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文主义的意义

人文主义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4 10:19: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人文主义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文主义的意义

篇1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篇2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的伟大时期,历史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为拉开欧洲近代史序幕的开始,也被成为欧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界线。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思想是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一批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涌现。这些伟人们创作了优秀的作品让文艺复兴从此达到了一个。这些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表现人的价值和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同样发生着变化,人的价值也被强调到了政治和经济中。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即使人文主义是一大闪光思想,但是在看待人文主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全面的看待,要看到人文主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过度的强调人的能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文主义里面的个体精神就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存在的社会背景和产生的原因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大家都以为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十四到十七世纪。其实在欧洲十三世纪,末期已经开始有了个体精神的出现,只是当时的欧洲在封建制度和教皇宗教思想的统治下,个体精神不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否则可能因为违背封建制度或者宗教思想而受到处置。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开始,而且文艺复兴又是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号这就为人文主义中的个体思想埋下了种子。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服和宗教压迫已经开始动摇,人文主义的个体思想随着政策的放松和时代变迁开始不断膨胀,当时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个体精神。

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为什么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快速膨胀是有一定原因的。欧洲在十四世纪之前一直受到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的双重压迫,那里的人们受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和剥削,那个时候的欧洲压迫要比中国的压迫残暴的多。中国也存在着宗教的影响,但是那个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而且中国信封的是佛教传承的是真善美不干涉政事。但是欧洲十四世纪之前是封建制度和宗教相融合,那时候更加强调教皇的权威和神的能动性,生活在欧洲的人民思想受到神思想的控制,在那种压迫下人们对于神思想的反抗更加的强烈,更加痛恨宗教的控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提出一下子解放了欧洲人民的思想,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不断膨胀、不断强化最后个体精神成为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人文主义中个体精神的不断膨胀和过度发展与之前人们长期受到宗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但是中国的百家争鸣大多都是思想上的升华,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非常少。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表达的思想,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通过具体的作品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是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其中不乏个体精神的体现。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人文主义体现的非常到位,但是里面过度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个体精神也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出来。米开朗琪罗雕著的塑像《大卫》表现的是一欧洲青少年对于力量和美的体现其中同样包含了个体精神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不是只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那个时期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能动性,反抗的是封建思想的愚昧和宗教思想的神制造一切的思想。人文主义刺激了大批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打破封建和神的束缚开始了自己个性的创作。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支配着这些伟大的创作者开始自由发挥自己的精神和创作灵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个体精神的支配,这些伟人们不互相借鉴和学习,但是他们凭借自己才能和技术创作出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作品。虽然个体精神对于人文主义来说有点过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积极作品。

三、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发展史上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过度发展和膨胀已经严重失去了人文主义的真正含有。好多人们开始歪曲的理解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人文主义里面对于人的关怀思想也被扭曲。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被过度的强调人的权利和地位,欧洲的各个阶层开始享受人文主义带来的福利。从统治者到下层的人民开始主张及时享乐主义,人们开始变得享受和浪费,统治阶级开始出现了奢靡和腐败的生活作风,对于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阻碍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步伐。

四、人文主义个体精神给拉丁美洲和亚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欧洲文艺复兴给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注入了伟大的思想力量,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来说是苦难史的开始。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的发展各个阶层都开始享受生活,欧洲本土的资源和资本无法满足这些提倡个体精神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欧洲的部分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开始了残暴的海盗行为和殖民主义。他们向富饶的拉丁美洲和亚洲开始疯狂的掠夺和殖民主义的实施。人文主义个体精神间接造成了欧洲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殖民统治和残酷掠夺。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推动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篇3

