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城市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城市发展

篇1

关键词:城市发展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创造现代文明和集聚财富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它是文化和创新的策源地、交流与容纳的场所,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它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城市旅游发展至今已取得交大的成就,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仍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生态问题。为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城市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城市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兼具城市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城市生态旅游有利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从战略角度考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当下城市生态旅游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部分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缺乏合理性,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规划、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其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受破坏的首要因素。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的本身的破坏。

环境承载量薄弱。城市对生态旅游的管理粗放,就会造成在旅游旺季游客量大大的超过旅游地承载力,尤其是在黄金周假期期间,这就会给城市景区造成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在缺乏精英、管理人才、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下,短期效益明显,但这种片面追求的发展模式,会损害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旅游质量,造成城市景观衰退。

其他问题。部分管理者或旅游者生态意识薄弱,加上规划不合理,饱和接待客户,从而引起环境破坏。另外城市旅游管理混乱,生态旅游归属不清等问题。

二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重要举措

(一)做好生态城市规划

编制城市与资源环境相统一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必须以认真调查城市资源,环境质量资源等各种资源为前提。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集中精力更新改造城市环境,大力整合区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扩大城市框架,容纳城区边缘集镇,加速城市化进程,形成规模效益;力争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有创造力的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规划城市,建好城市,管好城市。充分运用市场动作机制,盘活城市资产,走不断探索,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

(二)加大政府财政引导性投入,进一步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发展的竞争关键是旅游环境的竞争,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旅游发展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效引导市场资本的进入,从而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综合功能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一是加快建设改善通往景区的交通道路,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必保旅游旺季时该段道路畅通无阻。 二是启动旅游标牌标识。对全市旅游宣传广告标识、标牌进行统一规划设置,拿出了具体的投放方案,争取统一规划、一步到位、营造氛围、树立形象。 三是着力解决景区通讯不畅问题。移动、联通公司要进一步完善网点布局,妥善解决部分景区通讯不畅的问题,确保旅游旺季期间,旅游景区保持通讯畅通。

(三)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城市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公民观念。大力宣传生态旅游观念,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

(四)政府提高思想意识,起到引导、监督、协调的作用

旅游业和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及复杂性导致旅游政策目标不能单靠旅游企业自身行为得到实现,政府需要起到引导、监督、协调的作用,以规范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产品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健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市县两级成立执法机构,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严格贯彻落实《旅游法》精神,加快制定出台《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及《加强旅游景区建设经营管理意见》,对旅游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从规划、审批、把关、执法、问责等环节建立长效机制。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展望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概念性分析

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所谓生态城市,指的是社会、自然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都是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之上,高效的利用能量、物质以及信息,人类聚居的地方具有生态的良性循环。理查德在他的著名作品中曾经提到生态城市的意义,主要是对人类与自然的活力与健康的追求,他认为生态城市也就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充满活力与激情,不但节能而且能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聚居地。

二、目前我们国家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们国家的城市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九八五年的城市化水平只有百分之二十三,而到了二零一零年已达到百分之四十七,城市的个数也在不断的增加,由原来的一百九十个增涨到六百五十五个。在未来的二十年,我们国家的GDP还会继续增涨,预计到二零二零年,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会超过百分之六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使得对能源需求也在增加,对环境来讲造成很大的压力,而我们国家对于资源的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偏低,这就导致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此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

三、目前我们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严重的表面化现象。由于思想观念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城市政府过于强调的是生态城市的表面,也就是只改善城市外在的环境,在建设生态城市的中,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只是盲目仿照,建设出来的人文景观与当地的人文环境不相符,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带来严重的影响。还有一些城市为了达到生态城市的外在的一些指标,把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停止在景观生态化的层面,只靠对城市的绿化来改变城市的质量,这样的做法是无法达到生态城市的良性循环的。其次,对于生态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没有合理的布局。我们国家在产业的结构布局方面比较落后,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还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一部分产业具有较大的能耗,非常严重的污染,也没有健全的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增长,环境却在不断的恶化,资源越来越短缺,这些问题越来越严峻,城市的资源满足不了城市的发展,两者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发展越来越不协调,很多企业没有先进的工艺,设备比较落后,还有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这对于城市的环境以及资源的质量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我们国家高技术产业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密集度资源,但却有很低的附加值的产业。而信息技术的高技术产业,就是对技术含量严重缺乏的组装产业。无论是核心技术,还是零部件都得依赖进口,在对生态城市进行建设中,对GDP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把精力都放在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上,无法突出生态城市的经济高效性。我们国家产业结构低度化越来越严重,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对资源的消耗,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增长还要继续维持的话,肯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

四、对完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策略

第一,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是生态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的社会运行为经济的长效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效的经济运行为居民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现出矛盾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是共生的客观存在,但“和谐、高效、良性循环”的目标没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却难以共存。城市经济学应在区分城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社会内部关系协调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与条件。 第二,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不同于以非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将是一、二、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又由生态城市复合式生态系统的特点所决定,其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与传统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应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第一产业在内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问题、城市三次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的问题等。应特别关注对生态城市区域产业传导机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链,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挥生态城市产业的带动机制,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五、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未来策略展望

