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3 09:55: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0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生物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在生命科学中及其活跃、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在高校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继续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一所农业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定位为以教学型为主、应用型为特色的省属高校。2009年学校确定以生命科学学院作为本科双语教学的试点学院,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最早获准开设的两门双语课程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和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双语教学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以促进双语教学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一、应用型特色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应用型特色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符合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内与国际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开设分公司,同时从国外本土招聘人员加入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同一公司内部、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工作交流越来越普遍,仅仅掌握公共英语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其次,现代的企业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单位,很多都设有研发部门,甚至博士后流动站,通过对产品的产量、质量的不断改进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通过阅读国外期刊以便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背景。再次,微生物生产企业中很多的科研和生产设备为进口产品,操作人员为了要掌握这些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完整和准确地阅读外文说明书是必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将双语教学纳入到应用型为主的高校教学体系中,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提高在未来工作实践中处理与外文有关的专业技术问题。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
国外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保持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和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这三种模式均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这与特定国家实际语言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由于缺少语言环境的支持,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全外型:即教材、讲义和授课均使用外文;半外型:教材、讲义使用外文,授课和板书以外文为主,对学生外语和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混合型:教材、讲义和板书主要使用外文,讲授以汉语为主。
无论采取何种双语教学模式,首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双语教学要区别于专业外语教学和单纯的外语教学,既不是成为纯粹的专业外语课,也不能是单一的英语课。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以外语为手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某一门专业课为目的,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是放在首位的。双语教学由于这些年高考大规模扩招,导致省属高校生源的质量明显下降,绝大多数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共同特点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语法知识不扎实,听说水平更差。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混合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英文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控制好中英文的比例。在双语教学的前几章,如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等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将多媒体幻灯片内容中英文比例大致为1:1,教师在讲述过程中的中英文大致在6:4左右,并适当增加了图片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微生物双语教学有一个适应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增加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激发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在微生物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微生物遗传和微生物生态这些章节的学习中,将幻灯片的中英文比例从7:3逐渐过渡到9:1,只是在一些主要的英文单词的后面用中文进行标注,教师授课的中英文比例大致为1:1,对一些课外实例的讲解用全中文,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此外,教师课堂上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英文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的解释不能拘泥于形式,比如对于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先用全部汉语将重、难点解释清楚,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完全理解,在此基础上再用英语做简要的阐述和总结。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在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专业外语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与实践
1.课堂讲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的理论课课时均为40学时。双语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基本上要用中、英文重复讲解,在不减少教学互动环节的前提下,教学信息量大大降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针对下一次讲课的主要内容事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课下预习中文教材,教师在课堂正式讲解前要求同学回答之前布置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对重、难点采取先中文后英文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课堂教学任务的压力。此外,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了多媒体课件、各章节的重、难点等知识要点、微生物题库以及课外知识扩展内容,同时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增加了师生平台互动模块,学生在课下遇到问题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问和留言,教师可以选择在平台上或者课堂上答疑。通过这些措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2.外文教材和中文教材相结合。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印刷精美,可读性强,但是系统性远不如国内教材,并且语言难度远远超过二、三年级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此外,很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的某些难点时,阅读中文都很困难,更不用说直接阅读外文了。中文教材知识体系清晰,整个编写思路及难度也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借阅或购买一本中文教材,辅助双语教学。教师将国内和国外教材的精华内容汇集整合在一起,发挥中西方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并适当补充一定的实例和案例。通过这些手段使得学生既学习到国内教材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又对国内教材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
3.将“大班上课”改为“分班上课”。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基础不理想。尽管在授课方法、授课模式上做了相应的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仍然存在学习靠后的同学“跟不上”,学习考前的同学“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准备采用变大班授课改为分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目前《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有三位主讲教师,可以先通过摸底调查,将学生分为快、中、慢三个档次,然后分别由三位教师分别授课,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调整中英文授课比例。
四、双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好的教材是省属高校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微生物学》双语课程采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有:《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全球版(Madigan M等人编著,美国Pearson公司出版)、《Microbiology》影印版以及《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导读版(Baker S等人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三种。综合性大学普遍采用的是《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该书特点是内容全,信息量大,尤其适合于研究型大学本科双语教学。其次是《Microbiology》影印版,书中有精美的图片和丰富的素材,该书被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为“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特点是所涉猎的章节内容介绍比较详细,但是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的介绍较多,并且价格比较昂贵。《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导读版内容紧凑,相应章节前均有中文的重、难点介绍。在双语教材选择上,我们主要从国外教材与国内教材兼容性方面、教材知识点的广度和专业外语所占比例几个方面来确定双语教材,基于以上因素考虑,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最终决定选用《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导读版(第三版)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内容新颖、图表适宜,内容包括微生物世界(相当于绪论)、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和工业微生物等章节,与国内普遍采用的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兼容性好,便于学生对照学习。当然这一教材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于微生物遗传、生态和应用这三部分涉猎内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有关微生物基因水平转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应用的英文期刊综述文献以及国内教材中相关知识点上传到学校内部网路教学平台以弥补这方面内容介绍的不足。另外,在原核微生物章节中增加了衣原体、立克次氏体、霉形体和放线菌的介绍,在真核微生物中针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对食用菌的偏好以及山东作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的现状,增加了蕈菌(mushroom)的生活周期及食药用菌的种类及特性的介绍。
五、配套的政策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和进修。暑期有计划的组织双语课程主讲教师参加英语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优先安排双语教学主讲教师到欧美国家培训进修。
2.执行严格双语教师试讲制度,并对教师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做出一定的要求。有欧美留学经历的优先推荐担任主讲教师,训练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双语课程工作量在普通课程工作量的基础上再增加0.5个系数,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9):74-77.
