现的标志。第三,能动性。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内化中的内化主体。内化主体有自己的“前结构”,内化主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选择,决定是否吸收教育内容,而不是盲目、被动的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接受心理实现的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实际上是内化主体的接受问题,移入心理层面,就表现为接受心理问题。受灌输理念的影响,教育者较多使用灌输方式将价值观强加给内化主体,使得内化主体并没有从心理上认同教育内容。因此,需要在接受心理形成的不同环节中针对性地运用教育方式,使内化主体能自愿自觉的接受思想观念。
(一)满足期望环节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想要满足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需要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之间的愿望和需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对教育的期望。一方面,教育者应该以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的方式把教育内容传授给教育者,使教育者从心理上认同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应积极反馈自己的意见和需求,让教育者了解他们的内心愿望。
(二)需要筛选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相互满足需求的动态过程,都有已经形成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如果新的教育内容与他们的原有的结构相符合,受教育者能更容易接受。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结合每个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进行教育。
(三)接受心理实现环节
接受心理实现的标志是内化主体能运用已经内化的思想观念指引自己的行动,内化主体能发自自己的内心承认、认可教育者的观点,在选择和辨别之后纳入自己的意识体系中,成为自己的意识的中心,并且能指导行为,这才是真正接受了社会思想观念。
三、把握接受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程度的途径
了解接受心理的实现环节,是本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强制的把社会要求的观念和思想灌输给学生,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受教育者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接受心理的规律针对性地提高受教育者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满足受教育者的期待。接受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期待视野”,指在阅读文学作品前,读者的经验构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在阅读作品时,自然是依照自己的习惯去欣赏作品,从而对作品产生心理期待。如果教育内容与内化主体的期待一致,内化主体就会对教育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去接受。这就要求双主体之间互动、交流,了解双方的心理需求。比如,拓宽交流渠道,使双方传递各自的想法,使内化主体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第二,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是满足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重要方法。情感和情绪都是内化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道德观念产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但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情感比情绪更加稳定,浓厚,影响着内化的深度和广度。而积极的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接受具有推动作用,受教育者的否定性情感与心理状态降低了内化的效果。因此,教育者必须运用正确的情感激励手段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消除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否定、厌烦、拒绝接受的态度。第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氛围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内化的外部条件,为思想与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无形的力量。在文化氛围的缔建过程中,应坚持以内化主体为中心,注重内化主体的合理诉求,看重内化主体的个体差异,这样的培养模式会更容易满足内化主体的接受心理,会在接受教育内容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动力。教育者要善于改变教育的互动方式,丰富教育方式,使其呈现多样化,增进内化主体的接受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广超.群体心理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胡羽.态度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赵宏春.接受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症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4]王国义.接受理论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144-146.
文章摘要: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思考材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消防部队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找出新对策、走出新路子.目前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要抓……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思考材料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思考材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消防部队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我们找出新对策、走出新路子.目前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要抓住“人”,做到以人为本;把握“真”,做到求真务实;扣住“新”,做到改革创新;落住“实”,做到深入扎实.一、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对象、价值、内容和方法决定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最终目的,一切从官兵的利益出发,不断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着眼于人,把握人的理想和需求,运用正确的理论凝聚人心、激发动力,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服务,要做好此项工作,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方面,以人为本要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灌输政治理论、社会规范方面的内容,又要加大教育官兵立身做人、求知成才的力度,真正实现官兵人格和素质的全面完善.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至少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明确三个重点:一是要对官兵一生的利益与成长负责.现在第一期士官服役完也只有五年,这五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生命当中最宝贵的年华.作为部队的政治工作者,应该充分地利用和珍惜这五年,不仅要让战士安心服役、建功立业,还要从科学文化知识和个人品格修养等方面为战士打下一个比较扎实和全面的基础.二是要更加关注官兵的一般属性.消防部队的体制有其特殊性,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官兵的特殊性比较多,要求官兵默默奉献、吃苦耐劳、牺牲自我.现在当然也需要,但根据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还应该考虑官兵作为普遍人的性质与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喜好、情绪和感受,使教育具有人情味和亲和力.三是教育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当前教育中“一锅煮”、“一人得病,众人吃药”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体现出针对性和层次性,没有体现出先进性与普遍性的不同要求;真正需要受教育的人没有受到专门的教育,让其它方面需要受教育的人得不到相应得教育,削弱了教育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以人为本要尊重官兵的合法权益.