首先,要改善人居环境及有关的领域就要在科技上不断创新,人口与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就是城镇,这也是污染较为集中的地方。要想做好建设的规划工作,就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对气象环境进行不断的研究,对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间的关系进行改善,才能使因城乡的建设活动而带来的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为了使人居环境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在科研方面一定要加强,除此之外,在技术的集成以及技术的推广方面都要不断的加强。其次,为了城市人居的环境得到改善要在大力进行绿化的建设,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中,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加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对绿地面积进行扩大,使城市绿化水平得以提高。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对绿化用地的面积进行严格的划分,对绿化的布局进行科学的安排,形成花草结合,点线面相连接的绿化系统。要想城市绿化的建设得到推进,就要对客观的规律进行遵守,根据实际情况对树草进行种植,另外,城市的绿化工作中还要做好节水技术的利用,在进行绿地养护中要减少对水的消耗。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提高绿化建设的水平。最后,在城市环境的治理方面还要不断的加强力度,对于旧城的建设要加快脚步,尤其是对于人口比较集中,公共设施比较紧缺,交通比较拥护,而环境也比较脏乱的问题上,一定要做为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那些对城区造成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关停或移出城区,对于一些违章建筑要依法清除,对于建筑节能的技术要大力推广,在市民所用的燃料结构方面也要大力改善,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人都与城市的环境治理有关,所以,需要社会的全员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改善环境质量。

六、结束语

总之,人类在对生物圈中的每一种资源进行利用,并且以此来创造物质财富的时候,都不要忘了生态系统有它自身的规律与特征,同时,也要对因人类的活动对每一种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有足够的重视,生物圈是有生命的,它不只是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资源库,同样,需要得到人类的保护。在对城市进行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充分的利用自然的各种资源的时候,要对大自然有足够的尊重,为了生态的平衡要对其进行保护,这样,大自然才能持续的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宝贵的财富,人类社会才能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我们要坚守它的可持续性,看待问题的眼光要保持可持续性,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更要保持可持续性的战略思想,这样,我们的国家经济与城市的经济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持续性的改善,人类与大自然才能更加和谐的共存下去。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美)理查德•瑞吉斯特. 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3-24.

[3]沈清基. 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 [J]. 城市规划汇刊, 2001(2):76-80.

[4]陈易. 生态城市的理论与探索[J]. 建筑学报, 1997(4):20-21.

[5]荆其敏,张丽安. 生态的城市与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6-37.

[6]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加坡生态城工作组.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年)[Z].2008.4.

[7]邵俊. 中国典型生态城市建设反思[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

篇3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首先就是要有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合作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以这种理性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就必须尊敬地对待大自然,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既可以从大自然的完美生态循环系统中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应用在将来的规划设计中。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大自然的伟大,我们完全不能够去接触和触摸它,反而,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只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能够试图去做一些伤害大自然和谐存在规律的事情罢了。

去追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粗暴地采取一切不合理的行动简单地对待环境。人类现在有许多恶心的行为必须停止。假如我们发现人类这样一些行为对环境是非常破坏性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得不认真地消除和坚决地扔掉它。我们经常能够作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动和举止,在多数情况下,这样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对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应地,它便带来相关的城市空间往往伴随着大量环境质量的恶化、下降和损失。

可持续发展往往带来发展和保护两个方面的经常性对立和矛盾。在城市空间的创造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与矛盾,比如如何保证城市经济的有效系统性,同时又要坚持保护自然、人文景观的环境质量,并且以此作为带有积极意义的地域空间可识别性的重要部分。

在做一些有关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以及城市发展的项目中,我们必须严格思考城市发展的这样一个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过程。在坚持尊重当地自然和地方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找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和环境质量的最合理的方法。比如,在山城重庆的一个新城规划项目里,我们发现,这个正在被发展为新城的区域,现在是一个典型的山地自然人文景观场地。在现状地形地貌上,有许多稻田、蔬菜用地和有许多翠竹和绿树围绕的小山村,一条河流在旧城和新城自由地流淌。现存的景观格局非常好,包括了许多自然人文景观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是场地周边围绕的山地地形特征。因此,在思考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我们必须付出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去尊重和关注这样一些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富含地方性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征,然后进一步应用于在今后的新城规划和具体设计中。这里,我们有三个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去探索和追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城规划与设计。

1.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

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市的基本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城市形态的这些一些现状部分,应该保留但是相应的城市功能可以发生调整变化。今后新城的居民将来可以使用这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它们应该是今后新城公共空间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当然它会与开发、建设前的现状发生变化,带来相应的区别与不同。比如这样的自然人文基本元素和城市元素,它们不同的比例、尺度,不同的方位、定位,不同的功能与位置等,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能够帮助去为整个新城创造一个合理的、有理由、有因果关系和城市可识别性的生态可持续性的健康城市发展景观。

2.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以此区别独立开自然与城市这样一些基本元素之间的特征。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这两个系统应该用一个明显而强烈的缓冲地段区别开来,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城市设计要素和系统之间,应该是非常容易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的。自然景观区域,公共开放的城市空间区域,应该象其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项目一样有相应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机地生存和存在的理由,尽管不同的项目、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也许是不同的。

城市各部分的功能在具体项目设计中通常都应该拥有一样的城市地位,但是应该按照它们不同的空间特征而设置不同的设计要素和不同的空间层次。用自然元素的不同位置和处理手法,我们在城市组织结构中便能够创造多样性的城市层次空间,这包括道路交通系统、私人和公共空间系统和城市的其它重要要点的塑造。如果我们能够联系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的自然、人文景观要素,以此为相关重要的设计依据,来设置不同层次和空间下的城市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建筑的高度等,这样原理塑造出来的城市,本身便具有当地地方特征的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它本身就是一个健康、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所必须具有的要素。