图书馆的基本构成是书和人,其目的在于传播知识、提升素质、促进人类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从图书馆的值阈来看,它是人文主义的。以往图书馆强调读者本位,实现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读者服务,这当然是现代图书馆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图书馆学术界却忽略了图书馆人自己的人文主义的涵养。图书馆一些非人性化的管理思维与制度依然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与我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是有关系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物质性因素有了大的改善,但这些器物和技术层次的变化而外,最深层次的人文主义精神却没有得到弘扬。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图书馆还在一种简单、僵硬的行政条例下运转。图书馆人不仅是职员,而且是图书馆人文意义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一般的图书馆工作中他们作为文化主体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如何建设员工的素质,我们多是强调制度的建设,而很少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体性构建这个角度去思考。同时,在图书馆建设中,大家都比较喜欢谈论如何去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等等,却忘记了“人”自身。图书馆的集体无意识地在丢失自己的人文理想。在学校工作中,它成了死角,在人员安排上它成了“被照顾的后院”。其实,现在的图书馆建设中,在建构“人本位”框架下的读者本位之外,还应包括图书馆馆员在内的。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本思想如果不包括图书馆员,那显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而图书馆员的实际社会地位却不高,根本原因是我们还缺少自我赋予的主体意志。但问题还不止于此,由此而形成的图书馆员荣誉感与尊严感的丧失却是最致命的,而这种丧失在管理阶层的意识中却是屡遭忽视。这对图书馆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没有荣誉感的馆员制度源于人文精神的匮乏。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状况:一方面是科技信息的发达,但另一方面是人的精神的普遍压抑性生存状态,正如马尔库塞论述的社会分工越专门,他们的劳动越异化。人们并不在过自己的生活,而只是在履行某种事先确立的功能。而从根本上说,图书馆的实质性进步要看它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程度,即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关注。图书馆学在其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靠近,但我们最好还是提醒自己记住,图书馆始于人文主义。否则,过分热心于科学技术和行为学派的社会活动,我们就会看不到个人及其需要和包含这些需要中的人文主义价值。

实现图书馆制度的人性化目标,核心在于必须以人文主义精神灌注图书馆整个机体的运作,不仅是针对读者,更重要的还要实现在图书馆事业的支柱――馆员身上。为此,图书馆要有理念的真正突破。如果管理阶层还只是把图书馆视为一个行政事务单位而非文化学术机构,那么违背人本精神的制度与措施就会出现。而这种制度措施从本质上是完全与人性化管理精神背道而驰的,本质上是把馆员视为单纯的“劳动人”,而忽视了具有多层次需要的“社会人”的属性。这只能加剧图书馆的内部矛盾,严重挫伤一般馆员的积极性。因此图书馆制度的人性化就必须是立足于“人”,把尊重“人”的价值放到图书馆的核心地位,这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在体现。因此,一定要增强馆员的荣誉感和尊严感,这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前提。荣誉感源于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人文主义最关心的是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这种定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极大地促进馆员的文化主体意识,使他们真正的爱馆敬业。创造能够激发人的最大潜能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这对图书馆馆员的价值主体的觉醒非常重要。文化主体的觉醒比仅仅是“甘为人梯”的教导更有价值意义,在消除馆员自卑心理、消极工作方面发挥真正作用。其次,提高图书馆学术地位。要培养馆员自由与创造的精神,不仅是一般的鼓励馆员写文章评职称、培训学习等,更要创造一种宽松、严谨、眼界开阔的研究环境。让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和繁杂的事务操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从事深层次的参考咨询工作,去从事知识组织、分析和综合的工作。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真正具备人文素养,从而吸收到高层次的人参与这个事业。让他们充分发挥专长,形成尊崇学术规范的风气,将图书馆研究推向人文的高度。

在一般性的服务制度中也应渗透人性化的温暖,如开放时间,不仅是要考虑读者的需要,也应考虑馆员,做到既照顾读者又体现对馆员的人文关怀。这同样体现出图书馆人文事业的神圣和尊严,因为读者的要求并不都符合人文主义的平等精神。我们的一些图书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午就不开馆,更好地考虑了馆员的休息。他们将《读者指南》发给每个读者,对于违反图书馆规章制度的予以严肃的惩罚和教育。这些措施体现了我们的认识。图书馆制度的人性化奠定了它的人文主义事业的基础,但它还必须将人文精神在馆员和读者及社会之间融通,最终实现它的文化理想。

图书馆的文化理想既是人文主义,它就必须体现出传统文化和先进性文化价值观对人生的指导,实现当代政治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就图书馆的文化与教育功能所体现人文精神而言,它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架设理解与关怀的桥梁,其次在文化传播中将崇高的人文精神灌注读者群体,最终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先进的文化思想的支撑。而这一切都必须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融通进去,因为人文主义“它也被普遍用来表示warmth(温暖、热情)及congeniality(合适、适宜)”。

