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班级文化的概念

班级文化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3 09:55: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班级文化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班级文化的概念

篇1

希望工作坊的成员们以年级为单位,完成以下几个问卷调查和访谈。

1、使用《关于初中几何问题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关于初中生对几何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几何概念课的感受。

2、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问题链”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使用现状的认识。

第二步:

从几何概念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本研究将“问题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概念引入“问题链”,是教师为引入课题所创设的情境,是为了使知识间平滑转接,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2、概念形成“问题链”,是教师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新知识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过程,基于已有经验得到新经验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3、概念巩固“问题链”,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概念,避免与其他概念发生混淆,开扩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理解概念等目的而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本研究将“问题链”的设计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阶梯递进式“问题链”,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组,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将难题迎刃而解。所提问题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有明确的目的,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是学生解决下一个问题的阶梯。

2、类比迁移式“问题链”,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

3、变式探究式“问题链”,注重以知识变式为抓手,让学生在转化中进入“最近发展区”,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层次。

4、总结归纳式“问题链”,总结链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单元小结或复习时,为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结构网络而设计的“问题链”。

希望工作坊的成员们以年级为单位,按照下表梳理出的概念课的范围,从概念引入、形成、巩固三种类型问题链中选择一到两种,完成相应的教学案例写作。

年级

内容

人员安排

六年级上

圆周、圆弧、扇形等概念

李亚琼

六年级下

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余角、补角的概念

七年级上

图形平移、旋转、翻折的有关概念

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

周晓旭、金少珍

七年级下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

相交直线的有关概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八年级上

命题、定理、证明、逆命题、逆定理的有关概念

沈安晴、程小婷

八年级下

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

梯形的有关概念

向量的有关概念

九年级上

相似形的概念

比例线段相关概念、黄金分割、三角形的重心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

金伟杰、于晓玲

九年级下

圆有关的概念

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有关概念

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相关概念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注:上表是通过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六—九年级课本,根据《2020年上海市初中数学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里规定的图形与几何部分,梳理出初中阶段几何概念课的教学内容。

第三步:

从完成的教学案例中选一到两个比较优秀的案例,开展实验研究。

前测:在授课前,学生在自行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有关本节课概念的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在授课后,学生再次完成上一张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将两次成绩的差值作为本实验的前测。

后测:在授课前,学生在自行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前测使用的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第一次授课后,将问题链进行改进,进行再一次授课。在授课后,学生再次完成上一张试题,记录其中概念题目的成绩。将两次成绩的差值作为本实验的后测。

篇2

中学班主任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组织班级管理。受固有思维影响,长期以来,班主任自觉地把班级工作定位为“管理”,这种观念虽然会在短时期之内给班级建设带来良好的效果,却存在很大隐患。学校生活中,学生身上有多重禁锢,分数、规章制度、升学压力都给他们形成压力,团体意识强加在个人发展的自我意识之上。这使得学生学校生活相对枯燥,个人精神趋于沉寂。这种状况与自然界的“生态失衡”非常相似,而生态失衡突出特点就是生态系统中某一方面的内容被过分夸大。在学校文化生态环境中,管束被过分扩大,这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展开,更不利于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濡染的进行。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班级文化生态的建设。

一、班级文化生态的含义

生态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着重强调生物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班级文化生态中,强调的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诸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联系。班级文化,是中学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包括班级风气、班级环境、班级制度建设、各类班级活动、班级内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显性的内容是班级环境和学生的精神面貌,隐性的则是班级的制度建设和班级风气的形成。

体现在班级文化生态上看,班级作为一个集体,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核心文化概念,即所谓的班风建设,这个文化概念,可以提炼为一个词、一个目标或者一种风气,有了核心文化概念,一个群体才开始向一个集体变化,而集体中所有人对这个文化概念有认同感,班级成员之间,才会形成一种积极两性的内部文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会内化为一个集体的内在精神气质。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集体必然是一个学习、成长型的集体,优秀、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带来学生对外在环境的高度敏感,形成显性文化生态和隐性文化生态的高度融合、互相促进。

二、班级文化生态“生态失衡”的原因

首先,必然是班级核心文化概念的缺失。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被当作企业的灵魂,同理,班级文化生态中,如果不把班级核心文化建设当作核心来考虑,必然导致班级成员之间对班级认同度不高,在集体生活中无法良好处理班级与个人的关系,直接导致班级文化生态的破坏。