3.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谐调的多样性城市层次空间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提出问题

唐山市地处津京唐经济三角区,随着曹妃甸的建设,重点发展区的地位日益明显,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带头作用。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438.9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约占河北省的22.1%。

但辉煌发展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唐山市经济结构的隐患:其支柱产业仍是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用全省三分之一的能耗实现了全省四分之一的GDP,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如不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地壳空洞、水体空气污染、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

2 引进理论

唐山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对发展的重大影响。为使唐山尽快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重点区,创造“绿色GPD”,现政府已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积极采取应对策略,现模拟引进“生态城市”理论进行唐山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从而建立的一个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下面列举该理论发展的3个典型阶段。

2.1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分别是: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人口、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四个基本问题。

2.2 雷吉斯特提出的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

1996年,雷吉斯特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建立生态城市十项原则,分别为:修改土地利用开发的优先权(优先开发紧凑的、多种多样的、绿色的、安全的、令人愉快的和有活力的混合土地利用社区);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把步行、自行车、马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置于比小汽车方式优先的位置,强调“就近出行”);修复被损坏的城市自然环境,尤其是河流,海滨,山脊线和湿地;建设体面的、低价的、安全的、方便的、适于多种民族的、经济实惠的混合居住区;培育社会公正性,改善妇女、有色民族和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状况;支持地方化的农业,支持城市绿化项目,并实现社区的花园化;提倡回收,采用新型优良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和资源保护技术,同时减少污染物和危险品的排放;同商业界共同支持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经济活动,同时抑制污染、废物排放和危险有毒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提倡自觉的简单化生活方式,反对过多消费资源;提高公众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

2.3王如松等提出的中国生态城思想

在世界上“生态城市”规划理念逐渐得到认可,蓬勃发展的时候,王如松等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建设天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及足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即指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小人工维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解决问题

基于唐山的城市自身特点及“城市生态”理论的相关内容,从制约唐山发展的薄弱环节出发,为实现唐山持续健康发展,现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进行改造:

3.1构建绿色经济结构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科技发展,在提高煤炭、钢铁等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产出率。以生态产业综合发展为指导思想,构筑生态健康的经济结构。

3.2发展生态农业

唐山市生态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环靠津京巨大消费市场的优势,在常规农业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如迁西板栗、常庄大米等。在种植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使用,加强生物防治。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深化工业废水废气污染防治政策,重点整治水泥厂、钢铁厂等重污染行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完善交通网络,降低交通噪声污染;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废品处理水平,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

增加全市绿地面积,形成以城市公园为“绿肺”,交通附属绿地为“绿脉”,单位、居住区附属绿地为“绿缀”的点线面综合绿道体系网络。在已由采矿产生的塌陷区及水体污染区进行修复绿化建设,如现行的南湖湿地公园、“环城水系”建设等。

4 思考启迪

通过对唐山“生态城市”案例的探究。我们可总结出“生态城市”理论内容与实践的一定经验。

4.1 “生态城市”的内含

“生态城市”不单单停留在环境生态层面,它讲求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的复合生态。建设“生态城市”不是指保护环境而不进行产业发展,而建设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环境建设不但不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反而可以引导对产业的发展控制,优化产业结构,并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2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生态城市”是在城市建设中体现投入低、产出高,资源利用高,浪费少或无浪费的生态原则,以生态文明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均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

4.3“生态城市”的绿道结构优化性

绿道结构是指城市绿地所呈现出来的结构体系。在环境建设中以科学的绿道结构为主要脉络,在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控制城市形态的发展方向,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如唐山正在推进的绿道建设,已初步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的城市生态绿化网络。■

参考文献

[].陈磊,王刚.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96-100.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R].2007.

篇5

关键词:生态系统污染城市环境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Q14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要我们不得不去面对整个城市生态,了解及解决两者之间的制约。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即为: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那么城市生态系统又包含哪些方面呢?

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发达的人工系统,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人类栖境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再向高度复杂的复合生态形式演替的最高阶段。它经历了游牧部落时代、农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化时代以及现代大工业城市化时代的 4个历史阶段,其固有的一些自然属性和最优化机制正逐渐被社会属性和人的意志所取代。具体体现在:①物质循环系统基本上是线状的而不是环状的,即缺少分解环节,如不另增加工艺流程对废弃物资加以利用,物质可能走向盲端。②其结构不仅包括自然生产结构,还包括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它们的关系可用一个金字塔图形来表示。每层均以其下层为基础,沿塔向上,从以物质流动为主转向以信息流动为主。③能量的高度储存,体现在结构性(如工程建筑、名胜古迹等)和信息性(如科技情报、文化艺术等)上。④最优化动力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人工选择,选择过程中存在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而偏重近期和局部经济效益的缺点。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力量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约束,物质和能量利用方面都存在着大量可以挖掘的潜力。⑤系统关系以正反馈超过负反馈为特征,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强烈依赖性以及系统结构的单调性,决定城市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三、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它是以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完全。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由于产生的大量废物只能输出,所以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第三,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对环境污染的自动净化能力远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下面仅以大气的二氧化硫污染为例来说明。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则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入土壤或水体中,被土壤或水中的硫细菌等微生物利用,或者以 硫酸盐的形式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变成蛋白质等有机物,进而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能将硫元素释放到土壤或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回路(如图 )。但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不仅给城市中的居民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形成酸雨,使其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第四,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简单化,营养关系出现倒置,这些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三、城市人类生活所面临污染问题和解决之道:和谐发展