[2]娄道凯.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困难与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22(2):16-20.
[3]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90-9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91-03
一、前言
21世纪是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是竞争高度激烈的时代,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实验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生物学知识,是训练生物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和培养生物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1]。实验技能是生物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位未来生物教师所必备的技能。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教师及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是各个高校、各个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吕新颖就阜阳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公共体育课教学进行了改革[2]。目前,有许多学者对生物实验教学及改革进行了诸多研究和大胆尝试,就实验内容设置方面,卢福芝等建议加强综合性实验教学[3],在教学资源方面,刘天学等强调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及信息资源[4]。这些研究和改革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周亚平等研究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实验学时比例,引入仿真、模拟实验手段,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5]。本文通过对我院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我院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及其改革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生物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阜阳师范学院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和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著作、论文、资料以及统计资料等;并对资料进行鉴别处理,为研究所用。(2)访谈法。本研究就我院生物实验教学的有关问题对部分教师和生物专业大四学生进行了访谈。(3)问卷调查法。对我院教师和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教师问卷共发放30份,回收21份,回收率70%。(4)逻辑分析法。对所获取的大量文献资料及访谈所得资料,紧密结合研究的问题,采取一系列逻辑方法,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6]。
三、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1.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态度。从表1可知:非常喜欢和喜欢做大学生物实验的学生占所调查学生的78%,不喜欢的学生比例仅占22%,而且9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大学生物实验重要,这些都表明我院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积极性和重视度都非常高。另外,66%的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都对实验进行预习并撰写实验预习报告。可见,我院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态度是端正的,比较希望做生物实验。但是,通过询问了解到,他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成绩的评定而写的,更重要的是在做完实验之后却有47%的同学不愿意尝试进一步的实验内容与操作,反映出实验过程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针对该部分同学,经访谈,由于实验过程中未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打击了其做实验的信心,严重打消了他们对生物实验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有关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对现行教学方式及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适应和要求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表2的结果说明,60%的学生比较喜欢实验主讲教师详细讲解并进行示范操作这种教学方式,77%的学生需要实验主讲教师先进行教授、讲解,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仅有23%的学生选择自主操作。选择独立操作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勤于思考,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从表3看出,仅12%的学生对现在的教学方式不满意。结合表2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式调查,反映出现在生物实验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这也在对有关教师的访谈调查中得到证实。但这种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有12%的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方式不满意,他们不喜欢教师一味讲解,而更倾向于自主操作,对实验有更高的要求和需要,对他们而言,实验主讲教师现在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这种需求。
3.有关实验室情况的调查。(1)学生对开放实验室呼声很高。表4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强烈要求对实验室实行开放政策,显示出做实验的渴望和决心。全部受访教师也都表示开放生物实验室非常有必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不过遗憾的是,通过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访问了解到,生物实验室在几年前就已经实行了开放政策,并制订有一定的管理制度,而我们学生对此却并不知晓。猜测可能是因为老师怕一下子会有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造成实验室混乱,或者学生对仪器设备不熟悉,怕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总之,实验室开放不够透明。这也反映出我院生物实验室在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对我院在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室的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被调查学生反映对实验设备满意度不高,对有些仪器的使用还不熟悉。表5表明,88%的学生对实验设备的满意度不是很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呈现。
对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建议的调查中也发现,35%的学生认为生物实验最应加强或改进的项目是仪器设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仪器设备上的相对不足。对于有限的仪器设备,有些学生对某些仪器设备表示还不熟悉,不会使用,说明该部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未得到培养和提高。(3)被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实验课中每组人数过多这一现实性问题。
显然,每组人数安排过多,不利于实验教学,而且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下,实验人数过多,导致“僧多粥少”的情况出现,当然提供不了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每组人数过多是生物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其功用、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限制因素。
4.学生的行为习惯调查。表8反映的情况来看,仍有17%的学生在实验失败时,为了完成实验报告,会选择改实验数据,使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相符;仍有42%的学生不去仔细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缺乏对科学的钻研进取精神,缺乏对科学进行探索的动机、欲望。要知道实验失败了也是一种实验结果,分析失败的原因,或者重新做一次进行检验,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仔细观察、动手动脑思考,都会有意外的收获。大多数学生未能做到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生物实验指导老师在教学中要多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逐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对策与思考。