当前官兵休假难、探亲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涉及战士的敏感问题基层党支部作不了主等问题也存在.要扭转官兵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局面,关键要进行三个转变.一是工作安排要更加科学合理.领导不让官兵休假最重要得一条就是工作任务重,休假了就影响工作.各级领导和领导机关在安排了休假计划之后,就要充分考虑到工作的强度和节奏,让官兵走得开、走得顺.二是部队风气要更加清正纯净.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关系兵”的问题尤其突出.少数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自律不严,在战士敏感问题上有私心、打招呼,严重干扰了基层组织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影响了公平竞争,使没有关系的一批人利益受损.三是思想观念要加开通开明.官兵的合法权益之所以得不到保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有以权代法的思想,封建遗毒较深,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问题;也有观念老化僵化,认为不休息就是革命、玩命干就是好同志,导致官兵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的问题.再一方面,以人为本要发挥官兵的聪明才智.以人为本,落脚点是在教育对象本身;所以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官兵的聪明才智,尊重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增强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不是一厢情愿地想当然,也不是官兵需要什么就盲目地提供什么,而是要从多征求官兵的意见和想法出发,让官兵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思考,得到一些想法和结论,进行探索和实践;让他们结合上级的精神创造性在本单位开展工作,真正成为基层的主人、事业的主人.以人为本,发挥官兵的聪明才智要克服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不放权,任何事情都要自己抓在手里,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说了算.二是“不放手”,在让官兵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态度含糊、遮遮掩掩,做出一副让官兵大胆干的样子,但又总是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三是“不放心”,对官兵的觉悟和能力有疑虑,怕他们搞不好,心里总是有担忧,决策迟缓,拍板拖延.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求真务实思想政治工作的舞台就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政工干部的一招一式、一举一行,能否让官兵在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为大家所接受,就得看这些招式、举措、言行是否贴近官兵得生活实际.那种虚伪造作、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或故作高深莫策、浮在空中的做法,是不可能在官兵中引起共鸣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真务实.一方面,要紧贴官兵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要注重调查研究,真正把官兵的思想脉搏摸准确,有什么问题就搞什么教育;根据官兵的思想觉悟、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把道理讲得入情入理、入脑入心.从贵州消防部队的情况来看,当前官兵想的最多的问题集中于个人切身利益.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成长进步问题.官兵对在部队能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非常关心,对评功评奖、入党、考学、学技术、转士官格外关注.二是公平竞争的问题.干部对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的愿望非常迫切,希望能够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关系兵”成为部队管理教育当中最突出的矛盾,“有本事的不如有关系的”这种消极现象严重挫伤了官兵的积极性.三是婚恋问题.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任务重,休假难以保证,个认自由支配时间少,没有时间和精力解决个人婚恋问题;士官队伍壮大,大龄士官增多,考虑个人问题的多了起来.四是转业或退伍后的出路问题.看到离开部队的同志境遇不佳,部分干部心中压力较大;由于执勤灭火任务繁重,在部队学到的技能有限,对如何适应社会挑战,战士心中疑虑较多.五是福利待遇问题.贵阳市是一个消费较高的地区,官兵的福利待遇与地方有的单位相比有一定差距,所以,已婚官兵在生活上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六是身体疾病问题.消防工作是高危职业,不少官兵积劳成疾,身体病痛增多,直接影响了工作情绪,思想压力较大.这些问题就是官兵天天想的、时时关注的,只有教育跟着问题走,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才会得到官兵的欢迎.另一方面,要把教育的着眼点真正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说一千、道一万,还不如做出事来看看”,这是大部分官兵对思想政治教育最朴素的认知.当前教育之所以没有太明显的效果,关键就在于来虚的多、来实的少,流于形式的多、解决问题的少.现在官兵的价值观、职业观、文化程度和生活阅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讲实惠多过讲奉献,讲物质多过讲精神;不是像以前那样三言两语说可以就可以说服的.所以,施教者必须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上,把解决问题、注重实效作为一条基本要求贯穿教育的始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增强说服教育的信任度和接纳度.解决实际问题,最低层次的包括吃得饱不饱、睡得好不好、住得安不安、过得顺不顺;再深入一点,就要帮官兵解决个人进步问题、婚恋感情问题、家属就业问题、家庭纠纷问题等等.再一方面,要把抓好教育落实作为政治机关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消防部队开展的很多教育都是针对官兵思想实际的,方案和计划也是周密的,部署和动员也是到位的,但教育质量依然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机关抓落实的能力不强.大部分单位再教育开始满足于发个通知、开个大会、提点要求,再教育过程中满足于听一听口头汇报、看一看信息动态、查一查笔记作业,在教育结束时满足于档案做精美了、考试成绩都优秀了、队伍安全无事故了——这样一种抓教育的套路就是典型的作风虚浮、敷衍了事,与政治机关的作用和地位、形象与职责事极不相称的.所以,要强化教育的效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政治机关抓教育落实的能力.作为政治机关,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狠抓落实.政治机关是枢纽、是喉舌、是党委的办事机构.作为政治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定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寝室难安的敬业精神想方设法抓好教育的落实,真正把党委的意图贯彻到基层官兵中去.作为政治机关,要以过硬的能力和作风推动落实.政治机关的干部应该是“学习上先于人,政治上强于人,创新上优于人,工作上胜于人,形象上好于人”,一定要以过硬的本领和顽强的作风,克服困难,抓好落实.作为政治机关,要以科学的制度机制保证落实.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机制来保证落实,这是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善于抓落实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教育检查督促手段和科学系统的教育评估体系有助于教育的落实.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改革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格意识、竞争意识、成才意识、民主意识日益增强.面对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胡***同志关于要“着眼于时展和形势任务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根据部队官兵的成分变化和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指示,拓宽思路、改进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解决官兵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效应.一方面,改革创新要突出增强法制观念.要增强依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做到议事决策有法律依据,研究处理问题有法律观念.