城市生活中有四种最基本的污染,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噪音污染,而这些污染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而解决它就得要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关于生态文明的含义,学界与政府目前主要有三种解析。一是把生态文明看做是工业信息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在工业信息文明的基础上建设一种产业生态化的、经济循环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形式。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看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建设任务之一(与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并列),并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诸现实文明形式并列。三是综合前两种解析,把前者视为广义,后者视为狭义,并认为二者有相通之处,狭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走向广义的生态文明发展,这是人类发展的大势所趋。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结束语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只有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达到和谐统一。人类的生产生活才能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篇6

引言

城市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和促进环保观念的一种旅游活动体系,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两大内容。

随着近几年城市旅游的不断升温,有些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导致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促使城市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将对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借鉴生态旅游的优越性,有必要吸纳其理念来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生态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以人文景观资源和服务设施为依托,通过培养大众的生态伦理道德,以保持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资源,从而达到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旅游形式,更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达到和谐统一,有利于整个城市向“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

1生态旅游与建设生态城市的关系

城市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和生态城市建设都包含着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两者目标一致,并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生态城市建设也离不开生态旅游的发展。

1.1生态城市建设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健康的旅游消费活动,它使旅游者在城市范围内可以游览自然风光,在接触自然的同时,能够帮助人们提高生态文明程度。城市又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十分矛盾却又要求协调的地方,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经济利益之间,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都存在多种冲突,城市生态旅游应有助于上述各种矛盾的解决,它将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合,结合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在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城市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使城市文明、城市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1.2发展生态旅游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起到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在旅游实践活动中,生态旅游更能起到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其正面作用体现在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总而言之,生态旅游活动,极大提高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通过法律等手段进行管理,逐步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更有利于建立城市生态破坏的自我恢复功能.

1.3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以城市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为基础,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了整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形象和城市景观生态的多样性,有利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活动中,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GDP,并且在创建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旅游工作岗位,为城市的就业者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城市生态旅游得到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生命的延续。

2我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规划缺乏科学的保障措施

政府在进行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过分强调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和高品位性,使得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违背了最初的发展目标。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往往只重视生态旅游方面的规划理论、方法和其管理内容和策略上的探索,忽视国家、区域等这些层次上的研究,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在研究思想方面没有突出地方资源和人文特色,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对生态旅游有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主体利益没有进行拓宽研究,建立完备的研究体系。然而最严重的就是,政府在研究中所树立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完全投入进去,使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2.2管理体制不健全、法规政策不配套

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明确的法律法规是城市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的前提。目前,没有完整的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使得一些旅游开发商为满足自身或当前的经济利益,毫无节制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把一些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或应当留给后人去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物资源的不断消失,并且由于缺乏法律的约束一些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了破坏。

2.3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城市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一样是一种全民性的旅游活动,它需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都具备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但是,一些旅游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的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使得原有的生态资源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并且他们不顾环境承载量的限制,无限量的接纳游客,使得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加上政府对其缺乏关注,使得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当中受到了居民的歧视和反对,而且也对游客产生了影响,所以要使当地居民从思想上不断的提高,认识环境对旅游的重要性,并能使其自发的参与到生态旅游的保护活动中来。

3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措施和建议

3.1强化生态意识、做好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在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过程中,需要对旅游经营者进行生态教育,让他们了解生态环保知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在城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避免盲目开发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对于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使其自觉维护景点生态旅游资源,让他们自觉投身生态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建设维护活动之中,使城市生态旅游得到良性发展。在进行城市生态旅游规划时,要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好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研究产业发展规划时,要重点强调环境保护,并建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3.2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城市生态功能

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应对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对了和谐社会主题,因此,为了实现城市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城市生态功能应得到加强,其途径有三:一是优化产业体系,逐步淘汰耗用资源多、污染程度大的产业,进行产业体系调整;二是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引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之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污染降到最低。三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通过强化城市生态功能,创建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和绿色社区,必将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旅游环境。

3.3保护生态环境,严格实行环境承载量管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每到旅游旺季,各地游客蜂拥而至,大街小巷水泄不通,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这与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是格格不入的,也将给城市生态建设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实现城市旅游资源的最优化。严格实行旅游承载量管理,定期测定城市中生态、设施以及社会的承载量,把测得的环境承载量数据纳入到景区管理与规划当中,并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得到适当的保护。

3.4实行立法,努力保护城市生态旅游资源

篇7

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乔木、灌木、草本)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利用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同时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与四周环境协调,依其处地理环境条件,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城市园林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

2、生态园林充实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依靠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尽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另外以植物群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绿量构建生态园林。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生态园林以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配置形式,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3、生态园林美学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以生态园林美学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植物材料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的环境观赏特性和功能性。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提高景观观赏价值。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在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不断的发展。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包括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设计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托,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理念之中,已达到二者相融合的目的。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出现的又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

5、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篇8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85-02

一、引言

城市化发展可以有利的降低交易费用,实现生产和服务规模化形成外部经济。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超前发展,交通拥挤、车辆和工业污染排放,极大地增加了城市拥挤的环境成本。研究表明,城市环境恶化的速度似乎快于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速度,导致城市新增居民的边际环境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上升,城市生态不断恶化。而且,生态问题不像教育、医疗卫生和预期寿命等经济社会指标会随着经济增长得到改善,相反,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政府政策失灵问题的存在,生态问题还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恶化。因此建立生态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放在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所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掖是“丝绸之路”上重要商埠,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甘肃省绿化模范城市”。但是随着张掖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城市生态问题。因此,必须按照“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的城市发展目标,坚持生态立市。这不仅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张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一)指标体系