其次,班级核心文化的失衡,直接作用于班级文化的隐性成分,这个部分恰好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当班级环境中,无法形成良好、有自律的价值导向,学生的思维和喜好直接跟随外界社会风气的变动而浮动时,浮躁的社会风气会迅速破坏班级文化环境。学生之间的各种不良情绪,如攀比、追求物质、实用、功利,会成为班级文化氛围的主流,这种状况,将使班主任对班级建设无从下手。

第三,班主任的管理停留在老的经验中,过度重视成绩,忽略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忽略教育启发人的功用。如果说,社会风气带来的功利气息,可以通过一定的小环境文化气氛的建设得到消弭,但集体内高度重视分数的班级文化氛围,一定是对个人潜能发展的忽视和对学生静态评价的缺失,这种直接面向成绩与排名的班级环境,讲直接带来班级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

三、策略性建设班级文化生态平衡

文明的形成必然是内在精神的外化。但文化生态的形成,尤其是在以三年为一界次的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等待内在精神养成并外化是不实际的,因此,班级文化生态的建设,必须从外在的生态环境开始整治。

(一)班级的外在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环境的约束力量。班级外在生态环境,包括班级的环境卫生清洁和教室的内饰布置。环境对人的外在约束力,不断被验证,一个整洁、干净、紧凑、和谐的外在环境,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养成热爱生活、珍惜班级环境、具有班级荣誉感的内在气质,对品德养成和个性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二)班级内在文化生态的养成,是对集体中个人关系的重新整合。外在环境的整理,最终要服务于个人的情绪养成,以及班级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处理。

篇3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绝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基本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把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二、我班的班级文化总结

我的班级文化的打造是围绕着“以生为本”的理念展开的。体现为:爱的教育,慢的教育与成长教育。

1.以生为本。

“生”的本意是指:新事物成长到一定程度(量变),打破其原有的平衡状态,突破重重障碍而展现出新的面貌(质变)。而“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生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生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生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也不是要回答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生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的这个概念的。

所以,我们学校教育的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也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使之能形成自我完善的意识与能力。

2.爱的教育。

爱,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爱,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还有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爱,乃至对大众的人性关怀,和对生命的珍爱。

爱,是无处不在。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如空气,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它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是爱,使我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是爱,给予了我们内心的温暖。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爱,是宽恕的;爱,是包容的;爱,是教育的源泉。

下面是我班学生在康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创作的教室铭:“教室不在大,有爱就好。学生不在多,团结就行。斯是教室,唯吾健康,树影送清凉,名言添温暖。台上师认真,台下生刻苦。可以识天文,晓地理。无游戏之扰眼,无恶习之困心。巴蜀精英汇,滨江人才聚。师云:健康欤否。”这也是对孩子爱的教育。我们请书法大家将它写成作品,张贴于教室内外,作为我班的环境文化布置,并内化为我班共有的信念:爱我们的老师、同学;爱我们班级与学校;让我们充满自信,健康成长。

我们的邹腾妤老师做了这样的工作,指导学生去调查了解老师们一天的工作情况,并谈感想。学生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交流中,无不对老师的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并更能理解老师的辛劳,体会到老师那无私的爱,从而更加敬重老师,爱意自然流露。在感恩活动中,在珍爱生命活动中,在假期活动中,在一系列的爱心捐助活动中,我们的老师教会了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的方法与方式,增强了学生爱的能力。他们开始懂得关心与分担,以表达自己的爱,从而开始拥有一颗慈善之心,乐于公益之事。我们班多次得到了学校周主任的表扬,也得到了同仁们的认同。大家的肯定,转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自我言行的正向认同,并达成班级共识,促成良好班风的形成。

篇4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柔性手段,也被跟多的管理者所认可并应用于其中,但由于对班级文化的内在规律认知的不足,许多管理者中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功利性强,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过于追求班级在学校中的形象和位置,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人文与科学的精神,重视从国外引进的理念,而轻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等。在高职教育转型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应注重一下几方面的原则:

1)全面性与深入性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物质文化层面,还要深入到班级精神文化层面,深入到学生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内隐概念和内隐规范,从而使班级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认识事物的态度、学习与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往往把物质文化等同于物质,制度文化等同于制度,精神文化等同于一些精神文化的标识系统,缺乏人文和科学精神。这个认识的偏差使学校文化的建设逐渐流于形式化、走向形而上学化,追求班级环境优美,设计班级远景、班训等进行班级文化包装,班规制度“上墙”。班级愿景、班训是一个班级发展思想的凝聚和浓缩,但深入到有些班级却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班级并没有深入了解,更无从谈及思考。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者和学生必须要深入到班级文化生活中,并从实践中提炼有关班级文化的理论知识,再把将其理论运用于实践。然而,现在存在着一些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又缺乏与专家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导致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班级文化的研究中,一些理论研究者也很少深入到班级教学实际生活中,这样作研究的方式导致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法对实践起到基本的指导作用。因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有利出路。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是指对原有事物的合理因素的延续,创新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使其有更好的发展效果。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继承原有的、优秀的文化建设,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创新是班级文化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班级要在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的班级文化才能更有力的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创新不仅包括理念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机制和方法的创新,班级要注意培养班级师生的批判精神,并给予师生充分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空间,为班级文化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借鉴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借鉴其他院校的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学院的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结构。每个班级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教育对象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要坚持一定的特性和个性。

理念演绎模式和实践归纳模式是班级中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理念演绎就是先提取班级的精神主旨,再把班级的优势和特色?泶丛煨缘氖导?;实践归纳是先对班级优势和特色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取出班级精神主旨。

1)理念演绎模式

理念演绎模式是管理者在一定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和状况,确定从核心价值观、班级发展目标、提炼班级精神等几个方面来发展班级。对班级中的同学从引导到班级凝聚,使其达成共识,通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践行而发展成熟。其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班级精神的确立、认同和践行阶段。确立阶段:管理者应对班级文化的现状或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检测、预测和评价,通过对师生行为的内隐概念去体会和感悟,研究分析班级的价值观,把对于班级的预计达到目标和班级精神建设展现,把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来确立。此时,班级精神还是比较抽象的,不具体清晰。认同阶段:管理者应在班级活动中大力宣传并让学生认同这种班级精神,并逐步明晰班级精神的具体内涵。践行阶段:要想把理念演绎模式坚定的实施下去,就必须把班级的价值观和班级精神的统一性建设实践性的进行。只有以班级精神建设为根基,管理者才能把理念演绎模式落实到班级文化上。把班级从环境陈设、制度建设建全、班级各项活动几个方面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参考本班同学自身的发展点,把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篇5

有些班主任在不了解班级特点、发现班级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急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例如,起班名,提出班级口号、班级精神、班训、班魂,制作班徽、班旗,写班歌,起草班级简介、班级公约等。这个方案中的内容有一些是同学们参与制定的,有一些是在网上找的。最后,方案制定好了,还把它贴在教室里,让同学们去看、去学习。殊不知这个方案也许并不符合班级情况,所以它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缺乏内涵的班级文化,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也就不能对班级起到教育的作用。所以,班主任不应急于制订方案,提出其中的内容,而应该根据班级情况,在有一定班级文化积淀的情况下量身定做符合本班的方案。

二 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教室的布置

有些班主任会热火朝天地进行教室的布置,这样的教室就像一个展厅,墙面、黑板、横梁,甚至天花板都贴满了标语、名言警句、同学们的照片、书法和艺术作品。但教室毕竟是学习的场所,布置得太复杂肯定会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反而会起反作用。另外,布置过于花哨的教室环境首先会浪费同学们的学习时间和造成不必要的开销,而且会给下一个班级布置教室带来很多麻烦,例如墙上撕不下来的透明胶、双面胶等,清理起来非常麻烦。其实,教室布置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全部,班级文化建设应该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过于形式化。

三 认为班级文化建设一定要“与众不同”

我们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个性化,但是有些班主任认为班级文化一定要“与众不同”:1班教室是这样布置的,我们就要设计和他们不一样的;2班的班级口号是这样的,我们就要喊出和他们不一样的,甚至比他们更有气势的;3班制定了一个班级公约,我们一定要制定比他们更有个性的……班和班之间有竞争是正常的,但是每个班非要绞尽脑汁打造所谓的“特色”文化、不雷同的文化就没必要了。打造特色班级文化,首先要班级文化是适合这个班的,符合这个班的内涵和特色的,只要我们从本班实际出发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就是特色班级文化,而并不是非要与众不同才叫特色。如果刻意追求个性和特色,只会让班级文化“四不像”,虽然和哪个班都不一样,但是并不实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