一直以来,部分官兵以为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才是法,而不把军队颁布的条令条例特别是有关政治工作的条例当作法来看待,所以要强化“四个意识”,即强化法规制度是开展政治工作基本依据的意识、强化依法行政是开展政治工作基本原则的意识、强化知法懂法是政治工作主体基本素质的意识、强化落实法规制度是各级组织基本职责的意识.作为消防部队的政工干部最基本的就是要依据《党委工作条例》、《政治工作条例》、《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等法规来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改革创新要突出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怎样应该评估,这是人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对于消防部队而言,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关系到教育的指导思想、开展过程和验收标准.当前部分单位检查教育效果就是“对个看”,即看会议、看笔记、看作业、看体会、看试卷、看板报、看教案、看档案、看活动、看安全;只要这些都有了,教育也就搞好了.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估体系束缚了施教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挫伤了受教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导致政治教育模式化、套路化、公式化,没有新意和亮点,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质量和效果.所以,当前要结合消防部队实际,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政治让教育效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不能够队伍平安无事的时候就什么问题都没有,队伍一出问题思想教育就首当其冲挨板子;要通过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切实分清哪些是教育的原因,哪些是管理或是心理的原因,不能好也是教育、坏也是教育.再一方面,改革创新要突出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文化是软的战斗力.要以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有效抵制腐蚀思想文化侵蚀和影响,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摆脱“小文化观”的思想.当前部分基层单位开展警营文化活动就是“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甚至少数干部搞警营文化活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打篮球,目的是困住战士,让他们疲惫不堪,躺下床就呼呼大睡,没有精力和时间想其它的事;把警营文化活动当作一种束缚战士、保持稳定的手段.殊不知这样单调枯燥的生活更容易引发问题.二是建设好基础文化设施.没有场地就没有舞台,按照按纲建队和部消防局中队建设标准的要求,中队必须完善配套的文化设施,阅览室、电脑室、娱乐室等等都要建设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充分发挥营区的整体功能,用石景、根雕、警句等对官兵进行熏陶和潜移默化.三石开展活动要经常.有的中队开展警营文化活动方法也比较多,设施也比较全,但是文化活动的整体质量却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坚持不够,领导重视的时候就热热闹闹地搞一搞,领导不过问也就没有人管了——做不到经常化,起不到培养人、锻炼人的目的.贵阳支队就有这方面的经验,把警营文化列入三基工程建设统筹规划,突出特色,长期坚持.要加大文化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发展主体性的作用,真正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扎实.深入细致扎实地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部队工作任务越是繁重,经常性思想教育越是不能放松.一要着力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官兵面临的诱惑和考验比较多,一些人出问题、犯错误,根本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在平时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就要突出抓好基本政治常识、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而平时就要利用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做官兵的贴心人,帮助官兵正确处理学习成长、婚姻家庭、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问题,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要因为小问题没有解决好,积郁在心里得不到缓解,从而引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二要把官兵的新特点和思想情况搞准确.新形势下部队建设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官兵思想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心理因素更加突出.多元化的信息对官兵思想的影响具有潜在深远的特点,心理期望失衡对官兵思想的影响具有严重隐蔽的特点,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对官兵思想的影响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个人前途的忧虑对官兵思想的影响具有广泛深刻的特点,所以在做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耐心细致,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三要继承和发扬我军思想工作好的传统做法.人民军队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谈心、思想骨干队伍等等.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变,而把这些“老法宝”丢掉.实践证明:谈心和思想骨干队伍还是最管用的办法.同时,我们要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拓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渠道,经常性地“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驻地的教育资源,积极搭建网络这个交流平台,缩短施教者与受教者心与心的距离,提高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需要齐心协力,只要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法则,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深入扎实,教育效果一定会好起来.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关键词】
刍议;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最主要的参与者,而且就本身而言高校大学生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攻坚重要对象。只有更好的疏导大学生,才能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是与非。
一、网络文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中各种信息泛滥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那么,不言而喻高校大学生肯定会受到相当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最主要参与者,他们在这一过程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把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发展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很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命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断接收到外界网络文化相关信息,导致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很大变化。据调查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对网络文化时已经出现力不从心的心理状态,极易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迷失方向。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归结来就是“三观”教育,“三观”教育是积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概括出来的,它始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我们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各种所谓普适价值观宣传等,部分抵抗力稍弱的学生就会被负面影响。高校学生如果不仔细辨识就会陷入里面,这就在很大层面上需要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吸收网络文化值得学习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宣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部分受教育对象认为这些东西过时了,他们从网络文化中获取的信息和平常所讲的内容互相矛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受到网络文化的挑战。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影响