城市是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目前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最常见的有两类,一类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和自然生态指标;另一类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张掖市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合理筛选并剔除掉近几年来变化幅度不大的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理论是灰色系统理论内容之一,可用于在不完全的信息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各要素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在随机因素序列间找出它们的关联性,发现主要矛盾,找出主要特性和主要影响因素。即所谓灰色关联分析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几何接近,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主行为的贡献测度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关联分析是按发展趋势分析,因而对样本量的大小没有太高要求,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而分析结果一般与定性分析相吻合,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1.搜集基本数据。

2.建立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3.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初值化像法。

4.计算关联度。

称εi(k)为Xi对X0在k期的关联系数。ρ是为了减少极值对计算的影响而引入的分辨系数,ρ∈[0,1],一般取ρ=0.5。将比较数列Xi与参考数列X0各点的关联系数加和平均即得关联度,。

三、张掖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

选取2005-2013年张掖生态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25个变量指标作为原始数据,以各指标的最优值构成参考数列(对于正向指标选取最大值最为参考值,负向指标选取最小值最为参考值,共同形成参考数列X0),其余年份作为比较数列Xi(i=1,2,3……n)。统计数据来源于《甘肃发展年鉴》《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张掖市环境保护局。再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初值化像法。处理结果见表2。

依据灰色关联的计算公式,关联度计算结果见表3。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张掖市生态城市发展进行评价,各年份的关联度变化趋势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8年张掖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没有变化,从2009年开始城市生态化水平依次升高,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9年到2013年,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3.7%、4.8%、8.5%、12.3%和18.9%。总的来说,变化是可喜的,但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就一级指标关联度而言,除个别年份外,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每年都有所提升,但只有经济发展指标关联度变化幅度最大,说明张掖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优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这得益于近几年来张掖市年人均财政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大幅度提升的结果。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滞后,因此要更加重视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加快自然环境保护的步伐。

(二)政策建议

一是立足湿地保护,大力发展旅游业。保护湿地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建设体现西北独特生态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为切入点,以生态保护功能为主,配套建设服务、休闲、展览、新农村产业等功能,使其发展为集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景观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达到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实现宜居宜游张掖。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实现“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要集中力量抓好水、电、暖、气、通信、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引进生态工程技术,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加快污水厂的建设, 实施河流综合整治等措施保护水环境。通过集中供热、推广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措施来保护环境空气质量。大力提倡垃圾的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及危险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系统等措施来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文宗川.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2] 王 拓.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3] 李玉龙.石家庄市生态城市评价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

[4] 周振民,乔明叶.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人民黄河,2010,32(5):11-14.

[5] 郭珉媛.1999年以来国内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前沿,2010:142-145.

篇9

城市规划指的是当下城镇各项建设发展的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必须要认清当下城市建设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生态城市建设顺应了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对这种形式必须要认清当下城市规划发展的形式,明确分析好当下社会城市建设规划的性质,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做到合理有效的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1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也伴随着的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的是总体环境的恶化和局部环境的改善,然而治理的力度却总是远远的赶不上当下对环境的破坏速度,例如:水土流失严重,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 km2,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碳、磷、钾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植被遭到破坏草原退化严重,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km2,中度64.1万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生物物种加快灭绝的速度,大气污染严重等等。所以要认清当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面对不同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才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 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

面对当下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全球的许多的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国际性的生态重建计划也已经启动,生态城市是应用有关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建设新时期的城市建筑发展,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的相协调的生态系统,。生态城市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和谐,当下21世纪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确定,就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具体状况对其以后的发展模式和方向进行相应的研究,从而更好的确定适合城市发展的建设规划,更好的知道城市建设一步一步的实施。

3 生态城市规划的确立,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 要明确分析城市的性质。

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聘请相应的专家通过对城市的各个方面的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和分析,从而分析明确出城市的性质,根据不同的地区对不同的城市进行不同的规划建设,要合理的利用城市的条件实现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做好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策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研究开发出符合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的规划。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要是些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的高度和谐发展就要把生态规划的思想和方法纳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体系中去,真正的达到一个良好和谐的发展局面。当然要遵循一下几条原则。

3.2.1 遵循整体建筑的原则。城市建筑是整个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城市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建筑的规划设计必须要纳入到城市一体化的规划设计中去,同时,建筑是够策划那个城市的基本单位,只有做到和其他部分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得城市的整体优势发挥到极致。

3.2.2 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城市建筑的规划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城市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着自身的系统性,同时在这些系统之间又有着相互的作用,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好系统性的原则对于城市巨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3.2.3 遵循生长原则。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城市也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城市的规模形态以及空间的构成都在发生着变化,建筑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结构的构成单位,必须要遵循生长的原则,面对不同的社会发展形式做出不同的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下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式。