为了体现和落实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养成创新性思维习惯和增强实践能力的目标,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针对调查的结果暴露出的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完善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让实验室为学生服务。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生物实验室是生物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经调查,学生和老师都希望开放生物实验室。开放生物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缓解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人员过多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对生物实验原有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利于生物实验教学。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建议适当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增加开放透明度,加强实验室管理,对仪器的使用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并做好定期的维护和保养,让实验室实现真正的开放。
2.增加实验经费投入。在调查中,多数学生反映实验仪器设备的缺乏,导致有些学生没有锻炼操作的机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课时,影响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购置新的必需的仪器设备,并由教师对学生详细介绍仪器设备的性能、适用范围、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演示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确保其能用、会用,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院的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3.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组织方式。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实验材料,都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准备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需添加试剂、观察现象、记录结果,而不明白为什么要配制这些试剂、药品,怎么配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让那些喜欢自主操作的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试剂的配制、实验材料的培养、仪器的调度等,让学生参与到完整的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有整体的认识。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能在准备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进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4.引进“渐进性”教学模式,严抓考核关。所谓“渐进性”教学,是指让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多做验证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统一进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者进入下一轮大三的综合性实验,参与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过程,操作考核中不规范、不认真者不予通关,让其留级继续进行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一种复合式的实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必须狠抓、严抓。以实际操作考核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完成。
五、结语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发现了我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几点应对策略和建议,希望对我院的生物实验教学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原宝东.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06).
[2]吕新颖.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2).
[3]卢福芝.生物综合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基础教育,2005,(12).
小组合作学习最初起源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是一位小学教师通过长达十几年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共性以及个性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学习方法,是相当富有创意的。并且,这种学习方法在英、美、德、法、俄等国家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艾莉丝?芒罗曾经高度评价了这一学习方法。其认为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不论问题的提出、讨论、研究等步骤还是资料收集、整理归纳的过程,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深化有巨大的影响,同时,艾莉丝?芒罗还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小组内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学生个人品质的提升有巨大的作用。
二、当前高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团队资源分摊不均、协作意识不够
由于高中生物常常需要实验来辅导教学,因此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高中生物课程的实验次数比较多,实验的内容也相对复杂。从许多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来看,许多情况下,学生的团队意识不强。举例来讲,由于学校经费以及一些现实情况的制约,许多学校在分组学习的时候,每一个组别只配发一个显微镜,这样就造成了团队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很多情况下,一个小组内三或四个人甚至更多,往往只有一两个人能够使用到显微镜,观察到一些现象或是细胞组织,很多人都只能够通过这些人所报的数据来模拟一些情况来完成实验。再者,在生物标本制作的同时,往往只需要两个人就足够了,而由于一些实际的问题,一个团队中的其他人往往只能够看着,无所事事。从另外一方面来讲,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另一大问题便是团队内的协作意识不够,一些学生因为对学科或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便有意无意地脱离了团队,使得团队协作能力下降。
2.学生研究程度不够深入
在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是被教师所引导的。而这样的学习特性就注定了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够深入的研究。举例来说,在做“还原糖的检测”实验时,教师往往会先行讲解实验方法,叮嘱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去分组学习、做实验。但是从许多学生以及教师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往往只能够将试验完成,记录数据,对于还原糖的原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更深入的,例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的配比在哪一范围内的反映最明显以及斐林试剂的量以及配比、加入时间等,学生表现出的兴趣却不够浓厚,更别提深入研究了。因此,许多高中生物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研究深度不够,使得高中的生物实验室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也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这一学习方式背离了初衷。
3.教师的引导性不强
尽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中,教师的作用被弱化,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这一学习模式中没有作用。在这一学习方法中,教师不再是“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以及“修正者”。即在学生分组学习的同时不断对其学习的方向以及方法进行修正、引导。但是许多教师却对这一理论有不同程度的误解,其认为应该解放学生的天性,放任其自由学习、研究。从客观上来讲,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引导性的缺乏使得生物小组合作学习陷入了困境。
三、解决高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困境的几点建议
1.提高资源数量,加强资源分配,强化协作意识
从资源数量的角度来讲。一方面通过教育财政的支持,可以使得资源数量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社会力量的援助;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讲,还是通过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来使得团队里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教育资源;从协作意识上来讲,应该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研究深度