网络由人类创造和发明的,网络信息平台相比传统的信息平台,它的数据量巨大,资源种类丰富多彩。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种时代下对于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感到相当陌生,他们不能熟练操作和运用这个平台,这样的话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一般而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就容易在大学生中树立威信。但是,在网络文化时代下,高校学生通过上网就可以了解各种信息,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原来那种对信息自信局面被狠狠的打破了,我们不再具有从前那么大的威信,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二、网络文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原因
(一)灌输方式单向和教育有效性降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是一种单向的教育灌输方式,在我看来这种灌输方式是极其不平等的,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很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由于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高校单向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自然而然它的有效性被逐渐削弱。本身这个问题就积累了很久,在加上网络文化背景下各种信息泛滥,最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降低,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发生变化。
(二)教育者敏锐性缺乏和人格魅力下降
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主要原因就是对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影响的敏锐度不够,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信息,他们通过思考提出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够进行比较深层次的探究。这就导致我们某些老师对于大学生面对网络文化影响时不知所措,那么这个问题往后延伸就十分严重了。随着时代的进步部分教师已经对新的知识越来越难以把握了,间接让学生认为教师的知识水平不够,导致教师魅力有所降低。
(三)教育对象自主平等意识增强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因此在上网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交往角色也是虚拟的,在虚拟环境中不用像在日常生活中那么的拘束,网络世界中网友之间的交往都是平面化的。网络文化中充斥着大量的关于平等和自由意识的宣传,大学生本身就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并且这些东西和大学生生活又比较贴近,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如果任由大学生去接受这些思想,那么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
三、应对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倡导主体性教育理念
在网络文化下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不断改变以往工作理念,树立起一种全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必须提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最后构筑成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针对性的梳理网络文化,尽力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充分认清和辨析各种复杂多样的现象,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其实师生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关系,只不过是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够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搞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当前网络文化带来的新挑战,并且要在这种新形势下不断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提高网络教育力度
在网络时代大潮流下,建立一个很受人们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么大,在网络时代下当代高校学生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活跃并且更加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因此当我们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时需要着重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好的红色网站。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总是那些内容而没有推陈出新,还有的就是一个空架子等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不要总是放一些大道理和理论在上面,这些网站必须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能一味总是枯燥无味的,要让此类网站具有较强的活力。这才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很好的接受。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才能实现双赢。当我们在对网络文化的积极健康有利方面进行宣传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信息化平台建设这项工作努力做好。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这种大无畏气概,要无所畏惧努力向前走。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端正自己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三)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网络文化巨大的挑战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优化教育内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和创新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处理好的,特别是在网络文化下它需要的是各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例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终端系统,还可以开发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竞答游戏,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开展。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比较常见就是微博、微信和腾讯QQ三大主流沟通交流工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这些新兴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我们必须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东西来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添砖加瓦,要拿出一些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开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认识新兴媒体,不要总是抱着新兴媒体会扰乱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心态,当然更不要抱着一棍子打死。我们承认这些新兴媒体有许多弊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才能开展下去。我们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维,认真把网络环境下这些问题分析透彻。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的挑战下的困境才能突破。