3.2.4 要遵循生态的原则。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所以未来的城市建筑规划要遵循生态的原则,更好的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性。遵循生态的原则需要综合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城市建筑的设计要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做好对生物尊重和关怀,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证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规划城市建筑发展生态城市的论述使得对当下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生态化境恶劣的原因,面临这种问题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被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加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所以明确的分析了城市的性质并研究开发出符合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ppeared to reduce space area is reduced, the water narrows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river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stewater discharge, so that the river water quality in the worse, the people have to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build river flow, but this is not a long wa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overnance mode of ecological river, it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the river current model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 of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city ecological river; governance model; design concept; problems;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部分,在空间上可以作为区分城区与自然区的过渡地带,在形态上可以为城市的布局增添生动性,由此可见,城市河道的治理与维护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防洪标准较低、河道淤积、水面减少等,这些都会制约城市的发展,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城市河道的维护。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论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理念及治理现状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建立起生态河道治理新模式,并以此为理念进行河道治理。首先需要强调“人水和谐”的理念。城市生态河道的治理体现了人类在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并力求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达到维护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的状态,实现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这也代表了今后治理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其次要以“蓄洪涵水“理念为核心,这就要抓住一个要点即顺其自然。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河道的形态,周围的环境以及起伏多变的河床,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态的优势进行治理,能够有效的抵御洪水的破坏力。

再次需要把握联网治理的理念。河道的治理工作不能分段进行,单独治理,而是要将整条河道实施综合治理,这样能够综合的考虑上下游的情况,做好规划,使整个水系像一个网状一样相互连接,保持河道通畅。

最后生态河道的治理模式还需要讲究美感。河道是动植物气息的场所,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证其周边动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展现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观念。

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遵循了人水和谐、蓄洪涵水以及讲究美感的治理模式,在保证河道畅通以及增强抵御洪水破坏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部分治理者也能够充分的利用河道的自然形态进行治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毕竟是少数,很多情况下河道的治理出现了人为化的现象。以上本文简单的论述了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过程中的现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下面本文就着重从问题出发进行论述。

二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强调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忽视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减少,河道中的许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态破坏。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为化色彩严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质护坡,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两岸植被的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也丧失了周边本应有的原貌;同时由于河流的滨水区是一个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岸带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呈现出人为化的现象,单调且丧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改变河道系统实现自身利益需求,这样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态的变化,加之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态问题成为现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三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相关措施

上文中简单的论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治理工作的关键,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确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蚀的基础上,以重建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创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态的前提下,确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弯取直的方式进行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以及上下游的情况。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自然侵蚀现象的发生,然后运用透水性能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进行保护性的修护,从而形成河床。对于洪水冲顶的部位需要加强防护措施,稳定提防,而非冲顶的部位则进行清淤工程。

其次需要下大力度进行生态措施的建设,使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为此,可以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改善传统混凝土护岸的封闭环境,在充分考虑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态治理的因素。而在护岸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为主的护坡,采用复式断面的生态护岸。在岸坡砌护的过程中要使用透气和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保证其渗透性,实现河水与河岸之间的调节。

最后河道治理中的景观建设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景观建设,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四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滨水是城市发展中最为宝贵的空间,而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已经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要紧紧把握生态这一核心进行河道的治理,以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实现河水的自我修复。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治理要朝着保持河道舒展化和流畅化的方向发展,使河道的整治顺其自然,疏堵合理;其次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要朝着维护河道断面的自然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合理利用河流的空间资源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最后要实现河道治理中护岸的景观化和生态化,为维护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住生态治理的方向,对于河流各个河段的水岸建设既要体现特色,又要结合各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创造出具有人文特色的河道治理环境,但不能够忽视的是,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历史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训,融合当地的河道特色进行治理,逐步恢复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其本来的面貌,使整治后的河道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的特色,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发展,这是今后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大趋势。

结束语:城市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发展。在实际的河道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这一定的问题,本文也简单的论述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本文也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城市生态河道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费成效 黄百顺 顾娜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发展趋势研究探讨 江淮水利科技,2011年第02期

[2] 王振 张玉兰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整治措施探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7期

篇11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城市生态化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类聚居环境理想的追求,将其归纳为“真,善,美”3 个层面的追求。求“真”追求的是城市物质环境的“返璞归真”.求“善”追求的是“善待环境”,讲求城市活动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求“美”追求的是建筑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文化环境意义上的统一.在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进程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和规划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和挑战。

一,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生态化.

生态型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因不同国家的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城市尚处与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之中。目前生态型城市已经跨越单体城市的环境空间,生态型城市的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新的生态理念。生态与城市环境构成受到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城市生态化不再是单纯的结合自然与节能问题,生态化作为现实目标更需要从技术,经济和社会上全面思考,只有与城市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整体看待,生态化才具有实际意义。

二,生态化城市发展带来的规划问题

1当代城市生态转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城市生态化发展尽管是一个不断完善进化的过程,但在实践上都存在不尽相同的矛盾和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性,同样也导致了当今城市生态化的困惑,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技术手段的欠缺以及文化意识上的差异。 首先,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矛盾。 其次,从城市生态化的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的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大型的建筑功能和技术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传统技术的能力范围,需要以新的节能技术和手段达到生态化的目标。规划后,随之而来的是设计手段的欠缺,以及施工质量和精度低下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建筑生态化的发展。

2可持续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缺乏协调性.结构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没有一种完整性的组织构成,不具备合理的比例关系和高度的秩序性,这使得城市生态化成为个体行为,影响到整体系统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协调; 功能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环境没有环境运行状态的显著标志,城市的功能没有并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环境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作用没有在空间环境中进行,系统是封闭的,与周边空间环境没能实现协同发展.