当前,学生的研究程度不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材中缺少研究问题的相关内容所导致的。因此,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的在讲解中加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同时在实验中也积极倡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学生也应该提高自主研究的意识,通过研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更好的促进未来的发展。
3.加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导性
通识具有“通才博识”之意,因此,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20世纪2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逐渐引起全球教育者的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拥有生活中都要用到的知识、技能以及处事的态度”,“是以学问本身为目的,以人本身的精神心灵为依归,关注的是完整的人,关怀人的自身,是要塑造人格的完美,不是职业科目的训练,也不是为知识而学习”,也就是说,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职业人来培养。这也告诉我们:职业院校在培养适应社会一线工作的技术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将学生塑造成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正是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优点,国内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且重视程度逐年加大。山东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以人为本,以培养适应一线岗位发展的“完整的人”为目标,也尝试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护理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以期达到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生物化学是医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对探索生命的奥秘以及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生物化学具有概念多、符号多、结构式多、代谢途径多等特点,学生普遍感觉内容繁杂、难学,找不到重点,给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足,再加上学习状态不稳定、方法不得当、学习积极性欠佳等,最终导致生物化学成为众多学生甚至教师公认的“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改变生物化学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是众多一线教师关心的焦点问题。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就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谈几点体会。
1.把握通识教育理念的本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通俗地讲,通识教育的理念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心胸宽广、为人善良,能对不断变化的事实做出正确判断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谐、自由、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至关重要的,而营造这样的课堂氛围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温馨的情感环境和活泼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为学生创建自信的环境及自主学习的空间。另外,在温馨的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给他们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思考、质疑,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总之,在和谐、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下,师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实施的大体步骤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即课前,教师要把所讲内容制成短小的音频、视频或多媒体课件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发现并试着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者学生自由回答的形式对课前所学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如果无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疑难点,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答疑解惑、纠正归纳。这样的课堂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课后,教师需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及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复习、查阅,这对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来说,好处是很大的。这种“以学定教”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和学生的参与度,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3.教学内容需紧密联系生活
生物化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授课时往往会出现教师越讲越深、学生越来越听不懂的情况,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课程难度大、趣味性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受影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生物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生命的孕育,个体的产生、成长、衰老、死亡,再到一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无不蕴含着生物化学知识。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备课时,教师应注意将授课内容与学生感兴趣且能感受到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讲课时,用蕴含课程内容的生活现象导入主题,用生物化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蛋白质化学时,可以用时下流行的烫发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烫发的原理,进而引出新课——蛋白质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用蛋白质空间结构及变性、复性的知识点来理解烫发中蕴含的生化原理;在讲解糖代谢时,先让学生试着解释“剧烈运动后,全身酸疼”以及“经常不吃早餐,上午易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精神不振,严重时出现休克”的原因,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导入新课——糖代谢之无氧化及血糖的重要性。总之,在讲授时,尽量做到将生物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现象中,使生物化学原理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学生就不再把生物化学当做一门遥不可及的“高大上”课程,而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浅显易懂的课程,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
4.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有效途径,更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机会。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我们采用了“四步走”的模式:第一步,将精心组织的实验中所涉及的重要仪器或者关键步骤录制成小视频,让学生提前预习,强化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第二步,根据实验指导,每位学生需要用所学的理论将自己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等内容的理解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轮流向大家展示。第三步,针对学生展示的结果,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和纠正,强调关键点。第四步,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对结果进行计算并加以分析。通过“四步走”模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逐步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三、小结
总之,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一改往日的培养学生“学了什么、学了多少”的目标,而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事”作为重心。在此前提下,为了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做了调整,并针对这一系列调整在学期末进行评教,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给予肯定的意见。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需要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纪谦玉.通识教育的理念应是全面发展与创新思维——以钱伟长教育思想为例[J].教育探索,2015(8).