作者:石登计 单位:铜仁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周刊,2010(4)
[2]张坤.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1998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基本思想觉悟以及相关政治理念的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较为重要的一个教育部分。思想政治的实效性的基本概念是指在进行教育后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理念的提升程度,也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果对其初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分析时,应明确相关的教育目标,并实时考虑教育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具体而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认知程度。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给大学生群体,实现基本的实效性,其包含的第一大要素就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众所周知,只有对这些知识真正接受了,接受并掌握了,对知识的内涵有所认知了,才能真正在行为中对这一知识进行实践。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第一个层面即是大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必须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充分认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内化程度。当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定认知之后,其实效性的第二个层面也是观念的内化程度也就体现出来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内化程度也即大学生在对思想政治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的基础上,自发的对这一观念进行接受与内化,从而转化为具有自己特点与方式的思想政治理念。大学生对外来知识的接受,其动机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当他们自发的愿意对知识进行接受与内化时,才能真正最高效率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进而转化为人自身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标准。如果知识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考试层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则无法真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念进行深入理解与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个准则就是大学生对这一观念的自主学习与内化程度。3.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行为方式。在大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学习以及内化之后,最后将要通过自身的行为进行表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个要素,就是他们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后的行为方式的改变。知识的接受是为了内化为思想观念,形成思想观念是为了指导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追求的结果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身的觉悟提升自己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思想政治觉悟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的本质是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的基础上,强调最终行为的影响与转换。只有将思想政治知识真正转化为行为方式,才真正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与实效性。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认识以及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对大学生的心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都将间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造成影响。1.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引导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课程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当前大学生对于找工作的焦虑,对于社会竞争压力的担忧,以及在社会上参与实践的机会增多,如果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进行引导,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今后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当前大学生关注的较多的问题是与社会实践联系较紧密的就业以及自身发展问题,对于各种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比较反感。许多大学生甚至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的说教,从而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要想提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通过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2.大学生社会心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老师的口头教育和书本的阅读以及考试的方式来进行。然而随着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转变,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相关要求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与社会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传统的空洞的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可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主动学习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受程度,提高教育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通过社会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结合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就业的需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心态进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应该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的实践,通过学生之间的氛围构建以及社会活动的参与等方式,促进学生潜移默化的将课堂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3.大学生社会心态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主要是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然而实际上却忽略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真正需求。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主要是希望学习到与社会、自身发展以及后期工作相关的知识,而不仅是通过枯燥的考试和做题的方式来学习书本知识。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对自己的工作与学业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方式必须逐渐从学生的成绩方面逐渐转向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变,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接收程度的考核上来。因此,总体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从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社会实践水平。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