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

遵循生态的自然规律,把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动态性,过程性等,注入了许多新的设计思想.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从现实出发,环境问题从更宽广的视角得到重新审视,当代生态化设计的理念也因而从单一的节能节地的,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走向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平衡,使现实策略与理想目标结合,成为自然—社会—经济构成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下的重要整合元素。

1、实现城市设计的生态转型. 城市生态化是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处理环境与资源问题,对生态城市目标和成果的评价有公认的统一标准。城市生态转型是对城市建筑和价值标准的重新确立。从生态系统观点来看,各个层级环境都是整体系统的子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影响环境质量。城市生态化目的是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健康。城市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城市环境不仅要对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规划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我们认识到,要把生态化设计思维发展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在新的生态设计模式下,建筑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以适应正在形成的整体的设计体系,从设计的技术策略到评价过程,都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发挥生态化建设应有的作用。

2维护和强化生态化的连续性

(1)生态安全:在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可利用自然资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及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生态卫生:即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维护生态自然景观的完整化,加强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3)生态产业代谢:即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产业代谢的重点。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不断逐渐着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

3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的加工改造, 通过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的建设实现自然资源的整合.在防止毁掉特色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 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生态系统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保护区的保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保护、恢复城化的绿化方式,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的简述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人和生物圈计划过程中所提出的,发展至今,对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定义,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委员会主任黄光裕教授认为,所谓生态城市就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生态中的人和“往所”之间关系的综合研究,同时利用科学和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并保护一切能源和自然资源,增强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的自我调节、发展、修复以及维持的能力,促使人、环境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融为一体和互惠互生。同济大学沈清教授认为生态城市就是指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特征、城市性质以及城市目标,以 此来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整体且科学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类型。通过上述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这些学者对于生态城市概念的提法不一样,但是均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即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统一,让两者处于一种和谐且共生的状态。

2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2.1基于自然规律,将环境问题摆在首位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根据客观规律来办事,这样才能使自然向着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不断发展,否则就会遭受到自然的报复。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想获取更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从其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协调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可过分地夸大人类意识的作用,不可凭主观想象去设计、规划以及建设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事先应该了解和掌握所在区域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情况,对其进行认真地勘察,特别所在区域的地理与地质特征,接着再按照实际情况实施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因地制宜。

2.2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其指导,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学科,是把社会科学与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在一起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城市是一个复杂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其人口较为集中,虽然其消费系统和生产系统比较强大,但是其还原系统却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这个系统的发展以及衰退,不仅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还会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只有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前提下,才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此,要建设好生态城市,其必须要坚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其指导,通过生态管理、规划与生态工程把原本单一的生物环节、社会环节、物理环节以及经济环节有效地组成为一个科学且合理的生态经济系统,把城市的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

2.3以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作为基础,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通常所重视的是经济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采与疯狂掠夺,导致很多自然资源和能源逐渐减少,使得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与生态危机,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生态城市的建设,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其基础,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生态城市规划中,为人们创造一个市容整洁、空气清新以及环境优美的城市。

2.4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等各项因素,凸显城市的个性

每个城市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气候特征、动植物分布以及地形条件均不同,不同城市其自身的空间环境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该城市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人文特点等,适当进行开发与合理地改造,在共性中凸显其个性,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城市。此外,城市规划调整应该结合该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因素,凸显城市的特色以及个性,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提高。

3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实践创新发展

文章就以天津为例,对其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践进行详细地阐述。

3.1生态特点定位和产业的突出

生态城市不仅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同时还要选择高端产业链,规划明确主导产业为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将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中心环节,积极开发并不断推广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资源、污染治理、节约替代以及生态修复等一些先进适用的技术,依托科研院所与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逐渐提高其创新能力。

3.2生态城市空间布局的理念以及模式

在布局空间方面,其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自然生态格局、绿色交通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用地布局模式、文化保护理念、能源利用理念以及生态社区模式等。

3.2.1和区域相通的自然生态格局。其规划的范围是天津北部的蓟县自然保护区与中部湿地自然保护区,其生态节点功能是不能替代的,并且规划范围的西侧是北京与天津北部区域共同泄洪通道,其洪泛的风险比较高。对此,在规划时预留了相应的河口泄洪通道与保护候鸟迁徙的通道,确保自然湿地不会遭到破坏。此外,还建设了多个自然型河道,建立了多级河流廊道系统,以此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3.2.2区域整体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网络是整个城市生态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建设一个健康其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在规划过程中,着重强调了内部生态结构和区域生态格局网络之间的连接,最后成为了一个以中心水域为核心的网络式与放射式的生态格局。

3.2.3生态社区模式,该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借鉴的是新加坡新城建设中社区规划理念,同时和生态型规划以及我国社区管理的要求相结合,确定了满足示范要求的一种生态社区模式。该模式就是服务设施与社区的分级配置体系,构建了基层社区、居住社区和综合片区三级居住的社区体系。此外,该模式还有一个理念,即绿色交通理念,其主要包含了机动车车速渐变体系、非分离、TOD模式和P&R模式等概念,正是因为这种理念的植入,使得其该区域的生态社区模式更加具有特色。

3.3多样化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规划过程中,还着重强调了对既有历史文化的弘扬以及保护,其中主要表现在发掘蓟运河文化以及原有村庄文化的保护和更新上。比如积极保护和利用青坨子村机理与空间格局,经过整治、修缮以及更新,将其改造成为了集风俗活动和特色旅游等为一体的一个综合文化功能区域,再如对五七村的改造,结合相关景观设计对原有的工业构筑物等相关设施进行利用,将历史记忆保留了下来。

3.4规划实施所配套的政策

为了达到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单单要以城市规划与指标体系作为其依据,同时还应该制定满足生态城市特点的相关配套政策,其主要包括公众参与、社会保障、公共财税、教育、交通、住房、文化、公共事业、区域协调、产业以及教育等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均为生态城市的成功建设提供了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种宏观政策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基于该区域所特有的环境资源,借鉴国内外先进且科学的理念、方法以及技术,加大对其的创新,以此推动城市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整,房文娟,斌等.上海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实践进展与启示[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3):266-270,275.