[2]范伟.转型发展时期应用技术型院校通识教育的反思[J].成人教育,2014(22).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3-02
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进步,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多少,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教学有效性是与教师教的内容或教学态度是无关的。总的来说,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情感认知、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上收获多少、提高多少及进步多少。因此,本文对生物实验前、实验阶段、实验后的评价与总结等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从而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生物实验前准备阶段
在实验前,教师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并且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检查及药品的配置,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教学,首先学生就需要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实验材料主要包括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蒸馏水、土豆等,而实验仪器主要包括载玻片、滴管、显微镜等,若实验材料、实验器材不及时做好准备,就不能达到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应按照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若材料选择不合理,将影响整个实验效果,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材料或实验仪器,避免实验错误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一般采用不同小组分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当然各个小组将由一位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完成实验,这就要求实验小组长需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且需要会使用显微镜,由于初中阶段实验教学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生操作要领理解的并不好。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内容的学习,同时也应加强实验小组组长的培训,通过培训小组组长,小组组长才能在实验活动中帮助其他学生,小组组长为教师分担了教学任务,也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另外,生物实验教学主要以探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亲身科学探究,不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改变传统的验证性生物实验,采用探究性实验运用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例如研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二、生物实验阶段的有效性研究
在生物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其次需要完成实验步骤,并且在实验中应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或试剂,例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通过生物实验原理可以知道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化学试剂检测所表现的颜色反应,区别生物中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不同点,并且充分掌握NaOH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通过实验所产生的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理强的阶段,学生对显微镜的原理也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在实验过程中随意摆弄显微镜,不正确的使用显微镜可能造成显微镜的精确度不高,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清楚显微镜的高倍镜、低倍镜的工作原理,只有学生充分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学生才能正确使用显微镜。“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实验中需要用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和双缩脲试剂的CuSO4溶液,在该实验中,斐林试剂的甲液与乙液需要分别配置和储存,其主要原因斐林试剂非常不稳定,若甲液与乙液混合保存,通过还原反应可能生成CuO,因此,在实验活动中,应合理运用试剂,避免操作失误而影响实验效果。
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验活动中,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把实验教学时间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才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都存在这样的心理,担心学生对实验目的、方法、实验原理不清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讲解实验环节,导致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甚至有的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演示进行实验操作,这严重制约了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应只注重讲解实验原理及仪器、试剂的正确使用,其余时间都应留给学生做实验,并且积极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验完成后的评价与总结
实验评价与总结也是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注重实验阶段的操作,也要注重实验完成后的总结与反思,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在实验活动中得到提高,同时教师也应做好实验成果的评价工作,例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活动,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对实验成果进行演讲,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分生组织细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现象出现,如前期,组织细胞出现染色体,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丝出现,而在末期,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出现,教师可以对实验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学生在下一次实验中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实验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开展生物实验活动,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掌握生物知识,进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瑜. 江汉区部分高中学校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中学英语,研究的对象是初三年级的2个班,其中三(4)班作为实验班。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进行课堂观察,主要的研究过程如下:
1. 合理分组。将本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从高到低排列,平均分成四部分,分别是高、中上、中、低四个水平。然后将本班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每组成员的成绩分别处于班里的高、中上、中、低四个水平。选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掌握该组成员的作业收缴、单词背诵及其它相关英语学习的情况,由老师定期检查。
2. 制定活动方案。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充分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丰富多彩。首先,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生活中的语言情境进行交流,营造出富有浓浓的英语氛围的课堂环境。其次,引入课堂游戏,增强小组间的竞争。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只要有竞争项目他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因此,涉及到竞争的课堂游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3. 设定学习任务,给每个小组设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范围由教师提出,由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确定各自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有一定的灵活性。
4. 学习效果的检验。实验初期,学生一下子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但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产生了既要自己学好还要帮助同学的双重责任感,萌发了追求小组内“人人进步,全组成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过实验,现在学生能积极地投身于各种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专门布置,一部分知识上完,学生会主动预习新知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另外,利用分阶段考核法,制定一份考核表,从作业、听写、背书、课堂检测、考试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就每一次考核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制定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考核较差者给予批评和鼓励。
初三(4)实验班和对比班初三(3)班的学习成绩分析结果如下(两个班的人数都是50人,满分都是120分),表1为初三第一次摸底考试的英语成绩(2010-2011学年度),表2为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验,第一学期期末英语考试的成绩(2010—2011学年度)。
由表1和表2对比可见,通过学生小组学习提高任务型教学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高中生物实验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保护等紧密联系。本文提出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二、 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 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在设计“蛋白质”这一部分的实验内容时,可以在学生的课堂实验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实验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实验的内容。
2 比较观察,探求新知
高中生物实验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观察。通过与日常生活现象的对比观察,探求新的知识内容。蛋白质是我们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来源于每日的食物。在实验之前,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四种不同的氨基酸。首先,让学生在大脑中对蛋白质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其次,让学生自己观察这几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并思考他们的共同点;第三,借助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深入,知识的掌握才能够牢固。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开展探究
众所周知,人体氨基酸的构成大概有20种。氨基酸中的侧链基团R基不同,是造成氨基酸种类多的原因。单纯的理论讲述,学生难以理解。若想让学生较好地了解氨基酸是如何构成人体内的蛋白质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开展生物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提高教学效果。
三、生物实验教学中,联系生活的几个案例
1. 联系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学习“细胞的分化”这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细胞是如何分化的,书中介绍了克隆羊“多莉”于1997 年在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诞生的过程。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课堂上学生对细胞分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该实验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而且加深了对“细胞遗传和代谢控制中心是细胞核”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2. 联系日常饮食健康