就读者与馆员的融通而言,应该说一直没有理顺,双方都有一定的扭曲。一方面是部分读者瞧不起馆员,另一方面是馆员心理没有读者,双方存在着不和谐的矛盾。这种非常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是图书馆内部的非人性化制度对馆员积极性的压抑。而图书馆在回归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精神。实现了馆内的人本管理以后,读者与馆员就容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随着图书馆员人文素养的提高,读者对他们的看法会有所改变。图书馆员社会尊严的提高可以激发真诚的事业精神,他们从体力、技术性的工作中走向学术前沿,指引读者进入信息的海洋,解答他们的问题,从借还书的“二传手”角色转变为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专家学者。当图书馆职业为社会所羡慕时,图书馆也将成为认为人文精神的象征。在现代社会,读者走进图书馆并不一定是要查什么资料,他可能更在乎感受这个文化实体的气息,在与具有人文气质的馆员接触中,接受阳光般的温情。

图书馆人文理想的最终体现还是对一国文化精神的继承与传播。中国儒家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盖为深远。这种文化恰是一种追求生命和谐的价值观。由此形成的民族精神“一是向上之心强,二是相与之情厚”,并最终达到“群生和洽,各安其性”的理想社会。因此,儒家提倡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仁者爱人”,从具体生存来说,即存“爱人”之心。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总的看来,“仁”的价值意义就是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建设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友爱、认同的关系。只有如此,“仁”的精神也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这种价值观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说现代化绝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的精神,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图书馆,不仅是其参考服务的价值,而且要更重视馆员与用户的沟通,读者在图书馆感受的是一颗充满温情厚意的“仁心”,图书馆员要向他们灌输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选择文化的精华,铸就人文的品格。同时,读者也应当尊重图书馆工作人员,给他们以尊重、理解与认同。

图书馆是传播人文思想的重要文化土壤。它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理想――即崇高的人文主义的事业,实现图书馆的人性化目标,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成为人文精神的中心,辐射整个社会,为建设一个健康、良性与关爱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82-01

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吸引着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读者。在莎士比亚众多的作品中,《哈姆莱特》无疑是其戏剧“王冠上一颗最灿烂的金刚钻”,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是英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文学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将这一古老的历史故事赋予了新时代的思想内容,以人文主义的思想对时代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形象,对当时英国的人文主义思潮作了高度浓缩和提炼,召唤、思考、展现了人性的本质特征,这正是《哈姆莱特》的永恒魅力所在。

主人公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大学里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曾经是一位对一切都抱有积极乐观态度的高贵的丹麦王子,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对人的价值与尊严有着深刻的理解,希望用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莎士比亚借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莉亚之口这样描述他,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时代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几乎人类所有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他是灵魂极其深刻、感情非常丰富的形象。

现实的一切对单纯的他来讲,都如理想中那样的完美:父亲是一个理想、英明的君主,治国有方、深受丹麦人民的爱戴和拥护;父亲与母亲葛特露相濡以沫、情深义重;他与女友奥菲莉亚之间有着高尚纯洁的爱情,与周围的朋友有着真挚的友谊,甚至他不愿让朋友和臣子们称他为“殿下”。他同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他的脑海中,整个丹麦、整个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好像受到了上帝的眷顾与怜爱,使上帝不得不把爱的光辉撒向人间、散落到每个善良的人身上。理想中的一切,让哈姆莱特坚信人性是善良的,丑恶始终会被善所驱除,人类始终会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里。他代表的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极力维护个人尊严的人文主义思想。

但是舞台上最初映入我们眼帘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忧郁的王子。现实社会的黑暗与混乱、人世的卑劣与丑陋处处刺痛了他的眼睛,粉碎着他的理想。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覆了。

人文主义的理想在此时的他看来,不过是一幅用碎纸片黏合而成的水彩画,狂风一来,吹得四散零落,连他自己都被吹到了死亡的边缘。他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此时,在他的眼中,“大地这一幅大好的框架”变成了“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的帐幕,这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点子的房顶,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至于“人”这一“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也只是一点点泥土罢了,这是哈姆莱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同时,他开始怀疑人生、社会、周围一切的人和物,精神世界的危机为他的忧郁注入了更深刻的内涵。可见,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他成了一个失去了信仰而面对未来矛盾重重、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他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对人性美好的认识,在丑恶的现实面前一点点消逝,在这种针锋相对的内心冲突中,哈姆莱特对人文主义产生了深度的怀疑,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支撑――人文主义。

虽然哈姆莱特对人文主义的理想产生了怀疑和顾虑,使他悲痛、失望,但他并不颓唐。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哈姆莱特抛开了复仇的行动,而去思考了人生、社会等重大问题,正是这样一段独白,使他在怀疑和顾虑中为自己寻找到了精神出路,重建已破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完成自己复仇的使命。他在痛苦的思索中了解现实,认识现实,同人性的丑恶作了殊死搏斗。他清醒地觉察到:“这是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把个人的复仇与“重整乾坤”结合起来,所以,他为父报仇,不仅是出于亲情,而且包括了对正义的维护,对邪恶不义的憎恨。于是,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