[2] 殷广涛,黎晴.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交通,2009,7(4):58-65.

篇13

1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科学模型

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对策,因此有远见的规划师必然对未来城市发生兴趣,作出研究,以便不断调整规划理念,采取合适的规划措施。

历史上,有不少的人都对城市的未来提出过设想,推动了城市理论的发展。如:大家熟知的,1898年霍华德构想的“田园城市”就是一个经典实例。也可以说他提出的城乡磁体(Town Country Magnet)是一种先驱性城市模式,奠定了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基石。L.芒福德称赞为“二十世纪初,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两项最伟大的发明,一项是飞机,它给人类装上翅膀,另一项就是田园城市,它为飞回地面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住所”[1]。

到今年,整整100年过去了,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早在1957年,正值美国工业鼎盛时期,约翰.奈斯比特却声称,美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也有人称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其根据是,在1956年这一年,美国的白领职业人数首次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因而“在这个新社会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约翰·奈斯比特1984)。这标志着自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以蒸汽机、电的发明为动力,以钢铁、玻璃、超高层建筑为象征的工业时代正被一种新时代渐渐取代,这个新时代就是后工业时代。其特征是“传统工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不再占有主导作用,并将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代之而起的是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统治地位……。”(徐巨洲1996)。社会性质的转变需要人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作出判断。

在工业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以为技术可以主导城市的发展。因此,60年代产生了阿基格拉姆小组(Archigram)的“步行城市”(Walking City)(见图l),70年代的可动建筑研究组( GEAM)又设想出“空间城市”,由于这些构想依赖工业技术,脱胎于建筑师,将城市简单视作放大的建筑单体,脱离社会、经济、环境,缺乏对城市复杂系统的综合考虑,从而也只能是少数人的畅想。现在,看上去,是受“工业文明”的局限。

转贴于 2生态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以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协同论的始作者哈肯认为,现代城市是一个分成若干层次的大系统,处在第一层次的三大系统即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制约作用。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认为城市是一种耗散结构,它必须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又不断输出产品和废物,才能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市犹如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和经济两个子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王如松1988)。

因此,城市的生态观就是在城市理论探索、建设实践和立法措施等方面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确立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将城市放在较大的区域中研究,以协调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良性共生关系,并在规划设计中自觉地引入生态决定因素(eco determinants)[4]。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景观特色进行分析处理,以满足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诸功能要素之间的空间组合格局及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随着对城市功能认识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在后工业时代不再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其用地规模也将相应减少。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强化了城市的商贸、金融、科技、信息流通功能,城市商贸、金融、办公等用地将适度扩展,但最重要的是城市游憩功能的用地需求将大幅上升。

工业时代,由于聚集产生效益,人们丢弃家庭小作坊式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后工业时代,由于电脑、通讯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又可以重新回到以家庭为单元的工作环境中,利用全球网络进行日常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工厂不存在,只是转变为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多的产品。其他人则从事设计、管理、信息处理等创造性的工作。由于休闲时间增加,收入增加、出行方便,导致旅游风行。这就要求城市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休闲场所,如:多样化的绿地、旅游风景区、度假区等,以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的需要。以家庭为单元的就业结构,加之高度发达的信息网,将大大减少通常意义上的上、下班高峰时间交通量,以机动化为主的交流被电脑网络取代。城市用地结构和交通形式随之发生变化。人们有条件可以居住的更分散,更接近环境优美的地方,而不是聚集中心区或接近工作单位。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导的工业选址也要求环境宜人、空气清洁。因此城市能否提供多样化、更好的生态环境,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

大城市将从集中趋向有控制的分散[5],摩天楼是工业时代聚集经济的产物,其地位将明显下降。未来的城市中心区将可能是大片经过设计的绿地,北京西单商业区的黄金地段,现正在拆除商场,改造成为一个绿化广场(城市规划,1998)。上海南京路人民公园至人民广场一带,也将迁移商场辟为绿地(中国市容报1997,12,7)。这些中心区用地性质的变化,成为中国城市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实例。

城市的分散布局将带来城市形态的变化。从大区域来看,将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形态。因此,城市规划将不仅仅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影响因素,而是将整个区域均作为城市规划的研究部分,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合而为一。“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6]。城乡融合的综合考虑,将提供实现了自然生态与人工创造相结合的可能。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己显示出这种综合体的端倪。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联合完成的“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中,针对上海、苏锡常和宁镇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生存空间高度集中,土地和水等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区域的规划观。例如:张家港市的规划将城镇、村庄、永久农田、道路、水网作为一个综合体全面规划。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种用地模式: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这些规划都不仅考虑可建设用地,也将非建设用地(永久农田、生态保护区等)的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观。“总之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非城市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等一元化,而不能两元化,更不是三元化。”(陈秉钊1998)

友情链接