“细胞的癌变”这一实验课程的学习,是通过向学生介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产生的人体细胞癌变进行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什么是物理致癌因子及其特点,什么是核辐射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巨大危害。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致癌食品,并围绕化学致癌因子进行充分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致癌食品主要有黄曲霉素致癌物,来源于发霉的花生、 大豆等食品;另外一些致癌物质,来源于熏肉、腊肉、腌渍的黄瓜茄子等咸菜食物中。除此之外,广泛存在于雪碧、可口可乐等各种碳酸饮料中的苯甲酸钠等防腐剂也是致癌物。
通过学习,很多学生表达了对此问题的关注,甚至在课后表示,今后再也不喝碳酸类饮料,少吃甚至不吃工业加工中添加了苯甲酸钠等防腐剂的小食品,以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
3 联系周围的生物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周围大量的生物和生命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 “细胞的增殖”教学中,可以通过自身表皮皮肤的脱落,头发的脱落,指甲的生长,每120天人体红细胞就要更新换代一次的现象,说明细胞的繁殖。
在 “光合作用”实验教学中,将正常环境中生长的绿色植株跟高科技培养的白化苗进行对比,说明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以及叶绿体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升高校舞蹈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对策
1、发挥基础教学的理论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高校舞蹈教学的最终效果要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提升舞蹈课程有效性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舞蹈学习的重要性,而高校舞蹈基础教学则承担着这样的功能。教师自身要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方面有着清晰的认识,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教育学生舞蹈基础的掌握对其今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
针对高校学生舞蹈基础的不同,学生性格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教师要有层次意识和差别意识,避免大课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积累,制定适应不同类别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正面鼓励为主,侧面鞭策为辅。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的用心,也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有利于形成先进的更进一步,暂时落后的也能发扬自己的长处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学科[1],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及专业课的学习质量。植物生理学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教学是植物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已成为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3]。我院是一所新的专升本的地方普通高校,植物生理学是我院新生物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实验课是该课程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由于学院基础薄弱,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适应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真正实现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创造能力和对植物生命现象作出敏锐判断的能力,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势在必行。
1.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植物生理学是我院生物专业的一门新课程,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有限,因此,目前该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中绝大多数为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如从2005级到2007级生物科学专业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包括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种子活力的快速测定、生长调节剂对果实发育的影响等内容,这些实验内容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内容简单陈旧,实验方法也是沿用传统的老方法,操作简单。综合性实验很少,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根本无法开设,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2实验教学方法枯燥。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授和演示,学生听然后模仿操作。这种按部就班的“灌输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尤为突出,如在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堂上学生完全按照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操作,基本是老师写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这种实验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制约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3实验设备严重缺乏。
我院是一所新的专升本的地方普通高校,植物生理学是我院生物专业的一门新课程,各方面的基础都还很薄弱。目前我院植物生理学还没有独立实验室,只能跟其他课程共用实验室,而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不仅陈旧,数量也非常有限。如目前称量用的天平只有精确度为百分之一的,而且只有一台供20名学生在实验课时使用;目前用的恒温水浴锅也只有一台不能显示温度的老式水浴锅。实验设备紧缺严重影响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一直以来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课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因而从实验药品、材料、仪器等的准备,到实验课堂上实验步骤、操作等的指导都只能由理论课老师来独自承担,这样大大地增加了任课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不能保证按时按量完成实验课的教学。
1.5实验考核不科学。
目前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的成绩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验报告来给予实验成绩,缺乏有效的考核学生实验能力的方法,这种评定成绩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使学生在该课程实验教学中往往是被动的,这些不利的因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对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改变教学观念。
生物学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学科,知识更新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逐步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识,把技能培养看成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植物生理学实验数量多、内容丰富,而我院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时安排一般为24学时,因此在有限的计划学时内完成全部实验项目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组合,主要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经费等具体条件,依据教学目标、内容、技术方法重新进行相应的组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可从两方面进行。
2.2.1实验要有代表性。对于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和实验所用仪器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可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或两个即可,如定量实验中一般都要进行分光光度计的操作,这种使用仪器相同的实验只要安排一个即可,如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或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其中的一个就可以。通过选择代表性实验,一方面可避免一些重复的内容操作,另一方面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开设其他内容的实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哪个实验为代表,都应该做到让每个学生对所涉及的仪器的操作步骤和方法都能熟练掌握。
2.2.2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如在植物抗逆生理中,可以进行的实验很多,包括丙二醛含量的测定、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等,这些都是分析植物抗旱生理指标的实验,应该设计成综合性实验,具体办法就是在实验室模拟干旱协迫条件,然后对一些抗旱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综合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
2.3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按实验指导书和老师的安排去做,整个实验过程由老师牵着走,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了事。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是必要的。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3.1紧抓学生的预习。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的内容、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有所了解,并且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由于预习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上课时学生会主动地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向老师请教或跟老师一起探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效果,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2.3.2提倡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实验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一些准备,如实验需要用的一玻璃仪器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前做好清洗,有些实验所用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准备。通过参与实验的准备,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2关注学生实验操作。实际操作是实验最主要的环节,也是衡量实验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初次使用的实验仪器,指导老师必须做到“手把手”地指导,并且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2.2.4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得出实验结果,而且要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植物生理学是我系的一门新课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不仅缺乏,而且非常简陋,同时植物生理实验课没有独立的实验室,通常只能跟其他课程挤在同一间实验室,导致一些重要实验内容没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此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植物生理学的每个实验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必须有实验员的协助,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2.5完善实验课考核办法。