在这个复仇的过程中,结局是悲剧性的。在丹麦宫中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哈姆莱特用毒剑刺死了阴险恶毒的奸王,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为父报仇的愿望,但他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因为这是他个人所无法承担的。哈姆莱特的死,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这其中不仅暗含了人性之善的毁灭,也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破产。他的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历史演变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悲剧意义,正是在于悲剧角色的内心激烈的冲突,撼人魂魄。《哈姆莱特》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笼罩着一层人文主义的璀璨光辉,这部伟大的悲剧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审美与阐释空间,是西方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参考文献

篇5

(一) 人文主义的诞生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需求、人的发展等方面, 萌芽和发展与文艺复兴时期。首先, 人文主义肯定并认可人的精神是自由的, 是可贵的, 通过环境设计, 将这样的思想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提升社会整体素质环境, 人文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有积极作用。

(二) 环境艺术

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进步, 出现了很多新兴学科, 为了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 社会建设需求, 环境设计作为新兴学科, 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环境设计是建立在城市环境优化基础上的科学研究学科。环境设计是一门科学, 主要对人类的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和休闲生活空间进行科学规划, 以便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不管是物质的, 还是精神的。环境设计包含的学科内容很多, 例如建筑学社会学、文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行为学以及环境生态学等诸多学科。

(三) 人文主义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让人们见识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 对自身的生活要求和精神要求也有了新的要求, 希望能在社会生活中提升新的高度。环境设计正是应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是人文主义与环境艺术的融合, 更是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二、人文主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渗透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要满足人类的真实和切实需求, 根据人类的需求完成设计工作。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需求都会对自身的提高, 也是人类生活与社会中的发展步骤, 只有具备真实的需求, 同时能被满足, 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 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对建筑、环境等需求设施融入人文主义, 是体现人类重要性的重要表现。

(一)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

文化价值包含的内容很多, 但没有一项内容能离开人存在的基本价值。体现文化价值的手段, 必须是以体现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只有这样, 才能推动社会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设计, 从施工角度来说, 是保证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 但从社会环境营造来讲, 必须保证能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设计过中, 重视人在所处空间内容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协调好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融入人文主义后, 让环境变得更有人情味, 这才是环境设计价值体现的目标。

(二) 环境艺术设计要重视文化特色

技术是客观的, 同一种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会出现较大差异, 所以, 在做环境艺术前, 设计师应该先了解清楚当地的风俗人情, 以及当地的居民喜好, 并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多方案、多设计的方法, 通过几种方案的对比, 最后确定一种最适合本地人文主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案,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对当地环境设计的充分理解和认识, 凸显本土特点, 使得该地城市环境呈现出区别于其他地区较明显的特征, 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展现风俗风貌, 还能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主义等科学的交叉

作为环境设计人员, 首先要正确的认识人文主义的内涵。人文主义所包含的内容很多, 涉及范围广, 有文化上的, 艺术上的, 所以, 环境设计要融合人文主义, 所要了解的知识体系是很广泛的, 而各个知识体系又会有所交叉, 设计师不仅要掌握本地风俗文化知识, 还要能掌握设计理念和环境工程。例如, 人体工程, 看似与环境艺术设计无关, 但要为居民一共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人体工学不可或缺。此外, 设计师要抱着学习的心态, 对除了本地之外的其他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特色多了解, 分析总结, 形成自己的设计经验, 从而更好地保证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

(四)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学科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学科, 虽然与其他学科有所从何, 但设计人员应体现其独立性, 才能有效展现你的设计理念。作为设计师, 要坚持本门学科的独立性,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城市环境建设、优化的特点和优势。只有高超的环境设计, 才能经久不衰, 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 积极与其他环境建设科学、人文主义科学融合在一起, 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从人出发, 这样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不谋而合。所有工作的展开都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人文主义更是要人的需求出发, 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来, 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意愿和需求, 更展现了社会对人的重视, 有利于社会和谐。其实, 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是我国积极建设精神文明社会的科学表现, 作为设计人员, 要不断创新, 研究和总结, 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吉。试谈绿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义[J].河南建材, 2010 (06) :130-1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