植物生理学是我院生物学专业的一门新课程,一直以来都把该课程的实验与理论视为一门课,对实验的考核主要以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为依据,但是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教师的主观性较大,缺乏评定的量化标准,容易出现一部分学生只会写实验报告而实际动手能力则较差的不良局面,较难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在今后实验课中我们将更倾向于对学生的综合测评,着重以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路来评价实验成绩。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的课题,既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的投入,又需要教师与实验人员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与实践。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我们能成功地把我院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提高高三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和谐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氛围形成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愉悦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要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心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精心鼓励,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2 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高中“课标”新教材增添了很多探究性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情形就会完全不同.例如在讲到酶的特性时,课前先在实验室准备好本课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然后把班级带到实验室,分成几个小组,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样不仅发展了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的结合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整堂课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在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1.3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根本途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往往是终身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被动的学习往往效果不好,即使暂时在成绩上体现,但知识极易遗忘,最终达不到效果。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可以激发其求知欲,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3.1.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创设简明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把形象具体的设问留给他们,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前奏。或者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1.3.2.开展丰富的课内外辅助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用调查活动挑战自己的能力激发课堂参与欲望,用资料收集丰富自己知识储备增强课堂参与的信心,角色模拟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用竞赛活动去调动学生竞争的意识等等。
1.4 鼓励多元评价,帮助学生发展。传统教学中评价只是教师的工作,但是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发现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自身能力、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帮助。自评:学生自评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反思,有助于发展自我内省智能。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了解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合理的学习目标。互评:学生互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不同角度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归纳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
2 提高高考复习有效性
2.1研究《考试大纲》,把握考试方向。《考试大纲》是我们复习的指导纲要, 能指导我们在生物学科复习过程中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研究考试大纲研究什么? 首先是要研究考试大纲的基本内容, 包括能力要求有哪些?考试范围内有哪些要点?会有怎样的试卷结构?有哪些题型?与原考试大纲相比,新大纲有什么变化?依据《考试大纲》变化, 在组织复习中, 对不作要求的内容要大胆放弃, 对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内容应强化记忆和理解, 对四种能力要求应分专题训练, 特别是实验与探究能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认真分析高考试卷,总结命题特点。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近几年的生物高考试题,找出其命题的特点,这是一项很严峻和艰难的任务,非朝夕之功夫,需要大量的积累和研究。通过分析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现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年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
2.3注重知识体系的重组,形成学科知识网络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试题编制尽管是从新情境、热点问题人手,但所考查的仍是书中的基础知识,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如此。因此,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教学,而要遵纲依本,认真完成本学科内的基本概念、原理的复习,并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加以梳理、归类和整理,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有助于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综合。
3 课堂实施―――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3.1一轮复习是基础阶段,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走两条路线,一是自制学案,由考点指津、知识梳理、典型例析、训练反馈四个部分,由备课组分工完成47个课题。教学时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讲解解题策略。然后布置相关练习,由于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量身定制的学案,富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复习效率更高。
3.2二轮复习是提升阶段,重点是专题复习,对于一轮复习中的要点、难点查漏补缺,进一步的强化。专题内容分为图形专题:细胞图(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动物和植物有丝分裂图、和卵细胞减数分裂图等);模型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的双螺旋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模型等);数学图表(曲线图-种群数量变化、柱形图-细胞分裂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等);结构图(种群年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碳循环图、能量流动图等)。
3.3 三轮复习是冲刺阶段,重点是综合试题的大练兵。在一轮和二轮的复习过程中见缝插针的进行一些综合练习,使学生尽早的适应长时间、大容量的练习。要提高三轮复习的效率,关键在于试卷的有效评讲,评讲前要统计正答率,分析错误原因,研究解决对策。批改作业要作记录,积累下来再比较,就能看出端倪,找到共同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小组合作是小班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小班教学的一个优势就是人数较少,便于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我们就可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将他们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意识的良好目的。比如,在教学必修一中“细胞呼吸”第二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时,首先,我带领学生一起对细胞呼吸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了解,然后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在他们掌握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之后,给他们提供了实验材料用具,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对这一实验进行探究。对于实验装置,让他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为什么?用气泵鼓气间断而持续地通入三个锥形瓶约50min,目的是什么?在实验结束后,各个小组共同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商讨和交流,如此,我们便能使学生对这一探究实验有深入理解和认识。
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实施分层式教学
传统的大班制教学,由于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对每位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学习状况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就常常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小班化教学,人数较少,教师可以关注到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能够把握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实施分层式教学。比如,在学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时,我就按照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他们进行了分组,即按照各方面能力的高低,分为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然后为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A层次学生要讲解出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变化异同点以及如何识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像;B层次学生要能概括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在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结构变化特点和图像;C层次学生简单讲述出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和DNA的变化规律。这样便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进而促使他们在原有层次上逐步提高。
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的迫切的愿望,但是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该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国很多生物教学工作者对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作了一番论证。洪修默提出:“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时,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构建生物实验的能力。”那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的三维目标能切实地体现,从而提高生物实验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本文以苏教版高一生物为蓝本,浅谈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具备有效性。
一、判断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途径,“学”是检验教师授课质量的砝码。所以检验实验教学有没有成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也不是看教师在教学时的态度如何,关键之处在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到了些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实验方法,具备了哪些实验能力。
二、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他们只能按照教师已演示好的实验过程去做,所以学生在实验中的自主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兴趣也不能激发,实验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高中生物实验的有效性迫切需要提高。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高中生物有效性的根本之处在于教师要转变生物实验教学的理念。如果不能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则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是成为了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在实验过程中,在实验过后的评价中都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物实验不像其它学科,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利用这个特点,举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生物实验的有效性。例如:据医学界统计,在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大,并且人群的范围也扩大了,除了中年人有糖尿病之外,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患上了糖尿病,甚至才几个月大的婴儿也有此种病。当你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你如何测定家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呢?
当我对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大家的表情都沉重起来了,经过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一致认为可以用下列的方法检测是否患有糖尿病: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来检测家人的尿液,当器皿中出现了砖红色的沉淀物时,则此家人必有糖尿病,原理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当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时必然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三)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用法,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很多学生在实验时,对实验器材的功用不是很了解,这样就会导致实验效果不佳。例如对于显微镜的应用,绝大部分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用法就不能正确认识。在生物实验时总喜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学生们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不了解。高倍镜和低倍镜的区别在于:高倍镜分辨率较高,能把东西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它所观察到面积很小,所以只能用于观察局部地区,或观察某个细节。低倍镜能观察较大的面积,但是观察不出细小的东西,所以只能用于观察实验对象的整体结构,来寻找观察目标。
(四)明确实验药品的作用,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了解实验药品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对药品的作用不熟悉,胡乱使用药品,则实验的效果就做不出来,有些甚至会出现反向的结果。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实验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醋酸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明白2%的醋酸是染料的熔剂,染色过程中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但是并不使细胞发生膨胀,便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从而使染色体着色。
(五)以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在实验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可以解决某些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不能完成的实验难题。例如,在苏教版高一生物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在做实验时,教师很难把细胞的形状直观的表现出来,此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flas,让细胞作自我介绍,它来自哪儿?在人体里起什么作用?什么时候能运送人类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不什么不能运送能量;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等。
多媒体教学除了能直观的表现事物之外,它还能把一些微观的现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在演示实验或学生自主实验过程中很难观察得出来,因为实验的结果来得太快了,学生根本捕捉不到实验现象。而多媒体教学软件却能弥补这个缺陷。例如在苏教版高一生物第五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调》的实验中,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只能看到细胞大量开始繁殖、分化、死亡。可是细胞是如何分化、如何死亡的,在实验的具体操作中是无法看到的。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将瞬间发生的事详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细微的事情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提高生物实验的综合能力,而这一切都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课堂充满乐趣,能吸引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惟有如此,才能促使高中生物实验的有效性能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小班化教学,即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学,这样教师就比较容易关注到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个性,而且它能使以往教师对学生进行单一讲解的方式得到转变,从而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变得更加充分。因此,实施小班化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进行说明和论述。
一、组建学习小组,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小组合作是小班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小班教学的一个优势就是人数较少,便于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我们就可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将他们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达到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意识的良好目的。
比如,在教学必修一中“细胞呼吸”第二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时,首先,我带领学生一起对细胞呼吸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了解,然后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在他们掌握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之后,给他们提供了实验材料用具,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对这一实验进行探究。对于实验装置,让他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为什么?用气泵鼓气间断而持续地通入三个锥形瓶约50 min,目的是什么?在实验结束后,各个小组共同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商讨和交流,如此,我们便能使学生对这一探究实验有深入理解和认识。
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实施分层式教学
传统的大班制教学,由于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对每位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学习状况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就常常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小班化教学,人数较少,教师可以关注到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能够把握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实施分层式教学。
比如,在学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时,我就按照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他们进行了分组,即按照各方面能力的高低,分为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然后为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A层次学生要讲解出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变化异同点以及如何识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像;B层次学生要能概括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在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结构变化特点和图像;C层次学生简单讲述出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和DNA的变化规律。这样便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进而促使他们在原有层次上逐步提高。
三、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我们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而小班化教学,其规模的优势决定了我们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在一节课的学习结束时,我们要对班里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而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好目的。
比如,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可以以学生个人、小组等为主体;评价方式上,可以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方式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单一评价内容,而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能力等都列入评价范围,从而使评价变得更为客观和具体。同时,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即评价时多对学生说肯定性和赞美性的话语,让学生体验到生物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进而迸发出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从而总结、研究出符合班级班情的小班化教学策略,进而使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在小班教学的推动下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